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险

2024-07-17

教学风险(精选十篇)

教学风险 篇1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展

风险导向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反映审计发展规律的根本属性。在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下, 风险导向审计必然成为审计方法选择与战略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 因而被世界诸多国家会计师行业所采用。

(一) 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拓展的必然性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 审计中心为风险评估, 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区分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合理运用职业判断, 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审计策略, 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可以说,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和系统的审计理念, 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相联系, 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职业怀疑态度, 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 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可见, 审计中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在风险导向审计下, 合理、有效地分析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 审计人员应跳出审计的圈子, 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 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 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 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 经营风险等, 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 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必须具备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综合职业能力, 以便应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在审计教学中, 必须自始至终灌输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培养学生树立审计风险意识, 具备风险评估能力。

(二) 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

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 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分析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 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 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着手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其中, 审计人员必须特别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 从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角度分析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 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 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人员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这些环境因素, 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 从而有效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

二是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目前普遍认可的企业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 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 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 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 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 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三是有效沟通能力。审计人员在工作中, 要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有时还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只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具体来说,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其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是自我学习能力。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提出了新要求。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审计人员要能够在识别和评估的风险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 针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因此, 只有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思想,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应拥有自学能力、求新能力和超前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的理念, 并能够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五是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有效的审计教育必须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要创造动力或压力, 使审计人员诚实报告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 这就要求审计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尽管发现重大错报是审计的关键, 但报告重大错报才是审计委托人的最终需求。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性质及其被相关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程度, 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发现重大错报以及报告重大错报中的行为及追求。由于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影响, 使得法律法规对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得到强化。这种强化通过不断提高审计法律风险, 最终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发现与报告”重大错报方面彻底发挥作用。如此, 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引入审计案例教学

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此外, 新审计准则中还列举了28种事项和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 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全程关注重大错报风险, 才能成功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新审计准则强调审计人员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 这是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 填鸭式, 应试式”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 枯燥的讲解, 学生不但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而且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 风险导向审计更需要创新审计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审计教学中, 提倡案例教学由来已久, 但实际课堂实施较少或者效果欠佳。然而, 毋庸置疑的是,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应对风险导向审计。

(一)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嵌入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 让学生有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 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具体来说, 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 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 给出引导式案例, 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 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其次, 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时, 主要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最后, 运用综合性案例, 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进行分析, 通过资料查询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分析审计风险。

(二)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提出审计应对策略的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主动识别风险并能够独立地分析风险和提出应对风险的审计策略。因此, 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案例教学, 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来源于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典型素材, 通过对这些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总结、延伸,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尽量采用来源于实际的、真实的审计案例。

(三)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ECC) 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和机会的能力;二是辨别、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和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做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法律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由于审计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审计实例, 已经具有法律后果。在案例教学中,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法律处理结果, 培养学生在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 独立、客观、公正是审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是对每位审计人员的内在要求, 是使审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 大多是由于审计人员的道德防线失守所导致, 将这些审计案例寓于审计教学之中, 必然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工作。

三、风险导向审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 使审计师能够跳出审计而审计。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 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职业判断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 应对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时, 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作为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强化风险意识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 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 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 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 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 案例教学的课时安排

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 但由于是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摸索出来的, 学生会记得更牢固, 理解更深刻。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虽然比传统教学长, 但效果却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某一个理论, 而是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适当安排讲授课和案例课的比例:一些适合讲授的内容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学, 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 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另外,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控制好时间和讨论方向, 进行最有效的引导。

(三) 提高审计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 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学校应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 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参与项目, 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广泛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 提高风险评估能力,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此外, 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 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 开拓学生视野。

(四) 结合模拟审计, 深化案例教学

为了弥补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不足, 许多审计老师都希望能在审计案例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审计实习。然而, 直接安排学生去审计机关和事务所实习却不现实。因此, 模拟审计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利用会计实训资料进行模拟审计可以达到深化案例教学的目的。模拟审计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 将会计模拟实习资料分发给学生, 对其中一些重要会计项目的数据及会计处理加以改变。 (2) 学生自备材料纸作为审计工作的记录稿, 按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要求, 填制相关内容, 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作为正式审计底稿的附件。 (3) 发给学生正式审计工作底稿 (老师设计好的, 也可到事务所索取空白底稿复印) , 填制报表各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 分析计算表, 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表等。 (4) 要求学生审计会计资料, 填制审计工作底稿。 (5) 学生交叉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6) 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 (7) 进行审计工作底稿归档。 (8) 教师验收、讲评。

模拟审计是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综合与升华, 能突破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 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 使用了账、证、表会计资料, 设计了审计工作底稿, 能有效地将抽象思雄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审计教学的趣味性。此外, 模拟审计大大缩短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适应期, 较好地为社会培养潜在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审计人员。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 《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1]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 《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2]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1期。[2]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1期。

[3]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3]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教学大纲——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篇2

课程名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总学时:84学时 讲课学时:84学时 学 分:原来没有写 授课对象:会计学CPA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参考学期:没写 先修课程:财务管理

教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1.《战略管理》 [美]汤姆森.斯迪克兰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企业战略管理》 谭开明 魏世红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金融风险管理》张金清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在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专业学科体系中处非常重要的地位。设置该课程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计算方法。为今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及参加全国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把理念和行为结合起来,将最新的战略与风险管理理论结合中国企业的实践,使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整合起来考虑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问题,能把市场营销、投资理财、人力资源、生产运作和研究开发等职能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结合起来系统分析;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来概括、总结,提出可操作性思路;系统规划持续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具有明确的识别和应对措施。使学生认知、体会到战略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是融合在一起的,内部风险控制是企业财务人员的职责所在。

二、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

本课程在修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并为学习《高级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本课程适用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学习。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和学习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实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企业高层财务管理工作和考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相关科目打下理论基础

四、课程总学时及各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84学时

本课程是考试课,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五、推荐教材 教材: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企业战略管理》 谭开明 魏世红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 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 战略与战略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战略及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战略的结构层次、公司战略的流程,了解战略的关键要素、企业的使命及战略目标。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 企业战略

一、明茨伯格的5P战略(理解)

二、企业战略的结构层次(掌握)

三、战略的关键要素(了解)

四、战略测试(了解)§1.2 企业的使命与目标

一、企业存在的理由(了解)

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理解)

三、企业使命陈述(了解)

四、确定战略目标(了解)§1.3 企业战略的发展途径

一、理性方法(了解)

二、应急方法(了解)§1.4 战略管理概述

一、战略管理的含义(理解)

二、战略管理的流程(掌握)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明茨伯格的5P战略、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 重点:企业战略的结构层次、战略管理的流程 第二章 战略分析——外部环境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一般宏观环境分析,重点掌握行业环境分析,一般掌握经营环境与竞争优势环境分析,理解国际商业环境和国际化经营概念及分析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2.1 一般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理解)

二、经济环境因素(理解)

三、社会和文化环境因素(理解)

四、技术环境因素(理解)§2.2 行业环境分析

一、行业和行业环境(掌握)

二、行业生命周期(掌握)

三、波特的五力模型(掌握)§2.3 经营环境与竞争优势环境分析

一、市场分析(掌握)

二、融资来源(理解)

三、劳动力市场状况(理解)

§2.4 国际商业环境和国际化经营概念及分析

一、国际化行为(掌握)

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理解)

三、钻石模型分析(理解)

四、国际贸易生命周期(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企业外部环境的战略分析内容与方法 重点:波特的五力模型、国际化行为 难点:钻石模型分析

第三章 战略分析——内部环境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企业内部资源的构成,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理解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方法,重点掌握SWOT分析的要素及应用。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3.1 战略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企业内部资源的构成(理解)

二、核心竞争力的辨别(理解)

三、评价核心竞争力(了解)

§3.2 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方法及附加竞争值

一、资源分析(了解)

二、价值链分析(掌握)§3.3 SWOT分析

一、SWOT分析的概念及作用(理解)

二、SWOT的四个要素(掌握)

三、内部资源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匹配(掌握)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分析,SWOT分析的综合战略分析

重点:应用SWOT分析进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战略分析 难点: 企业价值链分析和核心竞争力评价 第四章 战略选择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企业总体战略、业务单位战略和智能战略的界定及选择,掌握企业战略发展的常见方法途径,理解企业战略的适宜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可接受性分析,了解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4.1企业战略选择

一、总体战略的选择(掌握)

二、业务层战略的选择(掌握)

三、职能战略的选择(掌握)§4.2 战略发展方法

一、内部发展(掌握)

二、并购战略(掌握)

三、联合发展和战略联盟(掌握)§4.3 战略评估及选择

一、战略适宜性的分析(理解)

二、战略筛选(理解)

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理解)

四、战略的可接受性分析(理解)

五、行动计划(理解)§4.4 风险评估及管理的概念

一、风险的概念与来源(了解)

二、风险的评估及管理(了解)§4.5 企业与企业的战略开发(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企业总体战略、竞争战略的选择,企业战略的发展方法 重点:战略的适宜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评价 第五章 战略实施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关系,重点掌握企业组织结构的各种类型,掌握企业的结构构型,重点掌握企业部门的绩效测评方法,理解在战略实施中的各项职能计划和战略。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5.1 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关系(了解)

二、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理解)

三、组织结构的类型(掌握)§5.2 企业构型

一、结构构型的五个元素(掌握)

二、组织构型(掌握)

三、部门的绩效测评(掌握)§5.3业务计划与实施内容

一、业务计划和战略实施(了解)

二、在战略实施中的营销计划(理解)

三、在战略实施中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理解)

四、在战略实施中的生产或运营计划(理解)

五、在战略实施中的策略采购(理解)

六、在战略实施中的人力资源配合(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的区分;组织构型的辨别 重点:部门的绩效测评方法及应用 难点:战略实施中的业务计划与实施内容 第六章 战略控制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战略失效与战略控制的关系,重点掌握各种企业战略控制方法,理解战略变革的时机选择,掌握战略变革的模式。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6.1 战略控制的过程

一、战略失效与战略控制(理解)

二、企业经营业绩的衡量(理解)§6.2 战略控制方法

一、预算与预算控制(掌握)

二、企业业绩衡量指标(理解)

三、平衡记分卡的业绩衡量方法(掌握)

四、统计分析与专题报告(了解)§6.3 变革管理

一、战略变革的必要性(理解)

二、战略变革的时机选择(理解)

三、战略变革模式(掌握)

四、战略变革的现实(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企业战略控制方法,战略变革管理 重点:平衡记分卡的业绩衡量,战略变革模式 难点:预算与预算控制,战略变革的时机选择 第七章 财务战略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财务战略的含义,理解财务战略的确立过程,掌握基于发展阶段的财务战略选择,重点掌握基于创造价值或增长率的财务战略选择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7.1 财务战略的确立及其考虑因素

一、财务战略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理解)

二、确立财务战略的阻力(理解)

三、财务战略的确立(理解)§7.2 财务战略的选择

一、基于发展阶段的财务战略选择(掌握)

二、基于创造价值或增长率的财务战略选择(掌握)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企业财务战略的确立选择

重点:基于创造价值或增长率的财务战略选择 难点:基于发展阶段的财务战略选择 第八章 内部控制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发展,重点掌握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理解审计委员会的监察角色,了解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8.1 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发展(了解)§8.2 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的实践

一、控制环境(掌握)

二、风险评估(掌握)

三、控制活动(掌握)

四、信息与沟通(掌握)

五、监察(掌握)

§8.3 审计委员会的监察角色

一、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理解)

二、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责的方式(理解)

三、审计委员会与合规(理解)

四、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理解)

五、审计委员会与外聘审计师(理解)

六、向股东报告内部控制(理解)§8.4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的实践,审计委员会的监察角色 重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察 难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与外聘审计师 第九章 风险管理原则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理解企业面对的风险种类,掌握风险管理的程序,理解风险管理策略的特点及影响要素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9.1 风险概览

一、风险的定义(了解)

二、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种类(理解)§9.2 风险管理的概念(了解)§9.3 风险管理程序

一、风险识别(理解)

二、对主要风险的评估(掌握)

三、确定风险评级和应对策略(掌握)

四、风险监察(理解)§9.4 风险管理策略

一、各种风险管理策略的特点(理解)

二、选择风险管理策略的考虑因素(理解)

三、风险管理文化(了解)§9.5 成本、效益和挑战(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风险管理的程序及风险管理策略

重点:对主要风险的评估,确定风险评级和应对策略 难点:各种风险管理策略的特点 第十章 风险管理实务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理解企业面临的项目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掌握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重点掌握财务风险及衍生金融工具相关计算,了解管理财务风险的其他方法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0.1 识别、评估和应对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了解)§10.2 识别、评估和应对企业面临的操作风险

一、操作风险概述(理解)

二、应对操作风险的态度(理解)

§10.3 识别、评估和应对企业面临的项目风险

一、项目风险概述(理解)

二、应对项目风险的态度(理解)§10.4 企业面对的各种财务风险(理解)§10.5 识别、评估和应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

一、汇率风险概述(理解)

二、汇率风险管理的概述(掌握)

三、汇率风险计算方法之VaR计算法(掌握)

四、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掌握)

§10.6 识别、评估和应对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概述(理解)

二、识别利率风险(掌握)

三、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掌握)§10.7 财务风险及衍生金融工具相关计算

一、衍生金融工具介绍(理解)

二、主要衍生金融工具的简单计算(掌握)§10.8 管理财务风险的其他方法(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措施

重点:利率风险及其应对,汇率风险及其应对 难点:财务风险及衍生金融工具相关计算 第十一章 企业倒闭风险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在短、中期倒闭的各种迹象,理解从数据观察企业倒闭迹象的方法,掌握企业应对倒闭风险的各种措施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1 实务中企业在短、中期倒闭的各种迹象

一、企业倒闭的概述(了解)

二、观察企业在短、中期倒闭的各种迹象(了解)

三、从数据观察企业倒闭的迹象(理解)§11.2应对措施概览,包括债务重组及公司重组

一、企业放弃战略(理解)

二、管理层收购(掌握)

三、资本再调配(掌握)

四、企业私有化(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企业倒闭的各种迹象,应对企业倒闭风险的措施 重点:资本再调配,管理层收购 难点:从数据观察企业倒闭的迹象 第十二章 信息技术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企业中的信息需求层次和质量,掌握信息战略的类型,掌握信息系统的评价,了解信息和网络的基本内容,理解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控制,了解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2.1 企业中的信息需求

一、信息需求概论(了解)

二、信息的层次(理解)

三、信息的质量(理解)

§12.2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

一、信息战略的类型(掌握)

二、信息系统的评价(掌握)

三、信息和网络(了解)

四、数据收集的方法(理解)

§12.3 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控制及其管理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控制(理解)

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了解)

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了解)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

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风险的预防 篇3

关键词:学校;运动风险;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58-02

导致运动风险出现的因素很多,与学生自身的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安全意识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与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内容设置,量与负荷的安排等都有一定的联系,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运动风险,就将直接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危及到学生的生命,所以,在体育教学当中主动预防运动风险的出现,对于体育学科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正视运动风险,积极预防

1、正视运动风险尊在的客观性。只要学生投入到运动当中,运动风险就有可能随时出现,只不过风险出现的几率有大有小,这要看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体育运动形式,以及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情况,例如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可能导致运动风险出现的几率就高,而隔网的羽毛球、网球或是健美操、瑜伽等单体运动则出现风险的几率就相对很低,所以说运动风险的出现我们还是可以找出一定的规律的,根据这些规律特点我们可以更好的预防运动风险的出现。

2、运动风险能够预防。运动风险客观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运动风险出现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我们对于运动风险的问题亦应该给予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害怕其出现而放弃很多有价值的教学项目内容的安排,另外,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偶尔出现的一些轻伤风险,对于增加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有一定好处的,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面对体育运动风险这个问题,并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方法来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

二、体育运动风险出现的因素

体育运动风险出现的因素总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因素。教师作为体育课堂内容的设计者,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多重角色与一身,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角色,同时他在控制运动风险出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如果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设计内容超出学生的运动能力范畴,或是运动负荷过大,则很容易导致运动风险的出现,另外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做到时时入微观察,也同样会导致运动风险的出现。

2、学生个体因素。高中阶段学生个性活泼,好奇心强,胆大,拼搏精神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诸如,篮球教学中,对于三步篮的防守,有的学生的防守是建立在违规的前提条件之下的,他们往往凭借着自身的一股热情,而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最终导致运动风险的出现。再有,学生本身个体身体条件不同,他们所擅长的体育运动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体育对于学生在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都达到统一的标准,也是不科学的,这样亦会增加运动危险的出现。

3、场地设施等外资因素。场地设施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果设施不能够满足要求,则很容易导致运动风险的出现,诸如场地不平,或者篮球场地不干净,有石子沙子等,都会导致潜在风险的出现。

三、降低体育教学中运动风险出现的对策

1、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风险意识与责任心、处理伤害事故的能力。我国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发生率逐渐增高,建议老师具有一定处理事故能力,教师对于不同的安全事故能及时且冷静做出适当的处理,降低风险。在西方一些学校都聘用运动防护师,但是我国的经济状况不能支持学校聘请专业防护师。加强老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提高老师处理事故能力才是我国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

2、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风险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活动能力强,是一个喜欢挑战的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规范动作和挑战极限动作频频出现,活动过后也经常出现身体不适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单方面提高老师安全意识和处理事故能力不能有效防止产生,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规范学生动作,老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风险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实际操作中,逐个指导

3、加强学校医护人员紧急处理能力。学校学生在入学时都会有体检,医务人员在此阶段记录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建立健康记录本,在体育课上,老师考虑这些学生状况进行安排活动。在各大学校都设有医务室,能处理一些外伤,对于严重的伤需及时转移到附近大医院进行治疗,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

4、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管理。学校体育教学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对于室内的体育设施,在建立时考虑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室内人员能否逃生,室内的观众席与赛场的距离,避免伤害到观众。对于室外体育设施,因温度变化,下雨,下雪等,设施容易生锈和腐烂,若在上课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容易造成伤害,因此对于室外设备要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不论是室外设备还是室内设备,都需要定期检查,保证起安全性。

5、定期或适时对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和改进。环境改变和人们需求改变,风险类型和出现情况也会改变,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因此体育教学管理策略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学校体育相关部门时时监测风险变化情况,定期对其进行评估策略的有效性,完善和更新管理策略。

四、结束语

我国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变差,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较高,但是学生现在追求的是刺激性体育活动,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对学生是 一种伤害。“安全第一”是我国体育活动的宗旨,为相应这一宗旨,我国教务管理系统需不断完善,为了减少我国学校体育教学风险,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势在必行的,但是风险隐患层出不穷,更新速度低于风险出现速度,本文只对近期出现的风险进行讨论,更多的风险还需要很多的人来探索。

参考文献:

[1] 古维秋.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02-104.

[2] 耿延敏,李金龙.体育教学中影响伤害事故产生因素及其预防[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97-99.

[3] 常 华,周国群.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91-93.

《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改革探讨 篇4

一、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 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学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金融风险一般是针对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其他相关金融风险。单从老师的“教”很难让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方法, 应该让学生以“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灵活掌握, 让学生更能自主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2]。金融工程专业是一门建立在金融学、数学、计算机基础上的学科, 以研究金融衍生品为主, 以工程学原理、系统学原理为理论基础, 以专业构建和完善金融体系为目标, 是一门系统研究虚拟市场的专业[2], 对实际操作方面是有做相应教学要求。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也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只掌握了理论基础却无法再实际中应用, 这也是现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所以, 教学改革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二、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一) 改进理论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石, 没有理论学习就不具备实践基础。一般理论教学往往枯燥无味, 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一直是目前高校理论教学的短板。专业课大多设置在第三学期以后, 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基础课程之后, 有能力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与研究。所以, 理论教学除了注重教授教材知识外, 还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积极性, 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参与式以及探讨式教学。例如, 在讲授金融风险种类时, 可以精选国内外相关实际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更清楚判别金融风险种类。教材内容多数属于滞后信息, 而现在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信息化意识较强的90后, 如果只按照滞后信息灌输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式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找到积极参与的乐趣, 通过阅读查询大量相关信息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金融行业相关风险管理知识, 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 其特点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定位[3]。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也可以积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学最重要是需要学生的自主“学”, 而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多方位的发现新信息化时代里的新知识。因此, 互学型的参与式教学会使学生更有信心参与学习并为以后深入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在改变现有教学方式的同时, 也应当多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及教学理念, 如CDIO理念也可以积极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方式之中。CDIO教学思想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和瑞士皇家工学院从2000年开始研究的新型教学理念。CDIO主要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主要是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载体的新型教育理念[4]。虽然CDIO教学理念多适用于工科专业, 但金融工程专业也是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潜在热门专业, 因此, 应该将此观念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去, 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创新能力、个人能力以及与社会协调的能力。

(二) 加强实践教学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金融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从马科维茨投资理论可以知道获得高额收益回报就必须承担一定风险, 而这些风险都是无法通过分散化方式进行消除。所以必须认清风险以合理方法有效管理风险。金融风险管理的思想都是以量化风险的数理方式来进行管理, 因此除了理论教学之外, 也要加强实践教学。比如精选金融风险建模相关教材便可以让学生正在接触到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实践上机课程让学生们使用Ex cel、VBA等软件学会量化信用风险的工具;通过股票、期货风模拟交易让学生了解股票市场以及其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一些实训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也为毕业后从事金融相关联专业打下前期基础。

(三) 课堂外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传统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学习机会。金融风险管理属于交叉学科, 其中内容与金融学、投资学及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学科内容有重复部分。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接触相关的网络公开课、慕课及微课等各种课外学习方式更全面的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专家或者相关从业人员的主题讲座, 让学生们能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科, 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除此之外, 也可以在每学期组织研讨会, 找出与金融风险管理贴近的主题, 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并从中拓展知识面。通过这些方式, 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 丰富考评方式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后, 也需要用有效的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通过考评也能及时为老师提供依据,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单从几次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 所以必须丰富考察形式。考评形式应多样化, 比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发言、期末考试、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多方位考察学生。这样便可以从基础知识到分析能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外教学以及考评方式四个方面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 从理念到实际仍需要经历推行磨合。总之, 我们应该突破传统, 在各个方面完善金融风险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 也提升了实践能力, 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摘要:《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 但现有教学模式属于单一的讲授形式, 为了配合金融市场对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需求, 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其他多样化教学模式的等方面探讨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论到实践的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才能的适业人才。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CDIO理念

参考文献

[1]李艳锦.《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改初探[J].市场周刊, 2014 (5) :150-151.

教学风险 篇5

课程类型: 专业限选 课程代码: 0640051 课程学时: 56(含实验课时8节)学分: 4 开课时间: 四 年级

一 学期 开课单位: 财经系 大纲执笔人: 董聪聪

大纲审定人: 谷雯

一、课程性质、任务

金融风险与管理是财经系为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限选课。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主要为培养具备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才服务。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多样,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技巧,提高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比较与选择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理论 与专业知识,化解企业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备注:本教学大纲以谷秀娟著《金融风险管理》为编写标准,内容有适当修改和增减。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部分

1、金融风险管理概述(第一章)1.1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1.2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

2、估值基础(第二章)2.1资金的时间价值 2.2单一证券的收益与风险

3、证券的风险与定价(第三章)3.1证券组合理论与EMH假说 3.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3.3会套利定价理论

4、期权定价理论与投资策略(第四章)

4.1期权价值的决定因素 4.2二项式模型

4.3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

5、利率风险管理(第五章)5.1利率风险分类与衡量 5.2久期模型 5.3利率衍生品

6、市场风险的度量(第六章)

教学目标

了解 掌握

理解 掌握

理解 理解 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1 1 6 2 2 8 2 4 8 学时分配 48 1 2 1 适用专业: 经济学(金融方向)6.1在险价值法 6.2在险价值计算

6.3巴塞尔委员会标准模型

7、VAR方法的应用(第七章)

7.1用VAR法度量、控制并积极管理风险

8、信用风险管理(第八章)

8.1违约风险与信用风险暴露

8.2 Credit Metrics模型和Credit Risk+模型 8、3信用风险的组合模型

9、操作风险管理(第九章)9.1操作风险度量上 9.2操作风险度量下

10、全面风险管理(第十章)10.1风险体系和事件风险 10.2全面风险管理

实训教学部分

1、操作风险分析

2、市场风险分析

3、系统性风险分析

4、信用/流动性风险分析 总学时:56学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2 4 10 2 4 2 4 2 2 1 2 2 2

1、重点:资金的时间价值、单一证券的收益与风险、证券组合理论与EMH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价值的决定因素、二项式模型、利率风险分类、久期模型、利率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度量、全面风险管理。

2、难点: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在险价值法、巴塞尔委员会标准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模型、信用风险的组合模型。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采用课堂讲授,使用多媒体课件并组织实训的方式。

(二)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作业:以计算题为主。

(四)考试

1、考试方法:

采用闭卷笔试,卷面分满分100分,占总成绩50%;实训成绩满分100分,占总成绩30%;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占总成绩20%。

2、各章考题权重

第二章 10% 第三章 10% 第四章 15% 第五章 15% 第六章 15% 第八章 15% 第九章 10% 第十章 10%

3、考试题型与比例

单项选择:20% ;简答题:30% ;计算题50%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端课程为《投资学》,后续课程为注册风险管理师考试培训。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谷秀娟,《金融风险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捷著《基础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教学风险 篇6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教学 法律风险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大学法律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11A0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晶,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研究。傅江浩,武汉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9-0037-02

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法律风险。不管是带学生去实践教学基地见习,还是将他们带入社会开展公益性活动,甚至是让他们直接进行顶岗实习,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问题。及时识别、合理控制这些法律风险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保障高校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树立他们的法律意识。

一、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 学校、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各自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不清晰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高校基本依靠自身的教育资源来实施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比如高校拥有自己的实习农场、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等。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实践教学所涉及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借助高校内部制度予以解决。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学生数不断增加,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已难以满足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寻求社会资源,通过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此类实践活动涉及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关系主体比较多,加上我国现行教育法律并未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导致学校、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各自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不清晰。

2. 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身份认定存在空白

对于大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之间属于哪种法律关系,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劳动合同法》尚未做出明确的立法规定,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身份尴尬状况。就目前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仍旧是学生身份,参加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锻炼技能,所以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之间并不存在劳动关系,不能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二是认为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这些单位应该以职工管理办法对待实习大学生,为他们支付一定的薪酬。由于立法缺失,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身份认定出现尴尬,更导致一些不良单位钻法律空子,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安排他们从事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

3.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缺乏劳动合同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大多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代表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之间签订实习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学生管理与岗位分配等,但是大学生并未参与到协商过程中。还有些高校让学生自主联系实践教育单位进行实习,大部分中小私营企业是不愿意与学生签订协议的,即使签订,学生对协议内容也没有商量余地,只能被动接受。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的纠纷,大学生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可能会缺乏必要、有效的证据,从而无法获得救济与支持。比如学生在参加“三下乡”活动过程中,或者去社区做志愿者服务,如果遭受人身财产损失,很难通过自身获取相关救助。

二、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的法律风险识别

1.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如今,我国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逐渐从大一统的行政关系转变为多元化的关系。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开展教育活动。高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履行义务,行使自主管理权和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权,与学生之间存在学校管理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高校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以及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如果在校大学生因为参加教学活动而遭遇人身、财产损害,高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2. 高校与实践教学单位的法律关系

从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安排的实践教学单位分为四种:一是高校自己投资成立,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习实训基地,如实习工厂和实验室等;二是由高校投资成立,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习实训基地;三是开展合作办学成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四是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机构,它们与高校没有隶属关系。高校与第一类实践教学单位存在学校管理法律关系,与第二、三类实践教学单位存在委托关系,与第四类实践教学单位在某些情况下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如果高校对自主联系实践教学单位的学生没有尽到协助与调查职责时,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3. 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的法律关系

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之间既可以存在学校管理法律关系,也可以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大学生作为学校管理法律关系的重要一方,需要服从与遵守学校的安排与管理,参加由学校安排的各种实践活动,在教学目标指引下完成实践任务;学生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一方,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受我国民事法律关系保护。

三、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1. 构建高校、实践教学单位双方的合作机制

首先,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安排责任心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前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加强与实践教学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需与实践教学单位确定住宿条件(如床位分配情况、是否提供开水、是否提供免费洗澡、是否提供床上用品等),以及用餐的费用和标准等。还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倾向,第一时间化解大学生与实践教学单位的劳动纠纷。一旦出现问题,学校要及时与实践教学单位进行交涉。此外,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投保责任保险,对安全事故进行风险转移。其次,实践教学单位要对参加实习的大学生积极履行协管职能,真正落实对他们的管理责任,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熟悉实践教学单位的技术操作规范和安全规程,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实习环境,进行人性化管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真正提高。

2. 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首先,由高校组织学生去实践教学单位参加实践教学的,依据相关的教育法与民法,学校对学生负有管理、保护、教育与监督的义务。高校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作为实习实训场所;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时,对明显的、可能的或者可以预见的,能够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的隐患要给予告知,将法律风险扼杀在摇篮之内。其次,对《劳动法》和《民法》做出一定调整。虽然学生在校外参加实践活动时受到民法保护,但是《民法》的救济属于事后救济,无法弥补学生的精神损害,所以应该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的范围之内,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工伤、劳动报酬、工作时间问题都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内,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确立法律依据。

综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应该在探索各种活动方式的同时控制法律风险,促进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

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两个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已成为当前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单纯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更是如此。管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管理》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 其本质也是一门管理的科学,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里面临的各种风险, 然后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对风险进行衡量和评估, 最后依据科学理论做出最优的决策方案。所以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之外, 更重要的是把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应用到企业中。因此, 风险管理课程更要注重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主要从风险管理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认识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来探讨了《风险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风险管理》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在现代商业社会, 企业是社会的主要支柱, 大量创造社会财富, 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推动着科技进步。然而, 很多企业就像蜜蜂一样, 虽然勤劳地寻花采蜜, 却只有很短暂的生命周期。2003年经理世界年会提供了这样的数据, “中国企业平均寿命约为8年, 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以前一些耳熟能详的企业, 比如三株、秦池、太阳神、亚细亚、飞龙等, 有的各领风骚两三年, 有的消失得更为迅速。实际上, 即使在企业竞争力最强的美国, 也有平均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 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10%, 仅仅2%的公司能存活50年以上。可见, 风险管理对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都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风险管理形势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呼唤加强风险管理, 另一方面, 我国的风险管理无论从建章立法还是从理论实务都处于国际落后地位。更为严峻的是, 我国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 无法满足对风险管理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人才缺乏, 是提高我国风险管理水平, 降低风险事故损失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一形势, 我们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风险管理专业技能的人才, 让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开展风险诊断、风险评估、风险审计、意外或责任调查、危机处置等实际工作, 参与企业、政府决策, 从而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转嫁, 减少风险损失, 促进决策目标的实际。所以要解决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 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风险管理》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

“走进企业”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加入案例教学, 大量引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案例, 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让学生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感性认识。另一方面, 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要走出校门, 真正走进企业, 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两种方式也正是《风险管理》在具体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

(一) 认识性实践活动

认识性实践活动即案例教学。一位哲学家说过:智者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聪明者从自己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愚者则永不懂得从经验中学习。在《风险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 从众多的企业中学习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那我们就是智者, 同时, 案例教学也会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案例教学研究加强对理论的运用

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学习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 利用教学案例研究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形式运用理论, 可以有效地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进而用不同的理论来审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 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样一件事情, 然后让学生自己来结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 很好地把理论所学与实践结合了起来。最后老师总结一下整个原因, 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学, 学生能感性地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同时也会对这门课感兴趣, 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利用案例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

案例教学是教学情境的故事, 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 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例如在风险识别环节的讲授中, 所有的方法都介绍完了之后, 给同学们一个橡胶公司的案例, 简单介绍这家公司的情况, 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该公司的面临的风险。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识别风险, 一方面把各种方法应用到实践了, 另一方面方法掌握得如何教师也就心中有数了。所以说利用案例教学可以总结教学经验。

(二) 操作性实践活动

有了上述认识性的实践活动, 接下来学生就应该真正进行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走进企业。实践出真知, 让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企业, 接触企业, 才能了解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 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也为自己将来毕业成为企业的合格劳动者做准备。老师要提前与实习单位联系好, 确定好什么时间去企业, 重点让学生参观学习哪些内容。学生在走进企业的活动中, 重点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 利用流程图来识别企业的风险, 当真正走进企业, 才能了解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 才有可能画出正确的流程图;还有风险衡量, 学生可以搜集企业过去若干年的针对某一风险的损失资料, 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衡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自己动手、动脑, 针对企业里的风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把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最后请企业有关的专家和学生一起座谈, 学生提出在实际中碰到的问题, 专家围绕本企业风险管理的情况加以解决, 这样学生就能受益匪浅, 解决许多问题, 也能了解到企业到底是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

综上所述, 《风险管理》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 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投融资决策、财务报告管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等, 涵盖了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安排到各项业务运作流程和操作等各个层面, 形成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在我国,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风险意识不强, 风险管理工作薄弱, 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风险管理》课程要进行实践教学, 从认识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过渡到操作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才能满足企业对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叶.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 2005, (8) .

[2]张惠英.对高校《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1) .

[3]阚春燕.高职《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1) .

教学风险 篇8

一、“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一) “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现状比较

“风险管理”课程是保险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前期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会计学”“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风险管理”是在学生综合运用前期多门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新的内容, 它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和深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保险专业的学生可以对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比较系统地掌握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和具体方法, 并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许谨良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风险管理》 (第三版) 教学设计是将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点顺次编排。在2003年修订的第二版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需要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情况, 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增加了“保险经纪人”“专业自保公司”和“非传统风险转移和整体化风险管理”三章内容。除了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 在阐明风险管理的诸环节上还使用了大量的数理方法, 最后一章附上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数个风险管理案例的实证分析。可以说, 该书第三版整体编排理论联系实际、难易结合、结构清晰, 涉及知识面广而全, 能够反映最新的国际风险管理实践和学术成果, 非常适用于普通本科生和高职院校学生。

中央财经大学刘钧主编的《风险管理概论》是按照风险管理程序的顺序编排章节, 又举以企业风险管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家庭风险管理和政府风险管理中的实例, 也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本教材知识点比较具体, 有针对性, 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但是在风险管理程序的某些章节安排的顺序上, 笔者认为还值得商榷。例如:该教材将“风险的特征和构成要素”一章放在“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之后, 与后一章“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不是很连贯。笔者认为, 风险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让学生了解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之前, 应首先向学生介绍风险的相关知识, 这样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风险管理措施”一章介绍了具体风险的防范, 属于实例介绍, 笔者认为应紧排在“风险控制技术和风险融资技术”两章之后, 这样才能使整个内容显得更为顺畅。另外, 在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上, 该教材普遍篇幅较短, 展开不够充分。

北京大学刘新立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列教材的《风险管理》教学设计分三篇:第一篇“风险管理基础”, 主要介绍风险原理和风险管理概述性的内容;第二篇“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主要对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单位面临的财产风险、法律责任风险、人力资本风险、金融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分析, 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并初步修订了“风险评估模型”一章, 涉及了数理计算;第三篇“风险管理措施”, 主要是风险管理技术的内容, 风险管理决策模型也安排在本篇。整个教学设计对章节内容进行了细分, 而且有不少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 适合基础较好的本科生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毛通主编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保险专业群核心课程教材《风险管理》, 教学设计以工作流程为主线,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系统设计, 编排是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 且每一项目均附有案例, 也有数理计算, 教材结构清晰具体, 富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虽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 但笔者认为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辅助教材更合适。

上海交通大学顾孟迪编著的“新坐标管理系列”精品教材《风险管理》 (第二版) , 教学设计较上述教材有其独特之处, 除了阐述了风险、风险管理问题、方法、决策及过程, 还介绍了现代投资理论中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 特别提到了针对投机风险的对冲方法。但笔者认为, 这本教材的数理计算偏难, 适合高职以上院校的学生学习。

(二) 对“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安排的建议

在分析比较了国内上述学者的教材并吸取各教材优点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学效果的验证, 笔者对高职院校“风险管理”课教学设计安排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基础理论学习

主要包括风险的相关知识,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范围、目标和程序的顺次学习掌握, 按照风险管理的运作步骤一步步展开, 分别介绍识别风险、分析风险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应对风险的方法 (风险控制技术和风险融资技术) , 风险管理决策及技术 (主要介绍损失期望值决策技术和效用期望值决策技术) , 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及其效果评价等。

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学生依次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技术, 要求课程知识结构连贯、逻辑严谨, 保持这部分专业知识在教学设计上的完整性,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开篇章节的主要内容是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简化对风险相关概念的介绍, 因为在前期“保险学原理”课程中已有详细讲述, 所以这一章的重点就应放在风险管理的范围、目标及程序的讲授上。授课中, 教师要通过系统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把对风险管理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风险管理理论形成系统的认识, 为下一步实践学习和运用奠定基础。

2. 实例学习和初步运用

主要是运用系统学习的理论和技术, 分析不同的风险管理单位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教师可以分别以个人、家庭、保险公司以及政府的风险管理为例进行阐述, 在每一部分的介绍中都运用第一部分风险管理的程序, 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风险管理的步骤, 从而为进一步的实践奠定基础。

在这一部分的实例中, 学生运用第一部分学习的风险管理程序的系统知识, 由易到难逐步学习, 知识体系比较连贯, 之后再运用构建起来的理论去分析自己身边的和熟悉的事件, 使所学知识得到深化和提升。

3. 案例分析及实训练习

就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训时安排案例分析和具体的实训项目。这部分是对前面两部分知识的深化认识和综合运用。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 笔者认为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安排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微观即从个人和家庭开始讨论分析, 如从学生个人开始, 分析自己目前可能面临的风险, 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逐步展开, 最后提出对策, 这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有联系, 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针对自己前面尚未掌握牢固的内容进行学习总结, 将自己还不够完善的理论体系迅速完善。再比如, 家庭风险管理可以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人身风险和财产风险的知识,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已经学过的内容, 将已学知识升华, 从而促使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钻研。

二、“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一)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组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注意教师的教学活动, 都会有相应的外部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 不仅能够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 还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效果, 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比如,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神情和适应性的动作, 说明学生在全身心地关注教学,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化知识教学, 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 学生若是漫不经心或交头接耳, 说明学生注意力分散, 教师此时就应及时提醒学生, 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 注重讲演技艺和板书技巧, 合理使用教具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的音量要适中, 语音、语调应做到抑扬顿挫, 遇到重点、难点还应适当加强语气。板书也很重要, 一方面, 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解决疑难;另一方面, 板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板书设计上应做到清晰醒目、突出重点, 必要时还可借助图表阐述, 使所讲问题更直观、更形象。

(二) 运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要注意设疑质疑, 以疑引趣。教师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 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应遵循难易适中的原则。以往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往往给学生造成“教材内容就是真理”的印象, 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事实上, 再好的教材其内容也难免有疏漏, 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质疑, 学生有质疑说明他认真思考了。学生提出异议后, 师生共同通过查阅、比较, 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然, 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要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

(三) 运用参与式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是主体, 通常是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 信息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在这种授课模式下, 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 授课及学习的效果都不佳。而参与式教学法则是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 以学生为主角,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教师与学生频繁互动, 信息是由教师到学生、由学生到教师的双向传递, 对于学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身 (行为) ”“心 (思维和感情) ”并用, 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当然, 教师也要对参与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可以说, 在课堂上, 学生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在参与中生成的, 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参与信息的共享和批判性反思, 对知识进行再组织, 进而构建其意义。

(四)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

作为教材的案例, 一般先由学生课前准备并形成初步的想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并深化关键性发言, 引发有关案例主题的分歧意见的研讨, 尊重学生的分析, 在发问中循序渐进, 鼓励和肯定发言的同学, 并进行必要的点评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 所选实例往往跟实践结合紧密, 学生由于缺乏实战经验, 讨论和发言的时候难免偏题, 因此教师应适时进行正确引导, 有效控制讨论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使学生由之前的“被动记录和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收集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学且思”的好习惯。

总之, “风险管理”课程因其在风险管理领域中突出的实用性, 不仅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设计, 而且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体现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建立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更乐意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项目风险管理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篇9

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也就是说,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地处理, 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 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必须分析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

(2) 风险是有时限的。不同的风险可能只存在于项目的某一阶段。同样, 风险的承担者也只在这特定的时间内才承担这些风险。

(3) 项合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预测。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用来追查和推卸责任的。因此项目的团队应当是在一个相互信任、开放的环境中工作。信息的及时沟通对于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4) 项目风险管理是有代价的。项目风险的计划编制、识别、分析、监控和处置都需要分配项目的资源。但是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是用来减轻或预防未来出现的问题, 其真正价值只有在未来才能体现出来。但是, 也许用于风险管理的投入在将来会抵消甚至多于风险造成的损失。

(5) 项目风险将随项目进展而变化。一旦项目的目标、时间和费用计划确定, 该项目的风险计划也应当随之完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项目的时间、费用等约束有重大变化时, 相对于这些约束的风险也要重新进行评估。

2 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内容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1) 在项目风险潜在阶段, 人们可以使用各种预先控制的方法, 这类方法通常被称为风险规避方法。一般而言, 项目风险造成的后果都是由于人们在项目风险潜在阶段未能够正确识别和度量项目风险造成的。如果人们在风险潜在阶段就能正确识别之, 预见其后果, 并采取各种规避风险的法, 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项目风险发生的。

(2) 在项目风险发生阶段, 人们可以采用风险转化与化解的办法对项目风险及其后果进行控制和管理, 这类方法通常被称

为风险化解方法。人们不能识别和预见所有风险及其后果, 因此, 在项目的实际发生过程中, 一定会有一些项目风险会进行到发生阶段。在项目风险发生阶段, 如果人能立即发现风险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 多数情况下仍可以避免造成项目风险后果和减少项目风险后果所带来的损失。

(3) 在项目风险后果阶段, 人们可以采取消减后果的措施去消除和降低由于项目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通常人们不仅无法在项目风险发生阶段全面解决各种项目风险问题, 所以, 总是有一些项目风险最终会进入项目风险后果阶段。即使在这一阶段, 人们也不能全面消除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 而只能把它消减到最低程度。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 项目风险的识别, 它是指识别和确定项目究竟存在哪些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影响项目的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项目风险, 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主要因素, 对项目风险后果做出初步的定性估计。

(2) 项目风险的度量, 它是指对项目风险及其后果所进行的评估和定量分析这样一项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项目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做出统计分布的描述。

(3)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是一项根据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的结果, 计划和安排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和相应资源的工作。

3 项目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项目风险管理的上述特点, 因此目前项目风险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3.1 教学内容不恰当

项目风险管理课程包括若干分支, 而一般来讲, 教学时数又有限, 项目风险管理教学不可能囊括项目风险的所有分支。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学生 (研究生和本科生) 应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以满足教学需要呢?目前, 在项目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存在着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或因教材而设的现象。

3.2 脱离实用性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老师在讲授课程时往往采取单一讲授方法, 教学手段不灵活, 考试方法传统。老师和学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学理论的重复推衍, 但面对实际问题仍然不知从何下手, 还有部分人从此对项目风险的预测产生畏惧心理而不敢实践。一门课程下来, 老师完成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 学生学完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 但学生如何真正运用项目风险管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差, 甚至不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3 缺少灵活性

太注重理论硬结果, 而对结合实际应用中的软化、折中思想较少灌输, 使得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只能硬搬照抄, 缺少应有的灵活性。

3.4 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 师生互动性差

传统教学中由于师生联系方式单一, 学生在课后自学和做练习中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 因无法及时与老师交流而使问题成堆, 以致使后续内容的学习愈加困难。

4 项目风险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4.1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4.1.1 项目风险管理的教材选取以及教材内容的改革

首先, 项目风险的内容比较有创新性, 所以选取的教材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 社会时刻都在进步, 管理的效率也不断的被提高。我们学习的理论也要紧跟社会的潮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我们应该充分引进、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其次, 教材的通俗化也很重要。教材通俗化就是力求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接受各个平台专业课程繁复的知识。旨在建立一套规范的学习程序, 朝预定的目标递进, 确保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教材立体化或多元化, 提倡以纸介质教科书为载体, 辅以图表、音像制品和案例, 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具体的表达出来。

4.1.2 授课内容上的改革

由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比较特殊, 它要求所学的课程比较多, 知识点分散, 专业体系不完整也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是交叉学科, 涉及的知识内容范围很广, 这个问题就尤为凸现了, 所以课程的设置安排就尤为重要。一定要有一定的条理性, 系统性, 连贯性。这样才有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 连贯性的接受知识。

项目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基于以前学习的课程, 它要求我们应该了解知道项目的许多内容。如果连一个项目的怎么构建都不知道, 风险的预测也是无稽之谈了。所以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依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门课程的设置安排应该在那些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再开设。同学们接受起来也会比较轻松。

有了以上所诉学科内容的基础, 就可以教授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了。同时在教学中, 应注重体系的讲解, 通过系统的了解风险的体系, 使同学们可以灵活的运用这个体系内容, 进而解决不仅是生活中, 还是工程工作中的问题。传授完这一体系之后,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有侧重点的进行具体内容的教授。将工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穿插到这一体系中, 使同学们深刻体会风险的内涵。

4.1.3 在生产实践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在生产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应突出两个方面:第一, 精选实践内容。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 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管理和风险方面的实践内容, 强化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第二,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实践基地建立, 明确向学生布置几项实际任务, 由学生 (或学生小组) 自己动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任务完成情况的现场综合评价作为实践效果评定的重要依据。这一过程比跟着工地指导老师进行重复工作、翻阅现场资料、完成闭门造车式的实践报告更为重要。

4.2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4.2.1 通俗易懂的学习方式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切入主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自身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地进行师生角色的转变, 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 尤其是项目管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讲解部分章节, 教师作为学生听课, 师生之间呈现为互动式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促使他们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得以进一步的探讨。同时,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4.2.2 运用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拥有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信息量大、便捷等明显优势。但学生高强度长时间集中精力有一定困难, 事实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板书时间, 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段休息、思考准备的时间, 学生可以将前一阶段的知识做简略的回顾。因此应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其实,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之间并无矛盾, 在教学实践中应使两种教学方式各取所长, 相辅相成。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媒体要素的优势, 在编制课件时有意识地插入片头片尾音乐, 在课间适当地放一轻音乐, 或者事例, 名人名言, 调节学生麻木的视觉和大脑。因此必须坚持交互式教学, 才能发挥传统教学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起来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和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4.2.3 结合案例教学

结合案例, 学生可以对该学科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实践。学习理论的同时,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到企业, 具体了解这一项目风险管理这一学科在企业中的应用, 利用所学的知识为企业献计献策。

4.2.4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建立师生互动平台, 例如建立班级自己的学习论坛, 大家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 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论坛里与大家一起沟通。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 知道学生的学习环节哪方面有困难, 并加以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提出意见, 以便教师改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5 结语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知识体系不健全, 学科内容不完善, 更没有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不适合应用于此学科当中, 所以我们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项目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研究, 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加之以对课程内容的具体研究, 并认真总结, 提出了以上对于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改革建议, 希望对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改善现有的不足, 以实现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学的风险及控制措施研究 篇10

1 高校体育教学的风险

风险即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 意味着在可能获得利益的同时也有可能遭遇损失。体育教学风险的含义则是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本身或者外部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社会、学校及学生造成的收获或损失。体育教学的利益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能存在的损失则在于学生的人身安全, 这一点有着及其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针对当前体育教学的特点, 制定出应对体育教学风险的管理方案, 并有计划、按步骤、循目的地进行执行, 依照“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进行科学的管理, 将安全意外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用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最高安全保障。

但体育教学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画地为牢, 应该积极主动地推动教学利益最大化。在体育教学研究中, 应该转变视角进行审视, 认识到风险不仅仅是事故, 还包括机遇与利益, 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富有进取精神的活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规避风险的弊端, 将其核心转移到利益上来。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利益具体体现为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的能力发展、自我超越、成就感及自豪感等。只有更为全面、更为丰富地认识体育教学中的风险, 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2 风险的原因分析

风险本身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其产生及存在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只有找准风险的产生机制及其根本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对危险进行控制, 将益处尽量扩大。

2.1 教师缺乏责任心

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 体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教学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较高, 其风险远高于其他学科, 因此, 体育教师应从思想上对体育教学活动高度重视, 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应提前做好准备, 对教材内容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缺乏责任心而引起的意外伤害事故占13%。当体育教师出现责任心不强、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存侥幸或者带着情绪进课堂的情况时, 危险就可能会降临于尚需要保护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集中精力则很难较好地处理教学中的不良因素。如短跑教学中, 跑道上有未清理掉的障碍物导致学生在高速冲刺时摔倒;又如有的学生患有不宜参加运动的疾病, 教师一时疏忽, 导致安全事故;再如教师对运动器材的检查不够细致, 导致安全事故;再如教师管理不严, 学生自由活动时间过长, 学生的危险性动作没有得到及时制止, 导致安全事故。

2.2 学生自身风险因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由学生自身问题而引起的意外伤害事故占25%。如学生自身体质不佳或有生理缺陷无法参与正常的体育学习, 但老师并不知情, 导致安全事故;又如学生技术水平不够, 在运动中动作有误, 导致安全事故;再如学生不遵从课堂纪律, 不听从老师安排, 使用错的运动技术和器械, 导致安全事故。

2.3 场地器材风险因素

场地与器材的好坏程度通常对于风险有着较大影响。如操场表面杂草丛生、高低不平, 或者多班人同时挤在同一场地上课导致安全事故;又如跑道上的石块或者其他杂物等未及时清理或者道路太滑, 沙坑中的沙子太少或者太硬;再如运动器械年久失修, 表面不够光滑或者有污垢, 摆放的位置不够合理, 型号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要求等, 也都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3 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

3.1 积极控制风险, 主动承担责任

体育教学中的风险应该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积极进行控制, 学校要在教学中主动承担责任, 从风险可能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 将可预见的所有安全隐患尽量消除, 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 则要从教学管理入手, 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降低风险的程度及发生概率。在教学前, 教师应该对场地及器材进行全面的检查, 并对天气情况进行了解, 杜绝自然环境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 严格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加强其安全意识;在教学中, 要在运动过程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老师进行配合, 控制风险的发生。

3.2 完善法制管理, 加强领导重视

完善体育教学风险的控制管理制度, 加强各级领导对于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重视, 在《纲要》的指导下, 妥善进行安全教育, 在教委的领导组织下开展正确的安全教育工作。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各级领导要加强责任管理, 全面提高高校自身及有关政府部门对于此类事件的应对能力。

3.3 合理安排教学, 加强医务监督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科学规律来设定教学内容, 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的全面发展为原则, 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及健康状况。体育教学中还应加强医务监督, 在运动过程中要对于学生的身体变化进行仔细的观察, 了解学生在运动中有无不适状况。

参考文献

[1]张俊, 张超慧.体育教学风险的另类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3) .

[2]袁春.学校体育教学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预防[J].科研经纬, 2008 (8) .

[3]李翠红.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风险管理研究[J].运动, 2010, 4.

[4]郭滨.浅谈平安校园之体育教学安全措施[J].消费导刊, 2009, 6.

[5]贾燕, 崔运坤.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性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11.

上一篇:障碍距离下一篇:中国外交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