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真味

2024-07-26

语文真味(精选七篇)

语文真味 篇1

一、“真味”语文的提出

1.基于虚浮的语文教学现状

教学是否适合人的发展, 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 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陷入分数的误区, 看重短期效益, 不利学生的长远发展;教育教学理念渐入人心, 而教学方法却难以革新;过分追求教学形式的热烈, 忽略实际效果;忽略语文学科特点, 漠视学生的需求, 难以将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是基础学科, 是注重积累和语言运用的学科, 是支撑学生终生发展和学习的学科, 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为此, 我想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行动起来, 去寻找、体察、探究语文的“真味”, 不断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真味”语文的特质

真味语文课堂, 是以切合学生的实际和语文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观为理念指引, 以提升课堂实效和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 在吸纳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对语文课堂教学在方法、目标、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全新的架构, 最终致力于回归语文课程的本意和价值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转变成人教育定位, 适切儿童真实需要。对儿童而言, 语文课堂应该是轻松、有魅力的, 课堂外的大量阅读也是我们智育的重要部分。教师用心倾听,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肯定、认同、尊敬。教师要智慧评价, 评价的话不多而在于建设性。智慧的评价给儿童亲和力、自信力、感染力、推动力。教师要有独到的设计, 常常好似“信手拈来”, 却又是“有意为之”;让学生自己体会方法, 不显“教”的痕迹。处处体现面向全体, 以人为本。

真味语文, 是从儿童真实需要的基点, 实现课堂的生态型转变。体现童真、童心、童趣, 让儿童享受学习。儿童有儿童的特点, 童眼是独特的, 天地万物是他们对话的朋友;童心是纯真的, 他们爱幻想, 爱微笑, 爱朋友;童趣是丰富的, 他们有自己的快乐王国。面对孩子的个性,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让儿童享受学习的过程。

真味语文意味着不偏离儿童的心性, 课堂有真意、有真趣、有真情, 钻到儿童的心里, 体察儿童的喜好, 赋予语文的启迪, 让语文教学与儿童心理同步, 体现“童真、童心、童趣”的真味语文课堂, 使孩子们的身心得以敞开, 情感得到释放, 个性得到张扬。

实现儿童创造性学习, 开发儿童的可能性。对儿童来说,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让儿童创造性地学习, 首先在于给儿童自由, 让儿童成长并创造更优质的未来世界。开发儿童的可能性, 就是真正关注儿童精神的发展。真味语文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无知到觉悟;关照学生的智慧成长, 不仅看见一粒沙子, 更是看到沙子背后的世界与故事。

(2) 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

实现高超地解读, 明白课文用来做什么。文本是巨大的存在, 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领会、积累、运用。真味语文, 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获得自我的体验感悟。高超地解读文本, 就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 知道每篇课文用来干什么, 从而清晰目标, 获得方法, 重运用, 重积累。

体现真实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自主”, 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让学生很好地自主探索, 就要让他们直面问题情境, 去进行大胆地探索。“合作”, 让学生思想交锋碰撞, 要能点拨合作的方式与技巧,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礼貌。“探究”, 应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在探究中得出正确的结果与结论。真实的“自主、合作、探究”, 是根据创新原理, 学习规律, 结合学生的实际,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精神。

不偏废语文教学, 改变一味放手和“讲”的忽略。教学中, 如何处理好学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是语文教育实践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理解教育目标, 认识教育对象, 钻研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 设计教育程序。一味放手的课堂是丧失教师主体性的。教师一方面讲授、示范、指导, 促使学生内化并运用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境、状态、方式、结果, 以及存在的问题、困惑, 矫正教育方法, 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当地讲授。真味语文是在“放手”与“讲授”间取得科学平衡, 并及时做出调整的课堂。

二、探索“真味”语文之道

1.大道倡简

(1) 习惯, 夯实基础重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这些会为将来语文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真味语文时刻关注学生习惯的培养, 立足“生本”, 了解学情, 因人施教、因情施教、因文施教;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 边读边思、边读边记;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交流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当然,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时的努力就能形成,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 才能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2) 悦读, 享受阅读重积累。

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是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那么, 怎样把语文的外延通过海量阅读呈现在儿童的视线里?沿着课文“拓展阅读”的思路, 在课外阅读的创新探索中,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鲜活的研究:“把课外阅读做成一个个特色化的节日”“让课外阅读课程化”“阅读银行”“作家走进校园, 播撒智慧种子”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 创设属于自己的课外阅读课程, 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课外阅读实施策略, 包括创设“研究性阅读”、进行跨学科阅读、进行“主题式阅读”、古今中外同主题多作者比较研读等, 可以放手去实践一切对孩子终身发展有利的阅读形式。

(3) 乐写, 勤动手笔写墨香。

如果说, 拥有广泛阅读的语文是走在语文外延的一道风景, 那关照“语言文字运用”就是抓住了语文的内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突出语文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 单元教学也可以挖掘主题性的语言文字规律;生活中更有许许多多学习语文的途径, 实践语文的机会, 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2.学贵于思

(1) 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要学习。

激发问题, 运用实践, 教师巧妙提供各种“情境帮助”的语文课堂, 营造出的将是一个支持性、宽容的课堂, 教师陪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并且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在“真味”语文的探索中, 孩子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课堂上核心问题的讨论, 有的来源于学生, 有的来源于教师,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最佳动力, 没有问题的课堂恰恰是最有问题的。孩子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问题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和魅力。

(2) 发展思维, 让思考有力度、有创新。

课堂教学在理智方面的任务就是形成清醒、细心、透彻的思维习惯。课堂应该是自由的, 真正的自由又是理智的。今天的课堂应该更多关注思维方式的培养, 包括创造性、批判性地进行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展示的空间, 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此外, 传统教学常把问题分解成容易处理的碎片, 然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小技巧。今天, 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人们具有开放的思维, 需要在先前似乎不相关联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

3.心中有人

(1) 获得尊重, 语文课堂应适合生长。

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开始真正思考儿童, 我们发现儿童的原始特质就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他们具有着自然能力, 体验的勇气。思考怎样让孩子终身发展的问题, 让我想到《陶校长的演讲》。陶校长让学生“每天四问”, 尊重儿童, 就是关注他们全面的成长。尊重儿童, 就会像陶行知那样爱学生,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以“四颗糖”循循善诱。那么, 我们在课堂上提供的环境又是怎样呢?

从儿童的天性出发, 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他们有权利通过真实生活和秩序寻求自身的完美发展, 问题只是在于我们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有益的环境。

(2) 心性舒展, 语文课堂应提供帮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对于教学, 我们总保留一片热心, 希望教“他”些什么, 然而学习是儿童自我的完成, 我们要做的是当他困难的时候, 给“他”最恰当的帮助。

语文课堂恰当的合作, 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力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建立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也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合作方式上。在合作中教师应出现在学生出现分歧的场合, 应进行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总结, 从而有效地促进孩子合作、学习、探究, 提升他们的能力。

老子说,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同样, 教育无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真味”语文正孜孜以求这样的境界。

摘要:“真味”语文课堂是以切合学生实际和语文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观为理念指引, 以提升课堂实效和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 在吸纳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对语文课堂教学在方法、目标、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架构, 最终致力于回归语文课程的本意和价值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重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引导学生悦读、乐写;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发展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振宇.适合是最好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罗伯特.费舍尔.教儿童学会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潘庆玉.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J].山东教育科研, 2002 (2) :22-24.

[6]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7]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语文真味 篇2

———听、评课心得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这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我也在这个季节里收获了很多。昨天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教学之路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参加讲课的老师中有优秀的中年骨干教师,也有优秀新教师。他们身上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教学特点和方法,在骨干教师身上有的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在优秀新教师身上我看到的是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对新事物也非常敏感,回想他们教学的过程借 和学习的地方很多。

一、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老师的天赋,他是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三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比较的深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能把文本解读的那么准确,把目标落实的那么到位,把课上的形如流水般的流畅,表现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高超的驾于课堂的能力,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独特的教学风格,渊博的知识才能,精湛的教学艺术,出众的教学风度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需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苦练内功。只有自己丰满了,壮大了,解读文本才能深刻、丰富,才能悟出文本的内涵,才能为孩子们献上精品的一课。我们才能站在三尺讲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潇洒自如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二、语文教学要牢抓基础教学。

1、重朗读教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教学中有何等的地位。语文教学离开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位老师都注重朗读如:老师的范 读、学生齐读、指名读、大声读、默读、比较读、有感情读等,在读中,由浅入深地感悟句段,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有梯度的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做到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目的。牛老师在执教《三峡》时,整堂课从始至终都以读为主,从读懂词,读懂句,到读懂文,读出韵味,读出节奏,知意入境,悟情明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每一幅画都读透了,读美了。在反复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让人感觉到如亲临其境,历历在目,不时为之动容,为之感动,彰显了语文的魅力。

2、重字词积累。牛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文中的生字,这一点让我十分欣慰。语文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一门学科,字组成了词,词组成了句,句组成了段,段组成了篇,我们怎能不去关注字词教学呢?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度关注人文教学,过度追求文本的拓展延伸,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文本深度、广度的解读,这有一些舍本着末。

3、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位语文老师的课不是为教语文而教语文,而是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与作者的人格魅力联系起来,杜甫的悲天闵人,忧患苍生的情怀,苏轼的处变不惊,积极应世的态度,旷达豪放的胸怀,超然脱俗的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即学 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品质,学会合作、学会处世,学会做人,树立了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的思想达到了熏陶。学生在一字一句中感悟着真情,传递着真意,咀嚼着知识,品味着风华。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位老师的课都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方老师的课,让学生编课本剧,演课本剧,牛老师的课,学生写的导游词,樊老师的课,学生写的短文,无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彰显了语文的魅力,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

不过,再完美的课也有缺憾。此次听课,三位老师都选的是文言文,他们在处理文言实词、虚词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根本没有很深的摄入,没有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又怎能去深层的学习文本的内涵呢?学习文言文就应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对祖国文化传承角度考虑,对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考虑,更应去做。遗憾的是三位老师的教学对这一点敲的不是很响。这也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

四、听了国培专家评课,指点,我都如醍醐灌顶,受益颇丰。她们指出教学的同时,更应教给学习的方法,“知人、论世、读文章。” 学习文学作品就应巧妙在介绍背景,了解作者。这样才能读通,读懂文本,才能更好的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她们还指出学语文应注重文章的题目,题目就是眼睛。从题目中读出什么信息,题目就是把手。《石壕吏》一文,写的是官吏,可内容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抓住题目探讨,捷径,省时,击中要害。

总之,这一次的听课、评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太岳中学 王彩花

追寻真味,挑食有理 篇3

周永乐挑食,是自幼养成的习惯。奶奶是被称为“豪门千金”的聂其璧,而聂其璧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的外孙女,聂家是老上海四大家族之一,自小家里就有三位家厨。“吃东西不能随便,这个道理我从小就懂。”

上世纪60年代前,周家在桃江路25号的独栋小洋楼内,经常举办盛大的宴会。聂其璧崇尚西洋生活方式、极富个性。宴席通常以西式为主,也有淮扬菜。“当时家中有三位厨子其中一位专为奶奶做菜。”周永乐说,“家中的饭菜是非常注重季节和时间的。深秋有蟹宴,春天有秋刀鱼,8月对虾上市时,一定会出现在餐桌上。”而置办家宴最重要的就是弄清主题,每一种节日都有特色的食物。还要考虑吃饭的对象,他们适合什么样的菜肴。

周永乐酷爱牛排。在美国多年的生活经历从另一个方面练就了他挑食西餐的胃口。回忆起第一块打动他的牛排,依然动情不已。那是在他回国之前,在美国的一家西餐厅吃的agedbeef。

这种牛排,价格远高于一般的steak,但是吃过就难以忘怀。周永乐如是形容,你会发现当牛扒入口时,它就像冰淇淋一样,慢慢融化在口中。回国之后,他多次找寻,却发现就连上海也没有一家餐厅能够做得出这样顶级的牛肉。为了满足口欲,只好自己动手。没想到的是,他顺带开出了一家餐厅,自然这家餐厅的招牌菜便是以aged beef烹饪而成的牛排。

从字面上理解,aged beef是一种干的老化的牛肉。听起来不雅,但实际上这种牛肉是饕餮食客的至爱,它是完美牛排的代表。股神巴菲特是aged beef的粉丝,就连去年胡锦涛做客白宫,奥巴马举行的招待晚宴上的主菜之一,也是它。

只吃最好的味道

周永乐早年长居美国,他曾兼职片腓力。那段兼职经验让他犹如庖了一般熟知牛的结构。周永乐就是从生牛肉讲起,一块完美牛排是如何炼成的。首先要从牛肉说起,未经过老化的牛肉烹饪后有一股淡淡的金属味,而理想的牛肉必须是经过熟成(aging)这个过程,方可达到肉质细腻多汁的口感。所--谓熟成,就是把生牛肉放置在一个温度和湿度有严格控制的冷藏室里,约半个月左右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水分不断从肌肉中蒸发,牛肉的味道得到提升:并且牛肉本身的天然酵素打破肌肉内的结缔组织,让肉质变得更软嫩。加上与外在的微生物交互作用,更增添了牛肉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干式熟成的过程也助长了主要真菌或霉菌,在肉体表面生成一层硬皮。这并不代表肉质腐败,相反,这些真菌会辅助牛肉内天然的酵素去软化肉质、增进口感,并在烹调前会被切除。由于水分的大量流失,也就意味着牛肉的重量缩水,再加上冷藏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这种方法现在只有在少数高端产品才能见到。这种牛肉被存放在一个全透明、恒温35华氏度的玻璃冰柜中,如同红酒般,慢慢发酵。每天都有专门的检测人员去检验,保证肉质。任何食客都能观赏和挑选。

然而,令周永乐啼笑皆非的是,并非每位食客都懂得欣赏且喜欢品尝。他之前常向食客推荐自己的心水牛排,用牛身上最顶级的部分肉眼(Rib eye steak)制成。肉眼只选择牛肋第六根到第十二根的牛上脊部分,每头牛最多只有5公斤。因其精肥相间、富有嚼劲而深得行家们的喜爱。周永乐希望大家都能尝尽美食,结果却不甚理想,普通食客并不如行家般懂得欣赏,投诉远远超过了赞美。因为他们认为嫩就是牛扒的精髓,慕名而吃却常常食不知味,甚至抱怨能看见里面肥肉。这些都让周永乐哭笑不得,之后便告知自己的员工,若是行家自然知道要吃什么。一般人,推荐腓力即可。

适口则足养

周永乐在自己餐厅入口处挂了一快牌匾,写着“菜不必贵,适口则足养之”。周永乐解释:“不光是有钱能吃,还要懂吃会吃。”

身为餐厅老板也是食客的周永乐,也尝试过其他餐馆的牛扒,贵价西冷也不是没有。自己作为业内人士,自然知道廉价的牛扒从哪里来。通常商家选择牛臀上最嫩的一块肉,片成西冷来卖。食客尝不出差距,使得商家有机可趁。周永乐讲究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自己餐厅的肉眼会选择美国纯进口,里脊选择从青岛运入,因为本身没有油脂,而且也非常不错,成本低价格也低。因为周永乐认为,美食不一定要追逐最昂贵的。他希望餐馆是所有人都能来享用的地方。可能是一杯咖啡,或者一块猪排,都不会让人觉得拘束。

周永乐说,牛扒一般分A级、AAA级、S级。其中A级最差,在生的时候就显出鳞片状,煮熟之后更是缩水严重,肉质丧失弹性。他挑牛扒都选用最高等的S级,这样的牛肉粗壮、紧实密度高。其中AAA级与S级即使行家通过外观也很难作出区别,周永乐也吃过亏。有一次他的朋友,也是个行家到他店里用餐,觉得牛扒以前不同,两者比较发现被供应商偷梁换柱。

中国的供货商货源不定,有时还会耍些小聪明。刚开始保证质量,但逐渐就会夹杂些次货。经过这次教训,周永乐若发现牛肉存在问题,拒绝支付,多次之后供应商便不敢再耍把戏。

当然牛肉中还有“没级”,这便是在库存中放了2~3年的旧物。价格很诱人,也有供销商向他推荐,但这些牛扒已经干化,若煎一下,便出水一滩。除了本身的等级,聪明的日本人还发明了“压花”技术,可以把肥肉压进牛扒做出“大理石花”,这是顶级的肉眼才有的标志。但是。下锅,就原形毕露。每次供货商拿来的牛肉,周永乐都会切下一块,不加任何调料单纯地煎,尝试最原始的味道。

寻回往日的味道

周永乐说:“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跟奶奶去‘天鹅阁’吃西餐”。这童年的回忆让他对此有着特别的感情。天鹅阁原来的主人是赵家夫妇,两人分别是圣约翰和沪江大学的毕业生。不仅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还爱收藏。店里摆着夫妇俩的收藏,西洋摆件到中式古玩。从画家吴湖帆到刘海粟,都是赵家座上客。天鹅阁的初衷是让朋友们有个聚集的沙龙。久而久之,因为其不俗的品位和味道,使得一众老资产以及小开小姐都成为那里的常客。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仍然散发着中产气息。只是随着“文革”,赵家的举家迁徙,天鹅阁也消逝在人们的视野里。

周永乐从美国回来后,也试着找过当年的西餐厅,只是不仅味道不复当年,就连菜系也没了,而当年的老天鹅阁也已变成一座大楼。带着这份遗憾,周永乐决定把带着老上海记忆的“天鹅申阁”重新建造,回味当年的感觉。

在拜访的那天,记者遇见了上海第一届的排球和篮球运动员,他们打扮时髦,根本看不出已经年过古稀。周永乐说:“尤其是中午,当时的名门、包括曾经的四大家族有空就会到这里,点上几道招牌菜。”袁老太太是袁世凯的孙辈,也是这里的常客,有一次她竟吃着流下了眼泪,因为那道菜让她忆起了童年。有一道红烩牛肝,周永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不断靠客人们的品尝,最终找到了原始的味道。现在有两个厨师帮忙,但主要还是由周永乐自己掌凰“做菜有时候是种感觉,特别是老式西餐原料很重要,只是如今年轻厨师都不知道正宗罗宋汤是一定要放红菜头的。”

周永乐喜欢吃,什么都要尝——廉价的燕皮馄饨或者他深爱的steak house。但尝过之后若味道不女子,便不会再去吃。口味或许因人而异,水准可能受到

nlc202309031441

厨师手艺的限制,然而品质却是硬标准,如果是缺德商家,更会告诉自己的朋友,让他们千万不要去。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吃什么都带着开心的心情去享用。

食物是生产者的灵魂

在众多都市农夫里,不喜欢当王子的查尔斯应该是最典型的代表。然而王子不是一份职业,不过是一种身份而已。当这股都市农夫的风吹到国内,尤其是在如今不能保证入口的是食品还是化学制品的情况下都市农夫的队伍日益壮大。从北京的农夫市集、上海的菜团到广州的有机自种团体,这些农夫群体中,不少都拥有海龟身份,他们或是在国外读食品、农业等博士,或是在海外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回国后放弃都市的高薪厚职,为了自己的胃口坚持挑食,从甲级写字楼转战农田。贾瑞明转战的原因,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挑食的胃口。

去崇明见贾瑞明的时候,路上雾气很重。房屋随着公路不断倒退,天地苍茫。原本都市的繁华早已被远远甩去,只剩下漫长而平坦的道路,和两边密密的树林。路不堵,异常安静。终于来到村庄,四周都是一栋栋两层楼房。我们坐在车里等着,远远看见一个穿着蓝色大军祆的人,骑着脚踏车。还在思考时,他便已经一挥手一转身,引着我们向田野前进。

站在一粒种子的角度

贾瑞明的麦子田里已出幼苗,只是密度不大,还有些杂草。据说是为了让每棵作物都能够更好的吸收阳光和营养。夏天再种水稻,两者交替。这是基本的农业方法。贾瑞明说,以前他也崇敬袁隆平,杂交水稻确实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当自己真正务农之后,不太赞成这个做法。自然农业是很注重留种的,而杂交只是一种技术,无法保存。并且由于专利而被垄断,所以一般农民也无法了解,延续便成了问题。

从2008年四亩试验田,2010年农场迁入崇明,承租100亩土地,到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尽管一斤大米售价15元,但每次出售均抢购一空,收入也趋于平衡,更在圈中颇有名气。贾瑞明一开始打算做现代农业,但每当闻到农药所散发的刺鼻味道,他总会不寒而栗。农药杀死的不仅是虫子还有自然,当然也包括在自然界生活着的我们。人类,依靠科技和屠杀,在保卫自己的同时,也被整个自然孤立起来。

国际知名的自然资源保护者、黑猩猩研究专家珍·古道尔曾发布过一本书,名字为《希望的收获》。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二次大战后,人类违背传统农耕,在同一片大面积土地上反复种同种作物。起初看似是赚钱的好方法,但问题很快就暴露了。单一耕作使得农民为了让唯一的作物存活,想尽一切方法:对土壤施加含有铅、砷甚至汞的化学肥料,并且在农作物上喷洒化学杀虫剂。吃作物的昆虫开始慢慢对化学物质产生抗药性,使得农民必须喷洒更多的杀虫剂,并且施更多的肥料。最后,土地的各种养分枯竭,农民的整个生态系统必须靠化学品维持。1990年代末印度出现大规模作物损失,数千农民自杀,其中许多人就是吞下他们省吃俭用买来的杀虫剂而死,而这些杀虫剂没能拯救他们的庄稼。

因此,面对行内评价颇高的有机农业,贾瑞明选择更为艰难的自然种植,最大程度遵循和依靠自然力来生产。虽然自然农业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标准,但在贾瑞明看来,自然农业更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农作者更要有一颗不强求、不妄为、不自欺、不欺人、诚实感恩的农心。贾瑞明有名言:一棵水稻,就是一个世界。只有站在作物的角度,观察自然界各色生态,才能真正了解,打破原本的误区。麻雀并不是真的乱吃庄稼,只有不健康、不好的作物才会被消灭,好的农作物有自己的“好体质”留到最后。杂草并不影响果实的甜度和产量,相反厚实、柔嫩的叶总能保护作物吸引小虫。

挑食,为了吃得更健康

第一年试种水稻,贾瑞明就定下原则——不打农药、等草长高了才除掉,同时使用菜籽饼,从湖边舀绿藻顺水灌到田里作为营养,提高土壤质量。附近的农户都认为不会成功,但最后他以每亩700斤水稻收成大获成功。

曾经消费者身体不好不吃米饭,说是消化不了,还有小朋友不喜欢吃饭,但吃了贾瑞明家的米都有了胃口。贾瑞明说,“我现在认为挑食是对的,很多食物不好吃,我常看到许多父母拼命喂孩子饼干,却不知里面有许多添加剂,又怎能让人下咽呢?”

“人们常以为自然耕作的时间周期更长,事实上两者相差无几,只是外观一个看上去更饱满、美观。但后果却是远远不同。”使用化肥的种植方式会使得食物营养不足、充满有害物质,用量过多甚是产生致癌的亚硝酸盐。除了残留在食物上的毒素,多余的农药更会流失到土壤和水域中,在自然的循环下威胁到人类生态。

今年,贾瑞明买了台新的碾米机。因为好的碾米技术,能够保留下大米的胚芽,特别是煮粥的时候,能够看见一粒粒的米“心”。胚芽是米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营养分析的角度,胚芽也是大米的营养宝库,米所具有的种种营养都集中于此。由于胚芽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及生命的根源,经过浓缩而贮存在胚芽部分,不久后便剥落在地,并借此营养而萌发新的稻苗。把此生命的根源充分保留,便是今日的胚芽米。

作为大米的生产者,贾瑞明更倡导小型加工作坊做出来的米。虽然品相差一些,但因加工过程中过度打磨而带来的营养损失以及路上的运输成本也会减少。就个人饮食习惯,贾瑞明选择吃只打磨一次的米。

贾瑞明推崇“真食物真味道”,只有还原食物的本质,让人的身体干净,才能越吃越健康。因为吃素,所以包括大米,还有蔬菜、豆腐,甚至调味料已然能够自给自足。油已经炼制成功,现在酱油、醋正在实验阶段,贾瑞明想用传统的方法做出健康的食物。对于自己“餐桌一条龙”的构想,贾瑞明说,自己现在是一个完全的挑食者,吃不惯外面的食物,基本都要回家吃。最多点面条,偶尔吃了胃也无法适应,不是觉得堵就是立刻拉肚子。

自己的特供食品

无论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热衷于参与农夫市集的都市人越来越多可以简单地把他们认为是“讨厌大工业化规模生产食物”的群体。国外的农夫市集的买卖双方,最明显的特点便是他们拒绝超级市场。而国内的农夫市集的买卖双方的共同理念是:坚持无公害无农药、非转基因。鉴于国内的有机验证标准混乱不清,都市农夫们更相信自己的双眼,他们每次选购的食物都会由理事与一些团员去考察、参与劳作。指标、证书可能是作假的,只有亲眼亲手看到、摸到才是真的。”贾瑞明认为。

采访途中,有个老农民拉住了贾瑞明,谈了很久。细问之下才知道是想涨地租。“人们都觉得有机农业能够赚钱,却不知道其背后存在的成本要高很多。”本来也有申请国家项目,可以低廉的价格在张江包下试验田。但是却被要求“田野整洁”,以迎合领导的视察。中国最早实践自然农法的安金磊夫妇,早已开始为领导们“特供”蔬菜、粮食,并不对普通百姓开放,这在业内众人皆知。过去那些根本没有防腐剂、色素等各种添加剂的年代在如今堪比奢侈品,我们现在效仿欧美的有机商店,却忘记了自然种植本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天人合一”。比如现在在中国的某些偏远地区纯手工、天然的制造过程和产品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日本NHK有一集节目据说被观众要求回放了一百多次,题目叫做“献给放弃

nlc202309031441

人生的你”。故事讲述木村阿公——一个普通的农民,创造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次就好”的苹果。这些果实不用农药和肥料,但从第一次看到苹果花,到采收两颗苹果,木村花了整整10年。因为农药在近代加入。许多作物忘记了如何自然生长,苹果,尤为艰辛。当到了第11年,木村的苹果园开满了花。如今不仅收成被订购一空,东京法国餐厅的主厨更表示,用木村凝聚“生产者的灵魂”所作的料理,订位已经排到一年之后。花了十年,木村坚持要做着一件就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让土地回归自然原貌,种出真正无农药、无肥料的苹果。他的傻瓜精神和爽朗的笑声,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无法忘怀。富兰克林·罗斯福说过,“土之不存,国将焉附。”也许有时人对食物的挑剔不仅是对自己亲人的关怀,更是对养育自己的泥土的敬畏。挑食策略碟中碟

鸡蛋

egg

跟着达人吃,他们吃什么你就吃什么,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不过我们这里列出的可不是美食家的觅食单,而是给你上一份特供食品路线图。尽可能选择可靠的食材提供商也是一种规避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办法。到底哪里有特供食品?特供食品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我们采访到一些特供食品的供应商,他们的产品会不会进入你的餐单7本刊记者致电了分布于全国的103家曾入选北京奥运绿色产品提供商,看看是否有合适你的特供食品。

这是一家以生产禽蛋为主的民营企业,曾是北京亚运会、奥运会及两会禽蛋提供商。该场孙先生告诉我们,自北京市委培的专家到场里对水源、饲料和空气检测达标后,产品开始与北京市政府及国家机关等直接时接,至今已有八九年。

北京:留民营家禽养殖场他们从2004年开始与当地一些政府机关合作,供应新鲜鸡蛋,每年供应量在两三百吨。

山东:临沂市三益禽畜有限责任公司

同是山东,该公司产品之所以绿色是因为纯放养,不会有添加饲料什么的,特供给机关单位的就是鸭蛋,主要和国务院某局对接'给的价格不高,合作已有10年。

山东:微山湖荷花食品有限公司

有“动物人参”之称的鹌鹑,其蛋营养价值高。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汪经理透露,除供市场外,每周还给湖北省委机关食堂送一次货,每次几十件,已经送了三四年多。

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

大米

还是湖北,该公司生产的桥米部分特供省政府、粮食局、农业厅等政府部门。负责销售的彭总说,因质优价责,一般人不会选择。

湖北:京山轻机集团国宝桥米有限公司

东北的辽宁省丹东市前阳五四农庄与北京有关部门有过合作。该农庄生产的越光大米因口感好,质高量低,深得政府部门信赖,三年前,部分产品特供辽东本地政府及商检、海关部门。

辽宁:丹东市前阳五四农庄

蔬菜

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巨山农场是国家领导人瓜果蔬菜的主要供应地,只是少有人知。经农业部和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对农场生态环境监测,农场水质、大气、土壤的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优级标准。该基地给北京市主要领导的蔬菜每周送一次,一共十四个品类,约几十斤,打包成一个箱,其中有十种大路菜,比如黄瓜、豆角、茄子、西红柿、笋瓜、圆白才、空心菜、油菜,还有三四种只有在高级西餐厅或酒店里见到的特菜,如小樱桃、黄秋葵、宝塔菜花、紫甘蓝。

北京:巨山农场

有钱当然不是就万能,但是一分钱一分钱的道理应用在食物上丝毫不过分。坚持食物品质的好口碑餐厅、出售外国新鲜食材的零售店,这些地方都是你可以寻找真味的地点。

面包

总店在米兰,出售高级食材,如果酱、橄榄油、茶以及各式面包等。除米兰本地外,目前只有在日本及台湾有设分店。这家店的面包几乎原料只有岩盐、橄榄油和面粉无其他添加剂。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如果你没有条件像老贾般当个农场主,那么坚持在家吃饭,坚持抛弃楼下的便利店到农夫市集上购买食材,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近年才在国内兴起的农夫市集在外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国内的农夫市集在北京、上海、广州目前已发展较为成熟,形成自己的觅食圈子。已离任的昆明港澳委员、香港云通公司总经理伍宗兴现居昆明,现在每隔1—2个月从香港采购食品,如奶粉、咖啡、饼干、杂粮、麦片和所有日常食用维生素回内地。平时,保姆去农贸市场买新鲜农家菜和大米。

农夫市集

这个市集摆在停车场上,林林总总二十来个摊位,除了蔬果还有鱼摊、肉摊、面包奶酩摊等。不管卖的是什么,伦敦目前15个农夫市集都坚持同样的原则:所有食物一律遵循“食物里程”全部来自大伦敦方圆一百英里以内的小农场,而且一定是自己种植、畜养、采集制作的产品。只提供应季食品是农夫市集的特色之一。

伦敦:MarvJebone

“语文味”才是语文课堂的真味 篇4

一、书声琅琅, 咏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做到这些, 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 没有读, 就没有感悟和理解, 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教授诗歌散文时, 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 有体验地品读, 才能让学生将文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品味出来。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 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 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

例如,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散文《散步》时, 设计了一个美读环节, 将读分为三步, 并分别给出朗读建议:第一步, 用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 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第二步, 读好文中的波澜, 好像一个人在扮演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第三步,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一样。

这个设计旨在通过朗读,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领学生体悟课文内涵。这样的读不仅是诗意的朗读, 更是有质量的朗读。由此可见, 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 也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 而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涵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也就是说, 朗读一定要能咏出语文味。

二、品味语言, 嚼出语文味

张定远先生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由此可见, 语文课上, 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 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抓住语言进行赏析、品味, 进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要通过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 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 从而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

如何品味语言?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通常有以下几点做法:

1. 抓关键词语来品味

如讲授鲁迅的《社戏》, 在分析文章如何表现“风土美”时, 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夏夜航船”“月下归航”等有关段落, 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摘录出来, 并引导学生抓关键的词语去品味。如动词的妙用:“点”“磕”“退”“架”等几个动词准确展示了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心情。又如从色彩、气味、声音、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并作点评。学生的点评丰富多彩, 例如:“朦胧”本是个形容词, 这里却用作动词, 很有诗意;“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倒映的色彩美, 令人神往;豆麦和水草“清香”的气味, 沁人心脾;“潺潺”的水声优美动听, “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仍在耳旁回响。

2. 抓重点语段来品味

如教授《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我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第二十二段, 品味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有学生回答:这段话中使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将“荒漠”比作“大地裸露的胸膛”“肌肤筋骨”“一道道肋骨”, 那么大地的“外衣”就是绿色植被;当“大地脱尽了外衣”, 又赋予了大地以生命, 一个“尽”字说明一丝绿色植物的痕迹都没有, 大地被伤害得多么深啊。由此可见, 这段话实际上传达了作者面对荒漠的痛苦之情。

3. 在对比中揣摩语言

我在带领学生学习陶渊明的古诗《饮酒》 (其五) 时,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句话。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中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我将诗句中的“见”换成“望”, 请学生比较。学生在对比中, 品味出“见”是漫不经心地看, 而“望”却是有意识地注视, 用“见”正符合作者的悠然情趣。

三、慎用多媒体, 守住语文味

当今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形象、容量大、效率高的特点而颇受青睐, 尤其是公开课, 有图片、有文字、有声音, 一节课热热闹闹, 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 过量的声音图像信息过于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 不仅占用了学生的读书时间, 而且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于是, 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在欣赏图片与音乐的过程中渐渐消失;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空间, 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趋于狭窄;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 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

例如, 有位教师讲授《范进中举》一文, 在梳理故事情节后, 引出“范进喜极而疯”的情节, 接着便让学生观看电影, 其中范进的丑态令人忍俊不禁, 课堂气氛之热闹不言而喻。至于文本中传神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学生已经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再多看一眼了。这种以声像欣赏代替语言品味、用视频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的做法, 必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 切不可为用而用。

四、适当拓展, 渗透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大语文”教学观也受到广泛推崇。在这种背景下, 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 更加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所以, 恰到好处的拓展是对现有教材的有益补充和提高, 对发展学生的能力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 有的教师曲解了拓展延伸的真正内涵, 不仅每课必拓, 而且在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 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 一味提倡课外延伸, 忽视了语文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曾经听一位教师执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教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读欣赏作者清新隽永的语言上, 而是在文本学习之后, 花了十几分钟时间大谈韩国申请端午节事件, 并由此引发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单纯的课外延伸, 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 使文本的品读如蜻蜓点水, 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咀嚼生活的真味 篇5

完美,昨日沉醉

我总是喜欢沉醉于回忆中,回忆以前的无拘无束。

那时的自我能够无时光概念的发呆,打闹,玩游戏,等到上课再眼神茫然地望着老师,能够肆无忌惮的在随笔上抱怨乱七八糟的小事,盯着的批语任思绪飞翔,也能够一听到下课了,就摸起一本书追着前桌满班跑,撞的桌子咣当咣当响,当然,我也要在他的新校服上签名让他永远忘不了我。

等到放学铃一响,这时我更是激动,回家直奔电脑进入游戏中,能够不想繁多的作业,能够有充足的睡眠,能够不为升学发愁,能够不为成绩担忧,只过着吃喝玩乐的生活,对于未来,只是一味的空想,幻想、、、、、、

但是、但是……

苦涩,这天滋味

“每个不给力的此刻,都有一个不努力的以前“是的,以前的我,只顾玩乐,此刻却真的只剩下苦涩。应对成绩的纹丝不动,老师的次次谈话,爸妈那焦急的眼神,升学的种种压力,报志愿后很多人那不屑的眼神,我的小宇宙将要爆发,以前的我沉睡着,此刻我出场的时光到了,我该醒来了,那些不屑的眼神啊,一想起就心生疼,像无数只不知名的小虫子同一时刻咬向我的心,除了苦涩说不出其他味道。

“每个不曾起舞的此刻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如果在该醒来时还沉睡着,就是对自我的未来不负责。将来的你必须会感谢此刻拼命的自我,咬紧牙关拼搏最后七天咀嚼出生活真味!

融汇艺术真味 篇6

韩涛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

ThanLab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iLOOK:您将为本次“永远向前”展览设计空间,您希望如何来呈现这种多元化艺术融合的氛围?

韩涛:我会尝试另外一种方式,比如威士忌会给人一种金黄色的流动感,当温度升高,一杯威士忌被蒸发了,你看不到它的形状,但却被它所环绕和包裹。这代表三种方向:一是空间,二是物体,三是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你想到某种气味带给你的感受,就像碰到一个老朋友交谈。的确这个氛围会提供给人打开心扉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今天的联网。今天的联网不是在走,而是在不断交流,把你的交流分享在微博、互联网、微信,这些分享在一层一层涟漪般扩大,这是氛围带来的。

iLOOK:据说这次作为展览空间的整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装置作品?

韩涛:对。它的面积大概500平方米,相当于一种液体流动的感觉。空间里无法有真的液体在流动,但是希望整个氛围会给人有那种感觉。相当于琥珀色的酒一样,半透明,阳光可以漫步进来,在漫步过程中解析艺术家。

iLOOK:如果让您来概括—下这次展览,您会怎么说?

韩涛:电子时代的交互空间,关注的是人与人,而不是人与物,是人和人之间的交互,而不是我跟酒的关系。其实酒是一个媒介,是以物建立起人之间的连接,而不是告诉我你多么有钱,这个过程已经过去了。这个酒里面的文化我希望跟你分享,而这个分享是让我和你之间更加拉近。以往的品牌推广太多的注重商品本身,“物”的宣传,而这次不是选择“物”。比如说在这次展览中我见到了我的老朋友,我们因为某个实践结合在一起,这就增加了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被予以记录和影响,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东西。

UNMASK艺术小组

成员:刘展、匡峻、谭天炜

iLOOK:这次会创作什么样的作品?

UNMASK:前十年大趋势都是向上的,特别光鲜亮丽,而我们是要选择一些有启发性的材料,这次的作品从整个材料到我们追寻的理念都是很原始的状态,更加像沉淀下来的东西。类似于人在一起的状态,包括把雕塑做成像以前篝火上面的一个有宗教意味的道具,做一个燃烧的东西,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可能还会拍一些影像,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突破。

iLOOK:这个作品原始、古朴,有没有一部分灵感跟苏格兰的旷野有关?

UNMASK:它们有内在的关联。但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有直接影响的东西,最主要的是我们怎么去表达,用哪一种方式表达。用以前的符号或者我们用现在这个形式表达是不是贴切的?这需要我们直接去解决。在荒原、原始的一种状态,用柴火去点燃,当这个雕塑产生真正摆到展厅的时候,是让人能够有更深了解的,包括这个雕塑为什么燃烧,为什么处理成这种古朴的颜色,而不是以往特别鲜艳亮丽的。

iLOOK:这次的作品感觉还是有突破,是不是因为你们开始沉淀下來,到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UNMASK:是这样。也是因为我们这些年希望突破,产生一个新的创作状态。前面十年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我们那时候比较年轻,前十年的路,从我们三个人一开始毕业的时候已经知道能走到哪里、会做到什么状态。比如那时候受过动漫的影响、流行画的影响,到今天这些东西给我们的影响,希望它不再是表面化的东西,希望能够沉下来心看这个时代,从快节奏到慢节奏,艺术应该是什么方向。

“慢学”有真味 篇7

我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在小学语文讲台上耕耘了20多个年头。在我的印象里,“怎么教”总是语文老师很彷徨的事。经常有老师抱怨参加了培训、聆听了讲座反而更不会教语文了。

作为一名普通语文老师,每个学期最起码听上20多节课,有名家的观摩课,有普通老师的研讨课,可更多的时候,越听越糊涂。因为公开课往往只展现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内容,实际课后要做的事情要比课堂上多得多;另外阅读课抓手很多,每个老师的立足点和侧重点都不一样,没有标准可以评判。我所历经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是一轮又一轮,好几年前,我印象最深的是提倡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法,后来又听说板块教学、本色教学,现阶段大力提倡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其实,我所看到的语文教学现状就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忙着教写字,语文课基本成了写字课;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围着教辅转,语文课基本就是解题课……

我常想,对于一个一线语文老师来说,最最关心的无非就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的语文课。我接触过许多语文教师,也研究过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我觉得他们成功的法宝源于深厚的语文功底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也许你能演绎几堂公开课,但绝不可能成为一名让学生真正受益的好老师。我总觉得关心这件事情的人不多。那我们究竟更关心什么呢?联想到最近一个阶段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从中可见一斑:目前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是用什么方法来教学会取得最快、最大的成效。这样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很多东西都不能追求速成,要尊重自然规律,如果不能客观看待分数问题,就要出问题。语文教学不能过于追求速度和效果,就像种植蔬菜,下了化肥,打了农药的菜长得快速,长得光鲜,但是实质是有害的。教学和成长一样需要过程,要尊重客观,要承认差异,要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心态,绝对不能助长一蹴而就、说风是雨的风气。

我觉得语文教学要慢些,慢些,再慢些!

二、是什么让语文“火烧火燎”

1.任务多,等不起

我小的时候,作业明显比现在少,而且种类简单,极少有阅读题。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常常让我们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三年级时,有一回老师让我们用“爱”来扩词,为了组几个像样的词语,我打开了词典。第二天,老师讲评了这次作业,并把我扩的词“宠爱”“溺爱”写在了黑板上……从此以后,我就爱上了查字典,在查字典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乐趣:我了解了好多词语的意思;也深入研究了同一个字的不同意思;字典成了我真正的好朋友,我品尝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如今低年级的老师教生字,不仅要让学生组组词,还要记录两个规范的词语。这个做法也不知道源于谁,总之许多老师都这样做。同样用“爱”组词,学生不仅会组“溺爱” “宠爱”,而且会组“爱情”“爱人”。现在的孩子学习途径多,知识面广,因此词汇量要比我们那时丰富得多,不过我发现他们对字典并不感兴趣。

我从来就没有好好分析过孩子们不爱查字典的原因,直至有一件事情触动了我。有一回我女儿和几个孩子一起做作业,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因为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字,就猜测起来,见他们争了半天决定了一个折中的读法,我忍不住说了:“为什么不查字典呢?”

一个孩子说:“我们遇到不会读的字习惯相互问问。”

另一个孩子说:“要读的书太多,不会读的字很常见,个个查字典要查到什么时候?有的时候就是囫囵吞枣。”

女儿说:“我遇到不会的字就问你,你告诉我不就行了。再说了,就是遇到不会写的字,只要问老师,老师照样写在黑板上。”

是的,如果今天我告诉她们这个字的读音,这些孩子也就会读了,但那是我告诉他们的。如果他们通过查字典知道字的读音,那是他们自己学到的。这虽是小事,但我细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尤其是平时作业时,学生常常会问这个字该怎么写,那个字对不对?我基本是告诉学生的。我为什么要告诉学生呢?我不禁问自己。其一,似乎认为自己是老师,学生有问题,应该帮助他们。其二,真正理由是如果不告诉学生,那么多的同音字、形近字错得一塌糊涂,到头来苦的还是自己。我哪有时间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让学生订正,如果这样的话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

我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奔跑,每天都在赶路,我身边的老师也是这样。因此很少有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不允许孩子去失败,因此成了个包办老师。孩子们习惯喂食,而不是觅食,也许就是这样造成的。

我以一年级的《识字1》为例来说明教学任务的紧迫,这篇识字共有四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短短一首小诗,要学的生字有十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由于是第一次学写汉字,教写这十个生字最起码要三节课,学生还要练习朗读,完成相关作业,没有6节课时万万不可能的,可是实际安排这样一篇识字只有三课时。另外,虽然一册书的课文并不多,但是相关的配套作业却层出不穷。面对这些作业,很多老师不得不把课文细细嚼、反复嚼,不嚼烂了作业没法做呀!每学期新的语文书刚下发,我的女儿总是饶有兴趣地一篇一篇读着,但是等到老师教完了整本书,她就觉得所有的课文都索然无味了。有时候我甚至想,那么多和课文配套的阅读题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如果说这些题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利的,但是限制了老师的教学一定是有弊的。谁来研究这个尺度呢?

我常常觉得语文老师是一个领跑者,后面跟着一群奔跑者,我们总是急着赶路,大部分老师很少去感受教学的快乐,大部分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乐趣。我们曾经认为学得越多,学得越快就越好,事实上,我们缺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及他们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自然性、主动性和需要性,只关注学生听好了,记好了,考好了就行了。

2.要求高,耗不起

我记得,我们小学阶段语文考试平均分基本都在70~80之间,哪次平均分上80分语文老师准高兴个没完。语文考试得100分在我记忆中是没有的事,老师从来也不敢想象平均分高达98、99分……如今,每个家长都渴望孩子考100分,平均分最好无限接近100分。每次考完试,总有学生说:“因为老师平时没有讲过,所以这道题目不会做。”刚开始听到这样的话,我觉得很奇怪:如果考试都考老师教过的内容,那还有什么意思!听多了这样的话,我有了这样深刻的体会:我们培养的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缺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平均分的科学性,要遏止平均分的无止尽上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题海战!

对分数无止境的追求,也导致了对方法最优化的夸张。我长期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学生写字是我主要的工作,我也听过许多老师教写字课,如果有15分钟的写字时间,老师最起码指导7、8分钟,老师的讲解过程基本代替了学生的观察过程。尤其当学生真正开始练字的时候,老师只是走马观花看看,极少手把手地纠正。老师们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要体现自己的作用,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应该把最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观察、去练习,老师则起到点拨和启发作用。再者,写字教学老师手把手教更为重要,不要小看这个不是方法的方法,这不仅是老师和学生教学上的真正互动,更是师生间亲密的接触,这个方法的效果是多元的,可惜这个传统的方法越来越被忽视了。

说到写字,就不得不想到阅读和作文教学,老师们总是希望通过一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以为这样就能写出一篇篇佳作。我最近听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老师讲到了“孔隙窄小”时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写黄山天都峰的险峻。《记金华双龙洞》是篇游记,写的是叶圣陶游玩金华双龙洞之后的独特感受,可这个班好多同学都没有去过黄山,怎么能写出天都峰的险峻呢?我总觉得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情感的,如果只讲技巧而不谈情感的话,学习语文还有乐趣吗?高年级的阅读课,一般要渗透写作方法,但是在课堂上过多侧重讲写法,并用这个方法去模仿,我觉得会限制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创造力。写作和做模型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是不可复制的。写作是很自我的事情,文字应该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对于那些写作上需要帮助的孩子,老师可以给他们一个框架、一根拐杖,让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消除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但对于好学生应该让他们去尝试,去失败,去反思,他们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好的习作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生活给予的,是敏感的心灵造就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在写作上需要一根拐杖,就扼杀一些充满灵性的孩子的创造力。

3.期待多,慢不起

当然面对考试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长的压力,好多老师也失去了享受教育的耐心,蒙蔽了客观看待教育现象的眼睛,这也是不能慢学语文一个内因。

遗忘是记忆的特点,但是老师们完全无视这个规律,总想着今天教的知识,学生明天就能掌握,最好永远记住,正因为这样,很多学生都在受罪。其实学习是个内化的过程,而且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都不一样,但是老师们很少去研究这些。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分数的关系,老师们不再立足培养一个人,更多的是在培养一个分数。今天的师生关系是单一的、冷漠的,少了人性,少了关怀,多么可悲!

三、慢学语文,才有真味

慢学语文是尊重学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呼唤,需要相关人士从教材、教辅和考试制度、考试评价出发,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去关爱学生。

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老师,我觉得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要慢学语文,老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知识好比食物不是吃的越多就越好,如果撑坏了肚皮,学生没有了学习的饥饿感,怎么会主动学习?老师们,不要因为追求眼前的高效甚至超效,从而扼杀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慢学语文,更要给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经历失败,失败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特点,没有失败的学习才是残缺的。千万不要为了作业的美观、整洁,让学生照抄答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只要记住答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的真谛在于探索和发现。

要慢学语文,还要解放语文老师,每个语文老师都是独特的,不能用统一划一的方法限制老师、束缚老师。大量的培训,频繁的研讨,层出不穷的比赛,反而让老师游离在课堂之外,怎么会对学生有好处呢?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拨开浮云看到语文教学的真谛,默默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生身上,那么你就是一眼源头活水,你的学生一定会享受到一个独特的、广阔的、精彩的语文世界。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个过程绝对不能把这三个字颠倒了,“真”应该永远在第一位,如果把“美”放在第一位,我们看不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身。

备注:我本着一颗真诚的心,实事求是写了我看到的教育现象。我只是井底之蛙,我没有看到的应该是广阔的天空吧!

上一篇:触电死亡下一篇:电子商务消费趋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