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安全性设计

2024-06-30

景观安全性设计(精选十篇)

景观安全性设计 篇1

寒地一般指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的地域城市。我们通常将北半球北纬45℃及以北地区, 冬季漫长而寒冷, 每年有两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日平均最高温度在0℃以下的高纬度地区城市称为“寒地城市”[1]。新政家园景观设计位于哈尔滨市属于典型的寒地城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气候特征, 两级分化严重的气候状态。

随着寒地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态意识的增强, 对寒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解逐渐深入, 如何改善寒地居住小区的安全问题是寒地小区设计的根本。寒地城市的居住环境及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 也是评价居住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以, 必须提高居住小区的安全保障, 积极创造一个满足寒冷地区需求的安全、宜人的居住环境。

新政家园位于哈尔滨市, 道里区乡政街、顾乡新街、道里东西街围合的区域。地块分为A区和B区, 本次设计为B区地块, 是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B区景观设计全部位于地下车库顶板上, 用地面积为25165平方米, 其中绿地面积为4600 平方米, 容积率为3.38, 绿地率为33.85%, 停车泊位为506 个。新政家园景观设计延续建筑的简欧风格, 各处景观外形以简单的直线条为主, 但在细节处进行细化, 看似简单但又韵味十足。色彩大部分和建筑颜色一致, 局部进行改变, 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基础上追求各自的特色。

2 寒地居住小区安全性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寒地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有:寒地小区冬季寒冷问题, 冬季受冬季风控制, 气候干冷、风大,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户外活动;寒地小区冬季冰雪问题, 寒地冬季银装素裹, 但色彩单一, 主要用植物的不同季节的造景功能来进行寒地冬季的植物景观绿化, 使寒地小区景观色彩多样化;寒地小区冬季寒风问题, 寒地冬季寒风刺骨, 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户外活动的进行, 应重点解决寒地冬季户外活动场地的寒风问题。

2.2 寒地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人身安全问题有:寒地居住小区雪后路滑问题, 雪后道路表面光滑, 行人容易滑倒, 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寒地居住小区树池、花坛转角磕碰问题, 很多石材饰面的转角都是尖锐的直角, 不小心的磕碰都会对人身造成伤害;寒地居住小区出行安全问题, 人车一条道路行走, 直接威胁着行人的人身安全, 还有夜间照明及指示标牌不清晰等也同样威胁着人们的出行安全;水景景观安全问题, 主要是根据使用人群合理的设计水深, 确保使用安全;视线遮挡造成的安全问题, 合理组织道路系统, 在转弯处尽量减少种植或不种植遮挡人视线的植物, 满足人的视线能见范围安全要求;光污染问题, 光污染就是正常情况下, 人的眼睛由于瞳孔的调节作用, 对一定范围内的光辐射都能适应。但光辐射增至一定量时将会对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寒地居住小区安全性景观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3.1 寒地居住小区心里安全性景观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3.1.1 为了解决寒地小区冬季寒冷问题, 新政家园小区在建筑规划阶段, 用建筑对小区景观区域进行了围合, 使小区景观在建筑的合围空间之内, 有效的阻止了寒地冬季风对小区内活动场地的影响。

3.1.2 为了解决寒地小区冬季冰雪问题, 根据植物季节变化进行小区绿化植物配置, 使寒地冬季景观色彩丰富, 可观赏景色增多, 新政家园小区冬季可供观赏的植物主要有观果的花楸、金银忍冬;观杆的白桦、红瑞木;观叶的樟子松、红皮云杉, 主要采取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种植方式。不仅欣赏孤植树的风姿, 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整体上有疏有密, 有高有低, 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效果。

3.1.3 为了解决寒地小区冬季寒风问题, 新政家园设计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在各个活动区域用乔灌木结合进行围合种植, 选用冠大枝密的植物, 形成一道植物挡风墙, 有效的减少寒风对人们户外活动的影响。

3.2 寒地居住小区人身安全性景观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3.2.1 为了解决寒地居住小区雪后路滑问题, 在设计中人行道和进户平台采用烧结砖铺装, 烧结砖具有调节湿度的功能, 被称为“环境调节型地面”, 烧结砖还具有永不褪色、抗折、抗压、耐磨、抗腐蚀、抗冻融等性能, 因此更加适合北方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户外的通道、坡道、台阶踏步设计时, 合理确定面层材料, 选用表面平整但不光滑的粗面石板、火烧板、斩假石等, 以防止雪后行人滑到。

3.2.2 为了解决寒地居住小区树池、花坛转角磕碰问题, 设计中在树池花坛的转角处进行倒圆角设计, 使边角更加的圆滑、安全。防止老人、小孩的磕碰产生损伤。

3.2.3 为了解决寒地居住小区出行安全问题, 设计中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思路, 完善道路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类型和道路周边的环境景观。合理设置建筑及其场地的出入口, 通过组织路面铺装、夜间照明、信号标识、树木植栽等环境要素, 满足视线能见范围等安全要求, 减少环境因素对驾车人和步行及慢行者安全判断的不利影响, 植物设计时在道路转角处尽量少种植或不种植遮挡视线的乔灌木及地被, 保证行人的视线安全范围。

3.2.4 为了解决水景景观安全问题, 考虑北方冬季的冻胀和管理的难度, 将水景的面积缩小到64m2、水深变浅, 水深不超过300mm, 避免过深的水体对儿童安全造成威胁并且兼做儿童戏水池。

3.2.5 为了解决由于视线遮挡造成的安全问题, 应该从安全角度完善道路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类型和道路周边环境景观, 合理设置建筑及其场地的出入口, 通过组织路面铺装、夜间照明、信号标识、树木植栽等环境要素, 满足视线能见范围等安全要求, 减少环境因素对驾车人和步行及慢行者安全判断的不利影响[2]。

3.2.6 为了解决光污染问题, 材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材质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 调节室外景观空间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不同光线照射要求, 在景观小品设计时很少使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 尽量减少光污染。室外活动场地设计时, 其朝向充分考虑减少眩光, 室外灯光设计以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为主, 避免盲目强调灯光亮度。

4 结论

为提高居住质量, 保证居民居住安全, 就要从小区居民的活动内容和生活方式入手, 从功能出发, 运用规划设计手段来设置内容、设施、场地、服务对象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居民活动的需求, 才能真正设计出安全、美观、实用的居住环境。总之, 寒地城市居住小区安全、环保设计应以人为本, 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 使之在保证居民使用安全的前提下更富有人情味, 使居民更具有归属感, 将寒地城市居住小区建设为理想的家园。

摘要:寒地居住小区安全性问题时有发生, 对人们的人身安全产生危害。因寒地的特殊气候特征, 其冬季寒冷、冰雪、寒风等因素特征, 小区的安全问题更加受到居民的重视, 寒地居住小区的安全性问题分为人身安全性问题和心理安全性问题。在小区设计时应满足国家3A级住宅性能认定和广厦奖中提到的所有硬性技术指标要求, 使小区的各项功能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本文总结了寒地居住小区安全性方面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寒地,居住小区,安全性,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恩章.国外冬季城市的环境建设问题[J].国外城市规划, 1992 (1) :2-6.

景观安全性设计 篇2

J OU RNAL OF H EFEI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 Vol.33No.6

J un.2010

收稿日期:2009206210;修改日期:2009208227 作者简介:何疏悦(1981-,女,安徽合肥人,南京林业大学讲师;唐晓岚(1968-,女,湖南辰溪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何疏悦, 唐晓岚, 季建乐, 赵晨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文章综合分析了当前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特性以及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与景观安全性设计的关系,探讨了景观设计对于改善区域安全性所起的重要作用,简要概述了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有关安全性保障的交通、道路、儿童游戏空间及临近建筑的活动空间等,认为景观设计师应担负其所设计区域安全性保障的社会责任,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是未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景观设计;公共空间安全性;建筑高层化;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100620889204

Improvement of public space safety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by landscape design H E Shu 2yue , TAN G Xiao 2lan , J I Jian 2le , ZHAO Chen 2yang(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and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feat ures of p resident s and safety design of landscape are analyzed comp rehensively.The important role of land 2scape design in improving t he regional safety is discussed.A brief overview of t he involved issues in p ublic space design for residential areas is given including t ransportation ,traffic ,children’s play space ,event space near buildings.Landscape architec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safety and human 2oriented landscape design is t he only way o ut for f ut ure residential p ublic space design.K ey w ords :landscape design;security of p ublic space;high 2rising of building;social responsibility

在当前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很多规划

都忽略了设计与公共空间安全性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城市中优良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以及公众对其人文品质的关注度又充分说明了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的重要性。在研究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安全性的基本原则和衡量的基本标准都应该被予以特殊的考虑和关注。现代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生活 111 现状和问题

现代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多功能的社会意义,已不仅仅是为社区住户提供在闲暇时间散步、休息、健身的场所。社会交往、安全保障、儿童的社会环境生存教育等更多的潜在的城市功能,也在一个相对的独立体中以其独有的生存法则存在。但当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对秩序和功能性的追求已在不知不觉地毁坏着其丰富

多彩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空间被肢解,社区道路和预先设计好的活动空地在多数时间变成了无人理睬的空寂之地。这种现状导致损毁绿地和公共设施的案件频发,甚至人身伤害和道路交通事故也总是不断地出现。

这一切看似与规划初期的景观设计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甚至当这些安全性事故出现时,人们也不会将责难的目光投向这片区域建设时期的景观规划设计者。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社会“传统的观点”已经占领了公众的思想,一些艺术化的景观设计者们也就更加墨守成规地将他们图纸上美好 的社区花园环境,专制性地种植到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空地中了。112 安全性

对于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安全性大致可以分成3类:①人们通常意识中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②在人们与景观环境发生交互行为时,设施和环境所能提供的避免意外伤害的潜在安全性保障;③处于居住区环境内的公共设施遭人恶意损毁的比率。

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大量的“看起来很合理”的城市居住区或多或少存在着由于设计问题引发的安全性事故。在一个区域内,肯定会有一定数量的犯罪,罪犯也想方设法地找一个便于犯罪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城市住宅区确实能做到不给这种行为提供任何机会[1]。

众所周知,经常被使用的环境应是一个安全的区域,而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就很可能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在夜间。当户外环境总体质量好时,自发性户外活动的频率增加。社区的安全性随着这些活动行为的不间断地发生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那么如何提高人们自发性的社会活动行为?如何通过设计来提高社区户外环境的综合吸引力?本文通过分析住宅区环境中人们习惯性的户外活动模式,探究景观设计应该为居民的安全保障做出力所能及补充的方式。常见的行为模式

211 步 行

步行是一种交通类型,它为进入公共环境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2]。

步行需要空间的关怀,使人们不受阻碍和推搡、不太费神地自由行走是最基本的要求。住宅区的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情况,比如婴儿车、轮椅及购物小车等“带轮”的步行交通对空间和道路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师所钟爱的有设计肌理的卵石、砂子、碎石等凹凸不平的路面,以及诸如精心设计出来仅仅是为了美观的一系列台阶,对于这些行走就会带来潜在的安全性威胁,而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这样的设计会成为阻碍人们出行的不利条件,对于那些行动困难的人更是如此。有潜在安全威胁的社区道路,如图1所示。这些细部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户外环境的评价,也在潜意识里限定了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频率。

图1 有潜在安全威胁的社区道路 212 孩子们的游戏

社区的户外空间中如果有孩子开始游戏,别的孩子就会受到启发出来参加游玩。附近开始有成年人驻足观望,场地周边的住宅窗口中也开始出现看热闹的眼睛,一个良好的社区居民由于自发性活动建立的公共安全监视网形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在成年人的注视下进行,针对游戏中的孩子发生的犯罪事件得到了潜在的控制。

然而很多住宅区的现状是,最初的建筑和景观设计者没有意识到孩子在玩耍时需要多少成人在场才能确保其安全。孩子们喜欢瞎逛,而不是玩一些“被认可的游戏”。建造者希望用设计的手段干预、引导,把孩子们的嬉戏活动圈起来,设立固定的儿童游戏区,而孩子们却顽固地倾向于在充满活力和刺激的道路或者街边绿地甚至施工工地上玩耍[3]。住宅区景观设计需要真正关心孩子们的需要,塑造一个倾注着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足够多的孩子和成年人逗留,帮助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公共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和人身安全才能得到最无微不至的安全性保障,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道路

213 宜人的户外活动场所

一个安全性设计成功的城市居住社区的基本 098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

原则是,人们在社区里身处陌生人群中时必须能感觉到人身安全,不会潜意识地感受到威胁,步行城市威尼斯的事故统计证明了这一点。威尼斯有许多运河,却几乎没有人溺死。由于运河上和两岸的高活动水平,当有事故发生时,总会有过路人或从窗户向外观望的人发现,从而得到及时的处理[4],如图3所示。一个区域,尤其是居住区,能让那里的居民自愿地使用并喜欢它,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少意识到他们在起着维护着社区安全的作用,那么这里的景观环境就是宜人且充满活力的。

图3 威尼斯街道的日常生活景象 3 改善的先决条件

311 住宅的建筑布局与安全性的关联

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相对于上个世纪更难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整体空间结构,这其中很多困扰都是源自城市建筑高层化的趋势。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赋予了高层建筑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了由很多细长建筑散落布置在看似宽阔丰富的外部空间的社区[5]。事实上,在高层的建筑物中,只有最低的几层才可能跟地面上的活动产生有意义的接触。在3层和4层之间与地面接触的可能性已经显著降低,而5层以上的任何人和事不可能与地面活动产生联系。高层建筑狭长垂直的形态与周围的公共空间缺少足够的关联,人们和孩子们的地面活动无法吸引楼内居民的关注。缺少建筑立面互动的街道和空地也缺乏足够的趣味。因为人们看不见空间,他们就不会或者是

很少使用它。那些最初设计出来以供人们使用的户外空地就会因此而降低其应有的安全水平。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住宅区中,要保持整体空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必须使得高层建筑到低层建筑之间有相对清晰的空间转换。低平的建筑形态应对道路和邻近的公共空间,后退的高

层建筑形态配合开发的需求往城市上空继续发展。建筑被区分成不同的层面,以塑造地面层公

共空间的延续性,建筑可以结合需求扩大其裙房的占地面积,使公共空地和社区道路更加符合人性的尺度。整合过后的社区环境,变得立体而人性化,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安全秩序。312 景观设计者的社会责任认知

城市住宅区中人们各种合理而有效的户外活动内容都应尽可能得到精心的照顾,在环境中获得尊重和照顾的人反而会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的魅力在于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段将设计师的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化,并将相关信息直接地传达给受众,获得积极和正面的回应。良好的社区公共环境能够满足民众的参与需求,同时又能唤醒民众被嘈杂的现代生活环境所淡化或遗忘的对自然的体验,使其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启迪和升华,同时在最大限度上获得自身安全的保障。民众脑力、智力、体能及社会责任意识都应在与户外环境的交互中得到成长和升华[6]。获得改善的策略 411 设计原理

正是居住区中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

感受构成富有生机的户外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会使看似精致合理的景观外环境死气沉沉。即使构筑物和植被的色彩再多,体形变化再丰富,也无济于事。所以,公共区域必须能够使得人们自愿留下来,对这个地方产生亲切感。唯有良好社会

认知感的景观设计能让成人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出现在地面公共空间里。当然,并不是说有良好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可以完全解决社区的安全性问题。要消除这些不安定的因素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通过环境设计来改善的社区内自发性安全监视是具有最低社会成本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同时也是最持久、受外界干扰最小的。总体来说,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是谦逊的,良好的景观设计为人们的社会性和娱乐性活动创造合适的物质条件,从而逐步把被忽视而受限制的人类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412 对汽车交通工具的限制

城市居住区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安全要求就是防止交通事故。正是危险和不安定的感觉,在特定的情形下对社区的公共空间的活力起着绝对性的影响。怀着对交通安全的恐惧,人们下意识地 98 第6期何疏悦,等: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减少某些可有可无的户外行为,尤其对于孩子们,户外空间因缺失游戏中的儿童而丧失了其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即使是成年人,在一个充满交通不安定因素的环境下,出行也变得谨慎、快速、更具有目的性。例如,有的社区道路交通流量偏大, 如图4所示,人们的户外活动水平明显降低了。

图4 交通流量偏大的社区道路

通常情况下,汽车停放得离家门越远,这一区域就会有越多的活动产生,因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社区。景观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交通,而不是将交通封闭于汽车之中,或隐匿于分散的交通系统以及地下通道和停车场中,还可以达到减少破坏公共设施和犯罪危险的积极效果。深圳一些新兴的住宅区开始把停车场安排在距住宅100~200m处,这对于改善公共交通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些社区,小区内道路上的行人和娱乐活动都有所增加,为社区平添了魅力,也为邻里之间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创造了条件。因为出入家门的交通是住宅区所有活动中最广泛的活动[7],所以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其它活动与交通综合起来。对于走动的人群、游戏的儿童以及住宅附近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来说,综合交通将会使不同活动相互启迪、相得益彰。

413 拯救和利用原有已成形的城市住宅区在当今的城市住宅区改造项目中,需要仔细研究将现有的住宅区空间结构融入统一而有序的空间组织的问题。即通过一

系列的空间组织,将新建的室外空间作为不同建筑与有序活动之间的联系。增建定向的步行空间,将不连续的空间片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空间序列,强调由一个空间到下一个空间的活动和转换[8]。

良好的改建设计会给居民带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以塑造和维护城市社区的空间形态和对未来社会文化的行政管治,例如:通过强化建筑物边界、重建地面道路、加强步行道的联系等补救中央干道所造成的破坏,并修建通往各个景观节点的舒适步行道路来恢复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重新设计一些交叉口,建立一种强烈的社区意识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建设新的公共设施、修整老旧建筑形式以及景观要素,鼓励使用者设计其生活环境。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将社区与社会结合而不是分离,将已形成的个人和公共的习惯融入新的生活模式中。这些积极的措施将大大地提升老社区的综合安全特性和良好的安全形象[9]。结束语

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在景观设计中应具有其本应拥有的崇高的地位。但当代中国功能主义的景观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景观、建筑对社区游戏活动、交往类型及聚会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而更多地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设计思想,寻常的具有活力的人性场所也往往被忽视。这种思想的结果就是社区的公共空间变得像壁画一样精美却没有人真正愿意去使用它。精心考虑使用者需求的细节设计会在日后的使用中最大程度地为社区的安全性做出人们意想不到的贡献,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第2 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24-134.[2] 约翰・拉腾伯里.生长的建筑[M].蔡 红,译.北京: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30-36.[3] 诺曼・K・布思,詹姆斯・E・希斯.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 设计[M].彭晓烈,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35-140.[4] 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2-96.[5]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2007:97-102.[6]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 子瑜,张 播,鹿 勤,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42-58.[7] 韩国GROU P HAN事务所.住宅与公共景观设计[M].香

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0-126.[8] 朱利斯・Gy・法布士.土地利用规划:从全球到地方的挑

战[M].刘晓明,赵彩君,傅 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7-179.[9] 富永让.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M].刘京梁,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5-149.(责任编辑 闫杏丽

298

景观安全性设计 篇3

人性化的含义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1.人性化的含义

人性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考虑人的切实感受,方便人的活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可以理解为,景观设计符合人的审美并能为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游览者在游玩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到设计师景观细节的处理,能够满足其各种需求。

2. 人性化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景观设计是否适合这个城市与居民对它的评价密不可分。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居民诉求,通过合理的设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居民休闲提供了好的去处。因而能得到居民较高的评价,也因此提高景观的利用率。现代景观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细节的设计,使建筑道路等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吸引更多的游览者,体现它的价值。

人性化景观的特点

人性化景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性、景观协调性、安全性、舒适性等原则。

1. 生态性原则

2003年第十五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的主题:生态恢复、设计与景观生态学,从这一主题可以看出将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沿河而建的滨水景观,在设计修建之初的目的往往就是恢复生态,这既是市政建设的要求,也是居民改善生活环境的诉求。景观设计过程中,在保证生态性的前提下,修建亲水平台,增加居民与水亲近的距离,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体现。

2.景观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是指景观建筑外形及色彩的协调性。在对某一处景观进行设计规划时,要使整体的建设风格相同,色调搭配一致,在视觉上给市民美的感受。例如某处景观设计选择了苏州园林式的设计风格,其内部建筑,植被,水景观应该完全符合园林的设计规范,避免不伦不类,影响游览者的视觉感受。

3.安全性原则

现代景观设计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要求,因此,保证安全性是景观设计必须坚持的原则。景观的安全性主要指能给市民带来身体和心理感受上的保障。设计完成的景观,要保障建筑物质量达标,经久耐用;在靠近水边的地带,应加设护栏防止儿童落水;绿化使用的植物要对市民身体健康不产生危害;公园假山使用的景观石要保证坚固不易滚动等等。

4.舒适性原则

景观设计在保障人们安全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做到舒服适宜。精心的细节处理能够带给游览者绝佳的体验。例如在公园阶梯的设计中,坡度不宜过陡,不宜过缓,应按照人走步的习惯设计阶梯坡度,以及每一级阶梯的高度。在植被的栽植方面,最好能够高大灌木满足夏季遮阴的需要。

人性化景观的设计内容

现代景观设计内容一般包括建筑设计,道路桥梁设计,水景观设计等内容。在这些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添加人性化的元素,为其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给游览者带来美好的体验。

1.建筑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建筑设计包括亭台楼阁等能够满足人们观赏休息的场所。人性化的建筑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力破坏,为市民提供一个夏季可以遮阴,雨天可以挡雨的地方。现代景观设计为了时尚的外观往往忽视了对市民感受的关怀,例如在很多城市小区中心的休闲场所修建的长廊,通常没有盖板或者藤蔓植物遮阴,导致长廊长久放置一边几近废弃。在保证建筑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帮助游览者抵达建筑物的指示标志的放置也很重要,设计者在布置建筑物方位时,要尽可能的使游览者方便到达,少走弯路。

2.道路桥梁设计

在以自然风光为看点的现代景观中,道路的设计要尽量做到贴近自然,可以采用碎石子路、青石板路或者卵石路。同时,路面宽度不宜过小,为使用婴儿车和轮椅的游览者提供方便。小区中心的道路要在两侧修建路灯,保证过往行人的安全。在桥梁的设计中应该注意桥面坡度的选择,符合人体行走特点,不宜过陡,同时台阶也不易过窄。

3.水景观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在保证游人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使设计更加贴近水面。通过修建亲水平台,增加游览者游览的情趣。亲水平台可以采用木板搭建,也可以采用在水底打桩桩上架设混凝土面板的形式。亲水平台不宜修建在水深过大的地方,以防止游客不慎落水。景观设计中水体最好选择活水,水体自净能力强,水面干净,如不能满足,也要有专人定时进行水面清洁,保证给游览者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

结束语

现代景观的数量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鱼龙混珠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景观在设计时硬搬硬套理论,以满足开发商要求为前提从而忽视了对游览者感受的考虑,导致景观设计修建完成后,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使用。人性化设计是景观设计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景观的美既包括外在的时尚感也包括它给游览者带来的舒适感,未来景观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不容忽视。

寒地城市景观安全设计策略研究 篇4

经常会在报纸、杂志、互联网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市广场喷泉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开启,将广场中玩耍的女孩冲到十几米的高空摔落导致重伤;小区中有棱角的硬质景观设计磕坏了在其中玩耍的儿童;有些水景观设计中的木桥没有护栏或者护栏的安全防护不到位,导致儿童落水;冬季大面积铺装未采取防滑措施,使人不敢行走;各种活动设施因未设计相应的暖面层,冰冷的设计使人望而生畏……如此多的景观安全方面的问题,有些是源于设计过程中对于景观细部构造重要性的忽略,对于使用者的感受考虑不足,有些景观则是通过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隐性的安全问题。

景观安全实质上包含三方面的概念,一是指环境的安全,二是产品的安全,三是人自身的安全。是因为使用景观而对人们产生的各种危害,如侵犯、摔伤、碰伤、溺水、过敏等,这既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使用者的因素,既有环境条件的不利因素,也有组织管理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因为景观的可识别性和可读性低而导致的景观伤人,还是因为使用者的粗心或未意识到而产生的伤害都是景观安全问题。随着社区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人口的老龄化导致社区的内涵发生变化,景观设施无法满足变化中的人群的使用要求;二是景观的使用人群是混合型的,景观的接续和更替无法满足所有人群的要求。协调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人群进行表达就是景观安全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景观安全设计也即是通过目的性的设计和人为的管理组织手段,找到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到差异适当处理,并通过行为组织引导而指导实际的应用,为人们提供相对舒适的空间环境,让使用者可以放心的接触各类型景观元素和相应的环境结构。它是涉及到诸如行为学、心理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方法。

2 寒地城市的概念

目前对寒地城市定义繁多,从季节温度、降雪到霜冻时间等不同角度,但始终没有明确,并且不同国家对这类城市的概念和叫法也不相同,如欧美国家称为“冬季城市”,在日本称为“北方城市”,而我国习惯称为“寒地城市”。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也有北半球北纬45度及以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每年有两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日平均最高温度在0℃以下的高纬度地区城市称为“寒地城市”的说法。我国寒地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其显著的气候特征是冬季气温一般低于0℃,降水经常以雪的形式出现,季节变化明显,非耐寒性植物无法生存等[1]。

3 景观安全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空间尺度因素

景观的实现是通过不同的元素在空间中的拼合而形成的三维立体空间的组合。加雷特·埃克博说过:“一个好的三维空间中的体验是人生最重大的体验之一”[2]。在环境当中,人的行为和空间是对应的。首先,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感知空间环境;其次,通过参与空间中的各项活动形成对空间的认知,并不断自我调节同现有的空间结构和秩序形成共鸣;最后通过尝试新的活动提高创造和适应空间的能力,同环境达成新的协调,建立新的空间联系,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3]。

空间的使用和人的行为习性有很大的关系,极少有人愿意把自己暴露在人们视线集中的焦点上。例如在集会的广场、公园等较大的空间中,人们总是首先占据有利的边缘地带和有依靠、可以休息的、半公共、半私密的个人空间。在边缘位置设计的朝向好的椅子受欢迎程度远远大于其它地段。

3.2 距离因素

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定义了一系列社会距离。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并发现不同文化的人在交流中对人与人之间距离反映的共同之处。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4]。在实际交往个过程中,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就会引起人们不舒服和不适宜的感觉。人们几乎在所有的接触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

距离和人的感觉有直接的关系,人们所感觉到的距离不一定是实际距离,跟周边的景物和设施以及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有关,这就是视错觉的作用。例如看上去平直、单调,而且毫无防护的一段小路会使人觉得很长、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段路程能通过设计的手法将其改为曲线园路,并增加具有变化性和趣味性的景观和设施,就可以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使空间更加紧凑,同样的长度的园路就会使人觉得很短。

3.3 心理行为因素

发生在户外的活动过程是与景观交互的过程,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在各种活动中,人对空间的需求便存在了领域性、公共性和私密性。

对领域感的要求是人界定自身行为空间范围的本能,无论个人的私人行为还是社会群体的公共行为均发生在与各自领域相对应的物质空间中。设计时可通过空间适度围合和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设置,发挥景观构成元素的作用,增强空间层次性和空间识别性,形成可以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积极空间。

例如,在广场上,单个人的领域空间易受侵扰,或者由于个人对空间的感觉不舒适,因而表现得不断地游移以求得合适的位置,而三五成群互相熟识的人群的领域空间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对内,他们相互之间开放个人的亲密空间;对外,则通过高声谈笑或相互间的视线监视的方式共同维护拥有的领域,使得外人很难进入。公共空间中设施的设置形式和位置也会影响人的使用方式和频率,例如座椅的安排应尽量使人面向开放空间,而且背后最好有建筑、墙体或植物等,因为对多数人来说,背后有依靠会让他们感觉更安全。并且座椅摆放的位置和密度应注意私密性的空滤,尽量避免使用者目光过分接近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3.4 寒地气候因素

寒地城市冬季人们的活动时间相对集中,强度相对减弱,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散步、跑步、晒太阳、聚会聊天等,气温是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人们的反应相对变慢、思维灵活性和肌肉灵敏度降低,而充足的日照条件和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冬季景观设计和活动的设置更应注重安全性。例如:适于活动的空间增加落叶树的布置,并利用针叶树形成风障,这样人们在既有阳光有没有风的环境中可以更好的享受和交流。另外,冬季景观的环境色彩也是吸引人参与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暖色调的设计远比冷色调的设施更易让人亲近。

4 寒地城市景观安全设计策略

城市景观元素包括铺装、园路、地形、建筑小品、植物、照明、设施标识等八大类要素,每类元素均有各自的功能和不同的外部表象特征,这些景观元素或独立、或重复交叠出现在一个整体环境中。在复杂的景观设计中,错误的景观元素的叠加意味着危险的增加,而正确的设计方法却能大大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

4.1 技术措施

4.1.1 根据地域和使用特点差别,制定不同的安全防护等级。

不同行为准则下产生的习惯和状态是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季节不同,环境条件不同,防护内容和标准也不同。在一个相对的弹性可控的范围内制定安全防护级别和内容,明确危害发生的强度,设定具体的防护等级等。

景观安全设计的重点就是考虑在特定场所,针对特定目标的防护设计,并在设计和实施中优先考虑这些设定内容。例如,冬季,户外一片茫茫白雪,活动人群减少,活动时间相对缩短并且集中,对户外监控力度要加大,将广场地面铺装、台阶等的防护标准提高,而树木落叶了,视线监视作用明显,防护等级可以降低。夏天,人们活动量大,时间不规范,需要将植被茂密区域、水景、照明等的防护标准提高,而广场铺装等防护等级就可以降低。

日常的景观安全防护管理可以根据人们的活动特点和景观特性分类分时间设置,也即根据调查的时间段,在只有大多数老年人活动的时候,将保护措施做好,安全级别上调一个标准。在综合性的时间段,可以考虑人们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帮助作用,将安全级别降低一个标准。在公园广场的边缘地带,因为有建筑、道路、商业服务等,监视机会高,安全性强,防护等级可以减低,而在广场活动区等一般用植物进行空间划分的地带,植被丰富相对生长茂密,需要作为重点地段监控,防护等级提高。

4.1.2 制定灵活高效的区域性景观安全设计标准。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景观设计很难用一个规定的数据或者标准统一所有的情况,因为使用的情况也千变万化,考虑的情况再全面也会有疏漏之处。我们要制定的景观安全设计标准是能够适应大多数的情况和重要部位重要节点的设计。景观安全设计标准不是把可能涉及到的各种情况毫无意义的罗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景观安全设计标准。未来的设计导则应该能够针对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提供类型丰富、选择面较宽的合理化设计对策[5]。制定灵活高效的区域性景观安全设计标准还包括常识性数据的使用。

制定灵活高效的区域性景观安全设计标准还包括常识性数据的使用,如果将这些规则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设计师,就能避免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安全事故。现行的设计规范都是在大原则的基础上,是全区域性的,应该在此基础上编制地区的实施性或具体操作性的指导手册,特别是安全设计的相关标准更要跟实际使用良好结合。

4.1.3 保证材料选择使用的安全。

寒地城市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在季节差异的影响下,景观材料的选择和植物材料一样要求有明显的地域差别。材料选择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是景观设计质量的前提。景观材料选择的一个原则就是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间和明确的使用目的的前提下,选择合理适当的材料。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使用的空间情况的不同对材质要求的区别,在广场、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间,光面的理石、烧制的陶砖(广场砖)就特别不适用,人多、拥挤,相对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在私家庭院、公共建筑的中心庭院等维护管理使用标准相对高的地方就没有材料使用方面的限制。

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使用的空间情况的不同对材质要求的区别,在广场、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间,光面的理石、烧制的陶砖(广场砖)就特别不适用,人多、拥挤,相对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在私家庭院、公共建筑的中心庭院等维护管理使用标准相对高的地方就没有材料使用方面的限制。

4.2 管理措施

4.2.1 建立适应的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严格设计、监理、施工程序的质量控制,创建园林景观安全的行业标准。

园林景观建设在现今的工程分类方面属于市政工程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完全具有针对性的安全设计方面的要求,其所遵循的是建筑类和市政类其中可套用的部分,例如《建设工程安全条例》,《安全施工手册》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具体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对施工环境的保护措施方面的规定,而园林景观的建设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其在安全方面的影响,并且园林的施工企业按规定不需要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意识,认为园林的企业不需要安全,这也给投产使用的公园、广场、居住区景观等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所以,建立整个行业的安全标准和安全检查办法是解决景观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在一定的规范约束条件下,安全才可能真正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法制的完善中实现人的安全,增强设计者的人文关怀,增强景观的使用率。

4.2.2 培养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个人安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景观项目来说,很多已经投入使用的景观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均按照规范进行,本身不存在安全隐患,但是人是景观使用的主体,具有多变不定的特性,景观的使用和人存在一个互动过程,景观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和使用才更增加了不确定的安全因素。只有自我意识到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使用景观设施,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保护,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

提高人们逃脱受害的能力是加强自我保护的另一个方面,景观设计要通过综合性的整体安全设计理念的完善,为人们提供迅速安全脱离危险的可能性。

4.2.3 加强园区管理,预防犯罪。

在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除了景观细部对人产生的危险系数外,还存在犯罪的可能性,我们很多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低,例如女人和儿童,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可能警惕性相对降低,失去抵抗能力,进而受到伤害。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可能引起犯罪发生的地点和藏匿的机会,尽量提高监视、.望和快速反应躲避犯罪的能力。景观安全相对不确定因素多的区域,在白天要增加监视系统的作用,在夜晚要设立防护,禁止游人进入,为防止万一,还要设立警示系统和建立巡逻机制。例如,对于园路附近要间隔设计低矮的草本、地被,开辟视线范围内的安全视距,修剪灌木,减少犯罪分子藏身的处所。

预防犯罪的另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增加公众参与,组织大量的户外活动,增加户外活动人群的数量,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认识,使犯罪行为难以实施。

4.2.4 建立项目安全预评价制度和项目后评估制度。

建立安全预评价制度是在设计之初就引入安全控制的程序和措施,使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良好运行。

首先,在景观设计方案阶段应将影响安全的客观方面的因素作为评定方案优良的标准,例如:周边环境的安全性,主要使用人群的结构特点、客观存在的其他不利因素等。其次,在景观方案细化阶段,开展安全性评估,并纳入基本管理费用。配备相应的安全设计人员,并经过考核确认后上岗,通过多渠道、多方法,相互交叉检验,做到不遗漏,不疏忽。最后,在项目实施和验收阶段,引入项目后评估制度,针对重要环节和内容检查验收,不合格者坚决整改。

4.2.5 推行景观设计师负责制。

随着景观建设的大面积开展,人们的品味要求越来越高,景观项目从本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涉及到的行业和专业也越来越多,并且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这些都对设计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除了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掌握更多的相关实践。将安全培训和安全上岗考核作为景观设计师必修的内容,经过专业化的安全设计培训后,从设计源头减少或者杜绝安全隐患问题的产生。现在的设计行为仅发生在项目实施前的阶段,设计师并没有完全的进行景观设计实施的全过程跟踪,在项目的最终投产使用方面,设计师的协同验收也只是工程形式上的验收,一旦验收合格,将不再有跟踪服务,并且没有法规规定其要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负责。

安全标准的建立就是要规定好设计师对什么样的设计和情况负责,并负责解释和指导使用者在何种情况下注意何种安全问题推行景观设计师负责制,可以清晰的划分责任,明确任务,更好推进景观安全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提高景观建设标准。

4.3 景观元素安全设计参考

以台阶坡道设计为例说明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安全措施。

4.3.1 台阶坡道设计首要考虑的是设计的合理性和使用的安全性,特别注意冬季的防滑性,其次是使用的舒适度。

4.3.2 高差大的台阶总长度较长,应考虑人在上下台阶时的不同感受。上台阶时,人体向前用力,重心前倾,适宜于较宽的踢面和较低的高度,如35宽12高;而下台阶时,人的步距变小,过宽的踢面就变得不适宜。因此台阶设计选择适合的尺寸就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台阶上有积雪的时候,这种选择导致的安全性就会更明显。

4.3.3 高差小的台阶应该在色彩上和材质上与园路广场其他铺装有所区分,给人们以提示,并且尽量将台阶做到三步以上。如果高差的变化不能满足相应的要求,就不要刻意做台阶而是将高差分配到园路的坡度上。

4.3.4 不宜选用的材质面层:光面理石、聚氨酯地坪、彩色水泥压花、彩色聚合物封路面层、卵石镶砌面层、烧制陶砖(广场砖)等。

4.3.5 色彩方面,宜人的暖色调四季适宜,而突兀的色彩如大红、深蓝等等,跳跃性太强,不适宜大面积使用。

4.3.6 部分广场台阶的功能已经有所延伸,成为轮滑爱好者的障碍物,因此台阶的边角处理尽量考虑圆角,减少相应的伤害程度

4.3.7 广场人流多、活动时间长的地方,应有专门的台阶照明设计。

4.3.8 阶段性设计栏杆扶手等保护措施,并考虑成年人和儿童共用。

4.3.9 踢面高度均匀一致,特别是第一级台阶和最后一级台阶。

4.3.10 踢面做防滑时,特别注意是对于雪的防滑要求,可以选择麻面防滑,也可以选择防滑槽防滑,选择防滑槽防滑的方式时,台阶踢面要注意防滑槽的方向保持横竖间隔,坡道面层则要和高差方向垂直。

4.3.11 台阶材质设计要注意和周边相衔接的铺装的色彩的融合与区别,或有明显的标记,防止光线过暗看不清楚台阶的位置和宽度。

5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的增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园林景观的建设也以一个加速度的趋势在发展,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成为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形象工程,但作为一个供人们活动的复杂景观系统而言,由于缺乏对人们的活动性和参与性的考虑,寒地城市景观安全性设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景观环境存在很大的危险隐患。因此,有必要将景观安全设计提升到一个行业标准上来,通过对景观设计、施工、使用进行综合性分析,将景观中的各种危险因素识别,并根据其产生特点进行有效的改进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也可以通过分析,查找出由于设计问题所造成的危险隐患,期望可以指导以后的环境设计,使其更加完善。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提高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提高户外环境的使用率,指导设计向着更合理,更科学,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摘要:以寒地城市景观安全设计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安全的问题入手,解释说明景观安全设计的概念,并针对寒地城市进行分析,总结了景观安全设计的影响因素。在空间尺度、距离、心理行为和气候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寒地城市景观安全设计的技术策略和管理策略。提出制定景观安全设计标准、制定防护等级、保证材料使用安全、建立项目安全预评价制度和项目后评估制度等景观安全的具体设计策略。并以台阶坡道的设计为例说明具体的设计参数。

关键词:寒地城市,景观,安全,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明,邹广天.寒地城市居住绿地规划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2005,7(1).

[2]住宅景观造坡设计研究[Z].

[3]陈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安全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4][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5

湿地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自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水量的区域,可以建立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这些区域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改造,主要以保护为主,使其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卫士”。而人为建造的湿地景观,是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湿地景观,引入湿地生物,将景观设计和净水排污结合到一起。人工湿地不受地域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可以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和居民社区。

3.2应用方法

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复杂性,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地景观的设计并非那么容易的[1]。湿地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涉及到生态学、社会和湿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能设计出生态系统稳定、景观效果优美的湿地景观。

3.2.1对于天然湿地,保护为主要目的许多城市都拥有生态条件比较好的自然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但伴随着无限制的开发,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所以说,在天然湿地的设计中要遵循保护为主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以生态设计作为指导思想,在充分发挥湿地潜能的同时,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在天然湿地景观的设计之中,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围绕水域建造生态长廊,适当增加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却不影响生态,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又避免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3.2.2丰富人工湿地的植被景观湿地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植物景观设计。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知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不同的选择,建立物种丰富的湿地的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湿地景观。水生植物对水位的要求差异很大。大多数湿生、沼生植物只需要20~30cm的浅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所需水深一般为30~100cm,而水生高等植物则经常分布在100~150cm深的水域内。一般选用季节性变化明显、体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来装饰湿地岸边,结合地形辅以灌木和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湿地植物。另外,在浅水区普遍选择芦苇、荷花等发达的茎叶类植物,用于净化水源,美化环境。而在沼泽区经常种植鸢尾和菖蒲,不同的色彩、花期、品种搭配,与岸边的植物相互呼应。需要注意的是,种植这些植物要和水域大小成比例,密集的种植是不太适宜的,但可以用多丛片状的种植方式。而考虑到湿地景观净化水源的作用,所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容易管理、净化性高、抗逆性强等特点,运用时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更替和多重景观的变化,才会达成美观舒适的湿地景观。

3.2.3对城市湿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由于城市的环境质量在迅速下降,合理规划城市的自然资源并加以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城市利用湿地资源来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但是,当城市的湿地景观规划不合理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破坏了湿地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要重视对湿地自然的规划和合理利用,结合城市的实际,增加城市建设和湿地景观的协调性。首先,应借鉴中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合理利用资源。城市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而且拥有净水去污、调节气候等作用。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2]。其次,湿地景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其价值和观赏作用。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也应该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发展,科学结合起来。对于城市中的湿地景观,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净化,避免人为污染对其的破坏。

4结论

景观安全性设计 篇6

关键词:“景观叙事” 景观设计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95—02

景观设计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把参与者调动起来,让人驻足体味,为形式而设计,忽略人的体验因素,一成不变,冷漠而缺少趣味性的景观设计现状需要改变。除了文学作品可以叙事,景观设计作品也可以阐述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故事。景观设计更应注重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一“叙事”与“景观叙事”

“叙事,就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源于拉丁文中的gnarus和to know,就是通过人们的体验性行为,即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基本感官能力,将这些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通过大脑处理和提炼,使人们体会到这些符号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以及精神内涵。叙事学是指关于叙事的科学,近些年,叙事学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受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叙事学理论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在设计、电影、绘画、新闻、教育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景观中引入叙事理论,就是将叙事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引入到景观设计中来,突出景观设计作品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更能凸显景观特色,增强人们对景观感知的自主性,重塑景观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泛叙事学”现象,并且涉及多个不同领域。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中,英国著名景观设计师杰米·普灵顿(Jamie Purinton)和马修·波提格(Matthew Potteiger)将叙事的概念与景观设计相融合。“叙事”理论被引入景观,将叙事学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景观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又是时刻丰富变化的叙事,场所与行为互动产生多姿多彩的故事。冯炜对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了研究与探析,指出景观叙事发展的几大趋势:将景观与绘画、文学进行对比,指出文学和绘画的叙事策略对于景观叙事的重大作用;“叙事是双向的、开放的”,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观赏者接收到的信息是多样的、不定向的;并且把一些文学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景观当中来,把景观叙事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在著作中,他们还指出叙事和讲故事是有区别的,叙事更加侧重行为和体验的偶然性。“叙事帮助我们认识理解和记忆”重新梳理了“景观叙事”在景观设计领域中的不可取代的价值以及其无限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 我国关于的“景观叙事”的几个主要研究趋势

西方景观叙事研究较早,相对较为成熟。我国对于景观叙事研究也有较多方面,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种国内较注重的研究趋向。

1 空间维度的关注

以前的大量设计作品多是关注时间维度,深层挖掘历史和过去的事情,随着景观设计行业的日趋成熟和新的发展需要,仅仅关注空间维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景观发展的需求,空间问题日益显露,任何事物是具有同存性的,不同的空间秩序、不同事物组成的空间必然将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情感触动。

2 营构要素的三类整合

张楠教授在《城市故事论》一文中,把城市故事分为三类整合:与自然环境整合;与历史文化整合;与市民交往活动整合。这三类整合组成了城市整体生态叙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以人为本”、“绿色设计”、“文脉主义”等近些年来备受人们关注,似乎成了不变的法则,一个人们公认的规律。于是设计师都开始追捧这三大原则,殊不知他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物质需求与情感需求,更主要的是解决如何抓住观者的心,使其产生共鸣。一味追求绿色和原生态仅仅是“绿色设计”最基本的意思,更深层次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相互促进的状态。“文脉主义”不仅仅是把要叙述的事情传达给观者,更重要的是使观者融入其中,与景观产生互动。

3 叙事方法和修辞策略研究风潮

近些年,叙事学被应用到景观设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多研究者开始寻找其中的共同性,将文学中的叙事方法与修辞策略和景观叙事设计手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隐喻

隐喻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方面是形象,另—方面是意义,在隐喻中形象与意义并不完全吻合,所以对隐喻的理解是具有多重性的。符号学的方法原理在隐喻中得到大量应用。景观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阐述多彩的生活和故事,景观所表达的隐喻意义是通过场所传达的,场所是其必经的媒介,人与景观场所的互动体验是其必经途径。

(2)宣言

孔祥伟在《宣言与叙事一关于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思考》中对“宣言”与“叙事”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学正处于频繁叙事的时期,并且许多叙事正逐渐演化为宣言的形式”。很多设计作品并不单单只是为了美观以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设计思想,传达设计情感,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载体来达到警醒和启蒙的目的。将一些设计元素提炼为一些鲜明的设计符号,通过各种设计手法的处理以及多种媒介的传达,使人们可以主动的接受其中的警醒意义和启蒙情感。

(3)命名

很多人对命名的手法和方式做了大量研究,命名既说明叙述的内在信息也标志着叙述的开端。《国外景观叙事实践手法研究》中,童毅仁提出了命名对景观叙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对命名的几种方式做了归纳总结。在我国,诗句命名的方式经常被用到,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奥海”。“天元”“景山”“仰山”等,都与中国的文学相联系。

(4)告知与说服

台湾的杨裕富(2000)提到了“叙事性思维”的概念,认为叙事就是用一种“告知”或者“劝服”的方式使观赏者理解景观,融入景观,是—种通过设计手法来加强和突出设计主题的叙事方法,从而达到设计目的。

nlc202309040924

(5)秩序

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单个场景的变化,多个不同的景观是通过不同的秩序组合串联起来的,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文学中的秩序与景观中的秩序互通:顺叙、倒叙、插叙、并叙、断叙、跳叙,或者几种方法并用,只是表达方式和介质不同。秩序变化与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故事的悬念、波折、联接、高潮等情节,调动观者情绪。

4 场所精神

行为只有与场所发生关系时才具有意义,应当让观赏者积极参与事件,只有与事件互动才能产生故事,场所才变得有意义。在我国,景观的研究者和设计者对场所精神尤为关注,场所精神赋予景观新的生,增进了人们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观赏者更加有归属感和亲切感,深切体味到景观传达的意义和内涵。

5 景观互动

这里的互动景观主要是指人和景观之间有一个行为上的、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北京的马句公园,其设计理念是“运动”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使市民和景观环境互动起来,让景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寂沉沉,而是充满生活情趣,让市民乐在其中。如图(2)喷泉设计,在春、夏、秋三季喷泉有水的时候,潺潺流水,雅致、有意境、吸人眼球。到了冬季或者无水期,这里就成了孩子们嬉戏的天堂。合理的将“运动”、“自然”融入景观。

三 探寻景观叙事研究新突破

(1)景观叙事的研究更加全面具体,更加注重细节。

建筑和城市规划相关人士对“叙事”性设计研究较多,多为总体性研究,对于细节研究较少。除了关注“景观叙事”在设计当中的整体性之外,更应当关注其在设计当中细节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尽量做到更系统、更细致的研究。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七个庭院的总体设计非常精彩,情节安排跌宕起伏,其中的瓦院,如图(3)、(4),它的叙事不是粗扩有力,也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惊心动魄,而是通过细节的变化与处理来传达寓意和情境,例如瓦块拼贴的肌理,院内植物的寂静烘托,古代建筑的细致凝练。使游赏者体味到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一种古朴大气的格调,一种低调雅致的风韵。

(2)注重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任何设计都要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层面上,景观设计也不例外。“景观叙事”的设计手法在景观设计当中不是无限制、随意应用的,“景观叙事”应用不能被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景观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审美需要和功能需要的同时,应对人与自然的危机。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生动地阐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本来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场地,被俞孔坚的设计赋予景观生命,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把原来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旧址,建成了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使景观设计与生态平衡相结合,将生命新的意义叙述出来。

(3)隐喻、秩序、命名等普遍手法的应用,人们也在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探寻新的景观叙事的方法。例如“无设计”的设计手法。

在国内外的优秀景观设计案例中,不难发现,景观叙事隐喻、秩序、命名等手法被经常用到,很多设计也都局限于这一范畴之内,人们正在努力,并且突破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探寻新的景观叙事的方法。“无设计”的设计手法是近些年的新提法,例如俞孔坚在沈阳建筑大学设计中引入“稻田”,一种接近无设计的设计手法,似乎完全回归到农家生活中,是一次材料的革命、理念的重大创新,赋予景观生命,使景观兼具工人们生活休闲的功能,又有了教育意义和生产功能。景观不再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是有故事、有生命的景观。

(4)站在新的角度审视设计

叙事理论对不同媒介的关注以及在非文学领域中的应用,从新的角度审视设计,作品本身不再是最重要的部分,读者才是设计的重要部分。景观叙事赋予景观设计以故事和趣味,让生活节奏快的人们和环境产生共鸣,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从而使设计师同时站在设计者和接受者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景观。

隔湖相望的两个亲水平台,每个站在平台里的人必将感受到两种氛围,即对应两种感受。脚下亲水平台给你一种感受,远眺彼岸亲水平台又是一种感受。这两个亲水平台之间是有互动的。设计师不能一味以自己的想法去做设计,应该多视角地站在接受者的角度考虑。

(5)开辟“中国特色”,融入本土文化

据笔者研究分析,我国景观叙事方面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叙事,多应用于古典园林,二是借鉴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实践案例,对于国内景观设计的一个模式套用,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西方对于景观叙事的研究较早,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成熟案例。但是西方的理论体系不一定适合我国,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千篇一律,融入“中国特色”,开辟“中国特色景观叙事”的新篇章。如图(5)经典的设计,洁白的整面墙壁与几何形简洁大方的石片散置,虚实变化达到了极致,加上水边的倒影,交相辉映、美轮美奂。该设计就是集合西方简洁的几何理念和东方的山水诗意,用完美的叙事烘托场景氛围。

四 结语

景观叙事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必将为景观设计行业注入新的血液,以往人们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关注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作为景观设计师也需要角色互换,从构思、设计、表达的角度转向接受、消化、理解的过程。关于景观叙事已有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发扬“中国特色景观叙事”是我们国人景观设计师急需解决的任务。

景观安全性设计 篇7

关键词:外秦淮河,滨水空间,驳岸,安全性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在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中,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如获得“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的南京秦淮河滨水改造项目和苏州的金鸡湖景观综合整治项目等等。城市滨水空间已成为市民生活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滨水区建设改造中,景观设计者还仅仅驻足于它的经济、功能和美学方面,很少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安全性上来真正的考虑,从而造成滨水空间日常使用的安全隐患问题。

近年来公共场所内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如2004年在7月夫子庙秦淮河边的西广场发生的徐安领溺水事件。这些意外伤害事故,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精神伤害,也唤起了设计师、建设单位和社会各界对滨水景观空间安全性的重视。安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人们在滨水空间中活动时,常会发生摔倒事故、跌落事故、溺水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有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疏忽所致,与空间环境及景观设计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驳岸是城市滨水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滨水空间活动的主要场所。过往对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驳岸的亲水性、空间的景观设计等方面,较少从市民日常使用的安全的角度来研究滨水驳岸景观的设计。本文从防止日常使用过程中重大人身事故发生的角度出发,以目前滨水驳岸景观设计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几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发现现实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在今后的滨水驳岸景观设计中,创造一个宜人、安全无隐患的滨水空间,提供一些参考。

2. 调研地点概况

外秦淮河是南京主城内最为重要的带状滨水开敞空间。外秦淮河在南京主城范围内的河道长度约为18公里,宽度60-100米,水体面积近2平方公里[1]。同时由于外秦淮河流经主城的大部分地区,客观上也成为众多市民的休闲场所。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改造总体上是成功的,在各部门、各个专业配合下,两岸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并带动了周边城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外秦淮河的规划根据地段内不同段区的历史、自然特色、功能发展和现状特点等情况,将整个外秦淮河风光带分为五个不同特色的风貌段:三汊河风貌段、石头城风貌段、西水关风貌段、中华门城堡风貌段、运粮河水口风貌段。其中以石头城风貌段(定淮门—草场门—清凉门—汉中门)景观资源最为丰富,集中体现了南京山水城林交融的城市格局。本研究的调研时间为2009年12月-2010年6月,以外秦淮河中草场门—清凉门段(全长1.7公里)为例,通过对其实地调研,从驳岸的防护设施、无障碍通道、照明设施和休憩设施四个方面,来分析外秦淮河滨水驳岸景观设计的安全性。

3. 研究内容

3.1 防护设施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防护设施是防护设施(如栏杆)。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各种游人集中场所容易发生跌落、淹溺等人身事故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性护栏;侧方高差大于1.0m的台阶,设护拦设施;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m处,均设护拦设施,其高度应大于1.05m;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1.2m。[2]

外秦淮河一直作为城市“外河”,承担着城市防洪功能,通过三汊河口建设控制闸,使水位常年稳定在5.50-6.50m,驳岸与水面有1.2-3m的高差。在草场门—清凉门段,采用直立分层式驳岸的滨河空间处理手法,分为三级步行道,设计时使用了台阶处理步行道较为悬殊的高差。因此把此段驳岸的防护设施分为:临水驳岸护栏、层级间的防护设施、台阶防护设施。分别从这3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现状和规范的对比,对此段驳岸设计安全性来进行分析。

3.1.1 临水驳岸护栏

在临水驳岸的护栏设计上,东岸除了两处采用了植物+护栏的方式外,其余都采用铁链连接石墩的方式进行围护,西岸也用粗绳连接石墩的方式进行围护(图1)。笔者对护栏和连接物的高度进行了测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临水驳岸护栏高度很容易翻越,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分隔作用,但无法真正起到防护作用,也让滨水空间使用者缺乏安全感,更无所谓亲水活动。游船码头由于缺乏有效的养护管理,亲水平台缘石遭到破坏,无法保证游览者的人身安全(图2)。

在此段的西岸设计了连续的入水平台(图3),如果行人不慎落水,可通过这些入水平台进行自救。相比之下,东岸只有两处设有亲水平台(图4),距离水面的平均高差为0.75m,其余都为距离水面平均高差为2.1m的垂直驳岸,并且周围也无任何救助设施。根据外秦淮的水深,万一行人发生落水事故,没有可以让落水者实施的自救或者可以通过他人进行救助的设施。

3.1.2 层级间的防护设施

草场门—清凉门段采用层级式驳岸处理手法,把驳岸分成三个高差不同的步行道。在实地调研测量得出,东岸的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步行道间平均高差为1.3m,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步行道间平均高差为2.1m。根据《公园设计规范》,边缘临空高差均大于1.0m,应设置安全防护性护栏。笔者以层级间台阶为划分点,对东西两岸的第二和第三层级步行道边缘的防护设施进行了调研。(见表2-1,表2-2)

由表2-1和表2-2可知,东岸第二层级步行道边缘,有9.52%无围护设施,4.76%局部有种植美人蕉和柳树进行遮挡,57.14%种植栀子、红花继木等灌木围护,栏杆和灌木+栏杆共同围护的方式各为14.29%。东岸第三层级步行道分为17处,其中用10-12cm的挡台和灌木+栏杆共同围护各为11.77%,挡台+警示牌、局部种植灌木遮挡和用栏杆围护各为5.88%,58.82%用树篱或灌木进行围护。而西岸第二层级步行道无任何围护设施12%,用灌木围护的为40%,用栏杆围护的为12%,用灌木+栏杆围护的为36%。第三层级步行道都用灌木和在第二层级步行道上种植树篱的方式进行围护。

通过上述分析,此段东、西两岸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步行道基本上都按规范,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安全性围护设施,以防止行人跌落(图5)。其中用植物和植物+栏杆围护的方式是很好的把景观和安全结合起来考虑的方式。特别是西岸的第二层级步行道的缓坡种植景观植物的方式,既能丰富驳岸景观,减缓层级间的高差,同时也兼顾了使用的安全性(图6)。

但是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如东岸第三层级步行道边缘仍有很多地方无任何防护措施(图7);或是原来做了护栏围护,但由于平时缺乏管理,导致很多地方的护栏缺失(图8),也没有进行修复,因此无法保障行人的安全。

3.1.3 台阶防护设施

分级式驳岸的台阶是连接不同高差散步道的主要形式。根据《公园设计规范》,侧方高差大于1.0m的台阶,设护拦设施。草场门—清凉门段的层级间高差都大于1.0m,根据规范,需设置护拦设施。笔者对东、西两岸的台阶进行了调研。(见表3-1和表3-2)

由表3-1和表3-2可知,在草场门—清凉门段,台阶的围护护形式主要为栏杆防护(图7)和挡台防护(图8)。东岸从第二层级到第一层级步行道共有20处台阶,其中无维护设施的占30.00%,用低矮挡台围护的占50.00%,用栏杆围的护占20.00%。从第三层级到第二层级步行道共有14处台阶,其中无维护设施的占21.43%,用低矮挡台围护的占50.00%,用栏杆围护的占21.43%,用植物+挡台围护的占7.14%。西岸从第二层级到第一层级步行道共有23处台阶,其中无维护设施的占39.13%,无维护设施但设置警示牌的占8.70%,用低矮挡台围护的占47.82%,用栏杆围的护占4.35%。从第三层级到第二层级步行道共有14处台阶,其中用低矮挡台围护的占90.00%,用栏杆围护的占10.00%。

通过上述分析,东、西两岸台阶中许多无维护设施,不符合规范(图9)。只有少数用栏杆进行维护,大部分是设置高3-4cm的挡台来防止行人跌落,低矮挡台虽能起到围护作用,但安全性较低(图10、图11)。东、西两岸只有两处设置了警示牌提醒行人注意安全,部分在高台边缘书写警示语,但不易被行人注意,很难起到警示行人的作用(图12)

3.1.4 小结

为求安全性而一味的采用栅栏隔开堤岸与水面,失掉了亲水性的特色,也是非常不合乎情趣的做法。外秦淮河石头城风貌段景观设计中考虑到设置驳岸的防护措施,但是仍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地方防护设施设计比较粗糙,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效果。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把防护、休憩、植物、景观等要素结合起来,以创造既美观又安全的滨水景观。

3.2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计设施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设计时要对高龄者、残障者、处于治疗期间的伤病者和孕妇等的需求进行更大范围的了解和思考,采用无障碍的设计手法。比如,设计不同高度的饮水设施、轮椅利用者用的洗手间、残疾人坡道等。而在滨水驳岸的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无障碍通道的设计。笔者对草场门—清凉门段的无障碍通道进行了调研(见表4-1和表4-2),并参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中对无障碍通道坡度和宽度的规定(表4-3和表4-4)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规定,坡道两侧应设扶手,坡道与休息平台的扶手应保持连贯;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扶手栏杆下端宜设高不小于50 mm的坡道安全挡台;坡道面应平整,不应光滑;坡道起点、终点和中间休息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1.50m。通过实地调研的数据和设计规范比对可知,草场门—清凉门段驳岸尽管有较多的残疾人坡道来解决无障碍的通行问题,但无障碍系统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残疾人坡道无栏杆扶手,危险性很大(图13);有些坡道铺装破坏,坡道面不平整(图14);有些坡度过陡,坡道缺少防滑处理,不符合残疾然坡道设计的标准(图15)

3.3 照明设施

滨水空间的照明不但可以保证游人夜间的安全通行,而且还可以增添滨水空间夜景的魅力。笔者对各级的照明设施进行调研(见表5)

草场门—清凉门段东岸的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步行道都无照明设施,只有第三层级步行道边缘有36处和清凉门广场有5处有照明设施。西岸在第二层级步行道的种植池内设置了70盏样式统一的草坪灯,第三层级步行道边缘平均每隔25m有一处照明设施,共63处。

通过上述分析,此段西岸照明设施比较充足,东岸照明第二层级步行道无照明设施,无法保证行人夜间安全。而且此段驳岸对处理高差的台阶、水边平台及小码头缺乏有效的重点照明。由此可见,行人在夜间通行时,无充足的灯光照明,有些写在高台边界的警示语无法看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3.4 休憩设施

滨水空间的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座椅,消除步行者的疲劳,也为丰富活动的发生提供条件,从而延长人们在水边活动的时间。第三层级步行道在主要景点和居住区设置了充足的休憩设施,而第一层级有要汛期有防洪作用,第二层级步行道是行人欣赏外秦淮河景色的主要场所,所以笔者主要对第二层级步行道进行调研(见表6)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草场门—清凉门段东岸第二层级步行道只有两处设置了休憩座椅,而西岸则设置了连续的座椅,供行人休息和坐下观赏水景。由此可见,此段东岸第二层级步行道上缺乏足够的休息设施,东岸是外秦淮河主要景点的观赏区。游人走累了想休息一下,或者想坐下来欣赏河水美景,只能选择在临水的石墩护栏或是种植池边缘进行休憩,如果坐在临水的护栏上休息,会存在意外落水事故的安全隐患。

4. 总结

本文以南京外秦淮河草场门—清凉门段为例,从驳岸的围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照明设施和休憩设施四个方面,进行城市滨水空间安全性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问题,如此段的围护设施很多都被损坏或是根本无围护设施,不能很好的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安全需求;沿岸无任何自救和救援设施;无障碍通道的坡度大,部分无护栏,不符合规范的要求;驳岸重点部位无照明设施;此段东岸缺乏休憩设施。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发现和思考,以期能对今后城市滨水空间安全性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为使市民能更加安全、安心的在城市滨水空间活动提供有效地保障。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4]。只有在设计之初就把安全性设计考虑进去,避免华而不实的对景观元素的堆砌和效果的盲目追求,才能使设计向着更加有效、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景观形象,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从而真正达到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高海波南京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03,(05).

[2]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设部,民政部,残疾人联合会《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景观安全性初探 篇8

关键词: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1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

顾名思义,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是指外部空间中专门供儿童嬉戏玩耍的区域,提供一定的游戏和休息设施,包括学校、居住区、广场、综合公园、游乐园等场所中专门为儿童设置的活动场地。

2 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特点

户外活动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进行户外活动时表现出以下特征:季节性、时间性、聚集性和区域性。

季节性: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受天气影响较重,但是寒暑假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要平时长。

时间性:平时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通常集中在放学后晚饭前,时间在1 h左右,学龄前儿童进行户外的活动时间比学龄儿童稍长,但总体保持在2 h以内,只有少数儿童户外活动时间超过2 h。

聚集性:年龄相近的儿童喜欢一块玩耍,玩耍的内容也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学龄前儿童喜欢简单的游戏,比如:堆沙。学龄期儿童活动量大、喜欢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如球类运动。

区域性:活动地点多集中在小区内绿地,家附近的公园、广场也是他们常常光顾的地方,小区内的游乐设施往往比较简单,不能满足学龄儿童玩耍的需求,所以学龄儿童更倾向于活动场地较大、游乐设施较多的公园和广场玩耍,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涨,这种趋势越明显。

3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安全性设计

3.1 监护人的顾虑

儿童进行户外活动时,交通意外、针对儿童的暴力犯罪、游乐设备意外、溺水、坠落等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导致许多监护人不允许儿童独自外出活动,必须在他们的陪同下进行,但是监护人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这种矛盾性导致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

3.2 安全性相关影响因素

导致儿童在户外活动空间遇到危险的因素众多,包括场地地形、铺地材质、器械材料、儿童的年龄构成、气候环境、植物选择、承载量、场地维护与管理、安全教育等。户外儿童活动场地的安全性一般需要考虑从家到达活动场地的路径及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本身等多个方面的安全性。

3.3 户外儿童活动场地设计

儿童年龄层次不同对空间需求不同,学龄前儿童偏向于封闭和半封闭空间中玩耍,学龄期儿童更偏向于开放空间中玩耍。根据年龄层次不同划分空间,有利于设置游乐设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场地中的游乐设施摆放不宜集中,应分布均匀,并且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设置不同的活动面积。笔者调查发现,户外儿童活动场地面积小、拥挤、游乐设施单调、使用混乱是现阶段的一种普遍现象。较好的户外儿童活动场地活动空间面积平均每人在10 m2左右,同时应该划分动态和静态空间,以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性。

3.4 游乐设施

游乐设施种类丰富,按驱动原理可分为机动和非机动两种,按其运转方式分为转、摇、荡、滑、乘、爬、碰、跳几类。笔者调查发现,游乐设施缺少标志性、缺乏特色、商业化严重、可操作性和互动性差、雷同现象严重。另外,儿童似乎对成人健身器械非常感兴趣,不管在居住区、公园、广场常常都能见到三五成群的儿童围着健身器械玩耍,他们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笔者推测出以下几点原因:(1)这是一种模仿成年人的行为。(2)建设器械可独立操作。(3)免费游乐设施过少。健身器材依据成年人尺寸设计,儿童使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是167.1 cm和155.8 cm,以我国8岁的儿童为例,8岁男孩和女孩平均身高分别为131.2 cm和132.7 cm。对比发现,8岁儿童头部正好位于成年人胸部位置,扶手的位置高于儿童的正常使用范围,因为尺寸问题,常常发生儿童被夹伤,撞伤的事件。如何才能防止类似的事件继续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完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游乐设施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增加公益性游乐设施,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等。(2)有趣好玩的公益性游乐设施增多,可以有效降低儿童使用成人健身器械的几率。

3.5 园林植物

植物可以涵养水土、防尘防噪、调节气候、提供负氧离子,并且具有一定康复作用,它是户外儿童活动空间重要的构成要素。儿童喜欢颜色鲜艳、外形奇特、能散发香味的植物,植物品种的选择在满足儿童喜好同时应遵循以下安全性原则:以本地植物列表为指导,选择无毒、无刺、无粘液、不易沾污、不易飘絮、不易引起过敏、分枝点高、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刺植物,如:夹竹桃、凌霄、枸骨、杨树等。

3.6 铺地材料

铺装的拼贴形式丰富,通过不同颜色、质地、面积的组合可以营造出欢快、神秘、严肃的空间氛围。儿童喜欢造型夸张、颜色丰富的卡通图案拼贴成的地面。《公园设计规范》规定游戏场内的园路应平整且防滑,不能有锐利的边石;高差用缓坡过渡处理,不宜选用山石和挡土墙;游戏区域的铺地材料宜选用防滑、柔软、透水、耐磨、不易扬尘的材质。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易摔倒,宜选用环保的软材料作为铺地,如:木屑、草坪、橡胶材料、沙地等,合适的地面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受伤的几率。另外,铺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在人流量大且狭窄的区域地面铺装形式宜简洁,开阔的区域地面铺装形式宜丰富。

3.7 提高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安全性的途径

以儿童为本,所有设施的尺寸应符合儿童人体工程学。场地面积不宜过小,游乐设施分布均匀;加强安全评价,针对可能产生的危险设置应急措施;选用的材料应安全环保,符合国家相应标准;把握每一处细节设计,面与面之间的转角应该进行圆角处理,不能出现锐利面;加强管理、定期检查游乐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安全教育、扩大公众的参与范围与认知等措施都可以有效提高场地的安全性。

4 结语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植物、水体、地形、铺装、沙坑、游乐设施、标识牌、桌椅等配套设施,他们共同组成了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只有完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才能有效提高场地的安全性。这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经济科研的投入,还需要简单、有效、可行的保护手段。营造一个父母安心、儿童开心的户外活动场所,让儿童真正的参与户外活动是城市规划和营造者的职责。未来,仍需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有趣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2010.

[2]詹燕.城市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规划设计探析[D].重庆大学,2005.

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场所景观设计 篇9

1.1 人性化场所景观设计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家出门游玩消费所在意的不再是钱的多少, 而更多的是舒适度和内心的满意度, 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潮在近几年变得非常流行,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 人们的压力, 所面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 所以设立部门可以以此为设计理念, 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精神需求的景观。由于游客、居民需求的变化, 景观设计部门也要实时更新设计理念, 这样才会得到居民的认可, 游客的好评, 这样才会更好地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 为当地收入带来提升, 同时也会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大的便利, 为大家带来幸福感、满足感。

1.2 人性化场所景观设计的特点

人性化景观的特点概括来讲就是做到能够最大可能满足游客的内心需求, 人性化所强调的是人们内心中潜意识的需求, 不是那种每个景观都有一个公共厕所那种必备的需求, 想要做到人性化, 首先就要做到让大家无形中感到方便和内心的满足。而且人性化景观也要结合科学规律, 设计上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也要注重以科学的角度把景观设计到利益和便利的最大化[1]。

2 人性化场所景观设计的内容

2.1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的, 所以可见建筑设计也是人们以后参与度最多的一类。这样一来, 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变得尤为重要。在现在的公园和小区的亭台建筑大家随处可见, 但是许多这种亭台建筑关注的更多是时尚的外观和耐久度而忽略了居民游客使用时的舒适度和舒心度。有许多这种亭台没有足够的长椅, 这样就会导致大家观光散步累了之后没有足够的地方休息或者是为了美观, 上面的盖板也只有简单的几块, 所以如果下雨或者避阳时候就会给游客和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人性化设计就要求能很好的决解以上的问题, 而且要有明显的路标等提示标志, 避免游客和居民要找休息和避雨地方时走更多的冤枉路。在对于小区公寓设计时, 在小区道路两旁要种植些灌木等植物, 不仅帮助小区生态建设, 而且可以让居民们在晚饭后出来乘凉时眼前一片绿洲, 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让大家的心情愉悦。而且也可以在小区公寓放入一些充满历史气息的雕塑等, 增加了小区的艺术感的同时, 也增加了许多的人文艺术因素, 让居民们感受到自己居住的小区充满了诗意。

2.2 道路桥梁设计

现在的私家车数量逐年告诉上升, 马路上所行走的车辆也更是数不胜数, 而且每年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 所以道路桥梁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及其关键的。在道路桥梁设计时, 不仅要做到设计出的道路桥梁尽量贴近自然, 让大家感受到自然舒适感, 而且还要注重道路的安全, 耐用度。在设计上应该注意道路的宽度足够, 尽量做到双行, 避免交通事故频发, 而且要注意建造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 避免行人和非机动车走入机动车人道, 而且设计时要注意交通标志的摆放要明显, 让司机们能够及时看到交通标志,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桥梁设计时, 也要注意桥梁的坡度是否适合地形, 是否会影响到司机的视角。

2.3 水景观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上, 在保证游客安全的同时, 要注重景观经可能贴近自然, 贴近水面, 然游客们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亲近自然的感觉, 因为大多数来到滨水景观游玩的游客, 几乎都是抱着观赏自然风光, 感受大自然的心态而来的, 所以让游客们时时刻刻都感受的大自然的感觉就变得至关重要, 但是在注重这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到保护水质的清澈, 水体的安全。

3 人性化场所景观的设计方法

3.1 旧建筑的巧妙利用

旧建筑的利用是指针对原有的老旧的建筑不是采取拆除, 而是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内部结构时, 增加新元素, 新技术, 改善其原有的环境的设施。对旧的景观采取再利用的方法, 让旧的景观以新的面貌存活在世界上, 新旧结合的方式不仅减少支出投入, 避免环境污染, 而且还能体现旧的建筑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情感。在新的环境下彰显其新的社会经济价值, 特别是那种有历史色彩, 带着民族文化气息的景观, 以这种翻新的形式巧妙再利用更是再适合不过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保留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 也会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拉动当地经济。实现景观的社会经济性。

3.2 公共艺术品的巧妙运用

许多地区的景观建设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公共艺术品的运用, 但事实上, 公共艺术品可以很完美的结合景观的设计, 比如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就完美的运用了当地的公共艺术品, 比如反应老北京街口热闹场景的拉车的, 弹唱的艺术品以及铜人艺术, 最然这些艺术品过于夸张地超现实地表现老北京街口热闹的景象, 但是却很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繁华, 一片向荣的场景, 然来到王府井大街的人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浓浓的民族情怀, 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这些公共艺术品在体现地区文化, 地区风俗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设计手法的生态化及人性化

生态环保可谓是现在最火的词之一了, 由于生态环境越来越差, 人们也逐渐关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在现在景观人性设计时, 也时刻不能忘记景观设计时要健全生态, 我们永远不能以破环生态为代价来进行景观设计, 这样就完全违背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设计宗旨[2]。现代景观设计若是不能以人的生活演变出发, 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景观也将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要做出成功的人性化景观就要做到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 尽量甚至完全避免人与自然的冲突, 而是要让人与自然完美协调。

4 结束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加强人性化场所的设计对于提高人们内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有一定的意义, 结合上文总结的人性化场所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在实际的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的理念, 可以在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提高城市人们的幸福指数。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的景观设计已经逐步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满意度也不仅仅停留在景观外在的美观度, 人们在意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舒适度。所以说,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加入人性化场所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人性化,场所

参考文献

[1]戴慧.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人性化”场所建设初探[J].安徽建筑2012 (2) :132-133.

景观安全性设计 篇10

北欧由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以及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群岛和奥兰组成。北欧地形为台地和蚀余山地, 森林资源丰富, 天然的湖泊河流众多。北欧国家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 也有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经济水平则最高, 福利保障极度完善, 其景观设计也更多从人本主义出发, 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2 北欧现代景观设计的特点

2.1 对几何景观的进一步探索

在欧洲造园体系中, 几何形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丹麦园林在以布兰德特和索伦森为代表的风景园林师的努力下, 不断对各种几何形景观进行探索, 比如, 三角形、方形、六边形、圆形、椭圆形等, 将本土景观现代化和外来的现代景观本土化, 形成了自己的几何形景观的特征词汇, 明显异于欧洲其它国家。经过不断的尝试, “椭圆形”成为丹麦几何景观最有特色的设计词汇。

2.2 对自然的观察和有机形式的运用

北欧国家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 这也成为设计师们的灵感源泉。芬兰的湖泊岸线给了建筑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波浪式有机曲线的启迪, 从著名的Savoy玻璃花瓶, 到玛丽娅别墅曲线流畅的肾形游泳池, 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曲线座椅, 都体现出芬兰自然风景对他的重要影响。北欧设计师不仅善于运用纯粹几何形的美, 而且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从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怪异的景观形态。

2.3 树篱的设计进一步简化、功能化

丹麦地势低缓, 三面环海, 盛行西风, 从第一批定居者开始, 树篱几乎就成为它们防风保护土壤不被冲蚀的一种需要。除防风之外, 当地人还需要通过种植树篱, 标示出家园与空旷农业景观的边界。绿篱成为丹麦花园的特质。丹麦现代景观设计师非常巧妙地把当地的农业景观中整齐的林缘、篱墙、小树林、草地等转化为丹麦化的现代景观设计语言, 更具有自身的特色。

2.4 将材质的个性发挥到极致

丹麦的设计总是深入研究材料的内在特性, 对地方石材的使用就是一个鲜明而生动的实例。丹麦的景观设计师喜欢使用产自北欧的花岗岩。在哥本哈根城市步行街的一系列广场项目中, 设计师没有做过多的装饰改造, 只是简单地用花岗岩对场地进行重新铺装。这些花岗岩铺地与城市的建筑协调统一, 从不喧宾夺主。

2.5 关注细部、工艺精细

成功的设计往往不乏细节。在丹麦的住宅区景观的设计中, 可以看到座椅的设计都遵循着简约实用的原则, 并且和铺装的纹路精准的结合, 功能性和观赏性达到高度统一。并且, 丹麦的设计却很少出现冰冷的直线, 笔直坚挺的棱角总是被温和的曲线所代替。这使得丹麦的设计更带给人一种温情。细节最动人。

3 我国目前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也有一些“北欧风情”的景观案例, 比如, 在房地产楼盘方面, 有上海的“罗店北欧新镇”、北京的“富力丹麦小镇”等, 综观存在以下问题:广场面积过大, 不实用;铺装材质单一, 缺少对比和层次, 无细节;入口毫无北欧特色, 景观中的雕塑表现过于直白;建筑立面缺乏层次等。大都只是表面模仿, 毫无自身的创意, 景观细部简陋, 缺乏艺术内涵, 完全失去了北欧景观的精致的特色;并且没有很好的和本土景观相融合。

4 北欧现代景观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北欧的景观设计师把城市景观设计奉为一门艺术而推崇备至, 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 从不哗众取宠, 追求花样翻新和豪华奢侈, 而是把舒适和实用作为第一要求, 他们对人情味和地域性的关注, 对实用、美学与艺术品质相统一的追求, 对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来说, 理应具有珍贵而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要:当今世界, 东西方文化激烈交融碰撞, 相互渗透影响。景观设计的“洋为中用”也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主要论述了北欧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指出其优点和可以为我国景观设计借鉴的地方, 以期对我国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景观设计,北欧,启示

参考文献

[1]南楠, 林箐.丹麦当代景观设计小览[J].景观设计, 2007 (1)

上一篇:乌伦古湖下一篇:企业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