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术

2024-08-29

胃肠外科术(精选九篇)

胃肠外科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70例, 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的相关标准[2]。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对照组男性19例, 女性16例;年龄23~67岁, 平均年龄 (48.34±4.52) 岁;病史1~6年, 平均病史 (3.02±1.21) 年。观察组男性18例, 女性17例;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47.58±4.43) 岁;病史1~7年, 平均病史 (3.08±1.24) 年。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前均进行胃镜和病理检查, 并嘱患者禁食禁饮, 以免胃肠道的内容物污染腹腔, 引起腹腔感染, 同时对患者静脉点滴营养液补偿营养物质, 若患者体质较差, 可静脉点滴血浆或白蛋白。

对照组:胃次全切除术, 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 之后在右上腹直肌处作一小切口,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进入腹腔, 探查并彻底清除病灶、病灶周围的渗液及食物残渣, 将胃内残留液彻底排空;之后利用干纱布对穿孔口进行压迫止血, 再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最后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加压包扎。观察组:腹腔镜修补术, 患者硬膜外麻醉后建立气腹, 抬高患者的头部以保持头高脚低的体位, 确保气腹压为12~14 mm Hg;之后将腹腔镜置入腹腔探查病变, 选取剑突下偏左10 mm处为主操作孔, 再选取右肋缘下的右腋前线和锁骨中线为辅助操作孔, 用来放置套管针吸净脓液, 距穿孔边缘0.5 cm处用4-0的薇乔线在胃十二指肠纵轴上平行全层缝合1~2针, 并在修补部位覆盖和固定大网膜;最后,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并吸净腹腔的积液, 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进食、抑酸、抗感染和胃肠减压。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动力及并发症的情况。

1.4 数据处理:将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使用卡方检验。若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肠鸣音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动力的情况:对照组中胃瘫3例, 胃部容纳性的舒张功能丧失3例;观察组中腹泻2例, 但并未对胃肠动力造成严重的影响。比较后,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胃肠动力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对照组中吻合口溃疡2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 肺部感染2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比较后,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比较常见, 有研究指出, 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5%,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3]。目前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主要有胃次全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单纯的修补术两种。

胃次全切除术是通过手术彻底切除溃疡病灶, 减少了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同时治愈了溃疡和穿孔, 是现阶段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但术后多会并发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 严重时还会影响胃肠动力[4]。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 腹腔镜凭借其创伤小, 视野优的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该手术方式对胃肠动力和其他脏器的影响的都比较小, 术后患者机体恢复较快[5]。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的时间及胃肠动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腹腔镜修补术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较小, 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较快, 并发症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不同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9) :181-182.

[2]董旭仁, 潘学威.金胃泰联合Hp根除三联疗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 2014, 17 (5) :810-812.

[3]卢英军.多药物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11) :1674-1675.

[4]杨红星, 高小平.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5) :4792-4794.

胃肠外科见习报告 篇2

——题记

又一个大学的暑假来临了,平时喜欢安静看书的我,在假期中心不在学校,情不在宿舍,课本虽在眼底,人却早已奔到学校对面那栋令病人生畏又感激,令医学学子景仰又敬畏的大楼——桂医附院。

众所周知,我校附属医院是一具有很高声望的三级甲等医院,各个科室均有众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胃肠外科也不例外。胃肠外科的各项治疗工作在田博士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和进行着。而对于外科,手术为其最具有特色又最艰巨的任务,手术前的准备、手术中的仔细勘察、手术后的精心护理又是极其的关键。

本科室的病人一般来自门诊的粗略诊断而被收入胃肠外科住院部,也可以是由于病人病种复杂涉及胃肠外科所属范围而转科对症治疗。无论病源如何,入住胃肠外的,医生们都会认真负责的。

每次有新病人入院,都有相关的医生带领我们去给其进行活体检查。根据病人的概述,老师给予病人相应的检查,如病人主诉腹部转移性疼痛一年,若医生怀疑其患阑尾炎,则深压病人的右下腹,看其是否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等体征;如病人主诉一侧腹部疼痛,并站立时可触到一突出物体半年,医生怀疑为一侧腹股沟斜疝,则可以让病人行仰卧位,用手压紧腹股沟浅环的位置,其大概在腹外斜肌腱膜的耻骨结节外上方,然后人为地按压其腹部或让病人咳嗽以增加腹压,再放开压浅环的手,再次增加腹压,观察腹腔器的位置的变换;也可以让病人处于站立位,请其跳一下,并告诉医生跳后腹部有无下坠感,以上两者均可以作为腹股沟斜疝的初步诊断标准;若病变发生在颈前部,医生通过触摸颈部肿物大小和位置以及数量,可考虑为甲状腺肿瘤或癌的淋巴结转移,为了进一步确诊,医生可对其进行局部麻醉,开刀活检,取标本即可送往病理科检查。

医生给其做完检查,则进行问诊,由实习学长组织将病人的发病过程、现病史、家庭遗传史问一遍。把病人的相关信息了解后,即需将病人的详细情况输入电脑中,存档,再经过一些常规检查如血、尿、粪便常规、心电图、ct等,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病情病人,再由主治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需手术的话再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疾病的轻重决定执行即刻手术,择期手术还是限期手术。

能进行手术,把每一个手术都做得很漂亮很完美,是每一个外科医生的骄傲,而能进入手术室则是每一位临床医学见习生的梦想,我也是其中之一。随电梯到达七楼手术室,需将自己的鞋袜和衣服都换下来,更上无菌手术衣,带上口罩和帽子,洗手,方可进入手术室,附院外科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在病房中有所表现,但在细微不致的手术中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51岁女病人,胃肠外科检查怀疑为腹腔肿物,因而由该科室医生对其进行手术,然而剖腹后的一幕令在场的医生都惊呆了,其腹中的确有一肿物,气排球样大,经过仔细查找和观察,根据肿物的左右相邻器官如膀胱,卵巢,直肠,阴道,未找到子宫,怀疑是子宫发生的肿瘤,此时立即联系妇产科医生前来确诊,还请了其他科室的专家来协助诊断,最终经过专家会诊确诊为子宫肌瘤,并提出了相关的手术对策,用长达10小时的手术时间才将其子宫肿留完整切除,医者是如此负责任,着实令人钦佩。

手术即将结束时,由工作人员清点手术器械及纱布数量,准确无误后关腹,缝合皮肤,解除麻醉,将病人送回病房。

手术过程很重要,术后的精心护理也很关键,为避免术后的伤口感染,给予病人每天换一次药,待伤口愈合好点了则隔一天到两天换一次,七天后间隔拆线,十天可将线全部拆除,根据患者负压引流液量的多少来决定何时拔负压引流管,无论是换药、拆线、拔管都需要进行无菌操作,严格消毒方可进行。

术后医生每天都查房,观察病情,并给伤口愈合好,病情稳定的患者办出院手续,让其回家静养,不适随诊。

在附院见习了十多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同时也受益匪浅。医院的医生待病人如家人般,让人感到亲切温暖,似朋友,重情重义,尽力为其治疗,绝不推脱责任。更让人敬佩是医生廉洁奉公,在任何情况下都只顾拯救病人,竭力为其治疗而不接受病人家属或病人给予的回报,只知付出不求回报是白衣天使的高尚品质。对待实习和见习的学生很严格,但会很细心地给我们讲解病人的发病情况,可能导致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出院后的医嘱;很耐心地教我们相关的临床操作,随时提醒我们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

胃肠外科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患者90例。入选标准[3]: (1) 术前经临床及病理确诊; (2) 年龄<80岁, 营养状况良好; (3) 无心脏病、代谢性疾病等严重疾病; (4)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将患者按入院次序分成FTS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FTS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5~77岁, 良性疾病18例, 恶性疾病27例;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16~78岁, 良性疾病19例, 恶性疾病2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FTS组采用减短术前禁食时间、不放或早期拔除胃管及腹腔引流管、早期进食等综合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具体内容详见表1。

1.3 研究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均在满意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TS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1 并发症

FTS组:胃瘫1例, 淋巴漏1例, 出血1例, 肺部感染1例, 腹腔积液1例。对照组:吻合口瘘1例、淋巴漏1例、胸腔积液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切口感染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无再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医学界对快速康复外科理论的广泛认可, 快速康复外科逐渐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 我国快速康复外科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中应用较多[5,6]。为进一步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的实施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90例胃肠手术患者进行快速康复外科与常规胃肠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治疗对比研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 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快速康复外科较常规外科围手术期准备, 通过减少术前流质饮食和禁食、禁水的时间, 撤除肠道抗生素准备和胃管及腹腔管常规留置, 增加对患者实施术中体温及输液量控制治疗措施, 术后肠内营养采用术后1d鼓励患者少量饮水后开始进食流质食物, 并鼓励患者进行下床活动, 替代常规术后排便排气后流质饮食及术后3~4d进行下床活动措施的实施, 缩短手术时间, 进而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对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7],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同时减少住院费用, 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说明快速康复外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不仅加速了患者术后康复, 减轻了患者痛苦, 而且降低了医疗成本, 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临床实用性强。

综上所述, 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胃肠外科围手术期, 优化了传统围手术期诸多处理方案, 对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明显效果, 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为临床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治疗普遍应用的新模式。

摘要:选取胃肠外科收治需要手术治疗患者90例, 按入院次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围手术期治疗, 观察组 (FTS组) 采用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T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0.05±8.33, 住院时间为9.87±4.12d, 住院费用为2.63±1.93万, 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快速康复外科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应用安全, 有效, 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胃肠外科,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汤建燕, 邬叶锋, 程邦君, 等.加速康复外科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应用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4) :498-501.

[2]王春杰, 杨海军.快速康复外科在胃肠外科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 :342.

[3]潘鸿庆, 葛麟, 金贤德.胃肠手术快速康复外科治疗优化设计方案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7) :843-844.

[4]程黎阳, 谢正勇, 戴观荣, 等.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胃肠手术的安全性评估及个体化原则[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 :14-17.

[5]高林, 黄建明, 钱雷敏.快速康复外科在3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9) :68-70.

[6]苏英梅.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肠直肠癌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12, 32 (12) :125-126.

胃肠外科医师培养计划 篇4

一、根据胃肠外科目前人员配备为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两名,住院医师6名。目前科主任为医疗组组长,根据我科病种情况及胃肠外科手术特点,结合我科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年资及目前临床技术水平,科主任(包括副主任)承担大、中手术第一助手比例不低于30%。

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学术梯队培养计划:

1、腹腔镜模拟训练不低于40小时

2、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第一助手30例

3、在能够独立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上级医生(担任第一助手)协助下,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0例。

4、经过科务会(科主任、副主任、住院总)考核合格后独立开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三、医生年手术计划及目标(2009年-2010年):

住院医师:体表肿瘤;阑尾切除术(开腹);胃穿孔修补;腹外疝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住院医师:体表肿瘤;阑尾切除术(开腹);胃穿孔修补;腹外疝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住院医师:体表肿瘤;阑尾切除术(开腹);胃穿孔修补;腹外疝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院医师:体表肿瘤;阑尾切除术(开腹);胃穿孔修补;胃造瘘,结肠造口,腹外疝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住院医师:体表肿瘤;阑尾切除术(开腹);胃穿孔修

补;胃造瘘,结肠造口,腹外疝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小肠部分切除术。

住院医师:体表肿瘤;阑尾切除术(开腹);胃穿孔修补;胃造瘘,结肠造口,腹外疝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小肠部分切除术;

主治医师:体表肿瘤;阑尾切除术(开腹);胃穿孔修补;胃造瘘,结肠造口,腹外疝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小肠部分切除术。

主治医师:体表肿瘤;阑尾切除术(开腹);胃穿孔修补;胃造瘘,结肠造口,腹外疝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结肠癌根治手术,小肠部分切除术、肠粘连手术,急腹症剖腹探查术。

副主任医师:胃造漏,结肠造口,腹外疝手术;阑尾炎手术;胃穿孔修补;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手术;结肠癌根治手术,直肠癌根治手术;腹膜后肿瘤手术;复杂的粘连性肠梗阻,复杂内脏损伤;

胃肠外科

胃肠间质瘤外科研究 篇5

对于胃肠间质瘤力争做到完整及根治性切除术 (R0切除) 是外科医生的追求目标, 但事实上, 由于各种原因, 有时外科手术难以达到切缘均为阴性的情况。在临床上确实也会偶尔遇到一些切缘阳性的病例, 是否再需进一步治疗尚有争论。尤其是应需进一步手术还是靶向药物治疗, 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结论。外科切缘阳性常发生在胃及直肠部位, 小肠部位很少见此类情况。胃部位切缘阳性常见于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的手术, 有时也见于腹腔镜及开放手术。

对于胃间质瘤术后切缘阳性的病例, 外科医生往往遵循减少术后影响的原则而主张再次手术。但再次手术的范围如何掌握, 是胃大部切除还是在原手术基础上再扩大切除?如果行胃大部切除, 切除了贲门、幽门对生活质量有何影响?除考虑手术范围及生活质量外, 再次手术后的切缘往往均为阴性, 几乎很难再找到镜下阳性的部位。因此对于胃肠间质瘤手术切缘阳性后的病例应慎重选择手术。往往服用伊马替尼可以达到治疗及预防的目的, 尤其是某些特殊部位如贲门、食管、直肠等。

2 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

随着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概念的提出和人们认识的加深, GIST作为一种少见疾病正越来越受到重视。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动力细胞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 它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和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以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平滑肌肿瘤为主,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GIST为主, 且发病率高于1~2/10万。由于GIST没有绝对的良、恶性之分, 随着肿瘤的发展将由低危险性向高危险性及恶性演变, 因此, 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GIST的术前诊断有一定难度。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而影像学检查表现并非特异性, 内镜检查可以细致观察到黏膜皱襞的改变, 并同时进行活检得到病理诊断, 但对黏膜下病变及腔外病变则效果不理想, 而且+>2?通常不破坏消化道黏膜, 术前常常难以取得病理组织, 因此与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多数病例只能依靠上述检查结果排除上皮源性肿瘤以及容易鉴别的间叶组织肿瘤如脂肪瘤等而作出临床诊断。ANDO等收集了23例通过内镜超声引导下的针吸活检术 (EUS FNA) 来确诊的GIST, 其与手术标本的IHC表达一致性达到91% (21/23) , 诊断准确性91% (21/23) , 明显高于单独的内镜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 (78%, 18/23) ;他们认为, EUS FNA既可直接取得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检测, 又避免了经皮穿刺活检引起腹膜种植的可能。

超声内镜检查无疑是敏感的检查方法, 但是目前国内普及率不高, 更不用说EUS FNA。此外, 术中也缺乏明确诊断GIST的措施。而绝大多数的GIST是通过术后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获得确诊的。肿瘤组织完整切除后快速冰冻病理活检有助于判断肿瘤来源是间叶性组织起源还是上皮源性肿瘤, 同时可以与部分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3 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进展

尽管近年来GIST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 GIST的疗效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外科手术依然是可切除的原发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 通过单纯手术切除或手术切除联合GIST靶向治疗药物使部分GIST患者得到治愈。目前对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大家基本达到共识:完整切除GIST及其包膜;手术一定要保证病理无肿瘤残余;手术当中一定要保证肿瘤包膜的完整, 不要使肿瘤破裂;GIST很少通过淋巴转移, 因此没必要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手术应争取R0切除, 并在保证R0切除的条件下, 尽可能多的保留其他脏器的功能;手术应该争取R0切除, 如果手术结果是R1切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再次手术切除。肝转移是GIST转移的一种主要形式, 对于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原则主要是: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并获得1cm的无瘤切缘。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功能情况等, 因肝转移瘤具有多发性、跨肝段及隐匿性等特点, 且大多无肝硬化背景, 因而常行较大范围的规则性切除。对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转移性肝脏GIST, 可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某些患者可能重获手术机会。随着消化内镜的广泛应用和诊断技术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早期GIST被发现。目前认为>2cm应手术切除, 对于<2cm者的处理存在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观察, 但如果有出血、梗阻等并发症存在应积极手术切除。极低危及低危GIST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腹腔镜的手术治疗可应用到GIST的治疗之中。

摘要: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 GIST) 是一种发病率相对低的疾病, 其年发病率为14.5/1, 000, 000, 但却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胃肠间质瘤来源于胃肠起搏细胞——Cajal细胞, 其发生部位主要是胃约占70%, 其次是小肠, 约占10%~20%。GIST没有绝对良恶性之分。根据肿瘤的大小、细胞的核分裂数可把GIST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等类型。本文首先对外科手术后切缘阳性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对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进展。

关键词:骨肠间,质瘤,外科,研究

参考文献

[1]顾晋, 姚云峰.胃肠间质瘤新辅助与术后辅助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08, (4) .

胃肠外科术 篇6

关键词:胃肠减压,胃管长度,成人,胃肠外科手术,引流

胃肠减压术是根据负压吸引及虹吸作用的原理,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及肠道中的气体及液体吸出,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胃肠道压力和减轻腹胀,同时能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可以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协助疾病的诊疗[1]。胃肠减压术是胃肠外科是常用的操作技术。胃管置入的长度是胃肠减压疗效的关键所在。成人胃肠减压管置入的长度通常为50~55 cm,然而胃肠减压、引流的效果往往较差。为此,笔者对胃肠减压管置入的长度进行改进,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置入长度,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组70例患者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34~78岁,平均(51.5±7.9)岁;手术种类:胃肠道手术35例,肝胆手术18例,胰腺手术12例,脾脏手术5例。对照组70例患者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6~79岁,平均(50.7±8.9)岁;手术种类:胃肠道手术38例,肝胆手术16例,胰腺手术10例,脾脏手术6例。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处理后,年龄、性别、手术种类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胃管置入的长度为45~55 cm(耳垂-鼻尖-剑突的长度),研究组胃管置入的长度为55~65 cm(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身高、体型等情况适当增加5~10 cm)。两组患者均采用杭州京冷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16~18号带刻度硅胶胃肠减压管,术前留置胃管,均一次插入成功。术中调节胃管的位置,术后做好标记并固定,外接折叠式(带刻度)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由专人记录每日引流量。对比分析两组胃肠减压效果。

1.3 观察指标

(1)术中证实胃管在胃内的位置;(2)术中、术后腹胀情况;(3)术后24 h胃液引流量;(4)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以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为标准)[2];(5)术后并发症情况;(6)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四格表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管置入胃内的情况

术中证实并调节胃管在胃内的位置,胃管置入后均没有在胃内出现打结、断裂、扭曲等情况。研究组胃管顶端在胃窦部,距离贲门部15~25 cm;对照组胃管顶端在贲门部,距离贲门5~10 cm。

2.2 两组患者胃肠减压的效果分析

胃肠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研究组重度腹胀的例数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发生呕吐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24、48 h胃肠减压引流量均大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肠梗阻、肺部炎症及切口裂开等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9±2.8)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3±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4,P<0.05)。研究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5 835.4±762.8)元,对照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7 731.7±961.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25,P<0.05)。

3 讨论

胃肠减压术根据负压吸引及虹吸作用的原理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及肠道中的气体及液体吸出。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可以协助疾病的诊疗。

胃肠减压留置胃管的长度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正常人体食管长度约为25 cm,咽喉长度约为12 cm,鼻部长度约为8 cm,总长度约为45 cm。传统方法的胃管插入长度为50~55 cm,相当于从患者鼻尖经耳垂到剑突的长度。传统方法的胃管顶端到达贲门下或胃体部,距贲门5~10 cm,远未达到胃窦部,且胃管的侧孔可在食管内,胃内大量的胃液及积气可反流进食管,引起反流性食管炎[3]。本文笔者对胃置入的长度进行改进,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合理的置入长度,通常较传统方法延长5~15 cm,即置入深度为55~70 cm。胃管的顶端达胃窦部但未进入十二指肠,侧孔均在胃腔内,从而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4]。

本研究发现,胃肠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研究组重度腹胀的例数及术后发生呕吐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24、48 h胃肠减压引流量均大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肠梗阻、肺部炎症及切口裂开等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9±2.8)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3±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5 835.4±762.8)元,对照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7 731.7±961.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内姚娇[5]、易先梅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成人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胃管置入的长度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再延长10~15 cm,不仅胃肠减压效果良好,且利于术后患者的顺利恢复。此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雪茹,林建山,吴继红,等.200例胃肠减压留置胃管长度的研究[J].临床医学,2006,26(7):20-21.

[2]宋杰.腹部手术后胃肠减压术插管置入深度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91-92.

[3]康淑贞,刘景美.腹部手术前胃肠减压管插入长度的研究[J].山东医药,2005,45(8):18-19.

[4]梁秋霞.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减压管插人长度的探讨[J].新医学导刊,2008,7(12):3-4.

[5]姚娇.不同置胃管深度的效果比较[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4):45-48.

胃肠外科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行胃肠外科手术患者80例。纳入标准:年龄<70岁;因胃肠疾病行胃肠外科手术。排除标准: (1) 营养不良或某个器官系统感染; (2) 伴有梗阻、出血症状; (3) 肿瘤已广泛转移; (4) 已接受营养治疗; (5) 有既往腹部手术史患者[7]。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34~63岁, 平均年龄 (51.1±3.8) 岁;结直肠癌29例, 胃癌11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35~62岁, 平均年龄 (51.2±3.7) 岁;结直肠癌27例, 胃癌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1) 术前:结合患者病例资料及个体情况, 预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并发症,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方式、成功案例, 术后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给予相应措施, 详细讲解术后饮食及锻炼计划, 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8]。术前口服抗菌药物, 减少结肠病原菌, 预防术后感染。做好机械肠道准备, 如无渣饮食、肠道灌洗等。 (2) 术中:调节适宜的手术室温湿度, 加温术中所用0.9%氯化钠溶液及其他注射液,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熟练的手术操作可缩短手术时间, 正确放置引流管等也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9]。术中尽量减少组织损伤, 减少切口内结扎线等异物, 手术结束前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切口, 正确选择引流方式、引流管类型。 (3) 术后: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并发症、切口裂开、感染等, 注意补液、输氧及保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术后采取止痛措施, 减少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 减轻患者疼痛。对于难以入睡、睡眠不稳定及焦虑的患者给予奥氮平、酒石酸唑吡坦片口服, 同时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减少探陪人员。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康复锻炼, 帮助患者翻身、活动四肢等。进食由流食开始营养支持, 术后充分的营养支持是快速康复的前提, 尤其是开展早期肠内营养, 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0]。营养师与护士共同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饮食指导、用药健康教育, 为患者制作出院用药卡片, 包括用药目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并给予预见性干预措施, 及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4周切口感染情况、术后止痛药使用率、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切口感染的判定标准是切口浅层或深部流出脓性分泌物, 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并具有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等。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难以忍受最剧烈疼痛。护理满意度, 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评价量表, 总分100分, 非常满意:91~100分;满意:81~90分;不满意:≤80分。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

术后1、2、4周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术后止痛药使用率、疼痛评分

观察组患者术后止痛药使用率、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为t值

2.3 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 P<0.05, 见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引发的胃肠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不仅影响了患者日常工作生活, 也加重了医疗机构临床治疗难度[11]。目前针对胃肠疾病主要采取传统开腹术治疗, 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解除了患者自身病症痛苦, 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胃肠患者对临床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12]。研究证实,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胃肠疾病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自身病症, 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胃肠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原因除患者本身因素外, 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抗生素的使用、是否有效控制感染源等也是影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胃肠外科手术中控制感染源的方法有皮肤消毒、穿戴特定手术服、执行外科刷手、遵守无菌原则与技术、减少手术室人员进出[13,14]。胃肠外科手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率、体温等, 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道畅通、维持输液入量与输出量平衡、电解质平衡、生理监测等, 并随时通知胃肠外科手术、麻醉医师。外科术前结合患者病例资料及个体情况,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方式、成功案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应措施、术后饮食及锻炼计划。同时进行积极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术中保证手术室温度及湿度适宜,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有无并发症, 如切口裂开、感染等, 注意补液、输氧及保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术后患者充分止痛, 减少患者应激反应, 减轻患者疼痛。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处理病情变化, 并给予预见性干预, 及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1、2、4周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术后止痛药使用率、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有差异。提示胃肠外科患者术后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外科术后患者切口感染和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行胃肠外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4周切口感染情况、术后止痛药使用情况、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2、4周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术后止痛药使用率、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胃肠外科术后患者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减轻患者痛苦。

胃肠外科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肿瘤患者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41~74岁, 平均年龄65.7岁;肿瘤位于胃部13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3例、结肠间质瘤2例, 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胀痛不适、反酸等9例, 黑便或呕血4例, 上腹部渐进性肿块4例, 体质量下降2例、体检时发现1例。体格检查:腹部压痛或轻压痛12例, 扪及腹部或盆腔包块4例, 其余均无明显体征。

1.2 辅助检查

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腹部不适、腹痛、腹胀11例, 消化道出血 (呕血、黑便、血便) 5例, 肠梗阻3例, 无任何症状而意外发现腹部包快1例。大体形态特征, 肿物大小不等, 多呈扁圆形、实性, 可单发或多发, 直径1.6~1.8 cm, 肿物多位于胃肠黏膜下层 (63%) , 浆膜下层 (30%) 和肌层 (7%) , 无包膜, 界线清楚。

1.3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时依据探查结果确定肿瘤的形态、大小和部位。进一步判断肿瘤的类别和良恶性, 并结合肿瘤的部位选择手术方式:13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5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 6例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 2例行胃楔形切除;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小肠间质瘤行肠段切除术;2例结肠间质瘤行肠段切除;1例肠系膜间质瘤患者行肿块切除。术后均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2例恶性患者术后口服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肿瘤发生位置与数量见表1。

全组病例术中及手术期无死亡, 住院时间2~32 d, 平均11.6 d。20例均完整切除, 肿瘤直径1.5~25 cm, 其中直径≥5 cm者14例, 平均 (8.6±2.4) cm;肿瘤包膜不明显但边界大多尚清楚, 质地中等, 较大者可见瘤内出血和坏死。4例为多发结节。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 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顽固性腹泻1例, 经保守治疗后痊愈;胃排空障碍1例, 为1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 上消化道排空X线造影检查提示胃空肠吻合口狭窄, 胃镜提示吻合口水肿, 经禁食、胃肠减压加生长抑素治疗3周后痊愈 (见表2) 。

随访期12个月~8年, 平均随诊3.5年, 其中4例死亡, 均为恶性, 死于肝转移;12例复发, 局部复发7例, 腹膜复发5例, 进行了再次手术 (肿瘤单纯切除术或含大网膜的肿瘤切除术) , 随访至今患者仍然存活见表3。

3 讨论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发现胃肠道间肿瘤具有下列特点:发生于各年龄段, 但多见于中老年人, 本文平均年龄65.7岁;肿瘤的临床表现各异, 缺乏特异性,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三大症状。总体来说70%有症状, 20%无症状, 10%尸检时发现。本组病例也显示腹痛、腹部包块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时可发现腹部压痛或腹部包块;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以胃、小肠最为常见, 本组病例中胃、小肠居多为90.0%。

倪醒[1]、李葆青[2]老师曾提出, 对于未转移者, 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应根据肿瘤大小、性质、部位、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年龄、全身状况结合考虑确定手术切除及切除范围。对于胃间质瘤, 肿瘤直径<5 cm且距胃贲门或幽门一定距离者可行胃楔形切除, 但切缘应距瘤体2 cm以上, 术中送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保证切缘阴性;肿瘤较大或侵袭性生长的, 切缘应距肿瘤5 cm以上, 可行胃大部切除甚至联合脏器切除;对于十二指肠间质瘤, 由于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 有时并不一定适用切缘距瘤体2 cm原则, 局部切除即可;对于小肠间质瘤, 两端切缘应距肿瘤10 cm以上;直肠间质瘤的手术方式只要完整切除肿瘤、切缘阴性就达到了手术目的。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肿瘤最有效的方案, 应该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辅助检查、年龄、全身症状确定手术的切除方式及切除范围, 才能安全有效的治愈患者。

参考文献

[1]倪醒.中华普通外科学杂志, 2008, 28 (1) :30.

胃肠外科术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3月收治胃肠外科手术患者88例,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6例, 女18例, 年龄17~72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9例, 年龄20~69岁。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及肝肾功能检查, 结果无异常。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在手术之前,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同意手术。

方法: (1) 对照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前肠道准备, 采用口服清肠剂的方法清洁肠道;手术之前的12 h禁食禁水;手术前放置常规鼻胃管减压管;术中常规放置导尿管和腹腔引流管;在麻醉之前给患者服用抗焦虑药;抗生素预防性给药;麻醉采用全麻的方式, 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止吐;术后等到出现肛门排气后进食。 (2) 观察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手术之前向患者进行胃肠外科手术的教育, 让其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术后护理;术前肠道准备, 服用泻剂至肠内容物不影响手术即可;术前2 h禁水, 6 h禁食;术中在需要时放置导尿管和腹腔引流管;合理给予抗生素;麻醉采用胸段硬膜外麻醉的方式, 并采用腹腔镜进行辅助手术;控制围手术期患者的体温;术后止吐;保证早期肠内营养, 禁止延期饮食;鼓励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 加快血液循环, 尽早康复。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变化。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加速康复外科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其概念首先由丹麦医生提出[3], 即:在围手术期综合多种学科的方法, 为了减少手术过程产生的应激、风险以及术后的并发症等, 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住院时间, 将常规的治疗方法及措施进行一定的改进。加速康复外科最重要的是减少围手术期的应激。

加速康复外科较传统治疗方法有多个不同之处。加速康复外科较注重术前教育, 因为多数患者在治疗之前有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不利于手术治疗[4];进行术前教育可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利于患者的康复。有研究表明, 手术之前12 h禁食禁水会导致患者血糖含量降低过大、血压波动过大, 而术前2 h禁水、6 h禁食不具有前者的情况。若手术前插入鼻胃管减压管会引起患者呕吐、恶心, 且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不利于术后康复;术中插入导尿管也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负担, 影响术后恢复, 因此加速康复外科不放置鼻胃管及导尿管。加速康复外科采用胸段硬膜外麻醉的方式, 较传统的全麻具有降低术后并发症、增加通气量的优点, 且对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加速康复外科注重术中患者体温的控制, 温度低不利于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表明, 加速康复外科新理念能够加快患者身体的康复, 减少医疗费用,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加速康复外科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较传统的方法好,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加速康复外科的新理念。方法:收治胃肠外科手术患者8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新理念

参考文献

[1]任建安.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6) :533-536.

[2]魏俊凌.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加速胃肠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外医疗, 2014, (13) :197-198.

[3]江志伟, 黎介寿, 汪志明, 等.加速康复外科用于直肠癌前切除病人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1) :59-61.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下一篇:化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