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状分析

2024-09-08

生长性状分析(精选十篇)

生长性状分析 篇1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取自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实验林场油桐种质资源收集区内的93 个优良单株的种子, 种源为湖南、广西两省11 个县市的三年桐。 其中,湖南优良单株(家系)86 个,广西7 个(表1)。

2011 年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经济林所苗圃地分家系播种育苗,2013 年初用2 年生苗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高安基地茶园造林进行子代测定, 完全随机设计排列,重复3 次,面积5 hm2左右;株行距4 m×5m,与茶树套种,茶树行距为5 m。

2013 年初造林后及2014 年底对各家系树高、地径进行调查,调查观测取材按试验设计,每小区10 株,每个家系共计30 株,取平均值统计分析。

1.2 测量、测定方法

树高用塔尺测定,地径用游标卡尺测定。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采用Tukey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源间生长性状差异分析

不同地理种源油桐的生长性状见表2。 对11 个不同地理种源三年桐的生长性状树高、地径等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013 年初造林时,不同种源油桐之间的树高、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经多重比较,湖南沅陵油桐平均树高及地径值均最大,湖南会同及湖南洞口两地的油桐平均树高和地径最小。 造林1 a后,不同种源油桐之间的树高无显著性差异,地径间差异仍极显著。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湖南沅陵油桐的平均树高仍最大; 广西祈城油桐的地径较其他种源小,且显著低于湖南慈利等地。 不同种源油桐之间的树高生长量及地径生长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多重比较,湖南洞口油桐的树高生长量最大,平均达到113.19 cm, 湖南株洲、 广西祈城等地树高生长量较小,显著低于湖南洞口。 湖南慈利油桐的地径生长量最大, 达到28.90 mm, 显著高于广西祈城和湖南株洲;湖南株洲的最小,只有14.94 mm,广西祈城的为16.25 mm。

注:在95%置信区间内,采用Tukey法进行多重比较,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2.2 种源内生长性状差异分析

同一种源、不同家系油桐生长情况见表4。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6。

湖南桑植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树高、地径均无显著性差异,2014 年树高、 地径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家系的生长情况差异较大。 1-11、1-21 和1-28 家系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 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1-2 家系的树高生长量高达148.67 cm,地径达35.33 mm。 总体而言,1-2、1-11 和1-21 家系表现较好。

湖南慈利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树高、2014 年树高、 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5 和2-14家系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 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2-1、2-11、2-12 家系的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较大。总体而言,2-1、2-11、2-12 和2-14 家系表现较好。

湖南洞口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仅2013 年树高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不同家系的生长情况差异不大。没有哪个家系的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 相对而言,3-3 家系表现较好。

湖南沅陵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及2014年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不同家系的生长情况差异较大。 仅有4-11 家系的2013 年及2014年树高、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 4-15、4-25 和4-34家系的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较大。 总体而言,4-11、4-15、4-25 和4-34 家系表现较好。

湖南武冈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仅2013 年树高存在显著性差异。 5-22 和5-29 家系的2013 年及2014年树高、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表现较好。

湖南会同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树高、2014 年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没有哪个家系的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 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相对而言,8-5 和8-9 家系表现较好。

湖南麻阳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及2014年树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不同家系的高生长差异较大,但粗生长差异不大。 10-2、10-8 和10-10家系的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 10-5、10-7 和10-14 家系的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较大。总体而言,10-2、10-7、10-8 和10-14 家系表现较好。

湖南宁远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及2014年树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11-11、11-14 和11-16 家系的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 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 11-5、11-7 和11-20 家系的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较大。 总体而言,11-7 和11-11 家系表现更好。

湖南株洲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及2014年树高、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说明不同家系的高生长差和粗生长差异很大。12-3、12-6 和12-10 家系的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 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12-5 和12-11 家系的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较大。 总体而言,12-6、12-10 和12-11 家系表现更好。

广西隆林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仅2013 年树高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不同家系的生长情况差异不大。仅9-10 家系的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 9-18 和9-27 家系的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较大。总体而言,9-10、9-18 和9-27 家系表现较好。

广西祈城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及2014年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不同家系的高生长差异不大。 没有哪个家系的2013 年及2014 年树高、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 14-29 家系高生长较大,14-31 家系粗生长较大,总体表现均一般。

注:不同字母表示在95%置信区间上差异显著Remark:Different letter represen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 P=0.95.

3 讨论

通过对11 个不同地理种源油桐的生长性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不同种源油桐间生长性状差异情况:经方差分析,不同种源油桐间树高、地径在栽植初期(2013 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栽植1 a后(2014 年),不同种源油桐间地径差异仍极显著,但树高无显著性差异。 栽植初期,湖南桑植、湖南沅陵、湖南麻阳和湖南株洲4个地区油桐的树高、 地径均高于所有种源的平均值,其中湖南沅陵地区油桐的树高及地径均最大;栽植1a后,湖南慈利、湖南洞口、湖南沅陵、湖南武冈、广西隆林和湖南宁远6 个地区油桐的树高、地径均高于所有种源的平均值。 综合起来,湖南沅陵地区油桐的树高和地径在栽植初期及1 a后均高于所有种源的平均值,生长表现较好。

2)同一种源不同家系间生长性状差异情况:造林初期, 湖南沅陵和湖南株洲地区不同家系油桐间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湖南桑植地区不同家系油桐间树高、地径差异均不显著;其余8 个地区不同家系油桐间树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地径差异均不显著。 造林1 a后,湖南桑植、湖南慈利、湖南沅陵、湖南会同和湖南株洲地区不同家系油桐间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湖南洞口、湖南武冈和广西隆林地区不同家系油桐间树高、地径差异均不显著;湖南麻阳和湖南宁远两地不同家系油桐间树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地径差异均不显著;广西祈城地区不同家系油桐间树高差异不显著,地径则差异显著。 可见,同一种源不同家系油桐间的生长情况差异不同,造林初期及造林1 a后湖南沅陵和湖南株洲地区不同家系油桐间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地区则变化较大。 湖南沅陵地区油桐不同家系间2013 年及2014年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不同家系的生长情况差异较大。 其中,11 号家系的2013 年及2014年树高、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较大。

参考文献

[1]夏逍鸿,黎章矩.油桐在实生繁殖下性状遗传及变异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科技通讯,1981(1):42-44.

[2]范义荣,夏逍鸿.油桐不同地方品种及家系性状变异的遗传分析[J].经济林研究,1992(2):21-27.

[3]周祖平,王明华,李秋英.油桐优良品种对比试验[J].江西林业科技,1993(6):20-22.

[4]邱金兴,钟桂远.江西省油桐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87(2):7-12.

红鲤生长性状的上位性遗传效应分析 篇2

红鲤生长性状的上位性遗传效应分析

运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 var.singuonensis)、荷包红鲤(C.carpio var.wuyuanensis)和瓯江彩鲤(C.carpio var.color)的双列杂交子二代F2的体质量和10个形态性状(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尾柄长和尾柄高)的上位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除体高外,其余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其中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吻长和尾柄长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达显著水平(P<0.05);这10项性状的.上位性方差占总遗传变异量的百分率为:体质量11.4%、全长22.6%、体长14.0%、体宽8.3%,头长24.2%、吻长17.5%、眼径12.9%、眼间距23.1%、尾柄长5.4%和尾柄高20.1%;通过3种红鲤亲本的遗传育种效应预测发现,瓯江彩鲤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能显著增加后代的体质量、全长和体长,而兴国红鲤和荷包红鲤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能显著降低后代的体质量、全长和体长.上位性遗传效应在鱼类数量性状的遗传育种中具有较重要作用.

作 者:王成辉 李思发 刘志国 项松平王剑 潘增云 段江萍 徐志彬 WANG Cheng-hui LI Si-fa LIU Zhi-guo XIANG Song-ping WANG Jian PAN Zeng-yun DUAN Jiang-ping XU Zhi-bin  作者单位:王成辉,李思发,刘志国,WANG Cheng-hui,LI Si-fa,LIU Zhi-guo(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90)

项松平,王剑,潘增云,段江萍,徐志彬,XIANG Song-ping,WANG Jian,PAN Zeng-yun,DUAN Jiang-ping,XU Zhi-bin(浙江龙泉省级瓯江彩鲤良种场,浙江龙泉,323700)

刊 名:中国水产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年,卷(期): 13(4) 分类号:Q959.468 关键词:红鲤   体质量   形态性状   上位性效应   遗传分析  

黄果云杉7个家系主要生长性状比较 篇3

关键词: 黄果云杉;家系;生长性状

中图分类号:S79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08-03

黄果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hirtella产于四川西部巴郎山、康定大炮山及九龙、西藏东部类乌齐等地。混生于川西云杉林中。形态特征:本变种枝叶形态(即小枝有密毛、叶下面有3~4 条不完整的气孔线)近川西云杉;与丽江云杉及川西云杉的区别在于球果成熟前绿黄色或黄色,熟时淡褐黄色。用途:木材坚韧,纹理致密、直,耐久用,易加工,可供建筑、桥梁、舟车、器具、细木加工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材质优良,生长较快,为分布区森林更新及荒山造林树种[1] 。以往的研究大多为苗圃观察数据,试验规模较小,引种范围较窄,且多集中在单树种种源试验水平,对黄果云杉家系间主要生长性状比较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以黄果云杉7个家系7 a生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家系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树高、当年新梢长、地径、东西和南北平均冠幅、一级分枝数等主要生长性状,以期为后期黄果云杉优良家系的初步选择提供科学依据[2]。

1 材料与方法

全部试验材料的种子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研究所提供,并安排在国家云杉良种基地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科学研究所育苗,2011年3月湖北省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调运黄果云杉7个家系3 a生苗木420株,到试验地国有樟村坪林场造林[3]。

1.1 试验林概况

试验林选择在该场的马槽驿伐区,东经111°11′30″,北纬 31°17′14″,海拔1 075 m。坡度6°,坡位中下部,坡向北。造林前为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人工林为主,天然阔叶树混交林的采伐迹地,天然阔叶树以少量锥栗Castanea henryi、茅栗C. seguinii、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大叶杨Populus lasiocarp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林下植物以天然盐肤木Rhus chinensis、宜昌木姜子Litsea ichangensis和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卵果蔷薇Rosa helenae、大丁草Gerbera anandria和蕨类等植物为主[4]。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5],主要由季风环流所控制,年平均气温为126 ℃,无霜期205 d左右,极端端最低温-20 ℃、最高温度为37 ℃,昼夜日差温度达9~12 ℃,年隆雨量1 450~1 900 mm,集中在6~8月,占全年隆雨量的40%,年蒸发量为900~1 000 mm,相对湿度为70%~80%,常年云雾较多[5]。土壤为黄陵穷隆式背斜的东北,基底为黄陵杂岩,土壤母质基岩多以红色花岗岩为主,少量页岩、砂岩为辅。土壤类型主要以花岗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棕壤、黄壤为主,以山地沼泽土、山地沉甸沼泽土、棕色石灰土为辅,局部地区有少量水积土分布,属沙质粘土,pH值在61~72之间,略显酸性,土壤中极具腐殖质,自然养分含量较高,略显黑色,土层平均厚度为50~110 cm,土壤肥沃[6]。

1.2 营林措施

黄果云杉7个家系试验林抚育时间为第1年分别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及9月下旬各抚育1次,共3次;以后连续3年在7月和9月中旬各抚育1次,每年2次。抚育方法采用全面割灌、草。同时,常年做好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7]。

1.3 试验方法

黄果云杉7个家系试验林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8],2行×2株4株方形小区,15次重复,依山顺势纵向排列长方形,每个方块边长为15 m×15 m面积225 m2正方形内25个系号100株,每个系号均挂有标牌;每个方块四角处均栽高50 cm水泥桩作永久性标识 [9]。试验林面积05 hm2。2010年冬季对造林地进行全面清理,并根据试验田林要求用皮尺量距,白石灰定点,小区、重复间用白石灰打线挖沟界。穴状整地,规格50 cm×50 cm×40 cm。2011年3月苗木根部用泥浆浆根造林,株行均为15 m×15 m [10]。

1.4 数据调查

黄果云杉7个家系试验林2011年10月调查成活率,2015年3月23日调查保存率和树高、当年新梢长、地径、东西和南北平均冠幅、一级分枝数等主要因子。

1.5 数据处理

黄果云杉7个家系试验林用算术平均法分重复和小区统计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各生长量,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计算进行统计学分析[11]。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011年10月调查了造林后当年黄果云杉7个家系420株田间试验林成活率为100%。2015年3月23日调查了7 a生黄果云杉7个家系保存率,变动幅度在39%~75%之间,平均为52%。其中pliki08xz001号保存率为75%,表现最好,调查数据结果见表3。

2.2 生长量方差分析

黄果云杉7个家系7 a生时保存率和生长量的差异,见表1可以看出:黄果云杉7个家系7 a生地径生长的差异不显著。保存率、树高、当年新梢生长、东西和南北平均冠幅、一级分枝数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2] 。

2.3 生长量相关分析

对黄果云杉7个家系7 a生时各生长量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7 a生时树高和当年抽新梢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0,树高和冠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7,均在005 以上; 对应的P 值都接近 0,表示指标间具有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知树高与地径、地径与冠幅之间未达到显著相关。

2.4 家系生长量比较

黄果云杉7个家系造林生长量和保存率统计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至 7 a生时黄果云杉家系pliki08xz001号单株最大树高1070 cm,当年抽梢 180 cm,地径17cm,冠幅560 cm,一级分技数3个,保存率75%平均树高达 565 cm,当年新梢长71 cm,地径11 cm,东西和南北平均冠幅371 cm。

pliki08xz001号7 a生时比其它 6个家系平均树高高402%,当年抽梢高127%,冠幅高 193%,保存率高563%。造林后4年(7 a生)林木的生长量与其苗期(3 a生)的生长量呈正相关,说明该树种家系较适宜生长于鄂西山区[12]。

3 结论与讨论

(1)黄果云杉7个家系7 a生时地径的差异均不显著,保存率、树高、新梢生长、冠幅和一级分枝数的差异均达极显著。

(2)黄果云杉7个家系7 a生时树高和当年新抽梢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树高与冠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树高与地径、地径与冠幅未达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黄果云杉家系pliki08xz001号7 a生平均树高比其它 6个平均树高高402%,当年抽梢高127%,冠幅高 193%,保存率高563%,外部表现为树干通直,树皮黑褐色,针叶绿色,没有发现病虫危害和倒伏,生长势好,可为后期黄果云杉优良家系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参 考 文 献

[1]王丽芳,安三平,王美琴,等. 丽江云杉家系主要性状遗传分析及综合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12):812.

[2] 王军辉,张守攻,石淑兰,等.对外引工业用针叶树种木材化学组成与纤维形态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3842.

[3] 祁万宜,应中华,王军辉,等.几种针叶树种引种试验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1):3844.

[4] 郑万均.中国树木志(第一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5] 北京林学院.气象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6] 许松林,赵传良,王勋朗,等著.宜昌土壤[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7] 孙晓梅,张守攻,祁万宜,等.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造林整地与抚育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20(2):235240.

[8] R.福克纳.林木种子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9] 祁万宜,孙晓梅,张守攻,等.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纸浆用材林初植密度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4):552556.

[10]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11] 辽宁省林业学校.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12] 沈熙环.林木育种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生长性状分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取自项目收集的36个地理种源105个家系的南酸枣种子,种源分别来自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广西、四川省(区)。

2012年3月下旬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苗圃地分家系播种育苗,2013年3月上旬对南酸枣苗木进行移栽,移栽地点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苗圃地内。

分别于2012年8月30日、2012年12月31日和2013年12月28日对各家系苗木生长情况(树高、地径)进行调查。每个家系调查10株,种源只有一个家系的调查30株,取平均值统计分析。

1.2 测量、测定方法

树高用塔尺测定,地径用游标卡尺测定。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采用Tukey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源间生长性状差异分析

不同地理种源南酸枣的生长性状见表1。对36个不同地理种源南酸枣的生长性状树高、地径等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表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至2013年底间对南酸枣树高、地径的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不同地理种源南酸枣之间的树高、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2012年8月30日调查结果显示,种源编号为3、5、8、9、11、12、13、24、32、35的平均树高与地径均高于群体平均值,且8号、11号与24号种源的树高与地径均高于群体平均值的10%以上,生长表现较好。

2013年12月28日调查结果显示,种源编号为6、9、15、19、24、26、29、32、33、35、36的平均树高与地径均高于群体平均值,且6号与35号种源的树高与地径高于群体平均值的10%以上,生长表现较好。

2.2 种源内生长性状差异分析

通过对各种源生长指标连续两次的调查,发现9号、24号、32和35号种源的平均树高与地径均高于群体平均值。以此4个种源为例,分析同一种源不同家系间南酸枣的生长性状差异。不同家系生长情况及多重比较见表5,不同家系生长情况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表7。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南酸枣各家系的株高和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2012年,家系24-3及9-2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7个家系;24-3及9-2的地径也高于其他7个家系,但只显著高于家系9-1、9-3及24-1。2013年,家系24-2和35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6个家系,高于家系24-3,但不显著;家系35的地径显著高于其他7个家系,家系24-3的地径高于其他7个家系,且显著高于家系9-1、9-2、24-1和24-2的地径,仅低于家系35。

备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95%置信区间内差异显著。

3 结论

通过对36个不同地理种源南酸枣的生长性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不同地理种源南酸枣间生长性状差异情况:经方差分析,两次调查结果均表明不同种源南酸枣间树高、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通过对南酸枣各种源生长指标连续两次的调查,发现9号、24号、32和35号种源的平均树高与地径均高于群体平均值,总体生长表现优于其他种源。故可作为优良种源的候选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与筛选。

2)同一种源不同家系间生长性状差异情况:两次调查结果显示,9号、24号、32和35号种源的平均树高与地径均高于群体平均值。故仅对此4个种源共计9个家系的生长性状差异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9个家系的株高和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2012年,家系24-3及9-2的高生长和粗生长均优于其他家系;2013年,家系35的的高生长和粗生长均优于其他家系,家系24-3的高生长仅次于家系35和24-2,粗生长仅次于家系35,生长表现也较好。

综合而言,9号、24号、32和35号种源的高生长和粗生长均优于其他种源。35号种源的35家系及24号种源的24-3家系的总体生长表现较好,可作为优良家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益泰,李桂英,何贵平,等.南酸枣8个种源的早期表现[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3):278-282.

[2]何贵平,陈益泰,余元华,等.南酸枣地理种源幼林生长性状变异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20(1):40-44.

[3]何贵平,陈益泰,孙银祥,等.南酸枣地理种源苗期性状变异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177-182.

[4]骆文坚,何贵平,陈益泰,等.南酸枣地理种源幼林生长性状变异和种源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365-371.

[5]何贵平,陈益泰,余元华,等.南酸枣人工林早期生长特性及其与杉木混交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2):206-212.

生长性状分析 篇5

关键词:微生物肥;晚稻;产量;生长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49-02

施用翠京元微生物肥,可以使土壤变得健康、肥沃,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能节省75%以上的常规肥。本试验主要研究了该肥料对晚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关试验及大田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塘墩组周炳生农户,试验时间为2014年6月20日至2014年10月25日,供试土壤前茬为中稻,土壤属灰沙泥田土种,田间肥力中等,分布均匀,基本理化性状如下:有机质35.8g/kg、碱解氮152mg/kg、速效磷9.5mg/kg、速效钾93mg/kg、pH6.0。

1.2 供试材料 供试肥料名称:翠京元微生物肥,产品形态:水剂,美国东周丰源有限公司生产,安徽绿宜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粳优038,中熟偏早,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一般产量为550kg/667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1)空白(不施肥)、(2)当地常规施肥、(3)25%的当地常规施肥+翠京元肥料喷施。施用时间分别为分蘖初期和孕穗期,共施2次,每次喷施浓度为800倍(每20g兑水20kg),田间为湿润状态,并保证叶片全部湿润。空白处理面积为30㎡,处理2、3面积各为300m2,各小区间作埂覆膜,防止串灌,不设重复。

1.4 田间管理措施 试验于6月25日播种,7月28日栽插,每穴栽3~5茎蘖苗,栽插密度为2.0万/667m2;基肥于7月25日施入,当地施肥处理:每667m2施45%复合肥30kg、碳铵25kg、氯化钾7.5kg,追肥分别于8月7日施尿素10kg/667m2和8月30日施尿素2.5kg/667m2,实行浅水分蘖,适时烤田(8月19日开始烤田),深水保胎,浅水抽穗,干干湿湿到成熟。翠京元液肥处理:每667m2基施45%复合肥20kg、碳铵10kg,叶面肥分别于8月5日和8月27日2次喷施,喷施时田间保持湿润状态,并做到喷施均匀。病虫共防治5次,分别于8月10日防治稻纵卷叶螟,8月21日防治稻纵卷叶螟,9月5日防治二化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稻曲病,9月15日防治二化螟、稻飞虱及纹枯病,10月2日防治稻飞虱。10月25日收割,每处理实行单打单晒。

1.5 观察记载 (1)分蘖动态:每隔5d一次,从每小区第三行的第三穴开始,连续10穴,调查直到分蘖下降为止,有效穗调查为每处理连续调查20穴,共3点平均计算。(2)经济性状考察: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喷施翠京元叶面肥可以增加水稻养分,提高水稻成穗率,减少水稻小蘖死亡,提高小蘖生长能力,从而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从水稻茎蘖动态消长曲线图可以看出:施用翠京元处理比当地施肥茎蘖数明显减少,其高峰苗比当地施肥减少约13万/667m2,且有效穗比当地施肥减少3万/667m2;翠京元叶面肥喷后,茎蘖动态增长较快,到第二次喷施后,能控制茎蘖下降速度(图1)。这说明,只施用当地施肥的25%肥料加喷施翠京元对水稻茎蘖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大田群体,减少了有效穗效。

图1 不同处理的水稻茎蘖动态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知:减量喷施翠京元液肥对水稻株高影响较大,比当地常规施肥低近6cm,并且对穗长及穗粒数均有影响,(下转52页)(上接49页)喷施翠京元的水稻的每穗总粒数比常规处理减少13粒,每穗实粒数减少11粒,但千粒重增加0.3g,结实率提高0.8%。这表明在减肥下喷施翠京元液肥,虽然在水稻生长前期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营养,造成每穗粒数下降,但在后期喷施后能够促进水稻灌浆能力,增加千粒重和提高水稻结实率。

表1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处理\&株高(cm)\&有效穗(万/667m2)\&穗长

(cm)\&每穗总

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生育期(d)\&空白\&71.8\&12.32\&13.41\&95\&89\&93.7\&28.8\&118\&常规\&77.6\&18.35\&14.83\&116\&106\&91.4\&28.9\&122\&翠京元\&71.8\&15.06\&14.01\&103\&95\&92.2\&29.2\&122\&]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试验可知,喷施翠京元的单产为385.91kg/667m2,比空白处理的293.48kg/667m2增产92.43kg,增幅为31.52%,比当地常规施肥处理减产82.04kg,减幅为17.53%。这表明在只施当地施肥量的25%的肥料加施翠京元对水稻产量有减产作用,因而在水稻生长中要增加化学肥料的投入。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减肥25%的情况下,喷施翠京元液肥降低了水稻产量,从而减少了水稻收入。由表2可知,仅从肥料投入成本计算:喷施翠京元比空白处理增收117.47元/667m2,比当地施肥减收210.87元/667m2,表明在减少25%的肥料下,喷施翠京元液体肥后降低了水稻的经济效益,因此应适当增加化学肥料的投入。

表2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元/667m2)

[处理\&产值\&肥料

投入\&样品

费用\&净增值\&增收\&较空白\&较常规\&空白\&880.44 \&0\&0\&880.44\&\&\&常规\&1404.03 \&195.25\&0\&1208.78\&328.34\&\&翠京元\&1157.91 \&80\&80\&997.91\&117.47\&-210.87\&]

注:水稻单价3.0元/kg,复合肥3.6元/kg,尿素2.5元/kg,钾肥4.8元/kg,碳铵0.8元/kg。

2.5 对水稻抗性的影响 喷施翠京元的水稻整个生长期生长清秀,纹枯病发生轻,对螟虫危害的水稻后期补偿能力强,能够减轻螟虫对水稻的危害,且水稻生育后期秆青籽黄,熟相好。

3 结论

生长性状分析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

根据体重、日龄基本相同的原则,选择了3头长白公猪的110头后代,8头约克夏公猪的60头后代,所选后代的体重均在20 kg左右。

1.2 饲养管理

试验于2012年3月25日至2012年11月10日在河南某种猪场进行。实行密闭式舍饲,猪舍东西走向。在妊娠、分娩舍一端分别安装风机,用以调节猪舍内温度和排出有害气体。分娩舍中安装保温灯,给新生仔猪提供适宜的温度。配种舍通风良好,并定时给猪淋浴降温,提高了猪夏季的防暑降温能力。用半湿料饲喂,人工投料,自动饮水。防疫严格按照场里的防疫程序进行,定期消毒[2,3]。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测定项目。

结测体重﹑估计瘦肉率﹑矫正眼肌深度﹑100 kg背膘厚。

1.3.2 测定方法。

试验猪达30﹑50﹑100 kg左右时分别于早晨空腹称重并测定相关性状。在100 kg时测定背膘厚,测定方法:采用b超扫描测定倒数第3~4肋间处的背膘厚,以mm为单位。最后按如下校正公式转换成达100 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

校正背膘厚=实测背膘厚×cf

式中,cf=a/{a+[b×(实测体重-100)]},约克夏公猪a是12.402,b是0.106 530,母猪a是13.706,b是0.119 624;长白公猪a是12.826,b是0.114 379,母猪a是13.983,b是0.126 014[4,5]。

1.4 数据统计分析

用Excel对测定结果做T检验和多重比较,所有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白猪和约克夏猪2个品种间的生长性状分析

由表1可知,在100 kg背膘厚比较中,长白猪10.399 cm与约克夏猪8.693 cm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项差异都不显著,说明约克夏猪比长白猪优秀。

注:同一列数字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2 长白猪和约克夏猪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2.2.1 长白猪所测性状间的简单相关。

由表2可知,长白猪估计瘦肉率与矫正眼肌深度差异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963,属强正相关(0.66<R<1.00)。

2.2.2 约克夏猪所测性状间的简单相关。

由表3可知,约克夏猪估计瘦肉率与矫正眼肌深度差异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956,属强正相关(0.66<R<1.00);估计瘦肉率与结测体重、矫正眼肌深度与结测体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502、0.508,属中等正相关(0.33<R<0.66)。其中,矫正眼肌深度对估计瘦肉率影响最大。

注注::AA是是估估计计瘦瘦肉肉率率,,BB是是矫矫正正眼眼肌肌深深度度,,CC是是110000 kkgg背背膘膘厚厚,,DD是是结结测测体体重重。。****表表示示差差异异极极显显著著((pp<<00..0011)),,**表表示示差差异异显显著著((pp<<00..0055)),,其其他他表表示示差差异异不不显显著著((pp>>00..0055))。。下下表表同同。。

3 结论与讨论

3.1 长白猪与约克夏猪所测性状比较

在100 kg背膘厚比较中,长白猪10.399 cm与约克夏猪8.693 cm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约克夏猪比长白猪优秀;其他项相关都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长白猪所选样本太少的原因。

3.2 长白猪与约克夏猪所测性状简单相关比较

结测体重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矫正眼肌深度对估计瘦肉率影响最大,可以作为评定瘦肉率的标准。

不同品种的猪具有很大的遗传差异,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在不同品种中也会有所不同。家畜数量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描述了同一家畜个体的数量性状度量值之间的相关,简单的相关分析只能反映表现的相关程度,只能作为简单的选育依据,要想反映出变量间的内在关系最好再进行通径分析。由于估计性状间遗传相关需要相当大的样本含量,样本小所得估计值不能真实反映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故该研究未进行性状间遗传相关的估计[6,7,8,9]。

2种猪的对比以前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由于种猪引进的国家不一样,管理水平﹑气候条件等的差异导致所测的结果可能会有差异。该试验管理条件好,数据相关性强,品种优势表现明显,因此可以为该种猪场在种猪品种选育方面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褚晓红,翁经强,胡锦平,等.台系长白猪繁殖与育肥性能[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4):314-316.

[2]张莹,任广志.不同胎次、季节、与配公猪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6):46-47.

[3]张沅.家畜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明道绪.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周仲儿.金华猪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2(3):143-144.

[6]朱砺,李学伟,帅素容,等.二元杂交商品猪胴体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畜牧与兽医,2006(10):30-31.

[7]唐美秧,唐先桂,刘艳书,等.长白猪繁殖性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1998,34(3):28-29.

[8]杨葆春.青海八眉猪繁殖性状的相关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2004,22(4):35-37.

生长性状分析 篇7

关键词:滩羊,GH基因,GHR基因,合并基因型,生长性状

目前, 滩羊作为地方绵羊品种, 其二毛裘皮轻而保暖, 肉质不膻不腻, 深受消费者欢迎[1]。宁夏自治区滩羊存在个体小、生长慢、产羔少的问题, 导致优质资源变种变质, 加之滩羊良种繁育体系支撑薄弱, 从而严重制约本区滩羊产业化发展;因此, 研究影响生长发育的基因, 寻找有效的分子标记, 选育肉用生产性能好的滩羊品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手段。

动物的生长发育是由许多信号传导途径上的调控因子协同来执行的, 体内几乎所有的激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体生长的调节,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下丘脑-垂体-肌肉生长轴[2,3]。生长激素 (growth hormone, GH) 是由脑垂体前叶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位于生长轴的中心环节, 是调控整个机体的重要激素, 对动物有显著加快肌肉、骨骼生长, 降低脂肪含量、促进生长发育及提高饲料报酬的作用[4]。而GH发挥这些生理作用首先必须与靶细胞表面的生长激素受体 (growth hormone receptor, GHR) 结合, 由GHR介导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5];因此, 组织中GHR基因碱基序列的突变都可能影响GH生理效应的正常发挥, 导致动物生长发育模式的变异, 从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6]。鉴于GH和GHR基因的内在互作机制, 本试验分析这两个基因的多态对滩羊后裔生长发育的遗传效应, 以期发现对生长性状有显著效应的遗传标记, 为滩羊的优质选育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与数据

从宁夏朔牧滩羊繁育有限公司选取120只出生日期相近的健康滩羊作为试验动物, 颈静脉采血5 m L, ACD抗凝, 用血液提取试剂盒提取DNA, -20℃冷冻保存。跟踪测定试验动物的初生重、断奶重和6月龄体重。

1.2 引物的设计及PCR扩增

参照Gen Bank绵羊GH基因序列[7] (登录号为AF002110.1) 和GHR基因序列[8] (登录号为AY739710.1) , 利用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6.0软件设计引物 (见表1) , 采用BLAST验证引物特异性。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PCR扩增体系 (20μL) :PCR Master Mix 10μL, DNA模板 (100 ng/μL) 1μL, 上、下游引物 (10μmol/L) 各0.3μL, 用dd H2O补至20μL。PCR扩增条件:95℃预变性5 min;95℃变性40 s, 退火45 s (各引物的退火温度见表1) , 72℃延伸45 s, 共33个循环;72℃延伸5 min;4℃保存。

1.3 PCR产物的酶切分型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PvuⅡ (5'-…CAGCTG…-3') 和HpaⅡ (5'-…CCGC…-3') 分别对GH和GHR基因PCR产物进行酶切, 反应体系均为20μL, 其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1μL, 10缓冲液2μL, PCR产物10μL, 灭菌纯水7μL, 37℃孵育4 h。两种酶切产物分别用1.5%和3.5%琼脂糖凝胶检测 (140 V, 30 min) , 在凝胶成像仪下观察电泳结果, 并分型。选取不同基因型个体的PCR产物送至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测序。

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由于本试验的动物群体均来自同一养殖场, 饲养管理水平一致, 测定月龄也相近, 因此着重考虑基因型效应和性别效应对表型值的影响。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Yij为性状表型值, μ为群体均值, Markeri为标记基因型效应, Genderj为性别效应, eij为随机误差。依据数学模型, 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不同基因型间生长性状差异显著性, 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RFLP检测及序列测定

分别对GH基因Intron2和GHR基因Exon4进行酶切, 均得到2种基因型:BB (264 bp+429 bp) 、AB (264 bp+429 bp+693 bp) 和DD (61 bp+210 bp) 、CD (61 bp+210 bp+271 bp) , 且都未发现纯合个体 (见图1、图2) 。通过测序发现, GH基因酶切区域无突变碱基, 而GHR基因第4外显子63位点发现C/T突变 (见图3) , 导致编码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为亮氨酸。

2.2 GH基因和GHR基因酶切位点遗传特性分析

对GH基因酶切位点进行遗传特性分析, 发现等位基因B占优势, 且AB为优势基因型。该群体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状态 (P<0.05) , 位点呈高度多态 (PIC>0.5) , 说明研究的群体中GH基因位点遗传多态性丰富, 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 (见表2) 。而GHR基因中等位基因D占优势, 且DD为优势基因型。该滩羊群体未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状态 (P>0.05) , 位点呈中度多态 (0.25<PIC<0.5) , 加之杂合度较低, 说明所研究的群体中GHR基因位点遗传多态丰富性一般, 选择潜力较低 (见表3) 。

M.DL-2 000 Marker;1, 2, 8~10, 13.BB基因型;3~7, 11, 12, 14, 15.AB基因型。

M.DL-2 000 Marker;1, 2, 5~8, 10~15.DD基因型;3, 4, 9.CD基因型。

2.3 单基因效应

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滩羊GH基因AB基因型群体的初生重和6月龄体重显著高于BB基因型群体 (P<0.05) , 而断奶重的差异极显著 (P<0.01) , 见表4。

GHR基因CD基因型个体在初生重和6月龄体重上均显著高于DD基因型个体 (P<0.05) , 而断奶重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5。

kg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kg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2.4 多基因聚合效应

研究表明, 单倍型组合分析比单一的SNP分析对于获取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更有价值;因此, 本试验进一步探讨不同单倍型组合对滩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对GH和GHR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基因互作分析, 结果见表6。

kg

注:同列数据肩标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6可以看出, 单倍型组合ABCD个体的初生重、断奶重和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BBDD单倍型组合 (P<0.05) , 但与其他两种单倍型组合差异不显著 (P>0.05) , 同时双杂合基因型高于单位点标记GH和GHR的位点效应值。

3 讨论

3.1 GH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滩羊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生长激素是哺乳动物生长和代谢的一个主要调节因子, 通过调控众多基因表达来刺激组织代谢过程, 如细胞增殖、骨骼生长和蛋白质合成等[9];因此, 在提高家畜生产性能方面, 生长激素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闵令江等[10]对山羊GH基因26~239 bp扩增片段进行了多态性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与山羊体重存在一定的联系。赵丽莉等[11]报道, GH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对金华猪初生窝重有极显著的影响。A.S.Hunt等[12]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西门塔尔牛生长激素基因与其生产性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牛生长激素基因等位序列的变异能够影响它的生产性能, 包括生长和泌乳。哈志俊[13]通过对6个绵羊类群GH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 发现GH基因的5'端、第四外显子以及3'端区域均存在多态性, 且第四外显子区域存在的多态位点可能与绵羊的肉用性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初步推断, GH基因可能是影响家畜重要经济性状的主基因或与主基因相连锁的基因。

本研究对滩羊GH基因内含子2进行多态性检测, 结果只发现了2种基因型, 缺少AA纯合型, 这与于洪川等[14]在该位点的PCR-RFLP结果一致。由此推测AA基因型可能是一种不利基因型, 在长期的选育和自然进化过程中没有被选留。由于该位点为高度多态 (PIC>0.5) , 且群体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状态, 说明群体在该位点的遗传特异性高, 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

研究发现, 该突变不同基因型对滩羊初生重和6月龄体重有显著影响, 与断奶重有极显著影响 (P<0.01) 。这与顾亚玲等[15]的GH基因多态对生长性状 (初生重、二毛活重、3月体重和6月体重) 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虽然基因内含子并不直接参与蛋白表达等调控过程, 但它可能与编码区中其他促进生长代谢的基因相连锁从而发挥突变优势的效应。因此, GH基因可以作为进行滩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3.2 GH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滩羊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生长激素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GHR相互作用来发挥其对生长和代谢的调节功能。GHR通过传导GH刺激信号过细胞膜和诱导许多基因转录来调节GH对靶细胞的生物学作用[16]。近年来, 将GHR基因作为家畜生产力的候选基因的报道屡见不鲜, 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研究首次分析了GHR基因第4外显子不同基因型对滩羊生长性状的影响。滩羊GHR基因第4外显子第63碱基处存在CT点突变, 导致编码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该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 (PIC) 为0.302 3, 属于中度多态 (0.25<PIC<0.5) 。Hardy-Weinbery平衡卡方检验结果表明, GHR突变位点处于平衡状态, 说明选择空间较小, 在滩羊培育中应加大人工选择的强度。

本试验结果表明, 滩羊GHR基因的外显子4位点CD基因型的初生重和6月龄体重平均值一直相对于DD基因型保持着较高的生长水平 (P<0.05) , 而CD和DD基因的断奶重均值差异不显著, 由此推断第4外显子区域存在的突变位点对滩羊的生产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推测由于该位点位于GHR细胞外结构域编码区中, 位点突变导致激素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能力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下游Jak2的激活反应, 最终调节一系列信息分子的表达, 使得GHR基因突变位点对机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不同。但是GHR基因能否作为滩羊选育的候选基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取证。

3.3 基因互作型对滩羊生长性状的影响

家畜的大部分经济性状或功能都是由不同层次的多个基因控制, 单个遗传标记效应相对较小, 往往不能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考虑到基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研究多基因合并基因型的遗传效应更有利于利用标记辅助选择对家畜进行遗传改良。

生长性状分析 篇8

1.1 分析材料

从泸宁鸡扩繁群后代中选择黑羽乌骨鸡组成家系繁育群, 按公母1∶10比例采用人工授精配种, 在相同孵化饲养条件下, 孵化出雏后在脱温舍饲养35 d, 35 d后转到育成舍饲养到90 d, 90 d后采用林间放养, 饲养到19周龄, 然后随机抽样测定相关指标作为分析材料。

1.2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按农业行业标准NY/T823-2004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 测定体尺体重指标:胸深 (X1) 、胸宽 (X2) 、龙骨长 (X3) 、胫长 (X4) 、盆骨宽 (X5) 、胫围 (X6) 、体斜长 (X7) 、体重 (X8) ;利用Excel和SPSS软件, 分别进行性状描述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 获取主成分值进行聚类分析, 分类后按样本分类作类间性状方差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体尺性状的统计分析

体重体尺数据列表1。从表1可看出各性状平均值的参数指标与中位数均较接近, 表明性状均值有代表性。各性状峰度值在-0.02~0.8之间, 偏度值在-0.22~0.51之间, 各性状最大值与最小值经处理相差比率在36.10%~183.40%之间, 说明各性状分布离差较大, 群体中存在性状的明显差异, 表型值遗传差异明显, 存在明显的可选择性。

cm、g

2.2 主成分分析

2.2.1 性状相关分析。样本相关系数列表2, 从表2可看出, 除胸宽与胫长的相关性较弱, 龙骨长与胫长的相关性显著 (P<0.05) 外, 其余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 。说明体重与体尺相关性状间呈正相关关系, 选择体尺大的将会影响体重性状和相关性状的提高。

注:r≥0.217为显著水平, r≥0.283为极显著水平。

2.2.2 主成分荷载与特征值贡献率。从表3可知, 按不低于85%累计特征值贡献率算, 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是4.810、0.907、0.682和0.557, 方差贡献率分别是60.121%、11.343%、8.529%和6.957%, 累计贡献率达到86.949%。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指标问题转化为较少的新的指标, 从而获得许多重要信息, 并包含样本的主要信息。此例提取的4个主成分已包含了样本主要信息, 可取代样本的综合指标。

2.2.3 依据主成分分析原理, 可用提取的主成分荷载进行主成分因子判断, 主成分荷载系数详见表4。

第一主成分中8个性状荷载系数在0.451~0.923之间, 其中最大的荷载系数是体重 (0.923) , 其次是体斜长 (0.884) 。当体重大时相应的体斜长等指标会更大, 体重会更重, 因此第一主成分可定义为体斜长生长发育因子。

第二主成分中突出较大的荷载系数是胫长 (0.825) , 表明当胫长越长时, 个体体重会更大, 因此可定义为胫长因子。

第三主成分中较大的荷载系数是胸宽 (0.537) , 其次是胫围, 当胸宽较大时, 胸围相应会更大, 其个体体重也会更大, 可定义为胸宽因子。

第四主成分中较大的荷载系数是并列的胸宽 (0.362) 和胫长 (0.310) , 当胸宽和胫长同时较大时, 将对个体体重产生影响。鉴于第二主成分为胫长因子、第三主成分为胸宽因子, 可将第四主成分定义为胸宽胫长互补因子。

综上分析可知, 4个主成分代表的主要因子———体斜长生长发育因子、胫长因子、胸宽因子和胸宽胫长互补因子, 是影响黑羽泸宁鸡的主要性状因素。

2.3 聚类分析

利用所获得的主成分值进行聚类分析 (见聚类成员表5) , 可将样本聚为4个大类, 按分类性状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列表6) 。从表6可看出, 各类间性状中, 龙骨长、胫围类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胸深、胸宽、胫长、骨盆宽、体斜长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 (P<0.01) , 体重类间差异显著 (P<0.05) 。分别命名为第1、2、3因子的性状———体长、胫长、胸宽类间差异极显著, 说明与影响体重性状的因子是吻合的。

通过分类性状排序比较 (见表7) 可看出, 四个类中1类所有性状为最小, 排序均居4;2类、3类与4类的体重相似 (平均仅差1.33 g和23.63 g) , 在2类中体斜长排序为1, 表明和提取主成分的因子命名相吻合, 因此按2、4类群性状特点进行选择, 个体体重会更大, 而与此相关的性状———体斜长、胫长、胸宽等指标将会更大, 可见具有选择意义。

3 结论

通过对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后代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揭示出了泸宁黑羽乌骨鸡的选育依据, 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3.1 利用提取主成分最大荷载提供的命名因子, 可知影响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个体体重的主要性状是体斜长、胫长和胸宽。

3.2 主成分分析所提取的4个主成分, 完全包含了样本的主要信息, 可取代样本的综合指标;以2、4类群性状的表现特点作为选育依据, 可提高以群体体重为主的综合性状。

注: () 括号中数字为排序号。

摘要:本试验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 对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的生长发育性状进行研究分析, 找出影响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个体体重的主要性状, 并从分类性状特点中选择出主要影响因素, 为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的选育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生长发育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朝武, 朱庆, 蒋小松.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优质鸡肉质评价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 2007, 22 (3) :547-553.

[2]章文波, 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 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吴高岭, 朱德凤.数值分类法在玉米品种资源上的应用[J].玉米科学, 2000, 8 (1) :23-27.

[4]白厚义.试验方法及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生长性状分析 篇9

群体间杂交是常用育种方法之一,杂交过程中亲本和杂交方式的选择对于能否获得杂种优势有重要影响[8,9]。张国范等[10,11]利用不同地理群体的皱纹盘鲍( Haliotis discus hannai) 杂交培育出“大连1号”杂交鲍 新品种; 刘小林等[12]对栉孔扇 贝 ( Chlamys farrei) 开展了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发现子代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 WADA[13]报道了日本产合浦珠母贝不同地理群体间杂交子代在生长性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王爱民等[14]比较了合浦珠母贝3个野生地理群体( 广西北海、广东大亚湾和海南三亚) 的群体内自繁和群体间杂交后代的5个性状( 壳长、壳宽、壳厚、总体质量和壳质量) , 发现杂交子代未表现出杂交优势。闭壳肌拉力可作为评价贝类强壮程度的一个生理性状指标。SERGE等[15]研究发现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的闭壳肌拉力和闭壳肌的形状相关性最大,闭壳肌拉力大的家系夏季死亡率较低; CHIHIRO等[16]研究发现日本珍珠贝闭壳肌拉力和死亡率成负相关,而目前中国对合浦珠母贝的闭壳肌拉力研究较少。

该试验选择海南三亚( SY) 、广东深圳( SZ) 和越南( YN) 3个地理群体的合浦珠母贝作为亲本,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式构建了9个子一代选育群体,比较了杂交子代间生长性状和闭壳肌拉力的差异性,以期为合浦珠母贝遗传改良的目标性状选择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亲贝来源与双列杂交试验设计

亲贝于2011年底采自SY、SZ和YN 3个地理群体,在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海区暂养促熟后用于群体构建。2012年3月挑选性腺成熟并且饱满度好的亲贝,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三亚安游基地采用解剖法取出精卵进行人工受精,按照3×3完全双列杂交方式[17]设计构建选育群体,按雌性个体8个、雄性个体4个,把雌性的卵子和雄性的精子取出来后,先分别把卵子和精子混合,再交配受精的方式共构建9个选育群体,组合方式见表1。育苗方法参照谷龙春等[6],当贝苗长到壳长2 mm以上时,移到陵水新村港实验基地海区养殖, 采用固定排架垂直吊养,定期清理笼具和换笼, 养殖管理方式一致。

1. 2 数据测量

养殖到20月龄时,从每个群体中随机挑选出100个个体测量4个形态性状( 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 、4个质量性状( 体质量、壳质量、软体部质量和闭壳肌质量) 和闭壳肌拉力。所有贝在测量前清除其表面附着物,清洗干净,形态性状测量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 01 mm; 质量性状测量采用电子天平,精确到0. 01 g。各生长性状测量方法参照刘志刚等[18]和陈飞飞等[19]。闭壳肌拉力测量方法为先把测量贝在淡水中浸泡10 min,然后拿出擦干表面水分,在贝壳边缘插入开口器,用数显拉力机测量贝开口10 mm时的拉力值,精确到0. 1 N[20]。

1.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Excel 2010和SPSS 19. 0对测量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对群体的各生长性状和闭壳肌拉力进行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法。

2 结果

2. 1 群体间 4 个形态性状比较

合浦珠母贝9个群体的4个形态性状比较分析见图1。方差分析显示群体间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多重比较表明壳长较优的SYSZ、YNSY和YNSZ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与其余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壳长的大小顺序为SYSZ > YNSZ > YNSY > SZYN > SYSY > SYYN > SZSY > YNYN > SZSZ; 多重比较表明壳高较优的SYSZ、YNSY和YNSZ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与其余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壳高的大小顺序为SYSZ > YNSY > YNSZ > SZYN > YNYN > SZSY > SYYN > SYSY > SZSZ; 多重比较表明壳宽较优的SZSY和YNSY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与其余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壳宽的大小顺序为SZSY > YNSY > YNYN > YNSZ > SYSZ > SZYN > SYYN > SYSY > SZSZ; 多重比较表明绞合线长较优的SYSZ、YNSY和YNSZ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 , 与其余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 异 ( P <0. 05 ) , 绞合线长的大小顺序为SYSZ > YNSY > YNSZ > SYSY > SYYN > SZYN > SZSY > YNYN > SZSZ。

图 1 合浦珠母贝 9 个群体的 4 个形态性状比较 图中字母不相同者为差异显著( P < 0. 05) ,字母相同者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后图同此 Fig. 1 Comparison of four morphological traits among nine populations of P. fucata Values with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 0. 05) ,while those with same letter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 0. 05) . 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figure.

2. 2 群体间 4 个质量性状比较

合浦珠母贝9个群体的4个质量性状比较分析见图2。方差分析显示群体间体质量、壳质量、软体部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多重比较表明体质量较优的SYSZ、YNSY和YNSZ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与其余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5) ,体质量的大小顺序为SYSZ > YNSY > YNSZ > SZYN > SZSY > YNYN > SYSY > SYYN > SZSZ; 多重比较表明壳质量较优的SYSZ、SZYN、YNSY和YNSZ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与其余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壳质量的大小顺序为YNSY > YNSZ > SYSZ > SZYN > YNYN > SZSY > SYYN > SYSY > SZSZ; 多重比较表明软体部质量较优的SYSZ、SZSY、YNSY和YNSZ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与其余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5) ,软体部质量的大小顺序为SYSZ > YNSY > YNSZ > SZSY > SZYN > SYSY > SYYN > YNYN > SZSZ; 多重比较表明闭壳肌质量较优的SYYN、SZSY和YNSY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与其余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5) ,闭壳肌质量的大小顺序为YNSY > SZSY > SYYN > SYSZ > SZYN > YNSZ > SYSY > YNYN > SZSZ。

2. 3群体间闭壳肌拉力比较

合浦珠母贝9个群体的闭壳肌拉力描述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各群体的闭 壳肌拉力 平均值在36. 98 ~ 73. 66 N之间,差别较大,最大的是YNSY群体,最小的是YNYN群体,群体间闭壳肌拉力大小顺序为YNSY > YNSZ > SZYN > SYSZ > SYYN > SZSY > SYSY > SZSZ > YNYN。各群体变异系数都较大,SYYN群体变异 系数最大 ( 30. 72% ) , SYSZ群体变异系数最小 ( 16. 71% ) 。多重比较显示,YNSY和YNSZ群体差异不显著( P > 0. 05) ,YNSZ和SZYN群体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且3个群体闭壳 肌拉力平 均值都较 大; SYSY、SYSZ、SYYN和SZSY群体差异不显著( P > 0. 05) ,闭壳肌拉力平均值居中; SZSZ和YNYN群体和其他群体差异显著( P <0. 05) ,闭壳肌拉力平均值均较小。

Fig. 2 Comparison of four weight traits among nine populations of P. fucata

2. 4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

9个群体各性状总的表型相关分析结果列于表3。可知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 Pearson相关系数) 均为正相关,呈极显著水平( P < 0. 01) 。各性状与闭壳肌拉力 之间的相 关系数大 小依次为 壳质量 ( 0. 601) > 体质量( 0. 564) > 软体部质量( 0. 558) > 壳长( 0. 542) > 绞合线长( 0. 532) > 壳高( 0. 530) > 闭壳肌质量( 0. 482) > 壳宽( 0. 320) ,其中壳质量与闭壳肌拉力的相关系数最大,而壳宽最小,各相关系数均较为接近,说明闭壳肌拉力受各性状的综合影响。

注: 具有不同字母的各项间差异显著( P < 0. 05) ,具有相同字母的各项间差异不显著( P > 0. 05) Note: Values with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 0. 05) ,while those with same letter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 0. 05) .

**. P < 0. 01; * . P < 0. 05

3 讨论

该研究对合浦珠母贝3个地理群体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子一代的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形态性状上,YNSY、SYSZ和YNSZ 3个群体都表现出较大的优势,综合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的多重比较,YNSY群体是一个形态性状较优的群体。在质量性状上,群体间差异较大,依旧是YNSY、SYSZ和YNSZ 3个群体存在较大优势,综合考虑所有生长性状,YNSY群体最优,SYSZ群体次之, YNSZ群体排在第三位,这3个群体可以作为进一步选择生长优势的选育群体。SZSZ群体在所有性状上都表现为最小,不宜作为进一步的选育材料。王爱民等[9]对合浦珠母贝的印度群体和三亚群体的2×2双列式杂交获得的4组子代的性状分析表明,杂交组子代在壳长、壳高、绞合线长、壳宽和壳质量上都表现出杂种优势。该研究杂交群体的各性状平均值整体上优于自交群体,进一步的杂交优势有待更深入的分析。

闭壳肌拉力作为合浦珠母贝的一个重要生理健康性状,目前中国还很少有学者研究。日本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AOKI等[21,22,23]和FUJIWARA等[24]认为闭壳肌拉力可以作为选育高成活率群体的一个参考指标,而且在选择插核贝时,也可以作为选择生产高质量珍珠的插核贝的一个参考指标,在珍珠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合浦珠母贝群体闭壳肌拉力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闭壳肌拉力差异极显著( P < 0. 01) ,闭壳肌拉力平均值最大的YNSY群体( 73. 66N) 是最小的SZSZ群体( 36. 98N) 的1. 99倍。群体内闭壳肌拉力变异系数较大,SYYN群体变异系数最大,达30. 72% ,群体间变异系数平均值达23. 70% ,说明闭壳肌拉力具有一定的选育潜力。AOKI等[23]和FUJIWARA等[24]研究日本珍珠贝闭壳肌拉力发现家系间存在较大差异,闭壳肌拉力具有可遗传性, 通过测定18月龄合浦珠母贝亲子代的闭壳肌拉力求出的现实遗传力为0. 29。该研究中杂交群体的闭壳肌拉力都大于自交群体,说明该性状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闭壳肌拉力较大的2个群体是YNSY和YNSZ,可以作为进一步选育闭壳肌拉力的基础材料。

文章比较了合浦珠母贝杂交子一代在形态性状、质量性状和闭壳肌拉力上的差异性,筛选出形态性状和质量性状上都较优的YNSY、SYSZ和YNSZ群体, 闭壳肌拉 力较优的YNSY、YNSZ和SZYN群体,综合筛选出各性状均较优的YNSY和YNSZ群体可作为生长和抗性方面进一步选育的育种材料。各形态性状和质量性状与闭壳肌拉力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与闭壳肌拉力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质量 ( 0. 601 ) , 体质量 ( 0. 564 ) 次之, 壳宽 ( 0. 320) 最小,表明可通过壳质量的选育在一定程度上改进闭壳肌拉力,这为合浦珠母贝的选择育种和性状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利用采自海南三亚(SY)、广东深圳(SZ)和越南(YN)的3个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地理群体,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构建了9个选育群体。在养殖到20月龄时,从每个群体中随机挑选100个贝,测量4个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4个质量性状(体质量、壳质量、软体部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和闭壳肌拉力。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性状与闭壳肌拉力均为正相关,与闭壳肌拉力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质量(0.601),体质量(0.564)次之,壳宽(0.320)最小。综合比较形态性状,较优群体是YNSY、SYSZ和YNSZ;综合比较质量性状,较优群体是YNSY、SYSZ和YNSZ;综合比较闭壳肌拉力,较优的群体是YNSY、YNSZ和SZYN;综合筛选出生长性状和闭壳肌拉力都较优的YNSY和YNSZ群体可作为进一步的选育材料。

生长性状分析 篇10

关键词:茄子;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S641.10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166-03

收稿日期:2014-03-14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105]。

作者简介:冯英娜(198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E-mail:fengyingna88@126.com。

通信作者:刘卫东,硕士,教授,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E-mail:lwd@jit.edu.cn。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 )是我国栽培较早的蔬菜,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等,同时也是含有维生素P较高的蔬菜。维生素P 具有活血化淤、清热、止痛、消肿、祛风通络及止血等功能[1]。茄子的性状是由外界环境和内部多基因共同决定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个相互关联的数量性状综合为少数几个主成分,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数目较少且能控制所有变量的主成分。如果所取的特征值其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70%,表明其包含了大部分信息[2]。

目前对茄子种质资源的研究较多。刘富中等对茄子种质资源青枯病的鉴定表明,茄子野生近缘种Solanum sisymbriifolium 和S.torvum对青枯病有较强的抗病性,可作为茄子青枯病的抗源材料[3]。苏晓梅等研究茄子花粉形态特征表明,所有供试材料花粉均为长球形,具有3条萌发沟,以等间距环状分布,沟延伸到两极,花粉外壁纹饰均为颗粒状,不同材料花粉粒在大小、外壁纹饰特征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花粉粒大小可以作为推断茄子栽培种内不同果形品种演化的依据[4]。刘富中等研究自然低温、蕾期去雄及去柱头处理对其单性结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单性结实性属于温度敏感型,在低温下表达,诱导单性结实基因表达的温度在7~15 ℃ 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其坐果率为88.9%~100%;蕾期人工去雄和去柱头不影响单性结实果实的正常生长发育,蕾期去柱头可用于茄子单性结实性的快速准确鉴定[5]。

在茄子营养品质方面,王静等研究了茄子单性结实的果实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6],潘秀清等研究茄子单性结实果实发育规律与营养物质的关系[7]。瞻园凤等分析了19份茄子的主要性状、营养品质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含量与单果质量和果长呈极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 含量与单果质量和果长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果宽呈显著正相关[8]。赵德新等研究了茄子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将茄子的18个形态性状分为6成分,分别是果形因子、生长势因子、熟性因子、外观品质因子、光合因子和单果质量[9]。关于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还少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茄子的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和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分别来自于国内外28份茄子材料,所有材料均定植于金陵科技学院幕府校区园艺实验站,各材料来源及主要特征见表1。

1.2方法

参照李锡香、朱德蔚编著《茄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在茄子生长期间对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察记载,在茄子成熟期对其测定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维生素P含量、花青素相对含量等品质指标。

1.3统计分析

应用Excel 2003和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茄子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对28个品种的12个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2)表明,各性状在供试材料之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范围为1228%~111.76%,平均变异系数为39.27%。其中花青素相对含量的变异系数最高,达111.76%,其次是果色、单果质量、可溶性蛋白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4155%、4605%、51.21%。首花节位、株高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20.32%和12.28%,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花青素相对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单果质量>果色>果形>表1茄子供试材料来源及主要特性

编号名称来源特征果形果色编号名称来源特征果形果色1美绿辽宁长卵绿15广田八号日本长羊角紫红2日友长直壮青长茄广东长卵绿16保丰绿茄辽宁卵圆绿3荷兰绿龙荷兰长条绿17倾国69日本长筒 紫红4津科2号圆茄天津扁圆浅紫18扁红茄非洲扁圆鲜紫5白雪公主西安长羊角 白19KALI菲律宾长筒鲜紫6白又嫩长白茄子广东长羊角白20绿砚紫靓长茄河北长羊角鲜紫7早熟纯杂交少数花茄吉林长筒绿21大和长日本线形 黑紫8杭茄一号江苏线形浅紫22天使丽人四川短羊角 鲜紫9美引茄冠山东卵圆黑紫23布尼塔荷兰长卵黑紫10迷你小茄子日本长条 黑紫24黑骄子长茄西安长羊角 橘红11紫塔辽宁长筒 黑紫25绿巨人辽宁长卵绿12西方神茄荷兰长筒 黑紫 26眉州墨茄重庆长羊角黑紫13真优美长茄山东长条黑紫27宫崎秋茄重庆长条鲜紫14主力长茄黑龙江长条黑紫28春秋长茄重庆长条黑紫

nlc202309030936

表2茄子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主要性状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首花节位4.0012.009.501.93820.32株高(cm)72.86134.3099.3312.2061.4412.28果色1.008.005.682.36741.55心室数(个)3.0011.006.642.30834.64果形1.0011.007.602.901038.16单果质量(g)13.22480.00198.8091.55466.7846.05果肉色1.004.002.640.83331.4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5.003.2680.9383.528.70可溶性糖含量(mg/g)2.537.564.5081.2905.0328.62可溶性蛋白含量(mg/g)0.272.481.0780.5522.2151.21花青素相对含量(%)0.0536.158.8199.85636.1111.76维生素P含量(mg/g)1.223.982.3490.6192.7626.35

心室数>果肉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P>首花节位>株高。可以看出,花青素相对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供试材料在这个性状上变异丰富;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单果质量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可以通过良种选配和栽培技术等方法,使这些性状得到较大提高;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因此通过育种手段获得理想的目标性状难度较大。

2.2茄子主要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为了判断12个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供试材料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各性状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3)显示,花青素相对含量与果色(1白,2绿白,3绿,4橘红,5浅紫,6鲜紫,7紫红,8黑紫)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维生素P与花青素相对含量和果色呈显著正相关。果形(1扁圆,2圆球,3高圆,4卵圆,5长卵,6短筒,7长筒,8长条,9线形,10短羊角,11长羊角)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由营养品质与性状的相关分析得知,若要以果实中高花青素相对含量和高维生素P含量为育种目标,应注重黑紫色果实的选育。

2.3茄子不同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由表4可知,在所有的主成分构成中,信息主要集中在前6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高达80.654%。主成分1贡献率24.085%,为最大,其次为主成分2、3、4、5、6,贡献率分别为19.654%、11.636%、10.771%、7.829%和6.706%。

主成分1的特征向量中,特征值为2.887,贡献率为24.085%。载荷较高且符号为正的性状是花青素相对含量和維生素P,即营养因子。主成分2的特征向量中,载荷较高且为正的性状是首花节位,与材料的熟性相关,即为熟性因子。主成分3的特征向量中,果形具有负向较大载荷值 -0.632,心室数具有较大的正向载荷值0.514,说明主成分3主要决定果实的外部形状和内部形状,即为形状因子。主成分4为生长因子,主成分5为单果质量因子,主成分6为果肉色因子。根据供试材料的分析结果,主成分1越大越好,主成分3、4、5、6适中为宜,主成分2不宜过大。

3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茄子的主要性状和品质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品质性状的变异范围为26.35%~111.76%,为营养品质的改良提供了可能。茄子主要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亲本时,性状差异大的材料能够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果色越深,维生素P含量越高。这与姚元干等研究的结果[10]一致。花青素相对含量与果色呈极显著表3茄子

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维生素P与花青素和果色呈显著正相关,这与王佳慧研究的结果[11]一致。果形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茄子的农艺性状相互关系复杂,在对某一个性状进行选择时,其他的一个性状或者是多个性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茄子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主成分分析是在不损失过多遗传信息基础上的一种降维思想,将一些彼此相关的指标进行线性组合,找到一些不相关的新综合指标来代替原始指标,使得这些新综合指标尽可能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从而减少形态性状调查工作。本研究中入选的6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0654%,12个指标简化为6个新综合指标,反映了茄子的大部分信息。进一步分析各成分的特征向量,果色和花青素相对含量均为正载荷量,表明要是以花青素含量高为育种目标,则尽量选择果色深的;株高为负载荷量,因此在育种中尽量不选植株较高的材料,以避免植株倒伏,降低产量。

参考文献:

[1]毛伟海,包崇来,胡齐赞,等. 茄子的栽培生理与高效丰产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8.

[2]余锦华,杨维权. 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62-218.

[3]刘富中,连勇,冯东昕,等. 茄子种质资源抗青枯病的鉴定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4):381-385.

[4]苏晓梅,刘卫东,柳李旺.茄子花粉形态特征及分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2):281-287.

[5]刘富中,连勇,陈钰辉,等. 温度和蕾期去雄及去柱头处理对茄子单性结实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5,32(6):1021-1025.

[6]王静,张伟春,魏毓棠,等. 茄子单性结实的果实内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2005(1):38-39.

[7]潘秀清,高秀瑞,武彦荣,等. 茄子单性结实果实发育规律与营养物质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2007,22(2):50-52.

[8]詹园凤,党选民,孙威振,等. 茄子果实的主要性状、营养品质及其相关性分析[J]. 长江蔬菜,2010(12):52-54.

[9]赵德新,孙治强,任子君,等. 茄子形态学性状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3(4):393-397.

[10]姚元干,黄炎武,杨建国.茄子果实中五种主要成分含量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1992(4):25-27.

[11]王佳慧. 国外茄子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32-33.郭绍杰,苏学德,李鹏程,等. 干旱区绿色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规程[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69-172.

上一篇:数字调幅广播下一篇:贺脐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