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工专业英语

2024-07-13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精选十篇)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 篇1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 引起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的组合。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对各层次劳动力需求比例的变化上, 以及对素质要求的提升上。产业结构升级后, 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就会成为主流, 以贴牌为主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这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引导企业走在市场的前列。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该培养目标为己任, 结合自身特有的地理优势——地处素有“中国化工摇篮”之称的中国化工基地——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 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化工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化工专业范围的扩大和跨学科发展愈加明显, 化工学科的内容已从过去的宏观层次逐步发展到介观 (泡、滴、粒、团) 、亚微观 (界面、纳米) 、微观 (分子) 及大宏观 (环境、资源和能源等的全球可持续发展) 的多层次学科。因此, 化工高职教育也要相应扩大视野, 与高科技接轨。

开设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化工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 这个能力也包括对于行业动态发展资讯的及时接收。目前, 影响因子较高的化工类刊物绝大部分是英语类刊物, 如《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记录了化学工程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实验数据,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英文资料的吸收与转化决定了科研的速度与成功, 企业要想与世界接轨甚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跟上先进科研成果的步伐, 与世界水平同步发展, 这就要求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化工类人才, 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英语技能。

根据走访优秀毕业生及相关企业调研的结果, 显示出学生毕业后进入外资或者是中外合资企业工作, 如何用英语与主管进行技术交流与沟通、能否正确翻译产品说明书及分析仪器使用说明书等英文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这些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其职场前景。

1 化工专业英语教学

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自然延伸。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英语解决本专业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 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当前, 我院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教学模式落后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标准的单一及测试的单一性使得专业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学生学的化工专业英语与实际应用脱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阅读和翻译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这种教学模式便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过程, 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翻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学手段落后, 造成学生的英语输入量过小, 听说能力较差, 且学习效果以单一的期末考试作为评价手段, 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1.2 教学内容陈旧

化工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和内容的选择, 不以语法和句型为纲, 而是根据功能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功能, 密切结合专业课程和未来实际工作环境, 把实际工作中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素材写成教材, 组织教学, 针对性强。而我院现在用的专业英语教材, 面向所有化工应化类学生, 对于我们化工工艺类的学生而言, 针对性不强, 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 部分知识深奥难懂, 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完以后, 面试时运用专业词汇进行专业总体介绍都有难度, 更不用说进行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说明了。

1.3 考核方式单一

我院专业英语考核依然沿袭传统考核方法, 期末以笔试成绩为主, 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评判, 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同学们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学习积极性低, 寄希望于期末总复习, 蒙混过关, 真正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和提升。

2 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我们深入化工企业调研, 了解化工单位对于学生在英语技能上的要求, 明确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期间需要掌握的技能, 对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做了一些改进。

2.1 教学内容的转变

企业对于我们的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的要求就是能读懂引进新工艺的分析说明书、进口仪器的操作说明书, 在说明书的指导下进行仪器的正常维护, 并能用英文与主管进行技术探讨和交流。因此, 我们化工工艺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标就是累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 阅读并翻译化工产品说明书、分析仪器说明书, 掌握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 掌握英文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的写作方法, 掌握典型工作岗位英语口语交流方法。

将我院自主研发的流程级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产过程贯穿于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为例, 该项目配有生产实训装置, 装置为真实的实物形态, 生产自控部分采用虚似的仿真操作的全流程实训系统。校企合作开发的DOP全流程级实训装置, 可以给学生建立生产过程的整体性观念, 让学生在全流程中学习生产过程的原料工序、反应工序、分离工序、产品的后处理工序和辅助工序以及工序与工序之间的关系。在全流程中学习釜式反应器开停车、正常操作、故障处理等操作, 同时能实现岗位分工、内外操作等。采用虚拟运行可比真实生产装置更加灵活, 可独立操作, 也可岗位与岗位间的联合操作。

在化工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 以DOP生产装置为依托, 遵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和操作原则, 使学生逐步认知和掌握DOP生产原理、生产装置、产品分析手段、DOP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吸附、汽提等单元操作。同时, 在DOP生产装置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进行英文资料的查询, 研究DOP最新发展技术, 并整理出英文摘要。以此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阅读与翻译科技文章的能力。使学生既熟悉了实体装置, 也掌握了化工专业英语技能。

2.2 教学手段多样化

由于专业英语的教学依托于流程级DOP的生产过程, 每个教学单元的完成均采用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教学的开展都采取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辅助指导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 任务初步分解, 由教师设置英语教学情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分小组讨论并收集相关资料。 (2) 各小组根据任务要求制定工作计划, 教师给予指导。 (3) 根据任务工作计划, 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 合作完成。 (4) 学生对于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估, 教师评价。 (5) 将结果整理归档。

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参观釜式反应器实训装置, 视频展示连续化生产DOP生产装置以及间歇式釜式反应器的生产装置, 突出装置中的核心设备, 结合流程级DOP生产工艺过程中涉及的单元操作, 制作单元操作英文动漫, 认识DOP生产设备, 以DOP生产过程为基础, 编写岗位情景对话, 并进行会话表演和比赛, 使学生融入精通英文的化工操作工这样的角色。

虚拟招聘场景, 让学生制作中英文简历, 并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专业和大学所学习的技能。同时注意阅读、翻译能力的重复在现, 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 在过程中使同学的专业英语能力逐步形成并提高, 并注意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渗透。总之, 使学生快乐学习, 自主学习。

2.3 课程考核方案

单一的教学方式,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必定有局限。取而代之的方法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用多种因素来衡量学生的表现, 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 培养出具有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模糊评价的实质是全面、真实地反应学生学业水平, 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改进信息, 教学相长。

化工专业英语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对每个同学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检查,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控制点, 对于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价。我们选取“文献查询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表现, 协作翻译能力, 语言组织表现能力, 成果展示”作为评价指标。期末时, 进行一次相对综合的答辩, 但所占比重不大。然后, 以学生平均成绩记入其成绩档案。这样既能分散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减轻了课程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也能比较全面的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绝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产业结构升级后急需的人才, 是时代的需求, 专业英语水平的高低能成为限制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是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英语很好地结合并让学生掌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 我体会到上课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注重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将化工专业英语这项重要技能更好地在职场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要:本文根据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的实际情况, 结合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及岗位设置具体要求的调研, 对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进行的改革作了阐述。将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 生产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丰富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程的组织实施, 设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全面分析学习效果, 在项目化教学中初见成效。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专业英语,DOP,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潘亚妮.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 2010, 6 (2) :65-67.

[2]谢诞梅.试论专业英语教学[J].电力高等教育, 1994, 4:56-58.

[3]陆海.数学教学改革与高职学生成绩评定[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4 (3) :117-123.

[4]谢承佳.提高高职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英语教学, 2009:178-179.

[5]黄兰德.模糊数学及其应用简介[J].数学通报, 1996, (10) :45-47.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 篇2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完成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现状,本文从学校、学生、企业方面分析了化工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并解决顶岗实习问题。

【关键词】化工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现状;解决问题

顶岗实习是化工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以及提高其岗位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岗位能力的工作要求,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技能培养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能否在学生顶岗实习前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协调管理等,是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培养学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顶岗实习始终在化工类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顶岗实习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要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操作控制、技术规程等,还需掌握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国内外的发展动向、最新资讯,使学生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打下结实的基础和思想准备。在当前实习过程中,化工专业顶岗实习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困难,且教学时间短

其一,安全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及领导须承担相应社会及法律责任,故化工企业一般不愿承担因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来的风险。其二,化工企业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在这方面化工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误操导致的跑、冒、滴、漏等事故的能源浪费与经济损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其三,在选择顶岗实习化工企业的同时,学校既要考虑具有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齐全、人员素质高、规模大的化工企业,还要考虑实习企业距离的远近等问题。

(二)学生的企业和岗位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是从学校到化工企业,从课堂到车间的过程,需要观念转变,即需要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模式。部分学生从学校的生活模式初到企业生产后,存在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作息时间不适应问题。大中型化工企业一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三班倒,若遇生产任务或意外事故有时可能要加班加点。化工生产由于自身的特点,有毒有害物质、高温高压等危险,所以有些学生认为太累、太危险等不适应心里因素;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生既是员工角色,而且也是学生身份,部分学生不理解企业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缺乏观念转换思想准备,角色尚未扭转过来,不明白高职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对专业期望值较高,他们会认为企业要求太过严格,无法适应;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只受企业约束,以致学校要求的顶岗实习日志无法按期完成;再加上个别学生高估自己,认为自己的岗位工作很简单,工作性质重复同一件事情,加之体力消耗、时间消耗较多,以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不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方面的要求,违规、违纪现象经常发生。

(三)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情况影响着学生的实习效果

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指导教师若没有开拓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企业工作经验,则不能更好的引导、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来传授知识,也不能全面的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和问

题,无法检阅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的责任心。若指导教师无责任心,在顶岗实习期间不实施顶岗实习考评方法,不指导不抽查不督促学生,则学生实习质量就无法根本保证,达不到顶岗实习最终目的。

二、完善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对策

(一)选择、建立稳定的化工实习基地和实习保障

稳定、长久的化工实习基地,对学生学习、生活非常重要,可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基地是化工企业的生产一线,在很大程度上与高职学生专业方向个别有不对口现象。在环境上与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如机器噪音、化学污染、危险毒物、人身安全等危险隐患需要学生处处留心和注意。同时这也是对化工专业学生的一种磨练与锻炼,尤其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方面。为了让化工专业学生在生产一线学到宝贵的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企业管理、效益、生产、生活环境相对较好的企业,同时最好能同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协议,保障学生的实习待遇,学生既能通过顶岗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同时也可以从工人师傅、技术人员身上学到职业岗位规范、技能操作、正常运行、事故处理等技能知识,又有一份通过自身劳动所带来的收入收获。这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进入生产企业、适应岗位要求、尽快胜任工作非常有益。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实施保障。其一,与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纳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机制。企业用于培训职工的资源与培训实习学生的资源可以共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培训应纳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范畴;其二,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保险。与保险公司联系并签订合同,将高职学生人身伤害赔偿纳入保险赔偿范围。其三,顶岗实习时间的长短关系到实习内容、学生人数、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实习费用。学校应全面兼顾,统一计划安排实习时间。

(二)做好宣传、完善顶岗实习过程

化工专业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较大的影响,学校应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讲清实习过程,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顶岗实习的前提。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长期远离学校和家人,且有部分学生实习目标不明确,角色转换不到位,加之生产任务压力,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规章制度,收入悬殊差距等各种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实习前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刚参加工作既无经验又无技能,不能把获取收入作为主要实习目的,而应踏实虚心请教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断积累、丰富工作经验和提升自身的岗位技能,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在顶岗实习前,学校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宣传工作,公布与印发含实习时间、目的、纪律、记录、内容要求及考核标准等秩序册,同时也可聘请化工实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以此明确实习目标,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管理模式。同时,化工企业负责人应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介绍生产工艺流程、机械设备、化工操作、条件控制等相关的理论与单元操作要点。使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做到提前心里有底、能有整体的思路,以此打下实习基础。

(三)拥有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专业指导教师需规划具体责任目标管理任务,如:安全教育,纪律工作,思想工作,同企业、家长、学生沟通,企业生产、生活服务以及如何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等。首先,为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专业指导教师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并且熟悉和掌握化工实习企业的工艺流程、工艺设备以及基本规章制度、实习任务等。其次,选择事业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踏实、善于沟通的优秀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一般至少安排三到六个月,将学生培养为熟练操作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期间学生可能会产生各种情况如心理落差、情绪急躁、操作安全、人员调

整、岗位协作、生活习惯等问题,在这几个月内,专业指导教师就是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负责人,衣、食、住、行、工作以及生活情况、工作纪律、行为规范都需要指导教师全面考虑,需要指导老师的及时沟通和协调以及关心和帮助,优秀的指导老师很大程度上可以端正学生实习态度,纠正不良情绪,有助于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四)加强考核并制定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方法

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采用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其中评价主要包括劳动纪律、实习态度、工作能力、实习报告、职业资格考证、工作绩效等。一是对实习学生跟踪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的情况与态度,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日常记录等,其是评价学生实习情况的重要依据。二是实习现场考核评价,考核学生对工艺流程、工作原理、设备操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三是实习报告的质量评价,包括书写规范与质量、问题的探究与知识的总结、自我的认识等。四是交流汇报及理论知识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评价,对所获取知识的掌握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考查。学校将根据对各项评价等进行综合评分,考核成绩划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三、结语

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探讨 篇3

【摘 要】阐述当前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所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从重视安全问题、完善实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 化工专业 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89-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现代企业除需要顶尖的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外,更需要大批量的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大批量的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生产实习是高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化工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生产实习不但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能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切实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然而当前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须解决。

一、存在问题

高职化工专业传统的生产实习流程,一般是由教师联系一家各方面情况都较好的化工企业,再由带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安全教育后,由企业领导介绍企业基本情况,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介绍工艺情况、生产情况、典型的生产设备构造等,再将学生分到车间、班组进行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平常负责巡视检查纪律及实习情况,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再由带队指导教师带回学校。回校后,学生整理笔记,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教师根据实习报告评定成绩。

实际上,学生在企业很少能进行实际的生产工艺操作,只能通过查、看、听、问、记等方式,记录大量文字、图表等。实习回来后,实习报告确实写了不少符合实际的内容,表面上看好像学了不少东西,在理论上确实也有了一定的长进,但在专业技能方面却很少得到明显提高,操作技能方面也多是停留在想象层面。这样的生产实习实际上等同于认识实习,质量明显不高,不符合当前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原因分析

(一)安全因素。相当一部分化工企业生产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企业领导大都认为,实习的学生对生产工艺不了解,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深刻,存在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出安全事故,而安全对化工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他们不愿意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操作。

(二)生产因素。学生来实习前,生产上一切正常,学生来实习后,企业人员担心的是,如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由于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引起生产波动,影响生产效率,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这将导致企业接纳学生生产实习付出的成本较大,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认识因素。当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认识不深,认为事不关己。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非公企业,这些企业没有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机会的义务,因而多数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即使是国营企业,从企业利益考虑也很少愿意承担学生生产实习指导任务,更不要说欢迎学生实习。

(四)报酬因素。工人师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实习期间,的确付出了不少的中由于没有报酬或报酬太低,积极性不高,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五)水平因素。近年来,国家鼓励录用应届毕业生就业,部分高职院校的新进教师在学历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生产操作技能却有所欠缺。青年教师没有在企业系统地接触过生产训练,生产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很难指导学生顺利进行生产实习。

(六)学生因素。学生的理论学习是比较系统的,但对专业生产实习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虽然教师、领导多次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的实习方案,学生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资料室查工艺流程、在车间办公室看生产报表、在公司办公室听介绍、到班组向工人师傅问情况,如果安排的任务相对少一点,学生就会出现不重视的情况,影响实习质量。

三、解决方案

(一)重视安全问题。化工安全问题是重要的问题,要实现化工生产正常进行,首先要确保生产安全。化工生产事故往往与化工生产特点有关,操作不规范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化工安全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在学生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有关安全规定,这是不容质疑的。实际上,在入厂的三级安全教育中,已经明确了有关规定,关键是落实执行的问题,主要是班组上的落实。对于由于操作敏感易出安全问题的岗位,由师傅重点讲解防止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则,做操作示范;而对于一般的岗位,则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操作,直至熟练为止,否则,不允许进行任何的操作。

(二)完善实习制度。学生由于没有生产经验,即使实习了几天,熟练程度也不高,对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好处,相反还有可能影响生产效率,因此要制定完善的实习制度加以解决。对于间歇性生产的岗位,要求学生提前到达生产岗位,把卫生工作做好,把生产所用原料、设备、工具准备好,工人师傅准时到达岗位后,即可进行生产,不但不会影响生产,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学生也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

(三)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互利互惠,利用现有条件将现代化的优秀企业作为学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的基本条件。在校企合作期间,校企可实现共同发展。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并将学生的实习质量作为考核员工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秀的人才,由于优秀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各方面表现优秀,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又可为学校树立品牌,形成良好的循环。学校还可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科研条件,积极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等实际问题,使企业真正获益;同时在培训企业员工,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便利,等等。通过合作,校企双方各取所需,各自在合作中都可得到最大的收益。

(四)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学生虽然对社会的了解较少,但可以通过与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交流实习,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沟通是一门学问,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作专题讲解,增加学生和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从而引导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虚心学习,学会做人做事,从点点滴滴做起,正确面对社会的各种事情,加强与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联系,培养情感。

(五)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实习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师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新进的年轻教师必须在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半年以上,带领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也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习;教师在短期内要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高级工以上的考核,要持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中长期目标中要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师水平。

(六)改革考核制度。长期以来,学生的生产实习考核主要是看学生的实习报告。这样的考核是不够全面的,实习报告也有抄袭现象。为此有必要进行改进,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评分。具体应包括如下方面内容:一是学生所填写的实习评定表,有学习的内容、效果、纪律等方面的内容;二是企业指导教师(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的评语及所评成绩、企业意见;三是带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纪律、实习主动性、沟通能力、实习效果、给企业提至少一条不雷同的合理化建议(最好是工艺、生产方面)等方面给予的综合评语意见;四是实习报告的评定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给出最终成绩。

(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的发展基础,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高低的依据,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前的主要实践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其一,建设小型实验室。小型实验室操作内容与生产工艺是一样的,基本上包含了化工各个单元操作内容,但规模大小与生产实际差别有500倍以上。可以在实验室与化工企业实际生产同样的工艺条件进行实验,让学生完全掌握生产该化工产品的最佳工艺要求。其二,建设中型实训室。中型实训室操作内容与生产工艺也是一样的,如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间歇反应实训操作装置室等,规模大小与生产实际相差约10倍。出于经费方面的考虑,可以用水代替原料做模仿实训。其三,建设仿真实训室。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化工软件开发,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仿照实际生产条件进行类似实际生产操作训练。通过校内训练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由于学生事先对化工生产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到企业后就比较容易掌握,可以收到较好的生产实习效果。

综上所述,生产实习是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手段。如何切实提高生产实习质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不断完善实习方案。只有对学生高度负责,在思想上高度认识生产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使生产实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力,陈玉峰.化工类高职学生“生产实习”考核模式探讨[J].河北化工,2007(5)

[2]李英利,孙振起,刘长春.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习问题探索[J].广西轻工业,2008(11)

[3]程爱民. 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方案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王平,王丽华.强化化工生产实习教学环节 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广西轻化工,2010(12)

[5]任春梅.浅谈提高高职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效果的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403)

【作者简介】施先义(1957- ),男,广西贵港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教授。

高职化工专业实践模式探索 篇4

高职煤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大学专科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工生产基本原理、生产技术、设备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知识技能,能直接从事煤炭气、液化、焦化、洁净煤生产等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煤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熟练的煤化工生产操作控制技术,这也是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为了实现对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我系构建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系统,

一、认识实习与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相结合

由于现代化工企业大部分在采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连续化、大型化、自动化程度高,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开展认识实习是十分必要的,用以弥补书本上内容的不足。认识实习由校外的实训基地完成,比如新疆鸿基焦化,八钢煤焦化,广汇煤化工,新疆化肥厂等企业。通过认识实习,熟悉流程和开停车规程的基础上,可以进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阶段进行操作实习。仿真实训技术是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模拟真实操作产生和实际相同的操作结果,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现场操作代替真实工厂进行实践的一门新技术。[2]煤化工专业单独开设了一门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课程,本课程实训的内容有离心泵单元操作、换热器单元操作、液位控制系统单元操作、精馏塔单元操作及吸收解吸操作单元等。在每个单元操作实训中都针对实际生产中的冷态开车、正常运行及停车操作进行了模拟训练。教师可根据化工单元设定故障(事故处理仿真操作)操作,这在实际生产中是不允许人为施加事故的。如在精馏塔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突然停电,回流中断,为保证系统安全,使精馏塔生产平稳停车,采取措施为:打开回流罐排空阀保压,停止进料,停止再沸器加热,停止产品采出,通过回流泵的排液阀排回流罐液体,排塔釜液体;当回流罐液位为零时,关回流泵和泵前、后阀;当塔压恢复到常压时,关冷凝器。在整个排除故障过程系统会给出操作步骤分和操作质量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熟练处理事故的目的。在实训效果及操作控制能力评定上,我们利用实训软件的智能评分系统通过计算机随机考核打分的办法进行,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智能评分系统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发现自身操作能力的进步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种评分考核方式效果很好。

二、生产实习与煤化工工艺仿真实训相结合

生产实习也称为岗位实习,这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质是岗位技能模拟训练。生产实习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当前,生产实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实习经费少、学生人数多、合适的企业难寻、接受实习的企业被动应付、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带队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大批学生同时停课集中实习,安排实习工作确有难度。国有企业本身负担重,大批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生产进而波及效益,并带来安全隐患;即使有些企业同意接受,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听和看,很难深入到实际生产岗位上,缺少实际动手锻炼的机会,学生实习收获有限,影响了整个实习的质量。化工仿真训练系统使学生把在工厂的生产实习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弥补了在实习现场不能亲自反复练习的缺陷,我们采用的是“煤气化制甲醇工艺仿真实习操作系统”,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由教师统一指挥,全体学生跟踪指挥同时把各自的工艺过程开至正常工况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这种系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化工单元设备的结构特点、空间几何形状、工艺过程的组成、控制系统的组成、管道走向、阀门的大小和位置等,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化工过程概念,学生通过反复操作训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化工过程系统的操作原理,锻炼了学生对化工装置的开车、停车及事故处理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调节器的基本操作技能。

进而掌握复杂控制系统的使用和调整技术,提高对复杂化工过程动态运行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工过程的特性和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教师所策划的开车技巧,提高仿真实训效果,化工生产实习仿真实训课程合格后学生即可进入企业生产实习阶段,详细了解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典型设备构型及使用方法、典型的检测仪表及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等,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以及企业的合并重组和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企业支持大学办学的义务被弱化或抛弃,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再想把生产实习完全交由企业承担,显得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它有别于实验室、实习车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3]。在“工学结合”不十分紧密的情况下,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实际训练更多地只能依靠学校的实训基地,对化工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建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装置,可以建一条化工产品生产线,也可以建仿真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一旦建成,将使学校的实习实训迈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教育部的专项资金建立了煤化工实训基地,这样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互相补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通过近年来对这套实践教学系统实施效果的反馈,反映出学生真正掌握了企业要求的化工生产操作控制能力。近两年来本专业学生一直供不应求,学生毕业就业率在自治区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今后我们将继续探讨实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系统,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对煤化工专业的实践模式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仿真

参考文献

[1]程爱民.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方案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校.2009(,1):79-81.

[2]吴重光.化工仿真实习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 篇5

关键词 化学化工 英语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51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贸组织中重要的官方通用语之一,在世界经济与贸易合作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学术方面,国际上大型学术会议大多以英语为主,因此,英语学习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学科领域内的交流,并使得学者们第一时间接触世界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化学化工作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专业英语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同学们阅读相关领域资料,为自身的学习提供知识给养,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夙愿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是其深造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进一步提高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各专业人才都处于渴求状态,化学不仅是大学校园内的重要分支学科领域之一,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支柱性产业的亟需专业,因此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大高校也加大了对化工专业的重视程度,希望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专业型人才。伴随国际化脚步的不断加快,除了化工专业知识本身以外,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大多选择化工公司,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多数化工公司都有国际贸易部,因此公司对新引进的人才一般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精通化学试剂的英文名称,并且在公司进行对外贸易期间,要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人进行口头交流或邮件的日常往来,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英语,更需要化工专业英语做依托;另外,对于选择本科毕业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化工专业英语同样必不可少,研究生论文撰写及课题研究期间要参考大量的化工专业英文文献,并且在读研究生期间要发表相关专业的英文文章,这就使得化工英语成为学历获取的必备条件。因此,无论是选择本科就业抑或是继续深造,在校阶段对化工英语的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对学生在校继续深造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性,但综观目前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首先,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教材标准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并不统一,这使得化学化工英语教学开展得步履维艰。

2.1 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生认识不足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已然成为就业时的硬性要求,这就使得学生越来越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专业英语来说,主要以考核形式为主,也就是在专业课中修得相应学分,因此并不受到重视。甚至大部分学生将专业英语简单理解为专业词汇与英语语法的组合,并没有意识到系统的专业英语学习对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综合素质有效提高的重要作用。2.2 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综观目前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可以看出,虽然专业英语教师都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极强的英语教学能力,但就其教育方法来说,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也就是教师充当课堂的主角,课前精心建立知识结构,课堂上一股脑地向学生传授,整个专业英语课堂呈现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授课全程几乎零互动。教师采取单词讲解、课文阅读并翻译以及课后练习这样的三段式教学法,对于专业英语的格式要求、句型特点以及文章风格等很少涉及,本就干瘪抽象的专业英语越发显得枯燥,学生学习过程中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致使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甚微。

2.3 教材标准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统一

教材是教师任教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考资料,对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起决定性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各大院校自行编撰书籍,全国高校专业英语教材呈现五花八门的态势,且多数英语教材一直沿用经典的“单词-a课文-注释-语法-练习-b课文”这一模式,这些精选的课文等知识中虽然也包含相关的化学化工知识,但多数未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技术发明等涵盖其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接触到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多数教授专业英语的教师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且对其英语水平也有很高要求,因此教师多数为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习惯性讲解自身熟悉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同意的标准,各专业教师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教法和教学内容。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3.1 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其学习过程中的源动力。外界的强行驱使力往往适得其反,即便是能起到一定作用,不从学生的主观意识上激发起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比起东方的教育理念,西方的教育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开发和个性培养,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点追寻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东方的教育则更重视对学生后天的兴趣培养。当然,二者都有其可取之处,也各有弊端,因此,可以将东西方的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学生的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教育经验,各大院校专家学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研究经验以及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教材、教育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加大对教学教法的重视,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课程进行前期即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以及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帮助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下,查阅国际先进的化学化工资料,使学生在前沿技术中寻找学习乐趣,获得学习成就感,鼓励学生进行日常听说训练和相互之间的专业英语信息交流,长此以往的练习会增加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及学习欲望。

3.2 结合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时,多数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和考研的压力,对专业英语学习的精力不足,积极性也不高,这会严重影响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课以及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他们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学科,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为毕业之前凑学分取得学位学历证的,它对日后的工作以及继续深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开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向同学们讲明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这一课程的特点如何以及如何学好这一科,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以向同学们简要介绍历届师哥师姐找工作或考取研究生期间专业英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同学们在生活的实际案例中获得学习动力。

3.3 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扮演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较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法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将学生带入课堂并自觉自愿地走进课堂,采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模式,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授课前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引导走进专业英语课堂,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选材上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总是借助多年前的经典案例进行讲解,教师要抓住当今学生的性格特点,选取与时俱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教学内容;加之在知识导入过程中通过设问的方式逐渐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在讲授化合物命名时,让学生根据结构相似物质的英文名称进行分组式的总结,给出各自的对这些物质命名中的规律,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在问题思考及讨论中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及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同时可以利用毕业在即的机会,让同学们大量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的英文文献报告,提出自己所选课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给出自己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这不仅使学生在英语资料搜寻和阅读中提高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更能在口头汇报中提高口语能力。加之目前先进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然走进大学课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随时查阅课上遇到问题的中英文资料。诸多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采取必然使专业英语教学摆脱以往的沉寂,使其呈现出一片积极学习的新气象。总结

高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 篇6

1 整合优化化学实验,理顺实验教学环节

众所周知,实践是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关键途径,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必须着眼实际,进行创新。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重新整合、优化、创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地方特色和实用性,摒弃过去教科书中过多过滥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力增加应用性、探索性实验内容。

比如,大多数分析化学实验教科书中,都有“混合碱中碳酸钠、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这一实验课题。一般都是由实验指导教师事先按一定比例配好混合碱液,准备好实验器材,再由学生进行滴定验证。整个过程既枯燥无味,又机械呆板,学生缺乏应有的实验操作热情。若改成“设计性”酸碱滴定实验——造纸黑液(或工业废水)酸碱度检测,让学生自己联系厂家提供待检物样,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准备仪器药品,教师全过程只起一个启发、指导的作用,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又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其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同时对原有的4大化学实验,特别是化学实验中重叠交叉的部分,加以删节整合,努力避免重复性,提高实验效能,真正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2 大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拓宽实习就业空间

各类实习由于其手段和方式更加贴近社会,同时也由于实习教学是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综合认识理解、全面消化吸收、深层提高创新的主要方式,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长期以来,由于化工生产中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生产单位大多顾虑重重,不愿让学生亲临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实践实习。因此,化工专业的学生实习大都属于“走马观花、隔靴搔痒”,不能深入了解问题,更不用说进行工艺参数的调试操控了。

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专业,职业素养

1 化工职业相关素质要求概述

对于化工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公共素质是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如诚实敬业、遵纪守法、宽容奉献等。专业素质则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1]。

(1) 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从事化工行业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要求具备行业认同感, 并具备安全意识、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 行业认同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关系到学生能否以正确的观念去对待化工专业学习。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 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 让其能够对化工专业具备合理、科学的认知, 并能够了解化工, 对化工学习抱有兴趣。沟通协作能力是化工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化工生产过程中, 需要各部门人员相互协调合作, 才能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是保证化工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另外, 要注重安全意识培养。作为高危行业, 化工生产与安全意识密不可分。将安全教育与职业行为关联起来, 才能保证生产安全与人员安全。

(2) 岗位素质不同岗位所具备的技能需求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也就导致了岗位素质的不同。但无论任何岗位, 职业人员都应该具备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及熟练的技术, 使自身能够顺利完成岗位任务。

2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职教育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学研结合的方式, 培养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这种方针下, 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无论是实践课程教学还是技能实习环节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提升。然而, 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 依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如关系协调能力不足、合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等,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多数高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教学, 对综合素养培育却不够重视。从大环境来看, 化工生产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使得岗位技能要求愈来愈高, 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因此, 要求学生除具备动手能力之外, 还应当具备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2]。这些能力培养在高职学生培育过程中并未受到关注。总体上来看, 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 还包含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发散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 让职业培养与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贴合。

3 促进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策略

3.1 完善教学体系

对当前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将职业素养培育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例如, 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及职业导向课程, 让学生对职业、择业持有更为理性的态度;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劳技课程, 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劳动积极性。利用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公共素质。专业课程方面,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融合, 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逐渐提升学生的行业素质与岗位素质。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 遵循“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循序渐进的过程[3], 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具体如下。

(1) 基础技能培训包括实验仪器的基本应用、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安全应急处理等。基础技能培训过程中,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学科专业特点有所领悟, 并适应这种特征化学习。在增进行业认同的同时, 使其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 基础实验培训可为学生提供小组协作或团队实验的机会,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2) 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化工制图、仪表操作、自动控制操作、化工单元设备等内容。在此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等。通过培训, 让学生逐渐了解并掌握化工单元设备的特征及使用要点, 使其具备基础操作能力。

(3) 综合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 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整个化工工艺流程, 并学会DCS控制[4], 认识到不同单元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技能培训是基础技能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升华, 可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并使其养成岗位素质, 认识到岗位职责的重要性。

3.2 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学校可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或与兄弟学校共同组织, 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以此让学生坚定职业远景。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 利用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升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 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交流平台, 不同的选手经过交流心得, 可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学校还应该加强专业社团建设, 鼓励学生组建社团、参与社团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指导老师可筛选出优秀者作为助手, 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培养其成为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另外, 学校应该加强校内知识网络平台建设,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汲取环境, 鼓励其多阅读、多思考, 不断升华自我。

3.3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优秀企业之间需加强合作。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 而学校可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最终达成共赢。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 教学工作与市场动态应当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深入企业, 才能把握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合作, 可让教学配置更贴合市场需求特点, 这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5]。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应当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经历。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来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丰富自身的企业经历, 并将这些经历与学生分享, 这对于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学生评价需要企业参与进来, 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客观性更强, 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在实习期间, 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学生实习期间将逐渐适应角色转变, 由“学生”向“员工”转变, 这将为学生日后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产生交织, 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4 结语

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 除了要重视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外, 还应当注重职业素养培育。通过职业素养培育, 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成为企业及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为其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计建洪.基于苏南化工类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索[J].经营管理者, 2014, (17) :117.

[2]梁建军, 江洁, 肖陆飞, 孟飞, 周玲玲.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 2010, (32) :86-87.

[3]梁建军, 江洁, 肖陆飞, 孟飞, 周玲玲.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5-6+25.

[4]王林.如何塑造化工类高职学生实验实训中良好的职业素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4) :74.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 篇8

毕业顶岗实习现状

企业情况表1表明, 96名学生中有84名学生分布在太仓及周边地区实习, 占87.5%, 太仓范围内企业约占50%, 吸纳58.33%的顶岗实习生。实习企业中, 以外资、民资为主体, 占企业总数的90.91%,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占85.45%。研究表明, 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直接影响到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的管理。一般情况下, 国企、欧美企业的管理网络健全, 理念先进, 管理较严, 对实习生有较详细的培训计划, 实习补贴由公司按统一规定执行;民营企业和日、台企业的管理网络不够健全, 家族管理为主流, 对职工的管理比较松散, 实习补贴一般比较低, 但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 对学生的培训一般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学生思想工作和实习指导工作任务比较重。

企业指导教师情况55家实习单位为96名学生配备了81名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历情况:博士2人, 本科23人, 大专22人, 中专14人, 高中8人, 初中12人;称职情况:高工4人, 工程师10人, 助工6人, 技术员4人, 其余人员没有职称;岗位或职务:经理10人, 人事经理8人, 技术主管28人, 生产厂长、部门主管、车间主任21人, 值班长14人。可以看出, 企业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偏低, 但全部为企业技术骨干力量, 从而说明企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同时也表明, 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经验指导和实操指导为主, 学院应重视对顶岗实习生的理论指导。

岗位分布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 实习岗位的落实率为100%, 在操作、实验、分析三大岗位群上实习的学生人数为76人, 占79.17%, 这验证了我们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给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同时, 还有14人在管理服务岗位上, 这意味着在化工专业中开设管理、安全等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经统计, 对工作岗位环境满意的占58.33%, 比较满意的占26.04%, 不满意的仅占15.63%;超过78.13%的学生对单位的防毒、防尘设施感到很满意, 18.75%的学生认为工作环境气味比较重、原料及成品的毒性大或粉尘比较多, 他们认为长期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对身体会有严重影响。可见, 现代的化工企业在改善工作环境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专业对口率和稳定率2006级的96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90人专业对口, 6人不对口, 专业对口率达93.75%, 其中有两名学生是因为身体因素不能在化工企业实习改到服务行业实习的。基本上可以达到人岗匹配、学以致用。也就是说, 化工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在化工行业找到一个对口的实习岗位, 说明本地区化工行业的高职层次人才供不应求, 本院化工专业规模还可以适当扩大, 以满足本地区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实习期间, 有9名学生实习单位发生变化, 实习稳定率为90.63%。但在实习期结束后, 学生的心理有一定波动, 因为经过近一年的实习, 学生与企业之间已充分了解和磨合, 学生的去留决心已定, 企业的用人计划也已确定。

顶岗实习时间和劳动强度据调查, 学生顶岗实习的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9小时, 最长为78小时, 最少为40小时。他们主要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 学生认为劳动强度大、工作累的占12.50%;认为劳动强度一般、可以承受的占78.13%;认为劳动强度较小、工作比较轻松的占9.38%。

顶岗实习补贴一般情况下, 3个月后学生基本上能在企业顶岗操作。调查显示:实习生中有60人由企业提供免费食宿, 13人仅提供免费工作餐, 12人仅提供免费住宿, 还有4人无免费食住。实习初期调查显示:实际的顶岗实习补贴最高为每月1400元, 最低为800元, 平均实习补贴为每月1011元;学生期望的顶岗实习补贴最高为每月2000元, 最低为900元, 平均实习补贴为每月1151元。两者相差140元, 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引导基本恰当。实习中期调查显示:实际的顶岗实习补贴最高为每月3600元, 最低为800元, 平均实习补贴为每月1160元。两次调查虽然相隔4个月, 最低补贴没有变化, 最高补贴增加较大。到实习末期, 平均实际实习补贴已经超过学生预期。学生期望的毕业后的工资最高为每月5000元, 最低为1000元, 平均工资为每月1770元, 超过往届学生。

企业对毕业顶岗实习的评价企业对实习教学管理比较满意, 特别是那些与实习生之间有误解和矛盾的企业, 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做好了实习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使实习生的稳定率提高, 实习生留用率提高。企业要求增强对实习生的就业教育, 增加对实习生的成才观、工作观教育, 加强劳动纪律教育。53家企业对学生的总体评价较好, 43家企业愿意接收82名顶岗实习生为正式员工。他们认为实习生吃苦耐劳、勤学肯问, 上手快。同时, 也提出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熟练、劳动纪律观念不够强等问题, 要求学校能够经常性组织思想交流。

学生对企业的诉求

希望企业能够与时俱进, 灵活处理实习协议, 适时增加实习补贴2006级毕业顶岗实习涉及企业55家, 有17家企业的实习补贴有所增长, 36家企业维持初始状况, 1家企业降低了补贴, 1家企业提出每月扣押实习补贴100元, 等实习期满再发给学生。学生一般在3个月后就能顶岗工作, 企业理应在不同阶段适当调整补贴额度, 以增强吸引力。从上面的分析结果看, 实习生的实习补贴基本达到期望值, 企业增加实习补贴仅表明对实习生顶岗工作的认可。扣押实习补贴等做法, 会造成企业与学生间互不信任, 反而会造成企业留不住人的后果。

希望企业能够给予实习生“国民待遇”, 加强在岗培训有不少企业宁可招收高中生, 也不要高职的实习生, 认为实习生不稳定, 不利于生产。有44.79%的实习生感觉在企业内处于二等公民地位。有的企业加班加点的事找到实习生, 又脏又累的事也找到实习生, 而实习生的诉求则一般不被采纳, 实习生成为企业的边缘人。

希望企业在工作时间安排上留有余量从上面的分析看出, 顶岗实习生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9小时, 按每天8小时折算, 每周要工作6天以上, 实习生很难从中抽出时间来对实践操作进行反思, 一年下来, 理论严重滞后于操作, 形成“只知道怎么干,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干”的局面。若企业能够保证每周有两天的休息时间, 实习生能接受学院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 则实习效果将大有改观。

学生对学校的诉求

加强沟通, 增强互信目前, 学校与实习生之间的联络是畅通的, 但与企业的联系则相对滞后, 企业对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不能及时收集, 实习生反映的意见也不能及时传递到企业, 即使沟通了也不能快速解决问题。另外, 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工作安排之间存在矛盾, 希望指导教师能与企业充分沟通, 争取做到实习工作与学院教学两不误。因此, 学院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 有利于维护实习生的利益, 增加三方互信。

拓展顶岗实习单位, 提高顶岗实习层次毕业顶岗实习就是预就业, 经过近一年的磨合, 实习生、企业双方互相接受, 顶岗实习就转变成就业了。但从就业岗位看, 总体层次偏低一些。据调查显示:有76人看中在企业中的个人发展, 有12人关注工作环境, 只有8人关注实习补贴。企业是否为实习生留有发展空间, 与各企业间的人才竞争有关, 实习企业少、层次低, 只能带来低水平、低层次的实习和就业。因此, 学院要花大力气开拓实习基地, 提升学生实习层次。

学院要定期召集实习生进行培训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调查分析与启示

学生比较冷静、成熟和务实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岗位过程中, 既不浮躁自负, 也不悲观失望, 而是能够冷静、乐观地面对学历相对较低的现实, 能够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并且能接受现实的安排, 表现得比较务实和成熟。

学生的认可度高所有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持肯定态度。在学生的实习总结中, 有49人明确表示学院及企业指导到位, 实习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行为和企业制度的认同, 是对自身的反思。通过近一年的实习, 基本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心理转变。

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可以提高实习的稳定性和实习质量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提出的诉求大部分是合理的, 也是通过学院、企业及学生的沟通和妥协可以满足的。学生合理诉求满足后, 必将提高实习的稳定性和实习质量。当然, 适当的不满足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 这也是职场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题材。

参考文献

[1]刘树林.把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落在实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9) .

[2]程社明, 卜欣欣, 戴洁.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3.

[3]王卫平, 陆立颖.以就业为导向办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 .

[4]梁丽华.高职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高职化工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篇9

一、专业群建设要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办出特色

媒体多方报道企业用工难, “高级技工难觅, 技术工人断档”, 这正是高职教育的缺失。《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适应就业市场和实际需要, 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大多由普通专科转型而来, 因而重学历, 轻职业;重正规院校, 轻社区角色现象依然存在。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关键, 专业群的建设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专业群的建设要面向地区经济建设, 顺应历史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 这就是办学特色, 也是发展之路。化工行业作为营口经济的支柱产业, 营口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战略, 临港重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已经或将要成为全市工业的支柱。石化产业在做强做精原有三征化工、向阳科化、佳孚石化、阿斯创化工、嘉晨焦化等企业的同时, 又规划开发了仙人岛能源化工区, 发展临港重化工。依托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天然气码头, 中海油在仙人岛投资建设年加工100万吨原油和50万吨重交沥青项目、6亿立方米天然气终端接收站项目, “十二五”期间还打算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随着几个大项目的落户, 将有一大批相关中下游企业跟进仙人岛,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从营口市发展的宏伟目标看, 未来营口市将需要大量的化工专业人才。化工专业群在建设中应牢牢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顺应营口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依据所处的行业背景和区位优势, 选择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为核心专业, 集中专业群的优势力量, 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更优秀的精细化工方面的技术工人。学生毕业后可在沿海产业基地等化工厂和仙人岛能源化工区选择工作。目前学生已成为这些地区化工企业的核心力量, 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为此, 化工专业群在建设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 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进行改革和完善, 集中力量办学。

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 进行课程改革

1、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

目前, 化工专业课教材理论性较强, 计算和工艺原理过于复杂,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由于扩招等原因, 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 有厌学情绪。另外, 从企业用人要求来看, 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动手能力要强, 有相关工作经验, 毕业就能上岗的技术人员。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就业需求, 化工专业课程应与需求相结合, 对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调研, 总结经验, 针对企业用工需求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对专业课进行有机整合。教学中少讲多练, 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同时鼓励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自编教材, 更加贴近本地区的发展要求。

2、四大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

化工专业在教学计划的第一、二年都要开设无机、有机、分析、物化这四门基础化学课程, 课时量极大。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 又要有很高的实践能力。这四门课程作为化学基础课程, 内容里既有相互交差又有互相验证, 所以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可加以整合。首先打破各课程的原有体系, 理论上以掌握无机和有机物质的特性为主线, 建立四大化学相关知识的相互融合, 去繁从简, 实用化为目的的课程新体系。其次实验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典型的验证实验外, 还要加入气相、液相色谱等物理分析手段。通过微型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安全、环保的条件下发挥主动性, 开拓思维, 探索新工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课程中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实验项目, 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上, 加大化工分析实验内容, 提高学生的操作准确度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化工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

打铁还须自身硬, 自身不具备实践动手能力, 无论如何也教不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来的。化工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 最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由于学院教师多从校门到校门, 没有在工厂工作的经历, 所以他们的实践能力比较弱。在教学中理论知识过硬, 但实践能力不强, 很难开展项目教学和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课程。因此, 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 是化工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如何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化工专业群建设起来, 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队伍。只有采取“引进来, 送出去”的方法。从工厂引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 作为专业课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放宽学历要求, 提供优先条件, 留住人才。采用“一带二”的方式让中青年教师向工程师学习实践经验, 同时把教师送到工厂里进行实习工作, 时间上要保证半年以上, 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项目,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四、校企联合, 工学结合的模式有助提高高职办学质量

化工企业大多是大型生产企业, 生产规模大且非常复杂多样, 学校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复制工厂的全部流程。即使能建几个模拟实验室或实训基地, 也不能在过于苛刻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实验, 只能是以水或一些安全的物质来代替。对工厂里出现的紧急状况, 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演练, 到了工厂也不能直接上岗。因此, 高职院校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走“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校企联合, 共同办学, 取长补短, 将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 培养理论与实践都过硬的专业人才。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邀请行业的技术权威、专家、企业领导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 聘请专家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或报告、兼职授课、培训教师等, 有效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2、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 举办企业冠名班, 如“银珠化纤”, 由企业和化工团队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使教学工作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增强了教学针对性, 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共同实施技能质量控制, 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已获成功, 目前学生正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由于毕业生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 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视, 并得到了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好评。

3、参与科研,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小组积极参与企业的多项科研项目, 充分发挥化工专业群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优势, 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取得很多科研成果,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4、校企合作开展项目教学。在实习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制定教学项目, 项目选择上应能在工厂里实现, 符合企业生产情况和教学要求。为能顺利完成项目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 实习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内容。当实习完成一般时间后, 对项目内容进行结题验收。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会有很大提高。

五、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 做好高职的“社区角色”

所谓“社区角色”就是面向基层、面向地区经济, 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化工专业群凭着在专业领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 一方面为本地的化工企业培训化验员, 使企业在职员工素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办普惠制培训班, 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掌握一些化工知识。真正做到为本地区经济服务, 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化工产业市场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工人, 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具有特色的专业, 化工专业群的建设为高职办出特色提供了条件。化工专业群的建设也正是以化工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 凭借区位优势, 顺应职业岗位特点发展自已, 在不断适应, 与时俱进过程中完善高职对化工专业的建设。无论是在课改、实训调整, 还是在思想理念上, 只有当高职教育真正与企业用人标准吻合, 成为企业的前沿, 化工专业群才真的办出了特色。

摘要:高职化工专业群的建设, 一是顺应本地区化工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是为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学道路。本文以化工专业群建设的办学特色为目标, 阐述化工专业群的建设方案, 提出了建设高职化工专业群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群,特色办学

参考文献

[1]石艳红.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7 (23) .

[2]李焦明.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难点剖析[J].职教论坛, 2008 (20) .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 篇10

一、以就业为导向, 确定“双证融通”的培养目标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大部分在以高职院校为中心的数个城市, 其中80%以上是本地区就业。因此“双证融通”中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选择应以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为主。以营口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例, 提出“以港兴市, 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在鲅鱼圈、盖州市、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等区域建设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临港重化工, 中海油在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建设了年加工100万吨原油和50万吨重交沥青项目, 康辉石化现已建设完成, 另外原有的向阳科化、嘉晨焦化、三征化工等化工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相关中下游企业逐渐完善, 产业集群形成。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看, 未来营口市将需要大批的化工专业人才。职业技术院校应及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确定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向化工生产第一线, 培养能掌握化工生产流程和操作控制设备, 具备生产操作、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化验分析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等能力, 同时具有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能适应化工企业的建设、生产、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需要, 以及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技能型工人。

二、“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立的方案。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执行表、开设课程的门类、各门课程占教学计划的比例、课程的评价方法、课程在执行中的情况分析等。高职院校的教育侧重于实践操作, 是以培养一线工人为己任, 以服务地区经济和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逐渐构建了“课程整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本地就业优势, 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等相关资讯, 构建化工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建立“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联合、多方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化工行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涉及燃料、染料、添加剂到石油产品再加工、化肥生产等领域。根据本地区化工行业的特点, 在分析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完全可以建立统一的基础课程, 对原有的化工基础课程进行整合,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将无机、有机、物化、分析四大化学整合为基础化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年统一开设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识图与CAD技术、化工分析检验、化工仪表等基础课程, 为各化工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依据企业的用人需求, 选择化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内容, 组建一系列的项目教学, 将多门相关的专业课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完成教学项目。比如:针对某企业新投产的一条流水线, 设计一个教学项目, 包括产品的合成原理、反应条件的设定、设备的选择、流程的操作等。将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化工设备、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进行联合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掌握化工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联系。针对目标岗位, 学生可自由选择发展方向, 在就业选择上多方面发展。到相应的企业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提升。

2. 学历与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双证融通”。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不仅要有大学生的知识修养, 还要有技术工人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主要教学内容。依据我国教育法规定, 技术工人上岗之前, 必须拥有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 因此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课题组通过对本地区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 并结合我国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提供的职业技能标准, 从中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工种。把职业技能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求融汇的专业课的教学中, 与项目教学结合起来。将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大纲相融通, 专业课程与岗位技能相融通, 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例如:化学合成制药工种是使用制药专用设备, 通过控制化学单元反应及单元操作, 进行药物原料生产的工种。主要从事使用清洗反应设备, 并进行干燥、称量;操作反应设备, 控制反应条件;操作离心机、真空抽滤器等设备;进行提取、纯化、精制;操作干燥设备;制备符合生产标准的工艺用水、药品包装。涉及到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设备和有机合成原理等专业课程, 以合成制药工的技能要求为主线, 修订专业教学大纲, 制定相应的项目教学计划, 将与合成制药工相关的专业课程联合起来, 在获得学历的同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 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总体说来分成几种形式。一是订单式办学, 学生从招生入学起就与订单企业形成一种契约关系, 学院依据企业岗位需求, 培养、训练学生成为订单式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除必要的基础课程外, 重点学习订单企业的要求课程。由校企合作制定教学大纲, 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从教学到最终实习实训, 企业全程参与。缺点是没有被录用的学生就业困难。二是工学合作模式,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到实验基地参加实践学习,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实验基地建设成本过高, 同时不能及时更新, 因此大部分工学合作模式还是由企业提供实验基地来实现的。缺点是实习内容受企业提供的条件限制, 没有自主权。三是企业办学, 由企业出资办学, 学院做为人才培养基地, 为企业提供所需教学团队, 缺点是企业负担过重, 不利学院和企业的发展。三种模式有利有弊, 取长补短, 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企业有设备、有厂地、有技术支持、有人才需求, 学院有教师、有学生、有理论课堂、有就业倾向。发挥双方优势,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有机结合, 实现理论实践合一;将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工厂车间相结合, 形成学校工厂合一。劳动中让学生切实经历理论融入实践的过程, 在劳动中验证理论, 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再充实理论, 完成教学运用合一。另外, 在制定主要办学方向的基础上, 校企合作研发代表就业岗位核心能力的教学资源, 包括化学检验工、化学合成制药工、有机合成工、石油产品精制工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习题库、专业与职业技能统一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音像图片、生产过程资料等教学素材;提供与化工专业有关的行业信息、职业技能新动向、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新技术等最新行业资讯, 充实并扩展学生对化工专业的了解;企业与学院共同设计和制作典型的生产工艺流程录像、设备拆装及运行的全程视频, 使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了解工厂的生产运行情况;校企共同开发适用于实践教学的虚拟流程工艺、虚拟生产过程软件、设计与教学大纲相配合的项目内容,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 也为企业职工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供机会;在工学结合教学项目中需要企业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等。构建校企合作, 校园与工厂衔接, 学历与职业资格融通的办学机制。

4. 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并重。

新闻报道, 新年后有大批“90后”青年时兴“裸辞”, 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极大的冲击。一方面, 提醒企业要提高工人待遇, 加强企业文化培养, 增强企业归属感;另一方面, 提醒学院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人立于世, 不仅为利, 还要有信义, 有责任意识。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将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 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开设相应的课程, 参与企业的活动, 在寓教于乐中融入到企业中, 使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

5.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参照化工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制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专业课考核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对学院教学、企业实习、学生技能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建立互评机制包括学生评价、学院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建立三级评价机制“学院 (企业) -化工系 (车间) -各专业班级 (班组) ”评价;根据化工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 校企对教学效果实现“理论+技能”的考核评价。

在多年的高职办学和校企合作过程中, 我们建立了素质过硬的化工专业群教学团队, 与企业合作共同促进高职办学成果。为化工专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对教学课程体系和办学模式进行大胆地探索, 在“双证融通”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 为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在今后的教学中, 将继续探索、研究、创新, 以取得更加完善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良军.实施“双证融通”的探讨[J].南宁:广西教育, 2007, (6) .

[2]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化学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 2010 (24)

上一篇:双通道下一篇:城乡历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