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稳定的影响因素

2024-09-02

农村稳定的影响因素(精选十篇)

农村稳定的影响因素 篇1

1 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

1.1 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基础工作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村集体土地至今未全面均分到户。农村土地进入二轮延包工作至今,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3月1日实施以来, 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土地承包工作成果显著。但土地承包遗留的矛盾、问题比较多, 如有的村未按照程序、原则进行, 有的村甚至违法违背群众意愿搞延包, 从而造成了一些村土地权属不清, 界限不明, 不签合同或者合同内容、手续不完备的情况。群众意见大, 纠纷时有发生。有部分村因种种原因至今未落实土地均分30年的政策, 还继续延续过去的“两田制”的承包方式;另外, 对过去以招标方式承包的土地, 尽管合同已经到期, 但是由于村集体与农户之间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 有相当部分到期的土地仍然在原农户手中耕种, 并长期不向村集体缴纳承包费, 致使村集体土地得不到及时收回, 农村中应享有承包地的人得不到自己应享有的承包地, 相当部分新增人口也无法得到承包地。在建设道路工程、城镇规划中, 因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问题, 导致失地无业农民增多, 从而形成了不稳定的潜在因素[1]。

1.2 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民减负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一是村民监督机制、财务公开机制、选举机制和农村致富引导机制等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二是有少数村在土地承包工作中仍然采取两田制形式承包, 继续向农民收取承包费, 强制农民以资代劳和强行征订报刊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部分国家的惠农等各项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从而引发社会不稳[2,3]。三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教育、医疗条件滞后, 教育卫生公共福利事业受管理体系、投入机制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农村特困群体、城镇低保对象还不能享受到应有的救助和保障, 形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民期望通过土地承包解决这些问题, 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开展。

1.3 农村基层班子涣散

一是农村基层班子涣散软弱, 战斗力不强, 工作不扎实, 办事效率不高, 导致土地承包和流通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解处理, 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二是少数基层干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仍然存在,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引发不安定因素。三是因村级债权、债务面广量大,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开展[4,5,6]。

2 引发农村不稳定因素的原因

一是关于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农民相关法制观念淡薄。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民缺乏养老和医疗的保障, 给农村稳定造成了潜在威胁。三是村干部报酬低, 并得不到足额及时兑现, 严重影响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农村基层班子成员缺乏事业心, 责任感不强, 不能及时调节矛盾和纠纷。四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滞后。在一些偏远山区, 农村劳动力过剩, 造成打牌赌博成风, 婚姻纠纷滋生, 甚至邪教蔓延, 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 解决农村稳定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是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调节村民纠纷的主要力量。要做好农村稳定工作, 其前提就要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村级领导班子。要深入群众, 及时反馈群众的意见, 适当调整工作的方法和方式, 防止和减少因工作方法不当而引发和激化矛盾。同时,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班子的培训教育,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全力以赴解决好农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落实好国家的各项农业、农村政策。

3.2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群众政策法律水平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通过媒体宣传、发放明白纸、在田间地头开现场会等手段, 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提高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确保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定期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 应该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 普及法律法规和土地流转的相关知识。

3.3 建立健全防控网络, 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加强情报工作, 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变化和产生的新矛盾和问题, 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避免造成群体性事件。

3.4 按政策办事, 解决好延包遗留问题

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 重点解决好延包遗留问题, 将土地依法全部均分到农户手中, 全面落实土地承包“四到户”制度, 要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 想群众之想, 急群众所急, 解决群众亟需解决的问题。

3.5 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确保相关扶持政策

一是进一步探索移民安置政策, 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的。进一步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保障、服务体系, 加大农村合作医疗、社会福利、义务教育等工作力度, 减少社会矛盾, 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确保惠民利民政策落实到位。减轻农民负担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大意义,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标本兼治, 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3.6 妥善处置已发群体性事件

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要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以教育疏导为主, 慎重、果断处置。一是对已经存在的矛盾做到心中有数, 正确预测制定应对的工作方案, 做到有备无患;二是紧紧依靠事发单位、部门共同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三是区分2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针对群体事件发生的不同情况和发生的不同阶段, 把握时机, 讲究策略, 因利诱导, 因情施策, 讲求工作方法, 防止矛盾激化。

3.7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对农民的致富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培训, 引导农民通过兴办家庭农场、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并扶持发展种粮大户等形式,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方位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就业新渠道, 千方百计让农民有事可为, 有钱可挣, 从而促使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参考文献

[1]切实做好农村稳定工作[J].江西政报, 2002 (6) :1.

[2]姜守民.做好农村稳定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N].菏泽日报, 2006-08-06 (4) .

[3]王金玲.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 2010 (12) :63-64.

[4]叶鹏鸿.当前影响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世纪桥, 2012 (13) :131-132.

[5]魏克诚.浅析农村不稳定因素与维护农村稳定的对策[C]//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贵阳: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1:3.

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分析 篇2

六安市金安区双河镇九十铺中学

汪开东

我是一名来自六安市金安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教师,自1999年从事教育以来,已经经历了十一载,经过这十几年的从教经历以及自己的切身体验,深刻感觉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真正地倾听到了农村教师的心声。我认为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教师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下面逐一探讨一下:

一、教育政策方面

教育政策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用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加以指导和管理,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稳定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政策就显得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评价手段的滞后性。“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它的提出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然而在现实中,这个目标却并未被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来真正实现过,它只是一句口号。身为中国人,自出生之日起,你就应该为考试做准备:小升初,中考,高考,国考,考研,考博,这样的词不绝于耳,现在还有“上岗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专业技术等级考试”等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考试,甚至一步到位上升到了凡进必考的高度了。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存在的历史已很久远,自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将考试作为唯一的一种评价手段来决定一位中考生、高考生的命运,既缺乏了科学性,又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标。试问在现行的考试中怎样考出学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仅仅用有文化来作为衡量人的标注,这种“存一而废三“的做法显然与教育目标相矛盾。而这个矛盾造成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学生和老师。学生课业负担重,视力下降,身体健康受损,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发展到心理扭曲程度——离家出走或自杀,以达到解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所谓的“望子成龙”“出人头地”都是以上名牌大学为标志,而能够上这样的大学的学生又是经过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的考试选拔出来的,所以当代的学生真的很累,他们渴望得到解脱,在现实社会中又摆脱不了,只好走极端了。这种现象足以让我们震惊与反思了。再来看另一受害者——教师。老师一面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负担,少布置作业,要给学生足够的业余时间,一面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若考不出好成绩,老师要受领导批评,又要受到家长的指责,影响学校的名誉;家长要求教师多布置作业,学生又不愿意;家长要求教师利用双休日补课,政府又不同意;领导平时要求进行素质教育,考试评比时又是应试教育。老师在教育那些学习不努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情况就更糟糕了:你若不严厉一点,不采用一点惩罚措施,学生不怕,根本就没有一点儿效果;你若严厉一点,采用一点儿惩罚措施,别人就会说你体罚学生,违背法律了;你若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别人又会说你不负责任,不敬业,误人子弟。我们老师真是左右为难,处处位于矛盾的焦点,里外不是人,心里窝火呀。教育评价手段的发展没有紧跟教育理念的转变,用应试的评价手段来衡量素质教育的成果,二者的不一致性使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无所适从,必然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城区民办学校与农村公办学校的政策不一致;如果你来到六安城,问问六安人一个问题:“你准备把你家孩子送到哪个初中读书?”答案无一例外都是:皋城中学、汇文中学或轻工中学。如果你再问一下:“为什么不上八中、五中、七中呢?”他们就会拼命地摇头说:“那个学校哪能上呢?”或者压根儿不知道有这几所学校。如果你再来到六安的农村调查一下,结果也一样。这里所说的“皋城中学”“汇文中学”“轻工中学”就是六安城区的三所民办私立学校,而“八中”“五中”“七中”就是被他们三巨头吞并的公办学校。在农村也一样,很多公办初中的生源也被他们抢走了很多,农村初中也快自行消亡了。例如,我们学校从06年的600多人萎缩到今天的225人,其中多数就被他们吸收去了。是什么让城区民办学校与农村公办学校出现两重天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给这两种类型的学校两种政策,可谓是“一种教育,两个制度”。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城区民办学校,允许违规加班补课,允许有偿家教,允许推行教辅资料,允许收取高额择校费。教师福利高,干劲足,故而学生的成绩优异,考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多,学校声誉好,生源足,学校就可以择优录取,这样周而复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农村公办学校,一切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允许收费,(美其名曰是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殊不知,很多农民为了让孩子到城区去读书,找人托关系,付择校费,租房陪读,花了多少冤枉钱呀!)教师积极性不高,人心涣散,故而学生成绩不好,很少几个学生能考入重点高中,学校声誉不好,生源不足且质量不高,同样也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就呈现出一片萧条没落的景象了。试想:同样是身为教师,同样是教书育人,为啥得到的政策就不一样呢?待遇就有天壤之别呢?心里窝火呀!有气呀!这样的心情怎会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呢?

二、学校管理因素

在同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同在农村的几所临近乡镇的初中办学规模及教学质量水平已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关系到这个学校的生存。目前的农村中学管理中,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对教职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自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考核以来,每个学校都根据有关文件制定和实施了本校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与细则,虽有差异,但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业务能力、课时数和工作成绩几个主要方面来衡量每位教师的每月所得。于是产生一个新的矛盾:什么样的教师能力强?什么样的教师的课时数多呢?自然是工作认真、爱岗敬业的教师。所以,课代的多教师天天上课,批改作业,开始时忙得不亦乐乎。然而,一个月下来,这样的老师与其他课时数少的老师在绩效工资上只相差几十元。例如:我们学校每周15节课的老师与每周5节课的老师每月绩效工资相差不到一百元。这样,干活多的教师心理有气,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干活少的教师觉得在经济上没有多大损失,反而业余时间多了,还可以去发展第二职业,赚更多的钱,这又反过来深深地刺激那些爱岗敬业的教师。请问又有谁愿意安贫乐教,安安心心的上课呢?更可气的是:学校领导人员配备冗多,我校20多个教师配了6个领导,而且每个领导每月在绩效工资中多加100元的补贴,平时稍微多干点事情又要加班费,又用公款吃喝。凭什么要从教师可怜的一点工资中抽取一部分来供养这么多的领导,他们为教师,为学校又做了些什么呢?这叫满怀怨恨的一线教师又怎能扎扎实实地工作呢?极大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教师个体因素

就教师个体而言,影响教师工作心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和工作倦怠上。我们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平时忙于常规性的工作之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缺乏重新系统学习提高新知识、新信息的机会,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往往束手无措。尤其在农村中学,许多教师的第一学历低,虽然后期通过自学和函授等方式取得本科学历,但是知识贫乏,技能不高,所授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等现象依然还很突出。故而在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对自己的工作不自信,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教师在学校以及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尊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有时想抽出时间来学习,来充电,可是又没有时间和机会,自己完全变成了一台教育的机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这些极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意识,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四、其他社会因素

现在,许多教师在思想上陷入一种迷途,许多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陷入了一种非常迷茫的境地,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航标应该如何确立?不知道教师的神圣使命到底“神圣”到什么程度?“神圣”表现在哪些方面,自己怎么就没有看到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展,近几年来农村青年教师的流失经历了“下海热” “第二职业热”和当前的“公务员热”“县城热”,一浪未平又起一浪,给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我校从2003年开始至今就有3位教师考取研究生,3位教师进了完中,2位教师下海经商,2位教师进了城区学校,1位教师进了政府部门。更具有戏剧化的是:凡是离开我校的教师都发展的很好,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比勤勤恳恳教书的教师强,这无形中给仍然坚守教学岗位的同仁们树立了榜样,极大地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含水量

中图分类号:U41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4-0140-02

水泥稳定碎石主要是将水泥、级配碎石、水等原材料通过一定的拌合、摊铺、碾压并养生形成的一种材料。

由于水泥稳定碎石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工程造价低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还会不断增加。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主要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来控制,也是施工质量的控制依据。

同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也存在着一些本身自有的问题,如对施工机械设备要求较高;施工速度如果不能再水泥终凝前施工完毕,就会影响施工质量;施工中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很难进行再处理修补;干缩裂缝和收缩裂缝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早期破坏带来不利影响,就如何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抗裂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根据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定量的研究了各因素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特性影响规律。

1 原材料

水泥:秦岭牌PO32.5普通硅酸盐水泥,陕西耀县水泥厂,基本性能见表1。

集料:集料级配是在规范允许范围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实际工程经验,同时考虑水泥稳定碎石的收缩变形和关键筛孔通过率的情况下确定的。具体数据见表2。

水:自来水。

2 研究方法

本文在级配固定的基础上,通过水泥剂量、养护龄期和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三种参数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规律。采用静压成型法成型,每组6个试件,按照规范要求脱模后标准养护6 d,然后保水24 h,在路面材料强度仪上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水泥剂量变化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

在级配固定的基础上,分别掺入不同水泥剂量制作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水泥剂量分别为3.5%、4.0%、4.5%、5.0%、5.5%、6.0%,强度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明显的看出,根据水泥剂量的不同,无侧限抗压强度也随着变化。在水泥剂量3.5%~5.0%之间,无侧限抗压强度几乎成直线上升。

分析认为:随着水泥剂量的增加,水泥中起到主要粘结作用的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数量也随之增加,通过水泥的水化和硬化,水泥对级配碎石的凝结作用不断增加,所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也会不断增加;当水泥剂量为5.0%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极限值6.9 MPa,是水泥剂量3.5%时的1.8倍。随着水泥剂量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又开始缓慢下降,但是下降速率较低,从水泥剂量5.0%时的最高值6.9 MPa下降到水泥剂量6.0%时的6.5 MPa,仅仅下降了6%,分析认为是水泥剂量远远超过了最佳含量,通过水泥的粘结作用增加强度已不再明显,且水泥含量过高,影响了级配的连续性,破坏了级配嵌挤作用形成的强度,所以无侧限抗压强度反而降低。

3.2 养护龄期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

在固定级配和固定水泥剂量(4.5%)的基础上,按照标准的实验方法制作无侧限试件,通过养护时间的变化来分析时间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养护时间分别为6 d、9 d、12 d、15 d、28 d,强度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也在增加,但是早期增加的快,后期增加的慢,养护龄期从6 d增加到12 d,抗压强度从5.9 MPa增加到6.2 MPa,6 d时间增加了0.3 MPa,而从15 d到28 d,13 d时间抗压强度从6.4 MPa增加到6.8 MPa,抗压强度增加了0.3 MPa。同时,由图2可以看出,养护龄期对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时间的增加,抗压强度增加幅度较小。

3.3 含水量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

在固定级配和固定水泥剂量(4.5%)的基础上,按照标准的实验方法制作无侧限试件,通过含水量的变化来分析含水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含水量分别为3%、4%、5%、6%、7%、8%,强度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最佳含水量为5%,当含水量小于最佳含水量时,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也增加,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水的润滑作用不断增加,材料密实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也就会不断增加;当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时,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不断减小,主要原因是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在一定体积内碎石和水泥的数量就不断减少,而水的密度远远小于上述两种材料的密度,从而总的密实度降低,强度也随之降低。同时由图3还可以观察出,含水量从7%~8%时,抗压强度急剧下降,说明含水量已经太大了。

4 结 语

通过以上文图表和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水泥剂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明显,但是当水泥剂量超过5.0%时,随着水泥剂量的增加,抗压强度也在不断降低。

②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抗压强度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量非常小。

参考文献:

[1] JTJ 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

[2] 王艳,倪富健,李再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10).

[3] 孙兆辉.水泥稳定碎石温度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9,(2).

[4] 周卫峰,赵可,王德群,等.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的优化[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篇4

一、当前影响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㈠农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当前农民民主法制意识和个人素质受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在以下四个方面还有待提高:一是立法超前与农村农民法制观念滞后的矛盾。二是对有关法律条文熟悉不够, 认识不深。比如, 没有委托书就不能办理委托投票, 但有的村民认为这是选委会故意侵犯他们的委托选举权利。三是村民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观念比较淡薄, 往往因个人利益与集体决策发生冲突而滋生不满情绪。四是一些农民群众滥用自己的民主权利, 在上访和维护自己权益的过程中产生偏激行为, 导致伤害 (损) 案件发生。

㈡土地农转非速度太快土地被征占规模过大, 失地农民群体过大, 失地农民群体越来越多, 对失地农民补偿又太低, 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 并且失地农民再就业难, 生活水平难提高, 社会保障程度低, 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㈢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问题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相对集中在规模小, 管理落后的私营企业, 个体工商户和建筑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近年来, 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十分严重, 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 子女入学困难等问题相当突出, 农民工以极端方式追讨拖欠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

㈣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农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村社至今未向农民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对个别长期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以租代包现象。部分乡 (镇) 村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及土地流转纠纷推诿扯皮得不到妥善决绝, 导致农村社会秩序混乱, 大量信访案件的发生。

㈤基层组织战斗力参差不齐一方面部分村级班子对待工作责任心不强, 战斗力弱化, 对工作推诿扯皮, 拖三拉四, 导致工作开展不顺利, 矛盾纠纷积压, 形成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工资, 严重影响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二、维护农村稳定, 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通过解决征地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大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 才能切实保护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群众政策法律水平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 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走访中, 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是由于群众不了解、不理解政策、法律法规造成的, 这说明我们有关部门及基层基础工作未做到家, 宣传不够。比如, 对农民负担问题, 只片面强调减轻农民负担, 很少或者没有强调合理的负担即应尽的义务, 片面强调权利而忽略了义务, 特别是税费改革后, 少数农民对应尽的义务仍然认为不合理。因此, 在每一项政策实施前, 各地各部门应切实加强宣传工作, 使群众真正明白, 从而理解并主动配合政策施行。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确保政令畅通, 严格执行上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 要配合“五五”普法, 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 提高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 使群众逐渐能自觉通过合法渠道有序解决矛盾纠纷。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 其形式和途径也要多样化, 一是以案说法, 在调处矛盾纠纷中, 向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排查走访讲法, 镇村干部在走访调查和排查矛盾工作中向群众讲法, 达到干部走到哪里, 法律就传到哪里;三是集中培训普法, 政府应组建法制宣传团, 逐村进行法制宣传, 各村委结合农村实际至少每年一次集中培训普法。

㈡解决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中, 都对政府征用土地的权力范围进行严格限制, 土地征用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公益目的和公正补偿。在多数国家和地区, 工商业等营利性用地只能通过购买获得。土地出售的价格和相关赔偿条款也必须经由双方当事人之间协商达成, 政府不能利用国家或政府的强制力专门为一般营利企业去取得土地。政府只有为“公共目的”才能动用强制性的征地权。由于对“公共目的”解释的不确定性, 在我国存在着对土地征用权的滥用。为了防止滥用公共目的征地, 对政府强制性取得土地要有严格限制, 对征地目的和范围要有严格的界定。另外, 要完善征地程序, 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征地必须规范透明, 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征地过程, 以保证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得到充分尊重, 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从国际经验看, 虽然各国土地征用补偿的具体内容和补偿标准并不一致, 但是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都要求政府必须给予被征地者公平合理的赔偿以保证被征地者原有的生活水准不下降。我国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 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 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 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也不利于保护耕地。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 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此外, 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 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农民失去土地后, 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除去合理支付货币补偿以外, 还应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如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从长远来看, 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政府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本集体的积累资金或土地补偿费用中抽调一定的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三是允许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 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 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对于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让土地所有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方直接谈判和交易,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 做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 统一管理, 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

㈢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一是建立健全农民工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农民工合法权益, 依法管理。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保护体系。即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司法援助部门、民工救助部门等, 在收费标准上能少则少、能免则免, 在手续上能少则少、能简则简等。这样, 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二是查处非法职介, 铲除求职陷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从源头入手, 根据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专项检查相结合等办法加大对社会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检查力度, 对那些非法经营的以职业介绍为名骗取农民工钱财的“黑中介”, 坚决打击并取缔, 必要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 防止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死灰复燃再继续行骗。三是支持社会职介的规范经营。目前政府成立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不法人员瞄准这个市场进行无证无照, 非法经营, 骗取钱财。为此, 政府要调动社会力量并降低和简化办证办照门槛和手续, 积极鼓励支持社会上有能力、有资格、想经营的, 特别要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从事这项这项工作来弥补职介市场的不足。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 促使他们做到文明经商, 规范经营, 合理收费。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进行社会性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政策宣传, 营造全社会浓厚氛围,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误区。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 对那些拒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要进行新闻媒体曝光, 提高用人单位及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五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力度。首先要增加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和劳动保障业务培训,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 业务技术精、能吃苦, 能干事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 做到机构人员到位、经费投入到位、组织保障到位, 才能有利于依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有利于扩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覆盖面。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长效地管理, 使用人单位养成自觉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㈣建立健全防控网络, 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实践证明, 群体性事件能及时成功地处置在萌芽状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工作。建立和完善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防控网络, 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尤为重要。一方面,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主动沟通与党政机关、政法部门的信息联系, 为信息渠道畅通提供便利和服务;另一方面各乡镇、单位要认真开展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对各种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 各有关部门要及早防范, 超前工作, 争取主动, 抓早、抓小、抓苗头, 及时准确掌握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发展情况和新产生的矛盾问题, 未雨绸缪, 防止诱发群体性事件。

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改进工作作风,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调查中干部群众一致认为, 村委班子配备好的, 素质强的, 不稳定事件就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因此, 一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通过各种基层组织的积极工作, 加强对辖区群众的教育和帮助, 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坚持基层组织的自身廉政建设, 严厉惩治腐败问题, 树立良好形象, 争取群众的信任, 实现矛盾的有效化解;三是改进工作作风, 深入群众, 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办事水平, 讲究工作方法, 防止和减少因工作方法不当而引发和激化矛盾。

影响路基稳定的因素 篇5

①土壤的性质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不同的地质状况以及性质各异的土体类型。而土壤的性质根据其类型的不同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成为了影响路基沉降的首要因素。例如黄土地区,由于黄土具有较强的湿陷性,故而成为引发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水分的影响

水分对于路基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在地质岩性较强,土壤的排水能力较好的地带,降水对路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当铺设在土质疏松或土壤湿陷性强的地区时,水分的多少会对路基的沉降起到重要的影响。如在土质疏松的地区,强降水会不断冲刷路基两侧的土壤,破坏路基填土的稳定性,降低路基填土的抗剪强度。从而导致路基沉降变形现象的发生。而在土壤湿陷性较强的地区,降水不仅影响着路基填土的承载力,也会对土体的结构产生破坏最用,最终引起路基的沉降变形。这些将在第3章详细介绍。

③影响边坡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和风沙侵蚀,边坡的破坏将直接影响路基的长期稳定喝列车的正常运营,所以应足够重视边坡的防护,对于保护路基免受损坏、美化环境也有很大帮助,④路桥过渡段的影响

路桥过渡段由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路基的突然变化,造成沉降不一致,会出现沉降差,影响旅客舒适性。

⑤工程的质量

项目的工程质量是直接影响路基沉降量的重要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路基的处理方式、填料的选择、填筑的厚度、路基的压实度以及自然沉降的时间,都对路基的工后沉降量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因此,在铁路的设计施工中,要严格的对工程质量加以控制,尽可能的减少路基的沉降量。

影响墨色稳定性的几个因素 篇6

温度

保持温湿度恒定对于确保墨色稳定性非常重要。

夏季印刷时,由于环境温度高,因此印刷机的辊子更容易传递油墨,而且随着印刷时间的增加,油墨的流动性增强,在墨量相同的情况下,印品的墨色会加深,所以在印刷过程中要不断检测信号条的密度大小,勤与签样进行对比,如有必要可适当地调低墨量,使印品与签样颜色统一。

在冬季,由于整体环境温度较低,早上刚开机时,机器各个部件的温度低,印刷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以下两点才能开机印刷。第一,提高厂房的温湿度,使其达标(温度为20~24℃,湿度为60%~70%)。第二,加热油墨或者在油墨中加入添加剂或者调墨油,以增加油墨的流动性,然后再开机。这是因为即使环境温湿度刚好达标,印刷机各辊子的温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也会导致油墨传递性能减弱,使得印刷机不能很好地下墨,印刷速度很慢,墨色稳定性很难控制。需将给墨量增加到平常印刷相同活件的两倍,才能勉强让印品墨色看上去饱和;或者整个版面发灰;或者印刷薄一点的纸张(105g/m2及以下)时,纸张很容易粘在橡皮布上,导致橡皮布被压伤。

润版液浓度

现今许多印刷机都采用了自动润版系统,这就免去了操作人员对润版液浓度的调整工作,在此,笔者仅就需要手动添加润版液的印刷机进行阐述。这种印刷机要求操作人员在开机之前就调配好润版液,这是因为印刷过程中加入水箱的水和酒精与水箱中原有的润版液在温度和浓度上都有所差别,容易造成印品带脏,而如果要消除浮脏就需要加大水量,墨色会因为水量的加大而变浅一些,这对一般的活件影响不大,但对于高速运转和质量较高的活件则有影响,容易出现故障。

另外,润版液的浓度一定要符合印刷要求,这点可通过pH试纸或浓度计测量。如果浓度过大,则墨色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而且油墨会很快乳化;而如果浓度太小,水量加到很大时活件的浮脏才会消除,而一旦加速印刷,则浮脏会很容易出现在叼口位置,水量增加则墨色会变浅,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墨色的稳定性根本无法控制,在跑空或者停机后再印刷时墨色变化会非常大,而且容易造成粘脏。因此,操作人员应每隔2个小时测量一次润版液的浓度,根据需要添加微量酒精,因为印刷过程中酒精容易挥发,印版和橡皮布合压和转动的过程中都会造成酒精挥发。长时间不加酒精、不测量润版液浓度,则六七个小时后润版液浓度会非常低,造成脏版、乳化等故障,导致墨色稳定性根本无法控制。这一点大家很容易忽略。

给墨量的控制

印刷前的预上墨很重要,在调节好墨色之后要先印出标准的印刷样,通常也叫签样(一般由机长和车间主任签字认可),然后将其挂在看样台。有些印刷机机长在签样后认为不需要操什么心了。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随着印刷速度的加快和印刷时间的变长,油墨的黏度和乳化量会发生变化,墨色还没有真正实现稳定。

这需要我们在印刷前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预上墨之前减小水量,因为不同版面的密度不同,需要的水量会有所不同。第二,印刷签样时,信号条的实地密度值应在标准范围(四色印刷时,Y为0.85~1.10,M为1.25~1.50,C为1.30~1.55,K为1.40~1.70)内。

确保以上两点的原因是,如果上个活件墨量很大,而目前的活件墨量很小,在预上墨之前又没有提前减水量,那么签样的颜色根本不是正常的墨色,在印刷时必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样给的墨量在版面吸不走的情况下,会慢慢堆积在辊子上并逐渐乳化,在水辊合压之后浮脏很难消除,而且印品在同样的喷粉量下会粘脏。操作人员通过墨辊转动时出现的“呲啦呲啦”的响声,或者墨辊上墨多而发亮就可判断这种情况。因此印刷机长在签样之前一定要养成减水的好习惯,在跑过版纸调墨过程中观察叼口有无浮脏,直到逐渐加大水量消除浮脏为止,然后信号条的密度符合标准,这样的水墨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用最小的墨和最小的水印刷出标准的印刷品”的理论,这样活件会很容易做到墨色稳定,易于控制。

在签样之后,随着速度的加大,要勤抽样检测墨色是否稳定,一般新的机器都有油墨特性曲线,机器会根据不同的活件适当地自动加墨加水。而相对较老的印刷机型则要人为控制,不要认为签完字就可以放心加速印刷了,这样其实很容易造成废品。加速时要慢,然后勤抽样、勤调节水墨量大小,印刷速度切不可一下子从6000张/小时加到10000张/小时以上,否则容易造成墨色浅,印品叼口容易上脏,造成废品。等慢慢加速到合适的印刷速度时,观察几百张后,如果颜色稳定,那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心”印刷阶段,只要做到勤抽检、细观察,一般活件的稳定性也会很容易控制。

印刷速度

这一点贯穿于墨色稳定性的始终,因为只有在保持飞达稳定走纸的前提下,颜色才能保持稳定。如果走纸不顺,调节不当,打空和闷车多,既会造成墨色不稳定,还会浪费大量纸张,在遇到静电大的胶版纸(一般100g/m2以下的纸张)时,容易出现非调节性的打空和走纸不顺等现象,那么就要想办法加大空气湿度、在飞达走纸上方安放消除静电的金属杆等以消除纸张静电。

油墨性能

活件的质量有所不同,印刷厂家会有三种或更多种的油墨以供印刷机使用(质量要求不高的活件一般用价格便宜的油墨,而高档活件用进口或贵一点的油墨较多)。机长要对自己所用的油墨特性有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比如快干型油墨在停机等客户或者间隔时间长的情况下,干燥会很快,再次印刷时墨色会发浅,而且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油墨会体现出不同的黏度,所以机长需要根据油墨的不同表现,对其加添加剂或者干燥油等辅助剂,或者通过控制温湿度来控制油墨的黏性。

纸张质量

纸张质量在印刷墨色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遇到质量差、易掉毛的纸张,无论怎样控制,也无法保持墨色的稳定性。因为其容易造成橡皮布堆粉、印品发花,慢慢会影响油墨的转移率,如果勤洗橡皮则墨色变化频繁,而且印刷有平网的活件时墨色更难稳定,活件也很容易出现“小白点”和墨皮,在处理这些墨皮的过程中停机频繁则墨色也会受很大影响。在无法换纸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措施。

(1)用潮一点的布擦垛好的纸的四周,去掉可能因为裁刀裁切时刀钝造成的纸边纸毛。

(2)往油墨里面加适量的添加剂将油墨撤淡,使其黏度降低,这样油墨在橡皮布上粘纸毛的情况会好一些。

(3)活件数量多的情况下考虑倒色序(在不影响最终颜色情况下),将墨量小的放在前面,墨量大的颜色放在后面的色组,这样纸张在前一二组印刷时墨量小而且已经铺了一层浅网的情况下,纸张表面掉毛的现象会大有好转。

(4)减轻印刷压力、合理规划橡皮布的清洗次数,每次在清洗完橡皮布后,放较多不用的纸张(没有印刷的一面朝上)进行试印刷,这样会在接下来墨色较浅的印刷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使得废品率下降。

以上4点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使用,有时也可全部应用,会收到很不错的效果。机长要养成动脑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时要加以分析,拿出一整套对策来消除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圆满完成车间下达的任务,切不可遇到问题就消极怠工,影响活件的正常印刷。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 篇7

1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1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形成

在建筑施工中, 为了增强碎石的稳定性, 多数情况下会利用水泥来稳定碎石。在稳定碎石的过程中, 水泥、碎石和水之间的作用变化较为复杂, 从而使水泥和碎石由分散性材料变成整体性材料, 这也是水泥稳定碎石强度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

1.2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由水泥、粗细集料等多种材料组成。“众多材料集合”这一特质决定了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会受原材料、配合比例、搅拌时间、摊铺和碾压工艺、开放交通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就增加了判断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的难度, 进而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研究哪些因素为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主要因素, 哪些为次要因素。由此可见, 针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还需要借助大量的实验, 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因此,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与其他基层材料相比, 水泥稳定碎石这种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刚度较高、脆性较大、抗变形能力较差, 尤其是在温度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的情况下, 使用水泥稳定碎石建成的路面很容易出现裂缝。对于一些较薄的沥青路面来说, 裂缝现象会直接反映到面层, 比如发生干缩和温缩应变, 从而形成反射裂缝。为了避免水泥稳定碎石基面开裂的情况出现, 在设计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配合比例和具体的工程施工时, 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 从而找出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并通过实验确定影响因素在哪个范围内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是有利的。以下通过正交实验来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

2.1 正交实验

2.1.1 正交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 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影响规律, 确定影响因素在哪个范围内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最有利。

2.1.2 正交实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在测试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时, 多数情况下采用击实实验。击实实验标准如表1 所示。

结合击实实验中的每组数据,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 含水量为横坐标, 绘制干密度和含水量的曲线图, 就可以得出水泥稳定碎石的最大干密度, 具体如图1 所示。

2.2 实验结果分析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假设级配、水泥剂量、含水量和压实度都为正交因素, 将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90 d劈裂强度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测试指标。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这四个因素的F检验结果得知:水泥剂量F>F0.01, 说明水泥剂量对7 d无侧限抗压强度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级配F0.01>F>F0.05, 说明级配对7 d无侧限抗压强度没有任何影响或者影响不明显;含水量和压实度F0.05>F, 说明含水量和压实度对7 d无侧限抗压强度没有任何影响。

表3 所示为90 d劈裂强度方差分析结果。从表3 中可以看出, 在90 d劈裂强度实验中, 级配、水泥剂量、含水量、压实度的F检验结果与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综合表2 和表3 的数据可以得出, 以上四种因素中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影响最大的是水泥剂量, 其次是级配、压实度、含水量。

3 提升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建议

水泥稳定碎石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材料, 具有造价低、强度高和整体性优良等特点, 得到了众多建筑施工企业的认可。但是, 水泥稳定碎石也是一种脆性建筑施工材料, 在施工中, 如果操作不当、荷载过重或温湿度变化较为明显, 就很容易导致路面开裂, 这不仅会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 还会给车辆的行驶造成不便。因此, 在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应定时养护, 并及时对细小的裂缝进行维修, 严防开裂情况出现。此外, 还需要加强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然后根据主要因素的成因, 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 从根本上解决路面开裂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这主要是因为水泥稳定碎石所需的原材料种类较多, 施工工艺比较复杂。另外, 荷载大小、温湿度变化也会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应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并对水泥稳定碎石的组成成分、配合比例、含水量和压实度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找出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主要因素, 然后根据主要因素的成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摘要: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较高,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裂缝, 进一步造成路面的开裂, 这不仅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 同时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以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因素为研究课题,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强度,裂缝,含水量

参考文献

浅析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因素 篇8

世界各国公路用土的分类方法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分类的依据大致相近, 一般都根据土颗粒的粒径组成、土颗粒的矿物成分或其余物质的含量、土的塑性指标进行区划。我国公路用土依据土的颗粒组成特性、土的塑性指标和土中有机质存在的情况, 分为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类, 并进一步细分为11种土。土的颗粒组成特征用不同粒径粒组在土中的百分含量表示。

2 路基土的工程性质

各类公路用土具有不同的工程性质, 在选择路基填筑材料以及修筑稳定土路面结构层时, 应根据不同的土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

巨粒土包括漂石 (块石) 和卵石 (块石) , 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是用以填筑路基的良好材料;亦可用于砌筑边坡。级配良好的砾石混合后, 密实程度好, 强度和稳定性均能满足要求。除了填筑路基之外, 可以用于铺筑中级路面, 经适当处理后, 可以铺筑高级路面的基层、底基层。砂土无塑性, 透水性强, 毛细上升高度小, 具有较大的内摩擦系数, 强度和水稳定性均好, 但砂土粘结性小, 易于松散, 压实困难, 但是经过充分压实的砂土路基, 压缩变形小, 稳定性好。为了加强压实和提高稳定性, 可以来用振动法压实, 并可掺加少量粘土, 以改善级配织成。

砂性土含有一定数量的粗颗粒, 又含有一定数量的细颗粒:级配适宜强度、稳定性等都能满足要求, 是理想的路基场筑材料。如细粒土质砂土, 其粒径组成接近最佳级配, 遇水不粘着, 不膨胀雨天不泥拧, 晴天不扬尘, 便于施工。

粉性土含有较多的粉土颗粒, 干时虽有粘性, 但易于破碎, 浸水时容易成为流动状态。粉性土毛细作用强烈, 毛细上升高度大 (可达1.5m) ,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容易造成冻胀、翻浆等病害。粉性土属于不良的公路用土, 如必须用粉性土填筑路基, 则应采取技术措施, 如改良土质, 并加强排水采取隔离水等。粘性土中细颗粒含量多, 土的内摩擦系数小而粘聚力大, 透水性小而吸水能力强, 毛细现象显著, 有较大的可塑性。粘性土干燥时较坚硬, 施工时不易破碎, 浸湿后能长期保持水分, 不易挥发, 因而承载力小。对于粘性土如在适当含水量时加以充分压实和设置良好的排水设施, 筑成的路基也能获得稳定。重粘土工程性质与粘性土相似, 但其含粘土矿物成分不同时, 性质有很大差别。粘土矿物主要包括蒙脱土、伊利土、高岭土。蒙脱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其塑性大, 吸湿后膨胀强烈, 干燥时收缩大, 透水性极低, 压缩性大, 抗剪强度低。高岭土分布在南方地区, 其塑性较低, 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透水性, 吸水和膨胀量较小。伊利土分布在华中和华北地区, 其性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重粘土不透水, 粘聚力特强, 塑性很大、干燥时很坚硬, 施工时难以挖掘与破碎。

3 路基环境因素影响

3.1 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因素

3.1.1 地理条件。

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影响路线的选定, 也影响到路基与路面的设计。平原、丘陵、山岭各区地势不同, 路基的水文状况也不同。平原区地势平坦, 排水田难, 地表易积水, 地下水位相应较高, 因而路基需要保持一定的最小填土高度;丘陵区和山岭区地势起伏较大, 路基排水设计至关重要, 否则会导致稳定性下降, 出现破坏现象, 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3.1.2 地质条件。

沿线的地质条件, 如岩石的种类、成因、节理、风化程度和裂隙情况, 岩石走向、倾向、倾角、层理和岩层厚度有无夹层或遇水软化的夹层, 以及有无断层或其他不良地质现象 (岩溶、冰川、泥石流、地震等) 都对路基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3.1.3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如气温、降水、湿度、冰冻深度、日照、蒸发量、风向、风力等都会影响公路沿线地面水利地下水的状况, 并且影响到路基的水温情况。在一年之中, 气候有季节性的变化, 因此路基的水温状况也随之变化。气候还受地形的影响, 例如, 山顶与山脚、山南坡与山北坡气候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性。

3.1.4 水文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如公路沿线地表水的排泄、河流洪水位、常水位、有无地表积水和积水时间的长短, 河岸的淤积情况等。水文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地下水移动的规律, 有无层间水、裂隙水、泉水等。所有这些地面水及地下水都会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性, 如果处理不当, 常会引起各种病害。

3.1.5 土的类别。

土是建筑路基的基本材料, 不同的土类具有不同的工程性质, 因而将直接影响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不同的土类含有不同粒径的土颗粒, 砂粒成分多的土, 强度构成以内摩擦力为主, 强度高, 受水的影响小, 但施工时不易压实。较细的砂, 在渗流情况下, 容易流动, 形成流砂。粘粒成分多的土, 强度形成以粘聚力为主, 其强度随密实程度的不同变化较大, 并随湿度的增大而降低。粉质类土毛细现象强烈, 路基路面的强度和承载力随着毛细水上升湿度增大而下降。在负温度坡差作用下, 水分通过毛细作用移动并积聚, 位局部土层湿度大幅度增加, 造成路基陈服、最后导致路基翻浆等各种破坏。

3.2 路基的水温状况和干湿类型

3.2.1 路基的温度来源。

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路基的湿度以及大气温度引起的路基的水温状况有密切关系。路基在使用过程中, 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湿度发生变化。路基湿度的水源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大气降水; (2) 地面水; (3) 地下水; (4) 毛细水; (5) 水蒸气凝结水。

上述各种导致路基湿度变化的水源, 其影响程度随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以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等的变化而不同。

3.2.2 大气温度及其对路基水温状况的影响。

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季节性冰冻地区, 这些地区的路基在冬季冻结的过程中会在负温度坡降的影响下, 出现湿度积聚现象。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 路面和路基结构内的温度也随之由上而下地逐渐降到零下。在负湿度区内, 自由水、毛细水和弱结合水随温度降低而相继冻结, 于是土粒周围的水膜减薄, 剩余了许多自由表面能增加了土的吸湿能力, 促使水分由高温处向上移动, 以补充低温处失去的部分。由试验得知, 在温度下降到-3℃以下时, 土中未冰冻的水分在负温差的影响下实际上已不可能向温度更低处移动。因此, 负温度区的水分移动一般发生在0~3℃等温线之间, 在正温度区内, 因零度等温线附近土中自由水和毛细水的冻结, 形成了与深层次土层之间的温度坡差, 从而促使下面的水分向零度等温线附近移动。而这部分上移的水分便又成了负湿度区水分移动的补给来源, 就造成了上层路基湿度的大量积聚。

积聚的水冻结后体积增大, 使路基隆起而造成面层开裂, 即冻胀现象。春暖化冻时, 路面和路基结构内上而下逐渐解冻, 而积聚在路基上层的冰先融解, 水分难以迅速排除, 造成路基上层的湿度增加, 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便大大降低。若是在交通任务繁重的地区, 经重车反复作用, 路基路面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 严重时路基土以泥浆的形式从胀裂的路面缝隙中冒出, 形成翻浆。冻胀和翻浆的出现, 使路面遭受严重损坏。

对于渗透性较高的砂性土以及渗透性很低的粘性土, 水分都不容易积聚, 因此不易发生冻胀与翻浆。对于粉性土和极细砂则由于毛细水活动力强, 极易发生冻胀与翻浆。周边的水文条件和气候条件亦是重要原因。地面排水不良, 地下水位高, 路基湿度大, 水源充足, 冬季气温反复无常, 路基冻结缓慢, 这些都是产生冻胀与翻浆的重要自然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秀华, 聂让, 武敬民.钢纤维混凝土在多年冻土地区的应用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二) [C].1992.

影响热氢化炉稳定运行时间的因素 篇9

本文在对热载体的使用寿命、氢化炉铜排、电极的绝缘值和工艺控制条件等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热氢化炉稳定运行时间短的方案。

1 热氢化工艺原理

将四氯化硅、氢气的混合气体按一定配比送入反应炉, 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反应, 得到三氯氢硅, 同时生成氯化氢[5,6,7]。

热氢化技术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该法生产条件缓和, 工艺技术日趋成熟, 安全性较好, 是当前四氯化硅氢化的主要技术[6]。

四氯化硅被送到汽化器中蒸发为气态, 并与回收氢气按一定的配比 (物质的量比) 形成汽气混合物, 四氯化硅和氢气的混合气进入氢化炉中, 在氢化炉内炽热的发热体表面发生反应, 生成三氯氢硅和氯化氢。这个过程的四氯化硅连续稳定生产转化率在15%~20%之间[6]。因此, 从氢化炉内出来的尾气还含有大量的氢气、四氯化硅、三氯氢硅、二氯二氢硅和氯化氢, 这些尾气被送到尾气回收系统中, 将各个组分分离出来, 氢气返回氢化反应中, 氯化氢送去参与三氯氢硅合成, 氯硅烷 (其中四氯化硅占大部分, 其余是三氯氢硅) 送到精馏分离提纯后, 四氯化硅返回氢化, 三氯氢硅送到氢还原制取多晶硅。

氢化炉是连续性生产, 一旦四氯化硅和氢气混合气通入氢化炉内, 反应便不再停止。产品三氯氢硅连同四氯化硅及氢气、HCl源源不断地从出气管道中排出。除非设备进行检修, 否则不会停炉。

2 热氢化炉结构

热氢化炉多采用钟罩式反应器, 主要包括发热体、保温罩、钟罩等组成部件, 热氢化炉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1) 发热体

氢化炉的发热体由一种特殊材料制成, 其本身就是电的良导体, 不需在加热或高电压条件下导电。它提供氢化反应所需的热量, 并且反应也在其表面进行, 但是并没有固体物质沉积在上面。热氢化炉内发热体数量通常在12~24对, 常见发热体的结构有片状和棒状。

2) 保温罩

氢化炉钟罩和发热体之间设有保温罩, 以保证热氢化炉内的温度热场和减少热量损失, 同时使得氢化反应区域内温度分布均匀。

3) 钟罩

氢化炉钟罩为夹套式反应器, 夹套内通冷却水以保证设备安全, 同时冷却水也带走氢化炉内大量热量。因此, 氢化炉冷却水的流量和温度也是影响热氢化能耗的关键因素。

3 氢化炉内发热体对运行时间的影响

热氢化炉内发热体的材质和结构对热氢化炉反应的稳定性和运行周期起到关键作用, 国内外大部分多晶硅生产厂家使用C/C复合材料发热体,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导致热氢化炉运行时间受到很大的影响, 很大程度降低四氯化硅副产物的处理能力。

1) 受反应条件影响, 热氢化炉内发热体在高温条件和气体的冲刷下, 容易出现表面材料剥层脱落掉落在基盘上, 减少了氢化炉内发热体的使用寿命, 见图3。

2) 热氢化炉内发热体及保温罩表面脱落的碳素材质的粉末、硅粉等物质掉落在基盘上, 使得氢化炉电极绝缘值下降, 达不到氢化反应需要的温度, 从而不得不对氢化炉停车处理。见图4。

3) 为便于生产、运输和安装, 热氢化炉内发热体通常使用螺栓将几段发热体连接, 发热体整体导电率和电阻率不均匀, 导致发热体因局部受热不均而烧断。见图5。

4) 部分多晶硅生产厂家氢化炉内保温罩使用金属 (例如不锈钢) 材质, 在热氢化反应条件下, 金属材质的保温罩起不到保温的效果, 如操作不当, 保温罩会产生裂纹, 影响氢化炉稳定运行时间, 同时增加热氢化工艺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 为更好的对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四氯化硅的处理, 增加热氢化炉对四氯化硅的处理能力, 通过实际生产的对比试验, 通常需要对热氢化炉炉内发热体的材质和结构进行改进。采用石墨材料棒状加热体代替C/C复合材料, 可使最长稳定运行时间从25 d提高到50 d。同时, 改进氢化炉内保温罩的材质和结构, 加强保温效果, 延长保温罩的使用寿命。例如, 石墨材料保温罩的使用寿命可达1 a, 比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延长6个月以上。

4 氢化电极及铜排绝缘对运行时间的影响

为使氢化炉内在正常反应条件下稳定运行, 保证氢化炉合适绝缘阻值是很关键的, 其中氢化炉电极和铜排的绝缘阻值是影响氢化炉稳定运行和转化率的重要因素。

1) 电极表面使用合适的绝缘环和保护罩, 避免发热体和保温罩剥落造成绝缘阻值下降, 同时减少电极之间的“拉弧”现象。

2) 电极与基盘的密封。电极和基盘之间的密封不好, 随着炉内温度升高会导致反应气体泄漏, 泄漏气体水解物会附着在基盘下面的铜排和电极上 (见图6) , 降低电极和铜排的绝缘值 (如图7所示) , 严重时需要紧急停车处理。

3) 热氢化厂房的洁净度。很多多晶硅生产企业不重视氢化厂房洁净和干燥, 然而厂房空气的干燥度和洁净度很大程度影响氢化炉电极和连接铜排的绝缘阻值。使用合适有效的通风系统, 定期检测厂房内空气质量和湿度, 保证厂房的洁净和干燥是很有必要的。

5 工艺控制条件对运行时间的影响

1) 氢化炉内温度的影响

在氢化炉反应器内压力和原料配比变化不大时, 温度是影响热氢化转化效率和运行时间的关键因素。合适的温度是影响热氢化炉稳定运行时间和热氢化转化率的重要因素。温度过低, 氢化转化率降低, 并且可能在发热体表面和保温罩表面沉积多晶硅, 从而影响发热体使用寿命;温度过高, 不仅不会提高热氢化一次转化率, 而有可能直接将发热体或保温罩烧坏, 过热的氢化尾气也对管道设备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严重时会造成生产事故。所以, 在四氯化硅热氢化生产过程中, 严格控制好氢化炉内和尾气的温度, 有利于延长加热体的使用寿命和氢化炉稳定运行时间。

2) 进料压力的影响

热氢化炉在进料过程中, 需严格控制好物料进入氢化炉之前的压力, 如压力过高会导致物料流速过快, 物料的冲刷会对炉内保温罩和发热体造成损坏, 减少运行时间和发热体使用寿命。

6 结论

四氯化硅的处理能力是实现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工艺的闭路循环, 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氢化炉的长期稳定运行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保证氢化炉能长周期稳定运行, 必须重点解决氢化炉内发热体的使用寿命和氢化炉电极和铜排的绝缘问题, 另外工艺操作上要严格控制, 避免人为操作造成停车。

参考文献

[1]肖顺珍, 蒋云华.多晶硅生产中副产物SiCl4的综合利用[J].新材料产业, 2009, 51-55.

[2]蒋荣华, 肖顺珍.国内外多晶硅发展现状[J].半导体技术, 2001, 26 (11) :7-9.

[3]黄志军, 覃攀, 吴青友, 等.氢热等离子体还原四氯化硅制备三氯氢硅的能耗分析[J].硅酸盐学报, 2011, 39 (5) :769-772.

[4]谢桦.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工艺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 2011, 38 (1) :114-115.

[5]董黎明, 雷钦祥, 刘成玲.多晶硅氢化炉及还原炉的研发[J].节能与环保, 2009 (9) :34-36.

[6]王跃, 吴青友, 印永祥.四氯化硅的氢化处理技术进展[J].四川化工, 2011, 14 (1) :13-16.

影响企业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及对策 篇10

企业联盟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战略联盟

自从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 (J.Hopland) 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 (R.Nigel) 提出战略联盟的概念以来, 对这一概念如何定义, 目前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仍存有争议。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 战略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 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

2.联盟的不稳定性

早期的学者在研究中一般认为, 联盟的不稳定, 即联盟的解体或清算 (Kogut 1989) 。但由于不同的联盟具有不同的特征, 其复杂性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一定义。本文中的联盟不稳定, 是指“联盟过程中非计划内的联盟目标、联盟契约和联盟控制方式等方面的变动及联盟的兼并或解体” (Inkpen 1997) , 而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影响联盟不稳定性的因素作总结归类, 如下图所示。

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1.企业联盟伙伴的选择

卢建禄在分析班轮公司之间的联盟不稳定性时指出, 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是联盟成功的重要前提。蔺丰奇和刘益在研究知识联盟的不稳定性时也指出, 联盟之所以不稳定或失败, 部分原因是因为伙伴选择不当。企业联盟是两个或多个组织间的协同合作关系, 其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 如果战略伙伴选择不当, 伙伴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 则很容易出现背叛行为。所以, 企业联盟伙伴的选择恰当与否, 势必会影响联盟的成效。

Jerry R.Mitehell认为在选择伙伴时, 应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考核分析。

(1) 价值方面。一是企业联盟伙伴是否拥有值得自己学习和相信的价值。二是企业联盟伙伴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2) 韧性方面。企业联盟伙伴是否在多年的竞争中变强了, 以及他们是否在不断地努力和持续前进。因为, 只有联盟伙伴拥有持续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才能不断学习到新的东西, 企业联盟也才有持续下去的可能。

2.机会主义的存在

几乎所有的研究学者都认为, 机会主义的产生是影响企业联盟稳定性的一大因素之一。机会主义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总括为三个方面, 即联盟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较短时间内的联盟。针对以上影响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三个因素, 我们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

(1) 完善企业联盟契约, 建立自动履约机制。王铎认为, 如果企业联盟合约能够重新协商或不断修正, 机会主义行为是可以规避的。但相应的也会提高交易成本, 所以, 需权衡利弊。

(2) 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 应尽可能签定较长时间的企业联盟合约。梁家强通过单次和多次博弈下的稳定性比较, 指出只要企业联盟能够持续足够长的时间, 参与者有足够的耐心并都着眼于长远, 就能使联盟合作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3) 建立信任机制。缺乏信任是导致企业联盟失败的根本原因, 成员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才能使联盟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3.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 可能使企业联盟体在某些合作中产生冲突, 从而出现各方在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做出不一致决策的情况。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差异这一问题的存在并努力解决它。企业联盟组织中的文化差异也许不能完全消除, 但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尽可能地减小这种差异。

(1) 要在企业联盟体内树立双赢的合作理念。联盟的目的就是取得双赢的效果, 若每个成员都坚守这一理念必然会减少许多摩擦。

(2) 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模式。企业联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必然有相似的价值理念, 而合作过程中的不断磨合, 可能使各成员的这一价值理念趋于相同, 在合作领域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并自觉遵守, 就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3) 企业联盟成员之间要形成文化包容的良性互动关系, 主动接触和了解其他各方的组织文化, 相互学习和包容。这种良性循环下的文化互动, 有利于减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4.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不均, 是导致企业联盟不稳定并最终解体最重要的原因。当有一个成员认为联盟体的利益没有合理分配时, 就会影响联盟的团结性, 最终可能也因为利益而结束。联盟内的企业之间涉及很多无形资产的交换和转移, 如知识、技能和能力, 而由于这些无形资产的模糊性和隐蔽性, 很难定量分析各方的贡献。合作各方互相配合, 是合作创造贡献的充分条件, 而相互配合以追求贡献, 是成功伙伴关系最为重要的目标, 如果有一方发生改变, 合作关系就不可能存在。所以, 如何评价各方对企业联盟的贡献以分配联盟收益, 就成了一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

作为“经济人”, 企业联盟成员各方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提高。这需要各方对利益有正确的认识, 不一定看的见的利益才是利益。加入联盟以后, 市场份额的增加、危机的消除、风险的共担、消费者满意度的提高等等, 都是所获得的利益。如果一味追求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则是对联盟贡献的一种错误评价。利益不是即得的, 或许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如果没有耐心而否认企业联盟的意义, 也会影响企业联盟的稳定性。

5.联盟管理

联盟组织要想很好地发展下去, 必须进行良好的管理。各方在组成企业联盟的初期, 首先要设企业联盟委员会, 对联盟做出全面的规划, 包括确定企业联盟的共同目标及明确每个成员所担当的角色, 明确分工。其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联盟运行机制、执行机制、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以及收益分配机制。另外, 增强企业联盟的柔性, 将有助于企业联盟更加稳定和发挥效应。完善的管理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所以, 联盟的管理是保证企业联盟持续稳定发展最重要的一环。

结束语

本文认为, 现有对于企业联盟的研究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联盟稳定性的文献, 都没有对自己的研究范围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因素, 是否都存在于强强联盟、强弱联盟或弱弱联盟这三种联盟结构中, 以及所提出的对策是否适合每一种形式的联盟, 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其次, 不同性质的企业所形成的联盟, 如同质化或非同质化竞争性企业间的联盟等, 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否会有所不同?当下, 我们或许可以以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为对象, 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 以期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摘要:本文从伙伴的选择、机会主义的存在、文化差异、利益分配和联盟的管理五个因素出发, 分析了它们对企业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并讨论了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解决对策, 以期对该问题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国企业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Dean Elmuti, Yunus Kathawala.An overviewof strategic alliance.Management Decision2001, 39/3:205-217.

[2]Joe Kittel.Building_trust_and_value_in_alliances:enabling greater value.Gerlach, Porst&Steiner GmbH.

[3]Jerry R.Mitchell Bootstrapping.Strategic Alliances.

[4]卢建禄.班轮战略联盟不稳定性分析与对策.世界海运, 2007 (5) .

[5]梁家强, 万迪昉.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理论基础及评析.现代管理科学, 2008 (4) .

[6]蔺丰奇, 刘益.知识联盟的不稳定性及对策分析.科学管理研究, 2007 (1) .

[7]陈艺文.战略联盟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探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上一篇:农村防雷装置下一篇:氮肥运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