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的施用技术

2024-07-21

化肥的施用技术(精选十篇)

化肥的施用技术 篇1

土壤细菌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质形成、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等过程,其群落结构组成及活性变化是衡量土壤质量、维持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土壤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6]。

本研究采用DGGE-cloning方法,研究了施用不同肥料及相同肥料不同施量下土壤细菌数量以及多样性的变化,旨在解析施肥对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施肥、保护黑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定位培肥试验基地始于2003年,研究地点设在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年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雨量480mm左右,年日照时数2500h左右,年有效积温2300℃~2700℃。供试土壤为松嫩平原退化黑土,采取大豆-玉米-玉米轮作方式,本实验采用2008年的土壤样品,2008年种植作物为玉米。其中土壤的基础肥力指标包括:有机质28.9g/kg,全氮0.3 g/kg,全磷4.4 g/kg,碱解氮168.6mg/kg,速效磷37.7mg/kg,速效钾88.2 mg/kg,p H值6.39。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试验以施入纯氮量为处理,对照CK(没有氮素施入);农肥低量施入(有机肥中氮素含量为187.5 kg/hm2);农肥高量施入(有机肥中氮素含量为262.5 kg/hm2);化肥低量施入(氮素含量为187.5 kg/hm2);化肥高量(氮素含量为262.5 kg/hm2);农化1∶1(低量氮素含量为187.5 kg/hm2),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小区(即重复4次),共24个小区。每个小区长12m,宽4.2m,面积为50.4m2。采取一次性施肥方案,施肥量及施肥方式见表1。

分别在玉米的出苗期(T1)、拔节期(T2)、抽雄期(T3)、灌浆期(T4)、成熟期(T5)取土样进行测定。取土深度为20cm,每个小区24点(蛇形),四分法取土,时间为早上8:00开始。

2.2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2.2.1 DNA提取与纯化

采用北京天恩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Siol DNA out试剂盒,按操作说明对土壤进行DNA的提取与纯化。

2.2.2 PCR扩增

纯化后的DNA使用细菌通用引物F338和R518进行扩增,序列分别为:F338GC(具体引物序列如下:CGC CCG CCG CGC GCG GCG GGC GGG GCG GGG GCA CGG GGG GCC TAC GGG AGG CAG CAG);R518(具体引物序列如下:ATT ACC GCG GCT GCT GG)。反应体系:引物F338 20pmol,R518 20pmol,Taq DNA聚合酶1U,10×buffer 5μL(无Mgcl2),Mgcl21.5mmol/L,d NTP 200μmol/L,模板DNA 100ng,终体积50μL。反应条件:94℃4 min;94℃1min,61℃1 min,72℃1min,35个循环;72℃7min。PCR产物用含有EB染色剂的1.5%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

2.2.3 DGGE分析

DGGE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仪上进行(Bio-Rad laboratories,Hercules,CA,USA)。聚丙烯酰胺凝胶强度为4%,变性剂梯度为30%~60%,凝胶板制作好后,组装放入含有1×TAE的电泳槽中,预热到60℃,将混合好的10μL PCR产物和10μL 6×loadding buffer用微量进样器加入胶孔,200V、60℃条件下电泳5h。电泳结束后,小心取出凝胶,使用银染方法进行染色,具体步骤如下:将凝胶放入固定液(25ml乙醇,1.25ml冰乙酸定容到250ml)中15min,然后取出凝胶,用去离子水冲洗三遍,然后放入银染液中(0.5g硝酸银,200μl甲醛定容到250ml),避光在摇床上轻轻晃动15min,取出凝胶,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最后放入显色液中(3.75g氢氧化钠,1.25ml甲醛定容到250ml)在摇床上轻轻晃动,直到凝胶显色。然后在凝胶成像仪下进行观察与拍照。2.2.4 DGGE条带的回收与测序由Tanon Gis凝胶成像图像处理系统对DGGE图谱中条带的迁移位置进行数字化处理,根据其迁移率,在紫外灯下从胶上不同位置切取9条条带,其中7条为差异性条带,其他2条为共有条带。采用Bioflux生产的Biospin Polyacrytamide Gel DNA extraction Kit试剂盒,型号:Cat#BSC15S1回收DGGE带,由博仕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测定序列,并且登录Gen Bank获取测定序列的具体信息。

2.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03)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及方差分析;采用Tanon Gis凝胶成像图像处理系统对DGGE图谱中条带的位置和亮度进行数字化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采用Dsh和Jsh表示,其公式为:

Dsh=∑Pi Ln Pi=∑(Ni/N)Ln(Ni/N)

Jsh=Dsh/Ln S

式中:Dsh的计算是基于DGGE胶条带的位置和条带的强度,而条带的强度则通过条带的峰面积来表示,其中Ni为峰面积,N为所有峰的总面积;采用NTYSY聚类分析软件对不同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应用MEGA 4.0软件建立进化树。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细菌群落的DGGE图谱分析

图1中的1、2、3、4、5、6分别代表对照、农肥低量、农肥高量、化肥低量、化肥高量、农化1:1。对16Sr DNA扩增产物DGGE指纹图谱(4次重复)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土样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许多条带为共有条带,如条带5和条带6,这说明这些条带所代表的土壤细菌很稳定,不易受培肥条件的影响,但同样存在一些特有条带,如条带1、条带2、条带3、条带4、条带7、条带8、条带9,说明施用化肥与农肥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不同处理的DGGE条带统计分析表明(表2),农肥施入高量处理的土壤细菌DGGE条带数为30、多样性指数为3.14±0.03d、均匀度指数为0.92±0.01c,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农化1:1的土壤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对照和施用化肥的土壤,但低于施用农肥的土壤,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表明施用农肥可以显著提高原有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均匀性。

3.2 土壤细菌群落的DGGE图谱的聚类分析

对不同处理DGGE图谱上条带位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农肥低量与农肥高量处理的土壤细菌DGGE图谱相似性达72%,并聚成一簇;化肥低量与化肥高量处理的土壤细菌DGGE图谱相似性达74%,并聚成一簇;农肥和对照土壤细菌DGGE图谱相似性达到69%,农化1:1与农肥处理、不施肥处理的土壤细菌DGGE图谱相似性较低,只有56%,单施化肥的土壤与其他施肥处理的土壤细菌DGGE图谱相似性最低,仅有53%(图2)。该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黑土上,施肥量的大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影响不大,但不同种类的肥料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长期施用化肥处理较农肥处理显著地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差;表中不同字母表示5%差异显著水平。

3.3 土壤细菌群落DGGE-cloning测序分析

依据土壤细菌DGGE图谱条带位置和亮度的数字化结果,从图谱上选择性切取9条带。其中共有带为2条,条带5和条带6;对照特有2条,分别为条带7和条带9;农肥高量特有1条,为条带8;化肥高量特有3条,分别为1、2、3;化肥高量缺失1条,为条带4,具体每条带的近源菌见表3。测序的9条带均为未经培养的细菌且条带7序列与Gen Bank中最匹配菌株或克隆相似度达100%。

图2不同处理土壤细菌DGGE图谱聚类分析

将9条条带序列与Gen Bank中匹配的细菌16Sr DNA序列一起使用MEGA 4.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图3)。条带6和7相似性达99%,条带1和条带6、条带7的相似性也达到76%,其他条带相似性都低于50%。由此可见,施用农肥和施用化肥均可对土壤细菌的结构产生影响,增加了土壤的特异性菌种。

通过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搜索(http://rdp.cme.msu.edu/classifier/hierarchy.jsp),证明在Gen Bank中有匹配的9个序列里,均已鉴定为细菌,其中条带4属于Bacteroidetes门、条带6和条带7属于Proteobacteria门Alphaproteobacteria属,其他6种细菌尚未分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对16Sr DNA扩增产物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各个泳道存在很多相似条带,说明不同处理的土样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土壤细菌不易受培肥条件的影响,但还存在一些特有条带,这说明施用化肥与农肥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注:其中带*号的序列为本实验的测定序列,其他序列为与测定序列相匹配的序列,图中的数字代表序列之间匹配程度。

对不同处理的DGGE条带统计分析表明,农肥施入高量处理的土壤细菌DGGE条带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施用农肥可以显著提高原有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均匀性。

对不同处理DGGE图谱上条带位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施肥量的大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影响不大,但肥料的种类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长期施用化肥处理较农肥处理显著地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依据土壤细菌DGGE图谱条带位置和亮度的数字化结果,从图谱上选择性切取9条带。其中共有带为2条,各泳道的特有条带为7条。将9条条带序列与Gen Bank中匹配的细菌16Sr DNA序列一起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农肥和施用化肥均可对土壤细菌的结构产生影响,增加了土壤的特异性菌种。

4.2 讨论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活性的影响非常复杂,可能与肥料的种类、施用方式(施用量、长期施用或短期施用)、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等因素有关。Marschner[7]等的实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使得G+/G-和细菌/真菌的比例提高,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土壤有机碳和C/N比的影响;Sarathchandra[8]等认为无机氮肥和磷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影响。而Sun[9]等的实验结果则是:自然的和经过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相似,但是与化肥处理的差异明显,这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一致。

目前PCR-DGGE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研究,但由于DGGE图谱条带复杂,许多条带肉眼难以识别,并且不同条带分别代表何种菌类,缺失或发生改变的条带是哪种微生物,这些问题使得不同处理间的差异难以深入比较,所以DGGE与克隆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常被用来明确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一些研究者已经用此方法研究土壤中细菌[10]、真菌[11]和丛枝菌根真菌群落[12]。

本文应用DGGE技术得到不同处理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图谱。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条件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壤细菌为适应不同的耕作制度也会做出相应的反馈,相关报道已有很多[14,15,16]。研究表明施用农肥和化肥都可以提高土壤细菌的均匀度和多样性,这与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刺激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有关。同时,长期施肥效应对细菌群落的影响要大于短期施肥处理[16]。通过聚类分析表明,不施肥料,施用农肥低量,农肥高量的土壤细菌群落相似,而施用化肥高量和化肥低量的土壤相似但与其他处理的相似性较低。这样相近的报道在Buckley等人的实验中也有描述[16]。本实验经过研究可以看出,施肥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不大,但施肥种类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施用农肥的土壤。施用农肥在提高土壤细菌均匀度和多样性水平上明显要优于化肥,由此可见长期施用农肥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农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可能是因为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生态系统中,高有机质含量的农肥的输入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进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16]。并且有研究表明农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17]。

化肥和农肥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可能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受到土壤资源的限制。C/N的高或低都会限制微生物生长[18,19]。当土壤微生物生长受到氮素限制时,通过施肥添加营养物质可以刺激微生物的生长[18,20]。已有研究证明向土壤中添加简单有机物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和代谢多样性[21]。

但是,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可能与肥料的种类、施用方式(施用量、长期施用或短期施用)、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等因素有关。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本试验以东北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DGGE-cloning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和肥料用量对黑土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本实验共设六个处理,分别为:对照,施用农肥低量,施用农肥高量,施用化肥低量,施用化肥高量和农肥和化肥1:1的处理。试验得出的DGGE图谱分析表明,施用较高量的农肥处理中土壤细菌16SrDNA条带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要高于其他处理,聚类分析显示,施用化肥的土壤与其他处理相比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相似性只有53%,说明施用化肥与施用农肥比较,可以显著的改变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从DGGE凝胶上切取9条带进行DGGE-cloning测序,结果表明,施用农肥和化肥均可对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且施肥制度对细菌群落结果的影响要大于施肥量,施用农肥可以提高细菌多样性。

农家施用化肥的常见错误等 篇2

化肥以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肥效发挥快、便于储运和施用的优点而被农民广泛运用。但在生产实践中常因施用措施不当导致肥效降低甚至造成危害。现列出几种常见的错误施用方法。

1.磷酸二铵随水撒施。磷酸二铵随水撒施后,很容易造成其中氮素的挥发损失,磷素也只停留在地表,不容易送至作物的根部。作物既得不到氮又得不到磷,磷酸二铵等于白施了。因此,磷酸二铵应提倡做基肥施用。如做追肥则应早施,开沟深施,施后覆土,一般要求施肥沟深10厘米左右。

2.碳铵地表浅施,覆土不严密,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因此,施用碳铵应深施覆土并及时浇水,使氨被土壤充分吸咐,以提高肥效。试验表明,碳铵深施比浅施可提高利用率10%~30%。

3.尿素表土撒施后急于灌水,甚至用大水漫灌造成尿素损失。因此,用尿素做追肥时,应开沟条施或穴施,施肥深度以7~10厘米为宜,施后立即覆土盖严,并注意施肥均匀。追肥后夏季2~3天、春秋季6~8天后再灌水。

4.过磷酸钙直接拌种。过磷酸钙中含有3.5%~5%的游离酸,腐蚀性强,如用过磷酸钙直接拌种,尤其是拌后长时间存放,很容易对种子产生腐蚀作用,降低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因此,用过磷酸钙做种肥,最好条施在播种沟内,并用土将肥料与种子隔开。(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刘守昌 邮编:441021)

枣树五字冬剪法

疏 即将枝条从基部疏除。疏枝的主要对象是交叉枝、重叠枝、并生枝和细弱下垂枝,这些枝既扰乱树形,造成内膛紊乱,通风透光不良,又消耗养分,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截 又称为堵。即对枣头延长枝只剪一剪子,对辅养枝先放后截,促进结果;对连年单轴延伸的骨干枝其后部细弱的二次枝,可适当短截,促进更新复壮。

缩 即回缩。在枣树多年生枝上,枣头顶芽连续萌发,生长几年后,下部出现光腿现象,形成上强下弱,对这类枝要采取逐年回缩的办法,促进发枝,增强树势。对下垂枝可回缩至壮枝壮芽处。

放 即对枝条缓放不剪。冬剪时,对骨干枝的延长枝均应保留,增加结果面积。如园内已产生郁蔽现象可疏除多余枝,枣头已严重衰弱的可回缩复壮。

探讨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篇3

1 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1.1 土壤性状恶化、肥力下降

施用化肥可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性状, 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氮为40%~50%, 磷为10%~20%, 钾为30%, 主要依靠从土壤中吸收, 而长期过量施用化肥, 重用肥轻养地, 会造成土壤养分结构失调, 物理性状变差, 肥力普遍下降。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结致使耕地土壤退化, 土壤酸化可增加有害重金属元素如铝、锰、镉、汞、铅等在土壤中的活性, 造成重金属污染;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如钾、钙、镁等, 使得营养成分流失, 影响作物生长。

1.2 影响农产品品质,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过多地偏施单一性的几种肥料导致作物营养失调, 养分不能被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化学肥料大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盐类组成, 氮、磷、钾等一些化学物质极易被土壤固结, 在土壤中积累, 土质盐碱化, 造成土壤养分失衡, 影响和阻碍农作物对所吸收养分物质的转化吸收, 使果蔬生长性状低劣, 作物口感和品质变差, 质量下降, 如蔬菜吃起来不香、瓜果吃起来不甜、口感差, 且易腐烂, 不宜存放。

1.3 农民种地成本增加, 收入降低

80%的农民施肥多数凭借的是经验, 缺乏对环境、时间、土壤墒情及各种肥料特性的考虑, 过量施肥导致种地投入不断增加, 化肥占到整个生产投入的1/2左右, 长期过量施用单一性的几种化肥肥料必然造成作物营养不平衡, 养分失调, 不能获得高产, 只增加成本不增加产量, 或粮食产量增加, 但产品品质降低, 不易销售, 只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使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收入减少。

1.4 威胁粮食和农产品的安全性

过量施肥不利于作物生长, 常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倒伏现象而减产, 粮食减产威胁粮食的安全;化肥施用过多也使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容易遭病虫侵染发生病虫害, 继而增加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用量, 直接威胁食品的安全性, 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 会影响和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诱发多种疾病。

1.5 加剧环境污染

有研究显示, 化肥施用量越高, 流失到环境中的数量也就越大, 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就越高。当施用化肥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时, 肥料就会向周围扩散迁移至周围的土壤、水中, 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造成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藻类滋生, 水体生物死亡等连锁反应, 破坏水环境。同时过量的化肥还会渗入浅层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的污染, 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 长期饮用此类水会危害人身体健康, 到一定剂量时会出现癌症、畸形等后果。

1.6 浪费了大量紧缺资源

过去生产氮肥主要以石油为原料, 现在化肥生产主要靠天然气、煤和磷矿石, 这些都是我国紧缺的资源, 化肥生产成本高也是源于生产原料资源的紧缺, 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生产和消费的化肥量超过4500万t, 而每年生产化肥消耗的高品位磷矿石超过1亿t;消耗近72%的硫资源;消耗标准煤超过国家能源消耗比重7%。我国农业生产所施用的化肥, 实际上真正被利用的氮肥仅有30%左右, 无论是对于化肥还是生产原料都是一笔不小的浪费。

2 应对过量施用化肥的措施

2.1 多形式、多渠道宣传科学施肥的必要性

近年来, 农民对过量施肥的危害认识在逐渐提高, 也急需科学合理施肥这方面的指导, 在这种趋势下, 各级政府部门应借助农家书屋、网络技术推广、报刊、媒体、农业科技下乡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宣传过量施肥的危害及科学施肥的重要性、必要性, 促使广大农民科技种田, 提高对合理施用化肥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指导农民科学有效的施肥, 实现农业增质、增产、增收。

2.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化肥与有机肥的合理搭配施用 篇4

【关键词】 玉米 化肥 有机肥 搭配施肥

为了进一步探讨合理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最佳比例以及有机肥料的利用率等问题,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推动下,伊通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大量田间试验示范数据分析整理,总结出了一套关于玉米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方面的经验。

1. 玉米田施用有机肥的优点

1.1 提高肥效,减少养分的固定 如过磷酸钙、微量元素等肥料,施入土壤后被土壤固定而失效。和有机肥混合用,由于减少了与土壤的接触面,减少了养分的固定,有机肥又可提高磷矿石的溶解度,在水田条件下利用率更高。许多化肥与有机肥混合后,化肥可以被有机肥料吸收保蓄,减少流失。此外,化肥掺有机肥料还可以促进有机肥腐熟,提高肥效。试验表明,化肥与有机肥搭配使用,既可以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减少氨的硝化,也可以减少氮素的挥发损失。一般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 。

1.2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施用人、畜的粪尿肥及堆肥、沤肥、绿肥、河泥、草碳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来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肥含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作用。

1.3 增加作物营养 有机肥所含养分较全,肥效稳而长,含有机质多,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不但可以供给作物,而且可以供给土壤微生物以氮、磷、钾等养分,以及维生素和生长激素等。据试验,化肥与有机肥搭配使用3年的地块比单施化肥的地块有机质含量高0.08%~0.11%。

1.4減少化肥可能产生的某些不利的副作用 在单独施用较大量化肥或化肥施用不均时,土壤溶液浓度高,影响作物吸水,甚至伤根,如与有机肥料混合就不会发生这一问题。

1.5 节约肥料投放成本 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时,可减少化肥用量20%,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肥料对环境的影响。

2. 化肥与有机肥搭配使用时的要求

2.1 把握施用时间 有机肥数量大,见效慢,应尽量早施,一般应在玉米播种前做基肥一次施入,在北方种植春玉米的地块,建议在玉米收获后的秋、冬农闲季节运肥到田间,第二年春季结冻后,播种前撒施或条施为宜;而化肥用量少,见效快,磷、钾肥和部分氮肥一般在春季整地时结合打垄施入,玉米播种时配施适量磷酸二铵做种肥,根据玉米不同时期需氮特点,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进行追肥补充氮肥。

2.2 掌握施用方法 有机肥要结合深耕耙地施入土壤耕层,也可在玉米整地前进行垄沟条施或垄面撒施。与有机肥搭配使用的氮素化肥,宜做底肥(30%)、种肥(10%)和追肥(60%),1/3的磷肥可以随玉米播种作种肥施用,剩余磷肥和全部钾肥可以随有机肥一起下地做底肥。底肥中的化肥要做到深施12~15cm,种肥施于种子下方或侧下方3cm处,玉米追肥可利用追肥犁进行垄沟深追肥条施,对不适于机械耕作的坡岗地可利用追肥器人工穴施于玉米植根系株附近,避免垄面撒施等粗放追肥方法,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普洱市化肥施用现状及对策 篇5

1 普洱市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现状

1.1 化肥施用概况

1.1.1 施用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 1971—2011年, 普洱市化肥用量逐年增加, 1971年开始有化肥施用统计, 但未分肥料类型, 1971年肥料用量 (折纯量) 为3 098 t, 2011年肥料用量 (折纯量) 为69 465 t, 化肥用量增长了21.42倍, 以每年平均9.94%的幅度递增, 低于全国平均每年16%的递增幅度。施用数量中氮肥用量最多, 磷肥次之, 钾肥最少。

1.1.2 施用种类。

普洱市化肥销售, 氮肥以尿素为主, 占90%以上, 有少数尿精、多肽氮、长效氮肥;磷肥有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 以普通过磷酸钙为主, 占60%~70%;钾肥有氯化钾、硫酸钾, 以氯化钾为主, 占60%~70%;复合肥主要以磷酸钾二氢钾为主;复混肥有进口复混肥和国产复混肥, 以低浓度 (25%~30%) 国产复混肥为主, 占60%~70%;微肥有硼砂、硫酸锌、硫酸铜、钼酸铵、硫酸锰、硫酸亚铁等, 以硫酸锌、硼砂为主。

1.1.3 养分结构和分布构成。

普洱市化肥施用及构成分3个阶段:一是无钾阶段。1970—1984年, 化肥仅有氮、磷肥销售;二是低磷少钾阶段。1985—1997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化肥用量增加, 化肥品种也所增加, 主要施用的品种有尿素、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硫酸钾、氯化钾、低中浓度的复合肥、复混肥、微量元素硼、钼、锌肥, 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三是氮肥高速增长阶段, 1998—2011年, 化肥使用量继续增长, 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施用3万多t到现在的6万多t, 10余年时间化肥用量翻番, 施用化肥成为普洱市粮食作物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

1.2 化肥的增产作用

全国施用化肥增产效果规模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化肥是最迅速、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美国著名育种学家Borlaug博士在向国际土壤学会提交的世界粮食生产报告中提出, 20世纪粮食产量增加的1/2以上是来自于施用化肥。而据FAO估计, 发展中国家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约达55%, 我国为50%以上。普洱市也不例外 (表1) , 1971—2011年, 普洱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长了15.24万hm2, 粮食和经济作物总产量增长290.1万t;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3.97万hm2, 粮食作物总产量增长55.5万t。

2006—2011年, 普洱市测土配方施肥玉米、水稻、小麦、陆稻“3414”试验表明:1 kg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7.4 kg;1 kg氮肥 (纯N) 增产粮食10.6 kg, 1 kg磷肥 (P2O5) 增产粮食7.4 kg, 1 kg钾肥 (K2O) 增产粮食6.0 kg。全国化肥试验网1981—1983年在29个省 (自治区) 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 上的试验表明:1 kg化肥养分平均增产粮食9.4 kg, 1 kg纯N增产10.8 kg, 1 kg P2O5增产7.3 kg, 1 kg K2O增产3.4 kg, 两者相比, 氮、磷肥持平, 普洱市钾肥增产效果更优。

2 普洱市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存在的问题

2.1 化肥供应品种和养分元素结构不合理

普洱市化肥供应在品种和养分元素结构上都存在需要调整和改善的问题。首先是低浓度、单元素的肥料多;高浓度、多元素复合 (混) 肥料少;其次是养分元素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据报道, 我国土壤施肥氮磷钾适当的比例应为1.0∶0.5∶0.4, 而普洱市实际供应比例最好的1993年为1.0∶0.420.13, 2011年为1.0∶0.19∶0.15, 与我国化肥供应比例 (1.0∶0.40.17) 和世界平均水平 (1.0∶0.5∶0.4) 相差较大。

注:1971—1979年有化肥实物用量无折纯量, 1980—1992年化肥施用统计既有折纯量又有实物量, 为方便比较, 表1所列1971—1979年化肥施用折纯量用1980—1992年的化肥实物量与折纯的平均值为比例进行统一折算, 经济作物产量为《普洱统计年鉴》中的经作产量合计。

2.2 化肥增产效益降低

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 kg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10.4 kg;1 kg纯N平均增产粮食16.1 kg, 其中低产田增产19.1 kg, 中产田增产13.7 kg;1 kg P2O5平均增产粮食7.4 kg, 其中低产田增产10.9 kg, 中产田增产5.8 kg;1 kg K2O平均增产4.2 kg, 与普洱市1978—1990年76次化肥试验结果比较, 1 kg化肥养分平均肥效降低3 kg;1 kg氮肥 (纯N) 肥效降低5.5 kg, 磷肥 (P2O5) 肥效持平, 1 kg钾肥 (K2O) 增产肥效增加1.8 kg。

2.3 施肥技术与肥料品种不配套

长期以来, 普洱市施肥技术与肥料品种不配套, 施肥技术手段落后, 致使化肥投入效益明显下降。在施肥中存在重氮肥轻磷钾肥, 重大量元素肥轻微量元素肥的现象。有机肥施用仅占25%, 而较合理的比例应为40%左右。养分投入失衡现象严重导致增肥不增产[1,2]。

2.4 肥料利用率低

大量“3414”试验表明:普洱市化肥平均利用率, 氮肥为31.55%, 磷肥为12.72%, 钾肥为11.7%, 平均仅18.66%。而世界发达国家的肥料利用率在60%以上。肥料利用率低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还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壤板结难耕、土壤和大气的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受到影响, 农民投入产出比下降等一系列后果, 并且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对策

3.1 确定最佳施肥量

最佳施肥量的确定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关键。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供肥能力, 坚持土壤“缺什么补什么, 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 确定最佳施肥量。

3.2 配方施肥

作物所需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缺一不可, 按照作物对各种养分所需比例配合施用, 以达到最佳施肥效果。

3.3 选用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有代表性的一种新型肥料, 它具有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 减轻环境污染, 提高粮食产量, 减少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投入等众多优点, 是今后肥料推广的重要方向之一。缓/控释肥可一次性作基肥施用, 以后不再追肥。不仅减少施肥次数, 而且能达到作物生长前期不过肥, 生长中期不疯长, 生长后期不脱肥的效果。肥效期由40~50 d延长到100~120 d, 氮肥利用率由35%~40%提高到60%~75%, 农作物产量提高10%~15%。

3.4 把握最佳施肥时期

根据作物的生理特性和需肥规律, 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 把肥料用在作物需肥最敏感的时期[3,4]。

3.5 选择适合的施肥方法

氮、磷、钾、有机肥混合施用, 比单施氮、磷、钾化肥增产效果好。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 可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吸附和固定, 提高磷肥利用率。深施和集中施、分层施, 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氨的挥发, 还可以减少反硝化损失;磷肥的集中施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 降低化学固定, 另一方面还能加大与作物根系之间的浓度差, 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差, 分层施用可以满足不同生育时期对磷的需求。叶面喷肥可以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减少土壤对养分的固定,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6 加强水分管理

水分供应与营养吸收有密切关系, 水分管理不当不仅会使养分损失, 而且影响作物的生长。适量灌溉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但过多或过少都将使肥料利用率下降。

参考文献

[1]李元林.浅论化肥使用现状与科学施肥[J].商情, 2012 (32) :145.

[2]刘瑞增.遵化市施肥现状与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2) :42.

[3]汪翔, 张锋.中国农业化肥投入现状与地区差异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12) :169-173.

化肥的施用技术 篇6

一、收集数据

数据来源于1990—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 (Y) 和化肥施用量 (X) , 具体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

二、模型构建

运用Eviews6.0软件, 对中国1990—2011年粮食产量 (Y) 和化肥施用量 (X) 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对1990—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得到计算的结果如下:

三、模型预测

(一) 模型检验

在本模型中, R2=0.59, 说明本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是58.79%, 也说明中国粮食产量的总变差中, 有解释变量化肥施用量解释部分占58.79%。可见, 此模型的拟合程度还是比较好的。在给定a=0.05水平下, prob.=0.000 031, 其prob.值远小于0.05, 说明解释变量化肥施用量在95%的置信下对被解释变量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 即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二) 预测

在预测过程中, 使用Eviews6.0软件计算出1990—2011年粮食产量的拟合值 (YF) , 粮食产量的拟合值 (YF) 与真实值 (Y) 之间的偏差如图2所示。

根据1990—2011年化肥施用量数据, 运用Eviews6.0软件, 预测2012年和2013年化肥施用量分别为5 810.639万吨、5 948.700万吨;然后把预测的2012年和2013年化肥施用量数据代入上述回归方程, 求得2012年和2013年粮食产量分别为53 594.771万吨、54 047.793万吨。

结语

研究表明, 化肥施用量对中国粮食产量有较大的影响, 因而保持化肥施用的合理水平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意义。模型预测未来两年化肥施用量将进一步增加, 粮食产量也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化肥使用边际递减的效应。

参考文献

永胜县化肥施用现状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化肥,施用,对策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离不开的生产资料, 但农业生产中, 不能科学施用化肥, 存在着许多施用误区, 导致粮食产量和产品质量下降、投入成本增加, 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1 永胜县化肥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偏施化肥, 不注重有机肥

大量施用化肥, 忽视有机肥, 造成土壤有机态养分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土壤结构变差, 容重增加, 孔隙度减少, 土壤养分失衡, 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 土壤板结, 地力下降, 农作物减产。

1.2 偏施氮肥, 不注重氮、磷、钾配合施用

大量施用氮肥, 造成氮肥过高, 磷肥不足, 钾肥偏低, 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调。

1.3 肥料品种选择不当

特别是在复合肥料的选择上, 由于对复合肥所含养分成分不了解, 盲目购买施用, 复合肥料中有的养分偏低, 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 造成作物减产, 或者有的养分过高, 作物不能有效的吸收利用, 造成部分养分白白浪费掉;不根据不同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 盲目施用复合肥, 造成肥料养分比例失衡, 肥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1.4 片面追求高浓度复合肥料

使用者总认为肥料浓度越高, 对作物越好, 由于作物没有全部吸收高浓度复合肥料中的氮、磷、钾养分, 被土壤吸附;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 成为农业污染源之一, 肥料利用率低。

1.5 过量施用化肥, 导致种地投入不断增加

虽然粮食产量增加, 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地方由于长期过量施用化肥, 只增加成本不增加产量, 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 使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降低收入。

1.6 施肥时期不当

由于农户对不同作物各个时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不了解, 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施肥时期, 不能满足作物各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 肥料利用率低下。

1.7 偏施大量元素肥料, 不注重微量元素

随着高产良种的连续推广应用, 复种指数的提高, 作物从农田系统带走的养分也相应增多。偏施大量元素肥料, 农田养分中微量元素得不到相应补充, 致使部分中、微量元素发生亏缺或潜在亏缺, 作物产量与品质下降。

2 不能合理施用化肥的成因分析

农业人口综合素质低下, 导致对化肥认识不足。农户是化肥施用的最大群体, 他们对化肥的理解、认识及农作物各个时期的需肥规律与安全合理利用化肥息息相关。永胜县现有农业人口36.23万人, 占总人口的90.69%。农业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知识。由于大量的劳务输出, 略有知识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 留守人员大部分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 文化水平及科技素质更低, 对化肥施用的知识严重匮乏, 科学施肥意识淡薄, 乱用化肥现象特别突出。

3 科学利用化肥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科学用肥水平

科学合理的施用化肥, 不仅能提高化肥的利用效果, 减少用肥量, 同时还可以减轻化肥对环境的面源污染。因此, 农业技术部门要十分重视对农户的宣传培训工作。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及举办培训班等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科学施肥知识, 切实帮助农户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

3.2 增施有机肥, 走有机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提高土壤肥力的核心是土壤有机质。增施有机肥料不仅能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 增多土壤中有效养分, 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能力, 还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达到以肥改土的目的, 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增施有机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浪费、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同时也确保田块土壤不沙化、不板结、不酸化、壤质好。走有机和无机相结合的途径, 对“以肥改土、以肥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普及配方施肥, 促进养分平衡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 使土壤养分得到平衡供应, 减少化肥的浪费, 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3.4 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 合理施肥

作物不同, 对养分需要的种类、品种、数量都不相同。豆科作物有根瘤菌固氮, 但需要较多的磷、钾。薯类、烟草、麻、甘蔗、甜菜等号称“喜钾作物”, 在缺钾的土壤上要特别注意施用钾肥。玉米、高粱等作物生育期短, 需肥量大, 施肥量应当高于其他禾谷类作物。针对不同作物合理施肥, 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

3.5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推进科学施肥

IFA提醒中国,需更合理施用化肥 篇8

农产品价格将在高位波动

2011年, 由于全球化肥市场供应形势紧张, 再加上粮食价格处在高位, 农民增加了种植面积和作物生产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美国农业部 (USDA) 和国际谷物理事会 (IGC) 预测, 2011年全球作物产量将增长3.5%~3.7%, 其中小麦产量强劲回升, 同时粗粮和水稻收成也将增加。预计2011年全球粮食产量将比过去五年平均水平高5%, 达到大约23亿吨的新纪录水平。2011年小麦产量处于历史高位, 略低于2008年, 同时粗粮和稻米产量将达到新的记录水平;预计大豆和油菜籽产量将减少2%左右, 但其他油料作物获得可观的丰收;估计食糖和棉花产量将分别增长4%和8%。

在2012年小麦种植方面, 全球小麦面积有望增长1.6%。另外, 2012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长1.2%。由于粮食、饲料和生物燃料的旺盛需求, 同2011年相比, 2012年粮食消费总量估计将增长2.5%。预计油籽消费也将大幅增长近4%。预计2012年世界粮食产量将与消费量相匹配, 导致库存相对稳定。然而, 主要出口国的粗粮库存较2011年相比将减少17%, 小麦减少4%。FAO预计, 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率将稳定在22%左右。

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年初时, 几乎全部农产品 (稻米例外) 的价格均大幅上涨。2011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依然居于高位。然而, 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回落之后, 当前价格依然远高于粮食危机前的水平。由于美国出口供应能力有限, 相对于其他主要农产品而言, 玉米价格尤其具有吸引力。人口增加、收入增长以及食谱多样性、能源价格上涨以及生物能源产量增加, 同时农业生产率增速下降, 促使作物价格上涨。再加上气候相关的产量不足引发的短期动荡、一些国家实施的贸易限制政策、投机以及作物之间耕地竞争等因素的组合作用, 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在北半球春季到来之前, 价格可能依然是坚挺且波动的, 因为南半球收成对展望的影响有限。

全球化肥需求将稳步增长

由于2011年农产品价格处在高位, 再加上2012年上半年农业市场基础条件良好, 预计2012年度全球肥料需求将稳步增长3%, 达到1.782亿吨的新高。为了享受当前高涨的作物价格所带来的良好收益, 农民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氮肥需求将旺盛增长3.1%, 达到1.077亿吨。在经历了2008~2009年度至2010~2011年度的21%大幅回升之后, 预计2012年磷肥需求增长1%, 达到4110万吨。钾肥需求连续第二年强劲反弹, 增加5.7%到2940万吨。除西欧和中欧外, 预计其他地区的肥料总需求均将增加。预计增长数量最大的地区是东亚, 增长量达到140万吨, 南亚增加140万吨, 拉丁美洲130万吨。

考虑到发达国家低迷的经济背景, 在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至2012年可能会恶化并影响世界经济活力。预计农产品价格依然具有吸引力, 但将高度波动。因此, 全球肥料需求将继续增长, 但增长速度温和。预计总需求量将增长2.3%, 达到1.822亿吨。磷肥和钾肥的需求将大幅增长:磷肥需求量将增长3%至4230万吨, 钾肥需求量增长3.3%至3040万吨。预计氮肥的增长速度较缓, 增长1.7%至1.095亿吨。预计所有地区全部养分需求将增长, 其中地区东亚增长170万吨, 南亚地区110万吨。

然而, 2012~2013年上半年的预测很难确定, 主要是会受到欧元区和美国的债务危机演变的影响。经济衰退可能影响肥料需求, 因此预计下行风险较大。

中国需合理施用化肥

在全球化肥需求增长的情况下, 中国化肥行业同样面临如何满足农业种植的问题。日前, 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生产与国际贸易委员会主任米歇尔·普鲁道与记者探讨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状况时提出, 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迅猛, 但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他说, 全球资源非常宝贵, 化肥行业的发展涉及土壤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因此, 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浪费对中国乃至全球化肥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目前, 我国许多科研院所联合企业都在为化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努力。米歇尔表示, 过去5年内, 中国在化肥生产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也有很大进步, 企业很注重产品的创新, 缓控释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有机肥等都是中国化肥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中国化肥行业需要努力发展高价值的产品, 但无论是从产品效果还是生产工艺讲, 都需要提高效率。

化肥的施用技术 篇9

关键词 甘蔗 ;肥料效应 ;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1

Abstract Based on equival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the yield and sugar content of sugarcane were studied,with Xintaitang sugarcane 22 and Yuetang sugarcane 85/271 as a test variety. We used 12% and 15% of bio-organic fertilizer in the "agricultural fertilizer" brand and ordinary fertilizer as test fertiliz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and sugar content of sugarcane in the treatment of 15% bio-organic fertiliz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12% bio-organic fertilizer and ordinary fertilizer.

Key words sugarcane ; fertilizer effect ; agronomic characters

甘蔗是禾本科植物,始产于中国,是中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甘蔗作为全世界最主要的糖料来源,约占全球蔗糖产量的75 %,在中国甚至达90 %。

随着耕地的日益减少,甘蔗用地进一步压缩,为追求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部分蔗农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且连年耕种,使蔗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地力退减,泥土板结,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甘蔗生产企业提倡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甘蔗产量及糖分。目前,国内对生物有机肥在甘蔗上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肥料功能及作用上,对等价条件下与其他肥料比较其增产效益的研究较少。陆兴伦等[1]研究表明,应用甘蔗生物有机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由于甘蔗生物有机肥中生物、有机和无机3种肥料产生联动效应,比施用单质化肥处理平均增产17.08 t/hm2,增产21.3 %,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李俊等[2]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与等量化肥处理甘蔗增产效果明显。从甘蔗产量增产的构成因素分析,配施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具有提高甘蔗萌发出苗和分蘖率、增加有效茎数量、促进蔗株生长、增加原料茎长和茎径等效果。陈永等[3]研究表明,在同等价格的施肥水平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促进甘蔗伸长、提高甘蔗有效茎数、产量及含糖量上效果比施用复合肥的更明显。

本试验通过安排不同作物地种植甘蔗,施用不同含量配方生物有机肥与常规化肥的对比试验,测定和分析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产量、糖分和农艺性状的差异,探索合理的施肥配方,为今后推广不同配方生物肥及在不同作物地上应用生物肥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肥料种类:丰收复肥厂生产的12 %“肥农”牌生物有机肥[总养分含量为有效活菌数≥0.2亿个/g,有机质≥40 %,水分≤30 %,总养分(N+P2O5+K2O)≥12 %(3-6-3)];15 %生物有机肥[总养分含量为有效活菌数≥0.2亿个/g,有机质≥25 %,水分≤30 %,总养分(N+P2O5+K2O)≥15 %(7-3-5)];过磷酸钙(16 %)、尿素(46 %)、氯化钾(60 %),复合肥等。

甘蔗品种:新台糖22、粤糖85/271。

种植地选择:辣椒地、甘蔗地等2种作物地。

节水设施:安装滴灌节水灌溉设施。

1.2 方法

1.2.1 种植时间及地点

试验地在湛江农垦幸福农场10队和11队。其中10队试验甘蔗品种为新台糖22,种植时间为2015年2月17-18日。11队试验甘蔗品种为粤糖85/271,种植时间为2015年2月21日。

1.2.2 田间管理

种植后全部打1次封闭药。同时,大培土追肥1次,11队于6月15日进行大培土施肥,10队于6月10日进行大培土施肥。

1.2.3 试验设计

以每种作物地种植的甘蔗为一个小单元,按每个试验地7 500元/hm2的肥料成本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12 %生物有机肥、15 %生物有机肥处理和常规施肥为对照处理)。其中,11队试验处理面积0.45 hm2,每处理0.05 hm2,重复3次,各处理随机排列,施肥试验共9个小区,面积0.45 hm2(不含保护行);10队试验处理面积1.32 hm2,每处理约0.147 hm2,重复3次,各处理随机排列,施肥试验共9个小区,面积1.32 hm2(不含保护行)。具体的施肥量见下表1。

1.2.4 栽培技术

犁地整地时实行两犁两耙。选用无虫口无病原污染的健康种苗蔗种,用多灵菌浸泡12 h以上。种植行距为1 m。下种量为每公顷约52 500个双芽段,保证有效茎在75 000条以上。施肥全年分基肥、追肥2次施用,种植时开沟深施并且施肥后冲沟。同时,施低毒高效农药0.06 t/hm2,并做好盖膜和除草防病等工作。6月份做好施肥培土等中期田管工作,施农药0.09 t/hm2。

nlc202309032218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萌芽率、分蘖率、枯心率的影响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萌芽率、分蘖率、枯心率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15 %生物有机肥处理区的甘蔗农艺性状表现得较好,平均萌芽率达59 %,分蘖率达135.2 %,枯心率仅为4.2 %,优于12 %生物有机肥处理区的平均萌芽率56.5 %,分蘖率134 %,枯心率4.8 %。同时发现,12 %生物有机肥处理区的生长情况和常规肥料对照区相差不大,但虫害枯心率方面12 %生物有机肥处理区少于常规肥料对照区。

2.2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田间测产及锤度的影响

不同肥料处理甘蔗的田间测产及锤度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新台糖22号及粤糖85/271 2个品种各处理区的田间测产平均每公顷产量由高到低分别是:15 %生物有机肥>12 %生物有机肥>对照;产量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是15%生物有机肥处理,平均单产达到103.2 t/hm2,12 %生物有机肥(平均单产96.75 t/hm2)和对照(平均单产96.15 t/hm2)处理产量上相差不大。2个试验品种各处理区的田间锤度由高到低分别是:15 %生物有机肥>对照>12 %生物有机肥,田间锤度方面表现最好的也是15 %生物有机肥处理,平均锤度达到18 %。

2.3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实际产量和糖分的影响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的实际产量和糖分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新台糖22号及粤糖85/271 2个品种各处理区的实际平均每公顷产量由高到低分别是:15 %生物有机肥>对照>12 %生物有机肥,产量最高为15%生物有机肥处理,平均为94.05 t/hm2,对照(平均产量为89.7 t/hm2)和12 %生物有机肥(平均产量为89.25 t/hm2)处理产量上相差不大;2个品种各处理区的实际平均糖分由高到低分别是:15 %生物有机肥>对照>12 %生物有机肥,平均糖分分别为11.35 %、11.05 %、10.85 %。

2.4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虫节率的影响

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虫节率的影响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新台糖22号及粤糖85/271 2个品种常规化肥处理区的平均虫节率达到11.5 %,而12 %生物有机肥处理区(平均虫节率8.1 %)和15 %生物有机肥处理区(平均虫节率6.9 %)虫节率相差不大,并且虫节率较低。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5 %“肥农”牌生物有机肥处理比12 %“肥农”牌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甘蔗实际平均产量多4.85 t/hm2,实际糖分多0.3 %;比常规化肥处理实际平均产量多4.35 t/hm2,实际糖分多0.5 %。而使用15 %“肥农”牌生物有机肥的甘蔗在其他农艺性状表现方面也更好,但常规化肥处理区与12 %生物有机肥处理区总体农艺性状表现相差不大。甘蔗虫节率方面,15 %“肥农”牌生物有机肥处理比12 %“肥农”牌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平均要低1.2 %,比常规化肥处理平均低4.45 %,施用生物有机肥的虫节率都较低,对减轻甘蔗虫害有明显作用。

生物有机肥养分全面肥效均衡持久,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结合型新复合肥料,利用微生物菌群对有机肥的寄生、分解转化作用,释放有效养分和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及生物性状,以达到均衡施肥,提高养分吸收率,促进植物生长、抗病防虫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施用生物有机肥无论在生物性状还是在产量与抗虫上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尤其是在提升氮、磷、钾利用率和作物产品质量上。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生物有机肥的配方质量研究,并适当加大施用力度,以保证农业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兴伦,宾士友,甘冠华,等. 甘蔗生物有机肥的应用效果试验[J]. 广西农学报,2006,21(4):10-12.

[2] 李 俊,刘少春,张跃彬,等. 生物有机肥在甘蔗上的应用试验[J]. 中国糖料,2010(4):33-34.

[3] 陈 永,兰 靖,罗荣森,等. 生物有机肥对比复合肥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4):88-92.

[4] 王立刚,李维炯,邱建军,等. 生物有机肥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及产量的效应研究[J]. 土壤肥料,2004(5):12-16.

化肥的施用技术 篇10

目前,我国化肥研究主要在化肥投入、利用率的地区性差异[4,5]、化肥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及化肥投入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等[6,7,8,9],如张卫峰等[6,7,8]从化肥供应、种植结构、人口经济技术政策3方面分析我国化肥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马文奇等[9]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化肥生产消费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辛良杰等[10]基于地(市)级尺度分析了2000-2010年全国化肥施用的时空变化特征。我国在农业化肥施用的时空演变格局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较大范围尺度上,基于县域单元的化肥施用空间研究并不多见,而导致空间差异的动力机制研究亟待进一步探讨。

江西省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日益增加,人地矛盾愈加突出[11]。耕地的大量流失不可避免,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而化肥对于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实现粮食增产的有一定的作用。近十年来有关江西省化肥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化肥市场动态研究[12]以及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3]等方面,化肥施用的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以江西省县(市)级为分析单元,选取2000、2005和2010年3个代表年份,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的空间变化规律,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化肥施用空间差异的驱动机制,以期为江西省农业生产与发展、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江西省位于24°29′-30°04′N、113°34′-118°28′E之间,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 341-1 940 mm,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2010年江西省总人口4 462.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3 255.6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2.96%;农作物播种面积为545.77万hm2,粮食总产量1 954.70万t,单产5 371.00 kg/hm2;茶园面积为5.68万hm2,果园面积37.36万hm2,产量分别是2.98万t、297.13万t;2010年全省农业化肥施用量(实物量)达到415.10万t,农药施用量达10.65万t。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0、2005和2010年江西省各县(市、区)的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量)等数据进行分析,机制探究中选取的人口数据、农作物播种面积、茶园果园种植面积、种植业产值和人均农业纯收入等农村社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江西省以及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是化肥施用折纯量与耕地面积的比值。县级行政区划以2010年为基础,对已调整的行政区划及已变更名称的单元进行修正,将空间尺度确定为91个县(市)级单元。

2.2 ESDA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结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和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14]。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一般用Moran’s I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地级行政单元数量,Xi和Xj分别为化肥施用量X在空间单元i和j上的观测值,Wij为采用临近标准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Moran’s I指数变化范围为(-1,1),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如GMI显著为正,表明化肥的空间施用特征具有明显的集聚态势;若GMI显著为负,则表明化肥施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如果GMI接近于0,只表明随机分布,空间分布没有相关性[10]。

2.3 冷热点分析

冷热点分析是探索局部空间聚类分布特征的方法,用于标识出变量空间集聚程度的热点区(高值区)与冷点区(低值区)[10]。其工作方式为:查看邻近要素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高值要素往往容易引起注意,但可能不是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热点。要成为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热点,要素应具有高值,且被其他同样具有高值的要素所包围。热点分析可对数据集中的每一个要素计算Getis-Ord Gi*统计,得到z值和p值,从而得知高值或低值要素在空间上发生聚类的位置。

2.4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WR)

目前在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中,用得最多的是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GWR是一种改进的空间线性回归模型,其主要优势在于将空间权重矩阵运用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形象地展示空间结构分异,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空间统计模型之一[15]。其公式为:

式中:yi为观测值,(ui,v)i 为样点i的坐标,β(0ui,vi)为i点回归常数,β(kui,vi)是i点上的第k个回归参数,是地理位置的函数;p为独立变量个数;xik为独立变量xk在i点的值,εi是随机误差。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西省农业化肥施用时序变化

2000-2011年,江西省耕地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225.33万hm2 增加到2010年的243.37万hm2。2000年受退耕还林的影响,耕地面积呈现一个总体微弱下降的趋势。2007年全国耕地形势异常严峻,面积仅为1.217亿hm2,净减少4.06万hm2,减幅0.03%,同比下降0.22%,国土资源部推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应对此形势,2007-2008年间江西省耕地面积出现一个较高的增长态势(图1),2009年末耕地数量较2007年初净增30.01万hm2[16]。该项政策工程进入平稳发展期后,国土资源部拟向深化土地调控政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深入,该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拟在提升耕地的利用率和数量,确保农业的产量,2009年达到242.68万hm2 后江西省耕地数量面积变化态势趋于稳定。

化肥施用量(折纯量) 呈现总体逐年增加的态势,2003年有小幅下降,十年间净增长28.82万t,主要在2003-2006年增长较快,2006年末较2003年末的化肥施用量净增21.59万t,2006年后增长幅度不明显。由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计算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图2),是将化肥量具体到耕地上分析其具体面积上的承载量。2000-2006年总体负荷量呈总体上升状态,江西省2000年化肥施用负荷量为474.58 kg/hm2,最高达到623.40 kg/hm2,在2006年出现转点,负荷值开始下降,降至2009年的559.42 kg/hm2后趋于平稳。

3.2 江西省农业化肥施用空间格局变化

3.2.1总体空间特征由图3得出,江西省化肥各县域施用量主要集中在1-3万t区间内,2000、2005和2010年施用量在1-3万t内分别有42、40、43个县,低值和高值区县(市)往中间值转移。2000年化肥施用量在5万t以上的县有2个,分别是高安市、南昌县;进入21世纪后,江西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同时化肥施用总量与施用水平也达到新高度,所以高施肥区面积大幅增加,2005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城市和鄱阳县;随着生态环境被重视、新型肥料的出现,2010年施肥量大于5万t的县域只有南昌县。

2000、2005、2010年91个县(市)级单元的施用负荷量的平均值分别是472.32 kg/hm2、611.82 kg/hm2和589.23 kg/hm2,将国际公认的年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00 kg/hm2)[5,17]、2010年全国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平均值(411.30 kg/hm2)[10]和国际上限的3倍值(675.00 kg/hm2)作为分级划分标准,对江西省3个年份的化肥施用负荷量进行划分 (表1),2000年各县 (市) 的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集中于225 -675 kg/hm2占总数的76.72%,2005年与2010年分级格局相似,集中在411-675 kg/hm2 和>675kg/hm2两级,分别占总数的78.02%、70.33%,各年的高负荷量值呈增加趋势,高负荷量地区由南至北范围扩大(图4)。2000年超过900 kg/hm2 的县域有3个,2005年增加到12个县域,主要位于赣州、抚州和九江,2010年超过900 kg/hm2 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赣州的龙南、全南、会昌和上犹县,抚州的广昌,上饶的余干县以及九江的永修和瑞昌。化肥的高负荷量施用加之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关系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耕地污染等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问题。

3.2.2局部空间关联特征利用Moran’s I进行空间自相关测度分析(表2),根据显著性水平P值,2000年集聚效果不明显,2005年和2010年P值均小于0.01,这表明整个研究期内,江西省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水平相似的地区(HH或LL)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县域单元间化肥施用量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状态,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江西省整体化肥施用量的空间集聚Moran’s I指数值渐增,统计量值分别为0.082、0.193和0.289,表明江西省化肥施用量在空间集聚上呈现逐步增强的状态,但仍然表现出差异性。

分别计算出各县域单元上述3个年份的化肥施用负荷量的Getis-Ord Gi*指数值,在Arc GIS 9.3软件中将Gi*统计量从高到低分成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4种类型,以表现不同空间位置上化肥施用的高、低值集聚的分布状态(图5)。四种类型区的个数和比例演变中(表3),热点区在2005年比2000年减少到4个,2010年个数又扩大到8个,可看出,与热点区相比,冷点区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江西省化肥施用负荷量向减速方向推进,次热点比例逐年下降,分布状态趋向聚拢,次冷点区个数则是先升后降,反映化肥施用负荷演变过程中的不稳定性。

3个年份中,化肥施用的冷、热点区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演变特征,热点区范围由北向南移动、先收缩后扩大,冷点区则表现为由西向东迁移、发展变化。2000年江西省化肥施用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赣北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上饶市西南部、赣州中部、南昌和宜春东部以及鹰潭市各县(市),该区是江西主要农业区,人口稠密。2005年热点区则迁移至赣州市南部,毗邻广东、福建,区域优势明显,本区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南缘,是全省水资源最丰富、农业气候条件最佳的农业区;次热点区也表现出由北向南移动。在2005年的基础上,2010年热点区新增南丰、广昌、信丰和宁都县,该区农业生产门类多样,是全省农、林、牧、渔、桔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每农业人口提供的商品粮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热点与次热点区在地图上呈现长带状分布,而2010年冷点区范围与2000年对比,则由江西省西部往东部转移,由吉安市往西富集至上饶市。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耕地资源变得日渐稀缺,以及相对宽松的农产品市场环境等,江西省化肥施用水平大幅提高。次冷点区逐渐转变成次热点和热点区,高化肥施用地区集聚现象越发突出,表征出扩大态势,高密度施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对耕地和环境造成一定生态上的负担。

3.3 农业化肥施用时空格局的驱动机制

根据微观经济理论,生产要素的需求主要受产品价格、要素自身价格的影响。此外,经济、人口、技术、政策等宏观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生产要素的需求[18]。相关研究认为影响化肥施用的主要因素有收入因素、种植结构因素、人口因素、劳动力因素、农业技术因素、价格因素、农业贸易因素、政策因素[18]。前人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全国、区域上,本文研究则探究江西省县(市)级范围内,在化肥价格、农业贸易、政策因素方面县域单元间差异不显著,因此最终确定影响因素有收入因素、人口因素、劳动力因素、种植结构因素、农业技术因素。

局部GWR估计系数可以揭示区域内化肥施用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用化肥施用负荷量作为化肥施用量指标,每个影响因素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会随着区位变化而变化,回归系数有正有负。为了描述驱动机制,将模型计算的3个年份的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用Arc GIS 9.3软件作空间可视化,以此来具体分析影响因素对江西省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及其空间差异。

3.3.1收入因素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以人均农业纯收入作为收入指标,3个年份收入因素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均较小且差异不大(图6),说明收入因素对化肥施用的影响并不显著。2000年收入指标与化肥施用指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05左右,农业税改革之前,农民乐于加大化肥的投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而获得更多的收入,人均农业纯收入的增长,促使化肥施用负荷量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不再单一依靠粮食生产取得,2005年和2010年的回归系数有正有负,由系数的绝对值可得收入因素对化肥施用影响的地区差异逐渐扩大。

3.3.2人口因素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以人口数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茶园果园面积之和的比值作为人口指标,2000年回归系数均为负(图7),系数值在-1.12左右,地广人稀地区化肥施用负荷量较高,系数值相差不大,表明人口因素对各地区影响的差异不明显;2005年回归系数有正有负,正值出现在中部地区,低值点主要出现在全南、龙南、定南和寻乌县;2010年回归系数绝对值在0.01-27.58间,均为负数,表明人口与化肥施用负荷呈负向影响,绝对值相比2000年较高,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潮、农业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新型肥料的出现恰好解释了这一结果,2010年回归系数的高值点在赣南地区有所减少,逐渐往北转移,较2005年低值点区域范围有所扩大,从3个年份的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均值来看,各地人口对化肥施用负荷量影响程度呈增大趋势。

3.3.3劳动力因素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以种植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茶园果园面积之和的比值作为劳动力指标,种植业劳动力作为化肥施用的主体,对化肥施用会产生正反两个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种植业劳动力减少使农民利用省时省工的化肥代替传统有机肥,而增加了化肥的施用量;另一方面,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其实也是外出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加,农民家庭对农业生产性收入的依赖性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最终导致减少生产要素(包括化肥)的投入。

从3个年份劳动力因素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来看(图8),随着时间推移,回归系数绝对值均值逐渐增大,说明劳动力因素对化肥施用负荷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2000年回归系数各地区分布相似,低值点出现在赣南赣州和吉安一带,2005年不同的是对于上饶、鹰潭、南昌、抚州与九江北部的县域由正向影响转为负向作用;2010年回归系数绝对值较高,最高达到179.54,高值区由东北往西北移动,赣北地区劳动力因素对化肥施用呈负向影响,而赣南反之。3.3.4种植结构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茶园果园面积之和的比值作为种植结构指标,由图9可看出,2000年和2005年种植结构对化肥施用负荷完全成负向影响,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提高使化肥施用负荷量降低,2000年各县(市)差异并不明显且绝对值只有0.40左右,相对2005与2010年较低,2005年系数的绝对值在2.36-22.47间,高值区位于赣州南部,赣南脐橙等水果种植面积较大。到了2010年,系数的绝对值则在2.11-30.44间,正向影响区在上饶东部四个县,包括玉山、上饶、横峰和铅山县,其他地区仍以负值为主,与2005年情况相比系数绝对值的高值区域由北到南扩大。

3.3.5农业技术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以化肥的产出效率,即不变价格的种植业产值与化肥施用折纯量的比值表征化肥养分的利用效率,作为农业技术指标,化肥养分利用效率受到诸如降雨、土壤本底肥力、光热等自然因素,以及作物品种、栽培方式、施肥方式等技术因素的影响[18]。

上述3个年份农业技术回归系数的均值呈波动变化(图10),与化肥施用负荷量之间的关系是:3个年份值整体表现为负值,即农业技术提高,化肥施用负荷值降低。2000年系数值在-20.79左右,相差不大。从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来看,2005年农业技术对化肥施用负荷量的影响最显著,绝对值在58.95-189.34之间,得益于化肥品种优化、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赣州市和抚州市,毗邻广东、福建,区域优势明显,橙、桔产业发展较快,到2010年回归系数绝对值代表的影响程度大幅降低,回归系数有正有负,正值区分布在赣州南部的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和全南县。

4 结论

本文旨在以空间视角探讨江西省县域内化肥施用相关情况,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Getis-OrdGi*统计分析方法探究2000-2010年县域化肥施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GWR模型深入探讨化肥施用的驱动机制。结果如下:

1)从全省整体来看,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则呈现整体逐年直线增加状态。2000-2006年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呈上升状态,最高达到623.40 kg/hm2,在2006年出现转点,负荷值开始下降,至2009年降至559.42 kg/hm2 后趋于稳定。

2)从总体空间格局上,县域化肥施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2000年各县(市)的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集中于225-675 kg/hm2,2005年与2010年分级格局相似,集中在411-675kg/hm2和>675 kg/hm2 两级,各年的高负荷量值呈增加趋势,高负荷量地区由南至北范围扩大,主要位于赣州的龙南、全南、会昌和上犹县;抚州的广昌;上饶的余干县以及九江的永修和瑞昌。3个年份中,热点区范围由北到南移动、先收缩后扩大,冷点区则表现为由西向东迁移、发展变化。2005年热点区位于毗邻广东、福建的赣州市南部,2010年热点区新增了南丰、广昌、信丰和宁都县。

3)利用GWR模型对江西省化肥施用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2000年各因素地区差异较小,收入和劳动力因素对化肥施用起推动作用,人口、种植结构和农业技术则反之,且都按照一定空间上的规律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东—西或南—北递进;2005与2010年情况与2000年差异较大,因素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2个年份里收入因素对化肥施用多具有推动作用,种植结构和农业技术多为负向作用。从多数来看,收入、劳动力与化肥施用呈正相关,人口、种植结构和农业技术起抑制作用。

5 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就江西省不同区域化肥施用状况提出几点减施化肥、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1从农业化肥施用时序变化状况看,2000-2010年农业化肥施用量净增长28.82万t,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的控制此趋势,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应用动物肥料在可能的限度上代替农业化肥。2从农业化肥施用空间格局变化情况看,农业发达的县域也是化肥施用负荷量高值区和热点区,化肥施用负荷量多集中于411-675 kg/hm2 和>675 kg/hm2 两级,各年的高负荷量值呈增加趋势。超标使用化肥农药来换取农业产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耕地污染等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问题。在此趋势下,应注重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或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化肥高效利用。3从农业化肥施用时空格局的驱动机制来看,在结果分析中人均农业纯收入、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对化肥施用负荷量起正向作用,可以拓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渠道,降低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门槛,从而提高其非农收入。人口、种植结构和农业技术多表现为抑制作用,种植结构变化对肥料分配与施肥影响较大,随着江西省果树的种植面积扩大,将增加对养分比例适宜的专用型复合肥的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比率,推广配方施肥、精准施肥、肥料深施以及测土施肥等技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摘要:本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和GWR模型,探讨了2000-2010年江西省农业化肥施用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化肥施用负荷量各年均值表现为先升后降,2000年各县(市)的单位耕地化肥施用负荷量集中于225-675 kg/hm2,2005与2010年则在411-675 kg/hm2和>675 kg/hm2两级较为集中,高负荷量值呈增加趋势,高负荷量地区由南至北范围扩大;县域化肥施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3个年份中,热点区范围由北到南移动、先收缩后扩大,冷点区则表现为由西向东迁移、发展变化;各类驱动因素对不同时间、地区化肥施用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收入和劳动力起推动作用,人口、种植结构和农业技术对化肥施用多为抑制作用。

上一篇:口腔粘膜反应下一篇:全寿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