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部审计职能

2024-07-12

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精选十篇)

医院内部审计职能 篇1

一、医院内部审计职能

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包括监督、管理控制、评价鉴证等,医院内部审计就其职能来看,是通过审计发现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对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依据,防止或减少问题的发生,从而实现医院机构自身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以下简要分析医院内部审计主要职能及形式。

(一)财务审计

现代审计是在财务管理机制健全及财务信息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应把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深入开展。通过医院财务的收支审计可以审查各项收支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从而杜绝了违法私利的现象,保证了财产的安全。通过审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努力发现医院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管理者改善管理状况。

(二)经济效益审计

通过审计工作数据统计可以反映出医院效益,对医院的资产进行全面核查。在审计工作中能优先发现医院管理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便于医院各项制度的确定与完善,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三)资产购置审计

在资产的购置审计中包含了资产采购和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在进行资产采购的过程中,对于购置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都要在审计的范围内,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解决,防范资产购置的风险,达到设备利用的最大化。对于设备效益分析的审计,存在于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对使用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对于闲置过时或不用的设备进行统计处理,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价值率。

(四)经济合同管理审计

由于经济合同类知识面广、信息量较大,因此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按照程序对合同和发票进行送审,不得越级操作, 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合同的监督和执行的任务,使合同管理审计工作有秩序的进行。另外,还要审计合同中条款的严密性和真实性,避免以假乱真,确保医院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一)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医院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健全,除了200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目前没有针对医院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进行规定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因此, 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没有专门的法律依据可以参考,大多依靠经验和专业进行审计,缺少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和评估,加大了审计风险。此外,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使得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实施效果。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审计的性质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处于独立的部门,但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各种感情和利益上的联系,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加之,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划分不明、职能界线划分不清,使得医院内部审计处理决定有时候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影响了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

在我国,卫生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较短,相关专业发展不发达,因此,目前医院大部分卫生审计人员都是由卫生财会人员担任, 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院内部审计范围的逐步扩大,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高, 内部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审计、卫生会计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医院管理、医药卫生、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由于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加之缺少必要的专业培训,当前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四)医院内部审计方法模式滞后、操作不规范

在开展医院内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不同,所采用的审计模式就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审计对象采用具体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目前,医院审计工作普通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大部分主要是开展财务审计,发挥审计事后监督作用,没有达到审计的真正目的,对审计过程中风险因素缺少考虑,缺少事前事中控制,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此外,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方法模式滞后、审计方法不科学、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报告不准确等现象,加大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

现阶段,我国有关医院审计准则和审计方面的法规不健全,很多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甚至是空白,没有统一的法规作为标准,难以满足审计事业的日益发展。因此,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尽快制定并完善我国的审计准则,使审计行为有法可依,减少审计风险。

(二)重视内审工作,树立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要降低医院内部审计的风险,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领导一定要加强对内审工作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在工作进行中,首先要树立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保障审计机构在人员、经费及业务上的独立性;其次,内审工作要具有独立性,和医院其他各个职能部门没有特别的联系,特别要求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别设立;最后,在行政隶属关系上,要在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对各个部门进行审计,并实施审计程序编写报告。

(三)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审计工作效率,因此在当今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审计人员进行管理、计算机、统计及法律方面的培训,只有深入的掌握专业知识,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思路;其次审计工作是复合专业的工作,除了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吸收技术、工程、投资等方面高素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一方面扩充了审计工作所需的人才,为审计工作团队注入新的血液,另一方面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团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重视信息管理手段,全面提高内审水平

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审计部门应该通过信息管理手段及时掌握医院及医疗行业业务的最新资料,以降低决策风险。对于单位提出的重点发展的业务要实施追踪,对业务中产生的数据及时记录,并通过和之前及假设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发现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也为单位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另外,医院可以根据自己单位的特点,开发审计应用软件,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随着审计工作在医院内部逐渐被重视,及审计工作本身制度和法规的不断完善,审计工作在医院工作中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通过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加强和控制,可以减少医院内部浪费,杜绝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保证医院内部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郭莲.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诱发因素及其防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01(8):22-23

[2]叶晓娟.我国医院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和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9):161-162

[3]宋秋玲;试论风险管理目标下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整合[N].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4):13-14

内部审计的职能 篇2

为了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我国于1984年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了审计机构,实行内部审计监督。1985年10月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内部审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内部审计的职能是指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客观具有的功能。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控制、评价鉴证、服务等四项职能。

1、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机构监察和督促本企业内部各种经济活动在正常轨道上运行。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效益、财经纪律等方面的审查,监督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及有效性,是否全面履行经济责任等情况。

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企业股东及董事会等决策层对本企业的会计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看其是否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政策,是否完成任务,不仅在于查错防弊,重要的是检查评价;二是业务上受当地政府审计厅局的业务领导,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2、管理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计活动,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彻底的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的作出结论,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的具有管理和参谋性质的职能部门。

3、评价鉴证职能

内部审计的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经营活动及其绩效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评价是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从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过程。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

鉴证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鉴证和证明,据以作出审计结论。内部审计部门接受政府审计局的委托或企业高层的指令,对企业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鉴证,反映和说明某一经济活动事实或某一方面经济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理和有效。

4、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是通过对被审查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向被审计单位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咨询服务,帮助其有效地履行职责,提高工作质量的功能。

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为本企业服务,对最高层负责,完成其指派的任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企业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完成他们交办的工作。

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研究 篇3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监督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内部审计是企业专门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法合规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核,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监督活动。由此看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分析以及评价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关于内部审计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有很多,本文对其进行了梳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

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国外学者Hermanson(2002)提出,其机构隶属权归于董事会,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这种结构才是有利于改善治理的方式。国内学者王光远(2006)认为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进入股东及董事会等高级管理层,才能在满足管理需求的同时兼顾大部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内部审计主要需要满足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运营层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够实现服务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经营、运行过程进行评价改进企业管理,从宏观上实现企业目标,全方位进行有效的鉴证和咨询。

内部审计评价职能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内容。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审计评价企业各部门对象,通常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意识健全性评价,也就是对企业管理制度中规定的相关业务活动以及管理系统的健全程度进行评价,从而测试各个流程是否有效运行,各个环节是否完善。二是符合性评价,也就是在管理中设定相关的控制点,针对实际业务的需要,查看执行中是否处在控制范围之内,并且审查管理制度在对执行项目进行审查时是否适用。三是功能性评价,对关键控制点作测试,测试设定的控制点是否发挥了应该有的制约和控制作用,同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管理效果。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这三个主要内容是有序进行的,并且在执行中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审计主要对象做出客观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经济效益的审计内容包括管理效益的审计、经济效益的审计、综合效益的审计以及环境效益的审计。从企业的发展来说,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到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评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经营环节的各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对重大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判断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判断等,还有作业生产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工作效率以及职业道德,还受到国家政策和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企业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指公司各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以及主要岗位人员所在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包括资产使用情况、负债情况以及损益情况等,凡是与经济活动相关的部门或个人都负有相应的责任。经济责任评价是在充分掌握审计查证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综合性考量,研究分析各个主要管理人员以及关键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为考核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提供充分的依据,还能够通过评价筛选出有经验以及相对优势的成员。还可以对被考核对象提出业务素质要求,针对评价结果,为企业特定岗位人员提供特殊业务技能的培训。

内部审计职能的实施途径

由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职能由内部机构实施,为企业决策提供帮助,有利于维护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另一方面,由内部审计机构实施方便管理内部审计人员,通常企业员工对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更加熟悉,能够有效查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内部审计机构应当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下,支持审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责。另外由监事会监督审计委员会,由于审计委员职能的发挥依赖于企业董事会以及高管层的态度,因此,将审计委员会设置在监事会下将不会受到董事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将不再是管理层的耳目,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事项具有独立的评估权利,有利于对企业生产经营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资源,提升内部审计职能机构的地位,体现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增值服务价值。

严格审计程序,改进内部审计评价方法。从审计人员的业务执行能力入手,严格把关审计复核过程,增强审计人员的 服务意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不断改进内部审计职能评价工作方法,将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相结合,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从而加大企业的监督评价各环节的控制力度,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审计方法,既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调控,安排审计项目,又要有针对性地对审计具体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找到共同性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意见和建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将审计评价职能发挥到根本上,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指标兼顾治本,深度剖析原因,进行恰当的处理,从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尽可能使问题不在发生。

企业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关系到内部审计职能评价本身的监督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既需要为企业服务,又要对企业进行监督评价,只有正确地开展企业内部评价,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资金流向以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预防企业发生违法乱纪或是其他问题,维护企业内正常经济秩序,保障企业发展的安全性。由此可见,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部审计职能的误区 篇4

关键词:独立性,管理的监督,本质差异,审计模式

受传统思路的影响,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一些误区, 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现介绍如下:

误区一、内部审计参与管理工作:

现在国内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 往往发号使令, 要求被审计单位怎样做, 或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制定相关制度、办法由被审计单位执行, 上述做法将严重侵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是因为: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职能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 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 因而, 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 只有这样, 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 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要做到这一点, 内部审计机构就不能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履行者。否则, 内部审计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 它的独立性将被严重削弱, 也就无法以应有的独立身份去履行其监督职能, 那么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 也将受到怀疑, 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内部审计从本事上来说是对管理的监督予以再监督。内部审计为管理服务, 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管理活动, 贯穿于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日常的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 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 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内部审计人员不是某一业务岗位的管理人员, 即未被授权从事某项业务管理活动。因此, 不应参与业务控制程序的日常工作, 应回避参与日常业务控制程序的实施, 即使有时管理部门分配内部审计人员从事一些非审计工作, 应当明确, 他们不是在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也无权替代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职责, 也无权控制和指导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 对日常业务控制不负有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就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向领导提供信息, 是一种综合的监督、控制。它对管理的控制予以再控制, 对管理的监督予以再监督。

3、审计不应承担管理职能, 否则将影响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方面我们有切身的体会, 笔者在企业做内部审计时, 一家下属公司因为产成品发生丢失, 集团领导提议由我们审计部制定控制制度, 经我们制定的制度, 在各公司运行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防范风险和加强成品管理的作用,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主要是降低了组织的效率和有不切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地方。由于该制度是我们自己制定的, 所以在今后我们评判该制度时, 总是或多或少的倾向支持该政策, 影响了更完美, 更安全和更有效政策的推进出台。还有个例子是我们还为集团各公司制定了原材料损耗的管理办法, 来规范管理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生产过程中、保管过程中发生的损耗。但是该制度在制定后我们在落实和推进过程中, 也带有了自己的偏见。总之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管理责任, 确实影响了起审计的独立性。

误区二、使用外部审计程序来做内部审计工作:

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时, 直接将外部审计程序拿来使用, 这种做法是片面的, 是不能完成审计目标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理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本质差异:

1、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对象上存在差异

外部审计主要是在评价会计控制的基础上, 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对报表发表意见。对于内部审计而言, 会计控制内部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内部审计师必须参与其中,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使命。槽糕的生产状况、工程问题、营销问题以及存货管理问题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侵吞财务所造成的损失。多年来, 对财务活动的管理控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但是对企业其他领域进行的控制并没有被经常性地强调。挪用行为会对企业造成损害, 对企业资源不适当的管理则会使一个企业破产。在这方面笔者有切身体会, 我们审计过程中注意到我们公司因存货管理不善, 曾先后几次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外因流程和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在几个业务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这些领域均不是会计控制所涉足的领域, 根据这种状况我们审计部门也调整了审计重点, 从审计的时间和资源安排上, 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控制远远超过单纯对财务领域的监控。

2、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的范围和深度上存在差异:

外部审计对于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或对于财务报表来说未达到重要性水平的舞弊和浪费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然而内部审计对于所有的浪费和舞弊行为都非常关注, 无论其原因或数量。这种关注并不仅仅是每一个微小的背离行为进行的检查, 事实上, 支持这种关注的理念在于“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笔者在企业从事内部审计后明显感觉到内部审计在审计的范围和深度上都比外部审计深的多。外部审计只关注与财务报表有关的重大事项和风险。而内部审计对企业的舞弊特别敏感, 因为从这方面反映了企业的控制效果, 老板也特别的关心, 这使我们的内审工作更加的深入, 更关注细节。

误区三、只注重审计程序, 不注重与人相处的技术。

有些内部审计人员醉心于自己编制的天衣无缝的审计程序, 对与人相处的技术却一窍不通, 往往达不到审计的效果, 降低了审计效率。

科学的与人相处技术能够使审计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外对解聘的4000名审计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 只有三分之一的内部审计人员是由于技术能力不足而被解聘。几乎三分之二的人员是由于无法协调人际关系而被解聘。然而现实是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专业技术。

从上述事实说明, 正确的与人相处技术, 能够改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能够更有效的发现问题, 能够推动审计意见更好的落实。当然好的与人相处技术并不是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丧失原则, 搞“和稀泥”。而是要按照国际内部审计标准的要求, 懂得尊重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 掌握科学的沟通、询问技巧, 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审计模式为参与式、合作式审计。

误区四、只注重发现问题, 没有深入考虑怎么样防范问题发生:

一些内部审计人员汇报成绩时, 津津乐道于审计工作发现了多少问题, 挽回了多少损失, 而不是审计工作化解和防范了多少风险, 堵塞了多少漏洞。就是内部审计工作只注重检查控制, 却忽视预防控制, 这样的内部审计工作笔者认为是被动的, 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预防控制比检查控制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它内置于系统中, 并在检查控制之前阻止错误的发生, 因此可以避免纠正错误的成本。预防控制主要措施有:可靠的、有胜任能力的员工;可预防蓄意破坏的职责分离;可预防滥用组织资源的恰当授权;可检查和预防不恰当交易的计算机化的编辑;恰当的文件和记录以及对违规事件具有威慑作用的记录保留程序;可预防资产的不正当使用的物理控制。

从上述可以得出, 只有综合运用检查控制和预防控制才能标本兼治。

总之, 内部审计人员只有掌握科学的审计技术, 正确的审计实务, 屏弃传统错误思维影响, 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三版北京20051-30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三版北京2005349-350

[3]、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051-50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北京20051-15。

[5]、郑小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01) :27-30

[6]、郑伟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创新.当代经济2005年第8期.P81.

[7]、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http://www.ciia.com.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理论交流

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论文 篇5

在国企改革视角下,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发展,企业要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将集体审计和内部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它们的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帮助。本文对国企改革中集团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如何有机结团审计和内部审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集团审计;内部审计

一、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无法公正、客观的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受权力的影响很大,集团内部审计不仅要依照企业集团的安排做事,受企业集团的严格监督和管理,而且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由于很多企业内部职能划分不明确,再加上领导层和管理层的一些错误观念的引导,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只起到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作用,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并不具备独立性,无法独立的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无法保证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

2.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较低

由于国内市场审计人才的缺乏,大部分企业的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来担任的,这样一来,由于财务人员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极度缺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没有使用专业的审计方法统计抽样法来进行审计,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企业任然以人工查账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的审计模式,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较低,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3.错误定位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效用

很多企业由于领导层和管理层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和科学的理念,在审计的职能划分上出现偏差,将内部审计视作优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事实上,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所有活动的进行检查、审核的工具,从而防止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出现错误,有效的防范风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财务损失,而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的偏差使得内部审计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4.内部审计相关理论较落后,无法支撑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面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例如内部审计实务理论和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所涉及的范围较窄,理论的深度也不够,对于审计还没有明确作出系统化理论,而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很难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国企改革视角下集团内部审计对策

1.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对于集团来说,需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而且该内部审计委员会位于董事会之下,保障内部审计委员会能够客观、公正的对你也集团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从而保证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使其能够真正的发挥其监督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集团需要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交于总经理领导,使其能够在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扰下有效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各项活动的进行,有效规避风险。

2.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水平

企业必须聘用专业的审计人才来开展内部审计相关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充分掌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对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企业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组织参观内部审计水平高的企业和邀请审计方面专家进行审计知识的讲座不断通过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合理的运用审计人才,充分发挥各个人才的作用,帮助员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使其能够将更多的心思花在工作上,并对工作做得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

3.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内部审计信息质量

在改革视角下,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和结果共享的平台,并编制完善的平台管理制度和分级管理制度,同时不断更新审计技术和通信方法,并不断的提出建议来加强对信息共享平台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最终发展目标。企业还需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使其具备深刻的服务意识,推动其与各部门的合作之间对内部审计中问题的成因和潜在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编制完善的解决方法,进行一定的风险防范,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同时推动审计人员其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审计水平,保障内部审计的公正、独立,提供内部审计水平和质量。

4.强调事前审计、监督、开展和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目前,大多数国企所施行的审计方式是事后审计,这样的方式使得审计缺乏时效性,还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企业应将审计的重心由事后审计放到事前审计,通过强调事前的风险防范来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可以通过在业务活动之前进行内部审计,预测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的风险点,编制出完善的处理方案,从而形成事前防控的内部审计,有效降低运营风险。对于企业监督部门来说,其应从风险管理入手,在业务开展之前就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在事前加强对内部审计防范风险监督、控制和管理,并对风险防范能力进行评价,建立起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从而不断优化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对于集体审计来说,其需要建立起“大审计”模式,通过编制完善的内部审计章程并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责、各审计小组的权限以及工作范围和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来约束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的作用,同时,集团审计需要明确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并对审计流程编制相应的审计手册,从而不断加强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审核管理,不断提高各利益方和国有资本对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资本的价值,不断提升项目内部审计的质量,有效发挥集团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倩倩.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王巧妮.国企改革后的内部审计[J].经济研究导刊,,(7):105-106.

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探讨 篇6

一、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涵义

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事实,当谈及内部审计的职能时,强调审计监督多,而对其服务职能涉及较少。甚至有人认为,审计就是查出企业的违规、违纪和作弊行为,这是对内部审计的片面理解。就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内部审计应为领导决策、宏观管理服务

一个企业每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都要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除及时、准确、客观地提出审计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改善和加强管理。

(二)应为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内部审计要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开展审计工作,把为被审单位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实行边审计、边帮教、边落实。不仅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整改,以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

(三)审计监督本身就是一种服务

在依法审计过程中,对查出的被审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的经济事项,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挥霍浪费等违法犯罪案件,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认真的处理,该上缴的限期上缴,该处罚的依法进行处罚。这样,对被审单位,尤其对当事人无疑能起到震慑、教育作用。从大局讲,维护了经济秩序,服务了经济建设。

二、如何发挥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企业经营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内部审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挥监督、评价职能的同时,如何发挥好服务职能,笔者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增强宏观意识,用全局的、战略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内部审计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单位进行常规或专项审计工作来实现其职能的。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查的是一笔笔资金,一项项业务,一个个项目,这些都是局部问题,但审计人员不能被这些微观现象所限制,要用全局的、战略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要善于从一笔笔资金流动中发现管理上存在的漏洞,通过对大量微观信息的分析,综合归纳出具有全局性、有建设性的防止问题重复发生的措施,为领导提供完善体制、改进机制方面的建议,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贴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

作为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审计部门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对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评价;对资产、负债、损益及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方位审计;对重大资金运作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和工程预结算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对单位领导人员离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树立现代内部审计理念,提高审计层次,由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监督职能提升为参与管理、辅助决策的宽层面、高层次管理活动,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迫使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管理力度,防范经营风险。由此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应从单纯查错防弊审计向管理效益型审计转变。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企业建全各项管理制度,严密内部控制机制,推动生产经营规范化、制度化。

(四)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延伸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企业管理者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熟知企业内情的内部审计人员,要责无旁贷地参与到事前决策中来,通过日常掌握的信息和审计中发现决策的不完备之处,向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建议,使之尽快修改完善。事前、事中审计防范比事后审计揭示、纠正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五)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经营区域的扩大化,企业内外部交易频繁且业务量大,管理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还要成为懂专业、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CIA考试中我们也可看到,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审人员从业资格的要求,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而且在人际关系交流和应有的职业谨慎等方面也是细之又细。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提出深层次的和有价值的建议,才能具有针对性和较强的操作性,才能被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采纳,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六)树立服务意识,重塑审计形象

内部审计人员常以监督、查错的面目出现,这很容易引起被审单位和人员的对立情绪,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给审计证据的收集、取得造成一定困难,不利于审计工作开展,也不利于审计意见的采纳及实施。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清楚,自己是企业的一员,不是政府派驻企业的“特派员”,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成为企业的对立面。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一是要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即在审计开始时,对被审单位抱着信任的态度,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积极寻求他们的合作;二是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其负面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措施;三是要改进审计报告的方式,在报告形式方面,撰写审计报告时不使用责难性的措辞,不采取简单暴露问题的做法;在报告内容方面,向企业领导呈送的审计报告只反映重大的问题,而对一般性质的问题则在审计过程中直接向被审单位提出,并督促其就地整改。只有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才能减少被审单位的对立情绪,达到既实现对财务行为进行监督,又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

浅谈内部审计职能 篇7

1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产生于企业自我约束的内在需要,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 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 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 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 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经济责任, 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 追究或解除其经济责任, 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 遵守财经纪律, 改进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 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 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 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 不可能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因此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 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 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 并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 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

2 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功能。监督是检查和审核的过程, 但不是最终目的。在监督的基础上履行评价职能, 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 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与目标进行, 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与建议, 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监督与评价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否则, 监督的职能也无法完整和有效地体现。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的, 在西方企业中, 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企业、跨国公司, 都自觉自愿地设置了内部审计, 并对其工作条件、人员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西方人认为,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 它是一种管理控制, 其作用是衡量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大型企业离开了内部审计, 最高行政领导人对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对企业既定方针、计划、程序的执行程度就难以知晓, 就成了聋子和瞎子。内部审计协会 (ILA) 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 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3 内部审计不具有经济鉴证的职能

所谓鉴证, 是指鉴定和证明鉴证最大的特点是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因为独立的第三者, 既与审计事项的委托人没有利害关系, 也与被审事项的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 这样的鉴证工作才具有客观公正性, 鉴证结果才能使人信赖。而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这个主体来讲, 并非第三者, 它作出的鉴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 其客观公正性是极其有限的, 对外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4 内部审计不具有管理职能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职能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 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 因而, 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 只有这样, 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 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要做到这一点, 内部审计机构就不能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履行者。否则, 内部审计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 它的独立性将被严重削弱, 也就无法以应有的独立身份去履行其监督职能, 那么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 也将受到怀疑, 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内部审计能否促使企业加强管理, 还取决于审计的质量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 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内部审计能不能达到加强管理这一目标, 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 即内部审计人员能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值得企业领导给予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 也取决于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 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 相反, 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 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服务只是内部审计设置的目的之一———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咨询, 又是服务的一种形式, 因此, 不能将两者上升为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篇8

职能是一件事物本身的内在功能,职能统驭了管理对象,并对控制目标进行了实质性的约束。一个完善及切实可行的职能,能使各项任务真正得到有效完成,能使各项政策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职能是保障各种机制充分发挥功效的绝对关键因素。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随着人们认识事物及接触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第一个内审职能理论是“单职能论”,即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第二个内审职能理论是“双职能论”,即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和管理职能;第三个内审职能理论是“多职能论”,即认为内部审计具有检查、鉴证、评价、建设职能等。

2 职能基本含义

2.1 检查职能。

依照一定标准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内容,弄清事实、明辨是非、揭示矛盾、改进工作。检查职能具体包括:检查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合规性;检查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及经济性;检查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

2.2 鉴证职能。

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活动加以鉴定和证明,据以作出审计结论。鉴证是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检查是进行鉴证的前提,鉴证是检查的结果。鉴证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情况。鉴证是对经营、生产活动绩效所作报告的真实性、正确性、效益性的鉴证,鉴证是为单位贯彻责任制、鼓励先进、加速进步提供依据。

2.3 评价职能。

评价职能表现为对企事业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单位的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目标和决策进行评价,对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以及各种具体章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评价必须有一套可以参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2.4 建设职能。

建设是用“建议”进行的,建议是肯定管理上的优点和缺点,协助组织领导提高财务、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挖掘潜力以达到预期效益。内审人员的建议出自熟悉本单位业务,了解领导的经营意识、管理风格和领导方法。建议不必与外部审计完全一样,可以多样化。如口头方式、开会方式等。

3 内部审计的作用

总结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具体包括:

3.1 自我监控作用。

(1)监控经营方针和计划的贯彻:通过对经营方针、决策、计划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价,既可确定企业的经营方针、决策、计划落实各部门的经济责任,又可激发和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落实目标,促进方针贯彻。(2)监控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对各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价,查证其是否真实、正确、及时;是否符合相关性原则,适应领导的要求,检查信息传导渠道是否健全和畅通。(3)监控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确定受托责任的职责履行。包括承包经济责任、内部责任中心、租赁责任制、厂长经理离任审计等。通过审计查明每个责任人是否完成了应负经济责任的各项指标。并监控指标的真实可靠、有效利用资源、资产安全和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利益;及保护责任人的正当权益。(4)监控财产的安全完整:制止铺张浪费、贪污盗窃、检查财产增减结存、审查账簿、进行盘点,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从而保障财产安全完整。

3.2 自我促进作用。

(1)又称为促进自我制约。国有企业国内其他企业受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法令的制约。如遵守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制度、工资结算制度、工资基金制度、成本开支范围规范等。通过建立自己的相关控制制度来自我制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行约束性检查,发挥“控制的控制”约束作用。(2)促进自我改善:不断改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改善设备、工艺技术提高素质改善内部人际关系、健全规章制度等,最终提出改善建议。(3)促进自我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效益审计、指标对比,揭示差异,寻找原因,评价业绩,总结规律,提出措施。(4)促进自我积累:实现内涵扩大生产。提高管理素质、增加产量、加强质量管理降低消耗,促进销售,最终完成积累目的。

4 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

内部审计特征为:第一,内部审计具有服务上的内向性。服务对象的对内是指内审人员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领导的重要参谋,内部审计只对本单位管理者负责。第二,内部审计具有工作上的相对独立性。该独立性不像外部审计一样,是一种具有超然洒脱的姿态,并充当强制性的角色。但是相对独立性也要求在企业内部应置于其他部门之上和董事会领导之下,如果有条件的单位成立了内部审计委员会,使内部审计置于其领导之下,这样更能使独立性大为增强。第三,内部审计具有审查范围的广泛性。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活动,进行财会审计内容以外的审计范畴(如社会效益、环保和人力资源审计)都突出体现了这种广泛性。第四,内部审计活动具有群众性特征。群众性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发性的特征,以及所代表的潜在性和广泛性特征,但这种群众性远比外部审计的范围要广泛的多。第五,内部审计具有审查问题的及时性。由于内部审计周转环节较少,所以审计信息的反馈速度较快。第六,内部审计有宏观及微观控制的统一性。内部审计的双重职,能突出反映了这种统一性特征。第七,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的依存性较强。第八,内部审计要接受国家审计的指导和监督。

论内部审计职能模式的建立 篇9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职能,冲突,模式

1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含义

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经营与控制的方法。其主要内容为界定公司董事会的构架、管理当局的职能, 关注公司是否有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的必要性, 以及处理与外部独立审计人员的关系等。公司治理强调企业的经营运作, 应关注全体股东的利益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理事会通过的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来帮助公司实现其目标。2002年美国一系列财务丑闻发生之后, 内部审计的作用更是倍受关注,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改进, 正确认识并重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模式, 以促进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界定与存在的潜在冲突

2.1 内部审计职能的界定

(1) 进行价值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从经济性 (最低的成本) 、效率 (资源的最好利用) 、效果 (最佳的结果) 三方面关注公司的资源使用情况。

(2) 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

通过内部审计判定公司信息系统是否为报表编制提供可靠的信息, 是否有有效的内控制度降低错报、漏报的风险。

(3) 开展项目审计。

内部审计对具体特定项目进行审计, 例如建立新的信息系统、开设新的生产加工区等。内部审计负责鉴定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实现, 项目是否按计划有效的运行, 并从运行项目失败教训中总结经验等。

(4) 进行内部财务审计。

这是内部审计部门传统上的主要工作领域, 例行性的检查编制财务报表的财务记录与支持文件, 以减少错误与舞弊事件的发生;对财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等。

(5) 开展经营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采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经营部门开展经营审计, 检查与复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提出可以进一步提高业绩与改善管理的建议与对策等。

2.2 内部审计的潜在冲突

(1) 内部审计在服务对象上的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的传统角色是管理层的耳目, 由管理层聘用内部审计人员并决定其升迁的人。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所检查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并提出建议和中肯的意见, 协助各管理层有效地履行其职责。这一观点在许多行业和地区仍占据主流地位。随着内部审计重点逐步从“为管理而审计 (Audit for management) ”发展到“对管理进行审计 (Audit of management) ”, 内部审计正在成为服务于审计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但是近年来大量的会计欺诈如安然和世通等, 说明公司治理不善, 审计委员会质量低劣和内部审计职能缺位, 公司治理的质量受到质疑。

(2) 内部审计在服务职能上的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内部审计服务对象的存在密切的关系, 对于管理层, 内部审计履行确认和咨询职能, 对于审计委员会 (董事会) , 内部审计履行确认职能。确认服务具备审计的完备要素, 而咨询服务是由确认服务所衍生出来的, 冲击了原有的内部审计概念体系及实务过程。内部审计在职能上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向咨询服务的扩张, 即向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供客观确认的同时, 又为管理层提供咨询服务。管理层将从内部审计人员那里寻求的咨询服务的审计建议纳入到企业的流程再造中, 而内部审计人员再提供确认服务, 对这些流程进行评价。这被认为可能损害作为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与外部审计人员对同一客户同时提供鉴证服务和咨询服务使人们对审计独立性产生担忧是一样的。

3 我国内部审计模式的建立

3.1 国外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模式比较

(1) 外部控制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以英美公司为代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公司治理。英、美两国有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企业以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要的筹资方式, 且股权高度分散。一方面, 公司的运作主要依靠以CEO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 分散的股东没有动力和能力去监督经营者。如果公司经营不佳, 众多分散的投资者“用脚投票”来影响股票价格, 使公司管理当局面临被董事会解聘的威胁。另一方面是控制权市场, 即公司在其股票价格下降后可能被接管或收购, 使经营者面临失业, 投资者运用上述治理机制就必须得到上市公司完整真实的信息。

(2) 内部控制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以德日公司为代表与英美国家不同, 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很少到证券市场融资 (近年来这一情况正在逐步改变) , 公司的股权主要由银行或法人股东之间相互持有, 股权相对集中。但德、日两国公司治理并非完全一致。德国员工和股东选举产生监事会共同对公司实施治理, 公司的日常运作由管理董事会负责。日本由于公司之间相互持股, 个人股东和相互持股的法人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董事会主要在公司内部经营者之间产生且等级分明, 高级管理层往往由董事会成员兼任并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 银行只是在公司经营状况不良时才介入, 实施相机治理。

3.2 我国内部审计模式的建立

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 股权结构将越来越分散,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但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冲突, 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独立性差, 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工作范围受到制约, 很难履行检查和监督的职能。其次, 内部审计的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已于1995年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准则》, 但内部审计准则至今尚无明确的颁布实施日期, 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从国外内部审计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我国内部审计应在借鉴国外模式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我国的内部审计模式, 如图1所示。为了发挥董事会监控的功能, 董事会可以再设立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部门, 协助董事会开展专门工作, 从而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 并且相互制衡, 防止经营者滥用权力。其中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 为董事会的控制与监督功能服务。审计委员会应由非执行董事 (NED) 组成 (其中至少有一名审计委员会成员具有财务相关的知识背景与经验)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为:监督公司内部财务控制, 对外部审计人员的任命与替换有建议权, 并负责监督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审计过程的有效性, 监督与复核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完成情况。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 企业通过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审计委员会完成其主要功能。内部审计机构是在企业内部设置的, 是对本公司经营管理部门实施控制活动的职能部门, 因而应该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 同时内审机构可通过审计委员会接触董事会, 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地位及审计独立性, 有利于其职能的发挥。

从总体目标上讲, 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是一致的:管理层通过识别监控风险、有效控制等, 对公司治理产生显著影响, 审计委员会在监督公司治理有效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内部审计则运用其职能, 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改善公司治理, 这就为内部审计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了根本的基础。信息沟通是把组织中的成员联系起来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审计沟通应贯穿于内部审计各个环节。通过沟通, 内部审计还可以取得在组织内部的一定的权威性。内部审计章程应当得到代表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的批准, 这样内部审计成为被放置于优先地位, 并得到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双方认可的机构, 这对于通过内部审计来传递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沟通, 内部审计还能进一步寻求来自高层的必要保护, 增强独立性。内部审计有充分的接近审计委员会的机会, 并且没有审计委员会的批准, 谁也没有权力将内部审计免职。同时, 为提升良好的关系和介绍内部审计的使命, 内部审计还应主动召集执行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 理解其期望并使其感知内部审计是帮助管理者实现公司目标而不是一种致使害怕和观望的威胁。

再者面对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的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应当正确处理, 尽量减少潜在冲突变为现实所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回避这种冲突。要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识别和缓解影响客观性的威胁因素的能力。为此可以考虑将这些业务外包, 使内部审计远离和回避可能引发的冲突。在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 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也不是完全游离于外包业务之外的, 特别是当管理层接受并采纳了内部审计的咨询建议时, 在一定程度上讲内部审计也成为了外部审计的对象了。内部审计可以借助对组织和行业的透彻了解和信息优势, 根据需要配合外部审计的进行。当然, 这种配合应当不影响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范围与边界[D].中国审计学会第二届“审计理论与实务论坛”交流论文, 2005.

[2]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汪国银, 林钟高.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 2005, (2) .

如何发挥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篇10

一、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 企业进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改制, 应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 并赋予其相应的职权, 将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

作为内部审计最为科学有效的模式是在董事会之下设置审计委员会, 在经营管理体系之下, 设置审计部门。通过审计委员会接触董事会, 发挥审计独立性, 从而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 并且相互制衡。

二、围绕中心工作, 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作为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 内部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根据行业和企业经营特点, 从战略高度出发, 贴近经营管理实际, 开展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 发挥内审工作的核心监督职能作用。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 和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核查, 有效的维护企业利益, 保障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快审计转型, 积极防范风险

在新形势下, 企业以往的事后监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 内审工作为了实现经营目标, 积极防患风险, 已将工作重心从单纯的事后监督逐步向事前预防, 事中控制转移。通过对企业经济事项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揭示企业资产管理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风险和潜在风险, 督促其有效的防范风险, 维护资产安全。

四、开展管理效益审计, 提高企业管理效能

为促进公司经营管理, 降本增效,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内审人员应围绕公司中心任务, 促进企业完善制度建设, 监督检查经营管理者履职行为, 针对公司经营实际, 加强对强化内部控制, 落实管理责任, 规范经营管理行为的评价, 激励守法合规行为, 提高制度执行力和公司管理效能, 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圆满完成。

五、找准职能定位, 发挥审计服务作用

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往往是抱着挑毛病, 找漏洞, 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开展工作, 在审计过程中也缺乏与被审计单位良好的沟通, 非常容易引起误解或被审计部门形成对立局面。如果审计人员能放下身段, 以提供服务的心态, 积极出谋划策, 探讨改进措施, 寓于监督于服务, 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参谋作用, 对促进被审计部门正确理解和执行各项规章和制度, 从而加强内部控制, 改善经营管理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关注“三重一大”事项, 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由于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资产逐年提高, 市场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化, 使得企业内部重大事项决策显得至关重要。审计部门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下, 充分调配好资源, 集中精力, 加强对“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 加强对重点部位、重要事项、重点环节、重要人员以及与重大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督管理, 特别是针对对外投资、借款和担保、股权和资产转让、工程建设、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项审计。监督企业中有无违规决策、擅自决策、盲目决策或者存在可行性研究不到位, 投资尽职调查不充分或借“集体决策”之名牟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

七、运用信息化手段, 提升审计内控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工作应该突破传统的, 较为落后的管理方法, 量化分析手段, 克服主观性强、科学性不突出的弊端, 提高信息识别、度量、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客观性, 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公司内部应结合流程优化重组, 搭建审计和风险管理平台, 真正形成信息化内控闭环管理, 提高审计内控效率, 使信息系统能够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八、督促落实审计建议的整改

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揭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企业的管理, 因此, 审计建议落实的程度和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内部来说, 针对各类审计意见和建议, 应采取“回头看”的方式, 督促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 正确分析, 合理运用意见建议。否则, 前期审计工作开展的再好, 后期不能积极落实, 将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成效。

九、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力量结合

在公司制企业中, 审计人员的配备上应考虑必要, 高效的原则, 对于一些事项复杂、周期性较长或专业性较强的领域, 需要依靠外力来协助企业内部搞好审计工作, 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同时应充分考虑外部力量的能力、水平、对本企业专业领域的熟悉程度和相关从业经验, 寻找适合企业特点的外部合作伙伴。

借助外脑并不是说要放弃自身思考力, 而是要内外结合, 取长补短, 加强对外部力量甄别监管的力度,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十、提高队伍能力素质, 加快内审职业化队伍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企业内部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具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在审计工作中, 需要对各个专业, 各个领域都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 才能深入到管理和技术工作的细枝末节中, 发现问题, 揭示症结之所在, 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和加强学习, 不断积累之外, 还要不断“充电”学习, 有意识的汲取方方面面的“营养”, 尽所能的从“依靠专家”向“成为专家”而努力。

上一篇:文明小少年下一篇:IGA-BP混合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