国际离岸市场

2024-08-05

国际离岸市场(精选十篇)

国际离岸市场 篇1

10月15日, 中英政府在第五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达成多项协议:伦敦投资者获得8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额度, 可用于投资中国内地的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中国和英国同意人民币与英镑直接交易;英国央行将允许中国的银行设立英国批发银行分行等。这些协议的达成, 无疑将推动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 进而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注入新的活力。

日前中英两国达成人民币与英镑直接交易的协议, 基于以下两方面的需要:一是世界几个核心的货币, 如美元、日元等都已和人民币达成直接交易的协议, 而英镑作为世界核心的货币之一, 与人民币达成直接交易协议是发展的需要。二是今年6月中英两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在大量新增市场参与者推动人民币国际交易快速增长的背景下, 伦敦也在强化自身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之一的地位。总之, 英国欲巧借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 确保英国经济能够真正到达“重返超级经济强国之列”的目标。而中国借伦敦冲刺离岸人民币市场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这可谓真正实现了中英两国的互惠双赢, 共同发展。

国际离岸市场 篇2

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离在岸的联动更加紧密。离岸市场通过形成境外或跨境人民币循环,提高了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便利性,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的国际地位。然而2015年以来,离岸人民币市场出现的几次异常波动也表明,离岸市场正通过引导投资者情绪变化、资金流动等多种渠道对在岸市场施加价格引导作用,离岸市场的风险逐渐显现,对其监管具有必要性。本文在对离岸市场发展收益与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对离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离岸市场监管经验。

一、发展离岸市场的收益与成本

离岸货币市场作为一个与在岸市场平行,相对独立的货币交易市场,将货币的国家风险和汇率风险相分离,既为货币发行国提供了巨大收益,也带来了风险与成本。

(一)发展离岸市场的收益

发展离岸市场的收益主要表现在:第一,离岸市场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收益率,同时也提供了汇率风险分散化的渠道;第二,离岸本币交易为本币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有助于提升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利于建立证券市场的有效定价机制,从而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第三,发展离岸市场为资本项目不完全可兑换的国家提供了货币国际化的载体,使一国可以在离岸和在岸市场相对分离的情况下,推进跨境本币业务的开展。

(二)发展离岸市场的成本

发展离岸市场的成本主要在于:第一,离岸本币削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离在岸市场联动削弱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限制了利用货币政策调节本国经济情况的能力。在离岸市场不存在管制的情况下,离岸市场本币通过为在岸市场提供信贷,扩大了货币乘数,放大了国内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影响货币政策的数量传导机制;而在利率平价作用下,套利行为会导致离岸市场利率水平和国内利率水平趋同,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价格传导机制。第二,离岸市场扩大了汇率波动性。不存在离岸市场情况下,投机套利活动只能在境内本币市场上进行,央行可以通过外汇干预影响在岸市场价格;而离岸市场条件下,离岸市场宽松的监管环境使套利活动更为活跃,在本币存在贬值趋势,且没有管制措施隔离境内外市场情况下,贬值预期很容易自我实现。

二、离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

根据政策的主体和对象不同,离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可分为三类:

(一)离岸市场所在国加强监管

离岸市场监管的一种方式是要求离岸市场所在国加强对离岸交易的监管力度。事实上,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监管措施,均会提升交易成本,削弱离岸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在离岸金融中心缺乏政策协调的情况下,金融交易会从管制严格的金融中心转移到相对宽松的金融中心。出于对离岸金融中心竞争优势的保护,各国政府往往不会主动限制自身的业务。因此要求离岸市场自身加强监管的方式尽管在理论上可行,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

(二)放松在岸市场监管力度

发达国家在发展离岸市场过程中,往往采取放松在岸市场监管力度的方式,即离岸对在岸的倒逼机制。相较于在岸市场,离岸市场的监管往往更为宽松,通过降低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力度,可以促进离在岸市场的协调均衡发展。

以美国为例,欧洲美元市场是在逃避境内严格管制下产生的。欧洲美元市场建立初期,其收益比境内市场更高,这导致了美元向欧洲市场外逃,欧洲美元市场的存款规模快速上升。随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美元外流的措施如Q条款、利息平衡税、国外直接投资规则等规定,以限制本国金融机构对非居民的贷款。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资本外流,反而进一步促使美元资本进入欧洲美元市场筹措资金、开展业务,推动了欧洲美元市场的更快发展。最终,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对美国国内金融改革产生了倒逼作用:美国政府陆续解除了利息平衡税等资本管制政策,随着利率上限被取消,Q 条款的终结,美国完全实现了利率自由化。当前,美元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在定价方面已几乎不存在区别。

(三)对离岸本币交易施加管制

对离岸市场进行限制的第三种方式是对本币的跨境交易施加限制,通过限制离岸本币与在岸本币的兑换,控制离岸市场流动性,隔离离在岸市场,从而阻断离岸市场对国内经济冲击。相对于以上两种方式,该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设计,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都更为灵活,因此更加适合金融体系尚未完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新兴经济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正是采用此种方式来应对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该措施分为以下三类:

1、对非居民本币交易的汇兑管制

对离岸本币市场最直接高效的方式是对非居民的本币兑换进行管制,即对本币在境外银行和境内银行账户之间的划转施加限制。该措施通过限制境外银行的本币结算能力,控制离岸市场的本币流动性,从而隔离离岸与在岸市场。由于该措施实际上也限制了具有真实贸易、投资背景,出于对冲外汇风险目的的离岸本币交易,因此会带来较高经济成本,监管者应谨慎使用。

2、对金融机构的本币资产交易限制

另一种相对间接的监管离岸市场方式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表内和表外业务施加管制。从境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角度,货币当局一方面可以通过限制国外金融机构的在岸本币负债,如禁止或对非居民账户利息收入征税,对非居民负债设置更高准备金率等方式,限制非居民对本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资产角度,货币当局可以通过禁止或限制境内金融机构向境外机构提供本币信贷,达到限制本币供应的效果。最终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削弱离岸市场流动性,耗尽做空本币头寸的投机套利者的资金来源。

3、对非金融机构本币交易的限制

在一些情况下,对金融机构的非居民本币交易管制仍不足以约束离岸货币交易。在管制措施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离岸与在岸市场之间转移资金。为了防止这种政策漏损,对离岸本币交易管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限制非金融机构的本币交易。最常使用的交易管制包括:限制非金融主体的本币信贷;对非居民购买、发行或销售本币计价资产的直接管制;禁止居民开立离岸本币账户;禁止本币用于贸易或金融交易结算;限制本币现钞的跨境输入输出等。

三、离岸本币交易监管的国家经验

对尚处于金融体系改革,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可兑换的中国来说,对离岸本币交易的监管模式最为适用。对此,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对离岸市场的管制措施为我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离岸本币交易监管的具体形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应对离岸市场的冲击,过去快速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离岸市场的监管力度。而根据管制的范围大小不同,可将各国的离岸本币监管模式分为宽口径和窄口径监管模式。其中,宽口径监管以马来西亚和韩国为代表,窄口径监管以新加坡和泰国为代表。

1、全面监管:马来西亚,韩国

长期以来,韩国尽管一直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但是对发展离岸市场持谨慎态度。相反,马来西亚在危机前对资本项目自由化和离岸市场发展保持着积极态度,是在跨境资金对本币施加了贬值的巨大压力下,紧急加强了离岸市场管制。尽管两国加强监管的背景有所不同,二者最终都施行了宽口径的全面管制措施。

马来西亚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管制措施涉及面最广的国家。1997年8月,当试图通过限制银行对非居民的掉期交易隔离离在岸市场的政策失败后,监管部门随即全面限制了离在岸市场交易,禁止了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信贷及其衍生交易;所有离岸市场上的本币均被要求汇回;对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本币划转施加限制;禁止本币贸易结算和离岸市场本币资产交易;限制本币现钞的输入输出。尽管管制措施的涉及范围很广,但马来西亚并没有对外商直接投资和经常项目交易施加限制。韩国在危机后对离岸市场的韩元施加了与马来西亚的覆盖广度类似的监管措施,但是工具强度却远不及马来西亚严格,除严格禁止韩元用于贸易结算外,管制主要以事前审批、报告、和告知为主。

2、部分监管:新加坡,泰国

新加坡尽管早在1978年就取消了一切基于居民歧视性的资本管制,但却并不鼓励离岸本币的发展,监管当局要求国内银行对非居民的本币信贷仅限于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融资信贷,对银行间互换、期权等衍生品交易施加了较强限制。与马来西亚的情况相类似,泰国在危机前一直积极鼓励离岸业务的快速扩张,是在金融危机后境外套利资金施加了巨大贬值压力下,紧急出台了对离岸市场的管制措施。

新加坡和泰国的监管措施均涵盖了对非居民本币交易的限制,离在岸银行间的借贷限制,以及对非居民衍生品交易的管制等,但这些限制措施均是在区分商业和金融信贷的基础上,仅针对不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信贷进行限制。相比之下,泰国管制措施比新加坡的涉及范围更广:泰国严格禁止一切境内金融机构对非居民的本币信贷,而新加坡则需要征得货币当局同意。与马来西亚相类似,危机后泰国对非居民本币的兑换严格施加限制,尤其禁止境内银行在离岸市场上开立本币账户,向其转移本币资金或是持有离岸分支机构的本币债权;同时泰国还禁止居民购买非居民证券。

(二)监管政策的有效性

离岸市场的管制效果可以通过其否有效抑制投机套利活动,稳定在岸市场价格来进行判断。按照此标准,各国对离岸市场管制措施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全面监管和部分监管并不意味着监管的高效和低效。相对于管制的覆盖范围,最终效果更加取决于管制的实施力度和政策一致性。危机后马来西亚与韩国对离岸市场都使用了全面监管模式,但马来西亚对境外本币的各类交易执行的是彻底禁止性措施,而韩国的具体实施手段仅是事前审批、报告和通知要求,这些措施并没能有效纾解贬值压力,韩元在危机中贬值幅度超过20%,而马来西亚则并未出现严重货币贬值。

而同为部分监管模式的泰国与新加坡,二者的政策结果也大不相同:泰国在危机后出台的管制措施缺乏政策的前后一致性:危机初期禁止掉期业务曾一度打击了做空泰铢的离岸投机者,但泰国之后逐步放松了管制力度,仅保留了对非居民信贷业务和离岸本币账户的管制,贬值压力再度显现才迫使货币当局加强了离岸业务的上报审核机制,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加重了处罚力度。这种政策的反复性导致了管制效果缓慢显现。相反,尽管新加坡在危机后并没有增强对离岸市场的管制力度,但各项措施的执行效率非常高,在危机中新加坡元并没有遭到巨大贬值压力。

第二,在危机情况下,临时性资本流出管制有其合理性。泰国与马来西亚在应对危机中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泰国并未对资本流出施加管制。而危机前大力推进离岸市场发展,积极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马来西亚,在危机中果断通过禁止资本流出管制有效地抑制了资本外逃。尽管该做法一度遭到国际社会指责,但事实证明马来西亚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本币投机套利压力,经济金融运行受到危机冲击的影响较小。

第三,国内经济与金融改革是抵御外部风险的最终决定因素。马来西亚在危机后出台了稳健的经济政策,大力推行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改革;类似的,危机后韩国积极推行经济金融体系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最终重竖了投资者对韩元的信心;而新加坡在危机中并未遭到投机套利攻击的原因,也恰恰在于新加坡金融改革开展较早,已建立了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再加上国内稳定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使投资者对新加坡的经济运行具有长期信心。因此从长远来看,经济与金融领域改革是扭转汇率悲观预期的根本解决对策。

四、总结

事实证明,危机前积极推进离岸市场发展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危机后窄口径管制的国家如新加坡,均成功抵御了危机中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而关键在于一国是否建立了对离岸市场切实有效的监管制度安排,以及国内经济与金融改革是否到位。如果一方面大力推进离岸市场扩张,甚至以超越在岸市场水平的速度发展,而另一方面在风险上升时又无法实施高效的监管,就有极有重蹈泰国金融危机的覆辙。对此,作者认为,离岸市场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国家在继续发展离岸市场的同时,也应客观认识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影响,积极研究建立离岸市场的审慎监管机制,更好地推进离岸和在岸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

nd.Measures to Limit the Offshore Use of Currencies:Pros and Cons [E].2009.IMF Working Paper WP/01/43

[2]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

tlements.Offshore Markets for the Domestic Currency: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ssues [E].2010.BIS Working Papers No 320

[3]He,Dong and McCauley,Ro-

bert.Eurodollar Banking and Currency Internationalisation [R].BIS

国际离岸市场 篇3

有些人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国际化,可以通过直接开放本国的资本项目管制和国内金融市场实现,未必需要发展离岸市场,尤其是境外的离岸市场。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最终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发展境外离岸市场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几种主要货币的国际化事实上都伴随着其境内、境外(主要是境外)离岸市场的发展。

比如,美元的国际化就是在(以伦敦为主要基地的)欧洲美元市场和在其境内IBF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的。日元的国际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境外的离岸市场(伦敦、新加坡等)的发展和境内JOM市场的发展。

欧元的国际化过程中,境外离岸(伦敦、香港、新加坡、东京、纽约等)的欧元市场的发展也了重要的作用。BIS的数据表明,2010年,美元和欧元外汇交易量(包括即期和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工具)的约80%在美国境外的离岸市场发生。日元交易量的72%在日本境外的离岸市场上发生。

我们的研究发现,不依靠离岸市场而直接开放境内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市场的国别案例也很多,但它们基本上是没有潜力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和计价货币的中小型经济体货币,比如,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货币。境外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的需求一般限制在对其直接投资和对境内金融市场的投资等的交易。这些国家和地区所涉及的国际贸易结算、对外投资、商品计价等基本上是采用几种主要国际货币(如美元、欧元和日元),而非本币。

因此,认为“货币国际化不需要离岸市场”的观点是没有实证根据的,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小经济体的资本项目开放未必需要发展离岸市场”。

主要理由

“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就必须发展离岸市场”的几个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主要国际货币必须24小时交易。如果一种货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对内、对外直接投资的货币,国外的贸易对手或投资/融资方就有需要在其认为方便、安全、低成本的金融市场上进行这种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融资、结算、支付等活动。

如果离岸市场更能满足这些条件,就有了重要的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比如从便利性角度来说,所有主要国际货币都必须24小时环球交易,使各个时区的客户都能够在本时区的工作时间交易外汇。

第二,主要国际货币一定有大量“第三方”交易。美元外汇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与贸易和直接投资相关的外汇交易只占全部美元外汇交易的5%。

但是,如果一种货币要担当国际性(包括非本国两个地区之间的)的贸易和投资结算工具、国际商品计价手段、融资和投资工具、外汇储备时,由于这些交易大部分与本国实体经济无关,在境外离岸市场进行这些交易就为参与方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

国际化的货币的一类具体的国际性用途叫做“第三方使用”,由于便利性等原因这类金融服务基本上都在离岸市场上发生。

以美元为例,根据不同的指标计算,在全球美元外汇的交易中有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比例属于“第三方交易”(美国的国际贸易占全球国际贸易的10%左右,美国居民参的对外和对内投资为全球的20-25%,但全球美元交易为全球外汇交易的42%。)。

具体到人民币国际化,第三方使用的形式可以包括:

1、在离岸市场借人民币,掉期为第三种货币在第三国使用;

2、在离岸市场上用于投资和交易人民币金融产品;

3、在中国境外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易和结算货币(Vehicle Currency)。这三种形式的人民币使用,一般都要求离岸市场的服务。

第三,大量非居民要求在发行国的境外持有该货币的资产。

除了便利化之外,当一国货币成为全球性的证券投资工具和储备货币时,对离岸市场的另一重要需求来自投资者于对该国政治稳定、法律、税收和对隐私保护等制度等的担心。比如,欧洲美元市场的经验表明,70%的非美国居民所持有的美元投资在美国境外的离岸市场。笔者估计,出于同样的理由,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中境外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的大部分也将在离岸市场上得到满足。

第四,国际货币的“体外循环”可以减少对发行国货币政策的冲击。作为一个主要的国际货币, 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大部分使用与本国国内的实体经济都没直接关系。比如,境外美元存款与美国国内M2比例为30-40%。这么大规模的外汇和相关的金融交易(融资、投资、第三方贸易、对冲等活动)如果都必须转移到境内市场进行,就会导致不必要的大规模资金跨境流动,从而增加本国汇率、利率的波动性,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对中国来说,充分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让大部分境外对人民币的供应和需求在离岸市场上自动对冲,就可以减少对境内货币和金融的冲击。

第五,离岸市场的体制优势能提高和帮助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一般来说,离岸市场所在地区除了有政治稳定、法律透明、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专业、金融产品丰富等特点以外,还有税收较低、没有存款准备金的要求、不设利率管制等优势,使得本币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在离岸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如果一个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仅仅(或主要依赖)境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其进程就会相对比较慢,最后能够达到的国际化程度也会相对有限。

总起来说,发达的离岸市场可以进一步推动本币国际化的进程,使其在国际货币的竞争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说得更直白一些,没有离岸市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的程度就不可能高;高度国际化的货币必然要求有发达的离岸市场。

作者为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国际离岸市场 篇4

在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即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且国内金融深化范围不够的情况下, 离岸市场是促进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有效手段, 但是当人民币金融国际化到进入中级甚至高级阶段, 需要为国外投融资提供大量金融工具甚至希望进去其他国家外汇储备时, 要想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金融国际化, 必须配合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和完善的国内金融体系。对于人民币金融国际化所遭遇到的困境的解决办法方面, 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979年, Vic.Carthy就从货币发行国的角度研究离岸金融资本市场及其风险控制问题。Ingo Walter (1985) 和Edmund M.A.Kwaw等则从避税、洗钱等角度研究了离岸市场的问题。孙立、王东东 (2005) 得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直接把中国金融机构推到金融国际化竞争的前台, 有助于他们学习国际先进的业务和管理经验, 提高国际业务水平, 为未来人民币金融国际化创造条件。Barry Eichengreen (2010) 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美元、日元以及欧元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关于离岸金融资本市场与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关系问题, Paola Subacchi (2011) 得出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最大挑战是在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 提出使用双轨制:一是促进跨国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 二是在香港构建完善人民币市场来为人民币回流构建渠道。Rossi和Jackson (2013) 对香港在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中的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并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民币金融国际化进程中的优缺点, 提出应重视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都从理论上论证离岸市场与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关系, 得出离岸市场的建设对于现阶段人民币在金融国际化中的困境, 具有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陈霖 (2010) 、王秀红 (2012) 指出, 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和发展可以为未来中国自由外汇交易提供参考, 促进金融监管当局效率的提高, 进而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 同时离岸市场的构建为人民币的回流提供了一个通道, 从而使中国货币监管当局能够有效地统计境外人民币的数量, 并在一定范围上控制境外人民币的流通, 防范人民币缺乏控制的流通所带来的风险。宋晓玲 (2014) 得出, 离岸市场的建设可以弥补现阶段由于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而在金融产品提供方面的局限性, 为非居民的人民币使用者提供必要的金融工具, 让人民币为更为宽广范围的使用者所接受, 促进境外人民币的流通与持有。

没有足够的金融深化, 没有足够的金融资产规模, 将无法扩大人民币货币职能的充分国际运用, 居民对外币计价金融资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无法满足私人部门对国际货币的需求, 难以强化金融体系对货币金融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同时没有足够的金融工具, 将不能满足外国投资者对风险管理、投融资的需求。

而资本账户不开放人民币作为融资工具的空间将十分有限, 同时由于作为储备货币的部分储备应随时用来支持该国流动性的需求, 资本账户不开放, 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的比重将十分微小。也有观点得出:如果资本账户不开放、国内金融深化范围不够, 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范围连其潜力的10%都达不到, 在这样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中后期阶段, 离岸市场通过促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和国内金融深化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 变量定义和数值说明

本文选取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范围 (OFC) 、中国大陆金融深化范围 (DEPTH) 和中国大陆资本开放度 (OPEN) 等三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三个变量都属于比例指标, 结合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并考量数值的科学性和可得性, 本文采用相关的统计数值对这三个变量分别予以测算, 本文采用三种数值皆选用季度数值。时间跨度为2004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一季度共33个季度。

本文在计算OFC、DEPTH、OPEN等三个变量时, 需要使用到香港和中国大陆的GDP数值。由于GDP数值受季度性因素影响较为强烈, 有较强的季节特征。本文在处理数值时首先采用X12方法分别对香港和中国大陆的GDP进行季度调整, 最后分析出2004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一季度经过季度调整后的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范围 (OFC) 、中国大陆金融深化范围 (DEPTH) 的走势, 以及中国大陆资本项目开放度 (OPEN) 的走势。

3 实证研究

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范围 (OFC) 中国大陆金融深化范围 (DEPTH) 和中国大陆资本开放度 (OPEN) 三个变量的平稳性, 其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所示, OPEN (在岸市场开放范围) 为平稳序列, OFC (离岸市场发展范围) 和DEPTH (在岸市场发展范围) 是一阶平稳, 同阶且单整, 运用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他们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Juselius (1990) 提出的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的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确定模型结构并予以协整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如果零假设为没有协整关系, 迹统计量为20.10968, 大于5%的临界值18.39771, 则OFC和DEPTH两变量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零假设为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时, 迹统计量为2.348700小于5%的临界值3.841466, 接受零假设, 则OFC和DEPTH两变量之间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综上可得, 在5%显著性水平下, OFC和DEPTH两变量之间存在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表明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范围和中国大陆金融深化范围之间只存在一个有经济学含义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标准化系数矩阵可得长期均衡方程如下:DEPTH=-8.873542OFC-12.72。

方程的结果表明OFC和DEPTH两个变量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即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范围对中国大陆金融深化范围有显著的正影响。此实证结论与本文理论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即离岸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对在岸市场金融深化范围有着正向影响关系。

为了知道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验证上述三变量间的短期因果关系。从短期上看, 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能够推动内地金融深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在现阶段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下, 国内金融资本市场不完善、金融体制不完善等都是导致阻碍现阶段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障碍, 离岸市场通过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和各种金融工具作为资产池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障碍, 离岸市场能够作为中国现阶段人民币金融国际化的新动力。其次, 当人民币金融国际化到一定范围后, 进一步的金融国际化必须以资本账户开放和国内金融深化为前提, 而此时离岸市场通过其倒逼作用能够促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和国内金融深化。再次, 在人民币离岸金融资本市场建设过程当中,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定位, 认清金融国际化推动力, 金融国际化中的风险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金融资本市场不完善和金融体系不发达, 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国家里, 更需要在货币金融国际化进程中考量安全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借鉴发达国家货币金融国际化进程, 通过在上海、香港等城市建设定位不同的离岸金融, 逐步形成多层次、针对性不同的横向发展的离岸金融资本市场体系, 逐步完善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 促进人民币金融国际化进程。最后, 还需要防范离岸市场发展中的风险, 防止金融国际化带来的风险严重冲击在岸市场而得不偿失, 这就需要我们在离岸市场的建设中充分考量风险找到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离岸市场发展模式, 同时加大监控和监管防止风险的发生。而离岸市场的建设应该稳步促进, 从风险较低的品种做起逐步积累经验, 不可一步放开而对境内市场形成不可挽回的冲击。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法律体系, 加强法制监管, 以法律来规范离岸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 促进离岸金融业务稳步发展, 安全稳健地促进人民币的金融国际化。

本文分析得出:人民币金融国际化初级阶段的主要障碍是金融体系不够发达, 金融深化范围不够;资本账户未完全兑换将是人民币金融国际化进入深入阶段的主要障碍;离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助于克服人民币金融国际化不同阶段的障碍和困难。

参考文献

[1]陈作章.日元升值的名媛:一个经济学家21世纪的再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浅谈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篇5

关键词:离岸金融;模式;问题

一、国内外离岸金融发展现状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离岸金融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的居民资金向非居民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在国际上,目前已形成了以伦敦为代表的伦敦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纽约型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目前,在中国天津港保税港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等在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但并没有制定针对发展外币离岸金融业务的优惠税收政策。此外,对外币离岸金融业务适用的相关税率,坏账税前扣除比例等税收政策没有针对性的规定,既没有单独的处理离岸金融业务税收规定,也没有统一的适用商业银行处理离岸银行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建设离岸金融的意义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积极合理地引进和配置外资,从而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防止热钱大量无序的涌入,加强对境外人民币的掌控,有利于国内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同时,又不冲击国内的宏观调控,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城市的金融水平,进而提高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模式分析

目前国际上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及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对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和若干避税型的模式相结合的立体式的离岸市场模式。

(一)对照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达程度、金融监管严密程度等国情分析,目前我国不宜采用内外一体型模式,也不能采用簿记型模式,宜先采用内外分离型,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转变为分离渗透型模式。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不宜采用内外一体型模式。我国目前仍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下不能实行自由兑换,金融改革正在深化过程中,体制性的变革才刚拉开序幕,银行内部的商业化改革进程还任重道远,金融监管水平还有待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尚不充分。因此,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宜先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目前我国尚未放开外汇管制,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金融业尚未实现完全的自由化,为了维持金融秩序稳定和市场健康运行,保障在岸金融外汇政策措施的调控效果,应首先采取绝对分离的离岸金融业务模式,以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待条件成熟后,可逐步转变为分离渗透型模式。但离岸金融市场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监管体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同时对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区位选择主要有两种:上海模式—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漏的离岸金融市场和深圳模式一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

1.上海模式:选择上海浦东新区设立特定离岸区,推行特殊税务体制和独立外汇管理政策。通过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此设置离岸金融机构,以及国内银行在此区域设立离岸营业部或分行,主要从事吸收非居民存款,发放贷款和贸易融资等业务。在管理体制较为完善,监管制度逐步健全的情况下,可以取消地理位置和设置离岸实体机构限制,改为国际上流行的账户分离管理。离岸市场上的所有金融机构均可以经过申请、批准后,在实行严格的分账管理的情况下,既可从事国内业务也可从事离岸业务。

2.深圳模式:深圳可以建立具有空间隔离性的保税区沙头角或福田保税区),采用避税港金融市场模式。首先,发挥紧接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直接与国际市场衔接;其次,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落实在税收优惠政策和离岸业务免交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免征印花税,银行所得税低于香港、新加坡等市场的税率水平,以形成真正的政策推动力,同时,在离岸金融区实行自由外汇制度,允许外汇自由兑换和自由调拨。总之,通过在深圳开辟一个离岸金融市场,吸引大量外资和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深圳国际知名度,扩大其金融影响力,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乃至全国金融中心。

四、我国离岸金融在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完善离岸金融市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继续大力通过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放宽限制等方式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保证离岸业务的税率低于国内,甚至是国际上同类业务的税率;其次,增加上海、深圳等离岸金融中心经营的自由度,放宽外汇管制,实行有弹性的金融政策:此外,上海、深圳等离岸金融中心的离岸银行的客户身份、账户与活动的秘密应受到保障,如禁止人民银行具体调查任何离岸业务个别客户的身份、账户及事务等。

2.提升国内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加强中央银行监管,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带头作用,即国内各大银行以总行的名义在离岸市场设置专门的离岸金融机构,各个国内离岸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必须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从而缩小与国际上先进银行在各个方面的距离。其次央行要大力监管,既要商业银行从事离岸业务的批准程序,又要允许合格的商业银行在多个城市中建立离岸银行,分散风险。

3.其他措施: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少是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指标之一,上海,深圳等可能的离岸金融市场应该大幅度开放外资银行入或组建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并提供相应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其他必要政策支持。

五、结论

離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无限机遇,使我们在金融全球化发展当中充实自己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同时不可避免的,它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如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国内金融体系可能受到冲击以及对资本流动的管制渐趋无效。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出现是市场需求推动下的自发过程,目前,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现实需求,我们所能做的,应当是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引导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建立高效安全的人民币资金结算渠道,以渐进的战略推进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崔光华.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6.

[2]郭茹.允许内地机构发人民币债券香港想象人民币离岸中心[N].第一财经日报,2007-01-12A02).

[3]黄静.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李翀.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可能与影响.学术研究,2004,4).

[5]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国际离岸市场 篇6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亦可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即属于后者。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其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是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大创举,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

2 中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2. 1 现行中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

离岸金融业务是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产物,它突破了所在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货币政策、外汇管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完全分隔,为资金在最大限度内的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国际上,目前已形成了以伦敦为代表的伦敦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纽约型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然而,在中国,目前离岸金融仍然属于边缘化的新生事物,面临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尽管离岸金融试点从深圳扩展到上海和天津,尽管各地媒体和学术界对于谁应当建立离岸金融中心一度争论得不亦乐乎,但是至少直到目前看来,中国还未拥有运行较为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或成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起点。

2. 2 现行中国离岸金融业务运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自2002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恢复后,仍沿用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部分条款已经明显滞后,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适用对象为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造成了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我国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允许在岸与离岸银行业务之间有10% 的资金相互抵补,而在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在岸与离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构架下,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责不明确,地区间的监管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3 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3. 1 离岸金融市场的消极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以及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离岸金融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巨大风险,宏观层面上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加大了各国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难度; 微观层面上放大了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3. 2 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积极战略意义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不但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改革开放也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1) 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离岸金融的发展关系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动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我国可以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的离岸化经营,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回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相当数量的境外人民币,从而便于我国加强对境外本币的监控,减少这部分本币对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进而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保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 2) 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 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锻炼队伍,转变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 3) 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能确保外商来华投资利润不必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需要; 另一方面,进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比如,在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加工项目,如OEM尚无报关清单,因而要履行复杂的报批手续,不能马上收汇,业务开展受制约。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今后滨海新区的贸易增长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通过提供为市场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业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我国可以从税收和离岸银行业利润以及其他费用收入中获得相当的外汇收入,提高财政收入,改善外汇收支状况,给整个环渤海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4) 有利于提升市场所在城市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以天津为例,历史上天津曾是我国北方经济金融中心,目前天津不仅初步形成覆盖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监管机构和市场体系,而且外资银行纷纷抢滩进驻,国外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北方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开始进入恢复阶段,建立天津离岸金融市场将使新区的中资银行得以开辟以非居民为服务对象、基本按国际市场规则操作的离岸金融业务,外资银行的离岸业务将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从而在新区内形成局部范围内的国际资金流动,增强新区金融的国际化功能。

4 上海自由贸易区制度的创新建议

4. 1 发展模式选择角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区分,银行的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是一种“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这可以有效阻止离岸金融交易活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我国政府金融监管的能力尚处于软弱状态,主要还是运用信贷规模来控制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继续采用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逐渐考虑向渗透型市场过渡。

4. 2 制度体系确立角度

国际经验表明,如英国、新加坡和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相应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其他必要政策支持。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为其运行提供了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使该国或地区离岸金融市场或迎头赶上或后来居上。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是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这些优惠政策可包括: 税收优惠; 逐步实行自由外汇制度; 降低经营成本,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降低对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面对周边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持,以至少相同或相近的融资成本来吸引离岸金融交易者。

4. 3 法律监管制度角度

离岸金融业务法律框架的完善和细化,是创建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政策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法制因素可以看作对外部条件最具吸引力的内部条件,它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树立了信心。我国目前关于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只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对离岸金融有关的银行业务有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离岸金融业务。因此,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在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法制的补充和完善,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尽快设计一套比较完整的离岸金融的法律制度。公平合理、稳定开放的法制环境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后劲,是吸引国外金融资本的最有效因素。

4. 4 金融业务经营角度

金融业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适当降低业务地区、行业和对象的集中程度,实现业务地区和业务对象的多元化; 根据有关离岸银行监管的国际惯例,对离岸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尤其要重视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动性要求。

摘要:通过介绍自由贸易区的定义,结合上海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现有制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战略意义与可能的负面影响。为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找到最优借鉴模式,提出上海自贸区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制度的改进建议。

国际离岸市场 篇7

1 人民币国际化障碍

货币的国际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的, 至少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上应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力并得到国际合作的支持;在经济上, 应有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济条件的支持, 其中, 外部经济条件包括维持可兑换信心、合理的流动性比率和健康的国际收支及其结构, 内部经济条件包括保持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国际经济规模上的相对优势、经济货币的独立性以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人民币无论是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外汇交易方面占比还很小, 近期全球信用证开证贸易量中人民币币种开证量为5%, 外汇市场中的交易量仅占1%, 作为计价货币的金融资产种类也比较单一, 即只有人民币债券, 而且占世界债券交易量的比重也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人民币资本账户下还未实现自由兑换。这些都说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不成熟。

人民币的国际化要求两种机制的建立, 即人民币合理回流的机制和境外的人民币“体外独立循环机制”。只开展单纯的人民币跨境流动而不解决人民币的合理回流渠道和人民币体外循环机制, 就会造成境外人民币资金以“热钱”形式大量回流入境内, 对境内的汇率、利率等宏观经济政策造成很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 境外的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也不能充分保证。因此, 人民币的国际化仅仅依靠境内的人民币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近期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 使香港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试验田和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香港借助其独特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优势,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独特优势

2.1 成熟和开放自由的金融市场和自由港

香港金融市场非常成熟, 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 主权信贷评级目前为最高的AAA评级。20世纪70年代对国外银行开始实行开放政策, 吸引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银行在香港开展业务, 1982年起陆续取消了各种货币存款的利息税, 各种金融产品齐全。香港法律监管严格, 信息披露透明, 资金汇出入没有障碍。香港是世界重要的自由港, 并且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从事金融行业的国际化人才。

2.2 优越的地理位置

香港金融市场位于纽约市场和伦敦市场及法兰克福市场的中间时段, 和东京市场重叠, 但是延迟一个半小时闭市 (按照北京时间) 计算, 这就能够保证资金在全球不间断地循环;另外香港紧邻大陆, 保证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金融环境。因为不存在语言的差异, 香港对大陆的金融政策了解得准确迅速。

2.3 积极参与人民币业务的态度

香港政府把开展人民币业务作为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举措, 不断制定一系列政策便利, 这非常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展。根据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 目前香港从事人民币业务金融机构共有261家, 综合资本充足率达到160%, 经营人民币业务认可机构数量为133家, 香港人民币RTGS参与数为114家, 人民币账户共开立了3293289个, 2012年6月人民币存款余额5570.10亿元。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的历程简介如下:

2004年, 香港银行获准试办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信用卡业务。

2005年, 香港当局准许零售、饮食、运输等7个行业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

2006年, 香港当局准许香港居民开设人民币支票账户。

2007年, 内地金融机构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2009年, 香港与上海、广东等4个城市获准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

2010年, 麦当劳在香港发行2亿元人民币债券, 为首发点心债企业。

2011年6月, 香港财资市场公会推出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定盘价。

2011年7月, 德意志银行向机构投资者推出首个可投资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指数。

2012年, 香港金管局批准银行从事非居民人民币业务。

3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能够大大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帮助消除进程中的一些障碍。根据香港金管局 (2012) 定义“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通过贸易、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的三座桥梁, 让在岸和离岸的人民币市场连接起来”, 本文从这三方面来具体研究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发挥作用。

3.1 贸易结算方面

香港独特的贸易、金融、地理、语言等优势使香港已经成为大陆最重要的贸易渠道和投融资渠道。香港离岸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迅猛, 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迅速开展。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中约30%是经过香港对外支付的, 内地对境外的跨境资金流动总量的32%是去往香港, 在各地区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占比中香港占比为74%。内地的外商直接投资有约六成来自香港, 而对外直接投资亦有约六成通过香港进行。截至2012 年6月, 香港人民币存款量不断增加, 余额达5885亿元, 约占香港全部银行存款余额的10%, 较2009年增幅巨大, 人民币成为香港除港元和美元的第三大货币。

数据来源:香港金管局, 截至2012年6月

数据来源:香港金管局, 截至2011年12月

3.2 直接投资方面

对于香港市场, 人民币FDI可以加速离岸市场人民币资产, 包括人民币债券、贷款、股票和房地产信托基金等的创造。

(1) 2011年10月, 商务部正式推出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 (FDI) 业务。截至12月底, 商务部已接受78个项目的申请, 并审核通过其中74个项目, 人民币出资额为165.3亿元, 其中约七成来自香港。

(2) 截至2011年12月,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8亿元, 占存款余额的5.23%。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可以增加境内投资资金, 降低政府负债率。

(3) 2011年12月, RQFII正式启动, 截至目前, 共批准两批, 额度总计700亿元人民币, 试点机构为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

3.3 金融资产方面

(1) 债券。人民币定价资产目前以人民币债券为主, 也称点心债。2011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1100亿元, 截至2012年6月累计约2158.64 亿元 (其中包括财政部在香港发行的510 亿元债券)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行主体多元化, 市场深度不断拓展, 参见下表。

数据来源:根据路透社数据整理, 日期截至2012年6月

2010年8月, 人民银行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银行在一定额度内使用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交易以买入为主, 现券交易主要集中于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及国债等具有国家信用的债券。香港金管局的投资额度起初为150亿元人民币, 而在最近获增加至300亿元人民币。

(2) 离岸人民币利率报价。截至2012年6月, 香港离岸人民币 (CNH) 报价银行数目13家, 目标为18家, 并期望今年年底前能够推出CNH拆息定盘价, 此举将有利香港开展离岸人民币利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

(3) 香港证券市场的人民币IPO。港交所表示, 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为首批人民币股票提供足够人民币流通量。在上市、交易及结算等技术层面都已准备就绪, 可以开展人民币IPO申请。预计2012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人民币的IPO。

(4) “人证港币交易通 (TSF)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ETF) 等产品。2012年7月, 第一支人民币计价A股ETF华夏沪深300指数上市, 为第二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 框架下首支挂牌的基金。2012年8月, 港交所称将扩大“人证港币交易通”的涵盖范围, 由人民币股票扩展至以人民币交易的股本相关交易所买卖基金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首支人民币计价A股ETF华夏沪深300指数 (代码:83188) 以及首支人民币股票产品汇贤产业信托 (代码:87001) 将为其新涵盖的首批证券。该交易旨在提供一个备用设施, 让投资者在未有足够人民币或未能通过其他渠道取得人民币时, 也可以港元在交易市场购买人民币股份。

4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下一步发展

4.1 继续拓展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产品种类

人民币贷款等信用创造产品, 挂钩人民币的各种衍生产品, 投资性的人民币产品都需要大大加强。人民币“点心债券”的二级市场交易需要进一步加强。

4.2 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定价标准

香港财资公会在2011年6月正式推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定盘价, 形成统一离岸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可以形成一个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指标, 为内地的利率体制和汇率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个参照, 同时也在事实上会形成其进行改革的动力。

4.3 向非居民开放业务

应该放开对第三方对人民币使用的限制, 第三方指的是与大陆或香港没有贸易联系的一方。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应该进一步拓展香港非居民的离岸人民币业务, 例如:人民币银行账户、基金和债券投资、保险产品、按揭、外汇兑换、银行间资金转移、银行卡等业务。

4.4 加强监管, 防止人民币的洗钱和逃税, 或者非正常流动

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对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监管要从开始做起, 针对以前监管的经验和教训, 及早预判问题和制定政策。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对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完善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法律法规、运作机制有助于推进大陆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解除资本流动限制。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货币改革的重要一步, 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身份和地位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支付、资产定价和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 势必可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香港目前作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在人民币国际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贸易结算、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三方面, 具体分析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的作用、效果以及未来走向, 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国际结算,国际储备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成长时期更需框架设计[N].经济参考报, 2011-03-31.

[2]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2011[R].国家外汇管理局, 2011.

[3]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国家外汇管理局, 2011.

[4]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J].经济管理, 2007 (5) .

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 篇8

我国离岸金融的现状

1. 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及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欧洲开始兴起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定义是:离岸金融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非居民”资金向非居民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离岸业务的特征在于: (1) 独立于东道国在岸金融体系之外; (2) 离岸机构吸收和运用的是注册地国家货币之外的其他国际货币。离岸业务的优势在于, 非居民资金汇往离岸账户, 离岸账户资金汇往境外账户, 以及离岸账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离岸金融市场, 特指经营非居民之间的融资业务的国际金融市场。它具有交易主体非居民性、交易货币境外性、融资规模庞大性、交易业务便利性、管理环境宽松性等显著特点。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加强本国金融竞争的一大特征。

2.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的现状

1989年5月, 招商银行在深圳率先获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 开启我国离岸金融服务先河, 其后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及其深圳分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相继获得离岸银行业务牌照, 离岸金融市场在深圳开始发育。1998年年底,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银行离岸资产质量恶化, 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叫停了所有中资银行的离岸资产业务。2002年6月, 央行全面恢复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离岸业务, 并同时允许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开办离岸业务, 上海开始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尽管不少地方政府和其他商业银行对离岸业务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央行至今只对上述四家中资银行发放了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许可证, 且在管理上均是按“试点”和“试验”的标准进行审慎监管。

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1.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业走向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 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业务的国际化, 金融人才的国际化, 货币的国际化, 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从以上各个方面促进一国金融向金融国际化方向转变。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将吸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 使国内金融机构在直面竞争中得到锻炼, 学习先进经营管理技术与理念, 为自身的跨国经营积累经验, 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大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 会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 使国内金融产品迅速与国际接轨, 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本身的性质更注定它对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大批跨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也必将带来和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 有利于国内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带来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 使开展离岸业务的城市成为国际货币的集散地, 这也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提供一块实验场所, 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2.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有效的吸引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吸引外资来我国投资, 我国出台了许多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但是这只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这些政策将逐步的取消。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效仿我国实行了对外资优惠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使得一些外资流向他国。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不失为一种过渡性措施, 既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需求, 又可避免对我国现行的政策体系形成不必要的冲击, 从而达到既积极合理引进外资又防止外资流入干扰宏观调控的目的。

3.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战略提供方便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加快, 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化的市场, 具有规模性、国际性和资本高流动性等的特点, 因而,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我国吸引外资的力度, 实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完全对接, 便利国际资本流动, 诱发资金的集聚效应, 改进国内企业的融资条件和融资环境, 降低其融资成本, 从而为国内企业提供长期、高质量的资金来源, 为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可靠的资本保障。

4. 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一个实验场所。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 2006年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 已不同于过去有很大主动权的开放, 而是必须遵循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 遵循国际法则的开放。而现实中与国际银行业相比, 我国银行业存在着很大差距。面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不利局面, 要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银行业水平的差距, 在我国银行业中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逐步探索国际化的道路, 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给我国银行业带来跨越式发展。首先:增加银行利润空间。离岸银行业务的交易成本较之国内银行业务低, 同时还享有一些税收优惠, 自然会比国内传统业务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 且有机会使该银行在国际金融界享有一定的信誉, 树立在同行业中的形象。其次:促进银行金融创新, 增强竞争能力。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等反映经济效率的指标排名中都处于较低水平, 其盈利能力与国外大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在我国扩大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范围, 有利于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促使银行不断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 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 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再次: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做准备。长期以来, 我们的利率由政府决定而非由市场决定, 这使我们的银行缺乏在市场化条件下运作的经验。而离岸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相对独立的, 完全由资金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 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可为国内银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为将来利率的市场化做好准备。最后: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离岸金融市场使我国银行业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加强, 容易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传导到我国银行, 因而银行监管机构势必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提高有效监管并控制风险的能力。

5. 立离岸金融市场将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

为了向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和更加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金融业必须参照国际惯例来管理和营运。因此, 有必要在设备、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向西方引进、学习, 不断吸收、提高和创新, 使我国金融业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必将增强国内金融业的压力, 打破经营垄断的格局, 促进经营业务范围的开拓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金融业面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压力, 必将使现代化的操作技术手段—电了设备在金融业广泛应用, 积极开拓多样化, 适用各方面的需要、极为便利的服务手段和业务品种, 如各种证券、各种票据、各种信用卡、各种投资方式、各种交易方式、各种支付方式等等, 使得各种机构企业、家庭和个人, 在办理交易结算、支付等方面变得更为容易、简便、快捷。

6.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顺应全球金融发展趋势要求的举措。

当前,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已是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国际经验显示, 大凡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或地区, 都拥有在国际区域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国际资本流动在规模、流向和速度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的情况下,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抓住了这个机遇纷纷建立了便于融资的离岸金融市场, 最大程度上吸引和利用外资, 提高本国的金融实力, 建立本国乃至一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东京、香港、新加坡已经成为著名的国际离岸金融中心。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也相继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 开展了离岸金融业务。可以看出各国都在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来推动本国的金融业走向国际的舞台,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时, 这些金融中心又反过来促进了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快速的发展, 八十年代开始起飞的亚洲的四小虎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全球金融的发展趋势向我国金融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 必须尽快的扭转我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和建立一个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 必须加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顺应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

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 篇9

1.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及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欧洲开始兴起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定义是:离岸金融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非居民”资金向非居民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离岸业务的特征在于: (1) 独立于东道国在岸金融体系之外; (2) 离岸机构吸收和运用的是注册地国家货币之外的其他国际货币。离岸业务的优势在于, 非居民资金汇往离岸账户, 离岸账户资金汇往境外账户, 以及离岸账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离岸金融市场, 特指经营非居民之间的融资业务的国际金融市场。它具有交易主体非居民性、交易货币境外性、融资规模庞大性、交易业务便利性、管理环境宽松性等显著特点。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加强本国金融竞争的一大特征。

2.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现状

1989年5月, 招商银行在深圳率先获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 开启我国离岸金融服务先河, 其后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及其深圳分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相继获得离岸银行业务牌照, 离岸金融市场在深圳开始发育。1998年底,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银行离岸资产质量恶化, 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叫停了所有中资银行的离岸资产业务。2002年6月, 央行全面恢复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离岸业务, 并同时允许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开办离岸业务, 上海开始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尽管不少地方政府和其他商业银行对离岸业务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央行至今只对上述四家中资银行发放了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许可证, 且在管理上均是按“试点"和“试验"的标准进行审慎监管。

二、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1.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业走向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 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业务的国际化, 金融人才的国际化, 货币的国际化, 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从以上各个方面促进一国金融向金融国际化方向转变。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将吸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 使国内金融机构在直面竞争中得到锻炼, 学习先进经营管理技术与理念, 为自身的跨国经营积累经验, 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大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 会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 使国内金融产品迅速与国际接轨, 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本身的性质更注定它对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大批跨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也必将带来和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 有利于国内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带来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 使开展离岸业务的城市成为国际货币的集散地, 这也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提供一块实验场所, 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2.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有效的吸引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吸引外资来我国投资, 我国出台了许多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但这只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这些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效仿我国实行了对外资优惠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使得一些外资流向他国。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不失为一种过渡性措施, 既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需求, 又可避免对我国现行的政策体系形成不必要的冲击, 从而达到既积极合理引进外资又防止外资流入干扰宏观调控的目的。

3.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方便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加快, 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化的市场, 具有规模性、国际性和资本高流动性等特点, 因而,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我国吸引外资的力度, 实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完全对接, 便利国际资本流动, 诱发资金的集聚效应, 改进国内企业的融资条件和融资环境, 降低其融资成本, 从而为国内企业提供长期、高质量的资金来源, 为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可靠的资本保障。

4.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一个实验场所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 2006年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 已不同于过去有很大主动权的开放, 而是必须遵循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 遵循国际法则的开放。而现实中与国际银行业相比, 我国银行业存在着很大差距。面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不利局面, 要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银行业水平的差距, 在我国银行业中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逐步探索国际化的道路, 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给我国银行业带来跨越式发展。首先, 增加银行利润空间。离岸银行业务的交易成本较之国内银行业务低, 同时还享有一些税收优惠, 自然会比国内传统业务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 且有机会使该银行在国际金融界享有一定的信誉, 树立在同行业中的形象。其次, 促进银行金融创新, 增强竞争能力。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等反映经济效率的指标排名中都处于较低水平, 其盈利能力与国外大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在我国扩大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范围, 有利于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促使银行不断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 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 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再次, 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做准备。长期以来, 我国的利率由政府决定而非由市场决定, 这使我国的银行缺乏在市场化条件下运作的经验。而离岸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相对独立的, 完全由资金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 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可为国内银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为将来利率的市场化做好准备。最后, 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离岸金融市场使我国银行业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加强, 容易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传导到我国银行, 因而银行监管机构势必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提高有效监管并控制风险的能力。

5.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将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

为了向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和更加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金融业必须参照国际惯例来管理和营运。因此, 有必要在设备、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向西方引进、学习, 不断吸收、提高和创新, 使我国金融业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必将增强国内金融业的压力, 打破经营垄断的格局, 促进经营业务范围的开拓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金融业面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压力, 必将使现代化的操作技术手段——电子设备在金融业广泛应用, 积极开拓多样化、适应各方面的需要、极为便利的服务手段和业务品种, 如各种证券、各种票据、各种信用卡、各种投资方式、各种交易方式、各种支付方式等等, 使得各种机构企业、家庭和个人在办理交易结算、支付等方面变得更为容易、简便、快捷。

6.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顺应全球金融发展趋势要求的举措

当前,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已是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国际经验显示, 大凡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或地区, 都拥有在国际区域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国际资本流动在规模、流向和速度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的情况下,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抓住了这个机遇纷纷建立了便于融资的离岸金融市场, 最大程度上吸引和利用外资, 提高本国的金融实力, 建立本国乃至一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东京、香港、新加坡已经成为著名的国际离岸金融中心。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也相继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 开展了离岸金融业务。可以看出各国都在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来推动本国的金融业走向国际的舞台,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时, 这些金融中心又反过来促进了本国和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飞的亚洲的四小虎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全球金融的发展趋势向我国金融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 必须尽快扭转我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并建立一个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 必须加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顺应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

通过以上对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必要性的几点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离岸金融对我国的金融业及我国经济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有自己特色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 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以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2]韩龙著.离岸金融的法律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1.

[3]鲁国强.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若干问题探讨[J].理论探索, 2007 (6) .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现状浅析 篇10

关键词:离岸人民币债券 人民币国际化 债券评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投资中的使用占比越来越高,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对人民币有较强的融资偏好。因此,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在近些年得到了较大发展,发行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类投资工具,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债券的持有偏好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挂钩。在2014年之前,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债市的活跃度。而在2015年8月启动新一轮汇改之后,人民币币值趋于稳定,并伴有小幅下滑,导致国际投资者对于离岸人民币债券投资意愿降低。离岸人民币债市发行的热潮也开始逐步褪去。

但从长期来看,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是对在岸市场的有效补充,也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人民币健康回流机制的重要环节。对离岸人民币债市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未来进一步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对于即将推出的自贸债也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稳步发展,2014年规模有较大攀升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截至2016年3月,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规模接近2万亿元,6月份数据显示,人民币仍维持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地位,占全球支付总额的1.72%。离岸人民币规模的增加使得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也逐步建立起来。香港作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存款业务和支付业务中心,也是率先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市场。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了第一只离岸人民币债券;在2012年之前,全部的离岸人民币债券都是在香港市场发行。2012年4月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的首批人民币债券,标志着全球人民币离岸债市的启动(见表1)。

表1 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事件

2016年5月中国财政部在伦敦发行30亿元人民币国债

2014年6月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发行首批5亿元的绿色金融债券

2014年6月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在新加坡交易所发行共计15亿元人民币债券

2013年6月安硕在港交所推出亚洲首只离岸人民币债券ETF

2013年3月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在台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台湾离岸人民币债市启动

2012年4月汇丰银行在伦敦首次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伦敦离岸人民币债市启动

2010年7月合和公路发行13.8亿元的2年期债券,为中国非金融企业首单离岸人民币债券

2007年7月国开行首次在香港发行第一只离岸人民币债券

数据来源:新闻整理

截至2016年6月底,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数量已达1791只,发行额共计9614亿元。其中2014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达到顶峰,共计发行566只债券,募集金额2964亿元(见图1)。

图1 历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

数据来源:Bloomberg

(编辑注:请将绿色图例改为“发行规模(左轴)”,在左轴上方加“亿元”,在右轴上方加“只”)

(二)与美元和欧元国际债券体量差距较大

离岸人民币债券体量跟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离岸债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截至2015年末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的存量为1247.92亿美元,在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中的占比仅为0.59%(见图2),与目前主流国际货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球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中,美元和欧元分别占据43.73%和38.48%的绝对优势,其次是英镑(9.55%)和日元(1.91%)。

显而易见,离岸债券市场的体量是由各货币的国际地位决定的。路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仅中资美元债的余额就已达离岸人民币债券余额的5倍以上,足见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

图2 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各币种占比

数据来源:《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

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人区域和属性分布

(一)发行主体地域分布多元化,海外发行人离岸人民币债券数量和规模占据半壁江山

从发行主体所属国家和地区来看,注册地在中国香港的机构和企业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数量最多(29%);从发行额来看,仍以中国境内为主(39%)。除中国和中国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离岸债券数量和规模分别占比52%和47%。韩国、开曼群岛和维京群岛、国际组织、澳大利亚和德国分别为离岸人民币债券较多、额度较大的其他发行主体。含英国在内欧洲总体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数量有282只(16%),募资额度达900亿元(9.7%)。由此可见,境外政府、机构和企业仍对人民币存在相当大的融资需求,发行主体的市场化支撑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发行主体属性以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主

无论是从发行数量还是从发行金额来看,金融机构债和政府债都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金融机构债占发行总数量的74%(1320只),占发行总额的49%(4723亿元)。政府债普遍发行金额较大,发行数量虽只占总体的16%,但发行额度却占全部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额的30%,平均每只政府债募集金额10.4亿元。其他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公司债则占比较小,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在金融机构债中,又以银行为最主要的发行主体。银行发债占全部金融机构债发行数量的48%、发行规模的54%以上。投行和券商次之,此外还有部分租赁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

nlc202309090502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期限、利率等特征

(一)人民币升值预期决定发行期限多以短期为主

从债券期限上看,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多以短期为主。5年期及以下的债券占总体发行数量和金额的90%以上。由于2014年之前人民币3~5年的升值预期较为强烈,因此这一期限段债券市场认购意愿较强。尤其是3年期债券,占总体发行金额的44%。截至2016年3月,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期限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期限分布

数据来源:Bloomberg

(编辑注:在绿色图例后加“(左轴)”,在蓝色图例后加“(右轴)”,左轴上方加“亿元”,右轴上方加“只”)

(二)受市场活跃度影响,近年来息票率有所上升

由于发行主体仍以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主,因此长期以来票息率基本维持在3%左右。从2015年开始,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票息率出现明显上升,2016年上半年平均票息率已达5%以上(见图4)。

在排除基准利率因素后,平均息票率仍呈现这一态势。调整后息票率是将每笔债券息票率减去当年基准利率后的平均水平。1年期及以下债券基准利率取当年1年期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利率;1~5年(含)期基准利率取3年期国债平均到期收益率;5年期以上基准利率取10年期国债平均到期收益率。剔除基准利率变动后的息票率走势说明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加重,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整体活跃度下降,从而导致发行息票率的不断走高。

图4 平均息票率(单位:%)

数据来源:Bloomberg、中国债券信息网

不同发行主体息票率基本呈现相同趋势,政府机构(包括国际组织、主权国家和地区政府)债平均息票率低于金融机构债,

金融机构债低于其他企业债(见图5)。2016年上半年,还没有非政府、非金融机构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离岸人民币债市目前遇冷回调。

图5 不同发行主体平均息票率(单位:%)

数据来源:Bloomberg

(编辑注:蓝色图例改为“金融机构债”,红色图例改为“政府债”)

(三)债券评级以A级为主,相对评级较高

一直以来,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需求量较高,发行认购较为成功,因此发行时多数不进行评级。无评级债券占发行总数量的87%,占发行总金额的79%。在评级债券中,仍以A级债券为主,数量占到所有评级债券的75%。B级债券虽然发行数量较少,但是相对金额较大,尤其是BB级,5笔离岸债发行金额达到182.5亿元,占评级债券发行总金额的近10%。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交易情况

(一)投资者多以持有到期为主,较少债券上市交易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一级认购多以买入持有到期为主,60%以上的债券未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二级市场流通需求并不明显。而在上市交易的债券中,35%会同时在多家交易所挂牌交易,尤其是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发行的债券,一般会选择在发行地的中央托管机构进行登记托管,并在当地交易所和欧洲多交易所同时上市交易。

(二)二级市场流通债券集中托管、分散交易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欧洲,而二级交易市场则比较分散。在上市交易的710只债券中,有218只在德国的柏林、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等交易所上市交易,194只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新加坡、卢森堡和中国台湾市场分别以151只、108只和100只分列3—5位。

(三)多因素促生离岸在岸市场利差倒挂

自2007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启动以来,二级市场上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率一直都低于在岸市场,也因此激励了境内发行人“出海”融资,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债市的发展。然而从2014年10月开始,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债券出现了收益率“倒挂”现象,并持续至今。中银境内外债券投融资比较指数(CIFED)衡量了离岸和在岸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的利差。数据显示,2013年7月,由于境内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曾短暂出现过利率倒挂,很快经调整恢复。然而2014年10月之后,CIFED指数则一直位于负值区间,离岸债市整体到期收益率高于在岸市场(见图6)。

图6 中银CIFED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中银国际

从基本面上看,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水平走弱,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从货币政策来看,目前货币政策保持宽松且市场预期这一政策方向将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不变,这些因素都导致境内债市整体下行。时间节点上,2014年10月央行再次下调公开市场正回购利率成为债券收益率下行的导火索。

另一方面,随着结构性变化和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增强,境外债券市场收益率则逐渐抬升。结构性方面,资本账户和跨境资本流动政策的变化进一步开放了资本市场,加速了人民币资金回流,从而从资金面上挤压了离岸人民币债市的流动性。另外在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增强,这也从利率平价和资产吸引力方面推高离岸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水平。

启示

通过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体量仍有较大空间,通过自贸区面向境外投资人发行,正是引导离岸债券在岸发行的重要尝试。

第二,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分布广泛,说明人民币融资需求逐步呈现全球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海外发行人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债券融资。

第三,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仍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主。在自贸债、离岸债、全球债跨境发行的探索过程中,政府和金融机构是主要的潜在发行人,应是相关机构针对性挖掘、服务的重点客户。

第四,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多数无评级,息票率在近年来有所上升。债券发行企业可尝试通过引入较高信誉评级机构的评级增强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投资者对信息不对称要求的风险补偿,降低融资成本。

第五,离岸人民币债券投资者主要是以持有到期为主,60%的债券未上市交易。在上市交易的债券当中,37%的债券选择多个交易场所上市交易。在离岸人民币债券跨境发行业务中,我们可以与海外多个交易场所互联,通过各种形式接收离岸债券交易市场的结算指令。建议建立统一发行、分散交易、集中托管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在把握离岸人民币债券定价权的同时,提高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全球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央结算公司

责任编辑:鹿宁宁 罗邦敏

参考文献

[1]王蕾、李晶.境内外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倒挂”现象解析[J].中国银行业,2015(4).

[2]王杏平、王大贤.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债券,2013(8).

[3]中银CIFED指数简介. 中国银行网站http://www.bankofchina.com.

[4]周先平、李敏、刘天云.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联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5(3).

上一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下一篇:零存整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