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建筑学

2024-05-08

景观生态建筑学(精选十篇)

景观生态建筑学 篇1

1 交通空间

底层架空层、门厅入口、电梯和公共走廊等交通空间对居住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某些细部设计所带来的方便、趣味或者温馨感受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情绪, 提高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住宅内部交通空间是邻里之间交往的场所, 但是空间并不等同于场所, 只有营造一个让人感到舒适的环境, 才可以促进邻里的交往。

1.1 底层架空空间及其活动组织

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湿度比较大, 在住宅中经常利用底层架空防潮, 同时解决噪声干扰、安全、通风等问题。架空空间设计, 一般是把住宅底层的部分或者全部空间去掉正常的围合结构 (主要是填充墙体) , 使之成为连续通透的半公共空间。架空空间位于住宅底层, 四周有明确的边界范围, 同时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楼的居民, 能够产生很强的领域感, 有利于居民在此交往。

在架空空间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景观配置

架空空间是半室外半室内的灰度空间, 既体现室内空间的特性, 也拥有部分室外空间属性。在设计的时候可以结合住区外部环境, 通过借景、框景、障景等手法, 将户外空间引入架空空间使之融合, 增大空间的感受尺度。同时通过将室外绿化向室内延伸, 充分发挥架空空间的特性, 使居民有漫步室外绿色环境的感受。

(2) 空间组合

架空空间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并可避风雨的休息、娱乐场所。依据各种活动的特性, 可以通过绿化隔断、空间错落或者不同的地面铺装, 组织不同的休闲场所, 满足各种活动要求。

(3) 节能效果

架空空间的支柱、墙面对空气的流动产生干扰, 墙面之间存在的比较窄的开口, 不仅不能起到阻挡的效果, 反而会加强空气流动形成特殊的“巷道风”, 极大地妨碍人们在此活动。在设计的时候需要避免这一不利影响。

1.2 门厅入口

门厅入口作为居民必经之地和日常小聚的空间, 比较容易密切居住关系。有调查显示, 81.2%的住户认为门厅是日常邻里交往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这一数据说明门厅与居民居住质量的相关程度。门厅入口作为居民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换处, 也是交通方面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转折点, 并是住户信报箱的集中处, 特别是高层住宅都会有专门的门厅。

日本相关研究机构对集合住宅居民的调查显示, 居民对门厅使用的总体满意度随着门厅的面积增加而上升。当门厅面积超过70m2, 居民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当门厅面积越过130m2时, 没有居民感到不满意。但是应该看到随着门厅面积的增大, 住宅的经济性下降。故实际项目中更多地选择较小的门厅。如果将居民的大致满意也认为是对实际使用情况的肯定回答, 那么一个30m2的门厅设计也可以取得较好使用效果。这一调查对城市集合住宅有一定的意义, 并对设计、研究有参考价值。

1.3 电梯和公共走廊

在电梯里,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强迫压缩到亲密距离 (1.5m以内) 。在这一距离内与陌生人相处会使人的心理处于消极回避的状态, 即是景观环境较好的观光电梯也很难改变这一尴尬的氛围。而不同交通单元形成的不同形态公共走廊对居民的交往情况有着重大影响, 合理安排公共走廊空间, 可使其成为人们愿意停留的“交往空间”。

对住宅的交往空间设计主要应该关注既有的公共交通空间, 特别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停留的位置。一些精心设计的“交往空间”, 不在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流线上, 其利用率并不高。如图1是两个住宅交通空间的交往场所设计方案。左边的方案在走道末端, 候梯厅外侧局部放大提供居民交往的空间, 既有利于居民在此停留, 也改善了走道的采光条件。但是, 由于交往空间并不在居民日常出行的必然路线上, 居民可能在闲聊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电梯是否到了, 此外候梯厅空间与交往空间在功能上有所重叠。右边的方案取消了单独设立的交往空间, 局部扩大候梯厅, 居民可以很随意自然地在候梯厅一边等候电梯一边交谈。

利用交通空间为住户创造一个适合开展邻里交往的场所应具有两种空间属性:安全性和开放性。人们交谈时不希望有其他的干扰, 一般这种交往空间都设计成阴角空间。同时交往空间又应该面对纯粹的交通空间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可以让其他人参与进来, 同时能够很方便的观察外界。这种交往空间一般面积较小, 应该创造一种轻松、亲切、柔和的环境气氛, 利于放松心情。

2 阳台空间

阳台空间包括入户花园、生活阳台、景观阳台、阳光室等户型内一切室内外过渡的平台。

2.1 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阳台革命

在旧式住宅中, 阳台往往只作为晾晒衣物、堆放杂物之用。随着阳台面积的加大, 阳台与自然对话、观景、休闲的功能更加突出, 于是出现一户里的双阳台设计, 其中一个阳台专为居家生活之用。一些大户型中阳台逐渐演变成为入户花园、空中花园等专供景观欣赏的平台。也有的阳台位于客厅与饭厅之间, 客厅与阳台以玻璃相间, 因而阳台成为内部庭院、空中花园, 既便于室内采光又可做到处处有景。有的将阳台突出于建筑体, 形成多变的立面效果, 并分层错开, 使邻里通过阳台空间视线共享, 促进交流。空中花园效果如图2。

2.2 阳台空间的开敞与封闭

景观生态建筑学 篇2

生态建筑——对建筑可持续性的探讨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 „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

杭州沁园景观改造

在设计师刚刚接受沁园的景观设计工作时,曾感动于“创建艺术生活住区”的理念,因为在这里,设计师将再现绘本作家几米作品中那些艺术的生活场景,正如安藤忠雄所说“用一种空间引领一种生活”。在这里设计师将以感性、浪漫的景观空间为人们创造“艺术生活的可能性”。

沁园的原意是“公主的园林”,因武帝之女沁水公主居住的闺园取名“沁园”,历史上也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沁园位于航中文晖立交桥延伸地段,机场路与天成路路口交汇处,与京杭大运河隔路相望,属于杭州市区不可多得的稀缺性楼盘。整个景观设计在结合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基础上,围绕“一切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的主题,以几米故事中的场景为参考,努力打造一个童话般的沁园,为人们展现一种和平的、平常的、平实的、平静的艺术空间,建造一个无压力的栖息环境,并完整的保留了86株原生态香樟树和广玉兰。

景观首先应该是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在艺术的主题下,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现代、简约的细节表达和巧妙利用地势高低,使景观与建筑和谐相融。以人的体验为基准,借鉴苏式园林的造园手法,保证了空间的延续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设计是运用地形、植物和水体的互相关系,制造节奏感,赋予景观生命、快乐和动感。

各种艺术化的休闲空间组成了整个沁园的室外活动平台。如与道路绿化带相结合的街心广场,为滑旱冰的孩子和打太极的人们提供场地的次入口广场,下陷式的大草坪,与原始香樟林相映成趣的游泳池以及大人和小孩带来欢乐的儿童游戏烧烤区等,在满足人们心理愉悦的同时增加了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

两条风雨连廊构成了小区的骨架,使之成为能与南面公共绿化带区块相均衡的景观空间。东面起始于枫香树阵组成的休憩广场,这片一到深秋便会鲜艳似火的枫叶林满足了行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于主入口道路交会的同时,枫树林沿着银杏广场一直延伸到西北面的儿童游戏区块。弧形的景观廊围合出一个椭圆形的游戏空间,半闭合的空间形态更增添了人们的安全感,贴近人们的生活。

点缀于香樟林间的4处水景——镶有不锈钢池壁的锦鲤池、澄清蔚蓝的游泳池、半椭圆的跌水池及隐藏于枫树林之下的喷水池,使建筑的光和影及日常的生活与季节的变迁都一一映照在水面之上。它们是映照时间和风景的镜子,是点缀“艺术生活”的一条滋润的轴线。

路、水、原生态香樟林、别致的座椅、风雨连廊、小品等为人们构筑了感性、从容、优雅的生活状态。

家的标志——街心广场

沁园因为街心广场而在机场路上变得很耀眼。干净的大草坪上点点闪烁的小品灯、成片密植的树林、错落有致的条石广场、银杏林、涌泉以及七八家有情调的餐厅,给了每一位来这里的人们一个不一样的温暖空间,使疲惫的心马上得以平静。

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不仅让人们回家更安全,也让回家的感觉变得更温馨。穿过一条景色优美的林荫道回家,似乎会感觉距离更短一点。

水体的遐想

在沁园,香樟林尽头的不锈钢池壁水池与连绵起伏的大草坪连成一片,在香樟林掩映之下,水池静谧的景色不由得使人放缓脚步。游泳池与香樟林只有一墙之隔,绿化与景墙的隐约阻隔让这一片蔚蓝愈发显得诱人起来。

香樟林——故事开始的地方 在不锈钢水池的左侧是精心保护下来的香樟林。大片干净的草坪、蜿蜒的慢跑径与架空层连成一片的木平台使这里成为一个可以让人驻足的地方。

风雨连绵——最大的“灰空间” 沁园大量地运用了“灰空间”的元素,抹去了建筑的外部界限,使空间变得更加连贯,让室内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两条风雨连廊构成了沁园最大的灰空间,严冬或夏日里都将是人们交流,休憩的最佳成所。

项目位置:杭州机场路、天成路路口

设计单位:A&I(香港)景观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完成时间:2006年

反应景观气候的原始生态建筑大师 篇3

他的作品成为“栖居于风景的机器”,同时也被奉为“生态建筑”的典范!他坚持一个人独自工作,同时拒绝澳大利亚本土以外的任何设计项目,他的工作室仅有的无非是一张绘图板,而他的客户却甘愿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排队等待他。他的手绘线图则可以引领读者更直观地去接触这位杰出建筑师的设计灵魂。

由于能将建筑与所处环境、氛围有机结合,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赢得了200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但和其它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不同的是他不设计位于澳大利亚之外的建筑。

他的建筑大多使用普通材料如波纹铁、水泥等,有着如弓形屋顶的夸张的曲线,分明的棱角,但却能与周围的一切完美融合。

Glenn Murcutt 1936 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新几内亚莫罗贝长大,并在那里对简洁、原始的建筑产生了偏爱。后来,他的父亲推荐其学习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建筑理论以及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的哲学,两者均对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建筑学,1970 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最初的探索阶段,他掌握了密斯式的建筑风格,后来他把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创造出类似露天阳台一样的房屋。

建筑反应地域景观

在澳大利亚,你站在小山丘的一边,可以从林子中间望见那一边的岩石堆。这里的花丛也并不茂密,依然是气候条件使然。

这里十分干旱,所以树叶的形状也为适应这样的气候而长得十分小巧,有的树叶只在早上吸收阳光,当太阳升高了,就转而用叶片的边缘对着太阳;太阳角度变化,叶子的边缘也跟着走,这样做都是为了减少叶片里水分的蒸发,是非常神奇的。

这些阳光下斑驳的影子在马库特的建筑理想里是非常重要的。他设计建筑的时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这不仅包括热量,还有海拔、纬度位置、太阳高度、主要的风向和山的距离、离海的远近……

如果换做百年前这样说,或许没有人会有疑义,因为当时人们都是这么做的。但是现在,在大多数国家,在美国,人们就会惊叹:难道不可以用空调吗?

在马库特看来,400年前欧洲人占领美洲的时候,是没有空调的,那时美国建造了很多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了不起的建筑啊!如今也是可以的,只要顺应气候,在热带的澳大利亚,你也可以建造出不用空调的房子来,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只要你有决心,肯下功夫好好研究当地的气候条件。

对马库特来说,建筑所在的地域就是一切。要建一座能全年呼吸的房子,先要确定它的朝向,各个位置都能很好地通风,让空气能在其中流动。要确保空气的流向,让空气被吸入,而不是被推进去。

建筑的屋顶能产生文氏管效应来降低风的影响,能将白天的风速降到很低。因为龙卷风通常都是从海上来,所以如果在海边建,麻烦就很大。而如果是在内陆,风速就比较合理,可以用来给人们降温,所以设计了有荫蔽的廊子,这就是对于地域的索求。

就拿蓝山的辛普森住宅举例,并不是从中间进入,进去之后先是进了一个休息厅,你可以直接同房子进行对话。下台阶,你就可以进入一个花园,这就是峡谷里的土著居民的路径。所以这个作品和原来土著居民的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这对马库特是个重要的体验,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入口处理,一种不同的入口和主体的关系,没有一切繁文缛节。澳大利亚不是有繁复礼节的国家,却正好是那些东西的对立面。他们通常都是非正式的,很随和的,很真实的。这种看起来有些笨拙的随意恰恰非常实在,是马库特非常喜欢的一点。

地方性不是排他性

很多澳洲建筑都倾向于成为商品而脱离了建筑的范畴,建筑必须包含空间,必须考虑采光的艺术,对地球生态负责,很多是马库特感兴趣的地方。

他的做法从来都不是坐下来思索怎样才能做出澳洲本土化的建筑,而唯一感兴趣的是设计出与我自己的文化、技术和地方相吻合的建筑。建筑的地方性并不代表排他性,建筑可以超越文化差异。

在马库特的观点里,实用计算机就让手牵着感觉走,他认为感觉非常重要,因为用手画一条线与在计算机里画一条线是不一样的。

在平面中设计出采光和通风的最佳可能性,马库特对于光线由室外的非常明亮到阳台的一般明亮再到室内的昏暗这种变化很感兴趣,对于建筑表皮的层层保护很感兴趣,还有对于光照水平如何变化,如何在北面避免开窗来隔热,这样的建筑表皮就像眼睑、睫毛能控制光线进入眼睛一样,对于建筑上这样的设计很感兴趣。

马库特许多业主都说住在他设计的房子里就像在开一艘船。因为你可以自己控制风和光,可以让空气流动快一些,也可以让它流动得慢一些,甚至不让它流动。

所以说房子是可以操作的,这与坐在空调房里不一样,打开开关就只有一种质量的光线,可是他设计的房子能适应光线的变化。

马库特发明了北向的太阳遮蔽屏,在南威尔士大学他仔细研究了太阳的走势,研究出来了这种发明,也许他是真正了解它的人。

城市建设需要法则

有趣的是提供一个场所,而不是建筑。格伦·马库特是一位集现代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特质于一身的专注的建筑师,他的建筑是场所的建筑,是对景观和气候作出反应的建筑。

他的大多数作品规模并不大,在材料应用以及工程结构也选择最普通的方式,对材料的选择极其注重它们对能源的消耗。其作品有着高度的经济性和功能性,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应用,如风向、水的运动、温度和光线,都会围绕他设计的建筑延伸开来。

nlc202309081847

马库特认为,设计质量重要的是建筑的外观要和其他元素协调一致:结构、秩序、平面安排、光线、阴影、形式……所有这些统一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马库特始终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澳洲大地上,他的建筑秉承了设计者谦虚、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用他最爱引用的西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话来说,它们“轻轻地触摸着大地”,宛如大自然结出的果实,亲切、舒适、自然。

遵循心底深处的声音

“我们大多数人穷其一生只是做一些平凡的工作,因此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将它们很好地完成。”马库特曾经告诉他的学生:“你必须全情投入你的事业,首先要努力,其次要爱,第三是要经受磨练。”

格伦·马库特认为,决定建筑物应传递什么样的意图是设计者的责任。作为建筑师我们不但要思考建筑的本质,更应该探究“什么样的建筑才能与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和场所相呼应?” 建筑的成功不在于建筑所处的位置,更在于建筑师的“思考形式”,而非单纯的表现形式。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在不同地区建同样的建筑,只要你用大量的能源去供给它,调节它的温度就成了。但这根本就不是在解决建筑问题,只是在大量地消耗我们这个星球有限的能源。

而马库特的观点却是:天凉了,你就加件外套,天热的话,你就穿些轻薄的衣服。他对于建筑也有类似的追求,希望建筑也能对气候做出像人增减衣服这样的反应。有时是完全开放,另一些时候也许只是开小的气窗,还有的时候就是窗子、玻璃,或是为了减轻视觉疲劳而采用一些百叶窗来降低光线强度。

我们都是环境的感受者和接受者,处在这样的角色,创造一个适宜于我们生活的舒适的环境不仅是生理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情感上的责任。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人,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3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新几内亚莫罗贝长大,并在那里对简洁、原始的建筑产生了偏爱。1956-1961年间,他在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学习建筑学,并在此期间与众多建筑师协同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周游各地,于1964年回到Ancher, Mortlock, Murray and Woolley 事务所工作,并在该事务所工作了5 年之久。1970 年,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景观生态建筑学 篇4

随着城市化趋势的加剧,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城市人口猛增, 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仅靠栽植地面绿化的手段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 每人平均所占土地的总面积为0.70ha, 约为世界人均数 (2.4ha/人) 的三分之一, 美国人均数 (3.3ha/人) 的五分之一, 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更大, 大部分都在8000人/km2以下, 如首都北京为11500人/km2, 天津在10500人/km2, 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用地一般在6000人/km2以下, 如伦敦5100人/km2, 巴黎3550人/km2, 华盛顿1300人/km2等。在现有的城市用地现状下, 只有研究、推广、实现立体绿化, 才能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50%的城市宜居标准。

为了更好地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绿量、软化城市建筑的硬质景观, 充分发挥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作用, 立体绿化是解决人和建筑物两者与绿化争地的矛盾, 满足城市绿化要求的最佳措施之一。目前, 立体绿化逐渐成为城市植物地理学和城市生态学、城市园林景观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并受到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规划学者的高度关注。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的设计、方式、技术方法、荷载量要求和计算等层面, 随着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的理念的深入, 城市、建筑物的立体绿化生态效益研究逐渐呈现出一定发展趋势, 但是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和半定量评估方面, 而关于立体绿化生态效益定量分析还缺乏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和工具。

美国西雅图计划和发展部 (DPD) 开发的Green Factor模型是一套建筑物、绿色社区生态性能评估工具, 它是在柏林生态面积系数 (BAF) 基础上改良而成。该评估系数不仅限于绿化面积, 还考虑各种铺地与植被生态质量。从关注数量, 到关注最终效果, 这套体系在美国和欧洲逐渐发展, 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可持续景观评价体系。本研究尝试应用西雅图绿化系数的模型和评估系数对深圳市建科大楼及周边进行立体绿化的生态性能评估, 其结果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立体绿化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对于规范和引导中国立体绿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案例与研究方法

(一) 深圳市建科大楼基本情况介绍

深圳市建科大楼 (简称建科大楼)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侧城市郊区 (E114°33′, N22°34′) , 占地面积3000m2, 建筑面积1.8万m2, 总高度为57.9米, 地上12层, 地下2层。于2009年4月使用。该建筑集被动式和主动式绿色技术于一体, 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标识三星级认证。

深圳市建科大楼的立体绿化特征有:在建科大楼3000m2的占地面积中, 努力在大楼的各个地方, 种上植物, 增加绿量。立体绿化“亮点”之一是“空中花园”, 它位于大楼中部的6层, 层高6米, 是大楼低区实验和高区办公区域的过渡转换层, 为上、下两部分提供一个自然便捷的绿色交流空间。它和底层的架空绿化、顶层的屋顶花园一起, 成为均匀分布在整栋大楼立体绿化的绿色生态框架。它与底层的架空绿化、顶层的屋顶花园一起, 成为分布在整栋大楼立体绿化的绿色生态框架。大楼各层走廊、平台的周边均设置了种植花槽, 湿地、生物滞留池。采用高透水性与高保水性、低日照反射率的路面铺装材料;确保地面铺装被建筑或高大乔木的阴影覆盖, 覆盖率超过50%;建筑外立面立体绿化, 结合西向遮阳设计爬藤类植物, 各层设置花坛绿化 (见图1) 。

(二) 西雅图绿化系数评估的原理

西雅图绿化系数评估模型由数据模块和评估系数、模型结构三大部分组成 (见图2) 。主要包括水景、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和透水铺装等四个部分的立体绿化数据, 同时还有生物滞留池 (湿地) 、种植区域和植被等三个部分的绿色社区数据。根据两大数据模块, 以及绿化系数中根据评价标准拟定的评价系数, 运用绿化系数模型, 将各个要素的面积乘以相对应的系数值, 然后将灌木、乔木、植被以及绿色屋顶、墙体绿化考虑进去, 将各要素的面积乘以相对应的系数值 (范围从0.1-0.7) , 加权求和, 除以区域面积总数, 得出评估的结果。

根据西雅图绿化系数的42个案例点的经验值表明, 对于居住小区或住宅建筑, 绿化系数值应不低于0.6, 而对于商业区或者商业办公住宅来说, 绿化系数应不低于0.3。

其模型为:

式中:Gf为绿化系数, Ai为土壤厚度, ri为土壤系数;B1为植被要素, η1为植被面积系数;Bi为植被要素, ηi为植被棵树系数;Ci为绿色屋顶, δi为绿色屋顶系数;D为绿化墙体, θ为绿化墙体系数;E为人工水景, ε为人工水景系数;Fi为透水铺装, ρ为透水铺装系数;G为结构土, τ为结构土系数;Hi为加分项, μi为加分项系数。

(三) 评价标准和系数

绿化系数评估方法旨在鼓励大型植物、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绿色墙壁等绿色要素的应用, 以及还有植物的分层次种植和提高城市景观等要素。建筑物的立体绿化评估包括以下景观要素和加分要素:土壤、树木、绿色屋顶、墙体绿化、水景、透水铺装和加分项。Seattle Green Factor中所考虑的要素优先次序为, 景观功能 (土壤) , 选取的概率达到了97%, 其次是草坪和其他植被 (土壤厚度>60cm) , 其概率达到95%;灌木 (土壤厚度>60cm) , 概率达到87%;耐寒植物的概率为85%;其他要素被选取的概率依次为小型树木、绿化墙体、中小型树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大型树木、灌木 (<60cm) 、草坪和植被 (<60cm) 和珍稀树种、水景等。

具体的指标要素分析如下:

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同时也能够促使雨水渗透, 达到减少雨水径流的目的。土壤厚度是重要的考虑要素之一, 在绿化系数评估中, 土壤厚度为60cm是决定建筑物立体绿化评估的关键数值。不同的土壤深度和结构赋予不同的系数, 包括:土壤深度<60cm (A1) , 系数定为0.1;土壤深度>60cm (A2) , 系数为0.6;结构土和塑性土 (G) , 系数定为0.1。

树木:对于建筑物的立体绿化, 改善城市微环境所带来的功能性效益要超过其他要素。树木带来的效益随着时间而增加, 因此将树木大小赋予不同系数, 包括:小型树木 (B3) , 系数为0.3;中型树木 (B5) , 系数为0.4;大型树木 (B6) 系数0.4;现存大型树木 (B7) , 系数为0.8。

种植区域:种植区域质量是立体绿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层次种植的方法可提高立体绿化的功能效益。其生态效益包括促进雨水滞留或渗透, 减少热岛效应, 通过蒸腾作用使周边地区温度舒适, 增强城市美化作用等。根据种植区域的高度赋予不同系数值, 如:植被高度<60cm (B1) , 系数为0.1;植被高度>60cm (B2) , 系数为0.3。

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与传统屋顶相比, 生态功能具有显著改善;减少径流量, 改善雨水水质, 缓解热岛效应。能够为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地。绿色屋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由LEED资质认证来评判, 如降低少采暖和制冷成本, 延长屋顶近一倍的寿命。绿色屋顶厚度5-10cm (C1) , 系数为0.4;绿色屋顶厚度>10cm (C2) , 系数为0.7。

墙体绿化:墙体绿化可为建筑提供遮挡保护, 设计得较好的墙体绿化还能起到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的功能。墙体绿化在下雨时还可暂存雨水, 减少排水系统的高峰负荷。墙体绿化 (D) , 系数为0.7。

水景:水景可使人更加愉悦。此外, 还能利用雨水, 减少排水系统的负荷。水景系数 (E) 为0.7。

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方式强调了使场地雨水尽量以自然方式下渗。场地雨水径流量的减少和减缓显著降低了雨水系统的高峰负荷。透水铺装也限制了非点源污染进入地表水体, 有助于保持水体的清洁。透水铺装 (F) , 系数为0.2或0.5。

加分项:加分项是除景观要素功能之外的选项。如本地植物/耐寒植物、集水设施、景观、立体农业等, 系数依次分别为0.1、0.2、0.3、0.1。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模型运算, 通过符合评估规则要求的总绿化系数面积为1500m2, 在景观要素中, 建科大楼立体绿化的土壤厚度集中在A1类型 (<60cm) 面积为1055.71m2;在绿化植被要素中, 建科大楼的绿化植物集中在高度为>60cm的花灌木或者蔓藤植物 (B1) 类型, 单位面积的平均棵树为0.63棵/m2, 而植被高度为<60cm的植被或者草本植物 (B3) 的面积为674.05m2;在屋顶绿化要素中, 屋顶绿化 (土壤厚度为10cm) (C2) 面积为377.7m2;人工水景要素中, 人工水景 (E) 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和六层空中花园部分, 总面积为311.7m2;在透水铺装要素中, 透水铺面集中于厚度为15cm-60cm的类型, 材质是混凝土透水砖, 面积为144.39m2;在加分项中, 主要在屋顶花园、墙体绿化和六层空中花园采用了无水浇植物 (耐旱植物) 和本土植物, 但是由于培育技术的要求, 该面积仅为32m2;而在屋顶花园中, 立体农业, 员工菜地, 种植的品种有丝瓜、红薯等的面积为145.36m2。将各要素的面积乘以相对应的系数值, 加权求和, 除以区域面积1500m2, 得到建科大楼的立体绿化评估值为0.68。

从评估结果比例中可以看出 (见图3) , 建科大楼的生态性能评估中, 透水铺面、屋顶绿化、人工水景三大要素的比例占的较高, 依次为27%、25%、21%, 占总的绿化系数达到73%, 而景观要素 (土壤厚度) 、人工湿地和植被等要素的比例不高, 仅为10%、7%、5%, 屋顶花园中立体农业的比例为最低, 仅为1%, 今后应扩大人工湿地、绿化植被 (乔木、灌木) 的面积, 并提升相关的绿化技术。

四、讨论

本文利用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计算出深圳建科大楼立体绿化生态性能评估值, 为0.68, 根据绿化系数评估标准规定, 在商业区的建筑物绿化系数标准为 (Gf>0.3) , 住宅区的建筑物绿化系数标准为 (Gf>0.6) , 可知深圳建科大楼的绿化标准远高于商业区建筑物的绿化系数标准, 达到并优于西雅图住宅区建筑物绿化系数标准, 其生态性能较高。其生态性能主要体现在透水铺面、屋顶绿化、人工水景三大要素中, 与美国案例区的生态评估结果相比, 美国西雅图的绿化生态性能主要集中在景观、绿化植物 (>60cm) 的乔木、灌木和绿化墙体等要素中, 而对于人工水景和绿化植物 (<60cm) 的比例较低。

现今,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没有强调生态场地设计, 许多获得LEED资质的建筑未完全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和对场地生态建设的帮助, 因此, 可以考虑在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估中融入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方法。2006年, 美国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从开发至今, 广泛应用在生态社区、绿色建筑的生态性能评估上, 它是在柏林的生态社区系数和瑞典的马尔默绿色空间评估系数基础上改进而成, 对西雅图42个商业街区和街区内的建筑的立体绿化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标是为了从美学和环境功能方面提高生态景观质量。由于立体绿化措施, 绿色屋顶、墙体绿化、绿色街区在封闭建筑密集的城市里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如减少雨水径流、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等等。可以预见, 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在绿化生态性能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在利用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计算深圳市建科大楼时, 由于直接采用立体绿化评估系数和标准, 基准为国外的建筑和小区, 其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需要调整其中有关于景观、人工湿地、水景等方面的系数, 以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今后, 应结合国内更多的绿色建筑物和生态社区的调研, 建立符合中国当地特点的立体绿化评估方法和对应数据库, 使其评估结果更为合理, 指导和规范中国的立体绿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2]、周志翔, 邵天一, 唐万鹏, 王鹏程, 刘学全, 徐永荣.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以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例[J].生态学报, 2004 (2) .

[3]、曹敏.立体绿化几种形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现代园林, 2010 (4) .

[4]、唐红, 严洁漪.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产业, 2008 (8) .

[5]、薛艳杰.上海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 2010 (3) .

[6]、彭立华, 陈爽, 刘云霞, 王进.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6) .

[7]、朱雯莉.城市绿地生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构建[J].园林工程, 2007 (9) .

景观生态规划论文 篇5

论文题目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学 院 资源环境学院

班 级 资管09-2班

姓 名 高 龙

2012年4月28号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国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4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文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了自身的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肓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肓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

【3】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

【4-5】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南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T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绌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小议“景观生态餐厅” 篇6

关键词:景观 生态 温室 餐饮

0 引言

现代社会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要求逐步提高,原有的餐饮风格和模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已很难有所突破。为突破残酷的竞争环境,获取超前性、优越性的经营空间,并能更好的服务于顾客,诞生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景观生态餐厅。景观生态餐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主要是利用可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功能设施,结合园林式的景观配置以及花草,蔬果,园林植物的种植,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型就餐环境,将餐饮和园林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早期建设的生态餐厅主要是从农用种植温室直接改造或利用原来种植温室的建造技术辅以简单的景观设计而临时拼凑起来的,其实是农业温室餐厅。温室餐厅可以说是我国的独创。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北方出现了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主要是在寒冷季节利用太阳能种植蔬菜,解决淡季蔬菜品种单一和缺菜问题。1977年在北京建成第一栋自行设计、施工的钢结构连栋钢化玻璃温室,主要用于栽培黄瓜、番茄等蔬菜。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善城市居民全年吃菜问题,各级政府陆续推出“菜篮子”工程,进一步推动了温室的发展。到目前,国内从事温室制造的企业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五六家发展到300余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就餐环境,舒适程度,餐饮品种,科学营养等问题。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一部分聪明的温室经营者,把餐饮活动引进了温室内,他们将经营不善的生产型温室承包或租赁后,加以装修,改造成温室餐厅。最初,只是在温室内搭建普通的炉灶,摆些简易桌椅,招待用餐者。后来将温室结构逐渐改进、提高,演变为设施较为完善的温室餐厅。

可以说景观生态餐厅是对温室应用的一项功能拓展,不仅改变了传统封闭的就餐环境,实现人与景观植物,蔬果作物的共生共荣,同时也提高了温室应用的经济效益。作为国内一个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增设一个特色餐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增加一项城市整体配套服务功能。现在的景观生态餐厅,其结构以钢构、阳光板为主体框架,辅以调温、降温的风机、湿帘、中央空调等系统,满足于服务的空间。内部以人造景观、热带植物、花草奇石等打造生态环境优化服务品质。餐厅的基本经营元素(如吧台、餐台、明档、卫生间等)经专业设计、施工,有机、合理的融入到大环境空间内,使餐饮文化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提升。

1 景观生态餐厅的类型

1.1 园林式生态餐厅:以小桥流水、竹木假山、飞瀑喷泉、厅台楼榭作为景观基调。

1.2 民俗风情生态餐厅:采用某一特定体裁(如傣族、朝鲜族等)的典型风格进行餐厅景观的布置。

1.3 热带风格生态餐厅:采用复制热带植物(如棕榈、椰子树)复制异域景观。

利用温室创造出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在生态园内展现各个主题的自然物种群落,让人们无需远足便能领略丰富的自然环境。在生态园中,创造异域风情,让人们迅速远离城市喧嚣,在热带雨林、南国风情、江南水乡中,享受着美食的同时享受着自然带来的愉悦。

2 景观生态餐厅存在的问题

景观生态餐厅以其优越的就餐环境为主要特色,是餐饮业的新秀。尽管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纷纷仿效这种景观生态餐厅,但这样的餐厅在景观与生态这块还是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方向不够明确。如上所述,现在生态餐厅锁强调的是室内温度,植物,花菜和景观装饰,部分餐厅提供有机

或生态食品,这和生态的内涵和要求的距离仍较大。

2.2 规模不健全。餐饮业要达到生态水平应有一定的规模和标准,目前在这方面也相距甚远。

2.3 对生态认识不足。现在生态餐厅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这是一种新型,有特色的餐饮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者,经营者基本是从商业利润出发考虑,公众对什么是生态餐厅,生态餐厅应具备什么标准和规范缺乏认识。不只是种些异域珍稀植物,设置几个假山跌水就生态了。在一个玻璃建筑内,空气流通、温室效应等都是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2.4 景观设计深度不够。虽然很多景观生态餐厅里面漂亮的景点很多,但多是塑假形式,只强调了工艺,没有注重景观的内涵,没有主题,天南海北的各种风格全部揉杂在一起,相互间没有联系性,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我们设计与发展景观生态餐厅时,首先要提高对景观生态餐厅的认识。认识到景观生态餐厅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温度舒适,风景优美,宜人的就餐环境,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有利于子孙后代。其次是成立生态餐饮协会。像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协会一样,应成立生态餐饮协会。制定有关规范和标准,开展生态餐厅认证工作,使生态餐饮业发展纳入正常轨道。最后要制定景观生态餐厅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环境舒适,优美只是对生态餐厅要求的很小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满足生态方面各项要求。如使用绿色建筑材料;提供有机(生态)食品;使用可降解原料和餐具;采取节水结束;使用过氧化氢,臭氧等非毒性洗涤剂和杀毒剂;预防各类污染;对残羹废渣、油烟、玻璃、塑料、金属、纸张等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小型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在设施运转,烹调等方面采取节能措施等。

“生态餐厅”倡导的是一种绿色、健康的休闲理念,通过现代化智能温室和生态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并通过对室内温度、湿度的有效控制营造出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的就餐环境。

景观生态建筑学 篇7

景观设计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 需要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 “生态”这一概念也开始慢慢渗透到景观设计领域, 在近现代西方景观设计中甚至成为主流。在英语中景观设计有两种定义:表示风景时, 景观设计意味着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表示自然加上人类之和的时候, 它就意味着在一系列经设定的物理和环境参数之内规划出适合人类的栖居之地。这两种定义使我们将景观设计同环境保护、生态联系起来。

另外, A·比埃尔则将景观设计视为“一种思考方式, 一种哲学途径”, 认为是它使规划师、政治家和公众认识到一切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1]。这样, 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就要上升到一个道德伦理高度, 担负起合理规划土地的重大责任。我们从“哲学的途径”来研究生态景观, 就要重新审视其观念的变迁及人们欣赏和处理景观的原因和方法。生态景观回答了一个基本的问题:“人们应该怎么感受和设计景观”。我这里引用“诗意”这个词来说明问题。所谓“诗2288环境艺术意”就是指一种自由、和谐、理想的审美状态, 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非诗意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批判与警醒, 更是对人类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

一、自然的诗意表达

18世纪开始盛行的欧洲自然式风景园, 是人类自然式诗意表现的开端。设计师们崇尚风景如画般的景色, 提倡在自然中选择最美的片段加以取舍, 去除所有不美的因素。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人类的力量慢慢地强大起来, 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 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控制了西方思想领域, 康德、笛卡尔都成为这种思想的推崇者。另一方面, 随着思想领域的发展, 分离出现了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它提出自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能满足人的利益, 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提醒了当时自大的人类, 让人们开始认识到对自然环境的间接责任。虽然思想的变化并未带来景观设计艺术本位观的改变, 但人们的景观审美品味发生了转变。“云、山和水浑然一色, 海天相接, 在风中颠簸的船只……”, 唤起了人们一种诗意的情感, 告诉我们如何浪漫地感受自然力。

生态学正式创立后, “生态”一词在历史的舞台上频繁出现, 加之19世纪浪漫主义自然观的盛行, 给早期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注入了一股强大推动力。特别是在美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梭罗、国家公园之父缪尔的生态伦理思想影响下, 美国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自然生态景观系统。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出崇敬生命、保护荒野, 并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缪尔则是把自然的美学、保存自然遗产的价值和保护自然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19世纪, 正是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 这两位学者的早期生态伦理思想虽未成体系, 但他们力图去阻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言行, 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缪尔与奥姆斯特德等人提出了需要保护一些重要景观的思想, 并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约斯迈特公园。在曼哈顿规划之初, 奥姆斯特德又在其核心部位设计了长2英里、宽0.5英里, 举世瞩目的巨大城市绿肺——纽约中央公园。此外, 在19世纪后半叶还出现了将城市公园、公园大道与城市中心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公园系统的思想。设计师查尔斯·艾略特提出在波士顿的闲置土地上建立一个开放空间系统, 征用湿地、陡坡、崎岖山地等无人利用的土地, 规划设计成公园系统。比较著名的是他与奥姆斯特德合作规划的波士顿公园系统, 他们将这些土地设计成了引人入胜、使人留连忘返的休闲娱乐公园。这些景观设计意在重构日渐丧失的城市自然景观系统, 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生态伦理思想的引入, 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 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

由于美国的景观设计思想的革新和进一步发展, 为了满足各个地区不同自然环境条件的需要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 以西蒙兹、哈普林为代表的设计师们, 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条件的调查研究, 开始设计适合当地环境的本土景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哈普林设计的位于旧金山北部的海滨农庄住宅区。这个设计的重点在于突出表现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模式:不仅要提供住宅, 而且居民和其他人仍然能享受野外粗犷的风景和自然悬崖的地形, 土地不受破坏, 野生资源能够获得保护。在深入研究了土地、地形、风向、自然植物等一系列问题之后, 哈普林提出基本的构想草图和纲要计划, 而建成后的社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居住地, 土地资源受到良好的保护, 建筑设计也切合自然的环境与地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得以延续, 使人们从自然中得到灵感, 为激发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一个具有艺术感召力的背景环境。

二、科技的诗意缺失

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生态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 并提出了新的确立生态和自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的生态伦理思想——生物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 强调自然界万物的“内在价值”和道德权利[2], 反驳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最早以科学形式提出生态伦理思想的史怀泽, 形成“敬畏生命”的生命伦理思想理论;哲学家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呼吁人们以一种谦恭和善良的态度对待土地, 寻求一种能够激发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利奥波德希望这种方式能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

这时, 在景观设计思想领域中形成了一种科学的设计伦理观, 并且开始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设计中, 设计者提倡使用生态因子分析来完成景观设计。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 揭示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设计方法, 预示着景观设计科技时代的来临。

《设计结合自然》肯定了自然作用对景观的创造性, 强调科学家与设计人员合作的重要性, 并逐步向生态学家先分析问题并提出可行方案, 设计师再开始设计的方向发展。但这样片面强调推崇科学的设计, 弱化了对环境美感的要求, 使设计丧失了艺术的感染力, 很难表达出诗意的境界。与此同时, 在艺术界兴起的大地艺术开拓了设计师的思维, 对人们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的提高与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从史密森的艺术作品的那未完成的环和开放的螺旋中, 看到了一种新的语言。因而在他的作品烛台角文化公园中, 就有这些自然艺术元素的出现。这时的生态景观不但拥有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 而且更加完善地走向了艺术的回归之路。

三、城市的诗意进化

1962年,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问世, 掀起了民众保护环境运动的浪潮。同时生态伦理也逐步独立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以来,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增长等问题日益严重, 居住环境也不断遭到破坏, 环境保护运动愈演愈烈, 人们开始动摇和怀疑人类中心主义是否能为生态保护提供足够的道德支撑。人们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 城市需要诗意的进化。

基于这些方面的担忧, 生态景观在城市的存在作用越来越重要, 生态景观的设计师们面对更现实的课题——如何恢复人类过度利用而且污染严重的废弃地。这种恢复性的设计计划, 需要在改造时充分考虑场地原有特征, 尊重自然生态的进化原则, 不仅要改造自然环境, 还要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于是出现了像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样的景观, 它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遗迹, 整个公园基本上是凹凸不平、植被随季节的变化而枯荣。从远处看, 绿色草地上的黑色铁塔轮廓清晰, 鲜明夺目, 以明亮的拼贴画一般的海岸线为背景, 构成了具有人类工业活动寓意的轮廓。这类被称作后工业景观的环境, 是人为了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而不懈努力的结果。它们出现和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建筑和景观本身, 上升到一种全新的人类伦理观与生存态度的层面。

从社会主义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 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再到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城市, 人类正在一步一步通过自己伦理道德认识的提高, 让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 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同时让人们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让自然参与设计, 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四、对中国生态景观的诗意启迪

中国的生态伦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所体现, 例如要做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但中国的生态景观起步较晚, 虽然不乏一些优秀的案例, 但大多数还是没有脱离形式化、口号化的设计。大量使用石材、木材, 声称自己的设计为“生态设计”;在绿化配置中一味地追求“新、奇、异”, 大量使用外来树种, 而不是用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 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为了形象工程给大地覆盖人造水泥“铠甲”, 使每年降雨量三分之二顺着下水道流走, 地下水也得不到应有的补充……

如今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 需要大量公共景观绿地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休闲需求, 于是城市中掀起了一股景观环境设计的热潮。对设计师来说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好机遇, 但认真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设计师肩负着的重大历史使命。所以作为景观设计师, 首先需要形成一种道德伦理上的责任感, 从伦理角度审视要摧毁还是要保留;其次要把设计看作是历史连续性和反射性的符号, 重新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景观的修复、改造和再生过程中贯穿生态伦理思想和环保意识;再次, 设计时也要尽量运用生态的设计手法, 这样才能实现人类与城市环境和谐发展, 构成安全、健康的城市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红卫.哈格里夫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骆天庆.近现代西方景园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J].中国园林, 2000 (3)

[3]张红卫.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J].中国园林, 2003 (3)

[4]林箐.美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大师理论家—劳伦斯.哈普林[J].中国园林, 2000 (3)

[5]陈六汀.环境伦理:环境艺术设计新视角[J].装饰, 2001 (1)

[6]张斌.现代哲学、美学影响下的西方景观设计解读[D].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2003硕士论文

景观生态建筑学 篇8

1.1 风景林

风景林是具有较高美学价值, 并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目标的森林的总称。通常包含在风景名胜区、城郊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防护林带和城市绿色通道等一定城市地域面积内, 具有较高美学观赏价值, 能够满足人们审美与休憩需求, 并具备相应防护功能于一体, 以乔灌草相结合形成的多树种、多林种、多功能、多层次复合结构配置的植物群落[1]。

1.2 景观生态林

景观生态林是指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 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外延。景观生态林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 包含多个层次、多样类型、多种功能, 是为城市服务的森林整体, 即具有建设森林的生态景观效果。其视觉外观上除具有一般生态林的绿化效果外, 更注重树种、树形、色彩、层次多样化和协调性, 强化人造森林景观, 形成人与自然、森林与环境、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现代城市森林景观与现代林业融合一体的格局。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生态特征, 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参差有致, 林冠起伏, 叶色各异, 季相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2]。

2 厦门市景观生态林的现状

2.1 厦门市景观生态林的对象范畴

参考《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依据厦门城市发展的现状, 市域范围内景观生态林定义为:市区周边的大环境绿地, 包括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构架的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 插入市区的或与市区相邻的风景林地以及风景区、游乐区等;市域内广阔的自然型绿地, 包括远郊风景区、水源保护区、农业用地、山林地、自然植被区以及空地等。

2.2 厦门风景林地现状

厦门地带性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 原生植被早已绝迹, 代之以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目前, 据对厦门山地植被的群落结构调查表明, 厦门岛内山地植被以台湾相思群落为主, 在立地条件较差的裸岩石头地或山顶, 主要与针叶树种马尾松混交, 而在山腰上土层较厚与乡土阔叶树种进行混交, 如土蜜树、朴树、榔榆等, 形成相对稳定复杂的群落。在群落植被类型组成有常绿阔叶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型、常绿针阔混交型3种。岛外林地植被主要由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山地灌丛及竹林等植被类型组成。稀树灌丛由稀疏的马尾松、灌丛和草本植物组成, 零散或成片生长的竹林主要是由毛竹组成。因此, 厦门市现在的风景林地具有树种单一, 林相单调, 季相变化少, 观赏树木少, 景观价值低的现状特点。

3 厦门景观生态林建设

3.1 风景林地的规划

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将厦门市风景林地划分为山地风景林和湿地两大类。其中山地风景林又分为郊野游览休闲绿地、城市背景型风景林、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和自然生态控制区绿地五种类型。

3.2 景观生态林树种选择原则

树种选择是景观生态林构建的最基本工作。景观生态林建设要以山地森林植被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调查研究为基础, 遵循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兼顾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树种选择原则。为了给山地生态风景林营造提供最适树种, 必须选择符合下述条件的树种: (1) 适合本地气候条件; (2) 适合林地立地条件; (3) 适合不同林型生态功能; (4) 生长速度快; (5) 景观效果好; (6) 无公害或病虫害; (7) 对污染及盐碱有一定抗性。

3.3 景观生态林植物配置手法

在景观生态林地树种配置的平面构图上, 应以总体空间协调统一为基础, 追求局部空间的变化和特色, 形成空间变化的序列性。在空间感观上, 通过树种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群落外观, 来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景观效果。通过多种不同形态植物群落的空间相结合, 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比如, 利用疏密不同的风景林与开敞的草地交错布置, 形成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序列性空间;在空间组织上, 通过分隔、渗透、对比等空间处理手法, 创造变化多姿的空间效果。立面上, 为营造富有韵律感天际线的风景林, 可利用高度不同的植物群落组合, 或冠形不同的树种组合, 结合起伏的地形来达到丰富的立面景观效果[3]。

4 厦门海沧区景观生态林建设实践

4.1 海沧区景观生态林现状

目前海沧区林业用地面积12.46万亩。其中有林地11.39万亩, 林地中的生态防护林2.88万亩, 经济林5.2万亩, 森林覆盖率39%。现有生态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林分生长和林相景观差异很大, 沿主干道第一重山林相景观总体很差, 到处是开山采石遗留的裸露山体;虽天竺山林场经营区和二重山的森林植被较好, 但生态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 林相景观不尽人意;马尾松劣质林分、疏林地占比例很大, 病虫害严重, 林分生长不稳定, 生态防护效益较差;马尾松林分火灾危险性大。林种结构不合理, 生态防护林占25.3%, 比例明显偏小;经济林占45.5%, 比例明显偏大。海沧立地条件很差, 而经济林向山上无序扩种又疏于管理。生态林遭受严重破坏, 到处是半裸露山体景观, 与海沧区今后发展景致极不协调。

4.2 海沧区景观建设林规划建设

从2004年开始, 海沧区森林通过林分改造和林相建设等途径, 改善景观生态林和生态风景林的比例结构, 改马尾松单一树种劣质林分为多种阔叶树的复层异龄混交林。调整林地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即:蔡尖尾山一太坪山片区、文圃山片区 (西部片区) 、天竺山片区-东孚片区三大功能片区, 以及重点工程林分改造、裸露山体复绿、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布局。将海沧区的华夏文化大观园规划范围内的马尾松林, 实施林相改造, 建成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风景林 (或森林公园) ;建成新阳工业区的岩壁复绿和破碎林相的修复建设绿色生态屏障;蔡尖尾山北坡多为裸露的岩壁石头山复绿;天竺山森林公园、溪头水库周边一重山, 应建成景观生态林和生态风景林, 满足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的需求。第一重山以外的集水区, 应建成高质量的水源涵养林[4]。

4.3 海沧区景观生态林树种选择

景观生态林的树种以乔木为主, 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并重。根据景观风景林的类型及立地区特征分类型设计, 以立地条件、景观生态林作为目标主导因子, 选择与之相应的树种。

(1) 山顶、山脊和山坡上部景观生态林树种:木荷、朴树、马占相思、黄连木、杨梅、枫香、铁冬青、五裂槭、土蜜树等。

(2) 山坡中部景观生态林树种:鸡爪槭、木棉、海南蒲桃、团花、铁冬青、蓝花楹、枫香、白背叶、土沉香、杨梅、潺槁树、山乌桕、铁力木等。

(3) 山坡下部景观生态林树种:火力楠、蒲桃、越南盾柱木、双翼豆、孔雀豆、腊肠树、美丽异木棉、凤凰木、蓝花楹、格木、仪花、铁刀木、火焰木、木棉、石栗、尖叶杜英、小叶杜英、小叶榄仁、樟树、阴香、浙江楠、潺槁树、台湾栾树、蝴蝶果、麻楝、青榄、海南红豆、喜树、竹柏、米老排、阿丁枫、非洲楝等。

(4) 水库及谷地水湿地景观生态林树种:墨西哥落羽杉、水翁、水蒲桃、白千层、澳洲白千层、湿地松、沼地棕、水石榕、水杉等。

(5) 林缘、道旁配景树种:火焰木、木棉、鱼木、红木、风铃木、红千层、黄花夹竹桃、凤凰木、朱缨花、非洲夹竹桃、红花油茶、刺桐、台湾栾树、美丽异木棉、高山榕、橡皮树等。

(6) 立地条件较差, 地势险要, 坡度较大的地段, 以低矮花灌木藤本为主。可选树种有双荚槐、红乌桕、杜鹃、三角梅、非洲夹竹桃、迎春、十姐妹、茶花、黄心梅、九里香、澎蜞菊、炮仗花、爬山虎、八角金盘等。

4.4 海沧区景观生态林植物配置手法

(1) 强调品种的丰富多样与协调统一。沿海城市通常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兼顾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树种选择原则。通过乔木、灌木、草坪的合理配置, 形成植物群落立体结构, 营造一个生态效益高、景观效果好的城市景观生态林。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 乔木与灌木混交。并视风景林地具体情况采用块状、带状、行间混交模式, 作为背景林地植物配置的主要模式。

(2) 营造成片自然的森林景观。上层以大乔木为主, 中层配植枝叶密集的小乔木, 下层种植灌木及地被植物, 形成自然的森林美景。以乡土植物为大背景, 点缀色叶植物, 重要的游览线路两侧、景观节点、林缘植开花乔木。依据现状条件、景观类型和赏景距离等因素对景观的要求, 巧妙运用设计手法, 以突出自然美感为原则, 形状与大小可灵活变化与组合。使中、远景充满绿色、粗旷、神秘和层林尽染、富于想象力的格调, 使近景充满自然、和谐、争奇斗艳、赏心悦目的意境。营造“春景秋色”植物景观, 春季繁花、秋季色叶、夏荫浓绿、冬阳落地的季相丰富的城市山林景观。在山间谷地溪流处, 利用小气候, 植桃树、李树、野牡丹、姜科、天南星科等植物, 营造桃花坞山谷溪涧景观色长廊。

5 结语

景观生态林建设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构建风景生态林是未来城市风景林地发展的方向。厦门原有的景观生态林, 马尾松林分占很大比例, 火险等级高、景观林相差。海沧区作为厦门景观生态林改造提升的重点区域,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 部分生态林已满目苍翠、百花争艳、景色怡人, 成为市民理想的休闲健身场所。海沧景观生态林建设, 对于整个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景观设计规划, 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缪林海.生态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初探[D].福建农林大学, 2008

[2]董建文.福建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黄全能, 蔡邦平, 刘与明.厦门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 篇9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

1 生态设计在景观中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文化内涵。未来景观设计科技化, 生态化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只注重功能, 外表, 甚至把设计当成市场竞争的工具、推销产品的手段, 其目的是产品而不是人。所以, 设计不能停滞不前, 应该充分体现它自己的未来性。

未来设计中的生态设计, 又称为绿色设计, 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我认为对于生态设计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景观设计, 都可称为生态景观设计。二战前柯布西埃的“阳光城市”、赖特的“有机建筑”和“广亩城市”等理论的提出应该属于这类。虽然这些早期探索在许多方面有不少“乌托邦”的成份, 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和缓解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小、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因此, 生态设计的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 也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以生态学方式思考, 以生态学方式从事设计。

2 景观行业的现状以及传统的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 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中发现我国的景观设计没有地区特色, 没有民族特色, 而且也不关注生态设计和未来设计。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出现了欧式一条街、欧式花园小区和欧式广场等。在国外, 虽然对于未来设计和生态设计已经比较关注, 但是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 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 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明清时候的“干阑建筑”,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向来注重于地形地貌、通风采光、人畜分离、寝居藏作等各种环境、功能要素的和谐统一, 屋顶雨水汇集于灶屋存水缸;人畜便和生活垃圾也汇集于灰塘。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 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3 生态设计的运用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 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 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 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 而是利用生态设计, 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 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 虽然造价不菲, 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 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 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 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 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 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 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 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 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4 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和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使景观设计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把景观设计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把景观设计带入理想的, 新兴的领域, 如用新材料提供自我能源供应系统或是最大限度的将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 等等。英国着名掩土建筑师阿瑟·夸比自1969年以来, 在大量的掩土建筑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掩土建筑不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可以使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也可以取得不错的节能效果与心理满足。掩土建筑又被为“未来建筑”。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科学应引起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关注, 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5 结论

如果景观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 以人类为中心思考, 这种唯利是图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向自然掠取资源, 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 从长远来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生态性是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它不是服务于“人”的设计, 而是服务于“地球”的设计, 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设计思维。应该通过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解决现在的新问题, 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因此, 生态设计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工具, 而设计中的物质性和艺术性, 应该是设计中的基本标准, 三者结合把景观设计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让景观设计在人类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2]薛健.世界园林, 建筑与景观丛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当代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 篇10

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当前各界较为提倡的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经济建设概念。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在享受、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对大自然进行保护与促进的一种旅游方式,它不以牺牲自然能源和损耗自然生态为代价,而是把保护自然和助力自然发展作为旅游开发前提,在实现经济利益和精神享受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护旅游景区内自然生态与原始文明的一种发展观念,人们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尽情享受浩瀚的自然风光和原始的地理人文风貌。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以提供精神享受为服务项目的旅游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旅游资源开发与景观设计的空间范围都得到了很好的规划,不再盲目扩张。生态旅游的目的地也大多以相对安静的自然环境区域为主,当前主要的生态旅游地域主要有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这些生态台旅游地的规划就主要应用了当代景观生态学原理,合理的将旅游场所与生态环境进行了结合,在布局上将游客活动与自然环境进行了巧妙衔接,使生态旅游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开发具有鲜明的区别,生态旅游在寻求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同样强调环境保护,在旅游服务项目的选择上也同样以生态资源的保护为出发点,对顾客的旅游需求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有选择、有规划、有目的进行满足,在提供合宜的旅游服务的同时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使生态旅游始终处于良性循环。

2当代景观生态学概述

当代景观生态学实际上融合了地理学与生物学的相关理论,是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与生物学中的生态理论的结合。也是自然现象研究与生态区作用研究的相互结合。运用景观生态学能优化生态旅游的结构,并很大程度的美化生态景观的布局,从而实现生态旅游景观生态类型的优化选择与设计。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就是景观生态学所提出的景观,生态旅游中提倡的生态保护也与生态学中的科学发展观大致相同,因此,当代景观生态学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3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当前景观生态学在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是旅游提供方和旅游者双方的综合层次方面,这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的提供者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保护法则应用其中,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为维护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规划;而旅游者在进行旅游体验时是以精神享受与心理满足为出发点的,生态旅游对环境与原始风貌、人文的保护能够为当代旅游者提供更富有地区差异性的旅游体验,使之获得满足;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虽然给旅游开发方与旅游者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从生态平衡与可续发展的角度看,是具有前瞻性的,不仅能够保护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更能对游客环境保护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景观生态学还应用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方面,景观生态学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开发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对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与不可恢复性操作进行了规避,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开发方法,并从技术上进行了规范指导,同时,为生态旅游提供了详尽、精准的科学数据,为生态旅游的规划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应用也有所体现。景观规划与管理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工程,在管理过程中运用景观生态学不仅能够使景区的生态结构维持协调,还能使得生态旅游区的系统功能维持平衡,使得生态旅游区内生态系统始终处于有条理、有层次的发展之中。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旅游区功能区域更合理,使景区内的景观设计更协调自然,更能使景区内的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达到基调一致,使生态旅游去的旅游服务更丰富、合理。

4结语

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更是一种更科学环保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旅游模式,在生态旅游目的地选择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应用当代景观生态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在解决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为生态旅游的规划指明了方向,并为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了保障,使生态旅游更具针对性,使得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业中,生态旅游将更具竞争力与持续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02:206-212.

[2]叶曼.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0:216.

[3]杜永梅,张瑞琴.浅谈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J].内蒙古林业,2012,N o.44206:26-27.

[4]莫平,敏明,刘柿良,张可,任波,陶建军.中国当代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展望[J].四川林勘设计,2016,N o.12201:8-14+54.

上一篇:机械设备配置公路工程下一篇:Ro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