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专业人才需求

2024-07-18

税务专业人才需求(精选八篇)

税务专业人才需求 篇1

税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业务部门对毕业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但我们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表明, 税务专业学生对税收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有明显差距。其原因主要是近些年税务部门征管改革力度加大, 随着三期“金税工程”建设, 税务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大部分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渠道, 但高等财经院校的税务专业教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仍然采用单一的灌输教学模式, 导致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比较尴尬。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研究创新实践能力, 值得我们反思。

(1) 实验教学内容旧, 趣味性不强

现在市面上可供选择的税务专业的实验教材很少, 只有税务部门的操作手册, 但其版本在不断的更新, 很难应用于教学中去, 很多实验教材都大同小异, 实验内容设置上感性不够, 不贴近生活, 趣味性不强。

(2) 实验教学内容层次性不够, 系统性不够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单项技能和对知识的验证为主, 不管过程分析, 也不评价结果的效用度;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验培训很少, 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主线。

(3)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亟需提高

当前虽然财经类院校的实验教学的呼声很高, 但是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流程也基本类似:讲解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实验步骤等流程, 学生进行操作完成实验过程, 学生根本不用独立思考, 只要记住实验步骤和方法即可。这种模式的实验课对税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固然是必要的, 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方法;培养了学生严谨和认真的科学态度。

(4) 双师型 (兼具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兼具教学和科研) 师资匾乏

双师型师资匾乏是实验教学的“软肋”。面对不断增加的学生, 可用师资调配不过来, 运行艰难, 周转不济。从师资的现状看, 存在着两个错位。一是知识结构错位, 许多教师理论有余而科研不足,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知识体系陈旧的倾向, 不能把最新的东西带给学生。二是教学过程错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两拨人、两张皮, 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和不协调。师资的短缺,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匾乏, 己成为制约实验教学开展的“瓶颈”。

二、财经类高校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的实践

针对目前财经类高校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提出基于行业需求特色的税务专业模拟教学实验体系, 即构建“一体化、三层次”税务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一体化主要是指服从实验目标, 以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追求知识体系完整;三层次是指实验内容的设置分三个层次:基础实验 (校内学习理论演示实验) , 综合实验 (到校外税务局、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 及专业设计型实验 (模拟查账, 稽查等操作实验) 。

(1) 基础实验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 学生运用仿真教学软件, 通过设计相关实验项目来更加形象和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利用国地税的电子报税系统, 了解税务和企业两端的电子报税的业务流程, 使学生对税银库企业一体化有全面的了解, 同时让学生对发票管理, 报表管理, 纳税申报等实际涉及到的表证单书有全面详细的了解。如税务管理, 纳税评估等都适合开设实验课程。

(2) 综合实验

利用我们装有的税务机关正在实际使用的征管软件CTAIS和JTAIS系统进行实践教学, 使学生参与真实的实践环境,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实务教学与税务实践工作的“无缝隙对接”。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税收信息实务, 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学生实习活动, 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3) 专业设计型实验

第一, 利用我们的稽查模拟实验室, 让学生利用企业的真实资料, 通过手工查账和电子查账的方式完成纳税检查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真实的或虚拟的案例, 通过分析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和思考, 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税收筹划、税务稽查等课程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第二, 利用我们与税务师事务所共建的模拟实验室, 让学生了解高质量的仿真报税资料, 让学生模仿税务中介或企业的版税人员进行纳税申报, 完成涉税实践操作。

摘要:税务专业学生的培养, 需要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 特别是“模拟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研究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财经相关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分析了目前财经类高校实验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吉林财经大学税务模拟教学实验体系及其课程建设的研究, 构建并实施了基于行业需求特色的税务专业模拟教学实验体系。

关键词:税务模拟教学实验,体系,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发;探索一流本科教学新模式;高教探索, 2004, (1) [1]王金发;探索一流本科教学新模式;高教探索, 2004, (1)

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需求分析 篇2

全球税务信息化概况

美国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实 现了从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控制到纳税资料的收集、存储、检索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在税收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如1999年,美国开始运用信用卡技术,支付预估的税款;2000年,美国开始采用顾客账户方式,纳税人通过国税 局电子报税系统支付的税款可以直接从其银行账户中扣除。近期,美国又在新的征管软件中启用了数据挖掘信息技术,极大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了偷漏税现 象。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已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 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等日常工作,并实现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如海关、工商、保险、金融及大企业的网络互联,有效地对税源进行控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另外,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亚税务系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为防止灾难性毁坏而设计建立了数据库备份运行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在保密机制上,采用了口令或密 码、电子通行证等机制,同时使系统具有屏幕保护功能、权限保护功能和追踪查询功能。

意大利

在欧盟国家中,意大利拥有最成功、最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 统——ITIS(Italy Tax Information System)。财政部通过ITIS对全国税收工作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公用数据网实现税收环节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ITIS包括16个子系 统,主要有:税务登记注册系统、所得税子系统、增值税子系统、税务检查子系统、技术支持与培训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各种资料集中存 放,各地区、各系统之间十分频繁地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遍布意大利全国的税务信息网络。

日本

日本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国税局 及税务署的系统根据征管工作的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国税局接收税务署传送的纳税人信息,并对银行传送的税款入库信息进行核对后,再传送给税务署。后者采用统 一的定型统计,从而实现了国税局与税务署系统在统一的状态下运行。

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中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金税工程拉开了中国税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序幕,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的主线。从1982年到1993年的11年间,中国税务信息化走过一个从萌芽到起步的阶段。为了加强税收征管,规 范税收秩序,国务院于1994年开始实施金税工程。金税工程初期以增值税监管为主要目标;二期时,内容已拓宽为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 统、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发票协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四个系统;到了三期,其目标已经成为:在二期基础上,建立7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征收子系统、稽 查子系统、处罚子系统、执行子系统、救济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35个模块。金税工程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的主导。

依据美国学者Richard.L.Nolan的理论(对 于任何行业,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Mische的补充(他认为集成 和数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路径是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目前,税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已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规模周期性上升

在金税工程二期逐渐进入尾声,而金税工程三期行将正式启动的2003~2005年三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经历了一个增长低谷之后,到2005年又呈现出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由此分析,在金税工程三期的推动下,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

根据CMP(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95亿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27.4%,其增速较之于2004年9.5%的增速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如表1及图1所示。

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发展情况

在2005年,中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 破口,完成和优化了“一窗式”管理和“四小票”管理,实现了税收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三大主体应用软件的整合工作,解决了业务应 用需求。同时,根据金税工程(三期)总局、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的规划,重点开展了综合征管软件的省级集中推广工作,对防伪税控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 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按照省级集中模式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建立了基于统一规范的省级应用格局。2005年进一步扩大数据集中的范围,提高涉税数据的利用 率,实现了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四小票”数据(包括货物运输发票数据、废旧物资发票数据、海关完税凭证数据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防伪税控系 统数据、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数据、涉外企业所得税系统数据、车辆购置税数据和日常征管数据在内的主要业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和利用。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继续超越国税 2003~2005年正处在金税三期正式启动之前,地税信息化基本上仍然处于各地自主建设应用的阶段,而国税则基本是在金税一期及金税二期工程的核心建设 过程中,各地进行小范围建设与向上一级区域系统进行整合。总体来看,近两年,地税信息化应用加速增长,其增长势头逐渐有盖过国税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2005年,中国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6.23亿元,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为33.71亿元,继2004年地税信息化市场规模首度超过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之后,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2005年再度超越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如表2及图2所示。

软件与服务需求增长加速,份额加大

从硬件、软件与服务的构成情况来分析,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的总体构成情况如表3及图3所示。其中,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达到59.62亿元,占总体市场的85.2%;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0.33亿元,占总体市场的14.8%。

近三年来,随着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其市场需求重心开始向软件与服务方向转移。对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中硬件及软件与服务的构成分析表明,软件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很慢,近三年其总体份额依然比较小。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在软件与服务领域,IT外包服务正 在成为未来中国税务信息化各司其职过程中的一个趋势。一方面,由于税务IT应用相关的软件与硬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很快,对税务系统IT业务支 撑部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而,税务部门有更多地将IT服务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运行的客观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原有IT设备与软件系统相继进 入维护与升级期,为了保证IT系统应用服务的质量,税务部门正在考虑更多地将相关硬件系统维护与软件系统开发与升级等服务业务外包出去。

税控收款机需求增长,成为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正是由于税控收款及打印机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在2005年依然快速增长。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税控收款机占到总体市场的43.2%,而税控打印机也占到整体市场的18.8%。其他硬件产品市场份额为23.2%。

对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构成的分析表明,正是由于税控收款机以及相关打印机等税控相关产品的应用,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表现出超常速度的增长态势。

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发展预测

根据CMP(中国)咨询公司对中国税务信息化进程的分 析,结合中国金税工程三期及地方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计2006~2010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2005年保 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2010年期间整个市场的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达到35.9%,如表4及图5所示。

从市场增长速度来看,预计在2008年前后,中国税务信 息化市场总体增长速度将达到一个高峰;而随着金税三期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以及地方税务信息化的深入整合,在2009~2010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整 体增长将逐渐放缓,新的增长高峰将有待新的金税工程规划(金税四期)及新热点的引导。

综合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家确定的12个“金”字号电子政务项目中,金税工程排在首位。国家财政拟投资94亿元给金税工程项目,同时拉动各级财政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加之在纳税单位产生的税控类产品市场,未来5年的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将是一个超过600亿元规模的大市场。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软件、硬件及服 务厂商进入。总体来看,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及外设等硬件市场上业已形成比较明显的格局,但是对于其他厂商而言,紧紧把握税务行业需求特点,系统 化的解决方案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在整个IT市场上有实力的厂商仍有进入机会。而在软件与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税务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系统及出口退税管理 系统方面,像神州数码、中软、浪潮、航天信息、长城软件等企业的市场基础比较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政府关系、用户基础、产品技术方面积累了相当的优 势。对于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厂商而言,通过在区域市场突破,选择解决方案定位,充分考虑税务行业信息化市场发展趋势,把握边缘需求,机会依然较多。随 着税务行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IT服务尤其IT外包服务正在成为税务行业新的增长点之一。

从产品市场领域来看,税控类硬件产品(包括税控收款机、打印机、IC卡等)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但是进入厂商很多,未来势必也将形成激烈的竞争。从税务IT应用整合发展的趋势来看,网络与系统的更新将带来更 多的有关存储系统及网络安全体系的投资需求。而软件方面,机会一方面存在于细分化的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则存在于各大系统向省级整合甚至于向全国整合的方向 发展的过程中。

调查表明,即便前期具备政府关系、推广等市场优势的厂商,在税务用户满意度方面的结果如果不好,对于未来厂商的市场拓展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相反则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未来需求分析

尽管我国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税收信息化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的税收信息化进程顺利、健康地发展。

1)税收信息化应用需要征管体制创新的支撑

只有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产生 巨大的效益。单纯强调技术更新,而忽视对征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会出现在落后的征管体制下,高技术和低效益并存,高投入和低产出共生的怪现象。反观国外 税收信息化成功的关键环节,管理创新才是税收信息化顺利推进的保证因素。

我国在推进税收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税收管理必须以服务为宗旨,遵循信息技术规律,立足于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对税收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税收征管部门内部应建立一种有极高敏锐度和反应力的组织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2)强化信息安全机制,健全信息安全法制

针对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利用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使系统免遭破坏;采用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管;采取身份认证、密码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保护纳税人信息和办公信息 的安全。

同时,要重视信息安全法制的健全,制定相关的法规,如纳税人的操作权限,税务人员的操作规范等,以适应税收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3)以纳税人为服务核心,提高税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

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已进入电子化管理阶段,但大多还局限 于税务系统内部的连接,仍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没有实现与相关部门以及大中型税源企业的联网。这制约了我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在 美国,税务机关已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与纳税人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IRS(美国国家税务局)网站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税收信息,并可以在网上办理申报纳税。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降低了征税的成本。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青睐 的消费形式,我们应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税务部门的服务职能,把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能够提供 各类税收信息,宣传税法,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综合网上税收服务,并进行网上电子申报纳税;要组织专家开发集电子纳税、电子稽查于一体的业务系统软件。尤其 要开发一种能控制网上交易的新技术,即在企业服务器上设置具有追踪统计功能的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并通过建立数字身 份证等方式掌握网络交易纳税人的交易活动和记录,防止偷逃税行为的发生。

4)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初步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局域 网络和广域网络,但是网络功能的低下使得已有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系统管理和集中处理,分析与监控的能力不够强。没有有效地与海关、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实现 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税务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较为先进 的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数据挖掘是一门综合性的新技术,汇集了从数据库技术发展到现代的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诸多方法,能自动地从大量资料中发掘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用尽量少的案例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技 术在税收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绩,美国在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大大降低了税收成本。如政府收1000元的税,在日本要花10元的成本,在 美国是5元的成本。由于我国在税收方面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因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

5)逐步发展IT外包,做好IT服务管理

税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功能需求及实现 篇3

传统的税务档案管理系统是在县 (区) 级税务机关建立税务档案室 (馆) , 每年将当年产生的资料建卷、分类、归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纳税人的数量和经济活动快速增长, 税务档案的数量急剧增大, 税务档案占用库房增加, 管理档案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也越来越多, 给基层税务部门带来了沉重负担。同时, 由于档案数量的加大也给档案的查询和利用带来不便, 增加了档案利用成本。而目前实施的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政策, 将加剧这种趋势的发展。

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 税务档案的产生和管理应用又带来了新的变化。原来手工形成的纸质税务档案, 绝大多数已经由征管信息化管理系统自动生成, 实物档案系统收集的档案只是由信息系统输出的文档而已。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实物档案系统为了提高查询、利用效率, 建立信息化查询系统, 将实物档案管理纳入信息化管理的渠道。而电子签名法律地位的确定, 纸质文件的传统签章已经可以由电子文件取代。这为建立数字化税务管理系统, 替代实物档案系统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税务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 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就是税务档案信息的采集归档、税务档案信息的管理和税务档案信息的查询应用。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 税务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 要解决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问题, 也就是说要解决什么人, 用什么方式, 解决什么问题。

一、税务档案的业务描述

税务档案数字化从体系结构, 或者说产生来源划分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两部分的内容产生的途径和形成的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系统设计时必须区别对待。第一部分内容为行政公文档案;第二部分为征管业务档案。

行政公文档案产生于办公自动化系统, 分为收文和发文两个类型。收文来源上级和平行部门, 发文来源于本系统 (单位) 。对于现阶段, 办公自动化并未在国家行政机关通用 (或未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 , 即各部门之间的公文互相不能直接调用, 还是以纸质文件形式传递, 为了各自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的运行, 来文多以扫描件的形式录入系统中。收文以图片文件的形式保存于系统中。而图片形式文件的最大特点是不可修改性和不可全文检索性, 这就构成了其在数字档案形成中的特殊性。必须在进行数字化档案归档过程中进行特别处理。

发文档案产生于办公自动化系统本身, 是以电子档案形式存在的, 对于数字档案的归档工作相对简单。由于是电子档案, 其可编辑性和可检索性要远远好于图片型电子文档。但税务部门的发文文档, 其内容多为政策法规, 有其不可更改性, 因此在发文进行数字化归档时就必须考虑文件的加密需求。

征管业务档案来源于税收征管系统, 也就是常说的MIS系统。国家税务总局规划的金税三期工程设计的税收征管系统, 采用流行的多层架构体系, 以Oracle数据库为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存储的信息除征收数据外, 还包含了大量的纳税人登记信息、征管信息、减免审批信息、发票信息等文档信息。这些文档信息就构成了税务的征管档案。

二、税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功能需求及实现

数字档案系统建设的总体功能需求, 包含日常管理和系统管理两部分内容。日常管理包括归档管理、网上服务和应用管理等内容;系统维护包括数据维护和系统管理等内容。

1. 日常管理。

(1) 档案数字化归档管理。税务档案系统的数字化归档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纸质实物档案的归档管理。纸质实物档案按照数字档案系统的要求, 将档案电子化 (缩微或扫描) 形成数字化文档后登记入数字档案系统中。归档功能的包括六部分:文档追加:一是自动编制文件序号、标题唯一索引标记、人工主题词录入、引入正文;二是文档归档:编辑;对单个条目进行编辑;三是文档排序:对文档按一定条件排序;四是文档移动:移动文档条目;五是删除:删除无效文档条目;六是:鉴定—对文档进行鉴定。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功能对有税务OA系统和税收征管系统归档的档案文件管理同样有效。其二是税务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产生的档案数字化归档。采集OA系统公文文头纸内的信息形成“公文信息项”, 设定“保存期限”。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自动将文档进行分类, 将正文主体进行规格化处理 (加密, 主要对发文) 后导入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其三是税收档案的数字化归档管理。类似OA系统的数字化归档, 税收档案的归档是将征管系统产生的文档, 经整理后导入档案管理系统。由于征管系统产生的档案都是结构化的数据, 归档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归档由系统编写的接口摸块负责完成。在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中建立归档任务, 定期由管理人员触发进行归档工作 (一般一年一次) 。

(2) 业务管理。业务管理包括五部分。一是编目:打印归档文件目录;打印档案交接表;打印目录封面。二是统计:全库统计;分类统计;指定条件统计;统计结果打印与输出。三是借阅:实体档案借阅登记;借阅申请监控;网上查阅临时授权;期限届满自动撤销。四是归还:实体档案归还登记;实体档案催还通知;过期标识自动生成。五是销毁:编制待销毁文件目录;档案销毁审批;档案销毁;日志存档。

(3) 系统维护管理。系统维护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工作:一是系统配置管理, 主要完成系统各接口参数设置;二是报表配置管理, 主要完成各种报表生成格式、参数及内容的配置管理;三是用户权限管理, 用于用户使用系统的权限控制;四是系统日志管理, 用于系统日志的导入、导出、截取的操作。数据备份, 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 以应对安全威胁。

(4) 系统数据维护。数据维护设置如下功能:数据的导入导出、批量编辑、批量删除、批量移动、标号唯一性检查、标号唯一性检查、标号重排。

2. 数字化税务档案的应用-网上服务。

税务档案网上服务主要包括如政策法规公告等。这些内容对社会公众开放。在税务网站上设置相应的展示平台, 由档案管理人员定期从数字档案系统中向网站发布, 其发布形式如下:

3. 数字化税务档案的应用。

税务档案应用管理主要完成检索、调阅档案等应用工作。专业用户可对全部或指定类别的档案进行全文检索, 也可以按著录项进行组合条件检索, 对检索结果可以进行显示、排序、转存、打印等操作。专业用户在检索到所需要的归档文件后, 可以直接点击以查看著录信息和附加的电子文件。如果系统提示当前用户无权浏览, 则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无权浏览的文件, 点击“申请授权”按钮, 提交网上查阅授权申请。经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借阅审批流程, 由主管负责人批准后, 可由档案管理员授予申请人在网上查看这些归档文件著录信息和附加的电子文件的临时权限。网上查阅授权申请和实体档案借阅申请中的申请人姓名、工作单位、申请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 其他信息项由申请人填写。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信息化社会档案管理的必经之路。税务档案作为档案的一个分支, 它的发展趋势也必然要走数字化管理之路。由于税务部门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为税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因此它的发展必将不断深入。随着信息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档案管理必将朝着, 程序化、简单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为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优良平台。

摘要: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本文结合税务档案管理的实际, 论述了税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需求, 并结合需求阐明了税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化实现内容和方式。

税务专业人才需求 篇4

关税专业人才培养贯穿了整个上海海关学院的发展历史。1913年, 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税务学堂为高等专门学校。税专以培养管理海关的专业人才为己任, 对学生教授海关特别是关税专业知识。税专的成立是中国政府收回海关行政权的准备, 税专学生逐渐肩负起关税自主的重任, 并成为海关最初的主要接班人。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平稳发展以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税务 (关税) 专业快速发展, 取得了诸多成就。从1996年设置关税专科专业;2007年3月, 财政学专业是学院首批新建的本科专业;2008年, 财政学专业转为目录外专业税务专业 (关税方向) 。同年, 税务专业 (关税方向) 入选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12月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专业检查, 2012年5月通过教育部学士学位授予能力评估, 6月被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10月获批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建设项目。

通过上述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早期的税务专业 (关税方向) 培养目标是为海关培养高层次的税务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有在海关从事审单、估价、归类、征管管理、减免税管理、原产地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但2010年以后, 税务专业全面社会化,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进一步拓宽, 毕业生不仅能够在财政、税务、海关等行政管理部门工作, 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咨询机构、跨国公司等部门从事税务以及经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 税务专业在保持关税特色的前提下, 更加重视对学生非关税类税务能力以及经济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 税务专业具有鲜明的关税特色

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的前身是1996年设置的关税专科专业。早期设置关税专科专业的目的是为海关培养关税以及海关代征税征管人才, 后来在此基础之上, 2007年升格为本科专业, 但学生的就业仍然以海关为主。而2010年以后, 随着上海海关学院院系的调整, 税务专业逐步社会化, 培养的毕业生不仅面向海关, 也面向税务、财政等其他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这种背景下, 税务专业培养的口径就必须拓宽, 但不可否认的是, 关税特色仍然是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的鲜明特色。也是国内所有开设税务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唯一体现关税特色的高校。

(二) 形成了完整的海关税收课程体系

海关税收征管环节中, 涉及到审单、归类、估价、原产地管理等环节。而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 与海关相关的课程有《海关商品归类学》《海关估价》《通关原理与实务》《原产地规则》等, 这些课程覆盖了了海关税收征管的全部环节。税务专业还重视对课程进行“前伸后延”。前伸就是深入挖掘关税理论、制度和关税技术的理论基础, 增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纺织商品学》等课程;后延就是开发实训课程和案例教学课程, 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增设《海关商品归类实训》《海关查验技术专题》《WCO E-Learning》《报关原理与实务》等课程。在此基础之上, 学生可以对海关税收征管的理论和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加上专业实习的实践训练, 毕业生可以胜任海关税收征管工作以及报关等工作。

(三) 理论研究凸显海关税收特色

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挂靠了两个研究中心, 一个是关税研究中心, 一个是报关研究中心。以两个中心为依托, 税务专业学科承担了大量的海关税收以及报关相关的教学和理论科研工作, 还承担了海关总署、上海海关等机构委托的多项课题。同时税务专业还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项目的资助。这些都为更好的办好税务专业、体现关税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校内实践类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实践教学, 丰富税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层次。税务专业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层次, 实践教学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税务专业的社会化, 税务专业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领域, 让学生到海关之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外贸企业、报关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习, 提高学生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等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掌握国内税收的政策、法规和征管技能, 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师知识结构海关化

税务专业重视专业教师的海关实践能力和税务实践能力。由于近几年来新进的税务专业教师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的博士, 罕有工作经验。按照规定,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必须有9个月以上的海关或者企业涉税业务的产学研经历。同时税务专业还鼓励教师赴海关、企业进行调研和考察, 使得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得到改善。同时税务专业还积极引入“海关兼职教师”制度, 经过遴选的海关一线的业务专家走入课堂, 配合专业教师的理论讲授开展案例讨论课、实务操作课等,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改善了学习的效果。

三、创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路径选择

未来税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经济、财政、税务、关税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首先是为海关等政府管理部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 其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未来海关特色仍然是我校税务专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围绕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 逐步构建起“厚基础、重实践、显特色”的税务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上海海关学院独特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 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经济、财政、税务、关税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备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税务和经济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具备在不同工作环境中 (非税务环境中) 完成工作或任务的一般基本能力。”在新的培养目标下, 税务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税务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技能, 但也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一般能力。税务专业应该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按此要求去调整课程设置情况。

(二) 加强税务专业实践教学力量

税务专业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后税务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力度。一是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 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层次, 实践教学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增加课程内实践教学。同时, 强制推广案例教学。三是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的手段。除了电子模拟实训、专业和毕业实习、现场观摩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外, 利用第二课堂开拓实践教学方式, 如带着问题到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专业技能大赛活动、组织兴趣社团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务实的实践教学, 实现学以致用之目的。四是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在“关院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 拓展实践教学领域, 加强税务专业实习, 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内税收的政策、法规和征管技能。通过这些改革和尝试, 逐步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教学、校内与校外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将实验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并重 (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 从而使税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螺旋式提升。

(三) 加强税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尤其是提升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走出去”到海关、税务师事务所等部门交流学习。同时, 聘请了3名海关业务骨干和2名税务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 聘请了7名关税专家和2名税务专家做兼职导师。这些海关税务兼职导师和教师的聘请, 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 有利于弥补海关、税务等特色课程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 将有利于培养具有关税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目前重点是加强与税务系统、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报关公司等的合作, 聘请更多更优秀的兼职教师, 同时, 选派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调研, 也可以进一步拓展专业实践教学。

五、我校税务专业本科与税务专业硕士课程衔接问题

2012年, 上海海关学院取得税务专业硕士的招生资格, 从2013年我校开始招收税务专业硕士学生, 由此也揭开了我校由教学型高校向研究型高校过渡的序幕。而且随着税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化, 更多的学生以保研、出国或者考研的方式继续深造。在这种情况下, 税务专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加强与税务专业课程设置的衔接。

一是要增加部分与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我校本科教育起步较晚, 而长期的专科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我们在本科教育过程中, 在对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 既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重视, 也缺乏相应的培养经验和能力。应开设计量经济学、财税经典文献选读、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科研方法等课程或专题讲座, 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 并实现本科和硕士的有效衔接。二是处理好本科和硕士既有课程的衔接。在税务本科和税务专业的硕士课程中都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税务管理等课程。这要求课程设置中必须有所区分。首先是课程的讲授内容不能交叉过多, 并且硕士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其次是硕士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 不拘泥于讲授, 还可采用讨论、案例教学、实训等方式;三是在课程的考核上, 硕士课程的考核应该多样化,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

摘要:本文探讨了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发展历史沿革、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并结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探讨了创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进而探讨了我校税务专业本科与税务专业硕士课程衔接问题。

关键词: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税务专业硕士

参考文献

[1]梁大忠.近代海关学科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09, (01) .

税务专业职业资格重构研究 篇5

一、税务专业的历史演进及其职业资格现状

为了适应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要求, 顺应纳税人的客观需求, 中国高校中税务专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设立、取消、再恢复的反复曲折过程 (储德银等, 2009) 。20世纪80年代各财经院校开设税务专业, 主要是为各级税务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1998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将税务专业并入财政学专业。后来随着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 税收征管实现了程序化, 纳税人必须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但仅凭纳税人自身的努力难以准确地履行其纳税义务, 因此产生了纳税代理的迫切需求, 同时, 根据教育部2001年10月《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果调整的若干原则意见》的指导, 各高校也陆续恢复或开设了税务专业。税务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税务会计和注册税务师方向 (赵恒群, 2008) 。其中, 税务会计方向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人才;注册税务师方向, 也即税务代理方向, 为注册税务师行业培养涉税人才。截至“十一五”末期, 全国税务师事务所总计4 231家, 业务收入80.1亿元, 服务纳税人约238万户次, 从业人员84 567人。其中, 执业的注册税务师31 894人。

目前, 税务专业已经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只有注册税务师。根据《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该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 包括《税法 (Ⅰ) 》、《税法 (Ⅱ) 》、《税务代理实务》、《税收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五个科目的考试。其主要内容包括税法基本原理、流转税及其他税种的法律、法规, 税务代理基本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法律基础理论及若干涉税单行法律, 财会业务和实际操作。因为没有层级递进结构, 中国注册税务师考试的门槛过高, 题目较难, 通过率较低 (曹颖, 2008) 。

二、税务专业职业资格重构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根据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 以大专学历为例, 非经济类、法学类大专毕业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8年, 或经济类、法学类大专毕业后, 或非经济类、法学类大学本科毕业后, 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六年才可以报考注册税务师。这也就意味着, 从大学毕业起六至八年, 正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业务和实践能力得到急剧提升的时间, 却出现了职业资格考试的空白。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障碍。实践中, 很多从业者可能会选择考取会计专业资格。但是, 纵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 涉及和税务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只有流转税、所得税及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等, 而税务专业服务范围包括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两个方面, 涉税服务包括提供代办税务登记、纳税和退税、减免税申报、建账记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申请、利用主机共享服务系统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代为制作涉税文书, 以及开展税务咨询、税收筹划、涉税培训等;涉税鉴证主要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的鉴证、企业税前弥补亏损和资产损失的鉴证、土地增值税清算的鉴证及其他, 这就使得仅通过会计从业和专业资格考试的学习不能完全满足税务服务的需求。

当然, 这种情况的出现, 是税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天然渊源分不开的。尽管税务会计的信息以财务会计的信息为基础, 但是两者在核算目标、核算基础、核算对象及核算程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逐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规范, 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工越来越明确, 这就使得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就成为一种必然 (黄鸿平, 2011) 。

从法律渊源的角度来看,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采用“税、会统一”的模式, 而海洋法系国家则普遍采用“税、会分离”的模式。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会计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 大陆法系的国家开始进行会计改革, 其 (下转173页) (上接56页) 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分离的态势 (刘植才, 2011) 。这种分离的趋势实际上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社会分工细化的体现。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的这种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胡宝亮, 2011) , 产生了税务专业建立相应职业资格的迫切性。

总之, 现有的税务专业的唯一的注册税务师考试资格, 在实际中对于从业人员而言, 无递进层级关系, 会影响到注册税务师队伍的建设, 这也和经济发展中对注册税务师的大量需求相矛盾。同时, 由于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趋势, 未来的税务会计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体系, 完善会计学科体系 (黄鸿平, 2011) 。因此, 由于企业财税管理岗位的细分, 建立税务专业职业资格具有必然性。

三、税务专业职业资格重构路径

1. 修订注册税务师考试的报名条件。

为了使更多有志于税务代理工作的人员尽早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 应对中国注册税务师考试的报名条件适度调整, 降低门槛 (曹颖, 2008) 。大专以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四至八年正是业务、实践能力上升的黄金时期, 如果能够参加注册税务师考试, 对他们的专业水平的提升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也能缓解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匮乏状况。因此建议修订对大专以上税务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考试报名条件, 使得他们在取得大专以上毕业证的同时即可参加注册税务师的报名考试, 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2. 完善现行的税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基于该专业与会计专业的传统渊源, 习惯上都是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作为税务专业同学的考试方向, 这也使得很多税务专业的同学对该专业产生了疑惑:税务和会计专业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因此, 税务专业职业资格重构的第二条路径就是:建立一个层级递进结构, 在注册税务师之先, 可以建立初级、中级和高级等税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 例如助理税务师、税务师和高级税务师等。目前,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认证的国家高级财税管理人才重点培养项目税务会计师 (CTAC) 既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方面, 可以填补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 取得注册税务师考试资格之前的空白期;另一方面, 也可以完善税务专业职称评定和资格认证的空白, 适应企业税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促进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储德银, 经庭如.新时期税务专业发展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8) .

[2]赵恒群.税务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 2008, (7) .

[3]曹颖.中国税务师事务所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及突破[J].会计之友, 2008, (8) .

[4]黄鸿平.浅谈税务会计的建立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1) .

[5]刘植才.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之背景及其与税收征管的相互影响[J].税收经济研究, 2011, (2) .

企业税务人才的替代性分析 篇6

在我国, 企业税务人才的替代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人员, 主要替代领域的分布如下:1.办税员由出纳或会计替代。发达地区所有企业一般均按照税务机关管理的要求, 设置独立的办税员岗位, 办税员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核、发证和备案。这一岗位满足税务机关管理的需要, 掌握各种税费的计算、申报和缴纳知识, 完成企业税务的计缴工作。在企业里, 办税员通常由单位的出纳或会计兼任, 也有一些企业单独设置办税员岗位。2.涉税业务会计由企业财务会计替代。涉税业务会计岗位应掌握涉税业务的核算知识, 负责企业涉税业务的核算。目前很多企业涉税业务核算由企业财务会计替代。在一些大中型企业, 特别是上市公司中, 已出现独立的涉税业务会计岗位。3.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岗位由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替代。企业税务管理岗位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筹资的需要, 充分运用各种税收政策, 完成企业税收的运作与风险控制工作。大多数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由企业管理层, 特别是总会计师或企业财务经理来承担。也有大中型企业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师, 其级别与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一样, 承担着企业税收筹划和税收风险控制的任务。

企业税务人才替代的本身是无可厚非的。纵观发达国家企业税务专业人才的岗位分布情况, 英、美等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分离的;法、德、日等国家, 税务会计则融于财务会计, 实际上是财务屈从于税法。也就是说, 企业税务人才在发达国家, 也存在企业税务人才的替代运用。只是我国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在培养中存在着税务管理知识培养不足, 替代企业税务人才时有些力不从心。以我院2011年对已就业会计专业学生及其所在企业进行的调查资料为例:1.办税员岗位设置的调查。在所调查的169家企业中, 有76%的企业设置了办税员岗位。已设置该岗位的企业中, 存在出纳和会计兼任办税员的情况, 未设置办税员岗位的企业, 存在委托中介机构或人员代办申报纳税的情况。2.企业税务会计的重要性调查。在调查的195人中, 有81%的人认为企业税务会计知识很重要, 高居各种会计专业知识之首。3.学生在岗位上哪些知识运用不够熟练的调查。在调查中195人中70%认为网上报税不够熟练。4.学生哪些知识学习不够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的人员中, 认为税务岗位知识不够深入的占89%, 涉及到企业税务会计知识和税收法律法规, 是所有不够深入的岗位知识中最严重的一块。这些数据与其他同类院校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 因此, 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处理税务事项是不可避免的, 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会计专业人才替代税务人才, 由于他们没有系统学习税收相关知识, 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我国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即能发现其替代税务专业人才时存在的不足。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只设置税务会计一门课程, 侧重于企业纳税业务的会计处理。近年来, 随着国家税务机关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提高, 一些敏感的院校已将网上报税纳入选修课范畴, 而对税收法律法规、税收实务、纳税检查、税务代理及纳税筹划等知识根本没列入课程体系, 无法满足完全替代企业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要。

也存在一种观点, 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或财务管理人员参加工作后, 可以对税务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自学, 满足工作的需要。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 但它属于终身学习的范畴, 同样适用于企业税务专业人才。一种专业只有学生毕业后能马上找到对口就业的岗位, 才具有开发价值和发展前途, 税务专业人才由于企业或社会人士对其替代性认识的偏颇, 丧失了专业发展的舆论基础和就业机会, 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

二、企业税务人才的反替代分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企业的经营活动由国家直接控制, 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是同一主体, 企业会计成为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工具,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二为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税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各类院校首先是为国家税务机关培养税收管理人才。但公务员制度实施后, 面向国家机关就业的税务专业失去了就业渠道, 企业对税务人才的替代性没有清醒的认识, 一味运用财务人员替代税务专业人才。这种现象加重了税务专业人才就业的难度, 加速了各类高校税务专业萎缩的进程。其实, 辩证地看, 替代和反替代是双向的, 关键是看哪一种替代成本更低, 价值更大。一直以来, 我国各类院校均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作为税务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列入了税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之中。例如,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其税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知识拓展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如下三类课程:1.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课程。具体为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仿真实训、财务管理 (或管理会计) 等理实一体化课程。2.税务管理课程。具体为网上报税实操、涉税业务核算、税收实务、税务代理、纳税检查、纳税筹划等理实一体化课程。3.税收法律法规。主要有税法、经济法 (不含税法内容) 。按照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税务专业人才既懂得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 同时又懂得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风险管理知识, 能够胜任企业的出纳、会计或财务管理工作, 替代企业的这些管理人员是完全可以的, 在取得相应岗位后, 又以其税务管理特长在企业里谋求发展, 或制订终身学习计划, 其进步速度是企业财务会计人才或财务管理人才无法达到的。

目前, 我国在各类经济实体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达到了1 300万, 而知识比较全面的税务人才不多, 即使按照保守的比例6∶1计算, 企业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达到了200万人以上。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企业税务专业人才的替代与反替代的关系, 各类院校税务专业的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摘要:企业税务专业人才的替代与反替代关系已对各类院校税务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财务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税务管理知识, 运用他们替代税务人才从事企业税收的相关工作, 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我国各类院校早已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作为税务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知识, 因此税务专业人才反替代企业财务人员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只有正确认识这种替代与反替代的关系, 才能抓住机遇壮大税务专业。

参考文献

[1].柴福洪.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2) .

[2].查方能.论我国高职税务专业的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1) .

税务专业人才需求 篇7

一、校企共建形成长效机制

1.校企合作机构平台保证了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

税务专业所在的财经管理系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基础上, 建立了财经管理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制定了财经管理系校企合作委员委员会章程。该委员会定期召集沟通会议, 委员会主任兼任教学系名誉主任, 每月到学校工作一天, 与系主任沟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议事宜。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组织一次会议, 定期研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问题, 并将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进行课程一对一结对, 详细研究课程方案。

2.通过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机制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融合, 保证了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财经管理系为了满足一年级学生的实践锻炼, 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在校内设立了北信商务中心, 制定了北信商务中心运营章程, 并以“北信慧通商业零售有限公司”为真实的企业运营实体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合作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运营, 制定了“校内岗位实训”基础岗位和管理岗位的课程标准。

在税务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的努力下, 税务专业在“北京诚信誉达税务师事务所”、“北京天利融合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了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实现了学生定期在企业实习, 企业教师到学校为学生上课, 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在企业为学生上课等机制, 确立了厂中校模式。

通过将企业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 企业和学校联系沟通越来越紧密, 促进了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的融合。2010年、2011年税务专业顺利实现了一年级学生在校中厂实习, 二年级学生在厂中校实习, 三年级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实习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的模式。

3.企业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与考核, 促进了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融合。

通过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与专任教师一对一结对制度, 企业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专业的实践专家研讨会有企业的积极参与, 并建立了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三环渐进式培养模式, 实现了课程和岗位之间对应关系, 使校内课程与校外岗位实现了融合。

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方案、项目指导书均与企业专家深度研讨, 核心课程引进企业项目和考核标准, 并将“考核必须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写进课程标准中, 实现了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融合。

通过企业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与考核, 整体上促进了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融合。

二、建立基于“税务代理业务”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专业课程体系

税务专业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GPTC平台的基础上创建了基于“税务代理业务”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专业课程体系。

所谓“GPTC”是指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 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 其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用能力, 指那些跨越职业的、对于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素质与能力。二是专业业能力, 指从事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能力也应该具有综合性, 即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 这些能力是彼此融合的, 而不是单独割裂肢解的。因此专业能力中渗透通用能力的培养。

所谓“基于税务代理业务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是指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学校和企业间采取专任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方式实现融合, 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成长的三个阶段 (即税务咨询助理等基础服务类业务人员、税务 (代理) 记账和报税等技能操作类业务人员、税务审计和筹划等高技能应用类业务人员) 设置与三大类业务 (即税务咨询等基础操作类业务、税务记账申报等技能操作类业务、税务审计筹划等高技能应用类业务) 相对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每一类业务级别均建立专业核心技术课形成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的结构, 以实现使学生理论水平逐步提升、专业能力逐步熟练、就业能力逐步增强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此一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分按照税务代理业务由简单到复杂分为3个级别:

1.税务咨询助理等基础业务的课程

2.税务 (代理) 记账和报税等业务的课程

3.税务审计和筹划等高技能应用类业务的课程。

三大类业务级别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思路和具体课程见表1:

其中, 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是体现“校企融合”的主要方式。此类课程全部采用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课程所设计的项目任务是将企业实际案例或项目任务进行加工整理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企业案例完成项目任务, 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项目任务的设计、安排和学生完成情况的考核均有企业专家参与和专任教师共同完成。

此外, 由于税会专业知识的紧密联系, 本专业特别开设了会计基础与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等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限选课程, 并与税务专业核心课程一一对应, 支撑专业人才目标岗位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对应关系如下 (见图2) :

(一) 核心技术课程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 进行课程整合, 构建“简单综合到复杂综合”循序渐进式能力培养体系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技术课程设计后, 税务专业全部核心课程在原有项目 (案例) (案例) 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课程改革。课程项目 (案例) 设计体现了“简单—复杂”的总体逻辑顺序, 项目 (案例) 设计贯彻了以下基本思路:

(1) 根据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设定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2) 项目 (案例) 任务体现循环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初始项目 (案例) 设计接近生活化, 让学生够得着 (就低) ;最终项目 (案例) 的设计要专业化, 让企业认可 (就高) ;项目 (案例) 彼此之间的难度跨度适中 (梯子搭的合适) 。——建议设计4—5个层级的项目 (案例) 任务, 体现简单、较易、 (中等) 、较难、困难的递进关系, 逐步提升学生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 项目 (案例) 任务的背景一定来源于企业真实, 可以是在企业工作任务基础上的提炼与浓缩。

(4) 每个项目 (案例) 中一定要体现工作过程“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思”的“七步过程”。

以上这些原则和要求的深入贯彻, 落实了“简单综合到复杂综合”循序渐进式能力培养体系。

(二) 实习实训课程开设从“校中厂”到“厂中校”, 形成三环渐进格局

税务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分三个层次, 即校内岗位实习、校外生产实习、毕业前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实习地点从“校中厂”到“厂中校”, 旨在使学生逐步了解企业基础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 并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管理能力 (如团队组织、沟通协调、制定计划、总结分析、考核评价等) 。见表2

毕业设计

学生通过三年三轮总计约36周的岗位实训实习, 能够全面了解税务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 清楚不同岗位对工作人员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具备税务企业涉税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毕业时能够承担税务助理咨询岗位的基础性工作, 工作半年后能够胜任税务会计和报税岗位的工作, 工作2-3年后能够在胜任税务审计和筹划岗位等较为复杂的高技能技术应用工作。

论我国税务稽查人员的专业化管理 篇8

1强化税务稽查人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1.1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政府的驾驭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快速应对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税务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方位挑战。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营改增等税制变化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突破口。税务稽查人员作为税收改革的具体执行者, 如果履职能力不足,就无法把税收改革和税收职能作用落实到位,把改革红利兑现到位,就会影响甚至贻误改革全局。 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税务稽查人员队伍,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

1.2提升税收工作效能的根本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速增加、经营日趋复杂,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不断涌现,纳税人的管理难度、服务需求、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急剧增加。同时,社会转型期的一些特殊因素,税收管理服务的繁重性、复杂性、 敏感性与税务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迫切要求通过提升素质、优化配置、激发活力,最大限度地用好盘活有限的人力资源,提升税收工作效能。

1.3提升税务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广大税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们在规范税务稽查执法行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促进地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地税事业实现新跨越的要求相比,税务稽查执法行为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在推动地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税务稽查建设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2当前我国税务稽查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2.1税务稽查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稽查部门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如果仅从学历和职称来看,应该说现在的稽查人员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学历的高低并不一定反映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据调查,有的人在稽查岗位工作多年仍然不会查账。本来要到纳税户检查增值税纳税情况的,却去查扣除项目等属于所得税的问题。检查增值税时,对如何计算企业税负水平,如何利用账户对应关系的原理发现问题似懂非懂, 只会检查进项税额抵扣问题。有些人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 片面追求检查速度,结果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人为应付考核不交 “白卷”,就象征性地找几个 “不痒不痛” 的问题交差走过场。更有甚者,一些稽查人员借工作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进行 “吃、拿、卡、要、借、报”等,对偷、 骗税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大开绿灯。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稽查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2.2税务稽查系统晋升机制不合理

税务稽查系统的领导职务晋升不合理,干部缺乏追求进步的动力和热情。实践中税务稽查人员的职务晋升制度使其激励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尽管设置了任职的最高年龄限制, 领导职务相对事实上的 “终身制”无法激励起一般税务稽查人员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刻苦学习、追求进步的工作热情。领导职务晋升缺乏科学、公平、公正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标准,加之晋升秩序混乱,难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不能产生 “正强化”效用,不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

在税务系统内非领导职务晋升不合理,严重挫伤稽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初始条件相同的人员依所在机构行政级别和规格的不同,发展空间迥然各异。税务稽查处于第一线、 最基层,行政规格低,晋升的空间小,晋升所用时间长,且越是上级机关、行政规格越高,晋升时间越短。现行职级工资制和不同的职务晋升发展空间,决定了干部工资待遇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且越是基层的人员工资相对越低,而越是上层的人员工资待遇越高,严重挫伤了基层稽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2.3人员培训激励制度不合理

税务稽查人员是税务稽查工作的关键,当前,税务稽查系统在组织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培训内容缺乏系统规划,针对性不强,缺乏适应单位现状与特点及不同岗位需求的教材体系; 培训组织分散,一些科室的培训组织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培训手段较为单一,多为面授形式,一些新颖和高效的形式还没有得以灵活应用; 自我学习与团队学习动力不足,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稽查人员自我学习的制度,但在提高干部自助学习的紧迫感方面还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名稽查人员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利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改进与开发,切实加强对每名干部的能力建设,有效提高其执行力。

2.4税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多年来,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监督措施,建立健全了案件审理制度、稽查内部 “四分离”制度等,以此来规范和约束稽查执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监督未能实现全方位、多层次,仅仅依靠这些监督机制显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其他监督机制,比如信息技术监督、内部党组织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社会监督等,才能克服少数税务稽查人员头脑中存在的 “随意行政” “无责任行政”观念。另外,现有的一些监督制约机制也需要完善。比如,一些稽查部门只在形式上完成了稽查 “四分离” 工作框架,未能真正按此进行分工。选案、审理、执行三个环节对实施环节的监督、制约基本上流于形式,特别是审理环节对实施环节移送的案件未能严格把关。对案件的审理, 基本上都是同意实施环节的处理意见,很少有退回重新稽查或补充稽查的现象。

3提升我国税务人员专业化的几点建议

3.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第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广大稽查人员充分认清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家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养成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尽忠职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稽查工作建立在 “实”的基础上。

第二,大力宣传税务系统内的典型人物,弘扬正气,帮助稽查人员树立不畏强暴、勇于同税务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精神,使稽查工作在 “敢”字中实施。

第三,狠抓廉政建设,大讲职业奉献。强化廉政执法监督,要靠严纪律、严制度、严考核来规范和统一稽查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要千方百计地为稽查人员创造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少数 “害群之马”,一经发现应严肃处理并立即调离稽查岗位,让稽查工作得到 “廉”的保证。

第四,建立培训、交流、考核一体化制度。一是采取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和业务交流的办法,坚持实地练兵, 以老带新、以干代训的方式,使新同志从原来不太 “入门” 到逐步摸到门路; 老同志更加 “轻车熟路”,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稽查技能和执法水平。二是对稽查人员要实行资格考试制度,严把进入关口,只有经考试合格的人员才准上岗。 同时,实行业务等级聘用制,如评定初级、中级、高级稽查员和初级、中级、高级稽查师等。根据专业等级和工作实绩,择优上岗,把业务等级与待遇、职务挂钩。三是建立以责定岗、以岗定人、岗责结合的工作体系,把稽查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人,为考核到岗、考核到人提供依据。通过这些措施,增强稽查人员的荣誉感、危机感和紧迫感,确保稽查工作在 “能”字中开展。

3.2建立科学的职务晋升机制

一方面,要开发多渠道,建立多阶梯晋升途径; 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监督和民主监督,完善职务晋升竞争机制,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制定合理的晋升机制,就是要畅通晋升渠道,分流领导职务晋升渠道的压力。一是遵从 “公平与效率”原则,建议统一非领导职务晋升标准和发展空间, 彻底改变现行因所在机构规格和级别不同而晋升空间、晋升时间迥异带来的种种弊端。二是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适当分离,允许交叉任职,真正促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促进系统内人员合理流动,激活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三是在非领导职务晋升中,要妥善处理好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用好、用活干部人事政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四是坚持非领导职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连续性、系统性,妥善处理因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因素。

3.3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引入复查机制

从税务稽查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看,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现行的以纪检监督、领导监督和工作程序制约为主的监督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稽查工作的非凡性。复查制度能够直接进入稽查的具体执法过程,将与现行的纪检监察、领导监督、工作程序制约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对责任的认定和追究要形成一整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从而使复查结果成为决定税务人员工资待遇、职位升迁的重要标准,促使税务人员努力学习业务,严格执法程序,保证稽查工作的质量。此举也对一些不法纳税人形成无形的压力, 促使他们遵守税法,积极配合税务稽查人员开展工作。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领域正在不断走上规范化,税收制度的运转也在不断完善。税务稽查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确保税收制度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是维护税收法律尊严的具体体现。税务稽查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文章从目前我国税务稽查人员队伍现状出发,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上一篇:认识企业风险管理下一篇:加工型黄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