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

2024-05-16

非智力因素(精选十篇)

非智力因素 篇1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涵义,教育措施

小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启蒙阶段的学生, 如何教育和培养小学生, 从小学抓起培养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作为人本身, 除了具备聪颖的天赋和渊博的知识储备外, 优秀的道德品质,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健康的心理品质, 健全的人格也是必备的素质。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将非智力因素引申到教育中成了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心理学家燕国才教授对非智力因素作了理论概括, 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 是指智力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 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 主要有: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感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非智力因素分两个层次, 一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 即智力和能力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二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是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就应当既要通过培养学生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来发展学生的智力, 又要把培养学生广义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如果只注重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则势必又回到单纯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道路上。因此,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中, 既要强调培养学生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又要重视对学生广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

1. 更新教育理念

在应试教育年代, 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了尽可能的开发和培养, 而非智力因素往往却被忽略掉了,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的“解题机器”, 他们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当非智力因素中所蕴含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性格、自信心等心理状态被充分激活之后,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展现, 学习效率和智力水平也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因此,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 由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转变为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只教学生如何做事转变为既能做事又能很好地做人。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之中。

2.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 是对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人, 也是培养班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骨干力量之一。

(1) 建设优良的班集体

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目标, 又是班主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生活在班集体中, 他的表现对班集体有影响, 其言行也受班集体舆论的监督。在一个形成正确舆论和优良班风的集体里, 学生已经形成的优异的非智力因素会因被肯定而进一步强化得到巩固, 某些不好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因否定而逐渐消失。如原来学习马虎不刻苦的学生, 当他来到一个优秀班集体之后, 就会慢慢变得认真、勤奋起来;一个待人冷漠的学生受其他同学的感染, 也会逐渐变得热情起来。

(2) 加强和家庭的沟通

相对其他素质而言, 家长在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须获得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工作来实现的。班主任通过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 通报学生在校表现, 了解学生在家情况。目前, 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此,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更新工作, 向他们宣传全面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性。要向家长介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科学方法, 改变过去某些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做法, 如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不干涉孩子和同学的正当交往;注意引导,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等。

3.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培养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合格的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对有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辅导要耐心、认真、科学, 确保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校要使心理咨询工作逐渐制度化, 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

4. 优化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和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教学环境由校园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 (包括校风、学风和课堂心理气氛) 等组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师生的教学情绪、精神风貌、健康人格都有很大影响, 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起着如下作用: (1) 悦目怡情, 引人生乐。它能满足多方面的精神、情感的需要, 使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工作。 (2) 激励斗志。优美的教学环境使人心旷神怡, 焕发朝气与活力;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人在亲切友善、尊重信任和热情期待中获得巨大的心理驱动力。 (3) 以美引真, 激活思维;以美导善, 怡养品性。环境美带来人们的美好心境, 促进人们在美中探求真理。优美的教学环境, 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激励人的意志, 提高人的情趣, 陶冶人的情操, 进而使人的非智力因素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开发和培养, 达到塑造现代文明、面向四化的人的目的。

5.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让学生明白,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为所欲为, 也不可能不受委屈、挫折, 甚至失败的痛苦, 使学生真正懂得不能克制自己的人, 不能成大事。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些进退两难的事情, 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决定 (答复) ;教育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 不要虎头蛇尾, 半途而废, 坚持就是胜利。如:要求学生写日记, 对日记质量先不作过高要求, 主要看谁能坚持谁就是胜者;教师在教育环境中特意制造一些难题 (可以是学习上的, 也可以是生活上的) 对敢迎难而上者, 大力表扬, 鼓励胆怯的学生设法解决面临的困难。总之, 引导学生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抓好起始, 防微杜渐;持之以恒, 反复训练;抓好点滴, 日积月累;检查督促, 予以落实;榜样示范, 引导模仿;表扬激励, 强化效果。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智力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辽宁教育, 1980, (6) .

[2]丁楚云.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84, (4) .

[3]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习.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2.

非智力因素结构 篇2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提升孩童智力

非智力因素不可小视 篇3

不成功的教学模式因素分析

针对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教育者们对此做过大量的探讨,归结的原因涉及广泛,主要集中在教学目的——以升学率作为考察内容的“素质教育”;教材缺乏新意,出错率较高;以及教师素质和师资等。但是除却这些对于教育过程而言的客观条件外,在学生受教这一阶段中主观因素所给予的关注似乎是缺乏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不要纠缠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硬伤’上,那容易改正;我更希望的是有一部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材。”实际上,将这句话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也是同样的,仅关注教师、教材、教育体制是不够的,课堂质量、学生的接受程度、达标能力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因而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势必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根据近两年在各类学校所听的约四百节历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是: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影响学生接受能力的关键?正如以上所言,不同学生有不同资质,但是智力因素下非智力因素才是最关键的,“授业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惑除了关于知识的疑惑外,更包括矛盾、动摇、紧张等内心情感的疑惑,因而了解学生的需求、喜好、关注重点、甚至是心理年龄下的情感倾向,把握好学生心理导向,优化非智力因素都是师者的责任所在。

历史教学新成果的效果分析

早在1921年,英国人尼尔就别出心裁地创办了SummerHillSchool(夏山学校),按照尼尔的教育理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自由、平等、互助、自信的理念,其教学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静”为动。之所以采纳这种教学方式,其根本的动机就是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心理需要。青少年甚至是幼儿的心理年龄尚未成熟,处于发展状态,对图像、行动的敏感性较强,而数字、文字对这一群体的学习者产生的敏感效果较差,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而可以说,“开放式教学”和“情境教学”是在学习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时至今日,中学历史教学已形成系统化。可概括为:(一)制定教学目标,从教学的先期准备开始,这其中需要确定授教的知识框架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学真正的思想目标;(二)实施教学目标,这一阶段是真正意义的教学行为发生,这包括授课前的导言。导言的设置目的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摸底,以便对制定的教学计划做合理调整,并以导入式方式激发学习者认知热情。教学目的认定展开了全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即为指导学生达到教学目的;(三)教学结果测评,这个阶段就是平常意义上的考验检查。就是在这套较为科学的系统化模式的前提下,将大量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

(一)新的教学工具的引进。例如投影仪、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以及幻灯、音响等方式的媒体教学。这些全新的教育手段的应用不仅仅是设备的更新,这些工具的使用恰恰是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角度出发的。青少年有较中老年更强烈的创新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丰富想象力,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而这种以图、文、声、情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扩展视野,发展思维的需求,同时也达到了教学中为学生锻炼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的目的。

(二)新的教学技巧的运用。在长期历史教学的个人积累中,总结出一系列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1.“悬念法”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不论是在导入新课时以设置的方法调动学生所有的关注点;还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故作悬念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或是在结束一课前留下伏笔,这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2.“情景法”以往历史学习的角度都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了解史事,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关注点的分散,因而这种以类似于亲身经历的介入式学习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习者联系“自身经验”来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果仅仅将经过分解的概念呈现给学习者,那么他只能记忆老师有关这一概念所说的一切。而当他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这一概念并将它跟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思维的成果——理解就出现了。

3.“辩论法”这是以分组辩论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找到真理的过程。在某种有争议的问题上设置左右观点,由学生分组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结束后,由未参加的学生做出总结意见,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调动了几乎所有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分析问题并勇于提出观点的热情。

4.“模拟课堂法”具体操作是请几位学生做关于某课题的准备,将一节课的课程安排交于学生,在孩子们真正的准备后,在课堂上分析自己所见后,教师再作讲评,并从中点拨。这种方法是增进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性的手段,以学生模拟教学使孩子们体验未尝试过的成就感,其本质是“‘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此外,成功的教学技巧还有启发法,提问法,由教师引导着层层推进,步步逼近真理,但最终又是由学生自己寻找的答案,这远不是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法,而使“传授型”功能的结构发展为“思维型”功能结构。古语说的“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重视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原因

首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习者而非教育者。目前,教育界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呼声越来越大,并且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正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充分反映。保加利亚心理疗法专家卢扎诺夫曾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这种方法充分运用心理学、艺术的手段,使理智和情感、有意识与无意识达到和谐的统一,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信息事实证明“把人类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的心智结构正是教育的实质所在”。

其次,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符合青少年学习者的生理发展特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初中学生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但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影响脑垂体的功能,使他们大脑的兴奋过程相对强于抑制过程,转换也较快,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冲动、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差,易疲劳等现象。因而在重视左脑的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还要特别加强右脑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把重视形象与抽象、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的结合。为此,在频繁动笔、动脑之时要特别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动手和动感情。

在分析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正反实例后,能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在历史知识经验传播型教学结构之中,教师是作为结构要素而存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到”为目的,因而学习者才是结构的主体,正如中学历史大纲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在学习思维活动展开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指导学习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些仅以完成教学计划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失败的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不负责的教学行为。

语文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 篇4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述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两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一种, 它比较重视发展学生的情商。非智力因素需要后天的探索和学习才能形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培养非智力因素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发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包含很多因素。有道德品质、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则主要涵盖了意志、情感、性格和兴趣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人的心理素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日程生活中, 人类行为的结果好坏、过程和方向都会受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制约的关系。例如, 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智商, 但是并不能说明他的行为能力很高。《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 他的智商可谓不低, 但是他的生活却需要经常靠朋友才能维持。虽然这不能代表其非智力因素很低, 至少说明了他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 如果想要当一个合格企业家, 需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 企业家经商的能力要高;其次德商要高, 因为德商直接决定了企业家的诚信度;然后情商要高, 情商和企业家的为人处世有直接关系, 这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问题;最后是智商要高, 智商直接决定了企业家在管理企业过程中的决策走向。四个条件中, 只有智商属于智力因素, 其它三种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语文课改的作用

(一) 培养非智力因素是高中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着变化, 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对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认知能力, 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体验。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 还能提升新课改下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

(二)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对语文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行为能力, 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 大多都是关于文言文内容的学习, 这些文言文中, 有对于某些事件的见解、有对政治的批判、有对事物的赞赏、对民间疾苦的反应等。字里行间都充盈着作者的人生世界观和思想感情。课文中的这些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反方向进行理解, 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提升的时候也就更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三) 可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教育之所以需要改革和发展主要是因为社会和国家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高中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 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高中阶段, 语文的学习状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未来走向社会的思想基础。只有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才能拥有健全的品格, 也才能更加顺利地踏入到社会中。

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学生们非智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方法有很多。

(一) 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树立对非智力因素的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 如果将某种思想强加到某个人身上, 强迫其加以实施, 将会遭到相应的反抗。无论是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 还是对一些其它科目进行学习, 都需要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待学习, 越主动效果就越好。可见自身意识的培养对于学习有多重要。此外, 老师也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 将其自行贯穿到教学的始终。

(二)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们一般都很注重自己的讲解。所谓讲解式的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教, 学生们在下面边听边做笔记。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不仅没有了思考的空间, 还失去了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往往都喜欢在考试之前, 进行知识的死记硬背, 这种学习只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往往也只是依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理念考试要点来讲解, 完全和教学的方向与目的相背离。

(三) 完善教学方式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篇5

要做好一件事,通常要经过众多的挫折和失败,最后才能成功。一个人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事业的成功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能够顶住各种压力、承受失败的冲击,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进步。这样就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心态,养成顽强向上、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2、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下围棋要有良好的大局观,要有较强的全局调控、运筹能力。就使得少儿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能从大局着眼,而不斤斤于局部得失,这样必然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下围棋要做到以棋会友,对手就是朋友,只有强大的对手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提高,这样就使少儿在长大成人以后,面对各种竞争对手,能坦然以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们常显得豁达、乐观,与人相处和善、融洽,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3、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

决胜高考——关注非智力因素 篇6

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高考的正常发挥

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一些考生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大,紧张情绪越来越严重。

具体表现有:心情过度紧张,有的考生产生退缩、想放弃的想法;自己很想放松,可发现根本无法像以前那样放松,甚至于整天愁眉苦脸;脾气变大、变坏,动不动就想哭,稍不如意便会和父母吵架甚至有暴力倾向;生理上表现为出汗、失眠,吃不下东西等等。这些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焦虑心理”。这种“焦虑心理”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影响平时的复习效率,还会使考试时因心情烦躁而放弃难题,失误易题,从而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如何克服这种“焦虑心理”呢?

首先,考生必须要有一颗平常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平时的高考复习,不人为地加班加点,不随意调整作息时间(生物钟),不打疲劳战,保证好睡眠、好心情、好食欲、好身体,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考试,如今的高考已不再是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再加上高三一年,我们已经经历过多次大考小考,真可谓久经考场,因而高考时根本没有必要紧张。要知道,高考试题若难大家难,若易大家易,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正常的心态应该是不为难题所折腰,不因题易而轻飘,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正所谓面对难题“你难我难大家难我不畏难”,面对易题“你易我易大家易我不大意”。考试就是竞争,有竞争就有失败,我们既要勇于参与,敢于竞争,又要准备失败。总之,面对考试保持一个平常心,就不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就一定能正常发挥我们的水平。

其次,考生必须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高考前的考生,一般心理压力较大,实际上,这是由于情绪过分紧张、焦虑而导致的认知功能偏离造成的。当我们处于心境平和的时候,我们的认知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准确的。一般来说,自己了解自己的所长和自己的不足;可是,如果情绪处于失常状态时,认知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高考前的考生一般心理压力较大,而且越是临近考期,压力也随之增大,太强的压力引起情绪紊乱,结果认知系统也便受到了损害。这种损害通常表现有几种,比如:“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处处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夸大别人的长处,拿别人来吓唬自己;以偏概全,自己稍有失误,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自己,常常感慨:“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正是因为这些歪曲了的认知,缺乏自信心也就是必然的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呢?第一,不可苛刻地要求自己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高考日期到来时,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有准备不充分、心中没有把握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引起心理恐慌,进而导致失去自信。其实,所有的人都和你一样。与其胆战心惊地走进考场,不如轻松赴考,这起码还可以让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发挥。第二,体验此时此刻的感受。人的很多苦恼是想出来的,或者说是“虚拟”的,这种于事无补的苦恼往往空耗了我们的生命和精力。德国心理学家珀尔斯为此告诫我们:要学会体验此时此刻的感受,要学会做好眼前的每件事。这也就是说,只要你每天都能做好习题,每天都能体会做好习题的快乐,那么不管是高考,还是其他更大的人生目标,对你来说,则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第三,认真复习。采取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办法,订出计划,认真复习,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只要准备充分,心就不慌。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这样自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第四,最坏打算。凡事要做最大努力,最坏打算,大不了进不去重点大学,就进普通大学,或者进职业学校或是先工作,再学习。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正如公益广告中所说的“世上有无数个门,不是每一扇门都打得开,也不是每一扇门都打不开。”这样一想,你还有什么可胆怯、恐惧的呢?

第三,变消极自我暗示为积极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创造奇迹。有些同学的考试焦虑较重,其原因往往就在于钻进了消极的自我暗示的怪圈。人有时是很奇怪的,你以为自己怎样,常常你就会怎样。所以,既然知道了自我暗示的巨大效应,我们就应该经常性的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喜欢考试,喜欢和别人比个高低”;“我今天心情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通过这样的听觉渠道、言语渠道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能有效地抑制紧张情绪。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考试成绩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少抱怨,少发呆,积极地行动起来,尽力而为地去获取人生更多的“得意”,多一份 “得意”,你就会少一份 “失意”。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份平平和和、健康向上的心境。

二、 合理的时间安排有助于高考的充分发挥

高考无论是什么模式,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是固定的,高考试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答完,而且试题量较大,所以把握住这至关紧要的考试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是答好试卷的关键。如何教会考生正确把握考试时间呢?

首先,应当明确正常情况下这门学科高考的基本题型、题量,与以往特别是上一年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贯穿到今后的复习和练习之中。

其次,在具体操作(考试)过程中,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条题目大概应花多少时间去完成,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下面以江苏高考历史单科试卷为例作简要说明。近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题型构成,其中选择题20题60分,非选择题分必做和选做两类,必做部分3~4题40分,选做部分为4选2计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规定了每一类型题目的基本完成时间,即20条选择题(包含填涂答题卡的时间)用20分钟左右时间完成;非选择题必做3~4题花费45~50分钟左右时间,选做题为4选2花费25~30分钟左右,即平均每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样给考生规定了大约95分钟时间,要求考生必须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还余约5分钟时间用于考生复查。其他科目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第三,在平时考试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答题意识。重在平时训练,贵在持之以恒,这样,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到高考时必然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考生在具体操作(考试)过程中还要灵活机动,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准确、快速地涂好答题卡,对考试成绩至关重要。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带齐带足必需的文具(2B铅笔、橡皮、小刀等);其次要养成边做题边在答题卡上作印记、做完选择题就将答题卡涂好的好习惯,切记不可等到题目全做完才涂,因为这样做既费时、费神,又容易出差错。第二,考生在答题时,原则上按试题先后顺序完成,但如果遇到不会做的试题,千万不要卡着不动,应放开它,放到最后再回过头来看。若不这样,不仅做下面的试题时间不够,还会给考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进而影响整场考试的发挥。

真正按这种要求去答题,既可避免出现会做而来不及做、忙中出错的弊端,又可稳定考生的情绪,考生在考试时可以不慌不忙、循序渐进,使考生充满信心考好每一门科目,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三、 熟练的应试技巧有助于高考的超常发挥

高考中的标准化考试要求试题的覆盖面大、题量多、区分度好,考察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的考察,使试卷的难度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呢?除了平时知识的积累、心理素质等因素之外,掌握一些基本的应试技巧也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法码。许多考生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试卷到手,急于答题;疏忽大意,马虎出错;忽视小题,轻视易题;见难易懵,不知所措;答完即交,不做检查;准备不足,仓促上阵等,这些均是缺乏应试技巧的表现。下面提供一些应试技巧以抛砖引玉。

1. 通览全卷、沉着应战。当拿到试卷以后,不要匆匆忙忙地提笔就写,而是应在正式答题之前将全卷通览一遍,了解试卷的份量(页数),看清试卷前面的说明及要求、试题的类型、所考的内容、试题的难易和各题的比分等,做到心中有数,沉着应战。通读试卷不是浪费时间,而是预防错漏,少走弯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答卷效率的有效方法。

2. 缜密审题、明确要求。不看题目不好做题,道理人人都懂,但并非人人都会审题。读题一定要细心推敲题意,掌握已知条件,看准所求问题,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回忆所需的有关知识。对于较大的综合题如问答题,首先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和解答范围,抓住重点,必要时做些摘录(包含审题时头脑中出现的闪光点),然后认真作答,这样才不会答非所问。总之审题一定要做到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看准题,四要看全题。要细而又细、慎而又慎、“咬文嚼字”、反复琢磨。尤其是看似容易的题目,更要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严防错觉。以往有些考生不注意仔细审题,结果不是离题太远,就是泛泛而答没有抓住重点,造成失误。

3. 先易后难、从容解答。一般来说,解题要按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的顺序进行。如果避易就难,啃住难题不放,只会费时甚至会影响对易题的作答,还可能造成紧张的心理状态,打乱思路和步骤。过去有的考生就是吃了这个亏,到收卷时,难题没有啃通,易题也未做好,这是应当记取的一个教训。

4. 变换角度、力克难题。所谓难题,一般指综合性较强,变化较多的试题。但是不管它怎么难,都不会超出中学所学范围,总是渗透着所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基本知识。所以,应当有攻克难题的信心,决不能在难题面前后退。解答难题的关键在于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和综合,全方位多角度加以思考,突破思维定势,努力寻找突破口。解答难题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联想法,即通过课本有关知识和过去有关练习的联想,进行推导,触类旁通;二是试探法,即运用多种思考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试解,打开思路,找出正确答案。

5. 一丝不苟、每分必争。高考成绩是录取的重要依据,相差一分就有可能失去录取资格。因此,考生必须一丝不苟,认真答题,每题必答,每分必争,力争得满分。每题的答案,都要做到内容正确,表述清楚,书写工整,甚至对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马虎。遇到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思考,会多少答多少,能推导几步就做几步。对分数少的小题,也要认真回答,争取多得分。整个卷面要保持整洁,清晰,否则也会造成无谓失分。

6. 仔细检查、补漏纠错。为了尽量避免失误,做完答卷以后,不要急于交卷,只要时间允许,就应对试卷一题一题地检查,一步一步地验证。要着重检查有无漏题,是否切题,有无笔误,做到有漏必补,有错必纠,力争答案的内容乃至标点、符号、文字、图表都准确无误。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教学 篇7

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六个方面。非智力因素是有利于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的总称。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 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几种因素构成。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 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 对学习具有深远广泛和持久的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 如兴趣、动机、意志、需要、情绪、性格、气质等。它属于中间层次水平, 对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是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它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 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二、几点数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一) 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

解数学题要有良好的习惯, 数学题到手, 很多学生往往不加分析盲目求解 (证明) , 成功率甚低。不是题目弄错就是演算繁杂, 本有简捷之路可走, 却走了转路。还有的同学做完一题后题中的条件尚未用完或有意无意的把条件加强代入求解 (证明) 过程作为推证依据。也有的同学只要寻到一种解 (证) 法便得到满足。诸如此类问题很多, 没有良好的解题习惯, 效果很差、收效较小、知识灵活性不强。

(二) 意志薄弱耐性不够

意志薄弱耐性不够的学生缺乏自觉性、原则性和抑制性, 表现出不能自制、不坚定、不果断、不顽固、执拗和易受干扰等特征。又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他们的行动不是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出发, 而是受别人言行所左右, 人云亦云, 没有主见;他们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 也缺乏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在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 在执行决定时, 常出现动摇、拖延时间、怀疑自己的决定等。同时, 这种学生不能正视现实, 不能根据已经变化的形势灵活地采取对策, 也不能放弃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决定。再者, 意志薄弱的学生很难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调节, 他们表现得任性、怯懦, 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 而在行动时又畏缩不前, 惊慌失措, 顾此失彼。这种品质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同样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改造。

(三) 自信心不足

由于老师、家长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 有些差生在未接触到一些数学知识之前, 就对它产生了畏惧心理。一旦接触到这些知识, 稍有困难, 便自暴自弃, 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 最终放弃了对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 中学的应用题、几何入门, 大学的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等常使一部分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学习。

事实上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 因为人与人性格差异很大, 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学会扬长避短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

三、数学差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策略

(一)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各层次数学教材中, 均有许多新颖、生动、趣味的例题;又有许多演算论证严密的定理、推论、结论;也有许多奇妙、趣味的内在逻辑章节关系;还有许多设计巧妙、构思独特的题目及难以预料的结论方法及审美因素 (如数式的和谐, 图形的对称, 解题捷径等)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进行联想、提炼、加工、修饰, 精心设计教学悬念, 培养兴趣。

(二) 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地位

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地位是学习数学的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 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由于数学是一门基础和工具学科, 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它学科,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显示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突出数学与工作、生活的紧密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针对厌学和厌恶数学的种种原因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师生感情交流, 养成优良性格、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师生感情交流, 养成优良性格、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个教学环节,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 及时沟通思想,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对学习数学有激励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洋溢, 语言要风趣幽默、简练高雅、口齿清晰,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心理活动, 控制好教学节奏。让学生在教师感染下不慌不乱、乐观有佳, 从而自信地对待学习。

(四) 增强学生意志, 强化学习训练

意志是表现在行动中为达到目的而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保障。学生有了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克服困难、顽强学习、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勇于探索、不达目的就不罢休。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教学中可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素材, 如柯西定理、欧拉定理的发现等都是科学家不断努力克服困难的结果, 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也可用设置习题难度, 增加广度深度, 数学竞赛等强化学习训练的方法来培养锻炼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健康向上的意志和毅力。

(五) 个别辅导与鼓励成功

学习评价应注重非智力因素 篇8

一、注重对学习兴趣的评价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那么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自觉性等就无从谈起。学习兴趣的评价, 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 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通过评价,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亲自去感知、记忆、理解、体会、思考和探索学习规律, 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 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从而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如果学习动机端正了, 就会有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注重对学习习惯的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通过长期的培养而形成的。比如, 学生记日记的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检查的习惯, 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 另外还有仔细观察的习惯, 积极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联想、想象和假设的习惯等。只要我们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决心, 经过艰苦的努力, 就一定能成功。我们把学习习惯纳入评价体系, 就能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 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注重对学习方法的评价

现在开设的课程门类较为齐全。每一门课程都有很多的知识点, 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则很难在“结果”检测中过关, 当然, “过程”检测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对学习方法的评价, 要从学生静听、善读、爱看、会写、勤检查等方面入手。重点应放在勤检查的评价上, 以语文学习的“勤检查”为例, 这个“查”包括两个内容:一查工具书。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学生学会查字典以后, 老师应要求学生把工具书装进书包, 带进课堂。凡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 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二查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如作业做完后, 必须从头到尾仔细检查, 做到不检查不上交。还要查上课前是否准备好了学习用品, 上学前是否已带齐全部用具, 放学时是否有东西遗忘在教室里, 从而还可以把这种自查的好习惯迁移到生活中去。不管是查工具书还是检查自己的作业, 都要做到勤检查, 勤查才能达到勤学的目的。

四、注重对学习意志品质的评价

学习的意志品质, 主要是指学习的心理因素, 即学习的毅力。一般而言,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毅力, 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渴求上。具体表现为碰到难题不害怕, 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遇到知识盲点, 不回避。对学生学习意志品质的评价, 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生克服困难的自觉与否、学习的主动与否上。对学生不能要求太苛刻, 只要学生有主动学习、自觉克服困难的欲望, 就应肯定。

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9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能之外同智能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即兴趣、情感、动机、意志、习惯、性格等。它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智力因素起着协调作用,其中良好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坚定的自信和美好的情感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教师自身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1. 时时以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

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的心态,尤其是课堂上喜学或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并通过语言影响学生。

2. 用表情激励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微笑,往往会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爱和情,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求知欲。

3. 让学生有成就感。

学生的智慧才干、爱好特长,总希望有展示和显露的机会,以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或赞扬,学生就有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得到多次强化,就会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教师的鼓励和评价会强烈地支配着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表扬的手段激励学生。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信心、进取心,不屈不挠的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很好地点拨、诱导、启发、激励,就能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得到体现。一位善于用表扬、鼓励之词的教师往往深得学生的爱戴,于是学生便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效应。反之常常讽刺、挖苦学生,就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

5.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途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有指导的学习”向“独立学习”转变,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通过指导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发展非智力因素,对他们奠定良好基础,争取获得学习的成功是很有帮助的。

二、学生方面

1. 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这是学生发奋学习的内部动力,另外,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而又具体的短期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常给学生讲一些国内外伟人成材的故事,描述一番未来美好的情景,让学生写What I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等想象作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短期目标,才能脚踏实地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这样,学生胸中怀有大目标,努力达到小目标,内心便产生巨大的动力,学习效果自然增强。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它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要因素。凡人们感兴趣的事物,都会引起注意,并使人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引起探究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执著地追求和钻研,他的潜能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因为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习热情恰恰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情感之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一视同仁,爱护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用温和的目光和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树立勤勉、自觉、奋发向上的学习风尚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坚强意志。

任何非凡的能力,无不是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发展情感。所谓提高认识,是指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所谓情感,是指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还要具有荣誉感、责任感、紧迫感和意志力。正因为情感是意志力的源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以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5.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性格和品质都是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性格和良好品质,就能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充满锐意进取的斗志,不甘落人之后,努力拼搏,完善自我。要注重对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培养,注意消除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具有独立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老师还要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能够培养兴趣和爱好,领略创造的喜悦。

远大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向上的情感,坚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以这样的精神风貌学习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在积极向上的情感支配下,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他们具备今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品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2008.12.

国内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综述 篇10

“非智力因素” (又称非认识因素) 是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于1935年在《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1950年, 美国的另一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文章《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这篇文章的公开发表标志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的标志。1981年, 燕国材在《智力与学习》一书中

浅薄的理解一下充满“东方哲学”的±0设计, 讲求的是也度, 不管是在形式与功能之间, 还是在理念上。±0设计平凡但不普通, 精致却不张扬,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东方传统文化和现代风格的巧妙融合产生独特的美感是日本设计的显著特征, 日本文化的优雅细腻, 造就了日本设计的清新风格。也是日本设计成功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 只有在设计中切实形成一种传统精神, 这个国家的设计才真正有文化张力的创造。

三、“感动的萌芽”

(一) 建立情感联系。

所谓设计, 就是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 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也就是在创作实践中沟通人和社会。原研哉把这种沟通的核心归结为“在人们心中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映———感动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年代, 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已经是使功能可以轻易的实现, 我们需要的是比现在更好的生活。而我们关于设计美学的标准也从技术功能的创新逐渐转变为更为细腻的情感化设计。设计师们把科学技术和丰富的感情色彩赋予冷冰冰的产品, 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材料, 或是新的技术的使用, 使产品用起来更舒服、更具合理性, 从而满足人们的微妙审美心理, 审美是以情感为中介的。通过情感过程, 一旦人对产品建立某种“情感联系”, 原本没有生命的产品就能够表现人的情趣和感受, 变得有生命起来, 从而使人对产品产生一种依恋。设计毕竟不是科学, 它的成功与否是很难界定的, 但一个好的作品背后的人文色彩能够引起我们非常强烈的情感反应———共鸣, 或是感动, 这是一种非常可行的产品与人的沟通方法。这种共鸣需要理解, 也就是说设计师将其某一文化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融入到产品之中, 让使用者在脑海中留下难忘的惊喜。以意大利Alessi公司设计的水壶为例, 壶提出了要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问题。1982年, 朱智贤提出了“非认知因素”的概念。次年, 我国第一篇有关非智力因素的学术性文章《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公开发表。1983年, 第一篇认识到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学术论文《人格因素与智力发展》正式发表。至此, “非智力因素”研究在我国拉开了帷幕。

嘴处被设计成小鸟的形状, 当开水沸腾时水壶就会发出小鸟的叫声, 设计师把大自然中富有生命意义的造型元素运用到设计中来, 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趣味。人道主义的设计思想、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宁静自然的北欧生活方式, 这些都是北欧设计灵感的源泉。

(二) 情感与文化相辅相成。

情感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情感是文化的表现, 文化是情感的源泉。文化环境会导致大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 就能产生什么样的情感特征。德国的设计强调人体工学原则, 功能原则和高质量, 这种有些冷冰冰的情感也反映了德国理性严谨文化;法国人追求浪漫, 法国的设计也就赋予了奢华的情感;北欧的设计强调民主, 倡导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朴实之美源自其文化的倡导自由和个性独立。随着人们知识结构和行为模式的复杂化, 设计将会承载更多的文化寓意和情感寄托。

四、结语

有内涵的设计才称得上美, 任何设计的灵魂, 美的因素的来源, 都脱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文化, 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的成长, 这就使它重于意会而难以言传。正如有人说:设计, 设计在设计之外。

【参考文献】

1.傅雷.傅雷美术讲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中国书画[M].三言社出版, 2008

2.王峰.设计材料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4.韩德信.中华审美文化通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一、理论阶段

中国学术界虽然接受了“非智力因素”这一舶来品术语, 但并未采取单纯的拿来主义, 对其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1983年, 我国学者燕国材就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自己的界定与辨析。他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就提出非智力因素主要由“情感、意志、性格”等构成, 在后来的文章中又采用了五因素说。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燕国材把它归纳为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六个方面。不少学者也对非智力因素提出了自己理解, 并对燕国材提出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作了一些补充。如苏世同则把非智力因素看成各要素有机结合的一个动力系统, 各要素的有机结合, 便构成了一个既对立又统一, 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化的极其复杂的动力结构系统。邬大光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六种要素组成, 在学习中具有八种功能。申继亮认为非智力因素是由三种成分组成的。

与此同时, 也有人对“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提出怀疑, 并对其持否定态度, 认为把人的心理因素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缺乏充分根据, 这一分类本身就不科学。就此, 燕国材等学者也对“非智力因素”及其理论作出了正面阐释, 并发表了一些“商榷”文章为之辩护。如他在《关于非智力因素讨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和皮连生同志商榷》一文中回答了皮连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质疑, 并在《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实效性和不可替代性》一文中, 针对马兆掌的观点, 论述了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学性、实效性与不可替代性。另外, 赵鸣九认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存在有其逻辑意义, 郝德永等也认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 并不像萧宗六、马兆掌所说的不科学。

二、与教育相关研究阶段

随着非智力因素理论的纵深发展, 人们不再热衷于非智力因素的理论性地探讨, 研究的重心落在了非智力因素对教育的作用。

继1988年发表了《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之后, 燕教授又陆续发表了《再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三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至《十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等一系列探讨性文章, 对非智力因素与成功智能、情绪智力、认知风格、创新素质等四个方面的关系作了探索, 并讨论了非智力因素与情知教学、非智力因素与学会学习、非智力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 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非智力因素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一个目的, 一条假设, 一个公式三部分组成。一个公式:A=f (I·N) , 即学习的成功 (A) , 是由智力 (I) 与非智力因素 (N) 共同来决定的。这个公式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随后张旭东、贺岭峰的《论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 对燕国材提出的一个目的, 一条假设, 一个公式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作了一些补充。此外许多学者也纷纷积极探索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的相关问题, 如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教育、智力开发、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的关系等;我国现阶段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存在问题, 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 具体策略与途径等。研究范围覆盖了在校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及成人各个教育阶段。

三、理论转化技术阶段

非智力因素说从启发人们更新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讲, 它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如何将这一实用理论应用在实践中成为研究的新方向。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松散、复杂, 能否很好地解决量化和测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乃是进一步研究非智力因素的一个关键。从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角度来说, 非智力因素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阶段。这个阶段经历了从借鉴到自创的过程。

起初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结构及组成因素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 国内测试非智力的工具主要借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 简称《16PF》。由于国外非智力因素研究内容及目的与我国研究大相径庭, 很多学者专家开始根据实际, 借鉴国外测量工具的合理部分, 自编适合我国的非智力因素问卷。

很多学者都认为非智力因素难以量化不必作精确量化, 其中燕国材认为只须把非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就够了, 在此基础上, 再找三种水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并确定不同水平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就基本上达到了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目的。但张旭东认为虽然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尚未穷尽其子项的开放式集合概念, 各个因素的功能、性质、作用方式都各不相同, 很难一下子编制成一个非智力因素的总量表, 但就达成共识的几个因素可以分别编制几个分量表, 在这些分量表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总量表。在能够量化的思想下, 许多学者积极探索,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洪德厚等人的《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 (CA—NPI) 》;马加乐等人汇编的《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问卷》;以徐崇文为组长的上海黄浦区“初中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与教育”综合实验课题组克服了单一的自陈式测量的许多缺陷而自编了《非智力心理测量量表》;李洪玉、阴国恩 (1997) 在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关系中, 也编制了《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尽管目前非智力因素研究还存在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量化不够科学, 问卷的编制技术不成熟等问题, 但不难看出, 我国学者对非智力因素的量化及研究方法都极为重视, 正在积极探索实践, 以期能帮助我们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状况, 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88

[2].李洪玉, 阴国恩.中小学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1997

[3].陈爱璞.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 1996

上一篇:虚拟现实及其关键技术下一篇:电路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