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创新

2024-07-16

作文与创新(精选十篇)

作文与创新 篇1

创新作文就冲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创新作文是如何把自主的写作权还给学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新的源泉———感受生活

学生要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报、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等活动,实行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师生情》《调皮王变乖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的场景也让他们的内心世界荡起涟漪,激起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二、创新的动力———激发兴趣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1.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 尝试成功

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三、创新的翅膀———大胆想象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自主作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就会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自己的独特创意。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1. 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可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编写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2. 借助插图,观察想象

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3. 大胆假设,虚构幻想

小学生最喜欢听童话、读童话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自选材,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童话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尽情地在想象空间驰骋,成功写出了《粉笔与钢笔》《标点符号的争吵》《五官的对话》等有趣的文章。另外,我也以《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市长》等为题引导学生大胆假设,插上想象翅膀,写出了充满奇思妙想的想象作文来。

创新与生活创新的作文 篇2

假设生活中没有创新,没有改革,我们至今应该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创新,它不是盲目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勇气、思索、想象力与艰辛劳动的结合体。

我们人类的历史是一本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智慧书。创新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在进步的灵魂。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看那汉武帝、王安石、莱特兄弟、丁肇等开拓者将它谱写得更加辉煌,同时,他们也证明了生活需要创新。

那制造出第一架飞机的莱特兄弟俩不迷信书本,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发现了气压中心侧转的现象——弯曲的翼面气压中心并不总是像平翼面所承受的气压中一样往一个方向移动。正是这个发现让莱特兄弟受到权威的抨击、打压,同时,也让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创新必备的可贵品质。

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走的都是成功之路。比如,像可口可乐公司原先把可乐做的非常难吃,贩卖效应很差。为了改善情况,他们针对可口可乐配方进行改良。但是市景比原来更差。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去做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老顾客不买的原因竟是因为可口可乐配方改良了。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创新固然好,但并不是盲目,要跟生活紧密结合。

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地方不充满创新:大妹把不同风格的衣服搭配得十分好看;小妹的一句机智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看老爸巧妙地做好了一个玩具小推车;奶奶将菜炒得花样百出……我平时的.怪点子很多:让退了休的电动笔“重出江湖”,让报废了的夹子再次上衣架,让废纸成为一件件漂亮的玩偶衣……大妹的衣服搭配、小妹机智的话、爸爸的小推车、奶奶的菜以及各种小玩意儿都是出自于创新名下。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生活,你会惊奇地发现生活竟然与创新环环相扣!生活有了创新变得多姿多彩,同样,创新因为生活才有价值。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帮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价值。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比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有的学生就说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也有学生说他得到了爱,生活中有人给予了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隘,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考试,画题为《深山藏古寺》,结果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有一幅画深深的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表现的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啊!”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大,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位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画作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科学家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形式和其它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

当前,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要能写三五篇较好的文字,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的文字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邀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颗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比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像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本领想到我们应该多做奉献;5.从牛的反刍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刻,温故知新的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观点,学生就能快速做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叶圣陶.关于使用语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高尔基.论写作[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创新思维与作文教学 篇4

(一) 以人为本, 提倡创新

作文教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以往传统的作文教学讲究从文出发, 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结构, 教学生怎样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而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之后, 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 掌握了文章的行文规范, 确实写出了比较规范的文章。但是也是千篇一律的文章、模式化的文章、八股式的文章, 缺乏生气、灵性和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所以创新作文教学应以人为本。我们常说文如其人, 每一篇文章都应是作者个人风格的外化, 因此写作者才是写作的中心。而文章要有新意, 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 最活跃, 最生动, 最奇特, 因而也最富于生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就要研究怎样去开启写作者——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他们的作文写作更具创造性。

创新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 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能够做出新的发现, 提出新的见解, 解决新的问题, 或者能够以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创造性的运用, 就应该视作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提倡人人创新, 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开阔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设计, 撞击学生的心灵, 开启他们的心智, 将作文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从“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 把从头脑中的思想“挤”出来化成文字, 变成用文字记载自己心灵的颤动和思想的轨迹。其实青少年最少保守思想, 他们受传统习惯的束缚较少, 敢想敢说敢做, 不被权威、名人吓倒, 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他们创新意识强, 敢于标新立异, 思维活跃, 情感丰富。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 一定要成为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把, 而不能变成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枷锁。

(二) 开放写作, 释放心灵

开放式写作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 敞开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学生一旦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 就会如鱼得水, 就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 就会自觉而又满怀热情地去阅读社会, 阅读人生, 就会“我以我手写我心, 我以我心吐真情”。实施开放写作, 就是尊重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释放心灵的机会。

开放式写作首先是命题的开放, 让学生写自由文。训练初期, 可根据水平等级不同给出一组题目供不同的学生选择;或给出话题, 让学生自拟题目;或给定部分限制, 让学生补充完整;或只讲体裁要求, 别无它限;甚至不加要求随意写作。文题的设定要贴近生活,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真情可表。实施开放式写作还应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展示作品的机会, 跳出“课堂”, 开辟课堂外主战场。鼓励学生课外练笔, 多写读书笔记、日记、周记、随笔甚至进行专项研究性写作训练。鼓励学生成立文学社团,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橱窗、校刊要大量刊登学生习作, 对外要积极推荐学生作品, 燃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开放式作文, 还需要民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习作, 可交由学生民主评议, 老师适度点拨;也可以由学生评委们合作量化给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介绍作品, 写后记和自评;如果习作内容结合现实生活, 可以走群众路线, 让当事人做评审的法官:《给同桌画像》可以让同桌先睹为快, 《老师请听我说》不妨听听老师的声音, 使学生习作也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好天地。

开放式作文训练, 要开辟课堂以外战场, 使写作生活化。写作不单是一种技能, 它要融入生活, 表现生活, 创造生活, 学生是为了生活学语文, 而不是为学语文而生活。写作生活化是突出训练主体地位的一种重要途径。写作离不开生活, 可以说, 培育生命、培养健康人格是写作活动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读写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 应当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 应当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良性习惯。做人与作文结合, 提高综合素养, 培养健全人格, 是写作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 靠的是强化主体意识, 开放训练, 释放心灵。

(三) 注重思维, 张扬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证明, 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可写, 不仅表现在材料的缺乏, 更主要表现在思维质量不高, 缺乏健康的思想和情感。不是不会写, 而是“想”不到, “想”不好, 因而培养学生“想”的能力很重要。学生思维能力的缺乏反映在:思维无序, 量不足, 质不佳, 受思维定势影响严重。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线性联想能力、发散式联想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想象, 懂辨证, 思维敏捷新颖, 有个性, 能批判, 讲独立。

作文中的发散思维可分为客体发散思维和主体发散思维。客体发散思维是就写作对象而言, 对象的特性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 比如写“粉笔”, 可做如下发散:色彩—洁白, 形体—短小, 原料—纯净, 质地—坚硬, 属性—易碎, 脾性—默然……主体发散思维是就写作者而言的, 作者的能力、素质、修养、经历、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各不相同,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体验, 各自的感受和认识, 也是有差异的, 所以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因此, 同样面对春景, 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 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秋日里有人但见“秋天万里净, 山暮澄江空”的明丽, 有人却见“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的凄婉。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选材拟题训练, 材料选角度训练, 话题评说训练等。

张扬个性, 培养特长, 培养创造力, 是学生写作的终极目的。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首先要发现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个性, 给予肯定, 大力扶持。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 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 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观察的个性化, 从“真”处看, 从“细”处看, 从“另”处看, 从“无”处看。总之, 尊重个性差异, 合理分类, 使学生要么长于一种文体, 要么长于一种思维, 要么想象丰富, 要么思维深刻, 要么语言富有个性有文采, 要么构思精巧技法高超。

(四) 因材施教, 分清层次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 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个体写作能力和写作欲求, 学生可分为:特长爱好型、一般学习型、基本功薄弱型。因此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和评价也应该有所不同。特长型应重引导, 指要害;一般型要严要求, 讲规律;薄弱型要多鼓励, 谈成绩。就大部分学生而言, 基本属于一般型。他们的作文缺乏新意, 缺乏个性, 但更主要的是缺乏思维的训练和扎实的基本功。因此, 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应从思维训练开始, 夯实基础。而对于基本功薄弱的学生, 就要降低要求, 先从模仿入手。对特长型学生要高起点, 鼓励个性和创造。总之, 要讲层次, 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做到“教”“导”分明。写作教学中的“教”有“能教”“难教”和“不能教”之分。“能教”要体现在夯实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行文修改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不能教”的, 也就是作者的“才气”、文章的“生气”和笔墨的“灵气”, 教师要“导”之有方, 辅之以帮助。

层次清, “教”“导”明, 还体现在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合理有法上。在习作评价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评价要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避免一刀切。因为得80分的学生也可能是“退步”, 得60分的学生也可能产生了“质的飞跃”。为合理评价, 可根据评分把不同水平学生的习作分值转化成标准分, 以达到纵横比较的目的。而且在习作评价中, 要适当突出个性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 以带动学生更好创新。

创新与守旧作文 篇5

《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为回忆性散文,它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叙了鲁迅童年和青年时期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还有对那些摧残、扭曲人类的封建旧伦理、旧道德,旧制度的饿批判性审视,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陶性知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讲述了儿时在家中的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与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述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落后就要挨打,正因为不能给儿童正当的教育,导致人才荒废,中国才会被外国侵犯,处处兵荒马乱。

歌德也曾经说过:“不断改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变得僵化。”《二十四孝图》一文中,作着就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当年的秦王李世民、武则天等人都大力改革,国家便进入了鼎盛时期。

我们中国,如果不是邓小平爷爷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使我国日益壮大起来,那么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一国两制的方针、载人神州号飞船……这些也许永远是梦想,因此,改革创新就是巨大的推动力,也是使国家飞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以,改革创新>守旧,明朝的灭亡,清朝的腐败不都是因为守旧吗?

浅谈作文模仿与创新 篇6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章可循,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起到明显效果。唐朝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一篇同名小说。但模仿不是抄袭或临摹,它是在充分领会范文“形”“神”之精髓的基础上的一次升华。死搬硬套只会让人觉得拙劣可笑。下面我将就如何做好模仿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读透教材,模仿经典课文。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每篇课文都有其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老师分析课文,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组材、构思及使用了哪些方法才使文章如此出彩。在不同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它们不同的结构形式、行文顺序、修辞、优美语句等等有关作文的知识。这些内容看起来非常繁琐,教师课堂上可结合每篇课文特点重点地讲解其中的一两项,不需面面具到。如若每一节课我们都很好的将作文教学与课文紧密结合,日积月累必会有所成效。为了让学生进一地运用这些技巧,在每一篇课文结束以后,可以有目的的布置一篇小练笔。

2、进行课外阅读,模仿优秀作品。

仅凭课本中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提倡的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倡导大家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所有分析文章的方法,对自己课外阅读的佳作作一些分析,进而学习其中的长处,用于自己的写作。前几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以其娴熟的文言、丰富的想象而倍受好评。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定然熟读《三国演义》,深谙其语言之道,才能将文章写的如此炉火纯青。建议学生们在课外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力求做到无笔不读书。笔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摘录型,原文摘录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局部;二是感想型,读完文章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三是综合型,可就文章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摘录并作简要的阐述。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些都是作文的根基。

3、交流学习,模仿教师和学生。

老师和同学是学生最亲近的人。老师写下范文,读给学生听听,可谓言传身教,这样学生是极易模仿到老师作文中的优点。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作文或日记看,互相交流和学习,同龄人之间往往更容易互相模仿。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同学好的作文就像一盏路灯,照亮了他们写作的道路。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二、作文中的“创新”

有了模仿的能力,我们又有进一步的要求——创新。从模仿到创新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当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以后,作文中必将绽放出个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把点评的重点转移到这上面来,要对学生作文中一些有创造性的地方进行表扬。在作文点评课上要形成一种氛围,那就是让学生感觉到真正写出个性特点的作文才是好作文。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就作文中某些小细节上的创新单独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与成就感。

2、鼓励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作文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口說我心,我笔写我口。要有独创的见解,首先要表现于语言表达中,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比如对于勒、孔乙己、愚公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主要看你的论述能否自圆其说。所以我们要打开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地将这种个性化的思维诉诸笔端,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3、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改写古诗。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词,虽不能作诗填词,偶尔根据语境化用一两句倒也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二是给课文续尾。有些课文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未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前提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 篇7

就高中学生而言, 作文比较优秀的学生, 多是阅读面广, 积累词汇较多的学生。积累的目的是为了模仿, 模仿的价值在于创新。仿效先进的东西, 吸收别人的经验, 正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经验, 以便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有道是“袭古”是为“弥新”, “沿浊”是为“更清” (陆机《文赋》) , 教师只要教会学生正确模仿的方法, 学生就能通往自由创新的王国。

一.选择实用典范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模仿和创新

模仿是一种有意的接受性学习, 是学生作文起步的台阶, 是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白杨礼赞》 (茅盾) 《我的老师》 (魏巍) 《荔枝蜜》 (杨朔) 《背影》 (朱自清) 都是很经典的记叙文写作的范文, 《谈骨气》 (吴晗) 《敬业和乐业》 (梁启超) 则是议论文写作的典范。这样的文章曾在教材里如数家珍, 然而, 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几乎很难见到这些篇目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体方面的知识时, 选用典型的较明白简易的文章做范文则更易被学生模仿和创新。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 表现内心感受, 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实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模仿不是简单地抄袭或生搬硬套。它是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作文训练。模仿是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选择好的范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我的大学》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不论是语言和结构都有很多值得推敲和学习的地方。我让学生阅读之后, 学生立即在脑海里产生了《我的高中》《我的初中》等一系列题目, 甚至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令老师拍手称快的作文来。我发现学生在范文的启迪下, 把范文里重要的信息逐渐消化吸收, 仿照运用范文的语言、文字, 表情达意、谋篇布局, 从而产生自己的“改装型”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创造性的萌芽。如果学生经常性地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 经过自己对范文的内化吸收,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学习运用范文中有用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再写作, 那么, 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新的高度, 创新意识也就悄然而生。

可见, 教师选择实用典范的范文,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地模仿训练, 学生不但能熟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结构安排和各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而且写作创造性思维将会在训练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二.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 逐步摆脱模仿的痕迹, 直达创新的彼岸

作文教学采用模仿的目的是创新作文思维, 不至于老在模仿的初级阶段徘徊。起初仿佛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小孩, 总是依赖有根拐杖支撑着前行, 当脚步稳健, 身板硬朗后, 必然抛开拐杖, 不可阻挡地独立前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逐步摆脱模仿的痕迹, 直达创新的彼岸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思考:

1. 在学习中日积月累, 内化丰富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语文课文中去积累, 在课外阅读中去积累, 在第二课堂中去积累。准备一个摘抄本, 养成习惯, 随时记下好词、好句、好段, 乃至好的开头和结尾。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像滚雪球似的, 越滚越大, 词汇就会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 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就会在写作中顺手拈来, 得心应手。此外, 阅读到好的文章, 坚持写读书笔记,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并能书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 为写作增光添彩。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这也有力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内化丰富的语言文字, 学生将会逐步走出模仿的传统思维。

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感受多彩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会采集生活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素材。通过口头作文或即兴演讲, 读书活动或经典诵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 增强学生表达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激励、赏识、肯定, 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喜悦, 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生活, 拥有快乐和自信的双翼, 在写作的空间里碰撞出令人欣喜的火花, 那么作文的创新就不再是不可遥及的梦想。

3.写作中打破思维定势, 敢于向传统挑战, 掌握创新方法

从古到今, 由“模仿”到“创造”, 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正是模仿北魏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传送至今。鲁迅的《狂人日记》较之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可谓借鉴中有独创, 作品为之散发出持久的芬芳。这绝不是模仿的成功, 而是创造的魅力。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 进行多观点思考和提炼, 如利用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 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等。教师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用“旧瓶”装“新酒”, 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训练, 思考和提升, 学生真正掌握了创新的方法, 才是写作的必由之路。

三.作文指导和评价侧重命题、选材、结构和语言,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1.作文命题要有特色

如今考场上让学生自己命题的作文, 多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好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所以一定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给人想象的空间。如《拐弯处的美丽》《衰老的烟灰》《炉暖·书香》等等, 类似这样的题目能给人诗意的遐想, 让人一看见文章的题目就能产生把文章读下去的迫切愿望。又比如针对一则具体的材料: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患白血病猝然离开人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 可以拟定《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遗憾的人生》等, 或记叙, 或抒情, 或议论, 如此具有真情实感的素材定能打动人, 感染人。这样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文章一定是具有创意的习作。

半命题注重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性, 要求学生不受传统束缚, 填写完整的题目给人出其不意之感。如“_____我想对你说”, 为了出新, 不少学生避开了“爸爸”“妈妈”“老师”, 而是补充了“苍天”“恐龙”“大树”等, 又如“我想____”同学们则补充“飞”“大哭一场”“化作一只雄鹰”“做一颗小草”等, 所填写的内容具体可感, 给人联想和想象, 命题的新意, 也就是命题自身的特色。

2. 选材要求广而新

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 材料不局限某一点或某一方面, 要善于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 激活学生积累词汇、句子和段落的仓库, 多角度全方位地筛选材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即从古到今, 由外到内, 从一般到特殊, 让学生写作时对积累的素材左右逢源, 胸有成竹。如学生写《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根据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累, 这位“新朋友”牵涉面之广, 令人目不暇接, 什么仙人掌、指南针、拿破仑、命运之神等, 很少有雷同的习作, 即使老师仍然要给学会提供模仿的范文, 也不会轻易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 因为真正独创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3. 构思别具一格, 语言有特色

散文化的构思,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前有伏笔, 后有照应, 结尾的出人意料, 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 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 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 广告艺术的嫁接, 文学意识的加强, 特殊句式的点化等, 都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在作文中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拖住青春的尾巴”“她脸上噼里啪啦盛开一片粉嫩的桃花来”“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 都是很有创意的句子。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 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 切忌没有思考的仿写而千人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 作文评点时注重实, 加强周期性的作文训练, 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训练力度,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 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 二者重在创新。模仿是起点, 创新是过程和体验,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断积累, 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创新的高度, 张扬出自己的个性, 拥有自己的风格。教师只要教法得当, 不断吸取创新作文的新理念, 就会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在创新中创造和发展, 真正体验写作的成功和快乐。

唐晓堃, 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模仿和创新关系密切, 模仿是创新的起点, 有模仿才有创新, 有创新才有发展和成功。本文就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和创新谈谈看法。

作文创新与影视文化的交汇 篇8

一、雨带海棠冉冉香——画面营造

影视作品非常注重画面的营造。 镜头处理上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之分;形象配置上有远近、上下、 内外、点面、动静之别;画面构造上十分注重形象的广度和深度及主体形象和一般形象的配置。假如我们在作文上借鉴这些手法,通过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画面美,表现情感的律动起伏,那么文章自会有一种圆融、 深远的艺术境界。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过电影”的办法,在心中运用画图、模拟情境、 触动心思、引发想象等方式,构造某一场景,选择适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物象或事件进行构图,然后用语言去描摹它,使文字获得色彩、 造型及构图,或者把画面的色彩、造型、构图镶嵌在字里行间,浓缩在词句中,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觉冲击。例如:04年一优秀作文 《飞》:

“漫天的飞雪,不时的闪电,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知何时起,天上没有了星星,树上的红梅也没有了…… 一阵阵狂风扑面袭来,已经没有了太阳,我仍旧飞,飞,飞,只不过越来越低。我见到了路上的动物,看到了草地,眼前一片漆黑。”

在这里,作者把丰富的内心诉诸于画面 , 通过镜头 的降 、 推 、 拉 、 摇,以及色彩点染,使文句有一种仿佛看得见的视觉效果。同时内心感触与画面融合在一起,赋予画面某种隐喻意味。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 (《豹子在飞奔》 2005年江苏考生) 作者由全景、中景、到特写,由点到面,由静到动, 在极其繁密的形象中极有层次地推出了主体形象刘翔。

二、移花接木一线牵——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是影视的基础。它通过剪辑组合,把两个不相干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创造一种与两个镜头本身不同的全新含义。借鉴到作文,我们可以将两个场景、片段直接叠加“赋予静态画面 (或思想) 以运动” (爱因斯坦语)。古诗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以作者巧妙地把六个毫不相干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我们的思绪随着镜头而流动起来,一种远远大于孤立镜头的含义油然而生。

如“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 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 (02年湖北 《昭君的选择》)。又如 《读懂母亲》 (02年江西) 一文为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眷念,二三四段分别描写 “坐在摇篮旁,她……”、“站在田野里 , 她 …… ”、 “ 倚在沙发 上 , 她 ……”等情景就是剪辑组合。组组镜头,直接叠加,中间不着一字。它用简约的笔墨,组合成似有若无的跳跃的完美的画面,带给读者审美享受。

三、等闲拈出呈异彩——散文化构成

现代电影有一个新的发展潮流, 那就是叙事散文化。它跳出传统故事结构的框框,不再以实实在在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问题、场面、言行、 反应等直接搬上银幕。这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让我们对叙事有了全新理解。行文时可以不再恪守有始有终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方式,而是按照生活原本的面貌自然而然的叙述,叙述与描写、感性与理性,外在真实与内心真实,组成一副五彩斑斓的生活画面。

一位江苏考生 《四幕剧》 采用电影的形式和手法,截取三个镜头“情景对话”“半个甜面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从三个不同的生活侧面来揭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在这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的片断;没有刻意提炼出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朴素的生活情景的客观叙述,连缀其间的是作者的独白和嵌在字里行间的人文精神。

四、博采众长气自华——影视体验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必须注意三大:眼大、 心大、手大”。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渗透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而一旦借助影视世界,狭窄的生活空间就变得宽广开阔了。

议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与创新 篇9

一创设良好情境, 优化作文课堂环境

多媒体运用能突破时空限制, 为人们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可再现场景, 利用图画、动画、摄像等手段以声动心, 以像传情, 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 真切的感受, 带着自己的感悟自由抒发。

景物描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 在教学景物描写与鉴赏时, 笔者先制定学习的重点:情景交融, 突出特征。课上先播放了一组“秋”的图片, 并配以文字“那黄金般的秋色, 那通往远方的路, 那满地的落叶, 多么恬静安详”。秀丽的景色、优美的文字把学生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以“秋”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回忆杜甫、刘禹锡、王维、毛泽东等人的诗句, 得出结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写景要注重感情抒发, 要做到情景交融。笔者又选取了“冬”这个季节, 播放了一组江南的冬天、大兴安岭的冬天、工地的冬天、山顶的冬天的图片, 以及笔者自己所拍摄的定州的冬天的画面。让学生对比观察, 讨论交流, 归纳出家乡冬天的特点。学生极有兴致, 各抒己见, 得出定州的冬天的特点:干燥而多风、灰蒙蒙的天空、有一点温馨的雪花、定州塔的孤寂、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路灯光的照射……这样, 学生就会在今后生活中留意观察, 并注重把握事物的特征。

二激发写作兴趣,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人们专注于某种事物并带有一定情感的意识倾向活动, 它能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潜能。多媒体信息技术能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 诱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关注自然, 树立环保意识。在教授完本单元之后, 可以以环保为话题布置一篇习作。因为学生生活视野狭窄, 对环境遭破坏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缺乏写作的兴趣。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展现了罗布泊前后的巨变, 地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 边远地区水资源的严重缺乏, 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的地震、海啸、泥石流等灾难的画面……看到这些, 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扼腕叹息, 内心情绪激奋, 不吐不快。这样由景激情, 由情引意, 更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今后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都提出了自己见解, 既锻炼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操。

三开拓学生“材”路, 引导学生自主写作

网络有着海量存储和覆盖全球的传播范围, 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来扩大视野, 丰富见闻, 积累素材, 拓展写作资源, 是信息社会下作文教学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素材的必要手段。乐于观察是学生自主写作的良好前提。计算机教学直观性强,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致。另外,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 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搜集资料, 教师也可以建立相关专题信息, 供学生查阅, 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等开展网上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的文体和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风俗民情, 单元综合性学习有一项是家乡素描。可分三个阶段进行:搜集素材, 交流讨论和实战写作。学生因平时对身边景物关注不够, 家乡的景点也没有细细游览, 对定州了解甚少。上网查询后, 才发现故乡的历史源远悠长, 充满文化底蕴, 风景名胜更是数不胜数, 巍峨的开元寺塔, 历史悠远的文庙, 苏东坡的传闻轶事……学生不由为自己的家乡喝彩, 发出由衷的赞叹。有这种情绪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写起作文来便会一气呵成。

四优化习作评价, 提高协作创新能力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 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改, 提出“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选取学生的优秀习作放到展示平台上。这些优秀的作品就成为了学生学习阅读的最佳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个人的修改意见, 由教师归纳, 并对作品做出总体评价。同时, 学生也可以直接在网上互相评改, 在评改他人作品的同时, 引发自身反思, 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作文水平。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

总之,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单一和低效,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视野, 生动形象的课堂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新课改任重道远, 学科整合才刚刚起步, 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不懈探究, 合理、充分、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源, 把作文教学工作做好做细做精, 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水平语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情境, 优化作文课堂环境, 激发写作兴趣,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开拓学生“材”路, 引导学生自主写作, 优化习作评价, 提高协作创新能力。在作文教学中, 要合理、充分、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源, 把作文教学工作做好做细做精, 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水平语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话题作文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10

一、话题作文的命题要素

话题作文的命题要素包括四个部分: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例如, 有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用沙子堆城堡。一位长者走过来问:“你在玩沙子吗?”孩子说:“不, 我是设计师, 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堡。”多年后, 这个孩子果真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故事中的孩子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不断提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 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说,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动力, 请以“理想”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 从开头至“……设计师”, 简述了一个故事, 是材料部分。“故事中的孩子……奋斗的动力”, 对上述故事加以阐释, 是提示语。“请以‘理想’为话题”是给出话题。“自拟题目”和“600字以上”是要求。可见, 话题作文是由材料作文发展演变的, 它的材料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样, 是立意的根据;提示语起到帮助作者立意的作用;话题限定了取材的范围和文章的内容;要求则在文体、字数等方面作相应的规定。有的命题没有材料和提示语, 直接出示话题和要求, 如“以‘幸福’为话题, 除诗歌外, 写一篇不少400字的文章。”

上例说明, 话题作文和传统的命题作文相比, 突出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命题作文规定的题目, 或限定人称, 或限定选材范围, 或限定体裁, 对于学生无疑是一种束缚。学生有时面对一个作文题, 往往搜肠刮肚地无从下笔。比如《我真后悔》这个文题, 首先它规定必须用第一人称;其次规定必须写“我”做错了一件事, 通过反思, 感到后悔;另外它还规定了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这就难怪没有因做错事而后悔的同学无话可说, 而话题作文的命题虽也有一定的限制, 但是开放了很大的空间。以“理想”话题为例, 它不限定人称, 可以自由地选择叙事角度;没有限定体裁, 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在取材范围上, 可以描述现实, 回忆过去, 展望未来, 可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领域。因而, 只要对写作持有正确态度的学生就有话可说, 有较大的驰骋空间。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 话题作文拉近了生活和写作之间的距离,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脱离现实地说大话, 喊空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较窄, 而且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 因而在命题作文无话可说时, 便像挤牙膏一样写一些大而空的时尚套话。而话题作文的话题, 在学生较窄的生活范围内, 一般能够激起思维的火花。还以“理想”的话题为例, 一位同学学习落后, 可是他热爱劳动, 对果树栽培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就以栽果树致富为理想, 写了他的劳动生活, 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这说明话题作文适应学生的需求, 只要学生肯于思考并联系自已生活实际, 就能有话可说。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和选材

基于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 我们在作文训练中, 尤其在动笔前的审题和立意过程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命题作文一样, 话题作文也要审题、选择人称和确定体裁, 只是选材的范围、人称、体裁要比命题作文宽阔自由了。学生接触一个命题之后, 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 结合提示语, 理解并把握出题者的命题意图, 以便写出的文章与题目中材料蕴含的意义和话题相合。其次是确定体裁和人称。话题作文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建构的训练序列: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过程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结合。过去按文章体栽逐级训练, 而新课标却主张从学生兴趣出发。因而就要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占有的材料确定体裁, 如果是记叙文, 还要明确人称。第三是选取材料, 如果是记叙文, 要写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如果是议论文, 使用哪些事实和事理;如果是说明文, 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第四是确定标题。总体来说, 这四步审题过程, 给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下面举一例说明:

《列子·说符》记载一个故事:杨子的邻居, 有一天走失了一只羊。邻居全部出动, 齐去寻找, 还同杨子商量, 要求派人帮忙去追。到了晚上, 大家一个一个都空着双手回来, 谁也没有追着那只羊。第二天, 杨子问邻居:“你们这么多人去追一只羊, 怎么还追不着呢?”邻居回答说:“唉, 岔路太多了!大路两旁有许多岔路, 每条岔路又各有许多小岔路。那只倒霉的羊, 不知走入哪条岔路里去了, 它还能不迷失方向吗?”

后人把上面的故事概括为成语“歧路亡羊”, 比喻有的人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迷失了正确方向。我们的同学都是未成年人, 有时也难免迷失方向, 关键是迷途知返, 还是“一条道走到黑”。请以“方向”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文体不限。

面对这个命题, 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为他们开启思路, 先划出“人生道路上正确或错误的方向”这样一个选材范围。学生根据话题选取生活中活生生的材料, 确定人称、体裁, 有的写记叙文, 有的写议论文, 有的写小品, 并且很快拟定了题目。

三、话题作文的立意

话题作文的立意要做到立意切入求新, 我觉得应该突出三个问题:

(一) 分析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转换视角, 从物转换到人, 或从人转换到物。

比如“关爱”这个话题, 大多数同学都集中在亲子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上。这时我加以指导, 有的同学则通过人对动物、人对植物的关爱, 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这样的立意, 着实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 借用引申义、象征义和比喻义, 展开丰富的联想。

对于有双重含义的话题, 立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 而要引导学生做类比联想, 挖掘深层意旨。例如“健康”话题, 肤浅的立意往往指坚持锻炼、身体强壮、心情愉快之类;而一旦联想到人的思想端正、品质高尚、情趣高雅而立意, 文章内容定会别开生面, 深刻新颖。

(三) 培养逆向思维品质。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 我们常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只看到正面, 而忽视反面。如果从反面入手, 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也能达到求异创新的目的。比如面对“学习”的话题, 倘若从反面入手, 落到“学习他人经验, 盲目照搬, 脱离自己的实际, 必然导致‘邯郸学步’”这一点上, 再配以生动的材料, 文章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明清陶瓷下一篇:经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