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的教学方式

2024-08-02

灵活的教学方式(精选十篇)

灵活的教学方式 篇1

一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教学中, 透视传统课堂, 好多学校经常利用周末或假期给学生补课, 运用题海战术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 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并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在教学评价上, 从某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判断教学效果向看学生智力状况达到的层次转变。在教学质量上, 不应单纯以学习成绩优劣来衡量教学效果, 应以是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效果来衡量。在课堂讲解中, 教师应尽量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主体上, 应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 “老课堂”教学手段单调、单一;状态沉闷、没有生机, 死气沉沉。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方法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在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通过计算机的视频、音频、图画、音像,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大脑, 加强教学信息传播的力度。如在讲“垂径定理”这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弧、弦之间的关系, 笔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易学易懂, 记忆深刻, 突破教学的难点,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 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 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如给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 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对于聪明、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 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 创造机会让他们完成某项任务, 以此来增强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的态度。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 应采取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 以维护课堂的纪律。

四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数学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采用教学方式探究式,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但目前,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还很严重, 教师不指导学生如何学, 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应对学生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及作业巩固的指导。预习指导:新课之前做好预习, 经过预习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在课堂中解决问题, 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好好的预习才能使每一课顺利地完成, 因此, 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听课指导:做好认真预习才能使听课更轻松、更有效。对于听课的要求必须是全神贯注,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能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专心听讲, 听教师如何讲课, 如何分析, 如何归纳总结, 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 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 看教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时的动作, 生动而深刻的接受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心到:就是用心思考, 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 分析教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找出课文的重点, 记录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若能做到上述“五到”, 精力便会高度集中, 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复习及作业指导:学生一定要先复习再做作业, 阅读教科书, 结合知识的重难点、解题思想, 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 加强理解, 巩固记忆, 然后独立完成作业。

灵活多样的总结方式 篇2

课堂教学中,总结部分好比一幕话剧的结尾,其意义与序幕高潮一样,画龙点睛是丝毫不容忽视的。如果能做到尾声余音绕梁,引人深思,拓宽想象的空间,那么它便为这堂课更添了几分精彩。因此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不光能巩固知识、强化训练、检查效果,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会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良好习惯。

1.归纳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总结方式。一节课教学结束前,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旨在让学生“举一反

三、巩固提高”。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重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知识。如我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课》后,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知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先观察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关系,准确判断,再采用合理、简便的方法去求。”这样的总结,抓住教学重点进行高度概括,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作用和深化作用。

2.悬念式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完成,而上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紧密。我就利用教学内容的继承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针对下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知识后,在进行总结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一般按“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除数的个位数的数是1、2、3的通常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来试商;除数个位数的数是7、8、9的一般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如果除数个位数的数是4、5、6的,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呢?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结束的时候突出问题,不但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度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的前呼后应。

3.延伸式

所学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之成为联系课外的纽带。这样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连,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作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定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问同学们课后多读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找到正确答案的。”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获得未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探求式

探求式总结是在设计联系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的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的总结,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探索,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5.对比式

对比式总结,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根据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灵活的教学方式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18-01

一、让竞赛为课堂添活力

好胜之心人皆有之。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开展一些与阅读相关的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之心,而这好胜之心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阅读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比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要进行字词教学。在有些文本中,甚至存在着大量需要学生记忆的字词。如果不先解决这些字词,它们就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阻力,成为阅读教学中的“绊脚石”,影响教学的进程。针对这样的文本,教师与其带着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不如来一次小型的字词记忆比赛。步骤可以如下:(1)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词。(2)学生默记字词。(3)随机选派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听写比赛。在比赛获胜心的激励下,学生往往能够迅速记忆字词,相比于课后记忆更为高效。而且,字词记忆比赛犹如阅读文本前的一次热身运动,已经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带动起来,有利于阅读教学其他环节的推进。

在阅读教学中,竞赛能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尤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时,笔者没有固守预设的教学方式,而是及时采用了和文本相宜的朗读竞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乐趣,使阅读教学充满了活力。正因如此,才保障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让活动课为课堂增魅力

如今,随着新课标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得以拓宽,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阅读课活起来成为了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用活动课来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增添魅力,使阅读教学有效实施。那么,如何用活动课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确定阅读活动课型。阅读教学本身会涉及到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章的理解、赏析,对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布局的体会、学习。因此,在实施语文阅读活动课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通过这节活动课要达到怎样的阅读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活动课型。如:趣味识字课、句段赏析课、文本品鉴课、读写同步课、教学拓展课等等。

第二步,设计活动课方案。在确定阅读活动课教学目标,并选择了相宜的课型后,要精心设计活动课方案。在活动课方案中,要将活动课的流程一步步写清楚,而且要注意两点: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环节。2.活动环节易简不宜繁,以易于操作、易于达成教学目标为准。3.确保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步,正式实施活动课。一位教师针对小学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设计了一节阅读教学活动课。这节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及课前准备可以概括如下:首先,教师对这节活动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归纳为一说、二演、三议、四唱、五编。一说:由学生说一说各自在课前准备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演:学生将《乌鸦喝水》的故事演出来,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三议: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从而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四唱:引导学生把故事唱出来,从而调动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性。五编:让学生自己尝试编故事,从而进一步训练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其次,教師和学生一起做了细致的课前准备工作:(1)学生准备了一些动物的故事,同桌的学生准备小水瓶,装入三分之二的水,并准备小石子。(2)教师制作了Flash动画,并根据课文编出歌词和动画相配合。此外,还制作了活动中需要用到的王冠头饰、奖章、佩饰、纸贴等。

三、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课堂带来生命力

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避免它仅仅成为一种口号,要让它切实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既促成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协作、质疑品质的形成,又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目前,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以下几种不太适宜的做法会影响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实践:一、提出疑难问题后,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短。二、学生的分组讨论时间过短。三、提问者仍以教师为主,学生质疑探究的机会较少。这些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一、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不到保证。二、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性难以实现。三、学生在学习中的钻研探究精神不易形成。如何保证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有效实践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策略:

首先,在进行某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前,教师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他们在充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后完成一项任务: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并做好记载。然后,在正式开始阅读教学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分组尽情交流各自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经过探讨研究后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各组展示各自选择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如果有学生还有自己的想法仍可提出,继续交流。

在以上步骤中,学生首先通过课前预习拥有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因为完成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课文、独立思考问题并自行探究的过程。紧接着,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小组交流获得了协作学习的锻炼。最后,全班交流的过程其实又是一次合作学习并持续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的灵活教学方式探微 篇4

一、引起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自我的求知欲

在学生初次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先放映一些计算机各种应用的视频文件, 从而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各种应用。例如, 电子报纸、幻灯片、动画制作、各种广告、图片、游戏等, 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们计算机的各个硬件及外部设施的知识以及各种基本的操作, 让学生认识操作系统,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热情, 进而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

二、创设课堂高潮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

趣,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自觉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计算机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是社会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间接动力, 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动机,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主要靠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严密性来实施。

(二) 竞选小组长, 让几个同学为一组, 然后选出小组长

来, 小组长要负责起小组其他组员的操作, 示范和指导, 让学生扮演一个指导者, 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 如果他自己不好好学习的话, 又如何能够指导其他组员, 如果一个小组长不能够对自己组的组员进行指导, 那么小组会选出一个新的小组长。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竞选小组长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都争着去做小组长。

(三) 组际竞争。就教材内容看, 信息技术强调个体操作

的特征较为明显, 但从长远着眼, 则重在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 在每完成一部分内容后, 我都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如学习了PowerPoint后, 给出学生几个不同的题材, 如“如何搞好同学关系”“我的家乡”“我的星期天”等, 要求每组选择课题后进行集体创意, 共同完成幻灯片的制作。最后在教师机上共享、放映, 共同评比。在合作中学生们集思广益, 他们的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都得到了明显增强。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 以平等宽宏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一次, 在学习完“Power Point”后, 我要求学生用幻灯片放映的形式介绍一下星期天是如何过的, 制作完后在教师机上共享。一位学生勇敢地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公园划船, 湖水好美呀!……终于被救上来了, 我成了落汤鸡……”顿时课堂气氛高涨起来, 同学们被他的故事逗得前仰后合, 连我也止不住地笑起来, 并用赞许的目光深情地看着这位同学。由于教学环境轻松, 学生养成了敢于突破、勇于冒险的精神。

四、拓展思维, 张扬个性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 又不为其所限制, 给学生安排一些自主性比较强的作业, 不断地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WORD这一课时, 我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任务让他们将文字改变一下, 如字体、颜色、大小、特效等, 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副作品, 然后让学生自我创作、自我发挥。学生们设置的文字五颜六色, 字体各异, 效果鲜活生动,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最后进行分小组评比, 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相互认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还在画图课的时候, 让学生进行电脑贺卡绘画比赛, 让学生提前找好素材, 上课的时候进行自我创作、自我绘制, 学生们制作出了一幅幅贺卡, 然后给学生打印出来, 让他们送给老师、父母、朋友等。我在教学中没有把学生固定在学习中, 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喜欢计算机, 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让他们进行自我创作、自我思考, 敢于探索和创新。

在指导学习Word软件时, 当学生熟悉了基本的操作后但仍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 我不会对学生进行讲解, 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商量,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我只略作提示, 让学生在问题中不断的学习, 通过慢慢摸索, 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扩展了知识面, 又亲身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五、评价学生, 让学生发展自我特长

灵活运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篇5

一、基本表达式——叙述

叙述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它的特点是陈述过程。即述说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一篇记叙文必须清楚地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涉及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背景缘由、发展经过、高潮、结局、尾声等要素。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对文中事件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对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当然,一篇文章中,并非每一要素都要提到,而应根据情况注意详略安排,将最能体现题意、表达中心的详写,将次要的略写或不写。

要对记叙顺序作恰当的安排。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正常叙述用顺叙,制造悬念用倒叙,补充说明用插叙或补叙。不论采用哪种叙述方法,都要按照叙述的基本规则办事,努力做到完整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

还要讲究人称的选择。常用的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用第一人称,给人以真实感,容易使人信服,便于抒写内心感受,表达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用第三人称,能给人以客观真实感,作者还可以直接议论和抒情。

二、精雕细刻式——描写

描写,是把描述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将描写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描述对象的自然属性划分,可分为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根据描写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根据描写对象存在的状态划分,可以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运用好描写,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许多同学会运用描写这种方式,也正在尝试运用描写方式来表情达意,但从他们平常使用的情况来看,仍显得有些稚嫩。要提高描写能力,首先要提高观察能力,要抓住人们容易忽视的但又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其次,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力求用精当的语言把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表达出来,还要善于提炼,要把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融入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其独特的美。

三、画龙点睛式——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写记叙文表面看来只是客观地叙述人物、事件,实则饱含了作者的爱憎态度。倘能在叙述的过程中适时地插入抒情句,将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抒情方式比较灵活,既可直接抒情,又可间接抒情,要视其需要选择抒情方式。同学们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中,要努力提高抒情能力。要提高抒情能力,首先要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要善于发现写作对象那激动人心的美丽。其次要讲究语言的运用。可选用排比句、感叹句等句式,也可选用排比、反复、比喻、呼告等修辞方法。不管选用怎样的抒情方式,关键在于作者要有真情。作者具备了真情,表达时就少了矫情、虚情,多了柔情、挚情。

四、锦上添花式——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就是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议论的成分,即在叙述人物、事件时,针对所叙述的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边叙述、边议论的表达方式,可以适时地表达作者的心声。作者恰当的议论,还有导读作用,可以引导读者领会其意图,从而品味出文章的思想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仍是以记叙为主,议论只起提示和表达作者观点及态度的作用,不影响记叙的展开。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千万不可喧宾夺主。它犹如演唱会上的掌声,只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却不能代替演员演唱。如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一些议论,好似锦上添花,将会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总之,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写作记叙文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就会使记叙文更生动、更有趣、更富于文采、更具有感染力。

灵活的教学方式 篇6

1. 借助故事题目诱疑

题目是故事作品的“眼”, 擦亮了“眼”, 也就基本上掌握了故事的内容。因此, 我经常借助故事题目诱发幼儿质疑。

比如, 在大班童话故事《买梦》教学中, 我先以“梦”为引子, 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梦, 接着告诉幼儿故事的名称为《买梦》, 请幼儿谈谈:“听了这个名称, 你有什么想法?”于是, 幼儿将心中之疑和盘托出:“谁要买梦呀?”“梦是不能买的, 他最后买到梦了吗?”“他向谁买梦了?”这些问题层层深入, 将故事内容串成了一链, 为幼儿理解作品铺设了一条思维之路, 也为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创设了一个个契机。

2. 出示关键图片激疑

以往在故事教学中, 我们总是一张一张地边出示故事图片边讲故事, 且都是以教师的提问作为活动的开场白, 提问的内容也千篇一律, 有着固定的模式与内容: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幼儿没有主动观察图片的积极性, 没有自我解读图片内容的机会, 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比如, 在大班故事《烟斗萨克斯》教学活动中, 我一改以往的模式, 先出示了故事图片中的关键一幅:一只小老鼠拿着一个金灿灿的烟斗萨克斯, 陶醉地演奏着乐曲。然后问:“看着这幅图,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话音刚落, 幼儿就纷纷举手, 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幼1:老鼠在吹什么呀? (不认识萨克斯, 因此想了解这一乐器。)

幼2:为什么小老鼠一边吹一边笑嘻嘻的? (不仅关注到小老鼠在做什么, 而且关注到了小老鼠的表情。)

幼3:小老鼠怎么抬得动这么大的喇叭? (注意到了人物与乐器之间的对比, 并从自身经验出发, 提出疑问。)

幼4:小老鼠吹喇叭给谁听? (对故事内容进行了猜想。) 幼5:小老鼠为什么喜欢吹喇叭? (能从情感的角度进行质疑。) 幼6:小老鼠会不会摔跤? (观察到小老鼠好像要摔跤的样子, 就情不自禁地关心起它的安危。)

幼7:为什么会有烟一样的东西飘出来? (因为五线谱的形状犹如飘动的烟雾, 引起了他的误解。) 其他幼儿马上纠正:“那不是烟, 是音乐。”

面对幼儿丰富多彩的提问, 我欣喜地发现, 一张图片竟然激发了幼儿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图片的解读有了质的转变, 并引发了他们继续听故事的兴趣。

3. 创设无声动画引疑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我让幼儿观赏创设的“无声动画”。这不仅能有效激发幼儿质疑问难的兴趣, 而且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理解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

比如, 在大班语言故事《守株待兔》教学中, 我先对前半段故事的动画进行无声播放, 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这只兔子会撞在大树上?”“为什么一会儿太阳从山的这边出来又从那边不见了?”“为什么农夫要一直站在树旁, 别人叫他去干活他也不去呢?”……然后, 我引导幼儿针对这些问题有详有略地进行交流、讨论, 最后再让幼儿欣赏有声动画, 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4. 依托对比画面促疑

故事中的画面若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则能起到强烈的对比效果。依托对比画面来促使幼儿质疑, 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故事教学效果。

比如, 在大班故事《山坡哪儿去了》教学中, 我出示了两幅图片:一幅为小熊在环境优美的山坡前开心地笑着;另一幅为小熊在同一个地方伤心地哭了, 周围的环境都被污染了。我边让幼儿观察图片边问:“看了这两幅图, 你有什么想法?”幼儿将两张图仔细比较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小熊一开始高兴, 后来又难过地哭了呢?”“小熊的家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小熊家门前原来有个山坡, 可是后来山坡哪儿去了?”……幼儿在对比观察图片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 并带着疑问积极参与故事教学活动。

5. 利用故事转折质疑

故事是一个整体, 它有着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而往往故事的转折处最为引人入胜。因此, 我抓住幼儿的心理, 让幼儿在故事的转折悬疑处进行质疑。

让语文课的导入方式灵活多样 篇7

一、冲击学生视觉的图像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 充满趣味, 形、声、色的感官刺激, 形式的新颖形象, 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 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如教学《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时, 我先让学生看“夸父逐日”的图片, 谈谈对夸父的最初印象。夸父强壮充满力量的形象能产生较强视觉冲击,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夸父的力量, 更容易进入“逐日”的话题。

二、点燃学生激情的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 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这一特点, 适当地通过引用典故、寓言、传说、故事来诱发学生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这样对课堂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斑羚飞渡》时, 我讲了一群蚂蚁在一场森林大火中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逃生的悲壮故事, 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深受震撼, 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斑羚们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行为, 于是, 整堂课就被激活了。

三、陶冶学生情操的音乐导入

上语文课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借助音乐, 营造浓浓的或喜或悲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以黄磊的《背影》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音乐充满了离别的淡淡哀愁, 很好地营造了氛围, 让学生沉浸在离别的气氛中, 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起到很好的帮助。

四、激发学生联想的诗词导入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生动, 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何其芳的《秋天》这篇文章时,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以秋为背景, 以秋为话题, 写出了感情真挚的名诗佳作, 你们能背一背有关秋的名句吗?”“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我接着说:“既然不同的诗人对秋天的描绘是不同的。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作品《秋天》中, 品味一下作者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文章的内容, 也因为诗词的导入让整个教室春暖花开。

五、启迪学生思维的谜语导入

教师用一则浅显易猜的谜语导入新课, 将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 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雪》时, 我也采用了谜语导入的方式, 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刚把这个谜语说完, 学生们就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我说:“猜对了, 就是雪。”于是, 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整堂课上, 学生们都是兴致勃勃的。

六、触动学生心灵的生活导入

亲身去体验可以让学生记得牢固, 提高热情, 经常动手, 可以刺激思维发展, 提高智力水平。所以在教学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时, 我这样导入, “同学们, 每个人都经历过无忧无虑的童年, 你们的童年过得快乐吗?”学生们都说“快乐”。我接着又问“发生过哪些趣事呢?”学生们一下子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这一熟悉的生活体验点燃了全班同学的兴奋点。学生的心情好了, 整堂课的教学进展也就顺利多了。

七、激活学生心理的设疑导入

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有意识地设疑, “疑”是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有究, 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 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积极讨论自然就能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八、培养学生情感的语言导入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要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合理的情感语言, 把自己的情感和课文的感情基调容为一体, 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强烈的情感, 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 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在学习现代诗和古文时要多去范读课文。

灵活运用朗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篇8

一、师生共读,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模仿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对于学生的思想言行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重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朗读, 通过自己和学生一起共读, 以身作则,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 《秦兵马俑》 一课时, 由于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里面的生字、生词很多, 词语用得非常恰当, 语句的表达也是精彩纷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首先, 教师和学生一起, 共同进行逐段朗读, 解决每一段中的生字、生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会词语的用法。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 认真学习, 完成字、词的学习, 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其次, 教师把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精彩的句式挑选出来, 再一次示范朗读, 带领学生逐句朗读, 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 如理解“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有的颔首低眉,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 战胜敌手;好像在暗示决心, 誓为秦国统一作殊死拼搏”“有的目光炯炯, 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有的凝视远方”等这些语句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了排比句式的描写效果, 领悟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增强了语感。

教师作为朗读活动的组织者, 参与学生朗读, 对学生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师生共读中, 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提升朗读水平。

二、小组共读, 借助学生的带动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 除了教师的影响巨大之外, 还会受到同学的影响。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激发学生的智慧,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活动中, 也可以采取小组共读的方式, 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 取长补短,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 《长城》 一课时, 由于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 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共读的方式, 组织学生反复朗读, 在小组同学之间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下, 感知课文内容。首先,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 帮助学生组建四人学习小组, 并且明确学习任务, 安排了小组长, 负责组织小组的朗读学习活动。其次, 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朗读学习。小组同学分别进行了轮流朗读, 同学相互评价, 纠正错误的读音、断句等, 点评同学朗读的优点和不足, 训练的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小组朗读的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朗读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学习“ 望”一词时, 学生对“ ”的读音产生了分歧, 教师让学生找出字典, 核实“ ”字的读音, 并且了解“ 望”的意思。再次,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在集体讲评时,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朗读情况都进行恰当的评价, 表扬在朗读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通过这种小组共同朗读课文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朗读, 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

因此, 在学习中组建学习小组, 借助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督促, 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

三、亲子共读, 利用家长的监督功能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 通过亲子共读, 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完成朗读活动, 充分利用家长监管督促的作用, 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中的不足,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开始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之前, 结合第五单元的“文化遗产”的主题, 教师布置了亲子共读任务, 在家长的微信群里通知家长和学生, 请家长在家里陪孩子一起查找有关“文化遗产”的内容, 选择一处“文化遗产”的资料, 进行亲子阅读, 和孩子共同学习文化遗产的知识, 帮助孩子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 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家长很认真地配合教师, 完成亲子阅读任务。他们在网上搜集了有关文化遗产的文字资料和各种直观的图片, 如有关“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北京八达岭长城”等很多文化遗产, 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很好地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 完成了课外朗读, 感受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同风格。在接下来第五单元写作训练时, 这种亲子阅读的效果就显现了出来, 学生由于这次亲子阅读的学习积累, 顺利地完成了有关“文化遗产”导游词的写作。

家长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借助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 共同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 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微信共读,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平台的迅速普及, 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微信是当前很多人交流互动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在小学语文朗读活动中, 可以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喜欢展示自己的心理, 借助微信平台, 组织各种朗读比赛活动, 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朗读活动, 自觉主动地进行朗读练习, 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朗读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班级组织了“我是小小朗诵家”的比赛,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 从自己朗读的材料中, 选出最喜欢、最擅长的内容, 经过反复的练习准备, 最后在班级的家长群中开展一次微信朗读比赛。每个学生朗读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文章, 发到微信群, 由学生和家长、教师组成评委, 分别从学生朗读的准确性、流畅性、情感把握的恰当性等方面进行评判, 最后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并且颁发了奖品。通过这样的微信朗读PK活动, 不仅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外朗读积极性,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家长的参与, 陪着孩子一起准备比赛。学生不仅在比赛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最重要的是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 通过反复的朗读,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最后的评选活动也是对学生朗读表现的一种强化, 有利于促使学生朗读习惯的形成。

现在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也是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良好平台。立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 合理的激发, 正确的引导, 创新朗读活动的形式, 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形式, 对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朗读活动的组织, 不断创新朗读的形式, 通过各种方式, 提高学生朗读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亲身感受汉语的魅力, 使学生嘴到心到, 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获得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

摘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 可在师生共读、小组共读、亲子共读、微信共读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身感受汉语的魅力, 使学生嘴到心到, 获得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

灵活的教学方式 篇9

关键词:20kV配电网,灵活接地方式,双重化,可靠性

0 引言

随着地区电网用电负荷的剧增和可用土地面积的约束, 10 k V配电网供电半径偏小、供配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较差等问题逐渐显现。20 k V配电网在负荷密度大、线路长的情况下, 在增大输送容量、降低网损等方面效益显著。所以在现有10k V电网的基础上进行20k V改造尤为必要。

配电网升压至20k V不是将10k V配电网推倒重来, 而是要在原有10k V配电网的基础上, 尽可能充分利用10k V存量设备和设施, 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资源, 最大程度节省升压改造成本。在升压改造过程中, 部分设备设施 (如架空线路和部分电缆线路) 可直接进行升压, 但升压后, 原有设备的耐压水平达不到20k V配电网所规定的耐压水平要求。若采用传统的不接地或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必然对设备安全运行造成隐患和威胁, 还将产生单相接地故障下的系统选线困难问题;若采用传统的小电阻接地方式, 则不能解决瞬时单相接地故障线路频繁跳闸问题。

桐乡电网在20k V改造初期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经统计, 2011年20k V线路跳闸179条次, 其中单相接地故障引起的跳闸141条次, 占总跳闸次数的78.8%, 且单相接地故障重合闸成功率高达91.6%。因此, 降低瞬时单相接地故障的跳闸率成为提高20k 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关键。

1 灵活接地方式的引入

灵活接地方式的原理如图一所示, 电网正常运行时, 消弧线圈通过中性点与电网相连, 控制器随时计算电网的电容电流, 将消弧线圈调至相应的档位, 小电阻未并入中性点。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消弧线圈发挥补偿电网电容电流的作用, 使故障电流减小, 经过一定时间, 瞬时故障消失, 系统可连续工作。若为永久接地故障, 则经一定的延时后, 由控制器发出指令, 闭合小电阻开关, 利用小电阻抑制过电压, 进而故障选线。可见, 采用灵活接地方式不但能满足设备的耐压水平要求, 并且能在瞬时故障下保证供电连续性。

将现有小电阻接地方式改为灵活接地方式, 只需增加一组消弧线圈及相关控制设备, 原有接地变、小电阻及相关继电保护设备均可继续使用, 改造工作量相对较小。

2 控制回路的设计

在灵活接地方式下, 小电阻能否可靠投入, 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安全运行。故实际运用中, 投切小电阻的开关实行双重化配置, 如图二, 所示用一台开关与一台接触器并联, 且用两个完全独立的控制回路来分别控制开关与接触器的投切。考虑到开关和接触器还是存在同时拒动的可能, 设定相关后备回路, 在系统零序电压超过定值一定时间, 而开关和接触器均未动作时, 则通过主变非电气量保护延时跳主变各侧开关, 切除故障母线, 避免系统长期运行在过电压下。

控制回路总的设计原则为:小电阻投切回路强调安全性, 当线路发生永久性单相接地时, 均能可靠投入小电阻, 确保线路零序保护快速切除故障线路;而后备回路则强调可信赖性,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误动而导致停电范围扩大。通过小电阻投切回路双重化配置及增设后备保护回路, 保证了灵活接地方式控制回路的运行可靠性。

2.1 采用不同零序电压启动

控制回路双重化配置, 除采用完全独立的控制电源外, 还采用不同的零序电压进行启动, 即用消弧线圈中性点零序电压启动小电阻开关的投切 (如图三所示) , 用20k V母线零序电压启动小电阻接触器的投切 (如图四所示) 。保证任何一个零序电压回路出现问题时, 小电阻仍能可靠投入。

2.2 设置多道闭锁环节的后备回路

开入主变非电量的后备回路一旦误动, 将直接切除主变, 影响面较大。故后备回路设置多道闭锁环节, 强调可信赖性。

中性点与母线零序电压继电器必须同时动作, 并且确认小电阻开关与接触器均未投入 (串接中性点电流继电器常闭接点) , 才启动时间继电器开始计时。期间一旦零序电压返回, 或小电阻投入 (中性点电流继电器常闭接点断开) , 时间继电器均可靠返回。为防止时间继电器故障导致直接出口启动主变非电量, 时间继电器接点再串接一副中性点零序电压继电器接点, 确认出口时必须有零序电压存在。

3 动作参数的选择及与继电保护的配合

3.1 启动小电阻投切回路

零序电压启动值按躲过正常运行时的不平衡电压, 消弧线圈中性点零序电压启动值取25V (PT变比:) , 母线零序电压启动值取40V (PT变比:) 。

灵活接地方式下, 避雷器参数按照小电阻接地方式情况进行选择。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由避雷器限制过电压。但是, 限制过电压的时间只能维持5~10秒, 若时间过长, 则可能损坏避雷器。另外, 根据历史接地数据的统计, 大部分瞬时接地能在3秒内通过消弧线圈熄灭。所以, 设定延时3秒投入小电阻, 跳故障线路, 并允许线路进行重合一次。

根据系统零序电流保护最长动作时间 (接地变零序过流动作延时为3秒) 加一定裕度, 设定小电阻投入保持时间为5秒, 确保零序电流保护能可靠动作切除接地故障。最后自动退出小电阻恢复消弧线圈接地运行。

3.2 启动主变非电量后备回路

零序电压启动值按发生金属性接地时系统零序电压的60%左右, 消弧线圈中性点零序电压启动值取40V (PT变比:) , 母线零序电压启动值取60V (PT变比:) 。

动作延时按躲过投入小电阻延时加零序电流保护最长动作时间, 另一方面与小电阻额定发热通流时间 (10s) 配合, 综合考虑取9s。零序电流闭锁值与线路零序末段配合取150A, 确保小电阻投入后线路可靠跳闸, 启动主变非电量后备回路可靠返回。

4 结束语

采用灵活接地方式充分利用了两种接地方式的特点, 使瞬时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和永久性单相接地短路故障能分别对待。当发生瞬时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 通过消弧线圈灭弧;当发生永久性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 先由消弧线圈灭弧, 运行一段时间后投入接地电阻, 跳开故障线路, 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桐乡电网在两个110k V变电站试点灵活接地方式, 20k V线路单相接地次数与20k V线路跳闸次数统计如表一所示。

从投运后的统计数据看, 两个变电所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 共发生20k V线路单相接地162次, 20k V线路因零序保护动作跳闸仅发生4次。特别是进入1月份鸟害多发季节, 瞬时单相接地故障多发, 灵活接地方式减少20k V线路跳闸的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系统所.20kV中压配电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2]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3]DL/T 584-95.3~110 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4]Q/GDW-11-272-2011.浙江电网20kV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及整定运行规范[S].浙电科信 (2011) 437号, 2011.

怎样以灵活的方式引导初中语文学习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习要求 发散思维 灵活阅读

语文知识涵盖面比较广,要想突然提高很难,这就让许多在初三阶段语文依旧不好的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讲解知识要点,还要照顾学生的情感。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灵活的教学方式,让语文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生成,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鉴于此,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怎样以生为本打造灵活的语文教学课堂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结合生活情感,唤起学习需求

其实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欲望,多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的这些东西都不实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需求,具体操作时可以整合教学内容,让知识以结合学生生活认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体现语文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实用特点。

比如在教学语文版9年级《故乡》时,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大家先阅读,再记忆生词,背诵经典句子,那么对于学生就是很普通的一课,也许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唤起他们的情感,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故乡》一文是通过故乡的人和事的变迁反映旧社会从物质和思想灵魂等方面对农民造成的毒害,从而激发我们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如果我们这样总结和发挥,那么学生肯定认为“和我无关”,这时我们就要结合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的学习需求,吸引他们通过回忆自己的故乡或童年对比学习鲁迅先生的描物达情技巧,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二、问题吸引互动,启迪发散思维

学习的过程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实现知识到能力迁移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并不是背诵和默写,更要注重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体验知识。具体教学时,可以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整合启发性问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如此方能保障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散思维进行实践和运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故乡》教学为例。本课相对比较长,如果教学不能及时吸引学生,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开小差,思维和课堂脱节。为了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互动,我们就要在关键的知识环节设置启发性问题,吸引学生前瞻顾后,将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知识脉络。对于本课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故乡的变迁:(1)故乡发生了哪些变迁?(2)闰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我”的思想和情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构成知识链条,吸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和探究讨论总结答案,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文章的情感,学习描物达情的技巧。

三、鼓励灵活阅读,开放积极表达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表达是信息的输出,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就要一手抓阅读,一手抓表达。但是阅读绝不仅仅现定于教材文本,表达也不仅仅局限于命题作文。我们要放开思路,让学生以灵活的方式广泛阅读和积累,然后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尝试表达。

1.积极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是最基本的积累方式。语文知识面比较驳杂,有限的课堂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积累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契合学生认知的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积累。

(1)好书推荐。让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好书分享出来,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学生对该书阅读的程度。为了让信息展现生活化,我们让学生以海报、表演等相对活泼的形式进行分享。这样有利于他们在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多思考,内化知识,提高能力。

(2)知识竞赛。初中生好胜心比较强,为了促进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可以开展“服务生活阅读知识”竞赛,从而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信息与生活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此外,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把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经历看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充分将阅读和知识生活化。

2.开放型写作教学

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是综合语文技能的体现。现在很多学生一说到写作文就害怕,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写作太过死板、苛刻,写作的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毫无体验,不得不写没有情感的假大空话,怎能提高表达能力呢?所以,写作教学更应该走进生活,返璞归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眼有所观,心有所想,手有所写。

(1)开放表达。其实写作不是高大上的事,就是把我们眼中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按一定逻辑顺序写出来。许多学生说不会写,那么我们可以设置学生身边的生活化话题,只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他们就有话说。然后我们鼓励他们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最后再整理成书面语言,这样一篇真挚的作文就写好了。

比如写以“家”为话题的作文,启发学生寻找家里发生的三件有趣的故事,最后体验家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话题谁都不陌生,家庭生活中有趣的事何止三件?又如针对大家觉得枯燥的议论文,我们从大家比较喜欢讨论的命题说起,诸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这样的话题大家可以找论据、举例子,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通过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这样贴合生活实际的写作教学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可以借鉴。

上面是我联系多年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经验对怎样设置灵活语文课堂的几点理解和分析。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私塾模式,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生成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通过体验生成能力,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家晓.让语文课堂灵活起来——如何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气氛[J].新课程(中学),2012(04).

上一篇:音频数字扫频仪下一篇: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