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

2024-09-06

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精选八篇)

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覆盖了金华市的7个县 (市) 、2个区的31家县级医院、84家乡镇卫生院检验室。

1.2 调查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 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等法规要求确定调查内容, 并编制成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为实验室基本情况、人员培训、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生物安全组织和管理、实验室活动记录、个人防护用品、意外事故处理、废弃物处理等9个部分。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金华市卫生局统一组织, 要求各调查对象如实填写《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需求调查表》, 对部分调查表信息进行了电话核实, 并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核查和询问。

2 结果

2.1 基本状况

调查发现84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了三大常规检测 (主要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 其中40家乡镇卫生院还开展乙肝两对半检测;31家县级医院除了开展三大常规和乙肝两对半检测, 还有18家县级医院进行了HIV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肠道致病菌等样本检测。

2.2 技术人员职称构成情况

从事检测的人员共计499人左右, 其中县级医院326人、乡镇卫生院173人, 不同级别实验室专业人员职称构成比不同, 县级医院高、中、初级职称具有较好分配比例, 分别为6.7%、30.4%和52.8%, 其他无职称人员为10.1%;而乡镇卫生院没有高级职称人员, 以初级职称和其他无职称人员为主, 分别为63.6%和26.0%。

2.3 实验室防护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根据GB19489-2008中BSL-1和BSL-2相应要求, BSL-1有独立工作区、有防节肢、啮齿动物的设计、门有可视窗、入口处生物安全标识、高压灭菌器, 而BSL-2增加了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相关设施配备, 结果见表1。

2.4 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情况

检验人员个人防护装备以帽子、口罩和乳胶手套最为普遍, 县级医院配备率分别在83.9%~93.5%之间, 乡镇卫生院在42.9%~83.3%之间, 县级医院配备和使用率均明显高于乡镇卫生院 (具体见表2) 。

2.5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与管理情况

按GB19489-2008相关要求,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只有26.2%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5.0%乡镇卫生院建立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理程序, 9.5%乡镇卫生院定期开展了生物安全检查。在生物安全培训、人员岗位培训率上, 乡镇卫生院均低于县级医院 (具体见表3) 。

2.6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情况

54.8%的县级医院检验室建立了消毒灭菌操作程序, 并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 而乡镇卫生院只有27.4%建立了此程序;74.2%县级医院、66.7%乡镇卫生院配有放置废弃物专用容器或包装物, 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乡镇卫生院人员技术素质较低, 培训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 乡镇卫生院没有高级职称人员, 中级职称仅为10.4%, 检验人员主要以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为主。现场询问和核查发现, 乡镇卫生院无职称人员工作流动性较大, 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专业技术学校培训, 甚至没有上岗培训和生物安全培训, 缺乏生物安全相关知识, 责任心不强。周冰[1]等认为, 良好的专业训练和技术能力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基层实验室人员资质的管理, 加大对实验室人员培训力度, 是保障生物安全的第一关。《条例》中也明确规定“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

3.2 生物安全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

设施、设备是生物安全防护的主要手段。设施、设备配置不当, 则容易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 或引起病原微生物对环境污染。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各检测项目应在何种级别的防护实验室操作进行了严格规定:三大常规应在BSL-1进行, 乙肝两对半、HIV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检测均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柜对于BSL-2是必备防护设备。表1结果显示, 县级医院只有58.1%实验室配备了生物安全柜, 而乡镇卫生院只有1家配备了生物安全柜, 很多医疗机构检验室没有达到防护要求。Pike[2]发现, 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率高达82%, 一般认为是室内工作人员吸入了扩散在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气溶胶而引起。实验室最有效、最常用的防护设施是生物安全柜, 它可使感染性是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 从而起到防护作用[3]。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配有高压蒸汽灭菌器分别为77.4%、35.7%, 根据有关规定, 实验室内有感染性且可能被扩散的废弃物最好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3.3 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意识淡薄

个人防护装备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最后一道物理屏障,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把可能进入人体的有害物质的威胁降低到最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室均储备了帽子、口罩和乳胶手套、防护服等, 配备齐全, 但未充分利用。通过现场查看和提问发现, 检验人员在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时, 没有按要求在危害评估基础上, 按不同级别防护要求, 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4]。现场收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时, 个别人员也未按要求穿戴手套、帽、口罩, 防护装备形同虚设。

3.4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根据我国法律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行法人责任制及实验室主任和项目责任制度。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并有专人负责生物安全工作, 定期开展检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已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分别为80.6%、26.2%, ;建立感染的应急处理程序为71.0%、25.0%。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很多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些机构的生物安全工作还流于形式, 建立了制度但无人监督落实。

3.5 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实验室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环节。为保证环境、社会的安全无险, 实验室废气、废液只有经过滤、消毒后才能排放, 废物也要分级、分类收集, 定期回收, 统一处理。一些特殊的生物垃圾 (血液、病毒、细菌等) 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浸泡消毒后再作为一般生物垃圾处理;废弃物的利用 (针头、刀片、玻璃等) 要统一放于利器盒中清运[5,6]。表4结果制定消毒灭菌操作程序并严格执行的, 县级医院为54.8%, 乡镇卫生院为27.4%;相当一部分检验人员对消毒液应配制成何种浓度表示不清楚, 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放置针头等废弃物专用容器。实验室生物废弃物处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我市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检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不容乐观。当务之急, 各医疗机构应对检验室新上岗人员任职资格应严格把关, 并尽快提高在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完善并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实验室财政投入, 改善硬件设施, 对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机构立即责令停改整顿, 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同时组织生物安全专家,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法律感法规, 尽快制定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模板, 以便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冰, 覃晓.关于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探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5, 6 (5) :40-43.

[2]Pike RM.Past and present haaard of working with infectious agents[J].Archives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1978, 102 (7) :333-336.

[3]周乙, 庄辉.实验室感染与生物安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3) :215-217.

[4]胡云建.检验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J].新疆医学, 2011, 41 (6) :137-140.

[5]Jadad AR, Moore RA, Carroll D, 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rol Clin Trials, 1996, 17 (1) :1-12.

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浅析 篇2

【关键词】 麻醉药品 五专管理 批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46-01

1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 1 严格执行“五专”管理

1.1.1 专人负责, 负责药师理论知识丰富,业务熟练, 工作责任心强。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合理购进,保持合理库存。采购实行统一配送,支票结算。麻醉药品货到即验,双人验收,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双人签字。要做好麻醉药品交接班记录。

1.1.2 专柜储存

为了确保麻醉药品的安全, 防止盗窃事件的发生, 药房安装了防盗门、防盗窗, 配置了专用的保险柜存放麻醉药品,药房24小时值班。

1.1.3 专用处方

药剂人员在调配麻醉药品处方时, 认真审核处方,處方要书写完整,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审查合格后方予以调配, 调配处方后由药师以上职称的同志核对后发出药品, 并注明药品的批号,同时双签字。

开具麻醉药品必须使用淡红色专用处方,, 处方右上角标注“麻”, 只限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使用, 并且将全院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姓名签字备案留样。

1.1.4 专用账册

建立麻醉药品专用账册, 药品入库双人验收, 出库双人复核, 每天填写消耗记录, 每月盘点一次, 做到账物相符。

1.1.5 专册登记

麻醉药品处方每日消耗,专册的内容包括日期、用药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 药品名称, 规格、数量、开方医师、处方编号、发药人、核对人、取药人姓名及取药人身份证。

1.2 落实空安瓿回收制度和定期销毁制度

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的注射剂或片剂的,再次调配时必须要求将原批号的空安瓿和用过的铝箔交回,并做好登记,登记患者姓名, 回收日期、药品名称、回收数量及批号, 对回收的空安瓿及铝板每月处理一次,由主管院长批准后监督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1.3 严格落实麻醉药品处方管理规定

药剂人员在调配麻醉药品时, 仔细核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不符合规定的一律拒绝调配, 特别是加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管理。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仅限于手术患者使用, 处方为一次用量。

2 晚期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

2.1 凭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或出院小结等能证明疾病的材料到县级相关科室,请具有出具癌症诊断证明的医师出具证明,并到该院医务科或医教科加盖医务专用章。

2.2 带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购药人身份证到辖区医院,由医院的一名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医疗机构内使用,或由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出诊到患者家中使用。⑵相关档案如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复印件、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知情同意书》等要齐全方可开具麻醉药品,同时这些档案要由医疗机构保管。

3 合理使用麻醉药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并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从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010万,死亡620万,现患癌症病例2240万[3],2008年癌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上升到1266万和756万,估计到2015年将有1500万新发病例。

疼痛是癌症患者的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生活、活动能力、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疼痛治疗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合理的止痛治疗,WHO制定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3.1 癌症镇痛的“三个阶梯用药”和个体化用药

按时按阶段给药, 轻度癌痛, 可以忍受, 多选用口服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我院应用的有美络昔康分散片,双氯酚酸钠等。

中度癌痛, 持续性疼痛, 根据实际疼痛情况, 在继续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基础上辅助给予中效镇痛药, 如可待因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 同时晚间可加服镇痛药和催眠药。

重度或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一般的镇痛药物基本无效的,可使用强效阿片类镇痛药, 我院较常用的是美菲康(即吗啡缓释片) , 每片含吗啡30 mg, 1~2 片/次口服1 次/12 小时, 不能口服者或口服效果不好者则可肌肉注射吗啡注射液,用量根据个体需要不同而不同。

对疼痛的处理采取主动预防用药。止痛剂应有规律按时给予,而不是必要时才给,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物药效消失之前给予,得以持续镇痛。通过正确治疗,除少数病例外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3.2 其他疼痛用药 对于其他疼痛治疗, 我院门诊基本不开取麻醉药品, 但是根据消除患者疼痛的原则, 有些非癌性疼痛在必要时也给予麻醉药品镇痛, 比如一些胆道结石手术, 急诊严重外伤等, 医院门诊药房严格按照新规定的要求, 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前提下, 严格审查病例, 并留存用药人和取药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这样在保证麻醉药品安全管理同时, 又确保了患者的镇痛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版《药事管理与法规》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2]卫医发〔2005〕438号《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经验介绍 篇3

1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保障管理规范的前提, 符合医院实际的规章制度是有效的管理工具。

(1)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明确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 成立院内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 成员包括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后勤总务科、门诊部、安全科等科室负责人。

(2) 院感办为具体监控部门, 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3)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 结合我院实际修订规章制度, 包括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方案、医疗废物转运、交接制度、医疗废物处置人员防护制度、医疗废物转运车辆管理制度等。

2将本院产生的医疗废物交由市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进行处理, 并签订合同。

3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

(1)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选址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间, 并悬挂张贴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配置洗刷设施、防鼠板、磅秤、紫外线灯等。

(2) 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的科室, 配备冰箱, 达到低温贮存的要求。

(3) 为运输工人配备工作服、雨靴、防水围裙、帽子、口罩、手套、洗手用品等个人防护用品。

(4) 全院统一制作《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分类收集方法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并张贴在各科室暂时贮存处。

4定期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 全员掌握应知应会的相关知识。

(1) 全院培训医疗废物相关法律法规、分类收集、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

(2) 定期培训医疗废物运输工人工作制度、卫生防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及紧急处理等知识。

(3) 每年举行1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演练。

5及时发现、改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的缺陷, 做到工作的持续改进。

(1) 院内督导存在问题书面反馈给科室, 分析原因进行改进, 并追踪整改情况。院感办每月不定期进行质量督导, 主要内容包括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分类收集、规范处置等制度的落实情况, 以及运输工人规范包装、转运、交接登记、职业防护等内容。每季度由院感办牵头, 管理小组对院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中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紧急处理等内容进行全面检查与督导。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探讨 篇4

关键词:财务集中核算,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

一、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的积极作用

(一)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财务核算中心为规范管理,往往会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培训、统一自制凭证、修订完善财务制度、岗位职责及财务工作流程,促使基层医疗机构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及财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财务核算中心人员集中办公,便于探讨会计账簿的设置、会计科目的归类、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事务。使得会计账簿设置统一,会计科目归类更合理和规范,正确性也越来越高,保证了会计核算信息的统一性。由于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与核算单位没有任何关联关系,因此在核算过程中能够比较公正地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集中核算后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报表统一由财务核算中心按时编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加强了会计监督,为遏制腐败发挥了作用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收支全部纳入财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财务管理中心严格按内控制度要求分设制单、记账、复核人员,这些人员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同时,核算会计有权对被核算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要求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有效地发挥了会计监督作用,遏制了腐败。

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核算中心机构及人员编制问题未解决

我市绝大多数财务核算中心一般为区县卫生局的临时内设机构,其人员的编制问题未解决,财务核算中心人员的编制、人事、工资福利仍在原单位。集中核算后,财务核算中心虽然制定有财务中心及核算会计工作职责,但财务中心人员由于考虑自己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在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时有所顾虑。

(二)核算工作量大,反馈信息滞后

全市集中核算的区县普遍存在着财务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据调查,财务核算中心一般每人承担6~8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他们的主要工作用于凭证整理、归集、录入,各种报表填报等日常事务。加之基层医疗机构在财务中心开设统一核算账户,各单位银行存款必须分户明细核算,工作量大,完成时间较长,基层医疗机构无法及时了解本单位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银行存款余额情况,而财务核算中心人员感觉自己长期超负荷工作,力不从心,从而使基层医疗机构与财务核算中心之间产生一些矛盾。

(三)财务监管脱离现场,源头监管力度不够

会计的监督作用就是要使单位财务收支的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不可否认,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会计的监督职能在某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盲区。在财务集中核算形式下,财务中心核算人员脱离了各具体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不了解情况,其审核仅限于会计凭证要素是否齐全及是否按程序审批,难以对各单位的支出做出判断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加之医疗机构资金流量大、存货多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

(四)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责任不清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基层医疗机构账务由财务核算中心核算,单位领导认为财务核算中心会把关,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财务核算中心根据会计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主权在各基层医疗机构,其职责是核算和监督。于是财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这使得进行财务集中核算的各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往来款项的核对和清理有所放松。

三、对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尽早落实机构编制,让财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

落实机构及人员编制,让财务人员的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转到财务集中核算机构,由其统一管理,从而改变了原来财务人员以单位管理为主的体制,保证了财务人员与单位之间保持相对独立。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的可能性,消除了财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使财务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单位经济状况的影响,降低了财务人员成为“内部人”的可能性,大大改善了财务人员进行监督的环境,使财务人员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利于财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

(二)开通网络报账平台,缓解财务核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矛盾

财务核算中心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转机制,必须立足于电算化和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如可以开发和应用远程报账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使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花在凭证整理和摘要输入上的情况彻底改变,实现网络报账,这样工作人员只需花审核和修改的时间,从而大大地减少工作量,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实施网络报账,基层医疗机构还可以时时了解自己单位的财务状况,特别是银行存款余额,从而缓解财务核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矛盾。

(三)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监管职能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培训。财务核算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不仅应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还应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遵守会计法律、法规,保证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始凭证。二是财务核算中心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稽核督查,调查核实各项重大开支、非经常性开支、大宗物品采购等。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务印鉴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落实临管职责。

(四)坚持遵循“三个不变”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

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应坚持遵循“三个不变”的原则。一是预算管理体制不变,财务预算仍由各基层医疗机构编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批复给各单位;二是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的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三是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即基层医疗机构的各项收支仍由本单位审批并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在坚持这“三个不变”的基层上,按照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从细节上规范财务行为,加大服务力度,努力使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操作上多解释、财务上多分析、业务上多沟通,让基层医疗机构切实感受到财务核算中心只是他们财务管理的服务机构,促使他们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五)建立会计管理体系,明确机构职责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会计法律主体,负责制定并严格执行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负责编制上报单位年度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并按预算审批文件执行;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清理;严格控制负债,定期清理债权债务;负责单位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负责按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领用、使用和核销票据,按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法组织收入。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六)规范会计工作流程

1.单位报账工作流程规范。发生经济活动后取得相关合法原始凭证—经办人签字确定经济活动发生事项—报账员审核并签字,审核内容包括:凭证的真实性:主要对发票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凭证的合法性:主要审核取得的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凭证的完整性:主要审核凭证的填写内容是否完整,如时间、单位、收款单位是否盖章、经济发生的事项、单位、数量、单价、金额等内容—分管领导签字—单位负责人签字—报账员(或出纳员)付款:报账员(或出纳员)根据签字手续完善的原始凭证付款。付款后加盖现金付讫章,并根据支出业务的先后顺序编号记入现金日记账。

2.财务核算中心报账流程规范。报账员根据单位备用金账户余额及现金库存情况,及时将单位所有财务票据及相关资料送到财务核算中心报账,确保单位资金正常运转—财务核算中心审核人员审核财务票据—审核后出具报账员报账审核单,报账审核单的内容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原始凭证张数等—核算人员与报账员审核对账后分别签字确认,报账审核单一式三联:其中第一联交核算中心出纳作为补充单位备用金依据,第二联作为核算会计记账依据,第三联由报账员存留—财务核算中心核算会计根据报账审核单提出资金划拨计划—将资金划拨计划交核算中心领导审核签字—核算中心出纳根据审核后的资金划拨计划补充单位备用金。

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分析 篇5

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现状

1、人员结构不合理

( 1) 缺乏高学历人才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高学历人才很少。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共有卫技人员136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占0.15%;本科学历704人,占51.54%;大专学历468人,占34.26%;中专及以下学历192人,占14.06%。 虽然本科和大专的学历比重较大, 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中专通过后学历教育升上来的,知识技能完全不能同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相比。 而在城市医疗机构中,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人才趋向饱和状态,甚至常出现十几个硕士、博士对一个三甲医院的职位进行激烈竞争的情况,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学生想进入城市大医院更是非常困难。

( 2) 医护比例失衡

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医护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医生的比例大于护士,甚至在大部分乡村卫生所根本就没有护士,原因是护士的任务主要在医疗行为上,不太适宜基层医疗机构的保健、预防疾病等服务要求,所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执业医师( 含执业助理)572人,注册护士427人,医护比1∶0.75,低于江苏省卫生厅要求的医护按1∶1配备原则,更低于WHO推荐的医护比1∶2的标准。

2、医疗技术水平偏低

基层医务人员由于学习进修机会较少,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因此医疗技术水平偏低。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职称117人,占8.57%; 中级职称481人,占35.21%;初级职称697人,占51.02; 无职称71人,占5.2%。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因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而选择去大医院治疗,但在国外恰恰相反,人们更多的是去基层医疗机构治疗。

二、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1、高学历人才的择业观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高学历的医疗人才多分布于城市二、三级医疗机构,而低学历或没有专业学历的卫生人员则在乡镇一级医疗机构所占的比重较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位于乡镇的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不仅工作环境差,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比大城市要低得多,基于这种基层与城市预期利益之差,许多新毕业的专业人才宁愿冒着失业风险去城市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一个职位。 此外高学历的人才往往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他们在求职时,对于工作单位的要求更高。 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高学历人才奇缺。

2、护士的劳动强度和报酬不成正比

医护比例失衡,是因为护士工作比医生辛苦,收入却比医生少。 例如,同在一个科室的医生与护士,夜班时医生一般在晚上10点后如无医疗任务可以在值班室休息,而护士却必须整夜坚守岗位, 熬夜是最影响人体生物规律的,因此一些高年资的护士几乎都有申请不上夜班甚至于调离护理岗位的想法。 另外,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福利待遇低,正式编制机会较少,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在近几年的招聘计划中,根据区人社局和区编办的要求,我区的基层医疗机构都将为数不多的事业编制招聘名额全部分配给了医生,更加导致了医护比例失衡。

3、医疗卫生资源少

医疗卫生资源是重要的国民健康资源,包括人力、物力、 信息和技术等。 健全的医疗卫生资源能够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患者的就医意愿。 而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无论是医疗技术设备还是人员技术水平都明显要比大城市低,加上基层医务人员视野受限,接受知识更新的渠道狭窄,一些新的医疗技术和规范主要靠上级工作检查时得到,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卫生人才和患者都缺乏吸引力。

4、培养模式单一,“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缺乏

在农村,医疗卫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预防疾病,进行计划免疫等。 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并非硕士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人才,而是学历和技术适宜的应用型全科医师。 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分布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地处偏僻的农村地区,若一个医师只懂一科,对其它的医疗知识则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那么就必然使患者宁愿多跑一些路也要到大的医疗机构去就诊,甚至遇到急症时,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这种 “ 一专多能 ” 的应用型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人才培养却只一味地追求医疗卫生人员向专科方向发展, 这种供需不一致的情况, 也是基层医疗机构出现人才短缺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的措施

我国卫生部曾提出,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建设,必须把 “ 下得去、用得上 、留得住 ”的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 , 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为此,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吸引高校人才积极下基层

国家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制定更多偏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政策, 不仅要改善医疗设施条件, 还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医疗机构相比,不仅医疗设备落后,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更艰苦,因此对高校人才的吸引力很小。 所以为留住更多人才,当地政府应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越是乡镇卫生院( 所) ,给予的政府补贴应当越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基层医疗机构。

2、加强落实全科医师制度,培养基层医疗人才

国务院已在2011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所以国家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上应继续坚持定向培养的方式。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领域主要涉及预防、保健、妇幼等,治疗对象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或因地域差异以地方常见病为主。 国家应充分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大量培养实用型的全科医师,使这些医疗人员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地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医疗服务。 同时,可通过免除学生住宿费、学费,每月补助生活费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计划的吸引力, 促进定向生与定向医疗机构就业协议的签订,保证学生毕业后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这不仅有利于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对提高就业率也大有帮助。

3、鼓励医学专家等高级医疗人才多下基层进行视察、指导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由于经费等方面限制,直接引进硕士、 博士等医学专家到基层工作是很不明智的,其成本必然是高昂的,而且高级医疗人才在医疗资源缺乏的基层医疗机构,所学的知识也很难得到发挥。 所以国家应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鼓励这些医学专家来基层指导工作。 在受到环境限制的很多社区或乡镇地区,尤其是一些僻远的农村,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很有限,大多数医生只会开些简单的感冒药或使用抗生素等,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病症却无从下手,常常导致患者的延误治疗。 所以鼓励大医院的医学专家通过下基层指导、远程教学和远程医疗等方式将他们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医学理念传授给基层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体现他们的价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拓宽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道路

高级医疗人才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不仅会考虑该单位所能给予的福利待遇,也会考虑在该单位工作的发展前景,因此,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做好规划是吸引更多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有利于激发他们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很多基层医务人员并不希望一辈子都处于这一岗位,在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后,他们大多数都希望可以去大医院工作,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所以在进行职称评审、干部选拔、评选先进时,可给予这样的基层医务人员更多机会,在一些全国性的医学学术会议、出国交流或课题研究上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那些主动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们。 城市医疗机构在引进人才时,也应为这类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结语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国家良好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也需要更多医疗卫生工作者对基层的热爱与奉献精神,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 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政策扶持,促使更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推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和民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对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何林娥:基层护理人才短缺问题研究及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

基层医疗机构消毒隔离问题与对策 篇6

1存在问题

1.1消毒隔离意识差

1.1.1科室布局不合理,治疗室、检验科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未明显设置,上墙的制度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1.1.2消毒供应室人流和物流共有一个通道,污洁交叉现象严重,使用普通卫生洁具清洗器械,清洗设备如毛刷等设备不全,多数无菌包外无3M指示胶带,包内无化学指示卡,未开展灭菌生物检测。

1.1.3进行无菌操作时无菌观念、手卫生意识相对薄弱,不戴帽子、口罩、手套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诊断、治疗等各种操作前后未洗手或手消毒,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1.2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

1.2.1无菌物品消毒、管理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无菌持物钳未干燥保存,仍用新洁尔灭等低效消毒液浸泡消毒,并存在一个无菌筒内存放多把持物钳、镊子、剪刀的现象;部分医疗机构无菌物品未专柜存放,清洗消毒后的器械表面有污渍和水垢,无菌包包皮不合格,包皮不洁、破损现象严重,使用中的一次性棉签、纱布、储槽无开启时间,超过24h未重新灭菌。

1.2.2周期消毒落实不到位酒精/碘伏容器等未做到密闭保存,多数不能保证每周更换2次;氧气湿化瓶未能按规定及时消毒并干燥保洁存放;超声探头不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84消毒液浓度配制多数不看说明书。

1.2.3紫外线消毒落实不到位紫外线灯管积灰,无紫外线灭菌灯消毒记录,未开展紫外线灯管物理检测及照射强度测试,个别医疗机构的紫外线灯无法开启。

1.3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医疗废物管理不符合要求

一次性医疗用品放置的环境不符合要求,潮湿不通风,无菌物品放置离地面太近,对有效期检查不及时,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超过有效期现象严重。一次性物品用后未分类处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标记不清,甚至混放,锐器盒只摆不用和重复使用现象严重。非主城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全部未进行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暂存点不符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

2对策

2.1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

各级卫生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应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知识讲座,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对新上岗人员加强岗前培训。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和技能,杜绝医疗过程中不正确、不规范医疗行为,努力降低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对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灭菌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使基层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在不断的培训和监测中得到全面提高。

2.2建立落实消毒灭菌制度,确保消毒质量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各项规章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措施之一,目前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加强消毒供应室、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管理,严格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以及保存和发放,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监测必须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消毒剂的使用必须按照说明书标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做好周期消毒工作,酒精、碘伏容器每周消毒2次;氧气湿化瓶、听诊器、血压计、超声探头等每天每人消毒更换,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

2.3规范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运输

医疗废物是感染管理的重点之一。医疗活动所产生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带血的棉球(签)、纱布等均属于医疗废物,管理不好会造成医院交叉感染,也可能对外环境造成污染。医疗废物管理应专人负责,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不得混放,感染性医疗废物应置于有警示标志的黄色垃圾袋内,针尖、手术刀片、玻璃安置于利器盒内,应将产生的医疗废物及时交由集中处置单位进行集中处置。

2.4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要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加大对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和控制、医疗废物管理、医院内感染控制等的执法检查,对医疗机构存在的医疗废物不使用医疗废物包装物分类收集,不按照规定路线转运和暂存点不符合要求的,不按照要求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的违法行为应依据程序,立案严肃查处。

3讨论

基层医疗机构资产管理之初探 篇7

资产管理在现代基层医疗机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对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机构资产的使用效率,改善各项医疗服务条件,保证医疗资产的升值、保值,从而能够为更多的病患服务。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上存在漏洞,造成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低效,甚至出现资产流失的风险。所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

二、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在资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资产购买效益分析也做的很不到位,资产效率较低,另外,评价指标单一也会造成重复建设和盲目购买的情况,资产的使用与市场分析效益差距较大。

(一)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管理机构松散

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通常采用多头管理,现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仍然使用财务部门负责总账,而各个设备部门只负责明细账;设备的维修不完善,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专职的设备维修人员,而且没有和厂家签订完善的维修合同,造成设备无法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能对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使高、精设备无法及时升级或采购新的设备代替。

(二)资产内部的控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虽然已采用信息化记账,但是记账方式还处于粗放型阶段,这对一些高、精技术设备的使用造成影响,同时还造成如科室成本分摊不准确,从而造成绩效考核数据不合理等现象。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人员在变更资产移交时,容易引发账实不符的情况。对于一部分新建的资产,尤其是自筹资金建设的房屋建筑物等,由于各种原因使投入使用延迟,无法达到可用状态,和上级部门的资产移交手续缓慢,账目长期无法入账,造成资产实际价值和真实价值不符。

所以,医疗机构管理者要采取措施将资产管理的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做到物尽其用和资源共享,优化资产的配置,使资产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资产管理的措施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医疗机构资产的完整和安全,维护医疗设备的完好,并充分发挥医疗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措施。

(一)转变资产管理观念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领导的足够重视,这是资产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领导和员工还要做到认识到位,必须做到全部员工都认清医疗机构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资产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医疗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医疗机构快速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并明确各部门职责

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要按照统一领导、独立管理的原则设置相应的资产管理机构和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有由院领导亲自担任,小组成员主要由资产管理、审计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同时,要对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有明确的分工。资产管理的关键是保证不同部门各司其职,不同部门的职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资产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主要负责机构资产的采购、调剂、领用、维修和清理等工作的全程账务管理与核算,并办理各项资产的登记手续,把报废资产向上级报批,调剂管理库存物资。另外,办公室还负责全员的资产账目核算、机构资产盘点等工作。

2、供应采购办公室

该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各项采购计划,并组织采购,对于批量物资和大型设备的采购,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采购招标。另外,办公室还负责建立各类资产的明细账目,并根据科室的要求统计调配、供应物资。

3、财务部门

该部门主要负责资产总账的管理,以及设备购置之前的可行性讨论证论与采购资金筹集。并对资金的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核查,对资产的使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另外,该部门还需要参与资产的报废清算工作。

4、设备科

该部门主要负责医疗机构全部医疗设备的审批、购置、验收、分配以及维护和修理等工作,要严格做好闲置资产的入库检查和维护等工作,保证周转库内资产的使用和及时调配,对资产的报废进行鉴定以及批量购买和大型设备购置的可行性论证审核工作。

5、总务办公室

办公室主要负责整个医疗结构的建筑物、房屋等资产的论证和设计,并向上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除此之外,该办公室还负责建设工程进度、质量以及竣工的记录和监督,以及办公用品的报废的鉴定等工作。

(三)完善医疗仪器的采购制度

各种大型医疗设备在购买前,必须总是各部门人员考察当地医疗市场,做好调研报告和可行性论证报告,并提交到资产管理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组织论证工作。决策过程中,除了要对技术实用性和先进性记性认真研究外,还要对采购计划的效益、成本以及政府关于医疗仪器的采购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保证采购任务的最优化。坚决杜绝过度采购、盲目采购情况的发生,保证采购设备质量和价格达到最优,实现医疗机构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制订相关制度维护固定资产的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就是要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医疗机构资产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防止出现冒、跑、漏、滴的现象,杜绝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1、资产验收

医疗机构资产的购置要实行统一的计划,资产购入以后,相关的资产管理机构要认真验收,库房的保管员将将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系统, 库房的会计对单据进行确认以后要及时送达财务科,防止出现资产已用但是没有入账的情况发生。

2、资产领用

各个科室使用各类资产,必须填写物资领用单,相关库房的保管员和库房会计要做好资产的调配和账务处理工作。

3、资产报废

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办公室要增强机构各个部门的资产管理和监督力度,资产进行审核报废时,要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程序审批,是否存在报废手续,并对帐、物、卡进行验证。对于盘亏资产,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要进行核实,如果确实存在盘亏,要将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如果存在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还要追究相关人员和部门的责任。

4、资产退库和内部调拨

对于存在科室闲置的情况,或者多余的资产,需要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及时办理相关退库手续。医疗机构的内部科室调配固定资产时,需要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并办理相关退库手续。如果要调离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向有关部门办理资产退还手续,然后才可以进行调动。

5、定期进行资产核查

基层医疗机构要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定期进行资产审查工作。 审查工作要成立包括机构领导、总务科、医务科、信息科、医学工程部等相关人员的清查小组,并从上到下进行账务和资产的清查。账目清查时,要做好品名规范工作,防止出现由于拼命不规范造成的工作混乱。 同时要定期培训清查人员,避免出现走过场的情况。

6、资产奖惩

完善医疗机构资产管理岗位的奖惩制度,定期对各个科室的资产进行管理、保养和使用,对缺乏责任心,耽误工作和管理不善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责任制度进行处罚,同时,要建立资产管理基金,以用于对管理效果显著的工作人员和效益突出的部门进行奖励。

(五)加强审计监督制度

基层医疗机构呀对单位资产和经济效益进行定期的审计,以提高资产的经营收益。审计过程中,要注意资产的折旧是否提取,资产是否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帐外资产和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流失的现象。必须保证资产帐实不符问题的解决,对于闲置浪费和非法侵占的情况要坚决杜绝。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院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制制度,通过内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管理,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保护机构财产物资的完整安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问题是当前机构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这需要社会、医院等各方面的努力,克服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发挥出医疗机构资产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对经济的发展越发重要。因此,逐步实现我国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医疗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资产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齐庆祝,魏亚平,郝云莲.创新医院财务管理提升医院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6)

[2]俞振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1(08)

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使用管理分析 篇8

正因为麻醉药品的这些特点, 法学家按照法律把毒品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按这种说法, 麻醉药品属于毒品的一种, 更应该严加管理。

并且根据联合国《麻醉品单一公约》和《精神药物公约》中规定的常用麻醉药品有128种之多, 精神药物99种。

医学上一般也把麻醉剂列为毒品的范畴。按照毒品对人体的不同效果, 把毒品分为麻醉剂、致幻剂、兴奋剂和镇静剂四大类。

从这些不同的分类中, 也从不同程度和不同的角度地反应了麻醉药品与毒品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因此必须在医疗机构中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进行特殊管理。但是对于一些基层的麻醉药品的经营使用单位, 仍存在很多问题, 使用管理上仍有很多的安全隐患。没有真正的实现对麻醉药品的规范管理。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少安全管理的意识

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对这些药品的管理意识淡薄, 那种重医轻药的思想很严重。并且这些单位的主管人员, 对这些也没有检查的措施,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甚至有些药品的购用单位对购用药品的登记都做的不全。对药品的这些知识相当缺乏, 有一些单位的领导人, 连常规的麻醉药品的名称都说不上来几个, 更谈不上管理的制度了。这种知识的匮乏, 意识的淡薄, 加上没有专门的对这些药品进行“五专”的管理制度, 麻醉药品管理制度不全面, 致使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有胡乱应付的思想, 麻醉药品管理松散无序。

2 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即便有了制度也是将其束之高阁, 既不落实, 也不执行。这是部分基层特殊药品购用单位麻醉药品管理的“通病”。这种麻醉药品购用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麻醉药品本该是用专用的处方单独开方, 但是基本上基层医疗机构都没有这种专门的专用处方, 而是用常规的普通处方开具, 麻醉药品的处方, 和常规的普通处方混杂在一起。 (2) 没有完整的专册记录, 麻醉药品应该建立专册管理, 记录一定要详细、完整, 但是基层医疗单位基本上只还是按普通处方那样, 简单的记录了一下患者的姓名、年龄, 还有患者的购药时间, 有的购药的数量都不是很准确, 更没有一些药品的服用剂量, 或患者的病情记录等的东西了。 (3) 正规的麻醉药品的管理, 不仅要记录完全, 还要对药品的空安瓿的回收处理情况做详细的记录, 以便检查药品的合理运用的一个情况, 但是在基层的医疗机构, 往往都是和普通医疗垃圾混淆一块处理, 没有这种完整的记录。 (4) 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不严格执行凭医院诊断证明给药, 无法保证药品是否使用安全合理。 (5) 很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对麻醉药品保管不严, 没有执行严格的双人双锁的制度, 有些甚至连专人专柜都达不到, 还有些甚至和普通药品混杂在一起。 (6) 基层医疗单位对未使用完的麻醉药品, 没有进行销毁处理, 没有这种退货销毁的记录。 (7) 过期的那些麻醉药品, 基层的医疗机构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向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提请销毁措施, 有的甚至简单的丢弃。

3 专业人员素质较低

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对麻醉药品的知识掌握不完备, 对麻醉药品的管理法规不了解, 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和一些购药单位, 没有专门的这种麻醉医师, 开具处方的只是普通的医生, 不具备开具麻醉药品处方的资格。他们对麻醉药品的常识和法规不了解, 更没有专业的麻醉药品的管理方面的知识, 对麻醉药品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较低。这是基层特殊药品购用单位麻醉药品管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规范主要表现有: (1) 在麻醉药品的处方开具上不规范, 没有严格的按规定开方, 只是简单的记录, 姓名, 年龄。没有具体的用量, 用法。 (2) 很多医师开具的麻醉药品的处方, 药量都是超量的, 药剂方面的人员也不进行具体的查对。 (3) 没有执行处方更改, 医师签字的规定, 并且药剂人员, 发药人员也没有进行签字。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使用不规范的这些情况, 一定要加强监管。我国国务院在2005年8月颁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在这个条例中加大了对监管部门的调理。规范监管部门的职能, 加大了对这些违规违纪行为处罚的力度。给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特殊药品的管理带来了全面的法律上的保障。根据这些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类特殊药品管理方面的变化, 药品监管部门必须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发挥自己主动监管的积极性, 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麻醉药品的监管力度, 认真的执行并切实的落实。

根据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这些状况, 笔者认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实施。

必须建立完整的档案监管制度

药品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完整的档案监管制度, 以便更好的掌握麻醉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合理经营和使用管理等情况, 制定适宜的监管对策, 定期检查, 或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主要检查药品的购药渠道和销售保管的情况, 并且对基层医疗机构和麻醉药品经营单位的麻醉药品的销售情况, 按季度进行备案管理。以便更好的了解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查看医疗机构是否有完备的麻醉药品的管理制度。对麻醉药品的专管人员, 采购人员、及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生也统一的进行登记备案, 出现变动, 及时的更改备案。

加强日常监管, 加大查处力度

基层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麻醉药品这类特殊药品的流通环节的日常监管, 加强日常的检查力度和监管力度,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把这些基层的毒麻药品的经营单位作为重点监管的对象, 有问题的及时整改。如有麻醉药品购销渠道部完备的, 责令补充完备, 购销行为有问题的, 给予警告处理, 责令限期整改。检查“五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检查麻醉药品的专柜管理情况, 麻醉药品的专帐记录情况, 对不符合要求的, 限期整改, 直至符合要求。重点查看医疗机构是否有用过期的麻醉药品, 应用的麻醉药品是否有未标注有效期的情况, 是否有关于麻醉药品的专门的剩余药品的销毁记录, 退换货的记录等等,

对没有按规定做到的基层医疗机构给予严重警告, 限期整改, 对有严重的违法行为的吊销营业执照。

加强同相关部门协作, 联合监管

卫生部门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 因此在工作的时候, 药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同卫生部门的协作, 两个部门联合监管, 共同开展工作,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麻醉药品购进渠道, 使用登记册、空安瓿回收销毁记录与实物进行查对, 还要对医生的处方进行查对。发现问题, 及时的纠正、处理, 对有严重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

药品监管部门还要和公安部门联合执法。两部门联合, 加大监管的范围, 对有问题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定向的跟踪监督, 配合公安部门展开全面的禁毒方面的人民战争。做好一类精神药品, 麻醉药品和易制毒化学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本辖区内的吸毒人员情况做一个全面的掌握, 并掌握这些麻醉药品的来源, 及时将这些情况上报给公安管理部门, 切实配合好公安部门的麻醉药品流通防范工作有效开展。

同时基层监管部门和同级卫生部门两部门还要联合做好麻醉药品知识的定期培训。对基层医疗单位的这些主要的药品负责人、采购麻醉药品的人员、管理的人员、和相应的执业医师和执业药师举办定期的知识培训, 来使他们掌握麻醉药品的基本知识, 能更好的应用和保管麻醉药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齐抓双管, 做好麻醉药品的协同监管。同时药品监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学习, 以便能更好的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 真正履行好自身的监管责任。

只有这样加强监管, 完善管理制度, 加大查处的力度, 并建立档案, 登记备案, 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的使用管理。

摘要:麻醉药品做为一种特殊的药品, 临床上必须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 现针对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中麻醉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 做一下总结, 提出解决的一些具体建议。

上一篇:岛式车站下一篇:中学歌唱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