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变动度

2024-08-03

消费结构变动度(精选八篇)

消费结构变动度 篇1

学者们使用多种方法对消费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秦海林 (2006) 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情况以及消费结构的差异关系进行了分析, 指出农户对各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和与农户收入高低成负相关关系。收入从低到高的居民的边际消费总和倾向依次是为1.33、0.88、0.763、0.688和0.596。并指出其差异主要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张红伟 (2011) 采用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支出截面数据, 运用ELES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动态进行了分析。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既有以全国农村与城镇为研究对象的分析, 又有对部分省份的研究。林文芳 (2011) 以福建省县域居民为研究对象, 并基于空间相关性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指出可支配 (纯) 收入对居民的各类消费支出具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对八大类消费影响强度大不相同。赵桂婷等 (2011)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了在特定时间段里选定区域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另外, 学者们也对黑龙江省的消费支出进行了研究。付会霞等 (2011) 也运用ELES模型, 从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消费支出和收入弹性3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进行了分析。付会霞等 (2012)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把统计数据分三个时间段, 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第一段 (1995-1999) , 占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占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和医疗保健。第二段 (2000-2004) ,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衣着、居住和医疗保健。第三段 (2005-2010) ,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食品。交通和通讯支出有望成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未来几年的消费热点。

1居民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由表1可以看出, 在八大类消费项目中, 随着时间的变化, 消费比重逐渐发生变化, 由起初的食品和服装占较大比重, 转变为居住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比重连年攀升。

2居民消费结构年均变动度测算

垦区消费结的变动的程度使用消费结构变动度指标K进行测算。消费结构变动度表示一个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各消费项目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 (赵桂婷与李国璋, 2011) , 根据研究的需要, 使用的两个公式分别为:

其中i为各消费项目, j为各报告期年度, K为消费结构变动度值, Ci0为i个消费项目基期构成百分比, Cij为同一个消费项目报告期构成的百分比。

消费结构变动度是用来考察某时期内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 结构变动度值越大说明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大。将结构变动值除以观察期年数得到年均结构变动度 (k) 。其计算公式为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编.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1991-2013 (6-8、7-5、7-7与7-8农场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说明:1998年统计年鉴中的1997年的人均年消费支出“2644.47”元与该年食品以及衣着等供8个项目的人均年消费支出合计值“2495.67”元不等, 故采用了后者进行分析.

说明:根据表1中数据计算获得上表的百分比, 即消费支出构成.

其中:n为年数, n-1为观察期年数。

赵桂婷与李国璋 (2011) 、吴瑾与周博雅 (2011) 在计算消费结构变动度时都是按5年进行的阶段划分, 本文也按5年划分时间段, 并对黑龙江垦区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进行测算, 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单位:%

说明: (1) 由于从统计年鉴上未获得1991-1993年“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这一消费支出的数值, 所以按5年分段进行统计时就有2个时间段, 即1990-1992年与1993-1997年未获得年均消费结构的变动度数值. (2) k2是以1990年为基期, 以1991-2012为报告期计算的各消费项目的年均消费变动度.

从消费支出变动的总和来看, 依据表3对数据完整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如下: (1) 1998-2002年为9.76个百分点, 2003-2008年为11.35个百分点, 2008-2012年为11.32个百分点。这三个阶段的居民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值均大于5%, 说明黑龙江垦区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幅度较大。 (2) 2003-2008年与2008-2012年的消费结构变动度基本上稳定在11.3%左右, 即变动幅度虽然大, 但是基本稳定。

从消费支出项目构成看, 在1990-2012年间, 分成5个阶段看, 所有消费项目的变动度均呈现出波动的趋势;在23年期间, 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最大的是食品 (9.96%) , 变动度最小的是其他商品和服务 (1.12%) , 按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从小到大排列依次是:医疗保健、居住、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由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这一消费项目数据在研究期间内不完整, 故没有参加上述排序, 但是可以看出, 在可排序的三个研究阶段内其值分别是1.05%、0.85%和1.44%, 波动幅度虽然比较小, 但是有增加的趋势。

3结论

在研究的23年内, 从消费支出构成项目看, 黑龙江省垦区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变动幅度最大, 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变动幅度最小;从消费支出总和来看, 近10年的两个阶段均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幅度。

参考文献

[1]付会霞, 赵俊平.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3) :8122-8124.

[2]付会霞, 彭民, 李碧芳.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12) :181.

[3]秦海林.农村消费结构的户间差异与农户收入分配[J].财经科学, 2006 (224) :90-96.

[4]赵桂婷与李国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时序分析[J].经济问题, 2011 (7) :70-72转112.

[5]张红伟, 吴瑾.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19-24.

[6]林文芳.县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关系分析[J].统计研究, 2011 (4) :49-56.

消费结构变动度 篇2

关键词:因子分析;消费结构;拉动内需

一、 引言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中的出口和投资均出现了疲软的势头,GDP的增速也降到了8%以下,如何拉动内需成为重要课题。

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在拉动内需课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能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消费,更好的拉动内需。

中国正在逐步实现城镇化,但是农民的数量依然不少,所以从目前来说,农民这个消费群体对于拉动内需,是很有重要地位的。

福建作为中国连接台湾两岸的重要省份,研究其消费结构的变动非常具有意义,本文选用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福建省各设市区农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因子分析。

二、 因子模型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去研究所需变量的相关系数的矩阵内部的结构,通过研究矩阵内部结构来找出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用这几个因子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再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重新分组,使得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在同一个组内,而不同组别的变量的相关性就相对较低。

按照中国的常用消费资料支出的分类方法,可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8个部分,这8个部分在人均生活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为记为X1,X2,…,X8。参考资料见《福建统计年鉴2014》。

表1是主成分列表,且按照特征根从大到小次序排列。从表中可见,前三个主成分特征根分别为3.164、1.814、1.615,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2.405%,根据提取公共因子特征根大于1这个条件,选取前三个公共因子。

初始的成分矩阵的三个公共因子的代表性不是很清晰,我们利用方差极大法对其进行正交旋转,使因子载荷的平方向0或者1分化,得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如表2。

三、 结果分析

1、 因子载荷系数(表3)反映了该因子和初始变量的关系及对其的解释。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这三项上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三个方面的消费支出变动。这三方面反映了居民生存的服务,所以公共因子F1可称其为服务型因子,公共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39.544%。F1的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表明,福建省的这8个设区市农村居民在F1的消费结构变化中,最大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次是其他商品和服务以及食品。

2、 第二公共因子F2主要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这三项上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三个方面的消费支出变动。这三方面反映了居民在生活上的保障,所以公共因子F2可称其为保障型因子,公共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22.669%。F2的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表明,福建省的这8个设区市农村居民在F2的消费结构变化中,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其次是医疗保健和居住。

3、 第三公共因子F3主要在衣着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这两项上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两个方面的消费支出变动。这两方面反映了居民在生活上的追求,所以公共因子F3可称其为追求型因子,公共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20.192%。F3的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表明,福建省的这8个设区市农村军民在F3的消费结构变化中,最大的是衣着,其次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4、 从综合得分来看,排名最高的是福州,说明福州的消费还是相对比较好的,但是因为综合得分都是负数,说明福建省各设市区的消费总体都比较低迷。从三大类因子来看,只有F2因子除了厦门以外,其他设区市都是正数,F2因子是保障因子,主要反映了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说明这个因子能够对福建农民的消费起到积极作用。在F2因子中,起积极作用的主要是居住和医疗保健。

四、结论

在研究系统内运动规律时,因子分析法常被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而被广泛使用。因子分析作为一种描述性分析,它除了具有保证数据信息的损失在较小的程度之内的作用,它还能高效地从大量的数据中把重要的信息抽取出来,从而将数据进行降级处理,能够清晰快速地揭示系统中的因子结构,使系统的结构清晰明了,进而人们也能够对系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但是这样的统计分析并不能对经济结果有着完全的解释,因为它只是一种纯粹的数据处理,如果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结果有个更合理的解释,那么还需要结合研究者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分析。

本文中,针对2013年福建各设区市农民的消费情况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福建省各设区市的农民,其消费动力不足,主要内需依靠居住和医疗保健这一类的保障型因素,如果想要扩大内需,可以考虑多发展住房经济,尤其在福州厦门这两个地方,本省的农民大部分会去福州厦门务工,那么住房消费就会很可观。另外,多发展医疗保健行业,加大在医疗保健上的投资,也可以拉动农民的内需。从总体来说,农民的消费动力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还需要发展整个省的宏观经济,尤其注重提高农民的收入,拉动农民经济的内需,从而拉动整体的内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芙蓉.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子分析.商场现代.2006年5月第466期.

[2]柯健.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0期.

云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篇3

关键词:云南城镇居民消费,消费结构,因子分析,恩格尔系数

一、云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消费结构是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 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既可以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具体内容及消费趋势, 也代表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本文用我国常用的消费支出分类法, 将云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居住和杂项商品与服务8个部分,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以此来了解云南省城镇居民近年来消费结构的变化, 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

二、云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统计年鉴中2003~2013年间的云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一。其中, 食品的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较大, 随着收入的增加, 这一比重虽有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较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 判定云南省城镇居民自2003年以来的恩格尔系数都在40~50%之间, 基本处于小康水平。衣着的消费较稳定, 在9%~12%间波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明显偏低, 且还呈现下降趋势。教育消费虽然目前在八项消费支出中占第三位, 但奇怪的是它并没有随着国家教育支出的上升而增加, 一直在下降。云南省城镇居民对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的支出明显呈上升趋势。住房消费支出总体偏低且近年来变化不大。

现将居民人均生活各项消费支出比重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居住和杂项商品与服务分别记做X1, X2, X3, X4, X5, X6, X7, X8,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云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10.458, 相应的伴随概率接近0, 因此,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 拒绝原假设, 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而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累积贡献率为95.510%大于90%, 故可分为三个主成分, 这三个公因子综合了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造成的信息损失极少。

各因子的载荷系数反映了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F1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杂项商品与服务上有较大载荷, 说明第一个公因子综合反映这几个方面的变动情况;第二个公因子在食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载荷系数较大, 代表了这几个方面的变动趋势;第三个公因子主要反映了居住上的消费变动。从分析过程可以看出, 云南省城镇居民的第一因子的各类变量之和在上升;第二因子的各个变量之和大体是呈下降的趋势;而第三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居住的变动情况, 云南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后, 住房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是占较大比例的项目, 致使居住项目消费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上升缓慢。

各因子得分反映了因子的变动趋势。由各因子得分趋势图可以看出在第一公因子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二公因子先下降, 随后逐渐上升;第三公因子波动较大, 先总体上升又大幅下降, 之后又呈上升趋势。

三、结论

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浅析 篇4

一、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食品支出仍居第一位, 居民开始将消费目光投向享受方面, 消费结构出现了恩格尔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的积极倾向, 衣着支出占较大比重并呈上升趋势, 医疗与居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变化不大, 娱乐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交通和家庭设备支出呈上升趋势, 交通由7.05%升至12.84%, 家庭设备由4.24%升至6.28%。

二、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因子分析

1. 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因子分析模型。

消费结构按消费支出去向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务八部分, 它们在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分别记为X1、X2、X3、X4、X5、X6、X7、X8。在KMO和Bartlett检验中, KMO的值为0.537>0.5, Bartlett检验sig值为0.000<0.05, 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 适宜做因子分析。因子提取的原则是总贡献率大于85%, 同时初始特征根值大于1。本文前3个特征根值分别为λ1=3.317、λ2=2.087、λ3=1.622, 且总贡献率达到了87.823%, 故提取3个公因子。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1在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居住上有较大载荷。无论衣着、家庭设备, 还是医疗保健、居住都是人们满足最基本需求后的需求, 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生活需求。

因子2在食品、交通和通信方面有较大载荷。民以食为天, 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几乎人人都有手机, 越来越多的人购置自家汽车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生存需求。

因子3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及其他商品和服务上有较大载荷。这是人们对生活的享受型消费, 因此可以命名为享受需求。

2. 计算各公共因子及综合因子得分

根据公式:

计算综合得分, 并排序见下表:

3. 结果分析。

辽宁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即由对生存需求向医疗和衣着等方面的生活需求变化。生活需求近7年来呈逐步上升趋势。生存需求从2000年起呈下降趋势, 2010年降至近12年来最低位。享受需求近年来呈波动性变化, 2008年最高, 2002年最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富足, 人们有更多的钱来购置漂亮衣服, 功能更强大的家用电器, 位置更佳的住房, 更优的医疗保健设备, 满足生存需要已不再是问题, 人们对生存需求逐年降低。如果人们充分满足了基本需求和生活需求, 仍有充足的资金, 才会进行享受消费, 但是这种变化没有稳定的趋势, 说明不是每年都有资金去满足这部分需求, 也就是说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仍不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仍可进一步提高。

三、优化辽宁省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第一,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增加其就业能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依靠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群体调整, 防止收入两极分化。

第二,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第一产业生产, 升级农产品结构, 控制第二产业比重, 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特别应关注新兴行业的发展。

另外还可通过完善居民消费市场、培养消费者健康消费观念、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等措施来完善居民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范剑平, 杨大侃.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17-50.

[2]王芳, 王景东.我国城镇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21) :9-11.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消费的影响 篇5

1. 产业结构分类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又被称为国民经部门结构。产业结构关系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类型和生产模式。根据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来看, 现在提及的产业结构包含着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类, 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采集业等等;第二产业是工业类, 包括采矿业、电力、建筑业等等;第三产业则是服务业, 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三大产业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民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初级发展阶段的产物。初级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主要从事为了生存、满足口腹的农业生产, 此时的社会整体经济实力较差, 人们用来生产经营的工具就是人自身, 人们对享受生活的需求和追求程度较低。举个简单理论加强理解, 这个第一生产阶段的人们就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一个阶段—满足生理需求。

第二产业建立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快速发展, 主要包括电力、建筑、采矿等等工业项目。这种产业建立在国家资源基础上, 通过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经营,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产业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服务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服务, 不论是你享受着别人对你的服务, 还是你对别人付出的服务, 多种多样的服务需求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拉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提高整体经济水平。这个阶段的人就如马斯洛需求理论说的满足了上一层生理需要, 开始转向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近年来, 第三产业突飞猛进, 对整个国家经济消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产业结构的转型

产业结构分为三大产业, 每种产业在人们的生活中都相当重要。第三产业是逐步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上形成并开展。因此, 对于产业结构转型, 我们应该予以重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 (1) 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这种情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分析其历史经济原因, 是由于我国承接了欧美国家外包的工业建设、产品生产, 在国内设置了厂房。再加上我国改革开放顺利实施的历史背景, 配合上人们不断增强的生产意识, 从而造成第二产业突飞猛进的局面。这个时期在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亚洲四小龙”, 新加坡等四个国家 (地区) 是最早承接欧美国家第二产业外包并且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代表。

(2)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开始大于第一产业比重。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第三产业在80年代迅猛发展, 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中比重逐渐降低的情况。

3.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 人们对于享受型消费的关注越来越多, 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速地发展。尽管目前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但是我国产业结构仍是第二产业为主导, 第三产业比重略大于第一产业的状况。不过在2013年, 第一产业占比10%, 第二产业占比43.9%, 第三产业占比46.1%, 首次出现了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的情况。不过这是个例, 大方面我国依然在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 我们可以知道以下两方面内容: (1) 我国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比重最大, 证明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我国的主导产业也由农业生产转变为工业制造, 这是简单农垦向机械化的过渡, 是国家越来越科学化、效率化、机械化的体现。 (2) 分析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产业的现状, 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对享受性需求的消费逐渐增多, 人们生活更为轻松舒适, 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越发合情合理。

而结构变动度是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变动程度, 本文结构变动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i表示消费结构中的消费项目, X1i表示报告期i消费项目占总消费的比重, Xi0表示基期i消费项目占总消费的比重。结构变动度值越大, 说明消费结构变动幅度越大。

AIDS模型为:

其中P*是Stone价格指数, 因为要对食品、衣着等消费品进行分析, 所以i取值从1到7。

首先, 为更好的阐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 我们列出了分析1978至2012年三大产业比重的表格, 如下:

通过观察上述表格数据, 从1978年开始第一产业占比28.2, 第二产业占比47.9, 第三产业占比为23.9, 而到2012年第一产业占比为10.2, 第二产业占比45.3, 第三产业为44.6。通过分析: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并逐渐超过第一产业。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从1978年到2012年都占据着最大比重。这些数据进一步佐证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类型, 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第二产业占据最大比重。

其次, 为进一步探讨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收集2009年至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总体指标值和涨跌值的资料, 列出如下表格。参见表2:

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可得:我国近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多, 而在具体分析其原因后, 我们得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离不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日渐提高的经济水平和劳动效率, 这为国民日常消费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证。

接着, 通过从1997年到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来计算消费结构变动度以及结构变动贡献率:如下所示:

由此可得:2000年-2003年,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变动度最大, 家庭用品及服务有大幅度提升, 食品医疗贡献率达到百分之71.65%, 2003年-2006年, 文教娱乐用品依旧变动度最大, 食品衣着位居其次。2006年-2009年, 医疗保健成为变动度最大的门类, 贡献率高达38.75%。因此, 国内城镇居民逐渐跨入富足性消费中, 文教娱乐在人们消费中的影响也不断增加。

最后, 通过运用计量软件Eviews6.0估计联立方程组进行证实, 由于可加性约束存在, 估计时需删除一个方程以避免共线性, 被删除方程估计参数可通过可加性、其次性、对称性等约束关系计算。其中,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AIDS模型估计结果如下所示:

由此可见, 城镇和农村居民对食品都会存在一种硬性需求, 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弹性要比城镇居民少, 因为农村居民存在自给自足的思想和劳动现状, 城镇居民在食品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口味和营养指数会随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上浮。

二、国家生产与消费

1. 我国消费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国民消费水平也随之改变。消费水平改变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恩格尔系数下降。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表示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数据比例, 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衡量居民支出的参考系数。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家庭生活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逐渐下降, 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 (2) 居民用于精神和享受型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伴随着经济增加, 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社会总体资源不断增加, 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为了提升生活幸福感, 人民不断参加旅游、购物、购书看书等等, 这些精神追求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加。

2. 我国的消费发展现状

目前, 由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日渐增长, 为国民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得以保障的基础上, 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需求, 国民消费中精神文化以及娱乐的消费比重在总消费支出中比重中不断上升。

3. 我国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收入增多带动了国民消费水平增加, 但是, 我国消费结构中依然存在以下5方面问题: (1) 消费结构不够合理, 结构性生产过剩。在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现状下, 我国仍旧注重发展生产, 导致市场中某些产品出现生产过剩现状。这在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价格下跌等经济问题。 (2) 宏观经济中, 国民个体消费率仍比较低。尽管我国经济消费总额在不断增多, 但由于我国人民长久消费观比较保守, 国人喜欢将三分之一的收入存入银行、购买保险等而不是用于消费。这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人的个人消费能力, 也造成了总体国家消费指数增长速度依旧比较缓慢。 (3) 我国国家东西部消费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东南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为居民消费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而西部经济发展较缓慢, 整体经济实力较低。为了更好对比东西部消费结构, 我们可认真研究下列表格, 参见表3:

通过研究上表数据可得:东部城镇和农村消费均值均大于西部城镇和农村消费均值, 这佐证了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现状。而东西部城镇农村的消费标准差系数更是反映了当前城镇消费大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因此, 通过对整张表格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当前的经济发展不够合理, 东西部消费不平衡的现状。 (4) 城乡消费结构不合理。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快于乡镇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物质基础好于乡镇经济的基础设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居民消费类型和消费倾向是不一样的。 (5) 第三产业虽在不断地发展, 但从整体上看依旧不够成熟。当前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三、产业结构变动与消费的关系

1. 产业结构变动与消费

当前国家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这种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消费结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 第二产业发展, 形成了我国生产主体为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发展促进了国家第二产业的支出、投资和对外贸易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经济水平, 为消费提供了保障。 (2) 第一产业建设为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提供了基础。我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 尽管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相对下降, 但是第一产业的重要性依旧不会改变。而第一产业的发展为国家消费提供了重要农业保障。 (3)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对我国的消费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产业包含着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这种第三产业发展表明人们对精神娱乐与文化的追求逐渐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同时带动了消费类型的改变。

2. 产业结构变动对消费的要求

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变革。第二产业依旧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逐渐增多, 最终超过第一产业的现状也引起了我国居民消费总额的增加。但就目前国民消费中结构不均难题来说, 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1)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 提高生产力, 理性地应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首先, 实行正确财政措施, 坚持“市场需求”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需求引导。而针对国民消费不平衡的状况, 应该进行政府调控, 合理分配资源。 (2) 加快企业建设, 迎合市场需求进行产业转型。针对经济发展现状, 迎着消费者需求, 进行产品设计、生产, 进一步扩大消费者消费。 (3) 将市场定位扩展到农村, 发展农村经济, 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类型, 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 发展出最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结构。 (4) 经常宣传正确消费观, 引导国内居民进行适度消费。树立好不进行盲目消费、跟风消费、贪求享受消费、奢侈消费的正确价值观。同时, 在自身收入生活条件基础下进行适度消费, 由观念转变带动整体消费总量增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 整个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人们消费需求不断增多。通过对产业结构三次转型和原因分析, 我们明白:当前我国国家产业形势表现为由第二产业主导,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渐降低。而产业结构变动也带来了人们消费需求改变。第一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而第二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了工作岗位, 第三产业发展则增强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 这正是产业与消费紧密联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许昕.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成因[J].对策分析, 2010, (09) :23-25.

[2]于璐.我国消费现状及发展问题[J].计控学院, 2011, (07) :12-15.

[3]王秋石, 王一新.中国居民消费率真的这么低——中国真实居民消费率研究与估算[J].经济学家, 2013, (11) :123-145.

[4]温涛, 孟兆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2, (08) :34-38.

消费结构变动度 篇6

根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可知在未来五年保证平均经济增速不低于6.5%。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下行压力明显, 保持不低于6.5%的增速有一定的困难。从目前双11购物狂欢节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能看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是最根本、 最有效的。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为我们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方向转变, 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有一定指导意义。

目前, 对于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吴薇和房树维 (2009) 认为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经济增长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 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升级。周辉 (2012) 认为上海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王怡和李树民 (2012) 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 得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双向互动机制, 消费结构的升级能够有力的促进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在长期内也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王桂荣和苏贵良 (2014) 基于城乡消费结构比较的视角研究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并提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合理的消费引导等来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 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双向关系上, 本文尝试用主成分分析得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主成分, 利用全国1990-2013年的数据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

二、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依靠产业结构的高速转换来实现, 由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引起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持久稳定的增长。所以消费结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的。

第一, 消费结构优化引起产业结构升级,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消费结构的变化, 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结构的变化, 进而影响生产部门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发生的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而引起的;从而产业结构的升级直接带动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 新的消费热点为产业结构发展提供空间, 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当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时必然会掀起新的消费热点, 从而使得厂商生产相应的产品来满足当时的需求, 这就会使得产业结构的投资方向转向新的消费热点, 从而使其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 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消费结构的升级主要是从“温饱型”转向“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伴随着服务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 这也将使得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使其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从而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 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实证分析

(一)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根据统计年鉴中对人均消费支出分解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其他杂项这八项支出, 分别为X1, X2, X3, X4, X4, X6, X7, X8。从而对这八项人均消费支出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出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从而将八项人均消费支出转化为代表其消费结构主成分指标, 分别为TCS及CCS, 其是根据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线性关系计算得出;经济增长则用人均GDP来衡量。所有数据为1991-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为保证数据更好的统计性质, 以下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都为标准化后的变量。

(二)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把各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分析的方法, 对高维变量进行降维, 主要是对自变量做主成分分析。因此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判断一组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只要做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就行, 若检验结果显示KMO值大于0.7, 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P值显著, 那么数据可以做主成分分析。从以下的检验可知城乡居民的八项消费支出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在SPSS软件中分别对城乡居民的八项消费支出进行主成分分析, 二者分别提取出一个主成分, 经过计算得出原始变量与主成分之间的系数如下表所示。

(三) 回归分析

通过以上主成分分析得到代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主成分, 在此对GDP、TCS、CCS三者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为:

在Eviews软件中通过OLS对上述模型的系数进行估计得到结果为:

其他相关参数如下:

四、实证结论及建议

(一) 实证结论

首先, 上述结果表明, R2为0.9936, 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变量TCS的回归系数0.097, t统计量为3.83, 对应的P值为0.005;变量CCS的回归系数为0.262, t统计量为4.851, 对应的P值为0.000, 则系数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通过检验, 表明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每变动一个单位, 导致人均GDP同方向变动0.097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结构每变动一个单位, 导致人均GDP同方向变动0.262个单位。其次, 从上面显示结果可知,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城镇居民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而导致的:首先农村居民消费的潜力还很大, 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其次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相较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更大的改善升级空间;最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基本上趋于相对稳定、饱和的状态, 从而使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于农村居民。最后, 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促进关系,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升级会拉动经济增长。

(二) 建议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要提高其收入水平, 增强其消费能力;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 利用互联网平台刺激居民消费欲望, 满足农村居民各式各样的消费需求;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推进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发展,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 全面实行二孩政策, 这将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及日用品等的消费需求, 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消费需求, 随着中国老龄化越来越突出, 从而使得对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会大幅增加, 从而导致消费结构失衡。所以二孩政策的实行, 能使文教娱乐、通信及其他各方面消费支出比重提高, 从而使得消费结构更合理, 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薇, 房树维.吉林省农村居民与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 2009 (10) .

[2]周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2) .

[3]王怡, 李树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2 (10) .

[4]王桂荣, 苏良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基于城乡消费结构的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4 (2) .

[5]吴薇, 王美娜.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 (6) .

消费结构变动度 篇7

当前, 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在此背景下, 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 对于我国未来制定能源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1978—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等时间序列数据, 对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数据来源

本文进行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范围是1978—2008年, 主要指标有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等, 以1978年为基期, 通过GDP平减指数计算出各年真实GDP。其中以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代表产业结构, 以比重的变化代表产业结构的变化。

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979, 2009) , 是实物指标, 单位为百万吨标准煤;GDP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9) 。对于三次产业的数据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是采用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进行计算, 这样测算的优点是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是在不断增长的, 也就是它们变动的趋势和能源消费的趋势会比较一致, 但是不便于说明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另一种是采用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计算。本文使用第二种方法, 并在计算中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 产业结构变动作为自变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三、实证分析

从国民经济结构看, 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协调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 并且三次产业对能源的消费构成了能源消费总量。因此, 假设能源消费与各产业产值之间的均衡关系是由Cob-Douglas生产函数确定的, 对数形式为:

Ln (Y) =C+b1×Ln (X1) +b2×Ln (X2) +b3×Ln (X3) (1)

其中, Y代表能源消费总量, Xi代表第i产业产值, bi (i=1, 2, 3) 代表能源消费对第i产业产值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到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尤其是第一产业变动和第二产业变动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强。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 总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Y= 8.246911+0.326458lnX (2)

(61.89939) (25.69447)

R2=0.9579723 F=660.2059

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Y= 9.006500-0.185327LnX1 +0.359684LnX2 +0.087537LnX3 (3)

(16.85896) (-0.981872) (1.915377) (0.491614)

R2=0.9597002 F=214.3368

把单位GDP能源消费作为因变量,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 (Y/X) = -3.539267+0.682908Ln (X1/X)

(-1.090574) (1.177325)

-3.208112Ln (X2/X) -2.935200Ln (X3/X) (4)

(-1.697043) (-3.480970)

R2=0.950503 F=172.8296

四、结论与对策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国的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能源消费弹性为0.3265, 即我国GDP增加1%,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0.3265%。按照1978—2008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来推算,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速度将超过7%, 从而10年以后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 届时, 我国将出现能源供给量严重不足的局面, 能源使用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 这必然使得我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增强,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因此, 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探索非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能源发展战略。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分别为: - 0.185327、0.359684、0.087537,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总量将减少0.185327个百分点;第二、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增加0.359684、0.08753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为负, 说明第一产业的耗能较小。这是由于一方面, 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农产品单位产量提高;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有显著改进, 传统农业所占比重减少, 农业生产结构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要求以及城乡消费结构的需求, 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第二产业影响系数为0.359684, 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 第二产业的变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大, 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因此, 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伴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对于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从格兰杰检验可以知道, 第三产业和能源消费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而且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087537, 也就是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会带来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因此, 从节能减排角度来看,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减少对能源需求的压力;2.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 大力发展能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

对于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费量Y/X与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X1/X、X2/X、X3/X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 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对第一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最小为0.682908, 对第二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为3.208112, 对第三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为2.935200, 这说明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 第三产业次之。因此,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应适当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0) .

[2]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消费结构变动度 篇8

一、数据来源及恩格尔系数法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不但反映了居民消费的具体内容, 更能体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以及反映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对居民消费支出按照人们实际支出的去向分类可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分别记为X1, X2, …, X8。根据宁夏统计年鉴2001年~2006年各卷, 得到宁夏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如表1所示:

由表1中资料可知, 食品、衣着所占比重从2001年开始是下降的。联合国提出的恩格尔系数 (食品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 0%以上为贫困, 5 0%~60%为温饱, 40%~50%为小康, 40%以下为富裕, 可见宁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已从小康迈向了富裕。家庭设备所占比重也是下降的, 这说明居民对一般家庭设备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 且由于总收入的增加, 杂项支出所占比重也逐年下降。另一方面, 表1说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住房消费所占比重在逐年上升。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居民的保健意识增强, 更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 再加上医保制度的改革所以医疗保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于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小汽车的比例增加, 移动通讯的普遍使用, 网络通讯进入家庭, 因而交通和通讯所占比重也是上升的;由于居民对自身进一步发展和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 并且在物资享受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精神享受, 所以文教和娱乐方面的支出增多;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 居民在居住上面的支出也出现了大幅增加。为了进一步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 下面用因子分析法对表1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因子模型分析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 使得同组内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 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 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法的正交因子模型为:

其矩阵形式为:

简记为:X=A F+ε

(p×1) (p×m) (m×1) (p×1)

其中, X= (X1, X2, …, Xp) 是可实测的p个指标所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F1, F2, …, F8, 叫做公共因子 (或称为主因子) , 它们是在各个原观测变量的表达式中都共同出现的因子, 是相互独立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矩阵A= (aij) 称为因子载荷矩阵, 其中元素的绝对值越大表明Xi与Fj相依程度越大。ε= (ε1, ε2, …, εp) 称为特殊因子, 在模型中起着残差的作用。为了使Xj与Fj相关关系更醒目、突出, 可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 达到Xi与Fj中某些因子相关关系更强, 而与Fj中其他因子相关更弱。根据与某n个相关关系较强的原指标给该因子赋予综合的经济意义。还可根据一定的方法计算因子得分系数阵和主因子的得分。

三、建立消费结构的因子模型

用软件SPSS10.0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两个大的特征根为5.368和2.256, 其累计贡献率达到95.292%, 前两个公因子变化最大, 说明前两个公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8个指标所能表达的足够的信息。因此提取两个主因子, 用主成份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计算得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得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模型为:

X1=0.957F1+0.207F2 X5=0.982F1+0.141F2

X2=0.819F1+0.522F2 X6=0.956F1+0.118F2

X3=0.066F1+0.981F2 X7=0.968F1+0.199F2

X4=0.918F1+0.294F2 X8=0.343F1+0.904F2

选用回归法估算因子得分系数如表4所示:

所以, 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197X1+0.104X2-0.167X3+0.171X4+0.215X5+0.213X6+0.201X7-0.085X8

F2=-0.058X1+0.152X2+0.562X3+0.0019X4-0.101X5-0.110X6-0.064X7+0.465X8

由此计算7年的因子得分如表5所示:

四、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个主因子在X1, X2, X4, X5, X6和X76个方面有较大载荷, 这几项指标主要反映居民为了生存必需要消费支出的变化情况, 因此命名为生存型消费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在X3和X82方面有较大载荷, 这两项指标主要反映居民为了改善生活, 提高生活效率的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因此命名为享受型消费因子。分类情况如表6所示:

结合表1, 根据分类将各年数据相加, 得生存型消费因子与享受型消费因子在2001年~2007年这7年中所占比重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 这7年来, 生存型消费因子所占比重基本为85%以上, 享受型消费因子所占比重为10%左右, 各自的变化幅度不大。这说明虽然宁夏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了, 但是由于医疗、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收费标准的提高, 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在增加, 但另一方面用于享受型消费支出也出现相应的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加速演进, 不仅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而且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 在保证生存型消费的基础上, 更注重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而且, 由于因子分析模型可以将多个指标的变动通过少数几个因子来反映, 这对于今后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向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演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晓群: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郝黎仁 樊 元 郝哲欧等:SPSS实用统计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大学职称下一篇:公路涵洞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