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2024-08-05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精选十篇)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8年10月在我院超声科超声检查诊断胆囊结石并行临床手术治疗患者165例, 男85例, 女80例, 年龄10岁~78岁, 平均年龄42岁。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HP非凡彩色超声诊断仪及Vivid3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2.5 MHz、3.5 MHz, 肥胖患者用低频探头。检查之前, 患者须禁食8 h以上, 以保证胆囊、胆管内充盈胆汁, 并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急诊患者不受此条件限制, 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及右前斜位, 少数患者还需配合使用俯卧位及坐位或站立位, 各种体位应根据不同体型的患者灵活应用, 采用多切面联合扫查以期清楚显示胆囊和胆管。观察胆囊及胆管内有无强光团, 后有无声影, 是否随着体位的改变而动。

2 结果

165例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并行临床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164例手术结果和超声诊断相符:慢性胆囊炎合并团块样胆囊结石79例, 泥沙型结石29例,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胆结石53例,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6例, 结石合并团块样凝固的胆汁46例, 结石合并胆囊占位3例 (患者年龄均较大) 。误诊1例:超声诊断为“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 患者实为先天性胆囊未发育。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胆系疾病, 患者多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 急性发作时则出现急腹症症状, 在急腹症中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最终的治疗办法则需要临床手术治疗, 诊断的主要方法是超声检查。

胆囊结石的诊断并不困难。目前超声诊断仪的分辨率都比较高, 几乎均能显示出胆囊有胆汁充盈状态下的结石, 即强光团、声影, 及强光团随体位的改变而发生位移 (嵌顿者除外) 。即便如此, 超声检查对胆结石的诊断也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可以达到100%的诊断。国内外资料证明, 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一般诊断准确率达95%左右[1]。本组病例中, 除1例误诊外, 其余超声诊断均与临床手术结果相符。笔者认为在超声检查胆囊时, 只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就可以对胆囊结石作出准确诊断。

认真做好被检查患者的准备工作。检查之前, 患者须禁食8 h以上, 以保证胆囊、胆管内充盈胆汁, 并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急诊患者则不受此条件限制, 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

采用合适的体位, 可以多个体位联合应用。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及右前斜位, 少数患者还需配合使用俯卧位及坐位或站立位, 各种体位应根据不同体型的患者灵活应用, 采用多切面联合扫查以期清楚显示胆囊和胆管。观察胆囊及胆管内有无强光团, 后有无声影, 是否随着体位的改变而动。

充分利用超声窗, 多个切面联合应用, 清楚显示胆囊, 观察内部结构, 认真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的胆囊结石很好诊断, 但要做好鉴别诊断有时会很难。超声诊断毕竟是影像诊断, 由于超声特性的影响, 难免会出现“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情况, 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可以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假阴性主要发生于小结石、无声影的软结石、结石充满型、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高位胆囊以及因过度肥胖致胆囊显像不满意者。引起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有:一类是胆囊内非结石性强回声病变如肿瘤、凝血块、胆泥、稠厚的胆汁等;另一类是胆囊外的结构或病变因部分容积效应, 形成胆囊内强回声团的结石伪像, 如胆囊颈部钙化淋巴结或术后的瘢痕组织以及胆囊周围的肠袢。须特别注意, 在胆囊不显示的情况下, 有可能将胆囊窝附近的肠袢强回声和声影误认为充满型胆囊结石。但是肠袢的强回声形态不稳定、不清晰、声影内有多重反射回声斑带是其特点。另外, 即使是典型的结石, 还要仔细观察结石的内部结构, 加强和临床的沟通。笔者曾诊断1例患者胆囊内一3.0 cm结石, 而手术结果是胆囊内仅见泥沙样的结石, 未见大的结石。回头看该患者最初的图像则发现是结石比较松散, 因为某种原因结石散开了, 故出现了二者不符的现象。所以超声诊断下结论时最好要留有余地, 特别是超声工作者,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充分发挥超声诊断的优势。超声诊断胆囊结石最大的优点是无创和重复性强, 虽说大部分的患者图像一目了然, 马上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但有些患者则需要反复多次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比如胆囊颈部的小结石嵌顿引起急性胆囊炎时, 结石不一定能看到, 往往需要消炎后复查才能诊断清楚。笔者曾经遇见1例患者, 刚开始时明确胆囊内见一小结石, 变换体位后就再也看不见了, 嘱患者过几天再来, 则又能看见了。所以不能轻易下诊断, 特别是曾经明确诊断过有胆囊结石的。

拓宽思路, 做好超声诊断, 既要考虑常见的情况, 又要想到少见的方面。本组误诊的1例患者就是胆囊先天没有发育, 胆囊区的强光团为粘连的肠管。胆囊先天不发育的情况很少, 但不是没有。当胆囊不显示的时候先要看是不是餐后胆囊, 是不是胆囊术后 (现在胆囊切除术采用腹腔镜的患者越来越多, 手术切口有的很隐匿) , 是不是胆囊没有充盈, 最后一定要想到是否胆囊先天没有发育。

总之, 只要认真细心做好以上几点, 就会大大提高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超声检查对胆囊结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且具有无创、经济、简便、无痛苦、直观、实时、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故超声检查应作为胆囊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篇2

摘要:目的 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以及手术鉴别资料的差异。结果 术后病理鉴别为急性阑尾炎阳性57例,阴性2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1例,蜂窝织炎性阑尾炎22例,坏疽性阑尾炎20例,准确性为96.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急性阑尾炎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且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效果。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鉴别;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中一种常见引起腹痛的疾病[1],在传统的急性阑尾炎诊断中主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体征变化和血常规检查等进行推断,其需要进行尽早的诊断与治疗,才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随着我国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临床诊断与鉴别中起到了很到的作用[2]。文章主要针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诊断与见表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实验观察,先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46例,女性40例,患者的年龄为年龄为(17.5~68.6)岁,平均年龄为(33.5±1.2)岁,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大。术后病理鉴别为急性阑尾炎阳性57例,阴性29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本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进行检测,使用高频3.5MHz探测头以及低频7.5MHz探测头.所有患者在检查前不能上厕所,确保膀胱中的物体存在,患者在检测时调整为平卧的体位,首先使用腹部探测头对腹腔进行常规检测,然后使用高频3.5MHz探测对患者的右腹进行全面的扫描,扫描的重点是患者的右下腹的麦氏点周围或患者可感到明显的疼痛部位。对患者的阑尾及周围组织进行全面的扫描,若腹部脂肪较多的患者可以使用谐波扫描,并对患者的阑尾局部血流进行扫描,将患者的检验资料进行保存,可以与术后的`病理分析相对比。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以及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以及手术鉴别资料的差异差异采用P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术后病理鉴别为急性阑尾炎阳性57例,阴性2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1例,蜂窝织炎性阑尾炎22例,坏疽性阑尾炎20例,准确性为96.5%,说明测试多普勒超声诊断在急性阑尾炎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慢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篇3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超声诊断;影像表现

慢性胆囊炎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临床上以前者居多,约为70%。由于结石的刺激及阻塞于胆囊颈及胆囊管,使胆囊中胆汁淤积而形成慢性炎症[1]。于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萎缩而壁厚,被诊断为慢性胆囊炎。B超是慢性胆囊炎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可显示胆囊大小、壁厚,并可探知有无结石。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超声表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65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4年。其单纯慢性胆囊炎23例,合并胆囊结石40例,合并胆囊息肉2例。临床均有持续性右上腹疼痛,餐后饱胀、嗳气,恶心。

1.2 方法 胆道器官的探测仪器应选择高分辨力的实时超声诊断仪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它便于连续扫查整个上腹部,显示肝门、肝内及肝外的结构,以便追踪、显示和观察胆管、血管等结构及其病灶。探头首选凸阵探头,频率为3.0~5.0MHz,肥胖者可选用2.5MHz,儿童可选用5.0~7.0MHz。

2 结果

对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B超是一个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0.3cm以上的结石可显示出典型的结石光团及声影,直径0.1cm的结石可见到结石光点。胆囊可大也可正常大小,壁常增厚,回聲增强,或胆囊壁仅仅显示粗糙。在胆囊萎缩时,胆囊体积明显缩小,囊腔变窄,胆汁充盈差甚至不充盈,仅显示胆囊区为一弧形带状回声。胆囊积水时,胆囊体积明显增大,甚至在右下腹或脐周也可探到肿大的胆囊。瓷瓶胆囊为慢性胆囊炎的一种类型或由于胆囊壁钙化而致,声像图示胆囊轮廓不清、外形消失,仅在胆囊窝附近见囊壁强回声及后方的声影。此声像图有时可掩盖某些恶性病变而导致漏诊。高脂餐后,慢性胆囊炎常示收缩功能差或无收缩功能。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主要病理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可导致胆囊缩小至萎缩;也可因胆囊管水肿梗阻,胆汁不能进入胆囊,而囊内胆汁胆红素被吸收,同时胆囊分泌粘液,而形成胀大、壁厚而无张力的胆囊,囊内存有白色粘液性液体,临床称之为“白胆汁”,亦称为“胆囊积水”[2]。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许多病人无明显症状,于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萎缩而壁厚,被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多数慢性胆囊炎病人无急性发作史,仅有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进食油腻食品后间歇性右上腹痛,背部放射痛。有时出现恶心,上腹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而长期误诊为胃炎服胃炎药物无效。查体可发现右上腹胆囊区轻压痛或不适感,Murphy征可呈弱阳性,如胆囊胀大,右上腹肋下可及光滑肿块。

B超是慢性胆囊炎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可显示胆囊大小、壁厚,并可探知有无结石。其主要声像特征为胆囊的长径和宽径明显缩小,可仅有2cm×1cm大小,甚至显示不清,难以探测。胆囊壁毛糙不平,可明显增厚,大于5mm。胆囊内容物透声性差,可与胆囊壁混同呈一椭圆形聚集光团,类似实体样回声。胆囊较大者有时在胆汁下部出现半圆形回声光点增多的区域,并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3]。胆囊周围有炎症时,其周围条索状或斑块状回声增多,呼吸运动使胆囊有活动“受限”现象。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功能差或丧失。

早期慢性胆囊炎除患者有胆囊炎的症状外,胆囊的大小、形状、收缩功能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胆囊壁稍增厚欠光滑,囊腔内可有结石。典型的慢性胆囊炎表现为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回声增强不光滑,腔内出现形态不规整的中等或弱回声的沉积性团块,随体位改变移动;反映了胆囊收缩功能不全形成的陈旧、稠厚胆汁或胆泥。慢性胆囊炎后期超声表现各异:增殖型的胆囊壁明显增厚可超过1.5 cm,囊腔缩小;萎缩型的胆囊明显缩小,有时囊腔不能显示,仅能显示增强的瘢痕回声,伴有充满型结石时表现为“WES”征。

胆囊壁增厚在慢性胆囊炎超声显像诊断上最有意义,超声测值与手术实测值常为一致。一般均以4mm为异常,与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学基础不同,慢性胆囊炎的囊壁增厚系炎症反复发作而致纤维化[4]。但胆囊壁增厚并非胆囊炎的特异所见,胆囊癌,胆囊周围炎,肝硬化腹水、低白蛋白血症,心力衰竭等疾患均有囊壁增厚。应结合临床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方可得到正确诊断。轻度的慢性胆囊炎声像图无特异性,超声诊断困难,尤其是伴有结石时,很容易诊断胆囊结石而忽略了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胆囊会增大,囊壁增厚模糊。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后呈高回声带,失去胆囊正常形态,容易误诊。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0.

[2] 求钦军,高低频超声结合对胆囊炎及合并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10.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0-861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篇4

关键词:超声影像,胆囊切除术,胆囊残余病变,临床诊断价值

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 使用超声影像对20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胆囊残余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析, 旨在探讨超声影像在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余病变的超声表现, 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 男9例, 女11例, 年龄36~74岁, 平均 (45.25±6.9) 岁。其中曾行剖腹胆囊切除术14例,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例。20例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后均出现间歇性的上腹疼痛及不适等症状, 其中少数患者出现黄疸, 合并急性胰腺炎3例, 合并胆囊癌2例。所有患者在胆囊切除手术后出现上述症状的周期不等, 最长的10~11年, 最短的仅1~2个月。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实时超声诊断仪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胆囊残余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析, 其探头频率3.5 MHz。所有患者在进行检查之前的8 h内禁食, 以仰卧位为主, 侧卧位为辅, 超声检查的位置在剑突下、右肋缘下以及右肋间隙, 对肝内外胆管以及胆囊床区的情况进行扫描和检查。

结果

20例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后均出现间歇性的上腹疼痛及不适等症状, 在临床上将这些症状诊断为胆囊术后综合征, 经常规B超检查, 结果:胆囊残余。通过超声检查, 结果显示未发现肝脏异常。在胆囊床区发现一形似胆囊的无回声区, 其大小形状不同, 长径1.3~5.8 cm, 前后径0.6~2.2 cm。无回声区的形似胆囊的物体边界较为清晰, 胆囊壁厚度>0.4 cm, 囊壁相对较厚且不光滑。其形态也相对较为固定, 无回声区呈圆形存在, 颈部与胆管相连。20例患者中, 有11例单纯胆囊床可见无回声的囊壁, 且囊壁相对较为光滑, 8例胆囊床无回声区内可见一个或是多个强回声的囊壁, 且囊壁相对较为粗糙, 还有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除胆总管结石患者之外, 其余19例患者肝内胆外管均未出现明显的扩张情况。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医疗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 医疗条件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对胆囊疾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改善, 伴随着胆道微创手术的开展和普及, 越来越多的胆囊疾病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虽有其相应的好处,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并发症, 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例数在不断地增加。在行胆囊切除术后, 由于胆囊颈残留或是胆囊管残株过长会形成一个个小的胆囊[1], 这些小胆囊就是残余胆囊。胆囊残余病变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在胆囊切除后留下的病灶残余, 包括残余胆囊、胆囊管残端结石、胆囊管结石以及残余胆囊颈部过长等[2]。通过超声影像的检查和诊断, 小胆囊在超声图像上显示出的体积一般较小, 即使在进食后, 小胆囊的大小也不会发生改变, 这就需要将小胆囊的诊断与胆囊切除术后的胆囊床积液以及胆囊肿区别开[3], 避免出现误诊的情况。患者在术后出现残余胆囊病变的现象,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原有临床症状, 如腹部胀痛、发热以及少数黄疸等没有缓解或好转的迹象, 绝大多数的临床症状变化均与术前的症状相似。

在行胆囊切除术后, 胆囊床的积液通常位于胆囊床的中下部位置, 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边缘不规则、无包膜、无回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情况下被归结为局部组织水肿, 胆囊周围有积液。针对这种情况, 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干预治疗, 大部分情况下皆可以吸收和消失。肝囊肿的形态呈圆形, 囊壁较薄且光滑、无回声, 经超声影像的仔细检查, 其与胆管不相连, 从侧壁可见回声失落。如果发现残余胆囊的轮廓不清, 胆囊侧壁的回声较弱且不规则, 则有可能发生癌变。如果对残余胆囊进行仔细的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的实际病史相结合, 则更容易做出判断, 判断的结果也更加精确, 可信度更高。

对行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的胆囊残余病变进行检查, 首先要排除胃肠道疾病, 主要的检查方法是做胃镜或是其他的检查。在排除肠道疾病引发的术后并发症后, 可选择超声影像 (如本次研究选用的东芝240A实时超声诊断仪) 等仪器对患者胆囊内的情况进行检测。超声影像能够对大部分胆囊残余病变进行诊断和确诊,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实时超声诊断仪可对患者的胆囊残余病变以及胆囊管处的情况等进行有效的检测, 可显示出肝内胆外管并存的病变以及胆道内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

超声检查作为胆道系统疾病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胆囊结石的超声诊断敏感性几乎接近100%。通过超声影像对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胆囊残余病变进行检查和诊断, 相对来说, 操作较为简单便捷, 对患者产生的创伤相对较小, 检查的费用也在患者可承受的范围内, 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是胆囊切除术后进行胆囊残余病变检查的常规方法。与此同时, 超声影像诊断术后胆囊残余病变为后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制定也起到一定的指导和辅助的作用。

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 20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均出现胆囊相关症状, 经超声影像诊断术后胆囊残余病变, 有1例合并胆总管结石, 有11例患者的单纯胆囊床可见无回声的囊壁, 8例患者的胆囊床无回声区内可见一个或是多个强回声的囊壁。

综上所述, 超声影像应作为胆囊切除术后排查胆囊残余病变的检查方法, 在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余病变的诊断中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海, 周苏君, 郭治源.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病变的诊断和再手术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8 (5) :362-364.

[2]汪维恭, 雷虹.超声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及分析[J].青海医学杂志, 2011, 41 (4) :31.

胆囊附壁结石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5

关键词 超声诊断 胆囊附壁结石 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6~2010年收治胆囊附壁结石患者86例,男59例,女27例,年龄18~76岁。使用超声仪SIUI Apagee 3500,选用频率3.5MHz凸阵探头。

结 果

胆囊附壁结石大小及位置:每例患者结石数量1个,单个结石47例,≥2个结石39例。胆囊附壁结石大小约2mm×2mm~7mm×8mm,附着于胆囊壁上;位于胆囊体部38例、胆囊底部36例,胆囊颈部12例。

讨 论

胆囊附壁结石形成的原因:胆囊内胆汁瘀滞是形成胆囊附壁结石的重要因素之一。胆汁在胆囊内停滞时间越长,越易于聚集成结石。此外,胆囊收缩素促使胆囊收缩排出胆汁,根据距离胆囊壁越近的胆汁最后排出,或者来回移动而始终停滞在胆囊中。因此,最早的胆囊附壁结石核心均在邻近胆囊壁的黏膜绒毛之间开始。分析本组病例的声像图表现及手术取出的结石,其结构较松散,碳酸钙的沉积较少[1],故胆囊附壁结石的回声不强且不伴声影或伴有淡声影。

胆囊附壁结石的超声图像特征:胆囊附壁结石与胆囊壁关系紧密,胆囊壁连续性好,附壁結石的回声比胆囊壁回声稍增强,改变体位不移动。位于胆囊体部与胆囊底部多见,胆囊颈部附着率低,可能因附壁结石体积小,胆囊颈部受胆汁动力的影响,不易附着,胆囊体部与胆囊底部相对易于停留而附着[2]

胆囊附壁结石的鉴别诊断:胆囊附壁结石其后无声影或只有淡声影,亦无体位移动性,容易与胆囊内肿物的声像表现相混淆。在诊断时应注意与胆囊息肉和胆囊癌相鉴别。①胆囊息肉:胆囊内壁可见≥1枚小的圆形高回声光团突入胆囊腔内,直径2~13mm,光团与胆囊壁相延续,有蒂;边界清晰光滑,无声影,无体位移动性。而胆囊附壁结石则是附着于胆囊壁上,无蒂,结石直径多<10mm,边缘不光滑,其与胆囊壁之间有淡声影。②胆囊癌:由于胆囊癌是从胆囊壁向胆囊腔突出生长的肿物,光团直径多数>10mm,有些合并典型结石声像,且均伴有胆囊壁的改变,必要时作动态观察,可以与胆囊附壁结石相鉴别。

参考文献

1 刘晓君.106例胆系结石成分及声像图特征分析[J].山东医药,2003,43(17):40.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检查诊断胆囊息肉患者108例, 男71例, 女37例, 年龄26~78岁, 平均52岁。其中胆固醇息肉43例, 胆囊腺瘤65例,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使用日本株式会社生产FUB-5500型彩色多普勒数字化超声诊断仪, 探头:3.5~5.0MHz凸阵变频, 频率5~13MHz线阵变频。声束与血流夹角<60°。

1.2.2 胆囊息肉对比检查

被检者一律于检查前1d在晚餐后禁食, 次日上午空腹接受超声检查, 检查时患者仰卧及侧卧位, 先用B超常规检查胆囊内隆起病变, 观察其大小、位置、形态及声像图特征, 作出诊断;然后用彩色多普勒检查, 观察其隆起病变内部周边是否有血流信号。方法是先用低速彩色多普勒寻找和发现血流信号, 在血管较丰富处取样, 并测出其血流方向和速度。这次检查同一组108例患者全部经过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结果确认为胆囊息肉, 其中胆固醇息肉43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39例, B超检查出30例, 影像呈颗粒状, 乳头状或桑椹状隆起, 有蒂与胆囊壁相连, 内部呈强回声或中等回声;胆囊腺瘤65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59例, B超检查出45例, 显示多发, 为类圆形中强回声, 约3~7mm, 胆囊壁增厚毛糙。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2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注:2组数据检查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3 讨论

胆囊息肉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 以中青年为主。单独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 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目前主要诊断手段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出率可达90%以上, 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 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 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 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 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 病变处的粘膜改变, 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 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 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肿瘤, 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 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 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 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B超检查特点:单发、中强回声光团、不移动、体积较大 (超过1cm) 、多发于胆囊颈部、外形圆或类圆光团、不移动;所谓假性肿瘤, 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 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 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 此类胆囊息肉的特点如下:一般无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一般为体检发现;B超检查特点, 多发、强回声, 体积较小 (<1cm) 、多发于胆囊底部、外形不规则;症状: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胀痛等胆囊炎症状B超检查由于胆囊息肉一般较小, 直径<1cm的息肉如果不是特别细致的检查容易被遗漏, 故胆囊息肉主张做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

总之, 彩色多普勒超声一般是用自相关技术进行多普勒信号处理, 把自相关技术获得的血流信号经彩色编码后实时地叠加在二维图像上, 即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由此可见, 彩色多普勒超声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 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实际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欢迎, 在临床上被誉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超声检查无损伤、无痛苦, 重复性强又经济实用故可反复多次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胆囊息肉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B超检查的2组数据与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 其中胆固醇息肉组43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39例, B超检查出30例, 检出率分别为90.70%, 69.76%;胆囊腺瘤组65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59例, B超检查出45例, 检出率分别为90.77%, 69.2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检查结果的准确率可达90%以上, 它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关键词:胆囊,息肉,多普勒,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李伟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 (2) :39.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回顾綦江县中医院近4年来68例经超声诊断为PLG患者。部分病例合并胆囊结石及肝功能异常, 其中男38例, 女30例, 年龄20~70岁, 平均43岁。仪器选用麦迪逊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患者空腹8~12h, 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进行胆囊常规检查, 以能清晰显示胆囊轮廓及内部回声为准, 重点观察其内部病变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及回声特性。

2 结果

68例经手术证实的胆囊息肉患者, 超声表现为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赘生物, 呈强回声或等回声, 不伴声影, 不随体位移动, 少数带有蒂的息肉可有小范围移动, 病理与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胆固醇性息肉43例约占本组63% (43/68) , 超声表现为息肉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6mm, 无声影, 可伴有结石;炎性息肉13例占19 (13/68) , 超声表现为息肉回声较强, 单发或多发, 多数伴有慢性胆囊炎的病理改变 (10例) 少数伴有结石;胆囊腺瘤 (又称管状腺瘤) 12例约占18% (12/68) , 此型超声表现为均为单发, 不伴结石, 生长部位不定, 病灶的平均直径明显大于胆固醇性息肉, 其中有2例病理诊断为腺癌。

3 讨论

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病, 是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病变, 由于患者常无症状, 诊断上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发现。胆囊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 本组病例中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占82%, 而胆囊腺瘤属于肿瘤性息肉占18%, 说明大多数胆囊息肉表现为非肿瘤性息肉, 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文献报道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倾向, 而肿瘤性息肉有恶变可能[1]。因此对胆囊息肉的肿瘤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胆固醇息肉与炎性息肉声像图特点类似, 可发生在胆囊任何部位, 可单发或多发, 息肉体积较小。本组病例息肉大小在 (3±1.85) mm以内, 常伴有结石。而腺瘤均为单发, 底部较多见, 且息肉大小范围在 (7±4.10) mm。所以胆囊息肉大小可以初步判断其病变性质[2]。胆囊息肉以非肿瘤性息肉多见, 提示我们该类病例可以临床观察, 并不一定手术治疗。文献报道, 胆囊腺瘤的恶变率为1.5%, 胆囊腺瘤与胆囊癌密切相关。本文12例腺瘤性息肉有2例恶变, 因此, 对于息肉单发的较大病变, 应考虑肿瘤息肉并尽早手术切除。胆囊腺瘤和癌的发生研究认为与结石及慢性炎性反应对胆囊粘膜长期刺激和损伤, 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有关, 当患者免疫力低下时, 胆酸等致癌物使黏膜发生息肉或乳头状瘤, 继而发生癌变。所以, 对胆囊息肉直径较大合并结石的患者应尽早手术。超声检查和随访, 给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大多数的PLG均在体检和其是疾病检查中无意发现, 因此, 有必要强调检出PLG的意义, 确保早期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对于超声诊断认为非肿瘤性息肉病变可动态观察病灶数量、大小及回声变化。对生长速度快、直径较大且单发的息肉可建议外科尽早手术切除。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诊断68例胆囊息肉的声像图表现, 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非肿瘤性息肉大小在5mm以内, 常伴有结石。而腺瘤均为单发, 底部多见, 且息肉大小在7mm以上。结论超声诊断胆囊息肉可依据息肉数目、大小等情况, 判断其病变性质, 指导临床手术切除或随访观察。

关键词:超声诊断,胆囊息肉,病理

参考文献

[1]黄承孝.超声医学影像诊断[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09.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4年7月间来该科室就诊的90例胆囊息肉患者中, 有男患者46例, 女患者54例, 男女比例为8:9;患者年龄分布在27~84周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0.6±8.9) 岁。这些患者中, 大多数无明显症状, 少部分患者出现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 还有极少部分患者出现反复的上腹疼痛症状。所有选取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 且于术后行病例学检查。

1.2 设备与参数

实验运用飞利浦HD11、IU22型和西门子SONOLINE Premier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设置探头常规频率3~4.5 MHz, 高频探头设置频率8~11 MHz。

1.3 方法

接受检查患者在进行检查前一昼夜内不准进行高脂肪饮食及使用可能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禁食时间为:晚餐后开始, 持续时间最少为8 h, 直至第2日上午, 空腹进行检查。检查时, 患者选取左侧卧和仰卧两个体位, 且有需要时需保持胸膝位或站/坐位[2]。检查过程:于患者右肋间、剑突下及肋缘下等位置行多切面扫描以探明胆囊及周围情况, 发现可疑处时, 应对可疑处进行放大, 重点观察。将胆囊发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所产生的回声、边界、病变内部以及病变周围血流信号等多种特征记录。样本容积选用1 mm x 1 mm x 1 mm规格, 声速与血流选取60°以下夹角, 阻力指数为重点测量数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90例参与研究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 64例为乳头状、团状或桑葚状的形态, 占71.1%;21例基地较宽, 占23.3%;5例基地较窄, 占5.6%;有58例高回声, 占64.4%;17例为较高回声, 占18.9%;有7例等回声, 占7.8%;有8例为等回声, 占8.9%;有76例胆囊壁正常, 占的84.4%, 有14例胆囊壁增厚, 占15.6%;有54例单发, 占60.0%;有20例伴发两枚者, 占22.2%;有16例两枚以上者, 占27.8%;患者总体病变直径在5~35 mm之间, 平均为10.1 mm。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90例B-PLG患者中, 经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54例为胆固醇息肉, 占60.0%;19例为炎性息肉, 占21.1%;8例为胆囊结石, 占8.9%;3例为腺瘤, 占3.3%;3例为囊壁纤体结构紊乱, 占3.3%;2例腺肌症, 占2.2%;1例为粘膜下层软结节, 占1.1%。将两种检查法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法误诊5例、确诊85例, 准确率为94.4%, 与传统病理手术法比较 (χ2=5.143, P=0.059)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三者在年龄 (F=0.610, P=0.550) 、胆囊壁增厚 (F=1.421, P=0.492) 与病灶直径 (F=1.019, P=0.460) 3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病灶数量 (χ2=2.703, P=0.259) 、病灶回声 (χ2=1.730, P=0.943) 、形态 (χ2=2.454, P=0.263) 、病灶内血流信 (χ2=1.172, P=0.955) 号及合并慢性胆囊炎 (χ2=2.004, P=0.213) 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该文中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法误诊5例、确诊85例, 准确率为94.4%, 与传统病理手术法比较 (χ2=5.143, P=0.059)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该方法对良性胆囊息肉的诊断率与常规方法几乎无差异, 与此同时, 减少了患者因手术而产生的创伤与痛苦, 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患者的权益。近年来国内外诸多文献中也曾指出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在诊断良性胆囊息肉中效果明显, 创伤小, 权衡利弊, 优于传统手术病理学手术检查方法。

炎性/胆固醇性息肉及胆囊腺瘤, 尤其是胆固醇性息肉, 是B-PLG的主要病理性改变。以超声为首的影像学诊断, 是该疾病的主要诊断方式。促其形成的原因有多种, 慢性炎症、代谢障碍是其最为常见的因素[3]。临床研究认为[4], 胆固醇性息肉直径大多在10 mm以下;良性肿瘤/胆囊癌直径多在10~15 mm范围内;当直径大于15 mm时, 癌变几率较大。该研究中, 54例炎性息肉患者的病变直径平均为8.1 mm;19例炎性息肉病变平均为8.9mm;3例腺瘤患者病变直径平均为11.2 mm。通过对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此疾病与年龄之间关系应重新定位,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饮食内容以及环境的变化, 45~55岁人群发病几率明显升高[5]。且饮食规律不良、酗酒、不吃早餐、电离辐射、饮食过多高胆固醇食物等原因都是促使PLG发病的原因[6]。

该调查中, 误诊胆囊结石为B-PLG的患者共有11例, 这些患者均无明显症状, 且病灶超声检查均存在泥沙样结石、类似多发。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时发现, 结石均为胆色素结石, 质地柔软, 无规则形态, 伴毛刺状边缘[7]。另有6例腺肌症/囊壁纤体结构紊乱/粘膜下层软结节患者被误诊, 其现象与B-PLG相似。由此可见, 在对心态相似的病变进行检查时,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特异性较低, 无法做出准确诊断。而可以显示微血管循环和血流信号的超声造影技术 (CEUS) , 可弥补这一不足。故该研究选用二者联合进行检查。但高频超声无法清晰扫描位置较深的PLG, 所成图像较模糊, 不及常规超声[8]。

综上所述, 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高频超声对B-PLG进行检查, 可精准成像, 不仅对诊断、鉴别B-PLG意义重大, 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有利于预防胆囊癌的产生, 值得继续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莎, 李伟霞.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 2013 (2) :148-149.

[2]求钦军.应用高频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8) :595-597.

[3]聂明, 王黎, 许红英, 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J].青海医学院学报, 1994, 15 (2) :50-53.

[4]吴金生, 何显力, 高德明, 等.胆囊息肉样病变109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2) :104-106.

[5]何晓清, 宗方, 吴金香,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粘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1, 2 (9) :18-21.

[6]胡志峰.胆囊息肉样病变100例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00, 8 (5) :384.

[7]李红, 李峻.超声体检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结果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2, 4 (4) :245-246.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5月—2011年6月就诊的100例胆囊结石患者行超声检查, 其中男40例, 女60例;年龄30岁~80岁;临床表现有较轻微的消化道症状或有右上腹隐痛及发作时胆绞痛史、上腹部正中剧痛放射后背痛者 (胆源性胰腺炎) 。

1.2 检查方法

使用飞利浦超声诊断仪, 型号M2540A, 探头频率为3.5~10 MHz。患者首先采取平卧位, 常规探查肝脏、胰腺、胆囊及胆管系统, 随后转为左侧卧位, 详细扫查并观察胆囊位置大小、形态、囊壁连续性是否完整并是否增厚, 胆囊内异常回声并结合体位的变化对异常回声进行仔细地鉴别诊断, 随后观察胆囊周围是否有积液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及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有无结石等。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 与术后诊断相符的85例;误诊14例, 其中6例为胆固醇结晶, 8例胆囊沉积物;1例为萎缩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受大网膜遮盖而漏诊。

超声检查结果:单纯性胆固醇结石的76例, 充满型胆囊结石的9例, 胆囊沉积物8例, 胆固醇结晶6例, 萎缩性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1例。术后追踪, 大多数病例与手术结果相符, 仅少数病例因年老肠气较著、体位受限、操作技术因素导致漏诊及误诊。

3 讨论

3.1 典型声像图表现

典型的胆囊结石有三个特征: (1) 胆囊腔内的强回声; (2) 后方伴有干净的声影; (3) 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由于结石本身种类及其声学特征不同, 周围胆汁性状及多少的差别, 胆囊内强回声可有较大的差别[2]。其中较大而孤立分布的结石, 其形态多种多样:表现为有多角状的强回声、新月形强回声、满月形强回声团。因为声影是结石固有声学特征的声像图表现, 是结石对声能吸收及对声速反射和折射的综合效应, 使其后方拖有长长的干净的声影, 进而与胃肠气体形成模糊杂乱的不稳定声影进行鉴别。结石会随着体位的多种变化而发生移动, 如平卧位转向左侧卧以及转变成坐位、膝胸卧位时, 会发生不同方向的移动, 但其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结石本身的比重和胆汁的性状。较大孤立的强回声, 边界清晰, 回声明亮, 后方会有无回声的暗带即为其声影, 该结石会因体位的变化发生改变;多发的小强回声结石因体位因素堆积于胆囊后壁时, 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强回声堆积, 以致无法显示每个结石的回声;另外, 部分结石无声影。对位于胆囊颈部此类结石, 为了避免漏诊, 需要改变多种体位进行检查;同时患者屏气后推移肠管, 提高显示结石的显示率, 并且检查者尽可能保证声束始终对准结石团块状强回声;还要对探头适当加压并结合拍打患者后背以便使结石发生移动, 利于观察作出准确诊断。

3.2 特殊表现的胆囊结石

(1) 充满型结石:超声表现为胆囊窝未见正常胆囊回声, 其形态和轮廓均被强回声及声影取代, 后壁无法显示, 腔内仅见狭细胆汁回声甚至消失, 在声像图中其特征为在声影顶端的强回声带外表包绕一层很细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线, 这一结构被称为“WES”三联征。此时要注意与肠气或者其他组织产生的强回声或假声影相鉴别, 同时结合改变患者体位, 仔细观察, 以防误诊。 (2) 无声影的结石:超声表现为结石小于2 mm或因密度太低后方可能没有典型的声影或声影模糊极易造成漏诊, 实际上其声束的宽度大于结石的直径时, 可能由于部分体积效应使周围组织的回声与结石声影发生重叠之后而造成模糊, 以致于无法全部看见结石的声影存在, 胆囊后壁增强效应也可能掩盖比较弱的声影, 这时检查者的技术水平因素以及所使用探头频率的大小对结石声影的显示有一定影响。所以操作者在检查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高频探头, 适当地调整探头方位, 让探头的声束垂直结石表面, 并适当减低增益可以显示不清楚的声影。检查时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多方位改变, 同时让患者屏气减少深呼吸, 加大结石声影的显示。检查中注意拍打患者的后背协助胆囊内异常回声的移动, 提高泥沙结石的阳性诊断。胆泥堆积后呈圆团状与无声影结石容易发生混淆, 此类病例经过仔细的超声检查后, 后期追踪复查, 再作出准确诊断, 以便减少患者手术痛苦。小的结石堆积掩盖致漏诊胆囊息肉, 仔细观察同时变换多种体位, 可见异常回声位置固定加以鉴别;另外建议操作者有效地利用仪器的电影回放功能, 也会发现很小的结石声影来进行鉴别。 (3) 胆囊颈部结石:胆囊颈部黏膜皱襞和迂曲的胆囊管可以造成超声的折射和全反射, 故正常胆囊颈部可能会出现声影, 检查时应该注意与结石的声影相鉴别[3]。同时也因位置特殊及结石较小时很容易漏诊, 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所以胆囊结石颈部嵌顿时, 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后, 应不断调整探头方位, 对胆囊管部进行细致扫查, 结合拍击背部, 适当让患者同时采取坐位, 部分结石因受重力作用可发生移位。当遇到胆囊颈部梗阻肿大的患者, 可以采取右后肋间扫查, 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 泥沙型结石:此类结石直径大部分小于3 mm, 表现为小颗粒状或小斑片状强回声, 少量时常呈带状分布于胆囊后壁, 此时的结石声影很模糊, 仅表现为胆囊壁毛糙增厚和回声增强, 操作者需要患者变化多种体位来使结石沿重力方向发生移动。当结石颗粒粗大或者微小结石堆积成一定厚度时, 可以产生与强回声带一致的宽大声影。另外, 当泥沙型结石合并胆汁淤积时, 因胆汁黏稠, 比重升高, 微小的结石可悬浮于胆囊前壁, 警惕此类结石以免漏诊。

总之, 胆囊结石在超声诊断中, 因类型不同, 典型的胆囊结石容易诊断, 但当遇到无声影结石和泥沙型结石时, 要与胆泥和胆囊实性新生物进行鉴别。需要操作者对患者进行多种体位变化扫查, 配合拍击患者背部, 协助结石因重力作用而发生移动, 对实性新生物要利用彩色血流成像技术或声学造影技术进行鉴别。特别是当遇到患者条件差老年人肠管胀气、患者过度肥胖等) 导致无法显示胆囊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此时若右肋缘下扫查不满意, 可以从患者背部进行扫查或建议进一步检查, 对肠气遮挡的胆囊结石患者有所帮助, 减少误诊、漏诊。超声检查在辅助检查中, 其准确性在95%以上, 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为了更进一步对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 检查者必须细致全面的, 多体位、多切面反复探查, 并询问患者病史, 结合临床症状及诱因, 综合分析, 减少误诊。超声检查在有胆汁的情况下, 利用高频探头可以发现较微小的结石, 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减少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 诊断胆囊结石时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 具有简便、快捷、无创伤的特点,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敏华.消化系疾病超声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130.

[2]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22.

四维超声诊断胎儿唇裂的价值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3月,在我院超声科进行产前四维超声检查的孕妇约380人。孕妇年龄20~38岁,平均29岁。胎儿孕龄18~30周,平均24周。

仪器方法:使用飞利浦-iu22四维超声成像仪,经腹四维容积探头,频率为V6-2MHz。首先采用2D超声检查胎儿面部,观察胎儿唇部的形态,然后切换四维容积采集框,增加感兴趣区部位,在羊水衬托下显示四维图像。

结 果

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唇裂8例,其中2例双侧唇裂,疑合并腭裂1例。所有胎儿均经产后证实。

正常胎儿口唇轮廓清晰完整。闭嘴时两唇间呈线状回声,张嘴时呈“0”形,上唇上方可见鼻尖,两侧鼻翼形成的三角形鼻子。上唇横断面时呈完整清晰的弧形光带。本组胎儿四维超声检查发现冠状面上唇不连续性中断,横断面见胎儿类似牙槽突回声连续中断,正常弧形消失,唇裂口距离0.5~0.9cm。唇裂裂口大于0.9cm,上腭裂开,直通鼻腔,鼻翼塌陷,裂口处牙槽相对后缩,形成“错位”征象。

讨 论

胎儿唇裂是口腔颌面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唇裂是胚胎在致畸因子作用下一侧内侧鼻突和上颌突未融合或两侧均未融合发生单侧或双侧唇裂。唇裂分裂程度为3度:Ⅰ度,裂口仅限于红唇部,裂口未越过上唇皮肤;Ⅱ度,唇裂口大于红唇部,上唇皮肤裂开,但未达鼻底;Ⅲ度,唇裂裂口达到鼻底,同时伴有患侧鼻翼塌陷,双侧鼻孔不对称等表现,常合并腭裂。

二维超声产前诊断Ⅰ度唇裂能直接显示,而对Ⅱ度和整个口唇部位主体结构显示不清。而四维超声能明显显示特别当胎儿张口时上腭见裂隙并向咽部延伸,胎儿舌头活动活跃,有时甚至伸入鼻腔。胎儿唇裂不仅造成患儿容貌畸形,更重要影响胎儿面部发育,哺乳及吞咽等功能。

四维超声是在3D重建并能提供6种可能的重建方向模式相互组合,能获得优质和清晰胎儿面部图像,为胎儿面部畸形提供客观可靠的诊断依据。可作为2D超声空间信息补充,使胎儿先天畸形诊断率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45-454.

(44%),强化程度较轻结合文献分析可能与神经节细胞为主要成分有关;文献报道肿瘤诊断时高达70%病例已经有骨、骨髓和淋巴结、肝脏等远处器官转移,本组诊断时发现转移达88%(22/25);儿童后腹膜常见肿块主要鉴别有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和畸胎瘤及神经节细胞瘤,其中后两者属良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肿瘤包膜以及不越过中线生长和畸胎瘤瘤内含脂肪成分等容易与前两者鉴别;文献报道膈脚后淋巴结转移和后腹膜血管包绕是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鉴别的重要特征[3]。总结易合并钙化,包绕大血管,越过中线生长,后腹膜淋巴结和较早远处脏器转移仍然是神经母细胞瘤与肾母细胞瘤CT诊断最有价值的鉴别诊断依据。

螺旋CT扫描是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母细胞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为术前临床诊治提供重要诊断线索。近年来由于MRI在儿童后腹膜肿瘤的应用积累,将会在儿童后腹膜肿瘤诊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John M.Maris,Recent Advances in Neuroblastoma,N Engl J Med,2010,362(23):2202-2211.

2 Eo H,Kim JH,Jang KM,Yoo SY,and et al.Comparison of clinico-radiological features between congenital cystic neuroblastoma and neonatal adrenal hemorrhagic pseudocyst.Korean J Radiol,2011,12(1):52-58.

上一篇:财务内部管控下一篇:权力运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