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

2024-07-30

社会实践活动(精选十篇)

社会实践活动 篇1

一、通过开展“整治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地, 校园环境的整洁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为此, 实践基地每期都会安排一节“洒扫教学”, 班主任将学生带到指定的校园环境区域, 组织学生进行“洒”与“扫”的专门指导, 让学生学会使用清洁工具, 并高效地清扫完指定区域。 每天早上, 各区域安排有一名教师指导该区域的学生进行清扫。 同时, 基地每期将组织一至两次全校卫生大扫除, 为校园的整洁出一份力。 在“整治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中, 既锻炼了学生个体的动手及生活自理能力, 又培养了小组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性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一) 开展 《走进树世界 》探究实践活动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是树木, 我们的校园也如此。 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许多不同品种的树木, 但是学生对树的认识还不全面。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此项活动, 使学生走近树木, 认识树木, 发现树木的生长特性和变化规律。 学生在中探究树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为树木浇水、松土、修剪、制作树木标志牌,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同时激发学生珍爱绿色, 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 开展 “走进蔬菜世界”探究实践活动

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同时蔬菜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食用时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在探究活动中, 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询等方式, 让学生了解蔬菜的基本知识、蔬菜的种类、蔬菜的生长习性及栽培的方法等。 然后教师的指导下, 在基地试验田, 试种各种蔬菜, 通过除草、施肥、浇水等劳动实践, 到最后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 让学生体验种植蔬菜的艰辛与快乐。 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此项活动, 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体验种植蔬菜的快乐, 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 开展 “走进新农村”探究性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门, 亲身感受自己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 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 在欣赏美丽景色, 感受家乡巨变的同时, 反思家乡如此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利用这次探究实践活动, 通过对基地附近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探究活动中, 可以组织学生帮助农户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也可以到孤寡老人家进行卫生大扫除等。通过此项活动能进一步了解农村变化的过程及带来如此变化的原因, 同时也能了解部分农民生活的状态, 通过对比, 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农村的现状, 增进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以及热爱农村、关注农村的情感。

三、通过参加“厨艺体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对于做饭知之甚少。 我校为了加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特开展了厨艺体验活动。 结合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当地饮食习惯, 开展了“包饺子”和“家常菜制作”两项厨艺体验活动。

饺子相传是中国东汉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也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中国许多省市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 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 明末张自烈作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 即段成式食品, 汤中牢丸, 或谓粉角, 北方人读角为娇, 因呼饺饵, 伪为饺儿。”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 因成熟方式不同分为煎饺、炸饺、蒸饺、水饺等。 另外, 饺子, 已走向世界, 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有关饺子的历史及意义, 还可以学习的制作方法及种类。家常菜制作主要选我们本地特色菜来进行体验。 在这两项厨艺体验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做事细致耐心的好习惯, 又培养了良好的动手操作的生活自理能力。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方案 篇2

一、活动主题

永远跟党走 青春献祖国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以“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为动力,以前期基层需求大调研为基础,紧紧围绕党史宣讲、政策宣传、国情考察、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化惠民等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促进广大同学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发现新知、锤炼作风、奉献社会、增长才干。

三、主要活动内容

(一)“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寻访万里故里、探寻革命遗迹、重温入党入团誓词、服务革命老区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在寻访、考察过程中为老党员(老红军)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感悟青年历史责任,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二)大学生科技支农服务活动

重点发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的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根据前期基层需求调研结果选择服务地,通过举办电器安全知识培训、电器维修等方式,传播推广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引导学生把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活动,丰富创业经历,提高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校友资源和各类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观摩、岗位体验等活动,参与行业实战,积累职业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为“挑战杯”创业计划获取最真实、最有效的研究素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其他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各团支部可以围绕活动主题,鼓励学生立足自身专业,结合专业特长和社会需求,紧密围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其它各类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不断打造新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校园媒体特别是微博、播客、手机报等新媒体,在活动的策划、动员、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进行宣传推广。团中央将联合新浪微博推出“微说三下乡”行动,设立“青春三下乡”微博群和微博公共主页,动员广大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加入微博群,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将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进行展示、分享,并开展“最让我受益的实践团队”网上征集评选。各团支部要抓好活动的宣传报道和信息、材料的上报工作。

五、总结表彰,交流经验

新学期开学后,我院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工作,全院范围内评选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支部、优秀服务团队。各团支部要注意总结经验,通过组织“实践归来话成就”座谈会、“优秀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选”等活动,组织广大学生交流体会、汇报成果,深化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团总支

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们什么 篇3

关键词:心理体验 意志 劳动观 适应社会

通过多种做样的社会时间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得到在学校得不到的锻炼和收获。对其个人性格的形成也是很有帮助的。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我曾经就我县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途径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问及原因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担心学生安全”;只有42%的学生参加过调查、参观和公益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广大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认识不足,并且心存顾虑。而我们的学生太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了。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

那么,社会实践活动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呢?

一、可以带给学生不可替代的心理体验

在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小调查》活动中,学生调查了父辈像自己那么大时的衣、食、住、行,孩子们第一次听到了“糠”、“山药面”、“粗布”等词语,很多孩子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步行去县城而不骑摩托车呢?孩子们不禁对自己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朦胧的幸福感。像这样的心理体验是任何形式的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在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劳动、调查和访问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在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了自信,同时意志力得到了提升。

在一次为村民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时,大家遇到了一个难题,街头人不少,但大家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很难展开宣传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灵机一动,唱起了歌,人们顿时被吸引过来。难题解决了。同学们很有成就感。

三、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

当我们看到满桌的剩菜剩饭时,常常会教育孩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我们把这次教育换成一次田间劳动,會收到双倍的效果。在一次“帮爸爸妈妈做一次农活”的实践活动中,很多同学带着满手的水泡来到学校,一个同学在汇报中写道:“汗水顺着脸往下流,手疼得厉害。我只在烈日下锄了一天草,就受不了了,要想收获粮食,得有多少个这样的一天啊!”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教育,劳动是最好的教育。

四、有助于中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学生增加了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机会。结束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和第四课,学生们对家庭周围购物场所的基本情况和商品价格的差异进行了调查访问,经过归纳总结,大家建立了初步的理财观。

社会实践活动 篇4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选择多种形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活动, 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确定活动出发点, 确定活动主题, 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游戏、学具操作、小制作、观察实验、实地测量、调查访问等活动设计,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题, 但绝不可代替活动。充分给学生自由空间,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是一个组织者, 实践活动中学生无论表现如何, 教师应是一个鼓励者, 应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觉得参与实践活动是一件快乐的事。活动地点也不仅局限于教室, 也可让学生走入大自然, 走进现实生活中。

然而, 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由于组织管理比较麻烦等多方面的原因, 教师往往不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真正领略课堂外的广阔空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 许多教师也满足于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出“实践”的机会。笔者认为这样的实践活动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消化, 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因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

一、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的特点

走出教室的实践活动可以是观察, 可以是体验, 可以是动手制作学具, 还可以是调查、采访、查阅资料, 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一切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 使他们的学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 不仅可以完成资料的搜集、数学知识的学习, 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可以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信心, 改变了单向的、被动的、封闭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我们分析、归纳了开展课堂外的实践活动的几种方式。

1. 课前走出教室———为学习作好准备。

在学习新知之前,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提出适当的课前要求, 放手让学生做准备工作。例如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准备相关的学具等等,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 而且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及获取知识的手段。

下面以“实际测量”为例谈谈课前走出教室的实践活动。首先, 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去工厂、去图书馆、上网或用其他方法搜集有关测量的知识, 一周后, 学生们收集的材料丰富多彩, 让人惊喜万分。例如, 学生有的收集到了有关测量距离在土地测量、兴建水利、建造房屋等方面的应用;有的借来了测量工具:卷尺和测绳, 并一板一眼地为同学们演示;有的收集了测量身高和所使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有的收集了目测和步测的方法;有的收集了用比例的知识求金字塔高的方法;有的从工厂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密测量仪千分尺和游标卡尺, 还兴致勃勃地为大家演示了操作方法;有的收集到了“声纳”在海底测量中的应用。

这项走出教室搜集资料的活动, 虽然说很费精力、很麻烦, 但同学们学到的知识是课堂上根本无法学到的。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类似这样的可以课前走出教室的活动内容非常多。如学习有关储蓄知识、利息方面的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查阅, 或去实地调查银行各种储蓄存款利息的情况, 了解利税知识;学习几何知识前,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实物, 了解它们的特点。

2. 课中走出课堂———为学习建立表象。

数学的课堂,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限制, 其封闭性及枯燥性是许多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根据内容带领学生课中走出教室动手实践, 亲身体验, 建立明确的表象。

下面仍以“实际测量”举例说明:

在学生了解了有关测量知识之后, 把学生分好小组领向了操场, 去实际测量操场的长、直跑道的长。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分组活动, 有的立标杆, 有的看是否成一条直线, 有的测量标杆与标杆之间的距离, 操作得非常好。之后, 笔者还把同学们集中到一起, 互相交流如何测量的, 发现并纠正各自在测量中的不正确方法。笔者感觉, 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亲自实践、体验的机会均等, 不仅获得了直接的经验, 而且学习兴趣尤其浓厚。

类似这样, 课中可以走出教室的活动也非常多。如认识“千米”时, 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去走一圈, 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00米, 那么走5圈是多少呢?学生有了这种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千米”的含义。在数学课上教学其他计量单位时, 这些单位的建立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去生活中感知。

3. 课后走出教室———让知识为生活所用。

让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就必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还给生活。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了解社会, 走向社会, 因此, 数学课后更应提倡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让知识为生活服务。

如学习了比例尺后, 可以让学生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设计学校、操场和家庭图纸, 或给出一块指定面积去设计, 或设计旅游线路, 计算实际距离。

又如, 学习了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并用这个特性去进行发明创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 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运用其原理设计图案等等。

这样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源自生活, 生活需要数学!

三、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的操作注意事项

在实施这些活动时, 必须精心准备, 充分考虑, 避免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操作的内容要适合教学, 适合学生。

2. 操作的形式必须是丰富的、多元的、有探索性的、适合学生的。

3. 由于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 对于课前收集到的大量

资料, 教师要预先进行仔细筛选, 选取有代表性的在课上展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4. 活动过程中要精心组织, 加强管理, 注意安全。

摘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地点是教室, 也不局限于教室, 可让学生走入大自然, 走进现实生活中, 即可以让数学实践活动走出课堂。通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 不仅可以完成资料的搜集、数学知识的学习, 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信心。

社会实践活动 篇5

(一)封面:包括项目名称、队长、参加者、指导教师、单位、联系电话、日期

(二)内容:建议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目录

第二部分:活动概况(活动开展时间、地点、参与人数、实践项目、专题调研、社会调查或科研攻关项目简介)

第三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记录(遵循活动计划、结合实践主题,介绍活动行程、活动内容等)

第四部分:成绩成果(相关成绩成果、媒体报道、社会评价等)第五部分:团队成员个人小结(每篇1000字左右)第六部分:活动图片

第七部分:团队专题调研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或科研攻关报告 第八部分:其它附件(三)格式: 纸张:A4 页边距:上下各2.5cm, 左2cm,右2.5 cm,左装订线1cm 字体:宋体小四号(正文),黑体四号(章节标题)行间距:1.5倍行间距;字符间距:标准

“幸福红领巾”社会实践活动 篇6

日前,河南省商丘市第二回民小学的全体学生讨论最多的是自己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

今年,该校研究决定于寒假期间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好春联”搜集活动、“难忘春节故事”征文活动、“我爱春节”手抄报活动为内容的“幸福红领巾”社会实践活动。

该校开展的“好春联”搜集活动是引导少先队员搜集春联,了解春联的含义,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受幸福;“难忘春节故事”征文活动是通过在春节期间,自己所见的或经历的事情中的小故事(包括回忆对比),以小见大,反映自己或他人的幸福与快乐,突出自己的幸福感悟;“我爱春节”手抄报活动是少先队员通过手抄报的形式,紧扣“春节的风俗”、“春节的幸福生活”的主题,通过绘画、文字表达出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放假前,各班级班主任就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组织学生做好了相关准备。开学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经过班级初评后,再由少先大队部组织老师和少先队干部评选,共评出常雪儿等89位优秀学生和五(2)班等8个优秀班集体。

此次“幸福红领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该校全体学生的欢迎,通过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体验春节的优良传统,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社会实践活动 篇7

一、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 注重培养青少年以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1.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 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就中小学生而言,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技创新活动注重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联系, 可以促使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建立良好的思维结构。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 是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兴趣的展示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推动学生用科学思维积极主动地观察世界,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去分析事物的能力。为此,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各方面兴趣的培养, 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求知兴趣, 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2.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和开放的教育活动, 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情感, 发展个性品质, [1] 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综合活动的能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正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 改变学生单一获取信息的手段。在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讨论感兴趣的信息;教师的讲授帮助学生提高吸收、鉴别信息的能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把信息的处理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联系在一起, 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科技创新活动帮助了学生学会如何检索、应用所需信息, 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成为信息时代的富有者, 促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习,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在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 是指个体与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 产生一致行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人们合作完成, 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分工、更好地交流, 而交流的目的是共同提高, 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为此, 需要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真诚而有效的合作中开展交流, 积极地发挥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通过努力发挥个人的长处, 施展个人才华, 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 通过活动的开展, 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 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不但让学生知道了互相合作, 而且懂得相互之间如何沟通, 意识到群体的重要性。

4.在科学创新的探究性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与综合实践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那么,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出一种问题探究的情境或途径,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体验知识创新的过程, 进而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激起学生发现问题或事物的现象, 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搜集事实证据的活动, 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 去发现规律, 探究方法, 寻找思路, 解决问题;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做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在质疑问难中探究, 在观察比较中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探究, 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之,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从学会知识到会用知识, 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见解, 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 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既获得新知, 又增长能力, 学会了学习。

5.在科技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 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实践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 创新能力的培养, 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因此, 中小学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 以科技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是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 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 创新精神的培养, 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都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 而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这个角度看, 创新的关键在于活动, 在于科学而有趣的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 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为此, 科技活动实现学生自身主动发展,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以营造综合实践教育环境为依托, 努力探究科学创新教育活动方法

1.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环境, 营造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氛围

结合学校特色, 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校园教育景点, 做到因地制宜, 优化组合, 创造性地实现校园环境立体化目标。如:利用栏杆建空中花坛, 种植花草, 搞垂直绿化;利用墙角、围墙搞绿化、美化, 建“松柏林”, 利用班级生物角种植盆花, 指导学生在家种植;利用国旗下讲话, 向全校师生发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倡议, 大力宣传科普知识等。增设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各类艺术活动室及成果展览室;配备图书橱柜摆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科普读物;成立少年科普基地、开设少儿书画班、少儿摄影兴趣小组;建立科技创新角、科技创新画廊、科技创新知识集锦;定期更换“爱科学学科学”科普园地、创办《科技手抄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网;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成果等。从而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促使学生自觉养成科技创新的良好习惯。

2.整合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资源, 丰富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法

(1) 开展科技专家进校园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来学校进行科普辅导、讲座。充分利用社区雄厚的科技教育力量和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 以及科研机构、博物馆拥有的先进设备和大量的成果, 来弥补学校科技教育的不足和薄弱点, 解决内容贫乏的缺陷。

(2) 开展校外科普宣传活动。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主题, 组织学生创作大型科学幻想画、制作科普宣传小报与专题黑板报等。以“走进绿色行动, 保护我们的家园”、“关注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等为主题, 让少先队员及辅导员走上街头宣传。“红领巾进社区”, 结合“世界环境日”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3) 发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行开放办学, 让学生走出校门, 参与社会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内的特种养殖基地、污水处理厂、企业厂区、科技种植园等校外科普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调查, 了解科技新知识、科技新进步、生活新环境等。

3.确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社会实践点, 共建科学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基地

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 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从中进行科技教育。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夏令营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参观科技博览中心、自然博物馆、城市博物馆、气象中心等, 考察市政建设新成就, 了解家乡新变化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情感, 有计划、有目的地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科技教育, 以保证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效果。

4.建立健全青少年实践活动场所, 完善科技教育考核新机制

学校要严格按照《科普法》的要求, 将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 把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施情况及其成效作为考核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教育、科技部门应在各级各类学校自主创建科技教育基础上, 有效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切实发挥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导向作用, 完善其评审机制和评价体系。

5.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注重结合实际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 用于指导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科普工作和青少年科技竞赛的调查与研究, 及时总结与反思, 吸收先进做法;积极引导科技辅导员和广大教师不断探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各级教育部门, 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为基层服务的方向, 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精心设计科学实验、科教创新和科技活动;鼓励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普工作者不断总结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的经验, 进行理论探讨, 交流和推广科研成果, 以此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全面、和谐发展。

总之, 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坚持创新教育理念, 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切入口, 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 营造科技教育环境, 促进科技教育健康发展。要不断拓宽科技活动领域和途径, 切实有效地推进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进程, 达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刍议 篇8

一、正确处理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关系

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互相促进,共同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任。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二者不可偏废,忽视了任一方面,大学教育都是不完整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肯定会有所缺陷。大学生要正确处理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关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要紧密结合,协调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形式大于实质,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家熟知的“三下乡”“四进社区”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处在社会实践比较低级的层次,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生产和社会问题,往往只是搞搞形式而已。探究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社会实践没有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没有很好地发挥专业学习促进社会实践的作用。对大学生来说,要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生产和社会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达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目的。对高校组织者来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从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的科研攻关、技术服务和推广、产品开发等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固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专业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提高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动力,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专业发展现状和努力方向,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2. 正确分配时间和精力,保证专业学习

对于学期中的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尤其要处理好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分配关系。我们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并不是要让社会实践干扰正常的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专业学习应该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社会实践应该在专业学习之余,在保证专业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参加,不能出现社会实践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更不能发生由于社会实践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学的心态,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学校教育索然无味的现象。社会实践干扰专业学习,这严重违背了社会实践的目的。

二、正确处理社会实践和就业的关系

现在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毕业生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相关经验,这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践经验只能从实践经历中获得。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岗位,应尽量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岗位和自己感兴趣的岗位, 这样不仅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而且能了解企业,培养专业素质和技能,为就业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与企业近距离接触,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员工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这样不仅可以缩短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的磨合期, 也可以避免择业就业的盲目性。在实践过程中, 要以正式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切不可因为是实践活动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唯有这样,大学生才可能引起企业的注意,增加就业的砝码。

三、正确处理锻炼自己和服务社会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就其本身而言,应当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实践过程,即大学生向社会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个体角色的实践过程;二是服务过程,即大学生对社会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在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实现个体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和升华,个体的社会属性增强。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应偏重其中一个过程。[1]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不应该过多地注重自己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自身价值的体现,把社会实践的目标仅仅定位于增长自己的才干,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给实践地区带去了什么,为实践单位做出了什么贡献,他人会怎么看,注重社会效益,实现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目标。把“接受教育、锻炼自己”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体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追求的目标。

四、正确处理培养能力和物质报酬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许多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可避免物质化和讲求功利性。某些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把物质报酬放在第一位,而不考虑社会实践在自己身上产生的其他影响。固然,获取报酬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旋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做出了权威的解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参加者往往是为了获取报酬,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这无可非议;对于假期中的“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实践活动,参加者应该是为了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奉献社会;而对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者应把锻炼自己,培养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五、正确处理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价的关系

大多数高校在考核实践项目成果时,多是凭借成果申报表和撰写的社会实践论文,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另外由于社会实践效果的取得具有长期性,即使有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也很难正确评价一次的实践效果,这就使得社会实践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支持。对于社会实践效果的评价,有人从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引起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变化以及推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三方面着手。不过,这三方面由于很难定量评价,而且不是一次实践活动就能产生效果的,所以我们在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时,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过程入手,通过过程控制来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每一次实践活动,从组织准备、具体实施到结束总结,特别是具体实施,只要认真执行,整个过程尽量圆满,实践效果肯定不错。效果评价是事后评价,只能为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参考,而过程控制是事中评价,能及时总结当前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和纠正出现的各种偏差,较好地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更看重是实践过程而不是实践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前提下,以服务社会和培养能力为目的,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正确处理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关系、社会实践和就业的关系、锻炼自己和服务社会的关系、培养能力和物质报酬的关系、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价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关系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活动 篇9

展示活动在青山区教育局贺皖龙.副局长热情洋溢的致辞中拉开序幕。青山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罗敏首先作了题为《探究体验, 释放综合实践活动情结》的主题报告, 介绍了该区的在领导的支持下、在专家的引领下、在老师们的努力探索下综合实践活动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由点及面, 喜获丰硕成果的经验。接下来是各实验学校介绍经验:红钢城小学魏玉妮老师以《红蕴童年钢城致远》为题介绍了该校开发综合实践系列校本课程的经验;钢花小学刘潇副校长以《国球润童心特色促发展》为题介绍了该校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抓手, 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国球文化特色, 取得了不俗办学业绩的经验;吉林街小学冯青副校长以《玩在吉小乐在其中》为题介绍了该校满足孩子玩的兴趣, 玩出了名堂、玩出了国门;青山小学魏嘉副校长以《阳光下的精彩》为题, 介绍了该校弘扬“快乐独轮车”文化传统, 积极打造以独轮车为亮点, 以“小小科学家”、“七彩生活馆”、“走近石化”为辐射点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新沟桥小学王云芳主任以《借OM创新竞技之力展综合实践别样风采》为题介绍了该校以头脑奥赛选拔为引擎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情, 从而拉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经验。

最激动人心的是孩子们的现场展示, 青山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可谓一校一特色, 展示活动异彩纷呈:青山小学的每个孩子都会骑独轮车, 表演的孩子们还加上炫伞、丢帽、转球、舞旗、顶竿、飞盘等戏法, 博得了嘉宾们一阵一阵的掌声;钢花小学的IPAD乐队演奏了一串经典乐曲;钢城一小表演了航模;钢城九小表演了魅力排球;钢城十小表演了足球;钢都小学表演了篮球;武东小学展示了玩偶纸花;新沟桥小学展示了纸浆画陶泥:红钢城小学展示了雕艺;钢城十九小展示了百变丝巾秀;钢城十一小展示了泡沫仿真制作;钢城二小展示了魔方挑战;桥头小学展示了十字刺绣;青翠苑小学展示了塑料瓶DIY;钢城十二小展示了巧手编制工艺品;吉林街小学展示了DIY饼干;钢城十七小展示了水果沙拉。这些活动综合了孩子们平时的实践, 彰显了学校特色, 体现了青山区小学师生的力量与智慧、实践与创新。

展示活动结束, 红钢城小学的魏玉妮老师带着她的学生给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动画探秘。孩子们通过动手玩双面绘画的小扇子发现了动画的秘密, 进而尝试自己动手制作动画, 结果画面真的动起来了, 而且越来越流畅, 这让孩子们充满了成就感, 越玩越有味。下课铃声响了, 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员徐宜汉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他认为, 此次展示活动较好地诠释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真意义, 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各实验校不仅认真实践着综合课程, 而且综合着学校的、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生展示异彩纷呈, 成长了学生, 锻炼了教师队伍, 发展了学校特色, 可谓一举多得, 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社会实践活动 篇10

一、以《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为依托开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 在课程开展的初期,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讲, 如何将课程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具体内容, 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004年,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的出版, 为我们实施这门课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单元主题, 而每个主题之下又是一个又一个开放的小主题, 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示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及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同时, 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包括观察法、采访、问卷、演讲等许多进行活动所必需的方法指导。这就使得师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了依托, 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得到教材的“扶助”, 从而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启动、开展下去。

例如,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七年级上有一单元主题《寻找身边的绿》, 在做这一单元活动的时候, 我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 并联系我区实际, 共同商量定出了《关于宣化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宣化区初中学校校园植被的调查》、《水污染的研究》三个小主题, 并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确定了适合的研究方法。这时, 教材中研究方法的提示又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 就可以明白各种方法如何去应用, 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 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蓝本和可资借鉴的过程, 并不代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在实施中应注意不能把这本教材当作学科教材去教, 以至于会出现黑板上种庄稼、做实验的现象。而是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去使用。

二、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课程。因此, 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实施课程的理想境界。在课程启动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 在师生基本能够依托教材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完成活动之后, 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进行转移, 即由选择教材单元主题转移到紧密联系学校实际, 立足社区实际, 开发当地资源, 自主开发教材主题中去。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学科学习过程中, 对学科知识有所感悟、反思、质疑, 或者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延伸、拓展, 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有利契机,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进行深层创新、研究, 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语文学科在教授了以“故乡”为主题的单元后, 在实践课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的名片———京西第一府宣化”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 选择自己的研究角度, 去探索、体验、创造, 从而生成系列的探究活动主题, 形成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几年来, 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特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先后做了《校园安全面面观》、《可爱的宣化》、《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综合实践活动, 并在每个主题之下形成了系列的小主题供学生选择, 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操作的内容。这样的以校为本开发活动内容的做法, 克服了活动场地、季节、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把活动落到实处, 收到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校本研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流方向, 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实践, 开拓校本开发的新路。

三、以多学科教师合作指导为主深化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亲历亲为, 一起参与活动;活动的激励者———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去探索、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协调者——活动中, 同学们遇到的困难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去支持、协调。教师还需要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 在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文科、理科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在活动中, 既要动脑, 又要动手, 而我们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单一的, 在活动指导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造成了活动指导的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的做法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指导教师为主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而学科教师均承担相关内容的指导,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指导教师群体, 使学生开展的每一次、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了有力的指导师资保障, 促进了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我 (语文专业) 承担指导的《我心中的偶像》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 就同时聘请了历史、政治、心理等学科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指导《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 又聘请了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为指导, 有效地完成了这一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课程, 唯其新, 才更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唯其新, 才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空间。以校为本, 多维指导, 多方开发资源, 全力做好活动指导, 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这门课程健康地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 同时也是难点。如何推进这门课程是课改研究的新课题。宣化第二中学依托教材开展教学, 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以多学科指导教师协作完成活动指导, 为推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尝试。

上一篇:运动规律下一篇:实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