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

2024-08-08

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精选四篇)

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7.5±0.56)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9个月~12岁,平均年龄(6.58±0.45)岁。疾病种类:45例患者为多发性硬化,20例为重症肌无力,23例为急性脊髓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治疗,即使用地塞米松,1 d剂量一般在5~15 mg,持续服用10 d作为1个疗程,服用的量需要每天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定。观察组主要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剂量为20 mg/(kg•d),并使用500 m L葡萄糖将二者进行混合,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间一般控制在6 h内,持续静脉滴注4 d,4 d后换用强的松,一般剂量控制在10~50 mg,嘱咐患者家属与患者每天旱晨服用,持续8 d时间,随后慢慢降低药量,直到停药为止。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每隔14 d进行一次重复此种操作,一般重复1~3次。

1.3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患者的临床效果主要以显效、有效、无效为评定标准,显效:患者的所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基本恢复;无效:症状无任何变化,有的患者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85%,显效20例(47.61%),有效19例(45.23%),无效3例(7.1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1%,显效30例(71.42%),有效11例(26.19%),无效1例(2.3%),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3%,通过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中多发性硬化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脱髓鞘疾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出现髓鞘脱落情况,使得瘢痕组织呈现,从而诱发硬化[3]。在神经免疫系统出现损伤时,很容易引发复发等现象发生,使治疗难度加大[4]。同时,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乏力、行动不便、视觉不清晰以及感觉障碍等。急性脊髓炎在临床中是指患者的脊髓部位发生病变,主要是感染诱发[5]。如果患者经常出现瘫痪、感觉障碍等情况,且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就极易引发呼吸肌麻痹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导致死亡。重症肌无力在临床中主要是指机体神经的肌肉在进行输送时发生障碍,从而诱发慢性疾病的发生,使得患者全身肌肉、骨骼等受到影响,通过研究表明,眼外的肌肉最容易受到波及,患者大部分都会出现复视以及眼睑下垂等情况[6]。如果症状不明确,例如患者身体一直处于疲劳的情况下,症状就会加重。如果患者呼吸肌受到波及,就会影响患者的呼吸,严重的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由于小儿还处于发育阶段,其身体中的各项功能还没有完善,在小儿出现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时候,病情发展快,容易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对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一定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年龄小的患者身体功能还处于发展时期,很容易会出现激素的不良反应情况,所以不适合长期用药。本研究主要将我院收治的84例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显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85%,显效20例(47.61%),有效19例(45.23%),无效3例(7.1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1%,显效30例(71.42%),有效11例(26.19%),无效1例(2.3%),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3%,通过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恢复快、效果显著、并发症率低、安全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神经免疫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主要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85%,显效20例(47.61%),有效19例(45.23%),无效3例(7.1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1%,显效30例(71.42%),有效11例(26.19%),无效1例(2.3%),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3%,通过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恢复快、效果显著、并发症率低、安全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神经免疫,疾病

参考文献

[1]王葆辉,曹海玮,侯红丽.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神经免疫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3(8):121-123.

[2]叶明怡.甲基氢化泼尼松在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3):189-191.

[3]刘卫平.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221-223.

[4]香华.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8):389-391.

[5]汪明辉.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6):221-223.

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小的出生5min,最大2岁;新生儿窒息12例,颅内出血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20例。其中新生儿窒息有不同程度的硬膜下出血、脑水肿、精神反应差、呻吟,全身皮肤不同程度的发绀,其中以口周及四肢末梢最明显,前囟平软,呼吸急促且不规则。HIE后遗症表现为反应迟钝,双手无主动抓物意识,翻手不利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有嗜睡、呼吸不规则、前囟隆起、尖叫、肌张力改变等症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均采用脑电治疗、捏脊及肢体康复功能训练,中药薰洗治疗、水疗、电针治疗,冷热敷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另给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5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组另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20μg肌内注射,每天1次,疗程14d。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脸色红润,有自主呼吸,心率>100次/min,双手有主动抓物意识,反应敏捷;有效:患儿脸色正常,身体及四肢皮肤颜色青紫减退,呼吸浅表或不规律,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80~100次/min,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内张力好,喉反射存在;无效:患儿面部及全身皮肤颜色无改观,呼吸、心跳及对外界刺激都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HIE是由于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或者新生儿的脑组织损伤,HIE对新生儿的存活率以及神经系统的损伤非常大。凡是造成母体和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障碍,使血氧浓度降低影响胎儿脑细胞的能量供给均可造成窒息[3],此类患儿均有明显的宫内窘迫史。新生儿脑的能量占全身氧能量的一半,脑的代谢最旺盛,新生儿脑的能量来源几乎全部由葡萄糖氧化而来,但新生儿脑内糖原很少,而葡萄糖及氧全靠血液供给,所以新生儿缺血缺氧首先影响脑的代谢。脑在缺氧状态下糖酵解作用增加3~10倍,大量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细胞内酸中毒发展快且严重,糖酵解时仅产生少量ATP,由于能量来源不足脑细胞不能维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脑细胞的氧化代谢功能受损害,脑缺氧时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降低,脑血流灌注受全身血压下降影响而减少,使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4];新生儿窒息是由于产妇因素、胎儿因素或者在分娩时和娩出时使胎儿因为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在娩出过程中由于发生呼吸循环障碍从而使胎儿在娩出1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的呼吸而出现缺氧状态,从而使胎儿血氧浓度降低而窒息,其中宫内窒息为50%,娩出过程中的窒息占40%,先天疾病引起的窒息约为10%[5]。呼吸衰竭是新生儿窒息的症状之一,患儿首先出现过度呼吸,继而进入原发性呼吸暂停,受感官刺激,可出现节律性喘息呼吸,频率和强度逐渐减退,最后进入继发性的呼吸暂停,在窒息发生后,心输出量正常,动脉压暂时升高,随着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 O2)升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p H迅速下降,非生命器官(肠、肌肉、皮肤等)血管收缩,而保持生命器官(心、脑、肾上腺)的供血供氧,当缺氧缺血继续加重时可以加重脑部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患儿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而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是从鼠颌下腺提取的神经生长因子[6,7],是一种分子量为26.5kD的生物活性蛋白,为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蛋白物质之一,可减轻动物胫神经的髓鞘肿胀,降低变性胫神经纤维数量的作用,可改善丙烯胺以及己二酮造成的中毒性周围神经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缩短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提高神经—动作电位幅度,促进神经损伤后的修复[8]。鼠神经生长因子可用于治疗神经损伤、正己烷中毒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HIE及神经炎,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及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蛋白分子,可以防止脑损伤时神经细胞萎缩和死亡,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9]。

综上所述,鼠神经生长因子不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神经细胞,对正常的神经细胞有营养作用,还可改善受损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对脑性疾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采用脑电治疗、捏脊及肢体康复功能训练,中药薰洗治疗、水疗、电针治疗,冷热敷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另给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组另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小儿脑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脑性疾病,小儿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7-102.

[2]宋伟健,胡深,李玉丽,等.神经因子对脑出血患者血清NSE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5,10(5):7-9.

[3]闫丙川,王明科,郑春玲,等.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6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94-95.

[4]郑小常,陈松芳.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5):672-673.

[5]杨凯,宋光太,胡居恒,等.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6例面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06,11(2):109.

[6]陈根本,王植深.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3):3235.

[7]刘洪波,张炳谦,方树友,等.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促神经修复的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5):343.

[8]郝冬荣,武国霞.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0):57.

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患者80例, 男43例, 女37例;年龄5~72岁, 平均37岁;其中GBS 41例, CIDP 21例, 结缔组织疾病相关的周围神经疾病4例, 与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受累的周围神经疾病3例, POEMS综合征1例, 可疑免疫性周围神经疾病10例。

方法:治疗多以激素、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对大多数患者 (68例) 使用激素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年龄和体重来计算用药的初始计量, 开始时, 给5~15 mg地塞米松, 然后逐渐减小剂量;部分患者 (12例) 接收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5 g/d, 疗程5~10 d;29例患者用≥2种免疫疗法进行治疗。

相关检查和疗效判定:在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检查、免疫全套检查、风湿全套检查、骨穿和内分泌激素等检查, 然后对治疗前后相关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 (1)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相关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或者基本恢复正常; (2) 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减轻, 相关检查各项指标正在向正常转化; (3)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变甚至恶化, 相关检查各项指标没有改善。显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结果

免疫疗法对于治疗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具有比较好的疗效, 总的显效率达到85%, 见表1。

讨论

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好发于青年和中年, GBS和CIDP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许多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都有比较明确的感染史, 比较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和疫苗接种所致的感染等。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常见的体征是对称性的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 其中尤为多见的是远端肢体受累, 一旦发病, 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肌肉, 尤其是腓肠肌疼痛, 因此会导致患者肌力受损。在整个疾病中, 比较常见的机体损伤主要是患者肌力受损和感觉器官受累。而患者肌力的损害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比如呼吸困难最终发展到呼吸衰竭、感觉障碍、头颅神经损伤和自主神经损伤等, 另外, 部分GBS和CIDP患者可出现肌肉萎缩和神经牵引痛。对于这80例患者的治疗, 多数采取的是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的注射治疗, 少数采用了血浆置换和免疫抑制剂注射, 不过效果不太理想。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总的显效率达到85%, 而在治疗过程中, 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恶化15%, 其中包括有1例因为严重的呼吸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2]。

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以往在诊断时, 没有对此病的病因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 导致治疗效果比较差, 因此这还需要我们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GBS属于急性发作的, CIDP属于慢性发作的, 这2种疾病发病机制类似, 但是在疾病的进展和肌力受损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区别。GBS发病非常急, 多数有明确的感染史, 会直接或者间接累及患者头颅神经和自主神经, 造成患者的意识障碍。根据本文上述的各项检查可以很好地确诊, GBS发病时多是累及患者的施旺细胞和骨髓鞘。目前研究表明, 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对治疗GBS有比较好的疗效。而CIDP的临床症状则具有很大的可变性, 不容易把握, 因此很容易将其与其他类型的周围神经疾病误诊。这种疾病对于免疫治疗的效果比较好, 治愈率也比较好。CIDP多累及运动神经, 包括有肌力受损和蛋白细胞的分离, 因此容易造成患者运动障碍。CIDP激素治疗效果比较好。因为这种疾病属于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 病程比较长, 因此为了防止疾病反复发作和进行性加重, 激素使用的疗程一般要比较长[3]。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若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 那么就可能会进展为风湿感染疾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 这是此类疾病比较严重的也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与中枢神经同时受累的周围神经疾病比较少见, 本研究中只有3例, 这一类的疾病中, 并不存在周围神经传导的阻滞, 而且这种疾病容易复发, 不过本试验中的3例患者近期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POEMS综合征也是比较少见的, 本试验仅1例, 不能以此来断定此病, 因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此病会出现内分泌异常, 常表现为性激素降低, 其发病机制没有完全明确, 国内外相关资料显示, 可能与潜在的浆细胞失调有关。多灶性运动神经疾病也属于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疾病的范畴, 经查阅资料发现,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节苷脂抗体有关系, 不过国内外对其病因研究结果不是很明确, 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受累, 电生理特征在运动神经上存在持续性多灶性传导阻滞, 并没有对机体感觉器官造成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进行治疗时, 首先要明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然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检查、免疫全套检查、风湿全套检查、骨穿和内分泌激素等检查, 最后根据确切的病因和相关检查数据结果进行用药, 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玲春, 刘丽芳, 卜碧涛.102例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0, (5) :298-302.

[2]许贤豪.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9, 17 (1) :78-85.

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 篇4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敏感性指标,手足口病,判断

手足口病在临床上属于急性肠道传染类疾病的范畴, 主要由于小儿肠道病毒感染而引发, 该病起病速度快, 传染性较强, 属于我国近年来一种较为流行的小儿疾病, 通常情况下重症手足口病对患儿身体健康威胁较大, 严重时可致死亡[1,2,3]。本次对应用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敏感性指标监测方式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实施判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轻度、中度、重度手足口病患儿各48例, 分别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另抽取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48例为对照组。研究1组中, 男28例, 女20例, 年龄1~9岁, 平均年龄 (3.4±0.8) 岁, 手足口病发病时间1~13 d, 平均发病时间 (5.1±1.2) d;研究2组中, 男27例, 女21例, 年龄1~8岁, 平均年龄 (3.2±0.4) 岁, 手足口病发病时间1~15 d, 平均发病时间 (5.4±1.9) d;研究3组中, 男26例, 女22例, 年龄1~8岁, 平均年龄 (3.3±0.5) 岁, 手足口病发病时间1~10 d, 平均发病时间 (5.0±1.6) d;对照组中, 男29例, 女19例, 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 (3.7±0.5) 岁。各组儿童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儿童静脉血液5 m L, 经过离心处理10 min后, 采用化学发光法、发射免疫法、特定蛋白分析法对四组研究对象的皮质醇、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3、β内啡肽、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检测结果[4]。

1.3 病情程度评价标准[5]

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①轻度:手、足、口、臀部位置出现皮疹, 可同时伴随发热;②中度:神经系统受累, 精神状态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肉阵挛、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惊厥, 有脑膜刺激征出现, 腱反射能力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③重度: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有明显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 休克;三项见一项即可判定为重度。

1.4 观察指标

选择四组研究对象皮质醇、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3、β内啡肽、免疫球蛋白水平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对比。免疫球蛋白有: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 Ig G) 、免疫球蛋白A (immunoglobulin A, Ig A) 和免疫球蛋白M (immunoglobulin M, Ig M)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3组患儿皮质醇、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3、β内啡肽、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研究2组、研究1组和对照组 (P<0.05) ;研究2组患儿皮质醇、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3、β内啡肽、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 (P<0.05) ;研究1组患儿皮质醇、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3、β内啡肽、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研究1组比较, #P<0.05;与研究2组比较, Δ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研究1组比较, #P<0.05;与研究2组比较, ΔP<0.05。

3 讨论

临床上手足口病的患儿大多数都会出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天然免疫功能紊乱等病理学表现, 且指标水平的高度与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6,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手足口病患儿的皮质醇、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3、β内啡肽、免疫球蛋白水平会呈现异常升高状态, 且病情程度越严重的患儿上述指标的异常程度越严重, 说明患儿特别是重度患儿, 体内免疫功能亢进, 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以保护机体, 但同时又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免疫损伤, 使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这一表现与相关领域的报道结果一致[7,8,9]。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应用皮质醇、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3、β内啡肽、免疫球蛋白水平等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敏感性指标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或对病情程度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克昌, 曹明杰, 李维春, 等.手足口病患儿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13, 53 (7) :19-20.

[2]林建生, 彭维林, 潘万贵, 等.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病情进展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患儿血清、脑脊液中VEGF和VCAM-1的水平测定[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3, 11 (9) :666-672.

[3]朗珍.手足口病的流行及防治现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6) :636-639..

[4]王亚秋, 蒋玉红, 宋金莲, 等.EV71相关手足口病并发肺水肿血清Ig M水平的变化[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 47 (4) :362-364.

[5]赵青, 康丽敏, 孙晋芳, 等.560例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的变化[J].中国医师杂志, 2013, 15 (11) :1515-1518.

[6]姜涛, 李双杰, 于四景, 等.危重型和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J].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 (3) :511-513.

[7]柯江维, 陈强, 段荣, 等.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敏感性指标监测对小儿手足口病病情判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12 (6) :909-910.

[8]王双利, 孙燕, 杨萱, 等.不同病情小儿手足口病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7) :44-46.

上一篇:产权本质下一篇: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