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

2024-07-10

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精选十篇)

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 篇1

1 技能大赛推动了微生物检验教学模式改革

1.1 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整合教学内容

技能大赛紧紧围绕完成临床微生物室岗位任务的需要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以“标本采集→细菌形态染色→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等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报告”为主线,在不同病原菌检验实验课中,对涉及上述各环节的基本技能反复进行强化训练[2]。

1.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准备所有实验材料,实验课上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然后由学生操作,最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学生没有压力,不用思考就能完成实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开展连续性、设计性实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模拟临床标本进行实验,如将标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经纯培养后,与无菌的正常人血清及部分红细胞混匀制作成“外科引流液”标本[3],对标本中的病原体加以鉴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学习实验相关理论知识并完成实验器材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 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考核,制定合理评分标准

技能考核是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行操作独立考核,考核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组成。平时实验成绩由实验课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综合评定,占30%;技能考核成绩占70%,技能考核评分标准根据规范操作的每个动作来制定,严格按评分标准打分,成绩合格者方能参加理论考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普遍比以往更加重视实验课,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思考,实验中注重操作能力训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技能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生物检验的兴趣

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促进各院校师生交流的平台。技能大赛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要努力的方向。参加比赛的学生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就本次技能大赛的体会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体会最深的是:规范基本操作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重要性。比如细菌接种,由于接种环灭菌不规范,导致杂菌污染;细菌的革兰染色由于脱色不规范,导致细菌颜色难以辨认等。通过交流经验,分享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生物检验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争取在明年的技能大赛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3 技能大赛推动了微生物检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4]

技能大赛的举办不仅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检阅,也是对教师的考验。教师要强化自身技能,指导学生提高操作技能,争取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通过将临床一线专家“请进来”、将教师“送出去”的方式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行“双师制”,即将临床检验技术人员“请进来”,与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实践教学。因为来自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能够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将教师“送出去”,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去临床实践,或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既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理论和技能水平,也了解了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并能够及时应用于专业教学中,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举办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对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培养了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技能大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加强了各院校间的交流,更扩大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定期开展技能大赛,不断深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专业课,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至关重要。检验技能大赛不仅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推动微生物检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技能大赛,微生物检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玉宝,马桂芳.开展技能大赛对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5):645-646.

[2]黄静芳.加强微生物学检验技能培训提高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2):109-110.

[3]李卓.如何提高卫生学校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33-134.

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 篇2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由我院医学系联合本市内3家附属医院及合作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进行课程开发。2010年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调研,在行业专家引领和指导下,构建了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行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实际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课程的校企合作,并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教学以“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设置。其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微生物检验》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并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微生物检验课程中按章节内容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案例分析法、行动导向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演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1.案例分析法

充分发挥教研室兼职教师的优势,增添了案例(病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临床实际的有机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训操作及实际病例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及临床医院实习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2.行动导向法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能力。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实践中的“能工巧匠”的能力,除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很多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性质的知识和技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按照“标本处置→细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结果报告” 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项目的学习,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各层次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构建起知识及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3.启发引导法

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结合临床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对

微生物的认识和实际应用情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以探讨、研究的手段,利用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技能应用性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该课程的宗旨。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变以往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仅起验证作用的方法,把与实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课放到实训课讲授,教师通过临床病例,采用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理论、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模拟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践开放法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性教学采用实训、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教学及管理体系。近年来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微生物检验的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模拟的临床环境中学习。同时增加临床一线的见习、实习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带着问题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此外,课外开放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实训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明显提高。

5.多元立体法

提供多媒体、多渠道教学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服务了教学。如教学大纲、习题集锦、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资料、电子教案、实训DV、学习指导等,用于增大教学信息量,便于学生复习和归纳课堂所讲授的内容,起到辅教辅学的作用。引进国内、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参、影像资料),聘请行业专家、主任(或主管)技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或短期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6.综合评价法

采用单元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课程评价与临床反馈相结合。实行校企双向评价、反馈及管理机制,注重教学及其评价的实效。

(1)理论教学:每个单元均有学习指导、测试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并设有期中、期末、毕业考试。

(2)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有实训指导;实训报告;实训操作流程;实训评分标准。校外实践教学:有见习、实习计划、实习手册、实习考核标准。

(3)校内教学考核:实践考核占50%,理论考核占50%。

(4)临床教学考核:实践考核占90%,理论考核占10%。

(5)毕业考核:由临床检验科主任(行业专家)或微生物实验室主带教老师、学校专职教师进行毕业综合实训考核。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依靠行业,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培养学生由以往的学校单向培养转向学校、临床医院共同参与培养,形成学校与临床实习基地一体化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聘请本市3家附属医院及合作医院检验科富有临床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校内实践性教学、医院见习及顶岗实习。共同建设课程与管理教学;共同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共建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有效互动,或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或先讲后做、先做后讲,或边学边做、亦工亦学。所谓“做中学”、“做中教”,即教师在模拟临床场景中指导学生操作,摒弃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完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由教师讲解,予以解决。教学医院设有供学生上课和培训的教室,可以开展微生物检验教学;学校设有临床医院的实训场景,可以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技能操作,真正做到了“教学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采用“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训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是开展微生物检验课程体系教学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该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2.突出实践,强调“递进式”培养技能

制定了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的实践性教学方案。合理设计实训、见习、实习等关键环节。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梯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逐步递进阶段性完成,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微生物检验课程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第二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综合技能操作训练;第三阶段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第四阶段学生分散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微生物检验顶岗实习。临床医院实训基地的综合见习贯穿前三个阶段。此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临床医院检验科的广泛认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行动导向,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行动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结合课程特点承接临床微生物检验项目,强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在技能训练期间,课程教师组织学生为学校周围的居民服务,不仅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训的途径,更是以社会为课堂,既服务于社会,又能培养了敬业爱岗高素质人才。4.以人为本、注重综合评价技能

积极探索与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围绕知识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采用分阶段考核和综合评价方法,着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测评,使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由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较客观地反映出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

《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不仅增加实训课,而且为了突出操作技能、规范操作方法还采取实践操作单独考核,技能成绩单列的措施。在考核中我们既要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要考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综合操作技能考核采用临床检验科主任(或临床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测评的方法。包括:

(1)学生按教学进程表的规定进行常规实践考试。

(2)毕业实习之前,进入实训中心,结合检验个案分析,强化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考核。

(3)毕业实习期间,由临床微生物室进行毕业临床能力考核(操作和理论)。

(4)毕业实习结束,由临床检验科主任(行业专家)或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老师、学校专职教师进行毕业综合实训考核。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采用校企合作开发多媒体课件

充分发挥 “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的作用,与行业专家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模拟临床微生物检验任务、以体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过程,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课件内容精炼,形象生动,配合网络教学环境,受到学生的好评。如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非肉眼所见,通过PPT、flash等手段,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教学形象化,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上网公布,以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和掌握。

2、运用网络资源实施综合教学

利用现有网络学习资源,对学生开展随机自主学习。自编了习题集锦,并将逐步设立和完善学习答疑台,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师生信息互动,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自学和交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期刊等资源,向学生推荐课外参考书籍,布置思考题,通过自学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跟踪微生物学科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取得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3.利用实训设备强化技能训练

注重实用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能迅速适应临床顶岗实习(在教师指导下)的工作状况和岗位要求。

这些灵活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1.学校拥有校园网,并有专门的校园网维护人员,硬件设备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共享。2.学校配备数量充足的多媒体教室。并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供教师教学之用。

3.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及专业刊物丰富,供师生随时使用。

4.设有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课余上网查阅各种信息资料,同时利用专业书籍与期刊、internet网连接专业网站,及时查询专业信息,了解新技术发展动态,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对课堂起到了补充和拓展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法紧扣实践主线,注重教学与临床实际岗位接轨,使培养的学生能学用结合,符合临床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训与考核提高学生规范化操作水平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高职教学;因材施教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感官检验构成食品检验工的三大技能板块,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基础之一。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而且高职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情商、智商以及习惯的改造,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进行经验总结,抛砖引玉。

一、明确教学目标,模块化整合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涉及面非常广,教学内容由多个知识点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非常清楚教学内容的详略点,精心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好学生。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和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笔者认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为进一步确定这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要达到的知識目标是:明白是什么(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怎么样(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为什么(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和怎么做(理解国内外食品微生物一些重要标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技能目标是能够出具一份合格的食品卫生学检验报告,能够“检得了、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素质目标是在生活、工作和职业生涯三个方面的素质有显著提高,转变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增强食品质量和安全观念,形成严谨、求实、耐心、细心的检验工作作风。

课程内容可以设置一系列案例或模块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一是让学生设计实验,判定未知菌革兰氏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微生物形态学知识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实验方案设计的严谨性;二是让学生对一种食品进行栅栏因子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微生物生理学知识、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理化因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三是让学生判定平板上的单菌落是否纯,培养并设计实验验证,可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并且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和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训实验也可模块化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及验证性等基础实验可设计为基本技能模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启发学生,促其思考,由此锻炼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部分可设计为技能发展模块;研究性实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能,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兴趣模块。

二、尊重学生差异,改进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高职学生不大适应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学习,对较抽象的理论学习普遍有困难,而且高职学生知识积累有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比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业余活动丰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短期目标驱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视考试分数为“命根”的观念较根深蒂固。高职学生存在的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慢慢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转变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此可较好地满足他们追求短期目标的心理,增强学习目标性和自主性。且理论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及时公布平时的作业成绩来实现,实践技能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检点评和实验报告来反映,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班级QQ群公布平时成绩、小组实验成绩等。

高职学生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是缺少思考,抄袭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避免,即教师要事前告诉学生判罚规则:两个同学的作业或报告,一句话中有连续七个以上的字相同,就可以判定为抄袭,作业成绩需判为最低等级。并且,要求在写作业和实验报告时,凡是在书上和网络上摘抄的文字必须简洁,鼓励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术语、行话来准确描述、分析和解答问题,要让学生们清楚,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会思考的人。

三、采用挫折教学法,强化实验训练技能

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实训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动手,眼高手低。实际上每个操作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需要学生多动手才能深刻体会。针对学生这些问题,除了强调要进行技能考试之外,还需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安排了标准溶液细菌、真菌总数计数和标准溶液中大肠菌群计数这两个独立的实验,并且最后一次实验安排的是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检查一种食品产品中的细菌数、真菌数和大肠菌群数。最后一次实验是前面所有技能的综合练习,学生即使失败,也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这也是学生经历“挫折—反思—提高”的一个过程,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渴望,强化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经过自己努力后,尝到成功的乐趣,看见自己的进步。

四、开展团队合作,促进生生互助

高职院校一般是大班上课,40人一个班,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基本比较紧张,每次实验都是大班开课、多人一组,一般3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很难同时注意到实验室中每位学生的表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团队活动,借助麦肯锡的“高效团队”构建方法,即:为数不多的成员、互补的技能、共同的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采取小组实验成绩代替个人成绩的方法,每次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结果和业绩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促使团队成员相互提醒、协作,有效提高了团队各成员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中山市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9.2004.

[2] 罗雪云, 刘宏道.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标准手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3] 朱宏飞. 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1).

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互动的策略 篇4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互动,策略,思考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由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旨在中等医学检验专业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增加教学互动,所采用的具体策略如下。

1 编写有利于教学互动的校本教材

在实行教学互动前,应编写一本有利于教学互动的校本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将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合理的整合。理论教学应从职业要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体现中等医学的教学特色。实验教学应尽量模拟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有助于对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实践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教学互动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互动。一些教学互动需要教师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活动规则,甚至有时要让学生提前做准备。笔者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互动形式。

2.1 模拟临床的细菌学检验过程

如为学生提供患者的粪便标本,让学生检测其中的致病细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后,根据所学知识制订检验计划,实施检验过程,在检验过程中随时做检验记录,仔细分析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鉴定,最后写出检验报告。

2.2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绪论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微生物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专题辩论会。学生在课前分为2组进行准备,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辩论卡片。然后选出主持人、裁判和各组的辩手,在教师宣布辩论规则后开始辩论。通过辩论会的准备和开展,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一些相关知识,从而对课程产生了学习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辩论中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辩论能力。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对于难点问题可以采用动画形式展现,再加上事先设计好的游戏式互动,不但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化难为简。如在相关知识的巩固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进行随机抽号,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对了给出笑脸的画面,答错了则给出哭脸的画面。又如,在制作配伍题时,可制成配对拖拽式动画,学生配对正确时会自动给出分数。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教学互动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使教学互动的形式多样化。

2.4 开展知识接龙活动

为了使学生记住实验步骤等顺序性类型的知识,教师可在课程结束前或实验开始前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实验步骤接龙活动。如培养基的制备程序,可给每小组学生一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学生接得最快。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尽快牢记实验步骤,提高学习兴趣。

2.5 利用网络和报纸等渠道搜集学习所需的相关知识资料[1]

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报道疯牛病的相关新闻。因教材中无对此内容的介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和报纸等渠道搜集相关知识资料,并做出科普板报或宣传栏,这样不仅使学生扩展了知识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作用。

2.6 在合理整合的课程中边学边练习

在编写适合教学互动的校本教材和在生物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应将理论课搬进实验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合理整合,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使学生边学、边看,边操作、边练习,这也是教学互动的好方法。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与教学重点内容紧密联系,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7 进行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对比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对比。如在学习病毒时,可让学生讨论病毒与细菌的区别并列出区别表;在学习厌氧菌时,也可让学生归纳、总结并列表。此种教学互动方式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8 学习有效记忆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的窍门。如革兰染色法步骤,可用“画龙点睛加复红”来记忆;微生物的种类可用“赐病螺一支细针线”来记忆;破伤风梭菌的重点内容可用顺口溜的方式来记忆等。这种教学互动能使学生对单调的、乏味的知识记得长久和牢固。

2.9 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

如教师为学生提供粪便寄生虫检查的机会;让学生到医院细菌室参观;组织学生到小学或社区开展卫生宣教活动;鼓励学生暑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实践等。这类教学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等均有好处。

3 开展教学互动的思考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在开展教学互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转变[2]

3.1.1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学生不是一个仅供灌注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使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同时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职业道德及提高综合素质。

3.1.2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让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选择、吸纳知识。

3.1.3 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

单向交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双向交流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三向交流方式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综合交流方式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师生间与学生间的探究和研讨。显而易见,综合交流方式把学生个体的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保证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平台。

3.2 在开展教学互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3.2.1 课堂吵闹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互动时,能够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但在讨论中也会经常发生争执,使课堂非常吵闹。应对的方法有:教师在开展教学互动前要做好设计和准备工作,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与活动,使每次活都动有组织者、记录员、计时员、噪音控制员、汇报员等,并应将各组的纪律情况也记入最终的活动评比之中。

3.2.2 时间不足

在目前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教师若经常进行教学互动活动,就会影响教学进度。解决的方法有:(1)将部分非重点内容安排为由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2)一些活动可安排在课余时间开展:如上网查资料、实践活动等。

3.2.3 关于师生互动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表现及其成绩,应纳入所学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所学课程的情况,应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并计入总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兰红.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3) :96.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5

乐东县黄流中学 陈运鸳 生物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良好的、有效的生物教学情景,已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切入点,成功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不同的情景,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良好的、有效的生物学情景教学,已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切入点,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不同的情景,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高中生物学有效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 1.1 利用flash动画创设直观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既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知识,此类知识光凭讲解的传授方法,学生往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创设直观情景,尽可能使学生看到、感觉到、体会到这些件抽象的知识,比如:讲到“细胞有丝分裂”时,可采用flash动画来播放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掌握有丝分裂从间期到末期的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总结出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再将完整的过程再演示一遍,让学生了解有丝分裂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变化过程。最后通过播放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情景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化,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1.2 利用影片情节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些知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的情节片段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当讲到“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时,可以播放美国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各种各样的恐龙,影片还说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的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仅靠灭绝的生物DNA 分子就能使生物复活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1.3 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并为人类带来方便。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通过网络可以搜集有关的教学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和组织,来作为我们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中的“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当前我国遗传病的现状:

①我国遗传病的发病率约达到20%~25%。

②新生儿先天性遗传缺陷约为0.91%~1.04%(1.3%×70%~80%)。③15岁以下的儿童中死于遗传病或其他先天性疾病的约占40%。④自然流产中约有50%是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 ⑤我国21三体综合征每年出生的约有2万人,而总数不少于100万人。

遗传病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针对这些遗传病,应该怎样来进行检测和预防?通过这些有力的数据说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另外,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等)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景素材。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使知识视野更开阔。2 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2.1 创设实验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生物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的形式,指导学生自选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并归纳总结,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2.2 创设科学探究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生长素的发现史等,生物学家通过观察现象,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范,来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重温当年科学家的研究历程,曾经遇到的困境,体验到类似心理的矛盾,来更好地学习了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3 通过建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模型建构已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模型建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高中生物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各种新问题。

如:在模型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中,可以提供不同颜色的两种橡皮泥,制作4条染色体,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最后总结出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在构建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主体的思考、创造以及对知识建构的理解和把握。

又如:在 “尝试制作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模型”中,可以指导学生自选材料,设计和制作一个科学、美观的动物或植物细胞模型,并参加展示和评比。通过本次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也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结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3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中三倍体无籽西瓜时,可以创设问题:你吃过无籽西瓜吗?为什么它没有籽?它是怎样培育出来的?

又如:在“伴性遗传”中,创设生活情景,如:为了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过马路时,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那么大家能够分清楚红灯和绿灯吗?如果能分清楚,那么恭喜大家,你们的视觉是正常的;如果分不清,那很可能是红绿色盲。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创设“故事化”教学情境

生活是由故事组成的,有故事的情景教学才会更精彩。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关的故事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人类遗传病”的预防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时,可以通过小故事“达尔文的家庭悲剧”——近亲结婚的危害。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他们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婚后与埃玛一共生了 10 个孩子,3个中途夭亡,其余 7 个有幸长大,但都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7个有幸长大的孩子中,其中4个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3个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但是终身不育。通过这些故事,学生的感触很深,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了理解。创设“幽默语言”教学情景

创设“幽默语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发出“生命的笑声”,一起追求“快乐的课堂”。

在学习必修2“遗传和变异”时,开场白是: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为什么张柏芝长得那么漂亮,而我却长得这么丑陋?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这夸张的自嘲,学生哗然大笑,学习兴趣也上来了。

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么男人是什么做的呢?其实我们也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景

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中学习“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其结构特点”时,可以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扮演,如:两手打开,左手代表—NH2,右手代表—COOH,身体代表C,双脚代表—H,头部代表—R,这样使学生很快就了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叫几位同学站起来扮演不同的氨基酸,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把这几位同学辨认出来,应该从哪个部位来辨认?大家都知道:头部,由此得出不同的氨基酸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又如“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可以由两位、三位、四位等同学代表氨基酸的个数来扮演此过程,通过握手代表脱去水分子形成肽键的个数,推导出相关的公式。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 篇6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法 案例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52-01

医学检验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微生物检验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学诊断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报告,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传统阶段教学法通常是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先按照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听课;然后学生按照教师指导做实验。CBL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围绕微生物检验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问与讨论,相关重点内容讲解以及诊断思路分析等,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良好。

1 CBL教学法概述

CBL(case based learning)即以案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是高等院校逐年重视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真实病例或经过加工的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搜集到的相关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判断、推理及实践,使学生的临床思维判断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加强。CBL教学法既有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又可通过案例分析实践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处理问题能力。

2 CBL教学法的实施

2.1 研究对象

2010年入学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共73人。

2.2 病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

精选病例是CBL教学法的首要环节,病例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成功的病例要紧扣微生物教学大纲,符合教学目的,有明确的教学意义,密切结合学生的知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与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水平相适应。病例要具有典型性,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病例,病例也要具有简洁性,要把复杂的病例进行精简,力求简明扼要,但要包含丰富的信息。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水平相平衡,所提问题应密切结合临床,并要涵盖教学大纲所标注的知识点,恰当的问题可启发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可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温故而知新,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2]。问题设计是否恰当和巧妙,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2.3 教学实施

全班学生分成3组,每组24~25人,每组分别安排一位指导教师,每组再分为3个小组。CBL教学授课前一周,教师将相关临床病例以及针对病例所提出的讨论问题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教学网站及其他网络资源,收集资料并预习相关章节,为听课做好准备。在相关章节中使用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以及效果。如病例杨小姐,诉说自己一年前体检发现乙肝,查血发现乙肝大三阳,近一年经常会乏力,去了肝病治疗中心治疗,检查肝六项结果为:HBsAg(+),HBeAg(+),抗 -HBc(+),HBV-DNA(+),B超结果为肝回声稍增强,脾大,胆囊未见异常。在讲解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一节前,预先布置好病例,请大家提前预习:(1)何为乙肝“大三阳”、“小三阳”?(2)乙肝如何进行治疗?(3)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阳性的意义?(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的方法有哪些?(5)采血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讨论前先由教师对今天所要讲述的课程进行概述和提要,时间约为10~15 min,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同学根据课前各自准备的资料进行讨论、综合,再推荐代表发言,对病例中设置的问题进行综合讲解,最后由指导教师归纳总结[3]。案例讨论可以从陈述病例开始也可从讨论—个问题开始,一旦遇到问题教师或学生可以叫停,暂停过程中,小组其他学生可以帮助回答,然后继续讨论余下的问题。当学生在讨论中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或没有思路时,教师就会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可留下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在CBL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更多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和交流比通过讲解和指导具有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及调查问卷,综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1 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三位教师均反映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各小组间能够相互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4.2 实验报告评价

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实验报告相比,实验结果准确率高,明显杜绝了以往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结果分析全面。

4.3 调查问卷评价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是否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2)是否增强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3)是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4)是否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互动;(5)是否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等等。80%以上评价为良好。

5 结语

由于微生物检验是一门临床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提高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要想做好临床检验工作,临床病案分析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微生物检验传统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自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很多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不能很好的把检验指标与疾病联系起来,影响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临床水平。CBL教学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课堂知识与临床实际的沟通,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将知识从点扩展到面,提高其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及教师的讲解,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和全面。C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病例查阅最新文献, 医学杂志等多种途径更新知识。在CBL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这对以后的医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欠欠,王福有,田红英,等.CBL教学模式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3,8(5):103-104.

[2]冀菁荃,卢彦珍,贾建桃,等.病例分析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05-706.

《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7

一、加大实验课比例

以往微检理论课数学70学时, 实验教学78学时, 现在微检的理论教学60学时, 实验教学88学时, 理论教学与实验课之比约为1:1.7, 加大了实验课比例,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实践去巩固所学理论, 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实验前准备

微生物检验实验前准备非常重要, 是微生物检验成功开展不可疏忽的环节。从实验玻璃器皿的洗刷、包装、灭菌、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培养、染色剂配制、一系列生化鉴定试剂配制到实验后的物品的处理 (包括污染菌种的保存或销毁、器皿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等, 我们都要求学生全程参与。从以前的一切实验用品准备就绪后由教师讲解﹑演示到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准备。实践证明让他们走进实验室, 动脑去思考:我要什么、要多少、从哪里获得、怎样使用、怎样保存、用后如何处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对增强学生无菌观念和实验室工作能力是一种极有益的锻炼。

三、模拟临床检验实际过程, 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以培训学生达到能做、会做目的, 我们逐步加大了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而且实验均以“一条龙”式, 进行系统地开设, 即从试剂 (或培养基) 的配制开始、到标本接种与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到最终实验结果的判读、分析及报告, 让实验更贴近临床实际。为了达到会做的目的, 实验结束后会抽出一周的时间来进行强化训练,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未知菌, 来考核学生真正的检验能力

实验考核采用抽签的办法, 要求学生对临床标本中的未知菌进行鉴定。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理解和综合, 并且反复理顺检验程序, 真正做到了模拟临床。通过考核, 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及各种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 弥补了实验的不足。

五、全面开放实验室

我们利用双休日或晚上时间全面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以带着自己好奇心和兴趣走进实验室, 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提高了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复习实验课中的实践操作, 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熟悉微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要求。尤其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同学, 通过实验室开放, 可以查漏补缺, 积极实践, 努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也有的学生带着一些大胆的设想, 来实验室小心验证,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读死书, 实验过程变成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通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遵循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 也学得更轻松,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学生适应微生物检验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实验教育模式的改革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大量查阅资料,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更有利于教学工作, 从而到达以教促学, 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闻文:《浅谈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预防应用医学》, 2008.10。

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 篇8

关键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检验教学,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主干课程。近年来, 由于一些新发传染病的相继出现, 人类健康不断受到威胁, 比如艾滋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1]。这就使得微生物检验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更多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 而忽略了对学生主动性、创造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在进入临床检验岗位后适应能力差, 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服务[2,3,4]。为了进一步加强微生物检验课程建设, 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资料与方法

对象:宝鸡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4个高职医学检验班学生, 均为高中起点, 学制3年, 年龄19~23岁。将4个班级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2个班共102人, 试验组2个班共106人。两组学生文化基础、所学课程和授课教师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 (1) 教学方法:对照组和试验组均于2012学年第1学期开设微生物检验课程, 由同一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 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单向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 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 并只有到临床实习阶段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试验组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 主要包括项目引导法、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要参与者, 而老师则是项目计划与指导者。 (2) 评价方法:学期末, 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考核。理论考核按照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编写试卷;技能考核通过综合实训的方式进行, 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监考。两组学生的考核内容相同。为了解“项目导向”教学法对实践结果产生的客观评价, 向试验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统一发放106份调查问卷, 收回106份, 其中有效问卷106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授课的学生理论和技能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法授课学生 (P<0.01) , 说明“项目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见表1。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同。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见图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通过此种教学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见图2。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渗透, 传统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医学检验发展的需求[5]。因此, 我们从2012年开始在本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微生物检验》教学中进行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教学设计和编排以检验工作的岗位要求为导向, 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改变了知识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各项技能均得到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训练, 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有效方式。

虽然我们对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 我们发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部分学生对项目的完成信心不足, 仍过多依赖于老师指导; (2) 教师选取的项目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差异, 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3) 授课教师大多直接毕业于高等医学院校, 缺乏临床检验工作经验。

综上所述,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 实现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更新, 更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将进一步把“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运用到其它检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检验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斯钰, 罗普泉, 高立冬.中国重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10) :892-893.

[2]张国军, 曾海清, 孙宝清.检验医学专科 (高职) 教学模式的探究[J].检验医学教育, 2006, 13 (1) :25-26.

[3]郑芳, 周新, 涂建成, 等.浅谈检验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改革[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07, 2 (3-4) :247-248.

[4]赵晋英, 王秀虎, 黄泽智, 等.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及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 (5) :516-518.

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 篇9

1 精简试验内容, 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检验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临床服务的, 要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劳动者[3]。因此, 我校在开展临场试验课程的时候, 针对临床试验需求和本校检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采取了精简试验内容来强化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减少验证性实验, 开展连续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将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合并。一些书中出现的在临床上用的想对较少的试验, 在试验安排中就会削减掉, 而另一些基本的微生物检验操作和在临床上经常要用到的检验检测方法则多安排课时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掌握。

对于微生物检验来说, 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很重要。因此, 笔者在教授学生试验之初, 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 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的大气中、自己的身体、还有没有灭菌的器具上都存在大量的细菌。笔者通过一个普通的琼脂平板让他们把一些平常接触的东西或者直接用手接触上面, 然后拿去培养, 让他们深刻体会微生物的无处不在, 从而增强他们的无菌意识。

2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由于我校招收的检验班分别来自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的层次,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对不同班级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试验技能。初中毕业生班级人数多、接受能力相对教低的情况, 笔者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一些重要试验的操作方法, 例如无菌操作、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涂片制片、革兰氏染色等。高中毕业生由于其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好, 在教授基本技术后, 抓住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供自主支配及操作练习, 对于试验中集中出现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己去思索解决方法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例如在教授学生不染色标本观察细菌的动力, 教师通过提出怎样才能清楚看到细菌的运动这样的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一步步寻找答案。通过这种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全面开放实验室,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微生物检验实验课前有很多准备工作, 如物品的灭菌, 血清的准备以及培养基的配制等, 这些工作在临床上检验工作人员天天要做的日常工作, 也是最基础的基本功[4]。我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试验动手能力, 我校的实验室会全天候对学生开放, 除了实验课之外, 一些基本技能没有掌握的或者想进一步学习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这些准备工作之中。在帮助教师准备试验的同时, 也可以请教教师一些平时没有掌握的试验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方式, 既减轻了实验教师的负担, 又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采用启发式教学, 增强学生思维和总结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笔者对所教的班级采取半开放式的教学, 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分配与发放、试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观察与报告全部都由自己去完成, 教师只作启发式的指导[5]。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出现的与课本不同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开始一步步找到实验不成功的原因, 通过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同一细菌所做革兰氏染色试验, 一同学染成红色, 而另一同学则染成蓝色。此时, 教师会引导学生从染色的原理、方法、影响染色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所在。此外, 笔者还通过启发学生去思考革兰氏染色中的阴性菌和酸性染色同染成红色的异同, 引导学生去认识相同试验现象中的不同点。

5 改革考试方案,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考试, 大多都采取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来作为最终成绩。笔者结合学生实际, 采取了平常实验和最后的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做法是对平时学生的实验表现、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平时的实验报告也要求学生仔细说明每次实验的成功及不成功的原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使得学生每次实验课都会认真去准备、完成, 让他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和能力, 避免了为了考试而去学习。

综上所述, 在中职卫生学校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以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摘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笔者主要采取技能指导、半开放及启发式等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教学方法,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黄静芳.加强微生物学检验技能培训提高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2:109.

[2]汤丽霞, 覃志坚, 龙显科, 等.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尝试和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19:1695~1686.

[3]陈彩贞.关于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6) :105~106.

[4]李闻文.浅谈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5:1631~1632.

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 篇10

1 PBL教学法

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 采取全程灌输式教学, 教学进度、内容、方法均由教师决定, 其对象是全体学生, 未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及个性特征, 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化, 现代教育理念正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发展起来的。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据WHO报道, 目前全球大约有1 700多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 且仍在不断增加。对学生来说, 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主动接受知识。为此, 我们聘请当地医院检验科主任、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尝试应用PBL教学法, 以临床实例为问题开展教学, 让学生动脑、动手, 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较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良好, 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开放式教学法

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2]。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性, 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为此, 笔者尝试采取开放式教学法。所谓开放式教学, 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难度适中的实验设计, 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操作,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指导作用。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笔者在我校2008级医学检验班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法, 教授革兰染色法、培养基配制技术。 (1) 将学生分6组, 每组7~8人; (2) 指导学生梳理实验思路, 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 (3) 6组学生独自完成实验操作, 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就业信息反馈, 大部分学生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得到了更多发展机会。需要强调的是实验开展前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 选择难度适中的实验, 并与学生个性和特长相结合, 以更好地发挥开放式教学法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角度出发, 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研讨、争论、解疑,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从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手段[3]。在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中, 我们充分发挥教研室兼职教师的优势, 增添了案例 (病例) 分析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如讲授志贺氏菌检验时, 提供如下临床病例:某男, 30岁, 前来就诊, 症状为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 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腹泻日10余次或更多, 但量不多。然后教师提问:假设你们是医院检验科人员, 该患者粪便标本送来后该如何处理?这就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 加强了检验技能。

4 多媒体教学法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集形态、机能、理论于一体的学科, 实践性强, 但传统教学手段具有局限性, 学生常感到看不见、摸不着, 记忆困难。而多媒体教学能发挥其在图像处理上的优势, 将文字、图片和动画完美结合, 使知识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形象、由复杂变简单。多媒体教学能多方转换学生的听、视、做、读方式, 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 增进了师生交流,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文献报道, 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觉学习, 3天后的遗忘率为50%~80%, 而将视、听结合起来学习, 相同时间内遗忘率仅为18%[4]。如讲授革兰氏染色时, 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分步模式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 学生一目了然。再如讲授病毒结构时, 由于病毒结构多种多样, 且呈现复杂的立体结构, 所以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理解, 但若应用多媒体教学, 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 提高了教学效果。我院医学检验教研组一直在尝试多媒体教学, 经过近4年的实践, 自身感受和学生反馈情况良好, 能增强课堂教学客观性、形象性、趣味性, 值得推广。但需注意应用多媒体应避免过多文字描述, 以免学生忙于记笔记, 分散注意力。

5 行动导向法

行动导向法又称实践教学法, 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8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职业教学理论, 强调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它是以学生通过实践学习, 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5]。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因而在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法能较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为此, 笔者按照临床检验实际工作程序“标本处置→细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结果报告”进行项目教学, 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主动运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学生在此过程中构建与临床相同的系统化知识及技能, 培养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教学时注意结合课程特点承接临床微生物检验项目, 强调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在技能训练期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为学校周围的居民服务, 如为幼儿园儿童进行粪便标本病原菌检验, 为在校生进行体检等。这些项目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训的途径, 又培养了敬业爱岗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行动导向法集本课程系统知识于一体, 所以笔者认为在课程教学后期, 待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运用更加适合。

综上所述, 在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法,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和锻炼实践技能。当然, 教师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 选用其他教学方法, 以增强教学效果。

摘要:对PBL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行动导向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提高检验专业学生实践技能。

关键词:多种教学法,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苑爱峰.高职院校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方法的探讨[J].职业教育, 2007 (34) :248.

[3]董春来.运用案例分析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J].辽宁警专学报, 2000 (3) :52~55.

[4]廖奔兵.微生物检验多媒体综合教学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1) :64~65.

上一篇:改进的节点分析法下一篇:中医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