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2024-09-03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精选十篇)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1

一、纲要性语言和图表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最初的小说概念, 跟现今的小说概念相距甚远, 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让学生全面把握小说概念的演变及古人小说观念的发展变化, 是学习本门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 由于古今语言、思想文化背景, 以及审美价值等的差异, 更增加了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难度。这就要求幻灯片的制作必须实用、简洁直观。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图片、表格等不同形式, 方能将其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1. 纲要性语言

一个好的课件, 首先课件制作者思路必须清晰, 把所讲内容的纲目,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概括, 使学生既对本门课程有系统、整体的印象, 又非常清楚每节课所讲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例如, 在赏析《红楼梦·宝玉挨打》时, 在幻灯片中输入如下提纲:

《红楼梦·宝玉挨打》欣赏

一、时代背景

二、曹雪芹生平

三、作品所关涉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四、宝玉挨打的真正原因及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提纲设计了赏析时要思考解决的关键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进行阅读, 逐一梳理作品中出现的人物, 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这样教师讲解时, 无需花费太多精力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之处, 可以讲解重点内容, 学生听起来也不会茫然, 没有头绪。

2. 图片

中国古代小说非常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 作品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以及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在传统的古代小说欣赏课堂中, 强调老师的主导性, 多用叙述性语言渲染作品的艺术效果。事实上, 好图胜似千言。老师即使尽量发挥语言的魅力, 学生有时也难以理解作品的内涵, 难以感受作品所描写人物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百闻不如一见”。与使用基于听觉的设计元素相比, 基于视觉的设计元素在向观众传达信息时更快速、更直白。在众多的视觉元素中, 图像元素具有其他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能够把信息以更快捷、更简便、更直观的方式传达给观众[2]。因此, 多模态PPT应尽量少用文字, 多用图片,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 《搜神记》“韩凭妻”, 是中国古代较早产生于民间的爱情悲剧, 历代文人亦多有记载此事者。韩凭夫妇故事在流传中, 结局由化为枝体相交的相思树, 向化成形影相随的鸳鸯演变。化树类结局如段公路《北户录》, 化鸳鸯类结局如刘恂《岭表录异》、李贺《恼公》诗、王初《青帝》《即夕》诗等。由韩凭衍生而产生的此类故事, 历经繁复变化, 故事发生的背景已迥然不同。通过图片, 同类故事所发生的场景, 以及时人的文化习俗、服饰、审美情趣等的细微变化, 都可得到形象反映。学生可以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 挖掘作品深层的意蕴。

不仅如此, 在中国古代小说欣赏的实践教学中, 很多知识需要比较。比如人物性格的差异, 同一类型故事的源流演变, 不同作品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异同等。分开讲解, 学生不易把握。使用图片, 将知识点串联, 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地展现给学生。

3. 表格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课堂虽侧重于作品的赏析, 但也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因此, 不可避免地将小说理论, 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等引入教学中。对学生来说, 单凭枯燥的讲解很难使他们掌握清楚。多模态PPT中插入表格, 能化难为易, 化复杂为简洁。当需要在PPT中罗列或展示一系列文本, 可以利用表格实现。适当地在幻灯片中应用表格, 不仅避免出现大量文本数据的情况, 而且能更清晰合理地展示数据内容[3]。

摘引课堂上所展示的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流程一览表, 如下:

这样的资料, 仅凭口述, 学生理解起来势必困难, 笔记更是无从下手。如果老师板书, 则耗时又耗力。幻灯片中表格的演示, 能高屋建瓴地将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教授给学生, 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可以一边听老师讲解, 一边看表格, 一边思考、理解、记忆, 收效甚好。

二、声音

多媒体教学中, 单一播放幻灯片, 学生易产生审美疲劳。声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多媒体信息, PPT中使用声音信息, 可以提供程序的解说或背景音乐, 从而强化演示效果, 使整个交互式应用程序更加生动有趣[4]。

在《中国古代小说欣赏》教学实践中, 教师兴之所至, 忘情于作家作品的讲解, 非常投入。而学生却难以追随老师的思绪, 没有被老师感染、打动。恰如其分地添加声音媒体, 在渲染作品情境和氛围的同时,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领学生体认作品的情境和意境,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汉魏六朝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诗歌。诗赋渗透、融入汉魏六朝小说, 在奠定叙述基调、营造环境、渲染气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小说的叙述, 也因诗赋的抒情性特征, 行文带情以行, 叙述与抒情水乳交融, 营构出诗情画意之美,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神仙洞窟类故事《搜神后记》“桃花源”, 渔人沿溪捕鱼, 有幸光顾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缘溪行, 忘路远近, 忽逢桃花,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华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舟,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旷空,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5]这段文字, 节奏舒缓, 铺排了令人神往的桃源美景。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播放桃花源的古典音乐。在文字与音乐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逐渐进入小说所描绘的意境, 沉醉于仙乡的美丽风情。

三、视频

视频以其生动、直观、具体可感的特点, 在多模态PPT教学演示中应用非常广泛,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视频是指对实际景物摄制的和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连续镜头, 视频使得课件看上去更专业化……观看复杂装置操作过程的演示和画外解释, 比阅读课本更有效。在历史、政治等科目中, 情节表演对学习者的态度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激励他们自我反省和评价。视频能引起学习者的情绪反应, 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参与, 启发思考, 促进记忆[6]。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许多经典作品, 都已经被拍摄制作成了影视作品。学生对这些影片, 潜意识中有极高的兴趣和热忱。单凭教师讲解, 无法阻挡他们对集画面和声音于一体的影视的憧憬和向往。在多媒体课件中适当插入一些经过剪辑的影视文件, 让学生与作品近距离接触, 满足他们审美期待, 使他们切身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美。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课堂上播放了十娘怒沉宝箱的视频。这一部分, 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视频生动再现了当时沉宝箱的场景, 呈现了十娘、孙富、李甲等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看完视频, 他们争相讨论十娘沉宝箱的原因、宝箱的象征意义等问题。同时,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体验, 对作品进行解读, 与老师积极交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已成为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 尤其对主要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艺术鉴赏力的中国古代小说欣赏课而言, 借助多模态PPT集图像、语言、声音等于一体的优势,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 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达到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 2010 (3) :5458.

[2]石禹诚, 姜成义.表达的艺术——如何设计吸引人的PPT[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82.

[3]九州书源.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36.

[4]傅献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139.

[5]陶潜撰, 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1:4.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2

我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鲜活的生命,浓郁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激烈的矛盾冲突,其中一些不朽的作品,曾经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美的震撼美的享受。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为古代小说,让我们走进小说的世界,步入古人的心灵,体会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初读小说的人,往往以看热闹为起点,比较喜欢追求新颖性趣味性刺激性,并不想有更多更深的理解。本单元能力训练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那当然比“看热闹”更进一步。鉴赏必须以泛读为基础,不广泛浏览涉猎,不积累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是不容易钻进“鉴赏”的圈子里。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原因,就连四大名著通读全篇者也寥寥无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能力,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知识链接,阅读交流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及规律 发展过程:上古神话传说(《山海经》)──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搜神记》)──唐传奇(《莺莺传》)──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明清章回体小说(四大名著)发展轨迹:民间说唱文学──文人个人创作 发展顶端:《红楼梦》

2.掌握各篇课文所涉及文学、文化常识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林教头风雪心神庙》节选自《水浒传》,《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杜十娘怒沉宝箱》节选自《警世通言》

知识点:作者及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及故事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的艺术成就。3.了解与节选部分内容衔接的相关篇章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要了解《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一回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了解这个开篇可以理解选文中的宝黛玉初会时的心理活动。

第二回交待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篇开了一个简明的“人物清单”。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为读者展示了小说的典型环境。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重》介绍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第五回以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待出来。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要了解《水浒传》第七回到十一回的内容。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形象,掌握林冲性格随故事情节发展,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官逼民反

二、研读品味,汲取精华

欣赏经典作品,最大忌讳是陷入阅读定势,人物形象略知一二,再加上名家指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贴标签、对号入座、引经据典现象,没有自己的阅读个性,人云亦云。一提林黛玉,就是多愁善感弱不禁风,一提林冲就是武艺高强忍辱负重,一提诸葛亮就是神机妙算深深远虑,一提杜十娘就是聪明美丽坚贞不屈„„如何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读出内涵,品出韵味,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阅读。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例如探究《红楼梦》中的人名,“贾雨村──假语村”“甄士隐──真事隐”“英莲──应怜”„„

例如讲《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故事。“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行者武松„„”

例如利用多媒体听影视歌曲,欣赏精彩片断,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葬花吟》凄迷婉转,令人联想到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好汉歌》慷慨激昂,给人振奋豪爽之情,《滚滚长江东逝水》豪迈深邃,激起历史沧桑之感,《杜十娘》缠绵多情,让人慨叹红颜多薄命。2.发掘教材,调动情感,赏析精彩点

欣赏经典作品,不可循规蹈矩,亦不可面面俱到。站在鉴赏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着手,细细品味。例如寻找文眼:

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到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是一副对子,如《水浒传》第十回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场》作者落笔中处处不忘记火和雪。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哪些地方写到雪与火,这些描写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了物什么样的感情?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品味,知道作者精心描写火与雪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暗示着林冲和高俅陆谦是水火不相容的,而对火和雪具体描写,不但简洁、新颖、不落俗套,而且跟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黛玉的眼睛,贾府的典型环境、众人精彩的出场等都通过她的眼展现在读者面前。重点研究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例如探究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

《失街亭》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1、用生动的情节、人物的表情和语言刻出人物性格,例如马谡的三笑,揭示他狂妄轻敌、刚愎作用,死守教条的性格。

2、用对比和衬托表现人物性格,如将孔明的知已知彼、小心翼翼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斩马谡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揭示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表明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律等方面的性格。3.点评名著,撰写读书随笔

学习百家讲坛,点评人物形象、事件、结构、手法等。例《读〈三国〉随想》,《〈水浒传〉中莽汉形象比较》,《失街亭,谁之过?》,《杜十娘悲剧命运之我见》等。

三、拓展延伸,牛刀小试

通过对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鉴赏古代小说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准备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创造发展的平台。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后》后让学生欣赏《红楼梦》中有关歌词。

《枉凝眉》“一个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探究宝黛爱情悲剧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伙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干净!”

──探究人物命运和小说主题思想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衔接《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体味结构双线发展,人物对比衬托突出个性,营造环境,展现性格等艺术特色 学习《失街亭》后衔接《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谨”,重点赏析武官比武,曹操自述生平业绩,周瑜、诸葛亮斗智等情节。

──体味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衔接《快嘴李翠莲》。──体味说唱文学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的“穿越小说” 篇3

忘了古人自己所知并没那么多……

电视剧《康熙大帝》里有一个著名的史实错误:斯琴高娃演的孝庄皇太后一口一句“我孝庄”。其实孝庄是她的谥号,全称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死后才能有。孝庄生前若是敢这么自称,保证下面一群大臣都得立刻吓跑——这真是活见鬼了。

后人写古人,往往会陷入一个未卜先知的误区,下笔之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忘了古人自己所知并没那么多。类似“我孝庄”之类的错误,始终不绝于书。

比如《封神演义》开篇第一章里,纣王就在女娲庙里题了一首七律: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

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

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七律格式始见于南齐,人家纣王在商代就能题出一首七律诗,你说厉害不厉害?没办法,作者许仲琳是明代人,那会儿七律已经是文人必考科目,他推己及古人,笔下一滑,于是纣王便穿越了。

这种错误《三国演义》也不少犯。书里每次提到东吴,有一个固定句式介绍:“江东有六郡八十一州。”汉代的州比郡大,一共只有十三个,和省差不多同一级别,你东吴占了八十一州,整个亚洲才多大啊?

不过这事倒不怪罗贯中。因为三国话本是在宋代成形的。宋代的所谓“州”,行政级别比汉代的州要小得多,差不多对应现代的一个市。那时候的说书人以今推古,把宋人思维代入汉代,东吴便稀里糊涂有了“六郡八十一州”。

在《西游记》里,吴承恩也不折不扣地犯了一个“我孝庄”式的大错。第九回,泾河龙王犯了天条,求袁守诚救命。守诚曰:“你明日午时三刻,该赴人曹官魏征处听斩。你果要性命,须当急急去告当今唐太宗皇帝方保无事。”

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是死后入享太庙时的称谓,和谥号一样,活人见不着。这会儿才贞观十三年,皇上还活得好好的,袁守诚你就把庙号给算出来了,还敢大声嚷嚷,胆子可真不小。

结果泾河龙王病急乱投医,果然去求李世民救命,李世民故意找魏征下棋,不料魏征梦斩龙王。龙王冤魂前来索命,太宗愈加惊恐。正朦胧睡间,又见那泾河龙王,手提着一颗血淋淋的首级,高叫:“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嘿,这泾河龙王也未卜先知了。

当然,谥庙超前这个问题,作者可以推说这是小说创作,不必深究。但曾经有一个不是文学创作的严肃场合,居然也公然出现过“我孝庄”的奇妙事情。

景初元年,曹睿决定在五月份调整宗庙祭祀制度,结果有关部门递上来一份建议:“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前头几句还挺像回事,曹操太祖武皇帝,曹丕高祖文皇帝,但后来就不太像话了——皇上您的庙号呀,不如叫魏烈祖。

这搁别的皇帝,估计早让人推出去斩了。我这还没死呢!你嚎的哪门子丧?但曹睿不知为什么,高高兴兴就接受了。这事很蹊跷,当时是景初元年,曹睿身体应该还可以,一直到次年年底,健康才急剧恶化。他为啥这么急要把庙号定下来?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4

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阅读古典名著也需要培养兴趣,一旦形成稳定的阅读兴趣,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巧用媒体资源,以学生普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深奥的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带领学生收看《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百家讲坛节目,这些节目语言幽默风趣,内容生动充实,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如“温酒斩华雄”“空城计”“木石前盟”“黛玉葬花”“大闹飞云浦”等,剧中大气磅礴的场面,或豪迈雄壮或缠绵悱恻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使得学生为之震撼、着迷。有了这样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学生自然就乐意去阅读名著。

2.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与其督促学生进行一时一地的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如请擅长画画的同学采用漫画、素描的方式画出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张贴在墙壁上,摘抄名著中人物的经典语录,播放名著的主题曲或相关的配乐,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乐于阅读名著,感受名著。

3.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名著阅读,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1)开展读书辩论会。学生很愿意表现自己,要关注他们个人的阅读的体验。就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比如说在阅读《西游记》之后,老师就可让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对唐僧这个人物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正方,有反方,围绕着唐僧这个人物形象组织一场辩论会。

(2)举行名著阅读交流会。同学们之间这种交流特别有必要。有时候某一个学生可能阅读水平有限,阅读能力有限,他从这个名著当中得到的东西可能也有限。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一个名著阅读的交流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规定的书目当中任选一本,围绕一些话题,准备一些自己的材料,在阅读交流会上,大家就可以围绕一些共同的话题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这本书当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谁;书里边我最熟悉的一个故事是什么等。这样通过交流,同学们能够共同提高自己的阅读的水平。

(3)组织比赛、竞赛,交流读书心得。开展以读书为话题的演讲比赛,组织读书征文竞赛,激发读书兴趣。另外还可以组织读书手抄报比赛、学生阅读笔记展评,网上师生共读共写活动等形式都能促进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重要,既节省时间,又让他们读有所得。为此,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之门,就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由“喜欢阅读”到“善于阅读”。

1.圈点法。古典名著中叙述语言和对话,文白掺杂,并且穿插有大量的诗词,这对于古文功底薄弱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学生阅读时,可用各种符号圈画出不懂的语句和不能理解的字词,同学间可以互相请教,或提交老师探讨解决。

2.概括法。指导学生概括出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如《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大意失荆州”“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刮骨疗毒”“三气周瑜”等;《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等;《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阅读名著时要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也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点评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感悟、零碎思想往往一闪即逝,而一旦及时捕捉到,记下来,便成为永恒的记忆。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因多疑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有意杀害热心招待他的吕伯奢,在阅读到“知而杀之,大不义也”,可以在旁评注:“可见操素来为人奸猾。”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必须要把握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从阅读中领略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摘要: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必须要把握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从阅读中领略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 篇5

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已经具有了志怪小说的苗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记述人物言行的史书,又给小说创作以启发;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志怪小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以谈神说鬼或记录名人轶事为主的小说。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中,一方面多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一方面也有反映广大人民思想愿望的作品。前者如:《阮瞻》叙述素不信鬼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蒋济亡儿》叙述蒋济的儿子在阴司官府当差的故事。后者如:《干将莫邪》记写巧匠莫邪为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紫玉韩重》记写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韩重痛哭墓前,紫玉灵魂出现,两人墓中结为夫妇的故事;《宋定伯捉鬼》记写宋定伯不但不怕鬼,而且捉住鬼,卖了鬼的故事。后者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华。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义庆,刘宋宗室,封临川王,他喜招聚文学之士,此书可能是他与其他手下文人杂采众书加进所闻而编的,此书成后不久,到梁朝,有刘孝标为其作注,此注引书达四百多种,且多散失,故此注保存了许多古代资料,很有价值。《世说新语》原只名《世说》,因西汉刘向也有《世说》(已佚),故唐人为区分,称为《世说新说》,到宋朝,又改为《世说新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此书记载的是从汉代到东晋的逸闻轶事、言行风貌,其中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三十六门,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1、《世说新语》的内容:(1)作者以欣赏赞扬的态度,描写了大量“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比较清楚地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如作品选《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表现了士族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的名士风度。如《雅量篇》载谢安----------,表现喜、怒、忧、惧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2)暴露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高门士族穷奢极欲、凶残贪婪的丑恶本性。如《汰侈篇》,“石崇要客燕集”载石崇每燕客-------。《侈汰篇》“石崇王恺斗富”。石崇的残暴,王敦的冷酷简直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3)歌颂了一些正直、爱国、有事业心、有斗争精神的优秀人物。(P355)《言语篇》“过江诸人——”。当时士族多崇尚脱离实际的清谈,但王丞相(王导)能够对北方沦陷发出感慨,表示要恢复失土,这在当时很可贵。《世说新语》的艺术性: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愤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②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③语言凝练,记言记事巧妙结合,能用人物的片言只语表现其性格。《任诞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把子猷自命风雅的情态和盘托出。《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小说戏剧都有深远的影响。

2、唐代时期的“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有文人意识的文学创作,它“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神仙怪异等,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各类题材中,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

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了。这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韩柳倡导的朴实的新体散文,比较适合于小说的创作;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面向现实。唐代传奇就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繁荣了起来。它虽源于志怪小说却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志怪转向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品很多,主要反映现实。即使是谈神说怪的作品,也往往具有现实社会意义。《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小说。如《任氏传》中的狐女任氏爱恋家境贫寒的郑六,严斥企图恃富施暴的韦崟道:“郑生,穷贱耳。所称惬者,唯某而已。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哀其穷馁,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故为公系耳。若糠糗可给,不当至是”。体现了妇女要求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敢于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柳毅传》,具有神话色彩,叙述龙女被丈夫虐待,柳毅仗义传书,几经曲折,二人终结良缘的故事;表现出柳毅性格善良、品德高尚,龙女反抗压迫、执着爱情,具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罪恶的社会意义。《霍小玉传》,叙述名妓霍小玉倾心相爱李益,李益考中得官负心,小玉相思成疾,侠士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小玉痛责李益,长号而绝的故事;塑造出一个执着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性格,鞭笞了负心的男子,揭露了门第婚姻的罪恶。《李娃传》,叙述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相爱,某生沦为乞丐,荥阳公不以为子,鞭之几死,弃之郊野,李娃挽救某生,助他攻读,终于高中得官,荥阳公又认子认媳的故事;对比地刻画出两人的性格特征,热情歌颂卑贱妓女李娃的善良品质,无情揭露高贵荥阳公的虚伪狠毒,具有深刻的反门阀制度的意义。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一节。柳毅回家后连娶两妻皆亡,似与龙女无缘,不料三娶的卢氏竟是龙女的化身。作者围绕龙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线安排情节,展开矛盾,波澜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构思极巧妙,体现了“作意好奇”的特点。

唐传奇的语言生动流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这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讲究修辞造句,注意汲取骈文和口语之长有关。如钱塘君救回龙女后,“洞庭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寥寥数语,钱塘君的性格、说话时的神情口气跃然纸上。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故事底本。

话本即说书艺人——在宋代称为说话人,演出的底本。说书人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口语来说,故话本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这是一种不同于志怪、传奇的新兴小说。小说话本在人物塑造及情节处理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在塑造人物时,不但长于动作、语言描写,还长于心理描写。在展开情节时,不但曲折生动,而且善于制造悬念和进行细节描写。北宋统治者鉴于唐代藩镇的割据跋扈,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措施,国内局势比较安定,农业、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繁华的大都市,市民阶层扩大了。这时期,传奇创作趋于衰微,话本却在唐代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话本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底本,亦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话本这种民间艺术在唐代已经产生。到了宋代,在汴京、杭州等大都市里,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要求,出现了不少说话场所“瓦子”,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元代也是这样。宋元话本可以视为一个整体部分。传留下来的长篇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等。这些话本,分别和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的创作有很密切的关系。短篇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志诚张主管》等。这些短篇小说,多以城市中的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下层妇女为正面描写对象,更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刻画人物也有新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进一步成熟。如《错斩崔宁》,写刘贵从丈人家借得十五贯钱,回到家后,他的妾陈二姐问他钱是从哪来的,刘贵和她开玩笑,说是将陈二姐典给了他人换来的。“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侍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只得再问道:‘虽然如此,也须通知我爹娘一声。’”等刘贵睡去之后,“那小娘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甚色人家?我欲先去爹娘家里说知。就是他明日有人来要我,寻到家里,也须有个下落。’”通过这一系列细节的动作、对话、心理描写,把陈二姐不满刘贵,但又无可奈何的温顺性格和口中虽不明言,但又颇有心机的性格刻划得十分生动细致。之后写刘贵被杀,而偏巧小娘子又在路上遇到一个身带很多铜钱,但又颇为斯文的年青人,又为后文的“错斩”设下了悬念。

4、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形式,也是标明回目、分章回叙事的白话长篇小说。源于宋代评话,至明、清两代最为发达。明郎瑛《七修类稿》:“小说起于宋仁宗时,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以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章回小说全书分若干回,少则数十回,多至百余回,每回标以对偶的回目,概括全回故事内容。有的开头有“话说某年”、结尾有“且说下回分解”的套语。著名的有明吴承恩的《西游记》、陆西星的(一说许仲琳编辑)《封神演义》,清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直到现在还为我国广大读者所欢迎。

拟话本小说:指摹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创作的作品,主要供文人案头阅读,其形式特征有入话或得胜头回,并征引较多的诗词。(指古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与“两拍”

“三言”包含《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由冯梦龙搜集、整理、创作、编辑成书的,各收四十篇小说,内容广泛,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描写爱情生活,反映被压迫妇女的追求美满生活,抨击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描写忠奸斗争,谴责权奸的罪恶,体现人民的同情和憎恶;《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描写人与人间的关系,歌颂真挚友谊,鞭笞堕落世俗;《灌园叟晚逢仙女》等,描写阶级压迫,同情善良人民,鞭笞邪恶势力。“三言”在描写人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有些篇中的露骨色情描写,则不足取。

历史演义: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

世情小说:以描写世俗人情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作品,又叫人情小说。如《金瓶梅》等。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6

中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但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小说被排斥于“正统”文学之外,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小说才真正获得它在文学中的应有地位。在王国维、鲁迅和胡适等人的示范和推动之下,古代小说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许正因为小说在过去不受重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小说研究,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显得最为活跃,成绩也最为显著。

任何学术的进步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论争取得的,古代小说研究也不例外。已故著名学者张岱年曾经指出:“每一时期,学术界总有许多争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时代的要求。对于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争论各方的意见,要有一定的了解。每一时期学术争论的问题很多,要从中加以选择。”(《谈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梳理和总结20世纪古代小说研究中的学术论辩,对于开拓新世纪的古代小说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充满了各种各样讨论和争论的问题。如何从中加以选择,以便读者既能基本了解百年来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的全貌,又能把握论辩的主要问题,看来编著者对此是颇费心思的。

从涉及的范围来说,这本书不追求面面俱到,巨细无遗,而是以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几部最重要也是争论最多的长篇小说研究中的论辩为主,同时对于才子佳人小说、谴责小说、话本小说及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等研究中的论辩也作了介绍。可以说,围绕这些小说展开的讨论和争论,正是上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中最集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突出了重点,所以这本书对有关论辩的介绍和评述一般都比同类书籍为详,对于读者的参考价值也就更大。

正如编者在绪论中所说,回顾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的论辩,争论主要集中在小说的作者、版本以及主题思想方面。以《水浒传》研究为例,关于作者问题,学术界就有罗贯中著、施耐庵著、施罗合著、集体创作等不同意见。关于版本,学术界对于繁本、简本的先后等问题存在持续不断的争论。关于主题思想,也有“农民起义说”、“忠奸斗争说”、“为市民写心说”以及“反映游民意识说”等不同主张的交锋。这本书除了详细介绍上述论争外,对于宋江等人物的评价问题、《水浒传》的艺术结构问题乃至金圣叹评改的功过问题的争议也作了必要的介绍。通过这些介绍,读者可清晰了解到上世纪《水浒传》研究的进展、成就及尚待继续探讨的问题。编者在引述各种观点时,都注明了原始出处,给读者提供了查找的方便。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作为一部翔实的资料书使用。

这本书的价值并非仅仅限于提供资料。根据《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整体要求,《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的编者贯彻“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写作原则,力求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从学理上对百年论辩进行重新审视,在客观介绍论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尽可能对论争中的是非对错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和评价,指出论争中存在的偏颇和不足,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分析。例如,关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作者问题的论辩,虽然讨论的文章很多,但往往只是表面热闹,结果越争论,出现的“疑似作者”越多,甚至一部小说的作者竟被“考证”出几十个之多,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争论各方都只是假设一些条件,如是否熟悉某种方言,思想是否与该小说倾向一致,如此等等,如果某人符合这些条件,便断言某人即为该小说的作者。其实从逻辑上来说,这些条件至多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足条件。无怪乎同是根据这些条件去考证,得出的结论却五花八门。这本书指出这种论证思路和方法本身存在着问题,类似的思路和方法不断被重复,导致作者问题的讨论始终停留在推测层面。像这种对一些论辩重新审视后得出的经验教训,对今后进一步改进完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显然很有启发性。

浅析中国古代小说对中学生的意义 篇7

一、弘扬传统文化, 汲取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小说从上古到明清, 跨越几千年却依旧璀璨夺目, 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其重要原因。除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外, 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服饰文化、婚姻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都不同程度的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所体现。比如, 《世说新语》记录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言行, 体现的是儒家的传统文化;《儒林外史》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文化;《红楼梦》则是一部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等均在其中有所体现。当代中学生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社会, 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地遗失,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地缺乏了解, 缺乏热情, 缺乏自信。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 蕴含的是高尚的民族精神。诸如《山海经》中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锲而不舍, 《搜神记》中有李寄的至诚至孝, 《李娃传》中有李娃的有义有节, 《三国演义》中有刘备的礼贤下士等, 这些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

二、感受艺术魅力, 提高审美能力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末成熟, 对美的概念模糊, 追求的往往是浅层次的外在美, 不善于也不会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在美, 不懂得美具有复杂、深刻的涵义。因此中学生中涌现出大量的追星族, 对象多是娱乐明星, 对政治名人、文化名人崇拜的很少。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 对于国家而言, 缺少美的文明是畸形的文明, 对于中学生而言缺少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审美教育即美育, 是借助于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批评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审美对象, 中国古代小说本身的美育内容是丰富的, 它融合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对于中学生而言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小说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美的知识, 把美灌输给学生, 而是通过作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鉴赏能力, 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语言精炼传神, 气韵飞动;雅俗有致, 变幻多姿, 是具有生命的灵性, 有声, 有色, 有味, 有情感, 有厚度, 有力度, 有质感。语言和内容水乳交融, 和谐统一, 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 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美。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它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严肃思考, 思想内涵深刻、复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接触并领会到作品的思想精髓, 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 他们便会表现出独到的审美力和创造力。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无坚不摧的意志……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思想得到升华, 从而激发了内在的激情, 增强对世界、人生的审美感受力。再如《错斩崔宁》, 错在崔宁嫌贫爱富, 错在崔宁摆男人的谱, 错在官府草率判案。如果有哪一个环节不错, 崔宁就不会枉送性命。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督促我们去审视自己的行为, 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三、追求高尚趣味, 提升人生品味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 趣味是最浓的, 成天价乱碰乱迸, 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 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梁启超的这句话强调培养高尚趣味的重要性。趣味体现的是人的一种生命追求。

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刘东山》中的侠气少年, 《三国演义》中智慧的诸葛亮、忠义的关羽、勇猛的赵云等, 《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 而《水浒传》中塑造的一百零八人无一雷同, 这些人物形象扎根于人们的心灵里, 成为人们衡量生活、人生的标尺。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宁肯跳江, 也不愿意用百宝箱苟全得到幸福, 可以看出杜十娘追求的是一种与利害无关的正常的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吸引, 是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这和当代的功利主义爱情观、拜金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趣, 培养其准确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因为, 当代中学生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里, 学校也会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如急功近利, 自由散漫, 个人主义, 追求物欲等。要消除这些灰色思想对中学生的腐蚀, 就必须加强中学生内在的教育, 通过阅读名著提高趣味。

刚烈的杜十娘、纯真的婴宁、叛逆的贾宝玉、清高的林黛玉……品味这些熟悉的文学形象, 是在与历史的趣味对话, 与历史的人格对话, 与历史的生命对话, 在历史变迁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获得丰厚思想。所以说读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品评人物的性格, 品味时代的气息, 品尝人生的果实, 是最能提升自己阅读品位的事情。

在异彩纷呈的文学潮流中,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小说, 引领学生去开拓古典文学的阅读领域, 促进了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使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能够坚守自己的文化品位, 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肩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要担负起现今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 中国古代小说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国古代小说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提升人生品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小说,中学生,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 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钱理群:《我们怎样读名著》, 《视野》, 2006.10。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8

一、重读新课标, 然后才有可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新课标指出:“ (选修课) 重在实际操作, 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 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 强调理性和严谨。”“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以, 面对中学生, 我们就不能把课上成大学的教授讲座;不能只强调知识要点, 变成知识要点点拨课;也不能为人文而人文, 只关注人文精神, 而忽略高中课堂的本真。湖南师大周敏博士说, 语文选修课也还是语文课, 也还是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展示成果, 交流体会”。这就是说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 还得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二、正确认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 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 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必修1的《鸿门宴》, 必修4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选修课中的《项羽之死》同选于《史记》, 记事写人笔法差不多。但是选修课的学法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深度广度、体现学习的不同。指导学生自主品评分析历史人物项羽, 探究本文刻画项羽的手法;结合课后“相关链接”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的诗探讨诗是如何塑造项羽人物形象的, 与散文《项羽之死》进行比较, 体会“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的内含, 并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三、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

老师既要对整个高中必修选修课程有整体把握, 又要对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有整体把握。如对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当注意教材中的“前言”部分, 它可能就是“教学目标”。

单元内容第一项是“欣赏指导”, 主要起总领作用。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单元各举一篇为例, 带有举例示范性质。第三项“自主赏析”, 是围绕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 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 供课外阅读之用,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这种单元编排体例要求师生在学习中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什么, 抓好示例, 解剖一篇, 教师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而不必篇篇帮扶。

四、选修课, 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 要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前段时间, 我们学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从“欣赏指导”到“自主赏析”每首诗每一篇文都认真讲解, 诵读讨论, 担心学不好, 就是不敢“放手”, 违背了选修课的要求。看了黄兄宝老师的选修课堂,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放手, 让学生自己学习。

五、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毋庸置疑, 无论是上选修课还是上必修课, 都应体现“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 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从醴陵一中学到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比较有效的选修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自主学习, 要求有纸质学案。

第二环节, 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 老师评价,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 展示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引领完成问题。

第四环节, 点评与小结。老师引导学生查找问题的答案, 纠正错误。

第五环节, 课堂检测。巩固所学, 拓展所学。

这一套方法, 力求让学生“习得”。

有不少老师用过讲授式、辩论式、演讲式、论文式、高考真题设计比赛等学习方式, 也很有效。

“因特尔未来教育”有一种做法, 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课堂上当老师,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备课, 各小组从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 集体创设情景, 颇有创意。还把教学设计放在自己创办的网站上, 以求得更大范围的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9

何为“选修”?我认为应该着重在“选”字。选修就应该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延伸, 从整体考虑, 为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学习机会, 提高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 在教学时, 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一、 着眼于作者定取舍

就一个诗人来说, 其诗歌风格特点、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甚至会变化很大。就如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两人的作品都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且后期的创作比前期的成就更为突出。因此, 单靠必修教材的一两首诗, 想让学生能体会诗歌的真实气韵是很难的。巩固必修教学内容, 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 有必要从作者的角度定取舍。

例如, 学习了《杜甫诗三首》, 我们了解到,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 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怀着“致君尧舜上, 更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却始终没有实现的机会, 他的内心经常是苦痛的。所以他的诗歌风格体现为沉郁顿挫。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 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这种风格尤其体现在《登高》这首诗中:“万里悲秋 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而对偶又极精确。”我们再结合选修教材中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阁夜》进一步进行赏析, 不难发现, 这几首诗歌都分别在不同层度上反映了这几种感情。因而, 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杜甫, 体会他的诗歌思想内容。

二、着眼于比较整合定取舍

与必修教材相比, 选修教材专题性更强, 所选文章数量更多, 内容更丰富。如果再运用必修教 材惯用的 单篇教学 模式, 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难以体现教材编写者所选专题探究的意图。因而, 从实际考虑, 我认为可在各单元的专题下, 设计几个子专题, 对教材文本进行增删重组, 通过对比阅读实现专题目标。

例如, 以第一单元为例, 可将内容整合重组为这样的教学专题:第一, 同写爱情, 蕴意相异, 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屈原的《湘夫人》比较阅读;第二, 同题抒怀, 同中有异, 将李白在南游吴越时所作的《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放在一起比较, 分析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第三, 同一诗人, 不同情怀, 将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三、着眼于考题定取舍

选修有它自身的 特性 , 充分展现了其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 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 比必修有 明显的扩展。 可以采取将选修教学与考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一则给学生作答题引导, 二则也给学生一种紧迫感。加强选修与试题之间的联系, 不妨参照下面的做法:

1. 一句成“ 名”活动 ———让学生欣赏点评某一首诗歌中的某一名句, 品一品成“名”的价值。例如学生品味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名句, 说说哪两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2. 给古人设计颁奖词———抓住诗人创作的风格、 诗歌的内涵、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等, 描述诗人在“我”心中留下的美妙的情怀, 让诗人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如, 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 让学生为李白写颁奖词:

高峻蜀山 记录着他 的脚步, 挺拔天姥诉说着他的向往。在那个安史之乱的混乱时期, 他用自己的诗篇讲诉着什么是理想生活, 在那个争夺帝位的斗争年代, 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拥有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的秉性与山水同在。

3. 诗意写画———诗意写画就是借助诗意, 展开想象, 运用多种手法, 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等加以描绘、阐发。“写画”, 一是强调描写的画面感, 二是强调语言的美感。

4. 编辑意象小词典 ———就是积累意象为自己阅读欣赏古诗服务。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 让学生积累意象, 编辑成为小词典:月亮、流水、浮云、南浦、扁舟、双鲤、落花等等。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篇10

(一) 美貌无双, 姿色资本

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 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而“性”便是组成生理需求的重要部分。封建时代的妇女处于被男人玩弄的地位, 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 年轻貌美的女人可以得到男子的宠爱, 而一旦人老珠黄便再讨不得男人的欢心。美貌无双的女人是多数男人渴求的对象, 所以往往在男人面前更具有话语权。洪昇的《长生殿》里就塑造了妒妇杨贵妃的形象:娇痴情, 天生忒厉害。前时逼得个梅娘娘, 直迁置楼东无奈。 (第六出谤讶) 杨玉环在嫉妒梅妃之余, 就连自己的姐姐也会嫉妒, 不愿让唐玄宗接近, 后来还与之置气, 令唐玄宗痛苦万分。传统上说,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男子可以寻花问柳, 三房四妾, 妻子也只能一味顺从, 不可有妒, 否则被视为有失妇德。而杨玉环却真真嫉妒了, 两人本是出现隔阂, 但最后还是采用以发寄情的形式求得了疼爱。杨玉环倚仗唐玄宗对自己的宠爱和绝美姿色在后宫独享恩宠, 从妒妇转变成“独妇”。

《疗妒缘》开篇便写:无如古来妇人, 百病可医, 惟妒难治。若犯了一个“妒”宇, 便病入膏肓, 随你苏张之舌, 也说化他不转。即至威势相加, 刀剑恐吓, 彼宁甘就死, 断乎不肯通融。所以有妒妇的人家, 往往至於斩宗绝嗣。我想起来, 妇人之妒, 惟恐自己丈夫被婢妾分去了欢娱。 (第一回) 秦氏善妒, 蛮横非常, 三朝就要发作, 到小满月就与丈夫吵闹, 立逼将一众貌美丫鬟卖去, 朱纶见妻子美貌, 又是新婚, 正当恩爱之际, 只得听妻子作主卖去。朱纶起先因为爱她而顺从, 后因爱生畏, 更不敢寻欢作乐了。 (第一回) 这也体现了女人姿色在独享男性恩宠上的重要性。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将女子的美貌作为获得男人的唯一筹码, 女性和男性都应被视为有理性的生命个体存在, 在感情上也应该是平等的。

(二) 出身望族, 资产资本

苏轼曾作一诗戏说好友陈季常畏妻: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友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后来被汪廷讷改编为《狮吼记》后更是将其妻柳月娥的形象喜剧化。根据考证, 柳氏是河东郡 (今山西省) 的显贵姓氏, 而陈季常乃北宋隐士, 身份虽高, 但是地位却不如妻子那方来的尊贵, 所以在婚姻关系上是处于弱势地位。《疗妒缘》里面的朱纶与秦氏也是如此。男人的“倒插门”和“雄性退化”不仅是对男性尊严的羞辱, 也是助长女性彪悍善妒的资本。资产的孱弱加之身体的羸弱往往是造成家有妒妇的主要原因。

(三) 性欲旺盛, 身体资本

《金瓶梅》中潘金莲与雪莲理论:“比如我当初摆死亲夫, 你就不消叫汉子娶我来家, 省的我霸拦着他, 撑了你的窝。” (第十一回) 等待西门庆来劝。几句就刻画出生动的妒妇形象。除了在语言上的妒忌, 潘金莲在身体上也忌恨着其他女人。她性欲旺盛, 与西门庆云雨协调, 她不但利用外貌娇美, 更是利用独特的房中术得到西门庆的独宠。然而正是因为她的性欲过旺, 才导致西门庆命丧黄泉。这就是说, 如果做得不得法, 会使人身体衰弱, 甚至丧失性命, 对此真要慎重。西门庆本来就是一个纵欲之人, 落在欲望更强烈的潘金莲手上, 免不得早衰早死。除此之外他无法平等对待各位妻子, 这种偏颇的做法正是引起女人妒忌的又一源头。

二、一夫多妻的反对者, 妒妇之由

《西湖二集》作为反对一夫多妻的小说来告诫男子, 婚姻应当一心一意, 不可三妻四妾。《镜花缘》里面也有提到缠足的苦痛并通过林之洋那两只金莲, 已经被缠得骨软筋酥, 就像酒醉后一样, 没有一点力气, 每当行走, 都要让宫女搀扶才行[1] (第十五章女儿国遭困) 进行讽刺。《镜花缘》里最精彩的部分是女儿国的这一段。这大段的宗旨只是“要用文学的技术, 诙谐的风味, 极力描写女子所受的不平等的, 残酷的, 不人道的待遇”。甚至说:这个女儿国是李汝珍理想中给世间女子出气申冤的乌托邦。[2]这种思想在男子统治与压迫女子的社会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更加体现出想要实现男女平等的愿望。

三、大众喜好, 一夫多妻制度传承之由

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可以解释为什么男人趋向于喜欢与不同的女人云雨。其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 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 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开始的时候带来的刺激一定大, 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重复同一种刺激, 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大部分人依旧是支持一夫多妻制度。一来是为了“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思想。二来也可以减少女性生育过程中的风险。

淫妇和妒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性的偏执。淫妇是浪荡的愿意与之分享的, 但是妒妇却只想独占鳌头。《春灯迷史》和《疗妒缘》虽然在情节上有所差别, 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相对于女方的家室, 男方都算得上是倒插门, 金华在性事上处于统治地位, 但是他还是知道满足, 在后来把侍女小兰下嫁给了自己的随从原子, 而朱纶则是有贼心没贼胆, 到最后还是满足于两位妻子的床榻之间。所以从这两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人弱点初现, 一夫多妻制度在社会的影响十分重大。妻子甘愿与别的女人共享一个丈夫, 甚至为他物色女人。中国古代阅读小说的多是男子, 这样明目张胆支持一夫多妻制度的小说的出现更是助长了他们的欲望, 同时书籍也在“教化”女人, 一夫多妻是男人的天性, 传宗接代是女人的本分, 只有儿孙满堂夫妇和谐才是社会的最佳状态。

四、综述

妒妇形象代表的是一种男卑女尊的颠倒, 冲击了当时社会传统意义上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正统思想。三纲五常的思想禁锢女性, 让她们遵从父母意志, 听从丈夫的安排, 丈夫死就跟着儿子过活。可是随着经济发展思想开化, “女尊男卑”现象异军突起, 妒妇淫妇形象层出不穷。男女双方的家庭地位出现变动, 男性话语权的缺失从更深的层面来说, 家庭中的男权失落,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道德的崩溃和帝国体制的动摇。[3]除此之外, 在封建社会男权统治下, 女性的意识开始觉醒:妒妇在爱情中渴望被爱, 在性爱中渴望主导。虽然妒妇的结局多是不好, 但往往是这妒妇的悲剧体现出反封建反礼教的精神和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意识。妒妇代表的是中国古代妇女女性意识的崛起, 虽这个崛起只是体现在注重爱情、家庭的某些方面, 还没有上升到争取经济独立、开拓个人生活的层次, 并且多数女性还沉迷于孕育下一代的“荣耀”之中。

参考文献

[1] (清) 李汝珍.镜花缘[M].

[2]胡适.《镜花缘》的引论[M].

上一篇:转运监护仪下一篇:外国高校校园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