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

2024-07-26

食用菌生产(精选十篇)

食用菌生产 篇1

香菇三级菌种一般在栽培前60天左右制作完, 如在3月20日左右栽培, 菌种生产应在1月20日前接种, 培养50天, 扶壮10天左右;袋栽木耳, 出耳最佳温度在15~25℃, 一般在春季4月15~20日播种旱田, 气温逐渐达到15~20℃, 倒计时安排袋栽木耳出耳前40~50天进行生产栽培袋, 栽培袋应在2月15~25日生产为宜;在出耳前70~80天生产木耳二级菌种, 应在1月10~25日生产二级菌种。如春季回暖快或发菌温度低, 二、三级菌种生产可适当提前。

2. 配方

一般以阔叶木屑78%, 麦麸20%、白糖1%、石膏1%、料水比例1∶1.2 (含水量60%) , 陈木屑比新木屑好, 麦麸一定要新鲜, 粗麦麸比细麦麸好。如针叶木屑混入比例不可超过10%, 木屑在使用前, 翻倒晾晒3~5天为好。袋栽木耳培养基含水量要略高些, 一般应在65%左右, 配方中可加入2%细豆粉 (或豆饼粉) 和1%玉米面 (玉米面不可加入过多) , 减少麦麸用量, 但目前大豆货少价高, 可适当少用, 增加麦麸用量。粉碎的木屑和玉米芯应提前预湿, 使水分内外一致, 防止内干外湿, 拌料均匀。

3. 接种

菌袋质量要好, 防止破袋和微孔漏气感染, 灭菌要彻底, 消毒要严格, 切实把好接种质量关, 严防杂菌污染。

4. 培养

培养环境要求通风、干燥、保温、闭光、干净、消毒。培养温度要先高后低, 开始阶段培养温度保持25~28℃, 菌种恢复生长吃料后温度调到22~24℃, 7~10天检查一次菌丝生长情况, 挑出污染袋, 并通风给氧, 每天通风半小时左右。香菇半熟料栽培菌种, 封面后有缺氧现象, 要在袋口绑绳下用8号铁线制成的锥子扎两个透气孔, 袋与袋之间要留出空隙以利通氧。用大袋穴播的在菌丝扩盘后, 在菌丝内2厘米处用牙签或细钉扎眼给氧 (用于全熟料栽培的3级菌种, 不可用扎眼通氧办法) 。菌丝长至一半, 温度要调到20~22℃, 温度必须以袋内菌温为标准, 室内温度为参考, 此时每天要通风2~3次, 严防温度过高, 避免菌种伤热和菌种缺氧, 伤热和严重缺氧的菌种轻者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重者会造成大面积污染甚至全部毁灭。如果二级菌种质量好, 料配比例合理, 灭菌彻底, 接种和培养管理好, 三级菌种一般在35~5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菌袋长满菌丝后, 要在5~10℃、通风、闭光条件下复壮10天左右, 复壮后将菌种放在2~10℃、干净、通风、凉爽、闭光、干燥条件下贮藏, 以降低其生命力, 减少变退异化, 防止菌种老化, 但严禁在0℃以下存放。

5. 注意事项

食用菌生产 篇2

枣庄食用菌研究所主要产品是平菇、鸡腿菇、双孢菇、木耳、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的一、二、三级种(母种、原种、栽培种)及出菇(耳)菌棒的生产销售及食用菌栽培所需的各类原料、设备、药品、肥料等。

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通常也称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其培育方法各异,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母种培育:培养母种是指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得到的菌种。母种培养基的制备通常用土豆洋菜培养基。配制1000毫升培养基,用土豆200克,琼脂(洋菜)18-20克,葡萄糖20克。

做法:先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小片,放1000毫升水中煮沸10分钟,用3-5层沙布过滤,补足损失水分。将琼脂加入溶化后,加进称好的葡萄糖,补充水分至1000毫升。以后分装试管,每管装量1/5-1/4,并加棉塞或海绵硅胶塞、包牛皮纸。在1.2公斤压力下灭菌50分钟,趁热摆成斜面。冷却后置于25-27℃条件下即可接种。一支母种可转管25-30支。在无菌操作下接种的试管置于25℃左右恒温条件下培养,7--1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试管。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除掉杂菌污染的试管。培养好的母种移入冰箱,在4℃条件下保存半年,或室温下保存三个月。

二、原种培养:原种培养原料可用木屑(锯末)或棉籽皮。此处以木屑培养基为例木屑培养基配方:木屑78%,麦麸或米糠20%,糖1%,石膏1%(生、熟石膏均可,但要磨成粉方可应用)。

做法:培养料加水拌合均匀,培养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料,指缝内见水珠,而滴不下来为宜,一般料水比 1:1.2-1.3(即100斤料加水120-130斤)。然后装瓶,装瓶方法是边装边将瓶轻轻地抖动,使瓶上下部紧密适中,装至瓶肩部将料压平,洗净瓶口内外的培养料,加棉塞包纸捆好放进高压消毒锅内进行灭菌,在1.5 公斤压力下灭菌三小时。冷却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将试管种母种接入瓶中,一支母种可接4-5瓶原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瓶,即为原种。

利用柞树枝生产食用菌稳增收 篇3

1.食用菌培养室的建造

这种食用菌培养室可建在庭院或空闲地,东西走向,南北半坡式,半卧地下,顶部用双层薄膜覆盖,长12~16米,宽6~8米,高2.8米(北墙总高度)。

建造时按所需尺寸放样划线。将线内深1~1.2米的土壤全部翻出用于夯筑地上部分的围墙。北面墙厚1.4~1.6米、高1.8米,南面墙厚1米、高0.4米,东西两墙各厚1米。在东墙紧靠北墙附近开出入门,由外及里呈斜坡式或梯式,门口外围设置一半回形挡风墙。西墙上开3个圆柱形通风口,其中一个直径40厘米,设在正对着东墙的出入门2米高处;其余两个通风口直径均为20厘米,一个设在距北墙4米远1.5米高处,另一个在上述两个通风口之间1.8米高处。北墙上设4~6个直径均为20厘米的圆柱形通风口,上下交错排列,最低处的通风口在1.5米处,最高处的通风口在1.8~2米处。东墙除出入门外,还要在中间部位1.5米高处设一直径20厘米的圆柱形通风口。以上高度均为培养室内设置高度。

土壤全部翻出后,要将培养室四壁及底面修平整,然后在培养室内自东向西设置两排立柱。各排离南北墙的距离均为2米左右,排内立柱间距为3米,立柱高度北排为2.6米、南排为2.4米,使其呈自然坡形。在两排立柱上各固定两层横杆,第一层固定在立柱的顶端,从上到下两层横杆间距为40厘米。再在两层横杆上分别固定竹竿(竹竿走向为南北向,间距1米),每一竹竿的北端都直接固定在北墙上,而南端则要捆一根1.5米长的竹片,使其略呈弧形,而后将竹片末端固定在南墙内外。在固定上层横杆和竹竿之前要将下层塑料薄膜铺好。固定上层横杆和竹竿后再覆一层塑料薄膜。最后在上层薄膜外用铅丝或绳压固定,并在棚顶加盖草帘。

2.食用菌培养室的使用

栽培滑子蘑1~3月接种,3~6月发菌养菌,9~10月出菇;培养黑木耳应在上年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生产原种和栽培种,2月中旬至3月上旬生产菌袋,经50天发菌,5月1日前后即可挂袋催蕾。5~6月为出耳旺季,末潮耳可在9~10月采收。食用菌培养室使用之前要用硫黄或高锰酸钾加福尔马林熏蒸灭菌,然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

3.基料配方

滑子蘑生产基料配方是:柞树枝木屑75%、麦麸15%、玉米面5%、糖0.5%、石膏1.5%、石灰1%、过磷酸钙1.5%、尿素0.5%,料水比为1︰1.2(水分可根据基料干燥程度灵活掌握)。

黑木耳生产基料配方是:柞树枝木屑78%、麦麸(米糠)20%、石膏1%、白糖0.9%、石灰0.1%,水分65%左右。

4.柞树枝生产食用菌经济效益

每把柞蚕场(8公顷)的轮伐枝条5吨,可制作菌棒5000个。一般每个菌棒可生产鲜滑子蘑1.2公斤,或者生产干木耳0.1公斤,5000个菌棒可生产鲜滑子蘑6吨或干黑木耳0.5吨,鲜菇价格按每公斤6元计算、干木耳价格按每公斤70元计算,每把蚕场每年冬伐的柞树枝生产滑子蘑的产值为3.6万元,生产木耳的产值为3.5万元,除去每个菌棒2.2元的生产成本(包括人工),每把柞蚕场可以增加净收入2.5万元左右。2008年柞树枝条价格为每吨300元,不生产食用菌的蚕农通过出售柞树枝,每把只能增加收入0.15万元。

当前食用菌生产开发的思考 篇4

1 存在问题

1.1“有限”资源的损耗与“无限”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首先是在发展香菇、木耳的同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有限的阔叶林资源的充分利用,尚有相当部分的菇农仍然采用原始的方法,实行段木栽培。即使是袋栽的方法,也无法摆脱破坏生态环境、吃子孙饭的现实。以大田县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县阔叶林蓄积量仅200万m3,且多数分布于峭壁、陡坡地段,并处于中幼龄期,一经砍伐就无法恢复其生态的平衡,对水土保持等造成极大的影响。其次是利用“无限”资源(稻草、木薯秆、玉米秆)为原料的蘑菇、香菇等生产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使这一资源多数被浪费。再次是竹果林荫空地等有利于食用菌生产的生态条件没有充分利用,致使生产场所受限制,或占用良田。

1.2 经营管理不善

首先是目标不清。主要表现在认识模糊和取向错误,对经营成效、预期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存在问题认识不足,或只看到问题的一部分,就认为已经认识了问题的全面,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造成经营上的错误和失误。科学的管理要求必须全面系统地明确具体的经营管理目标,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实施。其次是科技意识淡薄。许多人在食用菌生产管理上既缺乏科技基本常识,又缺乏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不重视科技知识的学习,也不重视培养技术人员,管理上不是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吸收和应用先进科技去提高生产力,而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敷衍了事,致使由于技术措施的失误,造成生产上的严重失误。

1.3 产供销及深加工没有配套

各种菇类多以原材料卖给外地深加工厂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也就无法持续稳定全面地发展生产。同时,周年生产没有跟上,只满足于季节性的生产,往往造成季节性产品过剩。

2 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思路

2.1 高度重视节约资源的草栽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首先是应用草料混合栽培技术开发更多的食用菌生产领域,使有限的阔叶林资源得到1倍甚至几倍的有效利用,如通过草料的混合,使原来1m3阔叶林木生产1300~1500袋香菇,变成生产3000袋及其以上。其次是全面综合利用木薯、玉米、棉秆、稻草等农作物稿秆,致力发展蘑菇、草菇等食用菌生产,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据测算,667m2水田产稻草0.6t,可种植蘑菇40m2,获经济效益300元以上。

2.2 发挥资源优势,周年生产食用菌

以闽中的气候特点而言,一年可分为6个食用菌生产区间,第1区间为8~10月,此期气温在20~26℃之间,是一年内最好的种菇季节,适宜种植香菇、银耳、凤尾菇等;第2区间为9月中旬~10月,此期气温在19~24℃之间,是栽培凤尾菇、蘑菇的最好季节;第3区间为11~12月中旬,此期气温在10.7~15.2℃之间,为平菇宜栽期;第4区间为12月下旬~1月,此期气温在10.6℃左右,可采用短栽方式生产金针菇;第5区间是2~4月,此期气温在11~19.2℃之间,为春季种菇期,也是香菇大量(70%)产菇期,可种植凤尾菇;第6区间在4~7月,此期气温在19.2~27.2℃之间,前期可种植毛木耳,此期其它菌类产品短缺,毛木耳上市正好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并形成周年栽培的组合。此外还应加强对珍稀、反季节食用菌生产的管理和安排,以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和覆盖面。

2.3 强化科技意识,普及食用菌生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益

重视科技情报和技术引进工作,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反复多次组织培训,加强食用菌产业领导者和生产者对科技知识的学习,努力普及和提高科技水平,使科技与生产得到真正的结合,提高栽培成功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4 巩固提高稳步发展

食用菌生产是一种高技术、严要求的产业,在生产上要真正达到人们的栽培目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在发展中必须认真对待,对现有的种植户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使他们成为食用菌生产的典型户和示范户,以此为基础再逐步适度规模地向周边发展,形成基地型稳步发展的格局。

2.5 发展加工业,做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产品的处置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后环节,也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目前半成品的加工状态,远远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也不能获得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根据食用菌生产规模,努力发展深加工,增加花色品种,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还应积极组织产销网络,打开国内外市场,以解决食用菌生产的后顾之忧。

2.6 菌渣的再利用

食用菌生产 篇5

一,近年来贵港市食用菌生产情况

食用菌是贵港市农业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1年全市冬种食用菌面积120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1平方米,增长22.6%,总产鲜菇14.38万吨,同比增加2.6万吨,增长38.7%,总产值7.9亿元,同比增加2.74亿元,增长65.9%。三区两县市都有种植,主要分布在覃塘区,港南区,平南县,双胞蘑菇为传统种植品种,近几年,金福菇,秀珍菇等可周年生产品种得到迅速发展。贵港市近年来食用菌生产主要特点:

一是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多年以来,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生产,将其列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抓好抓实。各级各部门加大了资金扶持,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扶持食用菌制种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确保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几年来引进福建老板在三里镇,五里镇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菌种厂,市农科所投资300万元,于2006年建成了每年可制菌种100万袋的中型菌种厂一个和占地1万平方米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一个,引进各种食用菌栽培先进设备,全年生产食用菌,创新了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目前广西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的工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另外,以专业户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化,周年化,多品种食用菌生产企业也逐年增多。

二是发展快,面积大,单产高,效益好。2008—2011年冬种食用菌面积分别为707.41万平方米,882.09万平方米,980.2万平方米,1201.6万平方米,总产分别达7.13万吨,9.7万吨,10.41万吨,14.38万吨。总产值分别达到2.75亿元,3.43亿元,3.84亿元,7.9亿元,面积增加了1.7倍,总产增加2倍,产值增加2.8倍。平均每平方米产量在7—11公斤左右。2011年平均产值66元每平方米,纯收入53元每平方米。

三是基地集中,农民种植食用菌面积积极性高。食用菌主要分布在覃塘区和港南区,如覃塘区五里镇,三里镇2011年冬种食用菌分别达到338万平方米,163万平方米。当地农民有种植食用菌习惯,堆料,搭棚,管理技术较高,因此,每平方米产菇15公斤以上,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四是品种单一向多品种发展。2006年以前,我市种植的食用菌品种以双胞蘑菇为主,约占全市食用菌面积的80%。2007年以来,市农科所大力开展食用菌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筛选出了金福菇,姬菇,秀珍菇,木耳等适于本地周年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目前,是农科所已实现周年化种植食用菌,改变了过去只能冬春种植低温蘑菇,不能夏秋种植高温型的状况,为全年开始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品种条件,去年以来,已种植食用菌优质鲜菇120万袋,产品除内销外还大力开拓广东市场,由于质量过硬,产品一直十分畅销。其中高温型食用菌品种已占到32%左右。五是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过去基本种植方式是菇农推广搭简易人字棚,堆放一层营养料,生产成本高,近年来,加厚5—7里面营养料的办法,产量提高了20%以上,同时降低了搭棚费用。2008年以来,不少地方推广大棚搭配分层铺料加二次发酵技术,产量提高了15—20%。同时,大面积推广果园行间周年立体套种食用菌生产技术,荔枝培育木耳等生产技术。

二.2012年食用菌发展情况

截止12月5日,已种食用菌1404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202.4万平方米,增长16.8%,周年化栽培主要品种有金福菇,姬菇,秀珍菇,毛木耳等。冬季种植主要以双胞蘑菇为主。重点基地在覃塘区的五里镇,三里镇,石卡镇,港南区的八塘镇和平南县大新镇。

三.主要做法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食用菌品质

我市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抓紧抓好食用菌生产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提高食用菌开发的科技含量。一是抓良种。在继续使用常规品种“As2796”双胞蘑菇的同时,引进了广西科学院研发的广生二号优质食用菌菌种,改变了过去菌种引进方面杂,乱,差的局

面。二是抓良法。在五里,山北等乡镇推广应用了二次发酵技术的蘑菇组织紧实,不易开伞。产量提高35%以上。三是抓培训和技术指导。是农业局与县市区农业局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密切配合,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和科技讲座,使广大群众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提高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水平。自治区农业厅“科技兴菌富农”宣讲团到我市开展技术讲座后,市,县,区农业局,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也积极开展了技术培训,覃塘区山北,东龙等乡镇还组织村支书,主任,种植大户到五里镇示范基地参观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据统计2012年全市举办技术培训班326期,18900人次接受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26000多份。

2.搞活流通,开拓市场

随着我市食用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解决好食用菌流通与加工是发展食用菌生产成败的关键之一。我市一是抓好信息服务,及时收集,发布食用菌产销信息,在制定食用菌发展规划前,首先到外地调查研究,了解食用菌市场供求信息。根据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帮助农户搞好产销缷接,拓宽销售,加工渠道,确保食用菌产得出,卖得去,实现食用菌开发效益目标。二是抓产业化经营。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等办法发展订单生产,努力扶持龙头企业和集体,个体企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参与食用菌生产销售,加工等经营活动,加速食用菌加工转化,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市已有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5家,在册会员300人以上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个,基本解决了食用菌产品销路问题,促进了我市食用菌快速发展。

本文来源:菇讯网 http:///

食用菌生产 篇6

【关键词】高寒地区;食用菌;生产;必要性;建议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稀有或特有氨基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广大群众喜爱的健康食品之一,自古以来被人们列为菜中佳品,已成为人类三大食物来源之一。西北高寒地区光热资源少,不利于大田作物的生产,却具有比其他地区更适合菌类生长的环境,因此食用菌产业逐渐成为这一生态区域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产业。

1 西北高寒地区食用菌生产现状

1.1 食用菌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食用菌作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极为畅销,每吨售价达8000元~30000元人民币不等,价格看好,效益可观。有人预测21世纪的食品重点是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而食用菌正是保健食品中的佼佼者,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蘑菇量已达20千克,而我国仅5千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膳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市场的发展潜力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开发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食用菌在高寒地区设施农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人工生产食用菌原料广泛。经过菌丝分解,那些原来结构复杂、不能溶于水且无法被利用物质变成结构简单、可溶于水且富含菌体蛋白的菌渣,经处理后可做饲料、肥料或生产沼气。食用菌生产可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和沼气生产等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西北高寒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在高效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近年来逐渐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投入,科研机构纷纷开展相关研究,食用菌在高寒地区设施农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1.3 高寒地区特色食用菌栽培技术示范效果良好

高寒地区食用菌规模化种植技术是一三七团在“双孢菇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食用菌-双孢菇示范推广”、“日光温室规模化生产”等系列科研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形成的。2009年试种的2200平方米双孢菇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2010年,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立体栽培大棚30座,形成基质配方筛选发酵、食用菌的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出菇后管理等一整套食用菌栽培规程。

1.4 师、团鼓励食用菌产业发展

“十二五”前期,兵团第七师及一三七团制定并实施了规模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确立了长远发展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团场以调整和优化食用菌产业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为目标,积极引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全面实施绿色生产,提高产品档次,打造优质绿色食用菌品牌,带动了团场及周边地区1000座日光节能温室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北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

2 必要性分析

2.1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兵团边境团场加快发展,实现惠农富农,增强戍边能力的需要

兵团边境团场根据国家战略需要,90%以上集中在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分布在高寒山区、丘陵地区、干旱缺水区,环境条件恶劣,常遭受低温、大风、干旱、冰雹、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另由于边境团场条件艰苦、经济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能力也比较低。

2.2加快团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需要

近年来,四师、六师、七师、九师、十师、十三师等地的冷凉地区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多数农场种植户的设施农业管理和种植还处在较为传统的种植阶段,生产经营规模小、种植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精品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只能到内地学习、借鉴,而且还并不一定适合当地环境条件。

2.3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农争粮、不与农争肥、占地少、用水少、见效快等特点。高寒地区具有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基础和条件,立足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发展食用菌,对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和能量有效转化,有利于产品的增值和产业链的延长。

2.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种植户收入的需要

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农业,其发展领域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一三七团是北疆地区的蔬菜主产区,在“退棉、扩园、兴牧”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思想指导下,已建设温室4025座,占地531公顷,食用菌种植已初具规模,生产的多个食用菌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哈萨克斯坦。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问题

食用菌是一三七团近年发展的新兴产业,起步晚、时间短,基础差,问题多。主要问题是:

(1)规模小,条件差,技术相对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单产水平低,质量不稳定,效益时好时降;

(2)科技水平低,人才队伍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大多借鉴外地技术,低水平重复,影响了食用菌科技的整体合力;

(3)菌种生产水平低,特色菌种少,栽培种大多由种植户自己沿用原有品种制种,菌种质量难以保证,造成菌种的混乱、退化和老化,严重制约了菌种的良种化、特色化进程;

(4)产品品种单一,销售时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差异化优势不明显。

3.2 发展对策建议

食用菌产业将成为高寒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产业。可通过高效设施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来组织农场种植户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调控等环节按照标准要求严格控制,对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生产环节严格把关,带动更多富余劳动力参与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高寒地区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高淑敏.高寒区域夏秋季食用菌不同地域生产模式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1,30(2):22-24

[2]杨立诚.高寒地区日光节能温室鸡腿菇生料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8(7),242

[3]李渝珍.食用菌在青海的发展优势和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5(2)

[4]路等学,王龙, 秦杰.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

食用菌生产者安全问题概述 篇7

1 高压锅使用中的安全问题

高压锅蒸汽灭菌压力高, 温度高, 蒸汽穿透力强, 灭菌时间短, 灭菌彻底, 是培养基、培养料灭菌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食用菌生产者在扩制食用菌母种、原种时, 经常要用到高压锅灭菌。有的菇农为节约资金, 降低成本, 使用超过安全期的高压锅, 有的甚至自行设计焊接。用高压锅对原种、栽培种灭菌时压力很高, 木屑、棉壳培养基一般要求1.5 kg·cm-2压力下灭菌1.5 h, 而麦粒种则需要1.5 kg·cm-2压力下灭菌2 h。因此, 菇农使用劣质高压锅,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确保生产者自身安全, 使用高压锅时, 必须从国家专业生产厂家购买, 不可自制, 更不能使用过期的存在各种隐患的高压锅。当使用的高压锅出现问题, 需要维修时, 一定要到国家定点维修站维修, 而绝对不能找流动人员修理。灭菌后, 必须待容器内蒸汽压力回至零, 并开启放气阀将锅内余气全部放完后, 才能打开锅盖。

2 紫外线灯灭菌中的安全问题

紫外线灯是紫外线发生器, 由于它使用方便、无污染、效果好, 目前广泛应用于接种室或菌种培养过程中的空气和物体表面灭菌。紫外线灯的灭菌效率与灯管功率和照明时间有关。接种室在用紫外线灯照射时, 最好不要有其它光源, 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 照后关灯30 min后再开启照明灯, 并进入工作。紫外线灯开启时间不能过长, 过长时间的照射, 会形成高浓度的臭氧。臭氧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呼吸道等器官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并引起头痛、胸闷、眩晕等不适症状。切勿在紫外线灯下开灯工作, 更不能直视开启的紫外线灯管, 其对眼粘膜及视神经有严重损伤作用。

3食用菌生产期间的孢子粉过敏

孢子粉虽然本身无毒, 但它极小, 随空气飘浮, 直接吸入人体支气管进入肺部, 会导致肺部发生病变,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孢子粉过敏。其症状因人而异, 一般表现为支气管疼痛、咳嗽、痰多、胸痛、发烧等, 个别的还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防止孢子粉过敏应采取以下措施:

3.1适时采收, 防止孢子散发

有些食用菌品种具有很强的孢子弹射能力, 如平菇在菌盖展开, 盖缘翻翘时, 孢子释放量达到高潮。为防止平菇孢子弹射, 应当在菇盖边缘尚未展平, 即七八成熟时就应及时采收。

3.2净化空气, 减少孢子飞扬

进菇场前, 先打开门窗通风30 min, 以降低菇室空间的孢子浓度。然后用喷雾器向菇室空间喷水增湿, 让大部分孢子散落沉降后, 再进入采收。

3.3延缓孢子释放

当菇盖长到2~3 cm宽时, 每日用谷氨酸营养液向菇体喷洒一遍, 既能延缓孢子释放时间, 又能提高平菇产量和质量。配方为:白糖1 kg, 谷氨酸钠5g, 维生素B1 200片, 溶于100 kg水中即可。

3.4更换品种

在通风条件不够理想的环境中从事食用菌栽培时, 要注意选用不产孢子或不释放孢子的品种, 或用产孢子少, 释放机制弱的品种来代替常规的栽培品种。

4使用杀菌剂的安全问题

由于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原料及温湿度条件与许多病原物的生活和繁殖条件相吻合, 因此菇室和菌袋为各类真菌、细菌、病毒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条件。食用菌感染病害后, 菌丝体萎缩、死亡、子实体畸形、腐烂, 不仅在经济上遭受严重损失, 而且病原菌对人体也极为有害。培养料进房前, 必须对空菇房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特别是连续栽培多年的旧菇房更应加强。消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菇房、床架及栽培环境中潜伏的病菌和害虫。菇房消毒一般采用熏蒸法,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甲醛、高锰酸钾、硫磺粉等。其中甲醛对人眼、呼吸道、皮肤等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高锰酸钾结晶体与浓溶液对人体皮肤有腐蚀性, 口服或吸入均有害;硫磺粉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扩散快、渗透力强, 既能杀菌又能杀虫杀螨, 但它对人的呼吸道和眼结膜有刺激性。因此, 用药剂熏蒸时, 要有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措施, 药剂用量一定要准确。放药或喷药时, 自内向外边放边退, 最后关闭门窗。熏蒸结束后待药味自然散尽, 再经通风换气并确认无异味后, 方可进入。

5使用杀虫剂的安全问题

由于食用菌对农药十分敏感, 极易产生药害, 因此食用菌虫害的防治, 以预防为主, 并尽可能采用物理和生态方法预防。但在实际生产中, 由于裸露而潮湿的子实体极易招惹害虫取食危害, 而且食用菌害虫具有虫体小, 隐蔽性强, 繁殖量大的特点, 要想完全杜绝虫害几乎是不可能的。有许多菇农在害虫大发生后, 都喜欢用磷化铝防治。磷化铝是一种高效磷化物杀虫剂, 在空气中与水反应分解产生有毒性的磷化氢气体, 对潜伏在袋内的害虫具有强烈的熏蒸杀虫作用。需要注意的是, 磷化铝本身对人体安全, 但生成磷化氢气体却有剧毒。轻度中毒时, 表现为头痛、胸闷、咳嗽、恶心呕吐、腹胀、呼吸困难, 肝脏损害等症状, 使用时要绝对注意安全。磷化铝熏蒸完备后, 要注意打开门窗将室内有毒气体放尽, 并将滤纸浸入5%~10%的硝酸银溶液中, 取出后自菇室外向内检测, 如果滤纸在7 min内变黑, 说明空气中磷化氢气体已达到使人中毒的浓度, 不可进入磷化铝熏蒸完毕后, 应将其残渣收起深埋。

另外, 菇农进入菇室从事食用菌生产操作时, 一定要戴口罩, 穿工作服。配制或使用有腐蚀性的药剂时, 最好带上乳胶手套, 防治烧伤或烫伤皮肤。严禁将食品带进种菇现场, 边工作, 边吃东西。对烂菇、碎菇及生了病的菇不能拣去食用, 以防中毒。

参考文献

[1] 曹春英.花卉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42.

利用桑木屑培养食用菌生产技术 篇8

1 培养料的准备

把新鲜干燥的桑枝用木材切片机和粉碎机加工成木屑, 其细度以100~120目为适度。加工后的木屑粉需经干燥后贮藏, 防止发霉变质。

2 配制培养料

培养料配方:①87%桑木屑, 10%蚕粪, 1%糖, 1%石膏, 1%过磷酸钙。②87%桑木屑, 10%麸皮, 1%糖, 1%石膏, 1%过磷酸钙。③87%桑木屑, 5%麸皮, 5%蚕粪, 1%糖, 1%石膏, 1%过磷酸钙。④80%桑木屑, 15%麸皮, 0.3%尿素, 1%糖, 2.7%石膏, 1%过磷酸钙。

培养料应充分搅拌均匀, 含水量为60%~65%, pH值按不同食用菌的要求调节。

3 制袋栽培

食用菌均可采用制袋栽培法, 不同菌类的制袋和栽培方法基本相同, 但接种方法、培养环境、管理技术有较大差异, 只有严格掌握技术要求, 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1 配制培养料

按选定的配方称料, 拌匀, 把糖溶化于冷开水, 再倒入0.1%高锰酸钾水溶液中, 然后倒入配料中拌匀, 无颗粒状即可。基料的含水量以手紧捏、指缝中有水渗出为宜。

3.2 装袋

基料拌匀后应在8小时内装袋, 以免发酵。木耳、香菇用17 cm × 36 cm的聚丙烯塑料袋, 平菇用23 cm × 46 cm的高密度聚乙烯袋。装入培养基料的数量为袋长的3/5, 在两头套上塑料环颈套 (内径3~4 cm、高1.5 cm) , 用锥形木棒从袋口的一头打穿至另一头, 用牛皮纸封口。若培养木耳、银耳应用锥形棒在袋的横面上打4~6个2 cm深、直径1.5~2 cm小孔, 贴上胶布。

3.3 灭菌

基料袋的灭菌要采用高压灭菌, 一般1.4 kg/cm2, 灭菌2小时可达到目的。也可用蚕具消毒灶灭菌, 温度98~105 ℃保持8~12小时, 再密封10小时, 冷却到30 ℃左右可搬入接种室。接种室和发菌室都应预先灭菌。一般每m2用福尔马林50 g、高锰酸钾25 g进行空气消毒或用福尔马林0.6 kg兑水10 kg, 加石灰0.2 kg进行喷雾消毒。培养室要求清洁、干燥。

3.4 接种

先用接种钩将菌种瓶上部3 cm菌种除去, 然后钩取整块菌种接入塑料袋两头, 要求菌种紧密接触培养料表面, 以促进复活, 快发菌丝。黑木耳、香菇应接种在料袋横面上的孔穴内, 用胶布封口。接好菌种后, 用排笔涂4%高锰酸钾溶液或3%~5%石灰溶液于袋的表面, 然后将料袋搬入黑暗或弱光 (30 lx) 室内成行排放在地面或架上。

3.5 管理

食用菌生长发育除必需的营养条件外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 (pH值) 、光照、空气等, 不同的菌类要求的最适合条件不相同。

食用菌生产中不可忽视pH值 篇9

1. 很多菇农对pH值不了解, 个别人只是一知半解, 不知道pH值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2. 不同食用菌品种对pH值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菇农在拌料时, 只是大概调整一下, 没有做具体测试调配, 也不知道具体测试方法。

3. 对培养料中在高温灭菌后pH值会降低0.3~0.5现象不清楚, 食用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某些有机酸, 从而使pH值进一步下降, 因此, 在配料时应考虑周到。

4. 盲目跟随他人学, 别人怎样配制自己就怎样配制, 导致别人发育良好, 成品率高, 自己成品率不高, 杂菌感染率极高, 加大生产成本。

推广液体菌种以改变食用菌生产方式 篇10

1 固体菌种的缺点

传统的固体菌种二级、三级地代代转接, 一转就是半年。生产中前怕污染, 后怕老化, 烟薰火烧, 繁琐复杂。由于固体菌种萌发迟缓, 污染居高不下, 大面积污染的地区数不胜数。到了出菇时袋与袋之间菌丝生长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袋内, 菌丝的菌龄也相差悬殊, 上面的菌丝已经老化, 而下面的还没长满, 出菇难以集中, 产品质量差, 管理费用高。

2 液体菌种的优点

2.1 工艺简便

固体菌种的生产工艺为一级试管种→二级原种→三级栽培种, 而液体菌种则没有级的区别, 也就是说液体菌种既可以作为母种接原种, 也可以作为原种或栽培种直接接栽培袋, 简化了生产工艺。

2.2 菌种纯正

生产固体菌种频繁扩接转代, 生产中烟薰火烧, 使菌丝活力大大降低, 极易造成污染。而液体菌种生产需经过筛选、提纯, 属纯菌种;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封闭运行, 属纯培养。

2.3 周期缩短

采用固体菌种, 从制种至出菇1个周期至少需要4~5个月, 甚至半年多。而采用液体菌种从制种到菌丝长满栽培袋只需30d左右的时间;制种至出菇大部分品种只需1个月, 整个生产周期一般也就2个月。

2.4 成本低廉

以前采用固体菌种, 无论使用二级种还是三级栽培种生产栽培袋, 菌种所占的成本都在0.1元以上, 而用液体菌种无论是生产栽培种还是栽培袋, 其菌种成本一般为0.02~0.03元。

2.5 污染减少

采用固体菌种进行食用菌生产, 栽培袋的污染率大都在8%~10%, 而采用液体菌种接种后6h萌发, 24h菌丝布满培养料面, 菌种萌发速度超过杂菌生长速度, 杂菌污染率降低。

2.6 操作简便

固体菌种生产需重复备料、拌料、装瓶 (袋) 、灭菌、接种、养菌, 而液体菌种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1个罐体内完成, 按键操作, 既成倍降低了生产、管理费用, 又节省了人工费用, 操作简便, 轻松制种。

2.7 出菇整齐

采用液体菌种的产品可以比采用固体菌种的早上市2个月以上, 早上市与晚上市效益相差很大。此外, 采用液体菌种的栽培袋菌龄短, 出菇整齐一致, 适合出口要求, 在价格上占优势。

2.8 易规模生产

采用固体菌种袋内菌丝菌龄不一致, 加之受自然条件制约, 需多潮出菇多茬管理, 有的没出完菇还要进行越夏或越冬管理。而采用液体菌种养菌时间短, 出菇集中, 适合工厂化、标准化全年候生产, 因而其代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

3 液体菌种对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

液体菌种具有固体菌种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是标准化、工厂化、周年化生产食用菌的必要条件。在总结以往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应用多学科技术组合, 研制成功了CQY液体菌种培养器及配套生产工艺, 有效地解决了搅拌、过滤、控制等相关技术难题, 采用模块组合和电加热, 缩小了体积, 降低了成本, 从而确立了我国在世界同类技术开发上的领先地位。采用液体菌种, 从制种至出菇只需20d左右, 大部分品种整个生产周期由原来的半年多缩短到40d, 而且出菇集中、质量好。通过液体菌种生产新技术的改造, 过去那种作坊式、高污染、周期长、高风险的食用菌生产, 开始向高质量、标准化、工业化的全年候生产方向迈进。

摘要:传统食用菌生产以固体菌种作种子, 因污染率高、上下菌龄不一致, 导致食用菌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只是在量方面增加, 而没有实现质的提高。通过应用多学科技术, 组合研制成功CQY液体菌种培养器及配套生产工艺。该技术生产的液体菌种在食用菌生产上推广运用, 改变了过去作坊式、高污染、周期长、高风险的行业生产格局, 食用菌生产开始向高质量、标准化、工业化方向迈进。

关键词:食用菌,固体菌种,液体菌种,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长冈.长冈液体菌种推广应用三模式与八大优势[J].农民致富之友, 2005 (4) :8.

[2]高连超.采用全禾液体菌种培养器污染低[J].农民致富之友, 2005 (3) :21-22.

[3]张引芳.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与应用[J].食用菌, 2004 (6) :11-12.

[4]张翠霞, 孟庆国, 冯华, 等.食用菌液体菌种在生产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食用菌, 2004 (4) :49-50.

[5]陆建明, 张锡凤.食用菌液体菌种制备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 2003 (6) :15-17.

上一篇:体育享受下一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