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

2024-07-10

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精选十篇)

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 篇1

关键词:课内外互动,策略,史料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恰当的课内外互动学习无疑可以充当火引, 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化难为易, 将历史学科充满人文情怀、智慧与感情的一面点燃。

一、高中历史课内外互动学习的缘起和现状

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学界对高中历史课内学习的研究较多, 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对课内外互动学习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首先, 从心理学上来看, 学生历史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并非仅仅来自教室课内的讲授, 而实际在很大程度上,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来自于学生自身在课内和课外的自主建构。从教育哲学层面上来看, 教育环境本身就有大小之分, 从小的微观方面来看, 教育环境主要是指课堂, 而从大的宏观层面来看, 教育环境还应包含学生的整个生活, 广阔的课外自然包括在内。

第二,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 高中的学生具备课内外互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对课内外互动学习的课堂充满着兴趣和热情。 打造活色生香的历史课内外互动学习, 对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对终身学习裨益良多。

二、高中历史课内外互动学习策略的研究

“ 策略”一词泛指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课内外互动学习策略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为有效达成课内外良性互动学习这一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 在课外活动引入课内教学过程中, 以史料为载体, 让学生自己搜集、分析书本之外的鲜活的史料, 在课堂上进行探讨, 变革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效果。

首先, 在日常教学中, 学生往往不知道该从哪里才能找到合适的史料。 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需要向学生先介绍史料的分类和常用的史料查询方式。 在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搜集史料的同时, 他们也会对史料的真伪提出质疑, 有了初步的考辨史料的意识。

其次, 课内外互动学习的教学环节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外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在选择问题时需要注意, 问题的设计应该是紧扣本课的重难点, 同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点。“ 因为疑点是每个学生或每堂历史课无法避免的, 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有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 ①……”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 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历史知识, 解决心中的疑点。

第三, 史料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切入口, 但如果没有同步的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的话, 再好的载体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功能。 历史课堂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 在我们的课堂里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呆滞的局面, 要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 动”起来。 ———当然, 这个“ 动”, 主要是指学生内心世界的“ 动”, 思维的“ 动”, 情感的“ 动”。

下面以《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为例, 尝试用课内外的互动诱思释疑, 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中的一课, 该课的概念多, 涉及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方面的内容。 而其中十二铜表法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这一知识点时的时候, 如果“ 以教材结构为基础, 依次推进, 来完成教学任务。 显得内容干瘪、枯燥, 概念深奥、繁杂, 学生很难接受。 ”因为书本对十二铜表法的背景和内容的介绍寥寥几笔。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可以课前设计学生查阅十二铜表法颁布背景和内容的史料, 并对十二铜表法内容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课堂上教师在新课教授的时候, 直接请学生把课前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观点进行交流。 学生就非常容易得出罗马法的特点。 这样的课内外互动设计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同时很大程度提升了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高中历史课内外互动学习需注意的原则与方法

1.课外互动学习的史料设计要为课堂主题服务。 就是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分析的史料必须围绕、从属、服务一堂课的“ 灵魂”或“ 主题”, 要为某一堂课的历史教学目的服务。 如果学生课前的活动不能围绕主题, 缺乏灵魂统率, 为渲染课堂气氛随心而用, 率性而为, 这样的运用对解决历史课教学中的重难点毫无用处。

2.课内外互动学习环节在课堂上的运用要适量和适度, 过犹不及。 一堂历史课只有40 分钟或45 分钟, 如果互动环节设计过多, 切换过频, 会使学生顾此失彼, 抓不住要领, 冲淡了主题。 在要求学生查阅、分析的课外史料在数量与难度上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互动学习环节使用不能“ 功高盖主”或喧宾夺主, 不能冲淡教学主题。 二是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强弱。 不能超越他们的理解范围和能力范围, 一切都要从学情出发。 三是教材已有的史料不重复使用, 以免影响学生的兴趣, 或扼杀学生的热情。

3.除了教会学生鉴定真伪,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不同年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 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 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 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典型而关键的课内外互动学习能让课堂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可以掘深拓宽历史, 也可以让历史课堂因势借力和转型换态, 这便是历史课内外互动在高效课堂中的精彩演绎。

参考文献

[1]毛经文.《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历史细节的价值诉求》,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年第7期

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 篇2

摘要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原则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必要性原则模式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并在最后设计了22个研究性课题。为了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同步,并检测教改效果,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原则,注重“双纲”(教学大纲和考纲),又不拘泥于“双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表明高考在命题指导思想上,已逐渐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在主观题的设计上,注重研究性、开放性试题,其特征是结论和观点没有定论,无论如何解答,结论和观点都不违背历史真实性与规律性。评卷标准也对标准答案作了较大的松动,只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就可以得高分,得满分。目的旨在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深化,最新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逐步推广实施,极大推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并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的产物,均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习”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习”,强化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高中学生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这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场、观点及其方法和能力,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我们依据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在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体现以下的原则

1实施研究性学习须体现的原则

1.1要体现创造性教育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首先应符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基础的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而高中生,是中小学生心智、思想都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他

用心爱心专心

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践意义方向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如何能提出有创建性的问题,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应明确,高中的学习还是以打基础为主,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的必修课,但并不是高中学习的全部,教师如能把研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教学很好地结合互为补充,使其相得益彰,则更能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1.2要体现过程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尽管研究性学习也看结果,也追求研究成果,但它更看重过程,更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思维方式以及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综合,相对于能否出研究成果,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多少则不宜有太具体的目标。历史研究性学习是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来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一些结论,可能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尤其是通过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搜集研究、思考总结等活动,掌握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方法和能力。即所谓从“研”中学,从“做”中学,可见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恰恰就是过程的本身。

1.3要体现开放性原则

不仅仅理解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收获上的开放、扩大,还应包括营造适于创造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实施的开放性环境。从学习目标上看,除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外,还由于各个学生的研究专题、个人兴趣、能力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多层性。从学习内容上看,学生的研究专题和材料来自于不同的渠道,有课堂的和校外的,有图书馆的和互联网上的,也有来自于社会调查的,等等。从学习方式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有独立的个体活动,也有合作的小组活动,还有多种形式的集体交流活动。从学习结果上看,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各不相同,研究结论也无预定的标准答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1.4要体现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真正把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由于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倡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及内容、方式、结果,都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在自由选题、自主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下,学生不必拘泥于教材或传统观点,并把研究内容引向关注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2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课堂类和课题类搞研究的模式。

2.1课堂类

是指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课也承认了它的主导地位,因此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专题研讨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是学生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只有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研究性学习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如:在课堂举办“历史小论坛”、“演历史剧本”、“历史小论文写作”等活动,让学生上台当老师,上台演讲,交流研究心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类研究性学习有两个的特征,一是教师是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整理出相应的历史问题、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分析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则要求学生评价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对你和周围现实生活的影响)。也可以在习题训练中尝试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方式正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渗透到各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如1999年对洋务运动的评价、2003年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习题训练中,适时进行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次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二是在这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为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出相关的“奇谈怪论”、“神思仙想”。这些问题未在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研究之列,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文革”这一课时,学生对“大跃进”、“文革”对中国社会的破坏认识较偏激,甚至怀疑它们使新中国建国初三十多年成就变得一无是处。对之教师并没有作太多的理论分辨,而是让学生查找建国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状况,就学生所持的几个关键论据作了数字上的质疑,让学生理解实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又有学生提出:没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入侵,中国能否自然地渡过到资本主义?历史事实是确定的,但敢质疑、假设才能更好了解历史真相,在这一问题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列出一系列问题,古代中国有没有对外殖民的可能;殖民主义的过去和现在,今天的中国是否会对外殖民侵略或重新被殖民侵略的可能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2课题类

是指以历史学科领域内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专题,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类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归结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交流总结三大步骤。课题内容,可以来源于教材内;也可以来源于相应的教材外部;还可以来源于非历史学科领域,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强,在研究某些历史课题时,往往要涉及其他学科。选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地方资源拟定;学生也可以结合时事拟定课题。研究方法大

致有:文献研究式、调查研究式、比较研究式等。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可分为:历史小论文、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历史资料汇编等。在课题研究前,先采用集会讲座、兴趣小组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史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之门。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由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和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内容。利用每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寻、实地考察、动手实践,寻找知情人土,访查先驱足迹,搜集、整理、研究史料。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的精神。最后,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如:《对龙泉窑青瓷的研究》一课题时,学生以文献调查为基础,拟定研究方案,通过参观博物馆,去大窑等古遗址的实地考察,了解青瓷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又动手做青瓷制品。不仅使学生获得真切、生动的资料,而且在资料的整理中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过程(此课题获省中学生历史研究性课题二等奖)。通过课题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开辟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深化了学科知识,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知识,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有利于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如: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畲族民俗风情》等课题,就涉及地理、生物、人文知识等相关学科的一个综合性课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以时政热点为研究课题: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中东和平等。引导学生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加强应用性研究,密切联系实际,把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活学活用,确保课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课堂类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再由课题类加强学生的兴趣,形成一定的能力;最后又渗透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全面实现研究性学习难度很大,但只要决心长期尝试,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

3对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目前许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研究性学习花费时间和精力会影响高考,笔者认为只要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妨碍反而能有利于备考复习。但在活动中须注意,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责任在于明确探究的任务,指导学习的方法,将“反思”引向深刻,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历史现象引导到历史思考,从而达到“以史为鉴,明理启智”的目的。第二,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

诚然,历史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师生刻苦勤奋的努力以及合适的内容、方法、习惯的点拨诱导,积极探求“研究性习”活动,那么历史教学将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①《专家解读研究性学习》2003年

②《教育研究札记》耿申

③《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指导策略》严乃超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认知冲突”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认知冲突 研究

所谓高中历史中的认知冲突,即学生由于视野的不断开阔,开始对自己已知的历史信息产生怀疑,对老师教导的历史知识进行反驳。这种现象虽然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学生情绪性格的影响。比如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充满叛逆,如果这时学生对老师有了抵触情绪,就会对老师教导的东西也产生抵触,而不管老师教的东西是不是对的。这就是情绪影响下的认知冲突。

显然,有些认知冲突对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是不利的,教学中,老师要消除学生的认知冲突,从学生的内心入手,让学生减少感性判断,而多做理性的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天空中翱翔。

一、注重内心体验、感受情感教学

学生情感影响下的认知冲突属于非智力因素影响,是学生主体本能发出的信号,即便不表现在行动上,也必然会表现在内心反应上。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非智力的认知冲突,那么势必影响学生接受历史教学的主动性,就会让历史教学陷入困境。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注重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情感教学,即认识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接受历史教学。

比如,在进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探究活动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活动,就自己所知的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交流。那么学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如自己对金字塔的认识,对智能手机的了解等等,这些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沉闷的历史课堂也会有所改观,长此以往就会渐渐形成对历史课堂活动的依赖,爱上历史学习。

又比如,在学习《和平与发展》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对历史进行回溯,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感激自己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样,在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单元时,老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所历经的沧桑,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

从情感上与学生达成共鸣是消除学生非智力认知冲突的有效手段,这其中也包括让学生喜欢上老师这个人,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所教授的东西。

二、明确认知形式,树立正确认知习惯

明确认知形式,树立正确认知习惯,即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点上,需要老师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引导。

比如,在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这个单元时,老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祖国的统一进程与政治纲领,然后就政治纲领的利弊展开讨论,并表明在政治纲领的带领下,祖国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政治思想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这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包括对事实的了解,寻找事实背后的原因,事情发生后产生的影响。老师在教学时要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自然而然的代入到这种习惯当中,也就容易养成正确的认知习惯。

又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进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表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避免学生根据思维定式来决定两种制度的好坏,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据,并借此告诉学生,社会主义之所以有优越性是它适合我国国情,能促进国家发展,能给人民带来利益,不能与资本主义国家一概而论。

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品行,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形式和状态摆在第一位,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的成长铺平道路。

三、认识认知冲突的两面性,积极利用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虽然大多数是非智力的情感性冲突,但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反应出学生对历史独特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要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哪怕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但只要学生有理有据,分析得体,就要给予学生鼓励,因为历史思维的培养比历史知识更加重要,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勇于对传统历史问题提出质疑,是自身能力的体现。

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一单元时,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说法产生了质疑,认为中国古代出现了大量的雇佣形式的劳动,但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并没有朝资本主义结构迈进,这就说明资本主义并没有萌芽。学生的这种看法有理有据,老师不应该根据传统教学思想就否定学生的观点,应该以辩论的角度看待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并对这种冲突给予肯定,以此鼓励学生保持独立思考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又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寻找答案,如新政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新政的内容是什么?新政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一遍知识预习,也产生了对自己固有看法的思考,形成了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利用认知冲突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将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

四、结语

认知冲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历史教学的正常进行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又对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有所帮助。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分清智力冲突与非智力冲突的区别,让认知冲突发挥它优势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聂幼犁. 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J]. 历史教学问题,2009(01).

[2] 戴文君. 老师,错了——一堂“变形”的历史课引发的思考[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1).

[3] 王生. 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关于认知冲突问题的处理——以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为例[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1).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 篇4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 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 在目前实践中, 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 。可见, 从广义上说, 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是一种学习方法,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狭义来理解,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高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从描述性的角度说,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 从历史、社会或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 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 培养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评价等基本能力, 从而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开放性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研究性学习无论从目标、内容、方式、还是结果上, 都有开放性的特点。从目标上看, 研究性学习除了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外, 由于各个学生的研究专题、个人兴趣、能力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多层次性。从学习内容上看,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面更加广泛, 既可以是本学科的,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既可以是单学科的, 也可以是学科综合;既可以是课本上的, 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既可以是校内的, 也可以是社会性的。从方式上看,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学科的封闭状态, 指向了多元性, 它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 也可以是集体或小组合作式的。从结果上看, 课题的结果并不是预设的, 而是开放性的, 学生的体验与收获也各不相同。

2. 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虽然也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性是核心, 从一开始, 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研究。这是因为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课题的选择、研究方式的确定、研究结论的得出, 无一不要求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这样,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其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3. 问题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和研究。课题既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问题, 又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载体,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题, 激发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 学生要注意收集资料,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促使思维不断深化, 并做多方面的分析, 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 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史学研究, 它的周期不可能那么长, 成果不可能那么丰富, 研究不可能那么专深。研究性学习并非一定要求学生达到“发明”“创造”的标准, 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去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它要求学生去发现所学学科知识的联系,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并使其真正内化自己的东西。

5. 综合性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而研究性学习除了继承这一特性外, 更向前延伸。它把研究性课题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专业向社会延伸, 使其综合性大大加强。更何况, 有些问题的解决, 单靠一门历史知识还不够, 还需要有其他各学科的知识。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起主导作用

(1) 教师是组织者

作为组织者, 在组织研究性学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自己教育观念应该更新, 更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能够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否则, 研究性学习就会异化, 变成“新瓶装旧酒”, 而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应提高自身科研素养, 掌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 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如: (1) 撰写历史小论文; (2) 开展读书活动, 编写读书报告; (3) 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4) 编写报纸的社论和报道; (5) 组织讨论, 讨论的方式可以多样, 如论文答辩式讨论、专家咨询式讨论等; (6) 组织辩论; (7) 试教法, 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 变“学”为“教”, “教”为了“学”, “教”“学”结合; (8) 创作历史剧本, 编演小历史剧。教师平时还应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 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 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资料储备。立题之后对于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并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包括有关材料、信息和手段等。

(2) 教师是指导者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一定要制订好计划, 计划应该周密而具体, 并定期予以敦促、完善。在实施计划中, 教师应及时扫清学生的研究障碍, 确保研究过程的顺利推进。另外, 要对学生的行为在方法上加以“规引”, 逐步将学习研究推向深入。在最后的总结交流评估中, 教师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在评价上应遵循过程性和正面性的原则。

(3) 教师是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平等的合作研究过程。教师参与研究, 一方面是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本身, 以求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促进知识水平的再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对教法的摸索与再探讨, 为研究出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新的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积累经验。

2. 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

(1) 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希望通过学习过程, 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当的课题, 参与研究性学习, 达到个人的研究目标,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研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研究课题不同, 形式就会不同。但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 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研习活动。

(3) 历史研究性学习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现有的历史学科教学既不能相互排斥, 更不能相互取代, 而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 研究性学习需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而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 因此历史学科的教学不能削弱。另一方面, 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虽不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 但它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封闭单一的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适应了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这就弥补了学科教学的不足。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 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 而是传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 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 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 才能以优良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 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在掌握基础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 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 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

(4)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 因而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争取多方支持, 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学习安排以校内为主, 校外为辅。

3. 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 课内导学, 提出问题。课内导学, 指结合教材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 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 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 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2) 自主学习, 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 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 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 同时, 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 如文字、图表、音像等, 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

(3) 成果展示, 交流总结。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 学生们通过自主研究与学习, 把握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动力, 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 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4. 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1) 选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研究选定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 在备课时要对研究性课题心中有数, 然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研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选题时还要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 要有足够的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讨, 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 避免空谈。

(2) 研题

课题确定后, 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的方式视内容而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搜集文献式。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 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 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 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 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它一般适用于相对注重学术性的课题, 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等。

(2) 开展调查式。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 对历史遗址、遗物、遗迹进行考察, 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的人进行访谈, 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这种方式因其形象直观, 可信度高, 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更易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服饰文化看社会发展”等。

(3) 讨论思辨式。将研究性课题定为讨论题目, 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组织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或将多种不同观点或论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并有史有论地作出总结, 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对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的评价等。

(4) 模拟角色式。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之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 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从中得到感悟;也可以模拟记者或编辑, 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甚至可以模拟教师, 走上讲台, 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传授给“学生”, 变学为“教”, 从“教”中学, 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研究, 展示成果。

(3) 结题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 它包括撰写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这种报告可以是一篇历史小论文, 也可以是一篇人物小传, 或是一份调查报告等, 一般说来, 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评价、论证及结论, 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成果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 如论文报告会、辩论会、表演剧等等。

总之,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一定要使用好研究性学习,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应俊峰.研究性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

[2]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0) .

[3]周天林.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5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2日 点击数:

易站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豆瓣

站长个人站 站长新浪站 站长网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新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学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成为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认为,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深入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会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正确的态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否则,不论教育者的愿望如何,如果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失败的。因此,必须从以下几点抓起: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意义重大。可见,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并努力得出科学的结论,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全面贯彻课程改革、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改革方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为课程改革贡献力量。

三、研究目标

(1)研究适应新的认知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高中学生历史成功的学习方式的特征。(2)探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良性转变的策略和途径。

(3)探索顺应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良性转变的历史教学新模式。具体如下:

1、自主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新确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通过一系列互动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终身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探究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己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和评判者,更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四、研究方法

材料收集法:收集大量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实践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实验法: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课程,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探讨适应学生实际的学习方式。

五、实施过程

本课题历时两年,一共分为三大阶段五个下阶段:

1、资料搜集阶段。时间是自2007年5月到2007年10月。这段时间里我们重点是利用书籍、网络或其他手段途径搜集各种关乎课题的资料,并进行认真筛选,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然后按类别整理。

2、总结阶段性成果阶段。时间是自2007年10月到2008年3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将研究得出的初步成果撰写成文,以探索出一条适合课堂教学的有效的学习途径。

3、中期课堂试验阶段。时间是自2008年3月到2008年7月。将研究成果实施于课堂之中,并在成员中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总结经验教训阶段。时间是2008年7月到2008年10月。针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教训,继续搜集资料,充实科研资源,完善科研成果。

5、课堂教学再试验阶段。时间是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5月。在总结中期课堂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试验。

六、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2)合作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3)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4)探究学习: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5)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2、实践成果:论文、实验课

七、结论

1、理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组织了多次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我们的理论基础较薄弱,各种任务很繁重,我们还无法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提高。

2、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基础知识学习上,老师和学生也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改变学习方式。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课题实施者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法进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八、讨论与分析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此,我们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文件、书籍、文章等,学习了教学论、教育论方面的理论书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施课题研究的能力。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教学,以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和机会,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在课堂上,我们加强讨论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丰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日益发达的大背景下,我们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给学生更多的背景资料、新颖的教学形式、布置一些课外探究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合作中完成作业。

九、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研究 篇6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具有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和研究。

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措施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当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很多的环节和形式,通过多环节的体验相结合,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知识达到全方位的理解和掌握,将历史事件所渗透的感情表现出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1.课堂讨论中的体验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体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高中历史的讲解中,经常会有很多可以进行深入讨论分析的历史问题,教师要以设疑、辨疑、解疑、体验的教学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多种观点和火花的碰撞,在交流中丰富并完善自身历史知识的构造。教师在总结一章节内容时,要改变根据时间顺序梳理的形式,可以根据内容设置主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例如:在课堂的讨论环节,教师设置“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等,将模块进行归纳和统一,更加贴近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和水平,结合所学所知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与体验的积极性和历史学习动力,带着各种问题加入到历史课题选择板块的讨论。还可以通过课余时间查找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其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不断完善自身的历史知识架构,最终运用知识,结合材料,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角色扮演中的体验教学

历史科目的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一个个不同故事的串接,因而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故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在历史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历史角色扮演的游戏。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表演,进入历史教学内容的历史情境当中,体验与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使学习从抽象化变成具体化,激发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在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如,教师在讲解西周朝代的宗法制相关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情景剧,人物包括周王、王后的子女以及妾之子。然后设计一些周王驾崩、子女争夺王位的情景。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参与一边思考问题,如果妾之子在王后之子出生前出生,那么有关王位继承的问题是否会同时发生变动?为什么会这样?以这种一边表演一边思考一边讨论的形式学习高中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情况下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掌握知识,并且印象深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发表辩论中的体验教学

在高中历史的体验式教学中,展开辩论的环节非常重要,它不但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整理,进而发表言论的过程,同时还是所有学生针对自身的观点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完美地将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相结合,又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内容时,关于实行郡县制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一方观点是丞相王绾派,另一方观点是廷尉李斯派,通过这种辩论的方式逐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好相关资料和问题,针对有关发展中国家应不应该加入到全球化经济洪流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正反方各一组,邀请历史教师参与并组成评审组。要求学生必须找到足够的有力的证据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在查找、归纳和表达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辩论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所探讨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学生观点交流探讨的过程,通过互相合作,互相分享,运用大量的历史史实对自身观点进行论证,有助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观察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体验式教学展望

体验式教学是新形势下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既遵循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又在严格按照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流程前提下,穿插了表演、辩论等多种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说明了教学的实践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以什么形式去感悟和体验,教师都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回归于探索知识的原型,并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和模式,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略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7

高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 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即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十分必要。历史作为过去生活的重现, 本来就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历史教育作为依托历史唤醒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生存的意义的领悟的一项活动, 理应创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学新模式。而历史教育要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 就必须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 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 形成并倡导研究 (探究) 性学习。

高中历史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有几种提法, 一般可归结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 (含制订计划、组织动员、考虑形式) 、实践总结”三大步骤。

(一) 确定课题是确定研究内容和目标

从目前情况看, 确定选题有两种途径:教师提供 (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就附了22个参考题目) 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所选题材的内容大致也可分为两种: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和基本脱离教材的。

从“研究性学习”为创造性教育服务及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观点来看, 鼓励学生自己选题的方式更好。有的教师会担心“让学生自由选题, 是否会天马行空, 太不着边际, 超出了中学教师专业水平范围, 而引致失控?”确实, 这是“研究性学习”给教师的一大挑战。笔者认为, 即使“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 也不应惧怕, 因为盒子底下充满生机, 关键在于教师的“导”。

教师要做好两种铺垫:一是先对学生做一两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讲座, 让学生先有个心理准备。二是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头倡导求异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向老师、课本质疑, 培养一种气氛。如笔者曾在旧高一历史下册的《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尝试“自主式学习”的方式:鉴于东南亚的发展与我国关系较紧密, 同学们也较熟悉, 在课前先布置一作业, 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及自行搜集、阅读有关资料, 再就自己对东南亚经济发展感到疑惑的地方提出一个问题。结果发现, 学生提的问题既新颖又广泛, 有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民族、风俗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 有比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关系的, 有关注华人对东南亚发展所起作用的, 更有联系近期时事, 从“亚洲金融风暴”反思东南亚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的……从中至少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情况下往往能自觉地运用全面、整体地分析问题的历史观;二是在实践中学生往往懂得学以致用, 并不认为历史知识是远离他们实际的。由此可以看出, 老师们不必为学生“动起来”而有太多的担心。

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最急于想知道直接答案, 但懂得“导”的教师往往会因势利导, 引领他们进入更高境界的学习殿堂。历史学科有这么几种类型的问题, 提出些案例让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1. 有的学生好思, 但苦于阅读量不足, 往往会提出些较偏激的问题。

如有一学生对“大跃进”、“文革”对中国社会的破坏认识较偏激, 甚至怀疑它们使新中国建国初的三十多年变得一无是处。对此, 老师并没有作太多的理论分辩, 而是就学生所持的几个关键论据作了数字上的质疑, 让学生理解实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特别是数据分析对研究经济史的重要性) , 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要充分理解好“大跃进”、“文革”对中国社会的破坏问题, 必先多读书, 掌握更多的材料。

2. 有的学生则相反, 课外书读得特别多, 并爱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 但一时未能把两者结合起来, 深化认识。

有一学生对其他同学从义和团武器落后推论清政府在抗击八国联军时的武器也很落后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 撰文指出清政府当时已拥有了一支甚至比八国联军装备更先进的新军, 材料很有说服力的。但在分析清政府为何失败的问题时却卡住了, 只简单地归咎于清军将士太无能。这时老师作了引导:观念的落后比物质的落后更危险、更可怕。这位学生原来是很喜欢军事知识的, 从这事深受启发, 后来他告诉老师, 他由原来专注于搜集兵器知识变得现在对军事思想、军事策略更感兴趣了。

3. 有的学生爱反思历史, 对历史作假想性分析。

如有一学生写了篇科幻小说:郑和是一很有冒险精神的人, 当年他奉命下西洋, 最远到达东非海岸时, 决定一直走下去, “看看世界的尽头怎么样?”……于是, 后来有了郑和发现“新大陆”, 有了“日不落”的中华殖民帝国, 现在矗立在纽约的是郑和塑像而不是自由女神像……问其写作动机, 他说是要出出中国被殖民者欺侮的恶气。想法虽未免单纯, 但小说不能不说是想象奇特, 发人深思。我们不要小看这种想象, 在一般中学生简单地认为历史就是发生了的不会再改变的事实, 而埋首死记硬背时, 这个学生已触及了历史研究常用到或然性假设的问题 (如“没有西方的殖民入侵, 中国能否自然地过渡到资本主义?”) 。历史事实是确定的, 但我们所学的历史却是后人研究出来的“历史”, 在这情况下, 只有敢质疑、敢假设才能更好了解历史真相。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并没就小说作更多的历史分析, 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聊开去:聊古代中国有没有对外殖民的可能, 聊殖民主义的过去与今天, 聊今天中国有没有对外殖民的可能性或重新被殖民侵略的可能性……学生很高兴能跟老师作这样的学术交流, 表示要看更多的书, 写出更好的文章。

可见, 选好题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之重要性就在于“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开启智力之门的钥匙。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提出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 实施研究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中学生开展历史科学方面的研究活动, 在课题研究方法上大致有:文献研究式、调查研究式、假想研究式、比较研究式、思辩研究式等;研究成果依表达形式而分有:历史小论文、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历史资料汇编、历史小论坛等。下面就笔者在实践中开展的“专题历史资料搜集”与“历史小论坛”的活动谈谈。

“专题历史资料搜集”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不少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历史学科没有教给他们实用性的技能 (象读、写、算等) 。其实, 历史的文献研究中就有一项对信息社会很有用的技能──高效率处理信息的技能。围绕一个命题, 能迅速地找出相关的研究资料本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一项特长。只是现行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大多以确定面貌出现, 无需师生再去寻找更多的信息, 才使学生体会不到历史学科的这一“好处”。为此, 笔者开展了一项“寻找身边的历史”的专题历史资料搜集活动──从现代足球的起源、NBA的历史、可口可乐名牌的来历等吃喝住行玩到互联网、克隆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 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来个大揭秘。这种活动形式是非常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 但教师则把重点放于培养学生如何处理信息的能力上:指导学生搜集途径的多样性──图书馆、互联网、采访调查……;指导学生鉴别资料的真伪;指导学生把搜集的资料整理归类。后来, 有些学生还由此办了个人网页, 与人交流, 继续深入探讨。

在“研究性学习”上, 学生是否愿意花费精力与时间呢?笔者在开展“历史小论坛”活动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有几个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成立了“阿富汗问题研究”课题组。他们感到这个课题涉及历史与当代方方面面的问题, 课题组研究时要做到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形成合力、协作攻关。于是一位同学侧重于研究近现代的阿富汗, 从地理环境到民族、宗教、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去认识、分析阿富汗的过去;一位同学主要研究苏阿战争、塔利班与基地组织到美国的反恐战争期间阿富汗发生战争的原因;一位同学主要收集现今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时事新闻, 负责剖析美国轰炸事件;还有两位同学在上述三位同学分析的基础上, 多角度、多侧面地对阿富汗问题的前途进行展望。课题研究进行了一个学期, 暑假以后课题组向指导老师递交了一份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 还举行了一场“时事开讲”的科研成果专题报告会。看来, “研究性学习”将在促使学生由接受应试教育的心理向接受素质教育的心理转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三) 实践总结是知识深化提高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认识和结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笔者认为上好历史活动课, 将会推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高中研究性学习与初中阶段的不同, 在这一阶段, 学生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 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经验为目标。学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掌握具体的知识或结论, 而是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 培养研究的能力, 开拓视野, 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搜集资料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更多的史实, 而是为了研究问题和论证观点。对他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 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际意义方向发展是适宜的。应该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 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 而不应太计较于出多少成果。由此看出, 深受高中学生欢迎的、灵活多样的历史活动课更能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 是高中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契机。

所谓历史活动课, 主要指在历史教学中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模式, 其精神实质是“以活动促发展”,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课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参与商量活动计划。这样, 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规律,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 走进社区、图书馆、因特网, 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历史、在历史中体现生活。通过历史活动课这一载体, 引导学生贴近社会, 走进科学, 参与实践, 服务现实, 以增强对社会的关爱, 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筛选、提取能力, 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 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动机来解读课堂, 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习,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 笔者进行了多次以历史活动课为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 开展研究性学习, 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阅读实践的指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 给学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可把部分教材下放给学生, 在自学小组内自学, 自学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内容或要求又分为以下两种。 (1) 自学讨论课。对某些教学内容, 需要作较细致的研究或对某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作较深入探讨的教材, 如“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便采用这种方式, 可提出“霸权政策与冷战政策的关系?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评价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为何包括苏联和东欧”等问题, 让同学充分发表意见, 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提高自学效果。讨论前先由学生分组搜集资料, 充分做好讨论准备。讨论课先由一个小组的几个成员分头作汇报, 提出自己的基本意见, 然后全班同学在上述基础上, 质疑问难补充订正, 最后教师进行补充、修正、总结。 (2) 独立阅读课。对于一些学生自己可以读懂, 内容线索清楚又无太多须深入探究的课程,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课, 便采用这种方式。首先印发一个自学提纲, 指导学生独立阅读, 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进行指导总结。“自学课”的开设,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学生说:“过去老师把知识一个劲地往我们胃里塞。即使是山珍海味, 也尝不出滋味, 现在由自己咀嚼, 自己消化, 虽是粗茶淡饭, 也觉得香甜。”学生为什么这样喜欢研究性学习中的“自学课”呢?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 自学课使他们跳出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在自学课上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 自己阅读, 自己体会, 利剑从磨砺中出, 收获从耕耘中来, 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知识的用处, 增强了学习信心, 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第二, 便于学生解放思想, 展开争论, 促进了对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习的深入探讨。第三, 在自学课上,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使用工具书、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 都可以得到锻炼。有些同学为了准备自学汇报, 差不多调动了他所有知识。使出全身解数。提问题的人对怎么提得准、应该怎么回答都要充分考虑。可以说, 自学课让学生进行了综合性的能力训练。

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 篇8

一、研究性学习简介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精心地选择探究主题,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或者以合作的形式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特殊之处就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变为主动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强调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2)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我国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缺点,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是灌输知识,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单纯地将知识复述给学生,课堂上学生自我研究的过程较少。这就使得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亲身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学生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增多,使学习不再单一枯燥;4注重学生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研究结果,不再寻求固定答案。

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1)课程的开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教学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方法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取课题。主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1有依据。选取的课题必须要与现实相关,有事实可查,不能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2可操作。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到该课题的可行性,要有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探究活动的可能,不能过度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3要创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独特,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另外,虽然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仍在不断探索,没有可供参考的确定的教学模式,但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教学模式:课堂引导,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展示成果。

(2)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必须完美结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逐渐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内容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般情况下,传统教学也是不可放弃的,可以将一些简单知识交给学生;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就要用到研究性学习,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书中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背景知识,一举两得。例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起义”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太平天国起义产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等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谈谈自己对该起义的理解。学生通过搜集、研究资料,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得出结论,提高了探究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发挥了自身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才能展开。教师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敢于提出质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加以肯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批评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表现,它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给了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4)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教学的整体,不可分开而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解“洋务运动”时,可先引用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作为课程导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基本主张,使学生便于理解。2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教师对教材的了解多于学生,在复习时,教师整合的内容具有层次性与系统性,对学生的复习很有帮助。3给予学生帮助。教师丰富的知识面可在适当时机充当学生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知识。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一、革新历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注重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的多少, 却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认识、分析、总结历史的方法, 忽略了他们是否能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经验,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随着探究、分析能力的提高而收获更多的历史经验。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多问问题, 因为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点, 多问问题才能多思考问题, 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就要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多涉猎一些跨专业的书籍, 增长见识, 以更好地解答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否则, 学生的奇思怪想难以得到解答, 会让学生失去研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拓宽自身的知识涉猎范围的同时, 也要给学生做出表率, 多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此外, 由于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 很多学生懒于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任务设置和教学模式设置,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研究。这也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后最重要的教学目的。

二、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

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 很多学生难以对历史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历史课上也很难提起兴趣听讲。因此, 教师要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渗透在高中历史课的讲解中,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转换角色,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备课, 增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动力, 再让学生在讲台上授课, 教师则在台下听学生讲课, 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为今后的备课开拓思维。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减少阻碍, 增加研究历史问题的信心。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研究课题, 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 在课上进行讨论, 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所提升, 同时学习其他同学的研究方法, 为自己找到更适合的研究策略。另外, 教师所选的研究题材可由浅入深, 先选择一些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锻炼, 在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探索研究的乐趣, 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

例如, 中国的古代史是历史课的必学重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当地的历史文化, 这既能增加学生探索研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又能让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 可谓一举两得。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是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做铺垫, 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自我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得出经验, 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布置研究讨论作业

研究性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体现, 还要融入课后作业的布置中, 教师要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研究作业, 让学生减少对于作业的抵触心理, 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下作业的探究过程中增加历史知识。例如, 很多学生父母或家人都经历过改革开放, 教师在讲述有关改革开放的历史知识时, 可以布置一些搜集改革开放相关资料的作业, 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研究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 也可以向父母长辈讨教。学生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作业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可行的, 虽然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有些教师也难以真正地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教学过程, 但在作业的设置上, 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让学生自主研究的环节,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作业增强课上学习的动力, 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作业是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安排好作业任务, 让学生在作业的引导下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但是, 教师要注意作业设置的难度, 不宜过难, 要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随着教师安排的作业而不断增强, 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乏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施展自身才华, 教师也难以发挥才干, 历史教学也因此难以取得成效, 而有效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 却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让历史教学变得高效。我们相信, 只要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历史课的教学, 对待研究性教学, 就能在教学中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摘要: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注重给学生灌输历史知识, 忽略了培养学生研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研究性学习融入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讲解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讨论作业等方式, 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 篇10

一、要把研究性学习与乡土资源相结合的原由

首先, “乡土资源”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乡土资源就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之中, 同时, 与本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密切相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历史和生活环境, 具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有利于调动其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其次, “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地方史实, 引导学生以地方历史为资料, 以本地社区为实践基地, 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 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 养成从发生在身边的史实中搜集历史信息, 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 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 “乡土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古人有言:“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 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 是谰语也。”乡土历史中蕴涵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如果翻阅地方史志, 就会发现许多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事件和众多风云人物。引导学生收集身边的乡土文化素材, 并对素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可以了解本地区的乡土文化, 使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从而培养他们的爱乡、爱国之情, 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之一。

二、如何把研究性学习与乡土资源相结合

首先, 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上, 从本地的乡土资源出发, 制定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以学校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为例, 我们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选择了江苏省句容地区 (主要是茅山及其周围地区) 新四军的抗战活动。一方面句容地区抗战史实丰富, 可供查寻的史料极多, 易于学生收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茅山地区比较感兴趣, 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研究、发现, 比教师随意选择课题要有效果得多。

其次,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鼓励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调查, 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收集资料。结合学生对本次活动内容的了解以及各种素材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案。查找搜集有关茅山新四军的相关史料或者实物。在学生自愿的原则基础上, 进行分组、分工, 指导学生收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图片。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注意两点:第一, 要立足于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第二, 要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此过程中, 我们除了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查找、搜集反映抗战时期的图片、回忆录等历史资料外, 更重要的是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 走访老一辈人, 将他们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和感受记录成文, 形成史料。例如, 学生在茅山苏南新四军纪念馆进行了参观和访问, 专门邀请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访问, 从而掌握了抗战时期的大量历史资料。此外, 他们还利用周末时间走访了韦岗战役纪念馆, 并获得了大量的资料:

例如, 韦岗战役 (江南新四军第一仗) 胜利之后——

粟裕作五言诗一首《韦岗初胜》:“新编第四军, 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 处女奏凯还。”

陈毅口占七绝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 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同时, 学生们还在各村镇深入走访了一些80岁以上的老人, 把这些老人对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句容地区著名战役的回忆记录下来, 作为研究抗战史实的重要材料。另外, 还在一些老人家中收集了少数票证和纪念章作为一手资料, 这些都深刻反映了战争年代的真实状况。

第三, 在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 也就是整理资料并撰写研究报告的阶段, 鼓励学生对已有资料进行自主选择和总结, 以提高他们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课题组成员对收集的资料、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并保留有用的资料, 使之不断充实完善, 在讨论的基础上, 形成结论和观点。还通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进行了展示、交流。

三、在两者结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整合乡土资源,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适当地运用乡土资源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把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需要引起教师重视。

第一,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定位问题。我们知道,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起指导作用,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而在把乡土资源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时候, 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乡土教育的重要性, 并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对当地的风土文化进行系统了解, 只有这样, 才能制定出切合本地实情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以供学生选择、研究。

第二,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目的问题。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 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主要是通过研究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爱国爱乡的情感。所以, 在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时候, 以及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牢牢抓住, 努力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用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 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怀。

上一篇:社会风尚下一篇:数学教育中的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