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渗透

2024-07-29

品德渗透(精选十篇)

品德渗透 篇1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打铁者”, 要想把学生打造成栋梁之才, 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通过多种途径, 不断地提升自身多方面的素质:第一, 加强专业知识修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扮演的首要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要想扮演好这一角色, 教师自身一定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目标, 为德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 要严格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在课堂上,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同样也会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 即使是在课下, 教师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严格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让学生在对教师人格品质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第三, 要重视课外充电活动。闭门造车导致落后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教师要想更好地驾驭思想品德课堂, 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多走出去与外界进行交流, 进行及时的充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外学习活动与同行多交流沟通, 积极吸取他人的经验, 不断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这样才能够卓有成效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德育活动。

二、重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与单纯的知识传授相比, 德育活动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往往更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反复化、强制化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然而, 德育目标却无法通过这种反复强制的手段实现, 它必须要学生从内心上认同, 主动地把它纳入到自身的道德体系中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的青春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感情丰富、心理敏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心理特征。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 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成人感, 然而,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 又容易在生活、交往中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 从而出现心理上的矛盾感。另外, 由于独立情绪、兴趣爱好以及交往能力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在班级中, 往往容易形成一些小团体。例如在笔者的班级中, 就存在一些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有的是因为性格类似而形成, 有的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 有的则是地缘亲近而形成。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小团体,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就要注意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愿望诉求, 利用小团体中积极的心理因素, 如讲义气、团结一致等, 对小团体中不良的风气, 如冲动、是非不明等进行适当的引导, 这样, 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 利用团体的正向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得德育活动能够得到学生更多的心理认同。

三、创新使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教材是我们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我们要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活动, 教材当然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 怎样利用教材是我们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

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 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读, 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因此, 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讲各式各类学生爱听的“大道理”。事实上, 与旧版的教材相比, 新版的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更加重视生活化、实用化。在教材中, 其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包括正文、辅文、链接、插图、学生活动、名人名言等多种形式, 在多样化的教材内容中, 原本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为了使得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教师可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再围绕着教材内容给学生添加进去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 使得教材内容显得更加丰满, 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四、重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

相较于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形象化、动态化的知识往往更容易产生认同感。那么, 我们怎样把单一化、静态化的知识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动态化的形式呢?这就需要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录像,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制作一些动态化的教学课件, 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 可以令德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而学生对于实实在在发生在眼前的事物显然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从而有效强化德育的功能。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九年级第四单元《情系祖国》的内容时, 按照以往的经验, 传统的口号宣传式的教育方式对现在的中学生共鸣, 于是, 在上到这部分的内容时, 笔者就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资料, 资料的侧重点并没有锁定在名族大义等大的层面上, 而是从一些比较细小的内容入手, 像是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变化, 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等与每个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实例, 让学生看到了由于祖国的强大而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的变化, 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渐延伸出爱国主义的情感。

思想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 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学会通过多途径、多领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 通过不断创新思想品德教学, 不断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思想品德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然而, 在如今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德育的缺失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 简单阐述了几点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德育的看法, 希望能够为思想品德教学德育的有效渗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殷瑞云, 抓住身边事, 利用好教材, 发挥思品课德育功能[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30) .

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 篇2

今年,我校教育的重点是家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此,我校在全体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只是依靠大型活动,远远答不到预期的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要从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出发,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而品德学科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课程下的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统一,也就是说,新课改精神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它在德育体系中的作用更大,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点滴中接受深刻的德育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等。作为品德学科的教师,我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找准回归生活的切入点,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在平时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注意把握儿童实际生活情况找准生活中的切入点。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呈现了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我在教学中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模拟交通规则情景,做交通安全游戏等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地生活。

二、挖掘资源,提升品德教育的着力点。

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

教材,要大量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展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教育。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我们举办了一次“丰收展”活动,同学们很高兴。在上课时,我用卡片标出“水果类”、“粮食类”、“蔬菜类”“干果类”等各类农作物,让学生们把带来的东西放在相应的位置,接着让同学们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感知各类果实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这些果实是从那里来得,说说父母的劳动情形,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懂得应该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者。

三、拓展延伸,践行品德形成的落脚点。

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在开展“我能行”的活动后。可以让学生把会整理的事做个列表,列出自己每天会做的事,并留出给家长写评价意见的地方。这样,既锻炼了孩子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赞美人物品质 渗透品德教育 篇3

一、品读文题,彰显人物执着追求

文本的题目是作者经过不懈努力,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拟定的。有以人的名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为题目的《詹天佑》的文章;有用地质学家小时候(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家乡的一块巨石为题目的《奇怪的大石头》的文章;有用科学家(伽利略)做试验的物体为题目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文章;有以形容艺术家(罗丹)如痴如醉工作的成语为题目的《全神贯注》的文章;有以赞美残疾人高超画技本领为题目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文章;有以敬佩父亲辛勤开荒种菜为题目的《父亲的菜园》的文章等。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文,讲述了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探究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三质疑”来学习课文:1.从兴趣产生质疑。李四光在和小伙伴们围绕着孤零零的巨石玩捉迷藏游戏中,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这么大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2.好问质疑。李四光跑去问老师,又跑去问爸爸,“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当时老师、爸爸都无法回答这个疑难问题,体现小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突出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3.引导质疑。李四光长大后有没有弄明白“大石头是怎么来的?”(是从李四光求学、考察中,最后弄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而来的。)这体现了李四光怎样的可贵品质?通过以题析文,让学生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大胆怀疑,试验成功胜于雄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人员、科学家对于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因为权威也有错的时候。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科学家的多次试验,巧妙拟题,布局谋篇,认真琢磨、推敲,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赞美了科学家执着追求,不懈努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用事实验证了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大胆怀疑,执着追求”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相信科学,大胆怀疑。在当时“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的这种环境下,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可见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令人敬佩。2.公开试验,挑战权威。“他向学生宣布试验的结果……做一次公开试验。”这句话体现了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3.挑战成功,事实胜于雄辩。文章最后一段写试验成功:“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这时大家才明白……说的话也不是全都是对的”。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于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欣赏、感悟伽利略大胆怀疑,执着追求的品质,在小练笔“我真佩服伽利略”的短文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全神贯注,感悟痴迷执着专注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鼓励人们关注生活,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罗丹对塑像美的执着专注,写出了生动感人的文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一文就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在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突出“四专注”来学习课文。1.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专注。第1自然段中“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这句话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罗丹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精益求精的动作、神态。并用“啊!不,还有毛病……请等一等”的语言刻画了他专注投入地工作,认真细致修改塑像的情景,充分表现了罗丹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2.用一连串的词语描写专注。第2自然段,用“似乎”“踩”“挥动”“越干越有劲”“激动”“微笑”“吁”“重新”等一连串词语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罗丹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充分体现他全神贯注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3.巧用比喻,突出描写专注。文章用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越干越有劲”“激动”“他像喝醉了酒一样”这三个形象的比喻说明罗丹的工作是多么地全神贯注。4.深受启发,赞美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茨威格亲眼目睹了罗丹对艺术的执着和忘我的工作态度,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进一步说明了要把任何工作做好,就应该像罗丹一样全神贯注。从而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罗丹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四、勤劳艰辛,双手开垦翡翠菜园

农民企业家张伟超说:“勤劳的双手,持之以恒的开垦,能让荒山变绿洲。”在广阔的农村,在贫瘠、荒凉的山坡上,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持不懈地开垦出一片片良田、一垅垅绿色果园、森林。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文,讲述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了一处菜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五勤劳”来学习课文。1.巧拟题目,彰显勤劳。课文题目《父亲的菜园》,是以“父亲”命名的菜园。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付出了艰辛努力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巧妙的题目,进一步彰显了父亲勤劳、顽强的意志与不懈努力的精神。2.家人质疑,显示勤劳。面对全家人“投去诧异的目光”“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显示了父亲开垦新菜地的决心,体现他执着、勤劳的品质。3.开垦土地,体现勤劳。第3自然段,描写父亲从每天天没亮直到傍晚,“扛着”“挑起”“挑着”和“翻过”的一连串的动词,突出父亲早出晚归,辛勤挖土的勤劳、执着的精神。4.重新叠地,突出勤劳。新开垦的菜园的泥土被一场暴雨冲得一干二净。面对巨大的打击,父亲没有气馁,而是在坡地上砌矮墙,从山脚下挑着一筐筐泥土盖在岩石上,终于又新开出了菜园,突出父亲勤劳、坚持不懈的精神。5.育肥土地,凸显勤劳。第9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用“难为”和“拼了命”说明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进一步凸显父亲的勤劳。正是父亲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一年四季都能收获各种各样的蔬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以题析文,品味课文内容,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赞美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着自信的可贵品质。

五、拓展思维,创造描绘人物美文

浅析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渗透 篇4

首先, 要鼓励学生, 让他们能充满自信心。这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学会真诚地去赞扬学生, 对他们回答的每一个问题, 对他们的每一个奇思妙想, 我们都要去赞扬, 我们都要去鼓励, 这样他们才会有充足的自信心, 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 要引导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性格、情绪。良好性格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坚强的意志, 积极的情绪和健全的理智, 也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再次, 要引导学生注意男女同学的交往和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中学学生都进入了青春期, 生理和心理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德育宣传

坚持启发式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而实施课堂教学, 必须坚持启发式。孔子曾提出: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多启发学生, 多调动学生, 多开展一些讨论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而不要延续以往的满堂灌, 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 让学生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在学生日常行为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多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 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中, 必须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境, 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 参与公共生活, 体验社会生活, 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生活经验; 促进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使学生懂得了理解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学生生活出发, 通过活动性教学让学生体验、思考、行动。在活动中,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与实现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再是抽象的条条框框, 而是生动的生活体验、感受和认识, 也就能真正收到德育教育的实效。

四、思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 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俗话说: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思品教师只有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感染学生, 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度和实效。

九年级思想品德德育渗透计划 篇5

思想品德课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大多学生思想进步,积极进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但也有个别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不和群等问题。父母知识水平较低,对学校的工作虽能持积极的态度,但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进步,但少学生对学习厌倦,缺乏兴趣,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二、本学期德育总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1、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为指导。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目标:使学生思想健康、积极进取,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具体实施策略有

1、政治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政治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挖掘利用政治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要把教学理论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和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3、教学德育教育还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搜集政治新闻,听新闻联播,看时事政治,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知识和素质。

4、要利用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指导、教育。使德育教育保持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5、要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小组,引入竞争机制,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上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

另外还要注意

1、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教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按思想品德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节课的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

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式;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有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记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口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学科实际,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放在首位,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九年级思想品德德育渗透计划

活用课程资源,渗透品德教育 篇6

一、 德育渗透在阅读教学课中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能让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蜗牛的奖杯》提醒孩子们不要骄傲自满,《谁的本领大》告诫孩子们不要轻视别人,《三个小伙伴》让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协作,《掌声》则让孩子们知道了关爱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感,以文章蕴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教育。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生动讲述了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最后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教学时应以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抗日小英雄”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感情朗读、生动讲述、选择背诵等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

二、 德育渗透在口语交际课中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口头语言进行的思想感情交流。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因此,口语交际也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的口头语言多少存在着不文明不规范的现象。教师就要经常教育学生:与人交往要恰当使用称呼,对别人多用礼貌用语,注意文明交往。只有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才会博得别人的喜欢。其间,我们也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课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文明礼仪教育。

如教学《借铅笔》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表演中使用“请、借我用一用、行吗、谢谢”等文明用语,让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的道理,并使学生学会有礼貌地表示感谢。

又如教学《学会祝贺》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贺卡,并在贺卡上写上祝福语,送到自己喜欢的老师手中。这个过程既让学生懂得了要尊敬老师,又让他们有机会练习使用文明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使用文明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使用文明语言;在日积月累中,内化形成文明语言,学会文明交往。

“爱”这个字眼,说起来简简单单,但要真想培育孩子的一颗爱心却不容易。现在的孩子,身上承载着太多来自于亲人们的爱,他们觉得接受这些爱意理所当然,很少有孩子会主动想到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时,可以利用相关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心。

如教学《传悄悄话》,就可以特意设计几个这方面的句子,作为传话的内容:

1. 妈妈的生日到了,我帮她洗洗脚。

2. 下雨了,好朋友给我打伞,自己却淋湿了。

3. 奶奶做家务累了,我给她捶捶背。

……

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在学会说话、传话、听话的同时,这些传话内容也给他们上了“爱”的一课。

三、 德育渗透在作文指导课中

作文指导课中的德育渗透,其内容同样丰富多彩:《孙小圣到此一游》教育学生要做文明游客;《受伤的家燕》让学生懂得去关爱动物,使它们与人类和睦共处;《我的朋友》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赞美别人……

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时,要注意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才能让他们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才是好文章。否则,就会沦入空洞、乏味、虚假的行列。让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失去纯真,学会“造假”,岂不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悲哀?

如习作“________让我感动”,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难忘而又深受感动的事。若是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免又落入“妈妈深夜背我去医院看病”“爸爸雨天给我送伞”的俗套,没有新意,更缺乏真情实感,不但不能让读者感动,甚至看多了让人大倒胃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习作前让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求他们不仅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感受,并把自己的体会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在接下来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事情的认识更深入,情感得到升华,写作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身边小事就跃然纸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一个散发清香的菊花枕、一个熟悉的身影、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孩子们的笔下荡漾着爱的涟漪,让我们的心也变得柔软。

总之,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给学校德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片肥沃的土壤,让学生在充足的品德养料中汲取营养,健康茁壮地成长,开出最美最纯洁的心灵之花。

思想品德课“渗透”教学浅谈 篇7

一、情感渗透, 润物无声

初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强烈, 情绪起伏变化大, 易冲动, 自我控制力差, 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因此, 在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情感渗透和感情投资, 如课间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 询问其家庭、学习、生活等问题, 参与他们的一些课余活动, 力求与学生融为一体;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 用赞美和微笑取代斥责和惩罚, 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 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而是与学生共求真理, 同解疑难。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时政渗透, 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政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紧密结合时事,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教学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况且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 综合考查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已成为各地中考的一大趋势。与时俱进, 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注重时政渗透。如在学习“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起的作用”时就结合朝核六方会谈;学习“祖国的统一”时就联系台湾问题;学习“七彩文化”时就想到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学习“公民的责任”时就涉及“航天精神”;学习“关注民生”时就列举我国政府近几年出台的城乡低保、医保制度, 廉租房、限价房制度, “两免一补”等政策。

三、生活渗透, 融入人性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和特点。新课标指出, 思想品德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 领悟一些基本道理。因此, 在教学中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 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 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相关问题为教材进行教学, 做到“用生活来教育”,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人性化。如在学习“透视‘追星’”时引入大家熟知的兰州女孩杨丽娟的“追星悲剧”进行讨论;学习“感恩父母”时就引导他们回顾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曾给予的无私而博大的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有用, 所讲的道理是他们所需, 思想品德课内容就在他们身边, 学生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

四、方法渗透, 授之以“渔”

学习书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即使学生走出校门, 离开教师的指导, 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 并将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中, 我一贯重视对学生在进行自学课文时发现问题, 联系现实提出问题, 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训练, 把学会学习渗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在教学公共利益的维护时, 以学生身边的公共利益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并由此探究维护公共利益的措施。

五、学科渗透, 拓展视野

多年来思想品德中考的一大特点就是学科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渗透”教学, 给学生提供更广的信息, 把多学科的知识有机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互动的知识信息网络, 从而达到由此及彼, 彼此综合运用的效果。如学习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就可借用“春风已度玉门关”来形容;学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学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时, 可把口香糖放入浓硫酸中, 观察发现口香糖没有任何变化……由此达到的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学生理解得到升华。

思想品德课如何渗透德育功能 篇8

一、德育之评价功能

晓之以理。德育首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品德认识。即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不断改进的判断和评价。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为学生明确地指明人们思想行为的善恶标准。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必须立足课本、吃透教材,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来提出系统的德育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地认识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二、德育之调节功能

动之以情。这里的情是品德情感, 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品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爱憎、好恶等的情绪体验, 它伴随着品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世界体验, 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一般来说, 凡是符合自己认识和需要的就会引起满意、欣慰、愉快、自豪、羡慕、热爱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憎恶、厌烦、失望、愤怒、羞耻、内疚等的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这些体验对“长善救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思想品德课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情感。

三、德育之平衡功能

导之以行。在德育中, 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但不可否认的是, 长期以来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着“情通理不达, 言行不一”的不平衡表现, 在思想品德课中, 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每一课题的正文才是主要内容, 这些漫画、图片、格言的作用,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能使学生的品德认识奠定在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成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有的放矢的说理, 防止空洞说教。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认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另外, 新教材课后思考题中单纯的“一问一答”式的题目已经较少出现, 而多编排一些现实生活中常会碰到的实际案例。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分析道理, 找出解决办法。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情况能够正确反应, 指导自己的行为。

体育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思想品德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改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 还需进一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探索。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的论述, 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的优良品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

1. 体育教学中教师以语言、行为举止感染学生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仪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感染力很大。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把体育工作看做是神圣的天职和民族的重托, 始终表现出奉献教育事业的“春蚕”精神。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体育事业, 以自己赤诚之心感染学生。其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为人师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言行一致、以诚相待、廉洁奉公、严以律己、以身作则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一上课, 运动服穿上身, 精神百倍、英姿勃勃, 通过自己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学生自然而然的上体育课就会穿上运动服, 会注意自己的仪表美,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表现出良好的外在美。教师授课的语言要文明、简练, 从而影响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正确、标准, 因为教师的示范规范与否影响着学生的动作。学生学习教师的动作, 模仿意识极强, 优美漂亮的示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为之努力锻炼, 直到达到标准。

2. 教师以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熏陶学生

体育是一门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形体化、竞争化和艺术化的科学。如果教师对体育科学知识都能较熟悉和有所了解, 表现出广博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掌握一定的动态前言知识, 即体育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 就会使学生渴望学习知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不停地学习。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注入知识的大海。学习不是应付上课, 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你所交给学生的应当是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召力, 因为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追求的既是物质性的身体活动, 又是精神性的文明行为, 两者有机统一。它的特点是在相对宽阔的环境里应用自然条件,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 实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密切配合, 教师与学生的频繁接触,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 体育教师不失良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 教学环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在自然环境中, 常常是头顶烈日、迎着寒风, 这无疑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炼。由于学生各自的体能、意志不同, 在艰苦的环境下难免有不适感觉和一些不正确的想法, 特别是女生怕晒黑、怕风等, 练习的积极性不高, 她们喜欢在避风遮阳的地方练习。教师要把握时机, 针对学生中的各种不正确心理, 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 并以满腔热情关心学生, 通过讲评、座谈、讨论和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刻苦锻炼。同时, 教师要身体力行, 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的顽强意志, 带领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目的。

2. 体育教学的动态性、及时性是师生间的情感纽带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 体质的增强亦是在艰苦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 思想品德要经历运动过程的磨炼。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 各种行为、各种思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上中长跑课时, 学生怕苦、怕累, 表现出绕近路、少跑、中途退出等现象, 还有上投掷课怕脏, 上跳箱课胆怯等。这些既有身体素质和技术问题, 也有思想问题。教师对学生思想上、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并自觉锻炼,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练习时, 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胆小的学生, 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使学生感受到有一股力量在支持他, 从而忘掉害怕,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练习中。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增进了师生的情感, 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体贴。通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勇敢顽强、迎难而上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1.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 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如在体育理论教学中, 把当前体育运动的新形势、新动态、新知识, 尤其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及时介绍给学生, 引导他们树立为振兴中华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体育技能教学中,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其特点, 教师应了解并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一般来讲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的品质。教师在备课时, 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 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思想品德的具体任务, 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学习篮球的技战术后, 组织学生进行三队三攻防教学比赛, 通过比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技战术及篮球意识,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团结协作、服从裁判和遵守规则等良好作风。又如, 长跑中的“极点”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只有在练习中闯过“极点”, 出现“第二次呼吸”, 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能产生, 并通过反复实践的积累不断巩固和扩大质变的效果。

2. 利用电化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中, 电化教学具有传递信息快、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教师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某一项目的比赛, 树立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陶冶情操, 提高整体素质, 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体育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仪表、工作态度、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建立、执行课堂常规, 严密的组织教法, 结合教材特点、内容与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培养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诚实的竞争品德、富于创造性的敏捷思维和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的大批优秀人才, 以推动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篇10

(1) 从家庭教育看, 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子女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体质和营养, 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训练, 娇生惯养, 有求必应。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母亲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 排在其后的是“功课做了没有”。甚至还有的家长只教导孩子在外面出人头地, 强一点, 恶一点, 不要受欺侮、受侮辱;教育孩子在外不要管“闲事”, 不要同情他人;教孩子多多表现自己, 超过他人。长此以往, 家庭教育造成了孩子的“情感荒漠化”。

(2) 从学校教育看, 在“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影响下, 对孩子应当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被大大忽视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 青少年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 接触的优秀课外书减少, 青少年的审美素养、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以乖戾、偏执等为特征的一些情感出现, 远离了感恩之心、感恩之情。

(3)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 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不断涌现, 并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和头脑, 多元的价值形态特别是对金钱和个人物质利益的迷恋, 导致整体社会道德环境的堕落, 致使很多人的感恩意识淡漠, 学生也不例外, 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 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2.思品课堂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对策

(1) 渗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只有如此, 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完善、个性健全, 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有用的人。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连父母都不感恩的人, 会去感恩他人、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 每一步都有父母的呵护、教诲、扶持;子女的每一个足迹, 都印着父母的深深情意;子女的每一步成长, 都浸透着父母的殷殷心血, 所以, 对于感恩教育, 我们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在教材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中说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学生每天都要和家长打交道,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既受到家长的呵护、享受家庭的亲情, 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要学会与父母沟通。通过学习, 解决学生与家长的矛盾, 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 学会感谢父母之爱,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谈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 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具体的措施:给学生播放母亲十月怀胎的有关视频,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进而感谢父母;布置一篇作文《父母爱》,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2) 渗透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是用来形容我们的园丁的, 其背后就是对老师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的感知、感恩了。教师之所以重要, 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敬仰和让世人怀揣感恩之心, 就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向光明、向文明走去的方向和力量, 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尊敬师长的教育。

在教材《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学习中, 我们和学生共同探讨师生之间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与老师相处,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和老师沟通等。引导学生把感恩老师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 课堂上的专注, 作业的认真书写, 理解、原谅老师的无心之错等都是对老师的尊重, 都是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谢。

(3) 渗透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永怀感恩之心, 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因此, 让学生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除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 还有同伴、他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爱之恩, 使他们学会感恩他人, 感恩社会。

上一篇:助理感冒了下一篇:经济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