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2024-05-16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精选十篇)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1

从整体来看, 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素养相对较高, 大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重要性持认同的态度, 对待诚信问题的主流认识是积极肯定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变、利益格局的调整, 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正深刻的影响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不稳定的阶段, 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尽管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但对待诚信的标准却发生了变化, 于是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拖欠学费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便表现出来了, 这无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短板, 诚信缺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目前,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学习、经济、社会交往三个方面[1]。在学习方面, 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不尊重科学事实、臆造科学数据等方面, 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当下大学校园发生频率较高的现象。在经济方面, 拖欠助学贷款、恶意透支信用卡、拖欠学费、弄虚作假获取贫困生资格骗取国家助学金等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经济诚信意识。在社会交往方面, 存在着提供虚假信息获取求职岗位、求职签约后又随意毁约、网络交友及网络求职提供虚假信息等现象。这些诚信教育的缺失行为不仅冲击了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失效, 也损害了大学生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被赋予的较高的知识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形象[2]。如果在这一阶段诚信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深化, 那么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以后, 这不仅会加剧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退化, 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社会诚信的建设。

2 博弈论视角的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分析

2.1 诚信与失信的简单博弈分析

博弈论主要是用来解决主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 以及这种决策之间的均衡问题[3]。为研究方便, 本文选取了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与银行放款这二者之间在诚信与失信方面的博弈分析, 并在分析中做出了以下的假定: (1) 本文只研究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诚信与失信的博弈, 假定一方为大学生, 另一方为银行, 假定大学生和银行这两者都是“经济人”, 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并且不能控制对方的决策; (2) 博弈的双方均为“理性人”, 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 即在双方博弈过程中, 一方发现欺骗可以获利时, 就会采取或选择欺骗策略; (3) 博弈双方可以选择的策略为诚信或失信; (4) 博弈双方的获益。采取诚信, 大学生和银行双方都可以获益5;如果银行放款, 大学生失信不还款, 则大学生获益10;如果大学生诚信贷款, 而银行失信不放款, 则银行获益10;如果大学生选择不贷款, 银行选择不放款, 即双方均选择失信策略, 这样助学贷款制度就失去意义, 则双方的获益均为0, 如表1所示。

在上面的博弈矩阵表可以看出, 表中策略组D为纳什均衡解, 即大学生、银行双方都以自身利益为选择目标, 其最终的选择结果有很大可能是“失信”, 因为“失信”是能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 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双方博弈的结果, 如果大学生选择贷款但是不还款, 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最大, 即得到了免费完成学习的机会成本, 而银行损失最大, 失去了放贷本金和利益以及可以投资在其他领域的沉没成本;而银行如果存在比给学生放款更有收益的项目, 那么银行会选择不放款而转向其他, 这样银行可以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学生损失最大, 不能贷款助学, 失去了完成学业的机会。但以上两种策略的选择都不是博弈的均衡点, 必然无法达到稳定。实际上只有在学生不贷款, 银行不放款的时候, 即达到失信的纳什均衡, 这样一来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将毫无意义可言, 如果这项制度取消了, 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大学生。然而, 经济博弈理论告诉我们, 在非价格因素和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个体理性行为选择的结果, 往往是非理性的[4]。上述例子说明, 由于双方的理性行为, 导致了诚信的缺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2.2 诚信与失信的重复博弈分析

重复博弈是一种特殊的博弈, 在博弈中, 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重复多次, 甚至无限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 每个参与人都只关心一次性的获益;如果博弈是重复多次的, 参与人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 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因此, 重复博弈的次数会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3]。

在上述的分析中,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失信的“囚徒困境”局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所进行的是一次性的简单博弈, 即大家所说的“一锤子买卖”。学生和银行双方都无法根据这一次的博弈结果再组织一次博弈、再做一次选择, 基于此, 博弈双方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效益。但从动态博弈的过程来看, 如果这种博弈是重复的、持续进行的, 那么博弈的结果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诚信策略的纳什均衡就会成为双方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在动态博弈中, 参与博弈的主体过去的行为都是可以看到或者查询到的, 因此博弈中的一方可以通过这阶段博弈的选择, 来回应博弈中另一方在上一阶段博弈中的失信行为。在诚信的动态博弈中, 如果银行在上一次助学贷款的博弈选择中因采取放款的诚信策略, 而大学生选择拖欠还款甚至不还款使银行利益收到损失, 那么在本次的博弈过程中, 银行必然会选择失信的策略来“报复”失信的大学生, 比如将他 (她) 列为银行系统征信的黑名单, 那么他 (她) 将面临银行以后所有的“报复”。在这里, 银行所采取的策略被称为“以牙还牙”策略。基于此, 为了更加长期、稳定获取各自的效用, 博弈双方都会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 双方都会选择诚信, 于是必然会出现诚信纳什均衡的博弈结果, 由此可见, 要想使诚信成为博弈双方的主动选择, 其关键是要把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 从而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3 以重复博弈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

3.1 增加博弈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有效转化为重复博弈。

现实生活中,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理性人的机会主义、利己主义等行为, 因此博弈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出现失信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在一次性的简单博弈中, 由于博弈双方都无法根据这一次的博弈结果再进行一次博弈或再做一次选择, 因此, 博弈双方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效用, 那么选择失信策略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要想克服这种困境, 必须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而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主要思路是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知, 深刻认识重复博弈与诚信之间的关系。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素养, 但现实是接受过多年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认知还是很模糊, 很多人认为诚信已过时, 加之受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冲击, 直接导致其诚信缺失行为的出现。其实主体间诚信关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选择、磨合、认同的过程, 诚信是双方博弈的试金石, 诚信关系的确立是双边的、动态的, 任何一方的失信都可能导致诚信关系的中断[5]。所以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 必定要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 不能只顾眼前失信利益而忽视长期诚信利益。

3.2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畅通大学生诚信信息获取的渠道。

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的记录, 主要用于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进行真实描述, 同时这种诚信的描述会起到一种客观评定的作用;同时大学生诚信档案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这种教育会及时发现问题, 正视问题, 纠正问题, 对失信行为有一定的鞭策作用[1]。学校应该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纳入常态化管理, 及时公布诚信档案, 特别是面向社会公开, 畅通社会获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档案信息, 如果诚信档案不公开, 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不能及时获知, 这对于失信之人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诚信之人不能起到标杆作用, “囚徒困境”的一次性简单博弈失信策略必然再抬头, 那么制定大学生诚信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大学生诚信信息应当及时公开, 特别是要面向就业部门公开, 并将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拖欠贷款等诚信缺失行为直接与就业联系起来, 对有失信行为的学生暂缓或不予推荐就业, 增加失信的一次性博弈成本, 让失信之人无处遁形。

3.3 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处罚力度, 增加对失信行为处罚的可信性。

在多元价值取向下, 诚信如果被仅仅当成一种道德规范, 很难要求所有人都遵守[6]。在诚信的动态博弈中, 若诚信收益与处罚机制不对称时, 双方在博弈时基于个人利益必定会选择失信。在经济社会发达的当下, 一个可信的处罚威胁是减少诚信缺失最有力的武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的行为, 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 因此, 高校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应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比如针对考试作弊, 给予取消考试成绩、记过、甚至取消学位等处分, 让大学生意识到失信行为所付出的的巨大代价, 并且这种代价要大于通过不诚信行为所获得的一次性博弈的收益[7]。当成本大于收益时, 博弈双方基于理性的角度, 必定会选择诚信。

4 结论

诚信是做人之本, 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行, 是公民道德规范之一, 有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诚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道德基础, 也是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内在条件。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 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也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自觉将诚信纳入自己的等日常生活中, 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重视重复博弈与诚信之间的关系, 加强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认知与认可, 自觉将一次性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 这为化解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危机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

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博弈论的视角, 对大学生诚信与失信的行为进行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分析和重复博弈分析。基于分析的结果, 从增加博弈双方信息对称性, 将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分析、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畅通大学生诚信信息获取的渠道、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处罚力度, 增加对失信行为处罚的可信性等方面进行了重复博弈的诚信教育探索。

关键词:博弈论,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小牧.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博弈分析与诚信教育[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08.

[2]张文闻, 丁贤.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博弈分析与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 :26-29.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王征.由博弈论的观点看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J].经济社会研究, 2012 (2) :49-52.

[5]熊平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0) :125-128.

[6]顾维青.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1) :55-56.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2

摘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但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干扰了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和谐社会环境。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阐述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并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议。

关键字:企业诚信缺失诚信文化建设

一、引言

企业诚信就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在谋求自身利益时,不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不损害与其相关经济组织的利益,确实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企业诚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当前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市场化改革把企业诚信建设和法律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公司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仲裁法》、《合同法》、《物权法》等,以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当前我国企业诚信建设已初见成效,企业更加重视企业诚信建设。

中小企业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导致诚信缺失问题也渐趋严重,并已成为限制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站住脚,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制售假冒伪劣,严重危害社会健康发展。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在食品行业尤为明显,直接侵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危害极为严重。曾几何时,温州冒牌劣质鞋充斥全国市场,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三鹿企业的三聚氰胺奶粉,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也损害一个行业甚至地方经济发展。企业诚信度不高,市场监管不到位,假冒伪劣商品一直都充斥着市场。将视线拉近,最近食品行业明胶果冻、药品行业“皮鞋”胶囊······有网友无奈地编打油诗,称中国人都已是百毒不侵了,以此形容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极大不满。

(二)拖欠货款、贷款、税款。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恶意拖欠货款、贷款,资金拖欠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三角债问题严重。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增加了企业的债务链,影响到银行贷款的按时偿还,降低了企业在银行信用等级。同时,一些企业故意逃避银行债务,造成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较高,这又成为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缺失而出现担保、融资方面的困难,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致使市场秩序进一步恶化。

(三)合同违约、合同欺诈。按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订立后,“当事人

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然而许多企业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约,从而产生大量的经济纠纷和各种合同欺诈案件。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约有40亿份,但合同履约率只有60%左右。在当前经济活动中,各种企合同欺诈行为层出不穷。违法犯罪分子通过伪造证件、坑蒙拐骗、宣传虚假信息等手段签订合同,误导消费者、投资者和经营者,损害企业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四)发布虚假财务信息、产品信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为了谋求短期效益,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虚开发票、印制假发票等违背法律的行为,在税款方面是能逃就逃。在近年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税负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情况下,偷逃税款有增无减。这种行为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必然最终影响企业发展前景。很多中小企业对客户提供虚假信息、虚假证明和黑幕交易,这些现象在服务领域、商品交易领域以及投资领域都频频发生。例如人们出门旅游经常上当挨宰,购买的商品质量或效果与商家的宣传大相径庭,炒股时碰上银广厦、通海高科、麦科特这类企业。

除了上述所谈之外,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企业诚信缺失还表现在价格欺诈、虚报注册资本、盗版侵权、金融诈骗、出口骗税等不讲信用行为,干扰和破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三、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穆尔指出: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正如穆尔所言,诚信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社会效率大大下降,更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诚信缺失极大干扰市场经济秩序,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往往与其诚信度直接相关,诚信缺失减缓了我国市场化进程。分析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中小企业诚信观念淡薄。多数中小企业把自己仅看作是一个经济实体,忽视了他们同时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当企业仅仅把“看不见的手”当作自己经营的理念时,则必然导致企业经济本能的放纵,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放弃了道德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制约,没有认识到无形资产“信用”是社会稀缺资源,或者即使认识到市场行为也多存在短期化倾向。由博弈论相关理论可知,一次性博弈会导致失信,只有重复博弈才能守信用。中小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就会导致信用缺失。另外,社会舆论导向对诚实守信行为的宣传不力,为了制造争议、关注度,过分渲染了经营中的投机钻营。更注重对快速致富的报道,而对那些重合同、守信誉的单位和个人宣传不够,在社会上蔓延着一种浮躁的风气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着中小企业对信用价值的认识和评估,表现为诚信观念淡薄。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失信的主观原因之一。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当不熟悉的人之间发生交易时,由于“经济人”自利的本性,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总是试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市场主体之间普遍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削弱履行合同的意愿,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目前主要表现出的与市场利益相关的信息不对称表现有三种: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效率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主观上信用缺失将市场经济运行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可能成为制约整个经

济稳定增长的最大隐忧。

(三)信用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信用基础十分薄弱,信用机制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是由政府直接配置的,信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因而人们的商业信用意识基础薄弱。但是,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转轨期间,原有的计划经济秩序被打破,而各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还不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与法制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健全的法制既是诚信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信规范的确立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我国现行的法制体系不健全,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和法规。在执法上也不够严厉,对于企业生产销售假劣、拖欠账款、税款等失信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大,失信成本太低,企业的违法行为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助长了不守诚信的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

四、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竞争力

解决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努力。在宏观方面,政府部门应转换职能,完善保障诚信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诚信管理制度,创造企业诚信经营的制度环境。在微观上,必须看到全社会经营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个企业来完成的,企业必须建立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不仅能为企业赢得信誉,这种无形资产还可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必须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积极树立企业家诚信价值观。中小企业家往往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者,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企业对外精神形象,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小企业家为重点。一要加强“道德诚信观”建设。企业家应加强道德诚信观念建设,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杜绝欺诈行为、遵守企业诚信的诺言、严守企业道德底线,以高尚道德情操为顾客和社会服务。二要加强“经济诚信观”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不讲诚信者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不可贪图一时私利,目光放长远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三要加强“法律诚信观”建设。中小企业家应该加强关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了解诚信的义务和可能承担的责任,在享有诚信权利同时,主动承担诚信义务。此外,光有诚信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在实践中予以执行,诚信不能只是空中楼阁。

(二)对员工开展企业诚信文化教育。中小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必须依靠企业员工的力量,加强员工的诚信行为规范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以道德诚信观、经济诚信观、法律诚信观的标准要求员工,使得每一个员工都能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对内互助诚实,对外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二是树立典型和榜样人物,带动广大员工加强规范员工自身的诚信行为,有效地促使员工提高诚信的行为品德;企业家应该成为最有力的榜样,必须首先做到对员工诚信,关爱员工,使员工有归属感,才能充分调动员工能动性、创造性。三是从激励方面开展诚信文化建设。企业可以建立符合自身情况诚信考核与激励制度,赏罚分明,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对诚信的重视,进而在员工心目中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考核与激励意识。

(三)从社会责任感方面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是否有社会责任感也是考验中小企业诚信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诸多产品安全问题都体现出中小企业家甚至大型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视产品质量如儿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

视经济效益而更要看重企业的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感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正外部性,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感,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与信任。重视社会责任感的中小企业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保护、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3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大学生

近些年,有关“诚信”的话题一直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诚信缺失的社会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在为社会诚信状况欠佳而忧虑的同时,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想到大学生,这个被誉为“天之骄子”的群体,而他们身上也的确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人们在呼唤社会诚信的同时,更为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而担忧。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已刻不容缓。

一、对“诚信”含义的理解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社会道德,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义包含“诚”与“信”两个方面。“诚”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品质,是道德主体主观精神状态的反映,诚实为人、诚实做事是“诚”对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信”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行为实践中诚实不欺、信守承诺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诚”的外在表现形式,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是“信”对道德主体的外在规范。

“诚”与“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诚实是守信的道德精神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外在表现。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而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不折不扣地实践自己的诺言。因此,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够“外信于人”。

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承担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他们的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且更是一项需要亟待加强并常抓不懈的德育工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1.考试诚信缺失。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缺失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尽管学校对作弊有着严厉的处分规定,但个别学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手段作弊,更有甚者在少数学生中还流传着诸如“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高招”“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抄就行”等顺口溜。并且,作弊的手段也从原来的偷看书本、夹带纸条等向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传递信息“升级”。在沈阳某高校卫生间里赫然张贴着“卖无线耳机”的广告,而且一些如“枪手替人考试”等的小招贴甚至已经贴到了学校宣传栏上。考试作弊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术诚信缺失。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腐败事件屡见不鲜,成为严重阻碍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教育几乎都要求毕业生提交有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而一些学生却简单地认为“文章就是搜索、复制和粘贴的过程”。论文移花接木、东拼西凑、抄袭成风、剽窃作假等现象频频出现,代写论文也迅速成为个别人逃避踏实的学术研究和另一些人赚钱的手段。这些问题和现象,已经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3.工作简历注水作假。面对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动起歪脑筋。他们在求职简历中篡改成绩,冒充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伪造各种证书、奖状,希望以此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重用,谋求一份较好的工作。在沈阳市的一次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发现,几乎所有来应聘的学生都写着自己是班干部,更让人费解的是,同一所高校、同一班级,居然出现10个班长,后经学校证实,其中只有一位是班长,而其余都是学生做简历时随意填写的。

4.人际交往中失信。高校个别学生中还存在以生活困难等为理由向同学甚至老师借钱的现象,可到快毕业时也不归还。但他们并不是没钱,而且经常出现在网吧、游戏厅、歌厅、饭店等场所。笔者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就曾有过亲身经历。这种现象虽不普遍,但却影响很坏,欺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

三、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

1.社会风气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引进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性,道德取向也呈现多元化。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个人私欲也在逐渐膨胀,受利益的驱使而不择手段,以致社会上不诚信现象,诸如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诚信机制、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不能有效遏制这些行为,又使真正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吃亏受骗、蒙受损失和遭到不公正待遇,以致社会风气不正,这种负面的社会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社会大环境中伴随道德取向多元化而出现的种种践踏诚信道德的行为,在客观上给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提供了示范作用。

2.家庭教育因素。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影响,一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而常常忽视德育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好、考名牌大学等,而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另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违背诚信的行为往往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到学生,使其形成错误、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有,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3.学校教育因素。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升学率,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成绩好,在各项比赛中获了奖,拿到名次,在校期间可谓一路绿灯,入党、评优等各个方面都给予照顾,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品行考评。目前,教育上最大的误区就是教育者只管“教”而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和本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教育要既管“知”又管“行”,使“知”“行”合一。另外,高校都有比较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规定,而具体对学生操行考评缺乏系统性的考评体系和机制,这也给学生诚信建设带来一定障碍。高校开设的《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有时也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切合学生实际,缺乏深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4.学生个人因素。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7~25岁之间,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虽然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社会阅历不深、道德评判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差,面对利益诱惑,不能摆正心态。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其诚信缺失的内在根源。

四、加强诚信教育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1.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公众诚信意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和风气对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可谓是无声无息和潜移默化的。因此,要在全社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使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做诚信”的道德风尚。要借助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弘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状况,努力提高公众诚信意识。

2.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完善诚信机制。社会中一些不诚信的歪风邪气的肆意流窜,一方面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的诚信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备,或者说根本没有,从而造成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约。因此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例如:我国银行业已经开始实施个人用户信用资信登记系统,记载用户的信用记录,在各行各业中首开诚信评价的先河。

3.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记录统计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诚信表现,与学生的学籍档案结合起来,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宝贵的资料。对那些缺乏诚信的学生会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也有助于其诚信意识的提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诚信意识教育。学生的诚信教育属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诚信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教育作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特别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要重点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要结合诚信道德的实际,注意教育生活化,避免空洞说教,适时开展主题座谈和讨论,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注意结合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实际,不能局限于课堂,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通过对国家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和因不讲诚信而失去市场的企业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与成功的紧密联系。另外,还要注意更新教育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而要把中国传统中的人格诚信与西方的法理诚信结合起来。

5.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養学生诚信习惯。教师是教育学生诚信的教育者,教师的诚信行为是促进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作为教育者,要明确我们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要积极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育者应当用自己的言行在教书育人中做出表率。特别是导师和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机会最多,要充分发挥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做事”的良好习惯,从而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

6.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学生诚信。诚信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自律”,同时也需要“他律”。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树立学校的诚信形象和权威性。在诚信问题上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对考试作弊、伪造学历等不诚信行为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给予激励和褒奖,并作为评优、推荐入党、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条件和标准。这些来自于学生身边生活中的诚信榜样,更有代表性,更具说服力,更能够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直观形象性、目标指向性和非强制性。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宣传栏等窗口的舆论宣传作用,大力宣传诚信的社会意义,努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校风、学风,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树立起诚信意识,提高诚信水平。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教师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和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诚信教育的合力,从而营造出诚信的社会风气、诚信的家庭环境和诚信的校园氛围。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诚信校园、诚信社会已经为时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穆文涛,赵维莉,杨威.诚信:大学生人生中的基石N].都市青年报,2005-12-12(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编写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35-152.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中发[2001]15号文件.

[5]张文武.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特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4-176.

[6]李军法.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06,(2):102-104.

[7]胡建强,刘建佳.诚信的现代意义和大学生诚信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111-113.

作者简介:刘纪刚(1980-),男,辽宁海城人,沈阳音乐学院附属大连音乐舞蹈学校党支部书记,中级职称,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与教育对策探析 篇4

1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经不再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 诚信问题已经涉及全社会诚信体系构建以及发展进步。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不仅指其在经济上的失信行为, 还包括在生活、学习方面的不良表现。高校诚信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学习方面

1.1.1 考试作弊

为了考试的客观、公正、公平, 各大高校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考试管理制度, 但是考试中仍然存在替考、抄袭等作弊现象, 可谓防不胜防。考试作弊已经不再是小范围部分学生的行为, 而是演变成了一个小群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考试作弊手段日新月异, 作弊工具的现代化、先进化, 手机、隐形耳麦、专用手表已经走上了作弊的“历史舞台”。此外, 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行为的态度也令高校教育管理者们担忧。某高校曾经就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展开过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有32.4%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无伤大雅, 4.2%的学生对“考试作弊是取得好成绩的捷径”表示认同[2]。

1.1.2 学习任务抄袭、剽窃

据报道, 湖北某大学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存在严重抄袭现象, 在该校曝光的近80份报告中, 有2篇文章雷同的占了大多数, 其中雷同率最高的达5次之多。某些学生直接利用网络之便将别人的相似文章内容照搬过来为己用, 致使雷同现象屡见不鲜。

1.2 就业方面

1.2.1 求职简历假象环生

如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给大学生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这使得绝大多数毕业生不得不在个人简历上大做文章, 造假现象比比皆是。高校毕业生们企图用伪造的优秀成绩单、各类获奖证书及荣誉来骗取一份不错的工作, 殊不知有类似想法的大有人在。据报道, 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 主办方收到的85份简历中, 有6人为同一所学校同一届的学生会主席。我们不禁要问:类似的求职简历用人单位还会不会重视。1.2.2随意毁约据了解, 有16.3%的高校毕业生存在毁约现象。就业协议不仅是对大学生义务的约束, 也同样保护着毕业生应享有的权利。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 严重影响了其本人的信誉度, 也同样引发了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诚信度的考量, 长此以往, 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3]。

1.3 经济方面

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为了使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业, 我国从1999年开始施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这项政策不仅为贫困家庭缓解了经济压力, 也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 大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形象, 使得多家银行已经考虑取消高校助学贷款业务[4]。

2 诚信缺失成因探究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很多, 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 我们不能完全说由谁负责, 只能自我剖析, 从长远角度出发, 全面认知这一社会问题。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了解到的社会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诚信缺失恶习不胜枚举, 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使得他们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个别单位和个人不择手段的在市场竞争中谋取暴利, 又游离于法律制裁之外的行为, 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诚信心理的缺乏或者改变。

2.2 家庭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完全注重于学习方面, 而忽略或者纵容了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某些陋习。另一方面, 某些家长本身的行为也存在缺陷, 这在无形中已经影响到了子女的素质。当发现子女在行为上有过错时, 父母采取的不当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起到负面效应, 使问题走向恶化状态。

2.3 校园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处在应试教育阶段, 多数学校及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只重视成绩, 一些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也存在一定问题, 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此外, 学校关于诚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也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的诚信缺失。

2.4 个人诚信意识缺失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当代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巨大的竞争压力, 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就业, 失信、作假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惯用手段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默认甚至容许了这样的失信行为的繁衍, 并未对此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 致使这种歪风邪气未能得到有效遏制[5]。

3 诚信教育对策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将诚信教育融入到日常学习、活动中, 通过建立健全的诚信体系, 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学校、家庭双管齐下, 大力开展诚信工程建设, 教师、学生干部、党员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针对诚信缺失的几点教育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仍处在初级起步阶段。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 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日常管理中, 要积极帮助犯错误的学生及时改正, 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6]。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主题团日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使他们意识到诚信对个人发展和就业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洁身自好,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 起到榜样作用。

3.2 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不仅仅是高校对大学生的一种管理规划制度, 更重要的是想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前瞻意识, 使他们逐步完成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 将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不仅包括职业志向的确定、职业生涯路线的制订,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 也涉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更好地得以解决[7]。

3.3 建立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

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 每学期末都应施行班级互评、老师主评的诚信情况调查, 及时将诚信缺失行为备案, 对于信誉度较高的学生应予以标注。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诚信做人, 也是大学生就业时用人单位的参考依据。严格执行诚信教育制度中的规章要求, 不营私舞弊, 营造良好的高校诚信氛围。

参考文献

[1]管金标.大学生诚信教育浅论[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7) :90-91.

[2]陈茹茜.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4) :9-13.

[3]李喜景, 白志红, 姚维彬.试论大学生诚信养成的外在机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8) :25-29.

[4]许岱民.从国家助学贷款现状谈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 2009, 1 (1) :190-191.

[5]索冬梅.由大学生诚信缺失谈构建诚信教育体系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09, (19) :96-97.

[6]王小丽.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信用档案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5) :222, 224.

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篇5

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诚信不仅是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且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应从思想、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同时采取积极治理措施,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

作 者:张叙元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7(3)分类号:B82-051关键词:诚信 缺失 治理措施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生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56-01

人无信不足以成事立业,商人无信不足以发达兴旺,国家无信用不足以兴国强邦。民无信不立——孔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诚信为人之本——鲁迅;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如果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古今中外名家如此深刻的剖析了诚信的意义。商鞅“立木为信”,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周幽王烽火戏诸候,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立身之本,也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存亡。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完全抛弃了“诚信为本,老实做人”的原创,不断的破坏着社会主义诚信,公平,公正的环境。甚至,他们的不诚信行为也影响到了校园里的很多初中学生,

导致他们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诚信的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我们通过对我校发生的学生失信案例的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学生们失信的原因,同时也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制定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策略,提高了我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效果。

一、学生失信案例

案例一

我们班的王同学,他在填写个人家庭档案的时候,在家长联系电話一栏故意填写了一个错误号码,后来我打电话联系家长了解他的个人情况时他装作家长的口气自己接电话,而且一点都没有心虚。后来通过其它方式联系到家长,原来这个学生在家里排行老小,是唯一一个男孩,而且父母年岁大了,属于老来得子,平时娇生惯养,从小就养成了撒谎连篇的习惯。

案例二

我们班的李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考试的时候采用各种作弊方法。有一次考试戴了一块手表,考试的时候多次盯着手表看,后来被发现,原来他戴的是智能手表,里面提前藏了和考试有关的资料。

案例三

我们班的杨同学,在课堂上经常睡觉,但是第二天每次都能按时上交作业,而且每次都很少出现错误,后来发现原来他一直是花钱让其它同学代写作业,他的父母虽然是做生意的,但是平时都检查他的作业完成情况,按时完成作业就会多给他零花钱,他拿钱经常去上网打游戏,为了能上网打游戏,所以经常找同学代写作业。

二、中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

经过学校老师们对学生多个失信案例的细致分析和深入讨论,得出结论,初中生失信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德育管理弱化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导致的问题。

首先,家庭是初中生诚信教育的第一站。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家里的孩子都比较少,甚至有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导致家人对孩子溺爱程度越来越大。其次,学校德育管理弱化。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学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相对比较薄弱。最后,社会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很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断突破诚信的道德底线。产品造假,过期食品重贴新生产日期标签继续出售,福尔马林浸泡的活虾,地沟油,毒奶粉,毒粉条,假药……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的诚信认知。

三、初中生诚信教育的培养办法

1、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诚信教育是其中的重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人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

2、学校要制定学生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方案。新生入学要对学生进行常规化的诚信动员大会,每个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诚信方面的电视新闻或电影,利用好学校的广播站经常广播一些诚信方面的故事,尤其要选择一些本校学生身上发生的典型诚信故事进行校园广播,要把讲诚信的同学树立为诚信标兵,学校要对他们给予奖励并颁发诚信荣誉证书。可以组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诚信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3、学校和家长要对学生加强联动诚信教育。一个学生的诚信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学校和家长必须组成统一的教育战线。家长要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共同探讨学生的诚信教育,特殊情况下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出面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对学生展开诚信教育。在家里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以身作则,用一言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诚信做人。

总之,学校在主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诚信教育,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罗加强.简析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4年第A07期

[2] 杨艳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年第15期

现代企业诚信的缺失与重塑 篇7

一、现代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6年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 诚信危机已经成为企业危机的主体, 呈现多发趋势。总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数量比较多、范围比较广。

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6年, 发生影响较大的企业诚信危机就达390多起, 其中最受社会关注的危机15起。从发生数量上看, 增长较快, 2006年比2005年同比增长了近25%;从地区分布看, 地区差距不明显, 呈现弥散布局特点;从行业特征看, 一、二、三产业都有, 重点行业出现连续发生危机现象;从企业类型看, 各种经济类型齐全, 跨国公司在国内诚信受到质疑。

2. 危害比较大, 解决比较难。

消费者、企业以及利益相关方是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责任认定不清增加危机解决难度。如:在科龙电器事件中, 原董事长顾雏军等人提供虚假财会报告、挪用资金等行为败露, 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冰箱生产企业, 拥有万余名职工的广东科龙电器公司, 事发后全面停产2个多月, 股票市值几天内跌去了四分之一, 9名高级管理人员被捕。企业被挪用侵占资金达到7.23亿元。同时, 一大批企业被牵扯其中。格林柯尔公司将被香港联交所撤销上市资格。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华意压缩等上市企业受到波及。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因涉嫌造假陷入德勤危机。危机引发一系列司法案件, 仅科龙及其控股子公司涉及诉讼案就达95宗, 涉及资金11.52亿元。

从危害程度看, 消费者作为危机事件中的弱势群体损失最大, 人身侵害类索赔难十分突出。企业损失也不小, 健力宝、科龙等一些知名企业在危机中应声倒下。从危机结果看, 可以得到基本解决的危机占到三分之二, 但危机解决长期化趋势明显, 一些危机多年得不到解决, 成为社会顽疾。

全国政协副主席、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名誉理事长陈锦华评价说:“我国企业的信用是值得重视的大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大声疾呼:“信用已经变成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信用差是当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央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赵海宽说, 由于信用关系不佳, 企业不敢大胆投资, 银行不敢正常放贷;原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也说:“从长远看, 中国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而是信用, 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信危机, 正在无情地撕裂与销蚀着我们的整个经济肌体。

二、现代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 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对企业诚信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竞争原则容易诱发企业唯利是图、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一些企业为了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国家利益;见利忘义, 粗制滥造, 坑蒙拐骗。我国市场经济处于不成熟阶段, 市场经济引发的各种弊端对现代企业的诚信行为影响还是很大的。

2. 信用制度不完善。

我们的市场信用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 许多政策法规还不够具体, 约束机制也不到位, 还不能完全打破诸如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封锁, 还不能让企业完全暴露在市场环境中并对其实行公开有效的监督, 法规对假冒伪劣打击的力度也不够, 甚至在当前制度运行下, 出现行政部门效率低下致使消费者投诉成本太高, 消费者合法权益反而得不到保障的情况。

3. 信用基础薄弱。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各种资源由政府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在所属单位之间配置, 信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 而这种手段只能由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掌握, 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被忽视, 因而人们的信用意识淡薄。一旦步入市场经济, 放开搞活, 则有人浑水摸鱼, 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难免发生。

4. 企业观念陈旧。

有关调查表明, 当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对企业诚信问题不但知之甚少, 而且疑虑重重。一些企业领导者甚至害怕自己讲诚信而别人不讲自己反而吃亏, 因而对诚信抱观望等待的态度, 影响企业的诚信行为。

5. 社会舆论导向偏差。

社会舆论导向对树立道德形象, 弘扬诚实守信的宣传不力, 有些宣传报道过分渲染了经营中的投机取巧、投机钻营, 媒介只注重对那些快速致富的人的宣传报道.而对那些诚实守信、重合同、守信誉的单位和个人却忽视了, 使得中华民族宝贵的信用资源被流失, 在社会上蔓延着一种浮躁的风气和急功近利的心态, 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企业诚信形象的重塑

1. 培育诚信人。

人员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关键。培育诚信人必须从企业每个岗位中的每个人做起。从企业管理层次来分析, 高层管理人员要让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成为投资者和用户信赖的企业, 必须将企业凝聚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整体, 让诚信文化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中层管理人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必须贯彻高层的诚信思想, 同时要推广这种思想。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种事务, 不能弄虚作假。广大的基层员工要努力学习这种思想, 把这种诚信的思想铭记入心并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集体的协同作用, 进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为企业员工的群体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将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诚信程度。

2. 打造诚信产品。

产品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基础。现代产品的整体概念由核心产品、形式产品 (形体产品) 和扩大产品 (附加产品) 三个基本层次组成。既包括有形产品, 也包括无形服务。有形产品是指产品实体及其品质、特色、式样、品牌和包装等:无形服务是指可以给买主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及信任感的售后服务、保证、产品形象、销售者声誉等。

企业产品的品质文化原则强调的就是企业产品的质量。产品的竞争首先是质量的竞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稳定的优质产品是维系企业商誉和品牌的根本保证。对于企业来说, 最起码的要求首先是要生产有质量标准的产品。其次对产品的检验要严格把关, 切勿让绝大部分合格产品中的极小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再次对于流入市场中的不合格产品或缺陷产品要及时回收改进或销毁, 以确保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信任。不难发现, 那些长寿的企业的产品质量都是有标准、有保障的:而那些产品质量无标准无保障的企业是不会长寿的。

诚信产品还必须辅之以优质服务。优质服务带来的是长期的信任、长期的购买、长期的利润回报。美国一家研究销售服务的机构在一次调查中发现, 在27个对某公司印象不好的顾客中有26个不会声张, 但他们中有91%的人再也不会光顾这家公司了, 而且这些人会向他们的10个同事中的9个进行宣传, 叫他们今后不要到这家公司购物。这些不满者中的13%还会把这一坏印象传达给20个或更多的人。由此可见, 企业要得到一位顾客很不容易, 而要失去10个顾客却很简单。条件许可的企业应该建立强有力的顾客服务部门。其主要工作是: (1) 建立一套采集、听取和处理顾客意见的制度, 尽可能多地让顾客有提意见的机会, 以便使公司了解服务上的差距并知道该怎么办才能使失望的顾客获得满足。 (2) 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向顾客提供许多信用选择, 如分期付款信用合同、往来账户赊欠、贷款和租赁选择等。 (3) 可以向购买复杂产品的顾客提供技术服务, 如安装、调试、使用指导、客户培训等。 (4) 建立一个信息单位, 答复顾客的提问和播发有关新产品、产品特点、预期价格变动和企业新政策的信息。所有这些服务都是相辅相成的, 优质服务并不仅仅是服务态度, 各种服务手段要相互配合, 才能形成整体的服务优势。

3. 加强诚信管理。

管理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保障。加强诚信管理, (1) 必须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应当认识到, 表层的诚信危机实质上是深层的制度危机, 是制度的缺损导致诚信的缺损。很多反映在诚信层面的问题, 都与体制转轨和制度的不完善联系在一起。由于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 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不足, 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企业资产缺少关切动力, 从而失去对企业诚信资产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产权这一内在约束力, 企业往往以失信为代价去追求短期利益。

(2) 要认真制定诚信经营准则。通过制定明确的诚信经营准则, 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使职工明确什么是诚信经营, 怎么做符合诚信经营, 怎么做违背了诚信经营。企业制定诚信经营准则是为了使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同步协调, 促进企业持久发展。因此, 企业制定诚信经营的准则必须从人性的要求出发, 让职工愉快地接受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 把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3) 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 公平竞争的原则, 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自觉接受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企业要依法建立账本, 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财务预算制度, 按规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要加强信息出入管理, 对于输入的信息要进行核对, 对于输出的信息要提供依据,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4) 在企业内部建立诚信经营奖惩机制。要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的诚信经营业绩、诚信经营行为提拔、奖励管理者和职工, 当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违反企业诚信经营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 应当给予必要的处罚, 这样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

(5) 企业间要建立一种全社会可以调用的信用档案。企业信用档案应该包括企业的身份情况、守法情况、经营信用、资金信用、质量信用、纳税信用等诸多内容。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和企业建立一个联系网络, 对企业信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随时补充修改, 使企业信用档案更真实可靠。这些信用档案的建立, 将使企业和经营者真实的信用度“大白于天下”, 促使企业及其经营者努力提高自身信誉度, 有效降低交易费用, 使守信者因守信而获得回报, 使失信者因失信而受到重创。

同时, 诚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诚实守信所必要。各级政府应当努力维护市场秩序, 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 确保市场政策的统一和要素畅通, 并从政策上堵塞企业短期内可能获得暴利的漏洞, 引导企业维护信用的自律行为, 同时通过深化体制改革, 切除企业短期行为,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 使全社会对信用规则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并使全社会树立规则意识, 对信用规则达成共识, 从而构建既符合国际化经营要求, 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信用秩序, 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吴敬琏指出,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 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具要素, 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诚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向顾客传递的信息不止是产品形象、价值理念, 它更使顾客体会到被尊重的愉悦, 同时又反过来使企业受到顾客的青睐与推崇, 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 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文化理念, 作为全体职工追求的目标应当成为中国企业的必修之课。

摘要:诚实守信不仅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也是传统商业中的道德要求。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基础薄弱等原因, 企业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发生。只有从培育诚信人、打造诚信产品、加强诚信管理等方面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塑造企业诚信形象, 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现代企业,诚实守信,缺失,重塑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案例 (第三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我国企业诚信危机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 2007-4-11

[3]穆慧萍:企业的诚信管理[J].中国统计, 2005.11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8

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各种扶持免费政策使得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由于中职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学生无论是文化课成绩还是在思想品德方面,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在当前, 诚信问题更为突出。

一中职生的诚信缺失现状

1. 学习上的诚信缺失

学习上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 如旷课早退、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方面。据有关中职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调查显示, 在考试过程中有作弊行为的占36.47%, 经常或偶尔抄袭他人作业或报告者占89.79%。

2. 交往上的诚信缺失

据调查, 在交往过程中, 被调查的中职生中偶尔会说谎的学生占69.8%, 常常会说谎的学生占22.1%。不少学生时间观念淡薄, 上课迟到、面试缺席, 为达目的欺骗朋友、家人等, 出现人际沟通困难等问题。

3. 经济上的诚信缺失

近年来, 国家大力资助中职学生, 如国家助学金、教育奖学金等, 种类繁多, 数额较大。为了获得资金资助资格, 一些同学谎报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收入, 弄虚作假。有的同学理财观念缺乏, 日常消费挥霍无度, 经常利用各种借口向家人、同学借钱, 然后再以各种理由不按时还钱, 有的索性不还。

4. 就业上的诚信缺失

为得到一份自己认为理想的工作, 不少学生夸大编写自己的简历, 编造自己未曾有过的工作经历、曾任学生干部经历, 擅自修改学习成绩, 伪造学历证书等。

5. 网络上的诚信缺失

如今, 网络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包括学习、游戏、交友等。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 遵守道德, 诚实守信, 显得尤其重要。但一些学生, 私自盗看他人的电子信件、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虚假消息等,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也给他人造成了困扰和伤害。

二中职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中职学生的诚信缺失,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

1. 社会环境

在当前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潮影响下, 当代的中职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同时, 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新理念、新文化的影响。对于某些企业和社会团体来说, 追求最大价值的经济利益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这种不健康的思想引导出大量不诚信的现象, 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此外,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外国的文化、价值理念等方面, 逐渐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乃至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日趋多元化, 以至于有部分中职生错误地认为, 不诚信的行为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便捷有利的谋生手段。这些错误的认识, 对中职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甚至会使学生的人格扭曲, 误入歧途。

2. 家庭教育

在影响中职生诚信缺失的因素中, 家庭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 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中职生的思想意识, 影响其对诚信的态度。有的家庭教育重视学习成绩, 忽略德育教育, 有的家庭强调功利,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以为然。还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在自己孩子面前也时有不诚信的举动, 这些都是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

3. 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良好的学校文明道德建设对中职生的诚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但目前, 不少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在一些相关的德育教育制度等环节上存在不足, 影响学生良好诚信道德的形成。有些中职学校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 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 学校的德育工作只限于形式。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 内容脱离实际, 缺少道德实践。许多中职学生对学校德育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上, 理解不到其本质, 难以树立信念,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 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缺乏检查和监督, 使得德育教育的效果不能得以维持与改进。

三中职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诚信即是人的立身修养之本, 也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采取有效途径,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挥教师诚信典范的带头作用

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 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诚信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育人氛围, 利用一切机会来培养中职学生们的诚信素质。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自身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统一。作为教师不但要用自身的知识和才能来教导学生、感召学生, 而且应当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启迪学生。尽量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诚信进行学习与思考, 使诚信教育的要求能够内化为自觉行动。学校也要下大力气配合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使中职教师们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 起到表率作用。

2. 营造诚信校园氛围

在校园内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 寓诚信于活动中。一般来说, 中职学生们都是比较喜欢活动的, 学校方面应当要利用这一特点, 及时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 真正把诚信教育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班级中可以组织以诚信作为主题的班会课, 可以开展诚信教育的专家讲座, 也可以开展诚信与反诚信问题的讨论, 组织学生观看有诚信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或者视频, 另外, 还可进行诚信征文比赛等, 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诚信教育的效果。倘若在校园内能够真正营造诚信做人、做事的良好氛围, 中职学生们必然能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懂得诚信, 进而能自觉地将诚信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中。

3. 使诚信教育渗入到各个学科

学校方面应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高度重视, 不仅是德育课程要有效结合教学内容, 将诚信人物和诚信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文化熏陶, 以此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品质, 而且专业课、实训课等也要培养学生自身的严谨作风以及求真务实精神, 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诚信基础。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 无论是在任何地方都要要求自己做到诚信, 当看到不诚信的现象更应及时制止, 使学生真正树立“有信用者为荣”的道德观念。

4. 为诚信建档, 在校园内建立诚信评估机制

信用如果能够建立在制度之上, 将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在中职学校应当要建立起学生个人的信用评价机制, 定期考查学生们在校期间的信用情况, 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和反馈, 以指导学生的诚信行为, 以此也能促进学生的诚信习惯养成。当学生毕业以后, 这份诚信档案将会和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同转交用人单位, 进而将学生的诚信纪录延伸到社会之中。这样会使学生时刻留意自身的行为, 认真努力做诚信的事, 争取得到好的诚信记录, 提升自己的诚信度。

社会需要诚信品质, 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中职学校的学生更需要具备诚信品质, 这不仅需要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的栽培, 也需要国家社会的关注与帮助, 更需要家庭力量的配合与支持, 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全面提高我国职业劳动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江霞.诚信缺失的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4)

[2]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论企业诚信缺失与信仰危机之关系 篇9

关键词:企业,企业诚信,道德,信仰危机

厉以宁先生曾说过, 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 除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 还有一种调节, 这就是道德调节。现代企业研究认为, 企业经营的目的应有两个:一是提高经济效率, 为社会提供最大的产出;二是使各个利益相关者能从企业的行为中获益。因而我们在强调企业的法律属性、经济属性的同时, 我们不应忽略其伦理属性。而现实生活中, 企业的伦理属性与经济属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 这种断裂突出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缺失。企业诚信的伦理属性受道德的约束, 而道德又被信仰所影响。现代转型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 二者的发生存在必然的联系。

一、对基本概念的界定

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以人们的智慧和努力, 结合土地、资本、劳力等不同的资源, 在以盈利为目的和承担风险的情况下, 有计划、有组织的一个经济独立体。我们对企业的定义非常明确地给出了企业经营的目的:利润最大化。在这种认识之下, 从功利的角度出发, 企业经营者在涉及到多重目标和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时, 往往会舍弃掉其他人或组织的利益而追逐自己的利润。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的目的是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也是为整个社会共存共荣。利润则是社会对服务的报酬。如果忘记企业的根本使命, 把追求利润当作企业至高无上的目的, 并为此不择手段, 那是绝对不能容的。”企业诚信从伦理的意义上来讲, 诚, 是指真诚不伪, 真实不欺。信, 是指严守信用, 兑现诺言。所谓企业诚信就是指企业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规范, 在经营管理和市场营运中确立和执行的自律性理念和行为。企业诚信属于企业的伦理属性, 而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没有树立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并缺乏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 在经营活动中做出欺诈、不信守承诺的行为, 表现在经营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是对一种价值的通透理解和对该价值观念体系坚定地遵循和信奉, 是对某种超现实的或可能的事物的确信。信仰危机是信仰保持的失败, 表现为人们对原有信仰发生动摇和失落的一种心态, 是对原有信仰进行抛弃且未建立新的信仰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实质是对既有存在方式与存在意义的认同危机。一般说来, 信仰危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 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确立。往往发生在社会文明形态更替的激烈变革时期, 人们既有的精神信仰或价值系统受到强烈的冲击, 当这种冲击深刻、强烈地持续下去时人们不得不去面对、反思、自醒, 继而对现有生存状态产生动摇、怀疑甚至排斥、拒绝, 最后原有的价值系统、信仰世界悄然崩溃。

二、企业诚信缺失与信仰危机的关系

企业诚信属于伦理范畴, 是商业道德的一部分, 而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信仰是道德生成的内在基础。诚信与道德和信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现代社会出现的企业诚信缺失现象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信仰危机存在相关性, 信仰危机加剧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 并且二者的出现有着相同的社会根源。

(一) 企业诚信是信仰的衍生, 信仰危机加剧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

诚信, 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企业诚信是企业的伦理属性, 属于商业道德范畴, 是企业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体现了协调人们之间正常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所必需的基本要求, 是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与制度的总和, 包括自觉遵守法律、行政、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与规定。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信仰是道德生成的内在基础。道德从本质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 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道德所依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是由一定的信仰提供,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就是从信仰中产生的。海德格尔认为, 若一个人缺乏信仰, 则容易产生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焦虑以及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 就会期望获得财富、权力或者知识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利己的行为选择, 从而道德也无从谈起。就这样, 和焦虑斗争及其后果最终决定了人或者在“存在”的根中发现自己, 或者在虚无中被吞没和消灭。个体丧失了信仰, 必然破坏道德人格的真诚和尊严。信仰能为个体道德提供一种价值的确定性和道义的合理性, 为个体产生深刻的道德认知和顽强的道德意志提供内在的恒久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具有坚定的信仰, 就会把道德规范的他律转化为主体的自律, 主动地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最终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如周国平所言:“我们之所以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心, 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 因此而没有敬畏之心, 没有绝对命令意义上的自律。我们不但不信神, 而且不信神圣, 即某种绝不可侵犯的东西, 一旦侵犯人就不再是人, 人的生命就丧失了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意义。灵魂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美德之源, 一个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的人是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同情之感, 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的。”

企业的伦理属性决定其必然受到道德的约束, 因此企业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即使企业被定义为经济组织, 但其最终的决策行为始终是个人行为, 个人行为受信仰的影响和约束, 传统的道德信仰危机加剧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

(二) 企业失信和信仰危机的共同致因

第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所有制结构的根本调整, 中国社会开始从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的方向发展, 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在社会既定条件下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正是这种引导作用, 使得实用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出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导致经济生活中的任意性、腐败性的混乱无序状态, 冲击原有的信仰和道德伦理规范。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 利益主体多元化, 不同主体之间极易发生利益冲突, 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小于失信利益, 企业和个人极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

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和计划经济不同, 经济体制的改革冲击我国传统社会所形成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有着紧密的联系。樊纲认为, 社会提倡诚实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还因为如果一个社会运行是建立在每一个公民都诚实的基础上, 这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将是最低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诚信、道德信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诚信不仅是信仰的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重新树立国人道德信仰的过程, 二者并行不悖。

第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时期, 社会政治体制及法律制度仍在改革和完善之中, 这个过程也是一国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通过各种制度和立法行为对各种利益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在此过程中政府活动及行为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第一, 在制定法律和相关制度时保证政府的中立性和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公正性;第二, 保持法律及相关制度的确定性;第三, 保持对法律和相关制度的执守性。事实上, 政府在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时往往将本部门或某些集团的利益置于特殊的保护地位, 破坏政府和法律、制度的中立性。在制度法律的保持方面, 又朝令夕改, 缺乏必要的稳定性, 导致个人及企业对自己的行为无法合理预期, 易实施短期化行为。同时政府对出现在社会中的腐败、分配不公现象没有实施有力的惩罚和调整,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事实上, 政府行为应当具有公信力, 这样才能对社会公众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政府失信行为的发生会对道德造成冲击, 引发人们对社会产生普遍的不信任感, 所形成的负面效应将是持久的。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整性, 无法很好的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因此规范的政府行为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对引导社会建立信仰和实施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实施行为和制定法律制度时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发挥其应有的引导、规范作用。

第三, 文化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大时期, 在这重要的新旧交替时期, 中西文化相互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 忽略了道德应有的公共领域性质。传统的诚信是内外亲疏有别、讲究尊卑差等的诚实和信义, 主要是限于熟人社会。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不同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普遍诚信, 市场经济必须要靠规则。

虽然企业具有经济组织的属性, 但也具有伦理属性。信仰在伦理道德范围内使用道德手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因为企业的决策行为实质属于自然人的个人行为。企业的决策者和主要负责人属于信仰主体和伦理道德主体, 通过信仰和伦理道德引导决策者从而约束企业的行为, 也对形成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如果形成一种良好的信仰和伦理道德氛围就会形成普遍的引导机制, 会对每一位社会成员产生约束作用。但是现代社会人们对不道德行为形成一种普遍的漠视容忍的态度, 甚至出现对道德行为的打击报复行为, 从而使不道德行为更加的猖獗。

司法救济是对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对社会有极其恶劣影响的犯罪行为才会动用司法工具, 但对不道德行为不能使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罚, 因此我国缺乏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机制。新加坡对在公共场合的违反公共道德的不良行为, 登报“曝光”, 严重的要判以鞭刑, 拘留。而在台湾地区, 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 处罚其实施公共服务, 并建立相应的道德信用档案。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媒体是除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利, 媒体的舆论行为对社会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善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积极地倡导, 对不道德行为进行严厉的舆论谴责, 为确立国人信仰和引导民众实施伦理道德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

三、小结

信仰危机与企业失信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社会转型时期, 根据社会现实重新恢复国人的信仰, 对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及社会各层面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社会大众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才能为建立新时期的信仰并为约束企业诚信缺失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蒂里希.蒂里希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2]罗秉祥, 万俊人.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4]罗一娴.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及出路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8) .

[5]陈雷.企业诚信的缺失与回归[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 (6) .

[6]吴新芳, 孙建勇, 顾建平.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诚信缺失及治理对策[J].经济师.2009 (6) .

[7]唐澜, 赵文坦.中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 (7) .

浅析会计诚信缺失与会计职业道德 篇10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信, 会计行为作为企业行为的一部分, 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 会计诚信作为企业诚信的一部分, 也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诚信。会计诚信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向报表使用人提供的财务信息应该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审计诚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 具体表现就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该真实、可信。而会计造假是企业为了局部利益, 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以蒙骗报表使用人而获取超额利润, 是企业失去会计诚信的具体表现。会计信息失真是指, 由于种种原因, 如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规范等, 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失去真实性。从主观上看, 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若是企业为了获取利益, 明知故犯的, 应属于会计造假, 是会计诚信的问题;若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造成的, 应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问题。

2 诚信缺失的表象和根源

2.1 法制观念淡薄。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在工作中的地位为从属关系, 单位领导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指挥权和管理权。其次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 浮夸风盛行, 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 迫使企业在无法完成任务时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

2.2 假名目繁多。

主要表现为帐外设帐、假帐真算和真帐假算。帐外设帐的最大问题就是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及时, 为腐败、偷税漏税等各种违法犯罪提供有利条件。假帐真算与真帐假算则一是不按规定进行收入确认, 利润虚假。二是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不真实。该列的成本、费用挂账不列, 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 不该提的变相提取, 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2.3 道德意识不强, 职业素质不高。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过分追求物资利益,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泛滥, 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工作责任心不强。违反财经纪律,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利益的驱使, 包括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各方面的信任, 由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会计必须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 并获得加薪、升迁、奖励等利益。

2.4 制度不完善。

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 各职能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整体监督效能不能有效发挥。我国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 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违法者就见利忘义, 造成整个会计行业出现诚信危机。还有, 企业会计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原则使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的使用, 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 从而达到制造虚假业绩的目的。

3 改变会计行业诚信缺失

3.1 重塑社会信用。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独立而特殊地存在于各行业之中, 尤其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所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尤为重要, 特别是提升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及监管者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意识, 营造“信则共赢, 不信则共亡”的氛围, 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从立法的层面上讲, 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社会公平信用法规, 为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从信用结构来看, 政府信用始终是最大的信用, 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

3.2 追究强势群体。

加大对经济领域内强势群体的诚信管理, 强化对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法律处罚, 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 轻外部公开处理”。因此, 相对于因造假取得的巨额经济和政治收益而言, 造假成本显然过于低廉, 以至不断出现会计造假的案例。

3.3 完善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道德素养。

各财政部门, 各行业会计协会应依据我国会计工作和从业人员的现状,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及时修订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研究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行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结合会计业务工作, 开展具有会计行业特色、会计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 把诚信的观念贯穿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去。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 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 下挡不住诱惑, 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3.4 内监外管。

内部监督就是按照《会计法》有关会计内部监督的规定:一是记帐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三是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四是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外管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必须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 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还有, 就是作为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税务、证监、银监等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性、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督促;二是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通过监管, 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

3.5 终身教育。

一方面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只有经过专业资格确认的会计人员才能持证上岗, 坚决反对“任人唯亲”。还要加强专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使在校学生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学习,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增强履行监督职能的自觉性。

3.6 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 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使会计人员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 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 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

结束语

从国家的角度讲, 市场信息失真可能导致政策制定的偏差, 干扰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资源配置低效劣化, 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从企业角度讲, 会计信息失真, 可能对企业产生经营造成误导, 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 失去市场机会, 使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从投资者角度讲, 失真会计信息, 就降低投资者的信心。由此可见, 会计诚信缺失, 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决策, 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使会计行业本身深受其害, 危害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 使内控系统秩序失控, 会计秩序混乱, 滋生腐败和犯罪。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实践活动, 任重而道远, 要靠我们每个会计人员不懈的努力。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强, 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摘要: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出现了诚信危机, 其中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日益严重, 严重影响会因为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必须从企业制度和内部控制, 法律法规和企业领导人, 会计人员自身等各个方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上一篇:塑性混凝土墙下一篇:混凝土施工与水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