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公选

2024-08-02

校长公选(精选四篇)

校长公选 篇1

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校生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美国, 在一些硬件建设方面也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是任何一个有国际学术交流经验的人, 都能够感受到的事实。但是,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深水区。可以预见的是, 公选校长这一新举措和新尝试, 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开放的姿态, 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必然经历三个阶段, 即器物层面的发展、制度层面的完善, 进而到文化层面的创新。我们现在正从第一个阶段走向第二个阶段。今后的改革需要在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 建立基本的学术规范, 理顺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包括政府与大学、市场与大学、学术与行政、教学与科研等。为了做到这一点, 就要重视改造落后的文化观念。从理论上讲, 大学具有“有组织无政府”的特点, 那么这种组织靠什么来维系和引导呢?无形的文化可以作为纽带, 将在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学术志趣的学者联系起来。目前, 我国大学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都与学术价值观的缺失或错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学风不严谨, 学术浮夸与造假, 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校长招聘体制改革是学术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变革对于严谨学风、匡正学术行为, 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国家大学校长所承担的职责和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有人戏称, 称职的大学校长只要做好两件事就行:一是为学校筹到足够的款, 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这实际上是一种过于夸张的说法。在成功的校长背后, 一定需要有多年积淀的学术文化和规范作为支撑。校长既要是先进文化的捍卫者, 又要敢于摒弃落后的文化, 领导大学创新。我们希望看到, 新的校长招聘机制可以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一股新的变革气息, 改变过去那种眼界狭窄、官僚气过重的校长选拔制度。

国际性是大学学术工作的题中之义, 学术工作可以超越国界。自中世纪大学建立以来, 国际性就是大学的明显特征之一, 包括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知识的共享、制度的传播, 国际化更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学术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全球范围内选拔校长, 本是情理中的平常事情, 在西方国家更是普通惯例。只是由于我们过去将高等教育与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 不敢作为, 才长期延续了封闭和保守的作法。在国家法律和基本学术制度的保证下, 大学校长的能力可以得到放大, 个人权力会得到必要的限制,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达成动态平衡。

最后, 公开招聘校长的作法还有另外一层积极意义, 那就是改变我们国家过去长期形成的以组织任命为特征的干部制度。新的校长聘任制度建立在个人自愿基础上, 其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校长岗位首先是个人的主动选择, 其次才经过由多方参与的考核。通过这种制度选拔出的校长对于学校负责, 如果学校认为合适, 还可以灵活地确定校长的任期。这种新作法有利于形成一种特定的学术管理人员竞争市场, 从而提升大学校长群体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从社会文化角度看, 有利于改变传统中形成的只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人权利的文化, 达到权利与责任的平衡。虽然目前校长的遴选办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上面的说法, 但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积极迈进。

校长公选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下蓬中心小学的纪琳丹,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的厚爱与支持,给我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展示自我的机会。我自师范毕业就一直在下蓬中心小学工作,至今有18年了。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中层干部,成长为龙湖区优秀班主任、汕头市“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广东拾南粤优秀教师”“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和小学语文学科省级骨干教师,到今天又站到了副校长公推公选的舞台上,我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每想至此,我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生怕因自己一时的疏忽而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在工作中,我一直身兼数职,既要上语文课,又要负责学校的德育、教科研、党建、资料撰写等工作,还要负责协作区的一些工作,经常是这边课刚上完,那边教导处的工作就要协调;这边刚埋头改完几十本的作文,那边德育活动就要落实,整天忙得像个陀螺似的,有不少老师曾经问我:“你整天这样拼命工作,究竟是为啥?”我说:“不为什么,只因为我是一名教师,站上三尺讲台,我就得为我的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再苦再累,我也毫无怨言。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职。”作为中层干部,我能牢牢树立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研究意识,主动为领导分忧,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认真倾听老师的心声,使学校的各项决策和工作措施更符合实际,更符合大家的需要。

学校需要管理者,更需要优秀师资,所以,另一方面,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教师,对学生负责。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毋庸置疑,从教十八年,我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优秀拔尖,学生个个健康成长,家长都争着把孩子往我教的班里送。我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现在是龙湖区小学语文中心组成员,今年被评为龙湖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成为区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头羊之一。我还充分发挥自己写作能力强的特点,积极撰写各类文章,今年我有一篇语文论文获省一等奖,近几年还有十多篇文章获盛市、区奖,3篇论文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各位领导,“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始终是我的为人之道、处事之本,假如本次我竞选成功,我将继续完善自我,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上开拓创新,继续创造佳绩,同时协助校长,团结其他班子成员,与我们学校的老师并肩努力,把培育我成长的、我工作了十八年之久的下蓬中心小学创办成龙湖区一所窗口学校,为龙湖教育发展添砖加瓦。谢谢大家!请大家多多支持!校长关于读书的讲话:我的读书经历

各位领导、校长、同行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能被邀请来到这里讲话,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惭愧。因为口才不好,但又考虑到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要对得起这样隆重的场合,我花了两天的时间把今天讲话的内容写了下来。无论讲得好不好,也算是对大家有个交代。

接到昌英老师的电话邀请并接受这次讲座安排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实在是忧大于喜。因为向来不善于拒绝别人,所以硬着头皮接受了。为什么忧呢?一来是自己知识、能力有限,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经验。二来是不太习惯在这么多同行面前发言,而且口才也不好。如果让我自己来选择,我更愿意的是,给我一个主题,我把要说的话写成一篇文字,发在永和网上,有兴趣的朋友有时间可以随时随地想读就读,读到一半没了兴趣也可以放弃不读,而完全不感兴趣的朋友也不必浪费时间。这样既达到了目的,也可以给大家自主的选择。其实这个也是文字、书籍吸取读书人的主要优点之一,和听讲座一样,同样是学习、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但是它比讲座等学习的方式显得更自由灵活,让人可以随时随地跨越时空地自由选择。

在电话中,陈老师告诉我,可能因为职位的关系,我讲话代表的是校长。对此我认为有些不妥。在这里请允许我做一点修正:我的发言仅代表自己,所谈的观点也仅代表个人观点。因为我刚踏上校长这个工作岗位不到一年,很多学校教育方面的工作还在摸索中,甚至还没进入状态,在学校办学、管理等方面还需要向许多校长学习借鉴。所以不是不愿意当代表,而是觉得真的没有资格当代表。

在进行讲话之前。想先谈谈今天另外两个发言的老师:xx和xx老师。xx老师和我是同届不同班的师范同学,毕业后我们一起分别在两所学校共事过,在同行朋友中,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们经常一起去买书,也常常进行一些读书方面的交流。中间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我因为对现实生活,还有书籍文字突然感到失望的原因,不再读任何书,不写任何东西。在交往中,给我的触动是,xx他还是一直把读书的习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关于读书,所以我想说的是,自己后来坚持读书跟他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认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重要,可以互相影响和勉励。再说说xx老师,我想不用多介绍了,很多人比我熟悉,我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他拿着微薄的工资,在面临随时可能下岗的情况下,[莲山课~件 ]却仍然对教育工作尽职尽责、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读书写作。我在想,如果换作是我,也许我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不了多久,即使坚持了,我也无法像他那样保持对工作、对读书写作的热情和投入。前几周,听了他的讲座后,我倍受感动,特意写下一篇有关他的文字发表在永和网上。所以在这里,我愿意发自内心地再次表达自己对他的敬重,我也相信,他其实已经赢得我们在座所有同行朋友的敬重。我还想说的是,上个学期,我有幸被评为泉州市书香教师,说实在话,我认为他们两个人其实比我更有资格得到这个称号。

现在,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XX年时,我因为侥幸发表了几篇文章的关系,有幸认识了xx老师并加入他的生命化教育研究小组,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大人物——作家和教育专家,当时他对我的鼓励真的让我受宠若惊,从那时开始我真正开始了对教育的思考和投入,这之前,我读过的书大部分是非教育类的,写的东西无非就是信,日记。很少写有关教育类的东西,那两年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不少教育类的书籍(这其中包括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对自己的工作投入前所未有的热情,看看现在这些小组的成员,有的成了特级教师,有的成了教育专家,虽然我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但真正的收获是:从此确立了自己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这些信念是这些年来一直支撑我不断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

你怎么看“公选校长”? 篇3

实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机制是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的一种新范式,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和择优的用人原则,利于走上“任人为贤、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用人之路。通过公开选拔校长,让真正想做教育、会做教育、能做好教育的一批专业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优秀教师走上校长岗位,来引领教师享受到专业提升和职业价值的幸福,引导学生享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快乐,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享幸福与快乐的精神家园。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 蔡祖泉

我们要用平常心参加公开选拔,用平常心对待评选结果。无论你原本是正职,是副手,还是普通教师。如果你幸运地脱颖而出,这并不代表你比别人强;如果你最终没有被选上,也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差。得之固然可喜,失之无须烦忧。上帝关上一扇门,也会同时打开一扇窗。只要你真心热爱教育,只要你永远自强不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你都会大有作为。

——黄梅县苦竹中学 吴再柱

拓宽中小学校长选拔渠道,改“任命”为“公选”,实为“破冰”之举!此举若秉承“因地制宜、健全制度、公开选拔、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民主参议、择优录用、人尽其能”的原则,必能挑选出真正的“千里马”。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匹“过关斩将”的“千里马”定能带领一所学校驰骋万里!他将和他的师生们共同谱写教育的新篇章,迎来教育的又一个春天!

——广水市十里中心中学 韩红梅

公开选拔中小学校长是基础教育用人机制的新探索,将逐步成为一种新常态。但是“公选”仅仅是中小学校长产生方式的一种,要让优秀人才通过这种公选途径走上校长岗位,关键是要建立校长专业标准。目前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更多地强调公选程序的“公开”和参与机会的“公平”,而忽视公选班子的“公正”和校长标准的“专业”。所以,只有按照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要求,公正、公开、公平地选拔,才能让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恩施市教育局??曹道静

中小学校长的公开选拔已成为教育系统选人用人的新常态,体现了校长选拔任用的公平公正性。它不仅拓宽了人选渠道和范围,让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爱教育、懂管理、善管理的人才脱颖而出,进入领导岗位。同时,通过公开演讲竞聘,让参与者对教育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也能够得到更多教师的理解、认可和信任。既是公开的承诺,也体现了竞聘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校长顺利开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随县三里岗镇中心学校 苏明东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开选拔校长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增强了当选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可实现校长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通过校长落实办学理念来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在公开选拔校长的过程中,可让一批懂教育、善管理的优秀人才有机会走上管理岗位,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的保证。

对校长公选制若干问题的质疑 篇4

一、作为“媳妇”的校长和作为“婆婆”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局长能否协调相处?校长公选制的“外延”有多大?

实践不断证明, 好的制度和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主观性、盲目性乃至腐败性, 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传统的经由组织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考察、听取群众意见后进行的校长直接聘任制, 可能存在暗箱操作等嫌疑。由此产生出的校长, 考虑更多的可能是对“上”负责, 而不是对“下”负责;可能是对“职位”负责, 而不是对“职业”、对“事业”负责。现行的校长公选制, 原则鲜明, 视野宽阔, 方式公道, 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标准, 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最重要的选任依据, 坚持把公平竞争作为最主要的选任方式, 坚持把民主参与贯穿于全过程之中, 能够为拥有教育理想、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欲望者提供平台, 在公开选拔程序和规则的同时, 把具体标准交给群众, 让更多的普通人广泛参与到干部的选任中来, 使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都有同等的机会展示才华、参与竞争, 注意考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真正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 大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热情, 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 是对传统校长选任方式的重大突破和根本转变。如此产生的校长, 理应能摆正自己的职业“本位”和服务“主体”, 以真正的“教育家”气度来“看好自己的园, 种好自己的田”。但问题是, 通过公选制聘任过来的校长, 与仍然是通过传统任命制任命过来的上级局长之间如何协调关系?公选过来的校长仍然要做“媳妇”, 任命过来的局长仍然要做“婆婆”, 这是固有的也不可能改变的“辈分”和“法理”。“公选制校长”更重视对“下”负责了, 对“职业”和“事业”负责了, “蹲下身来为官”了, 而任命出来的局长是不是更重视对“下”负责, 对“职业”和“事业”负责?是不是更重视“蹲下身来为官”?换言之, 任命出来的局长是不是更重视对校长负责, 对所管学校负责, 对地方教育事业负责?是不是会把“官本位”看得淡之又淡?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肯定的, 那么作为“媳妇”的校长和作为“婆婆”的局长, 其间的关系从长远来看, 就不可能是和谐的, 而可能是紧张的, 就不可能是互动的, 而可能是掣肘的。因为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婆媳”不平等的“宗法性”。

在教育家办学以及校长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的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 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放宽了视野, 即把眼光投向“校内”的同时, 也投向了“校外”, 在看到校长应该如何选任的同时, 也看到了局长应该如何选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其《教育家办学制度建设思考》一文中认为, 中小学教育专业化很强, 迫切需要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实施队伍, “市、县 (市区) 教育局长是地方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 不但决定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快慢, 而且关系到当地教育事业能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保障中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所以“需要大力提升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努力加强我国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化建设”, 并认为, 推进教育局长专业化建设至少包括“国家必须尽快建立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化标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教育局长任职资格的授予工作”, “建立完善的地方教育局长选拔任用制度”等三个方面。[1]故此, 笔者认为, 在地方教育局长的选任中, 应在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主要依据的前提下, 联系教育规律特别是地方教育的实际, 出台切实灵活的局长选任规制, 科学布局, 精心实施, 保证校长公选和局长选任的同步, 进而保证处在同一“教育行政集合体”内的各元素的协调并进, 求得区域内部管理的均衡和谐。当然, 这里并非说是局长一定要参与公选, 而是说局长的选任也必须像校长选任那样, 有“专业化标准”、“任职资格”和“完善的制度”等等。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调查, 我国市、县教育局长中没有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来自于外行的比例达到了60%。如此看来, 这些局长的教育管理“经验”暂且不论, 单就其“标准”和“资格”来看, 恐怕就与校长有较大的“差距”。所以, 在校长公选制推行的同时, 认识到局长任命制方面的相对“劣势”, 采取适宜的措施, 处理好“婆媳”之间的理应平等的关系, 是应该面对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校长公选制的“外延”范围当然不是一个逻辑概念问题, 而是一个“系统”内如何寻求平衡和发展的研究课题。局长是否也应该参与“公选”, 是否可以作为校长公选制的延伸, 自然也可以提到桌面上加以讨论。与此相关的问题是, “公选制校长”可以重新“组阁”, 局长是否也可以通过公选重新“组阁”;“公选制校长”可以“享有”被监督、质询、罢免的“权利”, 局长是否也可以“享有”这些“权利”等等, 都很值得思考。

二、校长公选制是否应该“一刀切”?名校长是否也还需赤膊上阵, 参与竞争?

据了解, 进入本世纪以来, 国内不少地方政府都以国家宏观政策为依据,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出台了促进本地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和校长公选制方案等, 并认真组织实施, 迈上了教育改革的艰苦历程。但总览各地的校长公选方案, 或了解多地的实施现状, 大多出现了校长公选的“一刀切”现象, 即原在职校长和其他符合“硬件” (政治思想、学历、年龄、工作阅历、健康状况等) 的人员均要参加竞聘, 符合上述一般性“硬件”的名校长如要继续担纲领衔, 也不能例外。这里就有个问题值得提出:名校长参加竞聘有无必要?“一刀切”现象是否可以叫停?

首先, 从名校长自身而言, 他们参加竞争的热情并非“高涨”。据对本地名校长参加公选热情度的调查, 有十分之一的人表示“积极参加”, 有十分之四的人表示“愿意参加”, 有十分之三的人表示“不参加”, 有十分之二的人表示“无所谓”, “积极参加”、“愿意参加”的“高调率”与“不参加”、“无所谓”的“低调率”各为50%。由此比率可见, 原本“预想率”当在很高的“高调率”并不在意料之中。笔者认为, 因此并不适合就把这些名校长谓之曰没有了“教育理想、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欲望”。据了解, “高调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这些名校长在拥有强烈“自信”和众多“他信”的当时, 一下子被公选制暂时“否认”和“冷落”, 从而产生了一种暂时的“消极”和“焦虑”。但“强扭的瓜不甜”, 名校长若被硬赶着“上架”, 是否会影响其本已饱含的教育“恒久热情”?是否会有悖于公选的初衷?

其次, 从名校长的内涵及对学校的现时影响而言, 名校长是否有必要参加公选, 也值得商榷。简而言之, 所谓名校长即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具有知名度的杰出教育管理者, 他们是学校发展远景的设计师, 是打造优秀团队的精神领袖, 是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自然, 名校长概念还有其复杂性, 而这种复杂性也恰好影响了名校长是否有必要参加公选的甄别。1.名校长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名校长的有名是相对而言的。从空间维度来看, 名校长是在区域内的横向比较, 有所谓国家级的、省级的、地市级的乃至县 (区) 级的名校长。从时间维度来看, 有的名校长影响久远, 有的名校长只是一时知名。2.名校长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任何一位名校长, 都是其办学思想和办学业绩得到国家与社会认可后逐渐成名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名校长的认定只是一种形式。从根本上来说, 名校长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任命的, 而是得到社会公认的。此外, 名校长的内涵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与发展而随之发生变化。3.名校长是一个统称, 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名校长之“名”, 往往是因为校长办学业绩突出, 成为典型, 而被冠以“优秀校长”、“杰出校长”、“功勋校长”等称号。“名校长工程”也只是一种培养优秀校长的机制, 并非要造就一批带有“名校长”具体头衔的校长队伍。由此可知, 不论何地, 应该均有其区域内的名校长, 若将其列入公选名单,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的现时“公认性”优势是否被抹煞?若不将其列入公选名单, 这些名校长的日后发展会不会受到“非激励因素”的影响?其间的利弊值得权衡。

再次, 从所谓的名校长与其他竞争者的平等关系而言, 如何达成参加及不参加公选的制衡?以公选某一学校校长为例, 报名者既有本校名校长, 又有本校副校长, 还有外校或外地的符合“硬件”的人员, 总数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 符合竞聘要件。此时若要实施公选, 就有其明显的合理性, 因为外来者的实力强弱于本校名校长尚需通过角逐来检验, 教职工也愿意通过“观摩”看到学校班子结构的重新洗牌。但多数情况下,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些学校的校长公选并不能吸引外地“高手”的参与, 此时如若仍要按照某种方案硬性推进公选, 就不免有点形式主义的嫌疑。有专家认为, 教育综合改革, 不能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 无论怎么改, 都要抓住一个核心, 那就是改革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的, 而不是一场简单的人事改革。就本例而言, 如若某校名校长带有“公认性”, 且没有外来者参与竞争, 还有无必要再兴师动众推行公选?硬性推进的结果, 是不是只是付出了推进成本和时间代价那么简单?是不是还会严重干扰学校的固有环境, 不利于名校长及学校的稳步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 名校长是否有必要参加公选, 答案恐怕不是唯一的。总体看来, 是不是应该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乃至要因人制宜?人事组织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此是不是要更多地考虑地方实际, 出台更加完善和更为合乎教育规律及名校长成长规律的具体方案, 为校长公选的适宜推进提供依据?能够肯定的是, 人事组织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本地校长公选制方案时, 不宜对他地方案的机械模仿乃至盲目复制, 应当抛却方案制定的“思维简省”和形式上的“公正公平”。另外, 除考虑当地名校长是否要参加竞争外, 还应当考虑外来竞聘者的民主测评比重是否可以减低一点, 实绩和阅历比重是否可以加大一些, 能否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衡量把握, 做到“内外有别”等等。

三、公选制下产生的校长, 该怎样“走好自己的路”?他们需要怎样的“意见”来保驾护航?

不论校长产生的方式如何, 校长总是要处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主要“责任维度”之中。宏观上看, 国家的教育方针、育人目标和教育方略是明确的, 但从地方中观层次和学校微观层次上看, 校长却又会处在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成员的种种或隐或显、或公正或偏倚的要求、评价之中。“公选制校长”如何在领会掌握国家意志的前提下, 处理好与地方及学校的关系, 把握教育方向, 走好自己的路, 是校长们关心乃至忧虑的问题。

“公选制校长”在履职上有一重要特点, 即眼睛在主要向“下”的同时, 也必须向“上”。眼中没有教师、学生、家长, 不能满足教育规律和教育现实的需要, 就可能在三年聘期或若干年之内立遭淘汰;眼中没有上级, 结果也不可轻视。因此, 为保证校长能够轻装上阵, 有所作为,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在为教育优秀管理人才创设脱颖而出的平台的同时, 也能适时给出科学合理、权责明确的长远性特别是阶段性“指导意见”和“评估意见”, 使校长知道任期内“我该做什么, 我该怎么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校长们的前行保驾护航;同时, 也应大力营造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正评价校长的氛围, 建立有效的机制, 保证校长们在校内“能做事, 做好事”, 少经些“风雨”, 多见些“彩虹”。

具体说来, 这里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公选制校长”的教育模式择向, 亦即他们是徘徊在应试教育的领地, 专心做升学教育的文章, 还是尽力推进素质教育, 寻求地方教育的突破与创新, 抑或是在“应试”与“素质”之间寻找新的立足点?这点对“公选制校长”的生存来说尤为重要。原因主要是:面对公选方案的“文字要求”, 校长们在最初参加公选时, 其笔试、演说、答辩等, 均不能回避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特别是基于自身的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基础, 往往会“慷慨陈词, 公开承诺”。这些校长一旦走上了某校的领导岗位, 通常会本着诚信的原则, 兑现既已许下的诺言, 如为师生松绑减负 (这也是师生希望的校长行为) 等等, 但这也可能会在若干时间内影响地方中考或高考的学生的相对上榜率, 虽然说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长远看来并不矛盾。由此看来, 校长的“先进作为”可能会与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实质要求”相去甚远, 也可能与校内部分教师的期望产生距离, 更可能与社会的期盼产生摩擦, 校长的路要顺利走下去很不容易。为此, 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此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念水平, 不为政绩所困, 不为名利所扰, 诚心诚意地支持校长们的工作;其次要出台目标指向多元、兼顾教育多种职能的教改目标及评估措施, 引导公众以客观的态度, 长远的眼光和务实的方式评判学校和校长。

报载, 2009年7月, 某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 明确了全县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任务是:中考优秀率保持全市第一;本科进线人数、重点本科进线人数和万人比全市第一;实现学校管理层次高、教学水平高、升学率高、学生素质高、人民满意率高的“五高”目标。该“意见”还提出, 要严格落实教学目标责任制, 各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 将任务分解到班级, 明确到每一名教干、教师, 切实增强教干、教师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所以说, 校长公选制只是解决了“什么人让什么人当校长”的问题, 还不能完全解决“什么人当校长应该怎么干”的问题, 要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的“校长公选制”, 是否还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的且“言行一致”的校长和学校工作指导意见和评估意见, 以保证校长在“被公选”之后, 不至于轻易地“被公辞”?

校长公选制改革是整个教改系统中的一环, 而其本身也是一种配套改革, 它需要用力打破旧的平衡, 逐步达成新的平衡, 在此有许多平衡点需要把脉会诊。因此, 面对校长公选制这个新生事物, 论者均有责任和义务道出忠言和良方, 以使其不断趋于系统的完善和方式的科学。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教育家办学制度建设思考.上海:教育发展研究, 2009.8.7~10.

[2]吴红缨.昆明教改再进一步:中小学校长差额选举.21世纪经济报道.[DB/OL]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paper/21cn/content/20080530/Articel08001FM.htm.

上一篇:输水工程下一篇: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