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模式

2024-07-07

高校教育模式(精选十篇)

高校教育模式 篇1

关键词: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大众化创业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化、国家创新体系建构、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亟待解决。这对新时期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近年来成为高校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创业教育源于国外,本文评述了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并借鉴其经验,对开展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进行了思考。

一、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是最早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自1947年以来,通过市场需求的驱动与调整,美国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支持体系[1]。其典型的模式一是以百森与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商学院模式[2],其开设有包括管理体验、企业管理、融资、收购、营销、投资、资本、经营、授权和分销等方面的众多创业课程,并通过种子基金、孵化器、创业者日等实践拓展计划使大学生获得创业体验,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精神意识,塑造创业技能。此外,商学院通过建立创业管理与教育资料和案例库、组织创业研究协会、设立创业研究基金会、发行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期刊等方式加强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模式二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模式。斯坦福是理工科大学,其创业教育坚持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三个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职业技能,注重专业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其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并开设文、理、工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学会评估创业机会,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创意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

(二)德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德国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设立的“模拟公司”。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创业教育初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学界普遍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精神、意识与心理品质的素质教育[3]。德国高校创业教育以具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培养,以节省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其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经典教学模式:以问题为驱动,由教师讲授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内容预先设定,按计划组织开展,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模仿,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后授予评价等级。二是创业学习模式:以对策为驱动,不预先设定学习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参加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的环境也比较宽松,并且允许学生模仿和犯错误,不授予评价等级,但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

(三)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日本的创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日本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的创业家教育模式,以有志于创办企业、从事创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开设的专门教育系列课程,要求选择该方向的学生除了发表高水平论文之外,还要在经过两年学习和对创业环境进行考察之后,能够将其创业理念和计划付诸实施。二是以培养系统的经营知识、技能为主的经营技能综合演习模式,以专门教育课程为经营或商务学科的学生提供技能练习,提高他们进行商务策划与经营能力。三是创业技能副专业模式,主要是面向拥有工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的,将创业教育作为辅助教育课程。四是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为主的企业家精神模式,以全体在学学生为对象进行创业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传播能力和实施能力以及作为商务人才所应当具备的较高素质[4]。

(四)印度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印度与中国在内外环境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都是拥有较大国土面积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创业活跃程度高,自主经营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地位非常突出,创造近60%的国民收入,活跃的创业经济推动了印度经济持续增长,也为解决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5]。印度因其语言优势,高校创业教育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几乎同欧美国家一致,主要以印度加尔各答管理学院和印度理工学院创业教育为代表。由于创业教育资源与外部创业环境的差异,其创业教育模式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分为师徒制模式和导师制模式。师徒制模式主要应用在创业基础学习阶段,这种模式在师生关系上,以师傅(或教师)为主导,学习内容和方式都由师傅制订,学徒(或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学习创业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培养实用型的技术工人或小作坊主。导师制模式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将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将项目指导和活动推广相结合。此外,由于印度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点,印度很多大学专门开设了家族企业管理项目,以帮助毕业生经营其家族企业。

(五)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新加坡与我国在地缘上相近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具有同源性,其高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在亚洲享有良好声誉。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服务经济是国家主导产业,技术的开发并不擅长的,而技术的匮乏又限制了创业的实施。但其官方语言英语的优势为其与欧美国家交流清除障碍。独特的中英双语环境和中西方结合的教学,以及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等优势使新加坡的创业教育特别强调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与教育合作的国际化[6]。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跨国办学,大学生第一阶段在国内接受密集式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培训,第二阶段通过全球性计划、学生交流计划以及双学位和联合学位计划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到国外著名大学或是科技园等技术集群地区去实习、参观、访学,一方面在实践中感悟和学习创业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国际化思维和对国际企业运作的能力,同时将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带回国内。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借鉴思考

(一)把握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缓慢、产业调整、失业率高、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期,是创业教育产生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始于1947年,但直到70年代末期,美国遭受严重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的快速上升和国际贸易的极度不稳定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时,创业教育才受到重视,成为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7]。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公共机构减员增效,大企业纷纷裁员,以及因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就业机会不足,大学毕业生传统就业市场萎缩,大学生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创业教育由此才得到重视与发展。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背景,当时日本经济陷入了二战后最长的停滞期,经济增长常年为负值,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缓慢,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失业率屡创新高。印度创业教育的发展也与其高校发展伴随而来的大学生失业人数的上升、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全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息息相关[8]。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存在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创业教育也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重视,高校需抢抓机遇,把握时机发展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使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有效驱动力。

(二)重视大众化创业通识教育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精神与意识

欧美国家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阶段都包含各种形式与程度的创业通识教育,使青少年在进入大学前就对社会上的企业、公司、职业、创业等通识内容有所了解,从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而我国中学教育真正重视的还是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以学生升学为唯一追求和终极目的,而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创业精神与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一生如何发展,或关心不够,或根本未予关注。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企业、职业与创业了解甚少。初中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缺失,而且由于历史上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思想根深蒂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与意识。创业者是青年人的骄傲,最优秀的学生才选择创业,创业走向成功,创业报效祖国的主体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缺乏创业的原动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这使得高校的创业教育得不到多数大学生的共鸣,创业教育的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与竞赛,并不是想将创业项目实施与转化。其最终目的是为出国、考研、考公务员、进外企与大型国有企业增添砝码与资历。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需重视大众化创业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开设具体的创业教程和培训课程之前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业精神与意识为目的创业通识教育,使创业成为大学生的群体性思想,成为青年人的时尚潮流,点燃青年人创业的激情与对创业教育的渴望。

(三)整合自身学科优势,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别与层次的创业教育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都以原有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与原有学科之间的整合,发挥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如商学院模式创业教育整合了其原有管理、金融、财务、贸易与经营等学科资源,而理工科模式则是文理结合,发挥理工优势,突出科技创业。其次,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基于各自的实际情况,如印度发挥了自身的语言优势,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行了“拿来主义”,但又根据经济与科技与欧美存在差异、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特色的师徒制模式与家族企业管理项目;新加坡高校则扬长避短,中西结合建成了国际化办学的模式。此外,国外高校还对创业教育的类别与层次进行了区分。不同类别的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与重点不同,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资质的学生其创业教育的内容、计划与方法都不一样。有聚焦式的精英项目,也有全校性的大众项目,有的强调创业精神意识培养,有的侧重创业知识传授,有的重视创业实践与经验,针对性强,节省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我校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创业教育资源,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创业教育模式,应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整合有利资源,不追求大而全,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循序渐进地形成适合自身的创业教育模式。

(四)建立有力的校内外支持体系,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施

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强而有力的支持体系。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业教育从体系中得到了众多政策、资金、师资、技术与服务的支持。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地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教育通常处于“边缘化”,游离于正规教学之外,没有专职的指导老师,而且教师基本上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因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得到政策、岗位设置、师资培养、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孵化资金与场地等实质性的支持,并整合管理、教学、科研、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后勤等方面资源,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内支持体系。其次,校外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是高校创业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来自政府、企业、基金会、协会、创业者等机构与成功人士的支持渠道,探索有政府、企业参与的孵化器和创业园的发展与完善,探索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引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以及专业的指导,为大学生优秀的创业计划提供融资与项目转化服务,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降低创业风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此外,高校创业教育还需有合作与国际化的视野,与国内外大学某些顶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最前沿的教育成果,开展合作办学与师资培训。

(五)打造高校创业教育精品实践项目与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自此以后,国家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各种创业大赛已经常态化,参赛高校数量越业越多。二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出现了一些创业成功案例。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太好,不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大多持促进就业的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有甚者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缺乏对创业本质的认识,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企业家精神,不能胜任自主创业的需要。其次,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理论化的说教过多,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创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适用性差。教师大多是兼职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教师缺乏。

2、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主要类型

创业教育模式按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指微观模式和宏观模式。

(1)微观模式。微观模式主要强调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高校从课程设置上下功夫来提高创业教育质量。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双课堂教育模式为代表。第一课堂采用创业教育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他们的创业知识。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与企业家、创业人员等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2)宏观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它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校企联合模式模式为代表。吸收全校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班,除了参与创业工作室、创业中心和创业园的创业实践外,还可以参与高校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创业,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3、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应以高校为主体,协同政府和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创业教育。

3.1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3.1.1教育对象高校创业教育在对象的选择上采取有层次教育方式。在创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面向全校学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创业意识强烈、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商学院等专业院系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训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有能力组建创业团队,模拟或实际参加创业项目。

3.1.2教育内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理论课的设置上,一要因材施课。要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合起来。这样,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创业成功。二要结构合理。创业基础课要把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融入其中,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选修课以提升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为创业实践做直接的理论准备。在创业实践课设置上,一是要提高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从资金、场地、项目、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与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1.3教育方法首先,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在创业基础理论方面,把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鼓励创业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内容与方法;在创业实践方面,将学生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建立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基地。其次,课堂教学上,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在线课程,实现课程对全校学生的开放。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充分吸收并升华创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改变以往单调的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向讨论式教学、小组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转变,发挥学生在创业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2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助作用

3.2.1政府首先,完善激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仅要从金融、税收、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还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在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政策,建立以大学生创业为出发点的激励政策体系。其次,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政策的宣传。让各种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在创业时,了解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政策。最后,政府要严抓政策落实。对执行政策不力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惩戒,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3.2.2企业企业是创业的一线,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大学生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流程,了解竞争对手和相关产业链,掌握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掌握创业成功的条件和因素。二是吸引企业创业者和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传播创业经验和创业技能。

3.2.3个人吸引知名企业家和校友创业者到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外,吸引他们从资金上支持创业教育,以他们的名字建立各种创业基金,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场地上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3):12-14.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篇3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1970年美国设置了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1980年百森商学院、南加州大学和贝勒大学创办了第一批本科创业教育。我国在1989年开始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强调实现以关心所有人为基础的社会公正目标,强调通过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和劳动者。

高校里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旨在培养具备开创性的个体,通过系列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基本的社交、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于大众而言,是要培养一种首创精神和开拓意识。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使得一小部分学生开展创业行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基本才能和现有技术以入股、寻求合伙人、筹集资金等方式创立新的经济实体,不仅解决了自己就业的问题,也带动了其他同学就业,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劳动岗位。

创业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现实原因,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从观念上来说,一些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态度不够重视,甚至有部分老师不理解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需要及时更新;其次,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创业师资需要具备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以及创业管理的实战。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困难重重,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商业运作,以及社会资本积累,都不占优势。创业教育课程的推广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灌输给学生基本的金融、市场、人事、法律法规知识,还培养学生踏实务实的作风、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增强为人处事的技巧等。毫无疑问,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学好基础知识,提高基础本领,筑实基础研究,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因此,即便学生在校期间不去创业,也具备了较高的就业素质,这就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大学生个人意志和兴趣爱好出发,创业未必会成为每个人的选择。大学生的性格特质不同,人生价值取向各异,爱好兴趣更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创业并非适合每个人。但是,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使他们自我追求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由“权为本位”转变为“能力为本位”,这是大学生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总体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以下两点:一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衡量创业教育的成效,并不在于每年有多少学生去创业、多高的成功率、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基于教育成果的滞后性,使得创业教育的效果可能若干年后才能看得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大学生要在时代的浪潮中勇于担当,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才朝气蓬勃。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创业教育的模式也较为落后,而教育体制是由我国现实状况所决定,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变则困难重重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缺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有的院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难形成系统完备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业理论的学习,忽略了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相应地也未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创业教育的理念大相径庭。

(二)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师资投入不足,也没有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门的教程,研究创业教育的人员多是来自其他领域,从事创业教育的人员也不多。许多教师是在接受相关创业教育的知识培训之后为大学生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多采取同一模式授课,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而创业教育的课程化、学术化模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业教育的主讲师资配置上,可由企业家或者创业人士来兼职,虽然客观上会改善“学院派”的单一,但却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最令人堪忧的是这些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进。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西方国家大学中,普遍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教育涉及范围过于狭小,难以普及到多数学生,而且开设的都是最基础的创业教育,注重了理论性,忽略了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加上实践不够,导致学生对实际操作缺乏切身感受。而创业活动的配套支持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有些潜能资源如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创业后续服务的专家支持,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就是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讲座,难以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虽有部分优秀的创业教育模式或案例,但是创业教育质量控制环节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创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未能有配套的跟踪评价丰富创业教育素材。

四、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措施

(一)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

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創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不仅要介绍创业流程,使用创新方法,还要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简单的知识传授还不够,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从教学手段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情景模拟,融资实战、角色扮演、创业设计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验,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在体验中鼓励学生思考和感悟,增强学生对创业理念的理解,促使自身成长,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同时,加强“主体参与”和“制度激励”等环节的支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后续的辅导也要跟上:为学生团队提供法律、政策、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税务,专利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让创业教育形成体系,增强创业战略支持,健全创业机制,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二)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极大的引导作用,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数学成功的基本保证。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和先进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深层次发展的基础所在,基于创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可以培养具有经济学或管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以及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成员,加强组织协调,聘请的这些师资要给予教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其教学效果。充分加强校内外交流合作,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育校园创业文化。

(三)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应立足于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对参加过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跟踪、协助,指导他们顺利创业;搭建有效的线上线下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新技法和创业案例,同时为学生提供问题答疑,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辅助实体教学,增强学生创业动力;组建学生创业群体,定期交流信息和经验,分享创业感悟;开启校企直通车,参观创业典型企业,进行企业家访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高校开设创业实践基地,在工商登记、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创业基地。

五、结束语

创业教育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流精神,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证和新响应。它以如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并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亮点。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大学生如能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掌握一定的创业能力,把握创业教育提供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归纳到实践教学体系中,能为学生未来就业和立业打下牢固的基础。虽然创业教育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些理论、方法、实践等问题还需要探索,但这是创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篇4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 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模式, 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针对创业教育的含义, 可以分为狭义的创业教育和广义的创业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创业技能培训以满足其自谋职业或创业致富需要进行的教育活动, 该定义中的创业教育更偏重于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创业教育进行了定义:“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 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 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 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该定义中的创业教育更偏重素质教育。本文主要从广义创业教育的角度探讨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主要包含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以及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指培养创业动机及创业兴趣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 主要指培养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业、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解决困难的精神等。除此, 创业教育还应该培养创业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 以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以及创业整体流程的培养。

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主要包含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以及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涉及两方面, 理论型课程体系及实践型课程体系。理论型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侧重于向学生讲授有关创业的理论知识;实践型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实务操作能力, 对新机会的识别、评估、获取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实践能力, 主要侧重于在现实创业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2.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 与课程相匹配的教学体系也应该分为理论型教学体系及实践型教学体系。理论型教学体系中, 对于教学内容, 应该更多侧重于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则应多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式教学, 针对特定的案例及项目,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讨论过程中。实践型教学体系则更多侧重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项目当中, 学生自己推出项目进行孵化甚至直接推向市场, 这种教学体系除了要兼顾大学生正常学习体系之外, 更多地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及政策的支持。

3. 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主要包含创业教育政策支持、创业基金支持、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以及创业教育评价等。在政策支持方面, 学生参加创业课程或者创业活动鼓励给予相应的学分, 专门为教师制定一系列政策, 激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参与高校创业教育;在创业基金支持方面, 学校应设立项目支持专项基金, 并从社会各界募集学生项目孵化基金;在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方面, 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商业计划竞赛并撰写商业计划书, 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平台, 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环境;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 可以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定期参与高校创业教育活动, 开设创业教育论坛并定期邀请嘉宾关于创业做讲座;对于创业教育方面的评价, 可以对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个人以及相关的项目的综合性评价, 并制定相应的创业教育标准, 以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体而言, 如图1所示,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案例中的相关学习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要求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着手,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 增加了学生的创业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在实际创业事务中有效捕捉商业信息, 并学会在创业困境中怎么克服困难, 培养坚韧的创业品质;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是有效实施创业教育的基础, 没有相应的政策、基金支持以及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机会, 创业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

可见, 在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框架中, 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以及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于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而整个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前期准备, 为自主创业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三、高校创业教育社会支撑条件

1. 加强社会创业环境氛围。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较短, 中小企业创业环境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 大多数人对创业的认同程度不高, 学术界对创业概念以及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也较为模糊, 创业氛围较为薄弱。因此, 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并帮助民众建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对高校大学创业教育中创业理念的建立、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2. 注重创业基础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教育体系, 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是在中小学创业意识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虽然政府一再呼吁减负, 呼吁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个性化人才, 但是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根深蒂固。我国应试教育长期形成的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与教材以及评价体系, 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创业教育的需要。因此, 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加入关于创业思想的教育, 对整个创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起着重要作用。

3. 开拓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的学术研究比较匮乏。在创业交流层面上, 创业教育学术论坛、创业学术会议以及创业教育学术期刊等的建设方面做得很不完善;在创业研究学者的培养层面上,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 都较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逐步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 将创业教育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 进而更好地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

4. 建立创业教育机构。

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以制度化的形式促进其发展, 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机构, 并明确指定有关创业教育的相关制度、该机构的主要职责负责对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创业环境氛围的培养以及创业条件的创建和引导。包括与校外创业孵化基地的联系以及校外创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5. 创业教育课程学分制化。

高校教育基本都已实施学分制, 学生在完成获得学位所必须的学分以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创业教育机构可以适当将高校开展的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作为学生选修课程。课程结束后, 可以给予学生一定量的学分。该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 与所学专业课程可以实现互补, 一方面对于学生学分的要求可以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 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也可以挖掘部分学生的创业兴趣并培养创业精神,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传承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宁钟, 李佩文.创新与创业教学体系的三维架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1) :32-35.

[2]陈林婕, 郑瑜辉.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 (9) :101-102.

[3]刘碧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及其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4 (6) :129-134.

[4]田常华, 杨春龙.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2, (35) :92-93.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篇5

摘 要:时下,社会快速转型,教学体制的局限与不断深化改革,使得一方面在大思政视野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践育人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这一点在各个高校教育模式当中普遍存在。接下来,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地阐述,以供给业内人士一些启发性的指导,从而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贡献一丝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127-02

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一个从外延到内涵不断深化的阶段,“大思政”教育观已经越来越普及和受到重视。要知道,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意识的关键时期。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思政背景之下的思政课教学似乎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进,依然还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本文着重从教学管理的层面出发,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以传统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教学模式使国内大多数学生过多地关注考试成绩,而非真正希望从思政教育课程中获得比较深层的东西,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心态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重新定义了教育发展的主体,实现学校、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就教学内容而言,这一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由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逐渐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校内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其充分理解所学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从而,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理论知识,还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教学形式来看,大思政背景之下的思政课程启用开放度更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一味地因循守旧,而是注重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大学生“三回归”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一)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由此可见,在讲授思政知识的过程当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生活实践的范例来讲解有关内容,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增强他们对于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而非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比如,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将所学思政理论知识置于广泛的背景当中,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而言之,思政课程必然离不开生活实践,否则一切便无从谈起。

(二)教育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

大学阶段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也在大大增加,并不断向价值理性回归。当下,我国大力倡导和发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求真求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当中的渗透力较好,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略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其他观念。大部分学生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无法避免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学校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善于利用当前的各项科学技术手段来为学生创立新型的教学范式,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多开展一些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准则,促进其个人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课堂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是大思政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思考的一项内容。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博物馆和规划馆,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我国发展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以此解答学生心中存在的疑惑。当然,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相关方面的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填写心得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只有当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重要性,并不断根据教学所反馈的各项情况对目前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升级,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的不断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一)教育资源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

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存在着形式刻板单

一、内容枯燥陈旧以及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是学生学习兴趣最为薄弱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探索更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整合以及一体化运用,以此来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一方面,老师利用多媒体来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校做演讲或讲坛,应用这些校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育环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总体而言,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本质要求,必须要全方位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这几方面的联系。众所周知,学校是学生获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社会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的范围也极其广泛。家庭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家长是最好的老师,也需要其密切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身体力行的为学生传授良好道德经验。

(三)教育内容注重针对性和开放性

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根本保证,要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坚持以此来促进并引领学生的信仰。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给学生强化了某种错误的学习观念,这种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理性认知必须要被剔除,寻求各式各样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聚焦英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模式 篇6

走近英国高校生命教育

英国的生命教育是由泰德·诺夫斯(Ted Noffs)最先倡导的。他是一名社会工作者,长期关注青少年的吸毒问题。他认为有必要在社会中开展生命教育,从而降低吸毒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986年,在威利特俱乐部(Varity Culb)的赞助下,英国第一个生命教育机构成立。1987年,生命教育中心成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其主要作用是募集资用以改善吸毒人员的生活。1987年3月,在Rock Group Dire Straits的赞助下,第二个流动性的生命教育机构成立。此后,先后有30多个流动教室成立,活动范围遍及英格兰、威尔士和贝尔法斯特等地区。这些机构在减少毒品的危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些机构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的推进工作,并且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来推进。英国的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对个体生命,也就是自身生命的关注,而是要让个体去关注社会,培养个体关注社会的能力。生命教育是一种具有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功能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民主的本质,以及参与民主的意义;让学生能够理解作为公民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其他人、学校以及社会与自身之间的关联和意义。此外,生命教育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尤其是让学生意识到毒品的危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活习惯与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已经成为英国教育体系的核心之一,逐渐成为英国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并且建立了系统性、法制化的教育体系。

主辅搭配的教育模式。在英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英国的生命教育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并且与公民教育构成了主辅搭配的教育模式。生命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大学的必修课程,同时被纳入到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之中。此外,英国的生命教育课程十分重视教学时搭配各种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并且结合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来营造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收获更多有关于生命价值的知识。

关注生活的生命教育。英国的生命教育强调多方面学习,尤其是从生活中去体验生命的真谛。因此,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感性认识。课程的内容一般都会从真实的事件出发,常常会将一些新近的案例引入课堂讨论之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何谓民主参与、何谓公民责任、权利以及义务等,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个人成长为公民的过程,认识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他人存在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能够更为健康地去发展。生命教育认为,学生有必要了解自身,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性,并且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拥有独立的精神与责任心,从而成为民主社会中的积极分子,积极为民主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等。

因此,英国的生命教育在内容上包含了学生人生的整体以及其全部生活的过程,所有的探讨都是从生活出发的,旨在使学生能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知识,以及具备发展和探究各类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发展参与的能力。

融合性的生命教育。英国的生命教育是一种融合性的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教育,而是与其他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因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此外,将生命教育与其他课程融合,有利于学生从不同专业角度去理解生命的真谛,既有利于对生命形成全面的认识,又能在整体中看到差异。

对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一些极端校园事件频频出现,开展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尽管《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将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但是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仍旧处于探索阶段,亟须统一的课程指导以及资金的投入和保障。英国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能为我们带来许多有益启示。

政府加强主导作用 开展生命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首先,政府应当将生命教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中,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标准之中。设立生命教育的国家课程体系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确定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等。指导各高校按照规定开展好生命教育,并且强化监督和考核,将生命教育实施效果纳入高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其次,政府应当加大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在经费上保障生命教育的课程研发、课程资源的积累、师资队伍的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最后,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联结和纽带功能,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和服务,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建立具有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从英国的经验来看,发展生命教育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首先,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够照搬照抄。高校应当树立长期发展生命教育的意识,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高校课程建设的范畴之中,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将生命教育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同时,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不同学科之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增强生命教育的感染力。生命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生命教育与学生的内心需求相结合,从而使生命教育成为一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再者,建立专业的生命教育心理咨询平台,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最后,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必需的教学设施、教学工具以及教学场所,从而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项关于生命教育的调查显示, 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可见,加强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高校各部门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德育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以及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领航员。例如,德育教师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善待生命、健康成长,成为自立、自主、自强、自新的新型大学生。

注重生命教育的实践性 从英国的教学经验来看,生命教育应当偏重于实践性。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探索相对较少。因此,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生命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否则会严重影响到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旺盛期,在精神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课程应当注重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高校物理实验教育模式探析 篇7

一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价值

高校物理实验作为理工类基础课之一, 是高校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实验技能训练和学习实验系统方法的开端。物理实验无论是内容教学还是方法教学, 都应该从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上, 强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特别是在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上, 将物理学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相结合, 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水平的基础上,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了解, 构成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物理素养具有强烈的学科精神, 从物理系统知识、概念的学习与掌握中,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并从独立思考和创新方法研究中, 推进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实验的实施, 是基于科学仪器设备, 通过物理学规律来设计和对各种可变因素进行验证以获得某种物理现象或预期的物理结果。

二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 长久以来一直与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一样, 存在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弊端, 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高等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从实验操作技能上, 如对实验仪器、测量工具的使用, 如何读取电流、电压值, 如何测量长度等基础能力上提升, 还要针对具体的实验方法从具体的实验技能训练上满足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判断和实验报告的规范写作。具体来看,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实验教学独立性不强, 很多学生对实验教学存在畏惧心理, 缺乏自信, 害怕弄坏实验器材, 不愿意自主尝试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二是实验态度不端正, 对物理实验课程目标、实验数据的采集不够重视, 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三是对实验整体性把握不够, 缺乏对实验中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的学习, 也未能从实验报告中总结知识。

三优化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物理素养,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动手能力。

1.创设物理实验的教学环境, 强化物理实验的探索

物理实验与物理学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用物理学史、物理实验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实验, 增强其对物理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认知。物理学理论与物理实验同样重要, 物理实验与物理学理论是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关系, 物理实验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在物理实验操作中, 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综合素质。在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上, 要注重物理实验的演示性和可观性、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积极参与度。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反映物理现象, 更应该从物理实验原理的设计、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实施中, 渗透深刻的物理思想。以物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为例, 卡文迪许测定的万有引力常数G=6.754×10-11N·m2/kg2, 密立根利用油滴试验来测定单位电荷量1.5924 (17) ×10-19库伦, 卡文迪许和密立根等人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 能够将误差降低在百分之一内着实是了不起的壮举。对于物理实验教学, 从最初物理实验的设计到实验报告的编写, 似乎已经完成了实验过程, 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去设计实验, 怎样从抗干扰因素中来获得显著的实验效果, 其中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验环节又是如何去完成的。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从探寻物理实验的巧妙思想和设计美学来解释。如对于拉伸法来测量弹性模量实验, 对于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 与胡克定律中的弹簧具有相似性。即在弹性形变范围内物体内部产生的内应力与其形变程度成正比, 而这个正比例系数就是弹性模量。本实验公式表示为:, 转化后得到。从本关系式可知, 对于某金属丝, 长度可以测量、横截面积可以通过直径来获得, 而对于变化量∆l, 卡文迪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显著变化量来计算微小变化量的方法。一是利用增大T型架两球间的长度, 来放大万有引力间的力矩, 由于石英丝细, 所以力臂短, 从而形成较大的扭力;二是增大弧度尺与系统距离, 使得与石英丝一起转动的小镜子的反射光在弧线上形成较大的角度, 对石英丝放大了扭转。由此可见, 在对弹性模量进行测量时, 我们利用光杠杆镜尺法, 通过对金属丝拉伸长量的计算, 来带动对其相连的平面镜俯仰角度的变化, 进而计算出标尺上的平移距离, 再利用二次反射实验方法来进一步拉大标尺光线转动的距离, 施加在金属丝上的力F与其形变量∆l成正比, 这个系数就是我们要测量的弹性模量E。

3.强化物理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由于高校物理实验与其他多门学科相关, 因此实验教学的内容要与具体科研相结合。教师在科研中对某一领域实验的研究专业性更强, 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术意识有较大激发, 再加之科研实验与本学科之间的关系紧密, 更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利用高校实验科研平台, 从学科实验前沿知识到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通过科研实验讲座和科研实验展示,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前沿知识与实验中, 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4.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离不开科学的实验方法。习明纳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研讨方式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促进, 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参与交流, 从思想碰撞中获得启发。物理学本身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 对于实验与物理理论知识来说, 每一位物理学家的新发现都是以其他物理学家的前期实验为支撑的。

5.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

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形成的过程,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 无论是基础知识, 还是基本操作, 都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对于实验选题的开放性, 主要体现在单个实验的设计上, 从物理学各专业实验项目分析上, 结合学生的自主性来选择实验, 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注重实验设计的开放性, 对于不同的物理实验, 从实验器材、实验教材、实验环境进行设计, 教师依照学科发展特点、根据学生对实验的认知情况来优化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并让学生发表意见, 改进和适应学生的实验需要。此外对实验成绩的评定, 要结合不同学生的能力及实验水平,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实验, 不能影响和抑制学生的自信心。

6.注重分层实验教学, 优化和整合实验教学

分层思想源自“因材施教”, 孔子曾主张“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即教育要因人而异。高校物理实验教学要兼顾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要从物理实验规划上与学科专业相衔接, 优化教学资源, 推进实验教学循序渐进。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目标, 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实验内容和学习机会, 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还要兼顾学生的整体能力。教师在分层实验教学中, 要发挥其引导、启发、咨询等作用, 能够从实验教学的协调性、拓展性、系统性、连贯性上, 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获得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摘要:高校物理实验是理工类学科重要的基础内容, 也是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正趋向多元化发展, 日渐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强化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尤其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上, 引导学生从操作中体验知识、从创新中增强素质。针对物理实验“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弊端, 应从系统实验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上, 拓宽学生的实践领域, 改进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物理实验中锻炼能力。

关键词: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任慧军.多层次教学体系在潮汐调和分析课程实习中的实现与创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 (6)

浅谈高校教育模式改革 篇8

1 传统教育模式评析

教育模式即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指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人才规格和质量的标准形式,是可以使人们参照去做的标准样式。

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先生著文曾对中国教育史进行过回顾与总结。从20世纪初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我国一直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改革开放以后,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从整个教育体制来看,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它其实是一个以知识的传授为特点的教育模式,通俗的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把自己所学用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旧经验的循环复制。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而这一本质的缺陷恰恰是阻碍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障碍。客观的说,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早些时候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相对现在这个时代来讲,原来的中国处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思维并不象现在的人这样活跃,还是需要我们的教师用一种相对比较保守的方式来教导学生,传播知识。

总结起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和不足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学方式比较死板,老师讲,学生听这个方式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现行的教育模式下,仍以考试分数来评判学生的优劣,虽然现在高校也开始实行一些评判学生优劣的办法,但考试分数仍然是主要的一个依据,这样的一种评估模式是不全面的,可以说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样也比较容易挫败学生的进取心。还有,现阶段高校培养学生比较忽视人文教育,也就是说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2 新形势催生现代教育模式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经济时代又在发生质的改变,随着“知识爆炸”、“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词的深入人心,高科技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知识经济时代以不可逆转的势态登上历史的舞台。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产业结构中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科技、管理和生产等过程日益科技化、智能化、综合化,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而改变了产业部门的职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适应时代发展,高校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教育仅靠学习、重复旧有经验已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职能在扩大,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知识外,还要通过科学研究生产知识,同时要应用知识,为高新技术发展打下基础。能否生产知识、物化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统教育的分水岭。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教育必须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

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把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也是很困难的。那些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

3 教育模式的改革途径

如何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具体应该如何去做,这也是一个难题。因为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改变它就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而且,在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有耐心去面对和解决。笔者认为,我们目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转变教育理念。教师要准确理解现代教学理念(精心实验,探究变化,开发潜能),深切理解教学改革的意义,转变教学理念,竖立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做学生的导师,关心和爱护学生。同时,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一个学校对教育总的宗旨。以前我们倡导的是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人才的教育理念,并不是说这样的理念不好,而是这么多年来,这样的理念已经仿佛是一种口号。所以,我们改革教育模式之前,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教育模式能产生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之上。另外,现在高校普遍扩招,由于扩招以后学生素质差距较大,所以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其实也是教育理念的一种改变。现在高校应该除了关注学生能学到什么本领,还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做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是否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否有吃苦耐劳的决心。

(2)以学生为本是教育模式转变的关键所在。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大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认识上的自觉性、坚定性,提升行动上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过去,我们的教育是经验的复制,基本上可以不理会学生的感受,其中的弊病在前面已经谈到,那么,新的教育模式必须改变这种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生放到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权威性结论”提出挑战,并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独辟蹊径”;再次,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呈加速趋势,一个人的知识很快“老化”,终生学习的观念已为大多数教育界同行所肯定。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有所创新。只有以学生为本,才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可能真正进步。

(3)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旧的格局要打破,落实到教学上还是应该有新的教学手段。当然,新的手段很多,每个老师的想法都会不一样,其实很多东西应该大胆去尝试。比如,现在有人提出“本科生导师制”,笔者认为非常有可取之处,以前的高校只有“研究生导师制”,就是一个导师带领几个研究生进行学习。那么,这种方式其实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本科生教育中。高校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注意教学形式与内容要求的开放性、教师角色定位的指导性、教学活动参与的全员性、活动价值体现的过程性、研究活动开展的探究性、学生知识获得的体验性以及学生素质提升的综合性。目前,高校往往实行专职辅导员制度,一个辅导员通常要带若干个班级,而任课老师几乎是上完课就离开,很少与学生交流,而辅导员又面临的学生太多,也无暇顾及。如果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每一个任课老师管理几个学生的话,至少有以下优点:首先,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其次,由于一般情况下都是本专业的老师带自己专业的学生,这样可以在专业辅导上更加具体。其实,这就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教育方法,把一个大的班级分成若干小块,每一块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也就是说每一块都一个核心力量。

(4)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让教师做到角色的转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源泉,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办好校外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要依靠教师,教师是教育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校外教育目标和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实现和完成。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

知识经济要求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通晓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方法,尤其要具有学术创新和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创造出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接受学生挑战的勇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因此教师观念的更新,学术水平的提高,是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

摘要:当前,学术界正在热议“教育模式”的新旧转变,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现实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缺陷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就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现在的教育模式跟不上时代[N].海峡导报,2010-09-20.

[2]江芳,王国英.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何东亮,丁瑜.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4]冷全.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4).

高校教育模式 篇9

一、创业教育定义

“创业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美国学者柯林和杰克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 并使学生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知识和技能[1]。我国学者彭钢、蔡守龙 (1992) 认为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2]。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

(一)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

美国开展创业教育已70多年, 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美国各所大学基本上都开展了创业教育, 授课对象主要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 但是各所大学创业教育侧重点却呈现多元化, 如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偏重综合型, 而麻省理工大学创业教育是面向高科技领域[3]。

在美国创业教育体系中, 按照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分类。一种是聚焦模式, 即只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内部开展, 培养专业化创业人才和研究者等。在聚焦模式中, 学生经过严格筛选, 课程内容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特征[4]。采用“聚焦模式”进行教学的典型代表是哈佛商学院。另一种是全校性创业教育, 即对全校学生开设创业课程与活动, 培养不同学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

(二)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飞速, 并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英国创业教育遵循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同时, 建立英国科学创业中心, 系统地进行创业管理和教育, 从而将政府、高校以及社会融为一体, 互助互利。

在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上, 分为商学院主导模式和大学主导模式。其中商学院主导模式又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分离式, 即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彼此独立进行研究与教学;二是融合式, 即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组成团队, 在学院内部组织或安排课程和活动;三是嵌入式, 即创业团队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 范围更加扩大, 普及教育到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

(三) 日本高校创业教育

2000年, 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上提出了创业家精神的概念, 强调创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业家精神、生存能力和思维方式[5]。日本政府将“官、产、学”的理念融入到高校创业教育中,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结合自身的国家特点, 日本建立了四种典型创业教育模式。一是创业家专门教育型, 即针对商学院或经济学院或以创业为目标的学生专门设立课程。二是经营技能综合演习型, 即以经济学院或商学院商业计划书的制定为主要课程形式。三是创业技能副专业型, 即主要针对理工类为主修专业, 以创业为辅修专业的学生设置课程。四是企业家精神涵养型, 即针对全校性质的创业素质培养的普及课程。

(四) 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

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经历将近30年的发展, 创业课程全面覆盖高校。政府通过支持小企业发展、鼓励人们创业, 在大学中建立企业孵化器, 主办商业计划竞赛, 并将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计划[6]。

在创业教学课堂中, 多采用“创业模式”“普及模式”“培训模式”教学。创业模式仅针对商学院的学生, 对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 强调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共同打造创业型人才;普及模式面对非商学院学生, 结合专业背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能力;培训模式则针对全校学生, 由创业中心或其他创业机构中的教师授课, 注重培养实战方面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 实践性强。在这种课堂教学体系下, 高校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 参与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 如澳大利亚商业计划竞赛、美国商业计划大赛等等, 在比赛过程中, 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

(五) 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

基于对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梳理, 以及对各个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可以进一步抓住各国创业教育的特点, 也为我校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对我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 树立良好的创业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教育模式。由于高校学生就业的压力, 许多学生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了解, 往往忽略自身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 我校应首先统一认识, 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主要办学宗旨, 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为根本, 以创业课程和创业平台为主要实施途径, 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科研中。

(二) 建设与培养师资队伍

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还应注重教师队伍培养的问题, 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创业教育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的现状, 我校应加强师资的培训与整合, 从而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有一定实践经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 高校可招聘或培养一批可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 如果条件有限, 也可从已有的教师中抽取有创业方面经历或有兴趣创业的教师。在培养队伍方面, 可以聘请国外的教授进行定期培训, 或者组织我校创业教师队伍与国外优秀创业教育院校合作访学, 去企业挂职锻炼等等。其次, 应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教师的选拔和竞争机制。在教师队伍方面应当采取多角度选拔制度, 不仅要选拔学校已有的创业型教师, 也可以向社会招聘一些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人士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三) 建立创业教育服务平台

搭建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是学生在课堂理论教育上的升华, 更具有实践性。在我校建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或站点, 为学生解决创业方面的问题和疑惑, 加强创业的实践性教育。

其一, 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创业规划设计。采用以赛带练的方式, 在我校定期开展类似于“挑战杯”的竞赛, 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提下, 也是建立我校品牌大赛的契机。

其二, 可以组织大学生去企业实习。实习的企业可以是本校的产业, 也可以是学校合作的校外企业, 让学生亲历创业过程, 从而建立创业过程中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信念。在实习中, 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 鼓舞学生创业的激情和发掘渴望成功的创业潜力。

相信未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一定能紧跟世界高校步伐, 培养出尖端创业人才, 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不断提升, 推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摘要:创业教育是我国未来促进经济发展, 培养新一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起步较晚, 我国高校教育仍处于萌芽阶段, 因此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成为目前改进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整理得出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从而提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比较,模式

参考文献

[1]应一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彭钢、蔡守龙.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 1992 (2) :6.

[3]张天华.美国、澳大利亚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5) :53.

[5]马章良.美国、日本、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3) .

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分析 篇10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教育类型和理念, 是提高学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素质的主要场所, 其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必须处于优先发展的领先地位。因此,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必须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构建健全的继续教育模式。

1 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全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目前国内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还比较缺乏, 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和解决措施, 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未形成健全的培训体系, 一些管理人员虽然参与如专题研究、协作交流等形式的教育活动, 但是培训的内容要么是单纯的形势政策教育, 要么是单一的操作技能训练, 过于独立, 缺乏系统性。

1.2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普遍较为繁琐, 而工作内容却没有标准的量化指标, 使得管理人员的配备没有保障, 流动性大, 使得教学管理人员紧缺。此外, 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针对性较差, 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 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

2.1 构建“能力和素质”文本模式

能力和素质的文本模式主要是从继续教育的目标上出发的, 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 构建能力和素质的文本模式是构建完善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是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体现在行为调整上, 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继续教育的目标和管理人员的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调节和进行指导调节, 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并进行调整, 检查调整结果, 总结经验教训。整个操作程序可以概括为发现-反思-实践-检查-总结[1]。另一方面体现在完善人格上, 通过心理辅导、行为调整和人格塑造等形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以培养管理人员形成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塑造谦卑、自信的人格魅力。

2.2 构建管理人员主体学习模式

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主体, 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必须尊重管理人员的主体地位。构建管理人员主体学习的模式, 主要是因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自我调控能力,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主客体关系出发的。一方面体现在主体参与上,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 管理人员要结合理论和实际, 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在管理学习中的问题, 撰写研究性论文、总结学习材料、设计工作方案, 不断的总结和归纳。

另一方面体现在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三自”型上, 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动态学习过程[2]。首先管理人员要根据学习目标, 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以更好的完成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其次相关专家和教师要引导和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和研究, 并进行科学的点评。

2.3 构建时空开放性模式

时空开放性模式是构建健全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是从组织方式上出发的。可以肯定的是, 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不能固步自封, 必须不断的拓展, 避免“一锤子买卖”现象的出现。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管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 创设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 还要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制度, 在制度和条件上支持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给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2.4 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模式

以问题为核心的模式是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出发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必须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体现在探究型问题的设置, 这是以问题为核心模式的基本形式。该模型可以在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 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际操作上, 要围绕高校管理中的那些重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工作, 形式可以从专题讲座、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以及考察调研等着手。

另一方面体现在导学、导思、导行的“三导”型问题的设置。导学是要明确学习任务, 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导思是要激活思维, 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导行是要进行跟踪考察、角色扮演、行为活动点评等。“三导”型问题的设置要在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 主要步骤是学习理论-思考问题-指导实践[3]。由此可见, 以问题为核心的模式是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的主要发展方向。

3 建立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1) 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社会各方面力量必须加强合作, 共赢发展。政府教育机构要在政策上支持继续教育的开展, 社会培训机构要对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高校要结合该校的发展情况建立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学习中去。

(2) 评价机制。对高校而言, 必须将管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情况纳入工作考核和评价的体系中, 以督促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高校应该转换师资队伍重于管理队伍的错误观念, 要参照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 设立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评价指标, 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对管理人员而言, 要积极主动参与继续教育中, 接受相关部门的考核评价。

(3) 激励机制。为了促进高校管理人员持续开展继续教育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利用激励手段调动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以岗位任用-晋级提取-奖优评先为依据的激励机制。

4 结语

总之, 开展有效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健全的继续教育模式, 即, 能力和素质文本模式、以管理人员为主体学习的模式、时空开放性模式、以问题为核心模式。通过构建健全的继续教育模式, 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持续性开展。

参考文献

[1]曹景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19 (8) :12-13.

[2]李岱峰.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4 (6) :15-16.

上一篇:中职体育田径教学下一篇:中药的产权保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