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2024-08-2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精选十篇)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篇1

(一)实践不能跟工作很好地接轨。播音与主持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每个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都会开设小课,老师带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也经常会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但是,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会发现在校实践和实际工作差别很大,甚至不能适应工作需求。

(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普通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选择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兴趣所致,完全出于对播音主持行业的热爱;第二种学生是为了走高考捷径。据了解,普通的地方高校,尤其是二本、三本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比非艺术专业分数线低很多。一些考生临考前进行专业冲刺学习,从而考取该专业。因此,地方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而在入校后,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了文化课基础薄弱。我们都知道,主持人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还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有采编播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薄弱,会直接影响工作能力。

(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练习是播音主持专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环节离不开实践设施和老师的指导。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高校该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师资比较薄弱。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速,而学校的设施不足,造成很多学生实践机会少,工作以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二、播音主持专业改革途径

(一)强化学生课余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理论课程与专业小课相结合的模式。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练习。首先,学校多组织专业活动、 专业技能比赛等,通过这些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行业举办的选拔活动,比如电台、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选拔活动。同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齐越朗诵艺术节、“夏青杯”朗诵比赛、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全国 “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的各类专业竞赛。学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锻炼自己, 而且通过大赛获奖更能够引起媒体的关注,甚至可以促成签约就业。

我们发现在校实践跟就业的工作实践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想让学生尽可能地跟就业接轨,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到行业去实习。这需要学校和行业共同配合,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让学生假期可以去行业实习,尽早地去熟悉行业工作情况,甚至参与其中。学生在各种实践锻炼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老师再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予以指导。这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就业的帮助作用是非常大的。

(二)重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文化积累。首先,学校要多开展一些文学鉴赏类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语言表现力的提高。老师给学生布置书目阅读,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并且做读书笔记。在课堂上找时间进行阅读心得交流。其次,鼓励学生课下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电视、广播节目的稿件写作。新闻稿件写作虽然有一些固有的模式,但是与文学素养也是密不可分的。采访和写作是能体现文学功底的。学习、阅读与实践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也锻炼了专业技能。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也必须要有过硬的实践水平。但是,从现在普通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大多数老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做老师,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并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去媒体单位实践,经常参与业界的活动,体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积累新闻传播的工作经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另外,学校需要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是将业内专家聘为客座教授或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实践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带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总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以提升学生就业为立足点,转变教学模式,强化校内实践,尽力增加学生的课余实践,强化专业实习管理,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另外,学生考研是一条重要的提升就业渠道。在教学改革中,应该鼓励学生考研深造。 在努力提升学生就业的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向实践方向转型,跟业界接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播音主持专业的现状,发现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专业改革思路。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论文提纲 篇2

摘要:跟着现今社会的提高和科技的成长,现在的传媒业在流传序言的穿插互动和赓续融会中成长。在序言融会的年夜成长配景下,序言组织都在积极调剂措施以适应时期的成长,那末作为造就传媒一线说话流传人才的播音与掌管艺术专业,该若何应对这一成长趋向呢?迎接这一挑衅呢?特别是在媒体资本绝对缺少的西部,更是须要从新审阅播音与掌管艺术的专业教导,能力造就出着眼于全国放眼于将来的优良的媒体一线说话流传者。播音与掌管艺术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异常强的运用性专业,是随同着我国的播送事业的成长而茁壮生长起来的新兴专业,其人才造就系统还在赓续地摸索和拓展中。在传媒业的赓续成长更新的明天,在序言融会年夜成长的明天,对传媒妁才提出了新的请求,这也给播音与掌管艺术专业教导提出了更高的请求。本文侧重商量研讨我国西部播音与掌管艺术专业教导在序言融会的年夜配景下所面临的挑衅和应对战略的成绩。经由过程对以后传媒业序言融会成长趋向、序言融会的配景下传媒业对播音员掌管人的需求变更和对西部高校播音与掌管艺术专业教导近况的剖析,并联合西部四所创办本专业较早且具有必定影响力的高校即陕西师范年夜学、四川师范年夜学、重庆年夜学和东北年夜学的专业造就计划等剖析研讨,应用文天职析法,实证研讨法、实地访谈法等研讨办法,旨在探访在以后序言融会的传媒年夜情况下,身处西部的高校播音与掌管艺术专业教导积极应对的成长之路。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

第一章绪论 6-8

一、写作的缘起 6-7

二、文献综述 7-8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8

第二章媒介融合下的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8-19

一、媒介融合的界定 8-13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9-10

(二)媒介融合的表现形态 10-11

(三)媒介大融合的原因 11-12

(四)媒介融合给传媒业带来的新挑战 12-13

二、媒介融合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13-19

(一)媒介融合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13-18

(二)媒介融合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冲击 18-19

第三章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现状与挑战 19-28

一、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状分析 20-24

(一)面向传统媒体,培养目标相对较窄 20-21

(二)人文与应用课程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 21-22

(三)专业实践不突出,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22-23

(四)个性课程相对较少,因材施教能力有待提高 23-24

二、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临的挑战 24-28

(一)面临媒介融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24-27

(二)面临东部传媒业蓬勃发展的挑战 27-28

第四章媒介融合下西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发展对策 28-35

一、以市场为导向,更新教育理念,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29

二、以实践为中心,采用灵活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环节 29-32

三、以课程为重点,加强文、理、艺渗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2-33

四、以学生个性为着眼点,增加特色课程,培养全媒体人才 33-35

结语 35-36

参考文献 36-38

附录 38-48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篇3

播音学在我国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形成历史短,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自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播音系以来,已发展成从中专、大专、本科(一本、二本、三本)、硕士和博士的多个教学范畴。播音专业名称最初为1963年的“中文播音专业”,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专业改名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现在更多的被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前为止,中国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基地是中国传媒大学在1996年成立的二级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发展飞速,使得播音员和主持人越来越多的成为大众关注和羡慕的对象,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从事此类职业。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许多人垂青,许多学校先后增设了该专业。至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在全国近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0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其中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非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校包括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等。非专业艺术学院包括综合类院校(如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如北京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农林类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师范类(如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政法类(如西北政法大学)、体育类(如西安体育学院等)。众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使得每年有过万播音学生毕业,就业市场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竞争激烈残酷。

2、开设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最初,播音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未开设表演课程,随着时间推移,“播音教学中是否需要引入表演教学”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一方指出播音主持是专业和尊重事实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加入表演,就会出现虚假成分;另一方指出播音主持必须具备表演者所具有的当众性和创作力,一定程度的表演会帮助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好的驾驭节目。

笔者从播音教学实践出发,关于表演教育在播音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感受颇为深刻,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有声语言的训练而忽视包括体态语在内的整体表达训练的倾向已严重制约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私下读稿远胜于课堂表现,有的学生主持节目不着边际、思维混乱,有的感情苍白等等问题众多。实际上,播音主持和表演都要求学生肌肉要有真实感、延伸感、挺拔感、协调感和松弛感,并且要具备注意力、自然状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等。解放天性、注意力集中训练、无实物训练、观察生活练习、小品训练和话剧演出等表演课程中的练习,可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增加多种能力,提高专业和业务水平。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1、表演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

目前,全国专门开办表演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340所,专门培养表演人才。而国内众多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了表演课程,并不同程度地不断加大表演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专业艺术院校的表演课程,本科设置为一年,第一个学期为表演基础的学习,第二个学期为表演创作。就笔者所在的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表演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以表演基础方面的学习为主,为40个课时,其中课内为32课时,课外为8课时。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诉求,是教学计划的设计依据,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1]。表演专业有着自己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与方法,以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 这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开设的表演课程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表演课程应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教学目标在于教理论、授方法、重实践,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树立学生的良好台风,解放学生的表现天性,提高学生的即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立足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表演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艺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学体系。

2、表演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重于实践,脱离实际

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绝大多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的表演课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中明显脱离实际,尤其是非专业艺术院校。通常40个课时中,32个为理论学习课时,8个为实践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全部设置为理论学习课时。学习表演,要培养学生的“三种素质(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2]和“三种能力(一是基本功、基础训练,二是一整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三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3],仅仅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的历史等理论是没办法完成的。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关系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

(2)重视程度欠缺,教育方式僵化

有些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仅作为副设的专业基础课或是考查课、选修课,对表演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表演知识进行表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育方式较为僵化,教学目标较为空泛,教学手段较为单调,教学状态片面,教学气氛缺乏生动和互动,与一般课程教学模式雷同,考试环节采用笔试等。由于各种原因的扩招,专业人数不断增多,使得表演课学生数与课时不匹配等。

(3)缺乏专业表演教师

很多非专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由教授播音主持或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首先,全国专门培养表演专业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他们的教师和毕业学生人数较少,大多从事专业表演事业,或是在专业艺术院校中从事教学工作。其次,一般来说聘请专业演员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往往上课时间不够稳定、课时费较高难以接受。非专业表演教师在传授理论方面可能问题不算太大,但是在示范、排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显能力欠缺,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内容。

(4)缺乏专业合适教材

鉴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材的选用就非常重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鲜见有专用的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教材和教学法,基本只能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表演教材。现在绝大多数院校是代课教师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写适合表演课程的实用教学讲义。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

1、以表演基础教学为主,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

在学习表演之前,几乎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要加强和注重表演基础训练,完成起步教学,打好表演基础,解放天性等基本素质训练及单人事件小品和双人交流小品等。表演教育充满特殊性,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训练方法也不相同,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方法训练,“因材施教”是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方法,尽量使用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在表演材料的难度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练习,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推陈出新。鼓励欣赏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体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表演课程学习的基础,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同时理论的学习要与实践应用环节交融穿插,使学生能想、能说、能演。把表演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应用环节,既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即兴能力的锻炼和创能力的培养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音外,即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极其重要。现在电视台和电台的许多节目以现场直播形式为主(如访谈类节目),非常考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即兴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表演练习中,老师在课堂上下即兴出题,模拟动物、表演小品等,同时学生即兴反应、迅速思考、发挥想象力投入表演。在表演中不断通过想象和生活经验来设定场景、人物、剧情,在自然当众的状态下进行创作,提高创作思想、观念、状态和意识。

4、课堂形式的多变和考试环节的重塑

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以往教学模式,尽量调和上课人数众多的矛盾,在大课教授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小组授课、一对一授课等,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基本理论课融会贯通,以此进行表演教学。教学地点开放,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表演晚会,进行艺术比赛,排练与演出相结合等。表演考试无纸化,去除试卷考试,表演课程考查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表演技能,而非表演理论记得是否准确无误。

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相对完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实践教学体系, 扩大了播音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对培养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

[2]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3.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篇4

一、提升理论价值的认识

从传统的教学培养结果来看,学生对所学的教学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与体悟,在实践中普遍认为理论缺乏指导实践的功能,产生理论无用的悲观情调。传统的观点认为,专业实践即是专业人员面对限定的实践问题,选择既有的知识和手段,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实际上将专业实践活动简单化了。播音员、主持人在实践工作中所面临的情况极为复杂,充满着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理论。专业实践不是简单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科学用声方法的掌握是应具备的基础专业能力。播音发声学中理论相对抽象,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模糊的语言讲述,学生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发声状态,完全“跟着感觉走”,致使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用声方法,走向误区。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大多数高校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录取是采用双线录取原则,即高考文化课和专业考试成绩双过线。高考文化成绩录取线是教育部规定的艺术专业考试文化控制线,该录取线分数较低,然后是按照专业择优录取,按照这样的录取原则所招录的学生文化课分数普遍不太理想,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能力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教学深层次问题是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大学教育的关键是在于“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拿着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尤其在播音小课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教师示范教学的简单模仿。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由、之意、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还要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播音创作基础小课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尽全力,把自己对稿件的认识、理解传达给学生,然后一招一式的教学生如何表达,然而,每个人对文章和具体语句的理解往往不同,每个学生具体的声音特点也不同,有声语言的表达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大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当主动倾听学生们对稿件的分析、理解、处理,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的思想、观点有机会自由张扬,相互碰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三、注重个性化教学的引入

当今世界是一个人们追求现代化的时代,现代化要求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对于节目主持人而言,发展个性,形成不同风格,展现各自独有魅力,是对节目主持人的必然要求。对播音员、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教学密切相关。首先,个性化学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为立足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性格、兴趣、能力及各种才能上,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个性化教学必须尊重个体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意味着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将其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依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励学生的个性特色。在发声训练中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用声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不必要求学生都去追求宽音大嗓。新闻播音训练中,有的学生习惯语速稍快,干脆利索,类似于徐丽“疾风劲雨”式的播报风格。有的语速稍慢,但状态积极,像海霞那样“亲切自然”的播报风格,也都是可以的。其次,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个性化的“教”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个性化教学要求解放教师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善教”、“乐教”、“有创造性地教”,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的个性化。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教师个性化的“教”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

四、加快教育技术手段的革新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手段与教学的联因,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多媒体计算机结合图、文、声、像使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貌、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生动逼真的效果。静态平面的传统教材被动态多媒体互动式教材所替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事物、感受事物的环境。教学中如何将这些技术手段利用价值最大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其次,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一方面要加大设备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演播室、录音间、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设备。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这些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最后,加强与广播电视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电台、电视台进行实践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密切把握本专业发展方向,把第一线优秀的、经典的音像和文字作品收集积累起来,建立资料库,使播音教学拥有形象的参照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音像资料,有利于对它们进行学习、分析、研究,从而达到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林鸿在《播音教学改革》中指出“播音主持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政治、文化、艺术素质;具有尊重人、关注人、服务人的人文意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有终身自学能力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这种高素质才是广播电视发展所必需的”。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断地提高,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地调整更新,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播音主持合格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发展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 毕业生质量却不能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行业需求。本文提出高校必须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提升认识、革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等。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个性化教学,教育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规划 篇5

专业建设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学地进行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性质、特点和现有条件以及今后五年河南省和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制定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质量与数量需求的高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针对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以真正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面向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形式,结合河南省和豫东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面稳步发展。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生为本,以质量求生存,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新的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原则,着力提升专业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力争把传媒与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成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具备一定声望和影响,豫东地区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质量、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三、专业发展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教师队伍学术水平的高下,知识面的深度、广度、眼界、治学的作风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只有一批事业心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队伍才能促进专业建设,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

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根据本校现状,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实际情况,可以分三块来建设: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中分两类,一类是学院派教师,一类是实业派教师(个人有电视台主持人或业内兼职),两类互补;校内兼职教师主要是与播音与主持艺术相关专业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主要 1

是将业内专家聘为客座教授或一般兼职教师。大幅地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办法是:吸收高学历毕业生、鼓励在职读学位,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以攻读学位的方式为主。

(二)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若干课程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课程的类型有: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实训课程。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申报教育研究课题进行课程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要选用和出版一批既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用性强、质量高的教材。选用国内重点教材,如 “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选用行业最新教材。认真做好各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验室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训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完备,其中包含适合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摄影摄像实训室及非编实训室、演播厅、形体训练室,能保证学生有场所进行实践、实训学习,达到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和业界密切合作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五)实践教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属于应用科学,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案中应设计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和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的一般规律,设计了稳定的实践项目,如播音与主持艺术见习、播音与主持艺术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根据形势变化、人才市场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设计了不同的实践项目,如播音与主持艺术单项业务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综合业务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客户调研等。陆续建立一批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六)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

鼓励支持教师围绕教学开展教研和科研工作,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为支持教师进行学术活动,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各种级别的教科研课题。每年选派1-2名优秀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掌握学术动态。每学期有计划、有专业侧重地聘请外校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同时,也尽量利用内部现有学术资源,动员系内教师多开讲座。

四、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豫东平原这块土壤上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完全是缘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其集政治属性(党的宣传员)、艺术属性(语言艺术工作者)、媒介属性(新闻工作者)于一体的多元属性,决定了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也同时具有独特性——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德艺双馨,具备新闻媒体人的职业素质和道义良知。由此形成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集政治教育、艺术教育、传媒教育于一体的学科专业特色。

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具体体现在教学改革模式上。为紧密结合前沿需要及21世纪传媒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按照教学规律,我们改变多年形成的制约优秀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齐步走”式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播音小课专业教学中施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的教学改革,形成系列性教学模式如下:

1、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小课教学实验

2、强化一度创作的主持人思维开发训练教学模式

3、专业评价与考试考核体系改革新模式

4、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5、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训课教学模式

6、强化延伸第二课堂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一)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优势

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优势:从强化现有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入手,完善教师的科研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良好。本专业师生发挥教学培训、播音主持、演艺讲解、社交礼仪、推普测试等专业优势,投身文化大省建设,服务社会。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专业教学方式、方法

播音与主持艺术属于艺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1)大课讲授。精讲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

(2)课外练习。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作业,结合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根据作业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3)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分类指导,培养尖子生,使之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4)变“单向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要学。

(5)重视实习,加强实践。语言功力的培养,播音与主持能力的提高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实践创造条件,同时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配音,辩论等活动。鼓励、安排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电台、电视台去实习、实践。

2、改进完善教学手段

(1)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2)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建立仿真的广播电视工作环境。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篇6

【关键词】双语播音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我广西外国语学院依托地域优势、外语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实行大学四年英语口语不断线的教学理念,开办双语主持与播音专业,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即“专业+外语+表达交际才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可以更进一步的对促进学校与地方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合作往更深层次发展。但在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开办初期,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英语底子较弱。在说普通话时可以侃侃而谈,到说英语时却迟迟张不开嘴。甚至有很多学生害怕说英语。连英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东盟语种了。以下是笔者作为本院的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为改变此现象提出的一些建议以及想法。

(一)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九字方针“开通道、建模板、搭梯子”建立精简可行的课程体系,创建扬长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

1.建立精简可行的课程体系。

“开通道”为第一步,降低外语难度,课程的设置以基础语音为主。主要针对日常实用性强的口语进行训练,打下良好的语音基础。“建模板”为第二步,形成多方面多选择的专业模板,课程的设置以专业课为主。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专业口语进行训练,去粗取精。“搭梯子”为第三步,自行搭建模板,有学生自行搭建模板,自行进行针对某一方面的研究。课程的设置则要打通课程内外、专业内外、系部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形成综合性教学体系,通过“三步”走使学生从敢说到能说到会说的转变。把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与实践拓展训练三方面有效的结合。

2.创建扬长活化的教学模式。

把“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专业老师为导”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设计我们采取“以趣促学为中心”的模式。运用多样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师教学主导性,让不同专业模块学生之间,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双方都充分释放活力凸显其长处,自行设计和搭建起多角度、多形式、多场景的立体式自我展示平台,通过双语朗诵会、双语主持人大赛、双语演讲辩论、双语视频观摩、双语情景模拟、双语戏剧小品展演等形式和手段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主动地进行实践训练,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动力机制。

3.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

通过有效途径、搭建实践社会、服务社会平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人文品格修养,培养学生艺术来自并服务于人民的意识与热忱。融注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技能培训之中,达到学生专业意识、人文品格、艺术技能、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策划能力综合提升的目标。促进与校外行业的交流合作,使课堂教学与发展变化的人才市场形成有效对接,逐步建构应用型大学的社会沟通反馈互动机制。落实广西区位优势,为培养复合应用型的有声语言表达交流人才探究新的途径。

(二)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创新

过程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及九字方针“开通道、建模板、搭梯子”

1.“开通道”为第一步。

(1)课程体系方面

充分利用我校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以汉语播音专业与外语专业3+1、或2+2的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以语音基础课程、语音理论课程、基础语音必修课程为主,尽量做到精简。主要针对日常实用性强的口语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日常用语的词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的使用外语来进行交流即可。例如《英语日常生活用语》、《泰语日常生活用语》、《越语日常生活用语》等日常交流用语课程。

(2)教学模式方面

教师方面坚持双师化。构建多专业多语种多教师的模式,以学校专业教师与传媒及其相关行业骨干联合教学的“双导师制”队伍。各取所需,互补长短,活化教师体制。灵动的专业融合机制。常规教学是以学院——专业——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本项目实行多专业多语种的融合,打破学院,打破专业,以项目小组形式取代传统班级建制开展教学,达到活化班级建制。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相应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做到敢开口,想开口。在进行一系列口语训练的同时也打下了良好的语音基础,也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外语真正的融入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之可用。

2.“建模板”为第二步,

(1)课程体系方面

形成多方面多选择的专业模板,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专业口语进行训练,去粗取精。课程设置应以特定模块中的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为主,尽量做到精简基础课程,强化莫块专业课程。主要针对本模块知识进行训练。例如选择了播音主持英语新闻方向,那相对应的《英语新闻播报》课程就是针对在播报英语新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语法、专业名词等的训练。

(2)教学模式方面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把奠定了一定的语音基础。而术业有专攻,这个时候设置几个专业模板供学生选择,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水平进行了简单的自测后,选择与自己兴趣与水平相适应的模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做到扬长。活化学生配比。教师方面在这个阶段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有有相应模板的专业知识,并把两个方面知识很好的融合。教学内容上应该教授学生可以实际套用的模板,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套用,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多样而灵活,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时刻保持学习热情。

3.“搭梯子”第三步

(1)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的设置以实践课为主,让学生自行搭建模板,自行进行针对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打通课程内外、专业内外、系部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形成综合性教学体系。

(2)教学模式

在这里我们借鉴的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形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除了是教师传授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单一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也可以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最后学生研究出的成果需要展示。 从展示内容上来说要特别考虑中外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形式的把握上也要把双语各自的语言特点、优势、美感等方面很好的展示出来。 可以通过双语朗诵会、双语主持人大赛、双语演讲辩论、双语视频观摩、双语情景模拟、双语戏剧小品展演, 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循序渐进的全面展示学生双语实践能力。 这个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使学生可以做到活学活用。

4.教材与考核形式方面的改革创新

(1)教材方面必须是多样性的针对性教材与训练手册。

在“开通道”环节,以日常口语训练教材为主,在“建模板”环节,以针对的模板专业教材为主,在“搭梯子”环节,以学生学习期间的多个作业和项目最终汇总为主。我们拟在规范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辅助教材的编制与运用。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陈述者、采访者、谈判者、评论者等角色;听、说、读、写、译的技巧;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科学技术等主题内容;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对话、独白等文体以及学生的研究成果或作品集。

(2)综合全面的考核形式。

这里的考试不是指一次性的,而是分次、分段、分形式的考核,考试的内容由零散到结合。首先,分次分段的考核可以帮助学习初期的学生认识学习目的、理清学习思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学习方法;其次,多形式的考核有助于学生将分析与理解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他人观点和自我主张有效结合起来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潜力;第三,由零散到结合的考核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由点连成线再形成面,这符合理论课程的学习目标。

以专业综合能力考核促进实践能力提高。即表达与对话的形式。 一个人或多个人走上舞台,利用自己制作的信息板或电脑幻灯片或节目的形式就某一课题来做陈述,一般时长在5-10分钟不等,结束后老师和在座同学都可以提问。 自我陈述的能力是否足以令人信服直接影响学习成果。 因此,清晰的思路、举止大方有度、清楚的表达十分重要。虽然这种考查方式是容易让学生们感到紧张的一种,然而每一次的锻炼都会增强学生的信心。这种考核形式不停留于课本考核,不停留于纯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考核,不停留于教学范围考核,而是把课程考核与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方面的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效果, 还包括评价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学会学习的能力。通过考核,学生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学习方法的途径。

总的来说双语播音专业的外语课程属于特殊用途外语范畴。课程的设计我们采取“以趣促学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双语播音需求的观察分析入手,在关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过程的同时,特别考虑实现双语播音教学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对学生双语播音能力获取的各项因素进行重新审核和调整。这种课程设计在每个环节都着重考虑学生这个因素,同时注重语言学习和运用、技能掌握等各个方面。通过听、说、读、写、译和实践来培养。

“以趣促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通道、建模板、搭梯子”的九字方针,建立精简可行的课程体系,创建扬长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复合应用型的语言表达交际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院还处于试验的初期,其中的内容还需要更好的细化,比如教师如何科学的配比,学生的班级建制是否合理,教材内容的可行性等问题还有待慢慢的摸索。笔者只是提出一些想法,为更多的人关注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著作

[1]赵琳.《双语播音主持艺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期刊论文

[2]罗幸 杨康东盟传播视阙下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21):

12-14

[3]贾睿 当代双语播音主持人培养模式探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136-137

[4]马红喜,胡杨娜 地方应用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模式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2(6):79-81

[5]王达 广西双语播音主持教学初探[J]《神州旬刊》,2014

(1):104-105

[6]王宏伟 当今汉英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 2010

[7]陈佳希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模式探讨[J] 《新媒体研究》, 2015(4):104-106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篇7

很多刚开始接触播音的同学们都知道练声很重要, 但是练习的内容是什么, 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顺序进行, 很多刚接触的朋友都是一头雾水。其实练声有三个目的:一是要掌握吐字发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二是纠正以前错误的字音和发声方式;三要熟练控制气息和声音;四是要控制情声气结合的方式方法。

练声的目的决定了你练声的内容和方法, 但是一定的顺序能够帮助你更快地正确的吐字发声。通过不断的实践、纠正、再改变, 我总结了练声的顺序以及内容和方式, 希望能给学习播音的同学或者播音员一些帮助。

一、气泡音

“气泡音”是微弱的气流通过喉腔时, 将闭合的声带中间部分吹出一个小洞, 由于气流与声带的边缘摩擦产生断续振动, 经喉咽腔共鸣而发出一串颗粒性的像冒泡泡一样的低弱声音。它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喉头, 还让我们的声带从休息一晚上的松弛状态慢慢拉紧, 为下面的练声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也保护了声带。其实气泡音不仅仅只起到放松的作用, 声音都是起源于气泡音, 气泡音的练习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加强中低音区的能力。

练习方法:第一, 早晨起床时, 身体放松平躺在床上, 特别是喉头部位和面部一定要放松, 慢慢吸气, 用一股小气流从丹田而出, 轻轻地到喉部, 与声带摩擦, 发出低沉的断续的“啊”音;第二, 在早晨起床后, 在口腔中存小半口水, 半仰起头, 气息从丹田而出, 慢慢地到达口腔冲破水层, 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二、口部操

因为晚上睡觉过后, 口腔各个部分的肌肉都非常的松弛, 第一步已经使声带具有了弹性, 而说话使用的口部的各个肌肉还达不到播音的要求, 所以口部操主要是通过各种唇、舌和上下颚的运动, 使口腔各个部分的肌肉恢复弹性, 当然长期锻炼还可以增加口腔各个部位的力度和弹性, 使口腔的咬字更加清晰, 发声更加标准。

练习方法:因为我们播音发声主要用到的位置只有三个, 唇、舌、后腭。所有口部操的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锻炼这三个部位。第一唇的练习:喷、咧、撇、饶;第二舌的练习:刮、顶、伸、绕、立、打响;第三口腔的练习:开合、提笑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

三、气息训练

没有气息的震动就没有声音, 所以说气息是声音之源。而练声之前, 必须先练气。播音员与主持人对气息要求比较高, 要求要有充足的气息量, 还要有超强的气息控制能力。既然要求高, 当然也会和普通人的呼吸用气方式有所不同, 要求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气息练习的时候主要以气息量和气息控制为主。

练习方式:第一, 沉气:呼吸是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必须先找到气息的位置, 要把气息沉到丹田的位置;第二, 快吸慢呼:呼吸有慢吸慢呼, 快吸慢呼, 当然以快吸慢呼为主, 这两个都是练习气息的长度的;第三, 快吸快呼:快吸快呼作为一种练习气息的方式, 练习我们在快速文艺作品演播中的偷气、抢气、就气的方式, 是练习气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发声训练

发声练习是练声的重要一环, 在气息练习时, 尽量单独练习气息, 而在发声训练中, 必须要结合气息练习。

练习方式:第一, 长音的“啊”:这是最简单的字, 也是让我们刚开始练声时找到状态的字, 特别是刚开始练声的朋友们必须要练习的字。长音的啊可以帮助感觉发声器官;第二, 四声练习:声调有高低变化, 可以帮助感知身体的各个腔体, 还可以找到高低音变化;第三, 字词练习:发所有的字都像发长音的啊一样饱满、圆润、响亮。字词练习一方面纠正自己的字音问题, 一方面纠正个别字的发声问题;第四, 声音弹性练习:找出单个字弹发, 再由高向低练习, 找出词组, 从高向低练习;第五, 绕口令练习:绕口令练习遵循几个原则:一是以发啊的声音状态读绕口令;二是从慢到快, 要质量不要速度;三是快速朗读中注意偷气, 时刻保持气息饱满;四是注意节奏, 快慢有序;五是注意虚字垫字。

五、情声气结合训练

播音的主语言就是情声气结合形成的语言, 也是我们早上练声的最重要的一步。

练习方式:第一, 新闻练习:学习模仿有名的播音员的新闻播报方式。保持自己的声音状态, 注意新闻播报技巧, 保持气息充盈, 情感适中;第二, 文艺作品练习:学习名家的表达方式、方法。注意形似, 更要注意神似。

刚开始学习播音的同学, 我建议可以每天只练习一项或者几项, 当然也是按照顺序进行, 比如说可以单独练习气息, 或者可以练习气息和发声。当同学们的专业水准越来越高之后, 练声的内容就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变, 有些同学会出现各种问题, 而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但是我建议气息和基础发声最好每次都练习。甚至有些时候可以只练习基础的气息和发声。

练声方式和内容根据自身的状况不断改变, 应该遵循由简入难、由慢变快的原则。顺序不会出现大的变动, 但声音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改变的。真正声音好的播音员, 不仅仅早上练声, 他们说话的时候也会注意到气息和发声, 说话用上气息, 发声注意好技巧, 这也是另外一种练声, 这些优秀的声音是经过长时间锤打出来的, 很多优秀的播音员把练声当成一生的事业。刚开始学习播音的同学们, 不要灰心, 练声时要注意技巧和方式, 只要肯坚持, 我相信声音一定会变成自己“最厉害的武器”。

摘要:播音与主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专业, 所以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练习。这个练习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们专业进步的保障。很多同学在练声的这段时间很迷茫, 没有针对性, 有些内容是不必要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所以, 掌握正确的练声顺序和内容可以让练声成效事半功倍。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练声,媒体语言

参考文献

[1]徐桓.播音发生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138.

[2]李晓华.语言传播艺术发声概要[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9:33.

[3]张颂.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162.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篇8

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 此前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及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生未能有效认知自身形象的优劣;对形象塑造一味跟风, 不结合自身;出镜节目中整体造型感差, 形象定位不准确。细究原因如下:第一, 师资力量薄弱。此前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多是外聘人员, 无法保证教学时间及教学质量。第二, 实行传统理论授课模式, 过于陈旧老套, 讲授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第三, 考核方式不合理, 论文结课的方式不能直观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 任课教师自2015年开始根据教学内容及特点, 创设了“美感熏陶、上妆实操、专业拓展”的教学法。“熏陶”主要是通过教学视频观看、教师技艺展示、作品赏析等方式接受情景体验, 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美感“;实操”指根据学生掌握的化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上妆实践操作“;拓展”主要指通过课外校园活动, 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得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此类课程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在南阳理工学院推行转型发展的前提下, 所有文科及艺术类课程致力打破课堂教学的单向传授模式, 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着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播音主持专业制定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形象造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所学能够真正用于自己的播音主持职业发展中。在此理念的引领下, 实行了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改革。

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 以往该课程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如眉、眼、唇、腮部的妆面修饰理论。但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 在教学内容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在五官矫正妆的基础上添加主播妆、综艺节目、晚会主持人妆, 使教授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形式上, 把传统的理论讲解改为实训室示范教学。教师边讲边画, 讲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 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授课内容, 感受课程魅力, 这正是迎合“体验熏陶”的人才培养方式。此外, 任课教师不定期地到国内知名美妆学校进行专业培训, 吸取最新、最前沿的妆容潮流, 以迎合播音主持行业的需求。

改革的重点是施行“问题教学法”。这是大学教学中最重要和高效的教学方法。主张所有教学活动不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老师只是协调人、促进人;强调群体协作, 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研究项目。在问题教学课堂中, 每节课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问题引导、教学互动、学生实操。

一是问题引导。授课前, 由教师设计好合理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而提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或让问题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 并延伸到课外。例如, 讲眉部妆容, 问题设为“我适合什么样的眉形?我的完美眉形是什么样?”如此一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教学效果远好于理论讲授。此外, 任课教师还鼓励学生积极搜寻网络美妆教程的短片寻找问题, 并把问题带进教学中来, 进行分析讲解。

二是教学互动。问题引导教学法促进了教师与学生、教授与学习之间的沟通交流, 交流成果即为教学成果, 成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讲授方式。例如, 教师要树立平等育人观, 尊重每个学生, 认真对待每个问题。其次应采用小班教学法、注重因材施教, 并多使用启发式教学, 避免提供单一的答案敷衍了事。要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 也可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团队, 采用完成团队任务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互动扩展成为师生讲学活动的交流平台。例如, 在眼部妆容的讲授中, 任课教师将所有学生根据眼型进行分组, 设计成学习团队, 在此基础上讲解不同眼型的修饰方法, 效果很好。

三是学生实操。为迎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南阳理工学院在教学环节中注重体现或设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形象造型在问题引导、教学互动的前提下, 提倡学生当堂动手实际操作, 不能把所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效果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明晰其不足, 进行二次讲析, 提高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除此之外, 学校还不定期举办化妆类比赛或相关活动, 让学生的学习结果直接展示出来。这不但迎合了上述课程改革“技能实训”的培养方式, 也是“专业深化、应用拓展”的直接体现。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该门课程以往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 弊端较多。首先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只流于理论, 实践性较差。其次是容易滋生抄袭现象。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整体造型实操:假设学生为一档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要求其根据自身情况及节目定位, 进行自我整体形象设计 (包括妆面、发型和服饰) 。上交成品为学生的素颜照和整体造型形象照, 以此为依据进行评分。这种形式不但可以直观考量学生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及修饰能力, 还可考查其对不同电视节目类型主持人形象造型的把握掌控能力。

随着播音主持专业招生数量的增多, 播音主持行业重内在轻外在的形势引领, 地方院校播音主持学生的整体颜值似乎在降低;在着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 开设形象造型课程提升外在形象势在必行, 上好形象造型课对帮助播音主持学生塑造完美形象迎合职业发展需求, 意义匪浅。

摘要:形象造型对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整体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囿于多方原因, 多数高校中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都略显过时。本文将结合南阳理工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际情况, 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初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篇9

1 专业课学习

调研了多所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院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为主,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是以普通话学习为主,包括语言技巧和广播播音都是播音与主持人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上缺乏各个科目内容的穿插和渗透,这也是为什么应届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原因。

分散的专业课内容没有经过整合也就很难实现“一专多能”。并且,难以形成系统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灵活的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设置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性元素,把课程的实用性和扩展性与传媒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专业内容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并且学校也在每个方向模块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不同的分工,必修课把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行业的岗位结合起来,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选修课主要教学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比如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等。

经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课教学的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老师会把生涩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后,并适时地加入个人的经验见解,这也对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生涯的定位带来帮助。具体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方案已经被大多数艺术院校采用或借鉴,主要专业包括新闻播音概论、播音学与主持概论、播音发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等等这些,几乎构成了整个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大体框架。除此之外,众多证书也被包括在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成了增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环节。

这些证书包括《普通话等级证》、《主持人资格证》、《播音员资格证》等,各类证书也帮助学生扩展了职业方向、培养兴趣和充分发展个性,成为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敲门砖。

2 职业修养课

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素质和内涵修养,所以开设了很多这种类似的专业选修课程。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扩展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在新闻传播方面,还增加了舆论营造与道德氛围的维护的职能。确切地说播音主持人员在社会新闻传播上的作用就像是信息传播和发布的窗口,也是新闻信息的评论员,通过对信息的总结和组织再加上评论,这就体现了社会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而播音员的职业修养课的重要性在于,这个职业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社会大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就能够对娱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行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变得极其重要了,通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算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学习内容宽泛且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才可以谈到精细及深远的问题。这也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在专业素养的培养上主要针对了大致的几大方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基础,加强能力的提高和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课程。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于侧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述也提到了职业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这项职业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量上分析,关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程较少,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就更少了,虽然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生,但是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不能忽略,否则就违背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号召的“打造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人才”的方针。

3 文科基础课

文科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对于艺术专业的播音主持同样重要,它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基本的朗读和书写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文科基础课的课程种类很多,主要是涉及文学方面的学习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写作等等。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喜欢的文科选修课,基础课的设置就根据各个不同院校的不同情况和偏好选择。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篇10

一、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普遍问题与优势分析

(一) 存在的普遍问题

1. 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 教学人才的严重匮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历教育本身就发端较晚, 而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 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高校有能力培养该阶段的人才。而现在全国公办高校绝大多数要求应聘教师岗位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这就直接导致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师人才供给上的严重不足。为应对这一情况, 各大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大致有两个:第一种做法是其他专业教师纷纷转行。第二种做法是聘请当地媒体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填充到教学团队中来。通过以上两种做法, 在教学人数上看似满足了教学的要求, 但是问题依然明显。首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技巧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 很多知识是需要教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的, 而这远非一个半路出家的教师能够做到的。其次, 媒体兼职教师往往长于实践而短于教学, 且人员流动性极大, 教学时间上没有保障, 调课、停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2. 硬件投入尚显不足。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专业, 在专业培养上需要投入较高的教育成本, 教学上应该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等全套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然而目前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许多师范类高校的资金和硬件投入都稍显不足, 绝大多数事实上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办学所需的硬件条件。

(二) 具备的特有优势

1. 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各师范类院校中的纷纷设立, 正是其向综合性高校转型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而师范类高校的学科综合性资源优势则刚好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动力, 其往往具有一般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学术资源, 师范类高校具有一个学科齐备、文理兼具、人文及自然科学学风浓厚、各类人才聚集的校园环境, 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以合理运用、学生可以自由汲取, 那么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将拥有一个得天独厚且绝对必要的强大后盾。

2. 师范类的教书育人专长。

师范类高校在师范教育方面的专长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或敢于想到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与师范教育结合起来, 从而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努力尝试培养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关教育人才。拥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绝对专长的师范类高校应该勇于探索, 大胆迈开播音主持专业多层级教师培养的脚步, 确立并制定以师范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水平教育专门人才, 满足社会各级各层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学需要, 同样为学生就业指引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有关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新思路

(一) 开展通识教育, 重视通才培养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 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 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 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底蕴, 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

1. 师范类高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决定的。

我们已在前文中探讨过播音专业高等教育当下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绝非一朝一夕间可以完成的, 想要仿效和借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办学模式, 更加侧重播音单一学科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打造播音与主持“专才”, 这一做法在没有充分师资保障的师范类高校中恐怕难以实施。而与此同时, 综合师范高校中专业种类多, 其他学科专家、教授充足的优势则恰恰为播音专业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复合学科背景。如果学校能够结合自身已开设专业, 与播音专业有机融合, 拓展人才培养方向, 合理进行通识课程设置, 为播音专业学生提供宽广的学习平台, 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 将学生就业的覆盖面由广播电视扩展到社会中所有与有声语言相关的行业, 如场馆解说、婚庆主持、公共场所信息播送员、企业或公司新闻发言人等等。可以说, 以学校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为支撑的通才培养, 恰恰弥补了播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一劣势, 为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路。

2. 专业自身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共同决定的。

与“专才”相比, “通才”不只具有专长、通识、整合、态度、人际、观念、创意等, 还往往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和发挥。播音专业学生通识教育过程中深入的学科交融性, 恰恰是播音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决定的。涉及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 已经在学科体系构建的同时被考虑到, 并且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总体来说, 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一项相当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培养出适合市场和媒体需要的主持人、播音员才是本专业的生命线。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应该积极探索通识教育、通才培养, 时时以新的定位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 探索播音师范教育, 培养多层次专业教师

1. 在低年级, 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课程同步展开。

2. 在高年级, 开设播音教育方向教师通道班。在师范类高校中开设播音师范教师通道班的想法同样是在结合了对师范类高校自身优势、市场需求、学生就业等情况后综合提出的。社会对于播音主持教师的需求, 以及对有声语言艺术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在高等教育领域, 同样体现在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之上。全国各地普遍开设的形形色色的“青少年口才培训”“小主持人培训”等等就是鲜明的反应。

上一篇:基坑井点降水施工下一篇:老师素质