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2024-08-26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精选十篇)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篇1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在形成过程中违背了会计客观的真实性原则, 不能正确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一) 传递错误信息, 误导经济行为

会计信息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例如:上市公司通过频繁的内幕交易来影响股价, 或者向市场提供假的内幕消息来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一些上市公司虚构主营业务, 夸大公司业绩, 并向股东和公众发布, 刺激股价不断上涨, 大比例配送, 转增股本, 这种优厚的分红把公司标榜成一支绩优股, 同时为配合股价提高, 发布诸多利好的假消息。疯狂造假使公司股价大涨之后又大跌, 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 损害各方利益, 导致企业亏损

会计信息失真将关系到经济利润的分配, 如果一项虚假的经济业务, 入账价值大于实际价值, 其中必有不正当预谋, 因手段比较隐蔽, 较难被发觉, 企业利益必定损失。甚至有的企业销售产品后采取隐瞒收入或提高成本以降低利润, 从中减少确认数额、推迟确认时间以此来减少税金, 使国家蒙受损失;反之经营者若想夸大经营业绩, 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

(三) 扰乱经济秩序, 诱发经济犯罪

企业乱摊成本、截留收入、虚设“备查账”、隐瞒收入、偷税漏税、转移资金, 设“小金库”等舞弊行为, 严重损害了单位和职工利益, 使小集团或个人侵占了集体利益, 直接影响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和债权人的债权利益。

(四) 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财政预算体现国库统一和会计统一的原则要求, 完整性强, 能从整体上反映年度内的财政收支情况, 便于了解财政收支的全貌;便于立法机关的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对财政预算的了解。因而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影响和破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 法制观念薄弱, 有法不依, 违法不究现象较为严重

《会计法》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应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反办理会计事项。”

会计人员在坚持原则时, 常会受到来自多方的阻挠、甚至打击报复, 由于手法隐蔽, 并且有堂而皇之的理由, 政府部门也没有合法的保护措施来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大大挫伤了会计人员的执法积极性, 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二) 内控制度不健全, 使会计信息失真

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包括几个方面: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制度、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有些企业往往不制定相应的会计内控制度, 使得不相容职务难以相互分离。由于没有制度约束, 致使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 不建账或账目不清, 不按照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驱使同流合污, 使得违法违纪经济活动能顺利通过会计督查这道“卡”, 让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三)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法》中规定:“从事会计工作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会计后续教育又缺乏力度, 致使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有的企业频繁更换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不办理交接, 使会计信息缺乏连续性及一致性而造成失真。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和对策

(一) 加强法制建设, 要法治不要人治

财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制性很强的工作, 只有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下管理和开展财会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有损会计信誉的不法行为,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不失真。《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 一个单位利用虚假会计信息搞违法活动, 首先追究单位领导人的法律责任。

(二) 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外部控制制度, 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

各级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要明确单位领导人、会计机构及会计工作, 财务总监对所有者负责, 会计人员对财务总监负责。公司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 结合经营战略、管理方法设置其他必要的控制点, 实行会计控制的目标。

(三)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是会计人员明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要求其严格执行《会计法》中有关规定, 依法行使职权, 不得从事和参与违法乱纪活动。对会计人员的录用, 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必须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 篇2

发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总量,如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账”隐瞒收入,偷逃国家 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企业 经营决策失误,企业亏损倒闭,职工待岗或者失业.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 度化,企业秩序混乱.错误的会计信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 致政策失误, 以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经济秩序混乱的另一方面是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 失真 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如公司集资有关法规在注册资本金,财务状况,经
20 × 20 = 400



营业绩等方面均有具体规定,但有的通过歪曲会计信息,使得集资披上合法外衣,造成不法 分子从中大量捞取外快,挪用集资款.(四)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 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 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 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五)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 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 特别是从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性 来看,我们可以了解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基本任务, 也是《会计法》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和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 当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入手,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 或者是单 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究其实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经济利益是最为常见的造假动机, 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 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为逃避税收,将收入做小,成本费用估大,净 利润所得做小,为向上级摆功邀好,拔高企业形象,将利润做大,亏损做小,资产做大,负 债做小;为避免上级年年加码,指标基数增长过快,将收主做小,亏损做大;为挥霍公款以 及行贿,贪污,挪用方便,而设“小金库”等等.对那些准备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公司中来 说,要想上市或者再融资,其经营业绩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而对于那些经营不善 的公司来说,按照规定的标准“造”出一份会计报表,其收益远远大于造假的成本.而对于 私营企业来说,会计的表是企业纳税的依据.他们为了自身

身利益,少缴所得税,就会千方百 计在报表中多报亏损,少报盈利.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会计人员或领导干部为了中饱私囊, 贪污公款而造假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造假.(二)经济垂涎中体制运行的缺陷

意.代表政府的审计,财政,税务机关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监督,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监督的力度.如税务机关以税务征管为宗旨,注重税款的缴纳,忽 视其他会计核算;审计机关重点针对预算中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审计, 不可 能对所有企业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监督;而社会监督的中介机构则存在着更多的问题.由于注 册会计师行业的改制和业务的激烈竞争, 导致一些注册会计师未能遵循审计准则和保持应有 的职业道德和良心,为了招揽生意而往往答应客户不正当的要求,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进 一步看,由于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总体水平偏低,更是影响了 审计报告的质量.这些都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处于严重不实状态之中.(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 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 成本所弄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三,会计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篇3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是一个多重的、系统的博弈的结果,是相关的利益集团力量“均衡”的结果。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而我国的会计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我国的会计准则,法规的制定总是滞后于会计问题的出现,使会计工作特别是会计核算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明确规定,不同的人对此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计量方法,给企业的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以可乘之机。

2.政府行为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违规做假。政府的行为规则远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要求,很多地方政府还是直接管理企业,结果往往使企业领导“随着政府转”,有的地方政府还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的管理,而企业领导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就假造利润。其次,政绩偏好让许多地方部门倾力对劣质企业业绩包装后招股上市,以达到谋求局部利益的目的。可以说,政府行为不规范,是导致会计信息违规做假的重要原因。

3.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原因。企业外部的资源所有者将其拥有的资源委托给企业经营人员经营管理,并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和控制,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称为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同时为委托代理双方所使用,但是会计信息是由代理人编制的,代理人通过向委托人提供会计信息来解除对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

4.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弱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现代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薄弱、观念弱化、监督手段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事后稽核、会计检查上,定性检查的多,定量检查的少,工作缺乏规范。另外,会计监督运行体制制约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目前,会计监督的主要承担人会计人员从属于单位,受单位领导制约,并与单位具有共同利益,在监督过程中往往不能客观公允的实施监督。

5.外部会计监督失效方面的原因。外部会计监督包括政府部门会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政府监督方法过于行政化,不注重市场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在巨大监督成本的制约下,无法解决信息质量所存在的问题。社会审计监督不力,一些独立性、原则性差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风险意识,发现企业存在违反国家财务会计规定的行为,不仅不予纠正或披露,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共同造假。

6.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业务水平较低,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有些不具备会计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业务不熟,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全面,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导致会计核算资料不真实。个别会计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甚至参与编制虚假会计帐簿、虚假报表,直接导致了会计监督弱化,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7.法制环境不理想。《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主要从经济和行政的处罚方面来规定,惩罚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又由于目前司法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对许多问题只是轻罚了事,不了了之,直接纵容了代理人在会计信息上作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达到应具有的真实性。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尽快制定和出台具体会计准则。要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更加健全规范,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特别是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确定性措辞的使用,对可选择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应规定适用范围,以减少主观判断上的差异,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2.完善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违法必究的力度。国家除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还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質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应结合具体国情和会计的实际情况,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人一定要严惩不贷,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单位负责人,都应追究法律责任。

3.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注重发挥各自的功效,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首先,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要明确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要确立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驻地人员的制约关系,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二,要完善社会审计监督制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有效。要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作用,国家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质量,另一方面应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严惩违反职业道德及执业规范的行为。第三,要加强政府监督。这是规范经济秩序,防止会计信息质量失实的重要措施。要依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制度,对查出的问题要追根究底,揭露真相,决不手软,充分发挥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另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会计委派制等政府干预形式,通过政府综合管制来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4.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是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责、权、利,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虚位问题;三是通过权利分配、权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四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经营者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五是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

5.重整会计职业道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道德感和思想觉悟,而非受制于外力,因此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定,应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民间组织制定。中介机构来制定、颁布与实施,实行会计行业自律,我们必须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吸收西方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职业道德。个人道德修养,一方面依靠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处于起步阶段,应该下大力气狠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政治思想、法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提供者,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会计人员既是执法者,又是守法者,只有守好法,才能执好法,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自律教育,使其弄清作为具体执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形成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自律习惯,提高会计人员的水平。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篇4

一、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 、法制观念淡薄部分企业负责人及其主管部门法律意识淡薄, 违法性会计造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严重存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正之风,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有可无, 流于形式。原始凭证失真失实、账目混乱形成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资产失真, 虚假利润等现象。亏损企业千方百计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打肿脸充胖子”, 效果好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预防今后企业不测, 遮遮掩掩, 隐瞒收入, 截留税利。同时会计人员工作缺乏独立性, 有时不得不听从单位主要领导的摆布。技术性、规范性失真是导致会计失真的另一原因。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性, 导致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变相更改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的原因。随着现代技术的巨大变革, 产品成本发生了根本变化, 构成成本的三大要素: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比例发生迁移, 人工费用有日益减少的趋势, 对设备进行调试和正常维护, 对高精尖设备的投入额增大, 使间接费用剧增, 而间接费用的分配一般有工时法、直接人工法、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及计划分配法。但这些很大程度取决主观因素缺乏客观性, 不同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与上述分配方法的分配标准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它们的相关性有多大, 很难得到客观的检验, 由此造成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分配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 不能准确地揭示产品的实际耗费,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为降低。

(二) 、执法不严, 长官意识浓厚。

尽管《会计法》有三处提到“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 因弄虚作假而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微乎其微。《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并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但在少数单位负责人心目中, 权大于法, 法规意识淡薄, 长官意识浓厚, 《会计法》的规定以及会计法规全然不放在心上。随心所欲, 甚至凭感情、关系办事, 钻改革的空子, 为偷逃税款、公款宴请、公费旅游大开方便之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 、外部监管不力。

少数会计师事务所, 受其审计人员力量、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未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一是有的中介机构为了争夺客户, 一味迁就被审单位要求, 有的问题知而不查, 有的问题查而不纠, 保护了企业的造假行为。例如, 闻名全球的安然事件爆发后, 安然股价从最高点90.56美元跌到了0.36美元。为安然公司掩盖造假事件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被禁止向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 被美国各洲吊销了营业执照。二是有的地方涉及会计监督的政府部门未能形成一个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协调有效的整体监督体系, 重复检查和监督遗漏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 包括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 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 加之会计人员工作量较大, 其主要精力放在记账、算账和报账上, 对新的理论知识和刚出台的财经法规研究应用较少, 往往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从而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有些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低, 法制观念淡薄, 为了企业利益而作假账, 为了个人利益而编假证、假据, 化公为私, 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 合谋作案, 这也是当前集体、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 、增强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 强化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力度, 改进管理措施。

按照修订的《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增加了, 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设账、依法算账、依法理财, 提供质量优良的会计信息。除了会计专业教育及会计职称考试等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外,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最为重要了。如果说前者属于阶段教育, 则后者属于终身教育。后续教育可以弥补会计专业教育及会计职称考试的不足, 能够帮助会计人员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满足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因此, 对会计人员, 应有年度后续教育的强制规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记录, 可以作为用人单位录用会计人员及会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二) 、工商、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机关, 要各司其职、密切配

合、相互协作, 做到齐抓共管, 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 要坚决依法处理, 并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以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制度。

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控制度是会计内部环境的重要方面。目前,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 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比, 相差甚远, 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 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才能使企业会计工作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 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通过企业内控制度, 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创造必要的条件, 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落到实处。

(四) 、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篇5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信息失真 成因防范 会计内控

会计信息失真是长期存在于我国会计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态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多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虽屡经整治和打击,但这一违法现象至今仍然屡禁不止屡屡发生。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是会计诚信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和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及手段

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数据,与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结果不一致的一种会计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做假账等违法行为。如故意对收入进行调节、虚构经营成果以及虚列投资收益和虚假负债等行为。此外还包括有意抬高或降低资产价值;按历史成本对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进行会计核算;人为控制开办费、递延资产和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行为。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难以避免会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错觉,致使经营决策者和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误判,很可能使企业生产经营陷于困境没看成不应有的损失;二是大量的企业提供虚假、失真的会计信息,一来有可能造成政府税收的减少,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二来会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三是会大大降低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责任心和使命感,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谋取私利是动机

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往往与各方利益的博弈密切相关。当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些不法企业为了少缴税款、获得投资和贷款等经济利益,就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蒙蔽国家有关管理机关,骗取企业投资者或者债权人的信任。一些会计人员迫于上级的压力或者为了迎合上级的需要,或者为了得到更多的荣誉、奖励和升迁等利益,被迫或主动放弃会计原则,违背法律法规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说,谋取私利是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

(二)工作特点是“机会”

会计核算工作既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也表现出较强的以人的意志来控制的主观性。会计核算的主观性一面主要表现为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会计核算程序运用及对财产价值的评价估算等方面。如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和各项准备金的提取等等业务,都隐含着虚假信息制造的潜机。正确完成这些业务不仅需要数据信息的客观性,而且更加依赖于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客观和公正的主观判断。一旦会计人员未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而是纠缠于一己私利的困扰之中,那么其业务处理的方式选择和处理结果必然有失公允,这就为会计信息造假敞开了门缝。

(三)监督不力是条件

企业内部对经济利益的觊觎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因,而企业外部监督不力则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得出产生的“温床”在我国,作为企业经济活动外部监督主体的部门主要有企业的上级部门,政府的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和审计部门。由于多种原因,以上这些监督部门往往表现出监督力度弱化的现象: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上级主管部门往往隐瞒、偏袒下属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故意行为;税务部门往往忽视其应担负的多种会计核算监督只能,仅仅把完成税收征管作为唯一的宗旨,只重税款收缴而而忽视其他;作为外部监督的核心责任人审计部门,由于任务负担过重切涉及业务面过宽,加之其他重重困难,也难以发挥从外部监督的重任。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一)严格执法力度,净化职业环境

一是要净化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从根本上建立起保护会计从业人员诚信工作,依法执业的多种机制。凡是发现上级领导或部门负责人强迫、授意和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随意编造任意篡改会计数据的行为,必须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依法予以严惩。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明确宣示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权、利,为科学评估企业负责人工作绩效建立基础。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主动远离因追求各种非法利益关系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冲动,激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提高效益来获取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二)加强职业素养,提高人员素质

要花大力气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二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一是加强和完善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工作,对于在岗人员尤其是有一定资历的人员尤其要抓好他们的后续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建立有约束力和竞争力的约束激励机制,使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免受外力的干扰。三是继续推行会计从业年检制度,从制度上威慑虚假信息出现的可能。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为会计人员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从制度上保证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和素养。

(三)强化会计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实践证明,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是防止会计舞弊和出现信息失真现象的有效工具。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要重点把握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规定会计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及内容,在避免记账人员、经办人和财务保管人业务出现交叉的前提下还要让他们并彼此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涉及重大业务事项的决策及其流程和执行机制必须清晰明确并接受监督,关键点在于在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体出决策人与执行人员分层运行,防止权力高度集中。三是要建立定期核查制度,要在规定的时点上对企业资产进行详细、严格的盘点清查。尤其要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定期清查核对,做到帐实相符。

参考文献:

[1]史明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2(8).

[2]王军华.会计造假与信用危机[J].经济师,2002,(8)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篇7

一、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使。

现阶段, 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并存, 经济利益多元化。企业领导从个人或企业的利益出发, 为了获取贷款, 减少纳税, 吸收投资等, 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甚至一个单位设立几套账。如给合作伙伴的是“如意表”;给贷款银行的是“放心表”;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给企业主管的是“业绩表”, 这使财务报表成为无所不能的“万能表”。从另一个方面考虑, 目前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往往以实现的利润等指标为主要依据, 某些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骗取经济指标等, 置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于不顾, 指使会计人员采用非法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技术加工”, 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 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 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 不可能尽善尽美, 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此外, 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 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 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三)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 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务缺乏相互制约而发生舞弊;还有一些单位, 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 但在实际工作中, 得不到有效执行, 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不少企事业单位以及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 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于马虎、简单, 各种错账不能及时被察觉和抑制, 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四)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有些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平时又不加强学习, 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 对新的理论和刚出台的经济法规研究应用较少,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从而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规范, 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判断不准确, 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水平;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为了个人的私利, 知法犯法。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内部控制, 通过适当授权和职责划分, 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内部分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记账与对账、资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及审核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 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 以此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新《会计法》中增加了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理论依据, 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国家希望通过相关法律促进各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愿望。健全的内部控制能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 各单位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稽核制度等, 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 减少漏洞。

(二) 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 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外部监督体系。

审计组织是进行经济监督的专职部门, 它们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审计机关重点作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主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审计, 其他单位交由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制度, 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 应充分体现其职能和作用;提高审计覆盖率, 逐渐做到有关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均经过审计。同时, 也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相互配合, 相互协作, 做到齐抓共管, 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

(三) 依法处置会计舞弊者。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中, 对提供虚假会计资料作了处理处罚规定。只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会计舞弊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会计信息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四) 完善从业资格制度, 加强后续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环节。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 又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 也决定了他们能否抵制领导人员授意、指使、强令的会计舞弊, 因此,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一是提高现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标准;二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增加其职业荣辱感;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在后续教育中, 一是要拓宽后续教育内容, 除了注重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教育外, 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财经法纪等方面的教育;二是要从高从严要求, 切实注重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将后续教育与职业资格管理结合起来, 实行强制性的后续教育制度;四是重点注重会计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忠诚.试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个因素[J].上海会计2000, (12) .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浅析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 客观原因

主要表现在会计学本身对事物的定性分析上具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定量分析上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几种:

1、变幻不定的经济因素, 使得会计的假设、前提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

2、在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时, 存在一些主观判断、估计和预测, 这种会计核算计量本身就包含着不确定因素, 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会计核算方法可选性, 导致了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涵不同, 出现会计信息的差异。

4、会计原则的广泛适应性, 使得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的诸如个人的主观因素判断。而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各有不同, 所以也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 主观原因

如果说由于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会计系统内在的缺陷造成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合法的、客观的, 那么, 由于人为的弄虚作假故意制造信息则是违法、违规的。这与客观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么必须对此引起高度警惕, 加强管理、控制。一般而言,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领导人受利益驱动而造假

企业主管部门和以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行政干预。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 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 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件下达各项经济指标, 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 人为的调节会计信息, 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而企业领导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 从小集体和个人利益出发, 授权、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调整会计科目, 序列收支和往来款, 假帐真算或真帐假算, 借以骗取荣誉, 捞取政治资本。虽然会计对造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大多数家长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会计, 而在于有权支配会计的人。

2、企业财务失控, 内部管理混乱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还很不健全。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有的企业虽然有, 仅仅是照搬他人模式, 没有结合企业的特点, 不够科学合理。有些虽然建立了完善的制度, 但没有落到实处。企业内部无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会计岗位的设置缺乏相互监督、内部无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有些企业对财产物资缺乏严格控制, 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导致有帐无物, 有物无帐;有的货款回笼不及时, 往来账项长期不清, 形成大量呆坏账;有的投资决策失误导致财产大量损失, 使企业背上沉重包袱。每步审计法规很不健全, 地方内部审计协会尚未完全建立, 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不被人们所重视, 内审人员地位低下, 工作被动, 根本上没有独立性, 不具有管理中高层次地位。

3、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如有的单位对会计人员把关不严, 导致会计科目混乱, 业务处理不规范;有的单位对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教育, 只是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视而不见;有的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任用管理不合法, 会计人员更换频繁, 会计队伍不稳定, 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 也是会计信息缺乏一致性而失真。也有的为了利益违反会计法规, 篡改会计数据, 与领导共同舞弊, 偷税、漏税, 谋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4、监督力度弱化, 缺乏机制制约

我国企业还没有去便实行会计报表的审计制度, 从而不能有效地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的行为。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 难以形成合力, 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失真重视不够, 处罚力度不够。有的职能部门甚至对企业管理往往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流于形式, 甚至爬暴漏问题, 影响企业发展。有的执法部门不能坚持原则和依法办事, 甚至掺杂一些部门利益, 该查处的不查处, 该罚的不罚, 结果导致了监督的弱化, 信息失真也就有了滋生的温床。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规范和完善会计理论和会计法规

首先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 应尽量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对一些会计概念成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规定上, 尽可能少用“也可”、“或者”等模糊性词语, 尽量使同一内容的规定一致;事前通过公共契约如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等形式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出基本要求、降低使用者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其次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 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一方面, 鼓励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的计量方法, 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 使会计准则在总体固定的基础上保持常新, 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公司治理机制。

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 一要健全董事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 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 严格规范经营者行为, 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 不仅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 更应追究企业领导责任。二是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 分散大股东的股权, 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 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三是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加强会计监督, 主要是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办法如账户体系、会计岗位责任、账务处理流程、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报表编制等, 建立健全计量和计评制度、台账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部控制、财务、审计制度, 并将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与严格要求会计法制, 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结合起来,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 现阶段应积极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和兼并市场等外部竞争市场, 使外部市场监督约束机制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形成足够的压力和动力, 让市场机制在公司治理和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完善监督体系, 提高监督力度

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 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负起责任, 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 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 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 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注册会计师应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 依法执业, 客观公正,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监督, 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和法律责任。对不负责任、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制定严厉的具体的处罚措施。

4、注重会计队伍全面建设, 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篇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经济信息对于经济建设来说越来越重要, 而作为经济信息中的一部分, 会计信息便成为重中之重, 对经济建设和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 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但能给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也能给国家有关部门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然而, 多年来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让人触目惊心, 使人们对会计信息产生了怀疑, 甚至对会计信息的作用失去了信心。有关部门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对会计信息进行质量检查, 并向社会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 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追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既有主观的, 也有客观的;既有内部的, 也有外部的。要想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只能从分析、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入手, 采取有效的措施, 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1 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恶果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它通过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记录到提供出会计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为会计信息的使用部门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然而, 一些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产值、销售、利润, 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 置会计法规于不顾, 纵容企业的财务人员做假账,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资料经过层层汇总上报, 便成为上级领导以及决策部门盲目决策的依据, 结果造成经济项目重复建设, 经济投资巨大浪费, 给国家、人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恶果让人触目惊心, 教训深刻。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 企业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两权分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所谓“两权分离”, 也就是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运作权相分离, 在这种状态下,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资本运营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最大化的盈余, 由于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在分配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资产的拥有权将全部盈余收入囊中, 而资本的经营者则认为具体操作了资本的运营, 希望留一部分盈余扩大生产规模, 甚至还考虑到自身的回报, 比如增加点薪水、福利待遇。这样, 资本的所有者与资本的经营者会出现一些矛盾, 矛盾的结果便形成了虚计收入、虚列成本、虚报盈利, 会计的虚假信息便在不知

不觉中产生了。

2.2 有关部门监督不力, 服务体系未能发挥作用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 审计监督主要靠两方面来进行, 一是靠内部审计, 二是靠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由于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 不但没有力度, 而且很有可能流于形式, 甚至还会为会计造假推波助澜, 出谋划策, 成为造假帮凶, 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而外部审计由于人员少、时间短, 加之对其业务不熟悉, 无法对企业的会计造假进行真正干预, 有的监督部门甚至放任自流, 放松监督, 纵容了企业造假的行为。

2.3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会计法规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进行规范操作的依据, 然而财务人员法制观念不强, 对会计法的认识不足, 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结果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我行我素,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企业领导的意图、要求进行不合规的操作。目前, 我国企业实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 他们操纵着会计人员的雇佣大权, 听话就用你, 不听话则罢免你, 使得财务人员“顶得住了站不住, 站得住了顶不住”,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财务人员在外部压力下, 只能撇开会计法, 按照领导的意图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时, 会计人员违犯会计法后, 没人对其违法行为予以追究, 便给会计人员违法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2.4 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 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在现有的会计人员队伍中, 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 有的受过一定的正规教育, 被安排在会计工作岗位;有的未受过正规化教育, 也被领导安排到会计岗位, 属于边干边学, 在所谓“师傅”的带领下, 从事会计工作, 记账、算账到报账是否规范化, 也无法对其进行考核,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正确, 无法对其进行鉴定。同时, 部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薄弱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风险性, 正是由于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差, 在执业过程中, 明知违犯有关法规, 还要冒险去做, 结果给企业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3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 加强法制建设,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会计法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必须以会计法为准绳, 以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为执业依据, 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的会计基础工作。财会人员对违犯会计法的行为要对有关人员进行说服、教育, 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 让他们理解会计人员的工作。针对一些严重违法违纪的经济行为, 要和有关人员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对一些打击报复财务人员的行为, 要按照规定的法律程序, 向有关部门逐级进行反映, 向他们提供违法违纪的证据, 以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2 构建完善的具体会计准则体系

近年来, 财政部针对会计制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准则, 并陆续颁布, 这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但这还不够, 还应针对企业合并、债务重整、资产重组等问题, 制定一些具体的准则, 为企业提供更为科

3.3 改革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会计监

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没有独立性, 这是财会人员不能依法办事的根源之所在。各级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的会计机构, 对所有财务人员, 主要是国有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比如成立会计局, 将所有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工资等纳入会计局进行统一管理。在对会计人员纳入统一管理的同时, 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等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将财务人员委派到各个企业进行规范化的会计核算, 这样财务人员就会不受单位领导的制约, 放心大胆的进行会计工作。

各企业还要建立健全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 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 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和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监督。与此同时, 企业的监督还要借助外部的管理机构, 比如财政、税务、审计等有关部门对企业实施外部监督, 这样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才能纳入双重的监督和管理, 使企业会计核算步入正常的、正规的会计核算轨道。

3.4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

针对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的特点,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 对一些不合格的财务人员采取的办事法:一是送出去, 二是请进来。所谓送出去, 就是针对一些不合格的财务人员, 先把他们调离会计工作岗位, 送他们到一些正规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会计理论系统的学习, 增加理论知识,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所谓的请进来, 就是把一些德才兼备的理论素养高的财会人员补充到会计工作岗位, 让他们将所学到的会计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提高企业会计核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篇10

(一) 企业自身经营机制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下,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以及对企业受托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利用会计操纵, 扭曲会计信息以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所有者不直接参与经营, 而是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因而所有者就可能按照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来决定其愿意接受的企业业绩, 从而评判经营者的工作业绩, 决定经营者职务的升降。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会利用信息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或隐瞒不良状况, 或利用制度漏洞寻机粉饰财务报表, 达到夸大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 使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上浮, 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于是便出现了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平均质量下降。

(二) 有关权力部门的行政干预。

主要指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考核;主管财税部门完不成税收指标, 要求企业先交税;银行为完成其贷款指标要求企业推迟还款, 在利息变动时, 要求企业先还低息贷款等, 以至于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控制乏力, 没有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四) 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目前, 审计监督不足助长了会计造假的恶性循环。对企业、单位的监督主要是由国家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方面组成。企业、单位内部监督和有关部门对企业实行的国家监督, 由于人事关系和部门利益的影响, 其监督不能完全有效地进行;而作为社会力量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虽然有了较大发展,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些原则性差的会计师事务所见利忘义, 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 不仅使监督职能丧失, 反而滋长了造假的风气。

(五)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首先,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虽然实施会计准则, 但会计人员在掌握和遵循会计的确认、认量、记录和报告的原则、方法及程序方法上还有差距,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其次, 会计人员执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低, 法制观念淡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应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近几年来, 我国不断出台新的会计准则, 修订会计法,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会计国际化是相对的发展趋势,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极大限度地从国际准则吸收长处, 适应国际接轨。比如引进“相对物价变动会计”、“资金时间价值”, 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 以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 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 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

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在委任财务总监的基础上, 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委任制核算制度。成立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会计服务机构, 负责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养, 负责提供派出会计的应有待遇, 使会计与用人单位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会计服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又能向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对失职的会计人员, 会计服务机构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罚, 这既能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又能切实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三) 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和外部会计监督制度作用。

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和有效强化内部控制的要求出发, 新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一是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即“记账人员和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各单位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 对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制度和其他重要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是进行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既是加强财产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四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会计事项, 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严格把关、实行监管, 可以有效防范违法会计行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五是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单位内部应当有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外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对会计资料进行再监督, 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应进行定期内部审计, 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 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 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 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标。

(四)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会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 不谋私利, 廉洁奉公,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 时刻坚持“以德治企”的原则, 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五) 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上一篇:新文化的一代知识分子下一篇:经济发展动力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