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课程

2024-08-08

新体育课程(精选十篇)

新体育课程 篇1

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是很大,平时的活动也十分多,因此并不缺乏运动。但到了高中阶段,面临升学,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加,学校往往疯狂挤压学生的业余时间,这就使得学生平时很难自觉运动。这时,体育课上的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这一时期,因为升学的压力,学生的体育兴趣一般不再会像以前那么兼收并蓄,而是偏爱两三种体育运动。这一时期,学生的技术能力也会不同。基于此,从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广东省作为试点首先启动改革。此次改革,不但教学理念得到了纠正,授课方式、上体育课时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在此对高中的体育改革与大家进行探讨和分析。高中的改革模仿高校,不再采用以前单一的所有学生在一个班授课的方式,而是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以前整齐划一授课由于体育课的项目和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符,一些学生甚至逃课,不逃课的也是敷衍塞责,这些学生上体育课不能怡情也不能放松和减压。这次改革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但放松了自己,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带来机遇和好处。

二、高中体育课为与高校衔接所做的准备

以下是我对高中体育改革措施的阐述,这些改革或多或少,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都对建立高校体育与高中教育相衔接做了准备。

1. 教学理念。

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健康第一”,强调对学生体魄的训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限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生运动的意识。

2. 管理方式。

管理上不再过度强调过程,而是注重结果,注重目标。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将方方面面都规定了,这样一来不但限制了学生,也限制了教师。改革之后,只是设定学生上体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教师可以灵活的布置课堂任务,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学资源。这样一来,学生上体育课的组织方式变得越来越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后,可以在体育课上得到放松。

3. 学分制的推行。

这是高中体育改革取得的最大的突破,体育课模仿高校实行学分制。学分制要求学生必须修够十一个学分,其中两个学分是必修的,其余的九个自由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学分制推行后,很多学生所选体育项目趋向单一,但是,水平却显著提高,这是必然的。

4. 学习方式的改变。

由于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5. 课程考核的改变。

由以前的单一教师考核增加了师生配合考核和学生考核学生等,既注重最终成绩也注重学习过程和态度,既有主观考核也有客观考核。课程考核的改变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三、建立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

高中与大学是两个相连的学习阶段。其他学科往往是高中学习基础,大学学习专业知识。体育则不同,除去大学体育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体育课都是学习基础。也就是说,大学体育和高中体育是在一个层面上的,不过是大学体育学习面更加宽了。

四、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的蓝图

1. 积分制与学分制并行。

前面说到高中体育教学已实行学分制,各大高校实行学分制、积分制并行可与之很好的实现衔接。高校实行积分制管理,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上体育课,不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一起上体育课,学生每上一次课,由体育教师负责记录,只要学生参加的节数满足了学校的要求,就可以参加期末考试。

2. 选项体系与高中体育相衔接。

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高中体育已经实行自选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大学也应这样,以实现衔接。高中选过的体育项目,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运动技术,如果大学还选择这个项目,则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也限制其发展。因此,高校要设法了解学生高中所选的体育项目,一方面要全面开设,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反复只选一个体育项目。

3. 建立体育俱乐部。

让学生在俱乐部内上课,可以理顺大学和高中体育教育。

4. 分层教学。

和高中体育教育后学生的不同水平相衔接。

5.

采用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结合的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郑汉.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J].体育学刊, 2009 (1) .

[2]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

体育新课程体会 篇2

二、处理好“教”与“玩”的关系。“教”与“玩”的结合是关键!一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上课情绪,为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激发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内心的满足感,学生们就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练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构建合适的评价体系:1、评价内容多元;2、评价方法多样; 3、评价主体多元:(1)。教师评价;(2)。学生自评;(3)。学生互评。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二、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三、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篇3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来,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新课改的理念正式适应这一转变而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提高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的领域,融合了体育、心理、卫生保健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确保了“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素质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

课程改革最为基础和最为迫切的莫过于课程观念的树立和改变。以往的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往往与课程相脱离。树立正确合理的课程观念,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如果教师没有课程问题意识,往往也注意不到课程问题,那么新课程改革也就成为一纸空谈,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

二、新体育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新体育课程标准建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即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同时有规定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使学生在进行运动参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使该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技能传授的倾向,而加强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但要在体能,体育和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有所获益,而且更要是自己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更加强调课程如何实现培养人的这一个目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使素质教育得以更好地实施。

三、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容又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

(一)新体育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合作跑的教学中,以往就是教学生怎么做,而新课程只给学生条件,用单教的形式自由组合到达终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教师适当指导。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要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兴奋。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他们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求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另外,我们要明确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不是不要运动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运动技能去实现其它领域的目标,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教师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或者教学方法的改变,都要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新体育课程的实施队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而新的体育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更加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考虑好个别差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创设出一种融合、轻松、信任的学习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宽松的气氛下,可以使思维活跃,从而能提高教学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五、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体育课程价值的取向的变化

首先是以人为本,即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我们的体育课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从各个方面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六、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必须由单一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变

体育课程的的推出,其普遍性意义不仅仅是呼应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一种反应社会需要的健康的活动方式。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是一种“师徒式”的活动,而是应该有发展,要进一步体现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适应性内容,发过来说,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也是必须要具有开放的态度和可生长的技能,要把这些活动和体育新课程开展好,体育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的人。因此,谋求多样性的多层次的多学科的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的安排,是倡导新课程理念,展示课程方法的策动之源,将保障体育新课程的顺利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冲击,要求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最大限度的开发和调动教師创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认真做好笔记。

体育课程新探索 篇4

一、创设空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可以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设计各种游戏,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同时,在活动中设置一定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例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案例一》的活动设计,教师放四样障碍物(体操凳、跨栏架、跳箱、体操垫)在规定场地上,让学生自主动手,设计一条“勇敢者之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滚过体操垫。让学生充分想象各种走、钻、跳、滚的玩法,体会哪一种方法能最有效、最快捷地通过障碍。这样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主动性、积极性。在自主设计过程中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打破你教我学的传统观念,从而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多种激励,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

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参加活动。

一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例如:做跑的游戏时,可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成为“龟兔赛跑”、“狼来了”、“小兵急行军”等情景,学生活动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二是运用情景教学适当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适当的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有紧迫感,从而更积极地完成锻炼活动。例如利用对抗性强的比赛形式进行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创设危险情境,如障碍跑游戏可以设计成为“抢高地”活动,把小溪放大成为急流,钻栏架成为钻火圈,教师运用情景描述和音响效果,使学生在紧迫感中努力完成锻炼活动,提高活动的坚持性。

三是正确运用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地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你!”“大家来看看×××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好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新课程基本理念。所以,体育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要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跨栏架活动中,要提供几种不同高度的跨栏架,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只是起到引导、鼓励、保护学生的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设置情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我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传统教材的活动难度要求已明显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发展水平。例如,传统教材中投篮的教学要求,对于现在五年级学生来说,掌握此技术已不是件困难的事,因为篮球赛的普及在无形中已使学生初步具有了篮球的基础知识,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教法,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激不起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错过培养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只有活动难度适当,安全措施完善,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度,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定挫折,对形成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极为有益的。这与新标准中课程目标中的心理健康目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自尊与自信”的目标相吻合。

五、转变理念,改革传统体育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教法中,教师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当今社会是信息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音像、电视、电脑进行自学,自练,也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对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制定阶梯性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对号入座,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现象。也可以对有些教学内容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采用“实践———思考———创造———学习”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使其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总之,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先导。所以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应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观念转变,由阶段体育意识向终身体育意识转变,这样才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更好落实和运用。

摘要:体育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体育课应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上课时应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注重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同时也可设置一定难度和困难情境,培养学生勇敢、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的优良品质。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师本教育”观念,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采用“实践——思考——创造——学习”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使其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篇5

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人物.在以往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一般都很重视体育教师的体质、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等外部表现,而忽视其教学理念、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和科研意识等内在因索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既违背了体育教学规律,也影响了体育教学进程,更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发展.

作 者:刘文清 作者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130400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45关键词:

体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篇6

一、传统型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

1.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体育教师在传统教学上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忽视了思想教育。体育课往往单纯以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为目的,只重视少数学生的选拔,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眼前的短期效应,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

2.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单调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很多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体育达标和中考加试项目反复练习。而较多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篮球不会打,足球不会踢,连山羊跳箱都没见过。这样的体育教学何来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学校各年级所用的教材重复过多,再加上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填鸭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这样的教学关系就变成了教与学的机械叠加,使学生何来乐趣。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

3.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碍于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许多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加之现在的教学班人数较多,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影响了我们体育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使体育课的形式单调,无形中也抹杀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体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一)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让学生自主观察、实践。同时,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各种情况,并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支持。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因此,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立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学习体育的实践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喜悦。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全面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发展,要注重其多样性、创造性。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职责是培养教育所有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二是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做到公平、合理。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改变原有单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灌输——接受,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引导教学方式改变,其具体表现为: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四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三)评定学生成绩方式的转变

体育成绩的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新的突破。现代教师面对这样的挑战,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做适应性的变化,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新体育课程 篇7

1.1 学生缺乏健康意识

在升入高校后, 学生的学习状态瞬间得到放松。然而, 过度的放松让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却失去了兴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网络游戏逐渐占据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 并不断使得学生忽略自身的健康问题。同时, 由于以往体育教学的单一性, 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根本提不上多大兴趣, 因此更加缺乏体育锻炼, 让学生认为, 上体育课不是一种放松, 而是一种负担。

1.2 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

在高校体育课中, 有不少授课内容与高中时代相重叠, 对于以学习过的内容, 学生自然缺乏一定的兴趣。同时,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会觉得某些体育运动十分的幼稚, 不适合大学生进行学习或锻炼, 如广播体操等。因此, 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不高。

1.3 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体育教学与其他文化课一样, 都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还会增加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厌恶感。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阻碍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

1.4 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比时, 大多数学校仍习惯采用竞技方式对学生进行评比。这种评比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人体质差异、个人发育情况的差异, 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久之, 便会使得长期体育成绩落后的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降低了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

2.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2.1 彻底转变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是体育教学变革的先决条件

体育并不是一门以竞技为主的课程, 其旨在锻炼学生的身体, 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 想要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 就必须转变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在改革过程中, 学校应多听取教师与学生的看法, 对于合理的意见积极采纳, 了解学生内心所想, 并积极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重新燃起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爱之情。

2.2 准确把握体育本质属性是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的关键环节

体育的本质在于教育, 而不在于竞技斗争。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 可以提高锻炼者的灵活性, 让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能够愉悦自我, 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 有人认为, 体育就是对人的体能进行比赛, 一个拥有好的体格的人就是体育界的胜利者, 这一思想观念逐渐将体育运动变成了一种以“竞争为主”的活动, 不可否认, 体育的确存在一定的竞争性, 但我们应当知道的是, 竞争并不是体育的全部, 竞争知识提高体育乐趣的一种方式。因此,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体育教学的本质, 转变学生“一决高下”的思想, 让每个学生能在体育学习中收获快乐, 是自身的身体、心理都得到提高。

3. 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3.1 高校体育的课程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通过体育锻炼, 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改善学生的身心, 开阔学生的心境。这是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社会人才中的重要步骤。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体育课程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 让学生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落脚点, 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的改善自我, 完善自我。通过对自我体格的训练, 使得自己的内心得到升华, 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四个年级中, 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在大一年级中,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初步锻炼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在大二年级中,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使得学生的体育时间能力得到提升;在大三、大四年级中,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的自我提升, 通过体育锻炼, 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中有所感悟, 有所收获, 能够逐渐使用社会的发展。每个年级的教学宗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变化, 积极的改善自我教学目标。

3.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3.1 以学为中心, 走向学生主体化

教学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因此, 想要推动体育课程的改革, 就必须改善以往教与学存在独立性的观念, 让学生了解到, 教学是存在相辅相成关系的。教师作为教与学中的搭桥人, 应该逐渐更改自我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善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让学生感受教育的依从性,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3.2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强调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教学,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并不一定能够进行改善。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学生心理、生理各个方面进行考虑,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体育将课程中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3.3.3 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关键作用。好的教育手段也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地点因素影响, 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 现代教学方法必须改善以往的教学缺陷, 能够让学生在现代教学模式中, 开阔视野、放飞心灵、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结合多方面条件, 对学生进行教导, 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

结束语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体育课程的改革, 可改善以往的教学观念, 使学生体育学习是一种愉悦的过程, 而并非一种负担。笔者在本文中, 对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善对策进行一定的讨论, 希望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栋林.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回顾与展望[J].科技视界, 2012, (12) :134-135, 168.

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新课程的思考 篇8

一、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一方面我国大众体育正红红火火地展开, 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却处于低谷。首先, 在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方面缺乏长远性考虑, 有许多内容重复, 比如蹲踞式起跑、篮球的传球、运球、投篮技术等, 对于在中学里已经学过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索然无味, 但在高校普修课程的内容里又重复出现;其次, 不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 没有体现出体育学科的科学性特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强调统一性、规范性, 使体育课堂缺乏生机, 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校体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可即使是一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 由于他们学到的知识跟社会联系不大, 当他们毕业走入社会后这些知识技能也大部分被丢掉了。有学者在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中指出, 36~55岁年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大幅减少, 这说明学生进入社会很少有人继续从事体育的现实问题。

二、新形势下学校体育课程的构建

党的十六大将“形成比较完整的全民健身体系, 切实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纳入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同时也给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必须与社会接轨, 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考虑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后的生活环境, 以“终身体育”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1. 转变观念, 学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总体身体素质水平, 而不仅仅是考虑增强校内学生体质这一基本任务。目光要长远, 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将来的发展和延续问题, 应树立社会大体育观念。学校体育应成为社会体育人才和技术的培养阶段, 积极投身其中, 帮助组织管理、指导和服务, 以满足社会大众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我国, 学校体育与社会大众体育的结合产物“全民健身联网工程”已经在上海兴起, 继上海交大与徐家汇街道结队之后, 上海理工大与天平街道、华东理工大学与凌云街道等先后结队, 加盟“全民健身联网工程”, 形成了以高校和街道为核心的健身网络。目前, 北京、南京、苏州等地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健身联网工程”。

2.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突出灵活性特点

体育课堂要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和检验体育基本知识和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 提升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技能, 大胆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体育课堂可以发挥一些项目的灵活、机动性特点, 充分利用临近社区里的场地、器材, 一方面缓解了学校场地设施的使用压力, 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促进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交流。目前社区里的居民有许多人不懂、不会正确使用健身器材, 导致许多健身器材被破坏, 没有发挥出健身作用, 也没有达到健身效果。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器材, 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健身功能。

三、关于学校体育课程的思考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笔者认为,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课程开设的连贯性

通过立法 (学校体育要想完全改掉存在弊端、抓好落实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 必须要有一个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执行) , 建立一个由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连贯系统, 具体内容上要避免重复和单调。

例如:就篮球项目来说, 小学可以教授篮球的各种传球技术及双手胸前投篮技术;中学随着学生的体能及各项身体素质的增长, 可以学习篮球的运球与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而高中阶段作为一个“准成年人”, 各项素质及理解能力都趋于完善, 这个阶段可以教授其篮球的各种技、战术的配合和运用;这样再到了大学阶段, 这个学生的篮球技术应该是高水平的综合体现了, 我们又可以教他一些具体的篮球技术、战术原理及教学方法、手段, 使其不只是自己会这样做, 而且要知道其他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使其在篮球场上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这样, 一个人从小到大通过系统地学习篮球技术和理论, 他的篮球方面的知识才能非常完善, 而且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枯燥, 并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此, 施教者一定要注意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连续性, 抓好学校体育的各个阶段所需完成的具体工作, 避免某个项目理论的断层现象。

2. 开设课程的实用性

切实从学生终身体育考虑, 一方面要改革一些学生走入社会后无法进行的项目, 如铅球、铁饼等竞技项目。当然不是不发展这些项目, 而是让走专业竞技体育的人才 (如体校学生、各省市体工队运动员等) 来学习、提高;或者是将这些项目作为介绍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带而过。另一方面, 还要根据各地条件考虑增加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项目, 发挥学校体育的“强制”优势, 以达到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3. 课程开设的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要针对学生各个时期的生长规律, 来具体制定该时期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因此, 在具体操作中要综合各方面专家、人才的意见, 认真论证开设内容的可行性。第二个含义指的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针对学生的将来, 针对社会需求来考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众所周知, 我国目前大众体育的活动的参与人群中, 中、青年参与人数少、体育指导员少;而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由于文化素质高, 身体发育已基本完全, 可塑性好, 是解决高学历大众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来源, 也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4. 课程内容要强调娱乐性

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课程一直侧重于竞技体育项目, 教法单一, 再加上2000年以来IT业的飞速发展, 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想有成效, 就必须重视开发体育的娱乐性功能, 重新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健身活动中来。

5. 注重项目的普及性、流行性

对于社会上比较普及的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社交舞蹈等, 还有一些时下比较热门的新兴项目, 如跆拳道、网球等, 这些项目不但在健身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它们还和社会体育联系密切。由于普及程度高, 即使将来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这些项目依然会时刻出现在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积极融入到社会体育中, 便于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 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和社会体育挂钩, 系统地学习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 灵活增加学校体育的开设内容。

四、结论

近年来国家在法制、政策、场地设施方面给予大众体育很多的支持, 但其自身的问题只有通过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能有实际意义。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脱离大众体育的自我封闭的状态, 要将学校体育放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 要为大众体育提供服务平台, 建立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教学机制, 增强学生的社区体育组织能力和实践才干。

总之, 转变观念,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 学校体育课程要体现其科学性、娱乐性、针对性、实用性, 从社会需要出发,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使学生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赵培军, 郭春燕.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探讨.四川体育科技, 2004 (9) .

[2]姚洁.高校体育社区服务功能研究.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

[3]付革, 毕红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四川体育科学, 2006 (3) .

浅谈体育新课程技能教学 篇9

可见, 体育技能的教学在体育新课程中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由于新的体育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技能教学的理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从而促进了技能教学的深刻变革。下面是本人的粗略见解。

一、技能教育价值的整体性

传统体育教学中, 规范的体育技能学习目标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掌握技能目标而展开的。虽然在教学设计中也提出许多发展性目标和教学性目标, 但这些目标往往被独立于技能学习活动之外, 而不能统一到具体的技能教学活动中。

体育学课程并不认为体育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 可以无视, 相反, 它更重视体育的基本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但技能学习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此。体育教学为促进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 技能学习的多重育人价值才是技能教学的着眼点。这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使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育新课程, 同时必须首先改变技能教学的传统观念, 把技能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手段, 建立起三维的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获取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实现从单纯对技能学习目标的追求向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观念转变。技能教学的价值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掌握技能本身不是主要目的, 而是手段和载体, 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才是技能学习的终极目标和根本追求。

当然, 每一种体育技能都隐含着自身特有的教育人、发展人的功能, 甚至同一技能在不同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下也会用不同的教育价值, 因此在技能教学中必须建立起教育价值的整体结构观念。教学过程中, 知识技能、能力、品格和方法等基本价值及每一基本价值要素内部都存在着必然的内部联系, 这样就形成了技能教学的价值结构体系。要实现技能教学的价值, 就必须从整体结构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其教育价值, 任何对某一教育价值的孤立追求都必然消弱教育功能的整体体现。应把各种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统一在同一的技能教学过程中, 使每一方面的发展保持相应的合理水平, 例如不能为了磨炼学生的意志而损害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当然这不意味着各种教育价值的平均分配, 事实上多种多样的体育技能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就必须根据各种技能的特点和功能在价值追求上有所侧重, 并通过多样化的技能教学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学习目标确定为五个方面, 一是增强体能,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二是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三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四是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发扬体育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五个方面的目标是在对各种体育技能综合教育功能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教育价值整体结构观念的具体化。

二、技能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传统体育教育是以竞技运动的技术规范来确定技能学习的要求的, 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技能基础如何, 都必须以学习与掌握具有严格确定性的运动技术为目标。教学活动也是把学生假定在同一学习起点上, 按照统一步调组织教学, 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而丧失学习信心, 一部分学生则因缺乏特长发挥的机会而丧失兴趣。

体育新课程在肯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性的同时, 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活条件、运动经历等方面的不同, 在技能学习中会表现出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他们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事某种技能的学习, 也不可能在经过同样的学习努力后达到同样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 由于每个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 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智能、特长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在技能学习中就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一个新的技能。

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正确认识,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在技能教学中体现差异性和选择性。但这种选择性与过去的“放羊式”教学以及无限制的自由选择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课程的技能教学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 一方面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 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技能学习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是为每个学生个体的潜能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放羊式”教学则片面强调选择性, 忽视每一位学生潜藏的巨大发展能量, 其结果是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 尤其是高中以前的义务教育, 掌握全面多样的体育基本技能, 既是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同时也是学生今后进行学习和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要在技能学习上达到同样的水平, 而应该在使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基础上, 有选择性地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所发展。所谓技能学习的选择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表现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以及兴趣等因素, 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 在同一技能学习中还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学习水平。那种把选择性极端地理解为每个学生可以无限制地任意选择技能教学内容是错误的, 在教学实践中也是难以操作的。

三、技能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传统体育课程中技能教学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教师按照技能的竞技规范和特点来设计教学进程,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机械模仿。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 教支配学, 控制学, 学无条件服从于教, 师生之间没有交流, 只有单向的信息传递, 学生的独立人格完全丧失。

体育新课程改变竞技化的教材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具有广泛迁移性和对终身体育学习有深刻影响的基本技能, 改变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的状况, 致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自主、独立与合作,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有效学习, 从根本上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 技能教学过程不再是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过程, 而是在确保学生主题地位的基础上, 学生主动地体验、感悟教材, 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 师生交往频繁, 生生交往复杂, 物理空间多变。教师的教学安排不再受制于课前的精心策划, 而是教师发挥教学机智, 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行为。

高职体育新课程改革探究 篇10

1 目前我国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1 . 1 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缺乏系统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技术性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国家重视,国家也逐渐提高对高职教育资源的投入,使得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然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却进展缓慢。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未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标准,高职院校不得不借鉴或套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而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计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因此导致目前我国高职体育课程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需求和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中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进展缓慢。近些年来,虽然随着高职院校地位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微观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宏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几乎为零,这种不系统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发挥多大的作用,也缺乏应用价值。

1 . 2 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依据过于分散

科学的课程设置必须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和指导。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将院校体育课程明显缺乏科学统一的课程理论依据,这也导致了不同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课程理论所开设的的体育课程千差万别,使得整体的体育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现今高职院校所采用的体育课程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直接套用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理论所强调的重点,虽然也符合“以学生在增强体质同时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需求,但是这种理论太过空泛,对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特点针对性不强,也没有体现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差别性。

第二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导致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实现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采用这一理论,把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做为教学的重心,以技能和知识考核的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

第三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为培养目标服务,这也相对契合高职院校教学目的。然而,这一理论缺陷在于严重地偏离了“体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本质,认为体育课程只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附属品,也会阻碍高职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四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被普遍认可的理论,高职院校在落实的时候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绝大数的高职院校无法满足此理论下对于体育教学软、硬件的需求。

1 . 3 把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课程研究划等号

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能对其道德品质进行培养。体育教学研究主要是指对体育教学相关的诸多内容进行研究,这是属于微观的层面。而体育课程研究则侧重对体育课程比较宏观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可以说,体育教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属于体育课程研究的一部分。其实,现阶段而言,我国的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进行研究还不是很多,他们认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课程研究是一样的,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程的研究也过于具体和微观,没有太大的借鉴价值。

2 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

2 . 1 把健康放在首位

把健康放在首位,作为体育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多么高层次的体育课程,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应该以健康为基础,因为它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存在意义具有决定的影响,所以说,健康的首席地位是其他因素无法取代的。

2 . 2 把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浪潮中的一部分,也应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把素质教育作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指明正确的方向,从而促进高职体育课堂改革效率的提升,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3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应对相关的对策加以完善,并对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3 . 1 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

不光是高职院校,就连普通高等学校对体育课程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体育课程被边缘化的情况始终存在。所以,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有效改革,高职院校的领导首先要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让体育课程改革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促进高职体育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3 . 2 树立科学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阶段,虽然当前的体育教育领域里的专家都对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应注重多元化发展的看法上达成了一致。但是,高职院校在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科学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树立。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满足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对体育人才的培养。

3 . 3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力度

其实,但凡是改革,都需要高素质人才加以推进,然而现阶段的高职体育教师无论是在专业水平还是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上,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力度,而高职院校在对体院改革人才的培养能力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外界的帮助和扶持。具体来说,体育学术机构应积极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帮助,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高校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通过举办一些体育课程改革的学术交流会,来促进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能力,从而加速推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速度。

4 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做为高职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但是,为了实现“终身教学”“健康教学”的目标,以及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克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健康、科学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此类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要进行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然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做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并不令人满意。该研究者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改革思路,以期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赵苏喆,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531-533.

[2]朱志翔,张卫,周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3-55.

[3]刘木子.刍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3):81-82.

上一篇:古诗词读写结合教学下一篇:护理对策骨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