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2024-07-22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才会去努力进取, 作文同样需要培养兴趣。但并不是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对某事产生兴趣。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跟后天的环境和培养有直接关系。所以, 从理论上讲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而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则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教师个人的语言感染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语文老师优势, 尽可能用优美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词语吸引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悟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美的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师能从语言上征服学生, 有利于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做好优美词句的积累, 为以后写文章准备有用的素材。

(二) 鼓励学生大胆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热点时事, 让学生即看即评, 教师不要限制, 学生写后可将精彩的评论打印下来, 粘贴在班内墙报栏处, 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三) 教师要不吝表扬

教师要及时发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和表扬,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让学生从作文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好作文向学校文学社推荐发表, 并以此激励全体学生。

二、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的习惯

(一) 要让学生养成多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从而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二) 要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的人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三) 要让学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多思考, 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 在写作时, 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动笔之前, 要思考定什么样的主题, 选什么样的材料, 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然后把思考所得列成提纲, 这样, 下笔才能一挥而就, 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地硬挤出来。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巧用媒体, 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把音、像、文字集于一身, 向学生展示作文教学情景, 这些景象把学生带到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之中, 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再现生活, 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把学生所经历过的感受不深的事物, 通过计算机重现在学生的眼前, 引导学生进行再次观察, 唤起学生的形象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资源, 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 利用网络功能, 进行典型作文的评改

多媒体网络在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自我批改环节中也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具体做法是:教师先选择几篇典型作文加以具体点评, 然后通过网络把好、中、差的作文直接播送到计算机屏幕上, 让学生阅读, 并参与评议和修改。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 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 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调控、纠正。把典型的句、段方便地传播给全体学生, 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 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这样, 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 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 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全面提高。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因表现欲催动, 愿意将自己的作文呈现在同学面前, 品尝成功的喜悦, 不会因字迹潦草等其他原因而羞于公布于众。在评议他人作文中, 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感悟生活

作为课堂的灵魂和主心骨, 教师在进行作文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 不要单单为写出作文而进行感悟, 而是要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思想意义进行捕捉、洞察和发掘, 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哲理, 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从自己熟悉、轻松的生活写起, 写出自己的所闻所想, 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 创造轻松、略带欢乐的课堂环境,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写作思路, 充分表达自身情感。

五、注重修改, 不断推敲是提高作文有效手段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完全由教师修改,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高效低耗, 既累了教师, 又限制了学生, 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这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批改方式应该彻底改变, 教师要放开话语权。我们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 学生作文在组内传阅, 按照教师提供的作文要点进行逐条对照、讨论。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批改的形式, 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同学之间又加强了沟通。当然, 学生自改、互改、教师主批, 这些形式要经常变换, 才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六、多元评价

在评价时, 我们应拓展评价途径, 实现多元评价。我们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然后评价。同伴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的成功之处, 向同学们推荐精彩片段、优美词句, 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教师用赏识的眼光,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教师用激励的语言给学生写上评语。多批少改, 尊重学生, 优点说足, 缺点少而精。

参考文献

[1]万标有.浅谈作文教学中引经据典的应用[J].山西教育, 2009 (12) .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2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半壁河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考察,从而匡正除谬,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上正轨,并取得最大效果。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观念:抒写情感,见证生命。许多人认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有“‘生命倾诉’的特点,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①中学生作文应“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遮蔽的生活底蕴”。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或者如一篇谈“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题目所言“写那想的,想那新的”

2.教学目的: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平时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每次都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可以对全班朗读,也可以拿出去发表。每一次作文,教师又都希望学生能够创新,能够写出一般人不能写或没有写出的内容。

3.作文备课:既无计划也无教案。多数教师只在写教学计划时点明安排几次作文,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不写作文教案。不仅没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虑。

4.进行方式:就是“写”。作文课几乎都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去写。不放心的教师会对作文题作一些简单的解释或提示,说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安排在课外的多因课文教学时间紧而不得已而为之。

5.作文题目:话题作文一统天下。随着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学无论平时还是考试便一股脑地采用活题作文题目,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赶上时髦跟上高考。话题作文从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连小学也在实行话题作文教学了。

6.作文批改:选优说劣。优秀作文一般会在全班朗读,教师简单总结其优点所在。对于较差的作文,多是总体评价其不足,具体到一篇较差的作文,则是多鼓励少批评。本来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训练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学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别出心裁地写了一篇可读的文章,教师也会认为这是本次作文中的优秀篇章。这就等于写什么都可以,写歪了,还会被认为是创新呢。7.教学效果:效果堪忧,能力不高。有教师指出:“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④张志公先生也曾说:“现在,学生最习惯于写抒情散文,别的不会。”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是这一次作文写得好,得到老师表扬,但多数时候则写不好。平时作文常受表扬的学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个好分数。事实上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水平达到何种程度也说不清楚。

对上述七个方面作一下总结,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题:(1)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在引导“创作”,引导文学写作。随着新世纪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比重的加强,作文的文学化倾向更为显著。(2)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及形式极其简单:它的备课就是出出题目,上课就是让学生写作,批改就是选优评劣。

二、作文教学的文学化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的文学化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它与社会对写作的认识和评价方式有关。在一般社会人士看来,作家诗人才是写作的高手,只有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才是写作,作家诗人那样的“创作”能力才是写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写专业论文那是专业人士理所当然的事,那只是证明你的专业水平高,并非是写作能力高。

2.它与教师把作文的内容定位于抒写心灵有关。在许多教师看来,“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时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以我手写我心”。这样的“自我”中心论,必然使作文教学重体验、感悟、表现等。这样一来,“写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类的创新便弥漫了中学作文教学,独特、怪异、体现个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睐的。而这些正是文学创作的特质。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不自觉地钻进了文学的圈内。

3.它与教师把作文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发展有关。许多教师认为,作文是为了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纯化学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于是无论是“作文——生活”论者,还是“作文——做人”论者等等,都把作文当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从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变成了一种手段——文学的塑造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驱导下,作文不是为了去叙写学生人格思想,而是为了去提升学生人格思想;不是为了去再现学生人文情怀,而是为了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不是为了去表述学生生活,而是为了去开拓学生生活。

4.它还与高考导向及教师对文学的偏爱偏重有关。高考的话题作文倡导学生发挥个性,表现自己所体验的生活,即使是写议论文,也要求写得具有文学味,要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实质上就是在倡导文学创作。由于高考的影响,广大学生无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学化。而广大教师无不“竭忠尽智”,作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文学写作来进行,办“文学社”,“写作兴趣小组”,等等。

诚然,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文学写作引导,让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甚至还应该强调的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体。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从文章写作的动机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冲动与灵感,二是写作的某种实际需要。前者即是文学创作,而后者却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用型写作。

2.从社会实际需要来看,“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教养和审美能力当然好,但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诗人、作家”。大多数学生将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极少进行文学写作,写的最多的可能还是发言稿、实验报告、法律文书、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等一类文章。

3.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其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诗人,作文教学也没有必要主动地承担这一任务,任何文学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学作文教学来产生。极少数写诗歌、散文、小说的学生,大概也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当了作家、诗人的人也并不感谢中学作文教学。

4.从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像德国、日本、美国等,他们的作文教学大都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日本写作教材中设“书信和日记”、“生活和意见”。“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作文题,实用性的特点显著。

反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写作兴趣;生活细节;审题与构思;真情实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06

《语文课程标准》在交流与表达方面明确规定:“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作文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是硬功夫,不是能靠走捷径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文学底蕴的差距的确是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弥补的,但是,若用心思考,底蕴差的学生一样可以用技巧来弥补才华的不足。故而,要说作文简单,还真简单。那么,如何写好高中作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准备:

一、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影响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在继承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努力探求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文学作品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样,学生作文的内容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始终是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观察自己身边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思考,随时记下,写观察日记,以此为手段来评价生活、干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课堂模拟表演等形式再现现实生活,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回忆或联想,让学生进行作文。“课堂即生活”,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搬上讲台进行创作。如“如何使鸡蛋从高处落下不碎的实验”等。

二、描写熟悉生活,感悟生活细节

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常生活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生活的范围。

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首先应考虑的是作文题与学生的生活有效对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容易书写真情实感。老舍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高考作文也必须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需要鲜活的绿色,只有成长在自己熟悉生活的一盆土中。”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盆土”,也就长不出完全相同的枝叶,当学生的作文切入他所熟悉的生活,才能写出自己的独一无二,才不至于人云亦云,失去本真。

三、将课堂内外的读与写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实践策略,通过这种策略推动教师的语文教学,带动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语文读写结合始终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读写结合的基础在于“读”,首先应读教材名篇,教会学生从阅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思考和认识、体验和思想。教师完全可以打破以往单元编写的模式一篇篇一单元一单元地去授课,而是集中某种文体,教会学生阅读这种文体的方法,并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这种写作方法。分清主次,不可千篇一律、墨守成规,鼓励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学习文章当中好的习作技巧,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最后应加强课内小练笔的练习。

语文课堂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能通过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还能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无论怎样重视课内语文活动,其训练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将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化为语文技能、技巧,形成语文能力,绝非一周几节课所能做到的。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生动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来完成。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灵活地运用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提高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思想情感。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要只着眼于现有的课堂教学,而應把眼光放在课外实践上,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四、重视作文的审题与构思

考场作文写作,审题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构思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请看此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街头来来往往的行人,身边朝夕相处的伙伴,校园匆匆流转的四季……这些,你留意了吗?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也许会让我们感动,也许会给我们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处处留心皆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情感,可以表达理解和感悟。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是新材料作文题型中较易的一个试题。首先,它已确定了作文题目,无需我们再去想题目;其次,材料内容很明确,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问题;最后,就是作文立意方向清晰。当然,最关键还在于立意,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作文质量的好坏。而立意好的前提就是能正确深入地审题。那如何审题呢?首先,我们要对“风景”有一定的理解。“处处留意皆风景”,其深层含义就是人生处处是风景,而风景又会有具体和抽象之分。既可以是眼前所见之景,亦可以是心里所想之景;既可是客观之景,也可是主观之景。正如题中所言,风景涵盖一切,有来往的行人,相处的伙伴,匆匆的四季……从这可看出,作文的取材是非常广的,这就在素材的提取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空间。

同样一个作文题目,如果有机会让自己反复写,可能有的作文得40分上下,有的作文得50分上下,这就说明,对于自己而言,作文的可能得分实际上有一个区间,上下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考场作文,没有机会反复写,怎样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呢?考场情境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别人不能反复写,别人不能写出最好的作文,而我能,这就会带来巨大优势。怎样做到,就是考场作文构思的诀窍。实际上,当构思确定下来后,文章就大局已定了。有的构思可能值36分,有的构思可能值42分,有的构思可能值48分,具体写作时,一些小技巧可能造成1-3分的差距。但是,考场作文的阅卷是快速进行的,可谓走马观花,阅卷者看到的主要是作文的大局,就是说,阅卷者经过快速阅读,形成的印象主要就是作者的构思内容,所以判分的依据主要还是落在构思上。至此,我们理解了,考场作文的竞争关键是构思的竞争,谁能找到好的构思,谁就能占得先机。其中的诀窍就是两个字:找、选。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写作教学这块天地里也才能生长出一棵棵写作之苗,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写作之花。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4

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写作文需要有素材,可我们学生的生活并不丰富多彩,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生活单调,范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导致他们作文时无米下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决定走近学生,和他们一起探索写作之源。首先,我在课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倾听他们对写作的看法,消除心理隔阂,减轻学生写作负担。其次,尽量给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每周一节阅读课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候,没有写作的压力,学生通过阅读与他人产生思想碰撞,感受生活,并从中获得写作的启发。每次作文课我都努力选取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材料,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各自观点,立意水到渠成。写作素材的准备就是其苦心志、劳筋骨的过程。由此,学生寻找写作材料不再是难事,一朵花、一片叶或许就是写作之源。学生习惯养成,由最初的“苦”与“劳”转为收获。

二、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事实改变教学方式,接受新鲜事物,更新自己的思想,避免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本学期,我们观看了汪涵的《开讲啦———相信奋斗的力量》演讲,他的演讲既幽默又具哲理性,并且用名人的言传身教说理更具说服性。好多学生都无意识地背诵过他的演讲稿:“渡过了这个困难,你有渡过困难的智慧;你面对困难,你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你绕过困难,你有了绕过困难的狡猾。”下次写作时,好多学生都化用了他的话语,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冬天雾霾天气较多,我搜罗网上搞笑的雾霾笑话,活跃气氛,没想到贾文乐同学能以此写出《“雾”语的时代》,练就他“雾是人非”的神功。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网络、视频等,既可以改变自己“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平时的阅读、思考与练习,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本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依据,教材中选取的很多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在写作中,我主张回归源头,从教材中挖掘源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课本中往往可以生发出新的观点。比如,在学完沈从文的《边城》后,结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学生们试着描述自己的理想世界。大家纷纷描述自己梦中境界多么山清水秀,多么怡然自得,而连慧聪同学却独辟蹊径,从自己爱好美食入手,把自己的世界描绘成“吃货的世界”:用甜甜的棒棒糖盖成的房子,用让人垂涎三尺的火腿建造桌子,天空中分布着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地上的石头是香气四溢的五花肉,锅盖是美味的蛋挞,房间里的床是软绵绵的面包。作文极具想象力。在学了《项羽之死》后,我们观看了李清泉教授的《百家讲坛》,褚佳帅同学以虞姬的身份,描绘她自杀之前的心理,写成散文《夕阳中与你永别》:“垓下,你我离别。你的骄傲让你仗剑红尘,而我的骄傲,在最后离别的时刻,绝不拖延。”一个男生读完课文,能够从细微之处,阐述情思,真是独具匠心。在学完《伶官传序》后,被欧阳修的“智勇多困于所溺”所吸引,联想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被自己打败,大到贪官污吏,小至我们每天看的课外书、手机,这些不是困扰我们的事物吗?课本中有无尽的宝藏,挖掘这些宝藏,可以拓宽写作思路,获得写作的素材。

总之,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不再为写而发愁。

摘要:作文分数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试图改变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无从下手、无话可写的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5

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下面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

一、反思化学学科特点,优化课堂设计方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有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的结构等知识均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在教材的实验教学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现象独特的课堂实验,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到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求知观。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美国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摒弃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科学的探究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鼓励学生去对此现象进行大胆猜想与探究。通过实验对这些“异常”现象加以分析、探究,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追求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要实现的教学目的。

二、反思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只要拿出新老教材作个对比就可以发现,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新教材的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广度却大大超过了老教材;二是新教材的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三是新教材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上,新教材的很多知识比老教材更新更具体;四是新教材的教育方法更注重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五是新教材一改以往单一的学科知识教学,转而变成现在的模块教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针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这些知识要有一些更深更细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注重自身素质和知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新教材更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在新课改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一定要潜心钻研新教材特点,并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决不可再用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去应付新教材的教学。比如新教材仅化学必修一就涵盖了老教材化学第一册的大部分内容和化学第二册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按照老教材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些内容要一学年才能完成,从时间上是无论如何不够的;又如高一化学必修一从专题2到专题4都是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教学时间短,知识容量大,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多,记忆容量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案,既要将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介绍给学生,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比如说把一些规律编成顺口溜,把我们身边的吃、穿、住、行和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中真心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和实用性,防止学生被单 1 调枯燥的化学方程式夺走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反思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的重点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可以形式各异、教学手段可以丰富多彩,同样的一节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出很多种教学方法。只要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巧灵活的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反思,只要在教学大纲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

四、反思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得失

课后反思,并不纯粹是亡羊补牢。教师不仅要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更应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足之处。我们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课堂上师生的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吗?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教师只有的不断的反思和总结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得失,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才能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6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作文教学应该如何实施,这是摆动在每个教师面前的新任务,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作文教学的地位、训练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训练方法教学目标

一直探寻着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一直在努力的打开着语文教学的思路。有时退出教育园囿中的茫然和浮躁,梳理心头点点感悟,中学作文教学是否应该从下面几点去考虑。

一、明确目标。从“新课标”要求上看目前中学作文的地位

作文有平时的教学要求。也有高考的要求。很多省份自主命题的试题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注重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对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对写作的要求: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高考中各省市考试说明都有大致相同的几点:能写记叙类、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根据命题要求选择适当的文体,但要注意选定文体的文体规范;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有一个清晰而确定的中心;文章布局合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段落安排得当;语言规范、准确,语意通畅,没有语病;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2)发展等级方面:①深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击中要害;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②丰富,即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③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从要求上看,一个重视过程的发展,一个更偏重于考试的选拔功能。无论哪个要求看,都体现了语文教学中作文的突出地位。

二、思虑教学。从新课程作文特点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

作文教学应该是最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方式。作文考查的是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审题开始就是考查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即生活意识和对生活的思想深度。这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储备。

首先,要重视日常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学生看问题的思想深度是锻炼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深思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只有重视日常训练,才可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写出好文章。

其次,要重视日常积累。充分利用好教材范本在学习和复习教材时,应着眼于阅读与写作,一方面培养整体阅读能力,让学生了解写作思路;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提炼鲜活的东西,吸取作家的人生经验。

其三,学会训练活动娱乐化。要把平时的小练笔,分成自由创作为主,任务写作为辅。要学会把写作和读书活动有机结合,我们知道:学生头脑僵化,语言贫乏,思维呆滞是永远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先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

三、回归根本。达到新课程语文的阶段目标

我们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时仅仅从考试要求考虑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长期那样,就是缘木求鱼的做法了,学生把自己熟知的材料罗列完了。给文章加个标题,作文就那样给“造”好了。结果文题分离,不知所云。也有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文章,片面地追求语言的华美,程式化语言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好高鹜远的点缀罢了,不能看出学生语文的真实水平,也很难让学生在写作上有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训练中,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多关注多姿多彩的生活,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度;端正写作观,写真知,抒真情;让学生能应付各式各样的新材料,新要求,新题型,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抒写自己的真挚情感,

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们倡导“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潜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教师在每一堂课里,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一堂课里“动”起来,“活”起来,兴奋起来,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四、教学相长。从学生不同的写作状态上做作文训练

在“新课标”中,高中语文课程是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都是要求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选修课程,“新课标”要求“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模块的内容和顺序,都由各学校灵活实施。这样,高中语文课程就完全打破了长期以来单一教材的封闭格局,有了选择性和开放性。毫无疑问,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知识面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营造民主氛围,使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浓厚的民主气息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情绪的感染。可以采用诸如对话、讨论、辩论、研究、演讲以及其他活动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的自主空间,激活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张扬个性,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快感,进步的喜悦。

完善细节,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让学生作文更符合考试能力的评价体系,同时又跳出了评价要求。这样做,不是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成功的标准,而是把“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作为作文教学的直接目的。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写作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当前我们“新课标”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和追求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从而促进个体潜能的全面发展。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7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观念:高中作文教学中应试的现象非常严重,引导过程中过分重视辞藻的华丽,缺少思想内容的引领。而高考的作文命题普遍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感悟,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识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

2.作文备课:既无计划也无教案。多数教师只在写教学计划时点明安排几次作文,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不写作文教案。不仅没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虑。

3.进行方式:就是“写”。作文课几乎都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去写。不放心的教师会对作文题作一些简单的解释或提示,说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时间的要求按照高考规律在40分钟左右。

4.作文题目:结合自己考区出题特点,进行猜题押宝,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情况,按照老师们在一起商量的结果,有序的进行。如:材料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

5.作文批改:选优说劣。优秀作文一般会在全班朗读,教师简单总结其优点所在。对于较差的作文,多是总体评价其不足,具体到一篇较差的作文,则是多鼓励少批评。本来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训练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学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别出心裁地写了一篇可读的文章,就会予以批驳,有句话说得好,高考作文是“戴着枷锁跳舞”,必须按照要求写作。

6.教学效果:效果堪忧,能力不高。学生一般会写三段式的议论文,而举例子也是提前备好,多弄一些万能实例,所以学生总体上的作文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对上述六个方面作一下总结,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题:(1)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在引导“创作”,注重应试能力,追求的是考试高分而不是真正的训练写作能力。(2)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及形式极其简单:它的备课就是出出题目,上课就是让学生写作,批改就是选优评劣。

二、作文教学的文学化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的文学化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它与社会对写作的认识和评价方式有关。在一般社会人士看来,作家诗人才是写作的高手,只有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才是写作,作家诗人那样的“创作”能力才是写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写专业论文那是专业人士理所当然的事,那只是证明你的专业水平高,并非是写作能力高。

2.它与教师把作文的内容定位于抒写心灵有关。在许多教师看来,“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宣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时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以我手写我心”。这样的“自我”中心论,必然使作文教学重体验、感悟、表现等。这样一来,“写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类的创新便弥漫了中学作文教学,独特、怪异、体现个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睐的,而这些正是文学创作的特质。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不自觉地钻进了文学的圈内。

3.它与教师把作文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发展有关。许多教师认为,作文是为了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纯化学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于是无论是“作文———生活”论者,还是“作文———做人”论者等等,都把作文当作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从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变成了一种手段———文学的塑造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驱导下,作文不是为了去叙写学生人格思想,而是为了去提升学生人格思想;不是为了去再现学生人文情怀,而是为了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不是为了去表述学生生活,而是为了去开拓学生生活。

4.它还与高考导向及教师对文学的偏爱偏重有关。高考的话题作文倡导学生发挥个性,表现自己所体验的生活,即使是写议论文,也要求写得具有文学味,要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实质上就是在倡导文学创作。由于高考的影响,广大学生无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学化。而广大教师无不“竭忠尽智”,作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文学写作来进行,办“文学社”,“写作兴趣小组”,等等。

诚然,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文学写作引导,让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甚至还应该强调的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体。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从文章写作的动机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冲动与灵感,二是写作的某种实际需要。前者即是文学创作,而后者却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用型写作。

2.从社会实际需要来看,“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教养和审美能力当然好,但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诗人、作家”。大多数学生将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极少进行文学写作,写的最多的可能还是发言稿、实验报告、法律文书、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等一类文章。

3.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其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诗人,作文教学也没有必要主动地承担这一任务,任何文学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学作文教学来产生。极少数写诗歌、散文、小说的学生,大概也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当了作家、诗人的人也并不感谢中学作文教学。

4.从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像德国、日本、美国等,他们的作文教学大都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日本写作教材中设“书信和日记”、“生活和意见”、“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作文题,实用性的特点显著。着眼于实用,着眼于学生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学,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学。高中作文教学,可以让一些学生尽显文学才华,但不能让一个学生缺失实用写作能力。

三、作文教学过程的简单化问题

首先,单一化的“写”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写出优秀作文的教学形式,使作文教学缺失了训练过程。这样的作文教学客观上一开始就把学生当作具备写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师科学有序的作文指导,省去学生“创作”出优秀作品之前的较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这样,就必然把多写(也即多创作)等同于训练或达成能力的手段,把结果等同于过程。而“写”的时间和“写”的量又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定,什么时间写仅凭教师的工作缓急或兴趣去决定,写多少就全凭教师的“经验”或“感觉”去决定。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变得无比简单和随意。

其次,“多读多写”的“感悟”“自得”式的传统方法论,严重阻碍了作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直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悟得”方法,还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学既无学科体系,也无科学的训练体系,除了一味地“写”,也就别无他路了,也就显得无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于文学化倾向的影响,一些人强调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再写”,这使得作文教学研究放弃了对“没有写作冲动也要写”的探索与训练。我们知道,写作并非都是因冲动而生,并非都是有感而发。比如领导要求你写一篇发言稿,或工作总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等等。朱光潜先生曾说:“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字样,‘偶成’者触兴而发,随时口占;‘赋得’者定题分韵,拈得一字,就用它为韵做诗。”“‘偶成’的作品全凭作者自己高兴,迫他写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现的一个内心冲动,不假外力。‘赋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催促,或者要满足一种实用的需要,如宣传、应酬、求名谋利、练习技巧之类。”由此可看出,“偶成”当是因“冲动”而生,但“赋得”却不是因“冲动”而生,恰恰是写不出来也要硬写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又如唐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显然也是“硬写”。中学作文教学在这些方面却一直弃之不顾,因此也就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深入的探索。

可见,中学作文教学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有效的训练。

四、新的思考

从以上情况看来,当今中学作文教学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担当起全面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特别是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1.必须把中学作文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它是与中学数学、外语等学科相并列的一门基础学科,甚至是应该从语文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有自己的科学有序的内容体系,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用来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2.必须明确作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来达成,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体系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3.要有严密的教学计划,必须明确学生在中学各学段及整个中学阶段应达到的写作水平或写作能力。教师的上课及学生的训练应体现出渐进性,并且要考虑每一个作文单元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考虑每一次训练是为了达成何种能力。

4.平时的教学,作文最好单独设科教学、设科考试,这样作文就不限于只是一道写作大题,它还应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学科考试题,以便全面地检测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改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应当不只重分析,轻写作。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其实最终的目的在于写,所以在教学时一定不能人为地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手段———多煤体,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开学生的写作大门。

(二)培养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主要的内驱力。所以指导学生作文首要应培养其兴趣,激发写作欲望,活跃写作思维,鼓励学生打破思想禁区,真正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充分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样,学生自然会乐于写。

(三)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并非仅是语言训练和作文技巧的掌握,离开了人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平时,要多引导学生留意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国家大事,贴近社会生活,有意识地观察、体验、感悟事物,并注意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积累丰富的生活、情感、思想。当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以后,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的广度的拓展、深度地开掘,随着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得以真正提高。

(四)指导阅读,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8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 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这一问题, 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抓住课堂教学开展过程反思

我们以反思性教学为突破口, 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三思:即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1. 课前反思:课前反思很重要,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反思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选择开发和有效利用上以教材为载体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每学期开学伊始, 我校主抓教学的副校长亲自带领全体教师研究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分析各学科教材特点,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补充拓展各学科教学内容;组织各学科教研组长集体学习新课标, 研究剖析新教材, 统筹设计各学科需开发的内容专题, 确保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前反思还体现在教研组、年级组的集体思考备课上, 我们提出“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试讲-研讨交流-个人再次备课-进行试教-完善教学设计-观摩教学”的备课研究模式。学科教研组改变以往就一课备一课、开发一课的做法, 以课标为依据, 从整册教材和每个单元出发, 对每篇课文进行综合思考、综合研究, 把每一节课都放在单元系统、本册教材系统, 乃至整个初中教材中系统去理解、去把握、去定位, 做到了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教材、把握教材, 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 控制教学进程, 优化师生行为

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 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识”,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动向, 重视学生的反馈,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 不顾学生的情趣。教师要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 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开辟新的途径, 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 发展自学能力。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 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 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 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

3.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 其实不然, 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 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

通过反思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进一步理解了课程与教材、课标与教材、教材与学生的关系, 对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在原有的时间里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建立同伴互助制度互动反思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 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它强化备课组功能, 重视集体备课 (当然更强调张扬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 , 开展协作教学, 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它既不含有考核成分, 又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 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听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的教学难题, 从而使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 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 使课堂教学自然展现。“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 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 目的是为了共同学习与提高。

三、以理论经验引领反思

在新课程实施中, 教师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迫切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基于这种认识, 我校多次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 帮助我校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建立新的教学方法, 转化教学行为, 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为新课程提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9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例如, 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 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 而是仔细地琢磨, 这块石头像什么, 质地是什么, 有什么缺陷等, 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 我们面对学生, 在教学前, 我们也要对他们仔细地琢磨反思, 然后才能因材施教, 培养出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 了解学生, 使一切都了然于胸, 才能找到适当的教学途径。

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 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 对自我丧失了信心, 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 或问题非常简单, 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 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 特别是高一化学, 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 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 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引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困难的学习后, 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 进而放弃。这样, 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 他们也感到特别难。难怪有的教师抱怨:“我讲得已经够简单了, 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 是教师没有及时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前反思的重点。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 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 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 不是定论, 不是新教条, 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 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 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 可以将使用教材的体会记录在课后反思中, 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 都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无论选用何种模式, 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因教学内容的不同, 学情、校情的不同, 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 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 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 共同审题, 共同试探解题, 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 学生无准备, 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一般学生要强, 这样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 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 无固定的模式, 我们可以进行多种尝试, 在一定的大框架下, 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 不限一法, 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 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 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 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 舍得放手, 舍得留给学生时间, 避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但要讲究效率, 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 及时调控, 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 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另一方面,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创新火花, 教师应捕捉信息, 加以重组整合, 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给课堂增添一份精彩, 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这样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10

一、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伊始, 我们通过入学考试了解学生的大致水平, 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知识缺漏。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 尽快使学生适应了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尽可能用英语授课, 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 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后还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1. 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 培养课堂交际氛围。

如一进课堂笔者就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It’s fine today, isn’t it?/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笔者就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 引出更多的对话,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2. 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

这一做法在一些学校初中就经常采用, 然而到了高中笔者仍然坚持让学生继续做, 实践证明duty report是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

3. 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

针对近期所学内容, 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 然后再在课堂上表演。

4. 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用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 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阅读, 于是高一我们就要求学生人人尽量买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 让他们勤查词典。

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笔者的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上课时有目的地讲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识和趣事。课后笔者还常和学生交流接触, 了解学生的需要, 这样就极大地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通过如上举措, 本学期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了进步, 也增强了信心。但是这半年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在进行Speaking教学时学生不太乐意开口;还有就是对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五、认真抓好常规教学工作

1. 备课方面:

笔者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集体备课, 发挥群体优势,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重点解决怎样教会学生, 突出教法。每堂研讨课突出一个主题, 如解决学生的听力问题。虽然我们的尝试可能非常幼稚, 但我们在努力。尽量摈弃老的、不符合潮流的教法。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后写好教后感, 不断总结得失, 尽量抽出时间彼此听课, 总结闪光点, 指出不足。我们英语备课组, 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 使高中英语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

2. 上课方面:

上一篇:树种的选择下一篇: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