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战术电台

2024-08-20

短波战术电台(精选七篇)

短波战术电台 篇1

近年来,随着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短波通信在组织模式、网络结构、资源利用和维护管理等方面都面临新的重大调整。第三代短波通信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同步工作机制。网络中需要有统一的时钟源,内部各同步工作单元通过时钟源的统一授时来保持工作次序的一致性,保证整个网络的同步运行。作为短波通信系统的基础设备,短波电台的同步扫描、快速选频、同步建链等模块的正常运行也需要时间同步作保障。尤其是短波战术电台,由于其机动、灵活的特点,对于时间的要求更加严格。需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精确性。3G-ALE通信规范规定,3G系统必须提供能使网络中所有台站按时间基准保持同步的机制,在同步模式运行时,所有台站间的最大时间差不超过50 ms。

(2)安全性。保证短波通信系统在任意条件下不间断、无差错的精确授时。

(3)保持性。授时源结束授时后,在时钟漂移的允许范围内具备一定时钟保持功能。

(4)小型化。授时终端要求体积小、重量轻。

因此,要满足短波战术电台乃至整个短波通信网对于时间同步的严格要求就需要同步授时技术与时钟保持技术作保障。

1 同步授时技术现状及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开发使用的授时技术很多,其中能满足短波战术电台需求的只有卫星授时技术和短波授时技术。卫星授时技术中较成熟的有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适用于我军的短波授时技术只有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短波授时系统。

1.1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我国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自建成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先后在北京奥运会和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的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首先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目前授时精度可达50 ns以内,独具短报文通信功能。

对于我军短波战术电台而言,采用北斗系统进行授时的优点有:

(1)自主产权,中国独立控制;

(2)精度高,可达50 ns以内;

(3)独具短报文通信功能。

其缺点有:

(1)目前接收机价格略高于GPS接收机,普及率低于GPS;

(2)北斗二号导航卫星系统尚未完成组网,不能实现全球覆盖;

(3)安全性差,一旦发生战争将成为重点打击目标。

1.2 美国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美国在1993年建成的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和授时系统,能够全球覆盖、全天候工作、全天24 h连续实时地向地面用户提供高精度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GPS的设计目的是用于美国的军事领域,系统提供的卫星导航信号分为高精度的P码和低精度的C/A码。P码为军用只对美国及其盟国开放,其他国家只能使用民用的C/A码,因此C/A码的定位和授时精度均有较大的下降。GPS系统的授时功能为无源授时,民码的授时精度可以达到50 ns以内。

对于我军短波战术电台而言,采用GPS进行授时的优点有:

(1)授时精度高,可达50 ns;

(2)覆盖范围广,可实现全球定位,24颗星可以覆盖包括两极在内所有大气层内位置;

(3)应用广泛,目前GPS已成功应用在航天、通信、军事以及众多的民用导航定位领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市场上也有各种GPS接收芯片可以选择,可利用的现成产品较多,开发难度低,价格便宜。

其缺点主要是安全性问题。GPS由美国军方控制,其发布的信号分民码和军码两种,除了美国的盟国外,我们得到的只能是民码接收设备,美国可以在战时轻易干扰,甚至封锁民码的使用。因此单纯依靠GPS授时在战时将受到干扰,或美国封锁其民码的使用,整个同步网络将陷于瘫痪。

1.3 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LONASS)

GLONASS(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前苏联为了应对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而建立的一个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和经济的原因,该系统的部分卫星相继老化。近年来,俄罗斯积极着手对GLONASS进行技术改造。预计到今年年底,其信号范围将从覆盖俄罗斯全境扩大到覆盖全球,授时精度将达到GPS标准。GLONASS系统授时功能为无源授时,目前授时精度低于GPS。

对于我军短波战术电台而言,采用GLONASS进行授时的优点有:其抗干扰能力优于GPS系统和北斗系统。

其缺点有:

(1)实用性差,GLONASS应用不够广泛,可利用的现成产品较少,接收芯片价格相对较高;

(2)目前未达到全球覆盖;

(3)安全性问题。

1.4 我国短波授时系统

在国内,只有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短波授时台(标准时间标准频率发播台)发播短波授时信号。该发播台位于陕西蒲城,呼号为BPM。BPM时号发播的是世界时UT1和协调时UTC,采用标准频率2.5 MHz,5 MHz,10 MHz,15 MHz全天24 h交替发播。短波授时的授时源为原子钟,授时精度为毫秒量级,覆盖全国范围。利用短波时号进行远距离时频校准的主要设备是短波接收机,原则上讲,目前装备的所有短波电台都可以用于接收短波时号。

对于我军短波战术电台而言,采用短波授时系统进行授时的优点有:

(1)以电离层为传播媒介,抗毁性能强;

(2)设备简单、机动灵活、成本低廉。

其缺点是可靠性差。短波发播受电离层变化和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大,接收时应避开日出、日落时间,电离层扰动期间应尽量接收载频较高的时号;短波信道的特性决定了无线短波授时在战时可能遭敌干扰或遭本方通信电台自扰。

2 时钟保持关键技术及分析

目前,世界各领域普遍使用原子钟或高稳晶振对时间信号进行保持,其中原子钟的频率稳定性好,常用于航天、通信等领域,而高稳晶振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

2.1 原子钟

原子钟是微型的原子振荡器,频率稳定性高,一般可达到相对频率稳定度为10~11量级/s,理论上,1 ms的时间误差,可以保存同步时钟1年以上。因此,它常用于导航、通信和定时仪器等需要非常稳定和精准频率源的场合。在授时源失效的情况下,时钟同步保持技术可使原子钟维持本地时钟误差精度在3个月内小于5 ms。

针对短波战术电台,采用原子钟进行时钟保持的优点有:

(1)频率稳定性高;

(2)精准度高。

缺点为:

(1)抗震性差,必须采取一定的减震措施;

(2)功耗大,需要有良好的散热措施;

(3)体积大;

(4)价格昂贵。

2.2 高稳定度石英晶体谐振器

高稳定度石英晶体谐振器(简称高稳晶振)是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时钟保持元件。它的短期稳定度相当好(秒以下稳定度比原子频率标准好,秒级稳定度可与某些原子频率标准相媲美),所以无论在工业、实验室、无线电电台、还是在国防科研试验以及空间技术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高稳晶振频率稳定度为5×10-7/s,稳定度比铷原子频率振荡器低5 ms的时间误差,理论上,可以保存同步时钟10余天。在固定节点授时暂时失效的条件下,仍能维持一段时间的正常同步。

针对短波战术电台,采用高稳晶振进行时钟保持的优点有:

(1)集成度高,体积小;

(2)应用范围广,现成产品多;

(3)具有抗震性,适于军用;

(4)价格便宜。

3 比较及应用

3.1 同步授时技术比较

同步授时技术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得出,卫星授时技术在精确性方面明显优于短波授时技术。卫星授时技术中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目前不能达到全球覆盖,因此不适于我国短波战术电台使用;美国的GPS系统受美军方控制,安全性差,不能单独使用;我国的北斗授时系统在覆盖范围、精确性、小型化等方面基本符合需要,但是在战争期间易被敌军摧毁。因此,单一的授时系统都不能完全满足我军短波战术电台对于安全性的要求。

3.2 时钟保持技术比较

时钟保持技术对比表见表2。

由上述两种时钟保持技术的比较可以得出,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高于高稳晶振,但由于其体积大、抗震性差等特点不适用于机动灵活的短波战术电台使用,而且高稳晶振的频率稳定度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因此我军短波战术电台采用高稳晶振进行时钟保持。

3.3 在短波战术电台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要全面满足我军短波战术电台在战场环境下对于授时保持系统精确性、安全性、保持性、小型化等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将北斗授时系统、GPS授时系统、短波授时系统综合运用,再配以高稳石英晶体振荡器对时钟信号进行同步保持。经反复实验,得出具体实施方案为:首先采用安全性最高的北斗系统进行授时,并且使用高稳晶振对每个时隙接收的信号进行时钟保持,当高稳晶振的时钟漂移即将超出系统允许范围时进行下一时隙的授时;当北斗信号丢失,则无缝切换到GPS系统进行授时,仍采用高稳晶振进行时钟保持;当卫星信号都无法接收时,迅速采用稳定性最差的短波授时信号对高稳晶振进行校时,确保短波战术电台达到最低标准的时间同步。

4 结语

基于第三代短波通信网络的短波战术电台综合同步授时及时钟保持技术作为短波同步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第三代短波网络同步运行的基础。深入研究同步授时及时钟保持技术可以提高短波同步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扰性,全面提升短波同步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短波战术电台在短波综合接入网中的应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综合同步授时与时钟保持技术是对短波战术电台在短波通信战略安全和战场生存能力的进一步加固,对于保障我军在信息化战场处于有利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卫民.信息化条件下短波通信运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2]胡中豫.现代短波通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建,谢小荣,韩英铎,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互备授时的分布式相量测量单元[J].电网技术,2005,29(9):1-5.

[4]周中谟.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5]李永泉,高成发.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介[J].江苏测绘,2001,24(4):10-11.

[6]张莹.基于GPS校准高稳晶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7]陈友坚.BD/GLONASS卫星接收机基带处理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8]车爱侠.BPM短波授时台新的时频监控系统[J].陕西天文台台刊,2000,23(1):40-45.

[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时间统一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西方短波电台的政治渗透 篇2

2月27日晚,21名古巴年轻人开着一辆公共汽车闯进墨西哥驻古巴大使馆。古巴、墨西哥都将此事归因于以颠覆古巴政府为己任的“马蒂”电台,认为是它歪曲了墨西哥外长的讲话,使这帮年轻人误以为墨西哥出台了新的移民政策。“马蒂”电台是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由流亡美国的古巴反政府人士资助建立的一家电台,专门与古巴政府作对。对于此类电台,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 的中国人该不陌生,以前经常说的“敌台”指的就是这类电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对他国进行煽动性、颠覆性宣传。古巴年轻人开车闯馆一事说明,这类电台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缘起与发展

20世纪初,出现了利用短波从事国际广播的电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于1915年开始利用短波向中立国进行新闻广播,这是世界上首次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国际广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也开始使用无线电广播进行对外宣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一些西方国家纷纷设立电台,利用无线电广播对外进行政治宣传。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后,用英语、德语向北美地区进行广播,宣传法西斯主义。意大利、日本紧随其后,开始对外广播。为了对抗德意日轴心国,法国1931年开始向其殖民地进行广播宣传,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32年用英语向大英帝国殖民地广播。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世界上已有25个国家在进行国际广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广播成为交战双方进行心理战的重要工具。19 42年春天,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其下达的命令里称“新闻是一种战争武器,其目的是进行战争而不是发布信息”。为了对抗德意日的法西斯宣传攻势,美国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美国之音”于1942年2月24日首次用德语向欧洲广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东西方之间爆发“冷战”。BBC、“美国之 音”遂成为西方同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对抗和争夺的重要工具。不仅如此,西方国家为了加强自己的宣传攻势,还以各种形式设立了一些新的电台,从事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反共宣传。1949年12月美国针对东欧国家的“自由欧洲电台”建立,并于1950年7月4日在德国的法兰克福附近开始了对波兰和匈牙利 的广播。随后不久又增加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 亚的广播。美国针对苏联的“自由电台”于1951年2月8日建立,1951年3月1日 开播。“自由电台”宣称它广播的目的是为“彻底摧毁共产主义专政而进行顽 强的斗争”。1953年西德设立了向全球进行广播的“德国之声”电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澳大利亚国际广播电台也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 化。西方国家的电台为了更好地为本国对外政策服务,对自己的广播政策和播 出节目进行了调整。在一如既往地介绍西方民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采取新措施,以应对新的世界格局所提出的挑战。例如,地区冲突以及许多国 家民族冲突加剧,西方国家需要作出适当的反应。为此,“美国之音”不断增 加新节目。从1992年开始“美国之音”先后开播了库尔德语、克罗地亚语、塞 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波斯尼亚语、奥罗莫语、提格雷尼亚语等10多种语言的节目。到目前为止,“美国之音”播出节目的语种已增加到53种。1996年美国又设立了“自由亚洲电台”,针对亚洲的

缅甸、柬埔寨、中国、老挝、朝鲜和越南等国家进行广播宣传。随着卫星 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在国际广播中也采用这些新的传播媒体。1990年美国设立了“马蒂”电视台,利用佛罗里达的美国海军基地上建立的发射台对古巴进行广播;1996年10月25日“美国之音”电视台开播;1994年“ 美国之音”成为世界上首家利用互联网络的国际广播电台。

政府是“老板”

西方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直接隶属于政府,如“ 美国之音”,它是由美国政府国际广播局直接管理;一类名义虽然是私营电台,但与政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美国的“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 台”,最初是以私营电台的名义设立的,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中央情报局为其提供资金的消息被披露后,便划归国际广播委员会即后来的国际广播局,由国会通过政府预算拨款提供资金,但它们名义上仍是所谓“独立”的私营电台。BBC、“德国之声”和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比较相似,它们表面上同政府的关系并不密切,在管理形式上属于私营的电台,但它们的设立和运作却均得到了政府的倡导和支持。那么,为什么西方国家政府资助的国际广播电台要打着私 营电台的旗号呢?一是不用政府电台的称号可以使人感到其播出的内容有更大的可靠性,更客观、公正;二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不会由于被认为代表政府的声音而受到限制。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从事对外广播的根本目的是为自己的对外政策服务。这些西方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都要接受外交部门的指导,努力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自由欧洲 电台”认为,这是它向自由运动提供帮助的大好时机。1956年11月1日“自由欧洲电台”在广播中引用了艾森豪威尔的讲话:“美国业已准备对这个国家的新独立的政府提供经济援助,我们宣布并不要求这个政府采用任何社会私有制 形式作为经济援助的条件,我们关心的是它的自由……”。相反,如果电台广播内容与国家对外政策发生冲突,就会失去所谓的“独立性”,遇到麻烦。20 01年9月25日“美国之音”通过短波向全世界播放了长达4分钟对塔利班领导人 奥马尔专访的节目,并将其讲话内容刊登在网站上,美国国务院为此十分恼火。没过一周,“美国之音”电台台长以及主管的国际广播局局长便遭到撤职处理。

笑脸之后藏着针

西方国家国际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时事类节目。主要包括国内国际要闻、新闻分析、时事报道和评论,是西方国家国际 广播电台播出节目的基本组成部分,一直为官方所重视。西方国家在选择这类 节目时,除了考虑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不与本国对外政策发生矛盾外,重点报道社会主义国家所谓“阴暗面”的东西和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与言论,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反共和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宣传。“美 国之音”播发的社论最具典型性,直接宣布或解释美国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对 外政策),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这类节目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和颠覆性,被西方国家视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有效工具。另一类是介绍美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专题性节目。这类节目虽然不像时事新闻节目那样直接宣传 政府的政策,但其目的仍然是服务于本国的战略利益,通过介绍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赢得其他国家民众对其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可以看出,专题节目广播具有间接性和长远性。这类节目在制作上更注意知识 性、趣味性,并表现出友好、客观的面孔,以便取得听众好感,争取更多的听众。为此,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都播出语言学习、音乐类专题节 目。

这些电台的播出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各大新闻机构的通讯报道、各地的报 纸杂志、情报部门对目标国家电台监听到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记者在各地的采访 稿件。

至于广播时间,则比较灵活,常常在需要的时候增加广播时间、发射台和频道,特别在发生重大国际事件或危机的时候。例如,1961年美国利用雇佣军 入侵猪湾时,“美国之音”对古巴的广播由2小时增加到19小时,反复地播送 美国的官方声明和有关评论。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之音”集中52部广播 发射机,使用80个频道对苏联、东欧国家广播,广泛宣传美国封锁古巴的情况,对古巴则是24小时广播。

反宣传的三大高招

世界其他国家为了对付西方国家国际广播中煽动性、颠覆性的宣传报道,采取多种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利用自己国家的报纸、广播等媒体,揭露西方国家电台捏造的不实之词。二是提高自己国家传播媒体的水平,丰富 节目内容,增强节目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加强对国内报道的公开性,杜绝西方 媒体可钻的漏洞。例如,面对“马蒂”电台的挑战,古巴政府对媒体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增加了新闻报道量,推出了许多针对青年人的新节目。哈瓦那大学 还设立了一所新闻学院,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改善政府媒体的质量。三是进行无线电干扰。许多国家都对不利于自己的国际广播进行过干扰。苏联在冷战期间 曾随着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BBC、“德国之声”、“自由欧洲电台”、“自由 电台”等西方国家的广播进行时断时续的干扰。在东西方关系缓和的气氛下,1975年夏在赫尔辛基召开的欧洲安全与合作峰会上签署的《赫尔辛基协议》曾达成协议,苏联和西方国家都停止对对方广播的无线电干扰,然而,国际紧张 局势的再次出现使这项协议墨迹未干便成废纸一张。

在新世纪里,西方国家会继续采用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国际广播,吸引世界各地的听众。其他国家也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媒体报道的水平和质量,以使西方广播中的不实报道找不到可乘之机。

短波战术电台 篇3

1 超短波战术协同通信分析

1.1 超短波通信的作用地位

在战术通信范围中,除中远距离的通信使用短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对流散射系统外,超短波频段是战术通信的主要频段,主要应用于地面战术指挥通信、地-空通信、空-空机群内部通信、舰-舰编队内部通信、坦克车际通信、阵地内部通信以及相应距离内的多种协同通信等场合,在现代战术通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1.2 超短波战术电台的特点

1)频段特性。民用频段一般为30~300 MHz,军用一般为30~88 MHz;为视距通信时,电波绕射能力弱;固定通信时,信道参数较为稳定,移动通信时,多经衰落较为严重。

2)电磁威胁。侦察、截获和侧向;阻塞干扰、跟踪干扰和转发干扰;短波谐波的干扰;己方超短波通信的干扰;近距离范围内民用超短波用户的干扰;自然与工业干扰;电磁脉冲武器等。

3)通信距离。根据装备形式和发射功率的不同,通信距离也不同。手持电台为几千米,背负电台为几千米至十几千米,车载和舰载电台为十几千米至几十千米,机载电台为几十千米至大于100 km。

1.3 战术协同通信特点

战术协同通信是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执行共同任务并有直接协同关系的各军种、兵种部队之间,友邻部队之间的协同动作而建立的通信联络,其任务是为协同部队之间通报情况、指示目标、识别敌我提供通信保障。战术协同通信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术通信多处在前沿阵地,电磁环境复杂恶劣,要求协同通信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高度的安全保密性;二是战术协同通信大多是在部队运动状态下的通信,收发双方都处于运动状态,要求实现“动中通”“扰中通”,从而增大了战术协同通信的难度。

2 通信抗干扰的技术需求

随着现代高新电子技术在通信对抗装备上的大量运用,通信干扰装备的自动化程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迅速提高,基本实现了多功能,宽频段,大功率,小型化,固体化,高机动性和高抗毁性的要求,使电子对抗对军事通信的威胁日趋严重。未来信息作战的核心是信息制胜,首先就是要保证信息的畅通。战场任何信息的传输以及信息系统与武器平台之间的连接都离不开通信,无线通信又是战时的主要传输手段。如果无线通信装备不能在复杂电磁环境尤其是敌方的电子进攻下生存,这就意味着军队信息系统在战时不能有效地运行。可见,通信抗干扰不仅是保障通信,而且赋予了防御作战的功能,这是军事通信区别于民用通信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信息化作战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基于超短波通信的技术特性、平台特性和可能遇到的电磁威胁,以及协同通信特点,对其抗人为干扰能力的主要要求有4点,一是适当提高跳速,提高抗跟踪干扰和转发干扰的能力,至少应具备安全跳速;二是实现宽带跳频,提高抗阻塞干扰能力;三是实现干扰感知和跳频相结合,提高抗干扰的针对性和实时性,至少能容忍频率表的1/3以上频点受干扰;四是重视抗干扰技术体制的一致性,提高抗干扰条件下的协同互通能力。

3 超短波战术电台抗干扰措施

不同频段、不同种类的通信设备终有不同的抗干扰体制,而同一通信设备中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通信抗干扰体制。通信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信,通信抗干扰是不得已而为之,采用通信抗干扰手段,常常要牺牲系统资源(如频率、功率)。最佳干扰的基本准则是干扰信号应和通信信号在频率域、时间域、空间域、电平域和速度域上的各种特征相吻合。当通信方接收设备受到电磁干扰威胁时,只要不是最佳干扰,则总能采用有效的抗干扰措施进行反对抗,即充分利用干扰信号和通信信号在各域上出现的特征之差异,削弱乃至消除干扰,从而保持正常的通信。因此,要立足传输原理,合理运用通信技术抗干扰。

1)在功率域上,运用自适应功率控制技术。功率自适应技术可以根据敌方干扰电平的高低自动调节发射机输出功率的大小,始终保持足够的信干比,对敌方干扰能有效地予以抑制。当敌方干扰信号强时,发射机输出功率随之增大;当敌方干扰信号弱时,发射机输出功率随之减少。

2)在频率域上,运用跳频综合抗干扰技术。一是运用空闲信道扫描与跳频共用技术。基于感知无线电技术的空闲信道扫描与跳频相结合抗干扰技术,将人工智能和无线电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对付阻塞干扰和点频干扰。二是运用多进制高效直扩与跳频综合抗干扰技术。多进制高效直扩是运用一组扩频序列对含多个比特信息的信息码组进行扩频而非以单个比特为基础进行扩频,其具有在信息量和伪码序列速率一定的前提下,扩频处理增益更高,抗干扰能力愈强的优点。三是运用变速跳频抗跟踪式干扰。变速跳频即频率自适应跳频,一部电台设置有几种跳频速率,能够根据战场电磁干扰的性质和强度,通过控制程序或按某种预置的协议自动连续地或随机地改变跳频速率,不断扰乱干扰方的跟踪部署,进一步提高抗跟踪式干扰的性能。

3)在时间域上,运用跳时或瞬间通信技术。瞬间通信即猝发通信,它在通信的时间上有很大的随机性,将信息以高速率数据方式发送出去。它和跳频不同的是在同一频率上只出现一次,因此没有先验概率,从而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缺点是通信容量小,有一些国外高频跳频电台具有瞬间功能,但大多以跳频为主,附带有瞬间通信能力。

4 结束语

任何单一的抗干扰技术手段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只有将多种抗干扰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保障超短波战术电台以及C4ISR正常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短波战术电台 篇4

早就以“PROIV”的代号声名远扬的ICOM IC-7600短波+50MHz电台是极其流行的IC-756Pro III名正言顺且实至名归的继承者。撇开ICOM给它的名号,IC-7600本就是一款非常出色的产品,提供了一系列强大的工具满足你DX和竞赛方面的一切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相比旧款的IC-756 Pro III,以及最新的IC-7700和IC-7800而言,IC-7600并不是一款焕然一新、全然不同的产品。这篇评测将会在必要处将它与那些师出同门的产品进行比较。就让我们来看看IC-7600(以下简称7600)究竟如何吧。

时髦的新形象

从正面看来,7600看起来与PRO系列的前辈们很相似,最容易被人发现的变化就是尺寸更大和LCD显示器更强大了(参见图1)。在将Pro III和7600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时,我的妻子更喜欢新版本的显示器,既然是老婆说的,那一定就是真理了。和Pro III一样,7600具有比较适中的尺寸和重量,前面板的布局也很相似。在7600的大显示器中,Pro III的机械仪表被替换成了漂亮的数字模拟显示,有些人可能会对此有些微词。ICOM在IC-7700和IC-7800上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而且也都提供了可选的仿真仪表风格——标准的(模拟量)条状游标显示。

如果你已经很熟悉PRO系列产品了,那么一定不会对7600感到陌生。如果你是个新手,那么也会发现7600的学习曲线非常平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ICOM在菜单中使用了很简洁的语言。

■越宽越好

在这个5.8英寸400×240像素的显示器上,图例和图表都表现出了干净利落的线条。例如,在Pro III上,当前工作模式显示在一根图形化的横条上,就像是根热狗或者小飞船。7600上的MODE标识则是一个小巧但又清晰的蓝色方块,上面写着白色的字母。RIT/XIT读数要比Pro III上的小,而且显示的位置有所区别,所以我还并不太习惯(Pro III上的RIT/XIT读数数字更大,而且就紧挨着主频率读数的最后三位下面)。和IC-7700一样,7600只提供了“A”或“B”界面——这两者其实就是相反的关系——加上三种字体选择——基本、斜体和粗体。基本和粗体看起来很相像,只是后者略微粗一些。

我们曾经抱怨过,IC-7700的显示器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显示角度不大,而在7600上,我们高兴地发现水平和垂直的可视角度都很出色,几乎从任何角度都能看清。不过,7600并没有提供连接外部VGA显示器的功能。

■更利落的线条

除了这块极佳的显示屏,7600整洁的前面板表面做了光滑的半抛光处理,可能要比Pro III的更容易清洗。外壳的其余部分就基本是模仿Pro III的,不过去掉了正面凹陷的挡板,边角也从圆滑变成了四方。7600的旋钮更大——边角利落、包有橡胶的硕大旋钮和IC-7700上的很像——使用起来也更方便了。

7600亮白色的控制图例要比Pro III上的更大,也更容易分辨。我很喜欢Pro III在输入频率时提供的超大的红色数字键盘,7600的键盘上的数字虽然比较小,但依然清晰可辨,而且键盘按钮的初始尺寸也比较大。另外,7600旋钮上的“指针”标志很明显,同轴旋钮的两环在色调和色泽上也有非常细微的差别。所有的旋钮,就连细柄控制旋钮都比Pro III上的大。但在另一方面,细柄控制旋钮在7600上的排布就比较拥挤了,因为它的显示器比较大。7600一改往日旋钮和部分前面板图例的颜色缺乏对比的毛病,运用了多种按钮样式和形状。

前面板的重新设计还带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小变化:TRANSMIT、TUNER和MONITOR按钮位于面板左手侧,横着排成一排,下面则是AF GAIN控制钮。有的时候我想按带有状态LED显示的TUNER按钮,但一不小心就会按到旁边的TRANSMIT按钮。MP-W和MP-R临时存储器按钮也都与旁边的按钮挤在一块儿,所以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别按到相邻的存储器按钮,否则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在Pro III上,临时存储器按键不仅更大,并隔开了一段距离,而且两者的淡灰色还形成了对比。

另外需要提及一些其他的可视性方面的问题。排列在显示器左手侧的七个多功能按键上的右向箭头很容易混在背景颜色中无法分辨,尤其是在弱光条件下;这些箭头都没有采用对比色,很难相互区分开来,光线不佳时甚至根本看不清了。同样的道理,显示器下面的六个LCD功能键的图例也都很难看清。

紧挨在LCD功能键下面的是六个模式开关。除了FILTER和EXIT/SET键外,7600还提供了SSB、CW、RTTY/PSK和AM/FM的独立按键。作为Pro III的用户,我很高兴CW模式和RTTY按键终于分开了。将CW键独立出来同时意味着你可以在翻转调谐方向时,很快地从CW切换到CW-R,这是我在“搜索通联”(S&P)类竞赛时经常需要做的。

用于存储器中滚动浏览的UP△和DOWN▽按钮就靠在主调谐旋钮的右侧,这就比较显眼且方便了。但如果你是个新手的话,这种排列方式就很容易让你在按这些按钮时让调谐旋钮发生意外动作。我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我很惊喜地发现7600有个功能,可以用甜美的女声播报信号强度读数、频率和模式。7600还可以禁用S表和模式显示。这在IC-7700上也是标准配备。7600的背板并没什么令人意外的地方,参见图2。

你会为新功能买单吗?

如果是电视购物节目的主持人,那一定会这样介绍:“你是否经常以为已经工作在异频状态了,但实际上你还在DX电台的频率上发射?好了,有了它你再也不用担心你弄错了!”7600提供了全套的异频工作指示图标,当你在异频工作时不想察觉到都难。显示器顶部约2.5cm长的LED指示图标看起来就像个迷你荧光灯。屏幕上的SPLIT图例的暗色阴影在亮色背光上显得非常突出。ICOM还把TX、RX和DUAL WATCH LED置于显示器对应的位置上,显示图标和这些功能的状态都一一对应。

随着主持人的一句“真是太棒了!”,我们可以看到7600允许你使用USB(通用串行总线)键盘输入CW,或者存储各种参数。相比只能用主调谐旋钮以“拨号”的方式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输入存储内容,这可是很大的进步,不过它依然不能完全依赖键盘。要输入字母的话,你还是必须在编辑模式下按电台显示器上的大写或小写TEXT按钮。类似地,要输入数字的话,你还是必须按123按钮。键盘上的SHIFT是没用的。

华丽转身

ICOM在7600上配备了顶级的DSP中频滤波器,但这么做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除了AM模式,初级中频滤波器与Pro III的基本相同。在7600上,你可以在200Hz到10kHz的范围内以200Hz的步进设置AM通带,总共有50个离散的滤波器通带宽度并可使用完整的双通带调整功能。在Pro III上,AM的中频滤波器通带选项是固定在9、6或3k Hz的,并带有一个单中频(即单通带)偏移。在FM方面,7600提供了三个固定的通带选项,分别为15、10和7kHz,和Pro III的一模一样。

要选择基本滤波器形状(锐利或柔和),你要进入FILTER菜单,而不是Pro III上的DSP菜单。如果你在FILTER菜单中选择了SHARP或SOFT,那么该形状设置就会应用于所有的三个滤波器带宽设置上。SSB/SSB-D(数据)和CW的FILTER形状与FILTER菜单中的形状设置无关,只影响CW或AFSK模式。

问题就来了:你可以分别将500Hz或更窄和600Hz或更宽的CW滤波器设为默认值,让它们自动设为柔和或锐利。在SSB-D(AFSK下)上,如果滤波器设置高于600Hz,那么就可以让电台默认自动选择柔和或锐利。SSB也是一样,在某些情况的一般SSB操作中,这个功能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滤波器设置低于2kHz左右,而非600Hz时,你就可以将滤波器形状设为默认自动为锐利。不管怎样,要将滤波器形状设为你所需要的类型也不过就是按几下按钮罢了。

其他功能

虽然Pro III可以不借助PC,在显示器上解码RTTY,并发射存储器中的RTTY,但7600提供了完整的RTTY和PSK31的发射和接收能力。你只要在电台上接入USB键盘,从对应的模式下打开DECODE界面,就可以开始进行数字通话了。可惜的是这项功能还不适用于CW模式。

R T T Y和P S K 3 1的DECODE界面提供了好用又精简的瀑布式显示列表,可供寻找和调谐信号之用。PSK31的界面包含了一个很小的不断变化的相位读数,以备不时之需,此外还提供了AFC和NET;RTTY的调谐指示器位于主显示器的右上角。这是我使用过最简单的RTTY和PSK31界面了(嗯,至少在进行IC-7700的评测之前是这样的)!

PSK31和RTTY的瀑布式界面涵盖了从1195到1805kHz(610Hz带宽)的范围,中点为1500(在两种数字模式中都可以选择1000、1500和2000Hz)——和PC屏幕上的DigiPan或者类似的软件相比就简陋了点。在使用较窄的滤波器设置时,你必须在瀑布图上手动搜索不同的信号,否则的话,你可能就不一定能看到,或者说听到它们了。在RTTY下,瀑布的显示范围在1905到2515(同样是610Hz)之间,并具有一个双峰波形,让你能精确地调节信号。门限值也是可以调节并显示出来的。

屏幕上显示的文本比较小,“窗口空间”也不大,红色的是发射文本,绿色的是接收文本。按下WIDE按钮可以扩大屏幕上显示的文本空间,但如果你启用了迷你频谱图(数字模式下的唯一选择),那么它就只能让位给大型文本窗口了。另外,多行文本有的时候会被错误地拆分,所以你需要对此多加注意。7600的解码器界面上的截图效果看起来和我在PC显示器上通过MMTTY引擎看到的差不多。

在DECODE界面的子菜单中,你可以将RTTY或PSK31的存储器保存到USB兼容介质上,例如U盘(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语音信息保存起来,但CW模式不行)。RTTY和PSK31的存储器是相互独立的。

用7600参加RTTY和CW竞赛(使用计算机日志软件和RTTY引擎)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在有了绝佳的接收机之后。在较高的占空比模式下,尤其是RTTY,电台的表面会发热,不过屏幕上显示的温度计却还是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风扇的声音基本上是听不见的。

神奇的解码器按钮

ICOM的APF(音频峰值滤波器)可谓是无线电业的一大飞跃。最早出现(实现方式有些不同)在ICOM原版的IC-756上的APF在IC-7800和IC-7700上再次登场。而它在7600上的实现又有了些新的变化。RTTY的TPF(双峰滤波器)曾经是Pro III上RTTY FIL菜单的一个选项,现在被放在了7600前面板的APF/TPF按钮上。我们来简单说说这个功能。

在CW模式下按APF/TPF按钮会启用三个音频峰值滤波器——80、160或320Hz,或者NAR、MID和WIDE——的其中之一,作用在目前所使用的DSP中频滤波器上。要想听出明显的差别,就必须将中频滤波器设为一个比APF设置值大得多的通带。例如,在将中频滤波器设为比如150Hz时,就可以选择80Hz的设置。当你按下按钮时,当前的设置会在屏幕上显示一小段时间,不过你也可以将这个功能禁用掉。你可以通过菜单选择“柔和”或“锐利”的APF形状。

在CW上,当你已经选择了较窄的中频滤波器时,APF的效果就并不是特别明显了,但这有助于进一步地抑制背景噪声。随时可用的噪声降低处理器(NR)可以完成这方面的大部分工作,不过APF似乎会提高信号噪声比,当你在使用500或者800Hz的中频DSP滤波器,并需要进一步降噪时,它就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了。

在RTTY方面,TPF的效果极佳。在RTTY模式下按APF/TPF按钮可以增强标记和空白频率(2125和2295Hz),从而改变电台的音频响应。在七月的北美QSO聚会RTTY活动中,TPF就从混乱的信号中找出了“S-nuttin’”信号(我小时候在北新泽西州都是这样称呼微弱信号的),所以它的效果很好。7600允许你将TPF和预先设置好的三个中频滤波器带宽中的任何一个串联起来使用(加上柔和或锐利的轮廓),接着你就可以充分享受双通带中频偏移(PBT)功能的好处了。在启用了RTTY调谐计的Pro III上,你只能从RTTY的五个可选中频带宽中选择一个,于是你只能拥有单通带中频偏移,而且在取消RTTY滤波器设置时会禁用TPF。

7600的NOTCH的工作方式和APF/TPF的有些类似,不过手动陷波是可以通过前面板的控制钮来调节的。你可以从NAR、MID或WIDE陷波滤波器中选择。和APF/TPF功能一样,按按钮来启用陷波会在屏幕上短时间显示当前的陷波设置,当然这也是可以禁用的。除了手动陷波外,SSB和AM模式还具有自动陷波功能。对于多外差的情况,这个功能是极其有效的,不过,随着广播电台逐渐撤离业余波段,这个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7600的数字噪声消除器不仅允许你设置NB等级,还能设置NB深度和宽度。这一功能对于脉冲类型的噪声是很有用的,比如点火干扰,而且看起来它产生的失真要比许多低性能噪声消除器的更低。我可以将NB和噪声降低功能组合使用,将包含了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太阳能集热板的脉冲尖峰噪声大幅降低。不过这种非常强烈/极限的设置都可能使所需信号明显失真。

时间倒流?

还有的人可能会更喜欢录制/播放功能。这一功能允许你录制离线音频,然后进行在线或离线的回放。该功能在几代产品中都没有太大的改进。在帮助别人调节音频或对比天线时,这个功能会比较方便,但你得首先搞清楚该怎么使用它。手册上对该功能的描述令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实际用起来也并不那么直观。

7600的前面板上有独立的REC和PLAY按钮。它会连续不断地录音,所以你可以将按下REC按钮之前15秒内听到的音频回放出来。屏幕上并不会给出录音模式的指示标志(Pro III的屏幕上有一个闪烁的REC标志)。在默认设置下,7600能回放每段长15秒的“剪辑”。VOICE菜单中有每段剪辑的频率和录音日期。

更强大的滤波器

几年前推出的可选修平滤波器是业余无线电收发信机设计史上的一次大变迁。和许多同类产品一样,Pro III并没有这一功能,它使用单一的15kHz宽的修平滤波器。7600在这方面的设计和IC-7700基本相同,在第一中频提供了可选的三种晶体带通修平滤波器,为15k Hz、6k Hz和3k Hz。

ARRL实验室测试工程师鲍勃·阿里森(Bob Allison,WB1GCM)建议将修平滤波器看作“防御邻近强信号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是在多信号的场合下”。他解释说,修平滤波器在第一混频器后面,起到了减小第一中频通带的作用。

在7600上,你可以对任何DSP中频滤波器设置选择一个15kHz、6kHz或者3kHz的修平滤波器带宽。阿里森说,如果能够插入更窄的修平滤波器,就能减少中频放大器和后面的混频器的负荷,而DSP中频滤波电路可以为其他部分分担一些工作。所以,较窄的修平滤波器无法决定接收机的最终中频带宽,但可以增强动态范围,因为除了最强的邻近信号外,其他所有信号都在进入接收机的第一中频之前被削弱了。

“这对于CW、SSB和数字模式而言是很必要的,”阿里森主张。不过,他也同意修平滤波器并非固若金汤。“我想,不管屋顶修得多牢,只要雨够大就一定会漏水。”他开玩笑说。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当你将修平滤波器从15kHz换成3kHz时,噪声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热闹的波段。6kHz和3kHz之间的差别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并不明显,毕竟7600本来就是个噪声很小的接收机。(编者注:在信号拥挤,有许多强力电台的情况下,这种差别是最明显的,例如在竞赛或者DX堆积的时候。)

我们测量了Pro III在14MHz,5k Hz间隔,前置放大器关闭时的双音三阶IMD动态范围,结果是77dB,在2005年,这是个不错的数据,但在今天的标准看来只是中规中矩(ARRL实验室当时并没有2k Hz的例行测试项目)。在过去的几年里,其他的接收机设计已经更上一层楼。7600的大哥IC-7700在相同条件下可以达到99d B,几乎高了20d B,而在2k Hz间隔时为87d B。

接下来就是7600了。ARRL实验室测量了这7600的收机在14MHz,5k Hz间隔,前置放大器关闭时的双音三阶IMD动态范围,结果是94dB。考虑到测量误差和单个产品之间的差异,它和IC-7700的99d B不相上下。在2k Hz间隔,前置放大器关闭时为88d B。总而言之,这性能完全超越了Pro III。

超强控制力

虽然业余无线电的世界相比个人计算机技术进步速度要慢一些,但USB接口的普及也已经有好几年了。7600具有一个前面板USB A接口和一个背板的USB B接口。用USB电缆将B接口和电脑的A接口(或者USB集线器)连接起来后,你不仅可以运用PC来控制电台,而且还可以建立双向的基带音频信号通路——这真是太棒了!

对ICOM的用户而言,有了USB连接就不需要花130美元左右去购买CI-V电平转换器了。不过,在7600的背板上依然保留了一个CI-V REMOTE插口,允许7600与其他ICOM带有CI-V功能的收发机或接收机配合工作。在发送命令和进行控制时,你可以选择在USB串行连接中使用CI-V或者ASCI码输出。

但是,组装和使用USB接口控制可不是插上线就完事儿了。你必须首先从ICOM网站下载USB驱动程序。我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时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顺利,不过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不熟悉Windows Vista系统——我的业余电台笔记本电脑上装的是这个系统。

我还得下载最新版本的N1MM日志软件,这样才能得到7600的驱动程序。奇怪的是,在PC保持开机时关闭7600,有的时候会让我的电脑更改COM端口的分配方式。我将对应于N1MM日志软件搜索的两个COM端口的7600参数都记录下来了。

一开始,当我试着在保持话筒和VOX功能的同时通过USB连接播放N1MM日志软件的语音文件时,就碰了一鼻子灰——这事在没有USB连接的Pro III上可谓轻而易举。要想通过USB调制7600,你要么通过USB在电脑上播放音频文件,要么就是用话筒和VOX,但不能同时做这两件事,除非日志软件的7600驱动程序包含了正确的命令。(菜单中还分别提供了MIC和ACC选项,另外也有单独的ACC选项。你可以通过背板ACC 1插口的4脚给7600发送音频。)

根据ICOM的说法,“可以通过相同的USB接口,用我们的一套新的CI-V命令在这些输入间进行切换”。ICOM的销售代表用“毫无问题”来形容使用程序命令测试切换输入时的感受。

对于“毫无问题”的说法,我持保留意见。在鼓捣了菜单设置、浏览了N1MM日志软件中冗长的宏字符串,并阅读了帮助文件和7600使用指南之后,我才解决了那些表面的问题。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一串复杂的CAT命令字符,在大多数时候可以让电台在播放.wav文件之前切换到USB音频输入,然后在播放完成之后切换回MIC音频输入。由于存在宏执行延迟,所以我并不确定这种方法能否满足繁忙的快节奏竞赛的需要。这看起来更多的是在软件上下功夫,而不是电台本身,而ICOM的销售代表信誓旦旦地承诺之后的记录软件版本中会带来能提高切换性能的驱动程序。

ACC菜单中包含了调节USB音频输入电平和对通过USB连接获取的电台音频输出启用静噪(可以打开或者关闭)的备用选项。要在电台和PC的各种音频电平之间取得平衡是要花点时间调校的,尤其是当你想使用日志软件的语音存储器,而不是电台自带的性能不错的存储器的话。ACC菜单还提供了三种独立的选项,可以通过USB连接来调制AFSK。

语音声调

在发射和接收方面,7600有丰富的音频调节功能,比Pro II上的多得多。在SSB、AM和FM模式,你可以逐级设置接收机的音频高通(100~2000Hz)和低通(500~2400Hz)滤波器。另外,你可以进行单独的TREBLE(高音)和BASS(低音)设置。在CW和数字模式中,你只能设置高通和低通的极限值。在SSB模式利用这一功能可以有助于消除讨厌的噪声,同时不损害音频质量。在发射方面,你不仅可以设置发射通带为WIDE、MID和NAR,而且可以调节语音模式的TREBLE和BASS设置。在简单的调校之后,我就能使用7600和自己的Heil话筒得到优质稳定的音频报告了。

语音压缩器/发射带宽功能相比Pro III时代变得更复杂了,不过7600的切换/按住的操作方式才是真的在挑战我们的耐心。7600让你将目光从前面板上挪开,转而用菜单来设置两个压缩等级——在Pro III上这都是用前面板上的控制钮来完成的——和发射带宽选项。按住COMP按钮可以进入COMP/TBW菜单,你可以从中选择在COMP ON和COMP OFF条件下的NAR、MID或WIDE发射带宽选项。(NAR、MID或WIDE通带参数设置可以在SET/LEVEL菜单中找到,与Pro III上一样。)菜单中包含了条状的压缩和ALC电平计,便于调节目标值。

我发现就算将MONITOR电平设置设为最大值也依然很低,没什么实用性。监听器的输出电平同样依赖于AF控制的设置(与Pro III一样),这可能会导致在切换回接收模式时,音频电平发生严重偏移。

频谱显示

7600的频谱图非常灵活,比Pro III的好多了,而且使用指南花了八页的篇幅来解释这一功能的方方面面。在CENTER模式下,7600提供了±2.5kHz、5kHz、10kHz、25kHz、50k Hz、100k Hz和250k Hz的跨度选项。在FIXED模式下,除了10米和6米之外,它都会显示完整的频带(或者根据自定义设置)。你要查看的频谱越多,扫描的延时就越大。

它可以显示发射、接收和双监听频率的标志位。在菜单中可以设置一系列频谱图参数,包括波形颜色和扫描速度。你可以为每个跨度选项设置一种SLOW、MID或FAST的扫描速度。我发现在参加CW竞赛,需要精确确定目前工作频率两边的状况时,在CENTER模式下使用较窄的跨度选项——2.5k Hz和5k Hz——特别好用。

摘记和提示

★和IC-7700不同,7600具有一个主接收机和一个副接收机,“双监听”功能允许你同时监听同一频带上的两个信号(编者注:但它们会组合成单个音频频道,与完整的副接收机功能还有点差距)——比如DX电台的发射和监听频率。有些曾经想买7700的朋友就是因为它没有副接收机而打了退堂鼓。

★7600几乎可以瞬间“启动”——无需等待!

★你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新电台的固件。更新过程与我们在IC-7700评测中提到的一模一样。

★你必须对自己的外部键盘做些改动,才能直接(即不需通过菜单)访问语音、CW或者数字存储器。或者,你可以使用USB键盘的F1~F4键来访问语音和CW存储器。

★7600的CW和AM的AUTO TUNE功能简单好用,尤其适用于外场比赛。有的时候你无法锁定某个信号——可能是由于信号时强时弱——于是想回到它一开始的位置(最多搜索2秒)。如果你在打开RIT时按下AUTOTUNE,它就会改变RIT频率,不再与主旋钮挂钩。我觉得这种设计很棒,但使用指南上却只字未提。

★在快速调节时,主VFO调谐速率会自动以AUTO或SLOW速率加速,你也可以将这个功能完全禁用掉。

★AGC菜单允许你为除了FM的所有模式定制快速、中等和慢速的参数。在FM模式下似乎是无法关闭AGC的。

★7600可以在AM标准广播频带(530~1710kHz)及更低频带(即MW和LW)上使用前置放大器和其他功能。这是一台灵敏度很高的AM广播接收机!我可以在特拉华州的中午时分收听纽约市AM广播电台。

★语音模式的发射存储器访问功能依然令人费解。为了简单地录制一段语音剪辑,难道也一定要参考使用指南吗?7600的菜单界面太多了,而且它将离线录音(VOICEMEMORY)的存储器和在竞赛中要用的发射存储器放在了一起。

★7600的扬声器劲道十足,音质很棒,不过当你在7600的上方安放了其他附件(或者另一部电台)之后就可能会使音频变得沉闷。

★背板用于给TR切换线性放大器或其他附件的SEND控制插口的电压和电流处理能力都比Pro III上的强。ICOM宣称TR控制电压必须小于16V直流,0.5 A(机械继电器时)或者250V交流,0.2A(固态开关时)(可以在菜单中选择)。

★ICOM为7600准备的CAT命令集依然没有包含任何控制、清除甚至是读取RIT/XIT值的方法。这些是ICOM产品关注者们在7600的命令集中期待已久的功能。不过,这一命令集倒是包含了打开和关闭RIT/XIT“快速清除”功能和读取其状态的指令。

★对于我的使用习惯而言,RIT/XIT调谐速率实在有点慢——在CW模式的每个周期大约只有0.1kHz,和Pro III的完全一样。我倒希望它的调节能更粗糙一些,将需要旋转的角度降到最低程度。

★在CW模式下,FILTER子菜单中的一个读数会显示精确的CW音高频率,这样就不必瞎猜了。

结论

IC-7600是ICOM风靡一时的PROIII和IC-7700/7800收发信机的完美结合体,在风格、功能和性能上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又是一款王牌产品!

利用光纤技术远程控制短波电台 篇5

短波电台通常由发信组件和收信组件以及天线组成。在电台的面板上设有操作按键和用于显示电台工作状态的LCD显示屏。短波电台主要有通话和数传两个功能, 使用者可以监控LCD显示屏对电台进行操作。为了完成光纤控制短波电台, 需要设计一对光纤适配器, 根据电台的功能将光纤适配器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通话模块、数传模块、操作模块和显示模块。

下面分析各个功能模块的连接和工作情况:

一、通话模块。

短波电台是单工通信 (PTT) 方式。讲话时按下PTT按键, 电台处于发信工作方式, 音频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后传输至远端, 并在远端还原出音频信号连接到到电台的MIC音频输入端。当电台处于收信工作状态时, 此时PTT按键未触发, 短波电台的监听信号经光电转换还原出音频信号输入到扬声器。如图二所示:

二、数传模块。

短波电台的数传接口为RS-232串行接口。本方案中要查清短波电台的RS-232数据接口的实际使用数量, 根据针脚的使用情况, 将多个RS和TS光端传输模块组合连接, 匹配成兼容的串口光纤接口。连接时要注意光纤适配器的RS和TS针脚与电台的RS和TS针脚要收发对应交叉连接。

三、操作模块。

短波电台面板设有按键, 可以进行开启电源、设置电台参数以及工作状态、切换工作信道、调整监听音量等操作。其中信道旋钮开关称作旋转编码器, 它可以正反无限位旋转来调节电台的工作信道, 旋转编码器相当于两个开关先后闭合来发出不同时序的脉冲信号, 需要光纤适配器的两个开关通道并联共地, 来模拟出旋转编码器的工作状态。电台其它各个按键就是常开或点动开关, 只要将光纤适配器的两端开关量分别对应设置就可以了。

四、显示模块。

显示模块就是在光纤适配器上建立一个视频通道, 对电台的LCD显示屏进行视频采集, 在近端还原出视频信号。LCD显示屏的字体很小, 只有采用光通量足够大的镜头, 才可以清晰的再现电台液晶屏幕的信息。另外为了使用户方便的进行视角调整还要配套安装云台。

按照以上的设计思路, 已成功完成了光纤远程控制短波电台系统的集成与调试, 进行了实地的检测和试验, 结果和近端使用短波电台的效果一样。利用光纤技术远程控制短波电台的实现进一步的提高了短波通信的灵活度

参考文献

[1]沈琪琪, 朱德生.《短波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9-12-1.

[2]李方健, 何川, 曾春.《光纤通信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09月.

如何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的覆盖面 篇6

1 小功率短波的应用现状

1.1 小功率短波的定义

小短波的频率范围,在3~30MHz之间,波长很短,传播方式主要分为天波和地波两种形式,地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天波是由天线发出后,经电离层反射回地面,又由地面反射回电离层,可以反射多次,一次反射距离可以达到100~4000km,经过多次反射之后,传播的距离更远。

与地波相比,天波的使用更为广泛,天波以电离层作为介质来传输信息,具有传输能力强、传输容量大、传输可靠性强、保密性高的特点。短波传输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发信设备和接收设备。发信设备分为直接调制式发信机和波频调制式发信机,接收设备由短波的收信设备和解调设备组成,一般都采用外差式收信方案,主要包括射频系统、波频系统和解调系统三大部分。目前,短波主要是靠QAM技术和自适应时域均衡技术来传输信号,QAM技术由幅度与相位联合调制而成,自适应时域均衡技术具有高性能。

1.2 小功率短波的优点与缺点

小功率短波传输技术有许多优点,也存在不少缺点。其优点是天波可以经过多次反射,受电离层的干扰比较小,传输质量好、速度快、信号稳定可靠、成本低、设备简单,但是在天波传播过程中,路径衰耗、时间延迟、大气噪声、多径效应、电离层衰落等因素,都会造成信号的弱化和畸变,覆盖范围必然会缩小。地波在海面上的传播效果最好,可以沿海面传播1000千米,但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距离,取决于地表介质特性,因为陆地表面介质电导特性差,对电波衰耗很大,覆盖范围会变小。

2 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覆盖范围的措施

2.1 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工作自组性

要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覆盖范围,首先要提高工作自组性,需要在维护主机硬件的同时,定期检查视频卡与音频卡的质量,注重磁盘的散热状况,如果磁盘因长时间运行工作而出现故障,就要立即更换磁盘。而且,要重视磁盘阵列的外部工作环境,如果磁场过强,就会缩短磁盘的寿命。另一方面,短波传输系统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所以要定时关机,保证短波传输系统的休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隔15天就要关机。

磁场对小功率短波传输效果的影响也不能忽略,短波长时间的在磁场较强的环境下传输,会极大地降低波频设备的工作寿命,因此,必须定期使用专业的仪器,对波频设备附近的环境进行检测。

此外,要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覆盖范围,必须保证短波的正常传输。如果位于前端的传输设备出现故障,维护管理人员应当检查频调制器是否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复。如果是技术设备本身有问题,就要更新设备。

2.2 维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对小功率短波的正常传输与接收,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维护网络安全工作非常重要,需要检验网络线路,保证互联网不受到病毒的攻击,建立清洁安全的网络环境。如果网络线路有问题,需要采取一切措施,对其进行维修与更换。

2.3 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工作的抗毁性和机动性

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覆盖范围,还需要充分发挥小功率短波传输技术的优点,优化该技术的缺点,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工作的抗毁性和机动性,使天波不再受到路径衰耗、时间延迟、大气噪声、电离层衰落等外界因素的干扰,扩大地波在陆地上的覆盖范围,降低电波的衰耗。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功率短波已经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系统、军事、外交、政府、气象等各个部门。小功率短波的主要传输方式包括天波传输与地波传输,这两种传输方法有很多优点,也存在不少缺点,天波的主要优点是,天波可以经过多次反射,受电离层的干扰比较小,传输质量好、速度快,信号稳定可靠,成本低,设备简单,但是外界因素的干扰会影响天波的传输效果,缩小其覆盖范围。地波在海面上的传输效果最好,在陆地上的覆盖范围会变小。要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覆盖范围,就要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工作自组性,保证短波的正常运输;维护网络安全;提高小功率短波电台工作的抗毁性和机动性。

参考文献

[1]刘玉军,李曼,刘芸江,等.短波电台便携式AT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7).

短波战术电台 篇7

1 发射机系统

发射机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分别是基带数字部分、信道部分以及功率放大部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将中频信号发射至信道, 待混频以及滤波处理后, 将信号送至放大功率部分, 待信号进一步放大后将其送入天线。电台发射机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主要负责输入信号的调制、频率改变以及滤波等功能。通常情况下, 射频发射机主要通过直接上变频法以及超外差式来实现, 其中直接上变频法就是在一个电路条件下完成信号调制与上变频;而超外差式是指分开调制与上变频, 先在低中频对信号进行调制, 待调制完成后将变频信号发射于载波频率上, 以促进短波通信的实现。就当前发射机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 超外差式方式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为确保发射机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保持最大效率, 满足不同频率条件下以及不同工作温度下的发射需求, 应当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发射机进行科学化控的功率控制, 降低事故发生几率, 保证发射机运行的可靠性。

1.1 发射机增益控制

在对硬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对电台采取自动化的平台控制, 如果电平的变化范围拥有较大的变化值, 在输入信号功率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那么在ALC环路控制的过程中, 应该保证其处在一个稳定的幅度值中, 这样才能实现自动的调整, 起到增益的作用。对于软件方面, 应该重点对发射功率的校准问题进行校准, 其任务是要让发动机在工作温度、频率具有差异性的基础之上, 保证输出功率的相同性。

1.2 发射机保护控制

发射机在工作过程中, 其温度、电流、驻波比、发射功率等都在发生变动, 发射机保护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发射机在各种异常情况下不被损坏, 并尽可能的坚持工作。

在过压、过流、过温、过激励的时候对发射机的工作状态做相应处理, 并同时报警;监测发射机的工作状态, 电台会实时监测电压、电流、温度、发射功率, 驻波比等信息, 并上报到显示终端。

2 短波电台发射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短波电台发射控制系统主要有信道处理以及功率放大器等组成, 为确保杂波与谐波能够被准确滤出, 在该控制系统内分别增加了雨后选器和谐波滤波器。

通过观察和分析可知, 短波电台发射控制系统主要由信道处理单元、雨后选器单元以及选频检波单元等组成, 其中功率放大器主要由驱动放大器和末级功放组成, 末级功放能够通过其自带的温度检测器对当前系统运行温度进行实时准确上报。功放保护单元和信道控制单元能够对系统进行温度保护控制, 从而保证发射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实际控制设计过程中, 对信道控制板、功放控制板以及显示控制板进行合理设计, 以促进信道机控制、功放保护、电流等信息采集以及状态上报等顺利实现, 并通过显示控制板对参数进行科学化控制, 为发射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山, 通过信道控制板、功放控制板以及显示控制板之间的协调配合, 完成网口与串口之间的有序通信, 保证发射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1 发射机增益控制设计与应用

发射控制系统在不同的工作频率及工作温度下, 其系统特性存在一定差异, 尽管其对于不同的频率所输出的发射衰减量相同, 但其输出功率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在发射控制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发射机功率进行校准。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注意的是, 在校准发射机功率之前, 应当充分组好功率定标工作, 在短波频段依据滤波器的实际特性, 合理选择部分频率作为基准参考点。在此基础上, 借助于频谱分析仪, 对参考点的实际发射功率进行准确测定, 进一步明确频点对应的正向功率参考值, 从而为短波电台发射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待定标完成后, 应当依据短波信道频段划分和滤波器特性, 生成校准频率库, 之后方可对功率进行校准。

2.2 发射机过激励保护设计与应用

过激励保护是指发射功率超过额定值一定程度时, 为避免发射系统受到损坏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因此为了得到准确的正、反向检测电压, 一方面, 应首先检测出各个频段的正向和反向的噪声电平。另一方面, 开始发射后, 考虑到刚开始发射瞬间, 功率可能出现过冲等不稳定现象, 因此采样的时候, 延时一段时候再采集数据, 并采集多个样点, 求取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通过这两个方法, 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正、反向电压, 并据此计算出发射功率和驻波比。

具体的过激励保护措施为:当检测计算出的功率超过门限值的时候, 发射机立即切换为接收状态。且当再次发射的时候, 发射功率应减半, 然后再逐步提升功率至额定值。

2.3 发射机驻波保护设计与应用

驻波比可以反应天馈系统中的驻波特性, 检验馈线传输效率。电压驻波比过大, 将缩短通信距离, 反射功率将返回发射机功放部分致其烧坏, 影响通信系统正常工作。因此有必要进行驻波保护。理想情况下, 完全无反射时, 驻波比为1, 但实际情况下, 始终存在着反射, 因此采取的保护措施为: (1) VSWR<2, 不做任何处理; (2) 2≤VSWR<3, 发射功率降半; (3) VSWR≥3, 关闭发射机。

2.4 发射机温度保护设计与应用

温度保护也是发射机保护系统中一个重要设计。硬件上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传热通路尽可能短、其横截面尽可能大、热传导面积尽可能大、发热较大的元器件尽可能安装于散热器上等。软件上则主要从温度的变化考虑增益的变化以及发射状态的控制。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对短波电台发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当前发射机系统射频组件在输出特性上仍存在一定差异性, 为促进短波电台发射控制系统在军事通信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应当加大力度对发射机功率控制以及提高检测参数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切实保证短波电台发射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摘要:短波通信以其自身良好的抗毁特性, 在军事通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射控制系统是短波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发射系统的组成及具体功能进行分析, 探讨短波电台发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以切实提高短波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短波电台,发射控制系统,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庆锋.一种电台发射控制系统设计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17) .

[2]崔凤利.当前短波发射控制系统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5 (0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短波战术电台】相关文章:

短波广播05-02

短波数据07-27

短波发射08-15

短波传输09-15

短波通信系统04-17

短波广播台站07-08

短波通信装备08-15

短波通信系统介绍04-21

短波通信技术论文04-15

短波通信新技术05-24

上一篇:SOA软件架构下一篇:食品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