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评审

2024-08-11

科技成果评审(精选十篇)

科技成果评审 篇1

1 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

评审就是评价与审核。对QC小组活动的评审。就是与评审标准对比, 衡量小组活动达到标准的程度, 审查小组活动成果是否完整、正确、真实、有效。

1.1评审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1.1评审的目的。QC小组活动取得成果之后, 为了肯定取得的成绩, 总结成功的经验, 指出不足, 以不断提高QC小组活动水平同时以表彰先进、落实奖励, 使QC小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就需要对QC小组活动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审核。

1.1.2评审的基本要求。 (1) 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企业广大职工、技术人员自主组织起来参加QC小组活动, 进行质量改进, 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 评审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 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经验, 同时诚恳地指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帮助他们提高活动水平。切不可对其缺点加以指责, 更不能嫌弃, 以保护和鼓励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2) 有利于提高QC小组的活动水平。QC小组经过活动取得成果后, 他们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愿意听取领导、专家和同行指出他们的活动成果还有什么不足, 以便在下次活动时改进和提高。为此, 要对他们的成果内容和活动进行评审, 认真负责地指出缺点和不足, 热情地帮助他们,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活动水平。 (3) 有利于交流和互相启发。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是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 而评审活动成果对交流能起到引导作用。对一个小组活动成果进行评审, 总结成功经验, 指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高改进意见, 对别的小组来说, 能从中得到更好的启发与帮助。为此,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 一定要实事求是, 指出缺陷和不足, 也要有依据。

2 评审原则

根据评审目的, 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肯定成绩, 二是指出不足。在肯定成绩方面一般比较容易掌握, 指出不足则是不容易把握尺度。评审不好, 就达不到上述基本要求, 为此, 评审时可按以下原则进行。

从大处着眼, 找主要问题。每个QC小组活动成果不可能十全十美, 总是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之处, 当然有的成果缺陷少一些, 有的成果缺陷多一些。在评审QC小组活动成果时, 除帮助总结成功经验外, 还要与评审标准对照, 找出其中的主要问题。如果有的评审人员在评审时, 主要的问题没有找出来, 而那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找了一堆, 这将会把评审工作引导到不正确的方向。甚至会使被评审的QC小组产生反感, 从而挫伤QC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为此, 在评审过程中指出问题和不足, 一定要从大处着眼, 找出主要问题。

什么是主要问题, 什么是小问题?这将涉及评审重点的问题:QC小组活动成果与别的成果 (如技术革新小组成果) 的主要不同有三条: (1) QC小组活动过程是遵循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进行的, 因此它所展示的成果思路清晰,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能给人以更大的启发,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QC小组的活动强调了以客观的事实作依据, 用数据“说话”, 从而避免了主观判断,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性。 (3) 它运用了科学的统计方法, 通过对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从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以上三条就是QC小组活动成果的主要特点, 为此评审的重点应是: (1) 成果所展示的活动全过程是否符合PDCA的活动程序。 (2) 各个环节是否做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 用数据“说话”, 以及所用数据是否完善、正确、有效。 (3) 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否正确、恰当。

按QC小组活动的程序进行活动和总结的成果, 其内容必然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一环紧扣一环, 思路清晰, 逻辑性好, 体现出该小组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在短短的十五分钟发表过程中, 让大家能够听得明白, 得到启发。相反, 有的成果没有按科学的程序进行活动和总结, 如已找出了主要原因, 而对策却没有针对主要原因来制定;对策制定后, 未按照对策表逐条实施等, 以及程序颠倒、缺漏, 这些都会造成逻辑混乱, 使人听不明白, 这些都应作为主要问题予以提出。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为什么要制定这个目标值;为什么要确定这几条为主要问题;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等等, 都要有依据, 并力求用数据表达, 以体现其科学性并有说服力。如果没有依据或依据不足, 要作为主要问题予以提出。有的成果在确定主要问题时用“0、1法”, 虽然“0、1法”也是数据, 但在小组成员对每一条选“0”或选“1”时, 还是一种主观看法, 而不是客观事实, 因此同样应以主要原因依据不足予以提出。

统计方法应用不恰当、不正确, 当然是主要问题, 要给与提出。如亲和图, 在采用头脑风暴法后将其用于归纳最为恰当, 而有的小组把它用来直接分析问题的原因, 显然是应用不恰当。又如因果图应是一个问题做一张因果图来分析原因, 而有的成果中, 两个以上问题 (或质量特性) 用一个因果图来分析, 显然是属于应用不正确。

3 要客观并有依据

提出评审意见, 特别是指出问题和不足, 一定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提出。所谓客观, 就是要依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 不带个人偏见。为此, 对提出的每一条不足, 都要有依据。是不符合QC小组活动程序的哪一步骤的什么要求;或是不符合评审标准中那一条款。这样才能避免把个人的偏见带到评审意见当中。

4 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

QC小组活动, 解决所选择的课题, 取得成果, 其中必然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专业技术方面;另一个是管理技术方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质量管理必须要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两个轮子一起转动的道理。每一个QC小组活动成果, 其专业技术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个专业, 各企业之间也由于设备条件不同, 工艺不同, 操作习惯不同, 环境不同, 也会有很大差异, 有的甚至关系到专业技术的秘密。而在管理技术方面则有许多的共性, 可以交流, 可以互相启发。因此, 应主要对其管理技术方面进行评审, 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当然其在本企业内部评审QC小组活动成果时, 必然会涉及专业技术方面, 企业也应该在专业技术方面把好关, 但在提出评审意见时也要侧重从管理技术方面提出。

5 不要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评审优秀QC小组

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 往往是与评选各级优秀QC小组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因此除提出评审意见外, 还要采用评分的方法评出那些小组的成果更好一些。

开展QC小组活动就是要解决存在的问题, 取得成果。获得经济效益越大, 该QC小组的成绩越大, 这是自然的。然而大多数QC小组, 特别是生产现场的职工组织起来的QC小组, 他们身边需要改进的大都是一些小课题, 取得成功后, 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那些大型的公关型课题与创新型课题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无法相比的, 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 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 有着深远的意义。广大职工通过参加QC小组活动, 学到了更多的质量管理知识, 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职工的素质, 培养和造就了人才, 开发了人力和智力资源, 实现了自身价值, 激发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些是开展QC小组活动第一位的任务。如果企业的职工都能自主组织起来, 成立QC小组, 围绕着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身边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创新, 企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发生可喜的变

如果在评审QC小组成果时, 经济效益越大打分 (下转144页) (上接141页) 就越高, 则那些小课题, 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现场性”、“服务性”的成果, 就无法进入各级优秀QC小组的行列, 这必然会挫伤广大现场职工参加QC小组的积极性。为此在评审和评选QC小组活动成果时, 不能单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大小论高低。不仅要看经济效益, 也要看社会效益, 不仅要重视有形成果, 也要重视无形成果, 不仅要鼓励创大成果, 也要鼓励创小成果。

6 评审标准

对QC小组的成果评审标准一律按照中国质量协会规定的由现场评审和发表评审两部分进行, 现场评审项目包括QC小组的组织、活动情况与活动记录、活动成果及成果的维持及巩固、QC小组的教育, 对问题解决性, QC小组成果的发表评审应从选题、原因分析、对策与实施效果及现场发表;创新性QC成果的发表应从选题、提出最佳方案、对策与实施、效果、现场发表及成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评审。

结语

科技成果鉴定及进步奖申报评审程序 篇2

科技成果鉴定及进步奖申报评审程序(一)材料准备阶段 由申请鉴定(验收)单位准备以下材料:(1)科技成果鉴定证书;(2)科技成果鉴定(验收)审批表;(3)项目计划任务书或实施方案;(4)项目实施技术总结(按科技局提供的提纲);(5)成果应用的有关证明材料。

(二)鉴定申请阶段(1)申报单位将按照要求组织好的材料报送县科技局;(2)由科技局对申请鉴定(验收)的项目材料进行审查,需进一步补充完善的,返回申报单位对材料进行补正;(3)材料审查合格后准备进行鉴定(验收)。(三)鉴定阶段(1)由科技局聘请同行专家组成鉴定(验收)委员会(小组),并提前15天将全套材料送交鉴定(验收)成员审查;(2)召开鉴定(验收)会议,对申请鉴定(验收)项目进行鉴定(验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鉴定(验收)意见;(四)公告、授奖阶段 通过评审的获奖项目报经县政府批准后,由政府发出公告,公告时间为30天。公告期满后对获奖项目予以授奖

科技项目奖励评审系统研究与实现 篇3

关键词:科技奖励;评审管理;网上评审

我国科技管理单位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向社会发布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申报单位或个人申报项目。科技管理单位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目前主要采取会议评审,汇报答辩等方式。在会议评审的过程中,受客观环境条件限制,专家容易受到多方面影响,有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断对科技项目做出评价,个别项目甚至会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干扰,专家意见不能准确反映项目的优劣,评审结果不利于公平、公正。专家评审结束后,评估组织单位还要进行大量的汇总工作,时间长、易出错、效率难以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家科技部、各省市科技管理单位在项目评审过程普遍使用信息系统,提高了评审效率,保证了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科技项目评审系统在评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系统需求分析

科技计划是科技工作的核心内容,科技计划经费是政府科技投入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随着政府科技投入的逐年递增,资助金额也随之增大,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政府资金在引导和带动科技发展方面的作用就成为新形势下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是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科技项目立项、结项、绩效评定的主要依据。专家评审的结果将影响科技财政经费的投入绩效。本论文根据辽宁实际要求,结合省科技厅已有的工作流程和基础,设计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系统,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专家评审工作提供一个独立、可靠的环境,使项目申请者、评审专家和项目管理者互相隔离,规范专家评审过程,从程序和手段上遏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科技奖励评审管理系统结构

系统总体结构包括工作流管理系统、专家管理、项目管理、形式审查、网络评审、评审监控等。角色权限:根据不同业务,制定各种角色,再把各种角色身份分配到每个用户。专家管理:建立辽宁现有专家的基本信息库,确保能实时修改、更新信息库,保证数据的真实可用,保证科技奖励网络评审工作流的正常流转。项目申报:由推荐项目申报单位,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填写项目名称、完成人、完成单位等相关信息。形式审查:由奖励办对申报单位提交的项目材料进行核准,对符合填写要求的材料进行归类分组,对不合要求的材料进行反馈并限时改正。网络评审:由奖励办根据当年项目所需的回避原则在专家库中随机遴选专家,告知专家相关评审网址及密码。专家利用互联网登录系统,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权限内的项目进行评价。系统自动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奖励办法》的评分计算算法进行项目评分),给出一个评分供现场评审会议参考。评审监控:由奖励办相关人员监控整个项目评审流程中各阶段的情况,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得以实现。其它接口:根据实际情况导出系统的数据,以方便其它软件系统使用以及收集数据。

三、科技奖励评审管理系统技术分析

(一)动态组件技术

系统采用组件封装技术,将具有一定功能特点的组件封装为方便调用的ASP组件。该技术集合ASP动态编程和JavaScript动态编程技术,实现对输入数据的校验、对提交数据的保密传输,以及对系统数据的保存。该技术的应用使系统具有一定的数据扩充性,可以在不修改系统源码的情况下实现对数据表的添加和修改,使维护人员能很好的利用系统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由于系统客户端的用户类型众多,各用户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不尽相同。为了使系统用户能够利用互联网,跨越时问和地域,履行各自的职责和权力,必须开发出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使用界面。系统操作界面必须简洁、美观,同时能够根据多数用户的操作习惯,完成各种业务的信息录入。利用动态组件技术,设计的界面使系统用户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和修改,在每个模块能完成正常工作流的数据处理前提下,使操作界面布局一致。

(二)字段级角色权限设计

系统的安全可靠,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根据特定的需要对系统用户进行权限划分。由于系统数据交错复杂,对系统用户的权限设置必须基于角色进行设计,并能控制到字段级。字段级权限分为查看、查询、修改等。为了使一年一度的科技奖励评审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必须给每一个用户分配一个特定的角色,即方便设置又方便业务流操作。同时,为了能很好的给各角色分配权限,针对该系统权限结构开发了良好的设置界面,角色可以进行拷贝,做到角色权限好设置,好分配。在给用户进行权限分配时,只需指定所要分配的角色即可。由于能控制到字段,对于机密的数据信息,本系统能严格按照规定设置查看人员的权限。该角色权限结构很好地融合了工作流控制,确保整个奖励网络评审数据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辽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业务的特点,设计开发一套能充分发挥业务工作流的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该系统通过整合专家库、单位库、项目库等科技信息库,以成熟的ASP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关系数据库关联各种基本数据,以BS模式实现辽宁科技奖励的网络评审。

参考文献:

[1]阙喜戎.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李明柱.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展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

科技成果评审 篇4

1 财政投资评审的研究简述

按照财政部《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的界定, 财政投资评审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结算进行评估与审查, 以及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行为”, 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将财政投资评审界定为“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手段, 从工程经济和财政经济的角度出发, 科学合理地核定财政预算支出的行为”。

自1999年财政部成立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以来,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纷纷成立了财政投资评审机构, 行使公共财政监督职能。财政投资评审历经10年风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也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但是在成绩面前, 我们也看到, 在评审成果的运用和提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实现评审成果深层次运用, 使有限的评审资源能尽可能满足评审成果各方使用者的需求, 还亟待探索和研究。

2 财政投资评审成果运用取得的成效

2.1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节支增效显著

2010年, 云南省实施的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高稳产农田建设项目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但申报预算经费达166 293.11万元。经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核, 最终审定费用为146 988.01万元, 节省财政资金19 305.1万元。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成立至今的10余年间, 完成财政投资基建结、决算评审项目2 488个, 评审金额432.75亿元, 审减不合理投资31.14亿元;评审财政预算项目6 385个, 评审金额971.53亿元;围绕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检查财政专项资金项目61批次, 累计参与人数达2 031人, 共提出332条合理化建议。

2.2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融入各项财政改革中

1999年至今, 全国各地的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承担了各级财政的投资评审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财政投资评审职能不断扩大。

首先, 为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服务。为了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不断加强与预算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紧紧围绕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将评审作为预算编制的关键环节的重点, 在部门上报预算与财政编制预算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同时, 还积极探索在部门项目进入财政项目库和编制项目支出预算等环节, 建立先评审后入库、先评审后编制的预算控制机制, 加强财政评审管理在财政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实现了财政评审工作职能的拓展。财政投资评审部门对项目库项目的评审, 不仅促使有关部门开始高度关注项目前期工作, 而且也提高了项目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 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服务。探索“先评审、后拨付”制度, 减少财政资金在渠道上的积压, 防止项目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对基本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的技术性、基础性审核工作, 防止了建设单位多付工程款以及项目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为财政资金的及时、安全拨付提供了保证,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最后, 为政府工程采购服务。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工程, 就其项目标底、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进行评审, 为工程采购预算的核定提供了依据, 强化了对基建工程的监督管理。

2.3 财政投资评审结果为政府投资管理和项目预算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数据支撑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成果的形成和运用, 由成立初期, 仅局限于基本建设投资领域, 通过开展投资项目概、预、结、决算评审, 通过合理确定建设项目投资额, 核减大量不合理项目支出, 发挥政府投资管理监督职能, 扩展到现阶段, 全面在财政支出领域, 开展项目全过程评审, 部门预算项目支出评审和对财政投资效果及财政资源配置合理性、有效性和效益性评审, 为各级财政部门合理编制和核定预算资金, 有效配置资源, 节约财政资金, 发挥政府投资管理和预算支出监督管理双重职能, 提供了大量实证数据。

2.4 评审成果成为财政部门核定项目预算和批复竣工决算的依据

目前, 在政府投资领域, 通过评审核减了大量虚列成本及不合理的费用支出, 针对基本建设程序执行, 财务核算和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评审成果成为财政部门批复竣工决算的技术依据。近年逐步试点的项目预算评审和部门支出预算评审, 把财政预算监督管理的关口由事后前移到事前、事中, 极大地促进了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前期工作, 改进财政投资项目预算编制方法, 提高项目预算编制质量, 为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为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履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建立良好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评审成果成为评审中心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因素

1994年全国第一家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在厦门成立, 直到1999年前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财政部门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财政投资评审机构, 独立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而财政部制定的第一个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的法规, 于2001年发布, 即《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定》 (财政部财建[2001]591号) , 在此以后, 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操作规程以及各地评审中心的地方性评审法规、规范相继出台, 促进了评审工作逐步走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6 评审成果成为总结评审工作的重要素材

目前, 评审成果大量以报告、决定、总结、内部制度或规范的形式予以反映, 一方面, 通过评审成果能够让评审报告使用者 (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 了解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职责、程序、内容和结果执行情况, 成为一种跨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传播媒介;另一方面, 评审成果成为各级评审机构, 包括参与评审工作的中介机构, 总结评审工作成败, 推广评审经验, 培训评审人员, 推动评审工作整体质量, 提高评审人员水平的重要素材。

3 评审成果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财政投资评审业务范围不统一、不规范

在目前的财政委托评审管理模式下, 评审机构作为财政的服务机构, 被动地接受评审委托, 财政投资评审范围没有法定的界定, 且评审范围很难真正落实, 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投资项目游离于财政投资评审范围之外, 没有纳入财政投资评审范围, 这严重制约了财政投资评审对财政监督管理的作用发挥。虽然各个地方政府逐渐地将财政投资评审运用到预算管理的一些方面, 但就目前的情况从广度上看, 评审范围仅局限于财政预算内建设项目。从深度上看, 财政评审工作仍停留在工程概、预、结算造价的审查上, 而对影响项目投资关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扩大初步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还没有发挥作用。虽然近年来公共财政改革力度逐步加大, 使财政部门内部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给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财政投资评审研究和参与的主动性不够, 仍然局限于工程项目的评审阶段, 基本建设预算还没有纳入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采购和招投标工作的评审尚属空白。

3.2 重处理, 轻建议;重反映, 轻剖析

(1) 在部分评审成果运用中, 出现重问题查处, 轻督查整改;重财政资金的停拨、收缴, 轻后续跟踪问效的情况, 使得评审成果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运用。评审决定中的查处, 注重了评审工作监督职能的运用, 而帮助被评审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健全内部控制, 提升管理水平, 更能达到治病救人, 防范未然, 发挥评审工作管理服务职能的作用。单个项目的查处只能解决“点” (个体项目) 的问题, “面” (体制、机制及宏观政策中的不足) 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将会导致有限的评审资源低效率的重复评审, 出现问题年年提、重复提, 评审成果层次不高, 降低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权威性。

(2) 少部分特殊项目的评审结果, 触及到财政部门内部处室和各级部门间的职权划分、利益纠葛, 只能反映情况, 不能深入剖析问题, 提出查处意见, 使得评审成果仅仅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 各地评审机构在近十年的评审工作中, 积累了大量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评审案例和评审数据, 但由于现行体制或评审机制上出现的条块分割问题, 造成各级部门的评审成果无法进行有效的汇总、归类, 包括省一级评审机构也无法将所属的各州、县 (市) 级评审机构的评审信息进行有效的汇总、归类, 形成区域性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这将对财政部门内部开展综合性问题或数据分析, 出台某类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分析以及出台项目管理办法带来不利影响, 财政投资评审成果的运用仍然停留在反映情况、交流经验、突出成绩、案例教学等较为有限的层次上。

4 影响评审成果运用的原因分析

4.1 部分评审项目质量不高, 评审成果存在缺陷, 影响了评审成果的运用

(1) 评审实践中发现, 部分评审人员受自身专业能力和政策水平的限制, 职业判断能力不强, 无法从单个评审项目中挖掘出苗头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并加以综合分析, 深刻揭示, 从完善制度、机制上, 提出有针对性的评审建议和意见, 导致评审成果运用价值不高。

(2) 由于评审人员审前调查深度不够, 评审方案不具体、不科学, 评审过程取证不充分, 导致评审报告质量不高, 评审成果的可利用价值低。

(3) 由于项目委托的机构 (财政部或财政相关业务处室) 与评审中心以及受托的中介机构配合不好, 对评审的目的、范围界定不清, 理解不透, 导致评审结果达不到委托的要求, 评审成果的可利用价值低。

4.2 部分部门和社会公众缺乏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认知

在政府投资建设和公共支出管理领域, 投资评审中心代表财政部门履行预算监督职能, 是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财政配置资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相比审计部门、政府投资计划、建设部门等监督管理部门, 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作为财政部门内设的专业技术机构, 在评审机构的性质、支撑评审工作的法律依据以及评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权限方面, 还略显层次不高, 还存在一些认识不清、制度不明的问题, 加之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部门和社会公众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性质、内容不甚了解, 认知程度不高。以上这些都影响了财政评审工作的权威性, 继而影响了评审成果的运用和提升。

4.3 评审成果转化的时机、意识滞后, 相关部门间缺乏上下、内外和横 (纵) 向联动机制

(1) 不少评审人员认为只有评审结果出来后, 才谈得上成果的运用和转化, 却忽视了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阶段性成果的运用所起到的惩前毖后、防微杜渐的作用。如项目全过程跟踪评审, 更注重阶段性评审信息反馈, 提供制度上和管理上的完善、改进建议, 避免工程投资出现更大的损失浪费。而我们目前部分评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全过程跟踪评审中, 仍然只注重过程审减, 缺乏这种超前服务意识。

(2) 部分评审项目由于提供资料不完整、评审程序复杂或其他原因, 评审时间过长, 相关部门拟运用评审成果追究责任或完善政策、措施时, 评审结论迟迟难以形成, 最终因为责任人的调任或离去, 或者时机错过, 评审成果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3) 部分集群性的评审项目, 在报告出具后就放进档案室束之高阁, 没有经过深入的汇总、分析和提炼, 使很多有价值的评审材料和信息被自身屏蔽, 导致评审成果运用效果不佳。

(4) 财政评审中心 (包括参加评审机构) 与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到位, 不能形成与财政部门处室良好的上下联动机制, 与其他人事、纪检、监察以及项目管理机构等部门相互配合的内外联动机制, 以及与省内 (外) 评审机构协同的横向、纵向联动机制, 结果将导致:一是, 评审人员孤军奋战, 收集评审信息不完整、不对称, 影响评审成果的准确性。二是, 加剧评审资源与评审项目之间的矛盾, 影响评审成果的及时性和质量。三是, 相关部门相互推诿, 应付了事, 评审结果得不到很好的认同和支持, 影响评审成果的使用效果。

5 对我国构建和完善财政评审制度的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看到, 加强评审成果的运用和提升, 是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履行财政预算监督职能, 提高评审服务水平和提高评审效率的需要。在现有评审人力资源短缺与评审任务不断加重之间的矛盾之下, 提高评审成果运用和提升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评审资源不足的矛盾。而要提高评审成果运用和提升水平, 从根本上讲, 就是不能就项目审项目, 重复评审, 低效评审, 要透过具体项目点的评审, 对带有共性的、具有普遍性的、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 从宏观层面、政策层面、体制、机制层面找到可以杜绝、完善和规范的办法和措施, 并且促使相关部门主动并负责任的根据评审成果, 实施整改, 完善政策制度方面的不足。只有真正做到财政投资评审服务于宏观决策的大目标上来, 才能不断提升财政投资评审的权威性。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 立足于评审中心自身工作方法、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研究, 探求评审工作的规律, 不断规范评审程序, 提出更高的质量标准, 并以评审中心为核心, 带动各参与评审的机构和部门共同进步, 同时通过建立和执行评审成果的整改落实和追踪问效制度, 提高评审工作运用效果和效率。

(2) 建立合理的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指在财政投资评审业务中, 接片任务与职能的不同, 形成一支比较合理、具有各类专业的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分为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个人的专业结构是指能胜任财政投资审计业务的一种内行技能。群体的专业结构是指每一支财政投资评审队伍都要“配套”。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齐全, 不管哪个方面的评审工作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去做;二是要对路, 各行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财政投资评审队伍的专业结构也应审时度势, 有所不同。这要求评审机构需配备建设工程中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农林建筑工程和绿化工程各专业的造价人员, 配备公路建设工程, 水利工程, 电力工程等方面的造价师、经济师、投资项目管理师、咨询工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要建设一支精通工程造价、专业技术、项目管理和熟悉财务核算和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以适应项目的概 (预) 结算审查、竣工财务决算审查, 国库集中收付审核, 以及为政府采购服务, 为财政预算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3) 推进中央及省级评审机构评审信息和数据的有效整合, 逐步建立评审成果数据库, 实现评审信息和资源共享, 让有限的评审资源、宝贵的评审经验和多年累积的项目评审数据能够充分加以运用。

(4) 加大评审成果的宣传力度, 提倡财政投资评审结果逐步公告制度。应该加大评审成果的宣传力度, 提高评审结果的公信力和社会认知度。提倡对评审中发现的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违反廉政规定和涉嫌犯罪的行为, 利用公告制度, 扩大评审报告、评审信息的报送范围, 将其纳入公众监督的范畴, 对各级部门有效、规范使用财政资金将产生更加有效的倒逼机制。同时评审结果的运用应该与监察、审计、人事部门协调配合, 力争评审成果与干部提拔, 与目标责任的考核、奖惩挂起钩来, 扩大评审成果的运用效果。

(5) 以评审质量为导向, 重视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 使评审水平不断提高, 进一步促进评审成果的运用和提升。财政评审工作能否发挥作用, 关键要看评审质量。只有高质量的评审, 才能真正发挥财政决策的助手作用。高质量的评审依赖于高水平的人才和科学规范的评审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 应不断加强财政评审系统和为财政评审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的专题培训, 并将各项目的专业人才不断的补充到我们的财政评审队伍中来。在制度健全方面, 应在认真贯彻财政部《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高度》等规章制度的同时, 针对当地的工作实际, 出台相关财政评审规章制度和相关的项目评审规章制度。

摘要:通过总结财政投资评审成果运用所取得的效果, 深入分析了当前财政投资评审成果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力求不断提高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效果和效率, 使有限的评审成果资源能够尽可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促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在政府投资管理和预算支出监督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投资,评审成果,运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靳瑞, 李晓丹, 王春平.浅谈我国财政投资评审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9) .

[2]李怀瑾.财政评审定义及其影响力和局限性简评[J].财会研究, 2008, (4) .

[3]张子卓.云南财政投资评审10年审减不合理投资31亿元[EB/OL].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中心, 2010-12-03.

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工作方案 篇5

一、评审对象和组织方式

评审对象:

本次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对象为各企事业单位按照我省2010科技计划申报指南申报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项目的组织和评审依照重大专项办公室的工作计划尽快组织完成。

组织方式:

(1)对重大专项、重点专项两个层次的申报项目以及部分定向组织的重点项目,拟采取专家逐项论证评审(或在网上统一评审的基础上,专家逐项论证评审)的方法。

(2)其他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采取网上统一评审的方法。其中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申报的项目,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由厅统一组织评审,其他地市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委托各地市科技局组织评审。

二、组织分工

厅发展计划处:负责本次评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各业务处室:负责相关领域项目的评审组织工作,包括项目的评审分组、确定评审专家入选条件、评审指标和权重确定,以及评审监督指导等工作。

监察室:负责按专家入选要求确定评审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评审工作的纪律监督,受理有关纪律投诉。

广东省科技评估中心:协助计划处组织本次评审工作,承担具体的评审事务工作。具体大农业、工业高新技术、社会发展、产学研合作、成果推广、国际合作项目以及软科学研究项目组织评审的具体事务工作。

1、按照各业务处室要求建立网上评审专家候选子库、协助监察室随机抽取专家并通知专家。

2、协助专业处室确定各领域项目评审指标体系和权重。

3、监督落实项目评审进度,对专家进行指导。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网上评审的具体事务工作。

1、按业务处室要求建立评审专家候选子库协助监察室随机抽取专家并通知专家。

2、协助专业处室确定各领域项目评审指标体系。

3、监督落实项目评审进度,对专家进行指导。

各地市科技局:按照科技厅的委托,对本市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组织评审。

省科技信息中心: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对各参与人员提供网络技术指导。

二、工作进度安排

本次评审工作将在4月份全部完成。1、4月2日召开各业务处室协调会,介绍2010项目评审工作方案并征求各单位意见。会后各单位抓紧有关准备工作。2、4月3日各处室将对本工作方案的修改意见反馈计划处;各处室完成评审项目的分组类别和各组评审专家的入选条件,提交评估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3、4月7日,评审中介机构完成评审专家侯选库建立工作,并提交厅监察室。4、4月8日各业务处室在网上完成具体项目评审分组;提交《2010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意见表》和各指标权重;完成对每个评审组评审专家的评审指导意见。

监察室完成评审专家的抽取排序。科技评估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按抽取结果通知有关专家。5、4月10日科技信息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做好网上评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6、4月11日开始网上评审,4月25日前完成。

7、专家逐项论证的组织性项目评审工作在5月15日前完成。

8、省部产学研项目参照本方案有关规定,与相关单位确定具体时间和操作要求,6月30日前完成组织评审工作。

9、各地市科技局组织的项目评审在4月30日前完成,科技评估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提供相关业务指导。

三、其他有关事项说明

1、评审框架及指标体系

(1)评审框架

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三大领域的评审框架,如下图:

成果推广、国际合作和软科学研究项目的评审框架参考以上内容并结合项目的特点确定。

(2)指标体系和权重

各领域具体评价指标和权重由各业务处室自行确定,参考指标体系及权重见附件。

3、评审专家的遴选和通知

(1)专家的遴选采用从专家库随机选取和专业处室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采用以下程序:

评估中心按照专业处室提出的项目分组和专家入选要求,在厅监察室的监督下,从专家库中为每个评审组初选25名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候选子库并征求专业处室意。

各专业处室根据实际情况对候选专家候选子库进行调整,并可为每个评审小组指定1名专家入选。

评估机构将评审专家候选子库提供给厅监察室进行随机排序。

评估中心按照排序为优先顺序邀请5名专家参加评审工作(各业务处室指定专家不经排序即可入选)。

4、项目分组

建议每个评审小组评审项目最多不超过40项。一个专家评审组中可以包含多个相近专题。

5、相关联络人:

发展计划处: 陈楚祥 83163838

条件财务处: 余 亮 83163891

政策法规处: 陈 晓 83163915

高新技术处: 陈 辉 83163877

农村科技处: 斯 恒 83163909

社发基础处: 张 玮 83163885

科技成果处: 陈丽英 83163928

对外合作处: 董 茗 83163865

省部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叶超贤 83163382

重大专项办公室:袁海涛 83163625

评估中心联络人:王亚萍 83557388

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络人:陈振权 83163895

科技成果评审 篇6

8月14日,由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进军、副秘书长谢立仁,天津工业大学副院长齐庆祝、教授王亚超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在大连服装纺织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广茂陪同下走进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

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副总经理车美华首先介绍了大连瑞光追求品质零缺陷的六西格玛管理的创新点。她介绍,大连瑞光自2008年下半年与韩国知名六西格玛咨询公司进行合作,开始引进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并为此成立了以董事长牵头的六西格玛事务局,专项负责六西格玛导入的全面工作。六西格玛通过DMAIC和DFSS方法帮助企业进行工作流程再造和流程改善的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量化方法来分析企业业务流程中所有关键因素,并通过对最关键因素的改进从而达到突破,获得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提高的效果。“六西格玛项目实施六年半时间,累计实现了4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培育了大量的绿带、黑带、大黑带人才,形成了严谨求实、科学的决策体系。”车美华说。

专家组在实地走访听取企业管理创新介绍后一致认为,大连瑞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式非常先进,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值得在行业推广。同时专家组还建议企业未来要引进数据在线采集系统,建立专业数据库,使得原料、生产、物流等环节的管理能够更加现代化,减少用工;希望企业加快引进ERP信息化管理,使得原料、生产、物流、财务等供应链实现远程监控。(郭春花 文/摄)

科技成果评审 篇7

2002年以来,针对科技评价和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科技部相继出台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工作起了指导性作用。但这些文件仅是对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的指导性文件,并未对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的具体方法作出硬性规定。

目前,大多数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采用传统方法。首先由科技主管部门下文,各相关单位科研人员填写规定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书(一式五份甚至更多),单位盖章后送交指定机构,经形式审查后,对评审项目进行汇总、分类,打印相关明细表,由科技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分类选择评审专家,并对专家进行分组,将项目申报合同书在评审会前几天送给评审专家阅读,然后由科技主管部门召集专家开项目评审会,项目评审分组进行,一般每个项目有一个主审、一个副审,主审介绍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人员结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副审和同组专家则对该项目作补充说明;,最后采用投票或举手的方法对项目进行表决。这种传统评审方法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1)主审的意见对项目是否立项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专家碍于人情,不便在评审会上提出与主审不同的意见。(2)评审专家都是多次参加评审,互相之间容易形成默契,对各自的人情项目网开一面。(3)评审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难以对大批量的科技计划项目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是对科研课题的研究价值进行评估的工作,课题评审的质量影响到能否将有限的资金资助给真正有价值的课题和真正有能力完成课题的申请者,为此,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就如何提高科研课题评审的科学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笔者从本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建立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体系。

以往我省医药卫生科研课题的评审都是由专家小组对课题进行评估,每项课题分主审和副审,由主审和副审介绍课题,再由专家投票表决,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利在专家能从专业的角度评价课题,弊在专家的主观因素占很大成分,往往主审的意见左右了其他专家的意见,因此如何在课题评审中扬长避短,既能发挥专家在专业知识上的长处,又能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就成为影响评审质量的关键问题。我们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资料为参考,结合本省医药卫生科研课题评审的实际情况,对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给予定量、定性评价,建立一套适合本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体系。

1 确定评审指标

根据我省医药卫生科研课题评审的实际情况,确定影响课题评审的关键因素,按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筛选出若干定量评估指标,指标内容从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及效益等四方面综合评价,项目分为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技术引进及开发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四类,共二级指标,分别设置权重,每类中设关键指标。评审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以应用基础课题为例,不同类型课题指标要素的分值不同)。

2 评审方法

2.1 将科技计划项目分成四类

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技术引进及开发研究、软科学研究,分别制作项目评分表。

注:打*号者为关键指标,若该指标得分为0,此项目总分为0,不予立项

2.2 专家分组

根据项目分类对专家进行分组,分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公共卫生学、辅助科、卫生管理学、护理学、医学基础等。

2.3 评审

专家5-7人一组,对组内每个项目进行评分,除去最高、最低分,取其余分数平均分为该项目得分。评审流程见下图:

3 体会

3.1 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体系的核心是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衡量项目的"标尺",通过这把"标尺"可以判断出项目的优劣。同时,指标权重分配的不同也将会影响评估的最终结果。因此。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权重对项目评估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广泛征求了专家的意见,使评估指标概念较为明确、构成较为合理、权重较为科学,基本能够综合反映出项目的现状与特点。提高评估的有效性、客观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3.2 评估专家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的基础

一支高素质的评估专家队伍是提高评估质量的关键,而关键的关键是专家的素质和来源结构。评估指标既是对课题进行评估,同时也是对评审专家素质的评估,专家评分的准确与否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选择专家提供了参考。

该评审指标体系已在我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我省医药卫生科计划项目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较大程度克服了课题评审的主观片面性。

摘要:从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指标、方法、流程等方面对当前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当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建立科学的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体系。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齐松仁.科研课题的立项评估及其指标的探讨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7,10(1):40-41.

[2]郑金平.对科研基金申报项目的评估和筛选[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8):478-479.

科技成果评审 篇8

1月22日, 由国家档案局、解放军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辽宁大学的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 对辽宁省档案局承担完成的《纸质档案抢救修复操作规程及管理系统的研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功能需求及实现方式研究》、《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四项国家课题进行了评审。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中国档案学会秘书长付华主持会议, 辽宁省档案局 (馆) 局 (馆) 长孙成德到会并致欢迎词。

评审委员会认真听取了四项课题的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分别对每个项目进行了认真审议, 经过质询、答疑、讨论, 认为该四项课题提供的材料齐全完整, 符合评审要求, 一致同意该四项课题通过评审。

专家组对辽宁的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该四项课题从不同侧面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其中《纸质档案抢救修复操作规程及管理系统的研究》以文字、音频、视频的全新方式梳理、集成、诠释了档案修裱工作的规程, 对档案修复工作具有参考、规范和指导作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建设性地提出了档案安全防御体系, 在新时期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有较强的实用性, 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功能需求及实现方式研究》为各级各类档案馆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有效性和长期可读性提供了应用实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的前瞻性研究和具体管理策略对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具有借鉴作用。最后对省档案局的科研工作提出了两点希望, 一是希望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提高质量, 达到更高的水准;二是希望进一步加大推广成果的力度, 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为提高档案科技水平作出档案工作者进一步的贡献。

科技成果评审 篇9

3月3日, 国家档案局组织北京市档案局、天津市档案局、辽宁大学及辽宁省信息中心的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 对辽宁省档案局承担完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归档与利用平台建设的研究》、《档案级光盘选用与存储规范研究》、《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管理模式研究》三项国家课题进行了评审。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中国档案学会秘书长付华主持会议, 辽宁省档案局 (馆) 局 (馆) 长赵焕林到会并致欢迎词。

评委会听取了三项课题的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后, 分别对每个课题进行了认真审议。经过质询、答疑、讨论, 认为三项课题提供的材料齐全完整, 符合评审要求, 一致同意三项课题通过评审。评委会专家对三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归档与利用平台建设的研究》全面阐述了网络信息资源归档与利用的方式方法, 对符合档案工作流程和特点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与利用平台进行了研发, 有较强的实用性;《档案级光盘选用与存储规范研究》以辽宁省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光盘存储为实例, 系统介绍了光盘选用和光盘数据存储及光盘检测的过程, 为档案部门如何选用和存储档案级光盘提供了实证和数据;《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管理模式研究》对电子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全过程, 及如何进行安全、科学、高效、规范的管理进行解析, 为各级各类档案馆在信息时代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有效性和长期可读性提供了应用实例。

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中国档案学会秘书长付华对辽宁省档案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课题组认真研究专家们的意见, 对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扩大应用成果推广范围, 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为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技成果评审 篇10

1 ASP.NET三层架构概述

1.1 ASP.NET技术

ASP.NET是一种独立于语言的程序构架,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动态Web应用程序[1]。代码在服务器端首次运行时进行编译,比ASP即时解释程序在速度上要快得多。ASP.NET将后台程序代码与用户界面清晰的分开,让程序更具可读性和可扩充性。ASP.NET还通过提供结构服务(如会话管理和进程回收)进一步减少了开发人员代码编写量,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靠性[2]。

ASP.NET采用全新的ADO.NET技术,可实现对Sql Server、Oracle等数据源以及通过OLEDB和XML公开数据源的一致访问,并通过Dataset和.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两个核心组件完成从数据操作中分解出数据访问的任务。由此看出,ASP.NET是一种天然的分层结构体系[3],有利于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1.2 ASP.NET三层架构

ASP.NET体系架构分为3层,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每一层只完成各自的层内功能,各层之间都是透明的,因此更改、更新某层都不再需要重新编译其他层,有效地实现了系统中各功能模块的相对独立,减少了各模块间的耦合性,使系统更具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ASP.NET3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数据层:

数据层是所有开发工作的起点,负责完成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与更新,同时管理并响应业务逻辑层的数据请求[4]。ASP.NET框架使用ADO.NET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各种访问功能被封装为不同的类存放于.NET Class Library中,可被任何基于.NET设计的应用程序调用。

(2)业务逻辑层:

负责接收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传给数据层,同时将请求处理结果发回浏览器。业务逻辑层通过定义XML Web服务和组件服务完成各种业务的处理,是整个应用的关键。按照应用系统的不同需求,它还可以分为不同模块。

(3)表示层:

表示层是系统的UI部分,负责将用户请求传递给业务逻辑层。在本层,理想的状态不应包括系统的业务处理,其中的逻辑代码仅与界面元素有关。表示层是由ASP.NET的Web Forms来实现Web Forms是基于服务器端的动态页面技术[5],可在服务器端根据客户端请求和提交的信息,动态生成与客户端浏览器类型无关的通用Html页面,也可根据客户端浏览器类型,生成特定的数据表现形式。

2 科技奖励评审系统架构

2.1 系统功能结构

科技奖励评审工作的流程是:首先,由项目申报系统完成项目申报、受理、推荐、形式审查等环节,筛选出进入评审的项目;然后,通过专家库系统注册专家基本情况、熟悉学科等信息,并通过推荐系统选出合格专家;最后,运行专家评审系统,经过远程评审、会议评审、总评评审3个阶段确定最终获奖项目及其获奖等级。主要功能模块及其构成关系,如图2所示。

在整个系统中,会议评审阶段的模拟打分是较复杂的一个模块。模拟打分一方面为了让专家熟悉打分的环节和流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评审监控部门掌握专家的整体打分情况。其功能包括:评审监控按年度选择并发布模拟项目,为评审组专家授权,评审专家对模拟项目进行打分,评审监控人员汇总各项目打分并计算平均分值,查看打分结果分析,将本年模拟打分结果导入历史库等。其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

2.2 模拟打分三层结构框架

以模拟打分设计为例,基于ASP.NET3层架构的系统总体框架,如图4所示,其中数据层主要包括与模拟打分相关的各种数据表以及通过ADO.NET对其数据完成访问控制。业务逻辑层包含业务处理相关的评审监控、评审专家、模拟项目和模拟打分4个主要类库,底端通过Database类实现与数据层的通信,前端通过Web Serveice与表示层交换数据。表示层通过各Web Forms并在ASP.NET统一安全控制下将用户请求传递给业务逻辑层,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

3 系统实现实例

图4介绍了模拟打分功能模块的3层结构框架,以下给出每一层具体实现的关键部分,本系统基于ASP.NET Framework3.5和C#.NET2008,数据库采用的是Oracle9i,WWW服务器为IIS6.0。

3.1 数据层的实现

数据层主要定义各业务表结构以及实现各种增、删、改、查等操作。模拟打分功能涉及的主要数据表有:T_MNZJDL(模拟评审专家登录表)、T_MNXMPSXX(模拟项目评审信息表)、T_ZJMNDF(专家模拟打分表)、T_DFZB(打分指标表)、T_LS_MNXMXX(历史模拟项目信息表)等,各表的主要字段及表之间关系,如图5所示。

本系统对数据层的操作采用Oracle存储过程实现,其优点是执行效率高,封装性好,代码易维护且安全性高。

3.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业务逻辑层对数据层和表示层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在评审模拟打分中,根据业务需求,抽象出的逻辑类主要有以下几个:

(1)Database.cs(数据库类);专门用于连接及调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数据库的连接信息在web.config中的<appSettings>字段设置,程序中采用相关语句调用存储过程即可。

(2)psjk.cs;用于处理评审监控员的各种操作。

(3)pszj.cs;用于处理评审专家的各种操作。

(4)mnxm.cs;用于处理模拟项目的各种操作。

(5)mndf.cs;用于处理专家模拟打分的各种操作。

这些类所有数据库操作都通过调用Database类实现。这样,业务逻辑就可以封装进一个Web Service之中,表示层调用该Web Service即可实现相应功能。

3.3 表示层的实现

表示层主要利用ASP.NET的丰富页面组件,设计一系列的网页界面,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两类用户(评审专家和评审监控)通过表示层提供的页面输入登录信息,实现访问请求过滤,分别进入各自的系统实现不同的功能。表示层通过 Web Forms与业务逻辑层的Web Service 通信,在表示层中引入相应的Web Service就可实现有关业务处理。以监控员授权模拟打分专家为例,调用XML Web Service提供服务的实例如下:

localhost.ServiceMNDF mndf=new localhost.ServiceMNDF();//实例化一个ServiceMNDF对象

mndf.Qkzjdlb(ViewState[“pszbh”].ToString().Trim());//调用Web Service提供的方法:清空专家登录表

if(mndf.Sqmnzj(ViewState[“pszbh”].ToString().Trim()))//根据评审组号向模拟专家表插入记录

response.write(“<script>alert(‘授权模拟专家成功!’);</script>”);

UI界面如图6所示。其它的模块实现方法均与此类似。

如图6所示,页面中没有出现和数据库交互以及业务处理的代码,较好地把数据操作和业务处理封装起来,通过调用Web Service提供的方法,就能完成既定的功能,提高了代码的独立性、重用性和易维护性。

4 结束语

讨论了ASP.NET三层架构在科技奖励评审系统开发中的运用,以评审过程中的模拟打分模块为实例,给出了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在表示层利用了ASP.NET的安全机制与丰富的页面组件,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易用性和交互性。业务逻辑层采用Web Service封装了各种业务操作类,使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充性和可移植性得到增强。在数据层,通过使用ADO.NET和存储过程,显著提高了数据存取效率。

摘要:针对科技奖励评审系统业务需求特点,提出一种将ASP.NET三层架构应用于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给出了系统的功能构成和业务流程,并以评审模拟打分模块为实例,设计了其三层架构,给出了各层具体实现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ASP.NET,三层架构,Web Service,科技奖励评审

参考文献

[1]范振钧.基于ASP.NET的三层结构实现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7,34(4):289-291.

[2]王琦,张勤民,李源,等.用.NET技术实现三层架构的人事管理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2006(8):74-76.

[3]陈传波,夏义兵.基于ASP.NET技术及三层网络架构的权限管理系统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3,29(12):101-102.

[4]徐冬琳.基于.NET的三层Web应用开发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4):78-80.

[5]Jeffrey Richter.Microsoft.NET框架程序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曾宇,张海盛.基于CORBA组件技术的三层数据库访问[J].计算机应用,2001,21(5):41-43.

上一篇:体育理念下一篇:K聚合物砂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