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简论

2024-06-18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简论(精选七篇)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简论 篇1

社团是学生们在教师督导下自己成立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里, 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爱好, 于是便有了更和谐的话题。由于它的自发性, 让它有了更多自主性, 学生们可以一展所长, 从人才培养上来讲, 参加社团也更好地实现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完善, 这时的学生, 不是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而是自主地为社团的发展作谋划, 作奉献, 因此, 能力得到了提高, 爱好得到了满足, 学习也变得有趣起来, 这才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同时, 为了所爱好的社团, 为了得到在社团发展的机会, 学生们也会在大学生涯中更能遵守纪律, 更在学习上不放松, 因为他们明白, 假如学习掉队, 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他们将被迫放弃所热爱的事物。凡事有得必有失, 这些让他们捂住耳朵不想听, 觉得腻烦的大道理, 在这时候更容易进入他们的思想, 并约束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由此可见, 加强社团建设从我们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来讲, 是十分有益而且十分必要的工作。那么, 如何做好社团建设工作呢?

1. 鼓励并且支持各种社团的成立和发展, 丰富校园生活。

要建立和谐校园就必须建设校园文化的和谐, 而社团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我们想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 来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 就需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我们应该为社团的成立开路铺桥, 不断鼓励新社团的成立, 并且要往各个方向发展。在我系, 就成立了心桥手语社、健身爱好者协会、怡心心理协会和国学社等等多种社团, 并且还有很多社团即将成立。这些社团的立意不同, 方向也不同, 例如手语协会是以学习手语为手段, 来了解聋哑人, 并且增强与特殊人群的接触与交流为目的的社团, 通过活动, 学生们不仅自己从观念上改变对残疾人的不好态度, 并且对周边的同学和亲友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而心理协会则在抑郁症日益严重的今天为同学们提供释放心灵的隐秘空间, 把想不通的事情讲给局外人, 来为自己排忧解难, 而社团的成员也定期由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从另一层次来讲, 各种社团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以我进行社团管理的浅薄经验看来, 社团活动所要求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能够很好地约束着与会者的行为, 并且比起课堂上教师的管理, 由于带头者是由大家公选出来的, 不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在学习正确荣辱观的方面, 以我系的合唱团管理为例, 我们经常选取有意义、历久不衰的经典歌曲进行排练, 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学生的性情, 《保卫黄河》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 《青春舞曲》能让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 想到青春易逝, 从而选取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船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艺术的美好, 还有更多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诉了。

2. 我们要重视资源配置问题, 对于社团的活动要及时加以关注和帮助。

我们所拥有的可分配资源除人力资源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拥有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运行经费等物质财富类资源。除了当我们展开社团管理工作时应该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为社团发展提供场所和物资外, 还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特殊的需求。假如成立舞蹈社, 就一定要有固定场所来展开训练, 并且要配备音像设备, 以及专业教师的定期进行指导, 而跆拳道社或是手语协会等等也需要固定的场所来展开活动。我系的手语协会曾与聋哑人学校进行交流参观等活动, 并且组织了对口帮助活动, 在本学期还进行了外出募捐表演, 而国学爱好者协会则需要大量的图书文献, 这些活动组织好后都需要我们使用学校资源来帮助他们。

3. 确立对社团的管理系统要秉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这对于和谐校园的发展来说, 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我们开展社团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社团组织, 培养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带头人, 培养有互动能力和参与能力并且有良好纪律性的社团成员。通过引导来有序展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尽最大可能来提高全体社团成员的素质, 并且带动周边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团, 参加社团, 甚至成立社团。

4. 我们在社团活动展开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 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 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 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给学生以关爱, 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 公开一切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要引导学生们培养自主管理的能力, 建设和谐社团。而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 以诚信教育为根本, 加强了社团活动的管理,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修养、政治修养。由于社团的领导者是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的, 并且定期更换, 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培养出一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社团组织者,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指出的是, “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 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 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 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 尽量发现和培养人才。在进行社团活动时, 应该建立严格执行的奖惩制度, 一旦出现不服管理者或违反管理规定者, 警告无效后就应该将其除名。

总而言之, 建设和谐校园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要做的事情也很多。而每个高校都有其特殊的方法来针对自身的不同的建设需要。但无论走怎样的路, 社团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做好这部分的工作, 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细致工夫来研究它, 并且通过实践来不断改进和加强。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要求建设和谐社会, 而各大高校也纷纷呼吁建设和谐校园。在我们高校建设中, 社团文化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建设社团文化建设必须从社团的建设意义、建设条件、建设理念等等各方面来进行剖析, 研究如何搞好社团文化建设, 继而为建设和谐校园添砖加瓦。

关键词:高校,社团,建设

参考文献

[1]白) 峰.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理论界, 2007, (03) .

[2]彭嘉.论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08) .

[3]刘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活跃校园文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1) .

[4]翁弟芳.营造高校管理文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04) .

[5]唐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个性化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2) .

[6]王肃元, 马虎银.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S1) .

[7]邢存海.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滁州师专学报, 2003, (04) .

[8]周爱平, 曾德生.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现状与前景[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4, (01) .

[9]刘进锁.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3) .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简论 篇2

一、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

从理论上来讲,办学定位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结构,它不仅包含了办学理念、社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层次的定位,同时还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定位。而所谓“学科建设”,当前学界对其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主张“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任务,包含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有主张学科建设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学科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还有人认为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在以上几种观点中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分析。由此不难看出,办学定位内在包含了学科建设的内容。对于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工程来讲,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其首要的保障。如缺乏准确的定位,民办高校就很难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很难立足。

针对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发展的现状,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解决定位缺失,自身亟需处理的突出矛盾就是教育的公益性和合理利润回报之间的关系。民办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合理的利润是受法律保护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了民营资本投资教育允许有合理的利润回报。这样,对于投资高等教育的民营资本持有者来讲,如果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很难赢得学生及其家长的口碑,甚至教育的盈利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的利益;而如果完全不计投资的回报率,又会违背资本自身增殖的特性,违背了投资者的初衷。这样,在盈利多少的问题上对于投资方就是一个“度”的考验,把握好这个“度”,一方面既能保证向社会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回报,从而最终实现投资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赢。然而一旦把握不好这个度,投资者单方面追求最大利益回报,那就会逐渐失去市场,从而使学校自身的发展缺乏内在的吸引力,很难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在“利”和“义”之间做出一个权衡,遵循适度原则处理好教育的公益性和合理回报之间的矛盾,把握办学的大方向,在此基础上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才能针对具体的办学定位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也唯有此才能保障学科建设的大方向。

二、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性境遇下,一些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正在遭遇被庸俗化了的实用主义的严重干扰,出现了断裂性、碎片化、物质化的倾向。实践调查中发现,多数民办高校在学科构建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

1.从定位上来看

多数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之始就存在着思路不清、定位不准、随波逐流的放任现象,学科建设严重落后于时代步伐。缺乏系统的学科建设不仅使得学校的发展失去了更持久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使学校的发展陷入到了固步自封的泥沼之中。

2.从执行上来看

多数民办高校对于已制定的学科建设方案缺乏可操作执行计划。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所处地区的发展特色,以办学定位为依据,规划本校在短期、中期、长期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和打造特色专业,培养具有鲜明学校特征的有用人才。同时,民办高校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总结学习,制定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特征的立项管理和规划管理方式,系统全面地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

3.学科建设方案执行之后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和整改

一套学科构建计划方案出台以后,相关部门应做好资源信息调配,以最大限度保证手段和目标的一致性。但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多数的民办高校在一期效果初显以后,缺乏更深入的信息整合,从而使学科建设停留于一定的瓶颈,无法突破。

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原因在于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缺乏系统的、科学的驱动力系统,也即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效机制

所谓机制,指的是“为了保证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建立的驱动力系统”,它支配并促使整个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作为整个学校建设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科学发展也必须有相应的运行机制,以此确保学校某一学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以及教学管理实效的稳步强化。

1.坚持“以人为本”,不忽略每一个个体

针对民办高校来讲,“以人为本”就是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不仅要以教学教师为本,也要以行政教师为本;不仅要以教师为本,还要以后勤管理者为本。总之,民办高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都应该是学校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的依据,因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另外,民办高校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的另一依据就是学校登记在册的全部教职员工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只有学校做到尊重每一个个体,不因部分学生缺乏进取心而疏于引导,不因部分教师缺乏归属感而疏于关爱,不因个别后勤人员工作缺乏责任感而疏于管理……只有这样,个体的参与意识才会增强,个体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各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细则时尽量本着公开、公平、正义的原则,想人之所需,思人之所虑。教学、行政、后勤三大部门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多交流、多沟通。只有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和理解时每个人才会在心灵上产生对学校的认可,增强归属感和依赖感,从而建立学校内部内在的情感纽带。这样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职工才会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扯皮。

2.兼顾科学和人文精神,提升学校整体品质

在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构建过程中,除了科学性的、实用性的学科以外,一些人文层面的纯精神学科的`设置也显得尤为必要。民办大学如若一味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最终只能沦为“职业培训所”,而远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最高理想。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确立对于一个欲求更高远层次发展的民办大学来讲显得极其重要。所谓科学精神,简单来讲就是实践活动中的求真精神,它是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真相及其规律的探索。针对民办高校来讲,坚持科学精神从总体上来讲,就是要在实践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尊重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不盲目求快、求好,不脱离客观存在的办学实际,理性设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细则。所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讲就是在认识实践活动中求善、求美的精神,它是在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基础上、在把握客观存在真相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探寻人类前途的终极价值关怀。民办高校要弘扬人文精神首先就是要各部门各实践主体明白,讲发展不是只注重发展的过程,而是强调发展对人本身产生的影响。脱离了学生的发展、缺失了教师的发展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弘扬人文精神,除了树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之外,全体教职员工还需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吸纳。为此,学校要提供多重机会尽可能为大家学习人文知识提供条件,要开展一些提高教职员工人文知识储备的活动。 3.更新诚信、公平、创新、幸福、信仰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民办高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更为注重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比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科研成果等,然而对于内在的非量化标准往往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要构建民办高校科学的学科建设目标,高校自身要结合教学实际确立系统的教育观念体系,在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基础上,围绕诚信、公平、创新、幸福、信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

(1)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民办高校校园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构建长效的诚信机制,就要提高教师的诚信素养。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加强师德建设,在实际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诚实守信,通过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挥榜样作用,真正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2)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民办高校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制度、秩序的公平和效果、结果的公平,并以此来确保校内部活动参与人的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从而使学生、教师、学校三者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加强公平教育,构建长效的公平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一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公平的校园氛围,通过校园制度规范的制订、公平理念的宣扬等构建校园公平体系,从制度上捍卫秩序的公正以及行为结果的公平。二要以诚信促公平,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适当加入公平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以诚信促公平,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最终达到学科建设的总体和谐。

(3)创新主要指的是知识创新。创新包含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层含义。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时,民主宽松的教学工作气氛成为必不可缺的重要保障。就班级教学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看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正视失败,客观面对自己;就学校教学安排来讲,相关院系要有意识地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和选修课程,鼓励教师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并尽可能为相关兴趣小组的师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4)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和情感。当幸福上升到理念层面来讲时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这里的幸福教育是指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发现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一方面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构建中加设“幸福课”,将幸福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幸福,珍惜幸福;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将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视教育本身为一个幸福的过程和事件,使师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要体验幸福必须学会享受自己的创造活动,在创造活动中感受、捕捉幸福。正如马克思说:“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幸福总是与信仰相关。所谓信仰,包括两层内涵:信以为真,信以为值。也就是说在信仰主体的内心存在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其在实践活动中所有活动最终的价值诉求。因此,这里的信仰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宗教信仰、党派信仰。相反,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系统内部各项活动得以进行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真理和价值完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在实践的民办高校校园活动中,信仰出现了一定的危机,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波动、盲目、模仿和迷信等不良倾向,甚至有些同学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庸俗化思潮的信仰。因此要加强信仰教育,首先教师要确立起信心,明确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合理信仰。不搞教条化,不搞一刀切。再次,发展、创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信仰教育与德育密切结合起来,巩固教育效果。最后,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进行互助教育。

4.培养和谐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在市场经济下,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较晚、底子较薄等限制自身缺乏足够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竞争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必须不断发掘自身优势,以培养优势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为己任,致力于办学优势的塑造,并以此赢得市场信赖,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

(1)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科建设良性进行的保障。要实现各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和谐。因为只有在和谐的局面下,系统各要素才能实现最佳的结合,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最终促进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2)以和谐为基础,结合本校办学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优势或管理优势,形成特色的教育品牌。这一特征可以是特色专业教学,通过打造学校特色专业群共建某一行业、某一专业的品牌教育特征。比如民办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地域经济的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等要素围绕相关经贸管理、信息技术、语言翻译等实用类项目开设专业,以此作为学校专业教育的名片。这里,一定要注意处理好相关学科之间的课程设置,避免出现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重复浪费。最终将借此形成民办高校在市场竞争上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荣耀感和归属感,并在精神层面造就学校特有的凝聚力,为吸引更优秀的生源和师资奠定基础。这种和谐加特色的校园文化将使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促使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四、总结

简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廉洁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32-01

廉洁文化教育作为高校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师生员工进行廉洁教育,构筑反腐倡廉思想防线的主要手段。就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而言,廉洁文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行动,也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程。

首先,廉洁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无可避免地对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成员产生着诸多或正或负的影响。对于即将融入社会,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仍处于形成和成熟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各种多姿多彩的外界诱惑、无数纷繁复杂的社会浸透,使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困惑、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这表现在荣辱观上,大学生中不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迷惘、道德水准降低,个人主义膨胀、团队精神匮乏,勤俭意识丧失、享乐欲望高涨,诚信理念缺位、公德观念薄弱,民族精神淡化、理想信念模糊,网络伦理失范、思想防线弱化等等,都诉求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要有所作为、加大作为。大学生无论是从思想观念、心理特征还是人生阅历上,都处于非成熟期,很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失甚至浅薄,在这一年龄段上,他们很容易情绪波动,价值取向摇曳、反复,容易受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所左右,尤其是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更容易诱使他们产生消极情感、观念与言行。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廉洁教育,打好“防腐疫苗”,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熏陶功能和约束功能,让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通过廉洁文化教育所培养起来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明辨是非、分清假丑,并以此来规范和矫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培养大学生廉洁理念和廉洁意识,引导大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信,注重廉洁思想的培养,自觉养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

其次,廉洁文化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呼唤大批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为基础。其中,包含廉洁文化教育在内的德育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诸多教育方式中的灵魂或核心。因此,高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殿堂,其所培养的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廉洁文化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功效,它可以使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化自觉和精神自信,从而使廉洁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在行动上化为一种自律。卓有成效的廉洁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走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良好平台。

再次,廉洁文化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廉洁文化源远流长,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赋予了时代内涵,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批判继承了的廉洁文化,则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为社会稳定与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证。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廉洁文化通过倡导廉洁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健全的思想道德和法纪观念、规范廉洁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践行党的执政理想和价值追求等等,为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其廉洁素质是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以及教书育人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要以长远和战略的眼光,通过廉洁文化教育把廉洁理念与观念渗透到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通过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等观念,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以及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最后,廉洁文化教育是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战略举措。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不是几代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一边反腐一边倡廉,这密切相连的“一反一正”,古已有之、现实犹存。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在未来承继大业的大学生的廉洁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如何,是一个长远性、战略性的大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基地与桥梁,是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高校既要承担起总结、提炼和升华廉洁文化的历史重任,又须把廉洁文化教育以战略性的态度、扎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落实到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大学时代,可以说是大学生学习、成才、成长的黄金期,在此期间使他们系统地接受廉洁文化教育,努力使廉洁理念化为行动上的自觉,可以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从长远眼光来讲,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养成,使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就获取廉洁知识,增强拒腐抗体,从而在走向社会后能够自觉反腐、廉洁执业。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岗前”的职业道德的训练与强化,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规范大学生职业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反过来讲,大学生步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后,能否廉洁从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Z].教思政[2007]14号文件.

[2]张文军.关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4):84-85.

高校学风建设简论 篇4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 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 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2]。

学风建设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它不仅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教学传统和学人品质, 而且是衡量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高校学生群体学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在当前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等诸多因素。

1. 社会因素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对学风建设起了很大冲击[3]。

2. 高校因素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风的不良影响[4];没有做到宽严结合、张弛有度。

3. 学生因素问题。学生缺乏理想, 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专业思想不稳定, 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自制力较差。

4. 家庭因素问题。家庭中不良因素会导致学生学习观的扭曲;家长忽视家庭教育。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措施

1. 正确认识, 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 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 深化教学改革, 真正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改革, 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在教学改革上, 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 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 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5]。

2. 加强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端正学习态度。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即“两课阵地”的作用, 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并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使他们逐步树立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6]。

3.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全方位、立体化地搞好学风建设。一是学校重视, 使学风建设真正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二是社会关注,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全社会都应当营造帮助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以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三是家庭配合。学校应当畅通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让家长清楚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和重要性, 齐抓共管, 营造良好学风。

4. 严抓教学环节,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采取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促使广大教师形成自律意识[7]。

5.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抓班风促学风。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材。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并培养一支得力的班级干部队伍, 不断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 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

6. 健全考务管理制度。没有严明的考风考纪, 良好的学风就难以形成。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 严格教学要求, 维护考试制度建设的严肃性, 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 加强考试违纪教育和考试诚信教育,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形成正确的舆论和风气,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考试违纪的危害性。

7.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大学期间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前景及人才培养规格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要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各阶段, 根据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接受所学专业, 培养学习兴趣。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全程教育, 使学生明确和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方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8]。

8. 丰富课外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风和学风建设, 是发挥师生主导作用, 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具体形式,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同时要抓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9.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制度,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学风意识,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采取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志愿者评比、科技竞赛奖励、优秀班级团支部评比、榜样在身边等引导和激励措施, 创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 切实达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 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炎斌.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高校管理, 2005, (1) .

[2]任海林.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3]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6) .

[4]程样国, 舒涛, 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 2005, (5) .

[5]程正芳, 等.论招生规模扩大后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2) .

[6]段雪辉.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 2007, (2) .

[7]杨国庆, 谈高校学风建设基本模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 篇5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社团; 意义; 存在问题; 对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社团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成熟、能力的加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16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并充分发挥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没有严格规范的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运转,甚至在社团活动中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忽视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是社团物质条件欠缺。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地,社团指导教师配备不够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上海高校80%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等问题,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三是社团活动层次较低。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很多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上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社团建设听之任之,导致一些学生社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许多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服务,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四是内部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社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组织过于松散。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没有必要的章程、管理制度,结果造成了一个活动一个组织、一个会长一个组织的局面,一旦活动结束,会长卸任,整个社团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学生社团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

(1)要在提高社团骨干素质上下功夫。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社团是否有战斗力和生命力,尤其是社团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素质。因此,高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之中。要有计划地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要在提高活动的层次上下功夫。开展活动是社团存在的主要目的。活动是社团凝聚青年

学生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加入某一社团,但参加几次活动以后便再也没有了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不高,活动低水平重复。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2.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1)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任务;要利用各种纪念日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弘扬主旋律;要通过鼓励社团团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学生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要坚持社团建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广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学生社团成为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校园稳定的润滑剂。

(2)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高校要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习型团队”,成为学生自我锤炼意志的重要场所,让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3.建立和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运行方式。因此,必须把握社团自身的特点和活动方式,促使社团文化发挥育人的最佳功能。对此,一方面要根据社团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直属于校团委等部门的类似于社团联合会等社团服务管理机构,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有效管理,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制度》、《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办法》等,从而使社团明确工作的目标,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不仅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社团组织作为高校学生活动中最活跃的群体,应该主动成为联系社会文化的纽带,成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辐射社会的桥梁。学生社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知识变革的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引导社团这一群体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社团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团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新探索 篇6

一、抓住时机,认清形势,大胆开辟新社团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贫困生数量和比例在逐年增强,个别院系甚至达到了30%以上的贫困生。广大的贫困生生活拮据。大部分同学都希望采取勤工助学的方式减轻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各类皮包中介公司一味谋求经济利益,致使部分大学生上当受骗,缴纳了中介费用却得不到工作岗位,再者,个别人以找家教、招工为名,使大学生蒙受身体、经济损失的案例层出不穷,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这一完全服务性的中介组织应运而生。

二、确立社团建立及开展活动的宗旨尤为重要

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的性质和宗旨非常重要,其决定着工作的努力方向和这个组织的生命力,借鉴社团的灵活性,开展活动的多样性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以社团的方式开展活动,并把宗旨定义为“以爱的阳光驱散贫困的阴影,以生命的沟通燃起生命的信念”,这样,把从经济服务贫困生和心理服务贫困生的双重任务作为了社团努力方向和根本任务。

三、精选优秀学生干部担重任,重视社团干部培养

优秀的学生干部是社团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社团干部队伍是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经过公开报名,民主选举产生了试用干部,为竞聘上岗的社团干部划定试用期限,给任务,压担子,加速其成长、成熟。同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

①注意时刻增强社团干部服务意识

作为社团联合会、学生会以及下属的团学组织,服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这样一个服务性社团,增强社团干部服务意识更加重要。时刻要求社团干部端正认识,任何工作都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工作不能指手划脚,趾高气扬,要树立踏踏实实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②注意发挥制度的力量,使社团干部有章可循

要科学地管理好社团组织,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管理制度就会给工作增加困难。社团建立后,相继出台的《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章程》《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管理条例》《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社团干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在实践中逐渐修订完善,这些制度对社团管理和社团干部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注意关心社团干部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关心社团干部是社团指导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注意经常关心学生干部对学习好、工作负责、思想上进的社团干部要给予关心和培养,对生活中有困难的社团干部要尽量给予照顾。在社团内部要注意把社团的宗旨和活动目的展现给社团干部,用真心之犁去耕耘社团干部心田,用言行去影响和感化社团干部,使之能够真心为学生服务。

④要注意关心社团干部的心理问题

繁重的学业,紧张的工作使社团干部承担了比普通同学大得多的心理压力,要注意深入到社团干部当中与之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时进行心理指导,消除隐患,及时排解,促进社团干部健康成长。

四、充分估计社团初始运作困难,设计好各项预案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团建设的初始阶段。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成立伊始面临着新建社团怎么开展工作的实际问题,由于新建立,毫无经验可言,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有的社团干部在为贫困同学寻找助学岗位的同时受到了“白眼”“冷言冷语”,甚至是“恶语讥讽”,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使这些同学极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打退堂鼓,这时,必要的思想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要时刻鼓舞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十分微小的,也要给予表扬,只有全体成员都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另外,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类似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良好的运作机制是社团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寻找岗位,认证岗位,信息发布,推荐上岗,跟踪调查回访等一个完整体系。其中,寻找岗位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每个成员根据本人情况入会时间,担任职务不同,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有效岗位数完成情况是考核干部重要指标,认证岗位是重要的环节,形成调查,确保安全。最后,形成与用人单位的书面协议书,信息发布则把经确认的信息以公告的形式面向全院贫困生发布,推荐上岗是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申报同学情况最后确定人选,主要依据和原则是上岗次数较少,经济条件较困难的同学优先。跟踪调查回访是调查用人单位执行协议情况,是社团的维权部门,同时,也对贫困生上岗和工资收入情况作以统计记录。

六、选择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大学生勤工助学属兼职工作,同时又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这样势必会给所寻求的岗位和工资待遇带来一定的 局限。所以,寻找的岗位要切合实际,工资待遇高但工作时间过长和占用上课时间的同样不适合大学生,而一些短期工作,例如:节假日商店促销员,各种产品校园代理,家教,摄影公司引客入座,礼仪员,派发等兼职工作应该是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的首选。

七、注意形象问题

做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一方面代表着大学生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怎样使大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展现给社会,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对上岗同学的必要礼仪培训和引导教育要跟得上。

八、要把勤工助学岗位的提供与对贫困生的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贫困生大多存在较重的自卑心理,在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的同时,要把更多的关爱给予他们,要让他们感悟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那种珍贵的友情,要多开展类似于“温馨港湾”情感诉说一类的活动,要多给贫困生创造交流,倾诉的机会,要让他们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更要获得自信与豁达,勇气与抗争。

总之,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是社团发挥服务职能的一次有益探索,社团的发展、创新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社团、热爱社团,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要不断进行尝试和实践,只有这样,大学生社团才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 张文学,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 中国青年研究 , 2006(06) .

[2] 李海舰, 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和管理[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 2006(01)

[3] 文君,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 2006(05) .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简论 篇7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社团文化

新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为媒介传播信息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截至2016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网民总数的92.5%。[1]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生活,其中尤以高校学生最为明显。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传统的以专业为纽带的大学班级的功能和主导地位逐渐被弱化,而以兴趣为依托的大学生社团则蓬勃发展起来,成为高校一支不容忽视的组织力量。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正确地引导高校学生社团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和方式有效地开展社团各项工作和社团文化建设,是高校社团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1 高校社团发展的现状

高校社团组织只需向学校有关部门备案,组建门槛较低,参加社团也无需复杂的审核手续,人员构成及工作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高校社团的数量与规模在急剧扩张,跟随新媒体的发展,在高校呈现蓬勃态势。以南通大学为例,截止到2016年9月,南通大学约有学生社团130个,社团类型涵盖志愿服务、兴趣爱好、科技创新、自我管理等类型。学生参与度普遍较高,社团成员占全校学生总数近一半,社团活动的受众则更为广泛。当然高校社团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团的持久性及传承性较差,没有自己的社团精神、宗旨、社训等,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物质资源不足,社团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自治能力较差,社团文化创新水平偏低,没有品牌项目,有的社团活动只注重社团成员的兴趣,缺乏对大学精神的延伸等。

2 新媒体时代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首先,新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高校社团活动的阵地范围。高校社团活动在运用传统媒体收集信息时容易出现信息储备小、覆盖面狭窄以及信息提取困难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团活动的开展。而采用新媒体形式收集信息则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使得社团组织的教育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生对社团选择的自由程度。新媒体还使社团管理方法、社团建设经验等交流变得畅通,在与时俱进中拓展了社團发展的新空间和新领域。其次,新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社团成员可以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及图片等形式进行在线交流,对于有时间冲突的学生来说可以有效兼顾到各方面的学习与工作,并有助于社团组织及时改进及跟进社团工作,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再者,新媒体可以更好地解决社团活动的空间性问题。通过新媒体,社团可以将自己的活动开展到校外,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宽了社团文化活动的空间范围。

新媒体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带来的更多挑战。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任何组织及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言论及各类信息。特别是当前微信、微博等平台的言论自由度及不可预测性较大,对于意识形态相关的社团影响最大。而这些社团往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着价值引导的重要功能。新媒体的普及使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导向呈现多元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社团管理者的地位受到挑战。此外,由于大学阶段正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很容易受到新媒体中负面信息的影响,继而导致社团整体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偏移。此外,新媒体上过于丰富的信息使人们不能有效地把握海量信息的重点,从而在社团活动内容的筛选时增加了难度。不仅如此,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现成的活动资源、减少工作负担的同时也容易产生网络依赖性,从而养成不勤于思考的坏习惯,大大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对新媒体的依赖会削弱社团活动对学生的锻炼意义,无法起到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

3 新媒体视野下提升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大学生每天都接受着各类信息的轰炸,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一些负面、淫秽及反动信息,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提升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社团精神文化建设,建立社团成员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以此来抵抗新媒体带来的不良价值导向。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开放、便携、高效的特点,使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通过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生头脑,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困惑与盲从。[2]要发挥高校老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纠正作用,对于学生及社团活动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想引导与教育,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层次。

3.2 提升新媒体运用素养

新媒体充斥着各类不良信息,需要大学生能够对其具有识别能力。然而,由于大学生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对不良信息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这就需要高校老师重点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素养。高校老师可以通过典型事例阐述不良信息的识别与过滤,树立正确的导向,并对社团活动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筛查,及时引导学生规避不良信息,避免造成进一步的错误导向。通过强化社团文化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媒体素养优良的队伍,提高社团的凝聚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加入富有特色的自我元素,在社团组织中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风气。

3.3 健全社团活动机制

新媒体是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及活动机制的重要工具,社团管理者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来保证社团成员之间信息传达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只有在网络等虚拟信息传播媒介下保证发布信息的真实有效,促进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和信息分享。其次,社团组织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鼓励社团成员之间思想上的交流,进行信息共享,打造社团特色鲜明的传播内容,促进社团竞争力的提升。此外,社团组织可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相互联系,分享社团活动信息及社团成员的日常生活,充分交流社团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培养大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感情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上一篇:山区输配电线路测量下一篇:创新教育思想品德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