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环境

2024-08-26

新技术环境(精选十篇)

新技术环境 篇1

1 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状况

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先后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 即起步阶段、强化阶段以及深化阶段, 其中起步阶段始于在20 世纪七十年代, 国务院召开环境保护会议, 制定了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 试行草案) 》 , 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正式起步;强化阶段主要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召开了第一次环境监测会议, 实现了四位一体监测网络的初步建立。 同时, 将环境保护纳入我国基本国策之中。 1988 年3 月我国正式成立环境保护局, 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化阶段发生在20 世纪九十年代, 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并确立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 明确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的相关要求。

2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发达国家, 我国在环境监测工作方面起步比较晚, 所以监测的技术发展也相对缓慢, 这样的发展形势对于环境监测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检测技术的硬件设施比较低, 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得环境监测技术发挥不出其自身的实际作用, 很难满足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 首先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环境条件有限, 这对于监测结果的灵敏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而且一些监测实验室根本达不到国家的规定标准, 这在开展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其次环境监测站点在设备的配备上也打不到基本的要求, 很多设备由于使用的时间比较久, 出现的故障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这样的设备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上得不到保障, 使得由于技术水平的低下导致的后果比较严重。

2.2 监测设备管理体制不完善

监测设备自身的工作性能对于环境的监测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不完善现象, 使得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没能直接投入到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去, 使得设备的闲置现象越来越明显, 极大地浪费了设备资源, 与此同时,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没有做好详细的规划, 这样就导致在对仪器的设备需求上缺口比较大, 使得一些监测工作的任务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除此之外, 对环境检测仪器的保护意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侥幸心理也比较强, 这样的心理导致使用过程中设备的损害比较严重, 这对工作的开展也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3 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低

影响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因素除了设备的原因以外, 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的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环境部门对于监测结果的过于强调, 使得工作人员对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极大的降低, 在培训体系上也有相应的缺乏, 使得监测的技术水平很难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 在环境监测项目当中, 工作人员主要是依靠平时的工作经验, 来进行数据的分析监测, 使得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很难得到保障。

3 改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对策

尽管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近年来获得很大的发展, 但是在监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必须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 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新的监测技术, 更好地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3.1 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视

首先, 要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来进行环境技术监测体系的建立, 使得环境监测技术更好地提升, 同时更好地规范专业设备的使用。 比如在使用专业的设备进行环境监测时要先对设备进行检查校对, 在其符合监测标准的情况下再进行使用, 其次, 在分析监测结构的过程中, 最好要使用先进的监测仪器通过合理的分析方法, 来更好地确定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提高监测数据的处理效率, 最后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 要以实际的事实为依据, 不要完全依赖工作经验, 以免出现私自篡改分析数据的现象出现。

3.2 加强环境监测设备管理

监测数据的质量和设备的性能对监测的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环境监测部门, 要加强对设备管理制度的确立, 更好地规范设备的管理流程, 以免出现由于设备的损坏现象影响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与此同时, 由于监测项目的不同, 在对监测目标的规划、监测设备的配备和工作人员的分配上, 要以实际的监测项目为依据进行分配, 以更好地增强设备的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 要做好对监测设备的养护工作, 对于一些重要的仪器要进行重点的检查, 对于出现问题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相应的标记, 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修, 以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3.3 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引进与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能否顺利实施, 以及环境监测技术能否发挥应有作用与人才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为此环境监测部门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首先, 在高校招聘专业技术扎实, 综合素质高的环境监测专业人员, 并进行岗前专业技术的培训;其次, 定期邀请环境监测行业权威专家, 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尤其应讲解最新、先进环境监测设备的应用方法与技巧,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最后, 调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到发达国家考察、学习, 学习西方国家环境监测最新技术与思路, 切实提高我国环境监测水平与质量, 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4 结论

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人们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度也逐渐提升, 国家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从法律的层面上做出了许多关于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的规定, 已经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来进行工作的开展, 所以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 必须要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 通过检测技术的提升来更好地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摘要:环境监测在制定环境保护法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污染物的监测可以更好地掌握污染物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然后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尽可能地减少其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在新环境背景下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几点措施, 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环境,环境监测技术,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钱冠磊.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及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科技信息, 2014, 06:109-110.

[2]祁春满.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东科技, 2013, Z1:150-151.

2018年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 篇2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重点行业治理和管控,开展pm2.5和臭氧协调控制研究与应用,以秋冬季采暖期为重点时段,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紧持减排扩容两手发力,扎实推进水资源合理运用,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环境治理改善三水并重。加快长江、太湖、淮河、近岸海域和农村水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围绕“摸清底数、预防污染、严控风险、扩大修复”的总体思路,以固体废物控增量、减存量为重点,着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农产品土壤环境质量和人均环境安全。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的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网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着力解决生态保护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牢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创新 篇3

【关键词】金融专业 教学活动 新型技术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支撑。尤其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教育领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金融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学校自身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导致在开展相应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这样的教学状况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对该方面的内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一、目前金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活动开展模式存在不足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倍增,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未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很多教师不仅要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要开展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工作。基于这样的状况,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所花费的精力的时间较少,使得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另外,在现今的一些高校中,对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较少,一方面为了节省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采取便捷的授课方式,未对辅助教学的设备进行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1]。

(二)缺乏对学生奖励机制的建设

从上文的论述中得知,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未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绝具体的设计,这样就很难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状况的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是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因素是让学生在学习金融专业课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但是,由于高校教师未对该方面的影响因素予以重视,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了该方面工作的开展。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对金融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对金融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掌握是学习的该专业课程首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对该方面操作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未能实施相应实训课,这样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另外,在开展实训课程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未能将其中的细节和实施后的效果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的状况使得实训课程的开展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

二、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创新研究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在对金融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将新技术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因此,在本章的论述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相应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进而探究。

(一)开展新型的教学活动

目前对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是在线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电子终端产品普遍应用的环境下,学生能在教学平台中对相关的知识和教学视频进行下载,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负责金融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该种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开展具有创新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而丰富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二)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奖励机制

在上文的论述中得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对学生学习效果予以反馈,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金融专业教师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奖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成绩。

(三)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完成对知識的学习是增强学生实际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在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在新技术的环境下,通过利用先进的设备来辅助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3]。例如3D仿真模拟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相应程序、系统和平台的建立,为学生营造虚拟的实训环境,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技能,同时还能提升整个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效率。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对金融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次论述中,对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开展新型的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奖励机制、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望此次的研究能为金融专业教学活动创新献力。

【参考文献】

[1]郝倩.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改革刍议[J].商,2015,05:164.

[2]王小翠.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教学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4,16:231.

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创新 篇4

2013年, 我们关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 策划了“破解教育难题”系列专题;2014年, 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推出“破解教育难题”姊妹篇——“来自实践的报告”系列专题。我们实现了我们的初衷, 通过典型、鲜活的实践案例, 向读者传达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经验。

“移动互联”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正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特别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的提出与应用, 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

有些人说, 移动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前加了“移动”两个字, 只是十几年来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但在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中, 移动互联网不只是延伸, 更是对互联网的一个颠覆。七一小学针对其学校管理及教学的繁杂多样, 建设了更加灵活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利用新的技术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扩大数字空间的支撑范围、提升人机交互的便利体验。他们通过“云端”提供应用服务, 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办公, 实现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智能终端的接入, 方便师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入数字校园进行工作和学习。同时, 七一小学还将大数据概念考虑在数字校园建设中, 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真正支撑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业务。正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让七一小学的数字校园服务无处不在。

当今的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 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所说:“网络对德育既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负面的影响, 然而正面的影响往往被人忽视。”而北京市海淀区正是利用网络德育的正面影响, 使其成为德育工作中的一把“利器”。他们开展网络班会, 通过开发数字平台实现学生自主选课, 基于大数据加强对学生的德育评价, 利用云平台、微信等新兴技术促进网络互动, 丰富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模式……实现真正的“数字德育”, 并逐渐显露出了它的必要性与生命力。

在线教育呈现多元形态发展

在线教育在过去两年间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热潮。面向基础教育的北京数字学校、C20慕课联盟、双师教学等在线教育形态走入人们的视线。

北京数字学校。为进一步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实现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 2012年, 北京市教委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北京数字学校, 依托教育信息化, 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建设北京智慧学习环境, 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北京数字学校通过电视和网络两个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无处不在的学习通道, 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数字学校学习或参与活动;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和交互式网络虚拟学习社区, 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推荐课程, 参与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丰富、多元、精品的数字化名师课程, 为京籍学生、来京务工随迁子女等各种类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家庭教育、育儿指导信息推送服务, 覆盖北京市多个区县近20万学龄前儿童家庭, 深受广大家长的认可和赞誉……北京数字学校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实际获得的均等, 即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无须时间等待、无须自身能动就能直接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未来的北京数字学校, 将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创新, 在开放中获得动力, 在融合中凝聚力量, 定将创造出一个有活力、有动力的网络学习与生活的智慧环境。

C20慕课联盟。2012年被《纽约时报》定义为“慕课元年”。慕课一经问世, 便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 慕课很快被引入中国基础教育,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推动基础教育领域慕课的实施, 改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于2013年牵头成立了C20慕课联盟, 来自全国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共60余所学校加入了该联盟。C20慕课联盟致力于借助慕课平台, 实施翻转课堂, 实现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C20慕课联盟推进时间虽短, 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学习参与度提高了, 学生学业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其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C20慕课联盟的实践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慕课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

双师教学。在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的倡导下,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基金会三方共同发起“1+1慕课教学”项目, 即双师教学。这是一个教育与科技相结合、属于远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项目, 旨在促进教育均衡, 具有公益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目前, 它利用网络把人大附中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的十多所试点学校。在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 由当地教师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自2013年9月10日开始, 五个省市自治区的13所乡村学校开始了与人大附中的双师教学试验。学生的收获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适应了小组式学习方式, 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与城市学校学生的差距。此外, 参与试验的教师也通过双师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更有教师这样总结:“一个班试验, 一个年级受益, 一个教学组提高, 一所学校提升。”

多元的在线教育形态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对此, 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不能置身事外, 需要系统审视和全面思考。上述乃至全国更多的对在线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对促进教育公平、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翻转课堂、微课、创客教育正如火如荼

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形势下, 对于改变中国的教与学方式, 翻转课堂被寄予了厚望。而微课是翻转课堂过程中知识传递的主要手段, 也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个性化辅导的很好载体和中间桥梁。2014年, 翻转课堂和微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热点, 全国各个省市都在研究这些教育热点, 甚至有些地区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实践翻转课堂、微课程。

翻转课堂与微课。山东省昌乐一中在吸收课堂教学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软硬件资源, 与山东省出版集团合作开发了阳光微课数字化学习平台, 开发、使用微课等教学资源, 将数字化、信息化运用于常态教学, 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 昌乐一中已经在初中三个年级和高一年级共68个班级、所有学科中实施翻转课堂, 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施科目最全的翻转课堂实验学校。借助翻转课堂实验, 学校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来说, 理念上是一种超越, 模式上是一种创新。像昌乐一中这样在翻转课堂中产生了良好成效的实践案例并非多数, 在一些地区, 对翻转课堂还存在一些困惑、误区和问题。中国的翻转课堂, 要有中国式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而不是简单照搬国外的翻转课堂模式, 需要中国教师根据自己的校情、学情创造性地发展适合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策略。

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篇5

村庄环境整治应该在现有村庄建筑、设施和路网框架的基础上,以“六提升、六整治”为主要内容,杜绝大拆大建、平山填塘、砍树侵田,破坏历史风貌和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通过各方全面参与,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一、整治生活垃圾

(一)设施建设。

1、垃圾收集点:根据村庄规模和规划,原则上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固定,并应符合方便居民、不影响村容观瞻,周边应有适当宽度的硬质地,方便清洁、转运,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车辆收运作业等要求;垃圾收集点应布局与村庄主次道路旁,方便村民使用,并与道路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周边有适当灌木遮挡,保持与周边农宅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2、垃圾箱:对于居民自行投放垃圾的村庄,宜设置垃圾箱。垃圾箱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设置,一般不少于30户设置一个,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优先考虑采用垃圾桶、密封式垃圾池的形式;

3、清运车辆:垃圾运输设施主要采用专用人力收集垃圾车、垃圾收集机动三轮车、专用垃圾运输汽车等。总人口3000人以下的村配1辆,3000-5000人的村配2辆,5000人以上的村配3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二)村庄保洁、垃圾分类、收运。

1、组保洁:建立并落实农户门前屋后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箱、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由农户自行收集门前屋的垃圾倒入垃圾箱,通过制定卫生保洁村规民约予以明确,将各项制度送发到户并张榜公布,对村级卫生保洁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场所、目标要求制定相应制度给予明确规定。

2、村收集:生活垃圾的应分类收集,宜按照大类粗分、系统衔接、因地制宜、就地处理的原则,以建设成本省和运行费用低为首要考虑因素。收运方式可采用环卫工人上门收集或居民就近投放至垃圾收集点,后经镇垃圾转运站统一运转处理,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对距垃圾填埋场距离在10公里以内的村庄,由所在镇补贴,由村上直接运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其余村通过所在镇的垃圾转运站接收各村垃圾转运,清运车辆由各镇解决。

二、整治生活污水

(一)排放与收集。

1、预处理:村庄生活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洗浴和厕所冲洗排放的污水等。粪便污水可先汇入三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饭店污水汇入隔油池,其它污水可直接进入排水管网;

2、排水体制的选择:一般可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村庄排水体质尽量采用分流制,经济条件一般或欠发达地区近期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有条件时过渡到完全分流制。已经采用合流制的村庄,近阶段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二)排水管道系统。

1、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可根据各地实际,采用沟渠、管道收集或就地自然排放。雨水收集应充分利用地形以自流方式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2、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有条件的村庄宜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无条件的村庄可参照排水沟渠的标准建造加盖的暗渠;

3、排水管网建设:村庄排水系统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污水管道管材应采用UPVC塑料管、高密度HDPE塑料管等塑料管材,严禁使用混凝土管或陶土管。推荐采用塑料、玻璃钢等材质的成品检查井。

(三)村庄污水处理。

1、污水处理应遵循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分类处置;源头分离,资源利用;经济适用,便于管理的原则。

2、污水处理技术模式分为:接入城镇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集中处理模式,分散处理模式。其中集中式处理模式应保证后期的维护与长效管理,与周边卫生环境相协调。

(四)运行维护管理。

1、排水设施及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由所在镇、村或者其委托单位负责,并指定专门的运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范围及奖惩制度,并挂牌公示。

2、工程设计或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正式交付之前应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及时将施工资料及系统运行管理要求等一并交付。

三、整治乱堆乱放

(一)杂物堆放。

1、杂物及废弃物品:主要堆放地点是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对以上位置的杂物堆放进行重点清除。

2、草垛及柴禾堆:村庄可根据自身情况,划定一些重要区域,比如房屋背街面或有绿化遮挡的区域允许给村民们堆放,这样既不影响村庄主要的景观风貌,也方便村民们使用;主要道路沿线、河道池塘周边、公共设施与活动场地附近等地方禁止村民们堆放柴草。这样每户村民可结合自身情况,在这些区域外选择最方便使用的地方堆放。这样也方便村干部后期对整个村中的柴草堆放情况进行管理;当村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密集时,柴草不应堆在电气设备附近及电气线路下方,不能紧挨着建筑物堆放,体积不宜过大,草垛之间应有防火间距。

(二)建筑材料、垃圾。村庄内村民们翻修或新建房屋后,常会剩余红砖、石子、黄沙、水泥管、木板等建筑材料。一般随意堆砌于道路边或者住宅周围。使村庄整体环境显得杂乱,可将此类乱堆乱放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在清理的同时,使用到村庄整治的建设中,比如可将石子与黄沙修补破损的村道、水泥管用于排污水雨水等;装修剩下的木料堆放于院落门口的巷道内,使得本就不宽的道路更加狭窄,也显得很杂乱。将其清理走,也许村里景观木桥的材料就可来源于此。

(三)禽畜散养。农村中禽畜散养的情况较为普遍,对村庄环境与卫生防疫状况带来很大的影响。按家庭散养禽畜应做到人畜分离,结合沼气池建设,改造分散的畜禽圈舍。确保环境卫生,合理集中布置养殖点,逐步实现家畜禽集中圈养。对于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对村中禽畜房可以通过一些绿化植物对它们进行一定的遮挡。

(四)杆线。

1、电线杆的设置。电线杆的设置应当保证道路的通畅与安全,不妨碍交通与行人安全;不影响主要建筑美观和村容村貌;位置不得过于靠近公共场所及村民住宅门口两侧,在建筑物边立杆不应靠近窗子,不影响其他设施;在街道口或分线处应考虑线路转弯、引接或分支等措施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在桥梁下坡、拐弯等易发生车祸的地方不应立电杆。

2、线路如何优化。疏理现有的供电、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线路,规范线路设置,确保线路安全、有序;对于各种线路(如供电、电话、有线电视等),有条件的要按照规范进行铺设;供电线路的布置应沿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跨越,线路应尽量减少跨越村民住宅,不宜在醒目的地方穿越活动广场、公共绿地等;电信线路的布置应避开地质危害地段,应便于架设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的另一侧,防止强弱电的相互干扰;村庄供电、通信线路宜以架空方式为主,各种线路应尽量同杆敷设,杆线应结合道路自然取直,拉平。

(五)广告招牌。在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中,多采用地方材料来制作广告招牌。木制的、竹制的,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要盲目的照抄城市里的招牌样式,越是乡土的越是特色的;招牌的大小要与悬挂的建筑体量相适应;悬挂的位置要注意,不要挡住窗户,影响通风采光,放在屋顶也是不妥当的;颜色和建筑的颜色要协调。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

(一)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村镇工业布局,引导乡村工业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便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引进的工业企业项目按照依法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不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坚决不能投入生产。

(二)开展专项整治。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三)建全监管机制。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采用自查自纠、分组排查、明查暗访、集中整治的方式,经常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

(一)秸秆。禁止秸秆就地焚烧和随意堆放现象,大力推进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开发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秸秆还田补贴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干清粪养殖模式。加快分散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置工程建设,加强分散养殖户的环境监控管理,严令粪便变粪水的养殖模式。

六、整治疏浚河塘沟塘

(一)水体。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

(二)堤岸与护坡。堤岸的横截面不必强求统一,更不要拘泥于左右对称的形态;为方便人们接近水边,与水亲近,同时又使堤岸在河道风景整体中不过分突出,不宜将堤岸的视觉高度差做得太大;为避免给人以整齐划一的印象,不应在长区间内连续出现同一形态硬质堤岸。护坡形式:天然材质护坡,生态护坡,湿生植物护坡,干砌石护坡,实木桩护坡。

(三)滨水空间。

1、道路滨水。应尽可能沿路布置公共设施,以方便更多人享受滨水空间,并应注意临水一侧的安全防护;

2、建筑滨水。宜公共建筑、特别是公共活动类、旅游类建筑滨水,要旨是临水一面应充分开窗,或采取其他措施支持活动亲水,保证视野及水。滨水资源丰富时住宅亦可临水,形成私密性滨水空间;

3、绿化滨水。注意选择亲水品种,植物成熟体量应与所在空间的尺度和环境风貌相协调,避免不恰当地遮挡视线和其他景观;

4、产业滨水。具有运输功能的水体旁宜布局依靠水上运输的企业,包括依靠水运农产品的农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宜充分挖掘滨水空间,发展特色旅游业。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一)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库、小学等加以改造为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引导将村委会、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所、计生站等功能综合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按村庄规模及服务人口配置,为防止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大而无当,村委会建设规模应控制其上限,一般使用面积不超过350平方米。距离城区较近的城镇型及城郊型村庄,其公共设施配套可借助城镇,村庄不需要单独配置。

(二)教育设施。小学应按学校布点规划单独设置,位置应方便学生到校,环境安宁,具体建设标准按小学设置要求。幼儿园、托儿所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具体建设标准按相关设置要求进行配置。

(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已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和改善现有条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无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的村庄,应采取改造利用现有闲置建设用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方式,严禁以侵占农田、毁林填塘等方式大面积新建公共活动场所。

(四)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可与绿地广场结合设置,村庄活动场地应充分结合现状大树、场地、公共建筑、村口进行布置。村庄重要场所可布置环境小品,应简朴亲切,以农村特色题材为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五)公共厕所。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和活动场地,合理配建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公厕,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3座公厕。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特色村庄应结合村庄功能,适度增加公厕布置,公厕应保证与村庄整体风格的协调。

(六)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健身娱乐场所、农副产品加工点等。

(七)布局方式。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局,有结合主要道路带状布局、结合公共空间设置、结合村口设置、点状布局等多种形式。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一)路旁绿化。道路两侧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藤本为辅,应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和模纹色块形式。

乔木型绿化采用乔木孤植或者乔灌混植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村庄主要道路,或者交通性道路。灌木型绿化采用群植或者孤植的形式,主要应用于次要道路。爬藤型绿化适用于道路两侧种植空间较小,道路两侧界面较为生硬的地段。

(二)水旁绿化。根据岸线功能和现状植被,可分为生态自然岸线、经济观赏岸线和公共休闲岸线。

1、生态自然岸线: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种植乡土植物,营造充满地方特色、充满野趣的岸线景观;

2、经济观赏岸线:简洁明快,透水做为基本原则,考虑到观赏性,乔木选择季相变化的秋色叶树种;灌木可以选择耐水湿或临水开花灌木或水岸栽植水生植物;

3、公共休闲岸线:结合广场、小游园等园林形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分支点高的乔木为人们在树下活动提供空间,配以花灌木增强观赏性。

(三)宅旁绿化。宅旁绿地贴近居民,要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植物配置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免影响通风和采光。靠近窗不宜栽植高大乔木及灌木,特别是常绿的乔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植高达阔叶落叶乔木,夏季可以起到遮阴蔽日,冬季又可以达到充分采光的效果。

(四)村旁绿化。村旁绿化以塑造村庄主要景观面,以乔木、果树种植为主,形成房在树中的景观效果。以村庄为中心,四周农田环绕,村旁形成以道路为线,农田为片的景观带。既可沿道路种植整齐的林木,用以防风保土,又可结合农田经济作物的自然景观。

(五)重要节点绿化。

1、村委会:周围种植可以选择较为肃穆庄严的雪松,或是圆柏。也可以选择种植简洁大方的植物作为组团。如果周围有围墙的话,建议做成铁艺围栏式,这样“透绿”效果好,能突显村委会公开的行政特点。同时栏杆上面可以种植爬藤植物。如有水塘,池中可种植睡莲、荷花,有清廉之意。

2、村口:注意增强可识别性,可结合小品、假山等形式,配置以高大乔木和花灌木增加其可识别性;可设置景石与植物相结合,形成盆景式景观入口;如果留有百年古树,就地取材作为村口标志,这里也是村民聚集较多的地方。同时可利用大树自身形态,在旁边配以硬质景观小品,如界碑、古井等,配以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形成村口景观节点。

3、公共活动区:绿化以简洁实用为主,由于人群聚集较多可选用耐踩踏的草坪。灌木尽量不要用到有毒或带刺植物,乔木选择冠型较优美的作为中心广场的庇荫地。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一)水源保护。

1、划定水源保护区 :对于独立设置的集中水源,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并设置保护范围标志。保护区内不得种植庄稼或堆放废弃物。严禁倾倒垃圾和从事一切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2、优化布设排污口:做好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处理,防止排污口污染饮用水源;

3、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加快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种植水源保护林,保护和涵养好水源,防止水源地生态环境破坏;

4、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树立警示牌,大力宣传普及水源保护知识,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防止破坏和污染水源;

5、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有关部门应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进行监督管理,严格监督管理污染源,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特别要防止采矿、工业等对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加大执法力度。

(二)水质处理。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2006)的规定,适时逐步取消村级供水站。为保证饮水安全,对原水需进行处理或消毒后再饮用。地下水流经的地层溶解有多种矿物质,一般含盐量大、硬度偏高,有的含氟等有害物质,应视地下水水质状况加以适当处理。对水质好、未受污染的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井,只需进行消毒处理。

(三)供水管网。村庄供水管网应根据相关区域供水规划优先与城镇自来水厂管道对接。根据各地村庄的地理状况、地貌特点、水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主要通过合理设计供水管网、保证管网施工质量、优选供水管材、更新老旧管道、延伸管网入户等措施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1、对集中式供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应通过技术比较和论证,根据供水规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负责;

2、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的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确保管道施工质量;

3、供水管材应选用质量高的新型塑料管或球墨铸铁管;

4、对使用年限较长、陈旧失修或漏水严重的管道应进行更换;

5、对自来水没有辐射到的农户应将供水管道延伸入户;

6、对需要在管网末梢进行水质消毒的,应安装消毒设备或采取消毒措施,防止微生物超标;

7、集中式给水工程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米的水压要求。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一)道路整治与设施建设。

1、清理占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满足出行畅通的要求;

2、村庄道路的建设应与村庄自然肌理相符合,总体原则是宜窄不宜宽,宜弯不宜直,宜短不宜长,道路的宽度、线型、路面等应与村庄的尺度相吻合。有完善的道路绿化、排水、行车安全等设施;

3、村庄道路照明有一侧布置和两侧交叉布置两种形式。路灯间距应根据灯头瓦数确定,原则上能使行人发现路面上的障碍物,相遇时能彼此辨识脸部,有助于行人确定方位和辨别方向,推荐使用85w节能灯,假设高度5-6米,照射半径25米,可采取随杆架设或单独架设。

(二)路面材质。村庄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已采用硬质材料路面,一般情况下使用水泥路面,也可采用沥青、块石、混凝土砖等材质路面;还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特点,先考虑选用合适的天然材料,如卵石、石板、废旧砖、沙石路面等,即加强村庄了道路的乡土性和生态性,又节省造价;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

(三)停车场。可沿村庄支路相对集中设置停车场地或路边停车;规模较小的村庄可结合村庄出入口,选择靠近村庄边缘地带设置集中停车场地;散点分布的村庄结合自家院落分散停车;规模较大村庄的停车场宜分散布置,特别是河流较多的村庄,应结合水体的分隔,分片布置。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

(一)建筑立面。主要是对建筑立面的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运用、建筑色彩的协调等。在满足现代居住与生活功能要求、不破坏原有农村风貌的前提下,注重道路沿线的建筑天际线变化、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立面形象,展现地域性农业住宅区的新农村特色。

(二)重要公共建筑。农村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祠堂、学校、卫生所、社区服务中心、市场等建筑类型,有着体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承担着农村主要的公共活动、教育活动、商业活动等。在建筑风格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协调,区别在于装饰更考究,用材也更加严格,但能够反映共同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在建筑体量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比不宜过大,可采用群落式布局,建筑层高比普通农宅略高。

(三)建筑传统装饰与符号。无论是新村还是老村的建设与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利用是最有生命力的。在近年新建起来的农民住宅中,屋顶、屋脊、屋檐、围墙、大门等都会采用地方传统建筑装饰,延续原有建筑尺度、形式、材料、色彩,将建筑文化韵味表现出来。对村庄整体外部立面形象中的传统特色进行保全,一些不协调的建筑做法,在村庄整治建设整治中,引入传统符号,地方文化特色在新村建设中得到体现。

(四)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在形态上主要以街巷为代表的“线”空间和相对独立的“点”状空间组成,例如,广场、街巷内节点、水埠、特色植物景观和一些构筑物等。这类空间数量众多,形式各异,是村落空间中最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要素,是村落区别于城镇的重要特色,也是村落之间区别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村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这些点状空间内容纳了村落基本的日常公共活动也承载着特殊习俗或节庆丧娶等重要活动,是村落活力的体现。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一)长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制度,是确保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关键。可通过建立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保持村庄道路、河道和公厕等公共场所的整洁;制定相应制度,让每户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洁和绿化进行包干。村委把这些制度印发给农户,并在醒目处张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执行、人人监督,在全村形成共有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长效管理队伍。村庄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除了培养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村规民约以外,还需要组建一支队伍对村庄垃圾收运、公共场所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方面进行管理,可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兼职的管护人员可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挑选勤劳朴实、工作细致的人员担任。

(三)制定管理标准,量化工作目标和要求。

新技术环境 篇6

根据新课标理念编写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生活主题来组织教学单元。这种组元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点、能力点或者听说读写相对独立的单元编排体系,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立足单元整体要求,结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

1整合的思想,给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带来了新的探索空间

每个教学单元大都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集中多种语文学科因素的教学模块,为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同时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努力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整体人手,自主进入学习内容,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师很少会拿着设计得很精细的教案对教材进行像外科手术般精细的解剖式分析了,以语文学科知识为体系,进行孤立的、线性的讲解现象也逐步减少。

2着眼整体的设计,才能给教学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常见的阅读教学,基本的模式是“初步感知,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体会感悟,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看似关注整体,但是因学生对文本感知有限,当然提不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本来就没有深度,那么“合作解决问题”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最后就导致“体会感悟,拓展延伸”形同虚设。单元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模式都是如此,本来相互有关联的文章仍然被孤立地学习,缺少整体把握,学生虽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拓展了,但仔细想想,课堂中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看是能够看见了,可是却很难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真正的作用,有了形式却缺少实质。一方面,教材中新的组元形式,没有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没有能真正实现。教科书组元方式有变化,但是内容的安排只能采用序列的、逐步的次序,作业和教学方法也基本体现这一次序。教学谢十如果缺乏统整思想,不能整体把握,就无法发展这种组元形式下的更为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和复杂的次序,当然就无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3单元整体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程建设模式

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不再以一篇篇课文来组织教学,不再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割裂开来,而是以单元为一个教学整体,把各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由整体着眼,自主感知学习材料。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再结合单元学习的目标和已有知识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老师在组织单元教学时,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自我的发展。

单元整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新的课程实施或者说是课程建设模式,这样的学习,“在于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和组织能力”。这样的学习“无法通过过度指导或缺乏指导来做到”,这要求教师用整合的思想,在适度的预设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二、新技术环境,使单元整体教学便于组织实施

以计算机为代表工具,互联网为平台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给教育带来了变革。目前,“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基本落实,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全新的技术环境,也为单元整体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1信息化技术环境,拓展了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思路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呈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表达形式——从单一的纸质文本,到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元立体的数字化信息,方便获取,轻松传输,容易存储。多元的知识呈现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在传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也许仅仅只要提供一个画面或者一段视频,学生就可以自主解决。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相对均等,世界逐渐变“平”了_这就改变了信息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对于有一定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教师就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信息或者知识,教学也不再是关注预设的线性的单向传输关系。

数字化的信息存储和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的普及,又改变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更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态。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适宜的时间地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自己的同学、老师或者是并不认识的人分享、探讨、交流,自主构建学习的体验,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

在信息对称条件下,我们应该也更可能改变原有课堂教学中“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按照次序学习课文,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这样“侧重于清晰起点和明确终点”的设计,不再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我们应该更关注于单元整体,关注学习模块和学生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组织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学习系统或网络。这一关注整体的单元设计,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变化和过程之中。

2丰富的课程资源,提高了单元整体教学实施效益

与信息技术环境相匹配的,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内容丰富,分类清晰,设计精美,应用便捷。不管是在学生进行单元整体预习,还是在进入主题学习过程中,或者是在自我检测梳理建构中,都能够起到很好的学习支架和总结反思作用。

一般而言,主题资源包分为知识类(关注单元文本中基础的或者是拓展的学科知识)、工具类(给予一定的学科专用软件或者是制作模板)、案例类(相关学生的学习案例或者是学生的作品样例)、评估类(与单元认识目标一致的小测验或者小量规)、素材类(与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或者音视频文件)。这些主题资源根据单元整体学习方案,对学习者开放。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预设或者自主安排,及时有效地应用这些资源,帮助或促进自己学习。

另外,这些与单元主题相吻合的资源与交互电子白板,构成迷你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使教师能够根据主题或者问题的需要,随机、自主地选取有效信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主题资源促进了教学和师生的有效互动,技术又使灵活多变的学习组织形式成为可能,

学生利用技术作为认知、交流、展示工具,从而开放了学习系统,提升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效益。

3互动反馈技术,促进单元整体教学高质量实现

数字化的文本或者视频的课堂记录,以及蓝牙实时传输技术,使得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得到最大数量的有效应用。教师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更好地查遗补漏,因材施教,调控教学,改进教法;学生因为课堂上的及时反馈,可以强化正确,改正错误,发现差距,改进学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具有文本信息量大,问题涉及面广,主题相对发散的特点。而以数字化课堂记录为基础,蓝牙实时传输技术为载体的反馈技术,正好可以满足单元整体教学中大信息量的传输,并及时呈现,方便反馈的要求。这样的技术,凸显单元整体教学中“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构建,协同学习”的特点。

以表决器(也称反馈器)为心表的互动反馈系统进入课堂,给单元整体教学带来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因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表决器(也称反馈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表决或者反馈都能通过电脑做好记录和分析,这就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因为这—技术而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技术支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深度互动、多场协调成为可能。单元整体教学,关注几个文本的比较,多个知识的关联。多种能力的统整,而表决器(也称反馈器)正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实现协同学习,形成单元整体教学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协同内化,协同思维,协同构建,从而大达成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新学习方式,让课程走向开放、丰富、灵活

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整合的思想。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国标版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每单元的课文内容基本围绕一个主题,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也与主题基本相一致,传统的学习方式没有合理利用这种组合,优化这种组合,假如仍然一篇篇地学习课文,单独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仍然为教材中写作的要求而写作,就会使这种优势被消解。如果把教材中已经进行整合的学科内容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再进行整合,达到优势互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那课程就将走向开放、丰富、灵活。

1关注单元内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项学习内容的整合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一般教材在编写时已经在组织单元编写的时候就进行了整合。比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有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训练;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能领会编者的意图,在进行单元整体学习时,就可以更加灵活。几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根据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形成阅读探究主题,把一篇篇课文作为探讨研究问题的范例。而习作,在阅读探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同学、老师或者自己有兴趣的人物,相机引导进行或速写、或白描、或记叙的描摹。口语交际也要结合自己要表现的人物,设定任务,进行真实情境的采访等等。

2打通课内和课外,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学习的外延无限广阔。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更好地打通课内外的界限,与学生的生活、自我发展的需要、社会活动有效沟通。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外阅读内容与数量的要求,老师觉得很难在课堂上实现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后,摒弃了烦琐的分析,节约的课时就可以进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的阅读指导与阅读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把本单元所学到的一些阅读策略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的整合就沟通了课内外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等等,也因为单元教学着眼于文本、学生、生活三者间的整体设计,便于实施,效果较好。

3把原有学习经验、学习需要与单元文本进行整合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篇7

1 环境监测的意义、作用及任务

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即指以某些技术手段或方法有针对性的对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行定期测定, 以评估其变化趋势并对某些不良的人为因素加以干预保护环境的过程。环境监测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要远大于发展经济对于人类的意义。因为经济即使停滞不前, 人类的生存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曾几何时, 人类不就是在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中渡过的吗。但是如果现在对环境不加以监测不加以保护, 我们的人类将看不到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 我们每一位环境监测者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 全面、及时、准确地对环境的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出监测。

1.2 环境监测的作用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1952年12月5-9日, 因为之前没有人关注大工业对大气的污染, 而造成了被污染的空气形成高压控制了整座城市, 短短5天之内, 12000人因为空气而丧生。当时的空气中的烟尘的浓度已经是平时的10倍还多, 当时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浓度也已经是平时的6倍还多。从这一人间惨剧中可以看到, 环境监测是多么的重要, 环境监测是多么的必要, 环境监测是多么的不可缺少。环境监测的作用就在于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加以调查、分析、把控环境发展的趋势, 对影响环境的状况加以干预, 让环境的发展趋势能向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3 环境监测的任务

我国目前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由于人民群众对污染环境的现象早已习以为常, 因此有很多污染环境的现象没有及时得到举报, 导致大气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遭到破坏, 农业资源的污染逐渐加剧。更有甚者, 滥砍乱伐、肆意破坏草原、为了追求耕地的面积盲目扩大不合理的垦荒等等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造成了我国的环境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局部小气候开始变异等恶劣的情况。这些对自然对生态的破坏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有良心的企业家们斥巨资购买森林树地加地营育, 对环境施以援手、对环境进行保护。但是, 不幸的是, 这样的企业家们毕竟只是凤毛鳞角的少数。因此, 我们环境工作者们的环境监测任务从长期看还将十分艰巨。环境监测的任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监测环境质量、追查污染源、干预突发的污染环境的事件, 保证环境在我们环境工作者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关注下向美化、绿化、自然化的方向发展。

2 环境监测的发展阶段及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环境监测发展的几个阶段

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典型的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 或叫被动监测阶段, 在这个阶段环境监测技术相对滞后;第二个阶段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的趋势的重要手段。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 国家提出了“县县能监测”的目标, 这意味着环境监测设备和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将大幅度提高。

2.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 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目前, 全国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 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 其中环保系统2200多个监测站, 行业监测站2600多个。国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个。此外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监测技术开始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各种精密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相继产生;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在监测站能力建设中要求必须配备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烟气在线、水质在线等监测系统;由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 例如当前有机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一大难题, 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 甚至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因此不断寻求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是当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的迫切需要, 研究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 特别是在水利系统, 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研究不够, 急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支持并指导水质监督工作的发展;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了化学形态分析, 形态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 它包括物理形态分析和化学形态分析, 例如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 其毒理特性不同, 不同的化学形态, 对生物体的可利用性也不同, 形态分析为超痕量分析, 需要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的分析方法, 要求分析方法的选择性要高, 在取样和分析过程中不改变元素的原有形态, 目前的形态分析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多种技术联用及电分析法, 其中电化学分析方法在元素形态分析中最为常用, 包括有极谱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分析及流动注射进样结合电分析监测。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基础、信息源泉和执法保障。环境监测工作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 以满足环境管理现代化需要为方向, 用科学的数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状况和变化规律, 说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重,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起来。所幸人类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重视, 为了改善环境人类也发明了很多方法。下面我们就以实例来说明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在5个世纪以前, 每次吸一口气只能吸进来280个二氧化碳的分子;然而现在的事实是, 每次吸一口气就要吸进来380个二氧化碳的分子;这一数值正在以每年增加2个二氧化碳分子的速度递增。如果不能遏制这种持续恶化的趋势的话, 总有一天, 我们人类终会因为每次吸一口气吸进过多的二氧化碳分子而灭绝。笔者以一个忠实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的身份对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做一个概要性的阐述。

物联网环境下无线宽带新技术应用 篇8

1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架构体系以射频识别系统与网络信息系统构成。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硬件读写器和物理标识组成,两者通过RFID相关接口进行通信。硬件读写器获取物理标识后,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通讯方式将产品信息上传至网络系统中的中间件,然后通过ONS进行解析,设备最终获取产品名称,继而通过EPC媒体服务的各种接口获得产品信息的各种相关服务。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转都会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基础,利用在互联网系统发展的各类通信协议和语言概述。具体说来,物联网的架构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相当于各类物化产品的信息服务的统称。从应用层面来看,物联网中3个层次,也就是说,物联网由3部分构成:第一是传感网络,即以RFID、二维码、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理产品的识别。第二是传输网络,即以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等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传播和计算。第三是应用网络,即在各领域信息服务中输入输出的控制终端。

2 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在物联网体系中处于信息采集的最前端,对物联网的实现起着基础性作用,同时感知层也承担着系统最终执行控制任务。传感控制技术和短距离传输技术是感知层关键技术的两大部分。

一般情况下,传感器(S)负责采集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短距离传输网络(M)传送到其他节点(M)。网络中有一个汇聚节点与网关相接(G),负责将近距离传输网络中的数据汇集发送到互联网等应用平台。带有控制功能的物联网网络则是根据远程控制平台发出的指令,通过网关(G)发送到汇聚的节点(M),并通过短距离传输网络最终发送到相关的节点(M),由相应的控制器(S)执行最后的操作,无线传感网流程图见图1。

注:S 为传感器或者控制器,M 为短距离传输设备终端,G 为网关

无线传感网为全新的智能化信息通讯和控制手段提供了可靠性,其自动组织、高智能化、超低功耗等特点是目前大范围,低成本获得传感信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无线传感网的空间广度可概括为:一方面,在物理线路施工复杂难度大的场合应用广泛;另一方面,原有线路网络可以被替代,从而进一步降低投资成本,满足设备升级、改装和维护的要求。目前,无线传感网在通信、制造业、仓储物流、文教医疗、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环保、安全生产、交通等领域都有丰富广阔的应用场景。现在业界内传感网技术的主要代表标准包括Wi-Fi/Wi Max、Bluetooth(二者有广泛的应用案例)、Zigbee、Z-Wave、Wireless HART、ANT/ANT+、Wibree、Insteon。

3 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主要是远程数据的传输,以基础网络为主,其物联网终端也包含具备数据远程通信能力(接入单元),基础网络是在现有的运营商通讯网和INTERNET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使用2G/3G、有线宽带、NGN、PSTN、Wi Fi等通讯技术,实现有线无线方式结合、宽窄带契合、感知网与传统电信网结合;接入单元也属于网络层的范畴,涵盖了相对独立的物联网终端设备和网关(包括行业信息化应用网关和家庭用户连接的网关及行业间共享类网关)等设备。

现阶段,网络层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在通讯网各层次保证各类型信息和资源的有效使用技术,物联网终端契合与实现应用技术,物联网终端通信寻址相关方面。一个中国电信CDMA终端正常接入网络时,首先要与PCF建立空口连接,在相关连接成功建立后,进行拨号与PDSN建立PPP链接,之后才是发送数据。

物联网网关的主要功能有数据汇聚、数据传输、协议适配、节点管理:数据汇聚是指通过设备网关内置的传感网sink节点,将传感网接收并上报的数据传输到网关。数据传输是指物联网网关具备接收远程应用平台数据的能力,并将汇聚的数据通过通信网络进行远程传输,而其网关可以使用如2G/3G/4G、有线电视、ADSL、光纤宽带、窄带拨号等等多种远程通讯方式。

4 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主要针对应用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来实现,应用层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基于各种软件的大量数据处理技术,同时该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精准分析的平台也是物联网应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程序层的目的是促进应用技术与实际生产生活的高效结合,对各种产业的发展和家庭应用具有推动发展和普及应用的作用。

云计算是开发基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的发展结合起来。依据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可以分为3层:基础架构即服务(Iaa S)、平台即服务(Paa S)和软件即服务(Saa S)。

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程序层的关键技术之一。这是一个为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程序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交付平台,为网络应用程序提供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提供统一数据存储格式、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大大简化了应用程序交付过程和降低交付成本,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云计算与物联网主要有两个结合点。

第一,基于云计算架构,构建物联网通用能力平台,将物联网通用能力平台构建在云化基础架构之上,实现物联网通用能力平台的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和按需服务的能力,并易于应用糅合。

第二,在具体的行业应用部署中,充分利用云计算资源;目前物联网各种应用如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医疗信息化服务等,各自独立建有平台,并有独立开发工具,属于“竖井式”开发方式,各个系统间不连通。云计算的出现,使网络的信息服务更有效率。将来物联网服务更合理的开发方式应该是有通用开发平台、工具、各种库分别进行各种开发,最后应用于各种具体的系统。

物联网的应用离不开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物联网通用能力平台对于物联网产业链各方均有价值,有助于电信运营商提高网络使用效率、规模化发展业务、终端故障快速定位、加强业务管理、实现业务增值。有助于系统集成商通过平台标准接口协议、应用中间件等形式,降低系统集成难度,减少集成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增强市场拓展能力。

5 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物联网具有信息集约化程度高、硬件使用率高、节约软件成本和数据传输并发冲突少等特点。这些优势使得物联网组网技术在电信公司有了必须存在的资本。

摘要:伴随着无线宽带新技术的日趋演进和物联网实现技术的具体化应用,物联网终端数据传导和整合连接多样宽带技术的逐步提升。由此,无线宽带网络技术的介入对加快物联网与智能城市、智能世界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宽带技术,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刘玮,王红梅,肖青.物联网概念辨析[J].电信技术,2010(1).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研究 篇9

1 环境监测的任务、作用和意义

1.1 环境监测的任务

监测污染源, 对突发性污染事件采取应急措施, 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任务。同时, 还能为环境管理活动, 包括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提供监测数据。对污染源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跟踪, 环境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 以及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性事件, 为科学的决策提供支撑。环境监测对象涵盖了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成因素。

1.2 环境监测的作用

具体是指通过环境监测的方式, 遵照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来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物的实际分布情况, 追踪污染源, 并进一步有效控制污染。同时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对监测资料的积累和搜集, 为对环境质量的预报预测、实施目标管理、总量控制、研究环境容量提供数据。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对自然资源合理使用, 制定有关环境法规和标准, 提供一种科学的规划服务。同时一旦发生污染事故, 可采取紧急预案和应急监测, 准确确定污染物的速度和范围、以及扩散方向, 为污染的控制提供依据。它可对环境执法过程中, 由于发生污染纠纷和事故而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所提供的数据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同时, 还能对方法进行验证, 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对污染治理工程进行验收和监测。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性监测。

1.3 环境监测的意义

具体是指通过对环境质量因素造成影响的代表值的测定, 以确定环境的变化趋势, 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的反映环境发展趋势和质量, 为环境规划、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收集材料、现场调查、接受任务是环境监测的过程, 同时还包括综合评价、处理数据、测试样品、预处理样品、保存和运输样品、采集样品及优化布点、设计监测计划、资料搜集、现场调查和接受任务等。

2 环境监测发展的几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具体是指:第一个阶段是被动监测阶段, 既监测和调查典型的污染事故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都非常落后。第二个阶段是目的监测阶段, 主要是监测环境质量。第三个阶段是自动监测阶段, 在这个阶段, 环境监测技术非常先进, 既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环境监测作为重要的手段, 可评估环境变化趋势、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执法。为了能真正的改善环境质量,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 制定了出台了一系列的目标, 其中较为有效的是“县县能监测”的目标, 表示将大幅度提高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和环境监测设备。同时, 在工作日程上也提出了对监测方法进行完善、提高监测能力、对监测对象进行扩展, 并进一步确定监测范围。

3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为政府实施环境监管提供有力的参考, 并提供准确和科学的环境监测数据。随着日益发展的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在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方面, 也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监测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开始由经典的化学分析演变为仪器分析, 各种高精密度的分析仪器也相继产生, 由手工操作迈向了连续自动化。还有其它检测系统, 包括水质在线监测和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目前, 我国已经指定了410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 覆盖了多个领域, 包括农药、固体废物、辐射、噪声、土壤、水质和大气等, 并开展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源监测等, 有大约百余种需要监测的污染因子。

4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加强环保工作的建设力度, 提高管理制度。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它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执法保障, 同时还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源泉。环境监测工作可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 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其发展方向是满足环境管理的现代化, 用科学的数据, 对环境变化规律和现状做出全面、及时和准确的反映, 详细说明污染源排放状况和环境质量,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更好的服务社会。

摘要: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步伐和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 我国开始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 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环境监测及其技术。本文对环境监测的任务、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并对环境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新生污染物,总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胡冠九.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 (05) .

[2]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 2009.

[3]杨婉平.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民营科技, 2011 (06) .

[4]袁海勤.关于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思考[J].环境科技, 2011 (S1) .

[5]徐丽.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环境科学导刊, 2010 (S1) .

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与养羊新技术 篇10

养羊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无论养羊的数量,还是羊肉的产量和皮绒毛等副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全羊系列食品和皮革绒毛系列产品的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活羊、羊肉、羊绒等市场价格坚挺,稳中攀升,使农民养羊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养羊的数量持续上升,许多地区已由农村的家庭副业发展成支柱产业。畜牧生产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30.8%,特别是广大贫困地区,又多是养羊的主要地区,养羊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伴随着养羊数量的增长,固定不变的天然牧场,过度放牧,载畜超标,产草量降低,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不能适应养羊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趋突出,饲养管理技术的改革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养羊业协调发展急需解决的不二法门。

生态养羊采取“羊—草(林)—羊”模式,养羊新技术的推广,不但使养羊业得到充分发展,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生态恢复建设中,随着林地面积的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林下草地植被也愈来愈好,每年的枯草对森林火灾隐患增多使森林防火工作艰巨,采用养羊新技术,消耗了牧草,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森林火灾的危害,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矛盾,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与养殖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笔者根据调查开发示范推广舍饲育肥羊配套技术的实践,结合国家实行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群众要养羊致富的实际,提出改革传统的放牧养羊为舍饲育肥,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构思。

2 充分发挥农牧民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能动性

农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管理保护的主体,更是生态环境改善以后受益的主体。农民又是养羊的主体,养羊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财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养羊对他们来说,目标和利益都是一致的。提高农民养羊的经济效益,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使二者的关系达到有机的统一。只有使群众养羊不到草场牧坡放牧或减少到草地牧坡放牧的次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牧草牧矛盾的问题。

3 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改革放牧养羊技术

我国西部地区,三江源保护地区,三北防护林建设地区以及所有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生态环境建设。而这些地区既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又是我国养羊的主要地区,养羊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国家要实行休牧轮牧,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实行封山禁牧育林草,改善草场牧坡,提高生态环境效益,农民要发展养羊增收致富,就使这一本来突出的矛盾更加尖锐。探索新的养羊管理模式,开发配套的舍饲育肥羊技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革传统的放牧养羊技术,使生态环境建设与养羊业协调发展,就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3.1 舍饲育肥羊技术

传统的数量型放牧养羊向现代的效益型舍饲育肥转变,是对广大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养羊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战略选择,不仅需要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而且需要先进适用的配套技术措施为其提供技术保证。各地区之间在饲养条件和管理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又无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笔者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摸索总结适合当地推广的典型经验。注意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3.1.1规模要适度, 舍饲育肥羊的规模, 要与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和饲草饲料资源条件相适应, 要以出栏肥羔羊的头数, 确定适龄母羊的养殖数量, 一般以每户10只适龄母羊为宜, 最多不超20只, 母羊一年产两胎或两年产三胎, 年出栏肥羔羊20~40只, 稳定纯收入在5 000~10 000元。如果是一胎产多仔的母羊, 适龄母羊还可适当减少。

3.1.2要按羊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管理, 缩短育肥周期, 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科学研究表明, 羊从出生到4月龄以前, 是其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这一时期加强营养管理, 补足精饲料, 是提高舍饲育肥羊经济效益的关键。超过这一时期, 生长速度减慢, 饲养成本增加, 效益明显降低。

3.1.3培养示范典型, 促进生态建设与养羊业和谐发展。舍饲育肥羊示范典型是生态畜牧业新生产力的代表, 是相同地区广大养殖户身边的学习榜样, 示范引导作用明显。培养本地的舍饲育肥羊示范典型, 包括从牧草种植管理, 种羊引进, 杂种优势利用, 育肥羊舍设计建设, 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 拦蓄雨水解决水源, 羊全混合饲料育肥, 疾病防治, 适时出栏等方面配套服务, 取得理想效果。各地应从实际出发, 培养好典型, 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3.2 配套种草养畜

羊是反刍动物,喜食植株高大、粗纤维含量较高的牧草。柔嫩多汁、粗蛋白含量高的牧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过多采食也会引起羊的消化功能障碍等问题。因此,饲养肉羊应以种植黑麦草、苏丹草、苇状羊茅、饲用玉米等禾本科牧草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就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只有科学地确定草本类型和种草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种草养羊的优势,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切实有效的种草方式如下:

3.2.1 纤维型种草模式。

即以种植利用粗纤维含量较高的牧草为主的种草养羊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主要依靠种植牧草供应养羊所需青饲料的农户,是所有养羊户必须优先考虑的一种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在利用牧草的基础上,还应补充一定的粗蛋白、矿物质等精料。可选择种植的牧草品种:皇竹草、墨西哥饲用玉米、鸭茅、象草、苏丹草、无芒雀麦、羊草、披碱草等。

3.2.2 蛋白型种草模式。

即以种植利用粗蛋白含量较高的牧草为主的种草养羊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野生草料资源丰富的地区。野生草料主要为草本植物,粗纤维含量高,在利用这些草料的基础上,适当种植蛋白质含量高的牧草,以作补充。可选择种植的牧草品种:鲁梅克斯、串叶松香草、俄罗斯饲料菜、菊苣,紫花苜蓿、草木樨、红三叶、白三叶、紫云英等。

3.2.3 结合型种草模式。

即以种植粗纤维含量高的牧草为主,同时适当种植部分粗蛋白含量高的牧草的种草养羊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主要依靠种植牧草供应羊的饲料的农户。利用这种模式养羊,因草料的营养成份比较全面,因而可减少精料的供应量,具有成本更低的特点。在同时选择种植上述纤维型及蛋白型牧草的基础上,还可种植黑麦草、冬牧-70黑麦等,以供冬春季节饲用。

3.2.4 改良型种草模式。

即对荒山荒坡或低劣草地进行耕作、施肥、除杂、补播、移栽等改良措施,以形成优质草场,这是一种最经济、最简便的种草模式。因这类地区种植条件一般不佳,应在优先考虑种植当地优良的野生牧草的基础上,在高岗地可选择种植耐旱耐瘠品种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披碱草等;河湖堤滩可选择种植耐湿的苇状羊茅、三叶草、草木樨、披碱草等;盐碱地可选择种植紫花苜蓿、串叶松香草、鲁梅克斯、草木樨、苏丹草、羊草、披碱草等。

3.3 肉用绵山羊肥羔生产技术

因肥羔肉具有比成年羊肉更加鲜嫩、膻味更轻的特点,所以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受消费者青睐,需求量不断增加。肥羔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羔羊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生产成本低。1~5月龄的羔羊体重增长最快,其饲料报酬为3∶1~4∶1,而成年羊则为6∶1~8∶1,从节省饲料上看可节省近一倍。二是羔羊当年出生、当年育肥、当年屠宰,可提高出栏率和肉羊生产周期,经济效益明显。三是从事羔羊生产是适应饲草季节性变化的有效措施,可减少枯草期羊的体重损失。四是羔羊肉市场需求量大、行情好、价格高,某些地方比成年羊肉价高1/3~1/2,而且羔羊皮质量好、价格高。由于生产羔羊肉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世界各国都积极研究,大力发展肥羔生产。肉用绵山羊肥羔生产技术具体措施:

3.3.1 因地制宜,广泛开展经济杂交.世界上羊肉生产主要有绵羊和山羊两部分, 在气温较低、饲养条件较好、平原地带或丘岭起伏不大的地区主要生产绵羊。

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他们的绵羊饲养量大, 羊肉生产水平高。气温较高、环境条件较差的山区主要生产山羊肉, 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我国幅员广阔, 由南到北, 从东到西, 气候差异大、地势地形多变, 绵羊、山羊的养殖数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综合世界各国肥羔生产情况,尽管他们各有特点,但主要一条经验是根据本国本地区自然资源和羊的品种资源情况,选择成熟早、生长快、体型大的羊为父系品种,选择繁殖力高、母性强、泌乳能力好的为母系品种,通过杂交生产出综合性能高的羔羊。例如澳大利亚,一般采用一代和二代杂交生产肥羔。

一代杂交:

采用边莱羊♂×美利奴♀→一代杂交;一代杂交♀×南丘或有角陶赛特♂→肥羔。

用二代杂种生产肥羔:

采用边莱羊♂×美利奴♀→一代杂交;一代杂交♀×边莱羊♂→二代杂交;二代杂交♀×南丘或有角陶赛特♂→肥羔。

因美利奴羊是澳大利亚主要饲养品种,所以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国家羊品种资源的优势,杂交生产羔羊。但过去这种羊主要以产毛为主,繁殖率低、成熟晚、泌乳量小、肉用体型差,因此必须用其他优良羊进行杂交改良。而我国的边莱羊具有繁殖力强、母性好、早熟等特点,再者杂交后代产仔多、生长发育快,但其后代所产的是晚羔。故再用南丘羊或有角陶赛特羊进行杂交,所产的后代体型大、生长快、产羔早,达到了目的要求。在四川省山羊生产中常选用波尔山羊和南江黄羊作杂交种用,因它们具有体型大、生长快、饲料报酬高、耐粗饲、抗病力强等优点,作为终端父本能显著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

3.3.2 广泛采用现代繁殖新技术。

绵羊是单胎动物,每胎只生一羔。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繁殖满足不了现代人们对羊肉生产的需要,因而现代繁殖新技术在发达国家被广泛推广应用于肥羔生产中。如调节光照促进肉羊早发情、提早配种、早期断奶、诱发分娩、集中强度育肥等措施,较好地缩短了羊的非繁殖期,搞一年2胎或3胎繁殖。特别是采用同期发情技术,使母羊同时发情,统一配种,可使羊肉大批量生产,做到均衡上市,全年供应。

3.3.3 实行工厂化、专业化生产。

发达国家发展肥羔生产的工厂化专业养殖企业,一般建在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好的农区或人工草场放牧区。从事专业化生产羔羊的企业,一般具有育肥羊用的羊舍、有颗粒或配合饲料加工车间、有优良品种羊等条件。在工厂化生产的条件下,羔羊一般3月龄可达周岁羊体重的50%,6月龄可达75%,饲料报酬随月龄的增加而降低。

3.3.4 早期断奶,集中育肥。

早期断奶主要分两种情况进行,一种是根据羊羔出生后的时间决定,一种是根据出生后体重决定。按时间进行断奶的在出生后一周左右进行,断奶后用代乳品进行人工育羔。如有地区在培育室内设有自动喂奶机,可同时喂480只羔羊。一般羔羊一天喂代乳品4次,每次30~15 mL,羔羊体重达15 kg时断奶 (代乳) 。再喂给含粗蛋白18%的颗粒饲料,干草或青草不限量。另一种是在出生后40~50 d时进行断奶,断奶后不需要人工饲养羔羊,可完全喂植物性饲料或放牧。其实羔羊出生后40~50 d母乳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即使在自然补乳的情况下也需要补饲其他饲料。澳大利亚大都采用6~10周时进行断奶。一种方式采取按体重进行断奶的办法,一般羔羊活体重在11~12 kg时进行;另一种方式则采取在体重比初生重大两倍时进行断奶。

羔羊断奶后随即补给充足的饲料进行强度育肥。目前,育肥一般都采用放牧加补饲的办法或者采取舍饲育肥的办法。个别国家人工草场好,羔羊断奶后也采用全天候放牧法,仅在出牧前或收牧后补给一定精料。

另外,发达国家在肥羔生产方面还有其他先进经验。如草地改良、建立品种羊生产基地、实行机械化生产、建立疾病防治体系等,都对发展肉羊生产起到很好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国外的肥羔生产先进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总之,在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屏障的大政策下,我们不能“禁养宰羊”,否则当某一天我们发现这个物种资源正在面临稀少,要回头需要保种时,代价就大了。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采用先进适用的养殖方法,科学地生产;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也要有利于绵山羊地方品种资源的保存,更要有利于养羊专业户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

摘要:羊产品不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养羊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但传统放牧管理方式破坏了生态, 这样就使西部大开发中提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的组成部分, 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养羊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即促使养羊产业链前后延伸, 又能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为了加速国民经济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西部大开发中不能“禁养宰羊”, 导致品种资源退化, 而应因地制宜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采用舍饲管理方式、配套种草养畜模式、肥羔生产新技术促进养羊业向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上一篇:中国好生意下一篇:抗性遗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