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院校

2024-08-10

边疆院校(精选十篇)

边疆院校 篇1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领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大多数成员认可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对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起约束、导向、熏陶和激励作用的文化综合体[4]。班级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证。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使班级成员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内化它的良性发展,会形成一种班级成员明显相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促使班级成员目标明确、精神振作、身心愉悦、关系融洽、团结奋进,使整个集体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每个成员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边疆师范院校与普通内地高校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是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在中外文献中,习惯将“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5]。边疆师范院校一般都是位于这样特殊地域的师范院校;其二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性。边疆师范院校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绚烂与多姿是一大特色。其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在边疆地区培养师范生,特殊性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因地适宜。他们除了应具有普通师范生的特点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地区适应能力和与少数民族的沟通能力。其四是教师职业的实用性。边疆师范院校的学生为了适应在该地区的发展应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教学能力实用方面多加提升和锻炼。由此,边疆师范院校的班级文化相比其它院校的班级文化而言更具有特殊性和建设的紧迫性。

二边疆师范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笔者对云南边疆某师范院校550名学生关于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自制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收回有效问卷516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206名,女生310名;文科296人,理科220人;大一160人,大二202人,大三154人。

(一)边疆师范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物质文化层:在问及“你所在班集体中是否有班务栏、通告栏”时,有72.5%的学生回答有,27.5%的学生回答无;在问及“你所在班集体中是否对教室环境精心布置”时,有57%的学生回答有精心地布置和安排,有43%的学生回答没有什么布置;在问及“班级是否创办有班报或班刊”时,只有9.2%的学生回答有,其余90.8%的学生回答都没有办过班报或班刊。在问及“班里是否创建有QQ群”时,100%的学生都回答是,说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班级QQ群现在已经成为了班集体成员交流的主要渠道。在问及“你对班级教室最满意的地方”时,66%的同学都提到了教室的美化布置方面,认为这样的环境能让同学们身心愉悦,学习兴趣浓厚。但“你对教室最不满意的地方”时,91%的同学提到了教室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以及课桌文化的不雅方面,可见学生对教室环境卫生和课桌方面的满意度很低。

制度文化层:在问及“你所在班级是否明确指定过班规”时,只有39.2%的学生回答在大一入校时师生一起做过约定,而60.8%的学生回答都没有明确地制定过班规;在问及“是否有班会制度”时,有42%的学生提到有,班里形成了每周日晚自习一次班会的制度,有50%的学生回答的是没有固定的班会,一般都是有事情的时候召集大家来通知事情,还有近8%的同学提到班里基本不开班会,有什么事情电话或QQ群里通知即可。对于“班里是否有明确的班委任职与管理制度”时,有63.6%的学生提到有相应的班委制度,有30%的学生回答没有,其余6.4%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在问及“班里是否有班训、班徽或班歌吗?”有79%的学生回答有班训,但没有班徽或班歌,而21%的学生回答都没有。在问及“班里是否制定过其他管理制度”时,有47%的学生回答没有制定过,有40%的学生回答制定过相关《班级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外出打工制度》和《应急事件处理制度》等。

精神文化层:在问及“班集体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时,只有21%的学生回答有共同目标,而79%的学生都选择了没有,说明班集体目标的模糊性和缺失。在问及“班集体的学风和班风状况怎样”时,约32%的学生认为班级学风和班风都很好,积极向上,学习气氛浓厚,有58%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0%的学生认为班风学风都很差,学生缺课严重。在问及“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关系怎样,是否团结”时,有20%的学生认为班级成员之间相处融洽,团结互助,有10%的学生认为班级人际关系一般而已。而有70%的学生认为不团结,爱搞小团体。在问及“班级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时,80%的学生都回答没什么特色,有约20%的学生回答同学们多才多艺,有活力,能人多。在问及“目前班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时候,引出同学们的许多话题,其中有36%的学生提到了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专制或放任自流,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淡漠、不团结的问题;有27%的学生提到了班级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缺课情况严重;有35%的学生提到了部分班委不负责任,很多事情通知不及时不到位;有58%的学生提到了班级成员的凝聚力不强,涉及到利益方面的问题很敏感,而且小团体思想严重等问题。

(二)边疆师范院校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室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教室美化功能需加强;班报或班刊的创办有待发展。

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班级制度建设不健全;相应的班规和特色班级制度缺乏;班级的专业特征不明显。

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影响力及指导力不足,班级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班风和学风欠佳,班级凝聚力较弱;大学生自我中心严重,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干部队伍缺乏科学培养,示范带头作用不强,素质有待提高;学生个性差异突出,管理压力增大,制约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加强边疆师范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硬环境”,注重营造和谐氛围,凸显师范生专业特色,尽显温馨家园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外部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增添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的乐趣[6]。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7]”

教室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要营造出和谐优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学生的知识聚集地、人格熏陶点、心灵归属园,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可以粘贴教育家的名人格言;粘贴集体奋斗的目标和口号;布置丰富多彩的学习园地;设置催人上进的师范生技能评比专栏;开辟具有个性的学生感言天地;设立清洁整齐的卫生角等。清洁、整齐、温馨的班级教室环境建设应长抓不懈,并逐渐形成每学期开学“新气象”制度,定期检查卫生和更新信息,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班务栏是一个班级信息和资讯公开及传播的重要途径。班级应坚持班务栏的使用,将此作为校、系及班级成员之间信息沟通的有效桥梁,相关班委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并及时更新信息。

每个学科都具有各自的专业特色,班级成员应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积极创办班级报刊和板报专栏,凸显专业特色和班级成员的个性优势。在把握师范教育主题的前提下创办出有一定水准和职业特点的班级刊物,更好的为每一个师范生成长成才服务。可根据师范专业的特殊性设置不同的专栏,如学科专业知识分享专栏、师范生技能展示专栏、个人职业规划专栏、班主任及班级管理专栏、教师职业道德专栏等。

(二)制度文化建设是纪律约束层面,注重规范行为,刚柔并济、恩威并举,保障班级和谐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规范的制度建立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制度建设不仅是班级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根据班级实际,建立健全思想建设、理论学习、组织管理、纪律卫生等各项规章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强化符合社会规范的集体行为,弱化、消除不良行为习惯,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引导班级成员从他律走向自律[8]。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考虑目的性与教育性统一、政策性与人文性统一、民主性与群众性统一、求实性与可行性统一。建议可采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成员提出制度议案,由班干部主持,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修订、表决通过后再实施的程序。每个人都以集体主人翁的身份来参与,则更容易心悦诚服地接受并遵照执行,以确保班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建立健全班级各种制度。规范班级成员行为习惯,并结合边疆地区和师范专业特点,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个人认为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常规班级管理制度,如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会制度、班委责任制度、干部选拔和任命制度、班级纪律奖惩制度、卫生监督制度、班级成员安全责任制度等;第二种是临时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如各种特殊节假日的活动安排制度,组织参加学校系部各种活动的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等。通过制度管人,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强化符合社会规范的集体行为。每个集体成员必须自觉严格遵守制度,一旦违反,坚决予以处理,相互监督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重视班级发展规划和学期学年计划的制定、安排与实施,使之民主、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笔者建议可将个人发展规划与班级发展规划相结合,班级的学期计划相关活动安排可考虑每个成员的个性与要求,达到班级的平行管理,集体与个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层面,注重潜移默化,内化升华

班级精神文化就是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的内容由班级成员的共同文化观念、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组成,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并把它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9]。班级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的价值观念的问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个人建议可以尝试以下一些做法来加强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第一,目标规划的激发与推动。目标既是动力也是方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学生目标体系,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善于修炼自身,提高素养,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定位班级文化、班级精神、班级目标,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指导能力,不断丰厚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管理水平,让学生能沐浴在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中,朝着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建议可以采用目标细化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班主任的积极引导、班干部的全力配合、全体成员主动参与下,让班级目标制定得民主清晰并切实可行。实行每学期和每学年定期检查目标达成度,以确保细化小目标的逐个完成,达到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二,主题班会的影响与促进。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创建优秀班集体最主要、最集中的时空组合,是主阵地,它对优秀的班级文化氛围的创设起着基础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主题班会课,促使主题班会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最大化。鉴于边疆地区师范院校的特殊性质,我们可以尝试围绕边疆性、民族性、师范性及不同年级的特点来确定班会主题。如大一的时候,可从“爱我家乡”、“自我展示”、“人际互助”等主题入手;大二学年可以从“个性学习”、“专业比拼”、“合作发展”等主题考虑;大三学年又可以结合“职业规划”、“见习实习”、“师德学习”等主题开展活动。

第三,优秀群体的榜样与引领。班级管理中最佳管理模式应该是民主管理,而民主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应重视班级优秀群体的培养,让其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真正能引领班级所有成员的全面和谐发展。班级的优秀群体包括班干部的组成及优秀学生的代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特别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培养与提升,重视优秀学生的榜样、表率和带头作用。建议班干部的选拔可采用民主竞选、无领导小组考核等方法,班主任应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和能力,加强对班干部的指导与培养,班干部应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与评价,全体学生应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民主管理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的班级群体、优秀的班集体这个整体。

第四,班风学风的建设与内化。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最突出的中心就是在班级里建立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特别是在当前各个师范高校普遍实施的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主选课,自己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教师等,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行政班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概念逐步淡化。班风学风的建设,必须加强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习目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监控、学习动力的激发与培养、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五,活动资源的帮助与提升。班级活动是素质发展的重要机制。班级活动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参加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集体行为。建设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最好的途径就是组织和鼓励班级学生开展或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本班活动和学校系部组织的活动。集体的团结与协作,情感的互动与交融,都可以使班级文化得到凝练与提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可以促进班级团结,将个人本色与团体优势相结合,有效防止自我中心严重的心理和行为。班级活动可与外界资源结合利用,帮助与提升师范生的各项能力,如师范生技能创新比赛、专业学术活动、素质拓展训练、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总之结合学生需求、班级实际和专业特色,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活动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和本土资源的积极作用,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175-176.

[2][3][4][7]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徐创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和方法[J].教育科学(教师与教育),2011(8):10-11.

[6]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M].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89-90.

《宇宙的边疆》2 篇2

卡尔·萨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及其特点。

2.让学生对宇宙感兴趣、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先给学生看图片、广阔浩瀚的宇宙。(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通过图片和观看科教片《宇宙与人》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作者,对宇宙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2.【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3.【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边疆院校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近年,内地部分院校按照国家规定,每年都招收一定数量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这对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素质、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到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顺利,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还应看到,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形势下,目前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内地工科院校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一、边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内地工科院校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同其他毕业生一样,需要通过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洽谈,双向选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近年高校扩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总体就业情况不甚理想。

1.返乡就业比例高

根据调查,这部分大学生就业以返乡就业为主。绝大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前积极与家乡企事业单位联系,注意力主要放在这些有限的招聘机会上,而对于内地大量的招聘信息关注较少。毕业后,这部分大学生大多回到家乡就业,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2.就业专业对口率低

由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工业发展不够充分,供工科毕业生选择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较少。大部分毕业生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要求,只要工作岗位整体情况较好就行,如果和专业有联系就很满足了,至于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能否得到发展,常常被忽视。

3.就业渠道单一

由于就业观念因素的影响,这部分毕业生就业以传统就业渠道为主。大部分毕业生以行政事业单位、部队和大型国企为就业目标,追求被社会普遍认为“有固定收入”的单位,较少主动到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单位去工作,更少有人主动创业。

二、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低

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低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他们高考时得到了一定的照顾,有各种优惠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和来自内地的同学相比,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入学后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工科院校开设的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他们学起来比较吃力。由于现在高校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教授的专业课程日渐增多,这部分学生由于外语基础较差,专业学习也受到较大的影响。由于语言等方面的差别,这些学生除了参加学校集体组织的活动,很少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其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锻炼,导致实践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就业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

2.学生及其家长就业观念陈旧

就业观念陈旧是制约就业的根本原因。这部分大学生到内地读大学,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成,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位就业,较少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中小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去。而且不少家长认为边疆地区高素质人才缺乏,自己孩子的就业机会较多,找一家理想的单位不难。家长的想法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这些学生的就业观念。

3.不了解国家就业相关政策和就业市场发展情况

不了解国家就业相关政策和内地发展情况是制约其就业的外在因素。据调查,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对于国家的就业政策,不是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超过80%。同时,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别,这部分学生在校园时缺少其他大学生了解内地就业市场的天然有利条件,很难深入认识其他省市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就业单位的具体状况。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2007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各学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各种就业指导活动。但是由于就业指导面向全体毕业生,指导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特别是个性化就业指导不足。在内地工科院校,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较少,作为一个“微”群体,又分散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如果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学生需求差距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5.招聘单位有所顾虑

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时,多把注意力放在聘用人员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等方面,很少考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照顾。同时,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很多单位对这一群体的毕业生缺乏了解,担心在工作中难以沟通、难以管理,同样条件下不太愿意录用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

三、对策和措施

1.扎实做好培养工作

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要公平竞争,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其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等就成为关键。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培养其就业能力。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部分课程基础较弱的情况,单独编班,精心挑选负责任、能力强的教师授课,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在学生专业课学习、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扎实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培养工作,培养其核心就业能力,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专项就业指导教育

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就业指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可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结合他们自身的特殊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信息库,学校予以政策支持,针对学生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指导,重点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3.做好与招聘单位的沟通工作

对于招聘单位的顾虑,高校应当重视,在就业宣传中多与招聘单位沟通,多方位介绍这部分学生,让招聘单位真正了解他们,消除顾虑。高校可由负责就业市场开拓的就业工作人员选定部分招聘单位,有专人跟踪负责,做好沟通工作,重点推介这部分学生,为他们开拓较好的就业环境,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爱祖国、爱生活的理念,对于人生持积极的态度,敢于正视困难,用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作贡献。

5.充分挖掘和培养特长

大部分边疆少数民族毕业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学校应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在各种场合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参与中收获信心,为顺利就业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德海.客观认识 理性思考 准确把握[J].出国与就业,2010,(12).

[2]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努尔阿伊.试论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4).

边疆院校 篇4

1. 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

边疆地区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独特的一面,同时它属于通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具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般共性。

1.1 教学内容陈旧,且安排不合理。

随着计算机硬件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内容却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特别是信息闭塞的边疆地区院校更明显。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安排不合理,某些知识点重复,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重点、难点知识描述不够深入。

1.2 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2]。

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资金的投入,高标准配备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及学生微机室,为信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后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如何改革,如何适应边疆大学生的发展等,是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任课老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3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明显。

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有的已达到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水平,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动手能力也相对欠缺。因此,在边疆地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内容按传统的从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好的学生就感到枯燥乏味,“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却因为学习任务重而缺乏自信心,有的甚至产生恐惧心理[3]。针对这样的状况,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从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4 教师队伍相对缺乏,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等多方面原因,优秀和高学历的人才不愿到边疆地区院校任教,造成教师队伍缺乏。另外由于信息闭塞和地方观念制约,教师的自身素质、学历、专业知识等没有得到提高。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笔者在边疆院校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多年,对边疆地区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了解,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分析研究,针对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2.1 明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清楚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能将计算机技术手段结合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边疆大学生自身特点,边疆院校应该开发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于职业培训教材的,与内地院校有区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边疆院校应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中心,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知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等为基本构架,组织展开教学内容。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内容,如浏览新闻、视频点播、音乐下载、简历制作、幻灯片制作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计算机专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的意见,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4]。就目前而言,许多边疆院校还停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即课程名称更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大学课程品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是必然趋势。

2.3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取“分级”教学方式。

边疆地区院校生源地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而分级教学则能解决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的问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学生分级是实施分级教学的前提[5]。在学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必须立即对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程度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分级考试确定学生等级,依据调查情况和学生参加分级考试的成绩,可将学生分成A级、B级和C级三个层次。A级为最高级别,其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该门课程教学要求,可以免修;B级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中级级别,可以免听该课程,但必须参加期末考试;C级是最低的一个级别,是除了A、B两个级别以外的所有学生,C级的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同时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较高级别的学生允许选择较低的级别,即A级的学生可以选择B或C级,B级的学生可以选择C级。

其次要做好教学计划的分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可以将教学计划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型教学计划、应用型教学计划和提高型教学计划。基础型教学计划适用于C级学生,培养的是适应型人才,要采取的方法是想办法让他们先建立起自信心,然后进行正常的学习;应用型教学计划适用于B级学生,培养的是赶超型人才,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应该鼓励他们向A级的学生靠拢;提高型教学计划适用于A级学生,培养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此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在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讲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层面,必须创造条件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为拔尖人才。

最后是被分到低层次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任课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级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边疆院校学生可塑性差,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因此,首先学校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队伍,切实搞好教师福利待遇,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好的学校学习和进修;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再次教师要注意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同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穿插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新颖性[6];最后学校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推出一批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5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内,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精讲多练”就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学时与讲授学时之比不应低于1∶1,最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教师讲要有效得多。所以,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应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难点、重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2.6 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过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命题,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而计算机基础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有笔试没有上机操作是不行的,必须进行改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上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笔试(理论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能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应以学生完成综合性大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各个模块的学习效果;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促进协作式学习;应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机制,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等现象[7],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根据边疆地区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在采取以上教学措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学到全面的、用得上的知识。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 计算机工具的应用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本文分析了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并对边疆地区院校如何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边疆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田农乐.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0, (3) :63-6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6.6.

[3]卢凤兰, 邓艳平.民族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6) .

[4]林士敏, 夏定元, 刘晓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J].高教论坛, 2004, (6) .

[5]耿煜.《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若干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6]周亦妹, 张永才.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2007, (3) .

《宇宙的边疆》教案 篇5

武侯祠前现矗立的就是结构精美的观星亭。你看它六角十二柱,双层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传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诸葛亮曾在这里夜观“星象”,“观星亭”因而得名。诸葛亮确实是两到白帝城,一次是随刘备入川,一次是刘备托孤。但诸葛亮究竟在这里观过星象没有呢?我看谁也说不清楚。

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观星亭石桌底座石上刻的八首诗。这八首诗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76年秋在我们白帝城所写的著名诗篇《秋兴八首》。他以身居州,北望长安为主题,第一首写长江的秋景和思归的愁闷;第二首写长江的晚景和自己向往长安的心情;第三首写自身遭遇的感慨;第四首是叹息长安的时局;第五首向往长安的宫阙;第六首向往长安曲江;第七首向往长安昆明地;第八首向往长安美陂等地。杜诗注意比兴,借景生情,托物寓意,讲究平仄,极尽变化之能事。

我们游览白帝城,坐在诸葛亮夜观星象的观星亭中,品味杜甫的《秋兴八首》,吟咏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一种新的文体——解说词。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践,比如成为校园广播员或校园电视台主持人等方式,进行解说词的应用。

作业设计

1、以《我们现在认识的宇宙》为题,写一篇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说明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有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习题解答

一、顺序是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主要内容:(略)

二、1、面对浩瀚的宇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所知道的或者是所想的相对于无际的宇宙来说是多么的渺小。

2、由于好奇、理解和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我们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应该把这种精神继续下去。人类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这样。

3、怀疑和想象看似不相容,其实正是对立统一的一组矛盾体,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探索道路不断深入。

4、由于宇宙的广袤无垠,所以相对而言存在的星体也显得稀有了,尽管对于我们来说难以计数。行星的存在是特例,而宇宙的空荡才是典型。

5、面对浩瀚的宇宙作者认为地球的存在显得微乎其微了,而它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至少我们现在只能生存在地球上,所以他说它的存在可能只对我们有意义。

迈向人类新边疆 篇6

●航天诱变育种已成为中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一大特色,我国目前已进行了500多个植物微生物品种的搭载试验

●我国自1987年用发射的FSW-0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植物种子以来的9颗卫星和两艘飞船,共吸引全国22个省市的70多个单位参与种子搭载试验。中国10年,人类40年来进行的空间效应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已使人们认识到,空间环境因子所产生的效应将为生物资源的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

地球是万物生长的摇篮,除了陆地、海洋之外,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包裹着。在这层大气的下面,生活着150多万种动物、4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了地球上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然而,如果像孙悟空那样翻个筋斗跳出大气层就会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了另一种世界。原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空间生命科学家、被称为中国太空育种第一人的蒋兴村是这样描述这片神秘世界的: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而地面感受到重力是1g;卫星中存在着地面没有的高能粒子辐射。在这种环境下,液体可以变成圆圆的水珠悬浮在空间。然而,正是在这些特殊的环境下,会使种子和微生物产生遗传变异。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转回到1986年12月召开的西山会议上。提起那段历史,蒋兴村仍兴奋不已。“1986年,王大珩提出应用航天搭载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时候,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甚至连空间医学和生命科学是什么关系都搞不清楚。”“1987年首次利用两颗卫星进行搭载试验时,我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手头上也没有好的生物样品,在这种情况下,中科院植物所、微生物所、遗传所、上海植物生理所、昆明植物所和解放军兽医大学等单位匆忙上马,紧急调来20多种微生物材料和植物种子,总质量不足5千克。将其密封在玻璃管中送入太空转了5天和7天,就是这不足5千克的生物样品,短短几天的航天旅游,开创了中国航天诱变育种的先河,揭开了中国航天诱变育种的序幕。”在此后的10多年里,我国先后在9颗卫星和两艘宇宙飞船上共进行了500多个植物、微生物品种的搭载试验,经地面选育已获得了大量的新品种、品系和新的种子资料,航天诱变育种已成为中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特色。它不仅开创了我国育种的新途径,而且吸引了美国、俄罗斯、保加利亚、菲律宾等国家与我们合作。

我国筛选出的植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空间诱变育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品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达百万亩以上。记者案头有一份湖南太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写给湖南省政府的报告。报告是这样写的:1996年10月,袁隆平院士组织精选处理过的杂交水稻种子,由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进入太空,在太空运行15天后返回地面。同年12月到第二年4月,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亚基地完成第一代种植,1997年5月在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场进行了第二代育种种植,共种植了229个株系,44987株。通过现场观察测量、分析发现,第二代在生育期中,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出现了广泛的高频率的变异,个别性状的分离变异率高达12.36%,而一般用γ射线照射得到的变异率只有0.125%,提高了100倍。

“报告”送到“863”课题组,最先看到这份报告的蒋兴村先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12.36%的变异率,这简直是神话。地面自然变异的概率仅有20万分之一。是不是搞错了?”他立即与有关人士联系、询问。袁隆平院士在报告上很认真亲自签署了“情况属实,请有关领导给予大力支持。”的意见。弹指间十几年过去了,目前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水稻,已经进入到第五代、第六代,并且形成了新的品种。最近又从湖南传来消息说,袁隆平院士最新培育的水稻新品,单季亩产可以达到800千克左右。

提起心脑血管疾病,使人有“谈虎色变”之感,在刚刚结束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趋势预测及21世纪预防策略的研究”表明,今后10年我国中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男性将增加42%,冠心病增加26%。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调节人体的血脂浓度。自从1987年世界第一个“他汀”类产品——洛伐他汀在美国上市以后,世界公认该类药物是迄今为止研究最为深入,机理最为明确,功效最为肯定的降脂药物。有专家称世界已经进入“他汀时代”,并把他汀的作用与20世纪初出现的青霉素相提并论。1999年他汀产品在全世界销售总额超过100亿美元。美国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日本有氟伐他汀,德国有西伐他汀。然而,中国的他汀产品在哪里?

2001年8月,笔者来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的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不大的实现室里,一排排玻璃器皿整齐排列在冰柜中。皿中有一簇簇红色的菌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谢申猛博士告诉记者:“这些菌团是我们从航天搭载的上亿株真菌中筛选培育出来的世界独有的“天曲”,天曲是他汀和硒的复合体。它具有综合调节血脂、血糖、血压及保肝、护肝的作用,与同类产品相比,特别适合中国人的血脂情况而又没有副作用。由此研制出的天曲益脂康、天曲益糖康、天曲益压康疗效显著、功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不仅向心脑血管疾病发射了一颗重磅炸弹,而且使我国他汀技术研究和产品一举跻身于世界领先水平。

边疆院校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维护,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后, 办学定位正在由师范教育为主向教师教育和应用技术人才教育并重转型, 为临沧乃至云南培养培育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 为使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需要对该专业的人才模式进行改革。据此, 本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结合市场需求, 提出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一、高校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概述

(一) 基本情况。

1. 专业简介。学校在升本之前是高职高专院校, 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主要培养熟悉计算机软件、硬件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 具备测试、维护和维修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该专业从2007年开始面向云南省16个地州市招生, 至今已招生165名, 已有128名毕业生, 基本回到生源地工作或创业, 就业率达到100%, 为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 毕业生就业领域。

从历年毕业生就业领域看, 主要集中在中小型计算机公司、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和其他领域, 分布情况见图1。

(二) 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实习后的交流和毕业生反馈情况来看, 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偏弱;专业知识和市场岗位需求对接程度不足;学生创业和创新意识不强;理论范围较窄, 综合能力有待提高。这四方面的问题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 亟待专业教师在学校升本的背景下, 认真研究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修改完善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校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意见中指明了云南的战略地位: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 中国沿边开发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 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1]。现今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面对这样的开放大背景, 学校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桥头堡”发展战略, 为临沧市和云南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 学校刚转型升格为本科院校, 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作为专科专业, 今后的目标是变为本科专业, 这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5年毕业生的就业反馈, 从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更新课程设计体系、提高学生业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2]。为使毕业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 尽快缩短和用人单位的磨合期, 加强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 对此有以下建议:一是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2010年学校为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建立“计算机硬件维护实训室”和“计算机软件维护实训室”, 实训条件的改善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但是设备的利用率仍然较低。三是目前该专业学生在大三上学期有半年的实习期, 是学生了解市场需求, 提高专业水平非常重要的机会, 主要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过往实习总结来看, 学生提出的集中问题是在实习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因为老师不在身边, 无法及时得到指导。四是增加平时校外实践的课时。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目前建有6家校外实践基地, 但目前来看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仍然较少, 方式也比较单一。今后要主动和实践基地联系, 加强合作, 制定实践计划并严格执行, 每学期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对任课教师带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的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与教师年中和年终考核挂钩。

(二) 更新课程设计, 切合市场需求。

1. 在教学内容中, 增加实践课程的占比。

教学内容的设计中, 之前的设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 多是突出理论, 每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占比接近60%, 这样的设计明显不符合市场对该专业的就业要求。专业教师要统一思路, 加大实践课程在体系中的占比, 实践课程占比要达到60%~70%, 尽量减少纯理论内容的讲授, 讲授理论时也尽量融合到实践活动中。

2. 在教学方式、方法中, 不断进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任课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方法, 比如现在教师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 即引入一个个学生力所能及的小项目, 将学生进行分组后完成, 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应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借助相关比赛, 譬如参加计算机ITAT大赛, 全国数学建模比赛, 学生在比赛中不但大大提高团队意识, 并且计算机能力和交流、沟通, 写作论文水平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拓宽了视野, 学生的反馈普遍很好, 学习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三、多举措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一) 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

目前学校已经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涉及到创业方面的知识也比较丰富, 但是存在的缺陷是针对性不够强。笔者认为改革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就是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 要设置创业课程, 以讲座的方式授课, 专门邀请职业规划教师和当地计算机企业相关人员开讲, 讲授内容包括创业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和创业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让学生培养创业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在班级教育中, 班主任要自觉渗透创业意识的教育。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提倡创业的价值观念。第二, 在教风、学风建设中突出与强化创新创造, 形成创造性教学的风气, 形成“学习为创造、创造中学习”的良性循环[3]。第三, 树立学习榜样, 马云、李彦宏等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要广为宣传, 但是这些人毕竟离学生很远, 我们应该把本专业成功创业者请回来现身说法, 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三) 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街”。

学校2010年获准建立“大学生创业街”, 主要是免费提供场所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进行创业, 积累经验, 此做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也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但是到目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仅有两人在“大学生创业街”进行创业尝试, 比例还是太低, 学生的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任课教师除了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在创业街创业外, 还要帮助有此意向的学生撰写创业规划书、选取好的项目、创业前中后期都要进行指导。

四、结语

在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建设, 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 了解市场需求, 结合周边地区的就业发展情况, 以此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紧贴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 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Z].国发〔2011〕11号, 2011, 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边疆院校 篇8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课题指南,少数民族教育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于边疆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搞好项目管理,不仅能够起到以科研任务促进学校人才成长的作用,而且能够提升高校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积极影响力。由于边疆高校处于经济落后地区,办学条件差,经济力量薄弱,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在科研能力上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差距十分大。从科研项目上看,这类高校很难申请获得省部级、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厅级及相关部门的立项科研课题也很少有人能够申请获得。因此,加强校级自立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校级科研课的题开展对边疆高等院校的科技工作起着积极、有益的作用,在营造学校科研氛围、培养科研团队、推动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方面效果显著[1,2]。

目前边疆高等师范院校自立科研项目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自立项目缺乏良好的研究导向。相当一部分项目没有通过专家的充分论证以确立项目指南,申报者往往根据个人喜好自定项目,导致研究点散而浅,不能形成合力,无法体现科研在精神文化层面对学校自身发展的影响力,更缺乏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二是重立项轻结题现象明显。有些项目负责人在申请项目时积极性很高,但是在项目立项后却不能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书的进度开展研究工作,甚至不开展研究,无法按要求结题,造成项目延期、甚至一拖再拖,最终只能撤项。三是项目的成果形式单一,在申请立项的项目中,绝大多数项目主要以论文成果结题为主。此外,由于一些校级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素质偏低,导致了研究课题缺乏创新性和规范性,以致课题成果质量较低。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确立有前瞻性及实践价值的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规定了校级科研项目的指导思

想;规定了项目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研究范围、研究方向、重点和申报人应具备的条件等。指南规定的研究范围、方向和重点给申报者指出了研究的范围和方向,申报者可以在此范围内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研究兴趣、特长等自行设计课题。如果校级科研项目指南的设计有很强的前瞻性,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紧密,并能体现学校自身特色,那么在这样的课题指南规范下,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就有可能发挥合力,形成特色,而且有可能在校级课题基础之上,产生更大的研究问题,争取到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作为边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确立课题指南时,可以考虑长期支持以下两个大的研究范围和方向。

1.1 重视研究边疆少数民族教育

边疆高等师范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担负着向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任务。因而,边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科学研究应以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为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师范院校在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不足,甚至有轻视科研工作的倾向,认为师范院校应以基础教育服务为主,应主要突出师范的特性,至于学术性是次要的。师范的特性是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个性的体现,而学术性则是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共性的体现。作为体现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个性特征的师范院校,其科研工作必须建立在以体现高等院校共性特征的学术性基础上。也就是说,边疆高等师范院校的科研工作如果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和缺乏学术理论根基,则边疆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就无法形成其个性,其师范特性功能的发挥也必将受到限制。目前边疆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隔离较远,缺乏一些有思想、有特色的真正能代表教育学科前沿水平的优秀成果;缺乏基础教育实践方面的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实验、实证方法研究性的真正的科研成果,而与职称评聘为核心目标的功利性成果和以“发表”为功利性目标的论文却占多数,这些成果靠拼凑粘贴而成,要么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基础,要么是根本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外,许多学科教师没有中学教学实践经验,仅凭借书本、资料高谈中小学教育教学。这样的高师教育研究,是不可能对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发挥作用的。因此,在编制校级课题指南时,应根据当地中小学的发展情况、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及形势,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鼓励教师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问题等;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村级小学、乡级中小学学校的师资素质提升问题和学校管理问题以及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等等。

1.2 重视对当地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的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研究,目前是远远不够的。对当地历史、宗教、民风民俗等人文资源的研究,能够丰富当地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推动当地社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价值。而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身居这样的地区,无论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还是进行实验研究,边疆地区高校教师都具有“天时、地利、人合”的优势条件。因此,在编制校级课题指南时,应发挥高校具有多学科人才的优势,精心设计适合各学科教师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课题。

2 充分发挥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

一般而言,校级科研项目的管理机制主要涉及三个组织,一是校学术委员会,二是科研处,三是研究者所在及系(部、室)。首先,校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是对科研项目进行规划、保障及评估反馈,其承担着对全校的科研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的职责,同时还承担着根据国家对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总要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学校学科发展总体规划、确立科研战略目标、完善制度建设等任务;其次,科研处是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对科研管理进行主导和调控,主要包括:科研团队建设、课题管理(课题申报管理、课题研究过程管理、课题结题管理)、项目评奖、成果转化、学术交流、教师科研工作考核评估等;第三,研究者所在及系(部、室)是科研管理运行的执行单位。负责科研团队的组建和科研项目的申报及有效完成,包括选题、申报、实施、检查监督和总结等[3]。

据调查了解,边疆地区高校在科研管理机制方面容易出现下述困难和问题:第一是学术委员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边疆地区高校一般都设置了学术委员会,但一般而言,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并未受到真正重视。有的学校学术委员会很少活动,甚至没有开展活动。第二是一些学校的科研处仅在传递项目申报信息、年终科研成果统计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却很难在科研团队建设,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工作方面起作用。其三,研究者所在及系(部、室)难于实现教学、科研两手抓,他们中大多部门仅能顾及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很少能够兼顾教师的科研工作。这些困难的存在,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却与各学校领导对学术委员会和对学校科研工作的认识、态度分不开;当然,也和这类学校普遍缺乏学术人才分不开。因为,如果一所学校的学术委员们学术水平平平,科研素质不高,甚至其自身也从来没有承担过任何课题研究,也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就不可能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前瞻性的规划等。而缺乏学术人才、缺乏科研队伍,实质上也就是科研处没有多少事情可管、系(部)没有多少科研工作可抓的关键原因。

因此,在此情况之下,边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以下作用。一方面是在制定课题指南时应积极争取当地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其他高校专家的支持,请他们提供意见和指导。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与本校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教师的联系,尽力为他们提供科研信息、提供周全的科研管理服务。此外是要对全校教师的科研兴趣、素质和潜力等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通过调研,把握教师的科研意向与特长,对教师科研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申报项目时,采取普遍动员和重点动员相结合的策略,尽量让对科研有兴趣、素质和潜力的教师承担起校级课题研究的任务。科研处还可以采取提供模板的方式,给教师提供课题申报书模板、中期检查表模板、结题申报书模板等,帮助课题组写出符合学术规范的各种课题材料。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处要经常了解各课题组的动态,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帮助课题组解决困难,以此避免课题拖延或无法完成情况的发生。另外,还可采取定期、不定期召开各课题组开展讨论会,及时交流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讨论解决的办法。有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指导他们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困难。

最后,学校应建立健全优秀校级课题成果奖励机制,对优秀的校级课题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奖办法既是衡量科研成果的尺子,又是反映学校科研的导向。鉴于此,边疆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奖办法。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奖办法时,可将以下五个方面作为重点加以考虑,一是选题是否切合实际;二是成果是否与当地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难点、要点、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是否与当地经济文化问题密切相关;三是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引用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四是对问题的判断是否恰当,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和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五是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成果能否被应用和取得成效,或是否经过实验被确认为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通过这些评价标准公平、公正地评选出来的优秀的校级课题成果,不仅能对其他课题组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还能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级课题研究中来。边疆高校获得批准的省部级以上级别的科研计划项目很少,因此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使用并产生了良好教学效果的校级课题,或者得到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重视、采纳其课题成果的高水平校级课题应给予关注和鼓励支持。一方面以精神鼓励为主,另一方面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给予后期项目资助,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断促进科研人才、科研队伍的成长,不断提升高校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积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孟玉环.加强校级自选科研课题管理的几点建议[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17(2):62~64

[2]龚中良.高职院校院级课题对学校科研工作影响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1):84~85

边疆院校 篇9

关键词:高效课堂,建立高效课堂方法

1 传统测量学课堂存在问题

根据云南边疆地区落后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教育思想, 植根边疆, 服务三农, 开学养正培育边疆民族人才, 在此指导思想下, 如何进行测学教学改革, 而引入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是一个较好尝试。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大学生受市场经济下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考核制度不科学, 教师以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完成科研项目的数量多少、刊物级高低为标准, 忽视了教师教学职能的价值;教学方式和目标过于简单, 在测量学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知轻德、重知轻行、重知轻人的现象:传统教学思想, “主知主义”观, “教师中心”观, 只重学不重用,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只重教师不重学生, 只重认知不重情感, 只重计划不重开放。讲得太多, 痴迷书本.“经验”至上, 舍本逐末, 目中无人, 效率奇低。

2 测量学高效课堂内容

2.1 高效课堂理念

它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的特点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身动、心动、神动, 加大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具有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使学生肯学、想学、学会, 使学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自主、合作、探究”当前高效课堂思路, 高效测量学课堂教学是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变“接受式”的被动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主动学习, 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要使课堂作为“主阵地”, 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旨要义, 以培养“完人”为目标, 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 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 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2.2 高效课堂目标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克服其依赖心理和惰性心理,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内外活动中, 自觉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品格。达到高效性、生成性、解放性, 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师生主体的平等和交往的民主性使高效课堂更具有生命活力, 教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优雅的教态, 学生高度的情感投入、积极的行为表现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达到课堂有传授知识的意义、学生有成长的意义。

2.3 打造高校和谐课堂, 开放课堂

大学教育是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的有机融合, 构建开放的课堂环境,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依靠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能力, 自由融入社会并获得持续发展, 从而也就实现了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

3 建立测量学高效课堂方法

3.1 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学生是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让每一个学生会学习!体现素质教育的真正的优势和生命的关怀, 也体现教育的崇高性。进行开放性教学, 每一个学生心灵都应该是水中的鱼、空中的鸟, 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 建立学习团, 达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情、建立良好学习氛围, 构建和睦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系。

3.2 改进测量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百家鸣;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变为多种答案;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精英式变为大众化;死记硬背变成体验感悟, 听、说、读、写变成演、唱、画、做;接受式变为探究式;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充分体现教学民主性, 问题性, 创新性, 拓展性尝试性, 实践性, 技巧性。全员性, 主体性, 合作性。

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 学生认知的实际, 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指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要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 则要进行师生高度互动的教学。

3.3 改变测量学教学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和导演者。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才能和导演技巧的发挥。建立智慧课堂, 进行创新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青春的生机;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一个机会, 他会还你一个奇迹!在45分钟里, 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 播种一种思维, 收获一份情感, 这就是“高效”。在45分钟里, 用资源创生智慧, 让智慧点亮人生。

3.4 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测量学教学

以现代化, 综合化, 个性化, 信息化等高效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授课, 利用网络课堂, 虚拟测量仪器, 远程教学建设立体化, 全球化, 全方位, 动态交互式信息教学方式, 大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新的认知方式。同时教学中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 实现高效测量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测量学课堂教学中的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是健康发展。其次是主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优质发展。

3.5 寻求学生学习最好状态, 选最佳教学时机上课

最佳教学时机是要使学生对测课有兴趣时, 在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进行讲课, 当教学方式不是千篇一律时, 使学生感受挑战时, 使学生发现知识有意义时, 使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使学生被关注和信任时,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使学生喜爱教师等上课时等在此时学习效果显著。

4 结语

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教学理理论和方法, 不断探索, 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研究新思路, 接受新理念, 把高效课堂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创造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每个学生真正享受到高效带来的收获, 全力打造出适合云南边疆地区教学实际情况的测量学高效课堂”, 真正实现高效测量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三农, 科研兴滇校, 大力培养边疆民族人才, 为云南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晓新.阅读中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相关及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 1997, (2) .

[2]董奇, 周勇, 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郝梓吟:边疆花蕾 篇10

2006年,郝梓吟随父母创办新疆巴州金坤花蕾体育舞蹈专修学校(原巴州花蕾国际标准舞艺术专修学校),并担任校长及主教老师的职务,现在已有8年教学经历。她编创的舞蹈《绽放的花蕾》拉丁集体舞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还荣获了金奖。

荣誉背后注定隐藏着汗水,郝梓吟坦言,新疆地处祖国西部,属于边远地区,而体育舞蹈又是外来文化,大部分人不是真正了解这个专业,这就要求校方和家长学生做更多、更细致地沟通与讲解,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体育舞蹈,知道体育舞蹈训练的好处在哪里。

练舞不能单凭兴趣

为,体育舞蹈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老师们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给业余班授课中如何来提高执教能力和指导学生不断进步是需要长期总结的。郝梓吟认体育舞蹈教育的市场很大,关键是怎样去做。现在大部分业余班是采取兴趣爱好的形式去训练,但是兴趣爱好就是有兴趣的时候就去练,没兴趣了就不练,这种心态练不出好舞蹈,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

事业和企业的发展要有其独特的思想,如果一位老师教舞把挣钱放在第一位,那么他肯定是带不出优秀的学生。有天赋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需要刻苦地训惶练才能真正练出好舞蹈。

因此,兴趣爱好加专业性的训练才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郝梓吟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刻苦训练的良好品质,告诫学生练舞是一项自我挑战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一份付出,多一份收获!”

向第一个十年出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新疆第一届全国国际舞邀请赛上,金坤花蕾体育舞蹈专修学校荣获集体舞第一名。在新疆历届比赛中,该校学生分别获得9-10岁组、11-13岁组、13-15岁组和16-18岁组的冠军。

2011年,金坤花蕾体育舞蹈专修学校开设了拉丁舞重点班,为有舞蹈艺术天赋的学生打造良好的训练平台,同时也为今后学校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保障教学质量,金坤花蕾体育舞蹈专修学校由从事文艺工作30多年的资深教师、国际级职业教师、评审、国家级职业教师担任助教。郝梓吟透露,学校采取兴趣培养与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训练中充分抓住4-12岁这一黄金训练期。

上一篇:广西师范大学下一篇:海外盾构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