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旅游品牌

2024-08-28

山东旅游品牌(精选十篇)

山东旅游品牌 篇1

自2007年开始, 山东省在全国首创旅游产业“联合推介, 捆绑营销”计划, 整合省、市、县、旅游企业四级旅游资源和宣传促销资金, 在央视、山东卫视、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开展大规模“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宣传推介, 并将“好客山东”确立为山东省旅游品牌。[1]为促进“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 应注意将标志性旅游资源与先进文化深度融合, 带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 实现“好客山东, 山东好客, 客好山东, 山东客好”的品牌发展。

1“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内涵及特征

1.1 旅游资源是标识, 是“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确立基础

“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是将山东省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融合、创新而确立的独特标识。山东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加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需要衍生出的社会景观, 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根基。目前, 山东省已逐步形成以“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为统领, 以17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 以独特旅游资源与优质旅游服务为基础的“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体系。[1]

1.2 齐鲁文化是特征元素, 与旅游产品耦合共创旅游品牌文化

文化是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 是品牌所有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2]“好客山东”旅游服务品牌是传统“齐鲁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有机结合, 是利用传统优秀文化打造现代服务业的积极尝试。一方面, “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力量体现在绵延2000多年的齐鲁文化之上, 将带有独特地域印记的的旅游资源与孔孟“好客”文化相结合, 共塑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 品牌的力量更体现在旅游企业及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上。

1.3“好客山东”兼顾区域性与整体性, 品牌形象定位明确

“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从山东省旅游业整体出发, 将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文化及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品牌体系完整, 辐射力强。自2007年“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提出后, 山东省已形成以济南、青岛两大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为核心, 推出山水圣人、黄金海岸、逍遥游“三大精品线路”和大运河与水浒文化旅游区、沂蒙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区、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区、齐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区”, 同时合理规划发展休闲度假、滨海旅游、湿地旅游、温泉旅游、高尔夫旅游等综合旅游品牌发展体系。[3]

2“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2.1 品牌创建基于区域性视角, 缺乏联合创新

目前山东省“好客山东”旅游品牌虽在各市、县等提出各项特色的旅游项目, 但实际运行与操作中却仅仅局限推出地, 实际与外界联系较少。同时, “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衍生品牌因客观地理及运作规范等原因, 缺乏对整体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及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

2.2 模式化品牌开发, 易带来旅游视觉与感知疲倦

全省诸多城市的旅游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品牌模式化现象, 机械地把品牌化建设等同于景区开发, 单纯的追求“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外圈效益, 仅将城市旅游发展向整体旅游品牌靠拢, 忽视了本身旅游资源的个性与特色。这种模式化的品牌开发不计当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及未来发展方向, 仅仅注重当下。将大批旅游产品定位一致化、机械化、趋同化, 必将带来旅游者的视觉疲劳, 甚至降低消费者的游览兴趣, 导致品牌发展瓶颈。

2.3 核心旅游文化价值单一、趋同, 品牌资产薄弱

以戴维·阿克等为代表的品牌专家认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要素是:心目中的品质、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品牌联想和其他独有资产。[4]“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是对山东省齐鲁文化的精神的高度凝练, 拥有创新性的独有资产, 且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好客山东”的品牌资产可以视为在旅游产品冠上此品牌后所产生的额外收益, 然而, 目前其品牌忠诚与联想较差, 品牌资产根基薄弱。

2.4 品牌创新性为单纯系统集成, 国际影响力差

目前“好客山东”品牌的发展路径模式多为整合、集成区域文化形式, 甚至将旅游资源直接向主流品牌的基础上趋附, 并未真正挖掘不同旅游资源的内在文化、社会价值。从而导致一种表面上的集成系统管理, 未达到效益链条的疏通与完善。就山东省旅游资源及其传统文化来看, 它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国际对其了解仅仅停留在宣传中, 并未真正吸引游客亲身体会, 从而创造出经济效益。

3“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品牌创新是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利用, 实现开源节流的重要途径。“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稳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建设与创新。作为城市旅游品牌, “好客山东”不能仅仅依靠之前取得知名度吸引消费者, 还要培育游客对“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偏好度和忠诚度, 进一步拉近消费者与品牌间的距离, 扩大消费群、丰富消费项目从而提高品牌价值, 这是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将重点旅游资源、旅游相关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市场需求、品牌影响力5个指标作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创新的一级指标, 并选取20个二级指标,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品牌创新体系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具体指标体系包括: (1) 旅游资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热保护区;4A级以上风景区;人文景观 (游乐场、心智拓张场地等) }; (2) 旅游相关产业={旅行社总数;旅游饭店总数;旅游服务机构总数;旅游交通机构总数}; (3) 旅游从业人员={旅行社职工人数;三星级以上酒店员工总数;旅游行政单位职工总数;本科以上旅游学历从业人员数量}; (4) 市场需求={居民人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人次}; (5) 品牌影响力={品牌认知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衍生品占有率}

3.2 指标体系权重确立与分析

(1) 根据专家意见和综合考量, 将目标层与准则层要素的比较结果分析如表1,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5.371, CR=CR/RI=0.093/1.120=0.083<0.1, 一致性检验通过。

(2) 同理可依次得出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及其权重向量, 如表2所示, 其中CR={0.0800, 0.0570, 0.003, 0.062, 0.057}<0.1, 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 综合A-B与B-C层级的重要性, 求出指标层各要素 (C1-C20) 对总目标 (A) 的权重, 并进行层次总排序。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是“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均旅游消费及4A级及以上风景区是旅游品牌创新的基础, 与实际发展吻合, 充分证明了层次分析法的合理与科学。因此, 在“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后续成长阶段应以此为着重点进行品牌维护与建设。

4 建议及结语

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智慧旅游年”。目前, 以青岛、烟台等为代表的诸多城市已率先进行主题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针对“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发展, 包括政府、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在内的旅游相关行业, 应在护养、探索新型旅游资源的同时,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改变传统旅游观念, 开创经济、生态、文明的旅游新产品。

(1) 政府应加强对旅游业的政策倾斜与财务支持, 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2) 山东省17城市根据自身特色已开始着手塑造各自的城市旅游品牌。在进行各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时, 应以“好客山东”品牌为领衔, 有主导、有特色的发展各区旅游业。另外, 应从时间、空间、价值、投入、制度等维度系统性、循序渐进的进行整合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从而全面提升品牌价值与内涵。 (3) 采取STP的营销战略, 针对“好客山东”旅游品牌逐步进行划分区域旅游资源、明确目标消费群体、合理定位旅游品牌。第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拓宽国际市场,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突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 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 推动齐鲁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提升山东省的国际声誉和影响, 实现品牌国际化。

摘要:本文从“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内涵及特征入手, 分析品牌创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创新评价体系, 为旅游品牌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层次分析法,品牌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文生.旅游法规政策[M].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 2012, 9.

[2]张广海, 刘佳.山东省旅游品牌的开发与对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9 (4) .

[3]山东旅游政务网.http://www.sdta.gov.cn

山东旅游品牌 篇2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

2010年11月30日11:2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青岛是一个品牌城市。近年来,青岛市各级党组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党建品牌已经成为青岛市的又一张崭新“名片”,在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创建党建品牌的动因

党建品牌是指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核心,以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以服务社会和群众为重点,以加强组织建设为保证,凝聚着党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执政方式和党的执政目标,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较大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较高的党员群众认同感和鲜明时代特点的党建工作理念、标识或载体,主要包括以党的建设某一领域工作为主创建的党建工作品牌、以党组织为主创建的党组织品牌和以党员个人为主创建的党员品牌等。在新形势下,青岛市把品牌的理念引入党建工作,提出并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党建品牌工作,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探索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模式。党的十七大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总体部署。如何在党建工作中把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出来、落到实处、见到成效,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党建工作实践模式。只有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使党建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提出并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党建品牌工作,既是借鉴品牌的理念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又是对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尝试。

(二)探索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实践载体。如何以贯彻落实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文件为抓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制度,为建立起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探索新的载体、开辟新的途径,是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结束后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党建工作中创建品牌,目的就是要搭建有效载体,找到一个总抓手,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巩固下来,坚持不懈,常抓常新,形成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就是通过树立党建品牌、培育党建品牌、宣传党建品牌,不断激发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三)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与创建品牌城市和促进我市品牌经济发展的实践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青岛市委市政府就率先实施了名牌战略,形成了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交相辉映的“青岛现象”。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包括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机关品牌和品牌经济群等在内的品牌体系,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党建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党委的中心工作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为品牌城市建设和品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做出贡献,是党建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提出并全面深入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主要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探索党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创建党建品牌,既可以丰富品牌城市发展的内涵,健全完善青岛品牌城市体系,又可以使党建品牌成为党建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把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实践方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创建党建品牌提供了重要机遇。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后,如何巩固拓展活动成果,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迫切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方式方法,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并贯彻落实到党建工作中。我们提出并深入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就是为了探索新形势下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有效途径,引导各级党组织转变执政方式,自觉用品牌服务群众、自我约束、接受监督,用品牌效应提升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完善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科学发展。

二、创建党建品牌的基本情况

青岛市的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实践阶段(2000—2006年)。2000年5月,海尔集团党委书记张瑞敏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海尔蓝中党旗红》的文章。张瑞敏在文章中写道:“海尔的标志是蓝色的,海尔工业园区也是蓝色的,而鲜红的党旗深深飘扬在海尔人心中。”从此开始,经过精心培育和打造,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蓝中党旗红”党建品牌,为海尔品牌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标志着品牌理念开始从经济领域植入企业党建领域。2002年,市南区在全区深入开展了“学海尔,转观念,创机关服务名牌”活动,并把品牌的理念引入了社区党建工作中,用品牌服务吸引群众,用品牌标准制约自身,用品牌形象接受监督,用品牌效应优化环境,推动了城区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2004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后,四方区、平度市等一些区市着眼于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广泛地将品牌理念植入党建领域,提出并开展了创建党建品牌工作,标志着品牌理念真正融入到城市社区、农村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中。2006年1月,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基层创造精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联合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创建“党员品牌”活动。

第二阶段:全面推开阶段(2007年)。2007年,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对创建党建品牌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工作中抓亮点、创品牌、争一流,通过卓有成效的亮点培育,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带动全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8月,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在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党建品牌工作的意见》,对创建党建品牌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创建内容、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提出了要求。《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青岛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步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创建了一批主题内涵深、工作措施硬、群众反响好的党建品牌,搭建了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形成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推动了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12月,青岛市党建研究会召开了“学习贯彻十七大,创建党建品牌研讨会”,交流了基层创建党建品牌的经验做法和思考,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创建党建品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牛俊宪作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开创全市党的建设新局面》的讲话,对如何深入创建党建品牌提出了明确要求。创建党建品牌的做法,被《人民日报》、《红旗文稿》、中组部《组工信息》、人民网等媒体刊用。《青岛创建党建品牌, 探索党建新路》一文,在《中国人事报》等18家党报党刊组织的“创新基层党建,学习贯彻十七大”征文中荣获一等奖。

第三阶段:规范提升阶段(2008年以来)。随着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把提高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规范化水平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和紧迫任务,在对党建品牌的评价认定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出台了《青岛市市级党建品牌评价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对党建品牌评价认证管理的基本原则、评价标准、认定程序、品牌管理等作了规定。成立了由市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品牌专家组成的青岛市党建品牌专家评审委员会,在市纪委的监督下,采取申报初审、社会测评、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社会公示、研究确定等程序,做好了首批青岛市党建品牌的评价认证工作。2009年1月,下发了《关于授予“海尔蓝中党旗红”等10个党建品牌“青岛市党建品牌”的决定》。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通知》,从改进党建品牌评价认证管理工作等9个方面对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建立了“青岛市党建品牌”备案、创建工作年度计划报告、定期统计、评价情况反馈等制度,全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步入了规范提升的新阶段。为系统总结党建品牌创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我们组织了有关方面的党建理论工作者和有实践经验的党务工作者,编写了《党建品牌研究与探索》一书初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又提出了在全市创建“岛城先锋”党建品牌的意见,把各级党组织创建的党建品牌作为“岛城先锋”党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机关党建品牌的经验在全国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李源潮部长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予以刊发。《中国人事报》、《大众日报》对创建党建品牌的经验做法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青岛市引入品牌理念推进党建创新,被山东省委组织部评为2008年度“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

三、创建党建品牌工作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青岛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实现了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根主线穿,各自放异彩”的良好局面。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为加强对全市创建党建品牌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市委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市党建研究会具体实施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把创建党建品牌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创建党建品牌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紧密结合实际,统筹规划,精心安排,深入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形成了创建党建品牌的浓厚氛围。

(二)定位准确,内涵丰富。各单位在创建党建品牌工作中,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着眼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在全面总结党建工作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从解决党建工作中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深入挖掘品牌主题,切实找准品牌定位,丰富完善品牌理念,深化拓展品牌内涵。同时,在多方面征求意见特别是广泛征求广大党员意见的基础上,咨询专家,深入论证,科学确定党建品牌的名称、标识、理念、内涵和核心价值,使确定的党建品牌贴近实际、特色鲜明、时代感强、内涵丰富、群众认可。从目前正在深入创建的党建品牌特别是首批10个“青岛市党建品牌”情况看,这些品牌的定位都比较准确、主题都比较突出、内涵都比较丰富。

(三)创建深入,成效明显。在党建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遵循创建党建品牌的基本规律,搭建创建载体,强化创建措施,完善创建机制,实实在在地创建、培育和打造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形成了一大批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辐射带动和示范导向作用比较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建品牌,进一步激发了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四)机制健全,保障有力。青岛市在创建党建品牌中,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机制和制度,为深入创建党建品牌工作提供了保证和支持。为做好党建品牌的评价认证工作,建立了以社会评价为基础、以品牌专家委员会评审为主体、以党员群众满意为标准的党建品牌评价机制。为增强党建品牌的创建实效,建立了宏观指导、分类指导、跟踪指导的党建品牌创建指导机制,使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保障党建品牌的质量,每两年对“青岛市党建品牌”评审一次,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对发生违纪违法问题、影响品牌形象的,随时撤销其“青岛市党建品牌”称号。为提高党建品牌的创建水平,建立了理论研究和总结推广机制,采取召开理论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有的成果已经转化为指导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制度性文件。

四、创建党建品牌的做法及成效

(一)引入品牌理念,强化品牌意识,推动党建工作理念创新。我们借鉴海尔等企业的做法,引入了品牌的管理、服务、质量、经营等理念,赋予了党建工作新的理念内涵。在党建品牌创建过程中,引导各级党组织自觉把党建品牌创建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不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党建是没有实效的党建理念,把党建品牌的创建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使党的建设与服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相一致,与创建品牌城市、发展品牌经济相适应,与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和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相协调。一是引入管理的理念。品牌的成功靠管理,优质高效的管理出效益。我们借鉴海尔市场管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企业系统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式,指导各级党组织因地制宜地精心培育和打造党建品牌,以党建品牌的无形资源盘活和凝聚各种党建资源,带动相关社会资源,形成了党建品牌的综合效应,以党建品牌的综合效应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党建工作整体效能,同时也使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二是引入服务的理念。为顾客服务是品牌的重要属性。我们借鉴海尔“依托国际化的服务赢得用户、提高竞争力”的营销攻略,紧紧围绕中心,立足服务大局,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建品牌的创建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进一步拓宽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渠道,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引入质量的理念。质量是品牌的本质和生命,也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党建品牌也不例外。没有质量的党建品牌,自然会被群众淘汰。我们在党建品牌创建工作中,不断强化质量理念,注意引导基层党组织从一开始就注重党建工作的质量,不断增强党建品牌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含金量”,进而带动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党建工作中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美誉度。四是引入经营的理念。品牌的成功,关键在于经营;品牌的价值,来自于经营。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尤其需要经营。我们引导各级党组织运用企业经营品牌的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党员群众的需求,依靠人性化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过硬的质量,精心经营,长期培育,使创建党建品牌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充分信任,使党建品牌实至名归。实践证明,用品牌的理念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建工作的理念变革,是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党建工作始终服务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精心培育打造,提升品牌价值,推动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我们借鉴产品品牌创建的方法和理念,引导各级党组织精心培育党建品牌,不断提升党建品牌价值,努力扩大党建品牌影响,使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更具有针对性。一是借鉴抓产品品牌项目的办法抓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化。项目是解决社会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新形势下,基层广大群众的需求千变万化,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依靠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迫切需要更加科学的方法,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项目的形式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参照名牌企业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不断推出名牌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做法,坚持“党员和群众需要什么、就创建什么项目、就打造什么品牌”的原则,突出党建品牌的个性和特色,把一个个党建品牌作为解决党建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项目,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省市委对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更加具体化,与基层和群众的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参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每个阶段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协调,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基层党建出现的新问题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新要求,不断提出针对性强的措施。二是借鉴经营产品品牌的办法经营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创新自主化。经营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所处的市场环境,对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订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我们把经营的理念贯穿于党建品牌创建始终,把创建党建品牌的过程作为推动党建工作持续创新的过程,引导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持续创新,实现了经营党建品牌与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有机结合,使创新成为基层创建党建品牌的主题,也使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在经营中得到大幅度提升。如,青岛港(集团)公司党委在创建“党情传四海”党建品牌中,广大党员自觉在本职岗位上进行改革创新,为港口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仅2008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创出集团以上纪录270项次,其中,27项上榜中国企业新纪录。三是借鉴开拓产品品牌市场的办法开拓党建品牌市场,推动党建工作社会化。各级党组织适应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借鉴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办法,坚持把开拓党建品牌市场的过程作为扩大党建品牌影响的过程,作为提高党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过程,作为让党员和群众监督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过程,作为树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以党建品牌的深入创建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使党建工作更加注重社会形象、更加注重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满意度,既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了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我们积极引导基层建立完善党建品牌宣传推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党员群众宣传品牌理念,用品牌理念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工作,使品牌理念成为党组织和党员的共同愿景,成为引领和约束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有力武器,同时也督促各级党组织更加重视党务公开,使党务公开的方式更加灵活,进一步提高了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借鉴检验产品品牌质量的办法检验党建品牌质量,推动党建工作质量化。我们引导各级党组织借鉴企业在市场中检验产品品牌质量的办法,把党员满意、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党建品牌质量的根本标准,把创建党建品牌的成效放到“市场”中去检验,把党建品牌创建成效的评价权交给广大党员和群众,使党建工作步入了更加注重提高内在质量的轨道。在首批“青岛市党建品牌”评选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以上级党组织评价为主、广大党员和群众评价为辅评价党建工作的做法,首次把社会测评引入到党建工作评价中,把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党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主要标准,委托市统计局依托青岛市党员信息库,按照一定比例从创建单位等距抽取了100个以上的调查样本,借助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对提交专家评审的党建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其在日常工作、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专项调查,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着力解决问题,增强创建实效,推动党建工作实践创新。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创建党建品牌已成为我市加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破解了党建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模式。一是在破解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问题中使党建工作由虚变实。在创建党建品牌过程中,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改变抓党建“一刀切”、“大呼隆”和“就党建抓党建”的做法,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活动方式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强调共性向既注重共性又尊重个性转变,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围绕工作大局、贴近中心,更加注重务求实效、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基层要求、贴近群众,有效解决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形成了围绕科学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二是在为民服务中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创建党建品牌过程中,我们借鉴海尔通过不断帮助用户成功进而获得自身成功的经验,把帮助党员和群众这个“用户”成功贯穿创建始终,着眼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引导各级党组织自觉把服务作为党建品牌的核心理念,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帮助党员和群众成功中获得了自身的成功;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引导各级党组织自觉把群众的热切期盼作为创建党建品牌的动力,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创建党建品牌工作的重点,从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抓起,努力解决党员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导各级党组织自觉把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作为创建党建品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在维护党员和群众利益中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升了创建党建品牌的创建成效,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如,胶州市在创建“走进百姓”党建品牌中,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共为困难户提供帮扶资金180多万元,解决基层反映问题1203件,解决农民群众水、电、路等方面的难题1000多件,为486户困难群众落实了低保政策,对500多名困难学生实施了救助,共发放救助金50余万元,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使“走进百姓”成为党委满意、群众信赖的党建品牌。三是在搭建有效载体中构建起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创建党建品牌,搭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构建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品牌理念被各级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广泛认同,日益成为党组织和党员的共同追求、自觉行动。在创建党建品牌过程中,我们引导各级党组织主动向广大党员和群众亮出自己品牌,亮出自己的工作理念和目标,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通过身体力行党建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督促他们主动转变作风,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倾听基层呼声,了解群众疾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觉做到指挥在一线进行,情况在一线听取,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使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日益成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战斗堡垒。引导广大党员自觉按照“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要求,在本职岗位上主动亮出身份、做出承诺、树好形象,使他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日益成为党的意志的形成主体、党的活动的实践主体、党的形象的塑造主体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

五、创建“公信组工品牌”,为创建党建品牌作出表率、提供保证

市委组织部作为全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指导部门,在创建党建品牌过程中自身如何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比较关注。为此,我们着眼于探寻组织工作服务品牌城市创建和品牌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的有效抓手,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组工文化的有效载体,建立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入创建了“公信组工”品牌,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作出了表率,为创建党建品牌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公信组工”品牌意识。我们把强化品牌意识作为创建“公信组工”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一是确定品牌理念。经过广泛深入的论证,我们把公道正派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把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作为品牌的形象,确立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理念,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坚持原则、业务出色的工作理念,真心关怀、真情服务、真诚相待的服务理念,最讲党性、最重品行、最作表率的作风理念,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的质量理念等,牢固树立了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创新开放的意识。二是形成品牌共识。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品牌创建大家谈、服务科学发展献计策等活动,印制了品牌文化手册,创作并唱响了《默默奉献—“公信组工”之歌》,使“强基固本呕心沥血、知人善任独具慧眼、公道正派甘为人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成为全市组工干部的共同追求和价值标准,使品牌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为准则。三是营造良好环境。自觉把创建“公信组工”品牌,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载体,作为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的有效抓手,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建活动,打造了“凝心聚力”、“阳光组工”等子品牌,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创建品牌的做法,被中组部、省组部的组工通讯和组工信息,人民日报、中国人事报等刊用;在全国机关党建工作会议上,李源潮部长给予充分肯定。

(二)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提升“公信组工”品牌价值。品牌的价值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工作成效上。我们顺应群众的热切期盼,认真听取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把推动组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作为品牌创建的突破口,提高了组织工作的公信力,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一是通过扩大民主体现“公信”。按照省组部的部署,抓住干部提名这一关键环节,在区市全面推行了“两公开四差额”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差额选任干部工作,对部分区市委书记、区市长、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候选人进行了全委会扩大会议署名推荐,在全市全面推行了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二是通过公开考选体现“公信”。2008年以来,先后拿出13个副局级领导职位、28个处级职位进行了公开选拔。今年招考的360多名公务员全部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从在基层工作满5年的公务员和满2年的选调生中,公开考选了73名充实到市级机关。创新军转干部安置办法,连续两年对2100多名军转干部,采取档案分与笔试分相加后综合排序,由高到低进行自主选岗,充分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三是通过严格监督体现“公信”。在干部选拔任用和竞争上岗中,全面实行了全程记实。建立了拟提拔(重用)市管干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认真治理拉票行为的通知》,要求每次民主推荐干部会上,或者竞争上岗动员会上,都必须全文宣读通知内容,并对治理拉票行为进行民主测评。在7个区市深入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区(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健全完善了l2380电话、网络和信访“三位一体”的举报受理网络平台。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对于网上反映的组织工作问题,全部纳入信访渠道。建立了举报查实案件跟踪整改制度,确保查实举报件处理到位。开展了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查找工作薄弱环节,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三)提升素质,转变作风,树立“公信组工”品牌形象。我们紧密结合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亮出身份,作出承诺,接受监督,把创建品牌的过程作为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过程。一是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展示品牌形象。着眼于培养造就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组工干部队伍,制定了《关于深入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意见》,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先后选派了十几名部机关干部到援川办、经济建设一线、工业园区、农村基层、上级机关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提高本领。深入学习宣传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统一制作了“十严禁”标牌挂在每个办公室。二是在创建服务型机关中展示品牌形象。建立完善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文明接待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规定,要求部机关干部做到“自己不满意的不出手,处室不满意的不上交,不良作风不在自己身上出现,失误差错不在自己身上发生”。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围绕帮助企业解难题、度难关,建立了“企业联络员”制度,从25个市直部门选派60名局级干部和21名处级干部帮扶全市各大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10多个。12区市共派出企业联络员1941人,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了4490多个问题。三是在创建创新型机关中展示品牌形象。通过每年提报创新项目、研讨创新举措、表彰创新成果等措施,大力推进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在全市组织系统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精心培育打造,提升品牌价值,推动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我们借鉴产品品牌创建的方法和理念,引导各级党组织精心培育党建品牌,不断提升党建品牌价值,努力扩大党建品牌影响,使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更具有针对性。一是借鉴抓产品品牌项目的办法抓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化。项目是解决社会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新形势下,基层广大群众的需求千变万化,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依靠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迫切需要更加科学的方法,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项目的形式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参照名牌企业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不断推出名牌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做法,坚持“党员和群众需要什么、就创建什么项目、就打造什么品牌”的原则,突出党建品牌的个性和特色,把一个个党建品牌作为解决党建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项目,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省市委对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更加具体化,与基层和群众的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参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每个阶段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协调,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基层党建出现的新问题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新要求,不断提出针对性强的措施。二是借鉴经营产品品牌的办法经营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创新自主化。经营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所处的市场环境,对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订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我们把经营的理念贯穿于党建品牌创建始终,把创建党建品牌的过程作为推动党建工作持续创新的过程,引导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持续创新,实现了经营党建品牌与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有机结合,使创新成为基层创建党建品牌的主题,也使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在经营中得到大幅度提升。如,青岛港(集团)公司党委在创建“党情传四海”党建品牌中,广大党员自觉在本职岗位上进行改革创新,为港口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仅2008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创出集团以上纪录270项次,其中,27项上榜中国企业新纪录。三是借鉴开拓产品品牌市场的办法开拓党建品牌市场,推动党建工作社会化。各级党组织适应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借鉴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办法,坚持把开拓党建品牌市场的过程作为扩大党建品牌影响的过程,作为提高党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过程,作为让党员和群众监督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过程,作为树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以党建品牌的深入创建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使党建工作更加注重社会形象、更加注重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满意度,既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了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我们积极引导基层建立完善党建品牌宣传推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党员群众宣传品牌理念,用品牌理念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工作,使品牌理念成为党组织和党员的共同愿景,成为引领和约束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有力武器,同时也督促各级党组织更加重视党务公开,使党务公开的方式更加灵活,进一步提高了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借鉴检验产品品牌质量的办法检验党建品牌质量,推动党建工作质量化。我们引导各级党组织借鉴企业在市场中检验产品品牌质量的办法,把党员满意、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党建品牌质量的根本标准,把创建党建品牌的成效放到“市场”中去检验,把党建品牌创建成效的评价权交给广大党员和群众,使党建工作步入了更加注重提高内在质量的轨道。在首批“青岛市党建品牌”评选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以上级党组织评价为主、广大党员和群众评价为辅评价党建工作的做法,首次把社会测评引入到党建工作评价中,把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党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主要标准,委托市统计局依托青岛市党员信息库,按照一定比例从创建单位等距抽取了100个以上的调查样本,借助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对提交专家评审的党建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其在日常工作、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专项调查,取得了较好效果。

品牌正在改变山东 篇3

品牌意味着高品质、高价格、高利润,意味着消费者愿意花上比同类产品高出几倍、几十倍的钱来购买而且心甘情愿。品牌还是进入全球市场赢取暴利的“通行证”。

加强品牌建设,无疑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档次最有效的办法。1993年,山东成为中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之。

山东工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制造业却一直大而不强,主要差距表现在区域产业互补性差。现在的工业园区多为政府主导,数量过多,企业间缺乏产业联系,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而区域发展缺乏协调与合作,更减弱了山东的区域优势。因此,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功能定位,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打破行政区域概念,引導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增强与大中型企业的配套能力。

“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市场,才能拉长产业链。”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郭述禹表示。

在世界经济的专业化和品牌化之下,打造制造业强省,仅靠传统产业和产品是不够的。许多经济专家认为,要打响“山东制造”,首先要提高产品和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培育山东自己的制造业品牌。这就需要在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群的同时,更要发展资本密集型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提升制造业规模和水平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相比之下,作为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市场潜力受到海外品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成为海外品牌争夺的新战场。要占领国内外市场,山东制造业必须要在与外企的竞争中打造优势品牌。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名牌在不断诞生。但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我们的很多名牌还只是无名小卒。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能拥有世界品牌?

“只有把自己的服装品牌做强做大,才能真正完成从‘制造商’到‘创造者’的转变”。山东舒朗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民认为,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品牌,要在个性化上下功夫,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构筑品牌文化。正因为如此,舒朗服饰公司在品牌塑造和推广上不遗余力,已经从以前的给国外服装贴牌,转变成了让国外企业来给他们贴牌。

在品牌建设上,青岛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再到品牌产业的品牌之路为山东制造业的品牌打造提供了借鉴之道。

早在1984年,青岛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品牌经济”战略。之前青岛的产业发展也是条块分散,形不成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既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不利于品牌企业发展壮大。青岛市利用品牌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品牌企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分工细化、配合紧密的产业链。随着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骨干品牌产品和企业的涌现,形成了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并发展成为“名牌产业集群”。

如今,在家电电子、汽车、纺织服装、新能源、食品、重型设备等制造业领域,山东已经创造出海尔、海信、青啤、海信、浪潮、皇明、潍柴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支持和带动了山东制造业逐渐由大到强转变。

在最能代表制造业实力的装备制造业中重点进行品牌培育,成为制造业大省的新方向。山东正力图通过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2009年山东省重型汽车等10余种重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技术改造已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关键基础件和大型铸锻件制造能力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工艺水装备平均水平偏低是山东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缺少大型、重型成套设备和为轻工、化工、建材、医疗等行业服务的专用设备,市场急需的大型铸锻件、高档轴承等需要大量进口,已成为制约山东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根据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到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5%,提出了培育内燃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大型发电机组、高压超高压电缆、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等10大民族品牌的目标。

在打造制造业强省的规划之下,山东省确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新特优引领、产业集群壮大四大工程,“山东制造”的品牌正在崛起。

山东旅游品牌 篇4

关键词:江苏沿海,旅游带,旅游企业,品牌化,建设

旅游企业品牌就是旅游企业传达企业特定属性、 核心价值观念和便于消费者识别的产品或服务。 旅游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品牌。 旅游产品不同于实体商品, 具有价值不可转移、生产和消费统一等特点,使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无法预先知道旅游产品的功能效用、服务质量。 因此,旅游企业品牌形象的好坏,将对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在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贯彻沿海开发国家发展战略,串联连云港、盐城、 南通三市,建设沿海海韵旅游带。 然而,目前江苏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低于江苏全省平均行业管理水平,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小,品牌意识淡薄,缺少有效的品牌建设管理手段。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江苏沿海地区旅游企业品牌建设提出有益的参考意见。

一、江苏沿海旅游带发展概况

江苏沿海旅游带地处我国沿海的中北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区域总面积约3.06万km2,人口2040万,标准海岸线954km。 江苏沿海地区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其独特的山海风貌、湿地景观、森林草地、珍稀动植物、岛洲沙滩、海滨文化组合,形成了一条绵延九百千米的沿海旅游带。

然而,江苏沿海旅游仍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效应。 江苏沿海地区旅游发展在江苏整体旅游发展中处边缘地位,从旅游接待量来看,连云港、 盐城和南 通三市2012年国内游 客接待量 为3146.78万人次,占全省接待量的12.05%。 入境旅游游客接待量分别为42.16万人次, 占全省入境游客接待量的7.75%。从旅游收入上来看, 江苏沿海三市2012年的旅游总收入为336.83亿元 , 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0.3%。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上的不断扶持,该地区旅游业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国务院将江苏沿海开发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江苏沿海城市群的旅游发展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江苏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发掘江苏海岸带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旅游资源。

二、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现状

1、旅游企业数量少,实力弱

江苏沿海地区旅游企业数量较少。 截止2012年底,沿海地区共有国家等级景区79家,占全省的19.9% , 星级饭店225家 , 占全省的24.9% , 旅行社324家,占全省的17.4%。 在旅游企业数量较少的同时,与江苏省其他地区相比,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以旅游业的支柱———旅行社企业为例,目前江苏沿海地区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集团企业。 具有出入境旅游业务的国际类旅行社仅为4家,与全省49家的数量相比,规模较小。 2011年全省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前十旅行社也与沿海地区无缘。

2、旅游企业品牌知名度不足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的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经济实力与宣传推广能力有限, 品牌建设意识不强,游客对于旅游企业的了解也较少,影响了企业品牌知名度。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仅有南通濠河风景区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3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处。 这与江苏省内其他区域旅游景区相比 ,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弱。 酒店企业方面,南通市近年来发展较快,引入洲际集团、宙辉国际以及金陵酒店等国内外知名酒店管理公司, 建设了中南大酒店、绿洲假日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但从总体上看,沿海地区高质量的酒店较少,本土品牌缺乏。 地区内创建的“家十分酒店”经济型酒店品牌,影响力只局限于区域之内,游客认同度不强,在与锦江之星、如家快捷、汉庭等连锁酒店集团品牌的竞争中劣势明显。 旅行社方面,没有本地的知名旅行社,较大的旅行社例如南通康辉旅行社、南通中国国际旅行社一般是依托大型国际旅行社集团的子公司。[1]

3、旅游企业品牌战略缺失

江苏沿海地区旅游产业链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无暇顾及品牌建设和企业长远发展,甚至也没有专业的部门负责企业战略规划或品牌关系维护。 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缺乏创新观念,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区域旅游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以沿海地区旅行社为例,目前沿海地区旅行社以传统的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为主,忽略了市场的其他需求,经营范围雷同、产品无特色,相似旅行社之间竞争激烈。 这就造成旅游企业在低端竞争中不断消耗自己,缺乏特色经营,也无法形成品牌。[2]

三、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1、景区品牌建设策略

旅游品牌的建立是发展旅游的关键。 江苏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涵盖了全国所有的8个主类, 其中28个亚类占全国31个亚类的90.3%,而117个基本类型约占全国155个基本类型的四分之三(75.48%)。江苏沿海地区应依据其海滨、湿地、海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江苏滨海”这一大品牌,将众多零散资源融合一体,形成较为统一的形象品牌,从而提升江苏滨海地区景区的吸引力与市场感召力, 促进江苏滨海地区旅游的飞速发展。 各地可以围绕 “江苏滨海”这一大品牌,深度挖掘品牌内涵,构建品牌体系。 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以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为代表的山海神话文化旅游品牌、 以丹顶鹤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大潮坪生态旅游品牌,以南通濠河、吕四渔港为代表的江风海韵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子品牌。

同时,整个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都在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这已成为强化区域旅游竞争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的共识。 旅游品牌的构建通过相互之间的区域协作完成,众多城市共同打造世界闻名的蓝色海岸。 区域协作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通过不同地区特色将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尽可能地发挥各地的潜力。 因此,江苏滨海地区不应该是一个被行政单元分割的旅游目的地,而应通过从体制到资源的整合优化,建立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挖掘、提炼旅游品牌,打造经营江苏的滨海品牌。

2、酒店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江苏沿海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情况与旅游市场情况,建立特色酒店品牌。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的连云港、南通和盐城市是江苏的中等城市,酒店企业经济实力有限,和一、二线城市相比,商务客人还没有形成高星级酒店足够的客源。 因此,不应盲目的投入到高星级酒店的激烈竞争中去,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态旅游特色, 发展针对游客的特色酒店,以独特的市场定位,取得品牌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应建设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生态酒店品牌。 生态酒店是指那些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酒店。 昆明世博城附近建设的“IN的一家”生态公寓酒店依照国际标准(BRREEAM)制定有关环境、能源与资源效率分析,采用生态建筑系统与节水设施、建立绿色题材的书吧、生态主题的儿童公园和健康体验的森林水疗,受到客人的欢迎。 江苏沿海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生态旅游区、 连岛旅游度假区、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等景区发展潜力巨大,又亟需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生态主题酒店的建设是对江苏沿海地区良好旅游环境基础的利用与保护。 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酒店业自然也不例外,通过绿色发展,必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江苏沿海地区应建设与乡村旅游相适应的乡村旅馆品牌。 1951年,在法国诞生了第一家乡村旅馆,经过近60年的发展,法国乡村旅馆联合会已经成为遍布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超大型乡村旅游度假住宿体系,每年接待3500万人次的过夜量,由此产生的年直接经济收入为4.5亿欧元。[3]与星级酒店的大而全相比,乡村旅馆的优势在于为客人提供舒适、温馨的住宿条件和切身体验。 江苏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乡村成为游客旅游的重点之一,像区域内的连云港现代农业示范园、赣榆县谢湖有机茶果观光基地、射阳县洋马镇十里菊香景区、江苏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等都是可以吸引游客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许多游客乐于安静地选择一处生态环境怡人的景区, 享受度假的休闲与快乐, 乡村旅馆无须高档、豪华装修,以自然、简洁为主, 这使其可以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得到发展。 江苏沿海地区可以建立类似法国乡村旅馆联合会的组织或公司,对乡村旅馆进行统一管理,注意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特色资源、独特风景和特有文化民俗来建造别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乡村旅馆,打造乡村旅馆布局体系与品牌。

3、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旅行社企业品牌的建立对于地区整体旅游的影响力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各个旅行社普遍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 我们应该通过打造旅行社联合体和旅行社集团,创立自主旅行社品牌。 鉴于江苏沿海地区旅行社企业规模小、 财力弱,缺乏核心企业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旅行社联合体打造旅行社品牌。 目前,旅行社联合体在我国已经有初步的发展态势。 上海著名的春秋旅行社在起步阶段也是通过吸引中小旅行社加盟的方式,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众多的分社与网络营销系统,代理点运用春秋的营销网络和品牌,可以自身获得90%的利润。 实现旅行社网络化布局。 这种旅行社的联合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江苏沿海地区政府可以支持悦达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建立悦达旅行社的基础上,增大资金投入,建立旅行社联合体,提升核心竞争力。[4]

4、旅游新业态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目前沿海旅游带内的旅游新业态企业数量还比较少,品牌效益尚未形成。 因此,旅游行业应抓住机遇,着重培育邮轮度假、文化创意产业等旅游新业态品牌。邮轮旅游产业市场方兴未艾,潜力巨大。[5]据国际邮轮公司联合会(CLIA)资料显示,邮轮旅游自诞生以来, 一直以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8.6%。 亚太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不断兴建的专业邮轮港口,成为世界邮轮旅游市场中新的增长点, 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江苏应积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邮轮产业影响力。[6]

另外,还要通过举办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促销会等活动,发展集设计、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特色经营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装备制造企业。

四、总结

塑品牌发展乡村旅游 篇5

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居民为主要对象,以乡村民俗文化、农村风光和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生态性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对惯性旅游形式的一种深化和发展,以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

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主要基于以下目的:一是回归的需求。绿色、环保、健康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城里人越来越向往质朴天然的农村生活;二是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城市少年儿童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成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的追捧;三是休闲的需求,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的开放使人们有了充足的休闲时间,通过旅游缓解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四是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目的地选择有明确的方向,比如文革上山下乡的知青返乡旅游。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乡村旅游应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不断挖掘和丰富休闲内容、运行方式和服务特色,塑造休闲旅游的品牌优势:

一、塑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文化创意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灵魂。在乡村旅游中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组织化的理念,加大创意农业设计,节庆活动策划,休闲产品开发,以及历史人文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在新、特、奇方面下功夫,提升发展内涵,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乡村旅游普遍以农业资源为载体,经营方式以家庭式个体经营为主,在开发过程中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开拓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以田园风光为主题开发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以观赏果园、茶园、花园等体现休闲娱乐为主题的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民俗娱乐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产品,还通过举办桃花节、梨花节、采果节、乡村美食文化节、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特色农事节庆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培育具有浓厚农家风情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做好乡村旅游布局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依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

调发展原则,高质量编制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充分挖掘本地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形成优势互补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立足新农村、注重创品牌、大力促整合,进一步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提升休闲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休闲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格局。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特色亮点,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层次,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格局,展示景城一体、城乡共融的新农村景观带,更好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

宣传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策划包装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桃花节、品果节等有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加强宣传促销,宣传中,要注重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谋划和包装,形成强势吸引力,与众多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制作轰动效应,提高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内容,开设乡村旅游专栏和节目,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四、优化乡村旅游设施服务

在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要推动各种支农资金、扶持项目实行倾斜政策,优先与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项目挂钩。加快支线公路、乡村公路等旅游交通网络的完善,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农家乐旅游村的交通便捷程度,增强一般游客前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可通达性和可进入性,促进自驾车游、家庭自助游的快速发展。

总之,乡村休闲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发挥特色品牌农产品优势,做大做强农业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引导农村休闲游健康规

山东移动:创建服务品牌之路 篇6

电信业是服务性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产业。近年来,中国移动山东公司紧紧围绕客户和社会需求,把文明企业建设和创建服务品牌结合起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体系,为社会文明搭建信息服务窗口,为建设信息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争作贡献。今年,山东移动有多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奖状、“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奖状,全省17个市分公司全部被山东省文明委评为“文明单位”。对此,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李秀川总经理说:“立足于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山东移动的文明企业创建活动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定位,企业价值在文明服务中得到了升华。”

加大覆盖力度

山东是一个经济、人口和农业大省。近年来,随着山东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山东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网络建设投入。2005年,山东移动网络建设投入为过去几年的总和。2006年又在此基础上加快了网络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步伐。截至目前,山东移动网络的全省人口覆盖率和地理覆盖率都接近99.9%,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山东省86700多个自然村基本实现了移动电话“村村通”,并涌现出一大批信息(手机)村、信息(手机)镇,使广大农民共享通信带来的便利。

不仅网络好,更要服务好。山东移动李秀川总经理提出,要让移动通信“进社区、下乡、入户”,像经营“油盐柴米”一样经营移动通信,让人们用得方便。在“网络村村通”的基础上,山东移动加大全省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在城市,移动营业厅和代办网点延伸进社区。在农村,山东移动全省乡镇营业厅总数居全国首位,村级服务代办点达7万多个,实现了“镇镇有营业厅、村村有代办点”。生活在菏泽市城关镇于集村的张大爷刚刚买了手机,他说:“如今打手机便宜了,营业网点就建在家门口,交费也方便了。”这些网点就像是山东移动服务的手,把山东移动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为加快移动通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深层推广和应用,山东移动本着“以需促用,以用促建”原则,加大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综合信息化应用。针对石化、工商、税务、政府、公安、海关、电力、交通、金融、物流等行业特点,“移动数据业务行业应用百项工程”在全省结出累累硕果,涌现出潍坊电子政务、烟台胜通物流信息化、胜利油田综合解决方案等一大批典型案例,提高了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行业应用百家精品工程评选中连获佳绩。青岛海尔集团是“山东制造”的龙头企业,随着企业客户群的不断壮大,如何提高售后服务的反应速度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山东移动为海尔集团量身打造移动顾客服务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海尔售后服务的电子化跟踪式管理,提升了海尔的服务竞争力。

山东移动还联合社会各界,积极探讨政府指导、涉农部门、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分工合作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发展模式,推出“农信通”、“村务通”、“农资通”等农村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兴农信息、农产品流通信息、村务信息、文化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寿光的菜农在大棚就可通过无线上网了解世界各地行情,发一个E-mail就能买卖、一条短信就能定购蔬菜;沾化的枣农通过手机学习冬枣种植的新技术,防虫防害;而聊城农民的手机通过移动网和该村的大喇叭连接起来,村民联防联治建设“平安乡村”。

追求最佳服务

“客户至上、追求最佳”是山东移动总经理李秀川提出的要求。山东移动的定位就是要做一流的服务企业,创服务业品牌。近年来,山东移动深入开展了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其“亲情无限”服务获得山东省服务名牌荣誉称号。

创建服务品牌,首先要增强广大员工对服务品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将追求客户满意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近年来,山东移动建立了以客户满意度为参考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完善《营业员服务规范》、《现场管理制度》、《三大窗口联动服务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知识竞赛,以及星级服务评选活动、“满意100”服务创优活动、服务百日竞赛等,在企业上下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涌现出张志红、李娟等一大批工作踏实、真情服务的全国服务明星。

创建服务品牌,要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后台支撑前台的闭环服务体系,做到公司上下围绕客户一盘棋。山东移动建立起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第一层面是窗口为客户服务;第二层面是后台为窗口服务;第三层面是机关为基层服务。山东移动率先在全国推出了内部客户制度和“一点投诉、全网互动、流程跟踪、快速响应”的零缺陷服务保障机制,每个客户的服务需求以电子工单形式从服务窗口实时传送至相关的服务支撑窗口,客户办理业务实现了全过程追踪,真正实现了“首问负责制”。

创建服务品牌,要围绕客户感知,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流程和业务操作流程,方便客户。山东移动每年都要通过电话访问和第三方测试等形式进行服务调查,根据客户的反馈制定服务提升目标,消灭服务短板,消灭最差服务,并把自己的长处做实。近年来,山东移动加大网站、短信等电子渠道建设,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办理业务;改进了新业务研发流程和客户使用操作流程,使操作尽量简单、好用;改进了话费信息发票、帐单、详单格式,拓宽了话费查询渠道,推出“收费误差,双倍返还”,使客户明白消费。

创建服务品牌,要围绕客户需求,不断进行业务与服务创新,提供客户更多的选择。山东移动先后推出了省际和省内跨区入网服务、国际漫游问候短信服务、省内“异地一卡双号”服务等数十项服务新举措,受到普遍欢迎。

创建服务品牌,要重视客户投诉,优化客户申告处理流程,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山东移动建立了客户投诉的总经理问责制,以及客户回访制度,把客户投诉变成针对性梳理流程、改进服务的契点,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创建服务品牌,要建立客户参与的服务评价机制,将企业服务纳入到社会监督中。服务质量监督卡是山东移动的首创,已被推广到全国。营业厅每天都会回收这些卡片作出统计,统计结果与营业员绩效挂钩。这一作法让山东移动的窗口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用户关于服务态度的申告在总申告中的比重由原来的10%降至不到1%。山东移动还在全省聘请了400余名社会监督员,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电话回访、信函、开展行风评议等多种方式,邀请社会监督员对移动的工作进行监督,使之不断改进工作。

勇担社会责任

近年来,山东移动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回报社会。

通信企业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中承担着通信保障的任务。近年来,山东移动充分准备、周密部署,出色完成了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公司先后参与省政府组织的黄河济南段防汛应急演练、烟台水库防汛应急演练、济南防震应急演练等,出动应急通信车上千车次,调动千余人做好通信保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今年入夏以来,山东各地频降大雨,山东移动未雨绸缪,做好应急通信保障预案,确保了通信安全和畅通。

让信息为更多人共享是信息的本质。山东移动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先后出资3000万元开通“高考绿色通道”,设立“山东移动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捐建“全球通”希望小学,截至目前,已帮助全省25所小学的学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资助3000余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以短信文化为代表,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为营造阳光绿色网络,打造健康手机文化,山东移动先后开展了不良短信治理、文明短信大赛等活动,并积极开展跨媒体的业务合作和创新,通过手机文学、手机报纸、手机音乐等新的应用形式,将积极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引入移动信息领域,弘扬先进文化。山东移动先后和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推出齐鲁手机报,与新华社山东分社联合推出新华快讯,与山东广播电视局联合推出手机电视,在齐鲁大地掀起一股手机文明风尚。中共山东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专门发文对山东移动在推进手机网络文明中所作的贡献进行了表彰。

为倡导通信环保消费,山东移动与山东省电池污染防治协会、大众日报社、山东电视台联合发起“绿箱子环保计划——废弃手机及配件回收行动”,在全省千余家自办营业厅长期设立回收废弃手机及配件的“绿箱子”,并向全省各家电、手机大卖场免费赠送“绿箱子”,推动废旧电池和手机配件的回收、环保利用。截至目前,共回收废旧手机电池及配件近5万件,受到社会的称赞。

旅游城市品牌个性研究 篇7

旅游城市名称本身就是品牌,鲜明的城市个性是品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日益增强的中国旅游城市发展中,独特的品牌个性已成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资产。虽然品牌个性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关于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个性研究还比较匮乏,尚无有关城市旅游品牌个性维度量表的探索。由于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旅游发达区,游客对其旅游认知度较高,所以选择旅游者对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杭州七个旅游城市品牌个性认知为案例,探索旅游城市品牌个性量表。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属性研究进展

阿克认为品牌个性如同人格的本质一样,都具有较为持久且可与他者区别的“一组特质”,可以用形容人的词汇来加以描述,他参考大五人格模型,发展出品牌个性量表。该量表由真诚、刺激、才能、教养与粗犷5大品牌个性维度构成,15个层面共42个个性特征。我国学者黄胜兵和卢泰宏等提出仁、智、勇、乐、雅5个维度,14个层面共66个因子组成的中国品牌个性量表。

旅游学者从2006年开始将阿克的模型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艾金吉和豪森尼提出的个性量表。他们依据阿克品牌个性概念,将目的地品牌个性定义为“游客所认同的与目的地相关联的一组个性特征”,提出3个维度共12个因子构成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维度,即真诚、刺激、欢乐。我国学者也提出了旅游地品牌个性量表,如白凯和张春晖提出衡量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的维度量表:实惠、喜悦、闲适、交互、健康、逃逸。本研究以多个城市为样本,通过游客对各个城市品牌个性认知属性分析,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城市旅游品牌个性量表理论。

三、研究设计

(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量表假设与问卷设计

每座旅游城市都有其独特自然或文化景观,能够满足游客感官刺激和心智体验等享受性功能。选取国内外品牌个性属性成果中的共有属性,初步建立由25个属性构成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属性量表:可靠的、有安全感的、奋斗的、真挚的、现实的、成功的、领导者、自信的、谨慎的、理智的、兴奋的、动感的、大胆的、英勇的、独创的、时尚的、生机勃勃的、精力充沛的、友好的、祥和的、迷人的、浪漫的、优雅的、精致的、享受的。设计游客调查问卷,通过游客对以上属性的认知水平提取个性属性。

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品牌个性维度的测度,利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进行测度。其中,0代表不知道此城市,1代表没有此特征,2代表特征不太明显,3代表特征明显,4代表特征比较明显,5代表特征非常明显;第二部分是人口统计学特征。

(二)数据获取方法

研究数据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样本分布在我国河南、陕西、新疆、湖北、广东、四川、江苏、安徽、山西、山东、上海、北京12个省市,通过网络进行随机问卷调研,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12月。回收问卷28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53份,有效率为91%。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4,数值趋近于1,表明量表的信度很高。

四、研究结果

(一)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个性因子

对旅游城市品牌个性25个属性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品牌个性维度。量表的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结果χ2值为43127.764(df=300),显著性水平sig.=.000下,KMO值为0.976,大于0.9,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因子,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得到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273%。因子与原量表对因子的命名完全吻合,每个因子包含的形容词均在3个以上。关键词“可靠的、有安全感的、奋斗的、真挚的、现实的、成功的、领导者、自信的、谨慎的、理智的”归于第一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869%,可用“真诚卓越”代替;关键词“友好的、祥和的、迷人的、浪漫的、优雅的、精致的、享受的”归于第二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87%,可用“欢乐雅致”突出其特点;关键词“兴奋的、动感的、大胆的、英勇的、独创的、时尚的、生机勃勃的、精力充沛的”归于第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318%,可命名为“勇敢时尚”。由此,城市旅游品牌个性量表由真诚卓越、欢乐雅致和勇敢时尚3个维度25个个性特征构成。

(二)长三角区旅游城市的品牌个性特征

对长三角区七城市总体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个因子“真诚卓越”的贡献最大,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61.869%,说明旅游城市品牌三维度中,真诚卓越是最重要的维度。对七城市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同样萃取出真诚卓越、欢乐雅致和勇敢时尚3个公因子。但是,3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同,依次是上海68.085%、南京70.139%、苏州69.384%、无锡75.556%、常州77.994%、扬州73.858%、杭州70.924%。不仅如此,方差贡献率还显示,3个因子在7个城市中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具体表现在:上海以“勇敢时尚”为主,其方差贡献率高达55.418%,其他两个因子合计不足13%;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的方差贡献率表明它们的旅游品牌个性中“欢乐雅致”因子最明显;无锡和常州这两个城市最明显的品牌个性因子是“真诚卓越”。

五、结论与启示

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25个属性构成的旅游城市品牌个性量表。通过问卷调研,获取游客对长三角区7个旅游城市25个品牌个性属性认知数据,然后以7个城市该总数据为对象,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公因子,命名为真诚卓越、欢乐雅致和勇敢时尚,建立了由3维度25属性构成的旅游城市品牌个性量表。分别对七个城市的品牌个性属性认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也萃取相同的三个公因子,说明3维度25属性的旅游城市品牌个性量表具有普适性。用所建构的3维度25属性旅游城市品牌个性量表,对7个城市进行品牌个性分析时发现,真诚卓越、欢乐雅致和勇敢时尚三维度在不同城市的重要性都有所不同,如上海以勇敢时尚最突出;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以“欢乐雅致”最显著;无锡和常州则以“真诚卓越”最重要。

“陕南”区域旅游品牌构建 篇8

(一) 陕南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拥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 也形成了瀛湖、红石河、香溪洞、南宫山、金丝峡、天书峡、陕西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南湖红寺湖、午子山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景区, 拥有“巴山汉水文化”、“两汉三国文化”、“美食文化”等引人入胜的文化资源, 还有大量的民俗旅游区, 为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 陕南巴山汉水地区的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区域呈现出旅游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旅游建设资金注入量增加,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这些都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 成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区域重要产业之一。

(二) 陕南区域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陕南地区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陕南旅游热的推动下, 虽然出现了多次旅游“井喷”现象, 但受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投入不够、发展时间较短等因素的影响, 区域旅游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1、区域旅游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合作松散, 尚未形成整体概念。

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各 (区) 县的生态经济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的制定中, 不仅各县 (区) 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制定不同的规划和文化旅游发展目标, 而且在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相同的相关景点规划与建设中也各自为政, 提出了或依托于西安建设“西安后花园”、“西安第二生活区”的目标, 或提出了“秦楚豫”和“陕渝川”等概念化、边缘化的建设目标。在旅游市场上“单打独斗”, 旅游重复建设严重、旅游环境不完善、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尚未形成资源整合、市场共享、信息共享、人才互动的陕南区域旅游整体发展合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 最终将陷入旅游产业发展瓶颈, 严重影响与制约着陕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旅游产业规模小, 发展水平较低。

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 旅游产业结构仍然以旅游景观业为主, 旅游生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不配套, 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其他相关产业链条和环节尚待发展和完善, 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旅游规范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得到全面提升, 旅游对陕南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和经济产出规模有限。

3、缺乏支撑品牌的精品名品。

旅游产品的精品化和名品化是区域旅游吸引的核心。陕南三市拥有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及历史旅游资源, 但均分别散落在城市之间, 规模小而单薄, 缺乏聚集度, 由于缺乏对这些具有代表性及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的有机整合, 因而对于游客来说, 陕南地区缺乏市场影响力大、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品牌旅游产品。

二、“陕南”区域旅游品牌构建必要性分析

通过分析陕南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提出制定“陕南”区域旅游品牌构建战略, 即建立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陕南区域旅游产业形象和公共旅游品牌, 为陕南地区旅游发展指明方向。区域旅游品牌在促进陕南区域经济发展上具有更多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有助于促进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精品化。

区域旅游品牌是区域内各旅游地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精华的集合,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约束恶性竞争, 避免重复建设和模仿开发;且能充分挖掘各城市的旅游优势, 形成错位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局面。

(二) 有助于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 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

区域旅游品牌之所以能够建立正是基于区域内各城市资源存在差异, 而差异化可以形成互补优势, 实现在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 能统筹考虑产品结构、项目建设、接待设施及旅游环境等问题, 有利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

(三) 有助于保障公共产品的供给。

区域旅游品牌的建立关系到区域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等各项因素, 但它们往往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若由各旅游区各自承担其供给, 既不经济也不情愿, 因而很难得到保障;而区域旅游品牌使得区域内各旅游地成为一个整体, 品牌的建设关乎其可持续发展, 因而他们会集中力量解决好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以保障区域旅游的发展。

(四) 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 提高区域竞争力。

区域旅游品牌的建立是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的结果, 同时得益于各旅游地的共同开发和宣传, 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 提高区域的旅游经济效益,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强区域凝聚力, 最终提高区域竞争力。 (图1)

三、区域旅游品牌构建要素分析

(一) 公共资源是区域旅游品牌产生的前提。

公共资源为一定社区的人们共同拥有的财产, 是用于公共服务的资源, 主要包括公共自然资源、公共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

一个地区内部某种优势公共自然资源的聚集往往主导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指向和产业发展方向, 便于形成区域内特色产品, 形成潜在的区域优势, 而拥有优质特色的区域产品正是产生旅游品牌的前提条件。生态旅游资源是陕南秦巴汉水地区旅游业的核心资源, 是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本底。

公共设施如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及良好的金融服务等优越的公共设施代表的是良好的区域形象, 它可以影响人们对该区域产品的购买态度和购买行为, 通过公共设施资源提高消费者对区域旅游产业形象的美誉度。陕南地区较为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 改变了其传统的交通区位劣势地位, 使得神秘的陕南秦巴汉水地区得以向市场展示。

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离不开旅游产品的营销企划、卓有成效的营销方式, 这都需要区域内拥有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 把旅游产品有效地推广。通过人的观念和能力影响区域旅游产品的促销进而影响区域品牌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以及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期。

(二) 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区域品牌成长的基础。陕南旅游产业集群是以陕南地区文化、自然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等软硬件资源为依托, 实现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 形成较长的旅游产业链条, 其他相关产业为支撑形成产业配套体系, 具有外部整体形象的区域经济体。旅游区域品牌依托于旅游产业集群这一载体, 并以旅游产业集群为根基,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促进区域品牌的成长。

(三) 外在制度是区域旅游品牌产生的政治基础。

区域旅游品牌的外在制度是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等。外在制度通过法律、行政监管、政策在区域品牌成长的环境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影响区域品牌的发展方向, 起到了约束品牌成长的作用。政府对旅游市场的行政监管可以规范旅游市场, 优化旅游环境, 保证陕南区域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受理旅游者投诉, 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四)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外部存在的、有助于旅游企业获取重要信息和各种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包括旅游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旅游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中介机构及游客等的社会关系网络。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 获取信息和汲取资源对旅游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社会网络为旅游企业间合作提供了更低成本的保证, 降低了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约束了旅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较高质量的社会关系网络, 获得各种资源 (员工、资产、客户网、信息、知识) 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便于发挥信息收集和传递功能, 从而为企业获取信息提供有利条件。区域内合作的社会网络同时也代表了区域旅游产业形象, 完善的社会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区域产业美誉度, 才能为区域旅游品牌的产生奠定基础。

(五) 旅游文化。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 文化支撑着区域旅游品牌的丰富内涵, 是区域旅游品牌构建的价值基础。在区域旅游品牌的塑造过程中, 文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富含文化价值的区域旅游品牌会让消费者回味无穷, 牢记区域旅游品牌, 从而提高其认知度、知名度与美誉度, 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区域旅游之间、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是旅游文化的竞争。文化作为特殊的产品因素, 是一个区域独特的卖点, 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在消费者的认知编码过程中传递了区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区域旅游经济能够形成特色和健康发展, 与挖掘、传承和发展区域旅游特色文化力是分不开的, 文化力的传承和支撑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六) 旅游特色产品。

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吸引的核心, 是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的核心载体, 若没有良好的旅游产品, 品牌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因此要创新旅游产品, 创造丰富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 提高区域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实际吸引力。 (图2)

四、“陕南”区域旅游品牌构建策略

顺应回归自然的国际国内生态旅游大趋势, 保持并充分发挥陕南巴山汉水地区自然风光和水韵风情旅游资源优势, 将陕南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为“魅力陕南, 绿色生态家园, 南北文化交融地”, 突出该地区“巴山之形、汉水之灵、生态之本, 人文之神”的主题, 打造“山水田园、文化休闲”的产品特色。具体建议如下:

(一) 围绕品牌, 整合旅游资源, 提升核心竞争力。

旅游资源整合是“陕南”区域旅游品牌构建的前提。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 是在分析旅游资源优劣势以及理顺地脉、文脉的基础上, 开发高品质旅游资源, 对于已开发的景区实行抓大放小, 全面建设大景区, 如大南宫山、大瀛湖开发区等, 提升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量, 严格控制旅游开发强度, 加强对水体、林体、山体资源的保护, 加强对原生态体验氛围的保护。

(二)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陕南地区的旅游发展应积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和现代城市资源发展旅游业, 夯实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特色工艺品与纪念品、特色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延长产业链, 提高综合效益, 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形成旅游产业规模经济, 实现陕南地区的发展突破。

(三)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区域旅游品牌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其形象代表着区域的整体旅游形象。因此, 政府在品牌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 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区域旅游品牌化发展的过程中, 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制定品牌化战略的内容、具体步骤, 促进形成“魅力陕南, 绿色生态家园”的区域旅游品牌。

(四) 协调互动, 谋求整体性发展。

陕南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需要所有受益的旅游行业关联方 (如政府、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等) 共同努力, 形成高质量的社会网络。陕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打破地区行政界线, 实现陕南整体协调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与监督, 提倡合理竞争, 鼓励各行各业在服务上做足文章, 通过颁发“优秀旅游企业”、“最佳服务单位”等荣誉来促进陕南三市旅游行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不断建设和完善“陕南”区域旅游品牌。旅游企业应遵循政府制定的整体旅游规划和政策, 避免恶性竞争, 加强合作, 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 增加陕南区域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

增加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 实施文化提升战略, 强化文化软开发, 保护和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培育巴山汉水地区的旅游特色和个性。以两汉三国历史遗迹、民俗、美食、民歌、节庆、道家、始祖崇拜等为载体, 通过情境设计把文化元素灵活融入到具体旅游产品中, 富于主体内涵和个性, 成为可参与、可互动、可体验、可娱乐、可消费的特色产品, 形成“巴山汉水———文化———陕南区域旅游品牌”的市场关联, 充实陕南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个性与内涵, 提升陕南地区旅游的品位和形象。

(六) 旅游产品创新。

开发培植系列旅游产品品牌, 围绕区域旅游品牌打造市场上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 以增加品牌实力。陕南巴山汉水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打好“生态、水韵、民俗”三张牌, 尤其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贯穿绿色营销理念, 既强调维护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又要将自然生态美与民俗文化韵转化为可以面向市场销售的旅游产品。因此, 提出以生态理念为先导, 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主题形象为特色、以本土设计为内容、以休闲体验为重点, 即由“生态、创新、主题、本土、休闲、体验”六环节构成的巴山汉水地区旅游绿色营销开发模式。

摘要:本文在阐述陕南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 论述了陕南地区构建“陕南”区域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提出了围绕品牌, 整合旅游资源,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增加陕南区域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 创新旅游产品等构建策略。

关键词:“陕南”区域旅游品牌,外在制度,社会资本,策略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规划 (2009-2025) .陕西省旅游局、陕西师范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2]王家民等.秦岭品牌与陕南旅游的区域协作发展策略[J].唐都学刊, 2009.3.

会展旅游品牌塑造原则探析 篇9

一、会展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 会展旅游的概念。

要说明会展旅游品牌, 首先必须弄清楚会展旅游的定义。目前, 学术界对此看法并不一致, 主要有三类观点:第一类是广义定义, 参照国际上的标准MICE,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 包括举办各种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等, 如周春发;第二类是对会展旅游的内涵持有疑义, 认为国外的定义包含过于宽泛, 如许峰等;第三类是对会展旅游与会展业、会展产业、会展经济等概念未加区分, 如朱承蓉等。本文认为, 会展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通过举办会展活动, 吸引人们前来会展活动举办地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并同时附带游览当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会展活动是会展旅游的核心, 其表现形式包括了会议、展览、博览会、交易会、节庆活动等。旅游活动可发生在会展活动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

首先, 会展旅游并不等于举办会展活动。虽然会展旅游的核心是会展活动, 它吸引着与会者、展参者和观展者来到会展活动的举办地。但是, 只有依托举办地的旅游资源, 将参展者和观展者转换成旅游者, 实现会展和旅游者两个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姻, 才能最终形成会展旅游。简单地讲, 就是会展旅游者一定是参会 (展) 者, 而参会 (展) 者不一定都是旅游者。会展旅游者是旅游者中的一部分, 是旅游行为中的一类, 是与会展相关的旅游者。

其次, 现代意义的会展, 已经完全不是孤立的会议或会展。其一, 会议和展览虽然内涵不同, 但相容相通, 会中有展, 展中有会, 只是起的具体作用不同。其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会展活动都与各种节日庆典和赛事活动交织在一起, 提高整体吸引力。如, 一次大型的会议或展览, 通常由一系列的庆典仪式和文化活动组成, 文艺表演和各种比赛交织其中。很多节庆活动也开始在节日期间组织专业性的会展来提高层次, 举办相应的展览来表现其主题。在实践中, 著名的会展旅游品牌———西湖之旅的核心部分杭州西湖博览会是一个由数目众多的各种展览、会议和活动组成的庞大会展体系。因此, 会展已不是单纯的会议和会展, 而是会议、展览、节庆穿插的综合体。

再次, 奖励旅游、体育旅游不应包含在会展旅游之内。奖励旅游是指企业为表达对优秀员工的突出成绩或表现的肯定所给予的物质性奖励的一种方式, 也是企业为增强员工的荣誉感, 加强团队建设, 进而促进业务发展、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奖励旅游形式多种多样, 一般以参观游览、休闲度假为主, 还附带有公司年会、颁奖典礼、主题宴会等总结表彰性质的会议等。尽管奖励旅游中通常也包括会议的召开, 但由于会议并不是奖励旅游的主题内容, 所以奖励旅游不属于会展旅游。而体育旅游是以体育旅游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 以旅游商品的形式, 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他们在活动的动机、内容、特征等方面与会展旅游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此同样不属于会展旅游。

(二) 会展旅游品牌的概念。

要理解会展旅游品牌还需要了解品牌的一般含义。品牌的代表性定义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符号说。营销大师Philip Kotler的定义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识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第二种是综合说。世界著名广告大师奥格威对品牌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 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第三种是关系说。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 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这种定义主要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 品牌的认可最终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第四种是资源说。这种定义主要是从品牌价值来考虑, 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有形资产以外的价值。综上所述, 品牌是一种综合体现产品 (服务) 核心价值的符号、标志, 它的实质是维系产品 (服务) 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品牌对品牌拥有者来讲是一种资源。

根据会展旅游的定义和品牌的一般含义, 笔者认为会展旅游品牌是会展旅游经营者在其产品及服务上确立的代表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 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 使之区别于竞争对手。具体来说, 会展旅游品牌是建立在地方旅游资源相对优势和独特性的基础上, 是由具有该地区特色的会展形成的精粹, 是品牌会展与其他优质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从层次和表现形式上看, 包括了会展旅游地品牌、会展旅游企业品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三种。其中会展旅游地品牌是公共品牌, 不为某一特定的会展旅游企业所有, 而是为某地区政府和所有的会展旅游企业所共享。由于具体会展旅游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般不能或不愿直接为会展旅游地品牌的培育投入资金和人力, 故政府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创建和管理的重要主体, 但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是旅游地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动力, 因此也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创建和管理的主体。会展旅游企业品牌是会展旅游企业拥有的品牌, 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则是会展旅游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们的经营主体都是会展旅游企业。

二、会展旅游品牌的特征

与非旅游品牌及其他旅游品牌相比, 会展旅游品牌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 主要有:

(一) 地域性。

会展旅游品牌是在会展举办地形成的, 与其他区域相比, 在自然背景、历史文脉、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而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如, 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其会展旅游即以政府性会议居多, 集中了全国各类政治学术会议的50%, “红色会议”是北京会展旅游品牌的重中之重。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 世界500强企业中, 已经有一半落户上海, 经济迅速发展, 国际性会议展览众多,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等品牌会展, 影响深远。

(二) 文化性。

会展旅游地品牌构成要素中最具竞争力、冲击力、生命力的部分是文化底蕴, 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 是最具吸引力并且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城市只有保持它所固有的特色, 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上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 才会具有真正的、永恒的魅力。以广州为例, 自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 建筑番禺城2000多年以来, 广州城的中心一直未变, 这种城市历史的延续性在全国城市中都是罕见的。所以, 一些专家指出, 改革开放给广州这座古城带来了勃勃生机, 用“不老的广州”来形容它最为贴切, 它既有千年的悠久历史, 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也正是由于这种古老与现代的融合, 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

(三) 层次性。

会展旅游品牌要实现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 会展旅游地必须有明确的品牌定位, 进而以此为基础, 通过会展旅游品牌企业创建和推广具体的会展旅游产品品牌来支持会展旅游地的品牌。如, 亚洲著名会展地新加坡, 在2004年推出了“非常新加坡”的会展旅游地品牌, 并通过推出“商界精英汇聚新加坡Make it Singapore”活动很好地推动了其品牌的发展。

(四) 整体性。

会展旅游品牌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是一个由会展旅游地品牌、品牌会展、旅游资源组成的复杂的、有序的动态系统, 是多方面的综合体。整体性是对会展旅游地多种资源的整合与提炼, 从而凝聚成会展旅游品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形式。

三、塑造会展旅游品牌的意义

(一) 提升会展旅游地知名度, 树立良好形象。

旅游是一种以无形产品为主的购买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往往成为促进旅游者购买的关键影响因素。会展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会展, 举办时的轰动效应通过现代传媒记忆引起公众的关注, 甚至在短时间内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这会使举办地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此外, 通过会展旅游品牌的建设, 还可以优化旅游环境, 改善会展旅游接待设施, 提高服务水准, 使会展地在游客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如, 瑞士达沃斯、法国戛纳、中国博鳌、亚布力、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 在发展会展旅游之前, 或是名不经传的小镇, 或只是风景秀美的普通旅游城市, 影响面有限, 通过会展的举办, 名声大噪, 蜚声海内外。

(二) 提高会展旅游的经济贡献率, 让会展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良好的会展旅游品牌带来的旅游住宿、餐饮和消费的经济效益是长远而巨大的。如, 2002年杭州推出以西湖博览会为核心的“西湖之旅”会展旅游品牌。据统计, 直接参加2002年西博会的人数达到631.7万人次, 同比增长4.2%, 实现贸易成交额81.59亿元, 同比增长10.1%;西博会项目门票收入1, 675.39万元, 同比增长7.9%;协议外资8.05亿美元, 同比增长13.4%;引进内资66.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0.7%;“西博之旅”观光团组织国内外游客86, 365人次, 其中境外游客25, 204人次;区 (县) 市引进内资签约项目60.14亿元。西博会期间, 市区商场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8.7%, 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30.2%, 公园景点门票收入增长13.2%, 旅游业收入增长55.4%。因此, 努力创建会展旅游品牌, 开发有特色、高品位、高效益的会展旅游产品, 提升会展旅游的规模、档次和服务质量, 有助于充分发挥会展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使其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增强会展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 以利于参与市场竞争。

由于会展旅游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把会展旅游列入重点发展行业。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的城市已超过30个, 会展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如果会展旅游地能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定位、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拓展会展旅游市场、推进市场化、形成自身特色、创造出名牌会展旅游产品, 就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 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四、塑造会展旅游品牌的原则

根据会展旅游品牌的特点、品牌塑造的一般过程以及会展旅游形成的基础, 笔者认为会展旅游品牌的塑造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 特色性原则。

会展旅游品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体现着会展旅游地的独特个性, 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因此在塑造会展旅游品牌时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在会展旅游品牌创建时要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特有的区位、文化、会展活动、旅游资源等的特色性, 尽量避免与相邻地区产品的雷同, 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尤其在具体的会展旅游品牌开发中, 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典型特征, 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会展旅游品牌的价值构成中。

(二) 系统性原则。

系统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在研究生物学时提出的, 是指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尽管之后国内外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但有三项是普遍、本质的: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组成;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 与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任何品牌的创建和发展也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准确进行主题定位, 优化资源配置, 创造特色, 同时还要注意品牌战略、品牌管理等相关问题。对于会展旅游来说, 会展旅游地的发展现状分析是前提;会展旅游发展潜力、会展品牌发展现状分析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定位和会展旅游具体品牌建设的依据;相关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会展旅游品牌发展的基础;会展旅游发展软硬环境的改进和完善是会展旅游品牌健康发展的保障。

(三) 互动性原则。

作为会展旅游形成的基础, 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耦合的关系, 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旅游业是会展业的条件相关产业, 会展业是旅游业的动力相关产业;没有会展就没有会展旅游, 没有旅游业也无法开展会展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因此, 只有当会展与旅游充分地互动、有机地结合, 才可真正形成会展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同样, 也只有当优秀的旅游资源和知名的品牌会展相结合, 才会产生共振效应, 使旅游与会展的潜力得以完全释放, 最终产生会展旅游品牌。因此, 在创建会展旅游品牌的一开始, 就要考虑到会展与旅游的互动, 让旅游企业也能加入到会展活动的策划、宣传、接待工作之中, 使会展与旅游真正融合。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旅游定义的界定以及对品牌定义的了解, 笔者从品牌的角度对会展旅游品牌的定义做了概括: (1) 会展旅游品牌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层次性、整体性特点。 (2) 会展旅游品牌具有提升会展旅游地知名度, 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会展旅游的经济贡献率, 让会展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增强会展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三大意义。 (3) 塑造会展旅游品牌时要遵循特色性、系统性和互动性原则。但由于会展旅游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课题, 难免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 希望会展旅游品牌的理论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摘要: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 会展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市场和争相竞争的目标市场。而未来会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品牌竞争, 要在竞争中取胜, 就要走品牌的道路。本文利用品牌一般理论, 在对会展旅游定义的基础上, 阐述了会展旅游品牌的定义、特征、意义及塑造原则, 希望能为会展旅游品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展旅游,会展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周春发.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进展,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4.

[2]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 2002.4.

[3]朱承蓉.会展与旅游[J].中国 (2002) 会展旅游研讨会论文资料.

[4]余明阳.品牌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5.

[5]胡小武.传承与升华-城市旅游开发与营销策略[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1.

[6]肖艳淑.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以西博之旅为例[J].科技信息, 2007.24.

[7]唐业芳.会展的旅游性及相关策划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重庆师范大学, 2007.4.

[8]冯玮, 舒伯阳.关于创建中国会展旅游品牌的思考[J].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4.

山东旅游品牌 篇10

近年来, 我国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 旅游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发生了改变, 各国、各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逐步表现为旅游品牌的竞争。同时, 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 消费者对于服务要求的提高, 市场营销理念的革新, 这些变化在逐渐强调消费者、消费者与企业关系的重要性。然而, 旅游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 它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等主要特点, 使消费者更依赖旅游企业品牌信息所表达出来的质量与品质。消费者可以从旅游企业的品牌中感知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特点、价格等多方面的信息, 这将对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起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 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研究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2012年, 江苏共有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4327家, 在全国各省市中, 江苏省旅游企业数最高, 营业收入位居前列, 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 江苏没有一个旅游企业进入全国旅游企业集团前20强, 更加缺乏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现代旅游企业。长期以来江苏旅游企业对品牌的认识有所局限, 单纯地从企业自身价值的体现方面认识品牌, 忽略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上认知品牌价值。本文以江苏旅游企业的品牌建设为例, 通过调查分析江苏旅游企业的品牌关系管理和品牌建设现状和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消费者—品牌关系理论研究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企业营销观念的发展, 传统的以单纯销售为目的营销理论被以重视客户关系为特征的关系营销理论所取代。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不止局限于产品的属性与信息提供, 而是追求品牌所特有的价值、文化和个性, 追求品牌的精神内涵, 也是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同样, 企业的品牌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企业不应再将消费者视为利益博弈的对象, 而是与消费者建立共生共赢的合作关系来提升品牌价值。在此背景之下, 品牌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品牌关系理论应运而生。

品牌关系理论最早由布莱克斯顿 (Max Blackston) 提出, 他将人际关系与品牌关系作比较, 指出品牌与顾客之间通过互动可以形成亲密、持久、稳定的关系, 从而开辟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布莱克斯顿根据人际关系交往的原理, 将品牌关系定义为一个双向互动的概念, 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 消费者与品牌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个部分, 彼此之间的态度互动构成品牌关系体系。这种研究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关系的模型被称为狭义品牌关系模型, 也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范畴。

随着品牌关系研究的深入, 品牌关系被扩大到不同品牌与不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仅考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同时还考虑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形成了广义品牌关系模型。

富尼耶 (Fournier) 品牌关系分析模型考虑的关系主体最多。该模型将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分成四个层面的关联来研究:消费者与产品关联、消费者与品牌关联、消费者与消费者关联以及消费者与公司关联。这个复杂分析框架的提出表明富尼耶已经将品牌关系的外延扩展, 从多个层面对品牌关系进行考究。周志民、卢泰宏借鉴人际关系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 将人际关系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种成分构成运用到广义品牌关系结构矩阵的构建中, 进一步细化了广义品牌关系模型, 包含了不同主体之间不同性质的所有品牌关系假设。

三、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建设调查

(一) 旅游企业品牌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建设质量衡量与品牌关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过有关研究。布莱克斯通 (B1ackston) 认为成功的、受到肯定的品牌关系都具有两个元素: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和顾客对品牌的满意。凯文莱恩·凯勒 (Keller) 把品牌关系的建立分为四个阶段:设计品牌特色和识别、建立品牌形象和性能、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评价和感觉、消费者与品牌共鸣。一旦达到品牌共鸣阶段, 消费者会对品牌产生行为忠诚, 态度依赖, 最终实现品牌的价值。邓肯等学者 (Duncan&Moriarty) 对于品牌关系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八个指标:知名度、可信度、一致性、接触点、同应度、热忱心、亲和力、喜爱度。许雯雯通过对服务型企业品牌关系实证研究, 认为企业品牌关系指标体系应包括认知、自我概念联结、交往、情感、信任和承诺。许基南认为, 从顾客的角度考虑, 品牌产品价值是由品牌的让渡价值与品牌的认知价值构成的。其中, 品牌的让渡价值是由顾客获得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减去顾客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而得到的。品牌的认知价值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和品牌的文化、形象等相关资产。

本文着眼点是分析旅游企业的品牌建设情况, 因此在建立品牌建设评价体系时, 一方面需要总结提炼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观点;另一方面注意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自身特点。鉴于此, 本文遵循操作性强、科学系统的原则, 初步选择了以下指标作为旅游企业品牌建设质量评价的要素 (表1) 。

以下指标作为旅游企业品牌建设质量评价的要素 (表1) 。

(二) 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建设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的情况, 笔者在旅游企业品牌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问题和调查问卷, 让消费者对江苏旅游企业的品牌发展进行打分, 每个单项指标根据优劣程度被赋予2-10分, 从而了解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调查选取了江苏4家旅游企业作为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问卷174份, 回收率96.7%。其中, 市民问卷142份, 占总样本的81.6%, 游客问卷132份, 占总样本的18.4%。现将调查结果得分情况汇总如下。 (见表2)

四、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建设问题诊断

(一) 品牌战略规划缺失

品牌规划战略为品牌发展设立目标、方向与指导策略, 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作者调查几家江苏大型旅游企业的时候, 均未能展现给消费者一个很明确的品牌规划蓝图。他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品牌价值仅仅处于一般的水准, 与其他的江苏著名企业例如苏宁电器、苏果超市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相比差距明显, 这作为江苏旅游业的领军企业是远远不够的。江苏旅游企业由于规模偏小, 迫于自身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限制, 只能将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短期市场行为当中, 忽视了品牌规划战略对于品牌建设的综合引导作用。另外, 企业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品牌战略理论, 导致一些品牌定位模糊、品牌规划与实际相脱离, 无法引导企业品牌合理发展。

(二) 品牌价值认知局限

江苏旅游企业对于品牌的理解比较局限, 往往习惯从企业的角度认识品牌价值, 将品牌价值等同于品牌资产, 把资产规模、销售额或销售的产品作为品牌价值的基础。从调查统计上看, 在关于价值一项的得分上, 最低的心理价值 (均分6.3) , 最高的是使用价值 (均分8.15) 。说明部分江苏旅游企业的产品品质优良, 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然而这种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转化为消费者的心理价值, 说明企业品牌缺乏对消费者市场需求转变的把握。在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者评价和选择品牌的标准, 不再局限于品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效和特色, 而是更加关注品牌体验, 追求品牌的心理附加值。这说明江苏旅游企业依然延续旧的产品生产模式, 尚未真正关注旅游者的内心需求, 忽视了品牌关系给企业带来的顾客资本价值。

从调查中发现, 金陵饭店的品牌心理价值达到9.2分, 远远超过其他几家旅游企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我们发现金陵饭店最大的一点区别在于, 金陵集团展示的企业口号是“细意浓情、体验金陵”。这句口号反映出, 金陵集团并未突显它的服务与硬件设施, 而是从情意、从体验方面体现品牌价值。所以, 旅游企业应该更全面认识品牌价值的含义, 从企业和消费者的不同角度全面看待这一问题。

(三) 品牌形象不够鲜明

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怎样看待你的品牌, 既表现为标志、外观等外在要素, 又体现在品牌价值、文化等内在要素方面。目前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形象不鲜明, 存在盲目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的现象。部分旅游企业注重就产品的外在形式进行创新, 而忽略了以品牌文化和品牌价值观为核心的形象打造, 导致企业无法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独树一帜, 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调查中, 消费者对于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形象知之甚少, 有的消费者只知道企业名称, 对其业务范围认识错误, 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更加无从谈起。部分消费者脑中只有单一的企业形象, 没有办法产生有效的品牌联想 (均分5.13分) , 这样的品牌效应也是弱小的。

(四) 品牌关系维护不足

江苏旅游企业的品牌建设多以产品销售为中心, 缺乏品牌关系维护机制, 忽视消费者关系管理。调查中发现, 旅游者对几家旅游企业的关注度 (均分5.325) 、喜爱度 (均分5.85) 不高。这一方面因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还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是没有给消费者便捷的关注渠道, 企业并没有和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 关系联系薄弱, 所以消费者缺乏对企业的信任度 (均分7.05) 与忠诚度 (均分5.55) , 品牌在大多少消费者心目中品牌感情尚未建立。例如, 金陵饭店集团虽然有宾客点评和反馈系统, 却缺乏主动的宾客信息收集机制, 使得酒店无法及时与顾客保持沟通。而国际知名的希尔顿酒店通过建立顾客档案, 记录顾客的偏好, 使得饭店能够为顾客提供量身制作的服务, 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可见, 品牌关系维护的不足是企业服务理念缺失的表现, 也是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的问题之一。

(五) 品牌文化缺乏个性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 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 是品牌与传统文化以及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既然每个品牌的成长历程是不一样的, 那么他们所积淀的文化也应该有所区别。这样才便于消费者识别, 有利于品牌竞争。所以我们更应该了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是有区别的, 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文化也是有差异的。目前江苏旅游企业都提出了自己的品牌文化, 例如, 金陵官方网站把金陵经营文化表述为:“合理利润求长效, 节约节流减重负;宣传销售赢市场, 优质服务悦宾朋;系统建设夯基础, 扎实执行果硕丰;沟通协作保大局, 考核评优赛英雄;公正智慧好领导, 细致踏实佳员工;好学善思谋未来, 勇于实践建奇功;透明公道尽诚意, 信誉卓著四海拥;自信自立闯难关, 创新创造立顶峰。”我们认为这些理念是旅游企业乃至所有企业应该提倡的内容, 过于空泛而无法体现企业或品牌的具体特色。

五、江苏旅游企业品牌建设发展对策

(一) 加强战略规划以保障品牌发展

合理的品牌战略能让一切的企业活动都尽可能地促进品牌的增值, 让品牌建设有的放矢。目前, 江苏已经认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在《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推进品牌战略促进旅游企业品牌化发展。品牌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 然后以此系统为骨架整合企业的一切品牌建设工作, 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管理方式和品牌延伸方式等。品牌战略规划制定实施过程中, 应当注意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并存, 既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思想, 又要符合企业品牌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 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指导江苏旅游企业的品牌建设。

(二) 重视顾客体验以提升品牌价值

旅游产品是旅游品牌依附的基础, 游客对旅游企业品牌的认识是以旅游产品价值为基础的。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 单纯从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上来做文章, 吸引消费者的方法已不奏效。在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 游客更加重视产品所带来的心理价值和体验价值, 而这也是品牌价值和意义的来源。这就要求旅游产品的设计, 需要重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让消费者以个性化的、互动的方式参与旅游活动, 从而产生对品牌的喜爱。目前, 江苏出现的以游戏动漫为主题的环球动漫嬉戏谷, 以春秋文化为主题的常州春秋淹城公园在增强游客体验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江苏旅游企业应进一步开拓思路, 运用新颖的方式, 将旅游产品与动漫设计、工艺美术、影视休闲等产业结合起来, 通过提升游客体验来展现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

(三) 整合传播渠道以强化品牌形象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的需求, 必须整合拓展旅游企业品牌传播渠道, 以扩大品牌影响力, 提升品牌形象。一方面, 政府应该为为企业创建品牌构建宣传平台, 鼓励企业利用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等机遇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另一方面, 企业应积极与游客进行沟通, 改进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并利用网络营销、形象营销、关系营销等手段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同时, 品牌形象还包括给顾客传递积极的品牌联想, 使品牌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 迪斯尼会让我们想起米老鼠和唐老鸭, “香格里拉”酒店会让人联想到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然而, 江苏旅游企业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 品牌形象模糊, 能给予我们这种自然而然联想的品牌较少。这些都有赖于通过多元化的品牌推广和交流沟通, 来为企业树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

(四) 构建管理体系以稳固品牌关系

旅游本身追求的是一种舒适和体验, 相对于物质而言更讲究精神的享受。与游客进行广泛的接触, 建立长期的关系对于旅游企业尤为重要, 而这种关系需要依靠合理的体系进行管理。品牌关系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企业对品牌关系重视的基础上, 依托优质服务满足顾客需求, 通过个性化的设计吸引顾客, 通过维系情感纽带锁定顾客。同时, 应与游客建立互动的学习关系, 企业可以从游客的反馈和交流中吸收到促进企业品牌变革与进步的信息, 找到对顾客有价值的品牌要素, 取得顾客对品牌的信任, 以稳固品牌关系, 从而提升品牌价值。

(五) 挖掘文化内涵以突出品牌个性

品牌个性是联系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 是消费者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获得社会地位和群体归属的途径。个性使得旅游品牌从一个客观符号转变为具有美丽的精神含义, 而构建品牌个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挖据品牌的文化内涵。例如, 美国人到异国他乡, 一看到麦当劳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食用, 并不是因为食物多么丰盛, 而是因为麦当劳品牌是便捷、清洁、舒适、活力的美国文化的体现。江苏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享誉世界的水乡文化和现代精致的城市风貌, 但是在旅游品牌与文化的结合上却有所欠缺, 旅游企业品牌文化内涵尚显匮乏。所以, 江苏旅游企业应围绕自身特色, 从水乡文化、城市文化、餐饮文化等方面入手, 塑造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品牌个性。

六、结论

近年来, 江苏旅游业蓬勃发展, 入境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 然而企业发展往往缺乏品牌建设意识, 或者对于品牌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 忽视了消费者——品牌关系的重要性。旅游企业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 而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品牌关系是企业品牌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江苏旅游企业应将以企业资产为中心的品牌价值理念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建设思想, 强调品牌与顾客之间的交流与关系, 通过品牌关系管理,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从而提升品牌价值, 从而把握市场竞争的先机。

参考文献

[1]卢泰宏, 周志民.基于品牌关系的品牌理论:研究模型及展望[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 (2) .

[2]Fournier, S.Consumersandtheirbrands:Developing relationshiptheory in consumer research[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8, 24 (Mar) .

[3]周志民, 卢泰宏.广义品牌关系结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 (411) .

[4]Blackston, M.Observations:Buildingbrandequityby managingthe brand’s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92, (5-6) .

[5]凯文莱恩·凯勒著, 李乃和等译.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Duncan T, Morarty S E.A Communication-Based MarketingModel for Managing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 (2) .

[7]许雯雯.服务型企业品牌关系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007.

上一篇:系统建模方法下一篇: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