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和谐元素

2024-07-08

教育的和谐元素(精选五篇)

教育的和谐元素 篇1

现代设计日新月异, 消费者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 审美角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要使自己的设计让人为之眼前一亮, 就应该做到构思巧妙、形式新颖。传统佳节贺卡作为承担新一代人们传递和接收祝福的媒介, 在形式上应该是具有时代感的, 但同时也要以传统佳节所蕴含的内涵为支柱, 使贺卡在内容与形式上两全其美。这就需要用现代设计语言准确地表现传统文化, 也就是现代设计语言与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和谐运用的问题。这也是现今设计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

传统文化或作为传统文化表征的具体纹样、图案、符号或图形, 既是有形的、可识的、又是无形的、隐喻的、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像中国书法、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红灯笼等等, 这些元素都是我们现代设计的源泉。在设计中, 中国的造型艺术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写实审美趣味, 而更加注重“传神”。更加注重人的感受。

现代设计的开创人格罗佩斯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其实就是现代设计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 现代设计应该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追求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使设计具有创造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功能。

二、纸质贺卡的发展

2.1发展历史

在西欧大陆, 约近两百年前, 为庆贺圣诞新年的来临, 开始出现互赠写有祝福语纸片的情景, 1843年伦敦设计出第一张贺年片, 不久于七十年代传入美国。今天, 人们每逢年节或朋友新婚、生日等喜庆事, 以贺卡致意, 已演为世界性的风习。

追寻一下历史, 会发现这一风习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贺卡由名片演变而来。清褚人获在《坚瓠首集》卷一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元旦拜年, 明末清初用古简, 有称呼。康熙 (1662~1722年) 中则易红单, 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 而单亦及之。”红单就是专用于年节而用红纸制作以表示吉庆意味的贺帖, 显然不能在平日中作为名纸使用。这红单就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真正的贺卡了。后来出现了名信片, 音乐贺卡, 到今天形式多样的贺卡。

2.2我记忆中的贺卡

出生于80年代, 对明信片印象最深刻和熟悉。那时候虽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它的设计, 但明信片给我的感觉是四四方方、一本正经、形式重复, 缺乏视觉冲击力。后来, 出现了带有音乐的贺卡, 赋予了贺卡新的感观效果。电子音乐贺卡曾风靡一时, 但很快也被淘汰了, 因为贺卡中的音乐毕竟只是一个附属形式, 受到很大的局限, 音乐是单调和不生动的。还有看起来华丽的烫金贺卡, 但这种华丽感是不能经久不衰的, 时间长了也显得俗气和矫饰, 很快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审美要求了。无论是明信片、音乐贺卡、还是烫金贺卡都有它的优点, 但遗憾的是有的贺卡设计只一味追求形式变化, 却忽视了挖掘其所要表达的内涵美;有的贺卡中运用了很多传统元素, 但缺乏现代设计感, 都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要求。

三、从贺卡设计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3.1传统图形的现代设计语言转化

形式新颖的东西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观者的注意, 现代设计中一些大胆的构思, 巧妙的开启折叠方式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现代纸品设计的特殊折叠方式有:W型折、开门折、观音折、S型折、地圆折、旋风折。这些特殊的折叠方式产生的立体效果, 延伸了纸品二围的空间, 增强了形式感。

这些巧妙的开启方式是值得借鉴和创新的, 当然这种借鉴是并不是生搬硬套, 而应该是与贺卡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 重阳节贺卡设计, 依据重阳节登高赏菊传统风俗文化, 采用一个梯形的旋风折与古代名画《东篱佳色》结合起来, 使静态的贺卡有了灵动感。 (图3-1)

现代的世界是数字化时代, 事事讲求快速效率, 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 尤其在美国商业经济意识的影响下, 经济成本效益的主导下, 设计也配合当今的简约生活原则及时代风尚潮流, 倾向简洁的个性化。所以, 在设计中运用的元素应该选择简练的形式, 化繁为简。传统图形蕴藏着先人的巧妙构思, 蕴含特定的意义, 所以化繁为简仍然必须维持传统图形的精神和本身的意义。

在元宵节贺卡设计中, 每张贺卡都以传统节日的各种活动作为造型元素, 把每个节日活动的内容, 采用现代简笔画的形式, 对其进行提炼, 简化。使其内容上具有连续性, 形式上具有整体感和现代感。使观者在接受祝福的同时能更快地接收信息, 了解各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图3-2)

3.2书法字体与现代字体的结合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优美的线形设计。当我们看到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 首先就是一种美的感觉, 美的享受, 这时我们并不一定留意作品书写的内容。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仅从文章说, 没有王勃《滕王阁序》那样酣畅流利的笔调, 令时人叹为“此真天才, 当垂不朽”;但因为它是书法艺术的楷模, 所以文章流传于世, 被后人称为“行书之祖”。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书法艺术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久用不衰的法宝。我们自己的一些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 也不断地从中国书法中汲取营养, 看他们的作品, 于有意无意之间, 都渗透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在这方面, 香港的靳埭强算是很有代表性、也是很有成就的一位。他的许多作品, 如《日本宗教团体杂志封面》、《美国〈传递艺术〉杂志封面》、《第四届亚洲艺术节海报》、包括他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中国银行标志》等等, 都有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子, 甚至也把书法直接用于设计中。中国书法艺术就是这样, 从古至今都在启发着、丰富着中国的艺术与设计, 我们可以任意从任何一件艺术与设计作品中, 察觉到、体味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而现代书面字体, 如我们常用的宋体、黑体, 则有一种直线的规整美。比较常用, 识别性强。书法字体和书面字体各有所长, 它们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在重阳节贺卡设计中, 节日的名称用书法字体来表现, 给观者流畅舒展的韵味。而较长的祝福语则采用宋体, 有一种规整和延续的线形美。两种字体形成对比和补充, 从而使贺卡中的文字静中有动。 (图3-3)

3.3古诗词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古诗、古词, 以凝练含蓄的语言, 深邃的意境, 真挚的情感, 倍受人们的喜爱,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古诗词押运、对仗, 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贺卡设计中运用与其相关的古诗词能提升贺卡的文化价值。

例如在七夕节贺卡设计中运用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给读者以旷达高亢的心灵启迪和回味绵长的情感回荡。 (图3-4)

3.3传统贺卡的材质表现

贺卡是用于在特殊事件或特殊时间, 祝福传递的载体。在较早前, 贺卡的存在负载于物质之上, 而后, 手机的兴起, 电话拜年、短讯祝福却也曾兴起过一阵热潮。而今电子贺卡的悄然兴起, 似乎是解决空间时间的传递问题, 但是能传递的仅仅是一时的心意, 难以长远保存留念。而传统贺卡能传递更为真实的、正式的、长久的祝愿。纸张作为载体, 其真实性、永久性是数码望尘莫及的, 正如读电子邮件不如看亲笔信来得亲切一样, 传统贺卡、有着电子贺卡不能取代的优点。

每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和机能, 不同的材质能给人不同的触角和视觉感受。例如原研哉为公立刈田綜合病院和梅田病院所设计的标识导向系统。他给每个门口的指示牌套上了一个可换洗的白色的棉制的外套, 让原本有着僵硬棱角的指示牌开始变得有生气, 有人情味。

我觉得贺卡设计一方面应该保留传统贺卡纸质载体的优势, 同时拓展其优势, 与现代纸材质结合起来, 充分挖掘其实用机能、美学机能和象征机能。根据不同节日采取不同的材质。打破以往贺卡设计单一材质, 符合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给受众良好的触觉感和视觉感。

结论

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才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融于现代设计中, 会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所以我们只有将新思维、新概念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我们自身文化中的精髓“形”、“意”、“神”通过现代的新技术手段表现出来;将旧因素重新组合, 将传统元素演变成现代图形, 将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气质全新演绎、完美呈现, 最终才能创造出新一代的中国品牌、中国形象、中国设计。

摘要:本文从人们倍受关注的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给予理论思考, 并结合贺卡设计谈谈如何把握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和谐”运用的关系, 从中获得启发, 通过有实际意义的设计全过程中寻找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文化、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设计语言,和谐

参考文献

[1]柳林, 赵全宜, 吉祥图形新视觉,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Catharine Fishel, 纸品创意设计,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3]Kazuo Abe, DM&创意卡片设计, 株式会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4]于石,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论阳明文化中学校教育的核心元素 篇2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以上的两位最美乡村教师不就是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诚人吗?我们难道不该学习他们吗? 学生们捡到钱,交给老师或交还给失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难道不是行善吗?来自德亭镇杨湾村的农家少年张俊,阳光开朗,稍显黝黑的脸上透出一丝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熟和稳重。而谁又能想到这个农家少年背后的故事:8岁那年爸爸因车祸身亡,妈妈离家出走,从此与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我来替爸爸养活你”。这是小张俊最令奶奶感动的一句话。星期天,当同龄的孩子拿着新买的玩具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他一早便挎上小篮子到山里采药去了,黑药、柴胡、党参、血参、天麻、桔梗,这些中草药在张俊眼里都是宝贝,除了到山上挖药,捡拾垃圾也是小张俊每天的“日常工作”。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放学的的路上,村子里的每个角落总能看到拎着编织袋捡拾废品的张俊,在他的感染下,懂事的弟弟也加入进来,只要一有时间兄弟俩就拎着编织袋出门了。在张俊的家里,熏黑的墙上画着一张评比表,上面写着张俊和弟弟张旭的名字,名字后面对应方格上画的是五角星的图案。张俊说平时他和弟弟谁帮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谁的后面画颗星,每月一评比,看谁得到星星多。“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奶奶高兴;在学校坚决不能犯错误,免得奶奶伤心。”这是张俊写在作文中的一句话。这难道不是孩子的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好好想一下,我们做得是否比他们好。孩子是可爱的,可敬的。即使犯了错,我们也该多多包容他们。

现在的人,总是好面子。前不久,我去贵阳医学院看病,却听说有一个人因为吃烧烤与别人发生了口角,就被捅了几刀,差点儿丧命。这是何苦呢?不就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嘛,至于动刀子。这些人不懂得宽容,不知道谅解,呜呼哀哉,以后的和谐社会该怎样建设。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人的品格应该向水一样,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就是要我们有一颗宽容之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现今的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许多人往往为了一点钱就昧着良心做坏事。总是听说某某为了扶起一位老年人而被讹诈,10月30日下午17时50分许,小玲和同学小文(化名)放学后,在河浦中学校附近一条可通往高尔夫球场的小路吃东西。当两人准备动身离开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从对面路过,由于路旁有沙堆和树枝,老人突然急刹,车子侧翻滑出好几米,老人整个人在我们眼前飞出。”

据该当事学生小玲(化名)介绍,她和小文两个人见状,忍不住冲上前去看望老人伤情,都闻到了老人家身上有一股酒气。

“当天一直帮忙照顾老人至晚上20时04分许,我们才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而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但让小玲两人没有想到的是,事发第二天,老人的家属却找到河浦中学,称“老人神志清醒后,感到身体不适,并说是学生撞倒他,要求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涉事的70岁老人林某在事发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当天中午确实喝了一点酒,但并没有喝醉。老人回忆当时摔倒时的情况时说,因为两个学生骑着单车在路上玩耍,并突然从他的车前闪过,才导致他急刹摔倒的。

对此,两名当事学生的家长无奈地为老人垫付了1200多元医药费,但小玲和小文两人却倍感委屈,于是发贴并报警。听了上面的事情后,你一定会痛心疾首,义愤填膺。面对这样的老人,以后谁还敢做好事呢?要是这位老人有诚心,素净心、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不会造成如今好多人怕做好事的情形了。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教育他们持纯粹心,做至诚人、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这样,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在“心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好方法。可以修身,可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为自己迈向更大的成功指引方向。改变心境就在一瞬间。顺其自然是一种功夫、怎样坦然去应对事物、化负面情绪为积极行动、如何培养自己的优良素质、洞察事物背后的规律、淡泊是一种大境界、直面现实才能淡定自如、悔悟改过之道、认识内心的力量、只做自己该做的、“不理它”的妙用。这些方法,对于一个人的修身养性是不可或缺的良方。人需要有为“真我”着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这个“为己之心”,当然不是普通人所说的“为自己着想”的“自私思想”的意思。王阳明认为,圣贤只是为己之学,人还有另一个自我,深藏在身心深处,不为常人所知,这就是“真正的自我”。只有真正为这个“真实的自我”着想,为心中更为长远的目标而考虑,才能做到克服自己的种种弱点,也才能因此而完善人格或成就事业。可以说,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都是那些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而下决心克服自己弱点与缺点的人,他们修炼自己的心灵,将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虚待物,大脑处理信息更为迅速与准确。

有一位网球运动员,从小便有极高的体育天赋。从他9岁时第一次接触网球起,他便深深地迷上了这项运动。

不久后,他在家乡便找不到对手了。12岁时,很多国家级选手都输给了他。

但是,这位少年网球奇才的脾气却很坏。在赛场上稍不如意,他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暴跳如雷,大骂粗话,甚至当场摔砸球拍。

正因为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发怒,浮躁的心理影响了技术的发挥,很多本来能够胜出的比赛,结果他却打输了。

他的父亲对此甚为忧虑,认为儿子如果不能尽早改掉这个坏毛病,即使他再有天赋,也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于是,父亲果断地对儿子作出了禁赛6个月的“处分”,让他彻底反省自己。

对于少年来说,网球早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个月不准他摸网球拍,实在是项十分难熬的惩罚。有时球瘾发作了,心里难受得跟猫抓似的。度过了坐卧不安的两个月后,少年逐渐从狂躁的心理状态中走了出来,他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言行。这时父亲不失时机地带他去观看一些顶级赛事,让他看看并学习那些优秀的网球名将的言谈举止。通过与别人的对比,少年逐渐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动辄发怒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和可笑,他决心用意志来克服自己的弱点。然而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虽然少年认识到了自己发脾气的坏处,他也很想改,但这种长久以来养成的坏脾气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他对此一筹莫展,只好去请教父亲。父亲没说什么,起身去倒开水,不料失手将一只玻璃杯掉到地上摔碎了。父亲问道:“看到那只摔碎了的玻璃杯吗?有什么感觉?” 少年不解地说:“没什么呀,只不过是一只玻璃杯摔碎了而已,下次小心点就行了。” 父亲赞许地点点头:“这就对了,玻璃杯打碎了就是打碎了,即使你怎样发怒或懊恼,它也不会复原,还不如保持镇定去做其他事。” 少年若有所思地听着。顿了一会儿,父亲又说:“你要细细体会此时如何平静应对玻璃杯打碎的心情,牢记在心中。如果以后再遇到自己想发脾气时,及时想一想这种经验,就能找回能使自己冷静看待这一切的力量,从而改变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只要勤于练习,很快你就会掌握这个诀窍。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真我’,它能让我们平静地面对一切问题。” 少年恍然大悟,但他还有一个疑问:“爸爸,既然你有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不早说,以帮我更早地改变缺点呢?” 父亲笑了:“傻孩子,你没有主动地要求改变自己,我告诉你再好的方法又有什么用?” 少年也笑了,他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认真练习着这个可以改变不良习气的诀窍。6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少年的言行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他重新出现在赛场上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脾气变好了。

无论是普通赛事的第一个球,还是顶级赛事决赛中的最后一个球,他的表情都泰然自若,保持着一种平常心。其他一些诸如裁判误判、偶然失误等小事,他根本就不放在心里,心灵已达到一种既兴奋又忘我的最佳状态。奇怪的是,当他不把这些以前几乎能令他精神崩溃的事挂在心中后,他的动作变得几近完美,极少出现失误。

浅析节目主持人对和谐元素的把握 篇3

一档富有高品质的、吸引受众的电视节目,不仅仅需要新颖的节目主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对于整档节目的把握。因此,主持人是驾驭一档电视节目的主体,主持人是否会成为听众、观众乐于接受的声像形象,直接关系到其主持节目成功与否。因此就需要主持人了解电视节目主持的基本特征,从中把握好电视节目主持的和谐元素,和谐元素包括主持人对节目主题的整体把握、主持人的配合意识以及主持人应具备的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化”,成了各电视台竞相采取的手段和追求的目标。目前,大多数电视台除了新闻节目外,几乎所有栏目都采取了主持人形式,这使得观众在欣赏到各具特色的节目的同时,也欣赏到了各具特色的节目主持人,节目主持人在想观众展示其节目形式的同时,也在展示着自身的素质。主持人在节目中应如何驾驭一档节目来提升节目的质量,主持人应具备哪些素质成了主持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电视节目主持的基本特征

节目主持人尽管有不同的类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人格化传播与对象化传播就是节目主持人的两个基本特征,电视节目主持人形式实际上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二者优势的综合。

(一)人格化传播

节目主持人是活生生的,是具体的人。节目主持人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代表电视台,代表编导意图,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主持人代表着他自己,他要以“我”的眼睛,“我”的观点去寻找、品评节目。换句话说,主持人节目与飞主持人节目的区别在于,主持人节目是人格化的,观众获得的是双重信息,不仅有节目内容本身,还有主持人自身表现出来的气质、人格、魅力等。

(二)对象化传播

节目主持人对象化传播主要表现在主持人与观众的亲近性、双向交流。主持人笑容可掬,说话亲切自然像朋友聊天,服装衣着生活化,这一切使节目主持人与以前的电视播音员迥然相异,消除了与观众的距离感,也消除了电视主持人的神秘性,主持人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得到了观众的信任。亲近性还表现再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适度,不做作,不“甜言蜜语”,少人工雕琢,质朴无华。

二、电视节目主持中应具有哪些和谐元素

(一)主持人不仅要驾驭节目的主题,还有做到与现场的互动

主持人拥有的这种驾驭能力不仅能引导嘉宾能谈,会谈,谈得多,谈得出彩,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含金量;还能引导观众进行参与,完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观众的参与性,观众的参与对于节目进程,节目的亮点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现场观众的观点和态度,代表的就是整个受众的观点和态度。

(二)主持人要有强烈的配合意识

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不仅要与其他主持人及受众、嘉宾配合,还要与节目本身的一些特美、风格配合。要达到这样的默契,主持人不仅要做到语言风格和谐,而且还要做到与表达的内容彼此呼应。在这方面最值得一谈的是原中央电台《午间半小时》的主持人虹云和傅成励。他们的播音,从声音特征上看,并不属于相同的"型号",虹云轻、软,傅成励重、硬,听起来总觉得两个人的播音有层次感,有的听众通过声音想象:"虹云倾身向前就着话筒娓娓谈心,傅成励则挺身在后神情端庄地叙事说理。主持人的合作主持,除了声音上的和谐互补外,更要讲究表达上的彼此呼应,电视和现场主持还要考虑到神情姿态的相互映衬。

(三)主持人对现场气氛的营造能力

谈话不仅仅是思想、观点的交流与传播,它还是情绪的碰撞与交织。人们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其语气、表情、手势无不蕴含着感情色彩,这种隐藏的语言背后的情绪会作用于所有参与谈话的人,并引发不同的反应。在谈话节目的现场,每个参与者的情绪相互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共鸣或者碰撞,于是形成了一种看不见、说不出的却能感受到的氛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谈话场”,也叫“情绪场”。

(四)主持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驾驭任何节目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心态,都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于能否驾驭整个节目,和能否征服嘉宾和观众起到极大的作用。对于主持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主持人必须有充分的自信。主持人的自信,不仅仅是从自身表现出来,还应是在对节目整体风格、基调正确把握,前期工作的认真准备,对嘉宾的了解,只有充满自信,主持人才能在谈话现场,以自己的热情打动嘉宾,感染观众、调动观众。

三、主持人如何把握节目中的和谐元素

电视节目主持和谐元素把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作为一档节目的主体,掌控着节目的进程,营造良好的现场氛围,并且良好的心里素质能够帮助主持人处惊不变,冷静的对待节目中遇到的突发状况。

节目中驾驭节目的主题,能够起到揭露节目本质的作用,增强观众的记忆,渲染节目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持人的合作主持,能够为节目的整体效果增色不少。主持人与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各有不同,在节目中角色的安排和定位各有不同。因此主持人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得节目节奏张弛有度。现场气氛的掌控对主持人尤为重要,气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主持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得主持人遇到现场状况处惊不变,临危不振。

作为主持人,能够把握好和谐的元素,可称得上是一档高质量的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主体,就要提升主持人的素质。主持人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节目的质量。著名主持人和名牌节目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概而言之,广播电视發展到今天,越来越离不开主持人的参与。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个专业,更是一门学科,还有待完善发展。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电视节目主持人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应该承认,多数节目主持人仍处于模仿、探索阶段。未来的岁月,市场的残酷法则,要求电视节目不断推陈出新,以新的面目突破旧樊篱的束缚,这对主持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成熟的节目主持人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而对于电视节目中的和谐元素把握则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但无论怎样,只要把握好电视节目中的和谐元素,我们就一定会跟随时代的潮流,成为一个观众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并且提升节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杰,电视节目主持人[M],武汉:武汉大学,2004

[2]王蕊、李燕临,电视节目设置与编导[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蔡帼芬,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注入做人教育的时代元素 篇4

现象一:在一次班级国庆晚会活动中, 一位班主任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等关键因素后就离开了。中途, 班主任放心不下, 悄悄地回到教室看看实际运作情况, 发现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学生们在跳拉手舞, 不仅本班男女学生在跳, 还吸引了部分外班男女学生。事后, 班主任心有余悸地说:“以后再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 太容易失控。”

现象二:在学校定期召开的学生代表座谈会上, 校长和学生处的领导让学生谈谈学校管理中的问题时, 一位学生社团负责人毫不客气地对校长说:“现在课程改革讲究以人为本, 学校对教师管理很人文, 但对我们学生的管理还很苛刻, 要求学生做到的却不要求教师做到, 学生与教师很不平等。”几句话顿时让校长很尴尬。

现象三:经常听到家长对班主任诉苦:现在的孩子是帮我们念书的, 早晨不叫几遍起不来, 放学回来总是想不起来复习, 学习一点都不主动, 还不听话, 老师的话是圣旨, 只要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要执行的, 而我们的话则要看情况再说, 老师你要好好帮我管教管教。

现象四:一些班主任反映: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太差, 什么都是依赖别人,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中缺乏前进的动力, 没有老师的督促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应该根据自己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选修科目的选择时, 不是一味听家长的就是跟着同学走, 别人选什么自己也选择什么, 没有主见;高考填报志愿也是如此, 没有一个未来的想法, 人云亦云, 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

以上种种现象反映出在当前班主任工作中, 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存在着“悖论”。“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 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 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 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1]现实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一方面担心学生个性太强, 有独立的思想而难以驾驭, 影响班集体的统一管理, 因此对学生存在着管得太多、太细、太死, 严重制约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另一方面, 教师们能意识到学生个性发展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创新学习是学生个性潜能优势发挥的具体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个性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 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提出注重‘人的发展’的要求。”[2]班主任也担忧长期保姆式管理下的学生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发展的机会, 严重的依赖使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没有独立人格就没有责任感, 就没有个性, 就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一个民族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二、溯源归因——改革转型之冲突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文化中讲究“克己与顺从”, 一方面使中国孩子从小养成了在家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工作听领导的话的习惯, 培养了孩子循规蹈矩、依顺服从、没有主见的奴性人格;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强调“中庸思想”, 知足常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足够的进取动力, 被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发展告诉我们, 人格自主、勇于开拓、争先创新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现代文化更倾向于主张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 推崇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 而自主、创新、竞争、进取则成为现代人格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人格的现代化, 反映在当今教育中, 独立人格培养成为矛盾的焦点。

2.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

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习惯以文化权威和知识化身自居, 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 骨子里就缺少民主平等, 当然在实际教育中难以真正尊重学生。有些教师搞“听话教育”, 要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加之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更多强调用群体性、共性取代个性, 其人格的独立性往往被忽略, 学生缺乏个性, 如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现代教育服务于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的知识经济, 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发展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才能经得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 敢于冒尖, 才能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发展需要。”[3]

三、独立人格——做人教育之必需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 学做现代人。”做人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 因此,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是做人教育的必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 我们把学校德育定位为:以做人教育为主线, 以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 以学科教学的灌输与实践活动的感悟为主渠道,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我们始终围绕青少年道德的基本问题和现实需求, 着力实施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是完善生命的教育, 人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化的行为者, 而是有着主观态度和自由意志的生命存在, 这是一个人尊重自我和实现价值的保障。”[4]由此可见, 塑造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做人教育必然要求, 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自然之义。

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的社会特质。马克思说过,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肉, 而是人的社会特质”。“独立自主性、进取创新性、公平竞争性、务实求真性、民主法治性、惜时高效性、团结包容性、高度责任感等是现代人格的显著特征。”[5]因此, 独立人格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社会特质, 是人的根本素质。创新人才要有开拓精神, 要想别人所不敢想, 做别人所不敢做, 要不害怕寻求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有很强的自主精神, 对自己的才能和看法充满信心, 不轻易地盲从于世俗和权威。

独立人格是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这个道理出发,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尤其注重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因为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 都有着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培养独立人格就是尊重这种差异, 让学生发展个性, 培育创新能力。

四、建构重塑——独立人格之途径

人格是主体道德品质的表现, 独立人格的养成离不开后天的培养, 学校的做人教育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建构与重塑提供了重要途径。

1.文化涵养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所有所学, 皆成性格。”[6]人的文化知识越深厚, 人的本身就越完善, 人的价值越容易实现。学习文化、增长智慧是人格不断优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 文化是涵养独立人格的源泉。做人教育要求努力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用文化知识充实自己。

我们在做人教育实践中结合校园艺术节开展了班徽设计、班歌创作、班旗制作、班训提炼等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 展示自己的自主性和创作性;借助学校科技节和读书月活动, 开展班级黑板报、班级手抄报和读书竞赛活动, 引导学生在书籍中吸取教育的营养, 寻找智慧的源头, 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 打造独立人格的基础;利用“氛围育人, 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 让学生放飞心灵, 展示自己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 不断积淀独立人格发展的学生文化。

2.机会锻造

独立人格的培养需要班主任在实施做人教育时转变观念, 淡化管理者的权威意识, 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 从而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锻造学生的独立人格。传统上强烈的管理者和权威意识会放大班主任自身的能力和责任, 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系于教师身上,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选择能力和敢于作为的进取心。班主任替学生想得周全, 学生就会想不周全, 老师事事都管, 学生就会习惯于被管而失去独立性。所谓“懒娘出勤快丫头, 勤快娘出懒丫头”正是此理。

我们在做人教育实践中, 开放班会课, 让学生自主组织班会活动, 并由政教处、教科室、团委、学生会组成班会课评比委员会, 对各班学生的主题班会进行评价, 并予以精神奖励,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对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要求的各班文体活动, 鼓励学生独立组织,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责任感和采纳他人意见、团结合作的民主意识等, 强化他们的自主精神;组织学生进行“爱我家乡”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 让他们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 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 促进独立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发展。

3.人本润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学生首先是人, 是有感情的、有思想的, 脱离了“人”的教育, 实则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教育”二字就无从谈起。因此, 独立人格的培养需要以人为本, 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生命, 这是做人教育的逻辑起点。生命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唯一的, 不可替代的。我们结合“汶川大地震”开展义务捐献活动, 对在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其次在关注个性, 这是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做人教育实践活动中, 我们还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以“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为目的, 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以民主的方式完善班级考核评价体系, 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订考核评价细则, 并定期进行逐条的表决和修订, 使之更好地体现全体学生的意志, 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完全依据考评结果而不是班主任的主观认识来做期末评比和总结, 客观公正地填写学生素质报告单。

以人为本还要善待差异, 这是做人教育的自然要求。善待差异需要班主任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胸中装有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 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 加以挖掘和利用, 通过创新教育, 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 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的潜质,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只要我们坚持做人教育的不断实践, 从小事做起, 不断积淀独立人格培养的积极因素, 持之以恒, 不懈努力, 必然能为现代化建设锻造出更多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shaidy.独立人格[EB/OL]. (2010-05-18) [2010-06-02].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264.ht m.

[2]雷富荣.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学习教育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6) :41-44.

[3]李冬坚, 彭莉.思想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黄健.做人教育: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J].江苏教育研究, 2006 (4) :29-30.

[5]鲁咏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及其人格特征[J].新天地, 2009 (2) .

教育的和谐元素 篇5

——知东阳“情”、做东阳“人”、兴东阳“艺”

摘要: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美术价值目标与符合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渗透人文精神的益处。并从了解东阳历史名人、感悟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将东阳民间艺术元素引入以及引领实践、勇于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学校艺术教育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精神元素民族艺术

一、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势在必行

1、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前,东阳市委、市府审时度势、针对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的倾向,顺应东阳社会发展而发起“东阳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正在三乡大地如火如荼而又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是上层建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应顺应潮流,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前者着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后者就是在于观念的形成。要让优秀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就需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启发思维,培养 创新意识;而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的发展中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

3、符合初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要求: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 10-20% 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文精神渗透教学必有所得

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当今学生很少了解家乡。不知道家乡“艺术”,更不知“人文精神“。调查发现:有相当学生不清楚东阳处在浙江省的哪个位置;不清楚市内有多少个镇、乡和街道;不知道东阳迄今已有多久历史;不知道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有位用“自己的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邵飘萍;物理学家,我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的严济慈也日渐陌生;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大地之子》的主人翁,长达50年的生活历程,为植物学、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无数贡献,可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东阳骄子——蔡希陶;有60%的学生说不准 “三乡”的具体内容,更不知道东阳有多少“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更不了解东阳人文精神。

今天的初中生,很快就是东阳的建设者,只有了解东阳,才能立志勤奋学习、回报家乡、做好“东阳人”。补上这一课,对学生、对社会无疑是“及时雨”。东阳的民间艺术是东阳乡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教学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东阳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三,在学校艺术教育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教学的方法

1,了解东阳历史名人

东阳是“龙的故乡”。不但具有悠久历史,且艺人辈出。二十世纪至今,如著名美术家王之英,深受徐悲鸿指染,擅长于画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50-70年代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等地画伟人像的金石;笛艺生涯70年,人称“笛王”的赵松庭。文革后,刻苦学习美术、自学成才,现为上海市美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的卢辅圣。他们都是挂着东阳名片的全国艺术界的“精英”,他们艺高品更高,他们无不蕴藏着一种无价的高尚的情操,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东阳人文精神”。

2,感悟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

卢辅圣的《故乡重影》、郑金城的《山村情》、任龙魁的《老屋的泪水》、吴季生的《老家印象》、蒋天耕的《深山美人》、张杨明的《江南民居数东阳》„„欣赏这些东阳画家画东阳的一张张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力作,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画家们真真切切的家乡情怀。正如蒋天耕先生在(代序)中所述:“画家,对于家乡可以用最苛刻、最贪婪的眼光来审视、评判。然而用最宽容、最热烈的笔触来描绘、宣扬,因为她无论是地理上的错觉,还是心理上的虚幻总是位居中央。”“感谢画家深入到东阳毛孔里用心触摸了东阳的肌理,并且展现了东阳的肌理,但愿能诱引大家欣赏东阳、创造东阳、享受东阳”这正是东阳艺术人的内心表白,这正是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3,将东阳民间艺术元素引入

东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学校加强地方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美术课程改革还要求在各册设计中留有20%左右的课时,由老师根据本地区、本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我早在1990年就加入了浙江省根艺研究会,根艺作品多次在省级拿过大奖。我利用自身优势,把“根艺”搬上了课堂。还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八面山传奇》。根据横店八面山金水牛的传说而作的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中的横店人不畏艰难、敢为人先、造福百姓的创业精神,感动了佛主,放出了金牛。

直观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详细地把根艺制作的要领以及步骤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明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还其自然”的创作理念。

4,引领实践、勇于创新

平时指导学生创作,我常启发学生,作品应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地方特色,要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宣传家乡、表现家乡的“家乡情怀”,让自己融入到社会,作品应该体现时代与地方风貌。去年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学生包素洁的根艺《盼》获全国一等奖;本人获指导教师一等奖;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作品比赛,方俊萍同学的作品获“铜奖”;200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有两位同学取得“西画B级”证书。最近,从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以“祖国,校园”为主题的第14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又传来佳音,我校申屠笑笑的《青春风采——服装设计,我的最爱》荣获一等奖;方雅倩的《外婆家》荣获二等奖;马伊婷的《我 和小鹿共成长》、申屠诗晴的《哺》两件根艺作品又都获得二等奖。

四,结语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美术教学引入人文精神元素的教学,将定会使广大学生在学得一定绘画技术和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自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情感和良好的思维品德,从小知道东阳情,立志做“东阳人”,为振兴东阳艺术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浙江出版社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4,顾华,乡土文化 生机盎然,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年11。

5,陈哲,农业考古,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2007年3月。6,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申屠华浙江东阳防军初中 E-mail:

上一篇:联合试运转下一篇:意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