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得失

2024-07-25

是非得失(精选十篇)

是非得失 篇1

枪案发生后, 国内众多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进行跟踪报道。一时间, 新闻大战硝烟四起。

在微博、博客、播客等新媒体形式盛行, “人人都是记者”的全媒体时代, 周克华案报道既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又存在诸多不足。分析周克华案映照出的媒体生态和报道的是非得失, 对我们今后的新闻实践, 或有裨益。

时效:优劣胜败常在分秒之间

1963年,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州遇刺。就在子弹命中肯尼迪胸部的一刹那, 在紧随其后的采访车上, 合众社记者史密斯立即抢住采访车上的唯一一部电话机, 向本社口授这一突发新闻, 并不停地补发新闻。同车的美联社记者贝尔见状, 为了抢发新闻, 冲过去夺电话, 双方因此大打出手, 直至肯尼迪被送进医院才作罢。

这是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时效性的一个经典案例。新闻时效性, 指的是事实发生与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通常而言, 事实发生后, 新闻发布的时间越早, 时效性就越强。

8 月10日上午, 周克华枪案发生后, 不到半个小时, 新浪微博便抢先一步在网上发布了现场图片和文字说明, 引起国内媒体广泛关注。

周克华被击毙是8月14日凌晨6:50, 仅仅一个多小时后的8:09, 新华社与华龙网向警方核实后, 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出了周克华被击毙消息。它们只比紧随其后的中央电视台早3分钟。

只能报道“昨日”的报纸也不甘示弱。独家获准随警采访的重庆晨报记者, 在获悉周克华被击毙消息后, 迅速向报社汇报。随后, 重庆晨报紧急编辑加印, 于当天下午4点多钟出版发行了8个版的号外, 将国内其他报纸远远甩在身后。

有人说, 一条有时效性的新闻, 价值连城;一条过了时的新闻, 一文不值。在新技术的强力支撑下, 人类已步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的全媒体时代。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和“秒互动”, 在时效性和互动性方面, 传统媒体往往只能望其项背。周克华案报道中, 凭借优势抢先发稿的网络等新媒体, 令传统媒体同行“羡慕嫉妒恨”。

真实:虚假新闻恰似灯蛾扑火

周克华被击毙, 警方向外界发布权威信息, 一切都尘埃落定。然而, 事隔多天, 网络上不断出现其“复活”的谣传, 根本就没到过现场的网友“言之凿凿”地称周克华的死是自杀而非被击毙, 也有网友声称被击毙的不是周克华而是一便衣警察……随后, 一些报纸也纷纷跟进。

湖南一家报纸直接引用未加核实的网络、微博的观点———“此时, 10米开外的地方已来了3个警察, 周克华开枪射击, 导致一民警受伤, 其余两位民警开枪打中了周克华的腰部, 周克华自知逃脱无望, 遂开枪自杀。”而记者能证明这一点的, 仅仅依据的是“事发地旁边的租赁户汤女士”所言。

事后, 公安部门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相关民警接受采访、发布证据图片等, 澄清了事实。

网络等新媒体突破传统媒体单向传播, 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 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参与。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 截至2012年7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41亿。[1]随着网络等新媒体崛起, 传统媒体面临新闻报道“慢半拍”, 受众数量下降, 广告业务锐减等诸多困难。于是, 一些报纸在开设网络版的同时, 实施“报网互动”, 网络成为它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传统媒体部分从业人员心态浮躁, 采访作风不扎实, 从网上“扒新闻”等不良现象正在加剧。一些传统媒体片面追求时效, 对新闻真实性不仔细甄别, 往往被网络牵着鼻子走, 甚至成为网络的传声筒。有人说, 当前的媒体报道存在“大报跟着小报走, 小报跟着网络走”的情况,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目前媒体的生态。

网络传播方式的匿名性、交互性、开放性使得海量信息中夹杂大量虚假新闻和谣言。虚假新闻和网络谣言已成互联网上的“毒瘤”, 如“金庸去世”, “谣盐风波”等, 不胜枚举。

虽然网络管理、监督的主责在政府, 但互联网平台提供商、网络事件的当事方和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有责任。[2]互联网赋予每个公民表达自己的诉求机会, 但不等于可以不依据事实信口开河。因此, 需要加强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培育理性的网民, 使网络谣言不攻自破。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应在坚守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作出表率, 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谣言、传言中澄清事实, 在众声喧哗中谋求共识, 成为舆论引导的中流砥柱。真实性、公信力才是传统媒体的立身之基, 固身之本, 那些虚假新闻恰似灯蛾扑火, 惹焰烧身。

伦理:道德法律底线必须坚守

媒体追逐热点新闻寻找卖点, 也应顾及社会效果。然而, 在周克华案报道的中后期, 部分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报道不够理性, 人文关怀缺失。

网民崇尚在虚拟世界里的自由表达, 而这种自由易被滥用, 使“人肉搜索”发展为网络暴力, 危及个人隐私。周克华被击毙后, 有媒体“人肉搜索”出周克华的前妻和13岁孩子的照片。

周克华女友张贵英被警方带走后, 来自湖南、陕西的一些报纸又将大众的目光转移到她身上。报纸刊登张贵英未加技术处理的正面照片, 报道其隐私, 多事者还通过种种渠道, 公布张贵英的QQ以及她QQ空间中的艺术照片、日记等。

8 月14日, 陕西某报记者来到周克华家, 将周克华的死讯告诉他的母亲。次日, 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得知周克华的死讯时, 她足足怔了20秒, 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这样的报道, 为了抢所谓的独家新闻而罔顾人性, 丧失了基本的恻隐之心, 伤害了无辜的采访对象, 伤害了新闻伦理, 突破了道德底线。

同时, 从法律角度看, 一个人在被法院判定有罪之前, 任何人都不得视其为有罪。虽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但仍然享有公民的基本民事权利, 包括隐私权、名誉权等。媒体随意曝光当事人隐私, 暴露出法律意识淡薄。

新闻舆论虽然不是一种强制力量, 但新闻传播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能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坚守新闻的伦理道德应成为一个不能突破的底线。伦理道德建设离不开媒体, 而媒体人的道德、法律水准更是能否担当好此重任的关键。

责任:综合考量不图一时痛快

周克华枪案之后, 媒体使出浑身解数挖料。因为取舍不当, 一些看似热闹的报道, 实际上社会效果并不好。

8 月10日, 枪击案发生后, 全国数十家报纸、网站的记者赶到重庆, 至14日晨周克华被击毙的几天里, 各地报纸关注度极高, 刊发了大量涉及案侦的报道。有的媒体报道已经泄露了案侦秘密, 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破案。如东部沿海一家报纸12日刊发报道《歌乐山: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个布控点》, 透露大量围捕信息。湖南某报称“警方已在周家蹲守半年”……类似报道, 有可能帮助周克华掌握缉捕动向, 便于其躲藏隐匿。

周克华被击毙后, 一些媒体又连篇累牍炒作周克华的“逃生术”:事前精心策划, 选择沿江作案, 作案后乔装打扮, 逃跑途中不停变换交通工具, 练习野外生存能力等。这样的报道不禁让人担心,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到这样的报道, 会不会效仿, 以致重蹈覆辙, 逃避打击?

相比之下, 重庆当地媒体在案发后到周克华被击毙前, 主要发布公安部和重庆市公安局的通缉令, 广泛动员群众举报, 协助警方破案, 没有渲染炒作案情、没有报道案侦信息, 总体把握得当, 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 值得充分肯定。

新闻媒体是社会的传感器、扩音器和减压阀, 肩负重要责任。媒体应该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 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去明辨是非, 并传播给大众。在全媒体时代, 媒体应该“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以自己的专业和智慧, 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彰显媒体的价值。

胡锦涛同志指出:“舆论引导正确, 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 误党误国误民。”作为影响公众价值取向的社会机构, 媒体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自身的利益, 而应该是从大局出发, 对报道内容进行综合考量和评估, 不图一时痛快, 自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大的公信力、影响力去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摘要: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全媒体时代, 时效性强、信息海量、即时互动成为网络等新媒体的“撒手锏”, 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时效性的追求, 话语权的争夺和媒体激烈的竞争, 又带来新闻真实、伦理、责任等方面的缺陷, 需要各级各类媒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大的公信力、影响力去推动社会进步。

关键词:全媒体,伦理,真实,责任,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建成全球最大信息通信网络网民达到5.41亿人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2-09/17/content_16238350.htm

是非得失 篇2

【拼音】shì fēi qǔ zhí

【简拼】sfqz

【近义词】大是大非、青红皂白

【反义词】混淆是非、混为一谈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对事物的评断

【例子】(1)学校要培养学生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以免学生随波逐流。(2)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你不必担心。

【英文翻译】the rights and wrongs

【谜语】邗

【成语正音】曲,不能读作“qǔ”。

【成语辩形】曲,不能写作“屈”。

【产生年代】古代

是非得失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非观念;明辨是非;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其中,培养初中生的“是非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明辨是非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努力学好的一堂课。

那么,怎样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呢?笔者通过本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体验,感受是与非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在是与非面前的心理变化和真实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言行,得到了诸多发现,如有的学生跟同学闹别扭,受了气,不找老师,不告诉家长,而是喜欢找自己的同学帮忙出气。针对学生中间存在的“哥们儿义气”这一现象,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天,强强在放学的路上被高年级的同学劫去20元钱,心里有点窝火。但强强没有告诉家长,也没有告诉老师,而是找了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将高年级的同学打伤。最后,强强和其他同学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这个事例来源于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表演这个情节,重点让学生表演事发后所造成的后果。当然表演结束,要组织学生讨论:强强的选择是否正确?强强和其他同学为什么受到严厉惩处?这种哥们儿义气该不该?如果以后你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怎么做才真正体现所谓的义气呢?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们最终感受到了真正的朋友是应该在学习上相互鼓励,生活上相互关心,人生的道路上相互信任。这样一来,学生对是非的感性认识就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归纳,铸造学生心中的良知标尺

生活中做人处事都离不开价值的判断。判断是非善恶离不开一个正确的标准,即心中要有杆“秤”,这杆秤就是人们心中的那把“良知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会影响学生在是非面前做出的评判与选择,将左右着学生人品与人格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为思想尚不成熟的学生铸造好良知标尺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通过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归纳,不失为一计良策。

譬如,苏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善于交往”,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关于“朋友之间如何交往”的话题。笔者用投影仪映示讨论内容:1.“等价交换”:甲同学不愿值日,乙同学不愿写作业,于是双方进行交换,即甲帮乙写作业,乙帮甲做值日;2.“打抱不平”:两个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彼此找第三者帮自己报复;3.“酒肉之交”:同学之间为了增进友谊,经常请客吃饭。接下来,笔者按照下面的步骤指导学生开展活动:①阅读材料;②让学生思考问题1,分别分析这三件事情是否也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做出是非判断;③引导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相同或类似的事情,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④引导学生归纳怎样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让学生认识到应时时把自己心中的良知标尺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相处要讲原则、明是非。通过一番讨论与归纳,学生认识到生活、学习中许多事情都存在着是非问题,判断是非要有正确的标准。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学会了理性分析,进而铸造自己心中良知的标尺,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抵御诱惑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探索人生,幻想未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然而,青少年置身的生活世界既丰富多彩、遍布阳光,也复杂多样、充满诱惑。对于每个青少年学生来说,要迅速地辨别生活中的是与非,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一定的困难。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其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所限制,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还较弱,不能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分清是非、荣辱、美丑。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行动来明辨是非,拒绝诱惑。

譬如,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册四单元围绕“分清是非”这个主题安排了如下的教学内容:心中要有杆“秤”、面对诱惑,学会说“不”;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知道明辨是非善恶观念是人的最基本品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学生身边的一些不良诱惑,使学生明白冲动、好奇心强、喜欢从众、生活经验的缺乏等,都是导致自己拒绝不了身边不良诱惑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要通过“分清是非”这一单元的学习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明辨是非,拒绝诱惑,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分不清是与非的严重后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课前做了充分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初中学生抗拒不了的不良诱惑是什么。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吸烟、迷恋网络游戏、赌博、甚至吸毒等不良诱惑进行了一一列举,然后依据学生生活、学习中存在的这些诱惑,组织学生辨析、讨论,掌握拒绝诱惑的方法,提升抵御诱惑的能力。通过有效讲解,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人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远大的追求,是明辨是非、拒绝诱惑并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是非得失 篇4

一、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重申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时指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为什么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我们党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具体来说, 就是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并将理论上的实践标准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之中, 用实践的结果, 即是否发展了生产力, 是否增强了综合国力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作为检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本身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反映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 反映了我们政权的根本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以人民的富裕幸福为奋斗目标, 以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 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也就是坚持实践标准

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中, “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都是内容丰富的可以进行衡量与比较的客观实在, 都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因此,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也就是坚持实践标准。

(一) 破除本本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 就必须破除本本标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十分曲折的道路。其重要原因之一, 就在于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个别论断, 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证明,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才能取得胜利。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 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 不是靠本本, 而是靠实践, 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 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道路。他主张不搞无谓的争论, 提倡敢闯敢试, 在实践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 摒弃照搬外国模式。坚持实践标准, 也必须摒弃照搬外国模

式的做法。长期以来, 苏联模式被当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适用的唯一模式。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曾经照搬苏联模式, 带来了许多问题。尽管我们很早就发现了问题, 但并没解决好。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 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 照搬外国经验、外国模式, 从来不能得到成功。”邓小平以实践成效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高度赞扬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高度评价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充分肯定经济特区的先驱和示范作用。

(三) 力戒急躁冒进。

坚持实践标准, 还要力戒急躁冒进。邓小平在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时指出:“要特别注意我们‘左’的错误。”“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为了避免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重犯“左”的错误, 邓小平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

三、“三个有利于”贯穿着增进人民利益这根红线, 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的价值标准

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中, 价值的评价主体也是人民。生产力、综合国力和生活水平的状况如何, 人民最有发言权。在社会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国家中, 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邓小平指出:“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 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账也算不过他们, 他们那里的账最真实。”

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中, 增进人民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实现人民的安定幸福。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则是增进人民利益的基本和集中的体现。因此,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增进人民利益在“三个有利于”中具有更根本的意义, 是社会主义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

十五大党章根据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再次肯定生产力标准, 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 是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 发展经济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之, 只有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 不断增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摘要:认真学习“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 《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如何面对意外得失 篇5

起马对进卒

□盘世和△ 张晓霞

1、马二进三 卒7进1

2、兵七进一 马8进7

□2002年底,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举行了第三届“声艺术杯”象棋赛,在参赛的众多高手中,我超水平发挥,取得五胜二负积十分的好成绩,最终获得第七名。

黄仕清:原广西棋王,国家象棋大师,在本次比赛中以全胜战绩获得冠军。

3、马八进七 马2进3

4、炮二进四 马7进6

△双方形成对称的起马局,红方进炮打卒是积极的走法,黑方此时走马7进8封车为好。

5、炮二平七 象3进5

6、车一平二 炮8平7

7、车二进四 马6进7

8、炮八进一 炮2退1

□红方落子飞快,而我步步小心,在处理这步棋时我花费了十多分钟,因红有炮八平三,炮7进4,车九平八,车1平2(不能炮7进3打将,孤军深入),红方双车道路畅通,占优。

9、炮八平三 炮7进4

10、相三进五 卒1进1

□缓着,以为下着有车1进3捉死红炮的手段。

11、车九平八 炮2平7

12、车八进七 后炮进1

13、兵七进一 …………

△此时红方子力畅通,已经大占优势。

13、………… 车9进1

14、炮七平六 车9平4

15、兵七进一 …………

△红可先走炮六平一,占优。

15、………… 车1平2

16、车八进二 马3退2

17、炮六平一 马2进1

18、兵七平六 马1进2

19、兵六平五 车4进6

20、马七进八 马2进4

21、前兵进一 象7进5

22、仕四进五 车4进1

23、马八进六 马4进6

24、马六进五 马6进7

△双方在这场争夺速度的比赛中,红方三子归边,速度要快于黑方。

25、帅五平四 后炮平6

26、炮一平五 士4进5

27、车二平七 将5平4

28、车七进五 将4进1

29、马五退七 将4进1

30、车七退一 炮7平6

31、马三进四 前炮平1

32、马四退三 …………

□红方失察,其实应走马四进六,已经成绝杀,现马四退三给我防守的机会。

32、………… 炮1平4

33、炮五退二?炮4退3(图)

□红方走出炮五退二后,围观者呼声四起,红方走了步大漏着,胜利开始向黑方招手!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偷眼观察对方,但见黄大师手拍着大腿,嘴一张一合小声地自言自语,显出烦躁不安的样子。此着应走炮五平六,炮4退2,车七平六,将4平5,炮六退五,炮4退1,车六退二,红胜定。

△在红方没退中炮之前,胜势的天平是倾向于红方的,而一着随手棋就使局面大乱,可见在大占优势情况下,棋手很容易放松警惕性,因而也就常常会出现功败垂成的棋局。但面对对方的大漏,是否每个棋手都能牢牢捉住这一天赐良机,把得之不易的胜机彻底转变为胜利呢?除了看棋手本身的技术水平外,心理素质也占攸关生死的比重!

34、车七平六 将4平5

35、帅四进一 炮6退1

□可能是心情太激动,太紧张,以为红方暂没杀着,就想先把车打死算了,其它的也就好办了。由于我对棋局的估算有误,致使棋局逆转。依局势而言,此时应改走卒7进1,相五进三,车4退4,众多棋友在赛后拆解,结局都是黑方胜定。

△在对弈中,意外的失手和意外的捡漏同样会引起情绪剧变,所以千万要冷静、谨慎,对待胜负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获取胜利的重要保证,有平常心才能冷静计算,全方面考虑,才不会有大喜过望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偏差。

36、马三进二 炮6平4

□还没看出危机四伏,应改走卒7进1,马二进三,炮6进2,相五进三,车4退4,还应是黑优。

37、马二进三 将5平4

38、马三退五 前炮平5

39、炮五进二 车4退5

△退车捉炮导致最后机会的破灭,此时应走马7退6献马引离红方中马,红如马五退四,车4退5,马七进八,炮4平3,马四进三,车4平2,捉死红马后,黑方反夺主动,此次机会错过,黑方已经是回天乏术了。

40、炮五平三 车4平5

41、炮三退五 士5进6

42、兵五进一 炮4平5

43、马七退六

金牌之是非 篇6

这里不排除外国人的傲慢与偏见, 嫉妒与抵毁, 但我们在加以反击与驳斥的同时, 不能忽略对一些问题的反躬自省。

比如我们对金牌赋予了太多的东西, 既要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还要展示中华民族日益崛起的精神风貌, 使得金牌的政治意味越来越浓, 与体育运动本身的价值和理念渐行渐远。

既然小小的金牌能够负载如此多的东西, 必然会导致不惜一切代价的追逐。而举国体制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保障。

可是时代不同了, 与过去一心一意为国争光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把奥运成绩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奖牌所能带来的财富和荣耀, 也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和个人两者利益的结合, 就很容易使得对金牌的追逐达到异乎寻常的程度。

西方人认为中国为了拿金牌, 从小对运动员进行残酷训练, 缺失人性, 显然有失偏颇。因为没有一个优秀运动员不是通过刻苦训练培养出来的。但只要和举国体制挂起钩来, 就成了问题。因为孩子和家长自身如何努力是一回事, 官方的体育机构为拿金牌进行超强度训练又是另外一回事。

实际上教育的应试体制与体育的举国体制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以得高分、争第一为最终目标。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只要学生考了高分, 学校和地方的升学率上去了, 各方的利益就都能得以实现。

应试对教育的异化, 和以追逐金牌为目的的举国体制对体育的异化一样, 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运动员都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都被疯狂的竞争变成了机器。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中的一些人既是竞争的获益者, 又是体制的牺牲品。更为严重的是, 它让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体育完全为功利的目的所绑架, 失去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虽然每个国家都在追求获得更多的金牌, 体育也从来没有和政治脱离开关系, 但我们的问题就在于通过金牌向世人证明什么的主观意愿太强烈了, 对一场比赛的胜利所表达的意义挖掘得太深入了, 对体育以外的东西关注和宣染得太丰富了, 这样就给我们的体育抹上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给世界带去了一种别样的感受, 给别人攻击我们制造了不应有的口实。

过去我们国家贫穷落后, 没有多少底气和自信, 总想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证明自己,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今天的中国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弱国心态必须有所改变。在奥运赛场上能得金牌第一固然可喜, 得不了也没什么, 竞技体育本来就是一种游戏, 每个运动员对它如何重视、如何付出都不为过, 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太拿它当回事了, 就会出现种种弊端, 引来广泛的质疑。

应当承认, 现行的举国体制曾经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 它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在一种既是官场又是市场的运行状态下, 体育圈内的各种交易、黑幕、潜规则大行其道, 腐败现象不断蔓延, 矛盾纠纷层出不穷,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体育本身 (包括每个运动员) 变成了一些人手中操控的工具, 用于谋取个人和部门利益的最大化。所以, 当金牌和政绩、利益、个人前途挂起钩来的时候, 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就像中国历史上的科举一样, 由一开始为国选才的先进制度, 最终变成了摧残人才的渊薮, 彻底走向了它的反面。

好在与08年奥运会相比, 国人对待金牌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伦敦奥运期间, 在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出现了许多比较理性的声音, 大家在欣赏比赛的同时, 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如何更加理性地对待金牌?现行的举国体制究竟有哪些利弊得失?这样的思考和探讨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进步, 表明中国人的自信在不断增强, 心态在逐渐成熟。即使是一些过激的言论、不当的质疑, 也能促使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反思真正的症结所在, 从而找到正确的改革方向。

是非曲折的艺术 篇7

黑格尔为何能如此残忍的宣告艺术的“终结”, 我们首先就必须弄清楚, 他所说的“艺术”究竟是什么?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都是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理性形式内容这一基本原则推演出来的。艺术的特征是美, 所以他替美下的定义也就是艺术的定义:“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 而且它的概念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 理念就不仅是真的, 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达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

关于“美”的这个定义, 是完全符合黑格尔这位哲学家的逻辑的。作为一个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 有一个凌驾于世界之上的“绝对理念”, 而这就是黑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而“绝对理念”正是一个类似于“形而上”的产物, 黑格尔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 但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世界之中, 并影响着世界的运转。

但“绝对理念”作为黑格尔思想体系中一个“至高”的存在, 又充分受到黑格尔“正反合”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说这种思想是一个画圆的动作, 但实际上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更倾向于“螺旋形”的不断上升的环形思想。这种思想从多方面改变了“绝对理念”那种形而上的静止观和永恒不变观, 进而将艺术类型分为三种, 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这三种艺术类型的发展演变, 构成了整个人类艺术的发展史。随着精神继续向无限、自由方向发展, 精神最终会彻底突破有限的感性形式的束缚, 浪漫艺术也要解体, 在艺术达到“绝对理念”的完满后最终将让位于哲学, 进而悲痛的宣告艺术的“终结”。

进入20世纪, 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的现代性时代, 从最早的原始的“无序”的社会生活, 到现在各种“秩序井然”的社会生活, 存在于社会的所有东西都被纳入“秩序”之中, 被不断的“整理”。面对社会的有序化,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 必定充斥着尼采所说的“造反”精神, 开始成为社会有序的矛盾面, 来试图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解说突破现有框架的意图。

现代社会更是涌现出了众多的现代性艺术流派,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杜尚用“现成取材法”创作的所谓“现成品艺术”。他制作了《自行车轮胎》, 使艺术完全脱离了古典艺术对精神的绝对追求, 沦落为一个彻底的拼贴产物, 并在《关于“现成物品”》中说到:“在1913年我就起了一个怪念头:去把一个自行车轮固定在一只厨房用的长脚凳上, 并看它如何转动。……当‘现成物品’一词出现在我心中的那时刻, 也就指明了这种表现形式。我渴望去建立的论点是:这种现成物品的选择并非由审美享受来支配的。它是建立在冷漠的视觉反应上的, 同时, 无论好的趣味或坏的趣味都无从谈起, ……事实上整个感觉是麻木的, 其重要特征是短暂的裁决:我偶然地把标题刻在这些‘现成物品’上。这种裁决替代了一件题标作品那样去描绘事物, 它意味着把另一个比言语更丰富的领域传达给了观众。”[2]而在1917年, 杜尚从一家水管装置用品公司购买了一件日用的陶瓷男用小便池, 把它命名为《泉》, 并在上面签上“R.Mutt”的大名, 成为他的代表性作品, 并解说到“为何某物恰好不像自身时它就是个艺术品”。[3]

艺术自此似乎走上了一个与以往艺术所截然不同的道路, 它不再崇拜美, 不再关注理性, 它的形象更多的是丑化, 是对人类自我本身感性的极度推崇。它模糊化了艺术与其他的界限, “一切都是艺术, 一切又都不是艺术。”任何东西, 只要我们愿意, 都可以贴上一个标签, 然后送上艺术的圣坛。

当我们反观黑格尔所提出的艺术概念,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现在社会中所谓的艺术早已脱离了这个定义。如果我们将理性和感性看做一个“沙漏”的两头, 而将艺术看作其中的“沙粒”, 我们就完全可以看到从古代到现代, 艺术这个东西, 已经从理性的一头慢慢倾斜进了感性的怀抱。艺术已经从以往的追求中脱离出来, 而转向了对立面。我们可以肯定, 现在的艺术已经不再是以往的艺术了。

而刘东更是明确的提出, “是的, 只有丑学这个词, 才能帮助我们去概括理性中‘异化’来的一系列突出地固定出来的感情范畴……只有丑学这个词, 才能帮助我们去概括被感受为‘异化’的种种异在。”[4]如此旗帜鲜明的将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割裂开来, 区分为两类。在社会和艺术之间, 从古代到现代, 感性和理性都在永恒的运动着, 寻找着彼此间的一个制衡点。当今艺术已不再是黑格尔那个时代的艺术, 或者我们可以说从某个层次, 某个方面来说, 黑格尔所曾经定义的艺术和美, 他曾经所标榜的艺术和美确实已经消失了。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 如今的艺术已经不再能符合黑格尔对艺术的定义。当我们还在信誓旦旦的谈论艺术的终结与否时, 其实我们是否已经忽视了黑格尔, 他自身对艺术的界定。我们肯定他的时代局限, 那我们也要认可他对艺术的界定。我们在开始探讨艺术命运时, 是否仅仅以黑格尔为噱头, 而转眼即回到我们自身中, 完全忽视那个每每被我们所提及的黑格尔。我们要批判他, 我们要崇拜他, 而他却只会活在自己的那个时代中。本雅明在其《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引述保罗·瓦雷里的话, 认为“不久的将来在‘美’的古老工业社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我们应该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会使一切艺术技术改头换面, 从而推动发明, 甚至可能巧妙地改变艺术本身的观念。”[5]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97:142

[2]参见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4:55

[3]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4

[4]刘东.《西方的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5

是非功过议王著 篇8

纵观论帖之言,后人在论及《阁帖》时总是习惯性地揪着这几个问题,沿用这种论调,往往将《阁帖》中的问题归咎于王著个人能力不足。一些人在这种批评的惯性中随波逐流,缺少客观和审慎的态度。

“璠珉杂糅,论次乖讹”是黄伯思对王著编撰《阁帖》的批评。可他在《东观余论》中,又有这样一段对内府所藏书迹状况的描写,“此卷伪帖过半,自庾翼后一帖等十七家皆一手书,而韵俗笔弱,滥厕诸名迹间。始予观之,但知其伪,而未审其所从来。及备员秘馆,因汇次秘阁图籍,见一书函中尽此一手帖,每卷题云‘仿书’第若干,此卷伪帖及他卷所有伪帖者皆在焉。其余法帖中不载者尚多,并以澄心堂纸写,盖南唐人聊尔取古人词语自书之尔。文真而字非,故斯人者自目为仿书,盖但录其词而已,非临摹也。国初论次法帖,时如王著辈不悟其非,故但采其名,杂载真帖间,可胜叹哉。”这些文字反映出来的状况是王著当时所面临的原本就有不足。世人以为王著编次《阁帖》时乃是以太宗诏令天下搜访所得前贤遗迹,再加上内府本来藏有的作品汇合而成,所以无形中就认定了王著所能够依据的是原迹或者优良的摹本。黄伯思上面的记述明确地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曾宏父在谈及《秘阁前帖》中伪迹较多时也说:“盖其源得自江左,多南唐善书者取前贤语以意成之,非临非摹是谓‘仿帖’,藏之秘阁,凡数匣,明题云‘仿书’。”由此可见,王著当时所面临的可供选择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此种“仿书”。王著奉帝命行事,又逢初得天下欲张扬文治,规模自不可小,选择此“仿书”中标目著名者编入《阁帖》以充实,虽有目力不及而疏漏之处,其迫不得已之情也可以理解。

王著的“迫不得已”除了体现在原本不佳这个层面上,还体现在为帝王做事这个层面上。目前虽然没有反映王著迫于皇帝之命而委屈己意的直接文字记载,但是我们从张伯英考校清代《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伪帖的一段话可以想见宋时情形亦应相似。张伯英在列举了三希堂帖中苏、黄、米三家伪迹之后说:“汇帖自淳化而后几无一不真赝杂糅,淳化有米元章、黄长睿为之刊正,此帖犹无论及之者。跋云:‘品鉴精严,於诸家真赝,如明镜之照,纤悉无遁其形。’非梁、汪诸贤之镜有时而昏,则是皇上以为真,众则不敢有异议耳。”依张伯英所论,乾隆勅撰《三希堂帖》正值清康乾盛世文化繁荣之时,以彼时考据稽古学之兴盛,且集清室之力所刻,《三希堂》中宋明伪迹尚如此之多,对于宋初王著所刻《淳化阁帖》,我们又有何必要诘责不止呢?并且张伯英所提出的“皇上以为真,众则不敢有异议”,在那个天下一人独尊的时代,应当是常理中事,臣子唯帝命是从,其过怎能由一人承担?

为王著鸣不平者,姚鼐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的《惜抱轩法帖题跋》从多个角度指出了《阁帖》中的诸多问题并非王著的过失,甚至还有王著明明正确,而后人妄评其为错误的情况。

姚鼐指出《阁帖》中一部分伪迹的收录和标题的讹误,其源头并非王著。比如《阁帖》卷二汉张芝书,众人皆言其伪。此书为他人之书托名张芝不假,但是不应把《阁帖》中这件作品标目张芝归为王著失察。姚鼐辨析此误之源在唐:“唐太宗作《晋书》王羲之传论,云伯英临池之妙,无复余踪矣。意其后复命购求。遂有人以子敬书托名伯英以献之。当时廷臣,不知汉人但作章草,无二王草书之体。第睹其笔势惊绝,不敢云非张书耳。唐艺文所云,得献之张芝等书,以贞观字为印是也。然固不若其《晋书》艺论之为确矣。此非王著之过也。”姚鼐进而还对批评王著的米芾、王澍等人提出了异议。

《阁帖》中有些作品的认定和排列,王著本来无误,而后来批驳王著者持错误观点妄加评论。《阁帖》卷四有南朝陈逵书。驳斥王著者以为世传两陈逵,此作品当为晋时陈逵陈林道,而王著误为南朝陈逵。姚鼐辨析曰:“古今人同姓名者多矣。此陈逵自陈朝之人,意有唐人旧题名陈朝陈逵以别于晋之陈林道,而《淳化帖》因之也。《宣和书谱》言,‘草字飘发不滞,有羲献之风。’林道乃右军同时人也。安得云有羲献之风?是亦知为献之之后人,非晋陈林道矣。王著编次法帖,舛误固多矣,独此吾谓其不误,而驳之者误矣。”考察《晋书·乐志下》中有帝咸康七年尚书蔡谟和侍中张澄、给事黄门侍郎陈逵相互辩驳的记载,又《天文志下》有“(永和)三年六月,大赦。是月,陈逵征寿春,败而还”的记载,可知晋代陈逵与王羲之确实生活时期接近。所以“有羲献之风”者,自是南朝陈之陈逵。姚鼐所辨可信。

上面是人们对于王著在选帖、编次方面问题的争论,那么王著主持的这部《阁帖》刊刻水平又如何呢?历来人们的评价仍然是诸多不满,论者微辞不断。我们看待王著在《阁帖》刊刻的水平时,不要忽略:第一,王著所据的原本就有相当一部分是仅得原作仿佛的临摹本,这一点在上面已经谈到;第二,历史上众多的评论所依据的拓本并非《阁帖》的原拓本,多是根据翻刻本进行评价,而翻本质量已去原貌甚远;第三,摹刻本身不是易事。明末王肯堂在《郁冈斋笔麈》中评价文征明父子刻《停云馆帖》小楷尤为失真之极,不特晋法尽亡,即褚虞欧颜笔意荡然无遗,董其昌刻《戏鸿堂帖》双钩亦甚草草,石工又庸劣。像文彭、章简父这样的镌刻高手,其作品瑕疵仍被评论者所讥讽,可见我们欣赏刻帖并不能要求得到像欣赏墨迹或者印刷品时的精致感。

果贴标签的是非 篇9

人们在购买水果时往往会发现脐橙、猕猴桃、苹果、香蕉、哈密瓜、芒果、火龙果、柠檬等水果都会如图1至图4这样贴着一个标签, 尤其是所谓的精品水果更是如此, 仿佛没有标签这个水果就不“高大上”一样。

1.1 宣传、塑造水果品牌

目前水果加贴标签销售已是司空见惯, 尤其“三品一标” (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水果更注重品牌的宣传, 往往都会加贴果贴标签, 如图5所示, 达到宣传水果品牌的目的。

1.2 水果可追溯标识

水果可追溯包括跟踪和溯源两个方面, 跟踪是指从水果供应链上游至下游, 跟随一个或一批水果运行路径的能力, 溯源是指从水果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或一批水果来源的能力, 即通过记录标识回溯某个水果来源、流转及位置的能力。但因水果可追溯标识 (如图6所示) 使用成本较高, 且消费者接受习惯还有待培养, 目前这种标签使用较少。

1.3 提升水果价值

在水果生长过程中, 通过贴上镂空的果贴, 采摘时表面就形成了文字或图案, 如图7至图9所示。原本只能买出10元/kg的苹果摇身一变, 1个都要卖20~80元, 极大地提升了水果价值。

1.4 掩盖水果外观缺陷

也存在着掩盖水果表面缺陷的现象, 例如揭掉贴在水果上的标签会发现其下掩藏着一个被鸟啄伤的缺陷 (如图10所示) , 有时会发现那个地方恰好是一块日灼伤斑或溃烂处 (如图11所示) 。

2 果贴标签的非议

早在2010年, 英国《每日邮报》曾援引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一项研究报道, 称不少食品包装外的商品标签使用丙烯酸黏合剂, 这种黏合剂多数含有毒化学物质。研究说人体摄入这些毒素可能对内脏系统产生影响, 部分毒素可致癌, 导致不孕不育, 致使免疫系统紊乱和神经系统病变, 大量摄入可直接致人死亡等。现在打开网页只要收索有关“水果标签”的关键词, 依然满是“蔬菜水果标签安全性受质疑, 标签毒性源于含苯”“蔬菜水果表面贴标签安全性存质疑”“水果标签, 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水果标签中毒”等报道, 普遍的说法是标签上的苯系物导致了这些后果, 事实果真如此吗?

3 调查与验证

1) 验证表明未见苯系物向水果迁移。在实验室通过对部分新的果贴标签验证样品进行化验分析, 发现苯系物含量在0.16~0.76 mg/m2。而采集的水果上撕下的果贴标签中检出苯系物含量在0.01~0.11 mg/m2, 与之对应的水果果皮处均未检出苯系物质。因此无数据支持果贴标签中溶剂残留向水果迁移的现象。

2) 水果果贴标签是一种压敏胶, 俗称不干胶, 通常由易于水洗的无苯环保黏合剂制作, 基质是纸质或塑料膜。而据专业人士介绍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的丙烯酸黏合剂在我国果贴标签上几乎没有使用。在调查中也了解到果蔬上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无毒材料标签则问题不大, 但如果是普通工业用标签, 其油墨及黏合剂含有苯等有毒有害物质, 用于水果并长时间与果蔬直接接触, 这些物质会渗透到水果中, 长期食用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 存在标签随意贴的现象。部分水果产品很注重其产地标志、品牌、乃至可追溯的标识等宣传, 但也存在着水果商贩集中批发一般的水果后自己把买来的果贴标签贴上去, 而贴什么, 如何贴, 完全是其随心所欲, 根本不管水果生产地信息。其所用标签也是按自己的需求通过专业厂家定做的, 根据所定做数量价格在0.01~0.20元/张不等。因此这种加贴标签的方式应该是一个通过贴标签提升水果身价的投机行为。消费者完全可以摒弃这种贴了标签再卖的行为。

4 对策与建议

1) 尚未见果贴标签的相应标准, 建议制定水果用标签中有机溶剂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检测分析方法等标准。

2) 制定相应技术规程, 规范果贴标签的粘贴与使用。

“牛奶激素”的是非 篇10

“牛奶激素”可促进产奶

生长激素是动物脑中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牛的生长激素自然就叫“牛生长激素”,简称bGH。好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把bGH注射到母牛体内可以促进产奶。不过,这一发现在当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时bGH只能从死牛的脑袋中提取,其成本会大大超过增加的奶量。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让bGH的应用成为可能。把控制合成bGH的基因转到细菌中,通过培养细菌就可以合成出同样的蛋白质来。这样得到的牛生长激素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简称为rbGH,有时候也用另一个简称——rbST。

跟社会上各种关于“牛奶激素”的传说不同,rbGH并不能让奶牛平白无故地产奶。奶牛在生小牛之后,其产奶量会逐渐增加,通常在70天达到最多,然后逐渐下降。如果在到达这个最大量之前给奶牛注射rbGH,那么产奶量的下降就会变得缓慢。这样,奶农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牛奶。使用牛奶激素之后,产奶量平均可以增加百分之十几。

“牛奶激素”对人体有害吗

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关心的还是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有害健康。这种“可能的危害”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激素本身是否有害健康;二是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含有其他有害健康的成分。

“牛奶激素”,不管是天然的bGH还是人工合成的rbGH,都是蛋白质。一般而言,蛋白质被吃之后,都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碎片才能被吸收。但是从逻辑上,我们不能排除蛋白质整体或者大片段被吸收的可能。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就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其他影响,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检测来确定是否有害健康。否则,如果它被分解成单个氨基酸,那么就跟其他的食物蛋白质一样,不足为虑。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用进行更长期的实验来验证它对健康的影响。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研究机构进行了大剂量的短期动物实验。在连续28天中,老鼠被喂以大剂量rbGH——剂量为奶牛注射剂量的100倍,没有观察到老鼠各项生理指标的异常。因此,FDA认为,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吸收,因而不必进行长期的安全性试验就可以得出安全的结论。

不过,加拿大食品管理部门不同意美国FDA的结论。他们认为FDA的评估中遗漏了一项研究结果。那项研究是欧洲要求的rbGH安全性研究的一部分,实验是用不同剂量的rbGH喂养老鼠,检测老鼠体内的抗体反应。结果发现: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5毫克的老鼠没有异常,但是剂量为5毫克的老鼠中就有一部分产生了抗体反应,而剂量为50毫克的老鼠中发生抗体反应的就更多。加拿大方面认为这说明rbGH能够被吸收,因而FDA的决定不严谨。

于是,FDA重新对rbGH能否被吸收进行了评估审查,尤其是对遗漏的这项研究结果。但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改变此前的结论。因为动物的抗体细胞遍布全身,在肠道的那些抗体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被运输到身体其他部位,所以这项结果并不能说明rbGH能被直接吸收。

不过,这样的解释显然只能说明观察到的抗体“不一定”是由吸收的rbGH产生,但是并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FDA认为rbGH不会带来安全问题的另外两条理由是:即使是产生了抗体,其含量也非常低,不足以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人体能够从牛奶中摄入的最大rbGH剂量——比如一个10公斤的孩子每天喝1.5公斤高浓度rbGH的牛奶,其剂量也只有每公斤体重0.0075毫克,远远低于实验中不会导致抗体反应的 “安全剂量”——0.5毫克。

FDA的这个结论得到了另一项研究的支持。198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表示,如果对老鼠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5毫克的rbGH,9天就能观察到体重增加以及血液中出现rbGH抗体。而在食物中加入每天每公斤体重40毫克剂量的rbGH,也没有变化。这可以证明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直接吸收,因而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激素牛奶”中会有其他有害物质吗

现代分析技术可以对任何食物的组成进行相当精细的分析。加拿大对牛奶的分析报告认为,rbGH的使用增加了牛奶中IGF-1的含量。IGF-1全称叫做“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它是广泛存在于包括人体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质。有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这样,使用了rbGH的牛奶就有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FDA认为IGF-1与癌症的关系只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另外,rbGH导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小于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动。也就是说,一头奶牛使用rbGH之后,所产的奶中IGF-1的含量会有微弱上升,但是上升之后的含量可能还是会低于许多不使用rbGH的牛奶。人体内本身含有IGF-1,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过rbGH,所获得的IGF-1跟人体内本身含有的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经过加热、消化、吸收之后,IGF-1在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

FDA的结论是:rbGH对牛奶中IGF-1不构成实质上的影响;牛奶中的IGF-1不构成健康隐患。

牛奶标注,并非文字游戏

在美国,自从rbGH得到FDA批准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不过,rbGH是孟山都独家生产的。这个生物巨头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一直不太好,人们对“激素”产品的疑虑加上对生产者的不信任相交织,美国社会对rbGH的非议也一直不断。

天然的牛奶中含有牛生长激素(bGH),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把它与人工合成的rbGH区别开来。同时,rbGH的使用不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风险。按照FDA的惯例,这种情况下rbGH的使用不需要做任何标注。也就是说,公众将无法知道买到的牛奶是否使用了rbGH。

因为公众的疑虑,有的牛奶生产厂家打出了“不含激素”的标签,被FDA所禁止。因为牛奶中天然含有激素,“不含激素”的牛奶是不存在的,这样的标注与事实不符。

有一家牛奶生产厂家打出了“不含rbGH”的标注。从实质上说,这样的一条标注所表达的事实可以是真实存在。但是这一标注受到了孟山都的起诉,理由是这样的标注暗示了rbGH“有问题”,从而导致了消费者的误解。这一案件最终没有开庭审理,而以双方的和解告终。结果是,牛奶厂家在“不含rbGH”的标注之下,用小字说明“FDA认定:使用或者不使用rbGH的牛奶没有实际上的差异”。

FDA推荐这样的一个标注,但是不强制要求。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一个标注最大程度地在赞成和反对rbGH的双方中达成了妥协,而传达了尽量客观的信息。不过,反对rbGH的人士依然认为这一标注是“不正确”的,FDA也收到过不少禁用rbGH的要求。

上一篇:消防水泵的设计及施工下一篇:教师职业角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