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希望之火

2024-08-20

点燃希望之火(精选十篇)

点燃希望之火 篇1

一、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专业学习心理问题

一些中职校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和方向,没有支点;学习成绩差,进入职业学校后,存在混的想法,只想学一技之长,找个饭碗了事;对所学专业不认同,不感兴趣;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没有计划;觉得中职校没有什么意思,学不到什么,因自卑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

2. 情绪、情感心理问题

中职校学生的情绪时好时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遇到挫折很容易消沉,感到前途一片黑暗,这种自卑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交融在一起,表现在行为上无所适从,或有些怪异,有时甚至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逃课、顶撞老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一些学生感觉自己活得很累,闷闷不乐。

3. 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

有的中职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要求别人太多;同学之间不说话,甚至一个宿舍的也不说话,彼此缺乏交流与了解,同学感情不好,对同学缺乏基本的信任,总是看别人的阴暗面。

4. 择业、就业心理问题

部分中职生对自己的事业方向不清楚,不知道现在自己该干什么,将来能够做什么,为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担忧,不知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部分中职生总想挑一个体面轻松、收入高的工作,在择业方面爱认死理,钻牛角尖。

二、中职校班主任实施策略

中职校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针对以上心理问题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 让中职生感受职业价值

班主任应经常性地追踪行业动态,展示职业的美好前景,把专业理念、职业价值教育渗透在班主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时刻感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观看行业发展影像资料,安排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展示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成功的希望,激发中职生爱学习、爱专业的热情。

2. 培养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班主任的积极期望会极大地影响中职生的发展,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提出的“期望会产生奇迹”,班主任应该对中职生充满期望和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我一直期待着你们的进步,你们一定能成才;你们本来是很不错的学生,只要努力,一定能做得更好。只有传达积极的信息,才能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班主任可通过班级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在21世纪,学习已经不只是为了谋生,要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让中职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才会具备爱学习的心态,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3. 引导中职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中职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班主任应该帮助他们,确立梯级学习目标: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切勿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如果要求过高,容易造成学生的心里抗拒,使他们丧失努力的信心,最后连一个小小的要求都达不到。只有让中职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才能让他们坚持下去,达到自己确立的目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4. 指导中职生掌握学习方法

中职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商问题,而是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学会学习”。班主任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会用心寻找和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是一种无知,而不懂得去借鉴别人各种好的学习方法,那是一种浪费。班主任可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指导中职生,从课堂学习的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入手,逐个环节指导中职生的学习方法。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等各种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感悟、选择、借鉴和综合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 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生一般不具备下列良好的学习习惯:先预习后上课,先认真听课后及时复习,先复习后做作业;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选择最佳的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因此班主任应及时抓住学科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做作业等,帮助学生举一反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好习惯、好方法便会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6. 做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引领者

班主任在职业生涯辅导中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将“我想干什么”与“我能干什么”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先做能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青春年少的学生有很多梦想,这是应该尊重和保护的,但是现实是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否则就可能整天在空想中度日。有的学生异想天开,严重脱离现实情况,生活在虚幻的生活中,这种浪漫的理想主义和庸俗的现实主义都是不可取的,积极的现实主义应是有理想、有规划,同时又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其次让中职生明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中职生还处于可塑性较强的年龄阶段,心理尚不成熟,学习的机会还有很多,所以班主任应引导他们本着发展和动态的原则选择自己的职业,不要好高骛远,从小事做起,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社会阅历。只有这样,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价值才能得到承认和肯定。

综上所述,我们的职业教育不应进行机械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而要能够理解、尊重、爱护、激励学生。我们的班主任要用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对学生一生成长负责的爱,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点燃中职生的人生希望之火,用爱点燃中职生的事业发展之火。

摘要:中职生处于活跃而多彩的青春期,在专业、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中职校班主任应积极把握中职生发展的特点和方向,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策略。

关于爸爸的作文:亲情点燃希望之火 篇2

去年春天异常干旱,河里的水比平常少了许多,田野显得死气沉沉。“就要中考了,还这样贪玩,重点高中的大门可不是容易进的„„”老师的批评一直在耳旁萦绕。我心中烦躁,便拿了几本书,骑车回家了。回家后看到母亲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父亲人坐在旁边抽闷烟。父亲看到我,问:“怎么回来了?”我坦率地说:“我太烦了,老师又批评我,所以回家散散心。”父亲看起来并不惊讶,说:“也好,你妈病了不能下地。你就陪我到地里点棉花吧。”

我和父亲骑着自行车穿过凹凸不平的路,烈日炎炎下,土地干旱得满是裂缝,许多棉花因缺水而无法发芽。到地里后,父亲负责打坑、放种,我负责浇水、埋土。塑料薄膜反射着太阳光,十分耀眼,衣服晒得烫人。很快我就累了,豆大的汗珠往下滴,父亲仍在前边忙碌,已经将我拉下很长一段距离了。我又烦躁起来,把水壶往地上一扔,往地上一坐,大声埋怨道:“这么热这么旱,种了也长不出来,还不如不种。白搭上汗水,这不是浪费吗!”父亲停止忙碌,大步走过来,心平气和地看着我说:“如果不种,这块地就只能长杂草;如果种上了,那就还有长出棉花的希望,还有盼头。人活着就要有希望,如果连希望也没有,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是我活了大半辈子悟出的道理。”一股暖流顿时冲上了我的心头,一句普通的话,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我能感觉到父亲的话语中包含着的爱与痛,我得到的不只是道理,更有亲情的力量。

点燃民族希望之火 篇3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到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一起追忆邓小平关心青年工作、关爱青少年成长的往事。

坐在位于北京朝外万通中心的南都公益基金会办公室里,徐永光回忆邓小平与希望工程的点点滴滴,深情地说:“一代伟人邓小平对希望工程的关心和支持,为改变数以百万计失学儿童的命运,发挥的影响难以估量。”

“一位老共产党员”

1988年,徐永光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长一职,投身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公益事业中。1989年3月,凭着团中央划拨的10万元注册资金和1万元工作经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京成立,徐永光出任法定代表人和秘书长。

“因为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有着切身感受,青基会创建团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一个目标——教育。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每年约有100多万名小学生因贫辍学。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令希望工程成为必然。”徐永光说。

1989年10月30日,青基会宣布:实施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为主旨的希望工程。“我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献给希望工程,是大瑶山孩子的呼唤,也是命运的呼唤;是生活信念的理性选择,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人生必然。”徐永光如此表达自己的希望工程情结。

1990年5月,团中央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刚刚实施不到一年的希望工程题名。“没想到,很快,9月5日,我们就收到了小平同志的题词。拿着那张还散发着墨香的字幅,看到小平同志挥洒苍劲的书法‘希望工程’,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好多年来,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希望工程’四个大字,就像明灯一样在我们的心头高悬,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使希望工程有了今天的辉煌。”每当回忆起24年前的场景,徐永光依然激动不已。

有了邓小平的题词,徐永光坚信,将会极大地增加希望工程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现在,即使是贫困地区刚入学还不识字的孩子,他们的文盲父母,也能认得邓小平的行书手迹,他们认定,小平同志推动的希望工程定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希望。”

1992年4月15日,“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序幕正式拉开,以此为契机,邓小平为希望工程的题词也在《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

徐永光介绍,1992年青基会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创新了资助模式,第一次以“一助一”结对的方式展开助学行动。捐款20元即可帮助一位失学儿童完成一学期的学业,捐款人与受助人通过邮局统一发行的明信片实名结对。“希望工程成立前三年,累计救助失学儿童3万名,而‘百万爱心行动’实施当年,救助规模就突破30万名。”

就在这项活动进入高潮的时候,6月10日,青基会捐款接待室来了两位军人,他们拿出了3000元捐款,但不留捐款人的姓名。负责接待的会计张培明告诉他们:“留下捐款人的名字是我们的规定,不仅为我们,更是为后人留下一份责任与爱心的清单。”这两位军人想了想,说:“如果一定要留名,就请写‘一位老共产党员’吧。”

“那时,青基会位于北京东城区后圆寺胡同,当这两位军人离开时,张培明多了个心眼儿,他给海外部的甘东宇使了个眼色,小甘悄悄地跟了出去,一直跟到胡同口,只见他们上了一辆车,他默默记下了车牌号。根据车号,我们判断这辆车可能来自中南海,后来通过求证,進一步确定了那辆车就是小平同志的工作用车,从而判断出这位给希望工程捐款的‘老共产党员’就是小平同志。”话到此处,徐永光仍难掩兴奋与喜悦。

“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好近好近”

不久,1992年10月6日,这两位军人又来到青基会,再次以同样的方式捐款2000元。“经过讨论决定,这两笔共5000元的捐款用于小平同志早年战斗过的地方——广西百色地区,救助那里的失学儿童。”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亲自组织领导和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并建立起右江苏维埃政权。

最终,邓小平的捐款用于救助广西省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25名壮、瑶族的失学儿童。徐永光说:“没有刻意宣传,但小平同志资助希望工程的消息还是在平果县希望小学和百色地区悄然传开,受惠于小平同志捐款的25个孩子还特意给邓爷爷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

信中说:“当我们得知您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人民币,又知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这些钱用于救助我们百色革命老区的失学儿童,我们都激动得哭了。我们的父母、老师知道了,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您的工作多忙呀,可您还时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区山里的娃娃。我们感到,虽然您住在北京离我们好远好远,但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好近好近。我们一定不辜负邓爷爷的亲切关怀和期望,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新更美。”

徐永光称,孩子们的这封感谢信经青基会等相关部门,最终确定交到了邓小平的手里。“这件事情过去很多年以后,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榕曾对我说,‘父亲是在一次全家人一起吃饭时听大家议论希望工程,当即表示要捐款。后来,娃娃们的感谢信他也看到了,父亲非常高兴。’”

邓榕还好奇地问徐永光:“你们如何知道这位‘老共产党员’就是父亲?是不是来捐款的同志‘泄密’了?”徐永光听后笑了,摆摆手说:“那两位军人绝对保守了秘密,至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这也是秘密。哈哈!”

如今,在这25个孩子中,有11人考上了大学。其中,周标亮毕业后选择回母校平果县希望小学执教,并通过竞聘出任校长,现已成长为平果县教育局副局长。这位被希望工程选为“希望之星”的女孩曾对媒体说:“有一天,我的班主任找到我说,你很幸运,你得到了邓爷爷的资助,你可以继续上学了。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每当回想起我的成长历程,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恩人邓爷爷,想起他老人家倾注大量心血的希望工程。”

nlc202309031739

“泄密”带来巨大号召力

“小平同志以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份支持希望工程,不仅体现了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一贯重视教育、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的焦灼心情。他的匿名捐款,也为世人诠释了慈善的真谛——参与慈善是个人行为,不能成为政府行为。假设,小平同志当年运用他的影响力,要求政府出面推动希望工程,我相信,希望工程早就‘寿终正寝’了。”徐永光说。

1992年年底,青基会组织首都记者赴广西考察,记者们听说了此事,希望向海内外披露这一消息。但按规定,新闻机构披露主要领导人的消息须经有关部门批准。青基会向中共中央办公厅递交报告,恳请批准对邓小平向希望工程捐款一事予以报道。很快,青基会得到答复:不予报道。

“一位在全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领袖,他的示范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想到此,徐永光请来新华社专门报道中南海的记者邹爱国,商议如何报道此事,并让其在新闻稿的第一句写上“记者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获悉”,表示如有责任由他个人来负。

新华社通稿很快发出去了,包括《人民日報》在内的各大报纸都在报眼的位置刊登了这一新闻。

“第二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打来电话追查此事。但是,小平同志资助希望工程的号召力很快显现出来,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都派人送来了捐款,而民间捐款数额也显著增多。”徐永光称,1993年年底,希望工程累计资助54万名贫困学生,1994年,随着“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深入开展,资助规模当年即突破100万名贫困学生。

徐永光笑称,这一“泄密”事件是他最开心的事。“希望工程早已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一个独立评估机构1998年曾在我国29个省会城市的16岁以上居民中,做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知道希望工程的占93.9%,以各种方式参与并捐款的占63.5%。”

据青基会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募集捐款97.57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生)逾490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8335所,建设希望工程图书室20604个,配备希望工程快乐体育园地5959套,配备希望工程快乐音乐教室924个,配备快乐美术教室320个,配备希望工程电脑教室926个,配备希望工程快乐电影放映设备565套,建设希望厨房2850个,培训农村小学教师近8万名,建设希望社区5个,建设希望医院22所,建设希望卫生室507个。

邓家人的新公益新希望

就在邓小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两年后,1994年6月,《我的父亲邓小平》的作者邓榕来到青基会,向希望工程捐款1.5万元,用以救助50名沂蒙山区的失学儿童。她对徐永光说:“我们一家人都支持希望工程,母亲曾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今年初她补发了4000多元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不过,她也没透露真实姓名。”

至今,徐永光仍记得邓榕的话,“母亲时常在饭桌上询问子女:‘你捐了吗?’”言谈中表现出老人对希望工程的极大关注。

“1997年6月,小平同志的外孙女羊羊(大名卓玥,邓榕的独生女)来到青基会做义工。”徐永光回忆说,羊羊后来又捎来奶奶卓琳的1万元捐款,再次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给了青基会。

2002年5月15日,邓小平原警卫秘书张宝忠中将亲赴平果县希望小学,送去小平夫人卓琳捐出的5000元,以及中央军委办公厅全体官兵的捐款105967.9元。

“虽然小平同志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但是邓家人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一直在持续着。”徐永光介绍道,邓小平的长女邓林10年前就曾公开表示,因出版《邓选》,小平同志得到80万元稿酬,这两年已存到100万元,老人家生前就明确说过,这笔钱要捐给教育事业,邓家人打算用这笔钱创办一个旨在鼓励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基金会。

这个“旨在鼓励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基金会”就是如今落地在中国青基会,在邓家人支持下建立的希贤教育基金会,徐永光也是重要参与人之一。他介绍说:“希贤教育基金会以小平同志的本名‘希贤’命名。基金会正在实施的‘微善号——中小学生微公益创意行动’,将是一个青少年公益教育行动的新希望工程,希望通过这一创新公益,帮助更多的孩子敲开公益之门。”

而就在不久前,邓林还为希贤教育基金会题词、捐画。她说:“希贤教育基金会以探索人文慈善教育为使命,倡导中小学生点滴的微公益创意行动,用自信、实践之手,好奇、探索之心,去关注、解决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个小小社会问题,这颗微善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以至吐露芬芳,成长为一片片大森林。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她为微善号项目题词“以德铸魂、以善育人”,希望希贤教育基金会能秉持这种理念,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加入到微公益行动中。

责任编辑 李娜

班主任应点燃后进生的希望之火 篇4

一.研究后进生, 做他们的朋友

“全部的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要培育爱与不妥协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 在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深刻地感觉到后进生中, 真正智力差的只有个别, 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欠缺, 行为、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造成的, 而导致这些原因的症结所在, 往往是因为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1、以自我为中心, 一切总是从自我出发, 好表现自己, 好支配和指责他人,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2、自卑和忧郁, 这些学生在失败后自我评价低, 缺乏自信心, 看看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却一切都不行。3、挫折承受力差, 意志薄弱, 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 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 一批评就泄气, 不能勇往直前, 甚至自暴自弃。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 课堂教学形式应该是以启发式为主, 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二.在学习生活中, 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始终如一, 像母亲热爱孩子一样无私, 像父亲热爱儿子一样严格而慈祥, 像兄长热爱弟弟一样宽厚, 像姐姐热爱妹妹一样温柔又体贴。这就要求每一位班主任都必须记住并要始终以此为行动指针, 要改变传统的班主任一统天下、威威吓吓、面无表情的管理模式。相反, 班主任应该总忘记“班主任”的称谓, 而以父母、兄长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学生。同学的一声咳嗽或天气变冷了的时候, 班主任的一声叮嘱“要多穿衣, 多运动”会让学生感到家人般的温暖;家境很贫寒的同学, 班主任的委婉帮助, 会让他们倍感生活的乐趣和无比的感激;后进生和一次考试失误的同学, 班主任的一句“没关系, 下次你一定行”会让他们感到我下次一定能行的上进决心。所谓“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便是对班主任解决问题的最好诠释。

三.艺术的批评, 有的放矢

有人说, 批评是一门艺术。而班主任艺术性的谈话便是解决诸多日常琐事的关键。班主任谈话不防采取三步走:第一步, 让学生自我剖析;第二, 班主任以情开导;第三, 学生制定后期发展目标。自我剖析, 在开启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 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班主任的教育活动, 实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 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班主任应有敏锐的观察力, 洞悉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积极学习的内驱力, 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则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大脑中的反映。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需求、学业成绩是一种存在, 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也是一种存在, 作为交往者的班主任必须从这一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洞悉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 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才能在施教过程中,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要懂得学生的心理需求, 同一班级的学生, 各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 这种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是班主任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但决不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不同“标准”和“政策”的借口。

点燃生命之火作文 篇5

一切成功、快乐都是自己亲手创造的,只要你觉得自己年轻,看上去就会真的年轻。愿望就是能够!意念能够创造奇迹!

每个人有不同的生命轨迹,对于凡夫俗子来说,命运不可改变;而强者的回答是:命由己作,相由心转。

一位大姐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等几种疾病,每天发高烧,不能抵抗病毒,医生说她最多还能活五年。但她却坚信:我不会倒!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能好起来!每天早上五点悄悄起床,来到后面大山上跑步,开始只能慢慢走,走几步歇几步,慢走到快走,最后到跑,直到能跑五千米。终于,奇迹发生了!通过几年的顽强锻炼,她竟然把疾病排除了。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实,她证实中国道家所讲的念力和愿力能创造出另一种意境,改变你人生命运。人,可以造命;精神,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人,贵在有梦,有幻想,有希望。

用爱心之火点燃希望之灯 篇6

对于后进生,同学是人见人畏,唯恐避之不及,老师是头痛惋惜,往往不得其法,家长则是无可奈何,随所欲为。而这些做法及态度更加加剧了后进生的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在许多人的眼中,后进生难教,不可教。其实,只要你有良好的心态,倾注爱心,教育得法,后进生也就不成其为后了。

首先,教师要爱学生,爱所有学生。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然后要有一个科学、清晰的认识:学生不管在品德、学业、智力上都存在差异。懂得这点,你才不会以优生的标准要求“差生”,才会践行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的教育理念。再就给学生以热情,给学生以信任,既当他们的良师,更做他们的益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信任你、接受你。

有了良好的心态,再做到“一睁、二放、三谈、四批、五表。”后进生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反而很多时候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因为他们懂得珍惜你对他的关爱,懂得感恩。就象许多老师都有一个同感:有的成绩很好的学生毕业后会很快淡忘教师,而那些读书时“爱捣乱”常挨批的学生却常常亲切的叫你一声:老师好!

“一睁”就是对后进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不影响其他同学、无损师生形象的小动作时,教師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眼神提示一下或用手偷偷的轻轻的制止一下即可。这样,他觉得有面子,不伤自尊。

“二放”就是在课堂上,遇到后进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而用眼光提示他又无效时,可以在课堂上放他一放,暂时不理他,课后以朋友的身份、说笑的态度问问他为何上课走神即可。这样,他能够接受,知道老师在关心他。

“三谈”就是指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机会就和后进生说说话,闲聊几句。(可称之为“小谈”一下)这样能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亲切、爱心。当他犯了比较严重的错是,例如上课期间屡教屡犯或做出严重影响同学、老师上课的事时,老师应该下课后立即与之面谈,严肃认真地指出他的错误,并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同时也要让其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切与宽容。(这可称之为“大谈”一次。)经过这种“小谈”、“大谈”能让他更加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四批”,就是严肃认真的批评。其实就是“三谈”中的“大谈”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当后进生犯了要老师认真对待的错误时,老师绝不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会助长他的不良习性。该批评就批评,同时伴以“大谈”一次,给予及时的人文关怀。就象老师们形象的说法“打了之后摸一下。”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感受到了关爱,效果很好。

“五表”就是恰到时机的表扬。老师应该敢于发现、善于发现后进生的可取之处,可爱之处,进而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一番,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需要的一点。很多老师担心难以找到后进生的值得表扬的事,这是要求太高或不善于发现。其实,后进生随时随地都有值得表扬的地方。这是因为后进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犯错,反过来,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不犯错,都可以表扬。只要后进生得到了表扬,不但在表扬的那一刻很高兴,在此之后,他也变得更加配合老师,很多时候,你只要看他一眼,他就心领神会,积极向上。很多时候,老师应做个有心人。哪怕校外看见后进生有值得一提的事,也可以拿到课堂上提一提,有时更会让后进生惊喜、感动。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看医生,看到几个特令老师们“头疼”的后进生在打篮球,而且球技还可以。在后来的一次活动课时我不失时机表扬他们球艺精湛,他们特高兴。之后,我从没为他们“头疼”过。因为通过表扬,他们得到了自信,拾起了自尊,懂得了自爱。通过表扬,他们也更加尊重表扬他们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可能有点过,但只要细心品味,在后进生的转化教育中自有其中的道理。

“给点阳光就灿烂!”倾出你的爱,倾出你的热心与真情,后进生也可变得人见人爱,大有希望。

点燃星星之火 篇7

梦想———就像我们心底的一条暗流, 在不时地涌动, 但很多人因为现实的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已经感受不到梦想的指引。回想当初填报大学志愿时, 我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师范院校, 这里有分数的限制, 但主要是内心某种声音的呼唤:从小崇拜三尺讲台上的教师, 有渊博的知识, 有超人的智慧, 还有育人的独到, 每当看到他们仿佛能看到他们头顶有光环在闪烁……从小自己会傻傻地在墙壁上贴上一张白纸, 关起房门, 自言自语, 在白纸上画画, 为自己讲解题目……毫不犹豫。

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 我踏上了工作岗位, 等待分配的日子里, 我满腔热血, 整装待发, 憧憬站在讲台上, 看到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目光, 想到用我的知识去浇灌那些祖国明天的花朵, 让他们崇拜我, 羡慕我, 该是多么美好呀!可是, 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 被分配到了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学校, 周围是紧挨着村落的泥泞小路, 坐公交要走15分钟左右才有站牌。我感到莫大的失落, 其实并不是因为周边环境, 最大的落差是:教师不是有光环的吗, 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怎么会有学校?我无语了!后来我安慰自己再加上校方领导对校史的介绍, 我接受了这一切, 毕竟工作是不能打折扣的, 只要我热爱这份职业, 什么都无所谓。

开学第一节课, 我讲的是八上“分式”这一节, 我从最简单的分数导入, 接着让学生解决课本上前言部分的问题, 两分钟过去了, 没人举手, 五分钟, 十分钟……没几个学生会, 我一下子慌了, 缺乏课堂点拨能力是我对自己的第一个否定, 这么简单, 顿时我的授课陷于瘫痪。后来我问了一个学生不会的原因:他说:“老师, 我读不懂题。”我心里一凉:初三的学生, 连题目分析能力都没有。后来, 我重新把此题的公式告诉他们, 才讲解明白。我的师傅告诉我:“其实你仔细观察, 这儿的学生的生源质量是比较差 (家长不太认同, 好学生大部分都出去了) , 不是你个人的原因, 但是学校的情况无法改变, 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方法。”我觉得师傅说的有道理, 我决定放平心态。接下来的一学期时间, 我目睹了:当英语老师说服一个学生要好好学英语, 他将来会有用, 学生反驳说:我又不出国, 学什么英语?这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定位。当开家长会时, 有的家长以请假扣钱为由不到席, 有的是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代替, 有的还把宠物狗带到校园, 甚至还有家长抱着婴儿坐在教室里。这就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立场。当班主任找问题学生谈话时, 发现单亲比例非常高。当学生之间发生摩擦时, 家长对校方不依不饶, 当教师建议家长多督促孩子学习和改正不好习惯时, 家长搪塞:“我们管不了, 他只听老师的。这就是家长教育思想的愚昧。

这时, 我想到了最初的梦想:当教师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教师的工作是枯燥的, 乏味的甚至十分耕耘, 没有一分收获, 我是早早放弃只图安稳, 还是重获信心, 为学生进点微薄之力。毛主席说:“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我决定改变自我, 树立新的目标, 重新定位, 为学生做点什么。既然周围全是黑暗, 我不祈求灯火通明, 只为寻找一点火种, 哪怕火苗很微弱, 我和学生也会感到温暖。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课前备课, 我会把学生的理解能力标准降到最低, 只讲基础的, 不讲深入的。在课本基础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再适当拔高。课堂提问时, 我会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式, 让学生体会到一切不是那么难, 给予他们信心。在回顾复习时, 我尽量避免定义定理的直接背诵, 而是以小练习形式检查基本应用情况。课后反思时, 我会把课堂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以后备用。批改卷子时我会督促修改, 进行二次批阅。当然每个班还是会有几个学生智商稍高的, 这样不足以应付各种检测甚至中考, 我想到利用午休时间给学生单独充电, 教给他们思想和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生是争气的!

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 纪律就成了大问题, 上课做小动作, 说话, 传纸条, 玩手机, 听音乐甚至和教师公然挑衅, 课下疯闹, 早恋, 打架斗殴, 与社会青年有染, 通宵网吧……这些现象全集中到一个班集体, 压得让我喘不过气, 学习风气令人担忧, 我经常牢骚满腹, 失去耐性。记得在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 一位老教师的话触动了我:当了母亲之后, 她经常站在家长的立场去看待自己的学生, 她说, 我对女儿的关心先是身体健康, 性格开朗, 心理健康, 其次才是学习成绩和将来能否考上大学, 她认为其实有时候育人比教书重要得多, 学生有好的品格才是我们这种学校的工作重点!这时我想到一种情感:爱, 在一味教书的同时我忽略了育人的道理, 不懂得欣赏学生, 表扬学生, 这是我对自己的第二个否定。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学风有了很大波动, 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我没有直接针对成绩批评他们, 而是花了一节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成绩本身只是一个数字, 没有太大意义, 只是当你看到这个数字时, 你后悔吗?你愿意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你就知道以后你要做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那考学只是将来就业的一个捷径而已。学习的过程是磨炼努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意志力, 有了这种意志力, 将来就是早早踏上工作岗位, 在任何领域你都会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学习是一种品质, 只是现在必须用成绩来体现, 成绩有高低, 但品质是无价的。如果在没有任何压力的年纪你都不去铸造这种品质, 那将来又靠什么意志去成功呢?”感化之后还是有效果的。

点燃语文课堂的激情之火 篇8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轻装上阵

传统的师道尊严, 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 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 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 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 接受信息广, 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 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 勇于丢掉面子, 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 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 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 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心理上来说, 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因此, 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 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多方面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诸如“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 我也会用“再思考一下, 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 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 而应看做挑战, 这样, 学生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要因人而异, 各取所长,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一味表扬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 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 一些老师却充耳不闻, 熟视无睹, 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 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 我就没有讲解, 而是让学生们做个小书评家, 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 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 不用老师口干舌燥, 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让学生大胆创新, 积极尝试,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钻研探索, 才能真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才能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真正领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点燃学生“质疑”的欲望之火 篇9

一、转变教师角色观, 从当“教书匠”, 走向做智慧型的教师

如果说以前的数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 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则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这决定数学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 而是运用自身能力和智慧点燃学生“质疑”的欲望之火的新型教师。

如:在探索用多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的过程中, 有些同学根据手中的正多边形及自己的想法认为用两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存在以下情况:

⑴正三角形、正方形

⑵正三角形、正六边形

⑶正方形、正八边形

我没有直接评析, 而是循循善诱“还有其他组合吗?”

“有。”有一位同学高声回答, 同时把手举得高高的。

看到这位同学的积极性这么高, 我忙叫他回答。

“还有一种组合是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我愕然。

“怎么办?”满心希望他能给出正确的结论, 结果却……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 直觉告诉我: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其余学生对某些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进行评析和质疑, 说不定能捕捉到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 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主体地位, 也许会出现转机。于是我对这位同学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了表扬。接下来又有几个同学陆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但没有同学对“‘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这一组合”提出质疑。怎么办?继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吗, 万一没有学生对此提出质疑呢, 我犹豫了。但当我看到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言的情景, 我瞬时做出了决定, 再给同学们一个机会。

在后面的回答中终于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疑问: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的组合能镶嵌成平面图案吗?我认为不能。这一意见的提出, 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就“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的组合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这一问题,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上述的例子说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更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促进者。

二、凸显课堂教学的灵魂———问题

“问题”和“质疑”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设计各种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及鼓励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才能点燃学生“质疑”的欲望之火。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驱动性。”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所以, 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是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如在“分段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

例题:某电脑上网每月向用户收取费用y (元) 与上网时间x (时) 的函数关系式如图。当用户每月上网1时, 需付费多少元?当用户每月上网121时, 需付费多少元?

在这个例题的解决过程中, 我并不是直奔主题, 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题。

思考题一:这个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对于这个思考题的回答有:

生1:这个函数图像是直线。

生2:这个函数图像是一条射线。

生3:……

根据我最初的意图, 我应该提出了第二个思考题:这个函数的图像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但事实上我没这么做, 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疑问:上述学生的观点对吗?为什么?我这么做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上述这些结论进行思考或讨论, 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或讨论进一步的提出疑问。

生:错。因为图像上有一个转折点, 应该说函数图像是一条折线。

我对这位同学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对有些意思明了但不善表达的同学提出了鼓励和要求, 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思考题:这条折线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又给出了很多信息, 如:

(1) 这个函数图像经过点 (30, 60) 和点 (100, 90) 。

(2) 图象上任一点P (a, b) 的实际含义是上网a时, 所付费用为b元。

(3) 这是一个分段函数, 在不同的时间段, 图像的变化不一致。

(4) 当x=50时, y=65。

4x=50 y=65。……

我刻意地停顿了一下, 让同学们思考, 希望能够发现这些结论中的问题。感受到我不寻常的行为,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但很快就有了回应。

“老师, 我认为当‘x=50时, y=65’这个结论有问题。”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是啊, 好像有问题。”不少学生接着提出了质疑。

“既然同学们觉得这个结论有问题, 那该怎样解决呢?”我问到。

同学们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 “我知道了。”一位同学兴奋的声音在课堂上响了起来, 同时把手举的高高的。受到他的感染, 我便把解释的机会给了他。

“先求函数解析式, 再求当x=50时, y的值, 然后与65比较看是否相等。”那位同学回答到。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所以一堂好课, 一堂有价值的好课, 一定是一堂充满质疑与问题的课, 是一堂充满思考的课, 是一堂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善于、巧于提出质疑与问题的课。我们一定要警醒, 学生的头脑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问题”就是能点燃这支火把的导火索, 质疑的火花一旦点燃, 创新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 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更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用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质疑”的欲望之火。

用智慧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 篇10

一、教师应更新观念, 不断充实自己, 以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要打破“唯我独尊”的观念, 与学生建立和睦的关系, 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因为, 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难以维持。教师应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体现是: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生心理和思维方式的疏导上, 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导上, 着力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更新知识结构, 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是首要的, 也是最重要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 注重研究把握语言教学的规律,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比如年龄、性别、背景、地域、心理特征等) 组织教学, 加强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实践中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反思, 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 转变教学观念, 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 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二、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了, 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发展起来。要想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展, 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的最好方法是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这样可以促使学习者去接受语言知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语言规律, 进行自我纠正和提高。我们每天课前安排两个程序:

1.Daily talk。让一名同学自由谈论一个话题, 材料内容由值日生自己课前准备, 内容形式也都由自己设计。全班同学听完这段Daily talk后必须回答出根据这段内容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培养值日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运用英语的能力, 另一方面锻炼全体同学的听力理解力, 拓宽知识面。刚开始时, 学生的材料内容都比较简单, 通过教师不断地鼓励并帮助修改、讲评, 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值日报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有新意, 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自我介绍和告诉老师班级同学是否都到齐了, 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爱好, 谈论物价, 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并提出评论。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 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

2.每天课前安排一到两组学生自由表演对话。学生自编自演, 自由发挥, 刚开始学习编对话时, 教师帮他们出主意、改病句, 在他们表演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师对他们对话表演中的核心人物要倍加赞赏, 对他们的优点要及时肯定表扬。一段时间以后, 全班同学都能积极踊跃参与, 而且有一部分人脱颖而出, 成为编排能手或表演能手, 能带动大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

每天课前固定的两部曲的确为学生提供了英语活动环境, 营造了英语课堂气氛。另外, 在教学中, 我还利用投影、实物、教具以及简笔画等辅助手段, 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 用英语组织教学, 每次导入新课时都力争为新知识的出现提供合适的情景,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过程中时时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切教学内容、方法和措施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法, 将学生置于中心地位, 启发学生想象, 启发学生质疑, 启发学生创新, 鼓励学生广开思路, 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

1.激励学习兴趣, 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首先, 要使学生建立自信, 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的英语听力水平低并不是不能改变的, 只要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 就一定能提高。另外, 我们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努力消除学生害怕、沮丧、反感等心理障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我们要本着为学生创造一些独立思考、提高兴趣的学习气氛的原则, 用英语讲一些小笑话, 讲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趣闻,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单词时, 尽量利用实物、图片、手势、表情、简笔画。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通过读音, 总结直接拼读及字母组合发音的规律, 并且归纳同义词、反义词、前缀、后缀等, 同时指导学生根据遗忘规律重复再现所学过的单词, 逐步培养学生课前自己预习单词的习惯。

3.在学习语法时, 要坚决克服“注入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利用原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自己得出结论, 从而使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有意注意, 使语法学习成为一个先仿后创, 仿中有创的学习过程。

4.在学习对话和课文时, 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利用语言规律和辅助工具, 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和难点、分析课文的段落、写出中心思想、提出所能想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在课上我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根据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课堂教学交际化, 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获得交际能力。在学完对话后, 布置学生改写、仿写, 这是学生在形成理性认识后的第二次实践活动, 能使思维在创造中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5.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学生智力发展、学习基础等条件各不相同, 所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关心成绩落后的同学, 尊重他们的人格, 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 只要相对过去有所进步, 就对他们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那些具有明显特殊能力的学生, 则提出更高的要求。

6.变课堂教学延伸的第二课堂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学校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各种课外活动课, 对扩展学生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适应多样化发展起着良性连锁效应作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 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 独立自主地发展。如开设英语广播, 这个节目由教师辅导, 学生自编自播, 内容大都是校园新闻, 稿件来自各班学生。此外, 我还成立了English Club, 其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 负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英语剧、英文歌曲赛、播放英语录像、课外阅读、写广告词、设计海报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思维得到了延伸, 由课内向课外, 还使知识烙上了时代的印痕, 并使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四、充分利用情感激励等各种非智力因素

1.老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祖国的责任感的体现。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奋斗目标。此外,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只有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才能克服困难, 迎接挑战, 耐受挫折, 不断进取。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本位思想, 实行民主教学。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才能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大胆创新。因此, 首先,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 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感受到展示自己的乐趣和荣耀;其次, 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 使学生感觉“我能行”;同时, 我还注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 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课上用眼神、微笑、简短的话语让学生感觉教师对他们的关爱, 即使出现错误也不轻易责备, 使学生愿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我,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

五、积极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 教学方法单一, 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未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过程, 不利于激励学生学习, 在某种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应试, 学生忙于题海之中, 而对口语及听力的训练极不重视, 以至于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 连简单的自我介绍、日常交际都感到困难。北京大学法学院孙东东教授在谈及该问题时说:“考试是必要的, 主要在于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所以, 在教学中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同时关注个体差异, 评价的角度应转向过程性、发展性。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私募大时代下一篇:工作过程中的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