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承受

2024-05-18

心理承受(精选十篇)

心理承受 篇1

中职学生作为中学生的特殊群体, 如何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心智, 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经常会遇到我们的学生在实习工作中, 叫苦叫累, 遇到一些挫折便精神苦闷, 情绪低落, 哀叹时运不济, 对未来充满失望。因此, 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旅游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 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 旅游从业人员需要面对面地为客人提供服务。在工作中, 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求他们要有热情的服务态度, 良好的受挫能力等。因此, 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旅游专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普遍表现

根据我们在旅游景区和旅行社的实地调研, 以及跟旅游企业管理者的访谈中得知, 目前总体上我们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都较差。众所周知, 我们今天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充满了阳光, 铺满了鲜花。家庭给予太多的呵护, 逆境、坎坷、困难对他们来说都过于陌生, 以至于许多学生表现得过于任性、自私、孤僻, 长期以来就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像梅溪牌坊旅游区简经理所说的那样, 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环境到复杂的社会环境, 角色比较难转换, 也比较承受不住压力, 特别是当学生在服务一线岗位上时, 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客人, 当遇到无理的、苛刻的或者是野蛮的客人时, 他们的情绪就比较容易失控, 从而导致对实习工作心灰意冷, 甚至一蹶不振。为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措施

为加强学生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和磨炼,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以职业道德为重点, 树立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

我们都知道, 旅游服务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 所以有必要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期间加强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现在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都认为, 在校期间只要考到了导游证, 学习了专业基础技能, 掌握了书本所有的带团技能就可以了, 往往缺乏服务的意识和理念。其实,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顾客消费意识的提高,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服务质量, 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也成为旅游工作者的从业前提和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因此,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 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若学生树立了优质服务的理念, 那当他们面对客人的刁难、面对挫折时, 心理承受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也能应对自如了。

学生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服务工作被看作是“伺候人”的工作, 至今社会上还有轻视服务行业的现象。比如许多学生认为导游挣钱容易才去做导游的, 这种动机危害很大, 缺乏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可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敬业爱岗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 强化旅游服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在平日的教学中, 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 让学生转变角色, 切身体验一下游客或者导游的身份, 从而体会学习旅游的服务意识。另外作为教师, 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 可通过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获得更加深切的体会, 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2. 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提高挫折承受力

总体说来, 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 为人处世的能力较差, 不善与人协作, 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正如梅溪牌坊旅游区的简经理所说, 我们的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时大多只有十七八岁左右, 因为年龄、实践经验、社会阅历等原因, 他们在为人处事及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 如不善于人际交往, 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 特别是一些90后的学生, 在工作中我行我素的。所以说, 在企业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也正是我们很多同学所缺乏的。

首先,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 介绍一些人际关系的准则, 如让他们认识到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正确引导他们的人际关系理念, 同时关心学生平时在宿舍、在班级和在社团的人际关系处理, 让他们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上去。其次, 教师可结合人际关系的主题, 让学生自己去策划、组织和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 给予学生切身的体会。另外, 作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我的个性、发掘自身的潜能, 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

3.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

旅游行业服务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顾客满意, 这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有良好的心态,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委屈, 始终能以大局为重, 给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据我们在景区的调研得知, 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 娇气太重, 一旦遭受困难与阻碍, 产生心理挫折后, 往往会情绪紧张, 非常苦闷。而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却容易遭受客人的误会和不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 要学会如何排解工作中遇到的苦闷, 要能够学会如何释放心理压力。

因此作为教师, 我们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因挫折产生的消极情绪合理地进行宣泄, 使其恢复到理智的状态, 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宣泄压抑情绪的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会宽容与忍耐, 摒弃自私自利与霸气, 采取谦和谦让的态度, 消除偏激, 避免将矛盾激化。另外, 我们可以把心理素质培养同学生就业指导、日常教学紧密结合, 让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素质培养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增强了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的第三产业, 旅游从业人员作为一线的服务人员, 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及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而旅游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旅游从业接班人, 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去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摘要: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旅游从业人员工作中热情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前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 却表现出较差的心理素质。为此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需要特别给予关注和加强培养。

关键词:旅游,服务,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秦炜.旅游心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9 (3) .

[2]任冠文.中国旅游心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

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篇2

父母要让孩子感受一下饥饿的滋味,因为有些孩子的营养补品多,零食不离口,经常挑食拒食,饭到嘴边没胃口。不妨有意识的给一点“饥饿”刺激,饿了就能使食欲旺盛。同样,孩子在心理上也需要“饥饿”刺激。每个孩子都有欲望,父母如果无限制的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孩子的兴奋感会处于饱和状态,就回失去追求的热情。因此,父母就要制造欲望的空腹状态,让他有“饥饿感”。

“困难”刺激

在父母温暖怀抱长大的孩子,生活一帆风顺,长大后稍遇困难就束手无策,表现出胆小、依赖成性、意志薄弱的特点。因此父母有必要从婴幼儿时期就有意识的给他设置一些障碍,增加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得意志。比如,孩子学走路会摔跤,要让他克服困难,在多次摔跤后,终于学会走路。

“劳累”刺激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做不了什么事,就包办代替,孩子从小不劳动,不知什么是苦累,以后就会逐渐变得懒散、依赖、怕苦,活动少,缺乏锻炼,不仅对身体发育不利,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并促使不良性格的形成。尽管孩子还小也要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学习自己穿脱鞋袜、洗手洗脸、整理玩具,还可以帮助大人拿报纸、浇花等。

“批评”刺激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听到批评就不高兴,父母要能够让孩子从小学会分清是非。知道对错,要让他明白做了不对或不好的事情要听从父母的劝告,否则要受到批评。使他感受到“约束”,不敢随心所欲。比如,有一个孩子乱翻爸爸的抽屉,把里面的东西仍了一地,妈妈看见批评了他,他就大哭,妈妈又给他慢慢讲道理要他接受批评,去将东西拾起来,对爸爸说“对不起”。几次批评后,孩子再也不乱翻爸爸的抽屉了。

无法承受的心理之痛 篇3

1/4的上班族存在心理问题

上班族中,究竟有多少人存在心理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针对5000多名在职人士的调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调查显示,有25.04%也就是1/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 2.24%的被调查者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专家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被调查者经常频繁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精神压力大;感觉不开心、郁闷;觉得自己在事情中不能担当有用的角色。

并且,调查发现,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比其他年代出生的人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数据显示,80年代出生的人有31.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是75~79年出生的人群,比例为29.9%;70~74年出生的人为25.4%;而6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心理相对比较健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仅为22.7%。并且,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有3.8%的人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70~74年出生的人这一比例仅为2.2%。

抑郁症成为导致自杀的罪魁祸首

““都市白领和精英出现普遍的身心健康问题,除了平时所承受的压力比较大以外,自身的需求和欲望太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人常常看到别人比自己生活更为舒心,物质条件更为丰富,就给自己增加了需求,不断给自己加压,但是如果压力过大,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超负荷,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很容易就会患上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告诉记者。

而抑郁症可能是现在最具危险性的都市病。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在治疗抑郁症研究时发现,那些有抑郁症的患者在思维方面,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负性自动想法。而其导致的后果很可怕,例如,负性自动想法,会导致抑郁症患者在选择自杀时显得轻而易举。

近些年,我国城市一些自杀案例也显示,先前患有抑郁症正是他们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导致自杀的罪魁祸首。

“一些压力过大的上班族,其心理问题发展到更为严重的情况时还会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除了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以外,他们常常还会感到身体多个部位不适,时间长了,身体机能甚至会发生病变。”沈政说。

有些人还会患上“成功恐惧症”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表示,在现实中,现在还有不少白领群体患上了“成功恐惧症”。

曾经由他进行心理疏导的晓萱(化名)在北京一家公司做销售工作,有着1.76米的身高、姣好的容貌,站在人群中,绝对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女孩。不仅如此,晓萱的事业做得还算挺成功,年纪轻轻的她靠自己的努力买了车和房子。

但不幸的是,晓萱发现自己渐渐陷入一种可怕的心理误区:每当工作上取得了成就或被别人肯定,比如,应聘成功或者是与客户签下订单的时候,她想自杀的念头就不可遏制地闪现。

害怕成功的晓萱并不是个案,心理学发现,“成功”会给大多数人带来一些焦虑情绪,因为通常与成功伴随而来的,很可能是背后的一堆闲言闲语,以及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工作困难度增加等等,故而让他们心生抗拒。但这种情况大多程度比较轻微,很容易就克服;而有些人却非常严重,始终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中,甚至于把自己陷入绝境里无法自拔。

肖峰表示,这就是典型的“成功恐惧症”。患者所理解的成功,往往不是进步与成长,而是自己有没有胜过别人;他们努力不是为了自我的发展,而是与他人竞争所获取的目光。

“在他们的内心,往往相信自己并不成功,因为他们总是能发现无法超越的别人。为此,会努力去掩饰自己的不足,希望在别人的眼里,自己是一位成功人士。总想通过成功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许,但是当他们成功后,又怕自己维持不了这种成绩,或者满足不了别人对自己更高的期待。”肖峰说,成功离不开正确的自我认知,了解自我是成功的第一步,而缺乏自我认知是成功的最大障碍。无论是哪一种人,起步的方向错了,或者所担任的角色不当,不适于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具体的条件,将无法成功。

心理承受 篇4

21世纪的教育以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为两大显著特征。“学知、学做,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处于世纪之交的学生, 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既有博学的知识, 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而为学生在学校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为以后进入社会参加竞争, 学会共同生活做准备, 则是为人教师的职责。但现今的小学生中存在自卑、孤僻、逆反、冷漠、焦虑、社交困难、自私等情感问题和行为表现。因此, 为了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本学期我举行了一次“个性成熟测验”。结果表明学生普遍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然而另一负面现象却不容忽视, 许多学生争强好胜, 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 他们的心理挫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由学习成绩和能力锻炼带来的挫折。学生的学习负担重, 因此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自然会受到影响。而成绩差所造成的失望、焦虑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调适就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

第二, 由于家庭问题而遭受挫折。由于家庭不和, 父母离异, 也容易使学生承受较大心理压力而引起挫折, 特别是一些单亲子女, 在经济上、感情上遭受双重打击, 心理特别敏感, 一点小事也会带来挫折感。

第三, 由人际交往引起的挫折。当今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由于性格、生活习惯上的原因, 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相当欠缺, 难免产生一些人际交往上的矛盾。如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只能表扬, 一旦批评, 就会马上情绪跌入低谷, 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其实, 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挫折, 对人的影响并不取决于挫折本身, 而取决于遭受挫折的主体对挫折的评价和态度, 当代小学生所遭受到的挫折在程度上和数量上并不一定比其他群体多, 但是对挫折的心理感受却很多, 对主体自身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更大。

那么, 当代这些学生为何心理如此脆弱, 不堪一击呢?

这实际与主体所处环境有关, 他们生长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 经济的发展使他们大多没尝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 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 使他们得到父母和家人的更多呵护, 在生活上、学习上偶遇挫折, 也会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许多学生在“学习好、一切好”的教育思想下, 一路顺利, 不适应感和挫折感也随之产生。

在摸清了学生的心理现状之后, 我接着召开了“注重心理素质, 培养受挫能力”为内容的讨论会,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克服挫折感, 不断磨练才能成长成才。究竟怎样做才能顺利成长呢?望着同学们一双双热切的眼睛,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方法一一道来:

1. 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树立科学的竞争观

一些学生因挫折而陷入困扰, 难以自拔,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认知偏差。如果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就能防止陷入困扰。

学生们在学习中有激情, 有热情, 还应注意培养在竞争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方面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遭遇挫折并非都是坏事, 另一方面要学会及时、适度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抵御挫折对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

2. 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人生信念, 也不可能克服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是外界给予个体的强大挫折, 但如果能让更强大的意志力战胜它, 就会有所成就。人的意志力是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 完善自身人格。

3. 注意克服消极情绪, 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习惯

当一个人在竞争中遭遇挫折时, 难免有沮丧、焦虑、愤怒和悲伤等情绪反应。如果屡遭挫折就会使一些人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中, 表现为心情抑郁, 或是焦虑不安、情绪急燥, 如果不及时调整, 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疾病。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深远影响。

4. 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活动

其实, 每个社会人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 只是程度不同, 对自身生活影响也不同而已。学生如果在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而感觉盲目, 应克服偏见, 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活动, 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和医治心理疾病。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 我班学生逐渐成熟起来, 班内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摘要:21世纪的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健康水平、大力提倡和开展学校情感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儿童、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改造世界的必需条件。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篇5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渐渐地增多起来,就是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家庭关系、学习、交往)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许多家长微博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庞震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对今后参与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过去,我们把心理受承能力单纯看作是一个思想修养问题,一般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开展工作。事实上,它首先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动的控制能力,

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我认为,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孩子,是提升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前提。要知道,孩子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中的一员,他除了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还应该为家庭尽上自己的一份义务,包括做做家务,为家长分担一些忧愁,关心父母的健康等等。

只有在生活的磨砺中,孩子才会切身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三和高三的毕业生,那可是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谁还敢叫孩子做家务呢!然而,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很容易引起大脑疲劳,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率。

增强心理承受力的“四高” 篇6

勤于和高人论道

勤于和高人论道,能让年轻干部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这里说的高人,可以是年轻干部所能认识到的有学问、有技术的专家学者(可直接向他们讨教学习),也可以是一些专家学者写成的著作(可通过阅读间接地进行讨教学习)。在压力之中,年轻干部如果经常向高人讨教,并反复思考、认真对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就能日益精进,最终获得成功;反之,如果随随便便敷衍行事,就可能会荒废专业甚至失败。

勤于和高人论道,还能让年轻干部不断提高修养和品行。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年轻干部的日常交往,如果能像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假以时日,一定会在艰难困苦之中,“玉汝于成”。

勤于和高人论道,更能让年轻干部养成敢于担当的大气和胆识。年轻干部要养成“不惧”的担当精神,勤与高人交往,使自己少走弯路。能称为高人的,都是见过世面的,都曾经历过大风大浪,都能处变不惊,很多年轻干部没经历过的难事可能在他们看来非常好解决。处事多了,阅历自然丰富,心理承受力就逐步增强,就能在大事面前不糊涂、敢担当。

勇于和高手过招

勇于和高手过招,能让年轻干部认识自我。年轻干部都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如果年轻干部在同高手过招的时候,能“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总能从很细微的地方就能看到事物的发生,从它的缘由即可知道它的终结,久而久之,不仅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知道天下的不足。年轻干部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不断成长起来。

勇于和高手過招,能让年轻干部产生动力。年轻干部和高手过招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在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的过程中,高手的高招会被一个个破解,高手设下的困局会被一个个化解,高手一个个被打败,年轻干部也就逐渐成了高手,成为了解决难事、急事的高手。起初遇到这些事情,年轻干部的心理压力会很大,但经历多了,心理承受力就逐步增强了,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说话干事也会变得越来越有底气。

勇于和高手过招,能让年轻干部能力精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就是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把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年轻干部要具有领导才干、懂得领导艺术,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也要在弹过千首曲、观过千把剑之后,能力才会不断提升,领导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善于同高层交往

善于同高层交往,能让年轻干部学有榜样。善于同高层交往的年轻干部,往往能得到高层对他们更多的感情投入和特别的指导,使年轻干部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领导秘书之所以逐步成长为领导,除了领导的提携,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年轻时就常在领导身边,在耳濡目染中领会到了领导的处事方法、领导艺术和风格,再加上自己在工作中的历练,在能力增长的同时心理承受力也不断增强,当然就容易成长起来。

善于同高层交往,能让年轻干部干有方向。人心中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年轻干部若善于和高层交往,高层对他们热切的期望与赞美往往就能产生奇迹。高层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年轻干部充满自信地干事,行为就会达到高层和他本人的预期要求。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说的那样,给被期待者(大批年轻干部)以信心,并按“憧憬→期待→行动→反馈→接受→外化”这一机制,使年轻干部产生期待效应,让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善于同高层交往,能让年轻干部交有尺度。近些年来,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当成了“自留地”,有少数年轻干部也把持不住自己,最终沦为领导的“家奴”,使政治生态恶化。因而年轻干部要善于同高层交往,还需要把握住交往的尺度,明白自己是党和国家的人,干工作应该以党的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而不是以领导利益和小集团的私利为重。年轻干部应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境界。

敢于向高处伸展

敢于向高处伸展,能让年轻干部志存高远。人只有立大志才能成大业,才能在奋斗的过程中不畏艰险,不惧压力。年轻干部追寻真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肯定充满荆棘和坎坷,但前方的道路再漫长、再艰难,也应该百折不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这样才能像大雁那样高飞。

敢于向高处伸展,能让年轻干部自强不息。《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年轻干部在面对压力时,更应该主动作为,敢于担担子、承重压,用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狠劲和韧劲去干工作;更应该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样才能使困难低头,才能使压力让路。年轻干部潜心要干的事业和工作都是极其重大和重要的,即便是处于“电闪雷鸣”的环境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也应该自强不息地顶住压力,坚忍不拔地经受住磨砺,在干事创业中真切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砥砺前行,心理承受力不提升都不可能。

敢于向高处伸展,能让年轻干部内心强大。有很多年轻干部在重压之下垮掉,就缘于压力造成了他们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悲观和消极的信息会使人的情绪变坏,坏情绪会使人生理和心理的免疫力都下降,也容易使人染上不良习气和嗜好,进而循环往复,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年轻干部不应该总是让那些负面的、消极的和低俗的信息进入大脑,侵蚀大脑,污染心灵。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年轻干部应该有“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淡定从容,不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压力,都应该学习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家风度,养成“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定神闲的大气、大度。

(摘自《领导科学》)

批评学生时不能忽视其心理承受能力 篇7

一、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被批评的学生, 批评之后莫忘安慰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学生偶尔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值得大惊小怪, 更不该对这类学生另眼相待。在适当批评之后, 应当给予安慰和鼓励, 重在激励及改正, 着眼于其未来的塑造。这样, 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我校曾经有这样的一件事:某班有个学生因违纪, 以致该班的“文明分”被扣了十分。该班班主任对该生怒斥后, 还在班上骂他是班里的“败类”, 鼓励全班学生排斥他, 不要和他交朋友。这是歧视学生的表现。结果, 该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 并与班主任闹成僵局, 当然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了。后来, 年级主任找那位学生谈话时, 拍拍他的肩膀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要难过, 我知道你很后悔。好好努力吧!你还会是个好学生。”第二学期开学时, 这位学生竟然主动向学校领导提出“转班”申请, 转到我的班来。

我给他发挥特长的机会, 让他当上了班干 (体育委员) 。一个学期下来, 他不但在协助班级管理、组织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 更重要的是他能与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到了师生对他平等的看待, 人格得到了尊重, 个性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二、不要用讽刺挖苦的方式批评学生

有时, 教师认为批评学生时说几句反话或泼点冷水, 会激起学生的上进心, 其实,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结果只能使学生茫然而反感, 乃至使学生愤而远之。学生小A和其姐姐小B同在我班学习, 在一次某学科单元测验中, 小B的成绩远落于小A。任课老师便批评她说:“这样的成绩, 怎么有脸当姐姐?一样的条件, 为什么你就比不上你的妹妹?”虽然是气话, 又是好心, 但是却伤了学生的心。从此以后, 小B的该科成绩非但没有提高, 反而越学越糟糕。在一篇周记中, 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很讨厌学某某科, 上课时, 我简直不知道那个人在上面讲什么。当学生的有谁不希望自己成绩好?我简直受不了啦!”可见, 这种讽刺挖苦的批评, 任何人在心理上都是难以接受的。即使学生没有表露反抗, 但是, 内心深处却是排斥的。

三、批评学生时态度要和蔼、真诚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态度要和蔼、真诚, 用语要亲切、平易, 切忌高高在上。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理解学生出现问题时的心理状况,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是在帮助他、爱他, 而不是批评他、斥责他, 让他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接受教师的教育。常言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忠言顺耳”岂不是“更利行”?成长中的孩子叛逆心理很重, 只有用心真诚地与他们交流, 选择好谈话时机, 因势利导, 才会促使我们教育的成功。

四、批评学生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人要脸, 树要皮”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作为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 自有其一定的人格和自尊心。如果我们不分时地当面批评学生, 势必使其心灵受到创伤, 使他们感到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 从而造成一种自卑消沉的心理, 失去前进的希望和勇气, 严重的还会酿成悲剧。

据媒体报道, 某校一位年仅12岁的女学生跳楼自杀, 在当地教育系统引起了极大震动。事情是这样的:小颖对同班的一名男同学很有好感, 她写了一张“我爱你”的纸条递给该男同学, 却恰巧被一个老师发现。该老师将小颖批评教育了一番, 并将此事告诉了家长。感觉脸上无光的家长赶到学校, 又将小颖当众责骂了一通。当天下午放学后, 小颖闷闷不乐地离开学校, 但谁也没想到她就此走上绝路, 跳楼自杀。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我认为, 如果小颖的老师和家长能用平常的心态, 另找时间, 换换场合或单独进行批评指正, 一定能使小颖在自悔中接受, 不至于酿成悲剧。又如前文被骂为“败类”的那个学生, 如果班主任能理智地换用另一种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训, 也不至于使该生在本班同学面前丢失了面子而被迫转班。如果每个教师都像那位班主任那样歧视、排斥他, 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五、不要把学生当作管制的对象, 而要当作“自己人”看待, 这样, 才能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

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良”的学生, 意外地得了一个“良”, 他高兴极了, 接过老师递来的试卷, 情不自禁地做了一个笑脸, 美滋滋地扭了两下。老师生气了, 沉下脸喊道:“瞎鸡撞上白蚁窝得了个‘良’, 臭美什么?站一边去。”学生一股高兴劲顿时无影无踪。这位老师犯了个错误, 他没有把学生当作“自己人”看待, 而是当作管制的对象。这样的敌对态度, 只能扩大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引起“自主逆反”, 达不到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位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 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视自己为一体, 认为老师是在为他说话, 教育的效果会好得多。比如,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说:“得到‘良’真让人高兴, 但是老师希望你能更努力, 下次得到‘优’的时候, 我们来共同庆祝好吗?”这样, 教师既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又能有效地融洽了师生关系, 可谓两全其美。

心理承受 篇8

一、现状剖析

00后的孩子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二代独生子女, 即这群孩子的父母绝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在这种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下, 孩子的成长经历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具有以下几点———

1.孩子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孩子的父母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里都享受独一无二的尊贵待遇, 而到了现在的00后, 这部分孩子更是家里的独苗, 他们不仅受到父母的呵护, 更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娇宠, 甚至是曾祖父曾祖母的娇宠。而这种娇宠是无意识的、习惯性的, 他们潜意识地抱团组建一个呵护、包容、溺爱孩子的强大家长团队, 让孩子的地位得到更有力的巩固和提升。

2.孩子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所有家庭成员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和博爱呵护着家族中的独苗, 不让这颗独苗受任何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

3.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在以上背景下成长, 孩子享受着最安逸、自在的生活, 孩子的自我意识会不断提升, 孩子的思维中会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常态和思维取向。而家长们则不断地满足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及自我意识下的各种需求。

如何扭转这种现状,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就变成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艰巨任务和目标。

二、策略实施

面对这些现状, 笔者就结合自己所带的班级, 结合班级调查发现, 本人所带的班级中的41名学生中, 有36名是独生子女, 而且这36名独生子女中, 他们的父母有52人次是独生子, 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的为19人。而这些学生群体中, 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上文所述的现状。针对这样的现状, 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渐进性的措施。

1.家长意识的提升。其实在很多80后的家长心里, 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溺爱或者他们父辈的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而在平时的细节中并没有察觉这种溺爱所带来的危害和不利, 或者说在这种现状下的成长, 孩子暂时还是非常健康、快乐的。其实这是一种“温水青蛙”效应, 在这种效应下, 我们的家长没有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因此, 在家长会上, 我把这种危机意识传递给家长, 甚至是孩子的祖父母一辈。通过多元化的渗透和教育来促使家长提高认知, 努力转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2.公正评价的完善。要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就必须为孩子创设他们应该承受的多种心理体验, 让孩子敢于面对现状、挑战现状, 并为自己的行为收获相应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因此,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科学、向上的评价系统和标准, 让我们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律享受公平的待遇, 不因为谁是独生子而享受特殊的照顾, 也不因为哪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而产生潜规则的优待。如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 无论这个错误是在哪里犯的, 我们都必须给予批评和教育, 而且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危害性及所犯类似错误累计次数等多方面的情况, 采用不同程度的批评和惩罚。而对于学生表现突出的、进步的行为, 我们同样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维度采取相应的评价, 让每个孩子不仅能享受表扬奖励的喜悦, 还能接受批评惩罚的内疚、乃至自责和自省, 以此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地成长。

3.励志教育的渗透。激励教育不等于一味的表扬和激励, 而是允许或者可以理解学生犯一些正常的错误, 或是说情理之中的错误。但犯错误以后我们必须要做好一个工作, 那就是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 于情于理地教育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激励学生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严于律己的习惯。

4.挫折教育的体验。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影响, 在现在00后的孩子思想中, 他们已经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是由于他们生长环境的优越, 他们的意志力、坚韧性等情感品质却不能承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挫折等现状的冲击。因此, 在这样的现状下,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些挫折的真实体验, 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来扩大这个挫折教育的面和度。事实也证明, 在教师的指引下, 许多学生没有一遇到困难就放弃、退却, 而是知难而上, 通过多种方法去完成相关的制作和探究, 也经历了风雨过后见彩虹的灿烂。

心理承受 篇9

1. 心理准备决定承受能力

受众的心理准备决定他们的承受能力, 如果受众在得到一个重大新闻以前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则容易感到非常不安, 此时受众可能会茫然失措甚至因为恐慌使整个社会秩序被破坏。比如2011年, 由于日本辐射事件, 民众缺少辐射的基本常识, 又受到部分投机商人谣言的欺骗, 全国各城市突然出现盐荒现象。投机商人投机倒把的行为是利用民众恐慌的心理非法牟利, 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危害。

2. 心理需要决定承受能力

“安全需要”、“情爱需要”、“根基感需要”是人们心中普遍的需要, 如果新闻的价值观有悖人们的需要则会给人们心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有时也会给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比如有人提出所谓的“四十岁的男人娶二十岁的女人会缓解住房危机”, 由于目前高房价、高物价、低福利本来就是人们内心一种承重的压力, 此时突然出现这样的新闻, 使人们心中的压力陡然爆发, 这就如一根爆竹被点燃导火索, 让人们心理严重失衡, 带来巨大的伤害。

3. 价值倾向决定承受能力

通常来说, 对正在发生的事件, 受众都有自己的态度、判断、立场和价值观, 如果没有绝对的证据, 受众不会轻易更改自己的意见, 如果此时有一个与自己的意见完全不一致的说法, 受众会对该说法表示抵触, 认为该信息一定是不真实的。比如目前“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 有相关的报导说经过调查郭美美没有任何经济犯罪的问题, 郭美美是清白的, 但无论媒体如何报道, 受众绝不相信, 而且认为自己受到新闻报道的愚弄。

二、突破承受能力带来的结果

1. 突破承受能力带来定势心理

所谓的定势心理, 就是指人们心中对事件的普遍想法和普遍的观点。有一些事情由于长期以来宣传同一种观点, 或者同一件事反复发生从未改变, 所以人们会形成一种定势心理, 认为该事情就一定是这样的, 该事情肯定就会这样发生。人们难以接受定势以外的观点, 也不相信定势以外的事情发生。比如人们心中有“没有不爱自己儿女的父母”这个传统观点, 因此有部分儿女提出“儿女不需要孝顺父母, 只需要爱父母”这样的观点挑战人们心中的普遍价值观, 所以不管该新闻的内容是什么, 人们都不想看、不想去了解。

2. 突破承受能力带来反射心理

反射心理是指人们心中本来就有一种情绪、一种想法, 在听到一则消息时人们会由于自己的心理、情绪, 不辨是非, 一股脑借新闻来借题发泄。比如在部分新闻报道中, 一旦出现富人与穷人出现争执, 人们常常不问是非, 通常认为一定是富人不对。因为人们在判断该事件时, 不是去思辨事情的始末, 而是把自己内心的压力、仇富的心理借新闻事件发泄。

3. 突破承受能力带来预期心理

人们对部分事情有一定的渴望, 有一定的期待, 如果事情的结果满足人们的期待人们就会很高兴, 而事情如果与预料不同则人们会感到特别失望, 然后出现偏激的心理。比如在“银行普遍闹钱荒”的事件中, 人们由于特别憎恨银行机构敛钱的行为, 期望央行不要理会银行闹钱荒的要求, 希望政府不要把自己交纳的税金提供给银行, 结果央行并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们感觉自己的要求没有被满足, 不了解事情的始末就直接认为事情的本质结果是政府与银行蛇鼠一窝不作为。

4. 突破承受能力带来归咎心理

所谓的归咎心理, 就是人们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原因, 要求对整件事有一个说法, 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 人们就会对整件事不再信任。比如民众要知道, 为什么腐败现象有增无减, 为什么房价越来越高, 为什么有害食品不能有效禁止。这些问题人们得不到具体的答案, 于是就归咎为政府不作为, 对政府所有的行为都产生不信任感。

三、不正当的新闻传播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

1. 信息不可靠使人们产生定势心理

如果新闻媒体一直坚持报道真实的消息, 那么即使人们有一定的定势心理也会对该媒体产生一定的信赖, 反之如果媒体已经没有足够的信誉度, 那么即使报道真实的消息人们也不会相信, 决定先等等再说。比如有人认为国内新闻节目的国内国外消息都是凑数的、骗人的, 人们宁可去网上看社会新闻消息。

2. 不适当宣传使人们产生反射心理

如果宣传的方法不适合、不合理, 使人们不能正确理解新闻的内容, 就会将自己的心情投射到新闻中去。比如在宣传“日本辐射”事件中, 人们对辐射的知识并不了解, 媒体主要宣传辐射的事件而没有预估到人们对辐射的事件产生什么样的恐慌, 也没有做好辐射知识普及的工作。而人们心中普遍认为“政府一辟谣, 那么该谣言一定就是真实的”, 于是即使有媒体说中国绝不可能缺盐, 人们也不相信, 直到看到超市真的不会断盐了, 才开始痛骂造谣的投机倒把商。

3. 不对称信息使人们产生预期心理

在新闻报道中, 对人们关心的信息能连续地、以透明的方式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人们就会产生心理安全感, 对未来发生的事情也容易有心理准备, 否则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开始就有预期心理, 而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人们就产生心理偏差。比如同样在发生大地震时, 汶川地震时由于网络新闻运作还不够成熟, 人们有很多怨言;而在雅安发生地震时, 由于网络新闻运作成熟, 大量的微博等信息能及时让民众了解, 民众就能冷静对待地震事件。

4. 刺激太强烈使人们产生归咎心理

在新闻报道中, 有大量的报道负面信息没有后续的报道, 没有整件事情的始末, 人们会出现很强的归咎心理。比如人们常常看见贪腐事件的报道, 而这些报道常常有头没尾, 没有看到政府对这些事情怎样处理, 处理的过程是怎样, 就会产生归咎心理。

四、新闻传播给受众正面心理影响的方法

1. 建立权威的新闻机构

新闻报道单位要树立自身权威的新闻形象, 要让受众信任所报道的新闻。而这是新闻机构需要持之以恒要做的工作, 也是新闻工作最终的目标。

2. 建立双方沟通的平台

如果受众觉得信息不对称, 则会出现种种心理行为;反之, 如果能将信息持续化、透明化, 则受众能坦然接受种种新闻信息, 还会对新闻报道作出分析。这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微博等方式建立。

3. 加强新闻组织与评论

在对一件大事件进行报道时, 如果对新闻作足够的组织, 比如建立该新闻的专题, 把同类事件的链接给受众比较、把相关事情的始末给受众进行比较、对事件进行持续的报道而且以第一时间传播出去, 则会让民众对各类事情更了解, 而作好新闻评论则是要从舆论上竖立某种价值观, 引导受众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文全.新闻标题语言与受众心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2]戴海波, 杨惠.电视新闻平民化原因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3]李文明.新闻主体对受众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把握[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1993 (1) .

[4]栗沙.浅论消息与受众心理注意之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5 (2) .

[5]秦天程, 徐晓晖.从受众心理看完善电视热点新闻报道[J].理论观察, 1996 (5) .

[6]杜俊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心理承受 篇10

各层次职工心理分析

上海烟草集团普陀烟草糖酒有限公司2006年3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57号文件精神, 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 2009年, 根据普烟专管[2009]2号文精神, 内部管理机构调整为六部一室, 规范了组织机构, 呈现扁平化管理体系特点。设置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财务部、专卖内部监督管理科、稽查支队、营销管理部 (卷烟、零售、糖酒) 。如下图所示:

公司目前有在编职工487人, 其中在岗职工397人、不在岗职工 (内退、长病假、留职停薪) 90人。人力资源整体结构年龄偏大、文化较低, 职工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能力有限, 这与集团化发展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直接影响着职工队伍发展。主要原因有年龄偏大和学历偏低两个方面, 具体分析见表一和表二:

公司目前在岗职工397人, 不同年龄段中面临不同的心理状况, 这直接影响着职工队伍各项素质的发展。按年龄层次对职工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见表三。

在这三个层次中, 员工的心理因素和承受能力可以说是各有不同, 这与特定的环境互相关联, 通过分析发现, 第一层次的员工容易产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下一代的升学、就业、成家以及家人或是自身的身体健康等等。第二层次的员工容易产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有成家立业、照顾家小、还贷压力等等。而第三层次则突出表现为恋爱结婚、人际关系、适应新环境等等。所以, 注重不同层次员工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育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注重员工心理因素,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团队队伍迫在眉捷。

提升员工心理素质的措施

针对公司人员结构组成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摸索, 公司采取两种不同的措施来提升员工整体心理素质。一是从招聘源头上对新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测试、培育, 二是在工作岗位上更加注重新老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育、提升。

(一) 招聘中关注心理测试的应用

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今社会,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 人才的招聘自然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一个重心。招聘工作看似普通, 但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招聘, 降低招聘成本, 提高录用率,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普陀烟草近几年在招聘环节中更注重心理因素的测试。

首先, 招聘中关注心理承受力。传统的招聘流程缺乏对人心理的关注, 往往兴师动众, 既浪费人力物力, 也导致招聘效果的不理想。普陀有限公司在招聘活动中的实践表明, 通过在笔试环节中建立心理资本的测量, 引入心理学, 从而使招聘能够流程化并且能够更直观的进行数据分析。心理测验应用于招聘的必要性体现在当单凭个人经验的选拔已无法对人员素质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 通过心理测验, 可对个体的能力、人格、兴趣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为高效地甄选与录用提高科学依据。从招聘的初始环节招聘职位的发布到新员工试用期的评估和跟进的所有环节中, 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学, 以选拔具有积极心理因素的员工, 将会使得整个招聘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如在面试环节, 通过播放企业文化视频、领导宣讲、座谈等, 让应试者充分感受到烟草是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充满希望的集体, 以吸引与这种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应试者。2008年, 公司计划招录一批新进员工, 与往常不同, 在面试阶段并不向应试者直接提问, 而是向每位应试者发放了一份企业简介, 让他们首先初步了解公司的发展现状和企业文化背景, 使他们能对自己的选择有更充分的认识, 坚定了他们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企业的信念, 显示了心理因素在招聘面试阶段的积极作用。

从以上图示可以看出, 心理因素的测试是多方面的, 心理测试与招聘人才是相辅相成的, 即可以实现员工心理的二次循环, 在招聘中注重心理因素, 人才招聘进来后, 再注重心理培训, 使人才更快的融入企业发挥作用。近三年, 普陀烟草共面试大学生100多名, 通过测评和选拔, 从中共接纳优秀大学生20多名, 目前, 都已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新生骨干力量。

其次, 注重员工心理因素和品质特征。一名合格的员工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通过对应聘者的工作和学习履历进行调查, 从应聘者的过往经历中寻找其个性和品质特征,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背景调查就是通过求职者提供的证明人或从他以前的工作单位那里搜集的信息来核实求职者的个人资料, 这是一种能直接证明求职者情况的有效方法。调查的方式一般有信函调查、电话调查、电话刺探、面谈调查等等。公司在历年的招聘工作中, 都会在选择面试人员之前, 首先通过网上搜索、电话信函等方式对拟参加面试人员的心理品质进行调查, 以达到确实录用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标。

再次, 合理应用测验工具作为辅助手段。心理测验是能够对人的智力、潜能、气质、性格、态度、举止等心理素质进行有效测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一般来说, 心理测验工具并不方便用于直接考察求职者的职业操守, 但是, 心理测验的某些指标对于考察求职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乐观的员工能够积极地解释工作中的问题, 并经常拥有积极情感, 而这些情感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易于产生和接受新观念、新实践, 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 所有这些独特的资源能帮助企业培育竞争优势。

公司在近年来的招聘工作实践中, 就尝试运用两种心理测验考察求职者的职业操守。如:自陈量表。即对拟测量的人格特征、诚实、守信、责任感等心理品质编制许多测量 (问句) , 要求受测者作出是否符合自已情况的回答, 根据其答案来判断被试的性格特征。我们同时将这些直观的量表分解, 将其中某些反映目标岗位所需要的道德素质的题目抽出来, 变成面试时的提问问题或者笔试附加的部分, 这既可以减少工作量, 降低求职者的心理防御, 又使测试结果更加有效。此外, 投射测验, 能较好的解决一般心理测验引起的受测者的心理防御问题, 例如, 采用投射测验考察求职者的职业操守, 向被调查者提示绘画或照片, 根据描述分析其反应, 了解被调查者之动机, 从而测出受测验者的行动倾向、愿望、不安、罪恶感等无意识现象。

通过在招聘中关注心理因素应用的实践, 合理参考心理测试等手段的实际运用价值, 确保了公司组织发展长远所需要的合适的人力资源。同时, 招聘的规划、渠道选择、策略方法的使用, 程序规范化控制等决定了招聘人员质量, 只有通过合理地选拔、使用、开发、留住人才, 才能形成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结构优化、高能力具备和创新性的人才梯队。

(二) 关注多元化的心理培训。

企业员工培训, 是作为直接提高经营管理者能力水平和员工技能, 为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知识、信息、技能, 增长员工才干和敬业、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和极好方式, 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 是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本投资”, 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

首先, 思想上重视心理培训。管理的上层功夫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把握人心, 无论是士心、自心还是合心, 最关键的就是要“得心”,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商贾者得市场”就是这个道理,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也能说明一切。为此, 组织有效培训, 以最大限度开发员工的潜能变得非常必要。除了传统的培训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外, 员工的心理培训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随着人才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 企业员工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 容易出现心理紧张、挫折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心理教育疏导十分必要。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 还能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何为企业心理培训?企业心理培训属于心理学的应用范畴, 将心理学的理论、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和企业训练活动之中, 以更好地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情商、意志、潜能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使员工心态得到调适、心态模式得到改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潜能得到开发等, 在企业教育活动中既针对个体心理又关注群体心理, 员工心理档案建设和心理培训, 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公司每年新进员工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心理知识讲座, 即开展“高压”心理专题授课。新进员工大部分是刚出校门, 年轻而又富有朝气, 但是在如何迅速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 如何在高压的状态下更好的开展工作等方面还比较欠缺, 这就是授课的主题。通过授课能使每一位新进大学生都能较快的适应工作, 融入到企业整体发展大局中,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行为上重视心理引导。出色的管理者们知道如何利用现有及潜在资源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对新员工进行培训, 促使新员工早日发挥自己的才干。开发积极心理因素的培训管理模式, 体现开发积极心理资本的内涵, 多层次、多角度的寓教于乐的情景式参与培训模式, 以培养员工的自信心、韧性, 将“乐观”、“希望”融入了员工的工作、生活中。在平时的工作中, 时刻关注对员工的行为引导, 努力使员工从心理上行为上融入企业, 努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通过组织开展篮球赛、卡拉OK比赛等多种团体性活动, 正确引导员工的心理行为, 不断增强员工的活力、组织力和团队凝聚力,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再次, 开设多元化心理培训。通过对近几年的人力资源工作的认识和总结, 在心理培训上要有更深层次, 更宽阔的视角, 从个人心态、个人自醒等方面开展多元化培训。

一是心态培训。“态度决定一切”, 这是特别强调心态调适的重要性, 可以帮助员工拓展观念、调适心态, 建立有助于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态度的一种培训方式。想要达到目标、取得成功, 通常习惯在行动上调整, 而不是在心态上去做改善, 事实上, 从心态上出发, 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 乐观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 有愉快的心境去有效工作、创造财富, 追求健康、快乐和成功, 就一定能在企业里得到很好的成长, 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丰收。

众所周知, 目前80、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生活在父母和祖辈们的包围之中, 受到的心理磨练机会较少, 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 往往“碰不得、说不得”。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关注和掌握这类员工的心理动态和变化, 以及平常上班的表现, 运用相对应的手段加以心理锻炼。在某些特定的时期, 如员工获得奖励、受到批评等状况, 适时开展各种心理培训, 既有“高压”培训, 又有“低落”培训。新进员工在工作出色时以激励为主, 以勉励叮嘱为辅;新进员工因工作失误而受到批评, 心理低落时以鼓励为主, 同时指出改进的方向。曾经有一位新进员工挨了批评, 情绪十分低落, 工作状态低迷, 通过“鼓励——改进——激励——勉励”的心理辅助循环模式使这位员工很快就从低落中走了出来, 并且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二是自我觉醒。“自我觉醒”是企业心理培训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人有句古话, “人贵有自知之明”, 认识自己很难, 所以才可贵。自我觉察的品质不仅是客观的、诚实的, 而且是没有偏见的。它不仅使人能觉察到“自我”, 也能充分觉察到“他人”, 它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 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接受事物的能力;它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 与他人体会到同一种感觉, 用他人的方法去认真思考, 并能接受他人的观点, 作出正确的判断。开发员工的“自我觉醒”有助于锻炼员工的适应能力、自省能力, 使他们能够了解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相信什么, 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自身的潜在能力和将来要去承担的角色及要达到的目标。

三是“自我定位”。企业心理培训内容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扩大其外延, 涉及的内容也随之丰富, 更具社会性, 企业心理培训已成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中重要的有效工具。

近年来, 公司在培训中注重心理因素的开发, 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每批培训班开课前都进行调研, 由公司领导亲自动员部署培训安排, 通过工作例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和个别交谈的方式, 陈清利害, 旨在消除员工思想顾虑, 明确培训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在培训期间, 公司领导不定时地亲自来到培训会场了解情况, 听取员工对培训课程授课情况的感受, 培训结束后及时召开总结会议, 分别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逐一展开评估, 从而有针对性地掌握和了解培训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确保培训工作效果。据统计, 截止2009年11月, 共有265名员工通过考核获得“营销师 (卷烟商品营销) ”合格证书, 其中:初级6名;中级229名;高级30名。

营销师 (卷烟商品营销) 持证情况对比图

通过数据分析, 与06年相比, 可以清晰地看到培训前后, 我司员工在任职资质上量的飞跃。这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公司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更离不开学员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 自我刻苦的努力。

另外, 普陀分局专卖管理员培训也率先完成考核合格率100%的目标, 更值得欣喜的是分局 (公司) 的卷烟鉴定技能培训已逐渐形成一个的特色品牌。通过考前心理辅导, 在2009年的上海烟草行业首届烟草专卖管理员岗位技能竞赛中, 分局选派的三位参赛选手包揽冠亚军及一个第六名。今年, 公司又有两人入选市局代表队参加八月份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烟草行业卷烟产品鉴别检验技能竞赛, 这无不与考前开展充分的心理素质培训密切相关。因此, 在培训项目中设置心理辅导内容对于切实提高专卖管理、经营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 乃至建设和培育一支与上海烟草行业一流相匹配的高素质专卖管理与经营管理队伍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培训统计数据显示, 通过近几年的心理培训实践, 普陀烟草整体队伍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专项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 薪酬福利激励积极心理。

建立充分激励的薪酬福利机制, 为不同阶段的员工提供足够的组织支持, 改善领导风格与领导效能, 提高工作绩效, 可按照不同个体对自身工作性质的定位, 建立包括管理、分配、晋升、休假等多方面的综合制度来满足不同员工的心理需要。

首先, 强化薪酬激励效果。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 因为其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提高业务水平, 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在开发设计薪酬结构时, 及时和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 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智商情商水平进行测评, 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福利体系。当然,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生活中, 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绝对公平”早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按劳取酬, 用工作业绩“说话”, 通过有效调节薪酬杠杆, 我们能够做到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实现“绩效差”的考核, 用“绩效差”来更好地激励员工心理,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 用关怀营造职工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因素是一种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资源。在不同时期, 新老员工对工作有着不同的感觉, 这取决于层出不穷的标准。我们注重心理的关怀, 关注员工的合理需求, 适时的开展心理关怀, 引导员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同时, 在平时的工作中, 员工心情的好坏, 身体的健康与否, 家庭事务的烦恼、是否喜欢坐在身边的同事等, 都是心理关怀的范围, 适时采用“心理按摩”作为特殊的福利, 就是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和困惑, 一旦员工得到了这种心理上的关怀, 工作的压力减小了, 工作的热情就能倍增, 因此需建立积极工作制度和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激励员工超越个人情绪, 以高度一致的情感凝聚成心理资本, 从而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也是激励员工的最主要因素。公司近年来在薪酬方面进行了结构的重组和调整, 通过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使每位员工在原有工资收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在一般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中提升的幅度尤为明显, 这说明充分考虑到一线员工、基层员工的切身利益, 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表现出公司对于一线职工的重视。但是不能忽视这种薪酬模式对年令偏大、能力偏低的老员工收入造成负面影响, 企业员工心理培训的又一要务就是用心理关怀的手段去弥补这种差距, 用心理调节的方式去舒缓这种不平的情绪, 鼓励他们用工作上的成就作为奋斗的目标, 使这部分员工摆脱不利因素的影响, 实现自我的超越。

经过新设计的薪酬结构模拟计算后得出的管理层人员的平均收入, 可清楚的反映出从中层至非管理岗位的增幅呈现递减趋势, 说明此次薪酬结构调整更关注于人数众多的非管理岗位的员工。

在建立新的薪酬结构的同时, 考虑到完善薪酬管理的动态机制, 公司采用员工座谈会、宣传、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及时沟通, 告诉员工工资在市场上的定位点, 并让员工明确其待遇与其在公司的表现密切相关;同时了解员工对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决定因素、薪酬调整以及发放方式的态度、看法和意见, 了解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评价和期望, 了解员工最关注什么等来不断提高薪酬满意度, 从而在设计或调整薪酬体系时做到有的放矢。

持之以恒提升员工心理因素

总之, 人力资源中心理因素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像生物链一样, 既是一个整体, 更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如下图所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理承受】相关文章:

合同承受08-29

学会承受痛苦05-19

考场作文承受05-21

承受记事散文09-11

居民承受能力05-04

学会承受痛苦08-27

学会承受一些美文05-03

关于承受作文高中06-11

企业承受力07-06

承受孤独与寂寞范文06-08

上一篇:小广告下一篇:成像技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