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2024-07-26

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篇1

一、帮助学生建立用图、识图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养成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领导学生继续学习。所以在新课改下,高中学生在地理识图学习过程中要先产生识图、读图、用图的兴趣,激发自己想学的兴趣,最终教师再适当引导,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地球经纬度的时候,教师就要运用地球仪帮助学生建立识图、用图的兴趣。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例子:在茫茫太平洋上,一艘货运船遭遇了恶劣天气,需要得到附近船只的救援,但是在惊涛拍浪的大海中要想寻找这样一艘货轮,就等于大海捞针,怎样才能用最快的方法找到这艘船呢?这就需要借助雷达定位系统,运用经纬度来确定这艘船的位置。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定位,确定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地球上根据教师给出的经纬度确定一个地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地球上的经纬度充满好奇,而且愿意在具体的地图上去运用经纬度定位,甚至有些学生马上就想用经纬度在地球仪或许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国家。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爱上识图、用图,愿意去琢磨地图,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描述的方式进行读图。这一类方法是最基本的,就是通过信息的描述,然后结合信息在地图上找到并巩固其地理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神奇的北纬30度”中找到四川盆地,然后描述四川盆地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清晰掌握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最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对四川盆地进行描述和识别。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该地区的基本地理位置,而且还能结合“北纬三十度”的特点对四川盆地的温度、气候等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种方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思维来读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之间进行有效切换,帮助学生掌握地图的实际运用问题。例如,在世界板块运动学说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上有意识地对几大洲板块进行对比识读,让学生充分了解板块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大陆板块的轮廓以及相关联系,这样学生不仅解决看图的问题,而且还能从读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在地图中去解决问题。

第三种方法就是分析法读图,这是对读图综合能力的锻炼。例如,对于“中国平均气温分布”与“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分析,学生在读图时就要从横轴、纵轴上去分析气温以及降水量变化,然后结合图中经纬以及海陆位置、地形等分析出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气候的分布情况。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的地图中涵盖了太多的信息,所以应帮助学生在地图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比如,在讲解新疆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就新疆的物产丰饶入手,但是马上又问学生,如果你想在新疆酿葡萄酒,那应该选择什么地方呢?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这块区域。其实这表面是做地域分析,实际上是要对新疆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讨论,才能正确选择。比如种葡萄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度以及日照情况,还有包括降水情况,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结合新疆各地历年气候、温度、降水和日照的地图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意见分歧,学生会去思考为什么,在读图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忽略什么,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2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马 丽

地图是基于特定数学法则的对一定 时空尺度内客观世界的具体而微的直观表达,其承载和传递着丰富的空间信息,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作为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地图是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必不可少工具,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色所在。地图具有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适时 “ 以 图辅学”,将不便直观的地理事现在一定的平台上予以形象展示,便于学生更好 地将文字表达与地图呈现结合起来,进 而深化理解、强化记忆、拓展思维,以 适应地理的时空跳跃性、空间关联性的 知识特征,培养过硬的地理科学素养。

一、读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认知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 维相辅相成,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则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形式,有助于开发思维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地理学科内容保罗形形色色的地理事现,其具有鲜明的表象,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具有特殊意义。地理教学内容中不乏山、川、大气团、洋流、季风等各种可视或不便直观的地理事现,形象思维就是从这些事物的表象入手,分析、综合、抽象其特征、机理、联系,从而形成对它的认识、获得相应 的知识。在学习中,丰富的形象资料是深化认知、掌握智慧的必需,没有形象资料的支持,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具体的环境中 ; 而高级复杂的抽象思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抽象思维将形象资料的概括、升华,学生会对深层次的地学现象和规律一知半解,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 读图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需求

素质教育 以教人成人为核 心理念,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执行的重要平台,不仅应奉行的授业传道的宗旨,更应该有效践行其素质培养的使命。2 1 世纪,8 0 % 的信 息都与时空地理环境相关联,因此,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也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地理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图能力是构成的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必需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无论在地理教学还是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地图辨识、时空定位、地理要素辨析等相关地图知识,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 地图教 学的地位

现在地理教材中大量知识均 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并采取了以图注文的模式,这丰富了地 图的信息容量,使其成为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文渗透 构建起文 字理论 与地学现象之 间有机契合的桥梁,其蕴含的信息是教学基础内容,另一方面,地图是教学工具之一,其 “ 图形思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感觉器官,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延伸过程思维。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庞杂,而地理图表却是教学和应试中不变的主题,依图分析、筛选、判断、推理进而提取有效信息,厘清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分布规律、过程机制,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基本的学习要求,更是个人的能力期望,由此可知,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读图能力培养的策略 1 . 建立兴趣基点,培养地图素养

地理教学与地图密不可分,教师应寻找多个兴趣点,促使学生喜爱地图,引导他们看 图、析图,使 之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为此,可有意地 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对地 图认知热情,如在课外让 学生在地 图册 中标注各大洲排名 前 5的大河的流域、找 到世界 面积

排名前 十的岛屿等,激发他们竞学情绪 ; 也可安排 实践课程,在实地由教师的教授如何 绘制等高线图、辨认经纬线,以增强技 能体验 :还可让学生制作 自己最感 兴趣 的世界、全国或省级、市级 的旅游路线 图 :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接触地图,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看图、探索地图的兴趣,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基本的读图能力。如此,学生对地图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解图的源动力。. 勤于积累资料,善于识记辨析

读图能力的培养须基于对一定量地图素材的识记之上,将地图的位置和轮廓印记于心中,才能熟练、灵活地从图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地球表层,气象万千,地图也形形色色,尤其是中小区域的地图其形状、地理位置更加难以分辨 ; 于是我曾特意安排学生利用栅格法绘制中国区域图、省区图,世界区 域图、各大国的行政区图,专题地图如 洋流图、气候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路 线图等,还强调学生了解特殊区域如马 达加斯加岛、南极半岛、苏拉威 西岛、希腊半 岛、济州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区位条件等,这些有意的训练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便能 日益对地图敏感,看到地图便会联想到相关区域的地理信息特征,增强辨别地图的能力。. 充分发挥联想,展开多维思考

在地理应试中出现的地图多是从某

高中地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策略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 读图能力 读图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24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可以代替很多语言和文字,所谓“一图胜千言”,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读图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其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地理重要的考核目标之一。纵观近年的高考,地理考试“无图不成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刺激,以加深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的认知和记忆。传统教学可以通过经常使用教学挂图、教师边讲边画、学生动手、读图强化训练等手段达到目标,现代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增加了生动感,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并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新课导入时,笔者播放了“冰岛火山喷发影响欧洲航空业”新闻视频:当地时间2011年5月21日位于冰岛南部的格里姆火山喷发火山灰,从冰岛蔓延到波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上空,导致欧洲航空运输再次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看完视频后,对此火山喷发现象很感兴趣,笔者顺势提出问题:“火山灰为何会从冰岛扩散,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去课文中找答案。在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难点时,笔者播放了“三圈环流形成”Flash动画,并描述其形成过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形成原理。过去同样是讲解这个知识点,没有利用多媒体,反复讲三到四遍学生还是不理解。可见,多媒体具有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加深印象,从而使地理课堂“活”起来。

二、教会学生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先看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明确地图所示的主题内容。例如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还注明了时间是北半球冬季。

2.细辨图中图例、注记、符号。细辨图中图例、注记、符号等有助于获取地图中的准确信息。

3.精读地图,综合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往往有体现,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例如,对比分析“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两幅图时,读出鞍山本地有丰富的铁矿和周边省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供应,所以能成为我国的大型钢铁基地;而宝钢及其附近既没有铁矿,也没有煤炭资源,相对于鞍钢来说,它的煤炭来自内地省份,而铁矿需要从遥远的澳大利亚等国运入,原料和燃料的运输距离较远,但在上海宝山同样也能形成一个大型钢铁基地,其原因则与上海的消费市场、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条件有关。

4.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地图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学生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5.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必修一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其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通过对比分析主图和辅图,可以得出规律: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故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由此可见,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切不可忽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多用图引导学生,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重视教材插图、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的使用,多用图、常用图、用好图,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实现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使学生对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逐渐熟悉起来。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勤用图,课堂上带好地图册,养成“左图右书”、经常查看地图的习惯,坚持一看图名、二看图边(即图例、注记、符号)、三看图中的顺序,看地图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图中某种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延伸方向或轮廓形状特征,必须仔细查看并进行记忆。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读图的过程中就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总之,地理图像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读图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成绩。

谈初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4

从2011年开始, 云南省各地州已把“初中学业水平地理考试成绩”纳入高中、中专录取总分, 比如红河州2011年与地图有关的分值就占58%, 2012年占66% (省统测) , 2013年占62分 (州统测) 。可见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已成为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高的关键。那么, 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以图代文, 帮助学生读图

学生开始学习地理知识, 我们总是习惯以文字形式展现。其实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各种地理事物, 各种地理形态的形成过程在地图上再现, 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地理位置并思考地理变化过程, 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 随时变换不同形式并储存于大脑中, 逐步形成“心理地图”。这样一来就可以锻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把握信息知识的灵活性、机动性, 培养其随“题”而变的能力。新教材中的各类地理地图直观、形象、生动, 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 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起到了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运用地理地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减轻学生负担, 落实双基,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读“大陆漂移示意图”时, 让学生讨论在终年严寒的南极大陆, 为什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提示学生参考森林分布图、大陆漂移运动图等,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煤炭是由古代的森林形成的, 而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后来由于大陆的运动、漂移才到了地球的最南端。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最后再通过相应的巩固练习, 并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相关知识, 发散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以图代文”的学习方法, 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提高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读图训练, 感悟用图基本法则

地图能力和空间能力, 靠死记硬背是难以提高的。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呢?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规律和方法:

1.先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这是读图的前提和基础。

2.明确要素, 引导读图。在教学中正确选图, 适时、适当地使用地图, 在使用地图时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方法, 说明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确定目标, 引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 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左书右图, 看书读图相结合。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突出地理知识的特点和个性,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也是一种使学生真正掌握地图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视听结合, 手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 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教我国的主要地形名称时, 采用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我国的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 也便于记忆。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中国政区轮廓图, 然后边讲边画边问, 绘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及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二条西北———东南走向山脉;二条南北走向山脉。绘图使各条山脉的空间位置清楚醒目, 进而根据山脉的分割, 让学生熟悉各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大兴安岭的东侧为东北平原, 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太行山的东侧为华北平原, 西侧为黄土高原;巫山的东侧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侧为四川盆地;雪峰山的东侧为江南丘陵, 西侧为云贵高原;天山以北为准噶尔盆地, 以南为塔里木盆地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的连线范围内为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称为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盆地, 为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该线以东主要为平原和丘陵, 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运用略图, 按这样的教学步骤, 可让学生对我国的山脉名称、地形分布、地势特点等, 形成非常清晰的框架, 使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画我国的主要地形名称略图, 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地理略图可以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直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建立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概念。显而易见, 精心设计地理略图进行课堂教学, 有助于师生的双边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既便于教, 也利于学, 可达到精讲多练多思的目的,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运用乡土资料辅助教学

课改提出:“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生一般对自己生活的家乡比较熟悉, 也愿意了解相关内容。在教学《降水的年际变化概念及特点》时, 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出示两幅传统民居照片, 分别是西北内陆和江南民居, 请学生观察两处房屋有什么明显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知, 房屋屋顶不同, 西北内陆是平顶, 江南民居是尖顶。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吗?”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继续深入学习, 通过学习就知道原来房屋屋顶形式不同与当地降水有关。从而总结出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讲完书本的知识后, 可补充这样的练习,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建水县气象局网站, 下载建水县2000~2011年11年间的年降水量相关数据, 运用绘图工具, 将枯燥的数据转换成直观的折线图让学生观察。通过图表, 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对家乡的降水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五、构建心理地图, 提升学习水平

1.细心观察, 学会简化。首先要对地图进行观察, 形成感性印象, 进而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在观察中, 除了要认真仔细外, 还要学会简化。通过简图的构思设计, 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的目的。

2.展开想象, 巧记于心。初中学生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 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地图与一个具体形象联系起来, 就更容易记牢。例如在讲述世界地理时, 把意大利想象成皮靴、而西西里岛是一个足球、阿拉伯半岛想象成一只大象脚……

3.画图训练, 强化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我不但自己经常在黑板上画图, 还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作画图训练。比如课堂上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草图、示意图。经常地进行画图训练, 使大脑皮层刺激的力度加大, 学生对这些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关系、区域间的相对位置就有了深刻记忆。

4.勤看多用, 装载知识。心理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的读图、用图, 要有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图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习惯性地把地图册放在桌边, 左手书右手图, 遇到生疏的地理事物名称或不明确的地理分布, 及时查阅。将所学的知识点如国家、地区、山河湖海都要在地图中一一找到, 落实在地图上, 用图装载知识, 正所谓功多艺熟, “功夫”到家了, 心理地图的空间感觉自然就有了。

六、重视各种地图在教学中的组合运用

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地图是地理科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会读图就成为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同学对着图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因此,看不懂地图和不能在记忆中形成地图概念是地理学习的最大的障碍,往往让很多的学生对地理敬而远之。那么,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呢?作为地理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打造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效课堂呢?经我们的教学实践总结和问卷调查,初中生之所以感觉地理难学,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特点,或者说教师没有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学会读图、用图是建立空间感的基础,是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的前提,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以求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实验教材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构建学生头脑中的地图,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是我们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

2、将有效教学理念深入师生心田,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师能身心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学习,促进其专业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边研究,边总结。

1、进行问卷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

2、确定研究主题,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写出案例分析及反思报告。

四、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在校学生。方法:

1、文献法: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深入学生,了解当前学生读图、用图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个案法:通过部分学生读图、用图的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4、总结归纳法: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8——2016.9)为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具体做法:

1、为课题顺利进行,准备理论书籍和学习资料,实验教师积极自学和参加各种培训,继续教育,学术研究,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新动态及可以借鉴成功,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同时请教研室专家指导。从而提高理论水平。

2、通过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现状。

第二阶段:(2016.10——2017.5)为实践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落实到实验中。

第三阶段:(2017.6——2017.7)为汇集总结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汇集统计和分析,同时,完成结题报告。

六、初中学生地图读图能力低的原因对策

1、学生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掌握不够;

2、学生对地图的类型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某个地图所代表的区域;

3、学生对地形图、气候图的特点没有掌握;

4、教师在授课时,对地图部分讲解不到位。

我们经调查、问卷、谈话、归纳得出提高学生地图阅读能力的措施、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地图阅读能力的辅导,强化地图基本要素的讲解,加强学生对图例的记忆。

第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孰能生巧,并在小组内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对重点图型,进行点拨,让学生掌握读图技巧。

第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绘制简单的区域轮廓图、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七、研究成果

经过对以上措施及对策的实施,大部分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学生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逐步提升。

八、成果验证

通过我们的努力,在这次期中地理考试中,学生人均分数比上一学年提高了五个百分点,部分学生在考试中读图、填图方面成绩提高幅度较大。

九、新发现的问题 在我们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发现:

1、少数学生懒于动手动脑,不利于学生地图读图能力的提高;

地理课中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6

中学地理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大量的插图,包括各种地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等,这些插图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又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否读懂、理解这些地图,成为学生学好教材内容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地理能力的关键。

下面就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课型,谈一谈如何巧妙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读图能力。

一、新授课中读图习惯的养成

利用地图可以使教学内容由感性到理性,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在新授课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读图习惯的养成。如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时,可以按如下步骤引导学生来学习《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1.读图名: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2.读图例:认清不同颜色代表的自然带名称。3.读图:首先以非洲大陆为例观察自然带变化的总体规律,并提示自然带变化与纬度变化的关系,自然带延伸与纬线的关系,理解自然带的纬度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按照纬度的变化规律再观察亚欧大陆西部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对自然带纬度分布规律进一步理解;再以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为例,由大陆东岸→大陆中部→大陆西岸,并提示自然带变化与经度的关系,自然带延伸与经线的关系,理解自然带的经度分布规律。4.拓展图: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对该图进行拓展,如在课件中增加各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带地带性规律。(如下图)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典型区标出箭头,顺着箭头的一个方向,每观察一种图例就展示相应知识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复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自然带的景观图,学生观察景观图中植被类型、叶、杆的不同,进一步理解自然带的变化规律。

读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可进一步落实和巩固。课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填图、绘图训练。如学习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后,布置学生完成下图:

学生完成此图,既能进一步理解自然带分布规律,又能识记住相应自然带名称。

地图能获取信息,也能容纳很多信息。地图是信息的载体,把一节课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就实现了知识由繁化简的过程。

二、复习课中地图信息的获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经常是:“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而新课改下,也越来越趋向于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从图像系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高考的试题中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读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坚持单图发散、多图联合,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高考复习中,教师依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归纳和整合知识,引导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使学生认识得到深化,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尤其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同一幅地图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幅有经纬网的世界地图上,从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入手,可分析与气压带、风带有关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再拓展到自然带的分布。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全球气压带由单圈环流发展到三圈环流,再演变到气压中心的形成,我们就可以把三幅图同时展示比较,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动态化”的感觉去理解全球气压带由理想到现实的变化过程。高考复习中应坚持一图多思,多图并用。

2.注重课堂图示法运用,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地图是地理课的重要组成,是地理知识的综合体现和浓缩。在教学中恰当利用图示法对学生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很有益,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常用的三种图示法是:(1)读图分析法,通过对图的分析,可以认识图中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如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通过观图,分析全球热量随纬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理解我国夏半年热量较冬半年充足。(2)图文互换法,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但在地图上却脉络清晰、井然有序。例如,高中地理教学难点,地壳运动褶皱与断层的形成及相应地貌的形成,就需借助多媒体演示来理解。(3)地图叠加法,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把有因果关系的图叠加,便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成因。例如把人口流量图与交通图叠加,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商业网点布局;把气温图与降水图叠加就能更好地理解各类气候特点。

3.学会图文、图图转换,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文、图图转换是一项要求较高的技能,高考则侧重考查学生利用数据表格、文字表述、图形等进行图文、图图变换的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可通过图文、图图变换,将文字、数据等转化成图形,或将饼状图变成柱状图、曲线图,或将所给图形叠加成新的图形。通过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图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4.关注时事焦点、热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关注人类社会存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发生的重大事件,一直是近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核心所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取精神和解决社会现實问题的能力。在地理复习中,除了关心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多听新闻、多看报纸外,还应指导学生及时将这些事件落实在地图上。善于通过读图、识图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善于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能否学好地理,就看学生是否掌握好学习地理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能否学会阅读地图、用好地图,能够从地图中获取多少相关的地理信息。

浅谈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培养读图意识

读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而不是地理知识的简单罗列。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原则下, 提高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成为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读图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1. 培养学生读图的积极性。

首先, 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图对于学习地理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读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图的重要特性,即自然科学性和社会科学性,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培养综合探究能力,将地图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通过读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读图熟练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渐渐走进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借助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发挥地图对教学过程的信息表达与传递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教学容量,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与习惯。

二、打好读图基础

1. 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理的基本要素是学生了解地图的第一步。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图名、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等等。其中,图例是学生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它是地理事物的标记,其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懂得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2. 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

学会读图、用图, 地图的基本知识、图表语言和概念是必须熟知的内容,而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也是不可缺少的。老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读图的基本步骤:首先看清图名, 大致了解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 了解地图的表现方法;最后, 再深入到地图内部, 了解地图的具体内容和信息。通过以上步骤, 大大提高读图效率, 增强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三、认清图的类型

高中地理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类型主题的地图。而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功用。从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来看, 涉及到的地图系统主要包括: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地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模式图、景观图片、地理关联图, 等等。对不同类型的地图宜采用不同的分析读图方法, 注重其中有用信息的提取、归纳、总结、利用。

四、学会常用读图方法

1.形状比喻法。形状比喻法是读图的一种常见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 总结其明显的特点, 牢记形状和特征, 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判读有关图形, 如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 法国像六边形, 伊朗像礼帽。

2.综合分析法。近几年各省高考试题对区域图及区域平面组合图的考查力度加大, 针对以上题型, 可以用综合分析法解题。第一步, 先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 确定区域特征与现象;第三步, 运用地理观点综合分析, 进行演变趋势预测, 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3.辅助线法。特殊值和辅助线, 可以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 以便学生理解, 取得较好的结果。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中需要判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气压高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这时我们添加一些辅助线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下图, 请比较A、B、C、D四点气压大小。

地理教学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篇8

一、养成读图习惯, 获取信息

对于地图,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读图的习惯, 更要交给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教材信息与地图、文字信息与地图之间的互换。在此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与指导者, 要适时观察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及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吃透地图中蕴藏的信息, 长此以往, 学生必然学会以图求知的方法。以学习中国河湖为例, 在关于内河与外河的讲解中, 我先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查找已知的著名河流 (黄河、长江等) , 让学生观察河流走向、发源地及流经地, 通过对比分析后会发现内河与外河的特点。如在讲解区域差异的时候, 可以将北方与南方进行对比, 出示较为典型的图片, 并对中国地图进行分析讲解, 让学生掌握南、北方的环境区别以及地理位置, 同时还可以向学生穿插讲解自然条件、地理风貌以及生活习俗, 等等。

学生之所以要学会读图就是因为地图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很多。读图是了解图的重点和主题, 根据图的比例来确定实际面积。如果遇到相对复杂的地图就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分析的方法来获取地图信息。如, 在学习中国地形图过程中, 由于地形图中的相关因素较多, 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 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首先要让学生将题图中的相关因素 (如山脉、高原、河流以及盆地等) 进行分类, 最后再一步步将山脉河流走向等地图信息进行分类梳理。这样学生就能在地图中获得更大的信息量。

二、以读图完善填图、绘图训练

学生能读懂读通地图后, 教师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完善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借此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 用文字将地图所蕴藏的信息表达出来,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 还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如, 在学习“中国人口分布图”的时候,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地图分析出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稠密, 哪些地区人口稀疏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什么?两者有哪些差异?学生通过分析观察人口分布图, 可以带着目的性和针对性去读图, 不仅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能在活跃思维的过程中加深对地图的理解。

学生填图绘图的基础就是读图, 填图就是简单地模仿, 是建立在记忆和想象基础上根据地理事物进行形象对应的过程。如在进行美国工业区的第二课时学习中, 如果第一课时直接告诉学生美国的具体位置, 学生很难记住这些表象文字, 如果通过地图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学生会很轻松地记住美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在第二课时, 让学生填充地图, 更能加深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记忆, 有利于他们学习地理知识。同时, 不管是绘图还是填图, 教师都要从旁细心指导, 强化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梳理逻辑。

三、强化应用地图能力

在地理事物中, 必然存在诸多地理因素, 这些不是用文字表现而是通过地图来诠释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篇幅的地图会经常出现在课堂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中寻找。只有灵活使用地图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如, 以中国地图为基础的中国区位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 等等。中国地形图详细绘制出能反映中国河流走向、山川走势以及地势分布 (如高原、盆地、高山等) 情况;人口分布图能让学生直观分析出中国人口的稀疏与稠密状态。不同的地图结合在一起使用, 许多较难的地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地图中含有诸多的隐性知识, 需要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因为每一幅地图都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 地图画的是什么?有什么?画的是哪里?为什么?直至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要怎么办”。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才能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化, 思维程度不断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如, 再讲中国人口分布的时候, 我选择了《中国的地形分布图》、《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中国的交通图》等多幅地图。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 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因而导致我国人口东西部分布不均的特点。要培养学生能采用多元化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篇9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

想要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读图的兴趣。许多学生在初次接触到各种地图以及图表时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厌烦, 这一方面在于学生们还不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 烦琐的图表带给学生的往往是较重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 当学生对于图表还没有形成较好的感性认识时, 这些图表确实会带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 这也是学生们对于读图提不起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想要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化解这些问题。可以从简单的读图过程开始来培养学生们对于读图的兴趣, 同时, 在读图能力的培养初期也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鲜艳的以及漂亮的图表。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们对于读图的兴趣。

教师应当提倡学生把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宣传媒体中所听到、见到的事件的地点, 在地图上找到准确的位置或范围, 以增强学生对地图应用的兴趣, 培养学生们逐步养成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例如,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 爆发了著名的海湾战争, 可以叫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这两个国家的具体位置, 并且引导学生从地理这个角度来分析海湾战争的起因。通过和时事政治的结合, 能够让学生们进一步熟悉地图, 这将为学生读图能力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将读图过程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相结合, 这是一种很值得采纳的教学模式。这个过程中不仅很好地化解了学生们对于读图的抵抗心理, 这也能够让学生们展开对于地图的综合应用。学生们在逐渐摸索中不仅会对于图表越来越熟悉, 对于读图的兴趣也在一点点积累与提升。

二、让学生认识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让学生们意识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这也是培养与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一种方法。读图能力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许多知识点的教学都是以图表为依托, 许多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也需要图表的帮助。学生们往往不容易意识到这一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读图过程不重视。教师要更正学生的这种观念,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读图的重要性。学生们只有肯定了读图的作用后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读图过程更认真仔细, 只有这样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够慢慢得到培养与提升。

地理老师在授课时应当让学生明白没有地图就学不好地理,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 在给学生们讲“人种与人口”时, 最好在教室里挂上世界政区图。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大致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空间分布,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就能够基本掌握白种 (欧罗巴人种) 、黑种 (尼格罗人种) 、黄种 (蒙古利亚人种) 这三大人种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在此也一目了然, 如没有地图则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读图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更多地展开对于地图的应用, 并且让学生们在过程中感受到读图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当学生们深刻意识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与作用后, 才会更愿意发展与锻炼自己的这方面能力, 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读图能力。

三、掌握正确的读图程序

读图方法与读图程序非常重要, 这也是学生读图能力的最为直观的体现。许多学生在读图时都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 读图过程十分盲目, 读图效率也不高。不仅如此, 学生还会误以为读图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当这种观念形成后对于读图过程往往也会更不重视。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训练学生们的读图技巧, 要让大家掌握正确的读图程序, 这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 要让学生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 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弄清方向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理解图例注记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的正确性, 才能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高效和正确。此外, 在许多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正确读图, 并且要引导大家切实体会到读图对于学习过程的帮助。例如, 在讲述“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 可以让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并且让大家标出图中等降水量线的数值, 找出各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学生们在探索与摸索的过程中会慢慢找到答案, 经历了这个过程后, 学生们自然能够在阅读降水空间分布图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相关特征了。这是非常典型的读图教学模式, 教师要让读图教学在课堂中有更多的体现与应用, 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10

要学会读图、用图, 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系地图上的符号, 最终达到能够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其次, 引导学生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 在观察每一幅地图时, 应注意先看清图名, 直到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再阅读图例注记、比例尺和方向, 知道地图的表现方法;最后, 要深入到地图内部, 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 这样, 就可以大大提高读图效率。

2. 问题引导,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及析图能力

读图能力的关键是完整而准确地获取地理图像中的有用地理信息, 并调动相关知识对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地理图像设计问题来引导, 引领学生正确的读图方向。例如, 对地图可设计“在哪里” (位置、范围) 、“有什么” (地理事物) 、“怎么样” (分布特征) 、“影响或意义如何” (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形成原因”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层一层地引导学生把读图引向深入, 一方面把地理图像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完整而准确地提取出来, 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和取舍, 实现由图到文的顺利转换, 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 启发学生, 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兴趣

要让学生多看图, 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习惯。首先,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创设一些与图有关的问题, 让学生明白地理图像是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次, 还要让学生与现实生活联系, 明确地理图像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 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理图像知识作指导, 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通过读图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 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4. 养成绘图习惯, 提高用图水平

绘图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及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养成绘图习惯重在老师引导, 绘图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如近几年地球知识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多以抽象图出现, 难度大,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绘图习惯的培养, 让教学过程离不开地理图像, 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5. 通过绘图训练, 加强图文互换和图图转换能力的培养

学生习惯文字的表达方式, 不习惯利用图来表达地理现象, 更不用说在这两者之间转换。图文互换和图图转换是考试中常出现的一种题型, 要求学生将文字知识转化为图形语言, 重在考查学生的“文图转换”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要突破这一教学难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进行绘图训练, 培养学生的图文和图图转换能力, 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太阳光照图中侧视图和极地图的转换, 抽象图和平面图的转换。

6. 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 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刺激, 以加深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的认知和记忆。传统的教学可以通过经常使用教学挂图、教师边讲边画、学生动手、读图强化训练等手段达成目标, 现代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进, 多媒体教学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些地理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使文字知识图像化, 动画化, 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在讲解城市天气受锋面天气系统的影响时, 通过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将锋面过境前后及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既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和重要任务。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就能借助地图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大大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地理图像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 在地理教学中地位不容忽视。在地理教学中, 重视读图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掌握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 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 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上一篇: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下一篇:美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