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人才

2024-07-09

中医护理人才(精选十篇)

中医护理人才 篇1

1课程设计

中国当前的护理学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复制的西医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很多课程设置与临床一样,没有突出中医护理的特点,即广类似于医学基础、公共基础的课成就大约占了总课程的30%,比重偏大。而与美国相比,从美国的阿萨巴斯卡大学的4年制的护理学课程设设置来看,美国的护理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带有明显的护理学的特点,其中基础类学科的课程只占全部课程20%左右,护理专业方面的课程占63%左右,有关护理人文社科课程占17%左右。各种课程的比重非常适合实际临床中护思维文化和理能力的培养,另外,中国当前护理专业的人文课程很少,导致了中医护理人才的护理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薄弱,尤其是当前中医护理人才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具有着典型的特点,例如某家中医院里的一个中医的护理人员竟然连张仲景是谁都不知道,确实说明了我们对于中医文化的科普做的还不够。

2培养护士辨证思维的能力

中医中的思维与西医是不同的,西医的思维是不断细分的一种具体的竖向的思维,而中医的思维是一种横向的抽象的思维。例如《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内经的逻辑就是一种横向的相形的思维,这与传统的《易经》中的思维非常相近,《易经》就到处渗透着,这种横向的取类比相的思维,例如《易经说卦》云:“震东方也”“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途,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从以上可以中看出,传统中医是将时间(春天),地点(惊吵之处),方位(东方),人物(长子),动物(龙),植物(竹),事件(雷),颜色(青色),脏腑(肝),七窍(目)性味(酸)等多重因素结合到一起的一门横向的巨系统。这种横向的取类比象的思维直接影响着中医的辨证分型,因为中医的辨证分型就是由患者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组成的,并不是单一某个疾病或症状的出现的单一的治疗。

3对于中医护理的规范化管理和应用

当今社会医学发展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的时代已经逐步的到来,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来管理和规范临床护理行为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同样,中医的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同样都需要巨大的数据来支持的,因此至今中医护理还未能研究产生一套整体的、完善的诊疗规范,也正因为如此,其中可以挖掘研究的东西也非常的多,这些东西的整理需要做大量的数据积累,并从积累中总结出规律,因此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制定出一套中医护理的诊疗规范的必经之路。另外,中医发展的大环境也决定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困难,实际中中医护理人才会的技术都处于埋没状态,例如,某三甲医院护士在护校上学期间,其课程中有很大的篇幅都是中医传统技术的操作,而进入到医院之后,当患者出现了情况,可以用简单的中医技术,例如拔罐,刮痧,艾灸等能够解决的护理问题时,护士却无权自主执行,这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处理,并且护士在课程里学的一些技术也会逐渐生疏。再有,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因此,当下组织一批有着过硬的中医理论的中医大夫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护理人才一起集思广益,将过去出版的各种关于中医护理的书籍、论文汇集,编写成适合护士临床应用,容易掌握且实用的、规范的、标准化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性文件不失是一种当前较为可取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护理学类专业教学计划概述.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4-29.

[2]安续宁,张会君.借鉴美国护理教育体系改革我国护理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5,20(17):66-68.

[3]吴丽丽.周易与思维的动态化[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8):57.

中医护理人才 篇2

卢丽珠,黎 丽娴

(1.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南沙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1462)摘 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素 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定位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23-0085-02

护理人员被世人赞颂为白衣天使,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护 理人员因为忙碌而繁琐的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临床工作 的开展。因此,增强中医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行业的深入认识十 分必了新的机遇。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越来越受到社会 的重视,特别是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加强中医护

理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中医护理 实践的规范化建设。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探索人 性,寻

要,这也是一项寻求 自身价值的探索历程。护理工作是一 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提升热爱护理事业的道德情操是素质培 养的第一步。护理人员每天要与患者接触,其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都在求真理的过程,本文将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 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着患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一本书、一 句训言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意识形态的逐 渐完善,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的觉悟。1提高自身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石 素质始终是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作为临床一线的中医护

理人员,肩负着临床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自身素质的辐射能 使患者感到温暖、愉快、振奋、欣慰,缩短了护患距离四,并能导 致护患关系中的心理相容与情绪共鸣,使每位患者在最佳心理 状态下接受治疗。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1.2 正确 Il德观念的树立

从医德医风方面来讲,以人为本也是以护理人员自身为 本,我国医圣张仲景的《大医精诚》时刻在鞭策着医护人员形成 正确的医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护理观,方能正确认识护理工 作的性质、目的。要做到干护理爱护理,立足护理的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胸怀坦荡,团结同事,视患者为亲人。

1.1 寻书自身价值曲素质培养

理,2009,9(1):9-11.

2053.

【23】王静,宋雁宾,周体.对实习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探讨田.中国医药 导报,2010,7(8):149—150.

【24]刘思秀,于小明.模块式培训法在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田.当代护 士,1995(5):20-21.

【25】杨淑盈,单岩.浅谈护理理论的应用及发展对策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l17一I19.

【29]戴惠玲.中职护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啊.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9—140.

【30]李新.刍议新医学模式下中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叨.广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6,9(2):120—121.

【31]周琦.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58—159.

【26]胡翠环,黄桥,颜巧元,等.一级学科背景下的高等护理教育改革探

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14):72-74.

【271杨佩琴.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叨.中国基层医药,2005,12(5):

【32]陈运英.论加强中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 培养m.广西医学,2009。31(1):124—126.

【33121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 630-631.

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A 【22游细玉.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8):

85—

技能水平提升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 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护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例如气管插管 固定2 .1 中医护理曲授心在寸辨证施护

[41,以前一直采用胶布蝶形固定,但随着患者出汗、呕吐物 浸以人为本,也是以患者为中心。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相 互湿,胶布很易松开,影响气管插管的牢固性;现在用胶布固定

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护理的特色在于“辨证施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 节以及所处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故要求护理人员主 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 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 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与 现 代护理所提倡的对患者做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 致的。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理论指导下,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 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进行 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 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 纳,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 题,提出因时、因 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2.2 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源于实践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 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

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 疗法外,还有放血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熏洗疗法、敷药 法、贴药法、推拿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熟能生巧同 样适用于中医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课本知识的传授,但 中医护理技术同时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的,因此,加强中 医护理临床实践是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131。在实 践中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加强中西医护理 技术的有机结合,跟上护理科学的发展。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护 理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专题讲习班、专题调 研和考察、疑难病例护理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短期或长期培 训。选拔一批能力强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将国家级、市 级专家请到医院授课,参加中医护理学术会议,互相切磋,共同

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基于医护结合的科研方法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点 护理在 临床中并非孤立存在,中医护理的发展离不开医生 的指导与配合。以人为本也是以医护人员为本,医生与护士的

配合是促进医学发展的关键。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同样适用于医 学临床,医学要发展离不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3.1 医护的有机结合为科研奠定基础

所有疾病都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中医临床疗效离不开 中医护理的功劳。护理人员并非是单纯执行医嘱,而是要有深 邃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迷雾,认识真实的本质。这就需要与医生 有机结合,在护理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研奠定坚

实基础。

3.2 医护结合利用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疗故 陶行知语,“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人人都能创新。中医护理 好后,再用 3M透明贴膜将胶布末端牢牢固定在患者面部,避免

气管插管脱出。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人 员不再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地工作I51,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临床 实践中探索与发展,寻求最恰当、最完美的护理方法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科研源于临床,科研不是属于某一人 或某 职业,而是属于全人类,细微的工作中也有科研的存在。提离心理抗压能力是中医护理人员培养的关键 目前的医疗环 境让人忧心忡忡,医生被砍的消息屡见报

道,这使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剧增。同时还有来源 于病患的要求,领导的要求,家人的要求及 自身的要求等的压 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

4.1 t观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与完善161,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 越强,在就医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各项权 益。新时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懂法、知法还要会用法,在护理工

作中时刻注意依法行使各项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因此,应适时 增设《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课程,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心理的强大来源于丰富法律知识的支撑。

4.2加强中医护理人才段技能的培养 抗压能力的提高并非通过 开设娱乐课程就能达到目的。张

建梅等嘴 护理软技能定义为:护理人员的智能,情商,人文素 养,人际沟通、观察、判断、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决 策的才能,做到机敏、果断、迅速。二是组织才能,要求具备相当 的组织能力,能进行思想组织、行政组织、护理实践组织等。三 是

86一

应变才能。临床护理工作多是难以预料的,一旦出现突发事 件,要能以变对变

、以变制变,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操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如何发挥 其特色和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才培养是关键。坚持以 人为本,即以“护理人员、病患、医护结合”为本,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优化中医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 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医内涵的中医护理人 才,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中 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榧架构想及内涵解析ljJ.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2011,9(17):78.

程红,路兰,张迎红.新医改时期培养护理人才‘的探索【jj.护理实践与

研究,2012,9(16):106—107.

【3】迟延辉.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田.卫生职业教

育,2011,29(22):85—87.

I4瞅凤护理创新提升优质护理服务【J1.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

44.I51刘思文,马继红,郭云萍,等.重视护理细节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r】.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88.

【6】李杨.新医改下护理发展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2):

重构人才梯队中医传承青黄不接 篇3

对于中医人才的残酷现实,御源堂负责人徐文波也深有感触。在参加某中医大学的校园招聘会时,徐文波发现,他们是惟一一家到来的诊所,周边都是药厂、医疗器械公司等等。御源堂自然也就成了整个招聘会上最受学生欢迎的一家。中医医院岗位吃紧,学了中医的学生们,被迫刚出校门就要选择成为医药代表或者其他职业。“中医学院每年培养那么多学生,都去做药代(医药代表)了,没几个去做临床医生的,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徐文波向我们感慨道。

这是整个中医行业所面临的尴尬。近年来,一方面中医教育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中医人才却在不断萎缩,中医医院不姓“中”,中医人不姓“中”,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忧虑。在中医的传承链条上,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出现了问题。

这与社会大背景不无关系。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逐渐主导了中国医疗市场。从民国时期的《废止旧医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到20世纪初期的消灭中医言论,中医和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地位。甚至一度面临“活着,还是死去”,这种哈姆雷特式的问题。薪酬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的“直降”,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涉足中医领域,甚至就连从业者也出现“大逃离”的现象。

而这种动荡,以及社会的普遍“轻视”,直接导致了中医行业人才的衰落。就在“消灭中医”的言论甚嚣尘上的时候,2006年,《南方周末》曾发表文章称:“民国初年,中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而中国著名中医人数,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不足500名”。

中医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没有人,中医就“虚”了。近年来,社会大众对中医的态度有所回升,各行业的人才以及资金也开始流入,对于中医行业而言,或将是一个契机。“像梁冬在传媒领域很有经验,还有的人是擅长管理的、擅长IT的……”徐文波认为,应该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大家一起合作把中医做好。

对于这些有志于弘扬并传承中医的从业者,以及社会人士而言,前路并不轻松。中医漫长的成长周期、现有医疗体制的限制,以及亟需提升的待遇、社会认知,都是他们不得不去逾越的障碍。

社会地位、财富“双不沾”理想在现实面前“却步”

“大家都说医疗质量下降了,为什么下降?七块的挂号费,这医生真的只值七块钱吗?理发的人一个月5000元,医生学了二十多年,5年大学,再加上3年的硕士生、3年的博士生,拿多少钱?”鲁兆麟曾经在台湾长庚大学授课,“那里,一个教授100万台币一个月,相当于20万元人民币,他可以静下心去做研究,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

据了解,博士毕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中医,月收入大约在3000~4000元左右。而根据职友集网站上,北京2012博士毕业生工资收入水平调查,截至2012年5月26日,平均工资为6654元。中医要达到这一平均水平,大概要经过3~5年的努力。社会地位、财富“两不沾”,让中医师处境尴尬。

“年轻的医生需要静下心来去钻研,然后入到中医的门里面,但是现在这种社会收入结构和分配,真的是让人提不起这种兴趣”。成长周期长、前期收入少,成为阻碍人才进入中医行业的第一道门槛。邱琳提醒后辈们:“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中医,必须先要做好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没有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就不要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你肯定做不好。”

中医不像西医有量化的标准,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成长周期长。从搭脉、问诊到处方,往往需要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一般一个西医毕业生3~5年就可以在临床上发挥作用,中医则需要六到八年。加上市民喜欢找老中医看病的传统思想,更是延长了年轻中医师的成长周期。

“选择中医的时候就要明白,真正功成身就的时候,肯定在40岁以后了。”固生堂董事长涂志亮称,“学中医的人前20年很苦,收入很少,不要指望出来马上买车、买房、娶媳妇。”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得起诱惑。当看到身边的人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要能够平衡自己。

“中医说句实在话,真的就是一个字--‘熬’,在熬的过程中再去填充。可现在的学生往往还没开始怎么“熬”,就中途放弃了!”鲁兆麟深感无奈,心态已经成为他挑选学生的首要条件。

时代变了,人心浮了。快节奏的生活、物质化的社会,让人很难潜心于学术的钻研和探究。

“刘景源老师自己都不带博士生了,他觉得没意义,带了学生把自己的招牌都毁了。”邱琳觉得很悲凉。她曾经与很多老中医交流,大家的共识都是现在好学生难找了。某中医药大学院长在与她交流时感慨:现在很多博士生,连那个学术思想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论文东抄一段、西抄一段。

兆麟堂负责人韩女士戏称,现在都是有家底儿的“贵族”子弟,才来学中医。在邱琳那里,好几个博士生家里都是三代以上的中医。当经济基础成为了中医入门的前提,它所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大批喜欢中医的人被挡在门外。

“以前一个中医可以保一方平安,包括预测流行病,那多牛、多受拥戴啊!过去,中医可是给贵族看病的。”徐文波认为,中医应该得到应有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个行业。

以西医管理中医被体制“瓦解”的职业能力

陈启锋并没有行医执照,身为太极正骨的第四代传人、多家中医保健机构的顾问,这不能不说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民间医生都是在中医药管理局备案,中医药管理局认可后,给你一个村医资格证,干了几年以后,可以参加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

但是,对于民间中医而言,大多数人是没有学问的。“考试刚改了,不用考英语和西医了,原来还考英语和西医的知识,别说让民间中医考了,就是让现在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考,都不好过,听说通过率也就8%左右”。

在地方,民间中医仍是维持百姓健康的一支强大的力量。陈启锋称,民间医生当中有很多“高手”,“很多人都说民间中医保守,不愿意把自己的方子或者自己的技术外传,这是错误的。曾经有个民间的老中医跟我说,一个好的方子能治好多人,也能吃死很多人,他不敢乱传。没有悟性、没有灵性的人,他是不会给你的,宁可带到棺材里去。很多民间医生都想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量的民间中医并不能进入医疗体系,甚至被认为是“上不了台面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解决传承的问题了。因为整个医疗体系全是学西医的人在管理,学西医的人根本不懂中医该怎么做。

如今,在中医学院《黄帝内经》成为了选修课,而很长时间内,西医理论都是中医考试的必考题。中西“混搭”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

这让邱琳哭笑不得:“《黄帝内经》对于中医是非常重要的,李济仁(安徽省名老中医)老爷子讲《黄帝内经》是一绝,他们家到他儿子已经是第15代了,都是这样子教的。《黄帝内经》蕴含很多人生的智慧,如果把它学通了,你的德行和道行自然就在那里了。”她感慨,中医没有真正的中医教育,甚至比起以往的教育模式,还倒退了不止二三十年。

千百年来,中医一直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虽然看似效率比较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顺应了中医本身的教育规律。

“现在学中医正骨的,为什么传承不下去,因为正骨如果不从小开始练武术,手上没有刚柔结合的力量是练不成的。我上次看到一个老师,手法很厉害,他说这种手法必须从六岁开始练,九岁开始练也有可能练成,但是几率非常小,九岁以后绝无可能练成”。陈启锋称:直到现在,中国也没有一套真正适合中医的教育模式。院校体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传承问题。

不仅仅是教育体制,即使是在中医的管理上面,一直以来,也是以西医管理中医的局面。“中西医结合,本身是个很毁中医的事情。本来是两套体系,最后变成了用西医的标准要求中医,对中医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甚至是反作用。”中医西制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医自身体制的建立,还极大地破坏了中医行业的发展和传承。

中医讲求整体观,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个全科的医生。北京兆麟堂负责人韩女士认为:医院模式并不利于全科中医的培养。“现在,中医里面也分妇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拆得越多、能力越小。”

“现在的中医,已经没有‘大家’了。”在孔医堂董事长孔令谦看来,真正的“大家”,他的经验、学识首先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大民众的。他要有很好的觉悟和德行,最后再以他的聪明才智回馈给老百姓。

“现在很多医生,人都不会做了,哪儿来的‘家’?”孔令谦称:“目前的现状是:三个学医的,一个分到协和、一个分到区级医院、一个分到基层社区医院了。在评职称的时候,协和的医生可能当了正教授了,区级医院的可能就是个副教授,而基层医院的也就是个主治医生,但是可能正教授的水平还不如这个主治医生。”

甚至有一些以西医为主的医院,还出现了“轻视”中医“技术含量”的现象。

有些医院,本来是西医大夫,因为医院的安排,被调到中医科,自己看了些书以后,按照他对西药的理解,去下中医的处方。邱琳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或许,这样的案例有些极端,但是目前医院的管理体系,并不适合中医发展,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中医的共识。

正安堂创始人梁冬认为,中医就应该体现市场的作用,让资源自由配置。“以前,肯尼亚大象濒临灭绝。后来,国家就把1000多头大象分给不同家族养育,国家再收录。现在,肯尼亚象牙数量已经比十年前翻了五倍到十倍。如果真正放开,让所有人‘炒大夫’,就像以前民国一样,让好大夫自由执业,允许他们凭本事凭诊费立足,他敢收一万的诊费还有人来,一定是有这样的市场价值。如果一个顶尖的中医学了二十多年,一年都挣不到100万,凭什么让一个售楼小姐一年赚100万,天理何容啊!”

普遍培养到重点选拔重新树立中医意识

徐文波一直想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医医院,尝试一套中西医融合的模式,包括中医器械的研发,但是在这里西医是为中医服务的”。

长期以来,经过多次“倡西灭中”大浪的冲击,中医人才比例越来越低。

清新国医的创办者杨志勋教授认为:现在的人普遍对中医常识知之甚少,更别提平日对自己健康的管理了。出身中医世家的杨志勋,在退休后义务开办了一个中医学习班,以《黄帝内经》为内核,将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教授给孩子们。

“他们将来并不一定非得从事中医行业,但是通过这里的学习,他们会对中医有个基础的了解,并且可以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进行管理。甚至,他们可以将中医宣扬到他们工作生活的领域中去。”杨教授自豪地对记者说,他的学生有的已经在小区内“开班授课”了。

相较于“布道者”的中医知识普及,“授业者”的道路显然更为艰难。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传承人,成为“纠结”的重点。在没有一个更加创新合理的模式出现时,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坚持“师徒”的模式,尽管他们的方式各不相同。

北京兆麟堂负责人韩洁,将中医传承分为三个层次:师生、师承、师徒。“真正的中医精髓一定是师徒才可以掌握的,必须在每一天对师傅的鞍前马后中,才可以体会和领悟”。鲁兆麟现在最小的徒弟刚刚上初一,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最喜欢和徒弟们“聊大天儿”。或许,他的徒弟们就是在每一天的“聊大天儿”中,跟师傅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治病救人。

“中医是经验医学,如果不跟在老师身边,从做人上开始,那就很难学到他的精髓,道行比技术更重要”。邱琳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医还必须走师徒的方式,让更多热爱中医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名家身边学习,也成为了她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我们有一些比较好的名老中医资源,我希望这些对中医有追求的孩子,能够学习到他们的临床经验”。

作为企业的公益项目,固生堂更是将为学生和中医“结对子”,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我们设置了固生堂名中医传承栽培奖学金,每年从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学院的临床学院,选择20个学生,我们这边再选20个导师,导师出门诊的时候,学生去跟师抄方,导师出学术著作的时候,学生也帮忙编纂整理”。这种“师徒”学习为期一年,涂志亮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

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徐文波的想法相对大胆,她希望能够引入日本的职业培训机制,以职业培训来促进中医的传承。

徐文波认为,中医之所以无法与世界进行交流,是因为中医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医太博大精深了,包括:天文、地理、哲学、人文……当我说想研究中医的标准时,很多人都否定我,但是这件事我一定要做”。

中医护理人才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第一部分为本校四年制 (2009级和2010级) 护理专业和五年制 (2008级和2009级) 本科护理专业 (英语方向) 应届毕业生。第二部分为近5年来聘用本校毕业生达50人以上的4家用人单位 (医院) 的护士长或带教教师, 4家用人单位中有本校直属附属医院两家 (教学医院) , 其他综合性医院两家, 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1.2 研究工具

以《标准》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框架制订调查问卷, 问卷包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情况, 即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情况和知识、技能情况3个方面。每项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 (非常同意=5分, 同意=4分, 不确定=3分, 不同意=2分, 非常不同意=1分) , 由调查对象本人独立填写问卷。

1.3 调查方法与数据收集过程

采用方便取样法, 在毕业统考前由研究者征求本校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护士长或带教教师知情同意后, 现场详细说明问卷填写要求, 分别对2009级、2010级四年制护理专业和2008级、2009级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 (英语方向) 应届毕业生共233人及4家用人单位 (医院) 的护士长或带教教师共50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本人按要求独立填写完成后现场收回, 共收到应届毕业生有效问卷22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14%;向用人单位护士长或带教教师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毕业生中参与调查的女生有211人, 占94.2%, 男生有13人, 占5.8%;大多数 (73.1%)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在23~24岁之间, 平均23.6岁;201人 (89.7%) 为广西生源。用人单位调查对象共50人, 大多为女性 (98.0%) , 以初级职称 (护师或护士) 为主 (74.0%) , 均具有本科或大专学历, 职务以护士长或高年资护理组长为主, 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46.0%) 和护理管理 (10.0%) 工作, 大多 (88.6%) 有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

2.2 毕业生自评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 应届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自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 (4.10±0.68) 分、知识 (3.61±0.63) 分、技能 (3.58±0.80) 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评分分别为 (3.84±0.78) 分、 (3.84±0.81) 分, 均高于毕业生自评结果, 但对其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的评分为 (4.04±0.66) 分, 低于毕业生自评得分。对毕业生自评与用人单位评价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知识、技能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知识、技能评价与毕业生自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的评价均高于毕业生自评。结果见表1。

2.3 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测评情况

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 毕业生自评结果中按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测评条目1、5、2、4、3、9、6、8、7的内容, 提示毕业生在人生观、团队精神等领域自评分值较高, 在护理职业态度、批判反思精神等方面自评得分不够理想。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按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测评条目1、5、2及8、3、4、6及9、7的内容, 可见用人单位评价结果与毕业生自评结果基本一致。将毕业生自评与用人单位评价的各条目均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发现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与各条目评分呈明显正相关 (P<0.05) 。结果见表2。

2.4 毕业生知识测评情况

在知识掌握情况方面, 毕业生自评按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测评条目3及2、4、8、12及7及5、9、1、11、6、10的内容, 提示毕业生在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好, 在药理知识、国家卫生政策、中医护理等方面得分不够理想。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按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测评条目3、1、2及8及9、5及7及12、4、11、10、6的内容, 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与毕业生自评结果基本一致 (P<0.05) 。具体结果见表3。

2.5 毕业生技能测评情况

在技能掌握情况方面, 毕业生自评按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测评条目7、1、2及11、3、4、8、6、5、9、10的内容, 说明毕业生在运用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等方面掌握较好, 在文献检索、信息管理、外语运用、抢救配合及应急护理能力等方面不够理想。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按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测评条目1、11、7、4、2、3及8、6、9、5、10的内容, 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与毕业生自评结果基本一致, 并认为毕业生在人际沟通、专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等方面表现较好。具体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好

无论是毕业生自评还是用人单位评价, 按毕业生应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测评, 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知识、技能情况。这说明本校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情况较好, 无论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还是知识和技能得分都在较高水平, 这与本校近几年在护理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关。本校不仅在护理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思想品德、法律基础、护理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与礼仪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 而且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护理实践活动, 如聘请优秀护士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学生到养老院集中见习, 去街道、福利机构当志愿者,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到社区义务为居民进行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等, 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对其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无论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都对我院的护理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与我校在护理教学中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有关。通过采用讨论式、体验式、角色扮演、病例分析式、技能实训和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当护士的真实感, 突出了人的整体性和护理整体性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通过开放实验室, 开展护理操作比赛、护理技能展示赛等活动,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丰富了临床护理实训内容, 建立了护理基础教育、技能训练教育、专业综合能力教育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 职业认同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它确定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毕业后的工作态度, 但在《标准》中该领域的重要性未得以体现。夏颖[1]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专业、情感体验以及行为表现3个方面都处于中等认同状态。其中, 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学生 (P<0.05) , 尤其是对护士职业地位以及护理发展前景的认识上, 高年级学生的认同度都较低 (P<0.05) 。张馥丽等[2]报道了“实习结束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水平中等, 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护理专业者专业认同度最高;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度还与性别、实习医院等级、不同录取方式有关”。在前期访谈中, 本校部分学生也表达了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度不高, 毕业后计划改行等情况。因此, 提高护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需要社会、教师及护理专业学生等群体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度。

测评结果显示, 本校毕业生在护理职业态度、批判反思精神、文献检索能力等方面还不够理想, 存在差距的因素有很多, 如本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文献检索被列为选修课, 有部分学生未选修;学生进行临床实践过少、过晚;因实验资源有限和班级规模过大等原因, 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中医护理课程实践时间太短, 实验课过少;专业课开设过晚, 课程安排前松后紧;课程衔接性差、安排欠妥当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探究上述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能力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构建新型护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争取做到“早临床、多临床、综合临床”;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 加强人文教育;注重能力本位理念, 加强课程整合, 注重课程衔接等。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颖.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 篇5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我院中医药人员培养和技术培训,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加速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杰出的学术能力、临床、教学和科研业绩显著的优秀中青年人才,从而加快提升我院中医科科建设水平和医疗质量,增强医务人员队伍科研整体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的方针和人才选拔的高标准、重业绩的原则,既考虑过去对专科建设的贡献,又注重未来专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坚持择优选拔的原则,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的遴选、培养、管理等环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培养的公平竞争、科学考评、动态管理等运行机制。注重人才潜能的发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引进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提高中医药人员的基本水平和基本技能,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需求,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培训计划

1、选拔1——2名中医药人员到上级中医医院进修学习,培养中医药技术骨干。

2、各村卫生室、轮流派遣中医药技术骨干到我院中医科进修学习。

3、抓好在岗中医药技术人员温习中医四部经典理论、著作工作。

4、大力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县卫计委安排派熟悉中医药知识的骨干人员参加县中医院组织的培训,然后对全镇未参加集中培训的乡村医生进行集中培训。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均参加一次以上培训、培训率达到100%。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领导。卫生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中医药人员培训的组织推进、综合协调和督导检查。

(二)多形式、多渠道培训中医药适用人才。加强中医药适用人才培养是今后我院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培养。一是选派中医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到上级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鼓励在职人员攻读中医药知识和参加国内学术性交流。二是鼓励医院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自学考试,提高学历教育;选送人员到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进修学习。三是医院每季度组织一次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健康教育讲座,以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大力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我院与各村卫生室分工协作制度,落实中医药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三进”战略,使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普及,使优质的中医药资源能够下沉基层、服务基层。组织筛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农村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有计划地向乡村医生推广。

(四)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疑难杂症、心身疾病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四、严格督导奖惩

医院将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纳入单位责任目标管理,年终对中医药培训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目标考核内容。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日常督导管理,严格考核。

中医护理人才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 健康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有病医病、单纯的医药治疗及熟练的护理技术, 还需要得到全面护理。护理工作也正逐渐由医院拓展到社区及家庭。护士已成为国内的热门职业之一。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指导下, 强调“三分治, 七分养”, 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中医临床护理实践中, 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强调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个体状况和心理、社会环境等, 应用中医的八纲辨证方法加以分析、归纳, 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中医的护理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了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因此, 我们要迎接护理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培养现代新型中医药护理人才。

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高专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学校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教学内容体系由纵向互相交叉、横向互相交融且彼此相对平行独立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成。其中, 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建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建构, 由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及技术应用组合而成。在教学中, 应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原则, 运用实践性方法与手段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深入的突破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加大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力度, 在深入调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的基础上, 积极改革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护理系教师经过论证, 推出了高职高专中医护理“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该方案从国家要求、市场紧缺、岗位需要等要点出发, 从硬件与软件着手, 积极探索培养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2“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2.1 素质教育与职业特质对接

进行护理专业思想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文艺、体育、演讲、技能竞赛、形体表演、书法、手工艺品展览等, 让学生展示才艺, 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语言交流培训, 培养学生优雅大方的职业气质, 展现护士的职业特质。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营造临床护理岗位的真情实景, 结合护理事业对医学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唤起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向往, 将护理事业的神圣使命感根植于学生心中。

2.2 中医特长与护理技能对接

根据中医护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特点,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围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结合西医护理, 以“讲、学、练、做、考”为重点, 即集中讲、跟师学、动手练、独立做、严考核。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 让学生易懂、易记, 并付诸实践检验。同时, 强化对学生中医护理技能的实训与考核。

2.3 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

专业基础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 使学生更能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提高师生对实训、实习的重视程度;制订护理专业实训大纲, 规范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教师要以护士执业岗位要求为依据, 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跟踪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动态, 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涉及的科目作为重点教学科目, 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实施“双证书”制度;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

2.4 师资团队与护教双栖对接

要求教师既有教学职称, 还具备对口专业护理或医疗专业的技术职称;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 也具备实践教学素质[2]。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 丰富其临床实践经验;选派护理教师到全国各地进修。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及职称。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积极参加科研与教学改革。

2.5 实训基地与职场环境对接

建立模拟病房或设置医学场景, 营造与医院环境相似的氛围, 并让学生扮演“护士”、“患者”角色, 增加学生真人真做的比例, 使学生在做中体会“真枪实弹”, 在学中感受“救死扶伤”, 在培养感情、净化心灵、锻炼意志的同时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

2.6 考试考核与职业标准对接

课程形成性考核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3]。尤为重要的是高职高专护生毕业后要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考试合格并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后方能上岗从事护理工作。在校的考试、考核要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主, 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对接;在专业技能考核中要设立专业综合技能项目, 并在学生实习前对其进行训练和考核, 实现与护理专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毕业考试的形式、内容与科目要完全仿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对接。

3“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

3.1 基础课程

第一,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身体特点将体育课改为专项体育课———形体训练, 培养其健美的身体、优雅的步履、端庄的举止、和蔼的微笑、亲切的语言、自信的表情。第二, 将人际沟通课程改为更贴近护理专业要求的护患沟通课程。我系教师通过社会调研, 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体会自编了《护患沟通》教材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 使学生一接触临床就能学以致用。第三, 改革英语教材, 将《临床护理英语300句》教材运用到教学中, 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英语教学效果展示, 使英语教学凸显专业特点。

3.2 专业基础课程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将有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删减, 突出护理要点。如将药理学精简为护理药理学, 将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整合为一门课程。

3.3 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医护理基础和中医护理技术这2门课程。将专科护理课程整合为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中西医外科护理学、中西医妇产科护理学、中西医儿科护理学, 使中医护理内容融入整个专科护理教学之中, 这样既不失西医护理内涵, 又保留了中医的文化精髓, 突出了中医药学校的办学特色。

3.4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突出“学中做、做中学”, 融教、学、做为一体, 采用递进式能力培养方式, 强化学生的各项技能。从学生入学到毕业, 每个学期均有相应的技能训练重点。大一为专业相关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大二为专科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第二职业技能的训练;大三为职业综合能力, 即所学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在此期间不定期进行技能抽考, 要做到重点项目人人过关, 将考核结果直接计入毕业成绩。

3.5 人文素质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计上全面关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求, 发挥职业教育课程对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除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外, 在专业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临床病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能力培养既有利于学生就业, 更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实施近3年, 毕业生工作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就业率高;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能力强, 综合素质符合岗位要求, 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竞争优势明显;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高, 学校、医院、学生取得了“多赢”的成效。

综上所述,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 为人类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护理,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1:27~29.

[2]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 2006, 11:48~51.

中医护理人才 篇7

一、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 临床上首先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运用

现代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系列崭新的领域, 人类对许多新理论的探索及层出不穷的诊疗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医学界前所未有地发展, 也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疑惑与压力, 甚至世人对中医方向产生了动摇, 在中医临床中或临床教学中, 摒弃中医, 独重西医的现象彻底摧毁了新学子内心仅存的对中医的渺茫, 为此培养新时期有觉悟的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人才, 是我们临床教学的紧迫任务, 而且当前, 在国家制定的各项发展中医的方针下, 各中医药学校也提出了坚持中医道路。所以临床教学也要紧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 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作为首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内容, 是中医的入门学科, 作为初学中医者来说应当熟记领悟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精液、四诊八纲、整体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这些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 我们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思考天地人的自然现象,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思考人的生理病理现象,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调节人的阴阳平衡, 来养生、防病、治病……故中医基础理论是我们行走中医的耳目、拐杖, 是我们打开中医这座宝藏的第一扇门。作为中医临床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运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运用, 如建立阶段性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回顾性学习,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制定每周学习计划, 已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临证注重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探讨实际病案, 在诊病过程中注意运用理论结合实际, 对病案进行解析, 并给出中医辨证施治方案;注意启发或激发学生自行运用中医理论对病案进行分析, 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医理论中医思想来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学有所用, 增加学生的学习中医动力信心, 为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打好基础。

二、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 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诵读学习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体体现, 内涵丰富, 博大精深, 富含哲理, 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珍贵遗产。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它们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体现, 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凝聚。历代中医名家, 没有不熟读与活用经典者。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 更好地将祖国的传统医学弘扬光大、传承创新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因此, 凡治学于中医者, 都应当反复研习这些中医经典著作, 掌握经典著作所阐发或应用的思想、方法和原则, 并不断创新应用于现代临床。一方面在临床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的经典背诵, 在诵读过程中, 聆听圣贤教诲, 领略经典雅韵, 感悟大医风骨, 品味中医文化, 汲取心灵滋养, 将中医经典作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在临证中才会做到有根可寻, 有据可依。同时中医经典, 思维缜密, 文字凝练,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通过口诵心铭, 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使中医传统美德与大医精诚的理念扎根于每个医学者的心中, 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中医精妙医理与医术, 提高中医文化素养, 从而不断窥探中医瑰宝。另一方面在经典背诵的同时,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对经典著作的研读, 重在其中的方法论思想论。临床教学时可以注意中医经方的灵活运用, 随证变化, 遣方用药。

三、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 还要注意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医学之所以得以飞速发展, 与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中医要在新形势下生存壮大并进步也不能抛弃其他科学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应当具备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拥有宽广的知识面, 积极涉猎当代前沿学科, 运用现代思想技术发展中医。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作为现代中医临床教师, 一方面坚持中医学科学的整体观、系统论, 另一方面应学习西医对医学问题的分析认识的精确和细化, 辩证地看待中西医的关系, 所以作为临床教师应当弥补学生前期学习过程中, 现代医学知识的相对薄弱, 展开对学生现代医学知识的讲解, 在临证时充分发挥中医专科专病的优势, 选择中医, 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诊疗示教。这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与思路, 有利于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以激发学生对医学的热爱, 并潜心学习研究。其次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信息化技术、生命学技术、数子化电子影像学等等。而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经验科学, 需要我们借鉴现代数据建设与信息采集系统, 来更科学地研究, 尤其是对病案、证型、理法方药的统计学研究, 立法处方, 转法转方, 联合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借助现代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中医人才。

四、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 应当注意师承教育

现在中医学的发展相对迟缓, 一直以来难有突破性发展,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作为现代中医人缺乏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未能向纵深拓宽中医学, 创造出适应现代需要的中医新理论、新方法。作为新时代下的中医临床教师, 应当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临床教学中, 应注重启发学生临证思辨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路, 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次,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医学临床课的理论教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才能使理论教学不留于空泛。在临床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医学新动态、标准、疗法,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提升学生的视野思路, 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浓厚的探索兴趣, 并能将实际问题升华到理论性思维, 使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培养和训练, 大胆提出假说、思路, 使中医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诊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 中医临床思维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线路。要培养中医临证思维, 在强化经典医著的教学同时, 注意对中医各家学说教学的深化, 创造性思想或者是创新性理论往往是一种个性化体现, 所以各家学说是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中医理论的阐述, 往往有其独特鲜明的思想光辉, 更能代表性地表述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思维。所以临床教师应当通过对各家学说、各家医著的教学讲解、分析, 逐步洞悉其理论实质, 加深对中医传统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得到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基层中医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篇8

1 发挥专家作用, 构筑人才队伍

近年来, 基层中医医院虽然面临人才流失、断档的境遇, 但大部分专家、尤其是老中医药专家, 怀着对医院的深厚感情, 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辛勤奉献。他们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 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锤炼,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他们宝贵的学术经验, 是医院的一笔巨大财富, 需要继承和发扬。充分发挥老中医药专家的作用, 是有效构建基层中医医院人才梯队的基础。

作为基层医院, 可从两方面入手, 以名医专家为依托, 努力构建医院人才梯队。一是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对已退休的名老中医药专家,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医院继续予以返聘, 使他们“退休不离岗”, 可参照国家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工作的经验, 选派医院业务骨干跟师学习, 以总结、继承其宝贵的临床经验, 为医院培养后备名医大家;二是开展院内名医专家带徒工作。对医院在岗的市级以上名医, 或确有一技之长的临床专家, 可参照省级医院开展名医专家带徒工作的经验, 选拔医院优秀的青年医师拜师学习, 以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并为医院培养、建立后备业务梯队。

2 积极引进人才, 充实人才队伍

对基层医院而言, 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 不因人才流动而影响医院的发展;同时, 医院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医院规模扩大后也需要更多的人才。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引进所需各类人才, 不断充实学科队伍。

基层中医医院引进人才可从多方面考虑。对于医院的重点科室, 如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应多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 以不断提升科室的综合实力, 保持科室的优势地位, 并为培养后备学科带头人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医院的薄弱科室, 如中医特色不够突出或病源较少的科室, 应积极引进较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通过其带动作用, 促进科室的快速发展, 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人才引进要坚持“不拘一格”, 既可“自上而下”, 即从上级单位引进;亦可“自下而上”, 即从下级单位引进。如市级中医医院可从县级医院甚或乡镇卫生院选拔临床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业务骨干到医院工作, 一方面充实了医院的实力, 另一方面也为被引进者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3 注重培养人才, 优化人才队伍

引进人才固然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层中医医院在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同时, 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非常快, 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也需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因此, 还需注重对医院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

基层中医医院对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如与中医药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学习同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答辩等;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业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临床能力, 符合条件者尚可申请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定期邀请省内国家级、省级名医专家来院巡诊, 并在其来诊时, 选派医院优秀的中青年医师跟师学习, 以开阔视野, 跟踪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根据医院发展需要, 定期、分批、分层选派医院业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邀请省内外知名的管理专家到医院举办讲座, 以转变职工的陈旧观念, 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 举办临床、护理、管理等方面的专题科研讲座, 提高大家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上述举措既可以提高医院各方面人员的业务能力, 优化医院的人才队伍结构, 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对外影响力, 并为相关科室搭建业务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4搭建有效平台, 稳定人才队伍

基层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才短缺可通过前述措施逐步解决, 而要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就需要在引进、培养人才之后, 积极为其搭建发挥作用、促进发展的有效平台。

首先, 对于医院引进、培养的各类人才, 要做到“人尽其才”, 将其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而不是将其放在一些不做实事的岗位上“装门面”。如医院引进的高学历中医药临床人才, 应将其放到一线临床科室充实科室力量, 提高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其次, 应多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如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本学科领域的“领头羊”单位进修学习, 鼓励其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尽可能地开阔学术视野, 占据本学科领域的制高点;最后, 医院还要积极改善硬件设施, 改善医疗环境, 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医疗技术水平, 在工作中更为安心。人才逐步成长起来之后, 医院还要设法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否则, 一旦“舞台”太小, “英雄无用武之地”, 人才便会流失。

基层中医医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要充分发挥名医专家的作用, 构建医院的人才队伍;积极引进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各方面人才, 充实医院的人才队伍;多渠道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优化医院的人才队伍;努力为人才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 稳定医院的人才队伍。概言之, 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引进需要的人, 培养现有的人, 留住优秀的人。

摘要:面对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的问题, 基层中医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名医专家作用, 构筑人才梯队;积极引进各类人才, 充实人才队伍;多渠道开展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队伍;努力搭建有效发展平台, 稳定人才队伍。

关键词:基层医院,中医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探索中医预防保健人才的培养路径 篇9

1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开展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治未病”理论关注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这三个层次或过程中,预防保健是其核心,一直贯穿生命健康的全过程。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存在注重治疗、不重视预防的现象,“治未病”三个过程中,“未病先防和瘥后防复”尤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映在培养体系上,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是以临床医学生的培养为主,很少关注预防保健等相关专业的设置。

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预防保健思想,以养生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丰富的方法体系,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以及包括食养、药物、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功法等一系列方法在内的综合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的需要。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中医预防保健,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观和健康观,也是积极主动的方法论,重在从整体上动态把握、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态。“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开展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已有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预防保健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价值感,而且对行业发展的前景也充满信心,说明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保健服务逐渐走向人类健康服务的前沿,正处于行业发展的快速上升阶段[1]。但是,由于我国中医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造成预防保健人才十分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人才短缺成为目前制约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开展的瓶颈之一。

2.1 人才培养的类别

中医预防保健人才资源是提高居民健康,关注生命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和基础。当前,加快中医药预防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应立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着重三类人才的培养。一是要培养一批中医药素养深厚、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二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基本功扎实,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预防保健卫生技术人才;三是要培养一批实用型中医预防保健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社会民办的各类非医疗性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提供人力支持。

2.2 各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及要求

高层次的预防保健医师队伍应定位在省市和县级各类机构,包括中医院、综合医院、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等。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够指导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成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中的技术核心。要求应是主治医师以上,全面掌握中医预防保健和养生知识,能够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基层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第二类人员是定位在为各级各类机构培养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要求应当具备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系统掌握中医预防保健和养生知识,能够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第三类是职业技能型人员,定位主要是培养或培训社会民办的各类非医疗性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的人员。范围涉及中医美容师、中医养生师、中医药膳师、中医饮食指导师、中医保健推拿师、中医康复师、火罐诊疗师、中医刮痧师等。

3 人才培养或培训计划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比较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这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1 院校专业化培养

针对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高层次人才和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开设中医预防保健专业,要求中等卫生专业以上的专科医学教育,学制三年及以上,有专门的培养大纲、培养目标及要求。可以依托现有中医药院校高职教育的优势,增设这一专业。二是努力推进院校教育,推动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治未病”理念及其内涵的教育,强化中医预防保健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训练。在现有专业设置基础上,适当调整目前中医教育的课程体系,增加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课程,并尝试探索在中医临床专业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方向。

院校教育是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的培养储备人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院校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的途径。尽管短时间看不出它的优势,但是,应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作用。因为建设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普及“治未病”理念、培养积极生活方式的长效机制,提高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才是从根本上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3]。

3.2 岗位培训

积极推进岗位培训,研究制订规范化培训计划,组织编写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医咨询师岗位培训教材,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3.3 准入及考核

为满足中医预防保健人才短缺的瓶颈,现阶段实行人才的转岗培训是必要的补充手段,但是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涉及到卫生管理部门和专业培训部门及监督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作用。建议根据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训的实际需要,实行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新型职业系列的方式,实现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职业分化和职业岗位的设定。结合“治未病”试点的开展和“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建立中医预防保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制订非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人员的准入标准。这类人员必须通过国家中医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资格,才能允许其在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为保证人才培训的质量,应当由相关部门出台中医预防保健人员的管理方法,并制订考核和认证标准,由专门的职业鉴定中心负责。对具备了基本条件的从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组织专家出版培训书籍,依托相关职业培训机构或大学等完成培训工作,以3~6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考核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或每两年进行1次。中医预防保健职业技能人员主要在社会民办各类非医疗性质的中医预防保健和养生机构服务。这些人员不能进入医院工作,不得从事医疗活动。

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是我国未来卫生发展的趋势,而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要加强管理人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技术骨干和“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的培养;要通过岗位培训、院校培养、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4]。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致力于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医防治疾病更加强调“防”的思想,如果能够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会在现有的以西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一个新的体系,将会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的统一[5,6]。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会充实到中医健康服务的各个领域,在维护人群健康,降低和减少发病率,除病延年,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目前“治未病”健康工程顺利开展。为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中医预防保健人才,本文分析了三类预防保健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方式及准入标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应通过培训,形成新的职业技能类别。各类人才有相应的培养或培训定位及要求。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06-909.

[2]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36-637.

[3]李昊,赵映前,郭怡,等.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重要意义[J].湖北中医杂志,2009,9(31):31.

[4]王国强.认真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加快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10-01-16.

[5]胡凌娟,陈占禄,赵慧卿,等.试论“治未病”理论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导向[J].价值工程,2011,15(7):225.

现代新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10

1 师承教育是中医传承的精髓

中医师承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基石。汉代前已有师承授受的记载,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学医于长桑君, 而弟子又有子阳、子豹等人;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与公孙光, 其弟子有宋邑、高明、王禹、冯信等。现代也有许多中医以师承方式成为名家, 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 其父关月波即其师;南京名医叶橘泉, 17 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 曾先后拜过4 位师傅等。王琦教授在《师承论》一文中, 将古代中医师承分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等, 认为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法, 受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 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为基础, 通过揣摩、领悟而积累医学知识[2]。

名师耳提面命, 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 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外, 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3]。江西中医院对当代百名老中医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 其中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教师, 只有3%的人是无师自通[4]。中医传统的“师带徒”就是让学徒在临床跟师过程中, 学习师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和遣方用药的临床经验, 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临证为本[5]。国医名师李辅仁先生对自己成才之路总结道:“中医学是实践医学, 晦涩抽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因此, 中医药学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决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将实践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师承教育中, 师徒如父子般形影不离, 朝夕相处, 学生跟师临证、抄方侍诊, 师傅通过亲身示范、耳提面命、相机点拨, 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要点及临床诊治的基本规律等传授给学生, 学生学习、了解、感悟师傅独特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 甚至从中悟出新意。师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专长, 也只有通过口传心授, 才能被学生逐渐领会和掌握[6]。中医师承教育中, 师傅不仅传授医术, 也很重视医德培养。《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是谓得道”之言。学生跟师抄方侍诊, 在观摩师傅治病救人、处事待人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傅遴选弟子时, 首先注重其品德, 再观其悟性, 将医德教育融入临床的方方面面, 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2 中医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中医院校教育的发展大大扩增了中医教育的规模, 有利于中医教育的普及;院校教育的系统化教学和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强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 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 虽然强化了中医系统理论教育, 但很难按照中医学科的特点, 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 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教育、轻临床实践的现象, 削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院校教育常常重专业、轻基础, 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 减少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 学生普遍人文底蕴薄弱, 知识结构较单一, 学术视野较狭窄。目前我国各类中医院校已达数十所之多, 但这种按部就班的教育、照本宣科的传授, 虽培养出了大批中医毕业生, 但并未出现名医辈出、百家争鸣的现象, 反而陷入中医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困境[7]。那么, 这种缺陷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弥补呢?除了适当增加见习、实习学时外, 采用师承模式辅助教育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择。

3 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改革重在汲取传统师承教育的经验

现代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师承教育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这有利于发挥中医传统教育特色, 提高学生临证实践水平[8]。中医师承是中医教育的核心特色之一, 不仅是中医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 还是中医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和载体, 更是中医学术繁荣和发展的基础。挖掘和凝炼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精髓, 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相融合, 是创建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都有优点与不足, 若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 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当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典是基础, 师承是关键, 实践是根本” (朱良春语) 。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要求学生熟记理论, 背诵经典著作, 强调在应诊中的融会贯通, 基础理论学习和侍诊见习同时进行, 从而奠定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在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实施过程中, 可以采用“一师带多徒”“一徒跟多师”的传统师徒传承形式, 以临床带教、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病例讨论及医案整理等多种方式, 分别从医术、医理、医道、医意、医文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授, 不仅要传授医术, 也要重视学生医德、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及素质的培养。这与现代医学生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一脉相承, 是中医教育的特色之一, 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

对师承教育进行定期考核与督察, 也是现代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 考评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又要注重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考查。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于单纯的院校教育, 要突出中医师承特色, 如重点考核通过研究中医经典而获得的新启发;或是跟师学习期间, 对教师临床技巧、用药方法的总结和研究;或是自己在临床实践中,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跟师受教获得的知识、得到的启示等。

4结语

中医师承教育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育层次, 而应是贯穿于中医药工作者终身教育全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模式。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 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融于院校教育, 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融合, 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翟双庆, 石琳, 吴宇峰, 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 2012, 31 (2) :11-13.

[2]王琦.师承论[J].中医教育, 2006, 25 (3) :65-68.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6 (6) :402.

[4]黄利兴, 刘英锋, 查青林, 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9 (2) :87.

[5]林雪, 余承云.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9) :2355-2356.

[6]方九亿, 郭飞.中医药师承教育价值浅论[J].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6) :603-604.

[7]李海波, 李斌, 林大勇.现代中医教育应该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 (10) :2183-2184.

上一篇:O2O是个伪命题下一篇:地产公司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