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的设计与应用

2024-05-26

水生植物的设计与应用(精选十篇)

水生植物的设计与应用 篇1

关键词:分布式,信息系统,植物,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计算机技术正在席卷全球,二十世纪60年代末,数据库技术问世以后,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成为数据资料科学管理的工具,特别是对数量十分庞大的植物标本信息系统意义更大,建立植物标信息系统,构建绿色信息共享平台成了植物学界的重要研究议题[1]。

植物标本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数据孤岛”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经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植物标本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2]。大家能够感觉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的标本馆之间数据不能互相调用,无法形成数据之间逻辑正确性校验,因而跨系统平台运行能力差;2、各标本馆所用的软件功能交叉、重复,数据多是重复采集,因而一致性差;3、各标本馆的实时数据查询不能展现在一个界面上,因而科研人员很难看到数据全貌;4、全国各地标本馆之间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利用网络技术、Web Service技术、分布式技术,可以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满足科研需求。

1. 植物信息系统的设计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主要是广西植物标本馆的标本数据和图片(20万份植物数据和图片)、多年野外拍摄的活体植物照片(包括GPS定位信息)、文献资料(以广西植物志为主)、经济植物资源(以药用植物为主)、物种名称(以广西植物名录为基础,共309科、2011属、9168种(含种下等级)的名称和区内的空间分布信息[3])等;除了上述基本数据外,对于一些需要补充的数据,还可以从全国级的数据平台中获取,如CVH(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上的标本数据,BHL(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生物多样性遗产图书馆)中国节点上描述和文献数据、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上的图像数据等[4]。

1.2 数据标准

植物信息系统的物种、文献、图片、标本等扩展数据,都有对应的数据标准,如针对形态描述数据的SDD(Structured Descriptive Data,结构化描述数据)标准、针对标本数据的Darwin Core标准、针对文献数据的Dublin Core标准等。但是其核心数据还是植物引种数据,而引种工作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势必会使信息共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植物园物种记录国际交换格式(ITF 2全称是International Transfer Format for Botanic Garden Plant Records V2),用于在植物园之间交换文件标识数据、引种数据、植物名称、鉴定数据、产地数据、源数据和其他数据等7个方面的数据。完整的ITF 2允许73个标准字段,但是一般并不是每个植物园都需要这么多字段,因此,官方文档推荐使用简化后只有23个字段集的交换格式。而如果需要将植物园名录提交给BGCI供查询的话,只需要其中的7个字段。

1.3 信息检索体系结构

分布式信息检索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一个具体的查询过程可以描述如下:用户从客户端发出查询,经过分发服务器对用户的检索进行集合选择,选择最适合查询,查询的数据集合进行检索,用户的查询请求被发送到相应的检索服务器上进行并发结果再经过结果合并过程,把最终的检索结果返回给用户,从而完成一次分布式检索的过程[5]。

1.4 系统安全性设计

系统安全性设计采用了如下3种方法,分别在数据库层、网络协议底层及应用层上对数据库访问进行了安全访问限制,较好地解决了数据库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数据库用户分为普通用户、高级用户和特权用户,其中普通用户只能浏览查询数据库数据,不能进行数据库数据的删除和备份等重要操作;本地标本馆数据库管理员为高级用户,可以给予最大的本地实时标本数据库操作权限,但这种权限只能针对本地实时标本数据库,不能访问主标本馆的历史标本数据库;特权用户为系统管理员,它是整个标本资料数据库硬软件的管理者和设计者,其帐号唯一,负责管理维护整个数据库系统所有资源和用户帐号,包括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

1.5 功能特点

分布式植物信息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根据网络环境下构建分布式植物信息系统的实际需要,为完成分布式植物标本信息系统的各模块功能,实现系统内部包括各查询机构的资源共享及不同用户权限的控制。考虑到系统数据收集的实时性要求不高,因此采用C/S结构来进行设计比较合理,整个系统的功能特点如下:

(1)各标本馆负责本馆植物标本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

(2)各标本馆只能处理自己馆的数据,没有建立与其它馆数据库的任务联系;

(3)参加分布式检索系统的标本馆需要提供数据检索的WEB服务,由主程序调用并整合数据,实现一致的对外服务窗口;

(4)分布式检索主程序通过异步调用各节点的WEB服务来实现对异构数据库的整合,也是用户所面对的检索界面。

2. 实现技术及应用情况

2.1 实现技术

目前开发所采用的技术主要采用ASP.NET技术、webservice技术和异步调用技术来解决不同平台、不同系统、不同数据库之间存在的差异[6];以中科院标本馆为中心节点,提供统一检索信息服务,其他标本馆为子节点,子节点规模小,更新速度快,专业性强。中心节点收集各子节点的统计信息及查询日志以描述各节点的信息资源,并建立子节点信息资源索引库。利用中心节点的用户行为日志及子节点返回的查询结果建立反馈信息库。从而实现远程查阅标本,其目的不是数据集中,而是大型分布式数据库和动态数据中心,需要哪里资料,哪里就自动成为数据中心来使用[7]。

2.2 应用情况

分布式信息检索克服了集中式信息检索存在的缺陷,通过Web Service协议通信,把全国各标本馆各自的植物标本信息资源有效地、快捷地整合起来,利用分布式系统能在节点数较多的情况下高效工作。植物信息系统目前参与测试并采用这种方式接入的单位有20个,可检索总数据量约250多万条记录[8],这二十家单位的植物标本数据已经实现分布式集成检索,各单位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不完全相同,他们使用的数据库类型有:SQL Server2000、MS Access和MY SQL。但是各单位的整合数据库运行情况良好,目前系统运行稳定,查询速度快而准,可扩展性强,易维护。其信息检索界面如图2所示。

3. 结束语

分布式植物信息系统的出现,更能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和网络资源。分布式植物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地理上分布而在管理上需要不同程度集中的处理系统,主要解决在计算机网络上如何进行数据的分布和处理。通过对植物信息网络数据库的建立,将为从事植物方面研究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员提供一个简便、快捷的查阅植物信息的技术平台,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植物标本信息资源,同时能有效地保护馆藏的实物标本,因此,分布式植物信息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大企业,多种行业及军事国防等领域,这对建立集约型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鸣光,Zhaoran XU等,植物标本汉英双语数据管理系统的概念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34卷第4期:76~79

[2]沈晓琳,张向利等,2008.分布式植物标本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与电信,150(8):20-21

[3]刘演,文和群,廖宏等,广西主要经济植物的多媒体信息系统[J],广西植物,2000:20(1):94~96

[4]许哲平,崔金钟,覃海宁,马克平.中国生物多样性e-Science平台建设构想.生物多样性.2010,18(5):480-488

[5]肖征,郭风雷,对典型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分析和比较[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年第10期:61~63

[6]沈晓琳,赵志国,刘演,植物标本信息共享与整合——以广西植物标本馆为例.广西植物,2011:30(6):899-902

[7]张宇.XML Web Service架构在异构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应用.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75(3):57~58

水生植物的设计与应用 篇2

1.1 教材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一节内容。“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主要包括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和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和突变体的利用)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三方面的内容。在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方面,教材以“资料分析”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红豆杉惨遭浩劫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重视渗透STSE教育。

1.2 学情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作为《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一节,学生已具有相应必修内容的学习基础: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原理的理解;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学生学习了“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工程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红豆杉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但是,本节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整理知识脉络、建构知识体系。

1.3 设计思路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为情境主线,以此渗透STSE教育。通过这条主线,本节课将创设“拯救红豆杉”这一问题情景,并围绕这一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活动。第二条主线为思维主线,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的关系,构建符合自身认知心理的知识框架,并能运用发散思维应用新知识。这条主线主要包括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2个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列举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2.2 能力目标

通过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紫杉醇的开发为例,关注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红豆杉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红豆杉。请学生阅读教材的“资料分析”栏目资料,了解红豆杉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①因为红豆杉的树皮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所以有许多人进入林中来剥树皮,使得红豆杉的数量急剧下降;② 1994年,红豆杉被中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③紫杉醇是治疗转移性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最好药物之一,同时对肺癌、食道癌也有显着疗效,是这些病人的希望;④许多人之所以会做出剥红豆杉树皮的违法行为,贫困是主要原因之一。

师生共同通过“资料分析”栏目资料及相关补充资料,梳理以“红豆杉和紫杉醇”所面临的困境,并讨论:如何处理好红豆杉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不能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来解决问题?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实际应用。

3.2 思维导图,探索新知

理论是指导实践应用的基础。因此,师生共同回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1)。

学生以6~7人为一组,在阅读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绘制思维导图。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向学生提供绘制思维导图的指导: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胚状体再发育为植株。按照各个阶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产品包括愈伤组织、胚状体和植株。因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对这个技术及其基本产物的利用。学生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内容,分小组讨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课本中出现的这些应用的关系,并以此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

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最后,师生一起对思维导图进行总结。预设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在师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书本的实例,对一些细节进行讲解,避免陷入“有框架、无细节”的误区。

(1)从教材中提炼出微型繁殖技术的特点:①繁殖速度快;②“高保真”(因为是无性繁殖);③不受自然生长季节的限制(因为在具有一定人工设施的室内生产)。

(2)介绍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易积累感染的病毒,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而植物的分生区一般不会感染病毒,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能得到脱毒苗。

(3)天然种子是有性生殖的产物,存在基因重组,可能会造成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而人工种子则可以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天然种子在生产上受季节限制,而人工种子生产上也不受季节的限制。试管苗的大量贮藏和运输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人工种子外层是起保护作用的薄膜,类似天然种子的种皮,可以很方便地贮藏和运输。

3.3 头脑风暴,知识应用

学生以6~7人一组,分组围绕“拯救红豆杉”这一主题展开头脑风暴活动。在小组活动中,每人围绕主题说出一项拯救红豆杉的措施,直至结束。由一个小组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方案。

学生可能提出的措施预设:

(1)推广人工种植。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红豆杉试管苗、人工种子,推广红豆杉的种植。

(2)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研究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大量培育红豆杉细胞,利用这种方法来大量生产紫杉醇。

(3)寻找红豆衫的替代物。如红豆杉的非树皮部位提取紫杉醇或寻找产紫杉醇的非红豆杉植物。

(4)化学合成。研究紫杉醇的化学结构,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紫杉醇。

(5)生物合成。研究红豆杉生物合成途径,用酶工程的手段合成紫杉醇。

(6)基因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红豆杉提高紫杉醇产量。

(7)诱变育种。对红豆杉进行诱变育种,以期提高紫杉醇产量。

(8)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天然的红豆杉种群进行就地保护。

(9)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帮助当地农民通过其他途径脱贫。

(10)法律途径。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通过思维风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内活动的形式分享活动心得,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教师小结预设:我们不仅是社会的一份子,而且还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追求健康、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努力找到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平衡点。科学技术往往能给人们解决问题带来希望。但是,提醒大家的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例如,癌症患者的数量逐年攀升与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恶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利用科学技术生产紫杉醇、拯救红豆杉的过程中,要防止由此可能产生的工业污染。否则,可能得不偿失。

教学反思

5.1 重视STSE教育情境的选择

本节课的内容本身属于技术的应用部分,与社会生活也紧密相关。教师通过在课堂中选择“红豆杉”这一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创设情境,使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者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应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

5.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两个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环节后,大多数小组的思维就被“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这一知识框架限制住了。只有个别小组能够跳出本节课,想到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生物合成等其他方法。显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训练的机会。

5.3 关注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

水生植物的设计与应用 篇3

关键词:绿化植物 园林景观 设计与应用

随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的绿化程度既体现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劣,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园林绿化以植物为主,经过艺术的手法,结合其他园林要素构建和谐统一的城市环境。

一、遵循植物多样性的原则

目前城市绿化在生物多样性上面临很多困难,主要是因为现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多为人工建造,很多设计者在植物选择上都比较相同,往往会出现一个时期内所选择的植物有大同小异的现象。这样既损害了景观的可观赏性,又增添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度。从植物选择方面来讲,多种树种的综合利用能使植物在色彩、功能方面都更富有多样性。在欧洲许多城市,每当季节转换时,植物叶色变换,呈现出各种绚丽多姿的色彩。而在我国植物色彩普遍比较单一,缺乏色彩的多样性,使人视觉乏味。植物功能多样性也是园林绿化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也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袭击,如:在湖南株洲地区2008年3、4月份就发生大规模的樟树螨虫(红蜘蛛)虫害。增加植物种类能提高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养护成本与使用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植物的多样性也能带来其它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环境多样性等数不胜数的好处。

二、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

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的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健康生长。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时,结果时或叶色转变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在不同的气候带,植物季相表现的时间不同。园林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园林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的偏枯现象,可以用不同花期的树木混合配置、增加常绿树和草本花卉等方法来延长观赏期。例如杭州花港观鱼中的牡丹园以牡丹为主,配置红枫、黄杨、紫薇、松树等,牡丹花谢后仍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

三、注意不同园林植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也不能与其他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观花和观叶植物应相结合。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就是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四、科学维护绿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功能

绿地栽植之后的维护、管理是园林工程中一个漫长而重要的过程。绿地功能的释放和效益的实现,都是在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内得以完成。管理精细的绿地,将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功能,并且不同时期都能展示不同的景观特点,成为人们的游憩场所;相反,管理粗放的绿地逐渐无人光顾,失去人气,也就失去了绿化的意义。城市绿地中草坪和灌木带的土壤由于人为淋水冲刷或人力践踏等最容易使其板结和肥力不足,特别是本身土壤条件不好的地方。在后期管护中,要把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作为首要任务。可在早春用腐熟的有机肥与腐殖质土混合均匀地撒于草地或灌丛土壤上。

五、注意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许多文人雅士私家园林中很得益。但松、柏则多栽于陵园中。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遵循美学原理。但应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另外园林植物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

六、植物造景的艺术性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构图形式方面,已经有很多的实践和理论的成果,如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等。近年来,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开始注重植物对人体感官方面影响的开发利用,注重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个方面的趣味性,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如芳香类植物的应用,腊梅、桂花、茉莉、小叶女贞、毛叶丁香、黄素馨、佛顶珠、深山含笑、栀子,枫香,万寿菊等。

综上所述,城市绿化的核心在于植物运用,结合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品种选择、植物配置、群落构建,能改善现有绿化的不足之处;同时遵循植物运用的自然规则,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进行构图,也能提高整体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绿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角度出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真正体现植物运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明俊.浅谈垂直绿化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6).

[2]陈盛彬.浅谈彩叶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5(01).

[3]陈群.地被植物在福州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11(01).

[4]唐鹤,王恩林.论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绿色植物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应用 篇4

1 绿色植物景观的分类

整形植物景观分为2类:一是图案造型景观。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常借助人为事先确定的图案空间, 来表现植物季相的艳丽景象。如大型节庆日的盛花花坛、模纹花坛、花钵、花坞、花带等。利用常绿矮灌木, 如黄杨、福建茶等修剪成各种绿篱、绿墙, 并围合成一定图案空间, 也属于图案造型景观。二是植物雕塑景观。这是一种要求较高技艺的造景, 如将高大丰满的栓柏修剪成各种塔形、动物以及房屋等形状。根据园林绿化对苗木的特定要求, 适当控制苗木部分枝干, 把苗木剪成各种理想形态, 重点修剪病虫枝、枯萎枝、内膛枝、弓背枝、交叉枝、重叠枝, 达到通风、透光、防病的目的, 确保整体的观赏效果。更复杂的设计还要运用多种捆、绑、扎等手段, 将植物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生活形象。

2 绿色植物景观的特点

植物整形的最初灵感也许来自草食动物对灌木的影响, 比如, 在欧洲南部干燥的山坡上, 山羊不断地啃食灌木状的常绿栎树。依据苗木在园林中的栽植地点、栽植方式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采用合理的修剪方法, 突出园林植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态效果。在荒地, 一般为单株种植, 如株形高大丰满的紫叶梓树、金叶皂荚、金叶刺槐, 以及株形紧密的紫叶矮樱、花叶槭、红叶等, 这些植物颜色醒目, 能达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在园林设计中应注意绿色植物季相变化及与环境的整体统一, 才是上乘。植物的变化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停的改变其颜色、形态、疏密及质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绿色植物具有观花植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如果配置和应用得当, 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1 类型及特征

园林植物设计的类型多样, 可以孤植、群植, 还可以经过修剪具有特定的内涵。 (1) 植物孤植和单体人工造型。植物作为主要观赏对象单独种植, 或通过人工剪切、修剪的手法, 做出具有艺术性的植物单体小品,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2) 植物与其它园林小品相结合, 和亭廊、花架相结合, 与景墙、栏杆相结合, 与雕塑相结合等。

2.2 在造景中的作用

2.2.1 观赏功能。

不同的植物形态各异、颜色多变, 利用植物的特点给人们提供艺术的享受。可利用植物的不同特征和配置方法, 塑造出不同的植物空间。

2.2.2 环保功能。

合理配置绿化可以起到吸收净化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作用, 同时植物的配置还可以减少很多嗓音, 给人们提供一个安静清新的园林空间。

2.2.3 改善气候。

植物是改善小气候, 提供舒适环境, 最经济的手段。植物通过自身的特点, 可以挡住寒风作为护坡材料, 减少水土流失。

2.3 设计的基本要素

园林植物设计时要注意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搭配关系, 考虑植物种类多样性的选择。树丛的组合方式, 平面和立面的构图关系, 植物色彩季相之间的变化。还要考虑园林植物与其它园林设计要素, 如建筑、水景、园路等的相互协调。

2.4 设计的方法及要点

2.4.1 乔木。

乔木多用在较大的景观空间中, 可以孤植, 作为主要观赏对象, 也可和其它要素相结合。乔木具有突出的地位, 形成视线焦点, 可放在广场或空旷的地方。但要注意, 由于乔木容易超出事先设计的范围, 并压抑其它园林要素, 因此, 在面积不大的环境中应慎用。

2.4.2 灌木。

灌木中较大的通常高度为3~4.5m。在景观设计中较大的灌木可以用来划分空间, 形成较封闭的长廊空间, 能引导人的视线和行动。高灌木也可以用来形成私密空间, 或不需要僵硬围墙时, 可用高灌木来形成。较矮的灌木高度在1~2m, 形态各异。矮灌木能在不阻碍视线的情况下, 分隔空间, 既能满足功能, 又能使园林空间比较丰富。

2.4.3 地被植物。

高度为15~30m, 有开花或不开花的, 有木本也有草本的, 有园林可作为“地毯”式种植。地被植物在设计中可暗示空间的划分, 其独有的特点又可提供观赏作用, 还可以作为主要景物的背景, 衬托该景物。

2.4.4 花坛、花盆。

花坛是在一定范围的地上按照一定的图案栽植观赏植物。花坛富有装饰性, 可以成为主要景观, 也可以成为配景。花坛的形式根据具体的设计而定, 变化丰富, 所用材料也多种多样。种植土的厚度视植物种类而异。花盆的种类很多, 形态丰富, 从家庭用的小型花盆到放置在广场、购物中心等大型场所起到装饰作用的大型花盆。花盆的材料也有多种, 例如, 混凝土、陶器、大理石、木材、不锈钢等。

水生植物的设计与应用 篇5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植物搭配;合理应用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的和谐然。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下,伴随着的是社会工业化的崛起,在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又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态园林根据现代园林学、环境设计学、景观生态学等原理,对园林生态进行设计规划。因为植物种群及群落在不同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生态效果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植物搭配的合理性对园林设计尤为重要。当今的生态园林是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态学原理,根据园林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方法,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崭新的生态园林系统。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搭配的原则

2.1多样统一性原则

对于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要严格的按照植物的多样统一性原则。多样同一性原则就是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以及比例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植物的多样性仅仅表现在它们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差异,而在模式上它们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中,按照植物的多样统一性原则,使植物的分布搭配保持统一感,不仅能反应这一理念和原理,还能使人感受到生态园林“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觉。

2.2生态性原则

对于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要严格的按照植物的生态性原则。要根据合适的地方培育适当的植物的原则来选择植物。随着地球表面气候、环境的变化,植物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呈现出有规律的带状分布,每个地方的植物都是对当地生态长期适应的结果。要合理的去选择植物的种类,避免植物物种之间的互相竞争,形成相对稳定的健全生态植物系统,这样才能使园林生态不仅能展现景观的优美,还能使植物健康的生长。不仅如此,还要在意植物的物种组成,注意物种在空间上的排布方式,严格遵循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的原则,根据植物的喜光程度和耐水程度来合理的对植物进行搭配,使人工植物群落的布局和栽植能够顺利进行。

2.3景观性原则

对于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要严格的按照植物的景观性原则。在公园园林中,要根据植物的艺术性和植物搭配的科学性使植物展现出一定的美感。在植物搭配的设计上要注意植物色彩、高度和形体之间的对比,不论是同种植物还是不同植物,不一样的搭配载种有着不一样的效果,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还要注意植物排布的重复性和层次性,使植物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熟练的掌握各种植物的特性和观赏价值,结合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看法来设计生态园林,可以使园林具有更高的观赏性和生态价值。

3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搭配的方式

3.1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的结合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时,利用植物的特性和相互配合所形成的对人们感官有所刺激的美感,合理的将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结合起来,使生态园林的景观以更和谐的美的形式展现出来。观花植物中有一些植物叶子的形状比较特殊,颜色也多彩多姿,比如枫树、梧桐、银杏、红叶李等等,这些植物的叶子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都很独特,也很漂亮,作为观叶植物,它们可以与观花植物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形成以特别美感的景观,还能延长它们的观赏期。不仅如此,这些观叶植物也可以自行独立栽植,也是景观中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对于竹柏、樟树、石楠、油松等一类四季常绿的植物,也可以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进行栽培,在寒冷的冬天给人视觉上的温暖,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中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搭配效果。

3.2要注重植物层次的搭配

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中,要根据植物的喜光耐水程度,以及对植物的分层搭配和色彩搭配,来对植物的分布层次进行搭配。从群落的演替规律来看,根据植物的喜光耐水来进行搭配是植物搭配的基本方式。上层的植物喜光,中层的植物半喜光或稍耐阴,下层的植物就比较耐阴,靠水耐水,离水远则耐旱,根据这些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来进行空间上的排布和结构上的调控。从景观美感的展现角度来说,分层搭配、色彩搭配是植物搭配的重要方式。不同颜色、形状植物的叶子、花朵,不同高度、形体的植物搭配得如何,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植物搭配的整体效果,一定要注重植物的物色彩搭配和植物层次的丰富性,无论是颜色上还是高度上都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根据植物的花期来对植物进行搭配,更能够有效的延长景观的观赏期。

3.3要注重植物季节性变化特征

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中,要注重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避免单调、雷同、凌乱的搭配现象出现,有时简单的重复会使景观更具有特色,但一味的雷同会使景观失去观赏价值。通常园林艺术中所见的春季花开遍地、夏季茵茵绿草、秋季叶色多姿、冬季梅花独秀虽然很好的展现了四季的景观特色,但这些与自然搭配相近的展现不能体现出生态园林设计的独到,也对景观美感的展示起不到作用。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中,可以充分利用植物季节性变化的特征,将各种季节植物配合起来,形成不一样的观赏效果。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植物栽培简单的重复而不是一味的雷同,来使得景观更具有层次感。使搭配的效果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自然性特征,而是充分运用了各种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营造出了春天开花不同时夏天郁葱不单调的局面。

3.4充分利用植物的质感特征

园林植物的配置需要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公园大都选用质感较为粗糙植物(例如银杏、大叶樟、悬铃木等)的重要景观节点,例如:银杏、悬铃木、大叶樟等,而且还需要一些像:垂柳、天竺、琴丝竹等之地比较细腻的植物作为背景,这样两种质感树种之间的结合,使用中等质感的植物作为中间的过渡。如果是比较狭小的油气空间,就要避免过多的粗质感的植物,相反的,如果在比较开阔的空间里,就可以适当的使用质感植物,这样合理的使用植物,才可以拉近空间距离感。

4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搭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于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植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植物搭配,要注重保护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对于生长环境的调控要做好研究和计划,必要时要进行良性的人为调控,以促进植物群落的不断更新循环和可持续。要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来进行植物搭配。在植物引进中,要避免因为种种原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要考虑设计对群众所带来的良性影响,实现生态园林的生态价值。要结合实际开放开发一些耐践踏的草坪,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更多时间愿意去公园当中休息游玩,大多数人对绿茵茵的草地具有新近情怀,合理的开放耐践踏的草坪可以让游人可以解除草地,在生理上与心理上满足对绿地的需求,使游人更加亲近大自然,实现生态园林的社会价值。对于园林中植物的保养和维护要选择绿色健康科学的方法,避免化学药剂对植物、土壤乃至游人造成大的危害。

5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杂乱的今天,生态园林的建设给人们带来不可估计的社会效益,也实现了生态园林所造成的生态价值。而生态园林设计是离不开植物搭配的,通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根据植物搭配的原则和搭配方式,使植物搭配更加具有科学性、建设性和生态化。园林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环境绿起来,更重要的是美观,有内涵,这就要求人们在园林设计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配置植物,注重色彩搭配,把生态学、美学等知识运用到公园的空间设计和植物配置中。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公园,更好的为城市绿化做出贡献。本文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对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搭配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彩叶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篇6

新疆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 830063

摘要:彩叶植物除了具有观赏的绿色植物,改善环境的因素,还有提高经济效益等功能。其独特的装饰可以丰富园林色彩,改善视觉效果,创造景观特色。因此,现代景观应大力推广应用彩色叶植物,为社会创造更优美的环境。本文主要通过我国北方某城市的彩叶植物设计应用为例进行介绍。

关键词:彩叶植物;园林设计;应用

1、彩叶植物某市的应用概述

在我国北方,园林绿化施工往往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从而使园林绿化施工中缺乏丰富的可栽培植物种类,致使园林绿化树种及其色彩的简化,从而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和城市绿化的有效性。但随着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绿化工程建设逐步加大在北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一个城市在中国北方的应用也变得更加突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彩叶树种的叶片常有鲜艳的颜色,颜色会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可以弥补北方由于气候、地理条件和树种单一的问题,为北方园林绿化景观增加新的颜色,更彰显城市的活力,从而北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形式和质量得到改进。彩叶树种的叶子会在某个时期的生长周期或整个生长周期显示除了绿色之外的其他颜色,通过合理的配置和应用,可以形成一个独特的风景线。彩叶树种的颜色通常包括黄色、橙色、红色和紫色,使叶色随时间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叶绿素、胡萝卜素等的含量和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叶黄素的含量比不同而形成的。根据树种的变化可分为三类,即常色叶树种,秋色叶树种和春叶树,春叶的树在春天,新叶呈现除了绿色以外的颜色,这主要是春季低温能促进花青素的合成花,叶子的颜色是黄色或红色,这样如柳、臭椿等。秋色叶树种的树叶改变了颜色均匀的特点,具有持续时间长,它的颜色,通常一些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例如,鹅掌楸、水杉、三角枫、元宝枫等。色叶树种是指叶片在整个生长期表现出非绿色的树,如枫、紫梅、紫叶李、金叶女贞等。

2、彩叶植物的常用配置方法

(1)孤植。彩叶景观在中心单独生长的植物,以其鲜艳的色彩视觉进行引导,单株植物,通常在草坪等场景中相对开放。并且采用树冠比较高大的,利用色彩的景观,创造一个引人注目的景观,和植物的颜色和数量使用对比,反映个体和群体的美。(2)组群植或片植。彩叶植物长成一片风景林,以便更好地观赏其独特的叶色和姿态。但种植群体密度的注意,为了保持颜色一致,整体彩叶植物颜色显示。紫叶梓树、白榆、紫叶矮樱等成片种植成为风景林,种植纯绿色的风景与组织的影响,更具观赏性。(3)丛植。彩叶植物在绿色的装饰,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丰富园林景观,也可以激活这个花园的气氛。如紫色或黄色系列的种植在光系颜色的建筑物的前面;或高大的绿色植物为背景,彩色植物为前景;观叶和观花地被为辅,黄色系列植物丛植,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4)对植。在公园、法式景观小区、别墅区入口等地方用树形高大饱满的彩叶乔木对植,底层加上开花的地被。不仅可以体现入口处的大气和高贵,而且可以让人们在四季感受不同的季相变化,常用的树种有银杏、红叶栾树、黄叶槐、枫香等。(5)篱植。在公共绿地、立交桥下的车道绿地、居住绿地和城郊闲置绿地,使用耐修剪的彩叶植物,作为彩篱材料同绿色的植物相互搭配,能够组合出极具变化的彩色图案、字符等,并能丰富景观层次,充分利用植物特性的变化和季节变化。常用的树种有金叶女贞、紫叶风箱果、金边黄杨、金叶锦带、红叶小檗等。

3、彩叶植物在某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彩叶植物在建筑之间的应用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景观设计应考虑其形状、大小、质地、颜色等,使其相互协调与平衡。首先,如大体积的建筑需要大面积的彩叶植物来衬托,从而使其达到平衡。其次,色彩的建筑是应该特别考虑的因素,如果我们不考虑颜色协调的原则,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反而有可能破坏整个景观绿化效果。例如绿叶植物搭配黑色建筑,不仅不美观,反而不协调,形成一个缺陷;但如果种植的是亮叶开白花的树种,如玉兰,使巨大的白色花朵很快跳出来,扩大视觉效果的空间;配植黄枫,它会让人眼前一亮,如晚上看太阳,周围突然明亮的效果,黑墙与彩叶植物的强烈对比,更突出植物的营造效果。第三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质地,对于质地粗糙的建筑墙面,应用较为粗壮的彩叶植物来美化;但对质地细腻的瓷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砖墙,则应选择纤细的彩叶植物来美化。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因地制宜配植不同种类的彩叶植物。

3.2彩叶植物在园林植物之间的应用

彩叶植物和植物景观之间应当在形状、大小以及质地颜色上予以协调,需要尊重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使它们能在和平共处中共存,相互形成生态互补的最佳選择。例如,在一片茂密的丛林深处,会让人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不敢深入,但是如果在其中种植一些成片的彩叶乔木和灌木,如银杏,无患子,金丝桃等将在林地或林缘植物,可以明亮起来,能有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在一片绿色植物中,种植一行或一簇红色的彩叶植物,构成了一幅“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会让整个绿化带变得丰富多彩。如红色和绿色的互补色,黄色和橙色是互补的,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特点,如黄色是明亮,象征着太阳光;红色是热烈、喜庆、奔放,为火和血的颜色;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深远,和冷静,紫色的庄严和高贵的感觉;白色的优雅,是纯洁的象征,柔软的感觉,所以柔软和明亮的颜色。只要熟悉园林植物的特点,并能充分利用其特点,就可以设计出一种优美、和谐的植物景观。

3.3彩叶植物在园林小品之间的应用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景观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整个景观的成功或失败。不同的园林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意义和功能,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种植不同颜色的彩叶植物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具有一定特色的景观。搭配不是随机的,否则,不仅不能创造一个美丽的景观,而且可能会破坏园林小品应表达的主题,意义和作用。如在绿地中白色的教师雕塑周围配以紫叶李、红叶桃,在色彩上红白相映,则桃李满天下的主题会极为突出。而假如在其周围任意地配植一些其它的园林植物,则不能烘托教师这个中心,主题当然也不会这么突出,植物配植也就没有达到应有的、最好的效果。

结束语

彩色植物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实际种植养护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园林设计的相互模仿、园林景观养护成本过高、跨区域的背离植物生长环境的人为做法等,都对植物景观的发展带来了影响,这就需要在彩色植物园林景观设计和使用方面更加趋于合理性和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装扮得更加漂亮、更加实用,真正给城市百姓带来美丽和方便。

参考文献:

[1]周春兰.观赏植物在江苏连云港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5,03:96-97+125.

[2]李淑霞.浅析彩叶树在东北园林中的应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5,12:30-31.

[3]董葳.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彩叶植物的运用探讨——以福州为例[J].现代园艺,2015,04:122-123.

[4]黄少玲,朱军.造型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以珠海长隆景观建设工程为例[J].广东林业科技,2015,02:104-108.

[5]魏彦会.植物色彩在桂林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07:89-91.

[6]文璐.彩叶植物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08:120.

[7]张智青.地被植物在胶州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12:128-129.

论高校水景设计中水生植物的应用 篇7

居无水不灵。水景的营造已经成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恢复中的重要形式, 高校水景的设计也是大学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生产者的角色, 在水景设计中可更好地改善校园环境, 促进高校生态建设。善用水生植物, 能让高校中的水更灵动, 让景观更美丽, 让师生的学习生活更舒适, 这也是水生植物在高校水景设计中的意义所在。

1 水生植物的概念与分类

水生植物可分为水生花卉和水体植物2类。水体植物将水生花卉的种植范围从水景的水体内部延伸到了水体驳岸, 从水环境延伸到了湿地环境[1]。

水生花卉可定义为: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并经过一定技艺栽培、养护, 能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包括浮水、浮叶、沉水和挺水水生花卉。浮水型水生花卉其根不扎入泥土中, 植株漂浮于水面上, 随风随浪四处漂泊, 如凤眼莲、满江红;浮叶型水生花卉, 如睡莲、王莲等, 而睡莲又分为耐寒型睡莲与热带睡莲2大类;挺水型水生花卉, 如芦苇、荷花;沉水型水生花卉, 如苦草、海菜花[1]。

水体植物是指用于绿化美化水体、营造水体景观, 适应水湿环境, 并经过一定技艺栽培、养护的植物。水体植物按其造景功能、形态特征以及生态习性可分为6大类。除与水生花卉相似的挺水型植物、浮叶型植!!!!!!!!!!!!!!!!!!!!!物、漂浮型水生植物、沉水型植物外, 还有岸边湿地植物和滨海湿地植物, 岸边湿地植物是适宜在淡水水体岸边生长, 类型多样, 草本、乔木和灌木均有, 该类植物具有适应陆地和水体环境的双重习性, 如多年生湿生草本毛茛、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串钱柳、海南杜英、垂柳、枫杨等;滨海湿地植物, 适宜在海岸生长的植物, 以红树林植物为主, 同时适应海岸潮湿环境的其他植物也属此类[1]。

2 水生植物在高校水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高校中的水景能有效地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水景产生的负氧离子对师生们的健康也非常重要。而水景中的水生植物则能维持水景的生态平衡, 使景观柔美、充满生机, 增强水景的美感;高校水景中水生植物的合理应用, 还能促进其所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水生植物在高校水景中应用可遵循以下原则:

2.1 统一、协调原则

所谓统一、协调, 就是在对高校水景进行水生植物配植时, 要将水生植物作为水景中重要的一部分来思考, 要与水景整体风格与校园环境相统一。除了将水生植物单独造景外, 还要与水景中的硬质景观及周边的乔灌草相协调。如挺水植物千屈菜植株上部挺出水面, 单株成丛植于水景假山或驳岸边, 株丛清雅秀美, 或片植造景, 可使单调的水面形成醒目的景观, 这样可有效改造水体平面效果, 让高校水景更有层次, 与整个校园环境更加协调。又如在水体岸边丛植藨草, 可让水体更为自然柔美, 也能让水体岸边的景致与周边绿化很好地衔接, 使整体水景更为统一。

2.2 合理搭配原则

每种植物都有不同的生态习性, 也能呈现出不同的季相景观, 在景观的打造中, 我们常常强调各类乔灌植睡莲及荷花, 岸边垂柳摇曳, 春季水体驳岸桃红柳绿, 菖蒲叶丛翠绿, 端庄秀丽, 睡莲小俏可人的花朵漂浮水面;夏季五彩绚丽的荷花竞相开放与紫色的再力花遥呼相应, 秋冬水葱株型奇异、别有韵味, 这些水生植物形成的景致使水面增色不少。合理配植的水生植物也能维持生态平衡, 如沉水植物虽然观赏值较其它水生植物差, 但是它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较其它水生植物大, 故将沉水植物与其它水生植物合理配植能更有效地发挥各类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 使水景更有延续性, 让水体保持清澈, 让景观更为自然稳定。

2.3 展现地方高校特色原则

地方高校所处的地域不同, 其景观特点也就各异, 在进行高校水景设计时要避免千篇一律。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影响着高校的景观, 如南方自然资源丰富, 可利用水资源较多, 在进行水景设计时, 应考虑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因山就水, 打造具有自然浓郁水乡风情的高校水景。在水景中进行植物配植时, 应在充分利用乡土水生植物的基础上, 通过对不同生长型组水植物的应用, 构建“沉水型———浮水型———挺水型”植物群落, 形成立体式生态水景模式。如在华东片区的高校可选用本土沉水植物苦草、金鱼藻, 浮水植物睡莲, 以及挺水植物花叶芦竹、灯心草等形成具有地域水景特色的复合生态系统。

2.4 突出校园文化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是其灵魂所在, 是经过文化激流碰撞后沉淀下的精华。高校中的水景若脱离了校园文化, 将缺乏个性与内涵, 使其趋同于任何水景。文科艺术类高校水景的表达, 应突出意境的表达, 打造自然水体空间, 水生植物的配植以自然生态为主, 如水体驳岸营造桃红柳绿的景观, 在浅水区域片植挺水植物再力花, 大片水域岸边片植芦花, 营造芦花白, 芦花美, 花絮满天飞, 千丝万缕意绵绵的意境。理工综合类院校在水景的打造上人工硬质景观更多一些, 水生植物的选择上就要偏向于更为规则、有序的配植方式。在利用水生植物进行高校水景设计时, 应考虑到景观主题、校园文化内涵和师生的审美来选择不同的水生植物。这样的水景才具有更好的可观性和可赏性, 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在营造水景时植荷、菱、苇, 在岸边植柳、竹、桃花等并赋予它们文化内涵, 突出校园文化。

3 目前高校水景中水生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高校水景中水生植物的合理应用, 能让高校里园林景观更生态, 生态的校园环境对师生的学习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 我国高校水景设计越来越注重融入自然, 与校园环境相协调, 设计师们大多遵循水生植物在高校水景设计中的原则, 也在不断寻求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但在许多校园水景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设计, 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3.1 高校水景中水生植物的选择缺乏多样性

从目前高校水景中水生植物的运用来看, 水生植物种类的选择还十分有限, 大多局限于荷花、睡莲、菖蒲、旱伞草等种类, 引入的荷花、睡莲品种也很少。水景中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能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使景观持久稳定。多样的水生植物能更好地净化水质、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如鸢尾科水生植物能有效控制水中叶绿素a, 抑制藻类生长;而禾本科水生植物能有效改善富营养化的水体;竹芋科挺水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由此可见, 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所以在选择水生植物造景时, 不能拘泥于一些常用品种, 应将挺水、浮叶、漂浮、沉水等水生植物合理搭配, 在营造高校水景时, 除了考虑园林美学要求, 应更多地考虑用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

3.2 高校水景中秋冬季节景色单调

由于常绿的水生植物种类较少, 故高校水景秋冬季节的景致就较为单调。在水景设计时应注意常绿与落叶水生植物的搭配, 避免秋冬季节出现荒凉的景象。我们常用的常绿水生植物一般有石菖蒲、花叶芦竹, 它们可以填补秋冬水景的空白, 不常用的还有岸边湿生植物常绿的花叶山姜、串钱柳、水蒲桃、常绿水生鸢尾等, 丰富的水生植物品种能丰富高校水景的季相景观, 若将不同品种的常绿水生鸢尾片植于高校水景节点处, 能在傲霜斗雪的秋冬季节带来生机盎然的绿意。

4 结语

水无处不在, 景却不常有, 水的应用能让景观变得柔美, 而合理地应用水生植物则能让水更灵动, 更有生机, 更为美丽, 让整个环境更为舒适。在当前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前提下,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展示其魅力的窗口, 其水景的打造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在低碳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 其水景的设计应更多地应用自然, 回归自然。设计师也应更多地了解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 丰富有关水生植物的造景知识, 并将它们合理地应用到水景设计中, 让校园水景具有亲和、稳定、生态的美感, 并赋予它们深刻的文化意义, 让它们在高等院校中体现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

摘要:介绍了水生植物的概念与分类, 总结出水生植物在高校水景中的应用原则, 提出了目前高校水景中水生植物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旨在为今后高校水景设计中水生植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让高校水景的功能与美感并存, 让高校的水景更灵动。

关键词:高校水景,水生植物,生态

参考文献

[1]刘燕.园林花卉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1, 15-16

[2]闫倩.浅析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J].艺术之窗, 1991, 323

[3]崔艺桐.大笋校园生态水景的设训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 2012, 1, (37)

水生植物在静态水景设计中的应用 篇8

所谓静态水景是相对于动态而言,静态水景只是说明它本身没有声音,很平静。这些都是人的视觉、听觉的主观感觉,其实静态的水多数都还是在动的,只是水流动缓慢。如果水体完全静止,则会浑浊不清,难以成为优质的园林水景。静水与动水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跳跃的活感,同时有可能就失去了由于流动、闪动或者跳动所带来的愉悦、激动之美,因此其整个水体景观的营造就更需要融入水生植物的修饰和装扮,使本来安静、简单的水体富有生机和活力,让静态水景在形、声、色等各方面展现出秀丽的景观。运用亲水花木洒脱的姿形、绚丽的色彩,通过艺术构图和造景手法,为水景创作出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环境优雅的园林景观。现将水生观赏植物的景观设计作一探讨。

1 水面景观的植物设计

园林中的静水面通常包括湖面、水池水面等。其流动性较小,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既有自然式的,也有规则式的。水面上的植物景观要与水边上的景观相呼应,加上水中倒影,让静水不静,观赏效果最佳;立面上,人的视线应能穿过配置植物。面积较小的水域,要能透过植物领略对岸的景观。平面上,应注意所配置植物的间距应适中,即使在较规则的水体中也要适当注意植物的数量和规格。例如宁静水面上建造的廊桥和湖心亭,周围种植适当数量的荷花,旁边配以蓝色的燕子花作为点缀,“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时浓妆半时淡,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2]。”小范围水体景观,使人置身于画境当中,更有独领风骚的意境。常见水面造景植物见表1。

2 水缘景观的植物设计

水体边缘是水面和堤岸的分界线,是硬体向软体的过渡,亦是软体向硬体的过渡,此位置的植物配置既能营造水体周围的唯美效果,同时也是水面向堤岸的有效过渡,在自然水体景观运用居多。如果水体视域开阔,配置的水生植物切记以低矮为主,以低于腰部高于膝盖为宜,以耐水湿的观花植物为主,如黄菖蒲、燕子花、玉蝉花等,但有时候水体附近有茂密的树林,由于没有或者很少人去,可增加水生植物种植的密度,采用较高的香蒲、灯心草、芦苇之类作为背景。在搭配时要注意不同植物叶色及花色的组合效果,通过植物色彩组合,分别表达热烈、宁静、开朗、内敛等情绪。常见湿地造景植物见表2。

3 水边景观的植物设计

3.1 驳岸景观的植物设计

水岸分土岸、石岸、混凝土岸等,静态水体混凝土岸较多,其植物配置原则是让水内和水外景观相协调,还引导水面空间景观的形成。土岸边,应结合道路、地形、岸线布置,以达到有疏有密、有断有续、自然有趣。目前较多的人工湖,石岸和混凝土岸线条生硬、枯燥,其软化尤为重要,植物配置以遮丑、露美为主,可选用迎春、水棕竹、藤本月季、探春等,让细长柔和的枝条下垂至水面,借以枝叶遮挡坚硬的石岸。亦可配以鸢尾、黄菖蒲、燕子花、铺地锦等植物,有藏有露,虚实结合,可使景观效果得到加强,使静水气氛得到活跃。并可与水面上植物形成强烈呼应,既对比又统一。常见的水沿造景植物见表3。

3.2 水边景观的植物设计

静水边的植物配置应从造景的目的和用途出发,配置具有相应功能的植物。选择植物多种多样,各种类植物在搭配上应注重色彩、姿态、层次、质地、季相变化等。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在线条构图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3,4]。通常在面积较大的水面岸上不宜设计浓密的乔木,应以疏密有致的垂柳为主,加上红枫、桂花、紫薇等小灌木作为衬托,在构图上,注意应用探向有水面枝、干的水边大乔木,可以用于衬托水面植物景观并形成优美的水中倒影,起到增加水面层次和富有野趣的作用。

4 结语

目前,水生植物配置只为了使大面积水体表面显得不空旷,一味地种植水生植物,不讲究艺术景观设计,太少考虑生态的均衡。此外,对水生植物的配置方式研究、运用不够。当前,水生植物应用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赏者提供步移景异的自然景观。其实可以通过静水面大小宽窄、空间开合,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前有后地把不同姿态、形韵、线条、色彩的水生植物种类搭配组合,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力求模拟、浓缩、创造自然水景之美,构成形式稳定和季相变化的自然美。

摘要:介绍了水生植物在静态水景设计中的应用,根据观赏植物设计要求及其遇到的问题来探讨水生观赏植物更有效、更合理、更科学的搭配和营造。

关键词:水生观赏植物,静态水景,景观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尚志.观赏水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水生植物需求看涨[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3(10):18.

[3](英)詹姆士.埃里森.WATER IN THE GARDEN中国水景[M].大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30.

水生植物的设计与应用 篇9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体景观,生态设计,净化作用

1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除了追求基本的居住需求外,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诸如:人工湖泊、河道治理、以及湿地公园建设等涉水景观层出不穷,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城市涉水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改善水质和营造相应的生态景观是两个基本的功能取向。为实现这两项目标,人们在相关水体区域种植水生植物,以期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营造具有较高观赏性的水体景观。

2 水生植物的范畴界定

关于水生植物的定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课题,其定义随着湿地研究和湿地生态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前对于水生植物的定义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例如,美国《FWs湿地和深水生境分类》中将其定义为:生长在水中及周期性缺氧的机质上的植物。在国内关于水生植物的定义仍然是处于一个见仁见智的状态。余树勋等认为:水生植物就是自然漂浮在水中或生长在淡水深处突然中的植物,有时也包括了沼泽中所生长的植物。

在综合分析上述学者对水生植物的概念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营,笔者在研究中对水生植物作如下定义:凡生长在水中或湿土壤中的植物,以大型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实际上,研究所涉及的水生植物主要指的是草本的挺水植物、漂浮植物、以及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早在汉代我国就开始将水生植物应用在园林建设中,为人们营造可供观赏的水体景观。而最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建设中,涉水景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为净化水质、营造景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3 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1 对水质的净化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是利用水生植物尤其是水生维管束植物其能够大量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将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的生物特性。在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或受到人为污染的天然水体中种植耐污能力和净化能力强的水生高等植物,通过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分解转化或吸收到自身体内,然后再除去,改善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平衡;同时由于水生植物生命活动中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增加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以明显改善水质,减轻或消除水污染。

3.2 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古今中外,园林景观的构造中,水景的营造一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景观要素,而水景的营造往往都需要花木的衬托,以彰显意境。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水体景观中有山石、植物的点缀往往能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对水体边的植物群落加以改造使其外貌更加丰富,可以大幅度提高水体景观的美学质量。当前水体景观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投饵、枯枝落叶、以及雨水冲淋等自然因素导致了水体污染。另一方面,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人工瀑布、喷泉等水体景观设计的过多应用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正是这种水体污染的存在才客观上要求在水体景观营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同时做好水体的净化。因此,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水生植物的应用要注意两个方面,既要满足观赏要求,又要满足生态需求,也就是说水生植物既要有景观植物(观赏植物),同时又要有生态植物(抗污染、水土保持)。在设计过程中水生植物的选择还要注意与周边景观合理结合,在突出强大水质净化能力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景观效果。

4 水生植物配置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的实验分析

4.1 实验材料

水生植物黄菖蒲、千屈菜、水葱、香蒲、荷花、睡莲若干株,定植于实验池内,植物均处于生长期内。水泥实验池5个,长均为3m、宽均为1.2m、深均为0.7m。

4.2 试验方法

不同实验池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如表1所示,经过一定的周期后就每个实验池中的水体污染情况进行抽查,就水中的COD、TP等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将测定结果数据进行计算机统计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

4.3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多种水生植物组合可以发挥不同植物的优势,不但可以改善水体景观还可以提高净化水体的能力。实验的数据结果显示,由不同水生植物组合的实验池2、3比由菹草单一组成的池1在维持水体磷、氮含量方面更加有效,表现出较高的水体净化能力,同时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植物景观。在北京动物园水环境改善过程中,采用多样性的水生植物不仅有利于环境的稳定、水体的净化,还有利于减少病虫害,这与上述实验的结果一致。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沉水植物能够有效改善水质。沉水植物的部分组织死亡落入水中腐烂分解后使得水中的可溶解性碳大量增加,进而对COD产生明显影响。菹草是一种对环境变化耐受性较强的沉水植物,适合在污染较重的水中生长,对COD有较强的清除作用,比较适合用来清洁水质,改善水环境。

5 案例分析

在生态学中,“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是一个基本原理。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植物景观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生态水景构造中水生植物是主体和基础。由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以及漂浮、浮叶等组成的水生植物群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不但可以对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有效净化,同时还能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但是,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水生植物的设计不能完全停留于物种的多样性,而是要尽可能地满足水体的整体美。做到生态、科学、文化、艺术美的统一。

上海中凯之光人工湖是该市中凯城市之光居住区的一项配套工程。湖区面积800m2,深80cm,最深处为2.3m。在该工程的水体景观生态设计过程中,根据生态设计的要求,按照生态、科学、文化、艺术美统一的理念,设计了1个植物群落(图1)。

种植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荷花、芦苇、千屈菜、水葱等(表2)。

在该工程的水体景观生态设计过程中,着重设计了其中的人工湿地。人工湿地通常按照水流方式的差异又可以分为表面流和潜流湿地两种,在该工程设计中针对这一问题的处理通过地形的变化,将两种类型都应用在了设计中,使得水流在地表漫流的同时又在地下渗流。此外,由于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受到净化时间长短的影响,所以,在该工程中特意在人工湖的湿地区设计建造了三重水泥隔栏,增加了水流的时间,再辅之以水生植物种植不仅美化了植物景观,同时还提高了水体净化效率。

6 水生植物的应用分析

水体污染的实质就是水体生态失衡,因此,要消除水体污染就必须要维持水体生态的平衡。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水体净化中,湿地介质、微生物、水生植物三者在净化被污染水体时都有明显的效果,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水体净化强有力的功能。当前,在污染水体的净化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水草—动物—微生物共生体这一模式是净化水体的有效方法。然而,在目前水体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选择水生植物作为净化水体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净化水体,还能带来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其产生的效果明显要更加显著,符合当前水体景观生态设计的主流理念。

7 结语

在水体生态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水生植物不仅可以满足净化水体的要求,同时还能起到营造绿色景观和与水体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景观。在水体净化中,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不同污染性质的水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净化作用,因此,在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时,要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采取针对性的水生植物种植,以确保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飞星,朱斌.利用水生植物改善北京动物园水环境的研究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8).

[2]邴旭文,陈家长.浮床无土栽培植物控制池塘富营养化水质[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21(3).

[3]王斌,周莉苹,李伟.不同水质条件下范草的净化作用及其生理反应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2).

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应用研究 篇10

1 园林植物的应用意义

园林植物是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主要起到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改善气候、降低噪音、庇荫、防风的作用[2]。

城市居民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汽车尾气排放量越来越大, 给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园林植物特有的光合作用能够改善空气环境, 释放氧气, 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部分园林植物还具有监测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特性, 例如利用烟草、唐菖蒲、金荞麦等盆栽植物进行定点监测。部分园林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其他有害气体, 如氟化氢、氯气和一氧化碳等。对于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产生的各类交通噪声和尘土, 园林植物还能吸收噪音、杀菌吸尘。

园林植物能够保护水土, 减少水土流失, 净化水体, 利用蒸腾作用调节大气湿度, 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 从而降低温度。园林植物能够对城市气候进行改善, 对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进行调节。

通过各类园林植物的混合设计, 可以创造出各种形态的园林植物景观, 给人以美的感受, 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人们通过嗅觉、视觉和触觉对园林植物的气味、色彩及姿态进行欣赏, 改善对自然美的审美观念, 也给城市整体添加了一丝活力与生机。

2 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景观设计中, 园林植物应当按照艺术性、综合性、生态性的设计原则进行合理配置, 配置时应当全面考虑当地的地形特点和配置空间大小。园林植物的空间轮廓线应当与当地地形特点相结合, 不等高地形的空间轮廓线应当自然、丰富, 不能杂乱无章;等高地形的空间轮廓线应当浑厚雄伟, 不能单调平直。如果配置空间的地形起伏不明显, 空间轮廓线可以有韵律的重复应用。

园林植物选择时应在统一的前提下尽量多样化, 植物群落应当按照生态学的要求, 呈现多功能化、多层次化和多结构化, 将藤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综合应用, 但应以乔木植物为主。乔木植物应当按照疏落有致、主次分明, 根据植物树冠的形状、大小、树形、常绿或落叶等综合配置。其他类植物如藤本植物、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等的配置应与乔木植物相结合, 达到地被与乔灌木、灌木与乔木、落叶与常绿相互融合的效果, 共同创造有结构、有层次的多层次植物群落。

由于不同气候的地区植物季相变化不同, 园林植物的选择还应当充分考虑当地植物的季相变化和生长特性, 例如冬季依然翠绿的竹、松、柏等, 初夏开花的紫薇、木槿等, 秋天赏叶的红枫、枫香、银杏等, 阳春3月开花的丁香、碧桃、迎春、玉兰等。

园林植物还可以与景观建筑、山石水体、园路等相组合。园路两旁通常应用地被植物、草皮或树木等覆盖。景观建筑中应用园林植物, 对景观建筑平直、生硬、单调的线条进行软化, 消除生硬感, 具有强调和突出的作用。风格不同的建筑选择的园林植物不同, 例如陵园、寺院周边应选择柏、松等植物, 体现场景的穆肃庄严;水榭周边应选择池杉、水杉和垂柳等;茶室周边应选择颜色鲜艳的花灌木, 如桂花等。山石水体中应用园林植物, 可以起到增添生气、净化水体、丰富色彩、点缀的作用。假山旁应当选择松、苔藓、小草等植物, 水体旁应当选择睡莲、荷花、梭鱼草、王莲等。

3 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注意问题

设计人员在选择园林植物时应当对植物的习性充分了解, 避免使用有毒植物, 如毒箭树、夹竹桃等, 在住宅区、儿童游乐场及幼儿园内不能选用带刺、易过敏、有毒的植物、乔灌木和花草等。工厂区的园林植物应当对周围气体具备敏感性和抵抗性。城市景观设计时应对原有植物进行利用和保留, 减少设计成本。当由于某种特殊要求需要从外地引入园林植物时, 应当考虑植物的特性和引进成本, 避免过多的资金浪费, 还应当对引入植物进行严格检验, 防止虫病害随植物侵袭。园林植物有列植、混植、片植、孤植、群植等多种配置方式, 应当根据建筑物、配置面积和空间地形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配置方式。

4 结语

在景观设计时应当按照艺术性、综合性、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综合、合理的运用各类园林植物, 才能充分展现植物自身的色彩、形体和线条自然美, 使园林植物和整体景观相互协调, 共同营造极具美感的环境效果, 实现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3]。本文主要分析了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应用意义, 研究园林植物的具体应用, 最后提出几点注意问题。关于园林植物的其他研究仍值得广大学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程正奎, 冯凯.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应用浅析[J].科技视界, 2012, 21 (16) :52-53.

[2]陈敏红, 林选泉.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J].中外建筑, 2012, 19 (11) :65-66.

上一篇:课程设计模型下一篇:海量数据的一致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