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的作为

2024-05-26

新课改下教师的作为(精选六篇)

新课改下教师的作为 篇1

一.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此次到万州区听了9节课, 对我感受至深的要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六年级课文《匆匆》, 浙江名师、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盛兴凤执教的四年级课文《卢沟桥的狮子》, 武汉名师、武汉市十佳班主任董琼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的作文课《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及重庆树人小学的董小宇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文《放弃射门》。从他们的上课中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之扎实, 语文的素养之深, 文化的底蕴之厚, 他们的上课真正才叫做信手拈来, 课堂机制之灵活, 完全不是为了表演而上课, 而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而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由此带来我个人的思考,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多读精典著作, 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自己能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到游刃有余。

2.在教学中多注意反思, 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 并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个人资料。

3.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4.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尤其是教师的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灵敏的思维能力。

二.认真钻研教材, 弄清教材、编者、作者的意图, 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

在本次学术会中, 我深深感到对教材的钻研是多么的重要。比如:支玉恒老师上的《匆匆》一文, 由于老师对作者朱自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透彻, 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特别强调了学生朗读的语气的指导, 重点从朗读的轻、重、缓、急、刚、柔、虚、实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指导, 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一滴水滴进大海里”这一名时, 学生开始读得较重, 但老师给学生提出:一滴水滴进大海里还有这么有力吗?学生顿时感悟到这名应该读得轻柔一些, 使朗读产生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悟时间匆匆的情感。

平时我们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上, 但没有注意让学生把领会过后的一些感受谈出来。此次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后在这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不但注重学生朗读指导, 同时还注意学生的倾听和倾诉, 让学生通过朗读并结合书本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和看法谈出来,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 又很好地利用了书本, 真正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三.课堂要丰富多彩,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湖南名师严杏执教的一年级课文《眼睛》, 本是属于一首诗歌,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但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想象, 通过让学生观察生动的画面, 进而让学生展开想象, 说出什么是什么的眼睛, 使学生的思维顿时大为活跃, 但教师在让学生想象时, 却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乱想, 在想象不合理时, 教师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规范了学生的想象。

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品味, 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

在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的讲座中, 我真正看清和了解了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有机的统一杨教授在报告中作了明确的诠释, 提出切忌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割离开来, 这是对新课程标准的错误的理解。

杨再隋教授在回答老师们对如何以新的课程标准评价一堂好课时, 明确提出了四条标准: (1) 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2) 过程是否清晰。 (3) 方法是否妥当, 学生的学法是否个性化。 (4) 课堂的效果是否良好。从根本来看, 要看是不是三个维度的对话, 是否具有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否正确处理必然性和偶然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学生的状态是不是思维活跃、情感是否奔放。

新课改下教师不变的使命 篇2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就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的积极反思和批判扬弃,依据教育的本质及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超前因应性变革,以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人才质量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着,而是承担教书育人重要职责的教育资源开发主体。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和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者和开发者,首先必须使教师自己成为自行设计、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生命主体,而要实现教师生命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科学制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整个专业发展的进程。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而且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不断推出,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使命也在不断的更替和发展,从《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开始,人们给教师赋予了许多的使命,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人治方面,隐形的,显性的,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下更是给教师赋予了许多的使命,但是无论怎样,教师的有些使命永远不变。

第一,“身正人范”永不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在涌现出来,如远程教育、媒体教育、网络教育等。但是无论怎样,这些教育方式都无法代替学校教育,无法取消教师的存在,就是因为教师的模范作用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在学生的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牵引着学生向前走。如果这根线断了,学生就会失去目标。这跟无形的线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的模范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名分上的关系。这就需要社会来维护。社会要尊师,尊师不在是封建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自身打造树立,努力从自身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上不断完善,这也是最重要的。相应教师的许多行为会受限制,教师必须要做到“身正为范”。第三,把握好师与生的关系,定为好自己作为教师的位置,在与学生交流活动中,不能损失教师的形象。要做好一个成功的教师确实不易,但我们要必须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完善,不断追求。第二,“因材施教”永不变

我们传统地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挖掘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的前沿的。而现在我们应知道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的价值,学生具有全体性有正当的权利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尤其是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体现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教师教育的成败。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一意孤行。在课堂中提问时,有些老师只是提问差生或按座位回答,结果有时候出现都会回答的情况,而去批评学生,从而不能完成教学生的任务。所以我们应熟悉学生,有阶梯地提问。出现冷场要想办法解救,不能弃而不管。应针对不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多给学生鼓励与表扬,最大可能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更不应以强硬手段使学生在恐惧中生硬地强化吸收知识。要充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构建创新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角色互换。新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决策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要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探索性地学、创新性地学、合作性地学。教师必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宽容、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亲自动脑动手、积极探索,让学生亲历整个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真正获取知识、方法、技能,并从中受到情感、意志等教育。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能真正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把课堂教学视为简单劳动的观念,创建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主体参与、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促使学生形成主体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督促管理”永不变

论新课改下英语教师的作为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英语教师 作为

随着新课改将会不断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动”了起来,外出学习、培训、改革、创新已成为各中小学工作的重点,课改成绩的好坏也成为上级考核学校的标准之一。对整个中国的教育来说,这是令人欣慰的。因为我们终于看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和育人理念在大范围地进行着转变。但欣喜之余,我们也看到了有些学校唯改革而改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而,“新课改下我们究竟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

一、树立坚定的课改信念

“课改”这个词,对老师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些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已经有所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也已在大多数教师的心里生根发芽。但是,我们却缺少把这种理念执行贯彻下去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的动摇,我想一方面来自一线教师,而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学校的领导层面。

当作为课改执行者的校领导和教师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还在为“改”患得患失、左右摇摆时,那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样的改革是走不到尽头的。因此,只有把理念转化成信念,新课改才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才会成为一种执著的追求,这样,所有的人才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信念,沿着课改的道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二、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俗语说:“教无定法”,我想无论是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要在课堂上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在课堂上所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就理解了新课改的真正意义。

当然,我们也并不能否认“模式”的重要作用。因为模式毕竟是一种融入了特定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导引性规范。在我们课改的起步时期,由于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操作范式,不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的时候,模式正好能够起到这个作用。但是,模式的使用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否则我们的课堂将会因模式化而死水一滩。因此我们教师应随着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德育是课堂教学模式

检验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最终还要回归于学生成绩与能力的提高。因为教育的理想化和社会的现实、家长的期望毕竟不能脱节。就像我们今天学习杜郎口、洋思、清徐二中,是因为我们是看到了这些学校的骄人成绩才慕名而来的一样。

当我们树立了坚定的信念,有了正确的方法后,如何才能保障学生、老师、家长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收益?用什么为课改的成功保驾护航?我想关键环节是德育,因为只有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使我们的一切理想和方法付诸实践,否则我们的课改将会是昙花一现。因为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的关键前提是学生要有极高的自觉性,而这种学习自觉性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内在认同的形成,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外在的制度促成。

因而,课改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格局的变化和教师教学模式的变化这个层面,它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校的各个层面。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考虑。

四、校本教研是教学推动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但需要我们树立坚定的信念,更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以更好地去指导实践。而校本教研则可以针对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好新课程理念的衰减和走样的问题,而且能不断地创新。

同时,校本教研也将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校本教研的普遍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将给教师群体的发展构建自我提升的在线平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吸收新理论和变革教学行为的过程,将会内在地驱动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校本教研的中心在课堂,其直接目的则是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研究的结果也必将落实在课堂,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则将会大大促进课改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对教学方法的一个概括。各种教学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博采众长,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一种教学方法再好,一成不变地使用,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厌烦,教学效率也会较低。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对课堂有所期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结束语

只有把理念转化成信念,新课改才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才会成为一种执著的追求,我们只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无论课改的路程多么艰苦,我们都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通过对最近几年的成果分析,我们看到了课改所取得的成绩,现在新课改已经作为一种教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坚信这条道路是促进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课改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孙彩文.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6)

[2]孙彩文.新课改下对学生评价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5)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山西省中阳一中乔建华

自2008年来,随着我省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仅仅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很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多应有的才能没有及时的被教师挖掘出来,以致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认同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走到学生中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并指导学生实践,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性指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由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提倡自主研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究,这种探究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

三、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就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开发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应从课程开发的外围逐渐走向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四、教师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导演 篇5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导演

新课程对课堂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是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让他们多发言、多展示,而教师则用恰当的语言来合理引导即可。但在目前的教学中这一要求还是一种理想,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究其原因:

1.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强烈

担任教学工作的这几年,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很苦恼,就是课堂上学生的不积极参与。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不点名,就没有学生站起来回答。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才明白个中原因:一是学生习惯了被点名,因为小学或是初中时的课堂就是这样。二是学生觉得即便是自己知道答案,自己站起来回答会被别人说爱出风头,心中更担心万一说错了更会被别人笑话。所以他们不会主动站出来,他们根本就没想到,当然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2.部分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

新课改怎样运行,新课改的课怎么上,并没有可模仿的模式。所以,老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摸索、学习与实践。既然是学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转变。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收获较小。比如:课堂提问问题点名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学中把参考答案当做唯一的答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全盘否定,命令式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质疑精神等等。如果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永远成不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永远调动不起来。现在国内有些地方把教师课堂讲课的时间硬性规定为10分钟,这一做法也是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新时代的学生需要引导

现在的高中生吃苦能力差,学习耐力差,但自我意识较强。以前的命令或是训斥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他们。当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需要的是引导,而这种引导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需要间接教育,最好的间接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把教育的元素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而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温和的引导,区别于以前的训斥命令的粗暴式的教育方式,且收效很好。因为它既照顾了学生个性十足的张扬同时又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三、教师没必要是演员

演员一般都多才多艺或是有一种独特的才艺,如果教师也有自己的特长,那样一定会博得学生的崇拜与喜欢。这样很好。但是,在现实中没有才艺的教师同样也可以博得学生的喜爱并教出优秀的成绩。所以,教师也没必要非要成为演员,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更不能把教师是否多才多艺当做评价优质课的标准,以免误导一些教师把课上成作秀课,华而不实。

新课改下的教师集体备课 篇6

一、必须确立好新课改下的集体备课标准

以什么标准进行集体备课,直接关系到集体备课效果的良莠。这就需要确定好集体备课的标准,也就是说,必须依靠教材,尤其是必须要依靠新课程标准。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前,应该详细地了解和掌握课标、教材,使集体备课达到深浅有度,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其突破口。如果不能按照课标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挖掘教材,达不成统一的观点、认识,集体备课后进行教学的效果就一定不会好,集体备课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成为花拳绣腿,好看不实用。

二、必须站在以学生为主的角度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时,在教师的头脑里必须时刻想到学生,必须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教师一定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只是参与者和引路人。但在实际的集体备课中,教师还是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和想法,常以教师自己的角度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怎样讲课,常常主观认为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们一定喜欢,讲课内容的深浅程度学生们都会接受、都能接受。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学生们根本就不买教师的帐,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三、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

全面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学习热情、生理心理特点的同时,更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学生们一天、一周的思想动态,家庭背景等情况。集体备课时应设计出多种方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生理心理特点等,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体备课并有效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从而达到集体备课应有的好效果,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目的。

四、必须既考虑到教学的整体内容,又要将整体内容分解细化

集体备课时,将一节课的整体内容设计好,无可厚非。但我认为更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如何进行导入、如何讲授新课、如何留作业”等这些细节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找到最好的方法、途径,形成一种或多种模式,最终将各个环节的最佳模式综合起来,建构起一个或多个最实用、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名教师、多名教师、一所学校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这才是集体备课的真谛。而现实的集体备课注重整体的时候多,突出细节的时候少,只图整体设计的完美,不注重细节实效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下一篇: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