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

2024-08-25

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精选十篇)

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 篇1

朱镕基总理曾在长海国家会计学院作出“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题词, 这不仅仅是对学员、对会计工作者的勉励, 更是对会计诚信的深刻阐述。具体来讲, 会计诚信是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所必须要有的职业操守, 其主要体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应具备非常高的职业道德, 能够爱岗敬业, 并且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非常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会计人员应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三是会计人员应熟悉会计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 具备该方面的法理知识;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服务意识, 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经济活动具有复杂化与多样化的特点。面对外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会计诚信是保障企业降低各种风险的关键,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 多起会计信息虚拟造假事件曝光, 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会计诚信, 怎么样来妥善地解决会计诚信问题, 成为很多学者与专家的研究课题。

会计诚信缺失会破坏整个市场秩序。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 使得投资者难以有效地甄别, 很容易出现投资决策失败的情况。缺乏客观性的会计信息, 使得决策者的分析、判断与预测都失效, 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会计诚信缺失很有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经济泡沫出现, 给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安全隐患。缺乏真实的会计信息数据, 我国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相关宏观政策难以实现预期效果。针对这些我们可以确定, 无论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 还是从会计行业本身的发展来看,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

随着各项法规的健全, 我国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有所缓解, 但未能根治。笔者认为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具体内容如下:

(一) 法制建设不到位

法制建设不到位是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 一方面, 我国该方面的法律不够细化, 相关的法律条文过于笼统;另一方面, 我国对于会计诚信缺失的惩处力度不够。法律只重视单位的惩罚, 忽视个人惩罚。很多情况下, 都是运用单位内部惩罚的办法, 缺乏威慑力。

(二) 监督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 我国会计诚信方面都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现存的监管部门独立性不强, 相关工作人员也缺乏责任意识。内部监管受到上级领导的干预, 很难独立, 即便是发现问题, 也无法纠正;外部监管机构多运用以缴代罚的机制, 这使得很多人铤而走险, 大肆进行会计信息造假。

(三)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运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各方面仍不够完善。很多企业领导者为了达到经济利益目标, 丧失原则, 未能按照法律要求来记录会计事项, 人为控制成本费用。这样做, 同时也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大危害。

(四) 企业职权划分不科学

在很多国有企业中, 董事长与总经理对企业负有决策职能。但是这些人往往是政府所任命的, 企业监事会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难以发挥监管功能。很多企业领导人为了更好地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而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 对会计信息造假。会计账面上出现利益虚增的情况, 严重危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路径

通过上述有关内容我们可以确知,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目标及企业职权分配的不科学都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 从这些原因出发, 依据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战略目标, 提出有效的治理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 基于上述有关原因, 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需要依托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提升会计工作者的思想觉悟, 有效地减少会计诚信缺失问题。一是加强诚信教育工作, 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对企事业单位加强诚信教育工作, 减少其造假冲动;三是对政府公职人员提出更高的诚信要求, 令其堪当表率;四是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教育, 使得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得到提高。

(二) 推行责任委派制

责任委派制能够提升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从而对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企业构建合理的委派制度, 明确主体职责, 并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 随时加以调整。与此同时, 会计委派制的范围也应该进一步扩大, 从而为会计诚信提供长久的制度保障。

(三) 构建完善的会计行业审计制度

会计行业审计制度的构建应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注册会计师方面。全面完善注册会计师法, 进一步提高会计师的诚信标准;二是会计事务所方面。健全外部审计制度, 提高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力度。除了这两方面, 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行业协会的发展。相关监管部门应与行业协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双方共同构建起注册会计师与会计事务所的诚信档案体系。这样一来, 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必然会减少很多。

(四) 构建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

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能够为执法人员的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能够有效地减少会计诚信缺失现象的出现。这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出具必要的司法解释,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 还应加强执法力度, 提高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 运用法律的威慑力来减少该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除此之外, 还应该加大公开与公示的力度, 起到教育与警示的作用, 从而减少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

五、结论

总而言之, 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在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过程中应从这些原因出发, 有目的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如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业制度、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会计诚信缺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不仅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 相关学者与专家应进一步展开研究工作, 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 共同为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芳.浅谈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途径[J].经济师, 2014 (08) .

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 篇2

关键词:博弈 诚信 会计信息

真实性一向被视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然而目前,我国会计界却面临着普遍的信用危机,虚假会计信息大量存在,会计诚信的缺失问题摆在了每个会计人员面前。本文拟从经济的博弈论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缺乏博弈

首先,从博弈时间而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尚处于准则制定的起步阶段,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准则的制定面临着量多且时间紧迫的巨大压力。这就从制定背景决定了我国的会计制度无法经历一个“充分程序”(dueprocess),即很难做到制定过程向社会完全公开,使之成为各利益集团反复讨价还价的产物。1993年,财政部在《关于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总说明》中便明确提出,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总目标是“从1993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以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内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在这一政策目标的指导下,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周期必然较短,如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从发布征求意见稿(1995年9月)到最终正式发布(1997年5月)前后只有20个月,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制定周期为32个月(1995年7月至1998年3月),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制定周期为35个月(1995年4月至1998年3月)。比较而言,在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每一具体会计准则从研究立项到发布实施基本经历了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博弈时间的相对宽裕使得“充分程序”的遵循成为可能。

其次,从博弈空间而言。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财政部是全国会计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会计准则的制定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作为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会计司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必然要较多的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在政策倾向上更多的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由于政府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地位不完全对等,政府主体在政治力度的对比和资源配置权力上处于优势地位,它的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成为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深度、广度和形式的主导因素;并且,准则一旦制定,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手段使这些准则得到实施,这就使得企业等利益主体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博弈空间较小。因此,当博弈环境发生变化而没有新的有效的会计准则加以规范时,博弈的其他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必然要践踏会计诚信,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存在博弈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时,相关利益主体在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必然选择包括丢弃会计诚信在内的博弈策略,以此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利益。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包括企业内部的不对称和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不对称。内部不对称性是指经营者和会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人员由于实际参加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因此,他们对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了解往往在时间上和内容上优于经营者。所谓内外部之间的不对称性,是指所有者、债权人、投资者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他们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掌握往往不及经营者和会计人员。会计信息的内部不对称而导致的会计诚信缺失,主要指有关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歪曲会计信息,以达到挪用公款、中饱私囊等不正当目的。然而,无论是通过对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个案分析,还是从会计人员的收益——风险角度考虑,会计人员自身的败德行为并不构成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由于内外部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以及由此产生的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1、会计合作博弈: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股东作为企业净资产的所有者,其根本目标是企业财富最大化。他们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活动,但通过董事会拥有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并决定其相应的报酬,从而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也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其具体行为目标与委托人存在着差异,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薪金报酬,在存在着股票期权的条件下,他们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关注企业的盈利水平及股票的市价等。假设董事会与经理人员每年年末签约一次,董事会将根据其内的经营绩效决定其报酬及是否与其续约,根据对我国职业经理人的薪金报酬比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

│ │

董事会

├─┼────┼────┬────┤

│经│ │续约(c)│解聘(f)│

│营├────┼────┼────┤

│者│诚实(h)│20,80 │ 10,75 │

│ ├────┼────┼────┤

│ │歪曲(d)│40,60 │ 30,70 │

└─┴────┴────┴────┘

浅谈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对策 篇3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治理对策

一、会计诚信缺乏的成因

1.失信成本低。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担负着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他们极大的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企业内部成员,会计人员受聘于所服务的主体,会计人员的行为容易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影响与控制。由于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轻,造假成功的收益远大于造假失败的损失,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处理。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不诚信行为。

2.利益驱动。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目的是利益驱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当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收益,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由于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内部成员,接受企业经营者领导,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其工资、待遇、福利都由企业经营者决定,会计人员受聘于人,受制于人,其行为容易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影响与控制,会计很难发挥其监督和约束作用。

3.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公司制度缺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4.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效果,又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是提高会计诚信力的关键。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会计职业人员缺乏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职业习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有的甚至不熟悉法律法规,不依法办事,经常在权势、金钱和人情前打败仗。在会计事务处理上,无视法纪,不顾国家的会计政策,在私利的驱动下,不顾一切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损毁会计资料,甚至利用职权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由职业道德缺失走上犯罪道路。

5.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1.提高会计失信成本。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以此消除因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把一些违纪、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2.加强诚信教育,实施诚信工程。实施诚信工程,提高诚信意识,强化诚信教育,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创造诚信的氛围和价值观,保障会计市场的稳定发展。

3.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贯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程序。

4.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从业素质。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诚信力的关键,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主要依靠自我教育,会计人员要提高思想觉悟,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丝不苟地按会计法律法规办事,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还要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执业能力,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

5.推行诚信保险制度。根据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当公司出现诚信,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害时。保险公司必须负责赔偿。这样就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又使保险公司为了自己不受利益损失,必然加大对投保公司的监督,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监督,降低监管成本。

6.完善法律制度。应该看到,现实中纯粹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原因和道德风险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人为的授意主动造假。希望通过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办法就可以达到治理核算不规范、账外经营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目的往往是徒劳的。因此要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力度,使会计人员能挺直腰干坚决抵制会计不讲诚信行为,坚持对做假账说“不”,从而保持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真正做到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加强法制是用非市场力量抑制市场制度的弊端。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会计信用危机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诚信。必须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实施诚信工程,提高会计失信成本,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内部监督机制。以此保护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规范会计行为,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利:会计职业道德简明读本.

会计的诚信缺失及其治理 篇4

1.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职能, 一个是对外职能。会计的对内职能, 即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是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作出预测、监督, 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会计的对外职能, 即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它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系列客观的数据, 向社会提供企业的有关资金、劳动、所有权、收入、成本、利润、债权、债务等信息。社会可以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 并以此作为今后决策的依据。所以, 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 不仅直接影响管理者、经营者把握企业的经营业绩、发现经营的问题、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而且直接影响着国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地把握和预测。

2. 会计的诚信

影响企业经济信息准确的因素有很多, 但一个重要因素是会计的诚信。如果说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那么会计是诚信行业。一个严格以诚信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的会计工作人员, 往往能够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但是, 由于受利益驱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很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往往失去了诚信这一基本的职业道德, 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会计的诚信缺失。其缺失具有严重危害性, 它不能客观公正地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如实地反映出来, 不能为企业经营信息的使用者们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首先, 会计诚信缺失危及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信用经济, 没有诚信与信用, 市场经济是根本无法维系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信息的准确性, 因为一个经营者往往依据市场信息来决定自己的经营政策。会计诚信缺失, 则企业的经营信息无真实性可言, 整个市场信息充满着虚假性, 面对这种局面, 任何一个经营者都无法对市场进行评估, 不能对自己的经济活动做有效的决策, 这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的经营活动。而一旦经营者运用虚假的市场信息来决定自身的经营活动, 往往会给自身带来巨大损失。很多企业 (如银广夏、安然等) 会计诚信缺失, 它们凭借虚假会计信息吸引投资者, 进而操纵股市, 以获取非法暴利, 一旦东窗事发, 股市大幅波动, 就会导致经济秩序混乱。

其次, 会计诚信危机危害投资者利益。一个缺乏会计诚信的企业, 为了能够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地圈钱, 往往用虚拟的数字来制造虚假的繁荣, 在财务上运用造假手段蒙骗投资者。当泡沫粉碎之后, 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普通投资者损失一笔投资款, 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负债累累;相关的金融机构 (如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 的利益也往往受到损害。

再次, 会计诚信危机影响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只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干预下, 才能保证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信息, 但是会计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经济信息失真, 这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例如, 为了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政府需要依据真实的市场信息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和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 但是这些在会计诚信危机导致的市场经济信息失真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 法律意识淡薄

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 不求上进, 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 专业技术水平低, 对市场经济下会计工作的新变化缺少足够的认识, 知识结构也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如个别会计人员曲解市场经济的效益性原则, 只顾眼前, 不考虑长远持续经营的经济利益, 形成“寅吃卯粮”, 甚至长期虚盈实亏,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 他们不学法、不懂法, 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他们既谈不上遵纪守法, 更不能依法办事。

2. 利益驱动, 缺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 个人、利己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 私欲不断膨胀, 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 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 大肆贪污、挪用公款, 最终以身试法, 甚至走向绝路。

3. 处罚力度不足, 导致会计诚信缺失

对会计诚信危机的处罚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在处罚会计诚信危机上表现为无法可依, 或者处罚较轻。在我国, 法律往往规定了对会计诚信危机的处罚上限, 会计造假的成本低廉, 很多企业的相关人员往往愿意铤而走险。例如, 《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 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收货流程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可以看出, 在这里, 法律不但规定了处罚上限, 而且所规定的上限不高, 这表明法律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处罚力度的不足。同时, 很多法律条文在企业财务信息方面上只是规定了一些“不得”这类禁止性行为, 却没有相应地规定对违反者的处罚措施, 这不利于有效打击企业财务造假活动。

三、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1. 增强法律意识

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是会计诚信的基础, 因为专业知识不强, 就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加之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 经济业务日趋复杂,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新的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类型, 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会计人员应以各种方式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 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相关法律制度, 强化法律意识, 提高自身修养。

2. 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贯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程序。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建立以内部审核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发挥对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监管作用。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 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 发挥其社会监督职能。加强对企业会计报表的检查和评估, 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督促企业加强财务监督, 保证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而建立起内部监督体系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约束机制,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3.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从源头治理会计造假行为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系统的覆盖面宽、迅速、真实、保密性大的优势, 在比较短的时期内, 加大建设力度。同时, 为鼓励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 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 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建立网络信息票据系统, 最大限度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保证原始凭证的合法、真实, 最大限度地避免调整会计账目、虚列收支和往来款, 及个人所得税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4. 加大处罚力度

禁止财务造假, 治理会计诚信危机的对策之一就是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造假成本, 使得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因造假而产生的预期收益。同时, 应特别地对造假者的处罚要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并用, 使得造假者既要承担刑事责任, 也要承担民事责任;此外, 要对造假者的经济处罚规定较高的上限。只有这样, 才能对造假者产生威慑作用, 使得他们害怕造假。

5. 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 虽然针对会计造假行为在《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中作出了规定, 但是这些法律在治理会计诚信危机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足:一方面这些法律在处罚会计造假上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资本市场, 这些法律在治理会计诚信危机问题上经常显示滞后性。因此, 为了有效地治理会计诚信危机, 必须修改法律, 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同时, 为适应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必须不断出台新的法律规范, 使得法律的发展不断地与新的形势相适应。

6. 推行会计委派制

当前, 解决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混乱、对会计人员监督不力的有效办法就是推行切实可行的会计委派制度。会计委派制可提高会计人员在委派单位中的独立性, 可以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防止因坚持原则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以及防止单位任用不称职或渎职的会计人员;它将会计人员从现行的所属机构人员编制及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 这就使会计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地记录和报送各种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 为会计诚信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7. 建立诚信档案

对会计从业人员及领导建立信誉档案, 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个人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是加强会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 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

总之, 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业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力量之源。加强诚信建设, 牢固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 大力弘扬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己任的职业道德, 是会计行业永恒的使命。广大会计人员, 既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本领, 又要加强修养、恪守道德、永铸诚信, 更好地承担起当家理财、监督服务的历史重任。

对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篇5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反思;重塑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和信用,即以诚待人,取信于人。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是最重要的规范之一。“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与他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会计人员理财的根本。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反思

1.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决策。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一项投资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是虚假的,以此为据,做出的决策必然是不恰当的。

2.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直接影响国家税收,使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导致政策失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并导致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

3.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会计诚信的缺失,深受其害的首先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诚信缺失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股票的实际价值,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朱镕基同志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是对会计诚信的最好诠释。会计诚信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不只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也是一项紧密联系的社会系统工程。会计诚信不仅有利于国家正确决策和实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而且有利于和国际接轨促进对外贸易及推动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会计诚信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会计诚信丧失的原因分析

1.利益的驱使及失信成本低廉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部动因。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润,只有当诚信能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它才会讲诚信;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己价值的实现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符合时他们才会诚信。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诚信问题,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有能力,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反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的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金等利益。

2.公司治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目前市场机制尚未完善,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市场交易主体及投资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公司治理相关制度的缺陷成为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由于改制不彻底,而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3.对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就是要用强有力的法律条款去规范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又执法不严,所以对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起不到足够的震慑和防范作用。统计结果表明由于“惩罚过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对于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

四、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1.全面实施会计诚信教育。会计诚信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会计人员高尚道德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教育对象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相关人员。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有忠诚执行会计法的责任,注册会计师依法对企业和相关单位有社会监督的法律地位,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大规模地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并作为会计管理的重要目标,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到会计执业资格准入教育,到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都必须把会计的诚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不仅要向他们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必须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强化会计人员道德的规范,促使会计人员注重本身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之具有良好的诚信修养。

2.建立健全会计监管机制。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尤其要突出监事会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作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和整顿,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按照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程和方法开展业务,提高社会监督的质量。最后,应强化政府监督。

3.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从立法和执法角度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同时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的势头。

4.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但投资者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很难依法取得会计违规公司的赔偿。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的公司、律师、评估师、会计师,提起诉讼,使遭受损失的会计信息利用者得到合法的赔偿。

5.实行市场退出机制。我国要尽快构建有效的退出机制,对那些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上市公司给予退市处罚,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进行取缔,对参与会计造假的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给予终止继续从事相关职业,以营造诚信和谐的大环境。

结语

诚信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从春秋时代至先秦儒学再到宋明理学对于诚信道德都很重视。在今天的社會,如果政府以诚信的标准要求自己,上行下效,则社会的大环境也会随之好起来,这最终将使诚信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

参考文献

[1]卜华.赵斐.程芳:会计诚信教育为先.事业财会,2005(2)

[2]李颖辉.试论会计诚信.中国科技信息,2006(1):77

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篇6

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因此,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诚信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否过硬的重要因素。我国对于会计人员提出了很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诚信为本, 不做假账”。然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事件越来越多。国内的“银广夏事件”“绿大地风波”牵扯出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造假, 国外的“安然事件”引发的著名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倒闭等诸多事件, 都是会计诚信建设出现问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 造成的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这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 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现状

(一) 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不完善

与西方国家完整规范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相比, 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不能很好地对所有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规范文件只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册》, 包括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能力和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以及其他相关附则。这个职业道德准则的适用面比较狭隘, 仅仅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职业道德准则规范, 对于广大的人数众多的其他会计从业人员并未提出要求, 导致很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

另外, 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具体会计工作中很难进行操作。会计职业道德应该对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进行规范。然而, 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内容中并没有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而只是提出了一些比较模糊的道德要求, 这使得会计职业道德的可操作性很差。

(二) 会计界整体职业道德意识比较低

根据《中国证券报》的相关问卷调查报告“注册会计师签署的财务报告是否可信”的报告显示及: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的信任程度在不断下降。这表明我国会计界的整体职业道德意识还比较低。我国会计人员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 只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 而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近些年发生的很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都暴露了我国会计界整体职业道德意识低的问题, 并使得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这是会计界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 会计诚信建设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我国会计诚信的外部环境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给会计诚信建设带来很多的不便。 (1) 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的会计教育主要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意识特别淡漠。根据相关调查, 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老师在课堂讲授时, 不但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甚至一些老师还鼓励学生敢于做假账, 这种扭曲的教育给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 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会计诚信建设的社会环境。我国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比较低, 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环境, 舆论压力的低下使得会计从业人员不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培养。 (3) 我国对于违反会计诚信的行为处罚力度不足。会计从业人员违反会计诚信的成本非常低, 使得很多会计人员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 置职业道德不顾, 敢于以身试法。

三、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 单位内部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由于我国的很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 导致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 (1) 许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 在进行日常的财务会计工作时不够认真和细致, 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一些问题; (2) 许多会计人员出于自身或者企业的利益, 例如为了逃避税款或者应对监管部门的审查, 故意对会计信息进行隐瞒设置造假, 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3) 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上级部门的压力之下, 很难坚守职业操守, 只能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会计造假活动。根据财政部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 当会计从业人员在日常会计工作与上级发生意见冲突时, 只有7%的人员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高达84%的被调查会计人员认为应该按照上级领导的意见, 协助掩盖问题。这几种情况都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而导致的会计诚信缺失。

(二) 会计事务所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很多会计事务所, 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会计事务所, 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 往往配合相关会计单位进行会计造假行为, 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根据我国近些年暴露的很多企业会计造假事件, 会计事务所都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 近些年曝光的绿大地公司通过虚增收入, 伪造会计账簿等会计造假事件, 负责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没有尽到自己审计监督的职责, 甚至在企业领导层的压力之下帮忙造假。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 给投资者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 外部监管的缺失

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会计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工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会计信息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不能很好地对会计单位从业人员进行监管。审计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进行客观公正地监督, 从而给会计造假行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四、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 完善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能够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提升提供依据和保障。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依据比较少, 仅仅限于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 我国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为广大的会计从业人员提供职业道德规范, 使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具体的标准可依。其次, 应该丰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 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在具体工作时能够有据可依。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中, 应该为会计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时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供依据,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可操作性。

(二) 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过于突出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培养, 而不注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是目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应该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会计教育的首位, 培养会计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尤其是在高校的会计教育课程中, 一定要开设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从而在学生的道德观形成过程中能够给以很好的指引和教育, 培养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会计职业人才。

(三)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1) 要加大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宣传, 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环境, 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 给违规行为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 (2) 要加大对于相关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力度, 使会计从业人员的违规成本提高, 减少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 会计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培养

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最重要的还依赖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会计从业人员要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职业道德准则, 规范自身的行为。

五、总结

会计诚信建设对于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会计诚信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因此, 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不断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 篇7

会计行业,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和社会、会计人员和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二)当今社会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现状

会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经济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会计从业人员被誉为资本市场的“经济警察”,证券市场的“看门人”,而当这个“警察”和“看门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不能尽职尽责时,市场的危险度就会增加。当今社会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原始凭证失真、会计凭证造假、假账故意真算、真账故意假算、会计鉴证失信等。

(三)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因素。

首先会计诚信缺失是社会诚信缺失在会计领域的反应,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单纯依靠职业道德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是无力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的观点并不鲜见。此类思想经过文化沿袭和承续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现实社会中。无形之中,它的存在为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生存的文化土壤。其次,当今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中, 各种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成熟或者说尚不完备。单纯靠社会道德教育和所谓“纪律性”约束, 显然已不适应今天人们多元选择的价值观念, 也不可能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

2. 主观因素。

有些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对财经实务、财经法规的学习,造成滥设会计科目、凭证无编号,科目之间借贷不明,往来账户不清,不及时记账,并且收支、支出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导致账实不符,使得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失真,丧失了它应有的参考价值。

3. 利益驱使。

市场规则认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各种制度尚未理顺,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仍较普遍,一些企业、单位、个人在利益驱动下,不惜铤而走险。在这种社会大氛围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防线难免有失守的风险。

4. 法律制度方面的因素。

会计信息造假的法律惩罚成本较低,例如对个人出具虚假财务报告惩处最重的是《刑法》第161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1]15-18《会计法》的强制执法环境没有形成,法律规范的执行是强制性的,它是借助于国家机器的力量来强制推行,要求每一个人都无条件地服从,然而《会计法》并不具备这种强制力或不具备完全的强制力。在当今社会中,“厂长负责制”[2]20-22导致单位负责人在企业或单位中的领导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当某些领导受到利益驱动且自身约束能力不强时,他的行为就会偏离《会计法》,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会计监督配套的法规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存在会计造假的诱因,必要的民事索赔制度没有制定。如《证券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停牌;限期不能扭亏为盈的,公司将被终止上市。一些处在“危险地带”的上市公司,往往就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有的甚至不惜违规违法,粉饰其财务报表,以达到避免公司退市的目的,“安然—安达信”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给违法者留下了“真空地带”或“边缘地区”。

二、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会计诚信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的系统工程,这一过程应继承和吸收传统会计诚信之精华,结合现实需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诚信体系。

(一)加强会计行业诚信教育的力度,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制度

会计诚信教育要从学校教育到会计职业资格准入教育,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直至终身:建立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实行评分制,如违规将会被扣分直至撤销职业资格,并公布于众。

(二)提高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技能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认真掌握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政策、精通工作流程,才能胜任。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技能提升应从:岗前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考核机制四个方面着手。

(三)建立健全会计监管制度

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增强社会和政府对会计行业监督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政府监督方面,要求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之职责,对有关单位的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3]41-42

(四)完善法律法规方面的不足之处,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惩处

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必须要求会计行业从业人员遵守各项会计制度、规则、法律,并对违法者严惩不贷,加大会计计行业从业人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三、结论

诚信是整个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至上”原则,是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全面提高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职能,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力和公信力,重塑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形象,才能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肖道斌.最新会计法律解读与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2]公茂霞.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及伦理分析[J].财税金融, 2009 (8) .

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 篇8

(一) 会计管理体制的含义

会计管理体制是各级会计工作管理部门之间及其与基层会计核算单位之间在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权责关系。它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

(二) 会计管理体制的内容

会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会计工作的领导体制。在我国, 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 并在各级财政部门之间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即各级财政部门分级统一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 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在受上级或同级财政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在受上级或同级财政部门指导、遵守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制度的前提下, 有权根据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组织会计事务。

2.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在我国, 会计准则 (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以及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权在财政部。各地区、各部门可在此前提下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制度或补充规定, 报财政部备案。各单位可以在遵守会计准则、行业统一会计制度和地区或部门会计制度的前提下, 制定本单位的会计制度。

3.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在我国, 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主要由业务部门负责。

二、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及评价

(一) 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 (事业单位亦可) 的会计人员统一进行委派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 变成政府派驻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 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 并在此过程中达到实施直接监督的目的。会计委派制由于首先从编制上实现了会计独立, 形成“自主”的局面, 从而能够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 防止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并在此基础上, 有效地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 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但是它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 (1) 它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相悖。这种体制实质属于高度集中的体制结构。它不仅会导致会计其他职能萎缩, 而且使企业会计的管理重新走上“政企不分”的老路; (2) 会计独立性不强与会计工作秩序紊乱的相关程度有待进一步的实证, 派出会计人员与企业可能在政府机构的名义下, 伙同勾结合谋; (3) 对派出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缺乏有效的考核措施, 同时也会引起会计人员管理上的混乱。

(二) 稽察特派员制

稽察特派员制又称作总会计师制度下的稽察特派员制。在这种体制下, 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总会计师的组织落实和职权落实, 抓好总会计师的培训、交流、任免、考核和奖惩等工作。另一方面, 由国务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 尤其是国有重点大型企业, 派出稽察特派员, 由他们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力。稽察特派员不参与、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其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实施财务监督, 通过财务监督和检查经营成果, 对企业主要领导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和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国务院根据稽察结论, 通过人事部对企业主要领导人进行奖惩任免。企业依法享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充分的自主经营权。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最亟需解决的两个问题就是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和对其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稽察特派员制的建立能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当然, 我们同样要清楚地认识到, 要发挥稽察特派员制的预期作用, 首先必须挑选好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 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尤其要敢于坚持原则,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其次对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要严格管理, 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会计管理体制:一般来说, 对于国有重点大中型企业 (由国务院统计局进行确认) 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下的稽察特派员制;对于非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 且国家占绝对控股 (或者控制) 地位的, 宜实行财务总监制;对其他国有企业, 一般仍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三、在会计管理体制创新模式下, 治理诚信缺失的措施

(一) 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 建立健全会计人员档案制度。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这一现成的证件, 建立和健全该从业人员个人的信誉档案, 对其执行状况、守法状况等进行严格的登记, 守信者要受鼓励受奖励, 不守信者要受惩罚。对“做假账”而造成严重后果者, 要按照《会计法》的有关条款, 不仅要从经济上追究其责任、吊销其资格, 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二, 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会计管理制度, 明确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职能。在股份制企业制度下, 厂长 (经理) 作为经营者, 是受托人, 只拥有经营权, 经营者的权利不能超越所有者的权利, 按《公司法》有关规定实施对财务会计及相关人员的控制, 从制度上严防造假。

(二) 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推进会计信息共享

会计信息是会计资源, 更是社会资源, 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抑制造假和欺诈。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促进会计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 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 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 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 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规范关联方交易行为及其信息的披露, 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 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同时制定专门的法规对会计信息的管理提供保证, 让会计工作置于更加规范的制度环境下, 促进诚信建设。

(三) 创新会计核算制度, 实施源头治理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 融会计服务与管理监督为一体,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核算中心机构, 由其统一管理, 做到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财务报告的存放与形成单位的分离, 以及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透明, 使会计人员超脱于企业经济利益、人事管理之外, 不被企业所左右, 不受上司所胁迫, 不为利益而驱动, 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 这样将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同时由于核算集中后, 会计资料的加工、整理、生成报表、提供会计信息, 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制作, 因此, 如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出现了问题, 就很容易追究到责任人, 消除造假环节,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确保诚信实施。

(四) 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制度, 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壮大规模, 增加收入, 正在尽力拓展包括管理咨询在内的非审计业务, 对此国家应积极加以规范。监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各种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程度, 对严重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业务要坚决予以禁止。要切断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客户的“暧昧关系”, 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既承担审计业务、又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还要考虑事务所单一客户收入比重过高以及与某一客户关系过长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关注包括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等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因素。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消除上述因素或将其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若达不到这一要求时, 事务所要拒绝承接业务或解除业务约定。

总之,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解决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现状, 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 也是企业、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持续稳定增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 建立和健全起合理的管理体制、严格的经营机制、严密的法律法规, 加上组织和人员的保证, 配以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督, 我们有理由相信: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活动诚信缺失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也会健康、正常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春平:《会计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论》, 法律出版社, 2005年1月

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 篇9

诚信渗入到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中, 经济活动中的会计范畴也不例外。会计诚信的产生, 源于经济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契约关系。国家、市场、企业等各个主体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正常契约关系的约束和制衡, 而会计诚信可以说是维系这一制衡的原则和基础。伴随企业的发展, 会计工作愈加系统化, 在满足委托方代理方基本需要的同时, 会计微宏观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会计诚信与利润谋求的冲突便是典型。

对会计诚信的理解可以依照会计诚信主体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 会计诚信绝对不是单一的企业内部的问题, 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更广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会计诚信的概念在内涵上应该更为深入。会计诚信的相关主体包括所有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 包括:企业管理者、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信息使用者 (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 和其他与会计信息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个体。因而从广义上讲, 会计诚信是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人员, 包括企业管理者、会计行为主体 (包括企业内外部会计人员) 在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种企业责任, 即客观公正地反应经济活动的真实会计信息, 履行会计职责, 为会计信息相关利益主体提供服务。

从狭义上讲, 会计诚信是指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 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相关利益主体服务, 其主体只是局限在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诚信的影响

公司治理的状况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 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 两者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 笔者认为必须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来提高我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然而,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我国公司治理 (包括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存在着诸多缺陷, 这些缺陷导致我国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

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造成的问题渗入到各个环节, 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治理主体的转变, 管理者成为了公司的具体操作者, 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治理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缓解, 但是由于所有者对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仍旧建立在利润基础上, 故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不会偏离利润这个主题。只要会计失信的成本低于寻租带来的利益, 管理者就不会放弃偏离会计诚信的行为。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股权结构不合理引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足;会计参与内部人控制;委托代理关系下国有资产的有效投资主体依然缺位;制衡机制不完善造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不力。可见, 企业的治理对于会计诚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我国公司外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所有权结构, 外部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的完善性。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关系是相互替代的。但由于每一种机制都不能完全有效地发挥作用, 所以, 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从会计诚信的概念可以看出, 企业由于处于社会契约网中, 它已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因而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只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 而是利害相关者通过一系列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外部治理需要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市场和法律、传统文化等共同发挥作用。

(一) 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约束

1、资本市场竞争较弱。

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及经理人员的监督约束主要是接管。法马认为, 董事会是一种引入市场机制的制度, 是公司控制权的内部市场, 接管则被认为是公司控制权的外部市场 (法马, 1980) 。接管市场或公司控制权交易市场的存在并有效运行对不良管理者是一个持续性的外部威胁。所谓接管市场或公司控制权交易市场, 是指通过收购股份或征集投票代理权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 达到接管和更换不良管理层的作用。它的作用机理是:当管理者不能成功地治理公司或滥用职权导致公司业绩和形象恶化时, 股东会抛售或寻机转让股票, 股票价格就会下跌, 公司从证券市场上融资的成本提高, 这时潜在的接管者通过收购目标公司股票或征集其他股东的投票代理权来接管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并重构公司治理结构, 整顿公司业务。接管一旦发生, 被接管公司股权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进而改组董事会, 撤换无能的经理人员, 部分或全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就会贬值。就以我国国企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和国企以国有股占主导的畸形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竞争被接管的可能性极小。由于目前并购的法规的不完善, 使公司间的并购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一旦出现问题, 就会造成巨额损失。由于管理层缺乏接管的威胁, 代理人管理懈怠, 盲目投资, 资金被滥用等现象相当严重, 而经理层却能高枕无忧的怪现。

2、产品市场缺乏竞争。

如果企业产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那么这种竞争会对经济形成压力;如果产品市场是垄断的, 则经理的日子就舒服得多。产品市场的竞争是对经理人员最直观的评价, 也是最直接的约束, 同时也是检验企业治理效率的标准。产品市场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价格、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利润等可以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能力、努力程度作一个基本的判断, 反映企业的治理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 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企业所有者就会采取措施, 改善企业治理机制, 解雇治理业绩不佳的经理人员。因此, 产品市场的充分竞争至少能够起到三种作用:一是改善治理机制, 提高治理效率。二是对经理人员形成巨大的压力, 迫使其改变和调整经营管理方式。三是区分经理素质。通过声誉机制迫使在职经理努力工作, 驱逐劣质经理, 提高经理的整体素质。反之, 如果产品市场是垄断的, 企业产品无替代性, 经理人员完全可以通过抬高价格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收益, 那么经理就能蒙混过关, 经理人员就会因缺乏刺激诱因而懈怠, 减少努力和投入。

3、缺乏竞争性的经理市场。

经理市场的竞争对经理施加了有效地压力。如果一个经理把企业搞得一塌糊涂, 那么在经理市场上, 他的个人价值就会贬值。因此, 如果从动态的观点看问题, 即使不考虑直接报酬的作用, 经理要顾及长远利益, 因此他会努力工作。在有效率的经理市场的情况下, 从长期来看, 经理会为自己的声誉和人力资本价格而努力工作, 而且经理人员也会不断充电来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 以抗衡同行或“在野经理”对他构成的威胁。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营管理职业化, 而经理人员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本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企业经营不善, 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就会贬值, 如果被解雇, 对于己经积累了企业特有管理技能的人来说, 是一种很大的人力资本损失, 并有可能因此而被逐出经理市场。因而, 经理市场的配置功能为具有不同才能的经理人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并通过经理市场的价格机制为企业提供确定经理报酬的合理依据。

(二) 政府法律法规监督机制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 法制不完善, 各种类型的“寻租”活动普遍存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主义, 为企业经营者寻找“庇护”和“攀亲拉关系”提供了方便之门。这一切客观上弱化了经营者面向市场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助长了“权钱交易”腐败行为的蔓延, 人为地破坏公平竞争的外在环境。在委托代理制下, 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1、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企业外部监督软弱无力。

这是会计造假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首先,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只能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无法履行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 进行独立审计的职能。其次, 企业外部的许多监督机构, 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 各司其职却偏离了最为核心的职责, 如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 往往就是一年一次的工商年检, 而财政部门平时与企业几乎没有联系, 税务仅是监督企业是否如实纳税等, 都没有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具体全面的监督。再次, 从社会监督来看,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独立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以及其出于商业目的、素质低下等原因, 给企业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2、相关法律机制不完善。

法律的规定构成了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监督和约束, 但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一定得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我国还未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己建立的法律法规又不严密, 法律法规之间又有许多矛盾、不协调之处, 执行起来就有很多漏洞可钻。如即使是专门为会计法律问题而制定的《会计法》中, 只字不提会计问题中的民事责任问题。因此, 一旦牵涉到民事法律纠纷, 作为专门处理会计法律问题的《会计法》却无能为力。此外, 我国各种税收中也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征收依据的都是会计信息, 一些企业为了维护企业小集团的经济利益, 利用税法与会计的规定存在的差异进行造假, 以偷逃税款。

3、现行财会人员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没有建立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财会人员的管理体制, 企业财会人员的录用与分配全是企业领导说了算, 而且财会人员的劳动报酬多少往往由企业领导决定, 尤其是集体、个体、私营企业, 这样企业财会人员就难以独立地依法行使其职权, 使得财会人员的工作身不由己, 否则会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下岗、解聘。

(三) 传统文化对企业诚信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单方实践诚信, 即“道德义务型”信任, 重视以家庭或家族关系为基础的诚信, 而不是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型”伦理信任。因此, 这样的中国传统诚信观, 并不能提供市场主体所必备的诚信素质, 延续两千年的封建文化的糟粕, 如“唯上意识”、“关系哲学”等, 严重阻碍了市场诚信基础的建立。由于受传统文化中“唯上意识”的影响, 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平等履行职责的独立个体, 听任领导安排, 使得很多情况下违背诚信。此外, 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会计人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从事, 认为没有必要坚持原则而得罪人, 这样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参与作假就不难理解。在政府和企业内部的监管部门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履行监管职责时, 只重人情而不顾客观事实, 会计失信行为由此产生。

四、结语

诚信之所以是会计工作的灵魂, 不仅仅因为会计失信的巨大危害, 还因为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 发展经济离不开会计,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更要求会计行为必须准确、真实、完整反映经济运行状况, 也就是要求会计行为的诚实守信, 即诚信。社会发展需要会计诚信, 所以对未来我们应持乐观态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信以立志, 信以守身, 信以处世,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 已深深植根于会计执业界人士的心中, 成为忠诚敬业的座右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一思想将会进一步发扬光大。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的氛围, 提高单位和个人的诚信度。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 :6-12

[2]、肖涛, 肖平.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财会研究, 2006, (01)

[3]、高莲盛, 会计诚信缺失原因探析[J].财会研究, 2007, (01)

[4]、罗正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会计研究, 200, 2 (8) :33-36

[5]、张学平.建立会计诚信体系的构想[J].财会月刊, 2003, (7) :48-49

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分析 篇10

关键词:会计;诚信;道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诚信的缺失的现状,在我国三资和民办企业中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民办企业发达的浙江义乌、福建石狮等局部地区流行着一种“流动会计”,顾名思义,这种会计是专做假账的会计,在每一企业都不会工作满一年,这样就可以逃避因会计造假问题而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在同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打擦边球,是对我国会计诚信的肆意践踏。也是对我国法律和会计法规权威的挑衅,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明确的反映出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通过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社会大环境缺少诚信氛围,使会计诚信缺少正确引导

诚信是社会的灵魂,公民的诚信、企业的诚信、政府的诚信,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的诚信平台。但我国目前社会整体恰恰缺乏这一诚信平台,政府可以向公民打白条,而这种白条可以被用来买卖和典当,试问这样的政府又怎么能够树立起诚信。我国的河南曾经被称为“造假之乡”,河南人也因此而名噪中华大地,不过这个“名”是无诚信之名。我国企业无诚信更加的触目惊心,假药、假化肥、假名牌在我国可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这样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又怎么能够担当的了会计诚信领路者的角色。一个诚信社会的到来是我们不断呼唤的。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落后于会计行业发展要求,引起会计诚信缺失

我国的会计行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会计行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高速成长期。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如何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如何能快速的培育会计从业人员,一切的工作重点似乎都围绕着“快”来进行。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一种“先天不足,后天缺乏”的状态下,磕磕绊绊的走入了21世纪,也走入了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穷途。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阶段。

3.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速度之快,超过了会计制度的调整速度。现有的会计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漏洞。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许多公司便利用这些空隙,或打擦边球。例如:一个企业的成本结转,今年采用加权平均法,明年采用其他方法,甚至允许一年以内采用两种以上的成本结转方法(只要在财务报告中加以说明就行),这种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2条所规定的“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原则是自相违背的。会计制度的完善是我国会计诚信重塑的当务之急。

4.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引起会计诚信的缺失

会计信息对于相关投资者和所有者来说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经营信息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缓慢,信息质量相对低下,造成经营者相对处于会计信息获得的优势地位,投资者和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产权机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准则执行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外部审计监督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三点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因素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企业经理人素质低,法律观念淡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重塑会计诚信必须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5.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动力

我国的证券市场已比较成熟,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但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上市公司因违规而进行民事赔偿的先例。司法界在此类案件的受理、判决等方面也缺乏可供借鉴的判例,暴露出我国民事赔偿机制的缺失。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为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经济利益上的诱惑因素。

6.我国公司制度本身的缺陷,成为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我国证券公司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设置及相应关系的界定上有很大随意性。董事长的身份界定模糊,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往往分工不明,有的干脆一肩挑,目前有二成券商的一把手身兼两职。同时,作为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控股的证券公司,由于国有资产代表缺位等原因,“三会”的设置形同虚设,致使董事会大多流于形式。监事会往往只是形式地设立一个办公室,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职能部门对财务状况、董事及经营层进行监督,却承担起党务、行政等“份外工作”。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1.会计诚信缺失,危及我国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几年来,造假账,造假报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不诚信行为。从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社会各界对会计失信的谴责此起彼伏,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己经成为一颗“毒瘤”,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2.会计诚信缺失,危害投资者利益

会计诚信缺失直接使投资者利益受到危害。就安然事件来说,安然在申请破产保护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偿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价值已经趋近于零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普通投资者肯定血本无归。安然公司的破产也冲击了各有关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3.会计诚信缺失,危害会计行业相关人员自身

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缺失,不仅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轻者将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少数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准则,甚至共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有的追求利益,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律观念,会计职业道德伦丧,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这严重不利于我国会计队伍的建设。

4.会计诚信的缺失,危害“反腐”工程和在校学生教育

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信息看,一大批被查处的特大案例,无一不与会计人员做假账相关。大量腐败现象最终被曝光,往往也是从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中找到凭据。因此,普遍的会计信用丧失现象已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阻碍了反腐败“政治工程”的进程。特别是其直接毒害在校学习的财会专业学生,使一些学生在未踏入社会的情况下,就受到会计行业无诚信的毒害。

5.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在我国大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道德建设的同时,过多的会计诚信缺失,会起到反面作用,使人们错误的看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对整个社会道德产生较大的冲击,不利于国家倡导的正确荣辱观的确立。

四、结束语

会计诚信的缺失必然性的同企业、集体、个人的利益相联系,利益的驱使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动力,在解决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时,我们必须抓住这一主要原因,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切断发生问题的动力,才能最终的实现会计诚信的重塑。

参考文献:

[1]魏 伟:诚信相关概念辨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2.

[2]任永平:中德财务会计比较研究.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01.

上一篇:提升大学软实力之道下一篇: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