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负面

2024-08-15

正面负面(精选四篇)

正面负面 篇1

一、对负面新闻的反应要快, 以保持局面的稳定

很多负面新闻都是突发式的事件, 比如灾难等等, 正是由于它的突发性, 社会舆论来不及静下心来细细评判, 公众都是处于信息的饥渴状态, 这样的时刻, 如果新闻媒体介入的不够及时, 不能尽快地满足公众知情的要求, 很可能会给一些谣言的产生制造出适宜的土壤。

以这次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为例, 在疫情暴发之前。一名医生病情严重。而据传他被确诊感染MERS之前出席过多场大型活动。由于地方上处于“稳定”的考虑, 没有采取隔离措施, 未将这一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从而引起了社会恐慌, 使得韩国出现了抢购泡菜的风潮, 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心理, 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对负面新闻的报道要客观全面, 以保持社会各方的团结

很多记者采访负面新闻, 都是怀着“铁肩担道义”、“匡扶正义”的精神进行的, 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黑暗现象的鞭挞、对不良风尚的痛斥。但负面新闻的产生, 牵涉面广, 背景往往是极其复杂的, 如果不能深入地采访事件的来龙去脉, 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往往就会造成新闻报道的偏颇, 甚至失实, 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人为的矛盾, 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团结。

2015年6月9日, 贵州省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警方的调查结论是集体喝农药自杀。当地的一家媒体称, 孩子家境贫寒, 性格孤僻, 与世隔绝。而在母亲出走不知去向, 父亲外出打工之后, 4兄妹辍学, 亲戚之间没有往来……这条消息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人们不禁猜测, 孩子没有生活来源, 衣食无着、生活无望……而实事是, 孩子的住房是一栋3层小楼, 房间里摆放着沙发和电视, 角落里堆着1000斤玉米, 另一个房间放着腊肉。木桶里盛着玉米饭, 地上还晒着四季豆。房屋后面养着2头猪。

不难看出, 这其实是不履行监护职责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后果, 应关注留守儿童, 进一步推动立法, 建立完整的司法保护体系, 让更多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而那家当地媒体的报道, 虽然也触及到了事件的一些表面现象, 但它的主体与实际严重偏离, 误导了人们的视线, 增加了新闻的负面影响。

三、对负面新闻的报道要注重正面信息的提供, 给人以希望和鼓劲

对于负面报道来说, 由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消极性质, 如果采用自然主义“事无巨细”、“凡事必录”的写法, 在传达真实信息的同时, 很容易给人造成悲观泄气的效果。

例如, “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 与去年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情况有相似之处, 但最终因报道方向的不同, 而引发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韩国媒体的报道先是披露了船上的广播内容“千万不要动, 原地待命”让众多乘客错失了逃生机会。接着报道称船长及船员弃船而逃, 这些已使韩国国民十分愤怒。继而又报道“船正在倾斜, 爸爸妈妈, 我想你们”这条从“岁月号”客轮中发出的最后一条信息, 更令人痛心不已。接下来的报道更是政府搜救不力等, 以至于愤怒的家属对处置不力的警方大打出手……

这些报道所导致的是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人性的缺失和对生命的漠视。事件发生后, 韩国总统朴槿惠向国民公开道歉。韩国总理郑烘原也于10天后宣布引咎辞职。

反观“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的报道积极正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多部门多方面协同配合, 并定期组织外国记者到事故发生地实地采访, 将真实情况及时传递, 消除由猜测而引发的非议, 积极正面引导, 难怪同样见证过沉船事故的韩国网民, 对中国救援效率十分惊讶。感慨地说:“岁月号”的打捞工作应该交给中国来做, 一周之内就可以完成!赢得了世界认同、树立了大国形象。

适量、适度的负面报道, 人民是欢迎的, 对我们党的事业是有利的。人民越重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越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来关照身边存在的各种已现和未现的危机, 从而避免“坏事情”的发生。随着我们国家开放程度的加快, 国外传媒对我国内地的关注度也是与日俱增, 对于负面报道的处理, 我们就更应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 将正面信息融入负面的报道之中, 开展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

摘要:什么是新闻中的“负面报道”, 我国新闻界时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抵是指涉及社会不公正, 暴露社会阴暗面的内容吧。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 我们坚持了“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但由于生活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一些具有负面、消极因素的新闻事实, 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对于媒体来说, 关注它还是漠视它, 解决它还是回避它, 改变它还是粉饰它?也就成为广大新闻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快速反应,客观全面,负面信息,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陈月飞, 朱文尧.“负面新闻”概念的不合理性[J].青年记者, 2008 (24) .

正面与负面作文600字 篇2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如意之事,时常八九。只不过,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去面对,才是重点。遇到困难,能够带着微笑,心胸开阔地爬起并继续向前或者是停滞不前,原地踱步,每一种方式都能证明你的态度,正面或负面?

在这世界上的人无奇不有,不管是乐观或负面的个性,我们生活当中一定都充满着各种性格的人。正面的朋友一旦遇到了困难必定保持着那最真诚的笑容,永不放弃并抱着最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日后的`每一个挑战。在我的校园生活中,每一位同学在我眼中,都是如此地活泼、正面,不管成绩不事如此理想,他们仍然进他们的全力,去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下一次一定能做好,而且更加突破。看到这样乐观的同学在我身边,不免都会被他们有所感化,尝试让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

然而,并非这世上的所有人都是如此地正面,能够坦开心胸去面对接踵而来的难题。只不过,带着这种负面情绪的人并没有想象中多,这也是个好消息。负面总是会让人想到些不好的感觉,一些悲观、感伤的事情,跌倒了,然后一蹶不振,停留在原地事大家对他们的想法,或许他们确实是如此,但又或许是他们心中的某些阴影,而产生如此的心态。因此,有着正面乐观态度的我们更加应该帮助这些悲观人们,努力尝试将他们从原本悲伤的地狱,伸出援手,救出他们,使他们远离凶恶,迎向更光明的正面人生。

负面消息,正面解说 篇3

关键词:负面消息;引导;正面;正能量

【情境描述】

在浙师大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培训时,听了一位实习老师的一堂课,内容是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老师用了很多的新闻素材,一桩桩关于食品隐患的新闻报道让人触目惊心,学生还站起来义正词严地说:我们吃的这个食品的添加剂超标、那个食品的防腐剂超标等等。然后老师让学生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整堂课很流畅,课堂气氛也很激烈,学生的思维度被年轻的老师调动得很到位。下课以后,学生似乎意犹未尽,前后同学之间还在议论着“我们家这个不买,我妈说这个吃了不好,以后我家要自己种菜了……”不觉心里一惊:难道这堂课上了以后是让学生担心害怕吗?可是老师所呈现的都是真实的新闻素材啊,不是说只有真实的、生活的素材,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信度吗?

【问题反思】

过了几天,王小叶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讲座,有理有例,生动形象,贴近教学实际,整个讲座,我笔记记得满满的。其中,对我最有感触的是:要构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观念,要强化情感教育的视野,避免狭隘学科知识视野,为青少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奠定基础。这里,王老师指出了我们教师在上课中的通病:用反面例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所以,他专门强调了“负面消息,正面解说”。原来,那位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她仅仅是把生活中的负面消息简单地呈现给学生,没有把负面消息正面引导,这让学生停留在了指责、猜疑、不信任的层面上了,把负能量传递给了学生,而我有时也在不自主犯这样的错!

社会需要的是正能量,而我们的课堂是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最佳地方,我们教师则是传递正能量的使者。在学生的成长阶段,他们需要的是健康、乐观、向上的力量,只有正能量,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向上,对社会充满信心和希望。当我们在课堂上确实需要引用社会中的负面消息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搬运”,需要对这些负面消息进项“包装”处理,转向正面,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体察社会,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我的行动】

这让我好好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备课。我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什么;(2)能力方法目标是什么;(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什么。但有时为了教学的考试效果,第三个教学目标就是个形式而已!而恰恰有些关于社会问题的教学内容,忽略了第三个教学目标的落实,有时会让我们的学生不禁对社会开始怀疑:难道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吗?这让我想到了周立波调侃的话:“每次网上负面新闻看多了,我都要连续看一个星期的《新闻联播》,这才能让我缓过神来!”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不无道理。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选用那些没有“包装”处理过的负面消息,我们的学生会不会被我们引导地缺乏了正能量了呢?

培训结束后,我把初三历史与社会课件里的资料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尤其是在讲我国的PRED问题时,我选用的材料都是反映问题的一连串真实的数据、一张张真实的图片、一个个真实的报道。这些反映问题的素材,虽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信度,但是会不会让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了呢?这些措施到底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坚持社会课上必须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原则,我把这些真实但又让人觉得问题严重的素材进行了处理,把负面消息朝着正面的方向来解说、引导。

一、用变化的图片或数据让学生看到社会的进步

在《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里,我把呈现我国环境问题的素材按照时间重新选取,并进行了整合排列,既让学生体会到了環境问题依然严峻,同时又让他们感受到了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这就改变了原先只是让学生看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只会让学生怀疑环境问题到底还能不能解绝,忽略了对学生信心地树立、正能量地传递。而现在同样是存在问题的素材,但经过处理、引导后,学生坚信:只要努力,环境问题肯定能解决!

二、用身边的力量净化学生的眼睛、明确自身的责任

在企业排污方面,不再是直接地罗列、指责企业排污行为,而是通过整个社会对它的报道追踪处理等等,让学生既明确确实是有企业在排污,但更多的是社会中有责任感的人在监督,使学生能在负面情绪中更多地体会到政府的举措、公民的责任、社会的监督、正能量地传递,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设置情境,达到知识和情感的内化

在学校食堂就餐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浪费,每天产生餐饮垃圾。原先我就先让学生看这些照片,然后再找找身边类似的例子,紧接着让学生回答公民个人应该怎么做?这样做,表面上是解决了课堂问题,但为何学校里类似的问题还是在依然出现呢?原来是学生面对这些负面消息,仅仅是停留在“义愤”层面,个人怎么做也就只是流于形式。我继续选用这些照片,然后设置情境:王同学正想把饭菜倒掉,陈同学上来劝阻了。通过一系列的对话,王同学放弃了这样的想法。同样的照片,同样的负面消息,但通过正面地解说引导,不是更能达到知识和道德的内化吗?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探索。总之,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师,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看到社会中的负面消息,更要把这些负面消息通过正面来引导。面对社会中的负面现象,不应该只让学生怀疑、指责,更应该通过正面解说来引导,帮助学生积聚健康、乐观、向上的能量,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

浅谈如何挖掘负面新闻的正面效应 篇4

关键词:负面新闻,正面效应

一、什么是负面新闻

负面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 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相悖、损害人类利益的事实的新闻。[1]也可以理解为“消极的 (或不好的、有害的、落后的、愚昧) 的新闻信息”。包括社会腐败现象、犯罪活动, 政府官员的违法行为、有一定的突发性、异常性、危害性, 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的行为。

二、负面新闻的作用

负面新闻它具有他的新闻价值, 负面报道会引起社会对负面事件的普遍关注和警觉、对负面事件实施监督。可以说, 负面报道能取得极大的正面的社会效果。难怪大众传媒专家约翰·马丁博士说:“报纸之所以对负面新闻感兴趣是因为这种新闻有一种缺憾, 而有缺憾的东西才更有吸引力。”[2]总的来说, 负面新闻具有舆论监督、警醒反思、疏导维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作用。

三、如何发挥负面新闻的正面效应

(1)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为受众及时提供全面可靠的权威信息, 才可能赢得信任, 塑造媒体公信力, 才可以积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所以, 媒体要做到新闻真实就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进行艰苦、系统的调查采访, 理清思路, 了解第一手材料, 并对材料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分析, 使稿件中的全部材料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甚至有时要把新闻事件不为人所知尤其是被个人或者集团有意掩盖的部分暴露出来, 让受众不仅感受到新闻事件的浅层真实, 还要了解新闻的深层真实。如果是电视、网络等媒体, 还要发挥其优势, 把现场真实的画面、群众的真实声音呈现给受众, 使受众如身临其境。

(2) 及时报道, 先声夺人。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是我们党对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和要求。这是因为, 正面报道比较容易鼓舞人、激励人, 能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和谐、稳定。但目前很多媒体认为负面报道是揭丑, 更有些地方媒体担心负面新闻会得罪某些相关职能部门或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事件的处理。所以一些地方的领导或媒体想方设法对负面信息进行封锁, 报喜不报忧。但大多数情况是纸包不住火, 最后负面新闻以不同的版本在各种非主流媒体流传, 误导大众, 使人产生不安, 如果主流媒体在这个时候才站出来, 澄清事实, 消除影响, 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例如, 在2003年全国“非典”的新闻报道, 有关部门对“非典”消息进行封锁, 媒体集体失语, 人民没及时了解到真实的信息而人心惶惶, “非典”在全国蔓延。后来, 全国媒体正视现实, 实事求是报道“非典”情况以及各级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等, 结果谣言不攻自破, 为“非典”事件的预防与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 有利于“非典”控制。所以各级媒体也应该吸取“非典”事件的教训, 在负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发布新闻, 在舆论引导上先声夺人, 以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及时消除矛盾与误会, 防止谣言流传, 稳定人心, 维护政府的形象与权威。

(3) 负面新闻的理性选题。负面新闻是一把双刃剑, 可能产生消极效果, 也可能产生积极效果。所以我个人觉得对负面新闻报道的选择题上要理性, 所选的负面事件是阻碍了社会发展的, 是大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 是政府或公众都希望解决的事件, 是代表主流的声音。例如, 目前中央在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这简政放权是政府将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大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媒体在推进简政放权的选题上, 选取了一些“万里长征图”、“人在证途”、“证明他妈是他妈”等相关负面典型事例, 把群众办证难、办证烦的事实呈现给观众、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剖析, 挖掘群众办证难的深层次原因, 揭示了现今我国存在“层层审批、公章围城”现象, 这些新闻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推行简政放权”的必要性的公共议题进行焦点化处理, 迅速有效地累积社会共识, 督促有关各方积极关注, 调动或激活各种社会机能, 以加速解决此类问题的进程, 发挥了负面新闻的正面效应。又如, 农村生活垃圾围城的问题, 这些问题与民众息息相关, 而且也是群众希望解决的, 通过对垃圾围城这些负面新闻的报道, 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调查, 分析了生活垃圾对自然资源、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造成的危害, 引发广大群众对农村生活处理的反思与关注, 增强了农村居民绿色消费理念、督促相关部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相关法律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及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促进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乡村。

(4) 把握好量与度。现代信息社会, 大众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媒体, 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认识世界, 引导自己的行为。负面新闻报道的内容是消极的, 所以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时应控制数量, 达到舆论平衡。如果负面新闻过多, 会使群众恐慌、不安、消极, 在社会认识上产生偏差, 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例如, 现在一些网络媒体, 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 引起轰动的效应, 推高收视率, 它们不惜报道一些以暴力、血腥、色情为主的负面新闻, 而且这些负面新闻数量远远超过正面新闻报道, 导致舆论失衡, 看完新闻后会使人产生恐慌、失望, 焦虑, 对于一些未成年人可能会模仿一些暴力行为, 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 新闻媒体在负面新闻的报道上不能扮演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角色, 也不应该成为消极事件频发的垃圾桶, 更不应该成为个别思想歪曲人的发声器、出气筒。所以, 媒体要正确处理好负面新闻的度与量, 使其发挥正面效应,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社会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身观, 价值观, 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社会里, 对负面新闻的封锁无疑是掩耳盗铃, 所以, 媒体应客观、科学、合理地报道负面新闻, 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高美, 胡泳.对外传播中的负面新闻报道[J].新闻记者, 2012 (2) .

上一篇:主题词汇课下一篇:授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