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设计

2024-07-25

医学科研设计(精选十篇)

医学科研设计 篇1

随着现代成像及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 医学成像已迅速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技术领域。各种类型的医学图像不仅可以使医生观察到患者体内脏器在形态学上的变化, 而且可以使其对脏器的功能及治疗效果做出判断, 从而成为临床与医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 可供医学临床、教学和研究使用的医学图像数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膨胀增长。据统计,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影像数据占整个存储量的90%以上。能否有效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从中提取更多的信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以解决临床及医学基础研究中的问题, 已成为医学本科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1]。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影像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通过对先进的信息处理基础理论、医学成像原理及图像分析方法的介绍, 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医学影像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提高图像质量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医学图像的常用分析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提高综合能力。由于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医学、计算机、数学和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学生数学、信号处理等的理论基础要求高, 预修课程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 同时又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编程能力, 能够将复杂的算法快速实现并得到处理结果, 学习难度大;加上很多学校不具备相应的临床影像设备, 难以获得有针对性效果的医学图像。因此, 《医学图像处理》是一门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难教难学的课程。

1 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组秉承“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 面向学生能力培养, 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研究, 探索并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化、二突出”《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新模式, 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内容特色化

生物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现代医学的几次革命性突破均与医学成像技术密切相关。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课程或者以医学影像设备为主, 介绍各类成像设备的构造、成像原理等;或者侧重介绍数字图像的处理技术, 包括信息处理理论和主要算法、图像的压缩和传输等。但对于医学图像而言, 由于获取图像的特点与成像设备密切相关, 其有效处理与对成像原理及影响因素的了解密切相关, 因此, 将医学成像和处理技术相结合, 是图像技术在医学基础及临床应用中的特殊需求[2]。在课程教学中, 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将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内容进行融合并不断完善, 将处理方法的设计分析与医学成像中的质量影响因素及临床需求相结合,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学内容。

同时, 随着新的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逐步应用, 教学组还不断吸收本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及更新, 增加了磁共振功能成像、统计图像重建、多模图像配准、DICOM医学图像传输标准等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新内容。鉴于在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上的特色改革, 教学组2011年获得了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院校《医学成像与处理技术》核心课程实施方案的研究和分析”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项目成果“《医学成像与处理技术》课程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案”作为核心课程之一被收入由教指委主编的《高等院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案》白皮书中, 为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和方案[3]。基于上述改革, 教学组牵头国内多个医药院校, 主编了《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作为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规划教材, 这可能是国内第一部将医学成像和处理技术有机融合、全面反映医学影像分析和处理需求的教材[4]。

1.2 教学信息化

由于课程中的很多内容, 特别是基本理论及算法原理相对抽象, 且是前期多门数学、物理、信息课程知识的综合,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或掌握。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设计了大量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动画及软件, 使关键理论和算法具体化、形象化, 结合图像处理结果, 设置了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 以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目前, 全部教学内容均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课件总数达21个 (包括双语课件) , 以中文课件为例, 共有视频8段、动画48个、图像812幅、应用案例191个。同时, 教学组结合临床需求, 自行研制了由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仿真系统、唇裂缝合术模拟系统以及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等处理软件构成的“外科手术虚拟实验室”, 能够模拟并实现基于患者影像的三维器官模型构建、临床参数定量测量、术式仿真等功能, 获得了全军院校基础实验课程虚拟实验室和虚拟软件推选成果一等奖。基于上述信息化教材及资源, 教学组建立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网站 (mip.fmmu.edu.cn) , 全部授课内容面向互联网开放, 为课程的课外教学、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1.3 突出能力培养

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具有交叉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 图像处理基本理论及算法的学习与临床应用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

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各个学科的日益结合, 它已从最初的计算工具变成普遍适用于自然和社会领域的通用思维模式。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利用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来处理解决医学影像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计算思维能力在医学应用中的完美体现[5,6]。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着重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在教学中采用大量临床影像实例, 结合其获取、存在问题及处理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理论、算法实现和应用间的关系,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阐述计算在海量数据处理及算法设计上的应用, 突出计算思维在解决医学图像相关处理问题时的作用和思路, 从而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新型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大家的关注。2012年底, 我们作为牵头单位, 获得由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面向计算思维的医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该项目共有全国30余所医药院校参加, 旨在通过对4门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的改革, 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能够成为开发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进行医学研究、临床决策和指导临床应用的能力。作为4门核心课程之一, 《医学图像处理》将进一步从思维方法和专业应用层次上开展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

鉴于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的前沿性及快速发展的特性, 为学生提供具有最新前沿内容的双语讲座, 不仅可传授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思维方法和最新应用, 还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的广阔环境和丰富材料, 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基础理论、掌握关键算法、跟踪发展前沿以及利用影像处理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为此, 教学组一方面在教学中结合课程进展, 开展部分前沿新内容的双语教学讲座;另一方面, 利用与国外团队的科研合作交流机会, 每年邀请国外教授为学生授课, 让学生现场体验国外授课的方式和效果。近年来共邀请来自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Johns Hopkins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Utah、Dartmouth University等医学影像领域的多名国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 这其中包括IEEE会士, 也包括核医学成像及医学物理方面的终身教授, 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反响。

1.4 突出实验教学

《医学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课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够强化对课程内容及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消化, 同时算法的编程实现亦是课程教学的要求。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 教学组一方面结合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的需要, 采用具有延续性的临床应用案例, 将实验内容与课堂授课紧密衔接, 使理论课和实验课穿插进行、紧密配合;另一方面, 教学组采用任务驱动型实验模式, 着重优化实验类型, 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教学中将实验细化为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和自主型4大类, 适当降低基础型实验的比例, 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及自主型实验的比例。围绕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组共设计了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7个, 同时还设计了自主型实验11个, 鼓励有兴趣和有精力的学生选做。这些自主实验题目主要来自日常生活 (如人脸检测、食品检测、电路板检测) 、临床应用 (如脑组织分割、CT伪影去除) 及行业权威杂志中的文献 (如螺旋重建、边缘保持滤波等) , 趣味性和实验内容兼顾, 对学生开展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实验项目特别是综合及创新实验有部分英文原版内容或参考文献, 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及学科知识的共同发展。

1.5 考核多样化

为更好地评价学生对理论和算法应用的掌握程度, 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验技能, 特别是应用能力, 教学组对传统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学生总成绩由3个部分构成:试卷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解和融会贯通, 约占50%。与传统试卷不同的是, 试题多为基于图像、结合实际应用的试题, 考察学生的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实验成绩主要根据每个实验项目学生的所用语言、算法实现方法以及实验报告内容来确定 (如采用C语言比用Matlab加分) , 约占40%。第三部分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由课程加分构成, 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新问题、新应用、讨论题目或实验设计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均有加分, 选做自主实验项目亦有加分, 该部分约占总分的10%。上述综合评价策略的实施结果表明, 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避免死记硬背,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综合能力。

2 课程建设效果

A picture is worth thousands of words (画意达万言) , 所见即所得是图像的最大特点。教学过程中制作的示例图像及电子教案, 让理论和算法具体化、形象化, 同时结合图像处理结果, 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大大提高其理解和掌握水平。目前, 中文课件中有各类图像812幅, 资源库中共有图像1 249幅, 累计幻灯片总数超过2 000张, 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坚实支撑。

好的临床应用案例是吸引学生掌握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的关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组共搜集制作了191个临床或日常图像应用案例, 其中, 临床案例58个, 基本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可由相应的案例引入, 大大提高了课程吸引力及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 教学组建立了内容完整、资源丰富、互动交流的课程网站。目前, 课程网站上提供教学所需的完整教学资料, 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习题库、师生互动、学生设计实验作品展示、课堂实录等。该课程进一步向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向发展。

学校教务处收集的近3 a的本科生评价结果表明,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图像处理》的教学满意率最低达96.9%, 3 a平均为98%, 课程课堂教学满意率高, 教学效果极佳。

3 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医院从事医学工程相关工作, 应能熟练处理医院中大量应用的医学影像。我们提出的“三化、二突出”《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新模式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可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扎实掌握医学影像方面的基础知识, 具备熟练的医学影像处理能力, 从而为其以后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从内容特色化、教学信息化、突出能力培养、突出实验教学、考核多样化5个方面介绍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探索, 并详细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效果, 指出了该种课程教学新模式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可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扎实掌握医学影像方面的基础知识, 具备熟练的医学影像处理能力, 从而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图像处理》,能力培养,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田捷.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2]康晓东.医学影像图像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院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卢虹冰, 宋文强, 张国鹏, 等.医学成像与处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5]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7-11, 32.

医学科研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 篇2

[关键词] 医学科研 要素

健康网讯:

熊国强(湖南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贺石林(湖南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科研的基本要素包括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和实验效应。如用某种传统西药或中成药治疗缺铁性贫血病人,观察比较两组病人血红蛋白的上升趋势,该研究中所用的两种药物称为处理因素,缺铁性贫血病人称为受试对象,血红蛋白称为实验效应。如何正确选择三大要素是科研中专业设计的关键问题。

处理因素(受试因素)通常指由外界施加于受试对象的因素,包括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或内外环境的。但是生物本身的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民族、遗传特性、心理因素等)也可作为处理因素来进行观察。因此,研究者应正确、恰当地确定处理因素。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抓住实验研究中的主要因素。研究中的主要因素是按以往研究基础上(本人或他人)提出的某些假设和要求来决定的。一次实验涉及的处理因素不宜太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施中难以控制误差。然而,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需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与实施的可能来确定带有关键性的因素。②找出非处理因素。除了确定的处理因素以外,凡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都称为非处理因素,所产生的混杂效应也影响了处理因素产生的效应对比和分析,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例如上述两种不同药物治疗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试验,非处理因素可能有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如果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营养等构成不一,则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的比较。因此设计时便设法控制这些非处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减小实验误差。③处理因素必须标准化。处理因素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与施加方法等,都要通过查阅文献和预备试验找出各自的最适条件,然后订出有关规定和制度,并使之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试验结果的评价。如处理因素是药物,必须正确选择批号,给药途径和时间也应标准化和相对固定化。

受试对象(研究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多数医学科研的`受试对象是动物和人,也可以是器官、细胞或分子。但中药种植中培育品系的研究则将药用植物列为受试对象。

在医学科研中,作为受试对象的前提是所选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①必须对处理因素敏感;②反应必须稳定。因此,在观察新药的临床疗效试验中,应当选择中等程度中青年患者,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疗效率高低的差别。受试对象的疾病应诊断明确(依照国内或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且表现具有典型性。研究者必须深知病人的心理状况、情绪起落、病情程度、病程长短、生活习惯、个人嗜好、家庭经济收入、食品种类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疗效,这些影响因素必须很好地加以控制,使组间均衡化。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对实验动物的选择要求也不同。动物的选择应有针对性地注意种类、品系、年龄(月龄)、性别、体重、窝别和营养状况等。为保证实验效应的

勇攀医学科研高峰 篇3

2007年,天津医院院长王学谦教授再次当选天津市人大代表并出席天津市人大会议,他不负众望,励精图治,在连任两届天津市人大代表期间勇于开拓创新,为党、为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深受人民群众爱戴。

献身事业 情系患者

王学谦教授长期以来,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出发,致力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为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为攻克医学科学的难关,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中青年专家。

王学谦教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科学研究事业。作为天津市实验室医学学术带头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实验医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在本学科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专业知识广博,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前沿动态。他先后主持天津市6个大型综合性实验室和3个研究所工作,担任十余项科研课题负责人。他完成的“快速纸片法促甲状腺激素放免试剂盒研究”,获得省市级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科研成果能对新生儿进行甲状腺机能筛查并对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的儿童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治疗,使其脑发育达到正常儿童的智力水平,对优生优育意义极大,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完成了技术转让,形成规模生产,在全国14个省市推广销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学谦教授的成绩除来自聪明睿智的大脑、标新立异的思维,更多的是出自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情愫。2001年王学谦教授主持了“血栓调节蛋白最小功能片段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科研项目。该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制备表达产物,为抗血栓治疗提供先进的诊疗手段,该成果为国内首创。获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奖。该研究成果得到外国专家的首肯,在申请报名参加了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临床生化与实验室医学大会时,当天日方就发出了邀请,并承担全部赴日费用。该成果在大会上一举获得亚洲A级大奖。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诱导CD34+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体外实验研究”立项工作。这项研究,通过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为骨组织的成骨细胞提供种子细胞,使其在主架上攀附生长、繁殖,为骨的修复、骨组织重建工程学提供骨细胞的干细胞寻找到了新的途径。该项研究还可以解释骨髓和脐血来源的成骨细胞是否具有正常成骨细胞的性质和功能,以及为解释造血过程和成骨过程两个过程交叉性和相关性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室数据。该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将为治疗白血病和创伤骨科领域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是天津医院10年来科研工作的标志性突破。

患者的痛苦时刻牵动着王学谦教授的心,为患者解除痛苦成为他进行科研的动力和目标。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如果缺少闯劲、缺少活力、缺少科研思路,那就很少有发展的可能、生存的可能。我们的研究就是要给病人带来福音,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在临床中他发现糖尿病患者因为经常要进行血糖测试、进行静脉穿刺、取静脉血,会给病人带来痛苦或皮肤局部硬化易发感染。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2002年他与天津大学合作了科研项目“无创伤人体血糖浓度光学检测方法及应用学科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该研究使医学、光学通过互动的桥梁为患者谋求和创新一种先进的检测手段与方法。特点是无创,改变过去惯用的血糖检测方法,运用光学通过对皮肤表面随时进行无创检测血糖值。此项研究无论是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检测还是对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为后人撑起一片蓝天

“作为一名医学学术带头人,就要像细心的园丁,不但研究课题还要研究年轻人的特长,为他们寻找发展的空间,要淡泊名利,甘当人梯”。这是王学谦教授做人的准则,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渗透着他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尽心尽职的赤诚之心。王学谦教授不仅把“空间”腾出来,让年轻人在科研的舞台上尽情发挥,还千方百计地为年轻人寻找“空间”,为青年人撑起一片蓝天,任由他们驰骋。而他在幕后默默地为他们打基础,手把手地把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科研手段教给青年人,为他们的科研立项跑资金、要设备、查资料,为年轻人成为“空间”的主人甘当人梯。他带教了18

名硕士研究生,按照科研立项的惯例,谁争取来的课题,研制出来的成果第一作者就应该署谁的名。但是,王学谦教授把这些看得很淡,他说:“在成果上署上研究生的名字,就把青年人推上了新的平台,就为他们发展腾出了“空间”,为他们成才开创了局面”。他做人就是这样坦坦荡荡、无私奉献。

2002年在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时,他提出了把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理念后,不但通过周密的设计和努力使其尽快实现,同时考虑到让年轻人脱颖而出,后继有人,他把申报课题第一作者的资格让给了年轻的博士生,把自己放在了第二位。凡是被他带教的学生都被他这种淡泊名利、甘当人梯的品德所感动,在毕业答辩会上他的学生激动地说:“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做人风格、严格的教学方法是我人生求学与发展道路上的楷模。导师朴素的学者风范,宽厚诚恳的待人品德,勤勉忘我的敬业精神时时教育和激励着我,并将成为我终身受益的财富。”王学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4部,取得科研成果16项。他培养带教了18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王学谦教授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事业心令人折服,他那严谨的治学风格、创新的科研思路,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他成为本学科领域内同行公认的专家,并享有很高的威望。每年他都要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在大会宣读论文,他为天津、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国际医学界展现了中国医学专家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

王学谦院长是医学专家型的医院高层管理者,亲身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和为他们治愈疾病后成功的喜悦;同时他又是博士生导师,体会到求知的艰辛,更懂得如何理解他人和如何育人;他是知名的医学专家学者,更善于用科学的头脑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他曾是许多岗位上的管理者,更懂得要为人民而工作,努力做好工作。他是医学专家型的院长,又是博士生导师,这在天津市医学界是屈指可数的。

人生能有几回搏,搏击才能生发活力。王学谦教授拼搏进取、勤奋耕耘、励精图治,筑成他事业的辉煌。如今他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他与时俱进,规划着天津医院未来发展蓝图。5年后,天津医院将建设成为全国规模空前的创伤医疗中心,同时成为我国北方骨科创伤急救与综合防治基地及国际学术交流与高级骨科培训中心。一座新建的集急救、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与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疗大厦将成为津门亮丽的一景。

医学科研设计 篇4

1 转化医学与医学生科研现状

1.1 转化医学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指以病患为中心,将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把临床问题转化为基础研究,再将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的科学[1]。作为强调理论和实践双向反馈的科研思维方式,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实现实验平台与临床治疗(Bench to Bedside,BtoB)、抽象理论思维与具体临床实践双向整合,从而促进临床医生、基础科学研究人员、生物技术专家的协调合作[2]。

我国的转化医学在2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建立了近百个转化医学研究机构[3]。转化医学科研工作者通过建立模式生物、研究离体细胞,在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收集了大量科学可靠的数据;同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应用明确了转化医学研究在临床诊疗个体化发展中的巨大意义。但是,一些研究者发现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诊疗转化的转化率只有15%左右[4]。大量的研究成果仅仅以论文发表的形式存在,而没有真正实现其应用价值。换言之,我国的医学科学研究者仅仅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进一步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因而研究成果的临床意义尚未完全体现出来。

1.2 医学生科研及发展现状

医学生科研是指医学生进行的科学性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医学生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理智的贡献。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来说,科研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探索未知的自然科学世界,还需要探究人文思想在医学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医学本科生需要培养的是科研管理素质,即通过高等医学教育,使医学本科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态度、求实进取的科学精神、创新性的学习习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并具备较强的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医学生科研教育理念首先由美国博耶委员会提出,其确立了美国本科生“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的教育原则[6]。我国医学生科研教育以清华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为开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医学生科研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开展了本科生创新性科研训练活动。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本科生的科研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类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存在来自学生、老师和学校的问题:就学生而言,部分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自身科研能力有限、缺乏持之以恒的科研态度和足够的时间及精力;就教师而言,由于精力和能力的限制,缺乏对学生的指导,甚至认为科研不在本科生的学习范围以内;就高校而言,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医学生科研活动纳入日常工作轨道。

2 转化医学对医学生科研管理和科研素质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本科教育是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加强培养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综合型大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疾病谱的不断更新要求医学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因此当代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发现临床问题和利用基础医学研究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基础科学研究对于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当前研究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边缘学科的发展正逐渐成为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研究热点,转化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关联性学科,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因而运用转化医学的研究平台和研究思路实行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值得广泛推崇的。转化医学研究所具备的双向整合的特性对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指导性和促进意义。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来说,转化医学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素材和临床研究背景,使其真正实现了临床和基础的快速转化和有效沟通。对于医学本科生而言,转化医学起到了一种启蒙教育的作用,能够引导本科生探索疾病和病患、临床诊疗与病理生理、临床和实验室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锻炼本科生实施科研管理的能力并且指导医学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因此,转化医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储备科研的后备力量。

3 转化医学思维指导医学生科学地实施科研管理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世界科学发展趋势的影响下,转化医学的交叉性和关联性思维正逐渐成为未来课题申报及国家或者地区之间交流合作的主流。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病理与生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的交融混合构建起了转化医学的研究体系。转化医学的研究体系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研究的医学本科生来说是复杂和难以接受的,因此医学生首先,需要一个引入转化医学思维的具有学术氛围的课堂教学,其次,需要在优秀的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具体来说,转化医学指导医学生科研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学术导师制,鼓励和引导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青年老师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课外科研指导的教育方式[7]。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科研实践是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连接的纽带,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应作为研究性大学教学法的基本原则[8]。在高等医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时期,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高等医学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9]。开展科研实践训练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0]。因此,作为本科生教育的一线教师,学术导师应该在日常的班级工作、教学与科研工作等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建立创新意识,提升科研素养和科研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不断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11]。

3.2 建立合理的结构和制度,将转化医学理念渗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

转化医学研究平台为医学本科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学习材料和科学研究途径,在双向整合思维的引导下,医学生可以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主线更新课程内容,努力获取宽厚、扎实基础知识,并学会如何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制与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转化医学思维还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除了课堂教学研讨,医学生科研管理能力的锻炼还来自广泛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开辟为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完善创造了条件。来自世界各国不同学术领域研究者带来的高水平课外学术讲座活动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还拓展了医学本科生的视野,激发了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管理和学术活动的兴趣。此外,一些高校的选修课中也融入了大量的科学前沿动态,为学生掌握初步从事科研工作的技能,提高本科生对医学科研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了条件。

3.3 运用科研质量管理促进医学生科研进程

质量管理是推进科学活动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转化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科研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恰当地运用到临床中去。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求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尤其是项目管理者,必须树立高度的科学责任意识并坚决贯彻质量管理规范,以达到提高科研质量和学术可信度的目标。以项目管理人为中心的纵横式管理模型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性、双向整合性和转化性的思维模式:即项目管理人首先根据项目的要求将具有不同特长、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员合理有机地聚集起来,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及时跟踪、反馈遇到的问题;同时团队成员以既定的项目管理人为中心,积极配合不同领域成员之间的工作。因此,该管理模型的核心思维方式与转化医学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医学生科研活动中引入此管理模式不仅能恰当地引导医学生制定具体的可量化的实施方案,而且可以促进医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由此可见,以项目管理人为中心的纵横式管理模型为转化医学研究的团队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不仅能推动科研进程,还能促进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转化医学团队提升整体的“软实力”。

4 展望

本科生教育是我国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科技进步需要依赖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活动和学术思维,同时本科生是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本科生的科研启蒙教育。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医学生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进行通识教育,还需要挖掘医学生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潜力,加强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化思维训练。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高等医学院校应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将转化医学的思维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本科阶段运用转化医学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管理的指导,从而进一步培育具备敏锐思维和全面素质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转化医学将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把临床问题转化为基础研究,再将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的基本属性强调了双向整合和学科交叉,因而转化医学思维对于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指导性和促进意义,应该在医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大力提倡。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成为评价医学本科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的医学生科研能力参差不齐,不利于高等医学院校快速有效地完成科研项目,因此本文从运用转化医学思维指导医学生科研管理和团队合作两个方面阐述医学生科研活动的意义和措施,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备敏锐思维和全面素质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管理,转化医学

参考文献

[1]徐幻,刘玉秀,杨国斌,等.转化医学: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2536-2538.

[2]Woolf SH.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JAMA,2008,299(2):211-213.

[3]陈丹霞,汪楠,安嘉璐,等.国外转化医学研究发展经验与启示[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2,9(5):384-387.

[4]陈志男.转化医学的发展与未来[J].转化医学研究,2011,1(1):1-6.

[5]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3):148-150.

[6]温伟力.“博耶报告”影响下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10,9(37):79-82.

[7]周亚利,阿娜尔古丽·塔西铁木儿.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

[8]李晓霞,汪晖,郑丹,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问题分析与改进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128-129.

[9]吴丹桂.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5(17):902-903.

[10]曹建,王海欣,朱若珊,等.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田[J].中国高校科技,2013,(21):16-19.

医学科研设计 篇5

一、医学科学研究 医学科学研究是医学工作人员主动自觉地结合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助精密仪器、对生物个体从病理、免疫、遗传等各方面探索事物(如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效果)客观规律的创新活动。包括总结工作经验,找出存在规律,以启示同行吸取经验教训。

二、医学研究的分类

(一)根据研究目的分

1、基础研究:概括地讲是指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研究。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本质规律、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如“肠系膜上静脉的基础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

2、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基础研究成果,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形式或者说是将理论转化为技术方法的研究。如人民医院“喉全切除后发音钮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3、开发研究:是指以推广和应用为目标的,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进行重大的、实质性改进的创新研究。如 “海洋水色1号卫星研制”

(二)据研究内容、方法分(即是否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

1、实验研究: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主动的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因素,并控制干扰因素的影响,以说明干预因素效果的研究。如 “苦瓜制剂对糖尿病的疗效研究”。实验研究又可分为动物实验(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和社区干预试验(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干预试验。多在某一地区人群中进行,时间长。如地方病、糖尿病等)

2、调查研究: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不改变事物任何条件下,只对研究对象群体作直接观察、询问获得资料的研究方法。如癌症的影响因素调查。

3、资料分析性研究:属于对以往资料再开发、再利用的创新活动。是对以往的系统记录资料通过新的思维、重新分析得出新观点的创新研究。如“252例病毒性肝炎分析”。

(三)根据课题来源分

1、指令性课题:上级主管部门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下属单位人力、设备、技术水平等条件下达给的课题。如“珠心算训练开发儿童智能的脑机制研究”

2、指导性课题:上级主管部门的招标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卫生部的、国家的医学攻关课题等。

3、自选性课题:在从事本专业过程中,自选立项的课题。(遇到技术或理论上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或发现新苗头,结合本学科优势立项)

(四)根据调查涉及的时间分

1、回顾性调查:从现有结果回头去追究因果关系的研究。(“从果追因”)

2、现况调查:调查目前现实情况的研究

3、前瞻性调查:从现有暴露原因去追查与原因有关的结果的研究。(“由因到果”)

三、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略懂)

(一)立题:即提出问题,亦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是研究工作最初阶段最难的第一步。

1、科研选题的基本途径:(1)从指导性课题中选。要及时了解上级各主管部门的招标内容、题目,根据自己从事专业的条件及时拟写标书,争取立项。(2)从以往研究中善于发现新问题(理论、技术上),再用创新思维改变方向再立项。(3)在从事本专业过程中,善于积累资料,查阅文献,联想启发,抓新苗头,结合学科优势条件立题。

2、科研选题应掌握原则:重要、可行、科学、新颖、效益高

(二)设计:是制定科研计划的过程,写科研任务书、标书,规划科研实施方案。包括:立题,确定研究目的意义,提出需要研究、分析、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指标、研究因素安排,实验误差控制,资料处理方法,人员分工,进度计划及经费预算等。

(三)观察或实验:科学分组,采用先进仪器设备熟练操作、严密观察、详细记录。

(四)统计学处理。

(五)理性总结(写论文)第二部分 实验设计的要素 一、三个基本要素 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 例如:“苦瓜制剂对糖尿病的疗效研究” 处理因素:苦瓜制剂 受试对象:糖尿病患者 实验效应指标:血糖值、尿糖值

(一)处理因素 按研究目的设定的,对受试对象发生作用的特定因素。一般是人为施加的因素。而参与实验过程,产生混杂效应的非研究因素则称作“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研究者恰当的确定处理因素后,应注意:

1、抓实验中的主要因素研究:即处理因素不宜太多

2、处理因素应标准化:即实验的全过程做到处理因素保持不变。

3、找出非处理因素并严格控制:减少混杂效应,使处理因素的效应充分显示出来

(二)受试对象 选择十分重要,受试对象可分为人和动物两类:

1、对临床病人选择原则:尽量选择诊断明确;年龄、性别、类型、严重程度等一致或相近的;且愿意合作的,即依从性好的。如骨折愈合一例。

2、对动物选择原则是: 首先根据不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需要,注意选用种属、品系要纯的;年龄、性别、体重尽量相同或相近的;营养状况好、无疾病的;且要对研究因素反应比较敏感的;价格便宜的。

(三)实验效应 包括效应指标的选择和观察两个方面:

1、效应指标的选择:应尽量选客观指标,不用主观指标。用精确度高的仪器测量,减少系统误差,提高准确度。应尽量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指标。

2、效应指标的观察:为避免研究者和受试者的主观偏性,使测量结果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应采用盲法或双盲法。

二、实验误差及控制

(一)随机(测量)误差:是由一系列偶然因素引起的不易控制的误差。

(二)系统误差(偏倚)

1、选择偏倚:即实验对象选择不当产生的偏倚。可以合理选择实验对象,随机抽样、分组、保证样本有代表性来加以控制。

2、信息偏倚:即仪器、操作、实验条件、主观因素等原因造成的偏倚。可以经常的校准仪器、实验因素标准化、专人操作等来加以控制。

3、混杂偏倚:即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在组间不均衡引起的偏倚。可以按照实验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做好设计,以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来加以控制。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对照原则

1、对照的意义:(1)鉴别处理因素有无效应及效应大小。(2)通过对照组,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使处理因素的效应单独显示出来。

2、对照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不同而选择。(1)空白对照: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的对照。如氯乙烯染毒。(2)实验对照:安慰剂对照,给对照组施加部分非处理因素的对照。如赖氨酸面包。(3)自身对照:即实验对照都在同批受试对象身上进行的对照,应用广。(4)相互对照:各药物组互为对照,临床试验常用。(5)标准对照:研究时不设对照组,与标准值,参考值范围对照的方法。不提倡用

(二)随机原则 使每个受试对象有同等机会被抽到或被分到各实验组中,消除人为偏性。另外也使受试对象在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尽量均衡一致,抵消非处理因素在组间的差别,提高效率。

(三)重复原则 多次重复实验以验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把偶然当做必然。

(四)均衡原则

1、均衡的意义:是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的齐同一致,以消除或降低非处理因素的影响,提高实验的效率。

2、均衡方法:(1)交叉均衡:在各实验组中又各设立实验和对照的方法。(2)分层均衡:将非处理因素按不同水平分成若干层,再在每层中安排处理因素的方法。第三部分 几种常用的科研设计方法

一、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

(一)何为析因设计 析因设计是一种多因素的交叉分组设计。它不仅可检验每个因素各水平间的差异,而且可检验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两个或多个因素如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一个因素的水平有改变时,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效应也相应有所改变;反之,如不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具有独立性,一个因素的水平有所改变时不影响其他因素的效应。

(二)析因设计的有关术语(通过下表进行理解)单独效应:其它因素水平固定时,同一因素不同水平间效应的差别。此例中,如B因素固定在1水平时,A因素的单独效应为4

2、主效应:某一因素各水平单独效应的平均差别。此例中,A 的主效应=[(a2b2-a1b2+(a2b1-a1b1]/2=[16+4]/2=10 B 的主效应=[(a1b2-a1b1+(a2b2-a2b1]/2 =[10+22]/2=16

3、交互效应若一个因素的单独效应随另一个因素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且变化的幅度超出随机波动的范围时,称该两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此例中,AB交互=[(a2b2-a1b2-(a2b1-a1b1]/2=(16-4/2=6 AB交互=[(a2b2-a2b1-(a1b2-a1b1]/2=(22-10/2=6

4、交互作用的均值表示方式 表示4个处理组A1B1,A2B1 ,A1B2,A2B2对应的总体均值(1)存在交互效应 :(2)正交互(协同)作用: 表示两因素联合作用大于其单独作用之和(3)负交互(拮抗)作用: 表示两因素联合作用小于其单独作用之和。

(三)实验设计方法

1、确定设计模型

2、将试验单位随机分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方差分析(自己填上吧(*^__^*)

1、总变异分离成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

2、将组间变异分解出主效应项和交互效应项

3、得出结论

(五)正确应用析因设计 析因设计的评价(1)析因设计比一次只考虑一个因素的实验效率高,从得到的信息来看,节省了组数和例数;(2)当考虑的因素较多,处理组数会很大(比如4个因素各3个水平的处理数为34=81种,这时采用析因设计不是最佳选择,可选用正交设计。(3)析因设计的优点之一是可以考虑交互作用,但有时高阶交互作用是很难解释的,实际工作中常只考虑一、二阶交互作用。析因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的区别(1)完全随机析因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表面类似,但是其设计理念不同,方差分析方法不同。完全随机设计为单因素设计,不能分析因素间交互作用;析因设计为多因素设计,可以分析交互作用。(2)将析因设计的资料做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会掩盖交互作用,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正交设计(Orthogonal Design)

(一)定义 正交设计是按正交表(orthogonal layout)安排部分试验,即各因素各水平的组合方式要查正交表才能决定,根据正交表安排各因素各水平的部分组合。

1、正交设计和析因设计的不同(略懂即可)(1)析因设计:G个处理组是各因素各水平的全面组合;(2)正交设计:非全面试验,或称析因试验的部分实施,G个处理组是各因素各水平的部分组合。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例如,对于有A、B、C、D、E五个因素、每个因素有2个水平的试验,按析因设计共有G=25=32个处理,但用正交设计,可选1/2实施方案,即有(1/2G=16个处理,或1/4实施方案,即有(1/4G=8个处理。(3)由于正交设计是析因试验的部分组合,所以正交设计只能分析各因素的主效应和低阶交互作用。因此,在正交设计时通常要根据生物学或医学专业知识,并假定“各因素间没有交互作用”(只分析有意义的主效应,以牺牲分析各因素交互作用为代价)或“只有一阶交互作用”(部分重要因素的一阶交互作用项)。

2、正交表的设计与使用(正交表是正交试验设计的主要工具)(1)每个正交表都有一个表头符号,记作LN(mk),表示该正交表有N行k列,每一列由整数1,2,…,m组成。(2)用表LN(mk)安排试验时,N表示试验次数;k表示最多可以安排的因素个数,m表示各因素的水平数。例如L8(27)正交设计表表示,8次试验,可以最多安排7个因素,每个因素各有2个水平。

3、正交表的特点(1)每一列中不同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整齐可比性(2)任两列不同数对出现的次数相同——均匀分散性

4、正交表的类型(1)齐水平正交表:各因素的水平数相等。如L8(27、L25(56(2)混合水平正交表:各因素水平数不都相等。如L16(42×29

5、选择正交表的原则(1)各实验因素的水平数最好相等。当m=2时,可选L4(23)、L8(211)、L16(215)等; 当m=3时,可选L9(34)、L18(37)、L27(313)等; 当m=4时,可选L16(45)、L32(49)等。当水平数不等时,则可选L8(4×

24、L16(42×

24、L18(2×37等。(2)操作简单的试验或希望得到较多的信息,可选择N较大的正交表。反之,操作复杂或成本较高的试验,可选择N较小的正交表。(3)分析交互作用(主要是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选k较大的正交表。若已知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很小,则选k较小的正交表。

(二)正交实验设计步骤

1、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指标,且观察指标应满足方差分析的条件

2、拟订观察指标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及水平数

3、根据专业确定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4、确定实验次数:人、财、物时间等

5、正交表表头设计

(三)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的步骤(自己填上吧(*^__^*)重复和不重复实验略有不同

(四)正交设计的特点

1、正交设计具有正交性,它可估计出因素的主效应及低阶交互作用。

2、正交设计的数据分析较为简单,既可直观分析,又可进行方差分析。

3、正交设计多用于各因素的水平数不多时,因为其试验次数至少是水平数的平方。

(五)正交表的灵活应用(不作要求)

三、拉丁方设计(Design of Latin Square)

(一)拉丁方设计基本概念

1、r阶/r×r拉丁方:用r个拉丁字母排成r行r列的方阵,使每行每列中每个字母都只出现一次,这样的方阵叫r阶/r×r拉丁方。按拉丁方的字母、行、列安排处理及影响因素的试验称为拉丁方试验。

2、拉丁方设计的优缺点(1)优点:可大大减少试验次数,尤其适合于动物实验;可以考核3个因素,也可以考核1或2个处理因素,可同时控制两个因素。(2)缺点:要求处理数等于拉丁方的行、列数,但一般的实验不易满足;数据缺失会增加统计分析的难度。

3、拉丁方设计要求(1)必须是三个因素,且三个因素的水平数相等(2)处理数等于拉丁方的行、列(3)行间、列间处理无交互作用(4)各行、列、处理的方差齐

(二)拉丁方设计方法

1、根据研究水平数,选择基本拉丁方:3×3 或者4×4 或者5×5,根据试验要求而定;

2、拉丁方的行、列随机化:通过读取随机数字将行列加以对调;

3、随机分配处理(1)对各因素事先编号(2)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处理,并对实验随机安排处理

(三)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

其中r代表行数或者列数

(四)进行多组均数差别的多重比较

1、LSD-t检验:比较k组中某一对或几对在专业上有特殊意义的均数之间有无差别

2、SNK-q检验: 两两比较

3、Dunnet-t检验:多个试验组与一个对照组的比较

四、序贯设计(Sequential Design)

(一)序贯试验定义 序贯试验是一种边试验,边统计的方法,按照观察对象进入试验的次序,每得到一例或一个阶段的观察结果就进行一次统计分析,一旦得出拒绝H0的结论,就可停止试验,否则,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继续或停止试验的决定。

(二)序贯试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临床研究以避免以后的病人接受无效的治疗。

2、也用于大的、昂贵的动物实验,或以小组为单位的小动物实验。

(三)序贯试验评价

1、优点(1)样本量为变数,适合于临床应用(可避免研究对象量过小造成的缺陷);(2)节省研究对象人数,符合伦理要求(可以避免由于不切实际地增加样本量);(3)试验周期缩短。

2、局限性:(1)只能对一个特定的问题作出回答,不能回答几个相关问题。(2)不适用于几个医疗机构同时进行的联合试验。(3)只适用于单指标试验,不适用于大样本试验和慢性病疗效观察。

(四)序贯设计的分类(自己画个图吧(*^__^*)

(五)序贯设计的实验步骤

1、规定试验标准:包括试验的灵敏度、有效及无效的水平、第一二类错误的概率α和β

2、利用公式或工具绘出序贯试验图,即试验的边界线

3、逐一将试验结果在序贯图上绘出实验线

4、根据实验线触及不同边界做出结论:实验线触及有效线认为实验有效,触及无效线认为实验无效。

(六)序贯设计的具体实例及方法(最好自己总结一下啦~~)

五、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

(一)定义 交叉设计是在自身配对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双因素设计,它可在同一病人身上观察两种或多种处理的效应。

(四)交叉设计评价

1、优点:节约样本,可控制时间因素和个体差异对处理的影响;每一个实验对象同时接受实验因素和对照因素,每个患者利益均等(符合医德)。

2、缺点:设计要求高,统计分析较复杂。

3、实验注意要素:有间歇期,病程比较长,要采用盲法。

六、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这个部分不是重点内容)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 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临床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目的是通过应用现代临床研究方法,有效地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促进病人恢复健康

(二)临床治疗试验的特点

1、由于以病人为研究对象,必须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试验,而且应符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

2、必须设立对照

3、人为的干预措施

4、前瞻性研究

(三)临床试验的分期(略看)

1、第一期:临床前期试验或称小规模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由于其数量少,无对比研究,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的弱点。

2、第二期:正式临床试验,主要评价药物疗效,要求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指定的医院小规模进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第二阶段要求在3个或3个以上指定的医院同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3、第三期:扩大的对比临床观察,广泛地观察新药的各种适应症、不良反应、毒性和药理作用,是对新药的治疗作用与安全性进行确认的阶段。

4、第四期:新药上市后监测,目的是考察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使用风险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四)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内容(这个重点记忆一下)

1、选题:必须从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全面考虑,确定既有创新点又有可行性的课题。

2、选择受试对象: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试验所需的病例数以及技术力量等选择不同来源的病例。包括选定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

3、设置对照组并进行随机化分组

4、避免偏性的重要技巧—盲法(Blind Method)是指按试验方案的规定,尽量不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研究者、参与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人员知道病人接受的是何种药物,从而避免他们对试验结果的人为干扰。(1)非盲(open-label):受试者与研究者都了解分组情况。如干预为外科手术,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缺点是可能由此而产生偏性。(2)单盲(single-blind):一般只是受试者(病人)被盲,简单易行,但研究者产生偏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单盲试验仅仅可以避免来自病人主观因素的偏倚。(3)双盲(double blind):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研究者都不知治疗分配程序,不知道哪一个病例属于试验组或对照组。双盲可避免先入为主,使偏性的可能性减少。但是对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不易及时作出应急措施。(4)三盲:在受试者、研究者,资料分析评价人员都不清楚分组情况,从而是研究结果的评价得以客观地进行。但是这种方法的操作性很困难。

5、效应指标的选择:完整性、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稳定性、灵敏性

(五)诊断试验的评价基本指标(重在理解)诊断试验(diagnostic test:是确定疾病的试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医学诊断对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基本方法是用待评价的诊断试验和标准诊断方法(又称金标准,Gold Standard)检测相同的受验对象,并进行比较。

1、灵敏度(sensitivity,Se)又称真阳性率,是实际患病且被诊断试验诊为患者的概率,即患者被判为阳性的概率。反映检出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2、特异度(specificity,Sp)又称真阴性率,是实际未患病则被诊断试验诊为非患者的概率,即非患者被判为阴性的概率,反映鉴别非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3、误诊率(mistake diagnostic rate,α)又称假阳性率,是实际未患病而被诊断试验判为患者的概率,即非患者中被判为阳性的概率,反映将非患者诊断错误的可能程度。该值愈小愈好。

4、漏诊率(omission diagnostic rate,β)又称假阴性率,是实际患病而被诊断试验判为非患者的概率,即患者中被判为阴性的概率,反映将患者诊断错误的可能程度。该值愈小愈好。第四部分 抽样方法

一、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一)定义:根据研究目的选定总体,首先对总体中所有的观察单位编号,遵循随机原则,采用不放回抽取方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可采用随机数字法和抽签法

(二)优缺点

1、对所有观察单位编号,当数量大时,有难度;

2、抽样误差的计算较方便。

(三)抽样误差的估计(了解即可)

二、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一)定义:先将总体的观察单位按某顺序号等分成n个部分再从第一部分随机抽第k号观察单位,依次用相等间隔,机械地从每一部分各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又称等距/机械抽样。

(二)优缺点

1、抽样方法简便;

2、易得到一个按比例分配的样本,抽样误差较小;

3、仍需对每个观察单位编号;

4、当观察单位按顺序有周期趋势或单调性趋势时,产生明显偏性;

(三)抽样误差:无固定的计算公式,常按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来计算,与总体的性质和被抽样个体间的间隔有关。

三、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一)定义:先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组,每个群包括若干个观察单位,再随机抽取n个群,被抽到的各群的全部观察单位则组成样本。

(二)优缺点

1、在较大规模的现场调查中,易组织,较节省。

2、若各群间的差异较大,该抽样方法的误差较大。

(三)关于抽样误差:无固定计算公式。

四、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一)定义: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

1、按比例分配:按总体各层观察单位数的多少分配。最优分配:按各层观察单位数多少及其变异大小分配。

(二)优缺点

1、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抽样误差,尤其是最优分配法;

2、应尽量使层内差别小而层间差别大,以提高效率;

3、事先应了解各层的总体含量,最优分配还应了解标准差。

五、样本含量的估计(了解即可,公式不需要记忆)

(一)先决条件

1、容许误差,预计样本统计量与相应总体参数的最大相差控制在什么范围。常取可信区间长度一半。

2、所调查总体标准差,若不了解,须通过预试验的标准差S或前人的资料作出估计;

3、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4、对有限总体抽样时,还须了解总体观察单位数。第五部分 调查设计

一、调查(survey)的概念

(一)定义: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即采用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有目的地、直接从某社会群体或其样本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比起试验设计来讲,调查设计较为被动。

(二)调查研究分类(略懂即可)

1、按调查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又包括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

2、按调查涉及的时间划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3、按抽取样本的方式划分可分为概率抽样调查与非概率抽样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调查目的和指标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三)确定调查方法和搜集原始资料的方式: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法、采访法等

(四)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确定调查项目、分析项目以及项目形式(开放还是闭锁)

(五)估计样本含量:利用经验法、查表法和统计计算法进行估计

(六)制订调查的组织计划

(七)调查的整理与分析计划

(八)调查的质量控制

三、调查表设计(略看,不作为重点内容)

(一)调查表的组成部分:标题、说明、被访者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内容、编码、作业证明的记载

(二)调查表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1、调查表的作用:在收集数据时,如果用调查表调查是最好的方法,可决定使用调查表;

2、表中每一种问题有一明确的目的,需明确要调查什么内容

3、最大限度的保证信息质量;

4、问题流畅:当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时,注意逻辑关系、用词和语气,如从一般到个别、容易到困难等。

5、尊重应答者的尊严和隐私

6、采用一些保密方法

(三)调查表的考评

1、效度(validity)考评【重在理解】 效度即调查表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即正确度。意指调查表确实测定了它打算测定的特征(而不是其他特征)以及测定的程度。效度越高,说明调查表的结果越能显示其所测对象的真正特征。(1)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也称内在效度(intrinsic validity),是指调查表在多大程度上表示了所测特征的范畴,即调查表是否包含足够的条目来反映所测内容。(2)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也称构思效度或特征效度(trait validity),说明调查表的构造是否符合有关的理论构想和框架,也就是检验调查表是否真正测量了所提出的理论构思。因而结构效度是最重要的效度指标之一。(3)标准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也称效表效度(criterion validity),是调查表得分与某种外部标准(效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常用测量得分与效度标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外部标准指该调查表以外的另一些客观指标或人们熟知的另一种调查表。

2、信度(reliability)考评【心理学量表常用】 信度指调查表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亦即精确度。一般认为信度反映测量中偶然误差引起的变异程度。(1)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在实际调查中,重测信度一般用两次测定间的相关系数表示。(2)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是在一次测量后将条目分为等价的两部分,分别计算两部分的得分,并以其相关系数作为信度指标。(3)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t reliability):是分半信度的推广。它无需将条目分成两部分,而是以条目之间的联系程度对信度做出评估。

3、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略看】 可接受性是指被测定者对调查表的接受程度,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简单性,条目少容易理解。(2)内容为被测者所熟悉,认为有意义(与其生活及健康相关。(3)容易填写,看完简短的“填表说明”后即知如何完成。(4)完成调查表所需的时间较少。一般认为5~30分钟为宜。

四、随机应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s RRT)【仅供了解,最多选择或填空】

(一)定义:随机化回答是指在调查中使用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被调查者以预定的概率来回答敏感性问题。这一技术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从而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

(二)随机化应答模型

1、沃纳模型:1965年由Warner提出的,其设计思想是向被调查者显示两个与敏感性问题(具有特征A)有关,但完全对立的问题,让调查者按预定的概率从中选一个回答,调查者无权过问被调查者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从而起到了为被调查者保密的效果。

2、西蒙斯模型:1967年由西蒙斯提出的,其基本思想仍以沃纳模型为基础,但有一些改进,它将沃纳模型中与敏感性问题相对的具有特征A的问题改为一个与敏感性问题不相关的其它问题。

3、“随机变量和”回答模型

(三)随机应答技术的步骤 1.向应答者提出一对问题:可以设置两个问题相关联或者无关联; 2.设置一个随机装置进行调查; 3.根据概率理论进行计算。

1、处理因素:根据研究目的认为设置的干预因素,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效果从而得到干预因素是否有效的结论。

2、混杂因素:非人为施加但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它在各组别中的分布不均衡。

3、调查研究: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对特定研究对象群体进行调查,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只能被动的观察和如实纪录。

4、完全随机设计:是将受试对象完全随机分到各组进行组间比较的一种单因素设计方法。

5、拉丁方设计:分别用拉丁方的字母、行和列安排处理因素和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成为拉丁方设计。

6、系统抽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机械地每个若干个观察单位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第一观察单位的号有随机的方法得到。

7、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干预与对照所显示的效果及临床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8、安慰剂对照:对照组采用无药理作用的假药,在药物剂型和处置上不能为受试者识别,称安慰剂。有助于避免对照组病人产生与试验病人不同的心理作用而影响结果。

9、分层抽样: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个类别,在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

10、误差:在实验研究中,由于实验对象的复杂情况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和真值之间不完全一致,这种差别通常称为误差。

简述科研设计的目的意义(5分)。

2、简述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8分)

3、简述普查的优缺点(5分)。

4、某研究者欲了解一种新降压药的效果,总共有20例高血压患者,试进行试验设计,并写出分析方法。(7分)

1、答: 通过周密设计,合理安排实验因素,提高效率;正确选择受试对象;准确控制实验误差;细致观察实验效应;节省人力物力时间,达到高效科学的目的。

2、答:确定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及其数量;确定处理因素;拟定观察指标;规定试验的分组方法;选择合适的设计类型;拟定统计分析计划;数据收集与管理。

3、答:优点:直接获得总体参数;了解总体分布特征;没有抽样误差。

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调查质量难保证;系统误差大。

4、答:完全随机设计: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受试对象编号,然后以随机数字的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新降压药,一组给予安慰剂,比较两组疗效有无差别。定量资料符合参数统计条件,采用两校样本t检验分析;不符合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用卡方检验。或者:配对设计:受试对象根据年龄、性别、高血压类型配对,受试对象编号,然后以随机数字的单双号将其每对随机分为随机两组,一组接受新降压药,一组给予安慰剂,比较两组疗效有无差别。

定量资料符合参数统计条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符合采用差值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配对卡方检验。

1、实验设计的三个要素是 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2、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随机、对照、盲法、均衡。

3、四种基本的抽样方法有: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4、拉丁方设计要求条件有 三个因素、各因素齐水平、各因素间五交互作用。

5、实验设计中常用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6、决定样本含量的条件有 检验水准、检验效能、总体均数、总体标准差或总体率、总体参数间的差值。

7、进行方差分析的资料要求满足的条件有 独立性、正态性、方差齐性。

8、实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 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社区干预试验三类。

国家卫计委制定医学科研诚信规范 篇6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学科研投入大幅增加,人们对科研产出的预期增大,使得医学科研人员压力增大,加之不良社会风气和浮躁心态作祟,导致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的制定旨在引导卫生计生领域广大医学科研人员提高诚信意识,遵守诚信原则,养成良好科研行为习惯,加强卫生计生领域的医学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和监管体制建设。

规范从医学科研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开展研究、论文发表、奖励申报等各环节提出诚信行为规范要求,强调医学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要遵循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相关规定,自觉接受伦理审查和监督,切实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在采集人体的样本、数据和资料时要客观、全面、准确;对涉及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要树立保密意识并依据有关规定采取保密措施。医学科研人员在涉及人体或动物的研究中,应当如实书写病历,诚实记录研究结果,包括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信息。

规范要求,医学科研机构要加强对科研诚信建设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科研诚信监管制度,如诚信信用管理制度,举报人保护制度、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制度等。

(新华网)

医学科研设计 篇7

1 将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指对既定教学、学习和评估方法结构的书面描述。我校已经将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并开设了医学科研设计、医学文献检索、生物工程、医学统计学等课程。

2 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是培养医学生科研素养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目前我们学院为了提高整个学院的科研水平,要求每个学期每周三学院教师以及在读研究生每人必须举办一次科研学术讲座。同时,还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比如特聘教授、附属医院的专家、兄弟院校的同仁等)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大量的科研讲座不仅可以使在校学生对科研有初步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此外,我校不仅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还自己举办了本校的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性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的培训[1]。

3 科研实践技能培训

科研是一项实践活动,需要进行科研实践技能的培训。我校科研实践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课堂训练以及课堂外的训练。课堂训练的课程里面均安排有设计性实验,以期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课堂外的训练主要为我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开展的教师开放性实验项目。我院已经实施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科研仪器的使用、蛋白含量测定、致病菌的分离技术等。

4 各类科研项目实践

我校对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给予大力的支持,学生可以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途径主要包括以教师科研项目为支撑的科研以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目前我院教师的课题就有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大量的省级、校级、州级课题,教师科研经费充足,且需要招募大量的学生作为研究助手,通过跟随教师课题研究,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此外,我校的大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4个不同级别,不同级别的课题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以保证学生科研的顺利进行。学生自主立项的课题均有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解决其在科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5 开放实验室

科学研究需要相应的资料室、科研实验场地、学术交流室等。我校的学校图书馆、医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省级)以及医学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资料来源以及实验场所。以医学研究中心为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梯度PCR、荧光显微镜、新事物识别系统、脑片灌流测定系统、石蜡切片机等设备能够为学生进行分子生物、生理、病理等方面研究提供基本保障。创新训练中心以及各个实验室的开放均按学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实行预约开放制度、全年全天开放制度。

6 目前获得的初步成果

(1)学生近三年立项的科研项目数: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与院级项目总计四十余项,项目资助经费七万余元;(2)学生获得奖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3)近三年学生发表的论文数:自2013年至今以我校作为第一单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达三十余篇,其中会议论文7篇;(4)学生考研率:在现行的培养方式下学生的考研率有所升高,从2013年的四十余人增加至六十余人,学生所考的院校从最好的院校为中南大学发展为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

7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校对于医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培养体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所开设的部分课程没有规范并且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材,大部分教师授课时自己准备授课内容,学生没有教材往往无法进行相应的预习或复习,主要靠课堂上的吸收,但是由于我校行政班级人数均在五十余人以上,所以教学质量欠佳;(2)我校所购买的文献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络考试学习资源数据库等,对于中文期刊文献的获取已经足够,但是对于外文文献的获取量严重不足,不利于对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获取;(3)医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按教学计划学生基本每天有6节课,课余时间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的科研项目是在学生寒暑假期间完成,而寒暑假期间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将增加教师的管理难度。

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研究,实施以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为核心的科研训练,有利于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医学生如何培养自身科研能力 篇8

1 医学生具备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1 是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

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 在医学领域里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 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人们对人体的结构、功能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空白, 很多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还没有根治的办法, 一些新生的“文明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医学还会再发展, 再发展需要不断地发现、创新、提高。医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才能突破前人的认识, 走入科学的盲区, 探索未知的医学奥秘, 攻克各种疑难杂症, 对医学事业有所贡献。

1.2 是科技不断进步的需要

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新兴学科不断分化。新技术层出不穷, 新知识不断激增, 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从实现医学科技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来看, 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将临床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的经验、有效的建议反映出来, 从而推动医学的发展、进步。

1.3 是提升自己能力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及医学活动领域的扩大, 工作对象、环境的多样性, 对医学生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善于发现新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用新的知识充实自身,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完成了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了解到深入研究的过程,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1.4 是求职、将来晋级的需要

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反映了其在所从事的专业中, 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医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 可反映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也是反映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医学生在求职时重要的“敲门砖”, 也是将来晋级的必备条件。

2 医学生怎样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2.1 多学

2.1.1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医学生首先要学好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掌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能熟练运用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消除患者的痛苦。医学是研究人的专业, 人体各系统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医学生对医学基础课、临床课都要学好。医学生应做到课前预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 课后复习, 带着问题学, 带着压力学, 不断反思, 勇于提出疑问。在学好课堂内容的前提下超越教材, 以课内学习为基础并向课外自学渗透, 用课外自学来促进、巩固、深化课内学习[1]。其次要学好外语, 外语是阅读外文资料的必备工具。

2.1.2 努力学习非专业知识

医学生要学习天文地理、时事政治、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文化娱乐、职业礼仪、人文艺术等非专业知识, 对伦理、法律、自然科学等各方面都要有适当的了解, 从而开阔视野, 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医学生应有终身学习的意志和毅力, 在学习、实践中善于发现新问题, 分析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学到新知识。

2.2 多看

医学生要多看书、看报 (《健康报》等) 、看杂志 (医学杂志、科普杂志等) 、看电视 (“健康之路”、“今日说法”、“走近科学”、“百家讲坛”、“走遍中国”等) , 特别应养成查阅医学文献, 浏览中文学术期刊网、数据库的习惯, 从中汲取知识, 形成优化、综合、交叉的知识结构, 开阔视野和培养创新精神, 使自己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转向另一个知识领域, 从而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对某些新的医学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2], 为从事科研活动做好铺垫。

2.3 多听

医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学术沙龙、学术征文比赛等) 、健康咨询、义务诊治等, 以锻炼自己的能力;积极聆听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 应特别注意从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 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4 多思

医学生应有丰富的想象力, 要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将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按逻辑顺序进行归纳、整理, 不断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在他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悟出自己的新发现, 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观点。

2.5 多利用资源

大学校园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医学生应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如通过校园网可获得所需的科研信息和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等可获得新的知识;通过与教师的学术交流或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可获得教师的专项指导;通过在实验室中的具体操作可验证研究结果等。

2.6 多动手

医学生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随时将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记下来, 其会成为有用的资料, 这样的资料越多, 知识就越丰富。将经过逻辑思维归纳、整理后感悟出来的东西写成文字, 即成论文;再进一步对其研究, 即成课题。应遵守学术规范, 不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

科研活动本身是一个不断消化知识、整合知识、吸收新思想、训练思维的过程, 是一个富于进取性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医学生, 一名生活在医学及科技均飞速发展时代的青年, 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难以生存的。因此, 建议在校的医学生应紧跟时代步伐, 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

摘要:现就医学生具备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及医学生怎样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做一论述。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薇.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医学生素质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 (3) :49~51.

医学科研耗材库存控制方法探讨 篇9

关键词:医学耗材,库存控制,分类管理

1 引言

医学科研工作所需的物资具有品种繁杂、用量偏小、用量不稳定的特点,如何对科研耗材进行有效地库存控制一直是医学科研耗材供应工作需要面对的课题。库存过高的结果就是呆滞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库存的结果则是提高了缺货风险系数。缺货对企业来说只是造成经济损失,而对承担军事医学应急保障任务的单位来说,科研耗材的短缺则不仅是经济损失问题,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否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问题[1]。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应用,我们对医学科研耗材的库存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将现代管理技术与传统管理方法相结合,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并实施动态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库存控制必须依靠现代管理技术

任何库存控制方法的实施都必须依靠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经验进行预测分析。在传统的手工管理环境下,由于信息获取时间长且不够准确,医学科研耗材储备定额一经确定通常多年不变,容易造成库存物资积压报废,而经常调整库存定额又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为此,研究库存控制问题必须依靠现代管理技术[2]。

我们先后建立了科研耗材计划采购管理系统、仓库与供应管理系统、财务对账与结算管理系统,对科研耗材的计划编报、采购入库、出库供应、财务结算实行全过程管理,为科研耗材的库存控制提供了客观的统计资料。

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时,我们还特别设计了累计供应次数和累计供应量等反映供应频率的字段,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随时对医学科研耗材供应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库存定额进行调整,并据此调整进货计划,从而达到了对库存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3 库存控制必须灵活运用分类管理法

3.1 分类管理法的一般应用

分类管理法也称为重点管理法,是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以有区别地实施管理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通常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 3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是存货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3]。对库存物资按金额分类是ABC分类的一般方法,专业书刊一般介绍的也是这种方法,这种分类对管理工作的作用是明显的,也是得到大家认同的。

3.2 分类管理法的灵活应用

对于医学科研耗材供应工作来说,应以保证供应为前提,在对医学科研耗材实行重点管理时更应关注的是物资供应频率。为此,在医学科研耗材管理工作中,我们灵活地运用ABC分析法,结合科研工作节奏(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以医学科研耗材供应频率为主要分类依据,将平均每周供应1次以上的物资确定为A类;将平均每月供应1次以上的物资(已确定为A类的除外)确定为B类;其余的确定为C类。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对全年仅发1次的品种从C类中划出,进行单独管理。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3.3 分类管理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通过对医学科研耗材按供应频率分类,为科学确定物资储备定额提供了依据。在ABC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即可以把工作科学地分成重点与次重点,对不同供应频率的物资分别采取不同的库存控制方法,不断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人员对医学科研耗材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大部分情况不像ABC标准分类那样典型,所以不要为了分类而分类,而要把ABC分类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ABC分类只是从理论上对物资的分类,有些品种的实际管理要求与理论分类并不对等(如剧毒品不论按价值属于那一类,都应划为A类重点管理),这就要在理论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4]。有些品种用量不大,但是对科研工作影响特别大,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4 在分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

4.1 分类库存控制策略

从表1可以看出,A类和B类是本单位通用的物资,平均每月都发放1次以上,为了保证科研需要,对这2类物资采用最高最低库存量法,逐项确定其最高最低储备量,以保证供应不断档。只要保证这部分物资的供应,就能达到80%以上的供应率。据此,我们采取了不同库存控制策略,见表2。

4.2 A类和B类物资的控制

4.2.1 物资储备定量的确定

物资储备定量的计算可以根据近3 a的平均消耗量来确定。A类供应频率高,用量较大,一般以1个季度的平均消耗量作为最高存量,以1个月的平均消耗量作为最低存量;B类供应频率较低,用量较小,一般以半年平均消耗量作为最高存量,以2个月的年平均消耗量作为最低存量。

最高、最低储备量首次计算公式为:

最高储备量(A类)=最近3 a的平均年供应量/4

最高储备量(B类)=最近3 a的平均年供应量/2

最低储备量(A、B类)=该类别最高储备量/3

对于列入定额库存的品种,其库存量不得超过最高储备量,当库存量降到最低储备量时,应由仓库保管员通知采购员补足至最高储备量。具体采用“定时控制法”。

4.2.2 库存补充的方法

物资储存定时控制法是一种定期检查储存量并补充库存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是按固定时间间隔检查仓库货物的储存数量,并根据实际存储量与规定储存量相比较的结果决定进货量,所以能较好地控制库存量。应用这种方法时,以月为检查间隔期,在月末提出补充进货计划,下月初基本就能够陆续到货。

为了使每次进货后的储存量能达到预先规定的最高储存量,订购批量可按最高储存量减去实际盘点时的储存量,加上备用期间(从订购货物开始到货物进库为止的时间)的预计消耗数量来确定。

对于列入定量库存的品种(A类和B类),其库存量一般不得低于最低存量,以确保常用品种供应不断档;一般也不得高于最高存量,以免造成积压。

4.2.3 库存储备定量的调整

由于确定储备定额的依据(科研工作和市场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储备定额只是具有相对的合理性,需要随着变化情况不断加以修改。但是,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储备定额也不应经常变动,以1 a修订一次为宜。为了使储备定额更趋近实际供应情况,在每年年底用当年发出量对以前确定的储备定量进行修正。

最高、最低储备量调整计算公式:

最高储备量(A类)=(2/3)最高储备量+(1/3)(当年供应量/4)

最高储备量(B类)=(2/3)最高储备量+(1/3)(当年供应量/2)

最低储备量(A、B类)=调整后最高储备量/3

4.3 C类物资的控制

4.3.1 分类定额控制

物资储备定额有2种方法:一是单项定额;二是分类定额。对于用量较大的适宜采用单项储备定额控制,对于用量较小的则适宜采用分类定额控制。

从表1可以看出,C类有2 311种,占供应总种数的63%,平均每月都不用一次,对这类物资不宜单纯地根据统计资料逐项核定库存量,可以实行动态的分类定额控制和零库存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保证A类和B类储备定量的前提下,各仓库根据核定的库存总额灵活掌握。一般每个品种的最高储备量不超过B类的起点量,最低储备量可为零。由于这部分物资不常用,所以进货时应慎重,否则造成积压的可能性非常大。

由于科研工作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医学科研耗材供应保障部门来说,保持一定的库存品种是非常必要的。在满足常规品种储备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周转金的多少、近年来的需求动态、订购所需时间、保管条件及价值高低等因素,对用量较小的医学科研耗材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应有适当的储备。但是要从严控制进货品种和进货量,保证医学科研耗材的总库存额不超过核定的限额,努力将库存控制在既能保证供应,又符合经济原则的水平。

由于C类医学科研耗材用量较少,供应频率低,对C类医学科研耗材的调控要以科研需求动态和市场供应信息为主要参考,不能仅依靠计算机统计数字,要将现代管理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经验结合起来,科学确定进货品种和相应的进货量。

4.3.2 零库存控制

对于价值偏高、储存困难、用途单一的品种实行零库存,采用临时计划管理的办法。零库存是近年来宣传较多,在企业应用较多的库存控制方法,但是零库存的实施是建立在稳定和理想的客观环境基础之上的,当实施零库存的成本高于所带来的收益时,实施零库存只不过是在追求新的库存管理模式却没有任何的意义[5]。从医学科研器材供应的实际情况来看,全面推行零库存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一边是市场繁荣,物资供应充裕;一边是部分医学科研耗材经常出现短缺。例如,对于用量较少的试剂,通称“三类小品种”,采购一直比较困难,还有一些生产不稳定,靠手工加工的物资和季节性生产的物资,也时常出现短缺。医学科研耗材的很多货源并不充足,需求也不稳定,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着供应充裕与供应短缺的矛盾,正常供应与应急供应的矛盾。作为专设的物资供应保障部门,不仅要完成正常的供应保障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关键时刻能够完成应急保障任务。在紧急情况下,平时不会短缺的物资也会出现短缺,“非典”期间口罩和消毒液供应就是一个例证。2003年“非典”期间,在市场采购一度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长期建立的供货渠道和库存的作用,基本保证了医学科研耗材的正常供应,供应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9%,如果实行完全的零库存是没有办法完成相应供应保障任务的。在奥运安保期间,对与科研相关的许多物资的储运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由于事先对相关品种进行了必要的储备,基本满足了科研工作的急需。

5 结语

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库存控制方法,使我院的医学科研耗材库存总量控制在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与此同时,库存结构不断优化,呆滞品在库存中的比率不断下降,库存物资的适应性不断提高,供应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周转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较好地完成了医学科研耗材平时保障和应急保障任务。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在技术上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关键是能否打破企业间的利益壁垒。从理论上讲,只有站在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高度上实施库存控制,才是实现库存控制最优化的最佳途径[6]。但就医学科研耗材来说,全部按照供应链的方式组织供应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多种库存控制方法并存仍是医学科研耗材库存控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仁敏.现代物流及库房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58-59.

[2]徐涛.物流控制技术在我院药品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3):170-172.

[3]王晓东.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149-151.

[4]张俊才.ABC分类法在医疗用品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04,1(1):8-9.

[5]李华丽.零库存的适用条件分析[EB/OL].(2007-12-20)[2009-03-18].http://www.china-ao.com/Info/30100_80913770.html.

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现状研究 篇10

1 医学高校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 (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 与方法, 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 通过对教育现象与事实的解释、预测和控制, 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医学高校通过教育科研可以掌握教育规律、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事, 教育科研是医学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1.1 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医学高校进行教育科研, 主要就是根据医学教育教学的实际, 结合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规律, 对实践教学中贯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探索,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 从而为教学初步改革尝试做一些理论准备并提供实践依据。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逐步提高医学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才能跟上社会快步发展的需要, 使培养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1.2 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及潜能的重要内容。由于医学教师既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 又要学习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 再加上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 所以需更侧重医学教师获取、研究、创新知识的专业能力培养。因此, 以科研创新为价值取向, 鼓励一线医学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 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为指导, 对实际问题进行反复的观察, 审慎的反思, 边实践, 边研究, 以实践促研究。通过主动参与、研究探索, 反过来指导实践, 不仅加强了教师的生机与活力,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也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促进了医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3 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虽已稳居世界前列, 但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如何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的一大问题。医学高校通过对医学教育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医学教育实践, 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也可以反映出高校办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办学规律等, 从而丰富了教育科学的研究内容, 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2 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及问题

纵观各医学高校当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不难发现, 当前医学高校教育科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对教育科学研究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育, 再加上医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 尤其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严谨性, 而且教育科研投入大, 周期长, 见效缓慢。因此, 有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只需具有牢固的医学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会治病即可, 而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是可有可无的。由于未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对医学教育改革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对其认识不足, 也就谈不上重视, 因此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 无法走科研兴教之路。

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不健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现行医学高校教育科研还属于上令下行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如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无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依据, 很多时候就凭领导、专家个人的取向、喜好来决定课题立项及验收结题;研究过程没有具体可行的监管办法, 部分教师存在重申报立项, 轻实质研究的现象, 而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其研究过程监管执行力度也不够, 中期检查流于形式等等。这说明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 由于缺乏规范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不够, 使得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结果打击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 最终影响了整体的教育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及科研水平不高。目前, 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平还不高, 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 某些管理人员此前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 部分人员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 尤其是缺乏医学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少, 不能满足教育科研管理与研究日益增长的需要;未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制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等。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 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

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长期以来, 医学高校的教育科研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直游离于高校科研的边缘地带。尽管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强对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视, 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成熟的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项目对申请者的资历有严格的限制, 很多年青教师、新进教师在申请课题上比较困难, 导致教育科研机会不平等;教育科研经费普遍投入不足, 使得很多教研项目中途放弃或无法深入开展下去而草草收场等。这些情况不仅打击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也严重阻碍了医学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削弱了教育科研在医学高校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3 改善医学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改善医学高校教育科研工作需要从思想观念、管理制度、人员素质和支持政策四个方面进行。

提高思想认识。首先, 要在医学院校管理者和教师中普及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 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 其目的是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 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次, 各教研室要积极鼓励其成员参与教育科研活动, 参加各类教学科研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 把教育科学研究参与率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 为教师尤其是青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帮助和指导, 使之把所学的的医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因此, 只有从上到下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统一思想认识, 才能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参与率, 激发他们的研究性思维, 培养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感情, 从而达到提高医学高校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完善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主要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的, 教育科研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 通过对众多变量关系的协调、服务, 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研发展的环境, 使教育科研人员的智慧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从而使教育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简单的说, 管理的目的是让教育科研提高效率、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因此, 要及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对课题申报、立项评审、研究过程、结题验收等各方面的工作严格按照科学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来执行, 保证教育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高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建立专业化的科研管理队伍。对于管理者而言, 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责任意识、友善的性格与较高的情绪智力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因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修养。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对教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要求教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管理, 做好服务, 还要善于研究、创新和指导教育科研工作, 所以, 医学高校的教研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学校还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 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 并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投入。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 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以及一定的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要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科研氛围和更多的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 为教育科学研究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经费支持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医学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进而达到提高医学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湖南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创新及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1) :5-6.

[2]张志立, 张继立.高校教育科研管理要注重人本管理[J].文教资料, 2007 (4) :10-11.

[3]吴淑元.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刍议[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 28 (5) :106-108.

[4]黄英惠, 王丽秋.高校教育科研的组织及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6) :90-91.

[5]姜彩丽.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6 (5) :64-65.

[6]张磊, 王浚, 陈怀明.高校教育科研管理浅析[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 2005, 2 (4) :29-30.

上一篇:昆虫性信息素下一篇:儿童创造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