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地)共建

2024-07-27

校企(地)共建(精选十篇)

校企(地)共建 篇1

目前, 我国林业科技园区建设形式有很多类型, 按照建设的主体来分主要有两大类:单独建设和合作共建。单独建设的林业科技园区主要指国家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主体单独投资兴建;合作共建的林业科技园区主要指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主体两者或两者以上相互合作、共同建设的林业科技园区。从目前的运作模式来看, 合作共建的林业科技园区具有更多技术、资金和推广优势。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又名茶子树、油茶树, 系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属植物, 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也是我国基本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 遍布我国16个省区及越南等国[3]。在我国, 油茶已有2 300多年[4]的栽培历史, 它分布区域广, 自然分布于北纬18°21′~34°34′, 东经98°40′~121°40′[5]。据雷进声 (2005) [6]报道:我国目前的油茶总面积达400万公顷, 但是多数为需要改造的低产林。近年来南方各省普遍重视油茶产业 (尤其是高产无性系油茶) 的发展, 如江西、广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都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和积极措施来推进高产油茶产业的发展。我国油茶发展的常见模式有:承包经营式、“龙头公司+基地”式、股份制基地式、“龙头公司+基地+农户”式和由多户农民以参股或联合的方式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等[7]。

该研究以油茶为例, 探讨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区, 使其成为油茶相关科研高校研发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的平台, 形成科学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的有机结合, 使该领域的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并通过油茶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地方乃至全国油茶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笔者将主要从校企地合作类型下油茶科技园区的建设要求、合作机制、面临的发展机遇与环境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的建设要求

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园区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远离工业区和城市, 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园区道路与外界连接, 交通便利、畅通, 同时生产基地应具备可持续生产能力;园区地域相对固定, 对土地、资金、人才等有明确的规定;规模种植, 集中连片, 沟、渠、路、林配套;由于是校企地合作, 因此它还要承担教学实习的功能, 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住宿等基础设施;具有多渠道、多层次、市场化的投资融资体系, 有一定的投资规模;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周边地区。由于是科技示范和推广, 因此在园区内进行的一些科技实验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实验面积, 建议该种模式下运作的油茶科技园园区面积不得小于100hm2。同时,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油茶科技园园区的各种功能, 要求园区具有健全的技术支撑、推广、辐射体系, 园区要与科研院校建立稳定有效的技术合作和服务关系, 有利于加速技术推广和技术辐射速度。

2 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的合作机制优势分析

2.1 地方高校的优势分析

一般而言, 地方院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 的作用着重于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 科研工作的重点在于以应用性研究为基础, 适当开展基础性研究。一些地方院校为适应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自身的现实优势和发展潜力, 提出科研与教学并重, 以科研促教学, 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就油茶而言, 地方院校在相关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不少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江西农业大学郭晓敏老师及其研究组对油茶的平衡施肥做过一定的研究和探索[8];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黄敦元老师结合油茶的“千花一果”现象, 对油茶的传粉生物学 (偏向传粉昆虫方向) 做了一定的工作并取得初步的成果[9,10];最近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结合江西省林科院联合制定了油茶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的国家林业行业标准。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既能改善办学条件, 又能锻炼科研队伍, 提高科研水平, 扩大社会影响;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需求培育合适的实习基地。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一项主要任务之一, 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可以对学校教育起积极推动作用, 有利于更清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有利于实践基地的形成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地方高校要经常以各种形式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 了解地方人才分布情况及社会发展动态对人才的要求。现阶段, 随着油茶产业在全国的发展, 需要有大量熟悉油茶育苗、栽培、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层管理人员, 地方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针对性开辟油茶产业的相关专业和 (或) 相关课程, 培养高产油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地方高校可以结合成人教育周期短、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传递信息快、教学内容实用、适应在职人员学习等优势, 培养大量油茶科技园和油茶产业服务的专业人才。

2.2 企业的优势分析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增加附加值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11]。在现代油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迫切需要农林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其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高产油茶科技园的营造, 建立一体化基地, 实施从育苗、种植、加工到市场销售的整个产业链运营, 生产出有品牌的精制茶油及相关深加工产品。优点在于采用先进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种植和生产, 油茶产量高;整体成本较低, 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

2.3 地方政府的优势分析

与地方高校和企业相比, 地方政府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在政府的配合下, 可以落实好油茶科技园区所需要的优越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适宜的气候、水、土地等) ;便于选择和协调农村中的大量劳动力等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配合油茶科技园所需要的各种强农惠农等优惠政策。

综合以上各方优势, 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的优势在于:地方高校能够获得所需的科研试验用地和学生的实习基地, 为科研和教学实习拓展发展空间;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 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在园区基地进行中试熟化和示范展示;同时也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在园区所在地进行推广应用,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最终达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科技兴林的目的。地方政府将会优先获得油茶相关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园区的示范展示、培训咨询、技术指导等手段获得最新的致富信息、先进实用技术, 并提高林农的科技素质;也可通过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培育, 提升和壮大当地农 (林) 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对现代油茶产业推进有重要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油茶科技园区的高效管理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提升自己在油茶行业内的品牌 (包括企业产品的品牌) ;将会优先获得油茶相关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来应用到企业的自己的高产油茶基地, 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另外, 企业的最大的收益还是在油茶科技园的示范和推广下实现高产油茶种植的普遍化而得到的企业必需原材料 (包括茶籽、毛油、茶枯等其他原料) 。

3 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的机遇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十七大把发展现代农 (林) 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十七届三中全会则专门研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另外, 中央2004~2009年连续6年都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其主题主要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12]。

近年来,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但还存在着油茶良种应用率低、种苗供应不足、技术服务落后等问题。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必须强化技术措施, 突出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2008年10月7日,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与副局长李育材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的陪同下到江西丰城市考察高产油茶产业;随后李育材副局长于2009年4月29日在江西召开的全国油茶技术指导会议上指出:科学制定规划、加快良种繁育、强化栽培管理、指导油茶精深加工技术和培养新型油茶乡土专家, 将成为近一段时期发展油茶产业的五项重点工作。6月15日国家林业局李育材副局长又到江西考察并计划在江西建设一流的国家级油茶种质基因库, 并规划将该基因库建设成中国的油茶种质基因库、油茶育种中心、油茶良种扩繁中心、油茶科技研发交流中心、油茶文化旅游中心。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油茶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外部环境, 为其发挥科技兴林的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而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作为高产油茶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的平台, 则为其更加有效地发挥科技振兴高产油茶的作用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 校企地合作三方必须充分发挥优势, 提高合作效率, 从而促进校企地合作共建高产油茶科技园又好又快地发展。

4 结语

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在科技兴农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可以培育、提升、拉动地方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使主导产业发展具备自身“造血”功能, 步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因此,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院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的支持力度, 更好地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

摘要:针对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的合作机制、各方的优势分析、发展机遇及其在高产油茶产业科技推广中的独特作用等方面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加快发展校企地合作共建油茶科技园符合校、企、地三方利益, 更加有利于现代高产油茶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发展。

关键词:校企地合作,科技园,油茶,建设要求,优势分析,机遇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占朝.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范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06, 26 (4) :79-81.

[2]谢建军.浅谈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J].湖南林业科技, 2001, 28 (3) :89-90.

[3]庄瑞林.油茶花的生物学和人工授粉效果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 1965 (8) :21-22.

[4]梁凌林.发展油茶生产正当时[J].广西林业, 2005 (6) :46.

[5]龙光生.油茶无性系育种方略[J].经济林研究, 2002, 20 (3) :59-60.

[6]雷进声.油茶扦插育苗试验[J].林业调查规划, 2005, 30 (5) :123-125.

[7]冯纪福.油茶产业发展主要模式选择[J].安徽林业, 2009 (1) :30.

[8]汪洪丽, 郭晓敏, 赵中华.油茶生长量、产量与平衡施肥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 2007 (6) :73-75.

[9]丁亮, 黄敦元, 张彦周, 等.油茶地蜂营巢生物学观察[J].昆虫学报, 2007, 50 (10) :1077-1082.

[10]黄敦元, 丁亮, 张彦周, 等.油茶地蜂生活史及相关生物学习性[J].昆虫学报, 2008 (7) :778-783.

[11]马文军.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校企共建专业合作框架 篇2

甲方:黄冈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黄冈博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北大青鸟黄冈校区)(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本着平等、诚信、务实、共赢的原则,双方就共建黄冈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等大专专业合作达成如下共识及协议。

一、合作模式:

1.甲乙双方共同运营校企共建专业。

2.甲方不负责具体运营事务。

3.乙方负责实施团队组建、教学管理、学工管理、就业服务等。

二、招生

1.招生目标:300人。

2.由乙方完全负责共建专业的招生团队组建、招生宣传等工作。甲方协助乙方进行学生录取工作。

3.共建专业学费:初步预算11800.00元/生/年。

三、教学

1.甲方负责实施共建专业学生的公共课教学。

2.乙方负责实施共建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

四、学生日常管理

1.甲方指定一名辅导员用于共建专业与学院的接口工作。

2.乙方指定班主任具体的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学习监控。

五、就业

1.完全由乙方负责安排学生就业工作。

2.确保合格学生的工作岗位都是和所学专业挂钩,且薪资待遇不低于3000元。

共建企业学院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篇3

“企业学院”落地生根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是学校与企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自愿结合”,参照股份制方式运作的一种办学模式。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目前建立的三个企业学院特色独具,成为“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的成功案例。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普天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圣雅菲形象设计学院通过引入“项目股份制合作”模式,学校负责提供教学、办公场地,以及食宿、水电和医疗等基本配套设施;重庆圣雅菲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普天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协议约定,分别投入200万元、300万元资金,承担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包括实训室装修装饰、设施设备的投入等。

金夫人摄影学院采取“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结余转留、滚动发展”的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出资400万元,形成学校资产。其中,学校出资200万元,以教学、办公场地,以及学生各种活动场所作为投入;重庆金夫人实业有限公司出资200万元,以学校实训室装修装饰、设施设备购置等作为投入。

在双方合作中,按照协议规定,学校承担的主要责任有: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供企业学院项目资料,并完成申报工作;提供企业学院所需教学、办公场地,以及食宿、水电、医疗等基本配套设施;负责企业学院全日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以及企业学院大专学历教育的宣传,招生计划的申报和录取工作。

按协议规定,企业在合作中承担的主要责任有:配合校方完成企业学院项目申报工作;负责企业学院全日制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相关教学培训任务,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和安全事宜;提供企业学院短期培训教育的学习方案、课程计划和教学教材;负责短期培训教育的课程教学;负责安排全日制学生的实习教学,并推荐学生就业等。

实践证明,企业院校合作的框架,有规章、有制度,明晰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校企之间因为缺乏制度约束、责权利不明而导致的相互“扯皮”,关系“松散”的状态。共同的利益和制度的规范,不仅将校企双方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也有利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深度合作成效凸显

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学院是否有效,还需要由教育教学效果来“说话”。从目前情况看,因为设置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企业流程呈现出了良好的运行状态。目前,三个企业学院运行良好,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成为稳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真正体现了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实质,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风险责任共担,共商学校改革发展大计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把学校和企业紧紧地连一起,形成了风险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新专业申报调研、招生宣传策划,特别是在单独招生工作中,三个企业学院的合作企业都组织了相关专业人员直接参与了考生的面试考核、专业咨询以及学生的专业教育。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三个企业学院所辖专业的招生规模、生源质量等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让企业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同时,三个企业学院的合作单位都是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单位,公司董事长、总裁亲自担任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共同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为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内部管理、资金筹措等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关心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家合作企业都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专业调研,及时向学校反馈行业前沿信息、最新行业动态、企业用人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素质要求等,校企双方针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在此基础上,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专业建设,根据行业职业能力要求和企业职业素质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共同编写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材,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标准进行有效对接,做一体,真实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要。

借力合作企业,学校在资源拓展中迈出了更大的步子。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2009年,圣雅菲形象设计学院学生参加第三届中国(重庆)美博会,取得了优异成绩。2010年,学校与圣雅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了第四届中国(重庆)美博会,与金夫人实业有限公司策划筹办了重庆市“金夫人杯”摄影与视觉设计大赛。在一系列活动中,学校的专业品牌影响力得以彰显,社会影响力扩大。

校企文化互融,加强科研合作与技术服务,促进共同发展 学校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举办企业文化校园讲坛、播放企业宣传片、师生到企业参观访问、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校企联谊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优秀企业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实现校企文化有效对接,产学良性互动。学校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区域经济服务,到生产第一线参与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及科研开发试验,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结合企业产品改造和技术提升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开发。学校利用专业师资优势,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积极承接企业生产加工项目。

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关注学生就业和发展 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立志成才,圣雅菲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了“天使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金夫人实业有限公司、普天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也设立了企业奖助学金。此外,学校还设立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基金,接受校企合作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捐助,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和学生;奖励对理事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理事和工作人员;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等。

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了“订单培养”三方就业协议,企业负责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吸纳毕业生就业。同时,通过校企联合举办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就业讲座、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加强学生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合作中的“心得”

学校办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追求办学育人的社会效益;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大数量的产品,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学校和企业的目标取向基本属于平行线。在企业学院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只要设计科学、运行规范,就能实现双方共赢,从而达成双方合作的基础。问题的有效解决,无疑是经验的习得,对于校企合作,都是十分有益的。总体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要以互惠双赢为基础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双方能否找到各自的利益点和最佳结合点,形成合作“磁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只有这样,合作才能深入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反之,合作就会很难深入甚至可能中止。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企业学院是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参照股份制方式运作的一种办学模式,因此,校企双方必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这既是保障双方各自利益的需要,也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前提。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双方还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让双方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要防止办学行为的功利化 企业以赢利为根本目的,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它的本性;而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具有公益性,两者追求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在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学院中,作为职业院校,绝不能因为企业资金的注入而改变其职业教育的特性,不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学校,要防止办学行为的功利化,不能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探索出的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这种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校企合作方式,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创新了开放合作办学的模式,即逐步实现由企业需求定招生计划、由职业标准定课程内容、由技能要求定教学方式、由学习者能力定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的企业全程参与的模式。

校企(地)共建 篇4

所谓校地共建, 是指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展开全面合作, 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出面协调高职院校、当地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高职经贸类专业建设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的一种办学模式。专业沟通则是指高职经贸类专业在与地方企业要求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上, 打破传统的分专业编班学习与实践的惯例, 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编成教学班级组织教学。

地方经济的集群化发展为校地共建提供了良好契机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地方政府具有参与校地合作的强大动机地方政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枚重要的棋子。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政府的自我发展意识逐渐增强, 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迫切需要, 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 以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 发展地方经济所需的经贸类专业人才数量急速增长。但是, 由于经贸类专业人才就业的流动性较强, 内地大部分地级市及县一级地方政府引进、留住外地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难度非常大。为有效满足发展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 各地方政府开始对以校地共建方式培养当地人才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这为校地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地方企业迫切需要由政府出面协调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目前, 内地省份地、县一级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些中小企业开始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开始以提供较高的薪酬等措施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但由于经营规模及管理水平等原因, 绝大部分地方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 甚至部分企业人员流失严重, 出现人才断档, 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使企业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同时, 由于规模较小, 单个中小型企业往往没有能力与高职院校合作, 以订单培养的方式满足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 地方中小型企业对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出面协调, 与高职院校开展校地、校企合作, 培养能在当地扎根、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产生了迫切需要。

地方经济的集群化发展为高职院校开展校地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地方经济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如湖南浏阳的花炮产业集群、醴陵的陶瓷产业集群等) 。经济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了人才需求的集聚现象, 虽然地方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单个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是很大, 但随着地方同类企业数量的增多, 对同类人才的需求总量会迅速增加 (如湖南醴陵拥有陶瓷企业近500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余家, 全部陶瓷企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 。人才需求的集聚现象为高职院校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投入资源, 开发、建设相关专业, 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大力培养专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 地方政府或地方行业协会了解当地经济发展趋势, 熟悉当地企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可以准确地指导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及培养规模, 可以为学生提供获得技术技能所必需的真实现场和良好条件, 无疑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极佳合作伙伴。

校地共建、专业沟通, 破解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难题

(一) 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难以开展的原因

经贸类专业人才就业的流动性较强, 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成为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与工科、农科等专业人才相比, 经贸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在各行业、企业与职业间的通用性较大, 就业的流动性较强, 在一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 毕业后极容易转向其他企业, 从而使与经贸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 很难通过为毕业班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虽然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都在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 也有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开始探索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方式, 但真正实现了与企业实质性合作的院校非常少, 绝大部分院校经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仅限于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名义上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承担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举行专业讲座等形式, 并且这种形式的合作基本上是各专业教师利用与企业相关人员间的私人关系促成的, 企业相关人员根本不可能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 顶岗实习、校企共建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极其少见,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贸类专业为了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需要, 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所谓的校企合作协议, 协议的合作内容极其松散, 根本就没有进行实际运作。

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小批量需求, 制约了“订单培养”等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新办或扩张中的制造、加工型企业对工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大量需求不同, 虽然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均有一定的需求, 但绝大部分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不会很大。由于办学成本、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原因, 高职经贸类专业的班级规模都较大, 但极少有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年需求量达到成建制班的程度。虽然也有少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打出了“××班”的旗号, 但这些班级大多徒有其名, 有的甚至完全是为迎接评估及项目申报等原因设置的。极少数确有其事的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也往往较少, 一般不足该班级学生的半数, 这就使校企合作双方对学生的培养陷入了两难选择:对学校而言, 按企业的特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 意味着有超过半数学生的学习不具备到相关企业就业的前景, 既对学生不公平, 也不符合教育规律;而不按企业的特定要求组织教学, 又使“订单培养”徒有虚名。对企业而言, 若投入资源与学校合作培养“订单班”学生, 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投资是为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培养人才;若不投入资源与学校合作, 则企业所需的特定人才素质与技能难以保证。企业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特征所导致的这一两难选择, 极大地限制了“订单培养”等深层次校企合作方式的发展。

(二) 校地共建, 有效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地共建可有效减少经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通过调研, 笔者发现, 地方企业经贸类人才流动性最大的是从外地引进的人员, 而本地学成人员的流动性较小。通过校地共建, 地方政府或地方行业协会可对共建专业的招生进行协调, 组织有志于在家乡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生报考合作院校相关共建专业, 从而使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毕业生留在企业就业的比率大幅度提升。同时, 政府可通过对当地行业协会进行有效引导, 或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 对当地企业的用工秩序和人员就业加以规范, 减少合作培养的经贸类专业人才在当地企业间的流动, 有效降低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风险成本, 从而提高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校地共建可有效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 往往需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关教学条件的提供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通过校地共建,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可对需要同类专业人才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协调, 由所有用人单位共同承担校企合作的成本, 从而使单个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成本投入大幅度降低, 有效地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 校地共建、专业沟通, 化解经贸类专业人才小批量培养难题

校地共建可有效增加专业人才培养的批量地方经济的集群化发展导致人才需求的集聚现象, 通过校地共建,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可针对各地方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总量组织当地生源报考共建专业, 从而有效克服高职院校与单个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存在的人才培养批量小、难以办班的问题。

专业沟通可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降低小批量人才培养的成本在工业生产中, 为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并有效降低小批量生产的成本, 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大量采用标准化零部件。校地共建经贸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同类人员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大的通用性, 二是由于地方经济的集群化发展, 地方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具有共同的、带有地方经济特征的要求 (如在湖南醴陵的陶瓷企业, 不论在哪个岗位工作, 都需要掌握有关陶瓷的商品知识及当地的人文环境知识) 。鉴于以上两个特征, 校地共建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可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对具有较大的通用性的专业技能, 采用“标准化”的课程模块, 将参与共建的地方政府组织的生源与学院的其他生源一起按专业分班组织教学;对具有共同的、带有地方经济特征的专业技能, 则可打破专业限制, 将参与共建的地方政府组织的生源单独组班开展教学;而对企业的一些单独的要求, 则放在顶岗实习时加以解决。顶岗实习可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学院的协调下, 由各专业学生与地方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 学院按企业需求分派参加顶岗实习的各专业毕业班学生, 而不是分专业寻找顶岗实习单位。这一专业沟通的做法, 可有效降低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直接投入, 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校地共建、专业沟通的实施过程及其要点

校地共建、专业沟通的办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校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地方人才交流中心的全面协调与支持下, 高职院校深入了解、分析地方用人单位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总量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打破传统的专业限制, 与用人单位一起为校地共建相关专业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地合作招生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高职院校一起, 协调当地教育部门, 组织有志于在家乡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生报考合作院校相关共建专业, 高职院校则按照地方企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学生的志愿填报情况, 分专业录取当地学生。

校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 在教学组织上, 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按照专业沟通的原则, 对一般课程的教学, 将校地共同培养的学生与同专业、非共同培养的学生一起按专业组班;而对根据当地政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开设的特殊课程, 则将校地共同培养的各专业学生单独组成班级, 开展教学。其次, 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调下, 高职院校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专业讲座、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校企合作, 落实顶岗实习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调下, 由用人单位根据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 为共建专业的毕业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并指定企业专家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指导;高职院校则派出实习指导教师, 与企业一起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实施管理与考核。

校、企、地三方协调就业学生毕业时, 由地方政府按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共建专业的毕业生到当地用人单位应聘, 由用人单位自由聘用。

摘要:针对高职经贸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特殊问题, 探讨了实施校地共建、专业沟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作用、实施过程及其要点。

关键词:高职,经贸类专业,校地共建,专业沟通,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杜世禄, 黄宏伟.高职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1) :77-79.

[2]张雪.校企合作是提升经贸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44-45.

[3]王斌, 谢善培.论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与职业, 2007, (17) :44-45.

[4]许丹雅.校企合作构建商科类实训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6) :22-25.

校企共建通信技术专业实践与思考 篇5

【关键词】校企共建;通信技术;人才培养

校企共建专业是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调研,共同进行人才需求分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与跟岗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确保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校企共建实施

1.专业申报

2011年我院着手申报通信技术专业,在中嘉博众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对近20家通信行业的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12个岗位技术人员的知识与能力分析,形成了通信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报告,多次共同研究制定了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签订校企共建通信技术专业协议。2013年9月在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顺利通过教育厅新专业申报答辩,在教育厅备案,取得招生资格。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当年录入75人。

2.共建实验实训室

学院建有网络实验实训室,购置网络设备6套,投入98万元;学院提供90平方米的实验室,为通信技术专业建设仿真实训室,设备由企业提供,50台计算机,全套网络设备与专业仿真软件,共计50万元。

在沈阳、大连、吉林、广东等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0个,确保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3.教学实施

教学组织与实施依照学院教学管理执行,企业参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企业派2名人员住校进行管理,1名是导员身份,1名是技术人员。企业导员协助学院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进行相关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规划,协调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技术人员负责网络实验室、仿真实训室的技术维护,实验实训指导,实习实训的计划与实施过程。每学期安排2-3名技术人员进行知识传授与实训指导。

二、校企共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学院优势

学院具有65年的办学历史,17年的高职办学经验,2001年开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备先进的网络设备,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在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适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2.企业优势

通信行业是高科技行业,集先进知识与技术于一体,雄厚的资金与丰富的人力资源于一体。中嘉博众集团创始于2001年,是人才服务与教育科技信息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集团下设多家分公司:沈阳博之众科技有限公司、北大青鸟APTECH(沈阳)大区培训机构、沈阳博众教育培训学校、摩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经过10余年的发展,集团业务在职业技能教育、科技应用研发、创业孵化基地、网络平台建设、自主技能实训产品研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社会职业教育累计培养上万人次。 集团注重产品研发、创新的及时性,研发了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网络通讯类教育产品体系,还自主研制了终端PAD学习平台和P2T的教育产品实训平台。

3.学院获利

与企业共同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直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参与指导,使教师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尤其是项目的研发,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与研究能力,校企共建通信技术专业,使教师更多地接触企业,接触先进知识与技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了企业技术、资金、设备等条件进行教学,为学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也补充了教师的不足。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感受到了企业氛围,为顶岗实习创造了条件,避免了顶岗实习安排难、管理难,安全隐患多,费用高等问题。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参加真实的生产过程,使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系统地了解和一定程度上掌握通信设备安装与调试,故障的维修等技能,为毕业后走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企业获益

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也是某些企业的一个追求,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师资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可以发现一批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企业后续发展贮备人才,毕业生进入到社会工作后,还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产任务,以及为企业推广产品。学生入校即入职,上学即上岗,毕业后参加工作就有近3年工作经验与经历,大大降低了新员工入职前的培训成本,很快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研发小组,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技术力量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等,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给予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获利。

三、校企共建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1.共建专业学生认可度问题,学生和学生家长对现代职业教育不了解,尤其是校企共建专业更是了解的更少,必须解决好学生对共建专业的认可度。首先在招生宣传上要讲清楚共建专业的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习企业,工作面向,就业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职业特色,增加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时间,开展职业技能比赛,设立企业奖助学金。让学生和学生家长体验到校企共建专业的特点与优势。

2.企业利益最大化问题,企业追求利益是必然的,在共建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人力财力的投入,如压缩课时减少技术人员授课时间,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使学生更早地顶岗实习,设备投入中降低设备标准等。这些问题处理时,首先要把学校与企业的感情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坚决遵守协议内容,坚守教学规律,坚持原则。在处理任何问题时必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研究、多协商,换位思考,合理解决。

3.共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学院教师多数是理论性强而实践能力差,企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强,而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不够强,对学生心理了解少。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学院教师努力提升实践能力,企业技术人员要尽快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

四、体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必走之路,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专业是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最有效的途径。共建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实施中可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最终目的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受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宋轶玲.校企合作“厂中校”建设利基点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3(4)15-17.

校企合作,共建沂蒙希望助学网 篇6

2005年以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被提上党和中央政府的议程。几年内,《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绿色节能建筑实施条例》等政策、法律相继出台。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太阳能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活动中的排头兵。据《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消费国,占全世界推广量的70%多,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但是,我国人均拥有面积仍然落后,这一问题在农村更加突出。同时,因行业发展阶段的限制,大部分企业放弃了城市地区费用高、利润低的连锁渠道,转而投向营销成本低、经济水平不低的城乡结合部。再加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水平限制,一些物业管理公司考虑到建筑美观性禁止安装太阳能,使得大部分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商不得不把市场中心下放到营销成本和品牌推广成本更为低廉的农村。

2006年6月份,时值一年一度的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策划高潮期,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和山东建筑大学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在临沂希望工程办公室指导下,正联合筹划建立“沂蒙希望助学网(http://www.yimengzx.org/)”,以网上资助平台的形式,将沂蒙山区的贫困儿童的详细资料登记在希望助学网上,寻找爱心人士和企业的资助,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计划实施一次时期义务支教活动,为老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校企合作的新形式,让高校与企业寻找共同的利益焦点,使得这次“校企合作,共建沂蒙希望助学网”的顺利举行成为可能

二、项目策划

(一)目标

本次活动的性质为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说是一举三得,一是充分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关注弱势群体,把教育送向最需要的沂蒙老区,二是给有志于为社会服务,要求实现个人生活价值的大学生提供平台,三是向农村市场推广“力诺瑞特”品牌。

(二)目标受众

高校大学生、农村贫困家庭和农村市场、各级媒体、消费者、经销商。

(三)策划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分三支队伍开展活动,并共同组成“和谐共谱青春同行”力诺瑞特共建沂蒙希望助学网暑期社会实践团,按照规划分赴临沭、莒南、费县三县,最后汇集沂水,举行闭幕式。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1.沂蒙助学网宣传

(1)向当地政府及实践基地详细介绍网站的目的及运作模式,商谈资助方式并确立长期合作事宜;发放宣传单,深入学子家中开展贫困调查。

(2)联系媒体,在当地主流媒体进行集中宣传,争取爱心人士的加入。

(3)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重点宣传。

2.沂蒙贫困学子调查

(1)事先联系当地政府、学校,在获得同意的情况下选择调查对象。

(2)科学分析调查对象,对调查人员进行最后培训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奔赴调查地点,进行深入细致调查。

3.支教助学

(1)在当地希望小学进行暑期夏令营活动,帮助当地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

(2)授课内容计算机、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制定详细教学方案并报学校批准,事先在小学内进行宣传报名工作)。

(3)丰富孩子课余生活,与孩子举办联谊活动。

(4)在最后组织汇报演出。

4.助学宣传

(1)采访当地助学爱心人士,在“沂蒙希望助学网”上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爱心助学良好氛围。

(2)在学校、集市、广场等人流集中地点对“沂蒙希望助学网”的爱心企业及个人进行展览,并颁发相关证书。

(3)在优秀沂蒙学子中选择一百名加入爱心助学网董事会,长期为沂蒙老区贫困学子做贡献。

(4)开学两周内对本次活动进行集中宣传展览,把当地的情况宣传出来,让更多的同学去了解沂蒙,关注沂蒙,丰富校园文化。

5.形势政策宣讲

选好宣讲课题,制定详细宣讲方案,培训宣讲人员,争取起到实际作用。

三、项目实施

(一)“力诺瑞特共建沂蒙希望助学网”暑期社会实践团之出发篇

7月14日上午,共建沂蒙助学网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区前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7月15日早上8:00,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及山东建筑大学55名队员踏上了由力诺瑞特提供的前往临沂的班车;7月15日晚上7:00,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的全体实践队员们相聚在临沂一中宿舍楼前并召开了社会实践交流大会。

(二)“共建沂蒙助学网青春建功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团之临沂篇

7月16日上午9点半,“力诺瑞特——沂蒙希望助学网”启动仪式在临沂市人民广场举行,启动仪式结束后,实践队员将奔赴莒南、临沭、费县深入实践基地全面开展支教助学、社会调查、爱心捐助等实践活动。

(三)莒南篇

1.7月16日下午,“和谐共谱青春同行”实践活动座谈会在临沂市莒南县石莲子镇中心小学举行。由山东建筑大学及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组成的15名实践队员及受捐助15名贫困小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实践队队员向贫困学生代表捐赠图书和学习用品、衣物、玩具等物品。

2.7月17日上午,建青图书捐赠仪式在石莲子中心小学进行。此次共捐赠价值三千余元的图书400余本,这些图书大部分是实践队员们通过节假日周末休息时间在学校、社区、广场募捐而来。

3、7月17日上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在莒南石莲子中心小学举行了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4.参观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

7月21日上午,莒南分队在支教调研之余参观了坐落于莒南县大店镇被誉为红色旅游革命圣地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八路军1 15师司令部旧址。

5.7月24日,实践队员们与这里的小学生朋友互道衷肠,依依惜别。

(四)费县篇

7月16日,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及山东建筑大学的实践队员与薛庄马头崖小学的贫困学生代表在马头崖小学举行了座谈会。经队员们的精心准备,课程安排:朗诵,美术简笔,儿童歌曲,趣味数学等,生动有趣。

此次社会实践中,调研也是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实践活动之一,主要通过问卷和口头交流的形式调查8—15岁学生生活情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此次调研同时穿插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以便让队员们更好地服务沂蒙。

费县支队全体队员迎着晨风前往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进行参观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队员们深深地为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并保证以后要向先辈们学习。

7月23日,费县队支教任务圆满完成,最后举行了“沂蒙助学网暑期社会实践团爱心捐助仪式”,会上费县实践队向薛庄抗大小学捐助图书衣物等价值共计8000多元,并向该校贫困生捐助书包铅笔等学习用品。

7月24日,费县队全体实践队员与学校教师和学生道别,相约来年再会。

(五)临沭篇

7月16日中午,力诺瑞特沂蒙希望助学网暑期社会实践团临沭分队正式向分队实践基地临沭县蛟龙镇三株希望小学出发。实践队于下午3点左右到达目的地,开始了真正的实践活动。

7月18日上午,力诺瑞特共建沂蒙希望助学网实践团的队员代表们走访了六位革命老区的革命孤寡老人。队员们为老人们送去了大米、鸡蛋等生活所需品,表达了他们这一代大学生对革命老人的敬重与敬仰之情。

五、项目效果与评估

(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既有利于塑造企业和高校良好的组织形象,同时对力诺瑞特加快农村市场的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颇丰。刘朝丽、党文虎、孙绍萍等十几位同学相继撰写了《山东农村贫困小学生生活教育问题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调查》等调查报告和《农村小学写作教育问题》等论文。

独立学院校企共建专业社团初探 篇7

社团是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1]学生社团成员以兴趣和爱好等聚在一起, 打破年级、专业和学校的界限, 发挥某种特长, 浓郁校园的科研学术氛围, 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也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 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 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人意识形成的催化剂。[2]

学生专业社团是指高校内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它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 在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技能训练、素质拓展等方而起到了良好作用。[3]专业社团是学生社团中的分支之一, 主要围绕专业课程对教学内容、学科前沿等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学生专业社团是学生社团中为数不多但又不可或缺的力量, 是大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学习方式向“主动探求型”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有利于帮助学生直接感性地实践科研活动全过程,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从事科研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专业社团在高校逐渐发展起来, 但由于专业社团自身的局限性如对专业成绩要求高, 对指导老师要求高, 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 独立学院专业社团的发展还处于次成熟、次稳定的阶段。如何正确认识专业社团并研究其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企业联合, 利用企业有技术、有场地、有设备、有资金的优势, 通过独立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探索专业社团新的发展方向, 对促进构建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的校企共建专业社团建设研究, 开拓专业社团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功能, 探索专业社团建设的发展问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社团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大部分高校普遍开始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改革, 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在课余也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和发挥的空间。学生就需要一些自治性的组织来实现对自我的管理, 也需要一些兴趣性的社团来发挥自己的特长, 发展自己的兴趣, 实现大学里应有的素质提升。学生是学生社团发展的主体, 有了学生的需求, 高校学生社团的兴起就有了最根本的动力。当前, 高校学生社团处于兴起和蓬勃发展阶段, 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有的社团由于过度依赖学校, 几乎成为了学校的附属机构, 而丧失了其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本来意义;有些社团由于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组织结构过于松散和随意, 无法很好地组织活动,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社团沦为部分组织成员谋取利益的手段, 根本上违背了学生社团建立的初衷。学生社团的问题层出不穷, 振兴大学生社团、扩展大学生社团的功能成为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题。

从当前独立学院社团的蓬勃发展的势头来看, 由于它在组织上具有突出主体性、在手段上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具有明显弥补性、在目标上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人力上具有丰富性和专业性、在资源上具有整合性等优势教育资源的特质, 不仅能成为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 而且可充当高校发挥知识信息源和社区学习教育中心功能的有生力量。而专业社团将在为大学生创造新的学习场地和实践场地, 为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教育服务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当然, 这本身也对专业社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实践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转型时期校企共建专业社团发展前景分析

当前, 学生社团在各独立学院中的数量迅速增加, 主要可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专业实践型、兴趣爱好型、社会公益型等多种类型, 且学生社团的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 社团的类型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学生专业社团不断发展, 已经成为大的就业形势背景下的一股新兴的力量, 随着企业的加入, 校企共建专业社团在学院和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已成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升未来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校企共建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学生专业社团的一个重要分支, 有其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学生需求。

1. 发挥企业优势, 为专业社团发展搭载新平台。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最新科技的实践者和检验者, 是检验技能的最好舞台。校企共建专业社团主要可以通过企业冠名、企业定期派资深技术专家到专业社团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的知识, 企业还可以针对岗位需求对社团成员予以培训。企业还可以有计划组织专业社团成员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

2. 专业社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大学是学生的第一课堂, 也是最先进科技知识的集成点, 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传授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先进的理论经验。专业社团是学生因为相同和相近的兴趣爱好而相聚在一起的社团组织, 可以把专业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能浓郁学校的学风,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与企业相联合团有利于丰富校企共建专业社团的内涵, 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

3. 校企共建专业社团, 促进社会资源整合。

专业社团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科技前沿信息, 提供了人才, 而企业弥补了学校管理社团时缺乏的操作经验、资金和场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整合。校企共建专业社团依托学校教学育人的培养模式, 进一步丰富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弥补专业课堂教育的不足。社团成员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 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 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且有助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校企共建专业社团加强了社团与企业、社会的沟通与联系, 进一步整合了社会资源。

三、校企共建专业社团的途径及方法

独立学院应通过校企共建专业社团, 通过对专业社团引进“企业化管理, 项目化运作, 双师化指导”的模式,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导师, 打造社团活动品牌, 树立社团工作示范群体, 通过企业命名、指导、创立特称等形式促进专业社团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以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双赢, 达到学生实践与就业的无缝接轨。

1. 制订校企共建专业社团的构架与运行机制。

规范企业和专业社团的管理, 签订校企共建协议或者合同, 明确各方责任。校企共建专业社团拓宽了专业社团的活动场地, 打破了传统的学校内部办社团的封闭现象, 拓展了专业社团的管理界限。企业和学校, 需要签订相关协议, 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 包括企业对学生的选择权、冠名权, 并承担相应的提供经费扶持、场地使用、实践经验培训等义务, 而社团也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 制订出专业社团相关的运行细则, 强化社团管理, 提高活动效率。

2. 根据企业特点, 量身打造专业社团活动计划。

通过挖掘企业文化内涵, 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 可以实现企业和专业社团的互动。主要的互动方式有通过专业活动到企业进行青年志愿者服务, 企业通过派技术人员对社团成员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的讲座, 以及社团到企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

3. 实施双师化指导, 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校企共建专业社团促进了专业社团的发展, 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解决了专业社团软实力不强和硬实力不硬的困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学校要将课堂和企业联合起来,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适应社会需要,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放在强化社会实践, 拓展与企业协作关系, 拓宽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放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上,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在创造大学生自身就业机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综上,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生专业社团不再是“活动组织”, 更是“专业型组织”。它是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之间的桥梁, 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好对接。校企共建专业社团满足了新形势下企业和专业社团的需要,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因此, 学生专业社团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展, 联系实际, 联系企业, 科学管理指导建设学生社团, 使学生专业社团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摘要:社团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学生团体, 在提高在校大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独立学院愈来愈重视社团的发展, 探索民办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专业社团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有利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有利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专业社团,校企共建

参考文献

[1]赵立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1.

[2]王乐编著.大学生社团——理论管理案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1.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篇8

一、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现状

(一) 忽视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工作在快速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 形成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并逐渐实现了融合, 高职高专院校开始形成具有高职高专院校特色的药学学科群体及课程体系。 然而,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由于教学基地及教材体质陈旧等因素, 在教学工作开展中, 教师普遍侧重对理论的教学, 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不适应社会发展及和行业发展的要求[1]。 因此,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促进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 突出药学专业的办学特色, 确保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质量。

(二) 专业课程混乱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药学专业课程种类众多, 各个课程之间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 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 更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 大多数是与化学相关课程设置, 缺乏与医学相关的课程设置, 学生缺少对药物使用的正确认识, 不符合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2]。

二、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意义

(一) 培养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

研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专业可以得出, 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可以促进培养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 所以, 医学类院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学理念, 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理念[3]。 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进和完善药学专业的教育方式, 从而促进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的培养。

(二)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利用学校专业人才和企业生产实践的优势, 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实践的单一模式, 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 并能够在企业实践中使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管理。 构建完备的校企合作工作站, 选派专业人才对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 听取企业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及建议, 而后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及实训计划,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 促进高等药学教育工作发展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实行校企合作模式, 不仅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更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用人需求。 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突出药学专业的办学特点, 提升药学专业的办学水平,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促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的策略

(一) 校企共创人才培养方案

药企聘请专业的人才, 形成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市场进行调研, 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技能型的人才, 规范化地实施人才培养工作, 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并且建立就业与职业提升的课程体系, 完善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校企共建 “双师型”教学团队

企业的药学一线的专家资源与学校专任的教师共同承担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举行讲座、实习带教等任务。 此外, 还要定期对专职教师进行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及整体学术水平, 从而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能力突出、适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三) 校企共同进行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模式以药学教育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 企业要深入课程改革中, 提高课程药品销售技能, 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四)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实训与对社会开放服务相结合的药学实训基地, 建立实验室及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并且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创建设备先进、资源共享、服务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 创建现代化的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环节, 从而建立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促进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迈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阶段。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研究了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及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采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终满足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卓遷, 冯艺萍, 陈丽, 陈君, 吴钢.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药学, 2014 (03) .

[2]万德年, 叶桂存.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校企共建家电技术实训基地 篇9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现在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实训设备投入渠道较为单一, 资金投入不足, 建设方式单一, 尤其是一些工科专业, 一次性设备投入资金大, 设备维护与运行成本高, 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主要依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实训指导教师业务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还不能完全满足实训教学改革要求;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实训设备维护不到位, 实训基地专职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建设效益发挥不够, 上述问题已经制约了实训基地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 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合作, 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整合各自教育资源, 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一条有效途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在紧密合作过程中, 双方在合作中寻找共赢点, 在共建二级学院和共建专业基础上, 双方共同建设了家电技术实训基地, 在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二、校企共建家电技术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

(一) 双方共同投入实训设备

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实训设备仪器, 为满足维修服务网点员工培训和学生家电产品维修技能实践要求, 根据家电产品维修工位设置要求, 海尔集团各产品部与学院合作在校内建立家电技术实训基地, 包括冰箱冷柜技术和故障诊断实训室、家用空调技术实训室、洗衣机技术实训室、彩电技术实训室、电热技术实训室、小家电技术实训室、管工与焊接技术实训室、中央空调技术实训室八个家电专业实训室, 面积2000平方米。基地主要涉及实践教学、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家电类实训教材开发、家电维修应用技术研究和家电产品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等功能。

实训设备选择方面没有选用一些模拟实训和实验台, 从维修工具、维修工作台设置都与企业维修车间一致, 实训设备主要是由企业提供最新的家电产品样机, 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企业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二) 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

校企双方共建的商务管理 (家电) 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家电类产品售后服务一线技术管理工作, 掌握各类家电产品维修技术作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海尔顾客服务经营公司选派一线的维修技师到学院指导学生实训、在家电技术实训基地内结合公司家电产品, 从基本的拆装、维修仪器仪表使用、故障现象检测到维修, 按照公司的维修工艺指导书手把手给学生传授维修技术。同时公司服务主管和服务网点经理还为学生讲授《家电售后服务管理》、《维修服务案例》等课程。学生在基地内能熟练掌握各类家电产品维修技术和了解家电售后服务管理方面的实用知识。家电技术实训基地还承担海尔集团青岛地区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 学院也选派专业教师为公司维修技工讲授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和消费心理等课程。校企双方的师资资源在基地内实现了资源共享, 双方教师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 学院的专业教师为公司的培训师进行专业教学论、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培训交流, 公司技术骨干为学院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三) 共同开发家电类实训教材

依托双方共建的家电技术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结合企业员工培训和家电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要求,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波轮洗衣机、滚筒洗衣机、洗碗机、消毒柜、吸尘器、吸排烟机、电热 (燃气) 热水器、燃气灶、微波炉等家用电动电热器具维修和家用空调、冰箱冷柜等家用制冷产品维修等实践动手的实训项目。整理维修案例, 共同编写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电热水器以及中央空调维修技术等实训教材。如在《家电售后上门服务规范指导操作平台》教材编写, 由企业技术人员、学院专业教师、行业协会和课程开发专家组成编写团队合作开发, 以家电售后服务人员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 吸纳企业先进的服务规范工作实例和服务管理流程, 选取“社交礼仪”、“消法与消费者心理学”、“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系统的专业知识, 以典型的家电售后服务项目为载体, 编排教材内容。

(四) 共同开展家电维修技术应用研究

学院教师和集团工程师在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 通过双方共建的家电技术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的设备条件, 共同组建家电维修技术研究团队, 开展家电产品维修技巧研究, 先后共同研制成功“冰箱故障演示机”和“全自动波轮洗衣机故障综合实验机”等成果, 研究团队还获得“一种适用于变频技术的波轮洗衣机”等5项国家专利。

(五) 共同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借助家电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院与海尔顾客服务经营公司合作承办了“海尔杯”和“青职学院杯”两届山东省家电技能大赛决赛, 吸引了山东省内各大家电企业维修技师以及职业院校选手参赛。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大赛, 密切了学院与行业间的联系, 提升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家电技术实训基地作为建设基础, 学院还被确定为“金蓝领”培训工程计划单位。定期为家电行业技术工人开展制冷设备维修工和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技师资格的考核鉴定。

三、结语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 有企业来参与能改善实训条件, 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双方通过共建、共管最终实现共赢, 使实训基地的建设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合作共建家电技术实训基地为例, 阐述了双方在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方面的一些实践做法。

关键词:校企共建,家电技术,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校企(地)共建 篇10

物流行业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一、物流行业及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被誉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深圳的物流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深圳物流产业成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深圳市物流业增加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14.5%,占GDP比重突破10%,通过两港齐飞、综合现代物流发展,深圳的仓储、货代、运输、配送、快递等物流各子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顺丰、怡亚通、招商局、恒路物流等各类顶尖的物流企业。

1.行业发展现状。深圳物流业的发展集区位、政策、产业等优势于一体,已成为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全市拥有物流企业近4200家。其中,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0多家,从事国际物流业务出口额超亿美元的物流企业达17家。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业务模式突出、管理手段领先的物流公司,招商局物流、腾邦、越海、中海物流等50多家企业被认定为市重点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物流专业人才,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专业发展现状。由于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物流行业的各个细分行业遇到人才荒的难题。教育部在本科目录里增加了物流管理专业,广大的高职、中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700多所大学以各种形式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中、高职院校里,90%以上的学校都有物流管理专业,整个专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局面。

二、专业课程存在问题

通过笔者调查,目前广东省的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比较弱,很多校企合作停留文字层面,或者通过个人关系在维护,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多数企业都是把这种合作模式做为负担,企业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教少,而学校则需要企业提供实习、参观讲解以及外聘老师,合作不对等造成合作关系不稳定。课程或者专业综合实训不能与行业对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少。目前,我校物流专业建设经过示范专业平台的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处于国内的前列,但是由于专业教师对行业掌握的欠缺,以及物流专业本身的复杂性,造成各门课程的实训和专业实训存在实训简单,或者无法模拟实际业务的问题。

2.实训教师缺乏,实训项目与行业相差较远。作为新兴的专业,高职物流教育普遍缺乏师资,具有物流多行业工作实践,了解物流企业运作的能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则更为缺乏。有些学校就算执行了相关的鼓励政策,教师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了解市场行情,所以开放的实训项目都是针对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开展的实训,没有按照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落实到各门课程中。

3.虽然实训室建设投资加大,实训整体水平低。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文科类相关专业的重视,很多学校物流专业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物流专业实训室,而且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物流专业就达54所学校,每个学校,一方面,是大力的专业建设投资;另外一方面,则是建设完的专业实训室空置率高,开出的实训项目无法与企业对接,整体实训水平较低。

4.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实质性合作项目企业积极性不高。目前,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物流企业只停留在简单的层面,老师带领学生到物流公司、港口、车站、仓库配送中心进行参观,让学生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只是了解物流这个行业的大概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三、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物流专业的特殊性,但是很多课程很难通过简单的参观、讲解达到了解市场的情况以及目前实训存在的多种问题,我们规划设想的方案则可以确保广大在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类企业的经营模式、盈利情况、发展前景、业务操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选择将来就业的行业,更加带着工作的目的性去学习,确保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掌握各类物流企业的运作。

1.学生培养思路及方法。建议在一年级的时候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个物流子行业的市场基本情況;第二年开专业课的同时,让学生到企业了解各类企业基本盈利模式和运作模式,并且这些学生可以选择在学生的咨询公司进行兼职业务操作,深入学习和跟踪不同的物流业务。到第三年的时候,学生基本可以完全胜任相应的岗位,无论论文撰写还是毕业创业,学生都可以应用自如,完全达到了专业培养的目标。

2.校企合作完成实训内容组织。根据物流专业培养方案,学生应该掌握生产企业的分销配送体系,掌握各类运输配送的运作,掌握仓库规划与日常的管理,掌握报关业务,同时根据行业的特点,有些物流辅助行业比如拖车、国内运输竞争已经非常火热,基本没有利润的空间,咨询公司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包括国际快递服务、国际海运整箱、国际海运拼箱、保税物流相关业务、中港、中台快递。

3.校企合作模式设计。物流专业学生毕业生主要的毕业去向都是在货代、快递、第三方物流等公司,而且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从事文件、操作、业务等岗位。而且行业内有些公司是负责做同行业务,有些是专门做直客生意。

考虑到目前物流企业鱼龙混杂,每类物流供应链上真正有优势的企业不多这种情况,所以必须精选供应商。在物流需求市场上进行挖掘业务,最后公司通过对客户进行考察、咨询,为客户量身定做最合适的物流服务,并且选择合适的物流公司为其提供服务,实现优化其物流供应链服务的目的,具体业务流程如图1。

上一篇:教学过程形式下一篇:社区物业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